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持兒童禧年彌撒

blog_1461608393

4月24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與來自意大利和世界各地的7萬多名兒童以及他們的陪伴者舉行了兒童禧年彌撒。教宗勉勵他們不要滿足於平庸,舒舒服服坐著過日子,而要帶著基督徒的身份證,即事事以愛為先的態度,與他人並為他人建設未來,不與任何人敵對。

青年人擁有選擇的自由,但自由不是為所欲為,因為這會使我們自我封閉、遠離他人,阻礙我們成為坦率、誠懇的朋友。再說,自己過得舒坦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青年人不可做平庸之輩,而應勇敢、堅定地作出抉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更加宏偉的夢想,值得為之投身的夢想。

教宗告誡青年說:「若有人叫你們放棄真正的財富,即你們自己,而告訴你們過好日子是擁有很多物質財富,你們不要相信他們;若有人叫你們相信唯有像電影裡的超人那樣戴上強者的面具,或者當你們身著最時髦的衣服時你們才是有價值的人,你們不要相信他們。你們的幸福是無價之寶,不能買賣;它不是一款下載到手機裡的應用,況且再新的版本也無助於你們成為自由和博愛之人。」

教宗繼續說:「愛體現在信賴、尊重和寬恕上。愛不能靠我們的言談實現,而需要我們身體力行;愛不是背誦的甜蜜詩句,而是落在實處的生活抉擇。說到底,愛是“基督徒的身份證,是耶穌門徒唯一有效的證件。」

「當愛似乎沉重不堪,當你們難以向錯誤說‘不’時,你們要注視耶穌的十字架,擁抱它,不放開耶穌的手,祂將帶領你們往高處走,在你們跌倒時扶你們起來。耶穌是生命,即使你令祂失望,遠離祂,耶穌依然愛你,願意靠近你,相信你,祂對你的信任超過你對自己的信任。這何其重要!因為那阻礙你健康成長的最大威脅是沒人在乎你,你覺得自己被丟在一邊。相反地,上主始終與你同在,並且很高興與你同在。」

當我們犯錯時應該勇敢地繼續前進。教宗指出:「在生活中我們常會跌倒,因為我們是罪人,我們軟弱。但耶穌的手將扶起我們,讓我們站起來。耶穌願意我們站起來!耶穌對癱子說的話實在美好:“起來,拿你的床,回家去罷!(谷2:11)。」阿爾卑斯人在爬山時唱的歌實在美好:「在爬山藝術中,摔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倒地不起!」教宗以這兩個例子勉勵青年在跌倒的時候鼓起勇氣站起來,讓耶穌用手把我們扶起來。教宗說:「很多時候這手就是朋友之手、父母之手、生命旅伴之手。天主願意你們站起來,始終屹立!」

教宗最後表示他信任年輕人,稱他們是教會未來的指望。教宗說:「我知道你們有能力行偉大的友善之舉,你們蒙召與他人並為他人建設未來,不與任何人敵對!如果你們從現在起就認真準備自己,善度你們充滿恩寵的年華,不畏艱辛,日後你們必能成就大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牢記天主在我們生命中的美妙化工能鞏固我們的信德

blog_1461260739

4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闡明的中心思想:基督徒應時常牢記天主以何種方式臨在於我們的生命境況,這樣便能鞏固我們的信德。

信仰是一個旅程,當中有天主的美妙化工,也有阻力和抗拒,因為天主常與我們同行,不會被我們的惡行嚇倒。我們在行走中應時常回憶過往的行程,發覺天主的臨在。

彌撒的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宗徒到了安提約基雅,在安息日進了會堂並開始宣講福音。他從選民的起源講起,從亞巴郎到梅瑟,從寄居埃及到福地的行程,最後論到耶穌。教宗強調,門徒們採用的歷史講道方法很重要,使我們牢記天主在人生命中臨在的重要時刻及標記。

「回顧過去,看看天主如何拯救了我們,以心神在記憶的道路上行走,便可走到耶穌跟前。耶穌在祂一生最重要的時刻,聖週四和聖週五,以及最後晚餐中把祂的體和血賜予了我們。祂說:『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要紀念耶穌,牢記天主如何拯救了我們。」

