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一週 星期三 福音反省

路 11:29-32

群眾集合攏來的時候,耶穌開始說:「這一世代是一邪惡的世代:它要求徵兆,除了約納的徵兆外,必不給它任何其他徵兆。因為,有如約納為尼尼微人是個徵兆,將來人子為這一世代也是這樣。南方的女王,在審判時,將同這一代人起來,定他們的罪,因為她從地極來,聽撒羅滿的智慧;看,這裡有一位大於撒羅滿的!尼尼微人在審判時,將同這一代人起來,定他們的罪,因為尼尼微人因了約納的宣講而悔改了;看,這裡有一位大於約納的! 」

反省

《執迷 ·不悟》

路加福音中指出的約納,他和耶穌皆扮演先知角色,並在宣講上導引人悔改遷善。約納在魚腹中三日三夜,就是象徵耶穌的聖死、埋葬和復活。約納能夠說服尼尼微人改過自新,也是明證耶穌肩負起神聖的使命。

可惜,「執迷者」是當時的猶太人和經師們要求過堪,他們希望見到耶穌的智慧和奇蹟,比撒羅滿的智慧和約納的更大、更驚人的奇蹟;然而,這些都不能改變他們,因為他們不願受教,所見所聞的絕不能使他們悔改自新。再者,他們更心懷不軌,因為人性軟弱而設計謀害耶穌。

然而,「不悟者」是現代人。他們何嘗不是一樣嗎?人們越來越追求科學與技術,把天主放在一邊,他們鑽硏先進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以為這可以改變人的生命和生活,延年益壽,物質享受會帶來人生活美滿,幸福快樂。結果,這樣多時導致人們自私自利,你爭我奪,家國如是,世界如是。誰會理會世界各地災害連連?很多人受戰火摧殘生活塗炭,面對種種困難饑荒?誰關心人真正的回歸?真悔改和更新?誰能逃避將來的公審判?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一週 星期二 福音反省

瑪 6:7-15

那時,耶穌對群眾說:「當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叨,像外邦人那樣,因為他們以為說得多,就會得到應允。不要學他們,因為你們的父在你們祈求祂之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所以,你們要這樣祈禱:『我們在天上的父親,願祢的名被尊為聖,願祢的國來臨,願祢的旨意承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求祢寬恕我們的罪債,如同我們寬恕虧負我們的人一樣。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脫離凶惡。』如果你們寬恕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恕你們。如果你們不寬恕別人,你們的父也不會寬恕你們的過犯。」

反省

《讓天父的旨意奉行》

主耶穌教導我們的唯一祈禱文就是《天主經》,教我們怎麼跟天父說話。從第一句話「我們在天的父」就提到我們和父的關係,還有我們該去哪裡找祂,就在天堂。但就如聖奧斯定所說,他在許多地方尋求祂,最後終於在自己內找到了天父。所以天父是如此的靠近,只要我們的心眼轉向祂,特別是在唸《天主經》時,要收心祈禱;不要嘴巴說話,心卻胡思亂想。主耶穌也教導我們要求「我們的日用糧,求祢今天賜給我們」。這「日用糧」就是主基督自身,是在聖體中的主耶穌。祂要鼓舞我們直到信仰的戰爭結束,而我們能平安地到達天鄉。領受基督的聖體是多怎麼重要啊﹗我們喜歡大吃大喝,但是找時間去彌撒卻有一千個藉口。如果我們真心想讓天父的旨意奉行,那用潔淨的心去領受聖體是不可或缺的。

天父,讓我今天能領受到祢賜予的日用糧,就是祢最愛的聖子耶穌,使我們更堪當地稱祢為父。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一週 星期一 福音反省

瑪25:31-46

耶穌向他的門徒說:「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神一同降來時,那時,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吧!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那時,義人回答他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饑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我們什麼時候見你患病,或在監裡而來探望過你?君王便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然後他又對那些在左邊的說:可咒罵的,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吧!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沒有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沒有給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監裡,你們沒有來探望我。那時,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幾時見了你饑餓,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反省

《自由抉擇》

「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罷!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罷!」(瑪25:34)感謝天父的祝福和邀請,恩賜我們與祂分享永恆的福樂。在末日公審判時,我們能否接受祂的邀請,待立在祂的右邊,完全取決於我們的自由抉擇,此時此刻所作所為。

主耶穌給我們很好的抉擇指南:「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我們要身體力行,主動關心及幫助有需要的人,在貧困弱小中看到基督的面容,以愛還愛。

因此耶穌説:「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瑪25:45-46)

天主,請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注視到最小兄弟的需要,履行愛德善行。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聖灰禮儀後 星期五 福音反省

瑪 9:14-15

那時,若翰的門徒來到耶穌跟前說:「為什麼我們和法利塞人多次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耶穌對他們說:「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

反省

《禁食有時》

瑪竇在福音中的記載,表示他太熟識當時猶太人的風俗習慣,所以深深明白領會到耶穌言之有物。當時的禁食是依據猶太人的習尚進行,所以若翰的門徒問及耶穌此事,是準備默西亞的來臨。相反,這是法利塞人不敢問耶穌的,因為他們依法守法,卻不力求禁食的意義和價值。其實,因為他們心術不正,只是為了表面想問耶穌,但暗地裏希望找到挖苦他的地方。

豈料耶穌沒有正面回答他們,並就比喻說出自己「臨在」的意義。原來照猶太風俗,伴郎在新郎婚姻八日慶期中,應和新郎一起宴飲共樂,就算是禁食期間也不用禁食。此乃禁食有時。

