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謙遜是世界及教會的和平之源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5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就惡習與德行的主題展開第20次要理講授,探討謙遜的美德。他提到童貞聖母瑪利亞謙遜的卓越榜樣,概述了從「內在渺小」所結出的許多果實。

「弟兄姊妹,謙遜是一切。它救我們遠離魔鬼,以及淪為其共犯的危險。謙遜是世界及教會的和平之源。哪裡少了謙遜,那裡就有戰爭,就有紛爭和分裂。天主在耶穌和瑪利亞身上賜給了我們好榜樣,叫我們得到救恩和幸福。」

謙遜是傲慢的一大對手

雖然謙遜不在四樞德和三超德的行列,但它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礎」。教宗指出,謙遜是傲慢的一大對手。

「驕傲與傲慢使人的心靈自我膨脹,讓我們看起來比原本的樣子更高大;謙遜則是引導一切回到正確的尺度:我們是美妙卻有限的受造物,有優點也有缺點。《聖經》開篇就提醒我們,我們是灰土,將來還要歸於灰土(創三19)。『謙遜』一詞其實源自於灰土(humus)。儘管如此,人的心中經常浮現無所不能的癡心妄想,非常危險!這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危害。」

從渺小感湧出的諸多美德

若是要遠離「傲慢的魔鬼」,「恢復適當的尺度」,只需要停下來「默觀星空」,開拓視野,意識到「我們周遭和在我們內的奧秘」。教宗表示,謙遜的人「在內心守護著『自己很渺小』的這個觀念」,也就是耶穌在真福八端中所說的「神貧的人」(瑪五3)。

「那是真福八端的第一端,因為後續幾端的基礎即在於此:事實上,溫良、憐憫、心裡潔淨都出自於內心那份渺小感。謙遜是進入所有美德的大門。」

聖母堅實的謙遜

福音展現出謙遜與神貧恰恰有如「一切的泉源」。教宗強調,天使的報喜發生在加里肋亞這個窮鄉僻壤,那片土地不起眼到連人們都說:「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事嗎?」(若一46)儘管如此,「世界正是從那裡重獲新生」,從「一名不為人知的少女:瑪利亞」那裡。全能的天主受到她的「卑微渺小的吸引」;當我們接受自己的卑微渺小時,天主也受到我們這份卑微渺小的吸引。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可以想像,聖母也經歷過艱難時刻,在那段日子裡,她的信德在黑暗中前行。然而,她的謙遜從不因此而動搖,在聖母瑪利亞內,謙遜是堅實的美德:她永遠卑微渺小,總是毫無矯飾,從來沒有野心。」

教宗公開接見:愛德敦促我們也去愛仇敵

圖片:Vatican Media

「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格前十三13)聖保祿宗徒在致格林多人書信中如此寫道。教宗方濟各5月15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正是以愛德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

「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十三4-7)

人人談論愛,但愛究竟為何物?

聖保祿宗徒寫信的對象是一個互相對立、爭吵不休的基督徒團體。教宗指出,「有人宣稱自己總是有理,不聆聽他人,認為他人不如自己。」即使是在舉行感恩祭時,他們也彼此分裂,「有人利用感恩祭大吃大喝,排斥那些一無所有的人」。

「或許,人人都堅信自己是優秀的人。假若被問到關於愛的問題,他們可能會回答,愛為他們來說當然是很重要的價值,如同友誼和家庭那樣。現今也是每個人都把愛掛在嘴上;很多『網紅』(influencer)的口中,以及很多歌曲的副歌,談的都是愛。人們大肆談論愛,但愛究竟為何物?」

天主的愛不是拿取而是施予

聖保祿宗徒擔心,那源自天主的愛在格林多基督徒當中「不存在任何痕跡」,以及他們對天主的愛知道的太少。這是因為天主的愛「不攀升卻下降,不拿取卻施予」。純愛(Agape)一詞被用來指基督徒的愛,它不同於其它任何一種愛,例如談情說愛的戀愛、對祖國的熱愛、對人類的博愛。教宗表示,這是一種更偉大的愛,一種來自天主並指向天主的愛。與此同時,它使我們能「如同天主那樣去愛近人」。