教宗提醒道:「教會稱感恩聖事為記憶,如同以色列人把《申命紀》當作記憶書那樣。我們在自己的個人生活中也必須這樣做,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走過一段路程,在天主的陪伴下接近天主,或者遠離主耶穌。」

「緊記我所走過的路程,我自己的道路,主耶穌如何牽著我的手,把我領到這地步,這對基督徒會有益處。有時我對上主說:『不!請祢離開我!我不要祢!』上主尊重我們,祂是尊重人的主!」

「不過,我們卻應牢記自己的生命和旅程,反覆回顧這旅程並經常這樣做。‘那時候天主賜給了我這恩寵,我如此回答說,我做了這個,做了那個,又做了別的。天主陪伴了我’。如此一來,我們就有了一次新的相遇,一次感恩的相遇。」

教宗繼續表示:「我們應從内心萌生對耶穌的感恩之情,祂在我們的歷史行程上從不停步。多少次我們讓祂吃閉門羹,多少次我們裝作沒看到祂,不相信祂與我們同在。多少次我們背離了祂的救恩……但祂仍在。」

「記憶使我們接近天主。記住天主在我們身上再創造及賦予新生命的作為,能使我們比亞當在第一次創造中的古老光輝更勝一籌。我只對你們提出這個建議:你們要有記憶!我的生命是如何度過的?我今天或這一年是如何度過的?我與上主的關係如何?我們要牢記上主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所行的美妙、偉大的化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耶穌是善牧,是門和道路

blog_1461010630

4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耶穌是善牧,也是羊棧的門。我們若聆聽耶穌的聲音並跟隨祂,我們就不會走錯路。耶穌善牧是唯一一扇讓我們進入永生的門。耶穌是門,除祂以外,再沒有其它的門;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

教宗說:「耶穌一向以簡單的比喻教導人,因為所有人都熟悉牧人的生活,他們每天都能看到。他們明白,只有由門進入羊棧的才是羊的牧人,那些從別處進去的,從窗戶或者其它地方進去的,就是壞人。從別處進去而不是從門進入羊棧,也就是說不是從耶穌那裡進去的,就不能進入永生。耶穌是我們的門,祂不僅是永生的門,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門。只有從門,即從耶穌那裡才能進入羊棧。」

教宗說:「耶穌是道路,指的就是跟隨耶穌。祂走在羊的前面,羊也跟隨祂。我們要在生活的道路上,在每天的生活中跟隨耶穌。跟隨耶穌就不會走錯,因為祂走在前面,給我們指引道路。」

「跟隨耶穌就不會走錯!『神父,你說的很對,可是事情並非那麼簡單。很多時候我不知道該如何做。有人對我說,那裡有一位預言家,我去了那裡;我也去找算命先生,他給我算了一卦。』你若做這事,你就不是跟隨耶穌!你是跟隨別的人,他給你指出一條不同於耶穌的道路。耶穌在前面給我們指引道路,除祂以外,沒有別的人能給我們指引道路。耶穌警告我們說:『還會有人來對你們說,默西亞的道路是這個,是這樣的。你們不要聽!不要聽他們的。我就是道路!』耶穌是門,也是道路。如果跟隨祂,我們就不會走錯。」

教宗接著提到善牧的聲音說:「羊跟隨祂,因為認得祂的聲音。」

教宗問道:「可是我們如何能認得耶穌的聲音呢?如何保護自己不被那些不同於耶穌的聲音摧毀和欺騙呢?」

教宗答道:「讓我告訴你們一個尋找耶穌的聲音的簡單秘訣。首先你會在真福八端中找到耶穌的聲音。若有人告訴你一條不同於真福八端的道路,他就是從窗戶爬進來的人,不是耶穌!其次,你認得耶穌的聲音嗎?當這聲音向我們談到行哀矜時,你就認得出這是耶穌的聲音。例如:《瑪竇福音》第25章。第三,當我們誦念《天主經》,稱呼天主為我們的天父時,我們就認得耶穌的聲音。」

