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為巴布亞新幾内亞地震遇難者祈禱

巴布亞新幾內亞數日前發生7.5級強烈地震,導致百多人死亡,數以百計的人受傷。教宗方濟各得知地震使很多人喪失性命的消息後深感悲傷。他在一封由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署名的唁電中寫道:「把遇難者的靈魂交托於天主的仁慈,向他們的家人表示深切哀悼,並保證為受地震影響的人祈禱。」此外,教宗給予那些在這艱困時刻悲痛和參與緊急救援工作的人天主的降福和慰藉的力量。

這次地震摧毀了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原地區的整個村莊和基礎設施,致使數百個山體滑坡,堵塞了山區道路,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沒有食物和飲用水。救援人員陸續抵達最偏遠的地方時,發現有一百多人已確實罹難,或許人數會更多。此外,還有數以百計的人受傷。

此外,救援工作進行緩慢。

地震發生一週後,救援中的後勤工作遇到障礙,因為受影響的地區偏遠,各援助機構正準備通過空投提供救援物質。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埃克森美孚公司和澳洲能源供應商(Oil Search 及 Santos)撥出數百萬美元的援助來支持救援工作。澳洲和新西蘭的軍隊負責分配援助,中國政府和紅十字會則提供經濟援助。

地震摧毀了許多人的菜園,山泥傾瀉阻塞並污染了居民取水的河流。重建道路、橋樑、學校和診所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由於巴布亞新幾內亞處在太平洋的火山帶上,當地經常發生地震。1998年,該國北部海岸地區發生7級地震,引發海嘯,造成嚴重破壞,導致2200人死亡。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解釋感恩經

格林多人前書

主耶穌在衪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的,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晚餐後,又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次喝,應這樣行,為記念我。」

2018年3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向朝聖者解釋了彌撒聖祭的核心—《感恩經》的意義。教宗說,作為基督的身體,教會為每個人祈禱。教宗也談到即將在韓國舉辦的冬季殘奧會,希望這項盛事能帶來和平與喜樂的日子。

教宗繼續他以彌撒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指出:「《感恩經》相當於耶穌在最後晚餐廳有關麵包和酒的『感謝詞』。因此,《感恩經》的意義在於“全體信眾藉著讚美天主的偉大工程和奉獻祭品,與基督結合在一起。」

「《感恩經》包含不同的元素:有《頌謝詞》,這是感謝天主之賞賜的行動;還有《聖聖聖》的歡呼,通常以歌唱的方式表達。最後,我們呼求聖神,使麵包和葡萄酒真實地變為基督的聖體和聖血。耶穌臨在其中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教宗說:「這是耶穌親口說的。我們不要胡思亂想。『但那怎麼可能……』。那就是耶穌的身體。歸根結底還是出於信德,信德幫助我們相信。這是信德之舉,那就是耶穌的身體和血。正如我們在成聖體後所說的,這是『信德的奧跡』。」

教宗方濟各進一步解釋說:「教會願意與基督結合,與祂成為一體一心。這是聖體聖事的恩典和果實:我們以基督的身體為食糧,我們領受聖體,好能成為祂今天在世上活著的身體。這身體就是教會,教會偕同教宗、主教,也在與亡者的共融中,為每個人祈禱。在《感恩經》中,沒有任何人和任何事被忘記,但一切都歸於天主。」

教宗強調:「沒有任何人被遺忘。如果我想追念某個人,如親戚、朋友,有需要的人,或者已經離開這個世界走向另一個世界的人,此刻我就可以在內心默默地說出他們的名字,或寫下來讓神父念出來。『神父,如果我意向中的名字被念出來,需要付多少錢?』一分都不要!明白嗎?不需要花錢!彌撒不能買賣。彌撒是基督的祭獻,是無償的。救贖是免費的。如果你想做一個奉獻,可以做,但這不是付費。明白這一點至關重要。」

