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帕羅塔以教宗四旬期文告為靈感創作:奔向公益

圖片:Vatican Media

「願四旬期是一段共同作出逆流而行的大小決定的時期。」教宗方濟各今年四旬期文告的這段話,伴隨著街頭藝術家帕羅塔(Mauro Pallotta)的最新作品,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加以廣傳。這名藝術家在梵蒂岡附近的牆上創作了多個獻給教宗的畫作,因而遠近馳名。他這次的作品伴隨著教宗方濟各2024年的四旬期文告。

最新畫作於3月18日公布。圖畫呈現出教宗帶頭踏著自行車,三名年輕人緊追在後,一同朝著「公共利益」的方向前行,他們身後反方向的路標指示通往「利潤」。

教宗今年四旬期文告的主題是《穿越沙漠,天主引領我們走向自由》,受到《出谷紀》這段經文的啟發:「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參閱:出20:1-17)

自由正是帕羅塔這些作品的核心主題。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在一份簡短的公告中解釋道:「四旬期的『出谷』有助於我們擺脫奴役狀態。天主支持我們的希望,通過一段教會的旅途、共同和個人的皈依之路,引領我們走向祂要賜給我們的土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畫家帕羅塔以教宗四旬期文告為靈感創作:開放的行動

圖片:Vatican Media

「祈禱、行愛德和齋戒並非三個沒有關連的行動,而是一貫的行動,是開放和空虛自我的行動。」街頭藝術家帕羅塔(Mauro Pallotta)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詮釋了教宗方濟各的四旬期教導。他的最新作品於日前公布,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加以廣傳。

藝術家帕羅塔在梵蒂岡附近的牆上創作了多個獻給教宗的畫作,因而遠近馳名。他這次的作品伴隨著教宗方濟各2024年的四旬期文告。在這第五幅畫作中,可以看到教宗與不同年齡和國籍的兩名兒童、一名男青年和一名女青年,手牽手圍成一個圓圈。

教宗今年四旬期文告的主題是《穿越沙漠,天主引領我們走向自由》,受到《出谷紀》這段經文的啟發:“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參閱:谷廿1-17)

自由正是帕羅塔這些作品的核心主題。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在一份簡短的公告中解釋道:「四旬期的『出谷』有助於我們擺脫奴役狀態。天主支持我們的希望,通過一段教會的旅途、共同和個人的皈依之路,引領我們走向祂要賜給我們的土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畫家帕羅塔以教宗四旬期文告為靈感創作:遠離金錢的偶像

圖片:Vatican Media

「要麼事奉天主,要麼侍奉金錢」,是街頭藝術家帕羅塔(Mauro Pallotta)新的象徵性畫作的主題。畫家從教宗方濟各多次提到的反對對金錢的崇拜中得到啟發,就如教宗多次提醒的,崇拜金錢使人淪為奴役、摧毀最脆弱者,讓魔鬼輕易地「進入口袋」。

帕羅塔的最新作品於3月4日公布,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加以廣傳。畫中呈現的是教宗在一邊,另一邊是一位得到一名男童和一名女童幫助的老人。他們拉3根繩子,試圖將「神」,即貨幣的符號,從柱基上拉下來。

藝術家帕羅塔在梵蒂岡附近的牆上創作了多個獻給教宗的畫作,因而遠近馳名。他這次的作品伴隨著教宗方濟各2024年的四旬期文告。4日的畫作,所引用的教宗的話語是:「抛棄那壓倒我們的偶像、禁錮我們的依戀。然後,我們萎縮和孤獨的心靈會恢復生機。」

教宗今年四旬期文告的主題是《穿越沙漠,天主引領我們走向自由》,受到《出谷紀》這段經文的啟發:「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參閱:谷廿1-17)

自由正是帕羅塔這些作品的核心主題。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在一份簡短的公告中解釋道:「四旬期的『出谷』有助於我們擺脫奴役狀態。天主支持我們的希望,通過一段教會的旅途、共同和個人的皈依之路,引領我們走向祂要賜給我們的土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024年四旬期文告:天主帶領我們穿過荒漠,走向自由

教宗方濟各
2024年四旬期文告
天主帶領我們穿過荒漠,走向自由

按此下載文告中文版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當我們的天主顯示祂自己時,祂給我們的信息,始終是傳達自由:「我是上主 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出廿 2)。這是天主在西奈山 上頒給梅瑟的十誡中第一句話。聽到這話的人,都很熟悉天主所說有關出埃及 的話:他們體驗到那仍然重重地壓在身上的重擔。在曠野裡,他們領受了「十 句話」作為通向自由的大道。我們稱其為「十誡」,並強調天主藉著愛的力量 來教育祂的子民去追求自由。那是一個艱困的召叫,它並不立即應驗;必須是 旅途的一部分,因為要在旅途中逐漸成熟。正如曠野中的以色列人仍然依戀著 埃及──常常渴望過去,埋怨天主和梅瑟──今天,天主的子民仍然依附著一 種壓迫性的奴役,而那本是他們應該拋下的。當我們感到絕望、生命在漫無目 的地漂泊,像在荒漠中一樣,沒有應許之地時,我們會明白這是多麼真實。四 旬期正是恩寵的時期,在這時期中──用先知歐瑟亞的話──荒漠能再次成為 我們初戀的地方(參閱:歐二 16~17)。天主教育祂的子民,使我們能脫離 奴役,經歷從死亡到生命的逾越。天主好像一個新郎,再一次將我們吸引,俯 首帖耳向我們的心靈訴說祂愛的話語。

脫離奴役走向自由,並不是抽象的旅程。如果我們要讓四旬期的慶典變得具 體,第一步就是渴望能張開雙眼,看清現實。當上主從燃燒的荊棘叢中叫喚 梅瑟時,就立即顯示出祂是一個能看見、更能聽見的天主:「我看見我的百姓 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所以我要下去挽救 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出三 7~8)。今天,許多受壓迫的弟兄姊妹的哀號聲也上達天廷。 讓我們問自己:那哀號聲也傳到我們這裡來嗎?它是否打動我們的心?它是否 觸動我們?太多事情讓我們彼此疏遠,剝奪了那從起初就把我們聯繫在一起的 兄弟情誼。