教宗強調:「基督徒的生活就是這麼簡單。耶穌是門,祂在我們人生道路上引領我們前行。我們在真福八端,在行哀矜和誦念《天主經》時,認出耶穌的聲音。」

最後,教宗總結道:「你們要記住這門、道路和聲音。願上主叫我們明白耶穌的這一肖像,這一圖像:善牧是門,祂給我們指明道路,教導我們聆聽祂的聲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願天主賜予我們重新站起的恩寵和尊嚴

blog_1460754639

4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評論聖經中掃祿皈依的事跡。教宗表示,當一顆堅硬的心選擇向聖神敞開,順從聖神時,天主定會賜下讓人重新站起的恩寵和尊嚴。若有必要,天主甚至會透過羞辱來完成這一切。

熱衷於神聖事物並不代表擁有一顆對天主開放的心。教宗以塔爾索的掃祿為例,指出掃祿是個熱心忠於自己信仰原則的人,卻有一個「封閉的心」,他對基督全然充耳不聞,甚至「決意」剷除基督的追隨者,請求准許他將大馬士革的基督徒都綁起來。

這一切在掃祿前往大馬士革的途中完全翻轉,因為「他讓天主改變自己的心」。一道強光籠罩著掃祿,他聽到有聲音在呼喚他,便跌倒在地,立刻喪失視力。教宗評論道,「強健又有自信的掃祿跌倒在地」。在那種情況下,「他明白自己的真相,即他沒有成為天主所期許的人,因為天主創造了我們眾人,是要我們站立,抬頭挺胸」。天上傳來的聲音不僅質問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更鼓勵掃祿重新站起來。

「天上的聲音說:『你站起來,必有人告訴你當做什麼』。你還必須學習。當掃祿試圖站起來時,卻站不起來,因為他發現自己看不見:那一刻,他失去了視力。於是,掃祿接受引領,開始敞開心門。就這樣,『人們牽著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三天的工夫看不見,也不吃,也不喝。』這個人跌倒在地,卻馬上知道要接受這份羞辱。敞開心門之道正是羞辱。當上主賜給我們羞辱,或是允許羞辱的到來時,就是為了讓人敞開心門,變得順從,全心皈依主耶穌。」

掃祿的心逐漸軟化,他在那孤獨又失明的三天改變了內在的視野。隨後,天主派遣阿納尼雅去找掃祿,給他覆手並使他復明。教宗提醒,在這演變中,必須注意聖神的角色。

「我們必須謹記,這些事跡的主角並不是經師、斯德望、斐理伯、厄提約丕雅的太監或掃祿,而是聖神。教會的主角是引領天主子民的聖神。掃祿的眼睛立刻有兩個像鱗片的東西掉了下來,『他便看見了,遂起來領了洗』。從此,掃祿成了保祿,他堅硬的心成了順從聖神的心。」

教宗最後總結道:「看到上主能改變人心是多麼美好!祂使頑固堅硬的心變成順從聖神的心。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堅硬的部分,每個人都有。讓我們祈求上主使我們看見這些使我們跌倒在地的堅硬部分,賜給我們恩寵,甚至在必要時刻賜給我們羞辱,好使我們不停留在地上,卻能帶著尊嚴重新站起來。天主以那份尊嚴創造了我們,賜予我們向聖神敞開心門、順從聖神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上主請發言,祢的僕人在此靜聽

blog_1460671046

4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我們應該順從聖神,不要抗拒聖神。教宗也請所有信徒祈求順從聖神的恩寵。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講述斐理伯向厄提約丕雅女王甘達刻的太監宣講福音的事蹟。教宗以這引人入勝的篇章逐步展開他的彌撒講道,詳談順從聖神。

教宗說:「在這篇讀經中,相遇的主角不是斐理伯,也不是厄提約丕雅的太監,而是聖神:是聖神在做這些事,是聖神使教會誕生和成長。過去幾天,教會向我們提到抗拒聖神的悲劇:內心封閉,心硬、扭曲的心。我們看到一些事情,例如:伯多祿和若望在聖殿前治好一名瘸子;斯德望所說和所做的一切事。可是,看到這些事的人卻對聖神的跡象封閉自己,抗拒聖神。他們企圖以忠於法律,即法律條文作為抗拒聖神的藉口。」