最後,教宗說:「《感恩經》教導我們培養三種作為耶穌的門徒絕不可缺少的態度。首先,要學會隨時隨地的感謝,而不僅在特定的場合,當一切都順利時;第二,要把我們的生活變為愛的禮物,隨意取用、不收費的禮物;第三,要在教會内與每個人建立具體的共融。總言之,《感恩經》這一彌撒的核心教導我們,要一點一滴地把我們整個生命變為一台感恩祭,即感恩的行動。」

在問候不同語言的朝聖者時,教宗特別提到即將在韓國平昌開幕的冬季殘奧會。教宗說:「這表明體育可以在發生衝突的國家之間建立橋樑,為各國人民的和平願景作出實際貢獻。進一步而言,殘奧會也表明,透過運動人們可以克服自己的殘疾。殘疾人運動員是每個人的榜樣,他們勇敢、堅持不懈、堅韌、不被自己的限度所打敗。因此,體育似乎是一個偉大的包容學校,也是啟發我們的生活、致力於改造社會的學校。」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提及3月9日週五將舉行的「24小時奉獻給上主」傳統祈禱活動。屆時,教宗將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呼籲道:「我祈願我們的聖堂能長時間開放,以接待那些渴望為神聖逾越節準備自己、領受和好聖事,並如此體嘗天主慈悲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天主寬恕我們,只要我們寬恕他人

四旬期第三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達尼爾先知書 3:25,34-43

阿匝黎雅立在火燄中,開口這樣祈禱說:「上主,為了你的名,求你不要永遠拋棄我們,也不要廢除你的盟約;為了你的朋友亞巴郎,你的僕人依撒格和你的聖者以色列,求你不要使你的仁愛離開我們,因你曾向他們應許過,要使他們的後裔繁多,有如天上的星辰,海邊的沙粒。恩主啊!由於我們的罪過,我們比任何民族都渺小,我們今天在全世界上成了微賤的。目前我們沒有元首,沒有先知,沒有領袖,沒有全燔祭,沒有祭祀,沒有供物,沒有馨香祭,沒有地方可以給你奉獻初果,好蒙受你的仁愛。但願我們能藉著懺悔的心和謙虛的精神蒙你悅納,就如獻上公羊和公牛的全燔祭,又如獻上了萬隻肥羊;這樣也希望我們今天在你面前所行的祭獻,能當作滿全了我們對你應盡的義務,因為凡信賴你的,決不會蒙受羞辱。現在我們全心隨從你,敬畏你,尋求你的慈顏,望你不要使我們羞慚。但願你按照你的寬容和你無限的仁慈,善待我們,以你的奇能拯救我們!上主,願光榮歸於你的名!」

福音:瑪竇福音 18:21-35

那時,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為此天國好比一個君王,要同他的僕人算賬。他開始算賬的時候,給他送來了一個欠他一萬「塔冷通」的,因他沒有可還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兒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變賣來還債。那僕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說:主啊!容忍我吧!一切我都要還給你。那僕人的主人就動心把他釋放了,並且也赦免了他的債。但那僕人正出去時,遇見了一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嚨說:還你欠的債!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說:容忍我吧!我必還給你。可是他不願意,且把他下在監裡,直到他還清了欠債。他的同伴見到所發生的事,非常悲憤,遂去把所發生的一切告訴了主人。於是主人把那僕人叫來,對他說:惡僕!因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債;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所欠的一切。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必要這樣對待你們。」

2018年3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再次強調寬恕這一主題。教宗表示,被天主寬恕的第一步是要承認自己是罪人。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達尼爾先知書》,記載阿匝黎雅因拒絕否認上主而被投入火窰中,他沒有因自己遭到酷刑而向天主抱怨,卻向天主祈禱說:「祢總是拯救我們,但不幸的是,我們犯了罪。」阿匝黎雅對自己和他的人民做出了反躬自責。

