大自然靈修:四旬期第三主日【愛予機會】福音經文反省

四旬期第三主日
【園丁回答說:主人,再容它這一年罷!
待我在它周圍掘土,加上糞;
將來若結果子就算了;不然的話,你就把它砍了。」】
路13:8-9)

今天耶穌以兩件具體事件和一個比喻,帶出我們四旬期的其中一個重點:悔改。

透過兩件傷痛的事件,耶穌看重的不是是否因為人犯罪而受罰,而是希望我們要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有大大小小的過犯,如果不及時悔改,他日難到天國,那就是真正的「喪亡」了。

然後在無花果樹的比喻中,除了同樣說明悔改的重要性外,也表現出天主的慈愛。舊約中常常以無花果樹比喻以色列子民,無花果樹因多年來也結不出「好果實」,而快要給人砍掉時,園丁卻說多給它一年時間。其間不是放著不理,而是會為它翻土及施肥,幫助它能夠結出好果實。

聯合國,包括許多科學家,同樣向我們發出了警告。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問題已是迫在眉睫。大型天災將會增多,繼而衍生出糧食、居住甚至整個生態的問題。但這一切都不會是突然的, 一次過的發生,大自然仍然給我們時間和機會。所以我們必須作出悔改,醒覺及改善我們日常對天地人的關係,以天主的愛作基礎,重新出發。

慈悲的天父,感謝祢一再提醒我們悔改的重要性。求賜我們智慧及決心,敢於改過,為來日能到天國,也為建立現世的天國。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四旬期第二主日【顯聖舞台】福音經文反省

四旬期第二主日
【雲中有聲音說:
「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
你們要聽從他!」
(路
9:35
 

今天耶穌帶著祂的三位門徒走進大自然,一個山上祈禱。山遠離地面和人群,因此被喻為接近天主的地方。在猶太傳統中山也是特別適合祈禱的地方。  

耶穌在那裡祈禱期間,他的面容改變,衣服潔白發光。忽然,梅瑟和厄里亞出現在光耀中,跟耶穌談論祂的死亡,也就是天主的救世計畫。為當時三位門徒來說,眼前的景象和他們談論的內容實在太難理解,卻竟然在此時昏昏睡去了。究竟是因為真的太累,還是因為在這樣聖潔的光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安或舒適?  

不過門徒希望他們可留下來卻是肯定的,所以伯多祿很人性地建議給他們搭建帳棚。然而天主的計劃並不一樣,不是要耶穌他們留低,而是要門徒聽從耶穌,跟隨祂的腳步。即使耶穌受難,或甚至自己受難,也要跟隨祂,為走到耶穌要我們到達的地方:天國。  

讓我們走進耶穌顯聖容的舞台:山。重點不在於我們對大自然的理解。我們可以嘗試找一個合適的地方,閉起雙眼,單純地感受一下大自然那份平靜、舒適,再默想一下天主的創造和耶穌的救世使命,可能會讓我們聽到「這是我的創造,我所揀選的,你們要愛護她!」

慈悲的天父,祢吩咐我們聽從祢的愛子,求你使我們從祢的話得到啟迪,好能以潔淨的心靈眼目,欣然享見祢的榮耀。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四旬期第一主日【以主選擇】福音經文反省

四旬期第一主日
【耶穌回答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
路4:12)

耶穌在曠野四十天,受到魔鬼三次的試探,分別是「食物」、「權力財富」和「信德」。這三次試探各自有它們的神學意義,既然基督信仰是和人、大地及天主都有關係(參照《願祢受讚頌》通諭#64,66),那麼我們或許能夠窺探出這三次試探在生態上的意義。

在第一個試探中,耶穌只簡單地回答了一句「人生活不只靠餅」。的確,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靈性的滋養。缺少它,我們較容易傾向只追求物質享受,不斷過度食用、使用或購買等。但結果不單未能填補內心的空隙,而且使森林被破壞、出現數不盡的垃圾和污染。

這又引伸到第二個試探。「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瑪6:24):天主和錢財。例如,解決全球氣候危機其中一個重點是棄用石油,這涉及國家和商家龐大的利益。他們不願意輕易讓步。

最後就是信德的試探。信德不是由試探天主而來,而是從平日生活、祈禱或聖事中一點一點地體會,建立出來。我們固然相信天主,不過「沒有行為的信德是死的」(雅2:14-26)。天主創造的大自然有其完美的系統和平衡,當我們人類把它們破壞了,我們就有需要和責任作出修補。

今天耶穌透過不同的試探,帶出一個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只有任何時候都把天主放在第一位,我們自然懂得和有能力面對誘惑試探,從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常年期第八主日【省察內心】福音經文反省

