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基督的司祭職極其美妙

聖馬爾谷福音 3:22-30

那時候,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經師們說:「耶穌附有貝耳則步。」又說「他賴魔王驅魔。」耶穌遂把他們叫來,用比喻向他們說:「撒殫怎能驅逐撒殫呢?一國若自相紛爭,那國就不能存立;一家若自相紛爭,那家也將不能存立。撒殫若起來自相攻擊紛爭,也就不能存立,必要滅亡。決沒有人能進入壯士的家,搶劫他的家具的,除非先把那壯士捆起來,然後搶劫他的家。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的一切罪惡,連說的任何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但誰若褻瀆了聖神,永遠不得赦免,而是永久罪惡的犯人。」耶穌說這話,是因為他們說:「他附有邪魔。」

2017年1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指出基督司祭職的三個美妙時刻:一次而永遠的奉獻了自己,寬恕罪過;現在正在天主前為我們轉求;並將再次回來把我們帶到天父那裡。教宗也告誡道,褻瀆聖神的人永遠不得赦免。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希伯來書》,記述基督作了天主與人訂立盟約的中保。

教宗說:「耶穌是大司祭,祂的司祭職在這三個時刻中展開,首先是救贖:舊約中的司祭應每年奉獻,基督奉獻自己,一次而永遠的獻祭,為寬恕人的罪過。因著這一美妙時刻,祂把我們帶到天父面前,重新再造受造物之間的和諧。」

「基督司祭職的第二個時刻是上主現在正在做的,就是為我們祈禱。當我們在這裡祈禱時,祂也在為我們祈禱,為我們每一個人祈禱。現在,活著的基督在天父面前為我們轉求,好使我們的信德不至於減少。多少次,我們要求司鐸祈禱,因為我們知道司鐸的祈禱具有一定的力量,尤其是在彌撒祭獻時。」

「基督司祭職的第三個時刻是祂的再次來臨,但這一次與罪過無關,祂來建立祂永恒的國度,把我們所有人都帶到天父那裡。」

教宗說:「耶穌司祭職的三個美妙時刻是:耶穌寬恕罪過,一次而為永遠;耶穌現在為我們轉求;最後是祂再次來臨時將要發生的事。但是也有相反的一面,就是『不可寬恕的褻瀆』。聽耶穌說這些事是很難接受的,但是祂如此說了,祂既然這樣說那就是真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的一切罪惡,連所說的任何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我們知道上主寬恕一切,只要我們敞開一點點自己的心扉。上主寬恕一切,甚至褻瀆也會被寬恕!但誰若褻瀆了聖神,就永遠不得赦免』。」

為解釋這一點,教宗反省耶穌司祭職的傅油。

教宗說:「當耶穌在聖母瑪利亞的胎中時,聖神給祂傅了油。司祭們在祝聖儀式中被傅油。耶穌作為大司祭,也領受了傅油。耶穌因著聖神的作為而在聖母身體内領受了傅油。凡對此褻瀆的人,就是褻瀆天主的愛的根基,褻瀆基督的司祭職。基督是救贖,是再創造。『可是,上主這麽不好,祂不予以寬恕。』不是的!上主寬恕一切。說這話的人把寬恕封閉在外,不願意被寬恕!不願意讓自己得到寬恕。這是反對聖神的褻瀆,不讓自己得到寬恕,因為它否認由聖神完成的耶穌司祭職的傅油。」

教宗再次提到基督司祭職的美妙和不可寬恕的褻瀆:「不是因為上主不願意寬恕一切,而是因為人自己把寬恕之門給封閉了,不讓自己得到寬恕,他褻瀆了耶穌司祭職的美妙。」

「今天,在彌撒聖祭中、在祭台前反省基督的司祭職大有助益,因為耶穌將臨在祭台上,祂的首個司祭職是為我們奉獻自己;耶穌第二個司祭職是祂將在這裡祈禱;在這台彌撒中,我們在誦念《天主經》時將說耶穌的第三個司祭職,祂的再次來臨將是我們喜樂的希望。讓我們在這台彌撒中,默想這些美好的事。讓我們向上主祈求恩寵,使我們的心永遠不把這偉大的美妙和慷慨封閉在外,永不封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要克勝只會譴責他人的自私心理

聖馬爾谷福音 3:13-19

那時候,耶穌上了山,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來。他們便來到他面前。他就選定了十二人,為同他常在一起,並為派遣他們去宣講,且具有驅魔的權柄。耶穌選定了十二人:西滿,給他起名伯多祿,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並為他們起名叫「波納爾革」,就是「雷霆之子」,安德肋、斐理伯、巴爾多祿茂、瑪竇、多默、亞爾斐的兒子雅各伯、達陡和熱誠者西滿,並猶達斯依斯加略,他是負賣耶穌者。