教宗強調說:「對自己反躬自責是走向寬恕的第一步。自責是基督信仰智慧的一部分,不是指責他人,不是的,而是自己。我犯了罪。我們去辦告解時,要記住這一點:偉大的天主賜予我們許多東西,不幸的是,我犯了罪,得罪了上主,祈求祂救贖。」

教宗提到了一位女士在告解亭裡的軼事:「她在告解時用了很長的時間講自己婆婆的過錯,力圖為自己辯解。最後聽告解的司鐸對她說:『好吧,現在妳可以告自己的罪了。』我們應該指責自己,這是上主所喜悅的,因為祂接納懺悔的心。正如阿匝黎雅所說的,『凡信賴祢的,決不會蒙受羞辱』。懺悔的心向上主說實話:『上主,我做了這事,我犯罪得罪了祢。』然而,上主捂住他的嘴,就如浪子比喻中的父親所做的那樣,不讓他說話。上主以祂的慈愛寬恕一切。」

教宗籲請信徒:「不要羞於說出自己的罪過,因為上主不止一次地寬恕我們,祂始終寬恕我們。但是有一個條件,天主給予我們極大的寬恕,只要我們寬恕別人。這並非易事,因為仇恨在我們心中築巢,總是留下那苦澀之情。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帶著別人對我們所做的事情的『清單』:這個人這樣對待我,那個人對我幹了這個等等。」

最後,教宗總結道:「有兩件事將幫助我們明白寬恕之道,那就是我寬恕你,只要你寬恕他人。我們也要光榮天主說:『上主祢是偉大的,祢為我做了很多美好的事,不幸的是,我犯了罪,請寬恕我。』『是的,我寬恕你,七十個七次,只要你寬恕他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教會鼓勵我們在思想、行為和情操上皈依

四旬期第三週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列王紀下 5:1-15

在那些日子,阿蘭王的軍長納阿曼在他的主上面前,是個很受尊重愛戴的人,因為上主曾藉他使阿蘭人獲得勝利;這人雖英勇有為,無奈患了癩病。阿蘭人先前曾結隊出外劫掠,從以色列地擄來一個少女,這少女做了服侍納阿曼妻子的婢女;她對自己的主母說:「哎!如果我的主人去見撒瑪黎雅的先知,他一定會治好他的癩病。」納阿曼去告訴他的主上說:「以色列地的少女曾如此如此說。」阿蘭王說:「你去!我也給以色列王寫一封信。」納阿曼於是帶了十「塔冷通」銀子,六千「協刻耳」金子和十套禮服去了。他給以色列王呈上信,信上說:「你收到這封信,就知道我打發我的臣僕納阿曼來見你,是要你醫好他的癩病。」以色列王一念了這信,就撕裂自己的衣服說:「難道我是天主,能使人死使人活嗎?這人竟然給我送這個人來,叫我醫好他的癩病!你們只要想一想,便可看出,他是找機會來與我為難。」天主的人厄裡叟聽說以色列王撕裂了自己的衣服,便打發人去見君王說:「你為什麼撕裂了你的衣服?叫他來見我,他就會知道在以色列有先知。」納阿曼於是乘坐車馬來到厄裡叟的屋門口,就停下了。厄裡叟派了一個使者對他說:「你去,在約但河裡洗七次,你的肌肉就會復原,得到潔淨。」納阿曼生了氣,且走且說:「看,我原想他會出來見我,站在我面前,呼求上主他的天主的名,在患處揮動他的手,治好這癩病。大馬士革的阿巴納河和帕爾帕爾河,不比以色列所有的河水都好嗎?我不能在那裡洗得潔淨嗎?」他於是轉過車來,氣憤憤地走了。他的僕人們前來對他說:「我父!如果先知吩咐你作一件難事,你豈不是也要做嗎?何況他只對你說:你去洗洗,就潔淨了呢!」納阿曼便下去,按照天主的人的話,在約但河裡浸了七次;他的肌肉就復了原,如同嬰兒的肌肉一樣,完全潔淨了。納阿曼於是同他的全體隨員,再回到天主的人那裡,站在他面前說:「現在我確實知道: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