在訪問蘭佩杜薩島(Lampedusa)期間,為了反制全球性的冷漠,我問了兩個 令人越來越感到迫切的問題:「你在哪裡?」(創三 9)以及「你的兄弟在哪 裡?」(參與:創四 9)。如果我們再次聆聽那兩個問題就會明白,即使是今 天,我們仍在法老王的掌控之下,那麼,我們的四旬期之旅就會十分具體。法 老王的掌控使我們感到疲憊和冷漠,是這種生活發展的模式使我們分裂,也奪 取了我們的未來。大地、空氣和水都受到汙染,我們的心靈也是如此。的確, 洗禮開啟了我們的解放過程,然而,在我們內仍存留著一股無法解釋的對奴役 的渴望。那是對熟悉事物的安全感所產生的吸引力,卻以我們的自由為代價。

我想與你們分享在出谷紀的記載中一個很重要的細節:那就是天主看見、被觸 動,並帶給我們自由;以色列人並未作此要求。法老王壓制了夢想,封鎖了天 堂的景象,使人以為這個世界──人類尊嚴受踐踏,真正的情誼被拒絕──永 遠不會改變。他把一切都與他本身捆綁在一起。讓我們問自己:我想要一個新 的世界嗎?我是否願意不再妥協,擺脫舊的世界?我的許多主教兄弟和眾多為 和平與正義而努力的人的見證,越來越使我深信,我們必須揭露世界上缺少希 望,指的是夢想受抑制,而哀號聲被噤聲,再無法直達天廷並打動天主。「缺 少希望」就像在荒漠中的以色列對以前那種奴役的懷念,阻擋以色列前進。 「出離埃及」是可以被中斷的:試想,人類已來到普世兄弟情誼的門檻,而科 技、文化和法律的發展已能保障所有人的尊嚴,但又該如何解釋人們至今仍然 還在不平等和衝突的黑暗中摸索呢?

天主並沒有對我們厭倦,祂要我們以迎接大節慶的心情來迎接四旬期,並提醒 我們:「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出廿 2)。 四旬期是一個悔改的時期,是自由的時刻。在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我 們會回想起耶穌自己被聖神驅使朝曠野裡去,要讓祂在自由意志下接受試探。 一連四十天,祂──道成肉身之子,會站立在我們面前,並與我們同在。天主 與法老王不同,天主不要臣服的子民,祂要的是兒女。曠野是可以讓我們的自 由成熟的地方,使個人決定不再陷到奴役中。在四旬期裡,我們找到正義的新 準則,也找到一個團體,可以一起走向一個尚未有人走過的道路。

然而,出谷紀和耶穌在曠野受試探,都讓我們看得很清楚,這表示會有一場 奮鬥。天主的聲音說道:「祢是我的愛子」(谷一 11),以及「除我之外, 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廿 3),都遭到敵人及其謊言的反對。比法老王更令人 恐懼的是,我們為自己設立的偶像:把那些偶像的聲音,誤認為是神在我們內 心說話,要成為全能的,被所有人仰望,能掌控他人;每個人都能察覺到這樣 的謊言是多麼誘人。這是一條許多人走過的道路。我們會依戀金錢,依戀某些 計畫、想法或目標,依戀我們的地位、某個傳統,甚至依戀某些人。但他們不 但不會讓我們進步,反而會令我們癱瘓。他們不會令我們相會,反而會製造衝 突。然而,也有一種新的人類,渺小而謙卑的人,他們不會屈服於謊言的誘 惑。崇拜偶像的人會變得像他們一樣,既瞎且聾啞又不能動(參閱:詠一一五 5),神貧的人則坦誠且靈敏,這是一股善的力量,默不作聲,卻能治癒和支 撐著這世界的存在。

這是行動的時候,而在四旬期內,「暫停」也是一種行動。停下來祈 禱,好領受天主聖言;像撒瑪黎雅人一樣,在受傷的弟兄或姊妹前停下。 愛天主與愛近人是同一種愛。「不可有別的神」(出廿 3),就是指在天主的 臨在中,在近人的血肉之軀旁停下。因此,祈禱、行愛德和齋戒並非三個沒有 關連的行動,而是一貫的行動,是開放和空虛自我的行動,這樣我們就能抛棄 那壓倒我們的偶像、禁錮我們的依戀。然後,我們萎縮和孤獨的心靈會恢復生 機。所以,請放慢步伐,暫停一下!四旬期幫助我們重新發現生命中默觀的層 面、新釋放的能量。在天主的臨在中,我們成為弟兄姊妹,彼此能更加體諒: 我們找到的不再是威脅和敵人,而是旅途的夥伴和同行的人。這是天主的夢 想,是我們脫離奴役後,所來到的應許之地。

這些年來,我們重新發現並持續培養教會的共議精神,這表示四旬期也是一個 共同作決定的時刻──作一些反社會潮流的大大小小的決定,必能改變個人 及整個社區的日常生活,例如:我們購買物品的方式、對受造界的關懷,以及 盡力融入那些被忽視或輕視的人群。我請求每個基督徒團體這樣做:提供團體 成員機會去重新思考他們的生活方式,撥空去省察他們在社會上的臨在方式, 以及為改善社會作了哪些貢獻?如果我們基督徒的補贖與令耶穌難過的那種補 贖類似,我們就有禍了!耶穌的話也是對我們說的:「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 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 (瑪六 16)。相反地,我們要從最小及最接近我們的人開始做起,要讓別人看 到喜樂的面容,嗅到自由的氣味,並體驗到使萬物煥然一新的愛。這是每一個 基督徒團體都能做到的。