「因著基督的緣故,這份愛催促我們前往那些我們在人性上不會去的地方:這是對窮人的愛、對不可愛的人的愛、對不喜歡我們的人的愛、對沒有感激之心的人的愛。這是對那些沒人愛的人的愛,也是對仇敵的愛。也要愛仇敵啊!這是『超性』的愛,源自於天主,這是聖神在我們內的化工。」

愛包括愛仇人

耶穌在山中聖訓中描述了這份愛,闡明它不同於就連罪人也能做到的愛:「若你們愛那愛你們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因為連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路六32)因此,基督徒必須愛每一個人,不求回報和利益,他甚至也要去愛仇敵。教宗強調,我們要牢記這句話:「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善待他們;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路六35)

「基督徒的愛擁抱那不可愛的,給予寬恕,這有多麼困難啊!要去寬恕:需要多少的愛,才做得到寬恕!基督徒的愛祝福那些咒罵之人,而我們面對羞辱或咒罵,習慣以同樣的羞辱或咒罵來回應。如此大膽的愛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這將是我們留下的唯一的一樣。」

愛是我們接受最後審判的依據

教宗表示,「愛是一道『窄門』,要通過它才進得了天國。」生命垂暮時,我們正是要憑著這份愛來接受審判。生命垂暮時,我們將再次聽見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世界需要基督徒的望德

圖片:Vatican Media

當我們思索人生的最終目的時,「望德是回應人心的答案」。教宗方濟各5月8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強調了這點。當天的要理講授以三超德中的望德為核心。

教宗指出,假若我們在思考人生意義時,得到「負面的答案」,心中會倍感憂傷:「假如人生旅途沒有意義,倘若最初和結束時一無所有,那麼我們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前行」,然後陷入絕望。

少了望德,很多人會放棄生活,「所有其它德行恐怕要灰飛煙滅」。教宗方濟各引用了本篤十六世教宗的名言,說:「唯有當未來是確定而實在的,才能善度今生。」(《在希望中得救》通諭,2號)

超性的德行

基督徒明白,望德絕非自己的功勞。教宗指出,「如果他們相信未來,是因為基督死而復活,並賜給我們祂的聖神」。望德之所以是「超性」的德行,正是因為「它不發自於我們,而是天主直接賜下的恩典」。

接著,教宗引用聖保祿宗徒的話:「如果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仰便是假的,你們還是在罪惡中。」(格前十五17-19)教宗將相信與不信作對比,表示:「如果你相信基督的復活,那麼你會堅定深知,沒有任何失敗和死亡是永恆的。但若是你不相信基督的復活,那麼一切都是空洞的,即使是宗徒們的宣講也不例外。」

教宗提醒人們警惕那些相反於望德的罪,包括對過往的快樂依依不捨的眷戀之情,以及為了我們的罪過而灰心喪志,忘記「天主慈悲寬仁,祂遠遠大過於我們的心」。

世界需要望德

當今世界極需要基督徒的望德,同時也需要耐心。教宗稱耐心與望德相輔相成。「那些有耐心的人是美善的編織者」,始終堅持渴望和平。

「就算我們周圍有很多人因幻滅而一蹶不振,那些深受望德鼓舞且有耐心的人,能度過最漆黑的夜晚。」

此外,「望德是心靈年輕的美德」。教宗提到在聖殿遇見耶穌聖嬰的西默盎和亞納,表明我們最大的恩寵莫過於如同西默盎那樣,在人生即將結束時說出:「主啊!現在可照祢的話,放祢的僕人平安去了!因為我親眼看見了祢的救援,即祢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祢百姓以色列的榮耀。」(路二29-32)