福音:聖路加福音 4:24-30

耶穌來到納匝肋,在會堂裡向人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我據實告訴你們:在厄裡亞時代,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起了大饑荒,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厄裡亞並沒有被派到她們中一個那裡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在厄裡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哈曼。」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起來把他趕出城外,領他到了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他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 」

2018年3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宗教和信仰不是一場表演。」當天禮儀的第一篇讀經記述敘利亞的納阿曼獲得痊癒(列下5:1-15),福音記載耶穌表明「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路4:24-30)。教宗由此指出,在這四旬期內,教會今天鼓勵我們反省何謂思想、行為和情操上的皈依。

教宗說:「教會告訴我們必須在行為上皈依,她對我們談論守齋、施捨和悔罪:這是行為上的皈依。我們應當秉持基督徒的風格,也就是源自《瑪竇福音》真福八端的風格,採取新的行為。教會也向我們論及情操上的皈依。舉例而言,讓我們思索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轉為懷有憐憫心、基督徒的情操。」

「除了行為和情操上的皈依外,教會今天也勉勵我們在思想上皈依。這並非改變思考內容,而是改變思維方式、思考風格。我是以基督徒的風格,或是以外邦人的風格思考呢?這就是教會今天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關於敘利亞的納阿曼罹患癩病的事件:他為了得到痊癒,前去拜訪厄里叟,所求得的建議是在約但河裡洗七次,但他認為大馬士革的河水比以色列的水質來得好,所以他怒氣沖沖地掉頭離開,沒有照做。」教宗指出:「這是因為納阿曼期待的是一場表演,但天主的風格卻截然不同:祂以另一種方式治病。」

「耶穌返回納匝肋時也在猶太會堂遇到同樣的狀況。人們起初目瞪口呆地注視著祂,滿心歡喜。然而,世界上從不缺乏說閒話的人,他帶頭說:『這人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教訓我們什麼呢?他是在哪所大學習得這一切的?沒錯!他正是若瑟的兒子。』於是,眾人開始竊竊私議,改變輿論,興起殺害耶穌的念頭。」

教宗表示:「這些人從讚賞耶穌、為之驚奇,變成想要殺害祂。他們期待的也是表演。『那麼,請您施行奇跡,就是傳聞中您在加里肋亞所做的那種,這樣我們才會相信。』耶穌解釋道:『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因為我們抗拒說出,我們當中有人能糾正我們;必須來一個會表演的人,才能糾正我們。但宗教不是一場表演,信仰不是一場表演:而是天主聖言和聖神在我們心中作工。因此,教會邀請我們改變思考風格和信仰模式。一個人如果會背誦整篇《信經》和所有教會信理」,卻不懂得秉持基督徒的精神加以落實,一切便是枉然。」

最後,教宗鼓勵眾人自問:「我是秉持哪種精神思考呢?秉持上主的精神,或是自己的精神、我所屬的團體、社會階級、政黨的精神?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恩寵,使我們得以分辨自己何時以世界的精神,何時以天主的精神思考,並懇求思想上的皈依之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方濟各欽定教會之母紀念日

2018年3月3日,教廷禮儀及聖事部頒布法令,將「教會之母榮福童貞瑪利亞紀念日」列入《天主教羅馬禮禮儀日曆》,以此落實教宗方濟各今年2月11日在紀念露德聖母首次顯現160週年的機會上發表訓令的内涵。

聖母瑪利亞自五旬節聖神降臨之日起,便從未間斷地予以世上旅途教會母親般的照顧,鑒於這靈性母職的重大奧跡,教宗方濟各因此規定,遵循羅馬禮儀的全體教會務必把每年聖神降臨節之後的星期一作為敬禮「教會之母」童貞瑪利亞的紀念日。