所以,耶穌暗示「當新郎被劫去時」,表示自己會被人劫走和慘遭殺害,「到時他們就要禁食了」。耶穌這個答覆真的表示自己和門徒們一起同桌宴飲,乃切合時宜不過了,及至他離開的日子,門徒們便會禁食,依依不捨的了。

相反地,今天我們禁食往往只是因為依照教會規定,但背後卻找藉口尋找到山珍海錯,以滿足口福之樂,對耶穌的臨在與否,卻忘記得一乾二淨。這是「齋口而不齋心」。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四旬期網上避靜: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國語】

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14:5
多默說:「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
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

若14:6
耶穌回答說: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

第一部分:耶穌是道路

1. 耶穌給我們打通了舊約被天主阻撓到生命樹的道路

創3:24 天主將亞當逐出了以後,就在伊甸樂園的東面,派了「革魯賓」和刀光四射的火劍,防守到生命樹去的路。現在耶穌給我們送來了,而且是白白地吃。耶穌說的路是:得救之路,生命之路,永恆之路,永生之路。耶穌說:若6:50 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吃了,就不死。

2. 人子身上上去下來:人子是天人之間的橋樑和那條路

雅各的梯子:創28:12 雅各伯作了一夢:見一個梯子直立在地上,梯頂與天相接;天主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 那個梯子其實就是預示耶穌。因為後來耶穌自己親口對以色列人說:若1:51「你們要看見天開,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雅各伯看到的異象,是在主耶穌身上應驗了,耶穌那個天梯,說的非常準確。我們靠著他才能夠進到天父面前,而且是我們藉著他向天父祈禱,耶穌的降生救世開啟了天門,天主的恩寵要經過他分賜給世人。

3. 聖所帳幔從上而下分裂為二

希10:19 所以,弟兄們!我們既然懷著大膽的信心,靠著耶穌的寶血得以進入聖殿,10:20 即進入由衪給我們開創的一條又新又活,通過帳幔,即衪肉身的道路;

耶穌釘在十字架上,耶穌就成了那個大司祭,永恆的大司祭。所以我們在來到至聖所後,我們不需要通過大司祭,而是通過耶穌基督的寶血,我們信了耶穌基督,我們就可以直接面對天主,面對天父,所以保錄說希10:19 所以,弟兄們!我們既然懷著大膽的信心,靠著耶穌的寶血得以進入聖殿,靠的是耶穌的寶血。

第二部分:耶穌是真理

耶穌身上有全備的真理。不僅是全備的,還是顛覆性的;不僅是顛覆性的,而且是本源性的;不僅是本源性的,而且是鮮活的。哥羅森2:9 因為是在基督內,真實地住有整個圓滿的天主性,你們也是在他內得到豐滿。

第一:耶穌有全備的真理。

第二,耶穌的真理具有顛覆性。

第三,耶穌的真理具有本源性。

A. 耶穌身上的真理是沒有被污染,沒有被摻雜,沒有被稀釋、純而又純的真理本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按照聖經記載的耶穌原貌來認識耶穌。

B. 耶穌的真理具有本源性,也是說他不僅是人間一切謬誤的照妖鏡,也是人間一切真理的照妖鏡。

C. 耶穌是真理的本源,耶穌不是部分真理,而是全部真理。若18:37 於是比拉多對他說:「那麼,你就是君王了?」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我是君王。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為給真理作證:凡屬於真理的,必聽從我的聲音。」18:38 比拉多遂說:「什麼是真理?」

若18:37 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為給真理作證:凡屬於真理的,必聽從我的聲音。」

第三部分:耶穌是生命

若一:1:1 論到那從起初就有的生命的聖言,就是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

古往今來,人類對生命的理論探討很多,但是生命不是理論。耶穌不是叫人懂生命,而是叫人得生命。

生命本身不是幻象,而是天主的本體。生命本身在不可見的天主裡,在不可見的聖言裡,如今在可見、可吃、可喝、可摸的耶穌裡。耶穌說嘛,若5:26 就如父是生命之源,照樣他也使子成為生命之源;

第一:耶穌說他是永恆無限的生命之源,就是活水的源頭,叫人永遠不死。

他說:若3:36 那信從子的,便有永生,那不信從子的,不但不會見到生命,反有天主的義怒常在他身上。

第二:耶穌說:若6:35 「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裡來的,永不會饑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

若11:25 耶穌說我就是復活,我就是生命。一旦聖言在耶穌身上向我們顯現,就是永恆在短暫中展現,就是無限在有限中展現。震撼、反常、奇妙,甚至有點迷幻都是必然的。

天主創造我們的時候,給我們的生命是永恆的生命,可惜因著亞當厄娃的罪過讓我們的生命成為有罪的,有死的,有限的,但因著耶穌基督——這顆生命樹,我們信他,吃他喝他就又重新得到了生命,就是天主創造了人後認為好的生命,所以我們到耶穌基督這裡來,並住在他內就能夠得到這個生命。

總結:

耶穌講道路的時候,這個是方法中的唯一方法;

耶穌講真理的時候,這是所有內容中的最重要的內容本質;

耶穌講生命的時候,是超過了被造的物質身體的生命那個最永恆,最絕對的那個生命。

1.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的時候,言下之意就是,除了我以外沒有別的道路,宗4:12 除他以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

2. 耶穌說我是真理的時候,言下之意就是,在世界上沒有別的絕對的真理。若1:17 因為法律是藉梅瑟傳授的,恩寵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

3. 耶穌說我是生命的時候,指出你們都在死路一條的狀況之下,若8:24你們若不相信我就是那一位,你們必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

因此我們都要投奔到耶穌基督面前,住在他內,因為他是唯一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教宗方濟各2023年四旬期文告

Church of the Transfiguration, Mt. Tabor. Wikimedia Commons.

