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是我們的忠實盟友,可以向祂懇求一切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13日,「基督徒的祈禱」是週三公開接見要理講授的主題。繼上週展開新一輪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後,這是教宗方濟各第二次深入探討祈禱是什麼。首先,教宗闡明:「祈禱的行為屬於每一個人、每個宗教信仰的信徒,或許也屬於那些沒有任何信仰的人。它發自我們內的隱密處、源自我們的心靈,涵蓋了我們的各種能力、情緒、知識和身體。因此,倘若一個人的心靈在祈禱,那麼他整個人都在祈禱。」

教宗說:「祈禱是個動力、是個呼求,超越我們自身:它源自我們的內在,並向外延伸,因為它感到思念著相遇。我們必須強調這點:它感到思念著相遇,那份思念勝過於需求;它是一條道路,是對相遇的思念。祈禱是一聲『我』,摸索尋求著『祢』。『我』與『祢』的相遇不可計量。」

「基督徒的祈禱源自於天主的啟示:『祢』不再神秘隱身,卻與我們建立關係。基督徒不斷地慶祝天主的彰顯。天主不再隱藏自己,而是啟示自身,一如祂在東方三賢士前彰顯自己,在約旦河受洗,在加納婚宴上變水為酒。聖子耶穌啟示了天父,祈禱便是與慈眉善目的天主建立關係。」

教宗強調:「這是基督徒祈禱的首要特色。如果以前的人總是習慣在親近天主時有點畏縮,在接近這個迷人又驚人的奧秘時帶些驚恐,在敬拜天主時卑躬屈膝,如同奴僕不願對主人失敬一般,那麼,基督徒反而懷著信任之情,大膽地稱天主為『父親』。」

「在基督信仰中,『奴隸』這樣的詞彙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盟約、友誼、許諾、共融和親近』。耶穌對眾門徒說:『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而是朋友。』『你們因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祂必賜給你們』(參閱:若十五15-16)這像是一張空白支票,我們可以放膽一試。」

「天主是朋友、是盟友、是新郎。在祈禱中,我們能與祂建立信任關係,而且在《天主經》裡,耶穌教導我們向祂提出種種請求。我們可以向天主懇求一切、解釋一切、講述一切。即使在與天主的關係中我們感覺有所缺失,天主仍然愛著我們。天主始終親近我們,在我們的心門外等著我們給祂開門。天主有時會敲門,但祂很有耐心,充滿關愛,從不強迫,宛如慈父慈母。」為此,教宗鼓勵眾人:「在天主慈愛的懷抱裡祈禱。」

當天適逢聖母首次顯現給花地瑪三位小牧童的紀念日,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對信眾說:「我邀請你們呼求童貞聖母瑪利亞,好使每個人努力不懈地愛天主和近人。」

隔天5月14日是為終止新冠疫情的祈禱守齋行善日,教宗勉勵眾人能「兄弟齊心,懇求上主拯救世人擺脫全球疫情,啟發科學家,並且治癒病患」。

有鑒於今年5月18日週一是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百歲冥誕,教宗說:「下週一將是聖若望保祿二世誕生的一百週年,我將於早上七點在他墓前的祭台主持彌撒。這台彌撒將為所有的人進行全球電視直播。讓我們感謝天主賜給我們這位羅馬主教,我們要懇請他幫助我們:願他協助這個羅馬教會改過自新,向前邁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花地瑪聖母紀念日彌撒為師生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教會紀念花地瑪聖母顯現。教宗在彌撒開始前,特別提及學生和老師,他說:「今天,讓我們為學生,就讀的青少年和教師祈禱,他們要在教學中找到新的方法。願上主在這道路上幫助他們,給予他們勇氣,並且取得成功。」

當天的福音取自《若望福音》(十五1-8)。耶穌說:「你們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們内;那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