教宗祈願:「藉著這個紀念日在教會牧人、聖職人員和信徒心中能增進教會母性的意識,以及對聖母瑪利亞純正的敬禮。」

禮儀及聖事部的法令強調,聖母瑪利亞既是基督,天主聖子的母親,也是祂奧體的肢體,教會的母親。此外,「教會之母」的稱呼從聖奧斯定開始就已臨在於教會的情感中。世世代代以來,教會以一些同等的方式稱呼聖母瑪利亞,對她表示尊敬。這些稱呼在靈修作家的書籍,甚至本篤十五世和良十三世教宗的訓導中都曾出現過。

在這個基礎上,真福保祿六世宗教在梵二大公會議第三期會議結束時隆重宣布了童貞聖母瑪利亞為「教會之母」,即全體基督信仰子民的母親。隨後,在宗座的提議下,於1975年舉行一台奉獻彌撒,向「教會之母」表達敬意並將這禮儀列入《羅馬彌撒經書》。

接著,波蘭和阿根廷等一些國家也將慶祝「教會之母」收入本國的日曆中。

禮儀及聖事部部長薩拉(Robert Sarah)樞機對這道法令作出評述:「希望這項推廣到整個教會的慶典能提醒全體基督徒,如果我們願意成長並充滿天主的愛,就必須將我們的生命植根於三項事實:基督的十字架、聖體和童貞瑪利亞。天主賜予世界這三個奧跡,是要建設、增強及聖化我們的內在生活,將我們引向耶穌基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十字架是基督信仰的首座祭台

恭讀馬爾谷福音

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他們一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於是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夥一夥地坐在青草地上。耶穌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舉目向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眾人面前。

2018年2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表示:「每當我們走近祭台,舉行彌撒時,我們就是在紀念基督的十字架,那首次完成祭獻的地方。」這幾天由於羅馬天氣寒冷,公開接見活動因而改在保祿六世大廳舉行,有部分信友則在聖伯多祿大殿透過大型螢光幕參加了活動。

教宗在當天的要理教授中繼續以感恩聖事為主題,講解了在聖祭禮儀中準備祭品的意義。教宗指出:「準備祭品是聖祭禮儀的第一部分,最好由信友們把餅和酒呈遞給主祭,這尤其重要,因為這表明聚集在此舉行感恩聖事的教會的精神奉獻。因此,忠信的子民藉著餅和酒的標記將自己的奉獻交予主祭的手中,主祭再將這祭品送上祭台或主的餐桌上,『這是整個感恩禮儀的中心』。(《羅馬彌撒經書總論》,73號)。由此可知,彌撒的中心是祭台,祭台則代表基督。信友的生活、他們的痛苦、祈禱、工作,都與基督的讚美、痛苦、祈禱、工作,及祂整個的奉獻結合,因而獲得新的價值。(《天主教教理》,1368號)」

教宗解釋道:「藉著餅和酒我們獻上我們生命的祭品,好讓聖神透過基督的祭獻使之轉變,並偕同基督成為堪受天父悅納的唯一的精神祭品。上主賜給我們很多,卻向我們要求的很少。祂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秉持良好意願、懷有開放的心,以及不斷進取的願望。」

最後,教宗期望:「基督的眾門徒要培養彌撒此時教導我們奉獻自己的精神,讓這精神光照我們每天的生活、與他人的關係、我們的行事,以及我們遇到的痛苦,幫助我們建設以福音為依據的世上之城。」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在告解亭裡沒有威脅,只有天父的寬恕

四旬期第二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 1:10,16-20

索多瑪的統治者,請聽上主的話!哈摩辣的百姓,請聽天主的訓示:「你們應該洗滌,應該自潔,從我眼前革除你們的惡行,停止作孽,學習行善,尋求正義,責斥壓迫人的人,為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現在你們來,讓我們互相辯論─上主說:你們的罪雖似朱紅,將變成雪一樣的潔白;雖紅得發紫,仍能變成羊毛一樣的皎潔。假使你們樂意服從,你們將享用地上的美物;假使你們拒絕和反抗,你們將為刀劍所吞滅。」這是上主親口說的。