教宗說:「今天,教會給我們提出積極的建議,不要抗拒聖神,卻要順從聖神。這是基督徒應有的態度。我們順從聖神,便使得聖神能有所作為,繼續建設教會。」

教宗表示:「斐理伯是宗徒中的一位,他就像主教們那樣忙碌。那一天,他肯定有自己的工作計劃。可是,聖神叫他放下手邊的一切工作,去找厄提約丕雅的總管;而他服從了。」

教宗接著概述斐理伯和厄提約丕雅人的相遇。斐理伯宗徒向厄提約丕雅的太監解釋福音和福音的救恩訊息。聖神則在厄提約丕雅人的心中工作,賜予他信德的恩寵,讓他心中感受到一些新穎的事。最後,他要求領洗。這位厄提約丕雅人順從了聖神。

教宗評論說:「兩個人,一個是福傳者,另一個是對耶穌一無所知的人。聖神在他內撒播了健康的好奇心,而不是閑聊的好奇心。厄提約丕雅人之後就喜喜歡歡地走上自己的路,他擁有了聖神的喜樂,順從聖神的喜樂。」

「前幾天,我們聽了抗拒聖神的事。今天,我們卻有兩個順從聖神聲音的人的榜樣。喜樂是聖神的標記。順從聖神是喜樂的源泉。『我想要做這件事。可是,我覺得上主要我做另一件事。我會在那裡找到喜樂,在有聖神召喚的地方找到喜樂!』」

在《撒慕爾紀上》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極其美好的祈禱,教導我們如何順從聖神。這是司祭厄里建議給小撒慕爾的祈禱。若他再聽到上主的呼喚,應答道:「請上主發言,祢的僕人在此靜聽。」

教宗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祈禱,我們也可以一直這樣祈禱:『請上主發言,我在此靜聽』。懇求順從聖神的祈禱和順從神聖,能讓我們成為聖神的工具,使教會繼續前行。當我們有疑惑時,當我們不了解或只想祈禱時,讓我們這樣祈禱,每天這樣多次祈禱:『請上主發言,祢的僕人在此靜聽』。我們藉著這個祈禱,向上主祈求順從聖神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遭受迫害是教會的家常便飯

blog_1460487078

4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遭受迫害是教會的家常便飯」。一如教會首位殉道者聖斯德望和被黑落德殺死的「小殉道者們」那樣,今天也有許多基督徒因信仰而被殺害,而更多的基督徒則遭到「禮遇」的迫害。

教宗從當天《宗徒大事錄》描述斯德望殉道的事跡,想到今日基督徒遭受的迫害,指出教會兩千多年來走過的路程也是一部遭受迫害的歷史。

教宗說:「遭受迫害是教會的家常便飯。耶穌說過這話。若我們遊覽羅馬,前去鬥獸場,我們便會想到殉道者是那些被獅子咬死的人。然而,殉道者不只是那些在那裡或其它地方被殺害的人。殉道者是每日生活中的男人和女人,是在今天,在3個星期前的復活節那天生活的人。那些在巴基斯坦慶祝復活節的基督徒遭殺害,正是因為他們在慶祝復活基督。教會的歷史就這樣藉著她的殉道者們向前推進。」

斯德望和今天那些不能自由宣認基督信仰的人都遭受了殘酷迫害,為主殉道。可是還有另一種不常談到的迫害,一種以文化、現代化及先進面目出現的迫害,把那些不願違背造物主天主法律的人放逐到社會的一個角落,甚至剝奪他們的工作。教宗以諷刺的口吻稱這是一種「禮遇」的迫害。