2017年1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勸誡道:基督徒要克勝只會譴責他人的自私心理。教宗強調,天主藉著耶穌基督與我們立訂的新盟約,使我們的心靈煥然一新,改變我們的心理。天主「從根本上」更新一切,而非只更新外表。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希伯來書》,講述天主在耶穌基督內再造一切,與我們立訂新的盟約。教宗指出:「這項新盟約有其特色。首先,上主的法律不只關乎外在的行為模式,它還深入人心,改變我們的心理。這項新盟約蘊含了心理的改變、心靈的改變、情感的改變、行為模式的改變,以及看待事物的不同觀點。」

教宗舉例說:「當建築師觀賞一個作品時,他可以心生嫉妒,冷眼旁觀,也可以抱持喜樂又和善的態度欣賞作品。」

教宗說:「新盟約改變我們的心靈,使我們以這新的心靈、這新的思想看待上主的法律。讓我們想想那些迫害耶穌的經師,他們雖然做了法律所規定的一切,手中掌握法律,但他們的心理與天主的心理相差甚遠。經師的心理是自私自利的心理,以自己為中心。他們的心靈是只會譴責他人的心靈,總是在譴責他人。新盟約改變我們的心靈,改變我們的思想,促成心理的更新。」

上主始終「向前邁進」。祂向我們保證祂必定寬恕我們的過犯,並且不再記憶我們的罪惡。

教宗坦言:「我有時候喜歡對天主開玩笑說:『祢的記憶力不太好啊!』這是天主的弱點;天主寬恕了,就把一切遺忘。天主遺忘,是因為祂寬恕。在一顆悔悟的心面前,祂必定予以寬恕和遺忘罪過,說道:『我將遺忘,我將不再記憶他們的罪惡。』此外,這也鼓勵我們切莫讓天主記起我們的罪惡,也就是別再犯罪,卻要改變生活。新的盟約使我煥然一新,敦促我改變生活,不僅要改變心理和心靈,更要改變生活,過著不再犯罪的生活,遠離罪惡。這便是再次創造,上主如此再造我們每個人。」

教宗接著提及「歸屬的改變」。

他表明:「我們都歸屬於天主,再沒有其他的神。因此,改變心理、改變心靈、改變生活、改變歸屬,這就是上主的再造,比初次的創造更為奇妙。」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恆心堅守這項新盟約說:「這項新盟約的印記是忠信,忠於上主為改變我們的心理和心靈而施行的這項工程。先知們曾說:『上主將把你的鐵石之心化為血肉之心。』我們應當改變心靈,改變生活,不再犯罪,別再拿我們今天的罪惡來提醒祂。我們應當改變歸屬,絕不歸屬於世俗、世界的精神、世界的傻事,只歸屬於上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生活是每天與誘惑作戰

聖馬爾谷福音 3:7-12

那時,耶穌同自己的門徒退到海邊去,有許多民眾從加里肋亞跟隨了來,並有從猶太、耶路撒冷、依杜默雅、約旦河彼岸、提洛和漆東一帶地方的許多群眾,聽說他所作的一切事,都來到他跟前。因為人多,他遂吩咐他的門徒,為自己備好一隻小船,免得人擁擠他。因為他治好了許多人,所以,凡有病災的人都向他湧來,要觸摸他。邪魔一見了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說:「你是天主子。」他卻嚴厲責斥他們,不許把他顯露出來。

2017年1月19日,教宗方濟各彌撒時表示,基督徒生活是一場戰鬥,我們要讓天主把我們吸引到耶穌跟前。教宗也提到,誘惑常帶我們走上歧途,耶穌則來摧毀邪惡對我們心靈的影響。

當天福音記載來自各地的群眾滿懷激情地跟隨耶穌。

教宗問道:「這些群眾為什麼跟隨耶穌呢?福音記述說,患病的人都向祂湧來,想得到治癒。但也有很多人喜歡跟隨耶穌,因為祂不像他們的經師那樣講話,而是以權威講話。這點觸動了人心。這些群眾是自願來的,因為他們感覺到了某些事情。由於人多,耶穌便吩咐門徒準備好一隻小船,稍微離開岸邊教訓他們。」