教宗對此福音内容反省道:「上主再次提到留在祂内。祂對我們說:『基督徒的生活是存留在我内』。祂用葡萄樹的圖像,枝條留在葡萄樹上加以説明。這『存留』不是被動的,而是積極、互相的『存留』。為甚麽呢?因為耶穌說:『你們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們内』(4節)。祂也住在我們内,而不是只有我們住在祂内。這是互相存留。」

教宗接著表示:「這互相存留是奧秘、生活的奧秘,一個最美好的奧秘。枝條沒有葡萄樹就無法結出果實,為了生長和結出果實,枝條需要樹液。葡萄樹也需要枝條,為結出果實需要互相存留。」

教宗說:「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基督徒的生活是履行誡命、活出真福八端的精神且力行慈悲善功。但更重要的是互相存留。離了耶穌,我們什麽也不能作,就如枝條離了葡萄樹那樣。上主請允許我如此說,耶穌離了我們,好像什麽也不能作。果子是結在枝條上,而不是直接長在樹幹上”。在這互相存留中才能結出碩果。」

教宗問道:「耶穌需要我們做什麽呢?祂需要的是我們的見證,為祂的名作見證,好使信德和福音因著見證而成長。這是互相存留的奧秘。反省我們存留在耶穌内和耶穌存留在我們内對我們大有裨益。我們存留在耶穌内為得是獲得活力、力量和結碩果,而耶穌留在我們内是為賜予我們見證的力量,教會因著見證而成長。」

教宗說:「我們與耶穌之間的關係是親密、奧秘和沒有言語的關係,這不只是針對神修家,而是為所有人。願上主賜予我力量,做祢要我所做的一切。與上主的對話是親密的對話。」

教宗最後總結道:「願上主幫助我們明白和感受到這種存留的奧秘。」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國際護士節:教宗指出護士是生命的守護者

CNS photo/Yves Herman, Reuters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Erasme護士醫院的護士,與他們收到的禮物(曲奇餅和糕點)合照,以慶祝國際護士日。

教宗方濟各於5月12日國際護士節發表訊息。他開門見山地表示:「由於當前的全球衛生緊急狀態,我們重新發現護士和助產士扮演的至關重要角色。面對這危急時期,我們每天目睹醫護人員,尤其是護士的勇氣和犧牲。他們捨己救人,不顧自身安危。令人悲痛的是,這一切通過眾多醫護人員的忠勇殉職彰顯出來。」

教宗寫道:「我為他們祈禱,為這次疫情的所有罹難者祈禱。天主知道他們每個人的名字。」

傳統以來,「護士在醫療照護方面扮演著核心角色」。適逢現代護理先鋒南丁格爾護士的兩百歲冥誕,教宗稱護士為「生命的守護者和保護者」。他們在執行必要的治療時,不停地給予「勇氣、希望和信任」。

接著,教宗寫道:「親愛的護士,道德責任感是你們專業服務的特色。護士在照顧人生各階段、從出生到死亡的男女老少時,一直側耳傾聽。面對每個獨特的處境,護士不僅遵守規則,更持續地努力予以分辨和關注。護士是鄰家的聖人。你們是教會作為『移動醫院』的肖像,持續實踐耶穌基督的使命。耶穌親近並治癒罹患各種疾病的人,俯身替門徒們濯足。謝謝你們對世人的服務!」

此外,教宗也向世界各國領袖發出呼籲,因為這次疫情暴露了許多國家在醫療供給上的短缺。教宗籲請各國領袖:「在醫療照護上進行投資,視之為首要的公共利益,強化醫療體系,聘僱更多護士,以確保人人得到適當的照護,每個人的尊嚴受到尊重。」

同時,教宗也強調:「務必提升護士與助產士的專業素養,他們的培育必須兼顧科學、人性、心理和靈性層面,並要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確保他們的權益,以期他們執勤時能享有完整的尊嚴。關於這方面,醫護人員的協會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提供全面的培訓以外,這些協會也支持個別成員,讓他們感到屬於一個更大的團體,以免他們在面臨職業相關的種族、經濟和人性挑戰時,感到沮喪和孤單。」