「『禮遇』的迫害,就是一個人遭受迫害並非因他宣認基督之名,而是因他願意秉持並顯示天主聖子的價值觀。這是一種對抗造物主天主,在祂子女身上實施的迫害!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強權制定法律,強迫人們走上這條路。倘若一個國家不遵守這些現代化、有教養的法律,或至少不願在本國立法中引入這些法律,就會受到指控,遭到禮遇的迫害。這種迫害剝奪人的自由,甚至良心異議的自由。」

教宗表示:「塵世的迫害剝奪自由,天主卻使我們成為自由的人,為創造我們的天父和救贖我們的基督作見證。此外,塵世的迫害也有一個首領。」

「耶穌稱這些『禮遇』的迫害的首領為這個世界的首領。若強權想強迫人們順從那些違背天主聖子尊嚴的行為及法律,那就是在施行迫害,對抗造物主天主。這是嚴重背棄天主的行為。基督徒的生活就是在這兩種迫害中向前推進。吾主耶穌向我們許諾絕不離棄我們。祂說:『你們要當心,切勿陷入世俗精神!你們要當心,但要向前邁進!我將與你們在一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日常的聖人和今日殉道者推動教會前進

blog_1460055600

4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日常的聖人和今日殉道者在聖神的幫助下推動教會前進,以言行一致的生活態度勇敢地做復活耶穌的見證人。

當天取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談到伯多祿宗徒的勇敢。伯多祿治癒殘障病人後,勇敢地在公議會首領面前宣報耶穌的復活。這些首領大發雷霆,想要置他於死地。伯多祿雖被禁止以耶穌的名字施教,但他仍繼續宣講福音,他認為「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宗5:29)教宗評論道:「在這位勇敢的伯多祿身上,絲毫看不到在聖週四夜晚的那個膽小鬼伯多祿的影子。那時的伯多祿充滿恐懼、三次否認主耶穌,此刻的伯多祿卻勇敢而堅定地為主作證。」

教宗指出:「基督徒的見證之路與耶穌所走的路一樣,都必須付出生命。換句話說,基督徒在切實的見證中總得面臨生命的危險。生活作風與我們的所見所聞保持一致,就是見證的第一步。然而,基督徒的見證還有另一層含義,它不僅僅是我們的見證而已。基督徒的見證始終是兩種見證:『我們和聖神都是這些事實的見證人』。若沒有聖神,就不存在基督徒的見證;因為基督徒的見證和基督徒的生命是一項恩寵,是上主藉著聖神賜予我們的恩寵。」

教宗強調:「若沒有聖神,我們就無法做見證人。見證人就是那些言談舉止與自己所領受的聖神保持一致的人。」

教宗說:「這是我們今日許許多多殉道者的見證,他們被趕出自己的家園,流離失所,遭受剝削和迫害;但他們擁有那至死宣認耶穌的勇氣。這也是那些嚴肅對待生活的基督徒的見證,他們認為:『我不能這樣做,不能傷害其他人;我不能欺詐;我不能陷入半途而廢的生活,而應該作出自己的見證。』作見證指的是:憑藉自己所領受的恩典—聖神,宣講自己在信德中的所見所聞,即宣講復活的耶穌。」

在歷史的艱困時期,人們會說:「祖國需要英雄人物。這是真的,也是對的。那麼今日教會需要什麼呢?需要見證人,需要殉道者。」

教宗說:「今日教會需要見證人,即聖人,日常的聖人,生活平凡卻言行一致的聖人;也需要堅持到底、直至殉道的見證人。這些人是教會的鮮活血液;這些人是推動教會前進的人,是見證人。他們證實耶穌復活了,耶穌活著,他們憑藉自己所領受的恩典—聖神,以言行一致的生活態度為耶穌作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望德是謙卑卻強而有力的美德

blog_1458241492

3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表示:基督徒的望德是一種謙遜却強而有力的美德,總是支持我們,不讓我們被生命的諸多困難淹沒。在主內的希望永不令我們失望,它是我們內心喜樂和平安的源泉。

當天福音敘述耶穌與法學士的談話,耶穌表明亞巴郎曾歡欣喜樂地希望看到祂的日子。教宗藉此表明望德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極其重要。亞巴郎「在希望的道路上受到很多誘惑」,但他相信天主,聽從天主,因而走向應許之地。