教宗說:「許多民眾跟隨耶穌。他們有需要嗎?是的!有些人出於好奇,但這些是苦行者,是少數人,因為天父在吸引這些人,天父把他們吸引到耶穌那裡。正因如此,耶穌不能無動於衷,祂不像一位靜止不動的老師,說完話後就撒手不管。不是的!這些群眾觸動了耶穌的心。福音記述說:耶穌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祂看見這些人好像沒有牧人的羊』。」

教宗表示:「是天父藉由聖神把人吸引到耶穌跟前,而不是論據和辯護的話題促使人去耶穌那裡。除非被天主吸引,人不能到耶穌那裡。然而,今天的福音很奇特,因為它講到耶穌、群眾、激情和上主的愛,最後以邪魔看見耶穌,喊說:『祢是天主子』作結。」

教宗說:「這是事實,這是我們每個人接近耶穌時所感受到的。邪魔力圖阻止我們接近耶穌,向我們發動戰爭。『可是,神父,我是一位很好的天主教徒,我一直去參與彌撒,從未有過這樣的誘惑。感謝天主,從來沒有!』『你要祈禱,因為你正走入歧途!』基督徒的生活若沒有誘惑就不是基督徒生活,而是意識形態,是諾斯底主義,不是基督徒生活。當天父吸引你到耶穌跟前時,有另外一股力量也在吸引你,這使你的內心出現衝突!為此,保祿宗徒說,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場戰鬥:一場戰鬥,每天的戰鬥!」

「這是為了勝利,為了摧毀撒旦帝國、邪惡帝國的戰鬥。為此,耶穌來,來摧毀撒旦,摧毀撒旦對我們心靈的影響。天父吸引人們到耶穌跟前,而邪神卻試圖予以摧毀。向來如此!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場戰鬥,你要麼讓天父把你吸引到耶穌那裡,要麼說『我要在這裡平靜地呆著』。」

教宗勉勵道:「若你想要前行,你就得戰鬥!感覺到内心在戰鬥,因為耶穌取得勝利。讓我們想想自己的內心是怎樣的:我感到內心在戰鬥嗎?在舒適和服務他人,享樂和祈禱、朝拜天父和各種事物之間,我覺得自己在戰鬥嗎?我想要做善事而某些事卻阻止我,我就靜止不動嗎?我相信我的生活會感動耶穌的心嗎?若不相信,我就要多多祈禱,好讓自己相信。我要多多祈禱,使上主賜予我這份相信的恩寵。我們每個人都在查看自己内心究竟是怎樣的。然後,我們祈求上主,使我們懂得分辨自己內心所發生的事、懂得選擇正確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天父會吸引我們到耶穌跟前。」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不要只做停好車位的基督徒

馬爾谷福音 2:23-28

有一次,正當安息日,耶穌從麥田裏路過,他的門徒在行路時掐食起麥穗來。法利塞人向耶穌說:「你看!他們為什麼做安息日不許做的事?」耶穌對法利塞人說:「你們從未讀過:達味在急迫中和同他一起的人,在饑餓時所作的事嗎?當厄貝雅塔爾作大司祭時,達味怎樣進了天主的殿,吃了除司祭外,誰也不許吃的供餅,並且還給了同他一起的人?」耶穌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2017年1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烈勉勵:「你們要做勇敢的基督徒,堅持希望並經受得住黑暗時刻。」教宗指出,懈怠的基督徒停滯不前,對他們而言,教會是個好停車位。

教宗的彌撒講道從當天選讀的《希伯來書》談起(希6:10-20),表明基督徒應勇於前進,如同那些為贏得比賽而在運動場上訓練的運動員。當天的讀經也談及懈怠,它與勇敢截然相反。懈怠的基督徒「生活在冰箱内,使一切保持現狀」。

教宗解釋說:「懈怠的基督徒就是不願前進、不願為改變事物而奮鬥的基督徒。若這些事物有所改變,就成了新事物,對眾人有益。懈怠的基督徒是停好車位的基督徒:他們在教會内找到一個好車位。當我說基督徒時,我指的是平信徒、司鐸、主教,所有人都在内。」

「在教會内停好車位的基督徒卻大有人在!對他們而言,教會是一個守護生命的停車位,他們依靠所有可能的保險得過且過。不過,這些停滯不前的基督徒讓我想到兒時的一件事。那時祖父母對我們說:『你要當心不流動的水,那不流動的水會最先腐臭。』」

教宗表明:「望德使基督徒勇於前行;而懈怠的基督徒卻沒有望德,他們已經退休。在工作了許多年後退休是件好事,但在退休中度過一生,那可就是壞事了!望德是緊緊抓住的錨,即使在困境中也勇於奮鬥。」