隨後,教宗特別問候助產士,稱之為「極為高尚的職業」,因為「它直接為生命和母性服務」。「在《聖經》中,史斐辣和普亞這兩名助產士的名字永垂不朽(參閱:出一15-21);而今,天父也心懷感激地眷顧每一名助產士。」

教宗最後保證為所有護士和助產士、他們的家人和他們照顧的對象祈禱,並向他們眾人頒賜宗座降福。「願這個每年一度的節日能彰顯你們工作的尊嚴,惠及全社會的健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護士祈禱,他們是英勇的榜樣

CNS photo/David Ryder, Reuters 在位於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西雅圖)的護士Leah Silver在新冠病毒心切治療病房照顧一名患有新冠病毒的患者。

2020年5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時念及護士,說:「今天是護士節,昨天我寄發了一個訊息。讓我們今天為從事這項職業的男女護士、男人女人、男孩女孩祈禱;這不僅是個職業、更是個聖召、奉獻。願上主降福他們。在這全球疫情期間,他們樹立了英勇的榜樣,有些人甚至獻出生命。讓我們為男女護士祈禱。」

在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中,耶穌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上所賜的一樣。」(參閱:若十四27-31)教宗指出,這裡所指的,不是世界和平、沒有戰爭的那種平安,而是指我們人人內在的心靈平安。

世界所賜的內在平安是生活順遂、心平氣和。它有如「你擁有的一項物件,使你與他人相隔離」。平安成了你擁有的物件,「你不知不覺地封閉在這平安裡」。這種世界的平安使你寧靜快樂,同時也令你「陶醉麻痺,停滯不前,有點自私」。這就是世界所賜的平安:「它的代價很高,因為你必須不斷更換平安的工具:某樣東西激發你的熱情,帶給你平安,之後熱情消逝,你必須換個目標。它之所以代價高昂,是因為它短暫又貧瘠」。

相反地,耶穌所賜的平安是另一回事。耶穌的平安敦促你採取行動,走向他人,創造團體,締造溝通。「世界的平安代價昂貴,耶穌的平安則是白白賞賜的:上主的平安是一份恩典。它結實纍纍,催促你不斷前行」。舉例而言,福音中有個有錢人打算建造更大的倉房來儲藏財物,天主稱之為「糊塗人」,因為祂當晚就要索回這個有錢人的靈魂(參閱:路十二13-21)。這種世界的平安目光短淺,而上主的平安卻「向天國敞開」,並能引領他人跟自己一起前往天國。

為此,教宗邀請眾人省思自己內在擁有哪種平安:我是否安於享樂、所擁有的物品或是其它許多事務,或者我把平安視為上主的恩典?我必須為平安付出代價嗎,或者我是從上主那裡白白領受而來的呢?我的平安狀態如何?我是否一有所匱乏就忿忿不平?這不是上主的平安。我是否安逸度日,麻木不仁?這絕非來自上主。我是否心情平和,渴望把這份平安傳給他人,推動某些事務?這才是上主的平安。即使在艱難時刻,我是否從容安定?這源於上主。上主的平安對我也是助益良多,因為它充滿希望,展望天國。

教宗最後祈禱說:「願上主賜給我們這份充滿希望的平安。它使我們成果卓越,與他人溝通交流,創造團體,始終展望天國的最終平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失業的人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在禮儀開始時,他提到1945年在整修意大利泰爾莫利主教座堂時,尋獲了聖弟茂德的聖髑;今年適逢這事件的75週年紀念。隨後,教宗念及失業的人,說:「這幾天有很多人失業,找不到下一份工作,或者打黑工。讓我們為這些弟兄姊妹祈禱,他們飽受這失業之苦。」

