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五天第二部分默想:愛得多是善,愛得少為惡

blog_1457724741

3月10日下午,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舉行了四旬期避靜第五天第二部分默想。帶領避靜的龍基神父表示,天主對人的愛激勵人心、點燃激情,帶人走上成聖之路。我們基督徒要藉著天主對我們的愛,恢復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關係。

聖母忠僕會士龍基神父帶領大家默想了《若望福音》中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顯現給宗徒們並將羊群委託給聖伯多祿的事跡(若21:1-17)。福音中,耶穌三次問伯多祿:「你愛我嗎?」龍基神父從耶穌的詢問談起,反省了那更新一切、使人成聖的天主對人的愛。他說:「成聖不在於不犯罪,不在於田地裡沒有絲毫的雜草;而在於不斷更新熱情,在於從現在起就立刻更新我們對基督與福音的熱情」。

龍基神父解釋說:「天主對人的愛能激勵人心,點燃激情。成聖不可萎靡不振,卻要有悔改的熱情。當你充滿愛時,你就不會犯錯;愛是顯然的,如日中天,無可非議。天主愛處處貧乏的人,祂不苛求人完美無缺,只求人真心誠意。我們在世上不必潔白無瑕,但要出淤泥而不染。」

龍基神父談到耶穌的種種事跡,指出祂是「愛的乞丐,樸實無華的乞丐,深知每個人的貧乏」,希望與我們建立真誠的友誼。

龍基神父然後指明信仰的三個步驟:「我需要、我相信、我仰賴。有信仰指的是需要愛,相信愛並以愛為基礎;愛是天主的形態,是人的形態,是世界、未來和生活的形態。有信仰就是秉持這樣的生活信念:愛得多是善,愛得少為惡。坎佩洛的瑪利亞(Maria di Campello)修女曾說:『每當法則與愛相抵觸時,我們應該拋棄法則』。」

龍基神父指出世俗總是宣揚「錢多是善,錢少為惡」,但每位有信仰的人都是相信愛的人,是人際關係的恢復者、啟蒙者,幫助世人找回對愛的信任感。我們都是相信愛的人。

龍基神父繼續說:「有信仰也意味著與天主發生一段故事,與祂在愛中行走,堅信祂愛我們,我們將因此而得救。今日西方世界的信仰危機源於人們不相信愛,因為愛意味著付出。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冷漠乃是滋生一切惡的命線,在暗中為罪過輸送養分。由於冷漠,他人對你而言好似不存在、微不足道、一文不值、什麼都不是。」

龍基神父最後勉勵道:「今天我們應該重歸於相親相愛,全心全靈地愛天主。我們不要再以馴服者和奴隸的心態愛天主,而要像熱戀情人那樣愛祂。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信仰,我們才能笑容滿面。」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四天第二部分默想:光明比黑暗更為重要,善比惡更有分量

blog_1457640133

3月9日下午,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進行了今年四旬期避靜第4天的第二部分默想。他們在聖母忠僕會士龍基神父的帶領下,默想《若望福音》中耶穌憐憫罪婦的事跡。龍基神父指出,天主的寬恕是「真實的愛」,敦促人成為更好的人。

福音記載,經師和法利塞人將一名犯了姦淫的婦人帶到耶穌面前,表明梅瑟的法律規定,這婦人該被石頭砸死,藉此試探耶穌。耶穌卻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吧!」福音雖未寫明這婦人的名字,但龍基神父認為,這婦人代表了所有的人;她被死亡權勢壓垮的處境,顯示出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各個時代的法利塞人將罪「放在與天主關係的中心」。有權勢者毫不遲疑地利用人的生活和宗教,以天主對抗人。這是「宗教基要主義的悲劇」。

「上主無法容忍虛偽的人,那些戴著面具,口是心非的信仰偽君子。上主無法容忍那些控告和判斷他人的人。」然而,基督信仰的特性卻是天主與人的擁抱。「物質與精神不再相互對立,而是彼此擁抱」。耶穌最為擔憂並極力打擊的弊病就是偽君子「僵硬的心」:「只要用石頭或權勢侵犯一個人的身體,不論他有罪與否,便是否認在他內生活的天主」。