「今天《希伯來書》章節的訊息正是:希望,那永不叫人失望、更為遠大的希望。希望是『我們靈魂的安全而又堅固的錨』(19節)。希望是堅固的錨:我們把它抛出,然後又抓住繩索向外抛,抛向岸邊。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我們不可這樣想:『沒錯,可是這裡天空很美,我就留在這裡。』」

「這萬萬使不得。希望在於奮鬥,抓住繩索,抛向岸邊。在每日的奮鬥中,希望是一個向外伸展而非自我封閉的美德!這個美德也許鮮為人知,卻最強而有力。望德正是:我們要活於希望,寄予希望,總是勇於前瞻。你們當中有人會對我說:『是啊,神父!可是也有不好的時刻,似乎一切都處於黑暗之中,我該怎麽辦呢?』你要抓住繩索且要忍耐。」

教宗坦誠說:「沒有一個人能夠坐享其成,我們因此要勇於前行,肯吃苦耐勞。勇敢的基督徒常會犯錯誤,我們大家都會犯錯誤,那前行的人會犯錯誤,而那止步的人似乎不犯錯誤。我們一旦無法前行,那是因為一切都變得黑暗,一切都封閉起來,因此需要忍耐,持之以恆。」

最後,教宗邀請信友們自我反省:「我們是封閉的基督徒呢,還是開放的基督徒?我們在困境中是否能夠忍耐,明認希望不叫人失望,因為我知道,天主絕不叫人失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堂區雖是罪人的團體,但不說半句流言蜚語

聖若望福音1:29-34

那時候,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這位就是我論及他,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連我也不曾認識他,但為使他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他身上。我也不曾認識他,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就是天主子。」

2017年1月15日主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東郊圭多尼亞鎮(Guidonia),探訪了當地七別墅地區的聖母堂。這是教宗第二次到訪該地區,第一次是於2014年3月16日。教宗為堂區信友主持一台彌撒,勉勵他們以信德生活和具體行動為耶穌作見證,謹守自己的口舌。

當天的彌撒福音記述洗者若翰為耶穌作證的事跡。若翰的幾位門徒正是聽到了他的見證,才跟隨耶穌並興高采烈地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若1:41)。

教宗解釋說:「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如此,做基督徒首先應為耶穌作證。宗徒們為耶穌作了見證,基督信仰因此傳遍全世界。然而,他們都是罪人!12位門徒都是罪人。『不對,神父,只有猶達斯才是罪人!』不,所有門徒都是罪人。他們有的嫉妒,彼此爭風:『不,我得佔據首位,你當坐次位。』他們中的兩位還請自己的母親向耶穌說情,好讓耶穌給他們坐首位。他們都是罪人,犯了各種罪過。」

教宗接著指出:「門徒們甚至也背棄了耶穌,他們一見耶穌被逮捕就充滿恐慌,全都逃跑了;他們因害怕而躲藏起來。伯多祿自知是宗徒之長,覺得自己得向前湊近一點,看看發生什麽事。當大司祭的女僕認出他來,對他說:『可你也是門徒』,他就連忙答說:『不,不,我不是!』這個伯多祿,首任教宗也曾背棄了耶穌!」

「然而,這些人是見證人!因為他們見證了耶穌帶來的救恩,都因了這救恩而皈依,讓自己獲得救贖。耶穌在湖邊顯了捕魚奇跡,伯多祿一見這事就向耶穌說:『主,請祢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路5:8)。這真是美好的景象啊!」

教宗繼續解釋說:「成為見證人並不代表就是聖人,而是一個可憐的人。他這樣說:『不錯,我是罪人,但耶穌是上主,我要為祂作證,同時設法天天行善,改邪歸正。』」

另一方面,我們在誦讀《福音》時,在宗徒們身上沒有看到某種特定的罪過。他們當中,有的因沒有得到款待而怒氣衝天,想放火燒毀整個村莊;他們雖犯了許多罪,卻不是説三道四的人。

教宗指出:「在今日的教會團體中,彼此相向、論長道短、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以及背後說人壞話,這樣的罪屢見不鮮。」

最後,教宗期望堂區成為一個完美的團體。他勉勵聖母堂的信友們說:「你們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堂區嗎?那就不該說半句流言蜚語。你要是對某人不滿,就去當面向他指出,或告訴本堂神父;但不要在彼此間説三道四。這是聖神臨在於一個堂區的標記。一個不説三道四的堂區就是一個完美的堂區;它雖是罪人的堂區,卻也是見證人的堂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跟隨耶穌需要起來行動