在當天的福音中,耶穌表示,受派遣而來的護慰者聖神「必要教訓門徒們一切,也要使他們想起,耶穌對他們所說的一切」(參閱:若十四21-26)。教宗指出,「這是有關聖神的許諾。聖神居住在我們內,由聖父和聖子所派遣」,前來「陪伴我們的生活」。聖神又稱為護慰者,祂「提供支持和陪伴,以免人們失足跌倒」。

聖神的職責在於教訓我們一切並使我們想起耶穌的教導。教宗指出,「聖神教導我們信德的奧跡,教導我們進入奧跡,更加理解奧跡。聖神教導耶穌的教義,以及如何培養我們的信德,卻又不至於犯錯,因為教義會成長,卻始終在同一個方向上成長,在理解上有所長進。聖神協助我們更加理解信仰」。信仰和教義絕非靜止不變;相反地,它們不斷成長,在同一個方向上進步。聖神避免教義出錯,避免它停滯不前,以免它在我們內停止生長。「聖神將教導我們耶穌教過我們的一切,促使我們更加理解耶穌的教導,讓上主的教義在我們內成長茁壯,達致成熟」。

聖神的另一項職責是提醒。耶穌說:「他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說的一切。」聖神有如記憶,喚醒我們,使我們對上主的事保持警醒,並且使我們想起在生命中遇見上主或遠離上主的時刻。

教宗提到,有個人曾經如此祈禱,說:「上主,我依然是小時候的我,有過這些夢想的我。但是後來我走錯了路,現在蒙祢召叫。」教宗表示,這就是「聖神在個人生活中的記憶。祂帶給你救恩的記憶,使你記得耶穌的教導和自己的生活」。因此,一個美麗的祈禱方法是對上主說:「我還是原來的我。我走過了頭,犯了許多錯,但我還是原來的我、祢深愛的我。」這便是「生命旅途的記憶」。

在這記憶裡,聖神引領著我們,帶領我們分辨當做之事、正確道路和錯誤的路;在各種小決定上,聖神也是如此。若我們祈求聖神的真光,祂必會助祐我們在日常的大小事上做出正確的決定。此外,在《福音》中,除了護慰者以外,聖神還有另一個名字,即:天主的恩典。聖神本身就是天主恩賜的禮物。

教宗最後祈禱說:「願上主協助我們守護祂在洗禮中賜給我們的這份恩典、我們人人心中的這份恩典。」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工作人員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是向龐貝聖母祈禱日,也是紅十字會國際日。為此,教宗在彌撒開始之際,說:「今天人們慶祝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日。讓我們為這些值得嘉許的機構的工作人員祈禱:願上主降福他們廣施善行的工作。」

當天的福音記載耶穌與門徒的對話。那時,在最後晚餐中,耶穌表示在場的其中一人將背叛祂,所以眾人心神憂傷。於是,耶穌安慰祂的門徒,說:「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參閱:若十四1-6)教宗指出,「這裡,我們看到耶穌安慰人的方法。」我們有許多安慰人的方法,包括最懇切的、最親近的、最正式的。而唁電那種正式行文寫的「深表哀痛」,無法安慰任何人,流於形式。那麼,上主如何安慰人呢?我們必須瞭解這一點,因為人生必會遇到悲傷的時刻,我們必須學會「察覺出什麼是上主的真正安慰」。

在這段福音章節中,我們看到上主始終在人們身邊以真理和希望安慰人。教宗表示,這是上主安慰的三大特色。首先,上主親近人,而非遙不可及。上主說:「我在這裡,與你們同在。」上主常是靜靜地臨在,「但我們知道祂在,祂一直都在」。這種親近是天主的風格,祂也在道成肉身的奧跡中親近我們。上主在一旁安慰人,不說空洞的話語,而是喜愛靜默。這是「親近的力量、臨在的力量」。上主「沉默寡言,卻親近陪伴」。