對這名犯姦淫婦人的判斷成了一個迴旋鏢,飛向判斷者的虛偽。「沒有人可以投擲石頭,因為石頭會砸回自己身上」。龍基神父引用聖盎博羅削的名言:「哪裡有慈悲,那裡必有天主;哪裡有嚴厲苛刻,那裡或許有天主的僕人,但絕對沒有天主。」耶穌在這名犯姦淫的婦人面前站起身,把她當作「等候已久的重要人士」,接近她和與她交談。此前,沒有人跟這名婦人交談,「也沒有人關心她的經歷和內心的煎熬」。然而,耶穌卻明白人的心靈深處。祂在乎的不是人的內疚感,而是人心的真誠。耶穌的寬恕「沒有條件,祂既不立定規矩,也不要求補償」。

龍基神父點出,這段福音的重點在於「比我們更為心胸寬大的天主」。祂幫助停滯不前的人重新啟程,開闢道路,引領人走回正途,向前邁進,「敞開未來」。耶穌作出「徹底的革新」,推倒了傳統的秩序,這個秩序的頂端是「一位審判和懲罰人的天主」。「一位在十字架上赤身露體並給予寬恕的天主,將是一個擾亂之舉,祂必將移除人類坐在其上的無數炸彈的導火線」。

天主不只是「全能的天主,更是愛眾人的天父。祂的手指不再對人指指點點,卻在僵硬的人心上寫道:我愛你」。耶穌對犯姦淫的婦人說:「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這句話足以改變人的生命。它意味著過去的種種已不再重要,現在要緊的是未來。「明日可能會有的善遠比昨日的惡更為重要」。天主寬恕人「不是因為祂健忘,而是因為祂予以釋放」。

很多人的生活「有如在心中被判了無期徒刑」,因昔日犯錯的內疚感而被壓垮。但「耶穌打開了我們內心牢獄的門,拆除內心的刑場」。耶穌的言行舉止粉碎了善與惡、有罪與無辜的模式。耶穌的慈悲「引領我們跨越道德的柵欄」。龍基神父最後總結說,眼中只有罪的人必須轉目凝視太陽:「光明比黑暗更為重要,善比惡更有分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四天第一部分默想:生命有賴於奉獻而不是靠財產

blog_1457564374

3月9日,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們在龍基神父的帶領下,繼續進行四旬期避靜。當天上午第一場默想的主題是關於教會財產的透明度、對抗飢餓以及反對浪費食物。龍基神父闡明,對基督徒傷害最大的是神職人員貪戀金錢,而分餅則使他們感到幸福。

龍基神父開門見山地指出,人們有時是如此的飢餓,以致他們想到天主就想到食物。生命在飢餓中開始,凡是生物就會感到飢餓。若我們環顧周圍,會看到四處都有飢餓的人。我們被窮人環繞著,數百萬隻伸出乞求食物的手,他們不是乞求一種信仰觀念。在這種情況下,教會如何回答呢?

龍基神父從《福音》的增餅奇跡中尋找答案,展開他的默想。他分析了這個場景:門徒們要求耶穌遣散群眾,讓群眾自己想辦法充飢。耶穌卻要求門徒們給他們吃的,祂問門徒們:「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耶穌是非常實際的人,祂請門徒們計算一下,而且再三請他們計算。

這項查核工作今天也是向每個門徒,向我提出的:你有多少?多少錢,多少套房?你的生活水平如何?請你們去看看,去查查。你們有多少輛汽車,多少十字架形狀的首飾或戒指?教會不必害怕透明度,應毫無顧慮地説明自己有多少餅和魚,有多少財產。莫忘五個餅,兩條魚。

透明使人變得真實。若你是真實的,你也就自由了。耶穌沒有被任何人收買,祂若不是做了囚犯,就決不會進入有權勢者的宮樓。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往往會想方設法抓住些什麽,好似那些試圖經營財產的修會人員,以為這樣就能製造一種安全感來應付聖召危機。相反地,耶穌的邏輯卻是贈與。《福音》的「愛」就是去實踐「給予」。增餅的奇跡告訴我們,耶穌不在乎有多少餅,祂所希望的是那餅能與眾人分享。

依照一條奇妙的規則,若我的餅成了我們的餅,即使數量少也會充足。相反地,若我緊緊守住我的餅不放,若飽食終日的西方緊緊守住自己的餅、自己的魚、自己的財產不放,飢餓便會開始。我們能讓大地,整個大地吃飽,因為世上有足夠的餅。我們無需再增餅,只要從我們個人做起,與他人分餅便足矣。我們不需要增餅奇跡,只需擊敗自私、浪費食物和少數人囤積的大力士。