教宗表示:「有一條希望的線,它連貫整個救恩史,是喜樂的泉源。今天教會告訴我們希望的喜樂。在彌撒的集禱經中,我們祈求天主守護我們對教會保持希望的恩寵,因為這希望不會令我們失望。保祿談到我們的父親亞巴郎時,向我們說:『你們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當在人性上沒有希望外,仍有一種希望帶領你前行,它雖然謙卑、簡樸,但會帶給你喜樂,有時是極大的喜樂,有時只是平安。但確定的是,這希望不會令人失望。希望絕不令人失望。」

教宗接著說:「這個亞巴郎的喜樂,這個希望,在歷史中成長。有時隱藏不露,看不到;有時公開顯露出來。」教宗引述依撒伯爾懷孕的事跡,她因聖母瑪利亞的拜訪而深感喜樂,指出這是天主臨在的喜樂,祂與子民同行。有喜樂就有平安。這是希望的美德:從喜樂到平安。教宗表示:「這希望絕不令人失望,即使天主子民身在異鄉、處在奴役的時候。這條希望的線首先從亞巴郎開始,天主對亞巴郎說話,到耶穌為止。」教宗強調希望的特性說,一個人可以說自己有信德和愛德,但很難對望德作出回答。

「『你有望德嗎?你有望德的喜樂嗎?』『可是,神父,我不明白,請給我解釋一下吧』。望德是謙虛的美德,這美德在生命之水下面運行,總是支持我們,不讓我們被諸多艱困淹沒,不讓我們失去尋找天主、尋找慈悲面容的那份渴望。終有一天我們都會看到望德。」

教宗說:「今天是思考這個問題的好日子:那個召叫亞巴郎,叫他離開自己的家園前往一個他尚不知道的地方的天主,是同一個走上十字架,以實現祂的許諾的天主。同一個天主也在時期圓滿時,為我們眾人實現了這個許諾。連貫那最初與這最後時刻的是望德的線。連接我的基督徒生活和我們的基督徒生活,從一刻到另一刻,始終前行的線是望德。在艱困時刻,在生命最黑暗時刻給予我們平安的是望德。希望絕不令人失望,它總是在那裡,雖然沉靜、謙遜,卻強而有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耶穌為了愛而自謙自卑,為了救贖我們而被高舉

blog_1458070499

3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指出,我們若想認識天主愛我們的歷史,就必須瞻望十字架上的天主。天主為了拯救人類而甘願放下「神性尊威,空虛自己,替我們成了罪」。

《聖經》敘述的救恩史與蛇這個動物有關聯,《創世紀》和《默示錄》都提到它。在《聖經》的描述中,蛇既是罪的象徵,也是救恩的奧秘。

為解釋這種對立關係,教宗把彌撒讀經中的《戶籍紀》(21:4-9)與《若望福音》(8:25-30)聯繋在一起。《戶籍紀》敘述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行走,他們對缺糧少水的處境不耐煩,抱怨天主和梅瑟。在這段敘述中兩次提到了蛇,蛇是主角。火蛇先是由天下降,來到不忠的子民當中散布恐懼和死亡,以致子民去向梅瑟求情,叫天主寬恕他們。

在這場景下,蛇這個獨特的爬行動物又再次出現。「上主對梅瑟說:『你做一條火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咬的,一瞻仰它就必得生存』(21:8)。」教宗表示:「這真是不可思議:上主非但不處死蛇,反而放走它們。若人被蛇咬傷,只需瞻仰那銅蛇,他就會痊癒。此處,蛇被高舉。」

在《若望福音》中,「高舉」一詞卻是耶穌與法利塞人針鋒相對較量的中心。耶穌先談了猶太人因不信必死在罪惡中,然後指出:「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8:28)。教宗表示:「『我就是那一位』也是天主將自己啟示給梅瑟的名字,讓他把這個名字告訴以色列人。」