福音:聖瑪竇福音 23:1-12

那時,耶穌對民眾和他的門徒講論說:「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為此,他們把經匣放寬,衣繸加長;他們又喜愛筵席上的首位,會堂中的上座;喜愛人在街市上向他們致敬,稱他們為『辣彼』。至於你們,卻不要被稱為『辣彼』,因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也不要在地上稱人為你們的父,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你們也不要被稱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你們中那最大的,該作你們的僕役。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2018年2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上主總不厭倦地召叫每個人改變自己的生活,向祂邁近一步從而作出悔改。祂以一位父親的慈愛和信任來做這事,聽告解神父也是如此。

教宗指出:「四旬期是一段有助於悔改、靠近天主、改變我們生活的時期,這是一項應當向上主祈求的恩寵。」

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第一篇讀經談及真正的悔改召叫。

教宗方濟各從這一點展開他的彌撒講道:「耶穌在我們的罪惡面前所持有的特殊態度。祂不威脅,卻慈祥地呼喊我們,給予我們信任。上主對索多瑪統治者和哈摩辣百姓說:『現在你們來,讓我們互相辯論』(依1:18),祂已經向他們指明應當避免的惡,以及應當遵循的善。上主也這樣對我們。」

「上主說:『快來。你們來,讓我們討論一下,讓我們談一談。』祂不會嚇倒我們。祂就像父親對待那頑皮搗蛋、應當受到責備的青春期的兒子。上主知道教鞭是行不通的,事情不會變好,而必須給予信任的態度。上主在這段經文中這樣呼喚我們:『來,你們來吧。我們一起喝杯咖啡。讓我們談一談,討論一下。不要害怕,我不想責備你。』由於祂知道兒子是怎麼想的:『但我做了這事……』,於是接著說:『你的罪雖似朱紅,將變成雪一樣的潔白;雖紅得發紫,仍能變成羊毛一樣的皎潔。』(依1:18)」

「父親如何對待青春期的兒子,耶穌也同樣以信任的態度施予寬恕,改變人心。祂如此召叫了匝凱或瑪竇,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向我們表明如何在悔改旅途中向前邁出一步。讓我們為上主的良善而感恩。祂不想鞭打和譴責我們。祂為我們獻出生命,這就是祂的良善。祂總是想方設法碰觸我們的心。我們這些司鐸,身為上主的代表,應當聆聽悔改之心,也必須持有這種良善的態度,正如主所說的:『你們來,讓我們互相辯論,沒有問題,只有寬恕』,而不是威脅,從一開始便是這樣。」

對此,教宗講述了一位聽告解樞機的經驗:「這位樞機面對那嚴重的罪,不過分追究,而是繼續對話。這開啟了心靈,讓告解者感到安寧。上主也這樣對待我們,祂說:『來吧,讓我們討論一下,讓我們談談。拿著寬恕的收據,我寬恕你』。」

最後,教宗總結道:「注視上主的這種態度令我受益匪淺:這是父親面對自以為已經成年的半大小子的態度。上主知道我們仍處在半途之中,我們常常需要聽到這樣的話:『來吧,不要害怕,來吧。我寬恕你。』這番話給予我們鼓勵。讓我們以開放之心去見上主:祂是等待著我們的父親。」