教宗方濟各
2023年四旬期文告
四旬期的刻苦──同道偕行的歷程

下載PDF文件檔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瑪竇、馬爾谷和路加三部福音都不約而同地敘述了耶穌顯聖容的故事。從福 音的記載,我們看到耶穌因為門徒對祂不了解所產生的反應。事實上,在更 早之前,主耶穌和西滿伯多祿之間,曾經發生嚴厲和強烈的爭執。伯多祿在 宣示他承認耶穌是基督、是天主子之後,卻拒絕接受耶穌所作出祂受難和被 釘死的宣告。於是,耶穌嚴厲地斥責他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 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十六 23)。接著,「六天以後,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他的兄弟若望,單獨 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瑪十七 1)

每年四旬期第二主日的福音,都會宣讀耶穌顯聖容。在禮儀年的這個期間, 上主帶我們與祂去一個避靜的地方。即使每日要盡的責任讓我們不得不停留 在平常所在的地方,以及往往是千篇一律、有時又令人厭煩的日常工作,而 在四旬期,我們獲邀陪伴耶穌登上「一座高山」,以天主神聖子民的身分, 體驗一種靈修的特別刻苦經驗。

四旬期的刻苦是一種承諾,這承諾因著天主的恩寵而能持續下去,以克服我 們所缺乏的信德,以及對跟隨耶穌走向十字架所產生的心理抗拒。這正是必 須如同伯多祿及其他門徒一樣,應該做的事。為加深我們對主耶穌的認識, 為充分了解並接納祂救恩的奧祕──那是在愛的激發下,完全獻出自己而完 成的──我們必須讓自己被祂帶領,脫離平庸和虛榮。我們必須起程,踏上 登山的路途,需要努力、犧牲和專注。這些必要條件,在同道偕行的歷程 上,也很重要,我們作為信友,必須致力投身其中。四旬期的刻苦與同道偕 行的經驗,我們若反省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必獲益匪淺。

耶穌挑選了三位門徒,上大博爾山作「退省」,要他們作為這獨一無二事件 的證人。耶穌不想要這個恩寵的經驗是祂個人獨有的,而是要與其他人分 享,就如我們整個人生的信仰,是一個要與人分享的經驗。跟隨耶穌,是大 家一起跟隨祂的。在人生的歲月裡,我們身在旅途中的教會,也一起經歷禮 儀年,與那些天主安排在四旬期,作為我們旅途的同伴們,一起同行。一如 耶穌與門徒們同登大博爾山,同樣地,我們可以說,我們的四旬期之旅也是 一趟「同道偕行」,因為我們在同一道路上一起前行,大家都是同一位師主 的門徒。既然我們知道耶穌本身就是道路,因此,教會要更深入、更完全 地進入救主基督的奧祕,唯有在禮儀上,以及在同道偕行歷程中,僅此而已。

於是,我們登上巔峰。福音敘述「耶穌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祂的面貌發光 有如太陽,祂的衣服潔白如光」(瑪十七 2)。這是「最高峰」,是此趟旅 程的終點。當他們上到最高處,與耶穌一起站在高山上時,三位門徒得到這 恩寵,目睹了上主的榮耀,看到祂放射出超性的燦爛光輝。那光不是來自外 面,而是由祂自身發射出來的。這神性的美,比起門徒們為登上大博爾山要 作的努力,無論有多大,都是無可比擬的。在走艱難的山路時,我們一定要 專注觀看路徑;然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美景,令我們驚異,而它的壯麗就 是給我們的一種回報。同樣地,同道偕行的過程,或許備極艱辛,有時令我 們感到沮喪。然而,在最後等著我們的,一定會是美好奇妙的,能夠幫助我 們更了解天主的旨意,以及我們的使命──為祂的國度服務。

隨著耶穌的顯現聖容,又因為梅瑟和厄里亞的顯現,門徒們在大博爾山上的 體驗變得更加豐富,這兩位分別象徵法律和先知(參閱:瑪十七 3)。基督 的新穎,就是滿全舊約和天主所作的許諾:基督的新穎,與天主的歷史和祂 子民的歷史,是不可分的,並且透露了其中更深的意義。同樣地,同道偕行 的歷程也是扎根於教會傳統,並向新穎保持開放。「傳統」是尋求新路程的 靈感泉源,也能使人避免陷於裹足不前、隨時花樣百出的誘惑。

四旬期的刻苦和同道偕行的歷程,都以轉變個人及教會為目標。在這兩種情 況中,其變化都以耶穌的顯聖容為模式,也因著逾越奧蹟的恩寵而進行。今 年,為了讓這轉變在我們身上成為事實,我願提出兩條要遵循的「路徑」, 與耶穌一起登上高山,以達到目標:

第一條路徑,指的是當門徒們在大博爾山上,默觀轉變了聖容的耶穌時,天 父給他們的訓令。雲彩中有個聲音說:「你們要聽從祂!」(瑪十七 5)。 因此,第一個指示很清楚:我們必須聽從耶穌。四旬期是一段恩寵的時期, 使我們能聽祂對我們說話。祂如何對我們說話呢?首先,是祂透過教會禮儀 所提供的天主聖言對我們說話。我們不應讓聖言落在耳後;如果我們無法常 常參與彌撒,就要每天誦讀當天的讀經,亦可藉由網際網路閱讀。除了聖經 以外,天主也透過我們的弟兄姊妹對我們說話,尤其是透過有需要的弟兄姊 妹的面孔,以及在他們的遭遇中,對我們說話。我願意另加一點,在同道偕 行的歷程中是相當重要的:聆聽基督,往往是藉著聆聽教會內弟兄姊妹時發 生的。在某些層面上,這種互相聆聽,是首要目標,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 共議性的教會永遠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風格。