只要這個四旬期成為一個悔改的時期,那麼,焦慮的人類會被喚醒,並留意到 一股創意突然冒出、嶄新希望的光在閃爍。我願意重複去年夏天我在里斯本 會見一群青年時所說的話:「你們要尋找和冒險,你們要尋找和冒險。在歷史 上的這一時刻,我們面臨巨大的挑戰,聽見如此多人民痛苦的哀號聲。的確, 我們正目睹著一場零星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然而,讓我們鼓起勇氣來看我 們的世界,不是在作瀕臨死亡的掙扎,而是正在分娩的痛苦中,不是終結,而 是歷史上一個新的偉大篇章的開始。我們需要有作此想法的勇氣」(在葡萄牙 天主教大學向學生致詞,2023 年 8 月 3 日)。這就是悔改的勇氣──脫離奴役 的勇氣。因為「信德」與「愛德」需要手牽著「望德」這個小女孩。她倆教她 學會走路,而她同時也引領她倆前行。1

我在此給予各位我的降福,也祝福你們的四旬期之旅。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3年12月3日,將臨期第一主日

(台灣明愛會 恭譯)

1 參閱:夏爾.沛吉,《望德的神祕大門》(CHARLES PÉGUY, The Portal of the Mystery of Hope),17~19 頁。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來源: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教宗方濟各2023年四旬期文告

Church of the Transfiguration, Mt. Tabor. Wikimedia Commons.

教宗方濟各
2023年四旬期文告
四旬期的刻苦──同道偕行的歷程

下載PDF文件檔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瑪竇、馬爾谷和路加三部福音都不約而同地敘述了耶穌顯聖容的故事。從福 音的記載,我們看到耶穌因為門徒對祂不了解所產生的反應。事實上,在更 早之前,主耶穌和西滿伯多祿之間,曾經發生嚴厲和強烈的爭執。伯多祿在 宣示他承認耶穌是基督、是天主子之後,卻拒絕接受耶穌所作出祂受難和被 釘死的宣告。於是,耶穌嚴厲地斥責他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 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十六 23)。接著,「六天以後,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他的兄弟若望,單獨 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瑪十七 1)

每年四旬期第二主日的福音,都會宣讀耶穌顯聖容。在禮儀年的這個期間, 上主帶我們與祂去一個避靜的地方。即使每日要盡的責任讓我們不得不停留 在平常所在的地方,以及往往是千篇一律、有時又令人厭煩的日常工作,而 在四旬期,我們獲邀陪伴耶穌登上「一座高山」,以天主神聖子民的身分, 體驗一種靈修的特別刻苦經驗。

四旬期的刻苦是一種承諾,這承諾因著天主的恩寵而能持續下去,以克服我 們所缺乏的信德,以及對跟隨耶穌走向十字架所產生的心理抗拒。這正是必 須如同伯多祿及其他門徒一樣,應該做的事。為加深我們對主耶穌的認識, 為充分了解並接納祂救恩的奧祕──那是在愛的激發下,完全獻出自己而完 成的──我們必須讓自己被祂帶領,脫離平庸和虛榮。我們必須起程,踏上 登山的路途,需要努力、犧牲和專注。這些必要條件,在同道偕行的歷程 上,也很重要,我們作為信友,必須致力投身其中。四旬期的刻苦與同道偕 行的經驗,我們若反省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必獲益匪淺。

耶穌挑選了三位門徒,上大博爾山作「退省」,要他們作為這獨一無二事件 的證人。耶穌不想要這個恩寵的經驗是祂個人獨有的,而是要與其他人分 享,就如我們整個人生的信仰,是一個要與人分享的經驗。跟隨耶穌,是大 家一起跟隨祂的。在人生的歲月裡,我們身在旅途中的教會,也一起經歷禮 儀年,與那些天主安排在四旬期,作為我們旅途的同伴們,一起同行。一如 耶穌與門徒們同登大博爾山,同樣地,我們可以說,我們的四旬期之旅也是 一趟「同道偕行」,因為我們在同一道路上一起前行,大家都是同一位師主 的門徒。既然我們知道耶穌本身就是道路,因此,教會要更深入、更完全 地進入救主基督的奧祕,唯有在禮儀上,以及在同道偕行歷程中,僅此而已。

於是,我們登上巔峰。福音敘述「耶穌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祂的面貌發光 有如太陽,祂的衣服潔白如光」(瑪十七 2)。這是「最高峰」,是此趟旅 程的終點。當他們上到最高處,與耶穌一起站在高山上時,三位門徒得到這 恩寵,目睹了上主的榮耀,看到祂放射出超性的燦爛光輝。那光不是來自外 面,而是由祂自身發射出來的。這神性的美,比起門徒們為登上大博爾山要 作的努力,無論有多大,都是無可比擬的。在走艱難的山路時,我們一定要 專注觀看路徑;然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美景,令我們驚異,而它的壯麗就 是給我們的一種回報。同樣地,同道偕行的過程,或許備極艱辛,有時令我 們感到沮喪。然而,在最後等著我們的,一定會是美好奇妙的,能夠幫助我 們更了解天主的旨意,以及我們的使命──為祂的國度服務。

隨著耶穌的顯現聖容,又因為梅瑟和厄里亞的顯現,門徒們在大博爾山上的 體驗變得更加豐富,這兩位分別象徵法律和先知(參閱:瑪十七 3)。基督 的新穎,就是滿全舊約和天主所作的許諾:基督的新穎,與天主的歷史和祂 子民的歷史,是不可分的,並且透露了其中更深的意義。同樣地,同道偕行 的歷程也是扎根於教會傳統,並向新穎保持開放。「傳統」是尋求新路程的 靈感泉源,也能使人避免陷於裹足不前、隨時花樣百出的誘惑。

四旬期的刻苦和同道偕行的歷程,都以轉變個人及教會為目標。在這兩種情 況中,其變化都以耶穌的顯聖容為模式,也因著逾越奧蹟的恩寵而進行。今 年,為了讓這轉變在我們身上成為事實,我願提出兩條要遵循的「路徑」, 與耶穌一起登上高山,以達到目標:

第一條路徑,指的是當門徒們在大博爾山上,默觀轉變了聖容的耶穌時,天 父給他們的訓令。雲彩中有個聲音說:「你們要聽從祂!」(瑪十七 5)。 因此,第一個指示很清楚:我們必須聽從耶穌。四旬期是一段恩寵的時期, 使我們能聽祂對我們說話。祂如何對我們說話呢?首先,是祂透過教會禮儀 所提供的天主聖言對我們說話。我們不應讓聖言落在耳後;如果我們無法常 常參與彌撒,就要每天誦讀當天的讀經,亦可藉由網際網路閱讀。除了聖經 以外,天主也透過我們的弟兄姊妹對我們說話,尤其是透過有需要的弟兄姊 妹的面孔,以及在他們的遭遇中,對我們說話。我願意另加一點,在同道偕 行的歷程中是相當重要的:聆聽基督,往往是藉著聆聽教會內弟兄姊妹時發 生的。在某些層面上,這種互相聆聽,是首要目標,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 共議性的教會永遠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風格。

門徒們一聽到天父的聲音,就「俯伏在地,非常害怕。耶穌遂前來,撫摩他 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一看,任誰都不見了,只有耶穌獨自 一人」(瑪十七 6~8)。這是今年四旬期的第二個指示:不要因為害怕面對 現實及每天的辛苦、艱難和衝突,而利用特殊事件及富於感性的宗教經驗作 為避難所。耶穌顯示給門徒的光,是祂光榮復活的預兆,而我們若「只追隨 祂」,就必須往那方向前進。四旬期指向復活節:耶穌的「避靜」本身不是 目的,而是為要預備我們,在信望愛中體驗祂的苦難與十字架,最後要抵達 復活。在同道偕行的途徑上,也是如此,當天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獲得 某種強烈的共融體驗時,我們也不應以為已抵達終點。到了那一時刻,上主 也會一再對我們說:「起來,不要害怕!」讓我們下到平地,願我們體驗到 的恩寵支持我們,好能在團體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共議精神的工匠」。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在今年的四旬期,願聖神激勵並支持我們與耶穌一起上 山,好使我們也能體驗到祂神聖的光輝,而能堅定信仰,在與耶穌──上主 子民的光榮和萬民的真光──同行的道路上,堅毅不撓。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3 年 1 月 25 日,聖保祿宗徒歸化日

(臺灣明愛會 恭譯)

教宗方濟各2022年四旬期文告

圖片: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

2022年四旬期文告

「我們行善不要厭倦;
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
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應向眾人行善。」
(迦六 9~10) 

下載2022年四旬期文告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四旬期引領我們走向耶穌基督聖死與復活的逾越奧蹟,這也是我們個人及團體都得以更新的良機。在 2022 年的四旬期,我們可以默想聖保祿宗徒對迦拉達人的規勸:「我們行善不要厭倦;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應向眾人行善。」(迦六 9~10)

1. 播種和收成

聖保祿宗徒在這段話中呼應了耶穌最喜愛的撒種和收穫的圖像(參閱:瑪十三)。他向我們提到「時節」(kairós),即一個「播下美善,以待來年收成的適當時節」。那麼,什麼是我們的「適當時節」呢?四旬期正是這樣的一個適當時節,但我們整個的人生都是,而某種程度上,四旬期則是其中的一個圖像。1 在我們的生活中,貪婪、驕傲,以及擁有、囤積、消費的渴望,往往佔了上風,正如我們在福音比喻中看到的那個糊塗人的故事一樣,因為他以為只要倉房裡儲存了足夠的穀類和財物,他就可以高枕無憂(參閱:路十二16~21)。四旬期卻邀請我們悔改,改變心態,好讓我們發現生命的真與美不在於擁有,而在於給與;不在於囤積,而在於散播 並分享良善。

最先播種的,是天主自己。慷慨大方的天主「一直在人類大家庭裡播下善良的種子」(《眾位弟兄》,54)。在四旬期間,我們要領受天主聖言,以回應祂的恩賜,因為祂的話「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希四12)。經常去聆聽天主聖言,能使我們以開放且柔順的心接受祂的工作(參閱:雅一21),並在生活中結出果實。這會帶給我們莫大的喜樂,甚至召集我們成為天主的助手(參閱:格前三9)。只要能把握當下(參閱:弗五16),我們也能播下善的種子。天主要我們播種善良,這個召叫不能被視為一種負擔,而應視為是一種恩寵,造物主希望我們能因此積極地與祂豐盛的美善結合。

至於收穫呢?難道我們播種不是為了收穫嗎?當然是!聖保祿宗徒就曾指出播種和收穫的密切關係。他說:「小量播種的,也要小量收穫;大量播種的,也要大量收穫」(格後九6)。但我們在談論的,是怎樣的收穫呢?我們播下的「善」,所收到的初果就出現在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我們微小的善行中。在天主內,任何的「不辭辛勞」,任何再微小的愛的行動,都不會徒然(參閱:《福音的喜樂》,279)。正如我們可憑樹木的果實辨別它們(參閱:瑪七16、20),一個充滿善行的生命,同樣也會發出光明(參閱:瑪五14~16),並且把基督的馨香帶給世界(參閱:格後二15)。脫離罪惡,自由地事奉天主,能為所有人的得救帶來成聖的果實。(參閱:羅六22)

其實,我們只能看到播下的種子所生長出的一小部分果實,因為按福音的諺語:「撒種的是一人,收割的是另一人」(若四37)。當我們為他人的益處而撒種,則是分享了天主本身的慈愛:「若我們願意開展工作後由別人收穫成果,並寄希望於播下的美善所暗藏的力量,這是崇高的行動」(《眾位弟兄》,196)。為他人的益處播下美善,讓我們免於狹隘的私利,並將不求回報的心態貫注在我們的行動中,使我們成為天主仁愛計劃的一部分,參與祂宏偉的視野。