教宗最後敦促信眾「向前邁進,懇求望德之恩、一份帶有耐心的望德」。教宗邀請眾人「永遠展望於最終的相遇;永遠看到上主始終與我們同在,以及死亡絕對、絕對不會得勝」。

圖片:Vatican Media

五月是聖母月。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將世界上的戰爭和衝突獲得平息,託付於聖母瑪利亞的轉禱,並邀請信徒重新發現誦念玫瑰經的重要價值。他提醒說:「今天5月8日慶祝龐貝玫瑰經聖母瞻禮,教會誦念龐貝聖母求恩禱詞。」

教宗說:「我籲請大家懇求聖母瑪利亞的轉禱,願上主賜予全世界和平,特別是親愛的、飽受折磨的烏克蘭、巴勒斯坦、以色列及緬甸。」

接著,教宗也特別將參加公開接見活動的青年、病患、老年人及新婚夫婦託付於聖母,並敦促大家尤其要在五月聖母月勤念玫瑰經,重新發現玫瑰經的寶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活出信望愛三德,為能承受永生

圖片:Vatican Media

天主將三超德傾注在我們內,預備我們承受永生。教宗方濟各4月24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表示。在講解了智義勇節四樞德後,教宗本週在要理講授中就信望愛三超德展開省思。

超德激發所有倫理德行

《天主教教理》第1813條闡明:「超性的德行激發所有倫理德行並使之定型而活躍起來。超性的德行是由天主注入信友的靈魂的,為使他們能以天主子女的身份行事,並掙得永遠的生命。」

教宗指出,四樞德雖然能激勵人們英勇行善,卻暗藏著一個危險,即:變成孤軍奮戰的個人英雄。

絕不孤單

然而,三超德的「鴻恩」是「在聖神內活出的生命」。教宗表示,這是基督信仰至關重要的幅度,與團體緊密相連,而且是三超德固有的內涵。

「基督徒絕不孤單。他之所以行善,並不出於個人努力的巨大付出,而是因為作為謙遜的門徒,他亦步亦趨跟隨耶穌善師。」

因此,三超德「是自我滿足的一大解藥」。「多少次,某些在道德上無可挑剔的男女,恐怕會在他們認識的人眼中變得自負、傲慢!」

意向的重要性

教宗強調,福音提醒我們戒避這「危險」。驕傲是「很強的毒藥,只要小小一滴,就足以毀掉整個美善的生活」。

「一個人可以做出不勝枚舉的善行,可以收穫歌頌和讚美,但他做這一切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為了抬舉自己」,那麼他稱不上是個有德行的人。

三超德助我們跌倒後站起來

「這些情況有時會製造痛苦。為了予以糾正,三超德助益良多」,特別是在我們「跌倒」的時候,在「符合倫理的良好意向」落空的時候。

教宗最後鼓勵道,「假若我們向聖神敞開心扉,祂會在我們內重振三超德」。「假如我們丟失信心,天主使我們再次向信德打開心門;如果我們灰心喪氣,天主在我們內喚醒望德;要是我們心硬如石,天主必定用祂的愛使之變得柔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節制的美德平衡有度、帶來幸福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4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省思了節制的美德。教宗從古人思想和《天主教教理》出發,指出對古代希臘人來說,「鍛鍊美德是為了得到幸福」;節德不會使人生變得灰暗、缺乏喜樂。

自制力和節制有度

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認為,節德的意義在於「控制自己的能力」。教宗表示,「因此,這個美德是自制力、一門不被強烈的反抗情緒所左右的藝術」。就《天主教教理》而言:「節德確保抑制對本能的自主能力,使人的慾望維持在合乎正理的範圍之內。」(1809條)

教宗進一步解釋道:「所以,節德正如意大利諺語說的,是個節制有度的美德。在任何情況下,它都伴隨著智慧,因為一個老是做事衝動又激動的人,終究是不可靠的。在很多人沾沾自喜於直言不諱的世界裡,有節德的人則是寧可斟酌他的話語。你們知道差別在哪裡嗎?不要脫口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反覆思索自己該說的話。」