耶穌安慰方式的第二個特色是真理。耶穌是真理,祂不會說假話,例如:「放心,一切都會過去。以後不會再發生這種事。」不,耶穌說的是真話,祂不隱藏真理,因為祂親口說:「我是真理。」而真理就是:「我將離開。」耶穌言下之意是:「我將會死亡。」人人終將一死,這是真理。耶穌簡單地講述這點,並且溫和地說,不傷害人。

耶穌安慰人的第三個特色是希望。祂說:「沒錯,這是個困境。但是,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了給你們預備地方。」耶穌先去打開住處的門,而且祂會再來接我們一同前往。換言之,「每當我們中有人要離開塵世時,耶穌都會回來。」祂說:「我必再來接你們。」這就是盼望。祂沒有說:「不,你們不會受苦,什麼事都沒有。」相反地,祂說出真理:「我與你同在,這就是真理。這個困境暗藏危險和死亡。但你們心裡不要煩亂,卻要保有平安。平安是各種安慰的基礎,因為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

教宗表明,「接受上主的安慰並不容易。在艱難時刻裡,我們往往對上主發脾氣,不讓祂來對我們如此說話,不讓祂溫柔、親近、溫和地以真裡和希望對我們說話」。教宗最後邀請眾人祈求恩寵,好能學會接受上主的安慰。「上主的安慰是真實的,從不欺騙。它不是麻醉藥,而是親近人心的真實安慰,為我們開啟希望之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藝術家祈禱,少了美就無法理解福音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再次提起藝術家。他說:「昨天,我收到一群藝術家的來信:他們感謝我們之前為他們的祈禱。我渴望祈求上主降福他們,因為藝術家讓我們明白美為何物,而且少了美,就無法理解福音。讓我們再次為藝術家祈禱。」

當天的讀經一記載,聖保祿宗徒在宣講耶穌基督是救主之前,先談論了天主對以色列人的揀選,以及天主帶領以色列子民出埃及的事跡(參閱:宗十三13-25)。在講道中,教宗闡明,保祿宣講耶穌時,之所以先談論救恩史,是因為耶穌背後蘊含著一段「恩寵的歷史、蒙揀選的歷史和許諾的歷史」。

上主揀選了亞巴郎,與祂的子民同行。「因此,保祿受邀解釋為什麼信仰耶穌基督時,他沒有從耶穌基督講起,卻從歷史著手。基督信仰固然是個教義,但它並不侷限於此」。基督信仰更是一段歷史,它帶領我們通往的教義是「上主的許諾、與主的盟約,以及蒙主揀選的事實」。

基督信仰不只關乎倫理。它具有「道德準則,但是光有倫理觀念並不足以成為基督徒」。基督信仰不是為真理蒙揀選的菁英分子。當某個人說:「我接受了這個培育,我屬於這個運動團體,所以我高人一等。」這種優越感絕非基督信仰。相反地,基督信仰屬於子民,一個由天主白白揀選的子民。「倘若我們沒有這種屬於子民的意識,我們將成為意識型態下的基督徒,堅守一種肯定真理卻狹隘的教義,過度關切倫理道德」;抑或是,我們自認為菁英,覺得自己蒙天主揀選,「其他人將會下地獄,即使他們蒙天主的慈悲獲救,也是被丟棄的一群人」。教宗強調,「如果我們沒有屬於天主子民的意識,我們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因此,保祿從子民的歸屬感出發,解釋耶穌基督。教宗表示,「我們經常有所偏頗,側重於教義、道德或菁英主義。菁英的優越感對我們傷害極大,我們會失去對天主聖潔而忠信的子民的歸屬感。天主揀選了亞巴郎」,作了「莫大的許諾」,也就是有關救主耶穌的許諾,然後祂讓子民帶著這份盼望前行。這便是「子民的意識」。我們必須「傳揚我們的救恩史」、子民的記憶。在天主子民的這段歷史中,有聖人也有罪人,更有許多善良的百姓,人人都在其中。那些跟隨耶穌的群眾,敏銳地察覺到子民的歸屬感。一個人若是自稱為基督徒,卻沒有如此的敏銳度,他就不是真的基督徒,因為「他認為就算沒有子民,自己也能成義」。