天主聖言拓展並提升我們的視野,並告訴我們,真正的收穫是在末日的,也就是在那最終、永恆不滅的那一天。我們生活和行動的熟果是「永生的果實」(參閱:若四36),是我們在天上的寶藏(路十二33;十八22)。耶穌自己就用「麥子落在地裡死了,才能結出子粒」的意象作為祂聖死與復活奧蹟的標記(參閱:若十二24);聖保祿宗徒則用同樣的意象,來談 論肉身的復活:「播種的是可朽壞的,復活起來的是不可朽壞的;播種的是可羞辱的,復活起來的是光榮的;播種的是軟弱的,復活起來的是強健的;播種的是屬生靈身體,復活起來的是屬神的身體」(格前十五42~44)。復活的希望是復活基督帶給世人的浩光,因為「如果我們只在今生寄望於基督,我們就是眾人中最可憐的了。但是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格前十五19~20)。那些藉著「同祂相似的死亡」(羅六5),而在愛中與祂親密結合的人,也要同祂的復活結合,以進入永生(參閱:若五29)。「那時,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裡,發光如同太陽。」(瑪十三 43)

2. 我們行善不要厭倦

基督的復活,以永生的「極大希望」在我們的時代種下救恩的種子,使得人在現世也充滿了期盼(參閱: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3、7)。因夢想破滅而感到失望痛苦,對眼前的挑戰感到憂慮,對於自己的資源貧乏感到洩氣,都會使我們不禁將自己藏身於自我中心的心態當中,對他人的痛苦漠不關心。確實,即使是最富足的資源也有其限度:「少年人能疲倦困乏,青年人能失足跌倒」(依四十30)。然而,天主能「賜給疲倦者力量,賜給無力者勇氣,……仰望上主的,必獲得新力量,必能振翼高飛有如兀鷹,疾馳而不困乏,奔走而不疲倦」(依四十29、31)。四旬期召喚我們把信心和希望都放在天主身上(參閱:伯前一21),因為只有當我們雙目注視著復活的基督(參閱:希十二2),我們才能回應宗徒對我們「行善不要厭倦」(迦六9)的懇求。

我們祈禱不要厭倦。耶穌教導我們「應時常祈禱,不要灰心」(路十八1)。我們祈禱,是因為我們需要天主。相信自己什麼也不需要,這是一種很危險的錯誤觀念。這次的疫情,若能讓我們更意識到個人和社會的脆弱,就願這個四旬期讓我們體驗到「相信天主」所帶來的慰藉;沒有天主,我們就不能存立(參閱:依七9)。沒有人能獨自獲得救恩,因為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都身處歷史的風暴當中。2 當然,若是沒有天主,誰也不能獲得救恩,因為唯有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能戰勝死亡的污水。信仰並不能使我們免除生活的重擔和煩憂,但能讓我們在基督內與天主結合,並懷著不致失望的極大希望,來面對這一切,而基督給我們的保證,就是天主藉著 聖神傾注在我們心中的愛。(參閱:羅五1~5)

 我們對抗生命中的惡不要厭倦。願四旬期所要求的身體的齋戒,能強化我們的精神,對抗罪惡。讓我們能在懺悔與和好聖事中不斷地祈求寬恕,知道天主永遠樂於寬恕我們。3 讓我們對抗貪慾不要厭倦,因為這種軟弱會讓我們變得自私並導向各種邪惡,在歷史軌跡上我們能看到各種引誘男女犯罪的方法(參閱:《眾位弟兄》,166),其中一項就是對數位媒體上癮,那會使人際關係變得薄弱。四旬期是一個有利的時機,讓我們抵抗這些誘惑,並透過與有血有肉的人接觸交流(同上,50),從而培養更加完整的人際溝通形式。(同上,43)

我們對近人積極行善不要厭倦。在這個四旬期,讓我們喜樂地施與,以實踐善行(參閱:格後九7)。那「供給播種者種子,而又供給食糧作吃食」(格後九10)的天主,讓我們每一個人不但有食物可吃,而且也能慷慨地對他人行善。雖然我們一輩子都能行善,但讓我們善用四旬期,去關心那些與我們接近的人,並伸手援助那些在生命路途上受傷的弟兄姊妹(參閱:路十25~37)。四旬期是一個恩寵的時期,好使我們去尋找那些有需要的人,而不是躲避他們;去接觸那些需要以關懷的耳朵及善言相待的人,而不是忽視他們;去探訪那些孤單的人,而不是遺棄他們。讓我們以行動來實踐我們的召叫:對一切人行善,並花時間去愛窮人和有需要的人,愛那些被遺棄、受排斥的人,那些受歧視,被邊緣化的人。(參閱:《眾位弟兄》, 193)

3. 「如果我們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

每年的四旬期都提醒我們:「行善並非一勞永逸的事,而愛、正義和團結關懷亦非如此,我們必須每天為此努力」(《眾位弟兄》,11)。讓我們祈求天主賜給我們如農夫般的耐心和毅力(參閱:雅五7),一步一腳印地持續行善。如果我們跌倒,讓我們向天父伸出手來,因為祂一定會拉我們一把。如果我們不慎迷失,如果我們受到邪惡者的誘惑,我們不要猶疑,要立刻轉向天主,因為「祂是富於仁慈的」(依五五7)。在這個悔改的時期,藉著天主的恩寵和教會的共融,讓我們持續行善不要鬆懈。行善的土壤是由齋戒所預備,以祈禱澆灌,並因愛德而豐足。我們要堅定地相信「只 要我們不放棄,在適當的時機我們就會收成」,同時,因著堅忍,我們能獲得所應許的(參閱:希十36)自身的得救,以及他人的得救(參閱:弟前四16)。基督為了我們的緣故而付出生命(參閱:格後五14~15),我們若能培養對所有人的兄弟情誼,我們便與基督結合為一,並能預嘗天國的喜樂,那時,天主將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格前十五28)