門徒們一聽到天父的聲音,就「俯伏在地,非常害怕。耶穌遂前來,撫摩他 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一看,任誰都不見了,只有耶穌獨自 一人」(瑪十七 6~8)。這是今年四旬期的第二個指示:不要因為害怕面對 現實及每天的辛苦、艱難和衝突,而利用特殊事件及富於感性的宗教經驗作 為避難所。耶穌顯示給門徒的光,是祂光榮復活的預兆,而我們若「只追隨 祂」,就必須往那方向前進。四旬期指向復活節:耶穌的「避靜」本身不是 目的,而是為要預備我們,在信望愛中體驗祂的苦難與十字架,最後要抵達 復活。在同道偕行的途徑上,也是如此,當天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獲得 某種強烈的共融體驗時,我們也不應以為已抵達終點。到了那一時刻,上主 也會一再對我們說:「起來,不要害怕!」讓我們下到平地,願我們體驗到 的恩寵支持我們,好能在團體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共議精神的工匠」。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在今年的四旬期,願聖神激勵並支持我們與耶穌一起上 山,好使我們也能體驗到祂神聖的光輝,而能堅定信仰,在與耶穌──上主 子民的光榮和萬民的真光──同行的道路上,堅毅不撓。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3 年 1 月 25 日,聖保祿宗徒歸化日

(臺灣明愛會 恭譯)

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2023年四旬期牧函

2023年四旬期牧函
救恩的時刻:自由、培育與慈悲的愛

下載PDF文件檔 (中文)

下載PDF文件檔 (英文)

各位主內的姊妹兄弟:

「『你若俯伏朝拜我,我必把這一切交給你。』那時,耶穌就對他說:『去罷!撒殫!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他。」』」(瑪4:9-10)

為不少在聖誕節和農曆新年增了磅的人來說,我們實在要讚歎禮儀年的智慧。在慶祝過以上兩個節期後不久,便是四旬期。四旬期是我們減去過量的良機,包括那些令我們遠離天主的「不自由」和不健康的體重。當然,體重不應該是四旬期克己的重點,而是我們與天主、他人、大自然和我們自己之間賦予生命的不同關係。

今年四旬期首主日的福音經文提醒我們,要小心魔鬼以及那些否定上主的世人與事給我們的空洞承諾。他們竭力讓我們相信,他們的承諾極具吸引力,不容錯過、是可行的、合理的,如果我們不接受他們提供的,那我們會損失慘重。

但假如我們採納他們所提供的,便會有所犧牲但又不自知——除非我們願意並能夠以開放的思維和聆聽的心去辨別,並且誠意地與同行者分享我們的抉擇和猶疑之處。此外,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一份祈禱的心境會是理想的。

然而以上所提及的,都不是主流文化有所培養的,包括我們的教會文化。可知道,它其實是共議同行的教會、以至和平共處的對話文化,所不可或缺的特質。它催使我們願意把自己重新定位,以歸向引導我們與主基督合而為一的天主聖神。聖神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在這個大時代中的香港和世界,見證福音賦予眾生生命的信息。我們的主耶穌召喚我們跟從祂,只要我們願意踏上皈依的轉化過程,歸向我們的主耶穌,我們就永遠不會感到寂寞或迷失。

今年復活節我們將有大約 1,700 人領洗加入教會。這只是我們過去領洗人數的一半。人數減少,有著不同的原因,部分是我們自己造成,但亦有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我們首先會與這些新來的姊妹兄弟一起慶祝,歡迎他們加入我們天主教信仰的團體。他們是天主的寶貴禮物,在這個家庭裡,彼此是姊妹弟兄,我們要珍惜他們。其次,各堂區和信仰團體都應該為他們提供持續的培育和陪伴的團體,讓他們能夠在新擁抱了的信仰中繼續成長。

至於教區,我們會繼續為我們的青年、平信徒和聖職人員籌備和落實培育方案。透過持續的分辨,我們辨識到培育聖職人員和青年的迫切需要。這不是說平信徒相對不重要。反之而言,我們留意到缺乏神父和執事適當的理解和支持,青年和平信徒的培育將很可惜地事倍功半。有了聖職人員的合作和支持,則能夠更好地落實青年和平信徒的培育。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我邀請我們的姊妹弟兄,善用這四旬期來悔過及更新,好讓我們見證天主子民就是傳遞由天主慈悲而來的愛與公義的媒介。當香港和世界在新冠疫情的反覆打擊後要努力再次站起來時,我們得蒙召喚,互相施以援手、特別是為那些經濟困難或處身社會邊緣的人士,好能給予他們幫助。

當我們願意先去幫助別人走向復元、而不是先照顧自己的時候,這就成為了一個救恩的時機。我們有一位良師,他透過虛空自己的愛去教導我們。本著這份精神,我們以慈悲、同理心和慷慨好客的行動,在我們的社會中傳福音,特別是為我們當中的移民、外籍勞工和尋求庇護人士。

祝願大家有一個富意義而又果實纍纍的四旬期!