常年期第八主日
【沒有好樹結壞果子的,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的。】
(路6:43)

今天耶穌指出了很多人都有的一個毛病:只看到別人的問題、缺點或錯處,卻無視或沒有察覺到自己的問題。這個毛病多多少少也反映了人的內心,因為我們的說話和行為都是由內心出來的。

耶穌以大自然中的果樹作比喻,呼籲人要從心向善,因為怎樣的樹就會結出怎樣的果。這個比喻和呼籲,除有助改善我自己與人的關係,如果擴闊多一點去想,也可以延伸到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今天的氣候危機、森林的破壞、各種的污染、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生態難民的出現,這些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它有反映出我們的內心嗎?它僅是商家或政府的責任?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可以注意改善的地方嗎?

樹和果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卻又是一體。天地人也像這種密切的關係,只有內心有善和愛,經常作出自我反省和改善,避免成為別人的審判者,大地的主人,就能維持這一種美善的關係。

讓我們一起祈禱:

慈悲的天父,求祢賜予我們一顆明亮的心,不要只顧批評他者,更要看清自己,努力與信仰達到言行一致,走向善的方向。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常年期第七主日【愛無差別】福音經文反省

常年期第七主日
【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
(路
6:36)  

今天耶穌講出了從天主的角度看「愛」的其中一個特質。對於那些我們不認識的人,沒有關係的人,甚至與我們不和的人,耶穌都教導我們要善待他們。如果我們只對我們喜歡的人好,那有什麼特別呢?這種無私的、徹底的、甚至超越人性自然傾向的愛,它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在創世之時,天主是以祂的愛創造了萬物,愛祂的一切所造(智11:27)。即使亞當厄娃,或是加音犯罪,天主的確有作出處罰,不過依然愛惜及祝福他們(創3;4:1-6);當耶穌無辜被釘十字架時,祂依然向天父祈求寬恕迫害祂的人(路23:34)。

天主沒有把人分類,其實天主設計的大自然本來就是如此:「太陽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5:45)。甚至一花一草一木,或一條微不足道的小蟲子,祂都希望萬物能夠回到祂的懷裡(哥1:19-20)。

話雖如此,這是否只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理想主義?不過我們能夠從聖言、祈禱、聖體或修和聖事獲得去愛的力量。或最少可以讓我們嘗試,為那些我們本來不願意善待的人祈禱。

讓我們一起祈禱:

慈悲的天父,從耶穌的教導中,我們認識到自己對愛的有限性。求祢幫助我們向祢無限的愛學習,實踐我們信仰的精神。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常年期第五主日【划到深處】福音經文反省

常年期第五主日
【「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罷!」】
(路4:5)


個人的「經驗」和「努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能派上用場,可是有時候又未必跟結果有直接關係。今天伯多祿等人所經驗的,也是我們每個人也曾經經驗過的:他們是專業漁夫,熟悉捕魚的地點及時間,努力工作了一晚,卻毫無收獲。

然後有一個相信應該是門外漢的人,指示他們說:「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罷!」。怎料他們真的網到比他們想像中更多的魚!

這位門外漢耶穌不需要懂得捕魚,祂本身就是萬物的創造者,是連風雨也得聽從祂的主(谷4:35-41),相信哪裡有魚對祂來說只是小事一則。

然而重點在於「划到深處」。這個「深處」可能是伯多祿等人未曾到過的,捕魚的經驗反倒過來局限了他們的想法。正如我們很多人都有接觸大自然的經驗,卻可能停留在有趣、美麗、舒適等。其實我們更可以了解多一點大自然對我們或整個世界的意義、默想背後的創造者天主的偉大等等。這或許會使我們有更多想像以外的得著。

讓我們一起祈禱:

慈悲的天父,讓我們承認我們作為受造物的有限,求聖神幫助增強我們的信德,打開我們的心,划到深處去認識祢及祢的所造。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常年期第四主日【拋開框架】福音經文反省

常年期第四主日
【眾人都稱讚他,
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
並且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
(路4:22)

今天的經文路加延續了上個星期的故事。耶穌首次在自己的家鄉納匝肋宣講後,眾人由最初的驚訝及稱讚,到後來感到憤怒,甚至想把耶穌推下山。出現這種巨大差異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可能因為眾人都為自己製造了一個這樣的框架。他們熟悉這一位木匠的兒子耶穌,十分平凡甚至地位卑微。即使祂的話再有感染力,說服力,在葛法翁行過許多奇蹟(路4:31-41),眾人也不願意在信仰上打破這個框架。及後,他們被耶穌說穿了心中所想,更反而遷怒於祂。

「這不是一條普通的毛蟲嗎?」、「這不只是一棵普通的樹嗎?」 我們會否都有這些框架,而忽略了毛蟲可以蛻變成為美麗的蝴蝶,這種自然界的奇蹟?又或忽視了樹能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供應地球上的生物,也有助保持地球氣候的平衡?又或忘記了因著大自然我們能夠認識和讚美天主?