給衝動和話語踩剎車

面對生活的種種樂趣,節德教導我們如何謹慎行事。教宗指出,「驅動力的自由奔馳,以及對所有樂趣的全面許可,最終會在我們身上適得其反,讓我們感到無聊」。

再者,有節德的人懂得在人際互動中拿捏話語的分寸。「他不會讓憤怒時刻毀掉關係和友誼,這只會造成日後難以修復。尤其在家庭生活中,克制能力一旦下降,我們大家恐怕會無法給張力、刺激和憤怒踩剎車。說話有時,沉默有時,但二者都需要節制有度。」

必要時,本著理解和同情予以斥責

此外,教宗指出,控制怒火並不代表永遠都和顏悅色,有時也需要義憤填膺,或者語帶斥責。

「有節德的人明白,最不愉快的事莫過於糾正他人,但是在必要時他也懂得這麼做:否則,就會給罪惡騰出一片自由空間。在特定情況下,有節德的人會兼顧極端:他一方面肯定絕對的原則,堅守不可妥協的價值,但另一方面他也會理解人們,表現出對他們的同情心。」

節德帶來平衡

在一個傾向於凡事衝過頭的世界,操練節德的人取得平衡,活出與福音風格相近的價值觀,例如:渺小、謹慎及溫和。

「他很敏銳,懂得哭泣,不為此感到羞愧,但他不會哭到不能自已。他若是被打敗,會重新站起來;他要是勝利,懂得回到平時不為人知的生活。他不尋求掌聲,但他知道自己需要別人。節德並不使人生變得灰暗、缺乏喜樂。相反地,它讓人能更好地品嚐生命的美好。」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祈求上主賜給我們節德。那是「成熟的恩典:年齡的成熟、情感的成熟和社交的成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勇德使我們向世上的惡作出反擊、大聲說不

圖片:Vatican Media

勇德是個「驍勇善戰」的德行,「有助於我們在人生中結出果實」。教宗方濟各4月10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德行為主題的要理講授,引用《天主教教理》,以及古代希臘哲學家和基督徒神學家的思想來闡述這個德行。

《天主教教理》第1808號闡明:「勇德是倫理的德行,它確保人在困境中有毅力,在追求善時有恆心。勇德堅定人的主意,在倫理生活中力拒誘惑,克服困難。」

耶穌深知人的情緒

對古人來說,勇德與「暴躁的性情」有關,也就是人身上強烈的情感。教宗指出,強烈的情感不見得是「罪的殘留」,但是應當妥善教育這些情感,引導它們行善。「耶穌有著強烈的情感」。

「一個沒有勇氣的基督徒,不會盡力行善。他不打擾任何人,是個無用的基督徒。讓我們想想這點,⋯⋯耶穌不是一個不懂人的情緒的天主。相反地,祂在好友拉匝祿的死亡前痛哭;祂的某些表達顯示出祂熱情澎湃的心。」

不屈服於暗藏在我們內的恐懼

此外,根據古代的思想家,勇德蘊含了「雙重進展:一個是消極的,另一個是積極的」。教宗解釋道,前者關乎「我們的內在」,要打擊的對象是「內部敵人」,例如那些可能使我們裹足不前的恐懼、內疚和焦慮。這攸關戰勝自己的課題,不屈服於大部分「不會成真」的恐懼感。

「因此,我們最好呼求聖神,秉持含忍的勇德應對一切:依其所能,一次解決一個問題,但不是孤軍奮戰!上主與我們同在,只要我們信賴祂,誠心尋求善。所以,我們在任何處境都能仰賴天主的眷顧,祂為我們裝備盾牌和盔甲。」

認真面對世上的惡

另一個我們要與之搏鬥的對象是「外部敵人,即:人生的考驗」。這是勇德的積極律動。在人生的各種意外事件前,勇德使我們在驚濤駭浪中「頑強抵抗,不惶恐也不氣餒」。教宗強調,我們必須認真對待世上的惡,不可假裝它不存在。