+周守仁
香港教區主教
2023年2月14日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2022年聖座四旬期默想主題:「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瑪26:26)

圖片:Vatican Media

第一場默想:
重新燃起感恩聖事的「奇異感」

「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瑪廿六26)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在今年四旬期帶領聖座人員進行的默想以這句話為主題。他於3月11日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開啓第一場默想,省思了「重新燃起感恩聖事的『奇異感』」。

樞機首先解釋,感恩聖事臨在於那永遠將得勝者和犧牲者的角色顛倒的歷史事件中。耶穌在十字架上將犧牲者轉化為真正的得勝者,依照聖奧斯定的説法,因為是犧牲者才得勝。因此,感恩聖事提供解讀歷史的真正秘訣,向我們保證耶穌與我們同在並非只出於意向,而是真正臨在於這個似乎隨時失控的世界上。

在新冠疫情給人類造成的許多不幸中,至少從信仰的視角看有一個積極的效果。正是疫情讓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感恩聖事,沒有它就會感到空虛。在2020年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通過電視屏幕參加教宗方濟各每天在聖瑪爾大之家舉行的彌撒聖祭,令數百萬天主教徒深為感動。

另一方面,感恩聖事是每個禮儀時期的中心,並不亞於其它時期的四旬期也如此。這是我們每天所慶祝的,每日的逾越奧跡。我們在這方面的理解所取得的每個微小進步,都會轉化為個人和教會團體在靈性生活上的進展。然而,不幸的是,感恩聖事“因其重複性,容易被當作例行公事,是件理所當然的事。

坎塔拉梅薩樞機提到若望保祿二世在《活於感恩祭的教會》通諭中的教導,指出基督徒必須不斷發現並永遠保持感恩聖事的「奇異感」(6號)。正因為如此,重新燃起感恩聖事的「奇異感」為這四旬期的省思就派上了用場。

教宗府講道神師指出,教會最初將聖道禮儀與聖祭禮儀分開舉行。《宗徒大事錄》記載,宗徒們每天都成群結隊地前往聖殿。他們在那裡聆聽《聖經》,與其他猶太人一起誦讀聖詠和祈禱;他們所行的都是今日聖道禮儀中所有的一切;然後回到自己家中,單獨聚在一起擘餅,即舉行感恩聖事。(參:二46)

很快,這種做法就無法實行,一方面因為猶太當局對他們的敵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聖經》對他們而言已有一種新的意義,一切都指向基督。就這樣,聆聽《聖經》也從聖殿和會堂搬到了基督徒敬禮的場所,逐漸形成如今的聖道禮儀,在感恩祈禱前舉行。

在聖儒斯定於公元第二世紀的描述中,在感恩聖事中不僅有聖道禮儀,而且被稱為宗徒們記憶的四部《福音》和《書信》,即《新約聖經》也與《舊約聖經》一起宣讀。的確,在禮儀中 “聆聽聖經誦讀比在其它場合閲讀能獲得一種新而更强的意義。其目的不在於更好地瞭解《聖經》,就如在家中或聖經學校閲讀那樣,而是認出在擘餅時臨在的那一位,每一次都啓發我們正準備領受的這奧跡的特定一面。

坎塔拉梅薩樞機舉例說,在耶穌顯現給厄瑪烏二門徒的事件中就是一個典範。聆聽耶穌對《聖經》的解釋,他們的心開始變得火熱,乃至在擘餅時認出祂來(路廿四13-32)。復活後耶穌的宣講正是教會歷史上首次的聖道禮儀。

此外,在彌撒中《聖經》的話語和事件不只是被敘述出來,更是重現出來;讓記憶成為現實和臨在。讓「那時」發生的事成為「此時」、「今天」的事,正如禮儀中所表達的那樣。為此,我們不僅是聖言的聆聽者,也是交談者和參與者。禮儀中的話語是向我們在場的人説的;我們受邀取代被呼喚的人物的位置。

為幫助瞭解這個概念,坎塔拉梅薩樞機舉例說,在第一篇讀經中,讀到天主在燃燒的荊棘中向梅瑟説話,我們在彌撒中,面前就是真正燃燒的荊棘。另外,在讀到依撒意亞先知口舌接觸到火炭,使他潔淨好去履行使命:我們就是準備在口舌上領受真正的火炭,這是耶穌來帶到地上的火。

坎塔拉梅薩樞機最後總結道,在禮儀中宣讀的《聖經》,所産生的效果超出人類的各種解釋,就像聖事所産生的意義那樣。在天主的啓示下寫成的文字也有治癒的大能。

圖片:Vatican Media

第二場默想:
必須努力實踐在感恩聖事中的奉獻

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3月18日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了四旬期第二場講道,教宗方濟各和聖座各部會首長在場聆聽。樞機繼續省思關於感恩聖事奧跡的主題,强調奉獻完彌撒後必須努力去實踐在彌撒中所說的話,為弟兄姐妹奉獻“身體”,即時間、精力和關注,一句話,就是整個生命。

樞機指出,在祝聖聖體時,説完「你們拿去吃」之後,需要實際讓別人來「吃」,尤其讓那些對我們不友善的人。如果在祝聖聖體時,我們也對弟兄們說:「你們拿去吃:這是我的身體。你們拿去喝:這是我的血」,我們就必須知道「體」和「血」意味著什麽,好能懂得我們奉獻的是什麽。

坎塔拉梅薩樞機解釋說,在《聖經》中,「身體」指的不是人的一個部分,而是「全部的人」,在肉體和必死的狀況下度的生活,即「全部的生命」。耶穌在建立聖體聖事時,賜下祂的全部生命,從降生成人起到塵世生命的最後一刻,包括祂的靜默、汗水、辛勞、祈禱、抗爭、屈辱。這並非抽象,而是經歷過的生活。