聖馬爾谷福音 2:1-12

過了一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葛法翁。人聽說他在家裏,就聚來了許多人,以致連門前也不能再容納,他就對他們講道。那時,有人帶著一個癱子到他這裏來,由四個人抬著;但因為人眾多,不能送到他面前,就在耶穌所在之處,拆開了房頂;拆穿之後,把床縋下去,癱子在上面躺著。耶穌一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那時,有幾個經師坐在那裏,心裏忖度說,「怎麼這人這樣說話呢?他說了褻瀆的話;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呢?」耶穌憑自己的神力,即刻認透了他們私自這樣忖度,遂向他們說:「你們心中為什麼這樣忖度呢?什麼比較容易呢?是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還是說:起來,拿你的床走?但為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遂對癱子說:我給你說:起來,拿你的床,回家去吧!」那人遂起來,立刻拿起床,當著眾人的面走出去了,以致眾人大為驚愕,遂光榮天主說:「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事!」

2017年1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跟隨耶穌需要起來行動,不能以坐視的心態觀望生活,因苦楚和缺乏希望而關閉心門。

當天的福音記述了人們掀開屋頂用繩子把癱瘓病人吊到耶穌跟前的信德舉動。教宗對此表示,信德若是真的,就會給予我們真希望,促使我們不斷冒險。人們跟隨耶穌是為了自己的益處,或者為了得到一句安慰的話。

教宗評論道:「雖然他們跟隨耶穌的意向不那麼純淨,不完美,但他們依然是好樣的。人們被耶穌的權威吸引,被祂的教導和教導方式吸引;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訓人,治癒病人,許多人跟隨祂就是為了獲得治癒。」

教宗繼續說:「有時候,耶穌也譴責這些跟隨祂的人,因為比起天主聖言他們更關心利益。還有些時候,人們想要擁立祂為王,因為人們覺得『這真是個完美的政治家!』但人們錯了。耶穌離開他們,隱蔽起來。雖然如此,上主依然願意讓所有人跟隨祂,因為祂知道我們都是罪人。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那些跟隨祂的人,而在於那些停滯不前的人。」

教宗解釋說:「停滯不前的人待在路邊,持觀望態度。他們根本就是坐在那裡。那裡坐視的有幾位經師,他們不跟隨,只觀看,從陽台上觀望。他們在生命旅途中不前行,只是『在陽台混日子』。他們就待在那裡,從不冒險,光會評頭論足。他們自認純潔,絕不參與生活。他們的批評也很難聽,不是嗎?他們心裡在想:『這些人真愚蠢,真迷信!』很多次,當我們看到平凡之人的虔誠時,我們心中也會升起那嚴重傷害教會的教權主義思想。」

教宗警告道:「這些人屬於停滯不前的人,屬於在陽台上觀望的人。」除此之外,還有另一些人也停滯不前。

教宗舉例說:「有一個男子38年來站在游泳池邊,不敢邁步,被生活的苦難壓到,陷入絕望,忍受著自己的苦惱。這是另一種停滯不前的態度,他不跟隨耶穌,失去了希望。相反地,跟隨耶穌的人敢於冒險,好能與祂相遇。今天福音中的這些人把屋頂掀開就是冒險的行為,房屋主人可能會起訴他們,把他們帶到法官面前要他們賠償損失。他們敢於冒險,因為他們願意跟隨耶穌。患血漏病18年的婦人偷偷觸摸耶穌衣角的行為也是冒險的舉動,她很可能會遭到羞辱。但她敢於冒險,因為她想要健康,想要觸及耶穌。我們想到客納罕婦人,婦女們比男人冒更大的險!這是真的,她們更勇敢!我們應該承認這一點。」

客納罕的婦人、西滿家中的罪婦和撒瑪黎雅人罪婦,都因冒險而尋獲了救恩。

教宗指出:「跟隨耶穌非常不容易,卻極其美好!需要不斷冒險,有時候還被人嘲笑,但我們可以得到真正重要的恩典:『你的罪赦了』(谷2:5)。因為在我們懇求恩寵的背後,例如祈求健康或解決問題等等,存在著心靈得到治癒的願望,得到寬恕的願望。我們大家都知道自己是罪人。因此,我們要跟隨耶穌,敢於冒險,好能與祂相遇。」

「我們應該自問:我敢於冒險嗎?或者我總是按照保險公司的條款跟隨耶穌,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碰?」