教宗接著談到「人子被高舉」的含意說:「蛇是罪的象徵,是殺人的象徵,但蛇也使人得救。這正是基督的奧跡。保祿論及這個奧跡說,耶穌為了救贖我們而使自己空虛,自謙自卑,甚至『替我們成了罪』(格後5:21)。銅蛇是基督的預像:這正是今天的讀經和福音所表達的先知性訊息。人子『成了罪』,祂如同蛇那樣,為了救贖我們而被高舉。」

教宗表示:「這是我們的救恩史,是天主愛我們的歷史。我們若想認識天主的愛,就應瞻仰十字架,瞻仰那個遭受酷刑的人。天主放下神性尊威,成了罪。但天主藉著自謙自卑卻永遠地摧毀了真正的惡,那《默示錄》中的遠古的蛇。」

「罪是撒旦的行為,耶穌藉著『使自己成了罪』而戰勝了撒旦,將我們眾人舉起。十字架不是裝飾品,不是用許多寶石製成的藝術品。十字架是天主為了愛而自謙自卑的奧跡。那條曠野中的銅蛇預示了救恩:它被高舉,凡是瞻望它的人必定痊癒。這個奇跡不是來自一個使用魔杖的天主,絕不是!這奇跡是藉著人子的苦難,耶穌基督的苦難而實現的!」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天主以謙卑的作風贏得勝利

blog_1454702456

2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天主的作風與人的作風不同,因為天主以謙卑贏得勝利,一如最偉大的先知洗者若翰屈死獄中所顯示的那樣。若翰為基督預備道路,然後為祂讓路。

若翰在「婦女所生者」中乃是最大的;他是「義人和聖人」,為默西亞的來到預備道路,最終卻因王后的仇恨報復與懼內國王的懦弱而被處死,孤獨地在黑暗監牢中被斬首。

教宗對當天福音記載的若翰之死評論道:「若翰的宣聖詞這樣寫道:他是『婦女所生者中最大的』。這個宣聖詞並非出自一位教宗之口,而是出自耶穌之口。『那人是婦女所生者中最大的』(瑪11:11),耶穌以這句話將若翰宣為了聖人。若翰在獄中死去,被斬首;福音中的最後一句似乎也有點無奈:『若翰的門徒聽說了,就來領去了他的屍身,把他安葬在墳墓裡』。這位『婦女所生者中最大的』就這樣結束了一生。他是偉大的先知,最後一位先知,唯一一位有幸親眼目睹以色列希望的先知。」

教宗不局限於福音的文字,他也試圖進入若翰的牢房,探察這位在曠野中呼喊、以將要來的那一位的名字為眾人施洗之人的內心活動。若翰不僅被監獄的鐐銬囚禁著,或許也被內心的某種不確定折磨著,這種不確定耗盡了他的一切。

教宗說:「他在監獄中遭受著皮肉之苦,內心也忍受著懷疑的折磨。『難道我錯了嗎?這位默西亞和我想像中的那一位不一樣。』他因內心的懷疑而痛苦,於是派遣自己的門徒去問耶穌:『祢就是要來的那一位嗎?』他心想:『或許我所宣講的並不是那一位?難道我欺騙了百姓?』這個人內心感到痛苦與孤獨,可是他依然認為:『我卻應該衰微,在精神與肉體上衰微,丁點不留』。」

教宗繼續說:「衰微、衰微、再衰微,這就是若翰的一生。這位偉大人物不尋求自己的光榮,只尋求天主的光榮,以如此平淡無奇的方式,在無聲無息中死去。若翰就是以這樣方式預備了耶穌的道路;而耶穌的死亡也類似,處於“痛苦與孤獨之中,沒有門徒們的陪伴。」

教宗最後說:「今天,閱讀《馬爾谷福音》第六章對我們有益。讀讀這段經文,看看天主如何贏得勝利:天主的作風與人的作風不同。讓我們向上主祈求若翰所擁有的謙卑恩寵,好使我們不把他人的功勞與榮譽套在自己身上。我們特別向上主祈求恩寵,願耶穌在我們的生命中常受歡迎,祂應不斷興盛,我們則應不斷衰微,直至耗盡一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