願童貞瑪利亞──她孕育了救主,並把「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路二 19),為我們祈求忍耐的恩賜。願她以慈母的臨在陪伴我們,好能在這個悔改的時節帶來永恆救恩的果實。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1年11月11日,都爾‧聖瑪定主教紀念日

(台灣明愛會 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參閱:聖奧思定,《道理》243,9,8;270,3;En. In Ps. 110,1。

2 參閱:教宗方濟各舉行的特殊祈禱時刻,2020年3月27日。

3 參閱:三鐘經講道,2013年3月17日。

來源: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2021年四旬期文告全文【中文】

圖片: Vatican Media

2021年2月12日,聖座公布了教宗方濟各2021年四旬期文告,該文告聚焦於超性三德。主題為《「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瑪二十18)四旬期:更新信、望、愛三德的時期》,籲請信友在基督内更新信、望、愛三德。以下是文告全文:

教宗方濟各

2021 年四旬期文告

「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瑪廿18)
四旬期:更新信、望、愛的時期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耶穌向門徒宣告祂的受難、死亡和復活,為完成天父對祂的旨意,祂便藉此顯示給門徒知道,祂使命中最深刻的意義,並且召叫他們一起承擔這使命,以拯救世人。

在走向復活節的四旬期之旅中,讓我們記得「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8)的那一位。在這段悔改的時期,讓我們更新我們的信仰,從「活水」中汲取希望,以開放的心接受天主的愛,因祂使我們在基督內成為弟兄姊妹。在復活節前夕,我們會重宣領洗時的誓願,並在天主聖神的工作中體驗到重生,成為新人。四旬期之旅,就像基督徒一生的朝聖之旅一樣,至今仍受到復活之光的照耀,而復活之光啟發了基督門徒的思想、態度和決定。

耶穌所宣講的齋戒、祈禱和施捨(參閱:瑪六1~18),是我們悔改的條件和表達方式。神貧與克己(齋戒),關心愛護受傷的人(施捨),像孩子一般與天父對話(祈禱),使我們在生活上體現出真誠的信德、活潑的望德和有具體行動的愛德。

1. 信德召喚我們接受真理,在天主和所有的弟兄姊妹前為此真理作證

在這四旬期接受並活出基督所啟示的真理,意思是,我們首先要接受教會歷代相傳的天主聖言並被祂觸動。這真理並非由理性構想出來的概念,只保留給少數特選、頭腦聰明或博學多聞的人,而是給我們領受的一個訊息,並且因我們內心的智慧向天主開放而能理解的──天主在我們察覺到祂的偉大之前就已經愛了我們。這真理就是基督本身:基督徹底地擁抱了我們的人性,使自己成為道路──即使嚴苛,卻開放給眾人──為引領眾人到達生命的圓滿。

齋戒是一種克己的經驗,幫助那些心地純潔的人重新發現天主的恩賜,並且明瞭到人身為受造物的事實,以及是按照天主肖像被創造的,並在祂內得到成全。我們藉著齋戒接受了貧窮的經驗,讓自己成為與窮人在一起的窮人,並以接受和分享愛,來「積聚」愛的財富。我們若這樣理解和實行,齋戒便幫助我們愛天主和愛近人,正如聖多瑪斯所教導的,齋戒的行動幫助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視人如己。(參閱:《眾位弟兄》,93)

四旬期是一個相信的時期,是迎接天主來到我們生命中並讓祂「居住在我們當中」(參閱:若十四23)的時期。齋戒包括了斷絕所有讓我們焦慮的一切──例如消費主義或過多的資訊,不論真假──這樣我們才能敞開心胸,迎接來到我們中間的那一位:我們的救主,天主之子,祂一無所有,卻「滿溢恩寵和真理。」(若一14)

2. 以希望為我們繼續旅程的「活水」

耶穌曾向井邊的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但當耶穌說祂可以賜給她「活水」(若四10)時,那位撒瑪黎雅婦人不明白祂的意思。她很自然地認為祂指的是實際上的水,但耶穌說的是聖神,祂要藉著逾越奧蹟豐富地賜予這活水,賜給不會令大家失望的希望。其實耶穌告訴門徒祂要受難、死亡時,已經提到這個希望,因為祂說,「第三天他要復活」(瑪廿19)。耶穌說的是慈愛的天父為他們開啟的未來。我們與祂一起滿懷希望、也因祂而滿懷希望,意思是說,歷史不會因為我們的錯誤、我們的暴力和不義,或將愛釘在十字架上的罪而中止。意思是說,我們以開放的心接受天父的寬恕。

在這些充滿憂慮的時期,一切彷彿在變遷且顯得渺茫,此時談希望,似乎是很不容易的事。然而四旬期正是一段充滿希望的時期,我們雖背離天主,天主卻耐心地繼續關懷我們常蹧蹋的受造界(參閱:《願祢受讚頌》,32~33、43~44)。聖保祿勸勉我們把希望放在和好上,說:「與天主和好罷!」(格後五20)。在和好聖事中領受罪赦,是我們悔改過程的核心,我們也就能轉而把寬恕帶給他人:我們因領受了寬恕,藉著我們對話的能力,並採取關心人的態度,安慰那些感到悲傷痛苦的人,我們就能將寬恕帶給人。天主賜給我們的寬恕,也能透過我們的言語行為,使我們體驗到一個充滿兄弟情誼的復活節。

在四旬期,讓我們越來越注意到「帶來鼓勵、心安、力量、慰藉和激勵,而不是會侮辱別人、使人憂傷或忿怒,也不會輕蔑別人的話」(《眾位弟兄》,223)。有時為了帶給他人希望,只要對人和善就夠了,也就是「願意放下自身的煩惱和憂慮而關心他人,給人一個微笑,說句鼓勵的話,在一片冷漠中願意聆聽。」(同上,224)

透過收斂心神和靜默祈禱,那賜給我們的希望就成為一種啟發和內心的光明,照亮了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困難和選擇。因此我們需要祈禱(參閱:瑪六6),並在暗中與溫柔的天父相遇。