教宗告誡道:「這不是跟隨耶穌,只是坐視成敗,就如那些評頭論足的人一樣。」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跟隨耶穌,因為我們需要些什麼,或者我們冒險跟隨耶穌,這意味著懷著信德跟隨耶穌,這是信德之舉。信賴耶穌,相信耶穌,懷著對耶穌的這種信德,人們掀開屋頂用繩子把癱瘓病人吊到耶穌跟前,求耶穌治癒他。『我信賴耶穌,願意把我的生命託付於耶穌嗎?即使偶爾被人嘲笑我也願意跟隨耶穌嗎?或者我像他人一樣坐視,對生活持觀望態度,懷著坐視的心態,因苦楚和缺乏希望而關閉心門?』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反省這些問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我們的生命在於今天,今天一去不復返

2017年1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的生命在於今天,今天一去不復返。教宗也勉勵信眾不要心硬,沒有信德,而要向上主開放。當天的第一篇讀經一開始便說:「今天你們如果聽從他的聲音,不要再心硬了。」(希3:7)教宗圍繞兩個關鍵詞「今天」和「心」,展開他的講道。

今天

聖神在這段聖經章節中所說的今天,事實上就是我們的整個生命,一個包含許許多多日子的今天,但這今天一去便不復返。在今天我們領受了天主的愛。

教宗說:「這是一個我們能更新自己忠於天主盟約的『今天』。然而,我們的生命只有今天,誘惑卻如此說:『是的,我明天再做。』這是明天的誘惑,明天並不存在,就如耶穌在十童女的比喻中親自解釋的:五個糊塗的童女拿了燈卻沒有隨身帶油,她們去買油,等她們回來時門卻關上了。」

教宗也提及比喻中敲門的人對上主說:「我曾與祢一同吃飯,曾與祢在一起。祂卻答說:『我不認識你,你來遲了。』」

教宗解釋道:「我這樣說不是為了嚇唬你們,而僅僅是說我們的生命在於今天。我是這樣認為的。明天將是永恆的明天,沒有黃昏,永遠與上主同在。我是否忠於今天。我問你們的這個問題也是聖神問的問題:『我今天如何生活?』」

「心」

讀經中重複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心」。我們以心會晤上主,耶穌很多次責備說:『心太遲鈍了』,明白太慢了。為此,這是叫人不要再心硬,而要自問有沒有信德或罪惡的誘惑。

教宗說:「在我們的今天,心具有關鍵性的地位。我們的心是否向上主開放?每當我聽到有老神父或老修女跟我說:『神父,請為我能堅持到最後祈禱。』我總是深受感動,會對他們說:『可是,你已善度一生,你所有的今天都在服事上主,你還會害怕嗎?』『不,不是的,我的生命還沒有走到盡頭,我希望圓滿地度過這一生。請你祈禱,使今天得以圓滿,心也信德堅固,不被罪惡、惡習和腐敗毀壞。』」

教宗於是勉勵我們反省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心」。「今天包含許多的日子,但今天一去不復返。日復一日前行直到上主說夠了。今天不能重複,生命就是如此。而心,要敞開心扉,要向上主敞開,不要封閉,不要心硬,不要沒有信德,不要知錯不改,不要被罪惡誘惑。上主曾遇到很多心靈封閉的人:經師們,這些人迫害祂,為定祂的罪而考驗祂,最後他們做到了。讓我們帶著這兩個關鍵詞回家:我的今天怎樣?生命盡頭可能就在今天,這一天或很多天以後。在天主的臨在中,我的今天如何呢?我的心又如何呢?是開放的嗎?信德堅固嗎?有讓上主的愛來引領嗎?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向上主祈求我們每個人所需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耶穌權威在於服務、親民、言行一致

聖馬爾谷福音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進了葛法翁;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入會堂教訓人。人都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當時,在他們的會堂裏,正有一個附邪魔的人。他喊叫,說:「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竟來毀滅我們!我知道你是誰,你是天主的聖者。」耶穌叱責他說:「不要作聲!從他身上出去!」邪魔使那人拘攣了一陣,大喊一聲,就從他身上出去了。眾人大為驚愕,以致彼此詢問說:「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他連給邪魔出命,邪魔也聽從他。」他的聲譽遂即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

2017年1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指出,耶穌權威在於服務、親民,以及言行一致。相反地,法學士自以為是權貴,以聖職專權教訓人,他們與人民脫節,言行不一。

當天彌撒的福音取自《馬爾谷福音》,講述人們對耶穌的教訓感到驚奇,「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谷1:22)。教宗表明,經師雖在子民中間享有權力,但他們教訓的內容卻無法深入人心。反之,耶穌卻擁有真正的權威,祂將天主的法律講解得「一清二楚」,以權威教導天主的真理。