其實眾人只要拋開耶穌背景的框架,打開心窗直接被祂的言行所打動,就能學會相信、尊重、愛護和讚美祂。

讓我們一起祈禱:

慈悲的天父,你喜歡以別人棄用的石頭,作為屋角的基石。求祢教會我們不以表面所見的去判斷,而是去尋求祢內在的旨意。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天主聖言主日【新的一頁】福音經文反省

天主聖言主日
【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
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
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
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
(路
4:18
)  

今天耶穌在眾人面前鄭重地宣告,依撒意亞先知書所論述的,那一位帶來恩寵、釋放和救贖 的天主的受傅者,今天就要應驗在祂——耶穌基督身上。

這為一切人來說是個莫大的喜訊。窮人、俘虜、失明者或受壓迫的人固然有肉體上的痛苦,不過耶穌所帶來的救援更包括精神或靈性的層面。

例如精神貧窮的人,即使擁有豐富的物質也未必快樂;在消費主義的社會裡,我們也容易成為各種誘惑的俘虜;又或者為了滿足眼前的慾望,而看不見真理等等。這些問題不只關係到我們,也在不自覺中影響著整個大自然:環境破壞、資源減少、天災增加等等。

藉著耶穌的宣告,祂承接著依撒意亞先知,甚至整本舊約的話,以祂的言行,為世界帶來救贖,翻開我們信仰新的一頁。

讓我們一起祈禱:

慈悲的天父,求讓我們打開自己的心,並依靠祢的聖子耶穌基督,從我們的不足、錯誤或罪惡中拯救出來。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願袮受讚頌》–人與動物共存之道(三)

由於在香港有寵物店的倉鼠感染新冠病毒,漁護署將人道毁滅全港約2000隻小動物。事件再度引起人與動物的倫理關係的討論。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發表的《願袮受讚頌》通諭,曾深入探討人與受造物的關係。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特意整理了這份環保通諭和聖經的教導,幫助基督徒反思我們與萬物的關係,邀請大家細閱並一同為受造界祈禱。

《願祢受讚頌》通諭中說的「生態皈依」是甚麼?

「生態皈依」一詞最早由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提出,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進一步發展這個觀念。

教宗指出,靈修生活無法與肉體、大自然及現實世界分割,而是活於它們內,偕同它們一起,與我們一切周遭環境相通。(216)

他引述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說話:「因為人心內在的沙漠也變得如此遼闊,所以世上的沙漠不斷擴大。」因此,生態危機是一個號召,叫人深度悔改。基督徒需要進行「生態皈依」,好使他們與耶穌基督相遇的成果,能顯示在他們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中。(217)

教宗又引述澳洲主教團:「要達至與受造界和好,我們必須審視自己的生活,承認自己的行為和不採取行動傷害了天主的受造界。我們需要經歷一種皈依,或內心的轉變。」皈依意味著人要承認自己的錯誤、罪過、缺點和失敗,才會真心懺悔及痛改前非。(218)

然而,個人的自我改善不足以挽救現今世界所面臨的極端複雜的生態危機。管理大地,是要不同力量的合併和集思廣意方能達到。能帶來持久改變的生態皈依也是團體性的皈依。(219)

生態皈依需要以下多種態度的集大成:

首先,要感恩和施予,承認世界是天主愛的恩賜,我們被召以自我犧牲和善行,默默地效法祂的慷慨。

此外,皈依需要有愛的意識,覺察到我們並未與其他受造物脫離關係,意識到天父將我們與萬物連結一起。

第三,我們不會將自身的優越視為個人的榮耀或不負責任的支配行為的理由,反之,而是將之視為一種不同的能力,並藉此承擔源自信仰的重任。(220)

耶穌說:「在天主前,空中的飛鳥沒有一隻被遺忘的」(見路12:6)。那麼我們怎能摧殘或傷害牠們呢?教宗請求基督徒承認並完全生活出他們皈依的這種幅度,好能培養出與所有受造界的兄弟情誼。(221)