當耶穌說:「這是我的血」,祂還加上「死亡」的含義!坎塔拉梅薩樞機解釋道,事實上,耶穌把祂的生命賜給了我們後,也把生命最寶貴的部分,祂的死亡賜給了我們。「血」在《聖經》中指的不是「身體的一部分」,而是「一個事件,即死亡」。如果說血是生命的住所,就如人們曾經認為的那樣,那麽它流出來就是死亡的訊號。在這層意義上,感恩聖事乃是上主的聖體聖血的奧跡,即上主的生命和死亡的奧跡。

那麽,當我們在彌撒中表明與耶穌一起奉獻體和血時,奉獻的是什麽?坎塔拉梅薩樞機答道,我們奉獻的也是耶穌所奉獻的那些,即生命和死亡。奉獻出我們的生活經歷,即時間、健康、精力、才能、關愛,甚至僅是微笑。用「血」這個字表達「奉獻我們的死亡」,不一定是為基督或弟兄殉道。可以奉獻出我們蒙受的屈辱、不成功、因年紀或健康而無法行動的疾病。總之,奉獻出一切感到凌辱的事。

坎塔拉梅薩樞機最後指出,如果我們以這種個人的參與來舉行彌撒,在祝聖聖體時說:「你們拿去吃,將會發生什麽?一個司鐸、一個本堂神父、一個主教如此舉行彌撒,完了之後再去祈禱、宣講、聽告解、接見人、探訪病患、聽人傾訴。」事實上,他的這一天也是活在感恩聖事中。就這樣,司鐸效法善牧,因為這確實是在為他的羊群捨命。

圖片:Vatican Media

第三場默想:
窮人需要愛,而不只是物品

「今天有的飢餓,有的卻醉飽的情況不再只是區域問題,而是遍及全世界。在主的晚餐與富人的奢華宴樂之間沒有絲毫共同之處,後者忽視了躺臥在門外的窮人(參:路十六19)。」

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3月25日在保祿六世大廳帶領的第三場默想中以這個思想為核心,教宗方濟各也在場聆聽。

樞機解釋道,與遠近需要幫助的人進行分享,這必須成為我們聖體聖事完整的一部分。分享不僅是給予什麽,即給予麵包、衣物和接待;分享也表示探訪一些人,包括服刑人士、病患和孤獨的長者。不僅是奉獻自己的金錢,也奉獻自己的時間。窮人和受苦的人需要關懷和愛與需要麵包和衣服同樣重要,在這疫情下的隔離時期尤其如此。

分享沒有限制,只要求我們有這個意願。每當我們遇見受苦的人,尤其是極度的痛苦,要是我們留心,我們就會用信德的耳朵聽到基督的這句話:「這是我的身體」。的確,當耶穌說,對飢餓、口渴、坐監和赤身露體的人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指的也是同樣的意思。

樞機談到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我曾在一個很窮的國家傳教,走在首都的街道上,看到到處都是穿著破衣爛衫的孩子們在垃圾車後邊追趕著,想從中找到吃的東西。到了某個時刻,似乎耶穌對我說:「你看清楚:那就是我的身體!」

教宗府講道神師也提到法國哲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妹妹敘述的一件事。帕斯卡在臨終時,無法吞嚥任何東西,因此也無法領受他所熱切渴望的臨終聖體。於是他說:如果你們無法給我送聖體,至少讓一個窮人進入我的房間。如果我無法與基督共融,我願意至少與祂的身體共融。

樞機强調,領聖體的唯一阻礙就是聖保祿所明確指出的,聚集在一處時,有的飢餓,有的卻醉飽的情況。聖保祿寫道:「你們聚集在一處,並不是為吃主的晚餐,因為你們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晚餐,甚至有的飢餓,有的卻醉飽。」(格前十一20-21)樞機表示,說「不是為吃主的晚餐」,也就是說你們所領受的不再是真正的聖體聖事!從神學的觀點看,我們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

坎塔拉梅薩樞機在這第三場講道中,側重的是聖體聖事,即領聖體時刻的神秘學。前兩場分別是關於聖道禮儀和祝聖聖體。在這兩個時刻,天主子民在身份和職務上有明顯的區別,在聖道禮儀中,有訓導職務與受教子民的區別。在祝聖聖體時,有擔任司鐸職務的司祭與信友普通司祭的區別。但在領受聖體時沒有任何區別。普通信徒領受的聖體與司鐸或主教所領受的都一樣。在教會内,共融在先,它比聖統更重要。

最後,坎塔拉梅薩樞機用一個簡短的故事來概括當天的講道:有個人看到一個面黃肌瘦的女童,她光著脚且凍得渾身發抖。於是這人憤怒地向天主喊叫:「天主啊,祢為什麽不為這女童做些什麽?」天主回答他:「我當然已為這女童做了些什麽:我造了你!」

圖片:Vatican Media

第四場默想:
感恩聖事,合一與分享的道路

「聖神今天正在我們衆基督徒當中施展奇妙的工程。祂促使我們承認在我們關於感恩聖事的爭論中存在的人性自負,它將這奧跡封閉在一種理論,甚至一句話裡,且有意勝過對方。」

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在4月1日四旬期第四場默想中强調上述思想,教宗方濟各和聖座部會的首長們在場聆聽。

在論述了彌撒的三個部分,即聖道禮儀、聖祭禮儀和領聖體禮儀之後,樞機請在場的人默觀感恩聖事有如基督在教會内的真實臨在。樞機問道,如何看待這個如此高深又難理解的奧跡呢?這讓人立即想到關於這奧跡存在著不同理論的爭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拉丁禮和東正教徒之間的分歧。