教宗歸納出耶穌權威的三大特色,分別是服務、親民,以及言行一致;這些特色使得耶穌和法學士在權威方面天差地遠。耶穌「總是謙卑地教導人」,並勸誡祂的門徒們說:「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路22:26);法利塞人則自以為是權貴。

服務

教宗解釋道:「耶穌服務人群,闡明事理,好叫人們清楚理解:祂始終在服事人。祂的態度有如僕役,這一點賦予祂權威。然而,人們雖然聽從法學士,尊敬他們,但並不覺得法學士對自己享有權威,法學士抱持權貴的心理,自以為:『我們就是老師,就是有權威的人,我們要教訓你們。這不是服務:我們發號施令,你們必須服從。』耶穌從不以權貴自居:祂永遠是眾人的僕役,正是這一點賦予了祂權威。」

親民

親民的態度授予權威。親民是耶穌權威的第二項特色。教宗表明:「耶穌沒有對人過敏:祂觸摸癩病人、病患,這並不令祂反感」;法利塞人卻輕視「窮人、愚昧無知的人」,他們喜歡身穿華服,招搖過市。

「法利塞人與人民脫節,毫不親民;耶穌則非常親民,這一點賦予祂權威。這些脫節的法學士抱持聖職專權的心理:他們以聖職專權教訓人,這就是教權主義。當我看到保祿六世的親民時,我感到由衷喜悅;《在新世界中傳福音》第48號展現出親民的牧者心腸:那位教宗的權威即在於此,即在於親民。」

言行一致

耶穌權威的第三項特色是言行一致。耶穌「總是活出祂所宣講的:祂的思想、感受和行為之間整合、協調」;但自以為是權貴的人卻抱持「聖職專權的心態」,也就是虛偽,說一套做一套。

教宗強調:「這種人言行不一,人格分裂,以致耶穌建議祂的門徒們說:『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瑪23:3)。他們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他們是言行不一的人。耶穌多次用來描述他們的形容詞正是虛偽。我們明白,一個自以為是權貴的人,一個抱持聖職專權心態的人,一個虛偽的人,必定沒有權威!他說出真話,卻沒有權威。相反地,耶穌態度謙卑,為人服務,親近人民,從不輕視任何人,而且言行一致,祂擁有權威。這是天主子民感受到的權威。」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在於認識、朝拜和跟隨耶穌

聖瑪竇福音

那時候, 耶穌由加里肋亞,來到約但河、若翰那裡,為受若翰的洗;但若翰想要阻止他,說:「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耶穌回答他說:「你暫且容許吧!因為我們應當這樣,以完成全義。」於是若翰就容許了耶穌。耶穌受洗後,隨即從水裡上來,忽然,天為他開了。耶穌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又有聲音由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

2016年1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誕期許多隆重的禮儀慶典後,恢復了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聖誕期過後,教會禮儀進入常年期。聖誕期的焦點在於耶穌,在常年期耶穌仍然是基督徒生活的中心。祂是天父聖言的第一和最後一句話,是「宇宙的主、世界的救主,除祂以外,再沒有另一位」。教宗表示,基督徒的生活很單純,不需要稀奇古怪和繁重的事,只要把耶穌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中心即可。

教宗說:「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中心。耶穌基督把自己顯示給我們,讓我們看見,我們受去邀認識祂,承認祂,在生活的不同境遇中明認耶穌。『可是神父,我了解聖人們的生平,也了解各地顯現的奇蹟。』這很好,聖人是聖潔之人,是偉大的人!但並非所有的顯現奧跡都是真的!聖人很重要,可耶穌基督是中心;沒有耶穌基督,就沒有聖人!關鍵的問題在於:我生命的中心是耶穌基督嗎?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如何?」

教宗表示:「為了確保耶穌處於我們生命的中心,我們必須完成三項任務。」

第一項任務認識耶穌並且承認祂。

「在耶穌的時代,許多人不承認祂,例如:法學士、司祭長、經師、撒杜塞人、某些法利塞人。不僅如此,他們還迫害耶穌,把祂殺死。我們應該自問:我願意認識耶穌嗎?或者我更願意看電視劇,閒聊,談論抱負,了解他人的生活?」

教宗解釋說:「為能認識耶穌,我們需要祈禱,需要聖神,也需要福音,把福音書常常帶在身邊每天誦讀一小段。這是認識耶穌的唯一方式,之後聖神會施展作為。閱讀福音就是播撒種子,聖神將使這種子發芽和成長。」