龍基神父最後表示,「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路6:38)。在耶穌的許諾中涵蓋了奇妙、無限的百倍恩賜的經濟學,它將一切經濟預算打亂。這使我們感到慰藉,因為終極真理所依循的是贈與的邏輯,而非遵守法律。最終的問題會是:你為生命贈與了多少?生命有賴於奉獻,而不是靠財產。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三天第二場默想:耶穌不是道德說教者,不論人的過去與性別

blog_1457563693

聖母忠僕會士龍基(Ermes Ronchi)神父3月8日下午在阿里恰避靜中心,帶領教宗方濟各與聖座部會神長作四旬期避靜第三天第二場默想。他引用《路加福音》中耶穌與罪婦的事跡指出:「耶穌不是道德說教者,不判斷人;使福音淪為道德主義的是我們」。當天是國際婦女節,龍基神父藉此機會談到教會內缺乏女性臨在的現實,強調耶穌不在乎人的過去及性別,聖神施恩也不論男女。

龍基神父從福音事跡談起。耶穌受邀前往法利塞人西滿家中赴宴,在席間祂打破所有慣例,讓一位眾人眼中的罪婦「用眼淚滴濕了祂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祂的腳,以後抹上香液」(路7:38)。面對西滿的驚訝,耶穌告誡他說:你看,這位婦人由罪人成了「愛得多的被寬恕者」。

龍基神父說:「在法利塞人西滿家裡的筵席上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衝突畫面:虔誠之人遇到娼妓、權貴之人遇到無名之輩、法律遇上馨香、法規遇上愛。耶穌一生都在教導包容和慈悲的目光,而非判斷的目光。西滿錯在他的判斷目光,他將罪過放在人與天主的關係中,把罪過視為宗教的支柱,這是每個時代的道德說教者的錯誤,是歷來法利塞人的錯誤。實際上,耶穌不是道德說教者,祂把流淚和微笑的人,把在肉體上痛苦與喜樂的人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法律。」

「西滿是道德說教者,他從這位婦女身上看到違法的歷史;然而,耶穌卻看到這位婦女從今以後所懷有的深情厚愛。耶穌不忽視她的身份,不假裝不知道,但依然接納她。耶穌沒有忘記這位令祂感動和難忘的婦女;祂在最後的晚餐重複了罪婦的舉動,為祂的門徒洗腳、擦拭。出於愛,人做了天主的舉動;出於愛,天主做了人的舉動,並且以血肉之心來做。」

「在福音中我們看到窮人一詞出現的頻率高於罪人。亞當在犯罪之前首先是一個窮人;我們在犯罪之前首先是脆弱的人,是眼淚的守護人,受到種種限制的束縛。使福音淪為道德主義的是我們,而在起初並不是這樣的。」

龍基神父引用萬努奇(Giovanni Vannuci)神父的話說:「福音不是道德主義,而是令人震撼的自由。福音使我們脫離罪惡的模式,帶領我們進入圓滿生活的典範。」

龍基神父然後微笑地說:「如果耶穌問我:你有看到這樣的婦女嗎?我不得不說:主啊,沒有,在這裡我只看到男性。」

龍基神父強調:「我們一定要意識到這種不符合人類和教會現實的失缺。在福音中不是這樣的,曾有許多婦女跟隨和服事耶穌,到了我們的時代卻看不到她們的身影。是什麼令我們如此恐懼,以致我們必須與女性保持距離呢?耶穌根本不在乎一個人的過去及性別,祂從不按類別或陳規考慮問題。聖神施予人恩寵也不論男女。」

龍基神父最後勉勵聽告解神師不要分門別類地看待人,以免得了「心硬症」,耶穌最害怕的疾病,成為規則的官僚、心靈的文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三天:教會將聚光燈對準天主,她將美麗萬分

blog_1457466205

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在羅馬近郊的阿里恰進行四旬期避靜於3月8日進入第三天。帶領避靜的龍基神父(Ermes Ronchi)當天默想了福音中耶穌的詢問:「人們說我是誰?」「你們說我是誰?」伯多祿充滿信德,回答說:「祢是默西亞。」