無疑地,基督徒最危險的偏離正途,向來是「缺少屬於子民的記憶」。一旦缺少這記憶,就會過度看重教義、道德、倫理和菁英團體。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懇求上主恩賜子民的意識,如同聖母瑪利亞在《謝主頌》裡詠唱的那樣。「我們屬於天主聖潔而忠信的子民。全體子民擁有信德的敏銳度,在這相信的方式上絕對不會失誤」。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是信德的氣息,因為人在天主面前是個乞丐

CNS photo/Vatican Media

「祈禱是相信並信賴天主的人由衷的吶喊。」

2020年5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展開了新一輪的要理講授,主題為祈禱。教宗從《馬爾谷福音》中耶里哥瞎眼的乞丐巴爾提買談起。這名瞎子聽見耶穌的來臨,多次呼喚祂,懇求祂的憐憫。教宗坦言,在《聖經》中,巴爾提買是他最喜愛的人物,因為他「堅持不懈」地祈禱,即使旁人告訴他喊叫只會徒勞無功,他依然高聲疾呼,而且「實現心願」(參閱:谷十46-52)。

教宗闡明:「祈禱是信德的氣息,是信德最恰當的表現。在本次接見活動選讀的福音章節裡,許多人對巴爾提買的呼求聲感到厭煩,叫他不要作聲。但是,巴爾提買非但沒有停止,反倒越喊越大聲。尋求恩寵的人擇善固執,敲響天主的心門。巴爾提買稱耶穌是達味之子,承認祂是默西亞,一個廣受輕視的人,口中發出了信仰宣認。耶穌聽見了這名瞎子的呼聲,巴爾提買的祈禱觸動天主的心,為他自己開啟了救恩之門。」

「巴爾提買被帶到耶穌跟前,耶穌請他表達心願。」教宗強調:「這點極為重要,因為呼喊成了請求:『願我能再次看見!』於是,耶穌對他說:『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在這個貧窮困頓、無力自保又倍受輕視的人身上,耶穌承認他的信德威力非凡:他的信德吸引天主的慈悲和威能。信德意味著高舉雙手,呼喊懇求救恩的恩典。」

《天主教教理》第2559號寫道:「謙虛是祈禱的基礎。」

教宗強調:「祈禱來自於我們不穩定的處境、我們對天主的不斷渴求(參閱:第2560-2561號)。信德有如吶喊,缺乏信德則會壓抑這呼聲,如同某種對罪行緘默不語的行徑。」

教宗指出:「面對我們不知為何發生的艱辛處境,信德發出抗議之聲;缺乏信德則會故步自封,忍受著我們習以為常的狀態。信德是得救的希望;缺乏信德便會適應那壓迫我們的惡。」這就是為什麼教宗要從巴爾提買的呼聲開始談論祈禱的主題:「這名瞎子是個堅持不懈的人,即使周圍的人告訴他「這會徒勞無功,他也沒有因此默不作聲。所以他後來如願以償。」

「人心中呼求的聲音,比任何反對的理論來得強烈。這是一個自發性的聲音,沒有任何人指使。這個聲音質問我們塵世旅途的意義,在我們陷入黑暗時尤其懇求說:『耶穌,求祢可憐我!耶穌,求祢憐憫我們眾人!』」

教宗最後指出:「整個受造界都在懇切呼求,祈願慈悲的奧跡得到最終的滿全。事實上,不只基督徒在祈禱,所有的男女都在祈求,誠如聖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中說的:『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嘆息,同受產痛。』(八22)這無聲的懇求特別在人的心中萌生,因為『人在天主面前是個乞丐』(《天主教教理》,第2559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願天主幫助媒體工作者始終為真理服務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彌撒開始前特別念及媒體工作者。教宗說:「今天,讓我們為在媒體界工作的男女祈禱。在這疫情大流行時期,他們冒著極大的風險,從事繁重的工作。願上主幫助他們在傳媒工作中始終傳播真理。」