「只要翻開史冊,或者不幸地翻閱報紙也行,就能發現在一些暴行中我們或多或少是受害者,又或多或少是主角,比方說:戰爭、暴力、奴役現象、壓迫窮人、從未治癒且仍在流血的傷口。勇德使我們對這一切作出反擊、堅決說『不』。」

反覆對罪惡及冷漠說「不」

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我們需要有人敦促我們走出舒適地帶,促使我們反覆對罪惡說「不」、對導向冷漠的一切說「不」。我們要向罪惡說「不」、向冷漠說「不」;向旅途說「是」、向那有益於進步的旅途說「是」。「為此,我們需要搏鬥」。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注視福音中耶穌的勇敢剛毅,以及諸位聖人的芳表,進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操練勇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若無正義就沒有和平,需促進守法和公益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4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花團錦簇的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德行為主題的要理講授,探討了四樞德中的義德。教宗表示,義德具有社會幅度,「若無正義就沒有和平」。義德在大小事務上發揮作用,義人的日常特質是心胸坦蕩、關切他人、熱心公益、誠實待人。教宗強調,務必促進守法。

若無正義就沒有和平

教宗解釋道,義德是與法律有關的德行,它「試圖公平地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需要其它態度相伴,例如:仁厚、尊重和感恩。而且,義德與和平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正義是社會和睦共處的基礎:一個違法亂紀的世界,是個難以生存的地方,類似於叢林。若無正義就沒有和平。」

若是缺乏正義,衝突必定四起。沒了正義,所依循的就是弱肉強食的法則。「這不公平。」

若非人人受益,就沒有真益處

正義不僅是「法庭」上論及的問題,日常生活也是如此。教宗指出,義德以誠懇為基礎,建設與近人的關係,如同耶穌對門徒們的叮囑:「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瑪五37)教宗表示,義人「正直、簡樸、坦蕩,不戴假面具,表現出他真實的樣子」。義人奉公守法,常懷感恩,為他所得到的表達感謝。「如果我們去愛,也是因為我們先被愛了。」

「義人不只關切自己的個人福祉,更希望整個社會受益。因此,他不會屈服於誘惑,即便再怎麼合情合理,彷彿世界上唯有這些是獨一無二的。義德凸顯出,若非人人受益,為我也不會有真正的益處。義德將這份迫切需求放在人的心裡。」

義人懷抱普世友愛的夢想

義人犯錯誤時會道歉,他甚至會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義人戒避毀謗、欺騙、放債,「言而有信」,「付給工人合理的薪資」,不走後門攀關係,促進守法。再者,他希望在社會上「人們尊重職務,而非職銜帶給人榮耀」。

教宗最後總結道,義人絕非穿著審查員制服、對別人的道德指指點點的人。義人是正直的人、「飢渴慕義」,他們是在心中守護著普世友愛渴望的夢想家。「特別在今天,我們大家非常需要這夢想。我們需要正義的男女。這將帶給我們幸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忍耐為基督的愛提供令人信服的見證

圖片:Vatican Media

「忍耐是耶穌在受難時讓我們看到的那個美德。的確,祂溫和且順從地接受了被拘捕、記耳光和不義的判決。」2024年3月27日,教宗方濟各逾越三日慶典前夕,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要理講授的主題就是「忍耐」的德行。

教宗指出:「在《福音》的記述中,基督在彼拉多面前沒有反告指控祂的人,而是忍受兵士們的侮辱、唾污和鞭笞。祂背負沉重的十字架、寬恕將祂釘在木架上的人,在十字架上不回答人們的挑釁,而是施予慈悲。這一切都提供給我們一個教誨。耶穌的忍耐不在於祂堅忍地抵抗痛苦,而是一種最大的愛的結晶。」

每一份大愛的首要特徵

「《聖經》屢次向我們揭示,天主看到我們的不忠,總是‘緩於發怒’(參閱:出三四6;戶十四18),不宣洩自己對人的邪惡和罪過的厭惡,而是每次都隨時以無限的耐心重新開始。」教宗表示:「對聖保祿而言,寬恕人的罪是天主之愛的首要特徵,但這也是每一份大愛的首要特徵,這愛懂得以善待惡,不將自己封閉在憤怒和沮喪中,而是堅韌並重振精神。」