「耶穌與門徒們來到一處僻靜之地。那裡沒有了會眾的打擾、人群的喧嚷,只有靜默、孤獨和祈禱。這是他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天主之間的親密時刻。在這樣的寧靜氣氛中,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這個詢問好似一次民意調查。耶穌然後又問:『但你們說我是誰呢?』耶穌以這種方式告訴祂的門徒,祂不滿意人們所說的,因為信德不能因道聽途説而增進。」

龍基神父表示:「耶穌所尋求的答案不是言語,而是人;祂需要的不是定義,而是親身參與。祂問的是:當你遇到我後,在你身上發生了什麼?耶穌是心靈的老師,祂不給人授課,不提供答案,只是小心謹慎地指引你發現自己的內心。我希望你能如此回答:祢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際遇!祢是我遇到的最美好的知己!」

「耶穌所關心的是祂的門徒是否敞開心靈,能否像聖伯多祿那樣,宣認基督是生活的天主子。耶穌繼續對門徒說:『你們真的想知道關於我以及關於你們的事嗎?我與你們訂個約會:有個人將被釘在十字架上,將被高高舉起』。但在此之前,在聖週四,基督還有另外一個約會:祂將謙卑自抑,拿著毛巾俯身為祂的門徒洗腳。聖保祿說得對,基督宗教是絆腳石和愚妄。我們現在明白了耶穌是誰:祂親吻背叛祂的人。祂不傷害任何人,祂撕裂自己。祂不流任何人的血,祂自己流血。祂不犧牲任何人,卻犧牲自己。」

門徒們在耶穌向他們發問時,尚未不明白他們的老師會發生什麼事。因此,耶穌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龍基神父強調:「這個嚴格的命令,關乎整個教會,因為有時我們所宣講的是一種扭曲了的天主面容。我們這些聖職人員似乎都一樣,同樣的舉止、話談和衣著;但人們會要求我們談談我們自己對天主的經驗。因此,真正的基督並非如我所說的那樣,而是我所體驗的那樣。」

龍基神父最後總結道:「我們不是天主與人類的媒介,真正的媒介是耶穌。我們應該效法洗者若翰,為基督預備道路,然後給祂『讓路』。你們想想,教會若不把聚光燈對準自己,而是對準至高者天主,她將美麗萬分。我們的路還沒有走完,還需不斷地衰微。耶穌沒有說『你要背起我的十字架』,而是說『你要背起你的十字架,背起你們各自的十字架』。天主的夢想不是看著一望無際的男女老少背著各自的十字架前行,而是看到人們走向美好、快樂和有創意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需要辛勤勞苦和鍥而不捨,但這也是甜美、光明的代價,因為基督必將在第三日復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與教廷部門神長四旬期避靜:「你們找什麽?」

blog_1457436083

3月6日下午至11日,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於在羅馬近郊阿里恰參加四旬期避靜活動。聖母忠僕會會士埃爾梅斯‧龍基神父(Ermes Ronchi)帶領今年的避靜活動,默想主題是:「福音率直的提問」。

3月6日下午,龍基神父帶領避靜的第一個默想題目取自《若望福音》:「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麽?』」(若1:38)。隆基神父建議參加避靜的神長們在這幾天當中靜下心來,聆聽天主的提問:不再是詢問主耶穌,而是讓耶穌來詢問我們。「我們不要馬上急於尋找答案,而要停下來仔細思量祂的提問,福音率直的提問。耶穌的提問本身已經是一種啟發,是要求我們皈依的另一種方式」。

隆基神父表示:「耶穌不但透過言語,更是透過提問對我們進行信仰教育。四部福音引用耶穌的提問多達220個,提問並非粗暴的交流,它使對方不陷於沉默,而參與交談;他參與交談,同時卻能保持自由。耶穌本身就是一個提問。祂的生命與死亡邀請我們省思萬物的最後終向,思索什麽才是幸福生活。答案仍然是耶穌。」

「耶穌問我最大的渴望是什麽,祂首先不要求我們放棄或做刻苦,不要求我們犧牲自己,盡超出我們能力所及的義務。祂首先要求我們收斂心神,去了解祂,認識什麽是我更渴望的事,令我幸福的事。尋求幸福就是尋找天主,熱愛天主源自發現基督的美善。天主吸引我並非因祂的大能,祂的永恒或完美,而是藉著基督的面容和事跡吸引我。基督是生活美好和有福的人,沒有一個人像祂那樣自由,從未有任何人如同祂那樣仁愛。祂就是喜訊,告訴我們人人都能度更美好的生活。這個秘訣能在福音那裡找到。」