第二項任務是朝拜耶穌,不只是祈求祂和感謝祂。

教宗解釋說:「朝拜耶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靜默祈禱中朝拜;另一種是除去我們心中更願意朝拜的事物,只留下天主。當我有能力只朝拜天主時,其它事物才有意義。有一篇簡短的禱詞我們都會念,就是《光榮頌》:『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但我們經常機械式地重複。《光榮頌》是朝拜的祈禱!意思是我朝拜聖父、聖子、聖神。面對天主的偉大,我們應以簡短的祈禱,在靜默中朝拜,朝拜耶穌,對祂說:‘祢是唯一的,祢是原始和終末,我要一生與祢同在,永遠與祢同在。祢是唯一的’。我要把一切阻礙我朝拜耶穌的事,統統拋掉。」

第三項任務是跟隨耶穌。跟隨耶穌意味著把耶穌放在我們生命的中心。

教宗說:「基督徒的生活很單純,很簡單,但是我們需要聖神的恩寵,求祂喚醒我們認識耶穌、朝拜耶穌、跟隨耶穌的意願。為此,我們在《集禱經》中祈求上主,好使我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並獲得做這事的力量。基督徒每日的生活非常單純,不需要稀奇古怪、繁重和多餘的事。願上主在我們每日的單純生活中,賜予我們認識耶穌、朝拜耶穌、跟隨耶穌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

2016年1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慶祝天主之母節和第50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指出,接納天主之母能讓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而失卻這種關係,人就會貶低他人,辱沒天主和他自己;教宗特別讚許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希望的力量。

教宗說:「在新年伊始慶祝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和我們的母親,這表明我們不是孤兒。為了具體解釋這個思想,教宗例舉了為人之母者的經驗,稱母親們是對抗封閉的最強解藥。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不僅是一個冷漠的社會,也是一個失去核心,失去『家庭情趣』的社會。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是一個冷酷無情的社會,只趨向權衡利弊和投機取巧。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溫柔、無條件地奉獻,以及希望的力量。」

教宗提到當天彌撒中關於母親的信友禱詞說:「許多母親從不屈服,全力以赴不使任何一個子女迷失。我從這些母親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她們的子女有的坐監,有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或被吸毒的奴役所禁錮,但這些母親們不管寒冬和酷暑,陰雨和乾旱,仍然不屈不饒地奮鬥,把自己最好的拿出來。那些身在難民營,甚至處於戰事中的母親們也能毫不猶豫地接納和扶助自己子女的痛苦。因此,我們在年初藉著瑪利亞的母性,教會的母性,以及我們的母親來記起天主的仁慈,這能使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這種狀態削弱了我們對家庭、對子民和對天主的歸屬感。」

教宗說:「這種精神孤兒狀態是一個毒瘤,在靜悄悄地傷害和貶抑人的心靈。我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摧殘自己,認為任何人都不屬於我們,而我們也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我們傷害大地,因為它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別人,因為他們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天主,因為我不屬於祂。最後我們也傷害自己,因為我們忘記自己是誰,何為我們在天主前的『名字』。那使我們結合的關係一旦喪失,一如我們典型的破碎和分裂文化,這孤兒感和極大的空虛和孤獨就會加劇。」

「欠缺身體上的接觸使我們喪失憐憫之心,精神上的孤兒狀態使我們失去記憶,忘卻做子女、子孫、父母、祖父母、朋友、信徒意味著什麽,也忘記微笑、休息和無償奉獻的價值。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能使我們重新露出笑容,因為我們有了歸屬感。人在一個團體,一個家庭内才能找到學習人性成長的『氣候』和『溫度』,知道自己不是應邀專為『消費和被消費』的對象。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提醒我們,我們不是交易的商品或消息接收站。我們是子女,是家庭,是天主的子民。」

「聖母瑪利亞懂得把天主在祂子民生命中的經歷守護在心中,她學會做母親並給耶穌提供了明認自己是天主子的美好經驗。在《福音》的記載中,瑪利亞沒有長篇大論,卻守護著聖子的使命及祂所愛的一切,默默地陪伴她子女心中背負的十字架。」

最後,教宗總結道:「哪裡有母親在,那裡就有溫情。瑪利亞以她的母性向我們展示,謙卑和溫柔並不是弱者,而是強者的德行;她教導我們無需虐待別人來使自己感到重要。我們應接納聖母的目光,她使我們免於孤兒狀態,謹記眾人皆為弟兄姐妹。因此,我們應以聖母瑪利亞同樣的溫柔去對待生命,傳播希望、歸屬感和兄弟友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