在感恩聖事大公運動道路上起步行走,首先需要彼此認識,走基督徒愛的道路,即分享的道路。樞機解釋,這並非忽略實際存在的分歧,或除去真正的公教教義的某些部分。需要的則是將基督信仰三大傳統中各有的積極因素和真正價值放在一起,組成共同真理的「民衆」,這真理能開始將我們引向合一。」

在天主教神學和拉丁禮儀的觀點中,感恩祭無可爭辯的中心是祝聖聖體的時刻,此時有基督的真實臨在。在這時刻,耶穌親自行動和發言。樞機提醒道,在拉丁禮的觀點中存有基督學實在論,因為全部注意力都轉向基督,這是鑒於祂在歷史上的存在,降生成人和死而復活的事實。

拉丁禮教會的神學呈現許多財富,但無法完全表達這奧跡。至少在過去欠缺對聖神應有的重視,而祂“對瞭解感恩聖事是必不可少的。於是,我們就向東正教傳統請教,心態與過去大不一樣,不再因差異而感到不安,卻因這傳統補全拉丁禮觀點而興奮。前者充分指明聖神在感恩慶典中的行動。在梵二會議後,這一對照已經結出了果實。

教宗府講道神師繼續說,拉丁禮傳統指明「誰」臨在於感恩聖事中,是基督;正教傳統指明「由誰」施展祂臨在的作為,是由聖神;新教神學指明「在誰身上」實行這臨在。換句話說,在哪些條件下聖事施予所領受的人,所表達的含義。這些條件隨不同,但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信德。

新教認為,聖事只不過是信德的記號。坎塔拉梅薩樞機提醒道,我們不要立即停留在某些時期從新教理論得出的消極後果。需要越過誤解和爭論,這樣我們才能看到這關於信仰的有力提醒是健康的,這正是為保護聖事,使它不降低為「善工」,或一些機械式和魔術般運行的事物,幾乎不為人所知。

介紹了不同基督信仰傳統對感恩聖事的觀點後,樞機强調,對耶穌在感恩聖事中真實臨在的認識,光有完美的神學和開放的大公運動思想還不夠,包括神學家在内的許多人完全知道這奧跡,但沒有認出這真實的臨在。正如厄瑪烏的門徒在耶穌擘開餅時認出了祂那樣,一個基督徒也能藉著恩寵“認出”祂來。

對基督真實臨在的信德和情感必須激起對祂發自内心的敬愛,甚至對臨於聖事中的耶穌的溫情。坎塔拉梅薩樞機以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為例,説明他心中溢滿對感恩聖事中耶穌的這種情懷”。他在臨於聖事中的耶穌面前受到感動,在白冷的聖嬰面前受到感動;看到祂在我們手中如此被遺棄、如此無助、如此謙卑。

圖片:Vatican Media

第五場默想:
誰若服務,就該效法天主彎下腰來

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4月8日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進行了四旬期第五次,也是最後一場的講道,教宗方濟各和聖座各部會的首長們在場聆聽。樞機再次以感恩聖事為省思的主題,從耶穌彎下腰給門徒們洗脚談起。他表明,對若望宗徒而言,領悟洗脚舉動的意涵極為重要。

樞機解釋,這段福音幫助我們明白如何能度感恩聖事的生活,在生活中效法在祭台上所舉行的一切。在最後晚餐的記述中,若望不談建立聖體聖事,卻談為門徒們洗脚”。在關於逾越聖事和聖體聖事的敘述上,這位福音作者更著重於事件而非聖事;意義而非記號。在他看來,新的逾越節不完全從晚餐廳開始,而是以十字架為起點。在那裡完成了舊約和新約逾越的轉變。若望因此强調,耶穌在十字架上沒有被打斷骨頭,因為「不可將逾越節羔羊的骨頭折斷」。(參:出十二46)

樞機建議在場者默想服務的意義,明瞭服務本身並不是一個美德。他說,服務其實是件中性的事物,表示生活的一種狀況,或一種在工作中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一個受別人雇用的人。服務甚至會是一件消極的事,如被迫去做,或只為私利。

今天,人人都談服務,每個人都説願意提供服務。顯然,福音談的服務卻是另一回事。這個區別在於提供服務的動機和心態。樞機回到耶穌給門徒們洗脚的敘述,幫助在場者瞭解耶穌是在什麽光景下完成這項舉動和祂的心情:「祂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若十三1)。

因此,服務不是一個美德,卻源自美德,首先是愛。服務也是新誡命最傑出的表達,是愛的表現方式,即那種不求己益、卻為他人著想的愛(參:格前十三5),它不僅為尋求,也為施予。服務乃是參與和效法天主行事的風範,因為天主是善、全部的善、至高的善,祂只是白白地愛和施恩,不求任何己益。

基於這個原因,福音的服務與世俗的服務截然相反,不是屬下、有需要者和一無所有的人在提供服務;而是擁有者、居高位者和富有者提供服務。為此,耶穌說在祂的教會内,尤其是為領袖的,「要成為服事人的」(路廿二26),「為首的,就當作眾人的奴僕」(谷十44)。在這層意義上,給別人洗脚當是基督徒領袖的具體標記。

坎塔拉梅薩樞機接著提到,除了不求回報,服務也表達聖愛的另一個特徵,即謙卑。耶穌說:「你們也該彼此洗腳」(若十三14),這句話的含義是:「你們該以謙卑的愛德彼此服務。」愛德和謙卑一起組成福音的服務。但我們仔細想想,是什麽讓耶穌自謙自卑呢?是祂感到卑賤,或低聲下氣地談自己嗎?不是的。恰恰相反,在洗脚這件事上,祂稱自己是「師傅和主子」(同上,13)。

