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三週 星期三 福音反省

瑪 5:17-19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或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即使天地過去了,一撇或一畫也決不會從法律上過去,必待一切完成。所以,誰若廢除這些誡命中最小的一條,也這樣教訓人,在天國裡,他將稱為最小的;但誰若實行,也這樣教訓人,這人在天國裡將稱為大的。」

反省

《鐵畫·銀鉤》

瑪竇福音所記載的耶穌的新法律,乃成全舊法律,所以不是廢除,而是建立一種新精神。

猶太人有梅瑟立了五書(Torah),要求他們一生遵守承諾,亦有舊約中的先知書(nebi’im),
要人們篤信無異。可是,耶穌明明指出他連一撇(yod) 及一劃(i)也不改變或廢除,而是成全。法律精神就是指人在大、小事情上明知故犯,而行為上就應受到法律的規定、訟裁和判決。耶穌指的新法律精神是叫人不但恪守不渝,並教訓人守這些小誡命而為默西亞國而做的,這樣已超越規範和局限,可以愛更昇華到成全境界。

在中國人的書法中有「永字」八法,不但是局限在點、橫、劃、楝、撇、勾、剔、捺等舖陳,卻表達出字的鐵畫銀勾的空間、佈局和變化。可是書法精神是把字不再是點、線、面,而是虛、實、飛、舞、留、離的境界。這和耶穌所說的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誰若實行,也這樣教訓人,這人在天國𥚃將稱為大的。」(瑪5:19)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三週 星期二 福音反省

瑪 18:21-35

那時,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啊! 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 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為此天國好比一個君王,要同他的僕人算賬。他開始算賬的時候, 給他送來一個欠他一萬「塔冷通」的,因他沒有可還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兒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變賣來還債。那僕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說:主啊! 容忍我吧! 一切我都要還給你。那僕人的主人就動心把釋放了,並且也赦免了他的債。那僕人正出去時,遇見一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嚨說:還你欠的債!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說:容忍我吧! 我必還給你。可是他不願意,且把他下在監裏,直到他還清了欠債。他的同伴看見所發生的事,非常悲憤,遂去把所發生的一切告訴了主人。於是主人把那僕人叫來,對他說:惡僕! 因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債;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所欠的一切。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裏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反省

《持續的寬恕》

今日福音重點就是,主人已經寬恕了僕人的債,那僕人應該因為感恩而效法主人,去寬恕欠他錢的僕人才對。然而,第一位僕人就是放錯重點了;沒有心放在被主人寬恕的大恩上,而是把焦點放在對方欠他的小錢。我們人就是這樣矛盾,這麼短視,眼前只看到別人欠我們的。所以,爭吵的時候,多時是歸罪於他人,都是他人的錯,都是他讓我很委屈……都是別人在欠我。我是無辜的受害者。在福音中,主耶穌要給我們另一個身份,另一種力量,另一種視野,就是我們有能力寬恕別人,只因為我們被深深寬恕過。人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寬恕自己;因為看到圓滿生活和實際生活的差距,而無法寬恕自己。然而,主耶穌救世告訴我們,天父早已經寬恕了你,也給我們力量放掉對自己的憤怒、失望、怨恨。只要你願意寬恕,持續七十個七次的寬恕,傷痛就會消失,平靜就取而代之。

主耶穌,祢知道我們的痛苦,請助我們放手,讓祢主導。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二週 星期五 福音反省

瑪 21:33-43,45-46

那時候,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你們再聽一個比喻吧!從前有一個家主,培植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圍上籬笆,園內挖了一個榨酒池,築了一個守望台,把它租給園戶,就離開了本國。快到收果子的時節,他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園戶拿住了僕人,將一個鞭打了,將一個殺了,將另一個用石頭砸死了。他再打發一些僕人去,人數比以前還多;園戶也一樣對待了他們,最後他打發自己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說:他們會敬重我的兒子。但園戶一看見是兒子,就彼此說:這是繼承人;來!我們殺掉他,我們就能得到他的產業。於是他們拿住他,把他推到園外殺了。那麼﹐當葡萄園的主人來時,他要怎樣處置那些園戶呢?」他們回答說:「要凶惡地消滅那些凶惡的人,把葡萄園另租給按時給他繳納出產的園戶。」耶穌對他們說:「『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的這句經文,你們沒有讀過嗎?為此,我對你們說,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的外邦人。」司祭長和法利塞人聽了他的這些比喻,覺出他是指著他們說的,就想逮住他,但害怕民眾,因為他們以耶穌為一位先知。