來源梵蒂岡電台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祈求羞恥的恩寵,不要判斷他人

四旬期第二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達尼爾先知書 9:4-10

我主,偉大可敬畏的天主!你對那些愛你和遵守你誡命的人,必守約施恩。我們犯了罪,行了不義,作惡反叛,離棄了你的誡命和法令。我們沒有聽從你的眾僕人先知,因你的名向我們的君王,我們的首長,我們的祖先,和全國人民所說的話。我主,正義歸於你!而滿面羞愧歸於我們,就如今日歸於猶大人民,歸於耶路撒冷的居民,歸於所有不忠於你而被你驅至各地或遠或近的以色列人一樣。我主,滿面羞愧歸於我們,歸於我們的君王,歸於我們的首長以及我們的祖先,因為我們犯罪得罪了你;然而慈悲和寬宥應歸於上主我們的天主,因為我們實在都背叛了他,沒有聽從上主我們天主的勸告,也沒有遵行他藉自己的僕人眾先知,向我們所宣示的訓令。

福音:聖路加福音 6:36-38

那時候,耶穌向門徒說:「你們應當慈悲,如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裏,因為你們用什麼升斗量,也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

2018年2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籲請信徒不要判斷他人,而要寬恕別人,並為自己的罪過祈求羞愧的恩寵。

教宗在講道中重複耶穌在當天福音中所說的話:「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路6:37)實際上,沒有任何人能擺脫天主的判斷:私審判和公審判,所有人都將接受審判。在這觀點下,教會要求我們反省我們在他人和天主面前的態度。

至於對他人的態度,教宗表示:「天主要我們不要判斷他人,而是要寬恕他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這麼想:『可是,我從來不判斷別人,我又不是判官。』」教宗籲請我們檢視自己的態度:「事實証明我們多次在講話中判斷別人。是誰讓你扮演判官的?判斷他人不是好事,因為唯一的審判者是上主。」

教宗說:「我們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設想在一次長達兩個小時的午餐聚會或其它場合中,我們用了多少時間來判斷別人?你們應當慈悲,你們應當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此外,你們還要慷慨大方,『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但是,將會給我什麽呢?」

教宗引用福音中的話説:「用一個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我們要仁慈地對待他人,因為上主同樣仁慈地對待我們。」

今天教會所要接受的第二個訊息是在天主前持守謙卑的態度,這種態度在於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教宗表示:「我們知道天主的正義是仁慈。但是還需要說,『吾主,正義歸於祢,羞愧歸於我。』當天主的正義與我們的羞愧相遇時,那裡就有寬恕。我信我得罪了上主嗎?我信上主是正義的嗎?我信祂是慈悲的嗎?我是罪人,在天主面前感到羞愧嗎?答案就這麽簡單:吾主,正義歸於祢,羞愧歸於我。讓我們祈求這個羞愧的恩寵,因為羞愧是個極大的恩寵。」

最後,教宗邀請眾人:「檢視自己對他人的態度,且要始終記得,我用什麼尺度來判斷,也要受什麼判斷;我不應該判斷人。我們在天主前的態度,必須以這個重要的對話為準則,『吾主,正義歸於祢,羞愧歸於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與兒童的對話

2018年2月20日,聖座新聞室公布了教宗方濟各於1月4日在梵蒂岡會見30名羅馬尼亞兒童時的對話。這些孩子由羅馬尼亞FDP Protagonisti in educatie(人類發展基金會-教育的主角)收養,該基金會與路易吉‧朱薩尼神父(Luigi Giussani)的神恩有關。

孩子們向教宗提出六個充滿「為什麼」的問題,教宗的回答則富於溫柔和關懷。教宗特別譴責壓垮兒童與窮人的社會不義。

一名20出頭的男青年向教宗提問道:「為什麼我的媽媽不接受我?她把我丟在了孤兒院,21歲時我再次找到了她,但她對我不好,我又離開了她。」

教宗坦言,當他讀到這個問題時留下了眼淚。

教宗解釋說:「這並非成年人是否有錯的問題,而是在於他們太脆弱,對於你們而言,這是因為存在著諸多苦難、諸多壓迫兒童和窮人的社會不義,以及許多精神上的匱乏。這使人心變得堅硬,導致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發生:一位母親遺棄自己的孩子。你的母親愛你,但她不知道如何表達。她不能,因為生活艱難,生活不公平。我保證為你祈禱,祈願有一天她能向你顯露那份愛。不要懷疑,要有希望。」