「信德是尋找一個使人心靈能感覺到的天主,使人心靈快樂的天主,祂的名字是喜樂、自由和美滿。天主是美善的。我們該當宣講一個美善、令人渴望及有趣味的天主。我們或許使天主的面容變得貧瘠,有時我們把祂的面容貶抑為不幸,棄置在往昔和人的罪過中。我們也許崇敬並朝拜一個天主,但祂不是參與我們生活,與祂子女一起歡笑和玩耍的天主。」

最後,隆基神父總結說:「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有參與感的天主。天主也會對我們的聖堂有所厭煩。讓我們恢復祂的光輝面容,尊奉祂為一個該當得到欣賞、令我們心滿意足及渴望的天主。這將有如在光源下暢飲天主無限的光輝那樣。你們找什麽?為誰而行走?我尋找一個令人渴望的天主,為那令人心靈幸福的一位行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二天:教會應幫助信友脫離膽怯,對天主有信德

blog_1457435397

3月7日,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在羅馬近郊的阿里恰進行第二天的四旬期避靜。當天龍基神父(Ermes Ronchi)帶領的默想內容以福音中耶穌的質問為中心。耶穌在平息風浪時對門徒們提出的質問:「為什麼你們這樣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

龍基神父指出,「膽怯和信德是兩個不停爭奪人心的對手。聖經中的天主聖言從頭到尾都在安慰人心,不斷地呼籲說:不要膽怯,不要害怕!」膽怯與其說是缺乏勇氣,不如說是「缺乏信德」。人們對天主的畏懼源自對祂的錯誤印象,如同亞當和厄娃那樣,誤以為天主「總是剝奪而非給予」。

「人們誤以為天主剝奪自由,而不提供機會;人們誤以為天主重視祂的法律勝過祂子女的喜樂。人們誤以為天主的目光只會審判人,寧願逃跑,也不肯前去與主相遇;人們誤以為天主根本不值得信賴。萬罪之原是相反信德的罪。對天主的錯誤印象產生所有恐懼中最大的恐懼:因著天主令人敬畏的面容,亞當心生膽怯。而耶穌來,正是為了使這兩者之間充滿陽光。」

我們也會因狂風大浪而膽怯。當我們覺得被遺棄,渴望天主立即予以介入時,祂卻似乎在沉睡,我們在狂風大浪中便感到膽怯。然而,天主確實予以介入,祂在那裡與我們同在。

「天主施展作為時,沒有取代我們的位置。祂沒有叫狂風大浪離我們遠去,反倒是在狂風大浪中支持我們。朋諤斐爾(Bonhoeffer)有句話對我助益良多,他說:天主並非救人免於苦難,而是在苦難中予以拯救;祂並不叫人免於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予以保護;祂並非救人免於十字架,而是在十字架上予以拯救。天主沒有為我們的問題帶來解決之道,而是將自己帶來,為我們全然奉獻自己,把自己完全賜給我們。我們以前或許經常以為福音能解決世間的種種問題,或者起碼能減少歷史中的暴力和危機;但事實絕非如此。相反地,福音本身卻引來排擠、迫害,以及更多的十字架:讓我們想想在也門亞丁被殺害的4名修女。」

龍基神父表示,「耶穌教導我們,唯有一個方法可以戰勝膽怯,那就是信德!」教會的使命是幫助人脫離膽怯,這在教會內部也不例外。膽怯使我們在面對親人,面對合作者與長上時,戴上不同的面具。傳遞信仰者必須教人不要膽怯,也不要令人膽怯;傳遞信仰者必須幫助人脫離膽怯。

「教會長期以來傳遞了一種參雜著膽怯的信仰,老是圍繞著罪過與懲罰的範例,很少談論興盛與圓滿的範例。這膽怯來自亞當,因為他甚至不懂得想像慈悲及其喜樂之果。相反地,膽怯造成悲傷的基督信仰,捏造出一位毫不喜樂的天主。『脫離膽怯』意味著積極行動,從許多人的心頭上移除這塊用膽怯做成的裹屍布:對他人的膽怯、對陌生人的膽怯。我們要放下敵意,包括本能的敵意,變得殷勤好客;我們對外來者的態度要從仇視轉為友善。我們要幫助信友不再畏懼天主,一如天主的眾天使在整個神聖歷史中的所作所為:我們要成為那幫助人脫離膽怯的天使。」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只有深愛基督的人才會不遺餘力地宣講基督