反省

《繼承人》

子承父業是指子繼承父親的事業,此乃天公地道之事,但在今天瑪竇福音中耶穌作了這個比喻,連諷帶刺當時的司祭長和法利塞人,並形容自己也得不到合理的待遇。

在比喻中,家主有的葡萄園,原本打發僕人前往莊園收果子是合情合理合法,豈料他受到惡待,結果一去不返。

主人又再次打發多些僕人前往,最後也受到更殘酷的對待。

於是,主人為打動他們的心便遣發自己的兒子,他滿以為這繼承人會得到好的接待,怎料到人們要謀財害命,把他殺掉了,足見他們殘忍無道。

在今天救恩中,也不斷重演歷史,有不少人充當長老及先知職,他們替天行道時也敢作敢為,但一一遭受冷待和迫害,正所謂:本地薑不辣,即「先知在本鄉乃不受歡迎」,結果要另找受歡迎的地方。這個機緣及時刻是值我們把握和珍惜的!

「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的外邦人。」(瑪21:43)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二週 星期四 福音反省

路 16:19-31

「有一個富家人,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另有一個乞丐,名叫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的大門前。他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饑,但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那乞丐死了,天使把他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裏。那個富家人也死了,被人埋葬了。他在陰間,在痛苦中舉目一望,遠遠看見亞巴郎及他懷抱中的拉匝祿,便喊叫說:父親亞巴郎! 可憐我罷! 請打發拉匝祿用他的指頭尖,蘸點水來涼潤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燄中極甚慘苦。亞巴郎說:孩子,你應記得你活著的時候,已享盡了你的福,而拉匝祿同樣也受盡了苦。現在,他在這裏受安慰,而你應受苦了。除此之外,在我們與你們之間,隔著一個巨大的深淵,致使人即便願意,從這邊到你們那邊去也不能,從那邊到我們這邊來也不能。那人說: 父親! 那麼就請你打發拉匝祿到我父家去,因為我有五個兄弟,叫他警告他們,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亞巴郎說:他們自有梅瑟及先知,聽從他們好了。他說: 不,父親亞巴郎! 倘若有人從者中到了他們那裏,他們必會悔改。亞巴郎給他說: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了,他們也必不信服。」

反省

《恩賜造福我們,也救濟他人》

在今日福音富人和乞丐拉匝祿的故事,讓我們反省我們和「財」的關係。「財」可以指錢財,也可以指任何讓自己過得更好的事物。從我們每天生活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財」可能是我們生在穩定的家庭、安定的國家、擁有突出的才智、穩定的工作、健康的四肢、或我們的膚色、國籍,都讓我們在社會上佔有一定的優勢。這些「財」是天主白白賜給我們的,但很多時候當我們享用著它們的時候,我們卻沒有意識到還有很多人沒有我們那麽幸運。福音中的乞丐,滿身瘡痍,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也許富人看到這醜陋的面相,就嫌棄、厭惡,完全不想靠近乞丐。他封閉自己,不利用自己的能力幫助不幸的人。由於他的自私,他死後在陰間受苦受難。看完福音後,今天我們還來得及悔改。試問,你有什麼「財」是天主賜給你,要你去分享給比你更不幸的人呢?