「在忍耐的根基中存有愛,正如聖奧斯定所言:『一個人承受任何苦難的能力越強,在他內的天主之愛就越大』 。」

學習忍耐,逆流而上

「因此,懂得忍耐的基督徒見證了基督的愛。」教宗舉出在日常生活中忍耐的榜樣:「如媽媽和爸爸、勞動者、醫生和護士、病患,他們每天都要默默地以忍耐的聖德來美化這個世界。可是,我們通常都不能忍耐。我們需要忍耐,它為我們繼續前行乃是『必要的維生素』,但我們本能地缺乏忍耐。」

「但如何學會忍耐呢?需要與當今流行的思維逆流而行,不讓急於求成和全部且立即來主宰。這種心態不但不等待情況的成熟,反而使人受到擠壓,強求即刻發生改變。」教宗告誡說:「急於求成和沒有耐心是靈性生活的敵人,但天主是愛,愛不會讓人感到疲倦、不會暴躁,也不會下最後通牒,而是曉得等待。」

效法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忍耐

「忍耐的德行是聖神的果實,為了增強忍耐,需要祈禱,向基督的神祈求這份德行。」教宗吩咐道:「尤其在這幾天,瞻仰被釘十字架的耶穌,效法祂的忍耐,這將對我們有益。將最討厭的人帶到祂面前,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這首先要求我們以憐憫、以天主的目光注視這人,懂得將他們的面容與過錯區分開來。我們習慣於以人的過錯來將他們分類。不能這樣,這不好。我們要尋找人的面容、他們的心,而非他們的過犯。」

放寬眼界

教宗強調:「忍耐應得到培養,因此需要放寬眼界。例如,不要只盯著自己的煩惱,而是看到別人更大的痛苦,好能學會承受自己的痛苦,正如《師主篇》所邀請的那樣,記住,只要為愛天主而忍耐,無論多麼小,都會得到天主的賞報。教宗最後鼓勵信友們,在受考驗時,需要滿懷信心地敞開心扉,懷著希望接納天主的新意,因為天主不會讓我們的期望落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要我們不僅成聖,也要成為「明智的聖人」

圖片:Vatican Media

智德與義德、勇德、節德一起構成所謂的四樞德。2024年3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論述了「智德」的主題。教宗先問候了朝聖信友們,然後請聖座國務院的吉羅利(Pierluigi Giroli)神父替他宣讀要理講授稿件,因為教宗仍有嗓音的困難。

在要理講授開始前,在場的人聆聽了《舊約》「箴言」中的段落,講的是尋求智慧人的幸福。教宗解釋,四樞德並非基督徒生活的「專有特性」,因為它們是古人智慧的遺產,在希臘哲學中尤其如此。《福音》記述耶穌談到明達,祂多次吩咐自己的門徒要機警(參閱:瑪十16)。

明達不表示膽怯

教宗表示:「在這個被表象、膚淺思想,以及平庸的善與惡所主宰的世界,智德這一古老的教誨值得我們重溫。不過,需要澄清智德的意涵,這很重要。如果認為智德是膽怯者的特性、對採取什麼行動總是有疑惑,那就錯了。我們不該認為智德只是一種謹慎的形式。」

「把智德放在首位,意味著人以自己的智慧和自由掌控自己的行動。明達的人富有創造力:使用理智、評估,努力瞭解現實情況的複雜性,不受情緒、懶惰和幻覺的壓力所左右。」

明達的人能作出選擇

教宗提到:「在聖多瑪斯看來,智德 是支配行動的能力,將行動引向善。明達的人能作出選擇,這在具體的生活中並非總是那麼容易,我們經常猶豫不決,不知作出選擇。而明達的人決非隨意選擇,他們首先知道要做什麼,因此權衡時局、徵詢意見,以寬廣和內心自由的視野選擇要走的路。」