2016年3月4日上午,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神父在宗座大樓救贖之母堂帶領教宗方濟各和教廷各部門首長作四旬期第三次默想。他強調,在教會內沒有「不走出去」的使命;第一個應當跨越的門不是祭衣室的門,而是「自我」的門。然而,若沒有祈禱,走出去也枉然。

如果我們對自己所宣講的福音缺乏熱情,我們的話怎能令人信服?如果我們對耶穌沒有懷著無盡的愛,怎能履行祂所託付的使命?坎塔拉梅薩神父在四旬期第三場默想中談到福傳,以及聖神在福傳使命中的重要作用。他引用傳媒學家馬素·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名言「媒介即是訊息」,指出傳遞語言的「原始和自然媒介」是「氣息」。但在福傳的層面上,「氣息」一詞的特殊意義,遠遠超過了聲音傳播的自然法則。

坎塔拉梅薩神父說:「『氣息』是一切宣講、一切福傳的基本法。人的訊息通過說話、無線電廣播、印刷、網絡等傳播;天主的訊息由於它的神性,則通過神聖傳播。聖神是真實、重要的傳播媒介,少了祂,人將無法領悟其中的意思,只能觸及凡俗的外表。天主聖言『就是神、就是生命』(若六63),只有『在聖神內』我們才能傳播或領悟聖言」。

宣講基督可能出於多種理由,例如為勸人改教,或者為使一個剛剛成立的教會「合法化」。然而,傳教士應始終牢記自己牧職中的一個重要任務:「愛人,更要愛耶穌。因為我們若非出於愛,怎能宣講愛的福音?那推動我們履行使命的應該是基督的愛。耶穌曾對伯多祿說:『你愛我嗎?你餵養我的羔羊吧』(參閱:若廿一15)。我們要愛耶穌,因為只有深愛耶穌的人,才能以堅定信念宣講耶穌。人們熱衷於什麼,才能激昂慷慨地談論什麼」。

這位嘉布遣會士然後指出亞巴郎是福傳人士的榜樣。天主對亞巴郎說:「離開你的故鄉,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創十二1),他遂照上主的吩咐起了身。坎塔拉梅薩神父說:「走出去是一切使命和派遣的前提條件。我們常說教會是一個『走出去』的教會,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第一個應當跨越的門不是教會的門、團體的門、機構的門、祭衣室的門,而是『自我』的門。教宗方濟各有一次對它作了清楚解釋:『走出去意味著首先要離開中心,把中心位置留給天主』」。

坎塔拉梅薩神父最後談到福傳牧職中不可或缺的祈禱。他解釋說,我們或許是熱情洋溢的傳教士,但我們如果不與天主接觸,「很可能將轉向失敗」。「活動越繁忙,祈禱就應越勤奮。有人可能會提出異議:當家裡著火時怎能不奔跑,怎能靜下來祈禱?這話說得也沒錯。但你們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一隊消防人員接到報警後便呼嘯著沖向火災現場;但他們到了那地方後卻發現水箱裡連一滴水都沒有。我們若東奔西跑地宣講卻不祈禱,不就和他們一樣嗎?」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清晨彌撒: 效法天主「忘記」他人之過,方能得寬恕

教宗方濟各3月1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祈願四旬期「能使我們做好心靈準備」去領受天主的寬恕,並如同天主那樣寬恕他人,「忘記」他人的過錯。

教宗的彌撒講道以禮儀讀經與福音為主線。當天取自《達尼爾先知書》的讀經記載了青年阿匝黎雅因拒絕朝拜金像而被投入火窯中焚燒、在火焰中為子民向上主呼求仁慈與寬恕的事跡。教宗說,這是正確的祈禱方式,因為阿匝黎雅懂得仰賴天主的良善特性。

當天的《瑪竇福音》介紹了聖伯多祿耳熟能詳的提問。他問耶穌:「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耶穌以兩個欠債人的比喻,解釋應常常寬恕的道理。第一個欠債人雖然獲得主人的寬赦,儘管債務數目龐大;之後卻不肯以同等的慈悲對待他的同伴,哪怕只是一小筆數目。