主,讓我們意識到祢的恩賜不只是爲了造福我們,也是爲了救濟他人。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二週 星期三 福音反省

瑪 20:17-28

耶穌上耶路撒冷去的時候,暗暗把十二個門徒帶到一邊,在路上對他們說:「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於司祭和經師,他們要定他的死罪;並且要把他交給外邦人戲弄、鞭打、釘死;但第三天,他要復活。」

那時,載伯德兒子的母親,同自己的兒子前來,叩拜耶穌,請求他一件事。耶穌對她說:「你要什麼?」她回答說:「你叫我的這兩個兒子,在你王國內,一個坐在你的右邊,一個坐在你的左邊。」耶穌回答說:「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麼,你們能飲我將要飲的爵嗎?」他們說:「我們能。」耶穌對他們說:「我的爵你們固然要飲;但坐在右邊或左邊,不是我可以給的,而是我父給誰預備了,就給誰。」那十個聽了,就惱怒他們兩兄弟。

耶穌叫過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首長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在你們中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侍,而是服侍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

反省

《陪隨左右》

瑪竇福音記載中載伯德的母親領先,親自向耶穌為自己的兩個兒子求情,希望他們在默西亞王國中爭得一勳一爵,而自己也就一世無憂。可是為排除他們俗念,耶穌則反問他們能否飲他苦杯呷他苦爵,他們說可以,由此便導致門徒們中起了大紛爭,原來在他們中正正是誰也想捷足先登,以為這樣就可分得一羮一匙。

照門徒們的領會,只要經得起小小苦楚和考驗,就能以小本獲大利,得到恒常的報酬以生生相息;豈知耶穌給他們說明使徒生活要飽受長遠的歷練,為大眾服務才可得到天父的賞報。

由此可見,天國要聘請的人才並非那些一輩子不思上進,心高氣傲而力不從心之士;相反,耶穌要求的是那些肯全情投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作榜樣之賢者,甚至那些不惜犧牲性命,捨己為人而投入於大眾救贖工程之士!

今天是婦女節,讓我們也為天下間所有婦女祈禱,使她們能更了解明白基督的真精神,為人類帶出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二週 星期二 福音反省

瑪 23:1-12

那時,耶穌對民眾和衪的門徒講論說: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他們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為此他們把經匣放寬,衣繸加長;他們又喜愛筳席上的首位,會堂中的上座,喜愛人在街市上向他們致敬,稱他們為「辣彼」。至於你們,卻不要被稱為「辣彼」,因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也不要在地上稱人為你們的父,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你們也不要被稱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你們中那最大的,該作你們的僕役。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反省

《讓信仰變得真實》

耶穌是謙虛的人,但祂並非是好好先生;壞的祂不接受,反而會指出別人的問題,教導人正確的路。主耶穌是真心愛人的主,不用情緒判斷,而是愛人到底。今天,主耶穌給我們指出什麼叫真謙虛。首先,承認你是天父的孩子,而不是孤兒。身為父的孩子,我有極大的身價,是被無條件地愛,無時無刻被祂照顧;我不需要討好任何人,也不需要追求世俗的肯定。二、我有一位導師,祂透過各種方式教導我。真謙虛的人願意學習,透過好和壞都看到耶穌在陶成他。三、我和他人都是兄弟姊妹;不比別人高一等,也不比別人差;不羨慕也不妒嫉,別人好,為他們開心,別人不好,也為他們真心難過。看到別人的軟弱,不無情判斷,也不失望。四、願意做他人的僕役。真謙虛呈現於愛德的服務。讓我們時時願意培養出真謙虛的心,讓信仰變得越來越真實。

上主,求祢助佑我們,能培養出真謙虛的心,讓我們的信仰變得越來越真實。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四旬期《生態苦路》

在悔改更新的四旬期裡,我們為迎接基督的復活作準備。

天主教香港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邀請夏志誠輔理主教重新撰寫《生態苦路》,鼓厲大家透過默想主耶穌的苦難時,加入生態環保的角度,反省我們與萬物之間的關係,並在傳統靈修的操練中,加深與主的關係,走過一趟生態皈依的旅程。

正如夏主教在苦路的前言中期望,《生態苦路》能夠偕同兄弟姊妹們,「進一步的效法生態主保聖方濟,在萬物之中認出天主,在天主之內懷抱眾生」。

本委員會現誠邀閣下,在四旬期內透過《生態苦路》,與堂區教友們一起有另一個面向的靈修。

按此下載
四旬期《生態苦路》小冊子PDF文件檔

按此下載
四旬期《生態苦路》小冊子WORD文件檔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謹上

 

轉載自: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二週 星期一 福音反省

路6:36-38

那時候,耶穌向門徒說:「你們應當慈悲,如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升斗量,也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