在希望中度過四旬期,意思是說,天主「更新了一切」(參閱:默廿一1~6),所以感覺到自己在一個嶄新時期裡,成為在耶穌基督內的見證人。這表示,接受基督帶來的希望--在十字架上付出生命,但天主第三天使祂復活──而且要「時常準備好答覆任何人[向我們]詢問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伯前三15)

3. 愛德是信德與望德的最高表達方式――緊隨基督足跡、關懷憐憫眾人

愛德樂於看到他人成長。因此見他人受苦、孤單、生病、無家可歸、受輕視或貧困時,也會感到痛苦。愛是心的跳動力,使我們走出自我,並與他人建立分享和共融的連結。

「群體的愛讓社會能夠邁向愛的文明,這是我們全體都感受到的召叫。愛德是涵蓋普世的,因此能夠建立新世界;愛德不是空泛的情感,而是為眾人發掘有效發展途徑的最好方法。」(《眾位弟兄》,183)

愛是一項恩賜,給我們的生命賦以意義。它使我們把那些窮困的人視為家人、朋友、弟兄姊妹。如果懷著愛心去分享,即使是極小量,也絕不會中斷,反而會成為生命及快樂的泉源。例如匝爾法特的寡婦拿一點油和一些麵,做了餅給先知厄里亞的故事(參閱:列上十七7~16);又如耶穌祝福了餅,把餅擘開讓門徒分給群眾的故事(參閱:谷六 30~44)。我們施予人時也是如此,不論我們給的多或少,只要有喜樂單純的心,愛就會源源不絕。

懷著愛來過四旬期,意思是關懷那些因新冠肺炎而受苦或感覺被遺棄及感到恐懼的人。在這段前途渺茫的日子裡,讓我們記住上主對祂僕人的話:「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依四三1)。讓我們懷著愛德,去安慰和幫助他們明白,天主愛他們有如自己的兒女。

「只有經過愛德轉化的目光,才能看到他人的尊嚴,因而能夠承認和重視窮人擁有的極大尊嚴,並尊重他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從而讓他們真正地與社會融合。」(《眾位弟兄》,187)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生命的每一時刻都是相信、盼望及愛的時刻。四旬期是一段悔改、祈禱、分享的歷程,邀請我們團體或個人再活出那來自生活基督的信德、天主聖神的噓氣所激發的望德,以及從天父慈悲之心、永不枯竭的泉源所湧流出來的愛德。

願救主之母瑪利亞──永遠忠信地在十字架下、在教會的心中── 能以她愛的臨在支持著我們。願復活主的降福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踏上復活之光的旅途。

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大殿
2020年11月11日,都爾.聖瑪定紀念日
(台灣明愛會 恭譯)

按此下載中文全文及閱讀其他語言版本:
vatican.va

四旬期相關資訊

四旬期禮儀注意事項

守大小齋的意義及規則

苦路同行

教宗方濟各2020年四旬期文告

CNS photo/Stefano Rellandini, Reuters

教宗方濟各
2020 年四旬期文告

「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與天主和好吧!」(格後五 20)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今年上主再次賜給我們一段恩寵的時期,好能以煥然一新的心來作準備,慶祝耶穌死亡與復活的偉大奧蹟,而耶穌的死亡與復活正是個人及團體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基石。我們必須在心神上不斷地回到此一奧蹟,因為只要我們向它的精神力量開放自己,並自由慷慨地回應,那麼,它就會在我們內持續產生果效。

1. 以逾越奧蹟為悔改的基礎

基督信仰的喜樂從聆聽並接受耶穌死亡和復活的喜訊流露出來。此一初傳(kerygma)綜合了一個愛的奧祕:這愛「如此真實,如此真誠,如此實在,並邀請我們與祂建立真誠的關係,與祂進入可結出果實的交談」(《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117)。凡相信這訊息的人,就不會接受「人生是自己的,任由我們隨己意度過」此一不實謊言。其實生命是出自天主父的愛,因祂渴望賜給我們豐富的生命而來(參閱:若十10)。如果我們聽從「謊言之父」(若八44)的誘惑,我們就會捲入荒謬的漩渦,並體驗到人間地獄,身受其害,如同有許多令人難過的個人和團體的悲劇為證。

在2020年四旬期,我想與每一位基督徒分享我在《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中給年輕人的一番話:「你要瞻仰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所伸開的雙臂,讓自己一再得救。當你辦告解時,你要堅信祂的慈悲,這慈悲會免除你的罪責。你要瞻仰祂出於慈愛所傾流的聖血,讓祂的聖血淨化你。這樣,你總能重獲新生」(第123號)。耶穌的逾越不是過去的事件;反而因聖神的大能永存不滅,使我們以信德能在受苦的人身上看見和觸摸到基督的血肉。

2. 悔改的急迫性

天主的慈悲藉著逾越奧蹟賜給了我們,深入默想逾越奧蹟是一件具有意義的好事。確實,只有在與那「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迦二20)的被釘且復活的主「面對面」的關係中,在朋友之間真心的對談中,才能體驗到天主的仁慈。這就是在四旬期內,祈禱是那麼重要的原因。祈禱不僅是一項任務,祈禱更是為表達我們需要回應天主的愛,這愛時時引領和支持著我們。基督信徒祈禱,是因為雖然自知不配,卻仍然被愛。祈禱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但在天主眼中,真正事關重要的是,我們的祈禱深入我們的內心並除去我們的心硬,使我們更全然歸向天主和祂的旨意。

那麼,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願我們讓自己被引領,就像以色列人被引入荒野(參閱:歐二14),為使我們至少能聽見我們淨配的聲音,並讓它在內心更深處迴響。我們越充分與祂的聖言契合,我們就越能體驗到祂無條件所賜給的慈恩。我們不要一時糊塗而錯過這恩寵的時期,以為我們可以掌控自己歸向祂的時間和方式。