以智德治理乃是協調差異

教宗指出:「我們犯的錯誤,就是總看到一種可能性,但憑著智德我們能避免大偏差。智德對肩負責任的人能產生影響,他們行事不希望像那些只從表面看問題的人那樣。相反地,智德則是管理者的品德:他知道管理是件難事,有許多觀點,需要在它們當中尋求和諧,而必須做的不是為某些人,而是為所有人的益處。」

智德是懂得守護過去的記憶

教宗指出:「智德教導我們許多事物:最佳表現是善的敵人,過於熱心能產生衝突和誤解。因此,需要有先見之明,考慮到過去的情況。明達的人懂得守護過去的記憶,這不是因為他害怕未來,而是他懂得傳統是智慧的遺產。生命的形成是靠著新舊事物不斷地重疊,而總以為世界從我們開始、我們面對問題必須從零開始,這沒有益處。」

《福音》中的智德

「耶穌對智德表示讚賞,祂說,『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是個聰明人』(參閱:瑪七24),祂又表揚明智的童女『拿了燈,並且在壺裡帶了油』(同上,參閱:廿五4)。教宗表示,耶穌派遣祂的門徒,為他們做準備時,吩咐道:『看,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中,所以你們要機警如同蛇,純樸如同鴿子。』(同上,十16)

教宗最後總結道:「耶穌的話似乎在說,『天主不僅要我們成為聖人,也要我們成為明智的聖人,因為如果沒有智德,瞬間就會走上歧途!』」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扭曲的世界,德行反映出天主的肖像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13日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以「惡習與德行」的要理講授中,反思的重點從「惡習」轉到了「德行」方面。教宗指出,因為「人是為善而生的」,人能夠實踐並實現美德。有德行的人就是具有「堅強、勇敢、有紀律和克己的能力」,因此德行的實踐不僅「辛苦,甚至痛苦」。有德行的人「忠實於自己的召叫」並「圓滿地實現」自己。由於教宗仍有感冒的症狀,要理講授的稿件交由聖座國務院的吉羅利(Pierluigi Giroli)蒙席代為宣讀。

重新發現美德

教宗指出,聖人是有德行的,他們就是「那些完全活出自己,實現每個人各自聖召的人」。教宗解釋道,聖人不應被視為「人類的特例:即一種生活在我們普通人之外、狹小的傑出人物圈子的人」。如果今天「正義、尊重、寬仁相待、心胸博大」和「希望」是「少見特別」的話,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實踐德行,並牢記天主按照祂的肖像創造了我們。

德行是什麼

接著,教宗指出,我們在《天主教教理》中讀到:「德行是一種習慣性的堅決行善的傾向。」(1803號)他解釋,德行不是「即興發揮」的東西,它不應被歸類為善行,即使惡人在「頭腦清醒的時刻」也有行善的能力。相反,德行「是一個人在慢慢成熟過程中產生的善,最終這善會成為這個人的內在特質」。教宗說:「德行是一個關乎自由的習慣。如果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是自由的,當我們每次需要在善與惡之間做出選擇時,那麼德行就會讓我們有朝向正確選擇的習性。」

天主完成善的工程

但是我們如何獲得德行呢?教宗指出,基督徒首先能從天主的恩寵獲得幫助,因為聖神在受洗者內施展威能。「為引導我們過上有德行的生活,聖神在我們的心靈中工作」。因此,即使是那些覺得「無法克服」某些缺點的人,也「體驗到天主完成了」他們所期盼的善的工程,因為「恩寵總是先於我們的道德努力」。

智慧與良善意願

隨後,教宗指出,德行的成長和培養需要兩個要素。首先,需要祈求聖神的恩賜,即求天主賜予智慧之恩。智慧讓人「從錯誤中學習,並正確地引導生活」。最後,教宗說道:「我們需要良善意願:就是選擇善的能力,以克己的操練塑造自己,遠離極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