反省

《學習 · 慈悲》

天父願意我們肖似祂,學習祂的慈悲,不要判斷和定別人的罪;要寬恕別人的罪過,且要大方施予需要幫助的人。但要落實做到並非易事,因為我們容易受主觀願望、情緒及偏見影響,因而妄下判斷、定罪、不輕言寛恕別人及吝嗇施予。

天主明白我們的軟弱和有限,願意幫助我們跨越困難和挑戰。祇要我們全心信靠,祂必保守我們,不受判斷和定罪,罪過獲得赦免,且百倍賞報我們慷慨的施予。

天父,求祢恩賜我們一顆明悟的心,懂得以同理心,設身處地了解別人的處境,不輕言論斷。感謝祢先愛了我們,寬恕我們的罪過,賜給我們日用食糧,幫助我們有能力去寬恕別人,分施所有,彼此擔待。請除去我們狹隘的心、自以為是和偏執的言行,虛心學習祢的慈悲。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一週 星期五 福音反省

瑪 5:20-26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我告訴你們: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不可殺人!』誰若殺了人,應受裁判。我卻對你們說:凡向自己弟兄發怒的,就要受裁判;誰若向自己的弟兄說『傻子』,就要受議會的裁判;誰若說『瘋子』,就要受火獄的罰。所以,你若在祭壇前,要獻你的禮物時,在那裡想起你的弟兄有什麼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禮物留在那裡,留在祭壇前,先去與你的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你的禮物。當你和你的對頭還在路上,趕快與他和解,免得對頭把你交與判官,判官交給差役,把你投在獄裡。我實在告訴你:非到你還了最後的一文,決不能從那裡出來。」

反省

《和 · 好》

瑪竇福音指出的「和」與「好」,就是耶穌要求人的趨於至善止於至善乃從心出發。原來慕善者有以下五條件:

1)人的「義德要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因為他們假人假義,說而不行;他們言辭漂亮,解經了得,但手卻不動一個指頭以行仁愛。

2)殺人放火當然要受法律裁判,但駡人家「儍子」「瘋子」的也包括在內,因為這可以遷怒於人,言詞過甚,積怨在心,可以惹火。

3)和人家有生「怨恨」者,切勿登上祭壇作奉獻,因為恩怨未解,六神無主,心不在焉,連神也不接納此等祭品,因這人無事獻殷勤。

4)若不和對頭或死對頭作出「和解」,終身遺憾,冤冤相報何時了,結果也要接受現實「有形」或「無形」隔離的懲罰。

5)人在小事上不誠實和忠信的話,到頭來也要在上主面前算賬,因為「最後一文」也要交代。

所以,上主教我們的「和」與「好」,雖然是在很低層次做起,但是在平凡中可顯不平凡,待人接物若抱有上主的態度,相信天國也離我們不遠已!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一週 星期四 福音反省

瑪 7:7-12

那時,耶穌對群眾說:「你們祈求,就賜給你們;你們尋找,就必找到;你們敲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必得到;尋找的,必找到;敲門的,門必會打開。你們中間有哪個人,兒子向他要餅,卻給他石頭呢?或是他要魚,卻給他蛇呢?你們即使是邪惡的人,也知道把好東西給自己的孩子,何況你們的天父,豈不是更要把好東西給那些求祂的人嗎?所以,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別人。這就是法律和先知的總綱。」

反省

《充滿信德的祈求》

耶穌今天向我們保證:「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祂在告訴我們,天父能給我們的比任何人多。既然天父如此慷慨,為什麼我們常常尋找卻好像找不到呢?耶穌教導我們尋求常存的果實,而非易逝的光榮。當我們渴望尋找天主時,心中必得滿足,而天主也會照料我們其他的一切。相信天主的好,今天讓我們充滿信德的,像天父祈求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當然,天主不是販賣機,我們不能祈求後馬上要求祂實現願望。但,讓我們用祈禱每天啟發信德,耐心等待天主,祂必會在適當的時候回應我們。我們也祈求祂賜給我們敏銳度,能夠發現祂今天已經在工作,在為我們的一切做出安排。

主,請教導我們全心尋求祢的國,並賜給我們信德等待祢的應許。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