3. 天主急切要與祂的子女交談

天主為了我們的悔改,又一次賜給我們一段恩寵的時期,我們絕對不能把這事實視為理所當然的。這新的時機應在我們內激起感恩的心,把我們從怠惰的精神中喚醒。雖然,在我們的人生、在教會和在世界上,悲劇性的惡事有時候發生,但這改變我們人生途徑的機會,卻表達了天主不變的決心──不中斷與我們的救恩對話。被釘的耶穌從沒有犯過罪,卻替我們被定罪(參閱:格後五21),天父拯救我們的決心,使祂讓祂的聖子背負我們罪的重擔,因此,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來說,就是「天主相反自己」(《天主是愛》,12)。因為天主也愛祂的仇敵。(參閱:瑪五43~48)

天主希望透過祂愛子的逾越奧蹟與我們每一個人建立的對話,並不是空洞的閒聊,如同古時的雅典居民那樣,他們「只是談論或探聽一些新奇的事」(宗十七21)。這樣的閒聊是源於空洞和膚淺的好奇心,表現出每一時代的俗氣;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它也會是由於濫用媒體而所造成的。

4. 要與人分享財富,而並非保留給自己

把復活奧蹟作為我們生活的中心,意思是在戰爭、各種打擊生命的行為─從未出生的胎兒到老年人─以及各種形式暴力的受害者身上看到被釘基督的創傷。這些創傷都呈現於環境災害、在不平均分配的世界物資,各種形式的販賣人口,以及肆無忌憚地追求財富,那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偶像崇拜。

今天必須向各位善心的男女人士作出呼籲,懇請他們賙濟窮人,把自己的財物分施給最有需要的人,藉此作出個人的貢獻,為造就更美好的世界。愛德的施與讓我們更具有人性,囤積財物卻讓我們更失去人性,將自己關在自私自利的牢獄裡。我們有能力,也必須更深入地考慮到我們經濟生活的結構面。因此在這四旬期中,我會於3月26~28日在亞西西與青年經濟學家、企業家和創革者召開一次會議,目標是要塑造一個更富於正義、更有包容心的經濟環境。教會的訓導權多次提及,政治生活代表著一種卓越的愛德形式(參閱:庇護十一世,〈對義大利天主教大學聯盟致詞〉,1927年12月18日)。對於經濟生活而言,也是如此,同樣可以藉由福音與真福八端的精神來達成。

我祈求至聖聖母為我們轉禱,讓四旬期能開啟我們的心,聽見天主要我們與祂和好的呼聲,定睛注視逾越奧蹟,並轉向與祂開放及誠懇的交談。這樣,我們會成為基督要求祂的門徒所成為的:地上的鹽、世上的光。(參閱:瑪五13~14)

方濟各
發自羅馬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19年10月7日──玫瑰聖母紀念日
(臺灣明愛會 恭譯)

來源: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下載PDF文件檔

守大小齋的意義及規則

教宗方濟各2019年四旬期文告

2019年2月26日,聖座公布了教宗方濟各2019年的四旬期文告,主題為:「凡受造之物都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羅8:19)。文告署名日期為10月4日,亞西西聖方濟各紀念日。

「讓我們放棄自私,只看到自己,而要轉向耶穌的復活奧跡;讓我們親近處於困境的兄弟姐妹,與他們分享我們的靈性和物質財富。」這是教宗方濟各在2019年四旬期文告中的重要勉勵。教宗從選自《羅馬人書》的主題開始強調:「在復活節前的這段時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抓緊機會,把基督戰勝罪惡與死亡的勝利具體地落實在個人生活中,我們也能向受造界彰顯祂的更新之力。」

「如果說天主子在受造界的荒野中度過四旬期,是為了恢復它在原罪之前的樣貌,成為與天主共融的樂園,基督徒則蒙召通過齋戒、祈禱和施捨的特殊的方式在他們的個人、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更加強烈和具體地活出復活的奧秘。」

教宗寫道:「齋戒意味著躲開為滿足自己的貪婪而想要吞噬一切的誘惑;祈禱意味著懂得放棄偶像崇拜和對自我的自滿自足;施捨則有助於我們走出為自己囤積一切的愚昧,以及不切實際的對未來的幻想。走上這條軌道,我們就有可能重新發現天主在受造界和我們心中置入的喜樂計劃,即愛,真幸福的唯一來源。因此,通往復活節的旅程要求我們基督徒通過懺悔、皈依和寬恕洗心革面;也要求所有受造物脫離敗壞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榮自由(羅8:21)。」

教宗寫道:「這種熱切的渴望、這所有受造物的期待,會在天主子女的顯揚時實現,也就是在基督徒及所有人決然地進入悔改會帶來的勞苦中實現。」

在文告中,教宗清楚表明:「如果我們不常常期待復活節、期待復活帶來的新天地,當然會產生‘我全都要和現在就要’的邏輯,為了不斷地擁有而恣肆無忌。當我們與天主的共融遭到破壞時,我們與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環境的和諧關係也將斷裂,樂園成為荒蕪之地(創3:17-18)。」

教宗說:「罪惡使人自認為是天地萬物的神祇,認為自己是大地絕對的主人,對它的使用不再按照造物主的意願,而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以致傷害受造界和其他人。當人決定拋棄天主的法律,愛的法律時,就會不可避免地採用弱肉強食的法律。潛藏在人心裡的罪惡,例如貪婪、對過度享受的貪求、對他人甚至自身益處的無視,將導致對受造物、人和環境的剝削,因為永無止盡的貪婪把一切願望視為自己的權利,遲早會把持有這種貪念的人徹底摧毀。」

守大小齋的意義及規則

教宗2015年四旬期文告

01274

1月27日,聖座新聞室公佈並介紹了教宗方濟各為今年2015年發表的四旬期文告,主題為:「你們要堅固你們的心」(雅5:8)。教宗在文告中邀請基督徒正視冷漠的全球化,對抗遍及世界的自私態度,它使人忘記或忽視受苦者及其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忽視天主的存在。以下是教宗2015年四旬期文告的中文譯文: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