「天主在寬恕時,祂的寬恕竟是如此之大,好似『忘記』一樣。我們的所作所為卻截然相反,『張家長李家短』地背後議論別人。我們揣著太多古今之人的故事,不是嗎?我們忘不掉。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慈悲之心。青年阿匝黎雅說:『但願祢按照祢的寬容和祢無限的仁慈,善待我們,拯救我們!』這是在呼求天主的慈悲,求祂賜予我們寬恕和救恩,忘記我們的罪過」。

教宗說:「我們在《天主經》中祈求天主說:『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這是一個等同式,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你不能寬恕他人,天主怎能寬恕你呢?祂倒是願意寬恕你,但你的心靈封閉,天主的慈悲進不去。『可是神父,我寬恕,但我無法忘記那對我造成的傷害。』『哎呀,你要求上主幫助你忘記傷害』。你要如同天主那樣寬恕,永無止境地寬恕』」。

教宗最後表示,天主賜予我們的真心寬恕就是慈悲之心。「祈願四旬期能使我們做好心靈準備,去領受天主的寬恕。讓我們領受這寬恕,然後以寬恕待人,真心寬恕。或許某個人已經不再理我,但我要發自內心地寬恕他。這樣,我們就能靠近天主如此偉大的慈悲奧跡。讓我們在寬恕中敞開心靈,好使天主的慈悲能進入我們心中,寬恕我們;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寬恕,需要請求寬恕!我們若寬恕就能得到寬恕。我們若慈悲待人,就能體驗到天主的慈悲,祂寬恕我們也『忘記』我們的罪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四旬期第二主日三鐘經:再次為廢除死刑發出呼籲

blog_1456240333

2月21日(四旬期第二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祈禱時,再次為廢除死刑發出呼籲。

教宗說:「明天將在羅馬舉行以『世界沒有死刑』為題的國際會議,本次會議由聖艾智德團體發起。我希望這專題討論能在廢除死刑方面注入一股新動力。輿論發展中越來越多的聲音反對死刑是希望的跡象,即便死刑只是保護社會的合法工具。實際上,現代社會可以有效地制止罪行,而不必完全奪走罪犯獲得贖罪的機會。這個問題必須從刑事司法的角度出發,但更要符合人性尊嚴和天主對人類和社會的計劃。『毋殺人』這條誡名具有絕對的價值,無論是無辜者還是有過之人。」

教宗表示,罪犯仍擁有生命不可侵犯的權利。他呼籲道:「我向掌權者的良知發出呼籲,好使廢除死刑能達成一種國際共識。我也建議他們中的天主教徒能勇敢地樹立模範,在慈悲禧年期間不要執行死刑。」

誦念三鐘經前,教宗提到他在墨西哥的牧靈訪問。他說:「數天前,我剛剛結束墨西哥牧靈訪問。這次訪問對我們來說是改變面容的經驗。為什麼呢?因為上主藉著祂的教會和祂在那塊大地上生活的神聖子民身上向我們顯示了祂的榮光。這個身體多次受傷,被壓迫、遭鄙視,其尊嚴被侵犯。」

「實際上,在墨西哥的各個會晤都充滿了光明,信德之光使人榮光煥發,照亮道路。」

教宗訪問墨西哥的「精神重心」是前往瓜達盧佩聖母朝聖地朝聖。他說:「我在聖母像前靜默祈禱,這是我此行的首要目的。我感謝天主給了我這個機會。我默觀,讓聖母凝視我,她的眼中印有她每個子女的目光,集合了她的子女的痛苦,因暴力、綁架、殺害、對很多窮人和婦女濫用職權所帶來的痛苦。」

教宗接著說:「來自美洲各地的信徒都到瓜達盧佩聖母朝聖地向聖母祈禱。聖母顯現給印第安人胡安·迭戈,開始美洲大陸的福傳工作。這是上主給予墨西哥的遺產。」

教宗也提到他在古巴與莫斯科和全俄羅斯正教宗主教,「親愛的基利爾弟兄」的會晤。「這次會晤也是我的前任教宗們非常渴望實現的。這事件是復活的先知性的光明,今天的世界比以往更需要這光明。祈願天主之母繼續引領我們在合一的道路上行走。」

三鐘經祈禱結束後,教宗贈送給在場的信友們一盒「靈性良藥」。這盒「靈性良藥」是「慈悲串經」,放在一個小盒子內,當場分發給了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朝聖人士。盒子內除了玫瑰念珠外,還有慈悲耶穌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