那麽,是什麽讓祂「謙卑」呢?樞機如此問道,並給出答案,是彎下腰來,是為了服務而屈尊就卑!耶穌從將生成人的時刻起,所作的一切無非就是屈尊就卑,一直達到極點,我們看到祂跪下來為門徒們洗脚。造物主跪在受造物面前!我們要這樣來理解,這是為服務而彎下腰來。為相似天主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效法聖體聖事,謙卑實在是條光輝的道路。

教宗府講道神師提醒道,這次默想的果實應對我們的生活是一種勇敢的檢視:我們的習慣、職責、時間的分配和使用”,看看我們的生活是否真是一種服務,在這服務中,是否存有愛和謙卑。重點是,要清楚我們是為弟兄們服務,還是利用弟兄們。

樞機總結道,若利用弟兄們,把他們當工具,即使為他們付出四倍的服務,所做的一切不是無私的,而是以某種方式尋求稱讚、掌聲或内心感到滿足、心安理得並以恩人自居。這一切有意或無意為讓人們看到的事工便失去了意義。事實上,基督「沒有尋求自己的喜悅」(羅十五3):這正是服務的規則。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更多四旬期資訊

在疫情下與香港社會同行苦路

【鹽與光傳媒資訊】香港時間,2022年4月8日(星期五),香港聖本篤堂舉行了苦路禮儀,由葉寶林神父主持。主題為:「在疫情下與香港社會同行苦路」,採用了由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及新界東北總鐸區關社組聯席聯合撰寫的默想和禱文。透過苦路禮儀,讓我們在被邊緣和遺忘的弱勢社群身上認出受苦基督的面容,在苦路上與他們同行。

歡迎按此下載
「在疫情下與香港社會同行苦路」
默想和禱文
小冊子

讓我們一起參與,彼此代禱!

資料提供: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教宗在馬耳他主持主日彌撒:跟隨耶穌,開始嶄新的生活

圖片:vatican.va

「跟隨耶穌,新的和不同的生活總是可能的。」

這是教宗方濟各在4月3日主日在馬耳他進行國際牧靈訪問的第二天,在弗洛里亞納(Floriana)主持彌撒聖祭的講道中所強調的。大約有2萬名信友和各基督信仰教會團體,以及其它宗教的代表參與了教宗主持的彌撒聖祭。教宗在講道中講解了當天主日福音關於罪婦人的内容(參閲:若八1-11)。

教宗說:「控告那婦女的人無視他們自己的過錯,反而非常操心他人的過錯。他們表現的正義和虔誠,他們想要在他們好名聲和虔誠的虛偽的面具内譴責和試探耶穌。」

於是,教宗提醒信友們:「時時要注意如何對待他人,或者是像耶穌今天所展示的那樣,以慈悲憐憫注視著我們;或是如同那控告者一樣,帶著審判甚至蔑視的眼光。為了了解我們是否是導師耶穌的真正門徒,我們需要思考我們是如何審視自己的。控告那婦女的人,他們自認為沒有什麽可學的。他們的外表無可挑剔,但他們缺乏内心的誠實。」

接著,教宗解釋:「對耶穌來説,真正重要的是對祂的開放和順從,認識到自己需要救贖。」教宗鼓勵道:「我們無論是在祈禱時,還是在參與美好的宗教禮儀時,要捫心自問是否真的與上主和諧相處。我們可以直接地問祂。耶穌,我現在和祢在一起,祢想要我為祢做什麽?祢想讓我在我的心裡、在我的生活中改變什麽?祢要我如何待人?」

教宗表示:「這樣的祈禱為我們有好處,因為導師(耶穌)不要人的外表;祂尋求人内心的真誠。一旦我們真誠地向祂敞開心扉,祂就能神奇地在我們身上工作。在人看來那個罪婦好像處於沒有希望的境況中,但耶穌在她面前開闢了一個新的、一個意想不到的視野。耶穌沒有譴責她,而是使她重獲希望。天主總是給人留下再次選擇的空間,祂總能找到通往解放和救贖的途徑。」

教宗強調說:「天主總是寬恕,但我們卻是倦於請求寬恕的人。」教宗補充道:「寬恕改變了那個婦女的生活。上主也希望我們這些被祂寬恕的人,成為不知疲倦的、修和的見證人。今天,那個在悲慘的境遇中得到憐憫並因耶穌的寬恕而被治癒的婦女邀請我們,作為教會,回歸到福音的課堂,向希望的天主學習,祂不停地帶給我們驚喜。」

最後,教宗總結道:「如果我們效法基督,我們就不會只聚焦於譴責罪過,而是帶著愛出發去尋找罪人;我們就不會再繼續指責,而是開始傾聽;我們就不會抛棄被輕視的人,而是把那被認為是最卑微的人視為首位。弟兄姐妹們,这就是耶穌今天以身作則給予我們的教導。願祂帶給我們驚喜,願我們喜樂地接納祂帶來的福音。」

圖片:Vatican Media

其後,教宗方濟各在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的講話中,教宗感謝馬耳他人民和教會給予的熱情歡迎及盛情款待。在結束講話時,也不忘繼續為飽受戰爭淩辱的烏克蘭祈禱,再次稱這場戰爭為褻聖的戰爭。

教宗在結束講話前的祈禱中把烏克蘭人民託付於聖母手中,並籲請衆人為和平祈禱。教宗祈禱說:「現在,我們為和平祈禱,想到飽受折磨的烏克蘭人道主義悲劇,他們仍在這場褻聖戰爭的狂轟濫炸中,讓我們不要倦於祈禱和幫助那些受苦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詳情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