一名兒童問教宗:「為什麼有些父母只愛健康的孩子,而不愛那些生病或有問題的孩子。」

關於這個問題,教宗繼續談到成年人的脆弱。教宗解釋說:「因為他們沒有遇到朋友幫助他們成長和堅強,從而戰勝自己的脆弱。你不要因為父母脆弱、自己並不那麼脆弱就責怪生活,但要感謝天主,因為“你可以幫助你的父母戰勝脆弱。」

「為什麼我們命該如此?」

關於這個問題,教宗表示:「我們只能注視、聆聽、忍受和哭泣,只有天主才能給出答案。門徒們問耶穌一個孩子生來瞎眼是誰的錯時,耶穌回答說:『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若9:1-3)因此,面對我們從小就會遇到的諸多不幸,天主願意治癒這些不幸。你們已經有所體驗。『為什麼』是一次從痛苦、疾病、苦難中獲得治癒的相遇,它給予我們治癒的擁抱。但這也是一個事後的『為什麼』,因為一開始我們無法明白。」

一個男孩問教宗:「如果我們從堂裡出來後還會犯錯誤、犯罪,例如常常和朋友吵架,我們為什麼還要進堂?」

教宗回答說:「在聖堂裡我們能夠將原本的自己、沒有化妝的自己置於天主面前。進入聖堂後,我們應該這樣祈禱:『主,我在這裡。祢愛我,我是一個罪人。求祢垂憐我們。』耶穌教導我們,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就能在回家時獲得寬恕。我們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我們被加工過。天主加工我們的心,祂用祂的愛替換了我們的自私。」

有個男孩問教宗:「我的一位去年逝世的青年朋友能否上天堂,因為一位正教神父說他的朋友臨死前犯了罪。」

教宗回答說:「天主願意把我們眾人都帶入天堂。祂始終在行走,尋找迷失的羊,當祂找到我們時無需害怕,即使我們處於非常脆弱的狀態、因罪惡而沾滿污垢,甚或被眾人和生活拋棄,祂依然擁抱並親吻我們。」

最後,教宗安慰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母親。這位母親的孩子被領養,雖然他們經常見面,但她依然感到孤獨。

教宗對她說:「在某些困難的情況下領養可能是一種幫助。我建議妳不要封閉自己,而要在基督徒團體中尋找陪伴。耶穌來組建一個新的家庭,祂的家庭,在這個家庭中沒有一個人是孤獨的,我們都是兄弟姐妹,是在天之父的子女,是耶穌賜給我們的童貞聖母瑪利亞的子女。」

與孩子們的對話結束時,教宗向本次活動的負責人西蒙娜‧卡羅貝內(Simona Carobene)表示感謝,並邀請眾人為他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真福保祿六世將於2018年榮列聖品

2018年2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羅馬拉特朗大殿向羅馬教區本堂神父們表示:「教宗保祿六世今年將榮列聖品。」

他指出:「近年來已有兩位羅馬主教列入聖品,即若望二十三世和若望保祿二世。保祿六世今年將榮列聖品,另一位的列真福品案正在進行,換言之,若望保祿一世的列品案已開啟。」

教宗方濟各曾於2014年10月19日為保祿六世主持冊封真福典禮,在彌撒講道中稱之為偉大的教宗、不知疲乏的使徒,勇敢地作出謙卑而先知性的見證,愛基督和愛祂教會的見證。當世俗化和具有敵意的社會出現時,他能夠以遠見的智慧,有時孤身一人在掌握伯多祿船的舵,並且從未失去對上主的喜悅和信賴。保祿六世的確懂得將天主的歸還給天主,將自己的一生奉獻於神聖、莊重又嚴肅的使命:在時間上延續並在塵世間拓展基督的使命。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