為我們大地祈禱的經文

全能的主,
祢臨在於宇宙萬物,
以及最卑微的受造物中。
祢以祢的柔和溫婉籠罩天地萬物,
求祢傾注祢愛的力量,
使我們能夠保護生命及美善。

求祢使我們滿溢平安,
好讓我們能夠彼此以兄弟姐妹相待,
而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哦,弱小者的主,
請助我們拯救這世上被拋棄和被遺忘的人,
他們是祢的眼中瞳仁。

請癒合我們的生命,
好讓我們能保護世界,而非從中掠奪,
好讓我們能播種美善,而非污染破壞。
求祢打動那些只因貪圖利益
就犧牲弱小者和大地的人的心。

求祢教導我們發現萬物的價值,
默觀祢的化工時讚歎不已,
並承認在邁向祢永恆光輝的旅途上,
我們與每一個受造物都是緊密相連。

我們感謝祢天天與我們同在。
在我們為公義、仁愛及和平的奮鬥中,
求祢支持我們。

(節錄自 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

《願袮受讚頌》–人與動物共存之道(一)

《願袮受讚頌》–人與動物共存之道(二)

延伸資料

澳門教區生命委員會「願祢受讚頌周」短片2-生態皈依與靈修

鹽與光傳媒「梵蒂岡連線 – 願祢受讚頌」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願袮受讚頌》–人與動物共存之道(二)

由於在香港有寵物店的倉鼠感染新冠病毒,漁護署將人道毁滅全港約2000隻小動物。事件再度引起人與動物的倫理關係的討論。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發表的《願袮受讚頌》通諭,曾深入探討人與受造物的關係。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特意整理了這份環保通諭和聖經的教導,幫助基督徒反思我們與萬物的關係,邀請大家細閱並一同為受造界祈禱。

從創世紀看人與受造物的關係

在《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第二章,教宗方濟各重溫了聖經有關創造天地萬物的敘述,讓人省思與其他受造物的關係,及人對天地萬物負有的責任。

創世的敘述提醒我們,人生命的基礎建立在與天主、與近人以及與大地的三個相互交織的關係上。然而,人類企圖取代天主的位置,拒絕承認自己身為受造物的有限,導致造物主、人類和受造物整體間的和諧蕩然無存,進而扭曲了天主要我們「耕種,看守樂園」的命令。(66)

「耕種」指開墾耕作;「看守」則指看顧、保護、監管及保存。這表明人類和大自然之間有相互責任的關係。每一個團體為生存可從大地豐盛的資源取用所需,每一個團體同時也有責任去保護大地,確保它能為未來的世代結實纍纍。(67)

聖經所說的律法不只關乎人與人的關係,也涵蓋人與其他受造物的關係。「你若看見你兄弟的驢牛在路上跌倒了,你不可不顧,如果發現樹上或地上有鳥窩,裡面有雛或有蛋,母鳥在伏雛或孵卵,你不可連母鳥帶幼雛一併拿去」(申22:4、6)。由此類推,將第七天列為安息日不只是為人類而立,也是要「使你的牛驢休息」(出23:12)。聖經的教誨非常清楚:不容許有暴虐行為的人類中心主義,並將其他受造物的福祉置於腦後。(68)

在天主的眼中,其他受造物也有其價值:「它們就以其存在本身,讚美光榮天主。」現今世代,教會不會單單說其他受造物完全隸屬在人類之下,只能為人所用,好像它們本身並無價值可言,可讓人任意處置。(69)

「祢愛一切所有,萬物都是祢的」(智11:26)。這就是我們信仰的基礎:我們是宇宙的一部分,由同一天父所造;我們全由無形的聯繫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宇宙大家庭和一種崇高的共融,這促使我們彼此要有神聖、慈愛和謙卑的尊重。(89)

當我們的內心真正對普世的共融開放時,此兄弟情誼不會排除任何人或物。由此可知,我們對世界上其他受造物的漠視或虐待,早晚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若我們卑劣地摧殘動物,此卑劣的行為很快便會在我們與近人的關係上出現。(92)

耶穌在世時與世界建立了愛的關係,祂死而復活並享受光榮,以宇宙主宰的權柄臨在於整個受造界。因此,世界的受造物對我們來說不再只是單純的大自然而已,因為復活的主不可思議地籠罩一切受造物,並使它們歸向圓滿的終結。祂曾默觀和讚嘆的花草雀鳥,如今充滿著祂光芒四射的臨在。(100)

《願袮受讚頌》–人與動物共存之道(一)

《願袮受讚頌》–人與動物共存之道(三)

延伸資料

澳門教區生命委員會「願祢受讚頌周」短片4 -生命的文化

鹽與光傳媒「梵蒂岡連線 – 願祢受讚頌」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