當天的福音取自《若望福音》(十二44-50)。耶穌說:「信我的,不是信我,而是信那派遣我來的;看見我的,也就是看見那派遣我來的。我身為光明,來到了世界上,使凡信我的,不留在黑暗中。無論誰,若聽我的話而不遵行,我不審判他,因為我不是為審判世界而來,乃是為拯救世界。拒絕我,及不接受我話的,自有審判他的:就是我所說的話,要在末日審判他。」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反省道:「若望福音的這段章節讓我們看到耶穌和天父之間的親密關係。耶穌按照天父的旨意行事。耶穌明確地指出自己的使命說:『我身為光明,來到了世界上,使凡信我的,不留在黑暗中』(46節)。依撒意亞先知也曾預言這光,說:『在黑暗中行走的子民看見一道皓光』(參閱:九1)。宗徒們的使命也是把這光帶給這個世界。換句話說,耶穌和宗徒們的使命是光照,因為世界處於黑暗之中。」

教宗接著指出:「耶穌的光被拒絕了。若望宗徒在福音一開始就明確地說道:『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三19)。人們習慣了黑暗,生活在黑暗之中。“他們不能接受光明,因為他們是黑暗的奴隸。耶穌的光使人看到事物的原貌、看到自由和真理。」

教宗舉例說:「聖保祿有過這種從黑暗過渡到光明的經驗。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他與上主相遇。天主的一道強光使他看不見。然而,藉著洗禮,保祿重見光明(參閲:宗九1-19)。保祿經歷了這種從黑暗到光明的經驗,這也是初期教會時期聖猶斯定將洗禮稱為『光照』的聖事,這也是我們在聖洗聖事中獲得的經驗。」

教宗接著強調:「耶穌雖然帶來光明,但是祂的子民拒絕祂。這是罪過的悲劇:罪過使我們雙眼蒙蔽,使我們無法容忍光,我們的雙眼有了疾病。那麽,哪些事物使我們的眼睛、使信德的眼睛患病呢?是惡習、世俗精神和傲慢。這三件事物催促你與其它事物有所連接,使你留在黑暗中而感到安全。活在光明之中並非易事,因為光使我們看到內在許多不願看到的醜陋事物:惡習和罪過等等。這些事物使我們蒙蔽,遠離了耶穌的光。」

教宗說:「如果我們開始思考這些事物,那麽我們找到的不會是一堵牆,而是出口,因為耶穌說過祂是光:『我來到世界上不是為審判世界,而是拯救世界。耶穌是光,讓光照耀你,讓你看到你内在的那一切。」

教宗最後總結道:「上主拯救我們,但是首先祂要求我們看到我們内在的黑暗。我們不要害怕上主,祂善良、溫和,並且接近我們。祂來是為拯救我們。我們不要害怕耶穌的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求主接納新冠疫情的亡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時,念及所有新冠疫情中的亡者。教宗說:「今天讓我們為全球疫情的亡者祈禱。他們孤獨地離世,臨終時沒有摯愛的撫慰,其中有許多人連葬禮都沒舉辦。願上主接納他們進入光榮。」

當天的福音記述了耶穌與猶太人的對話。耶穌明確告訴他們:「你們還是不信,因為你們不是屬於我的羊。」(參閱:若十22-30)教宗由此省思,哪些態度阻礙我們認識並宣認耶穌基督?

第一重阻礙是貪戀錢財。教宗說:「我們這些走入上主之門的人,也有許多人隨後裹足不前,因為錢財禁錮了我們。」上主對錢財的態度堅決,因為錢財是前行的阻礙。我們雖然不追求貧苦,卻不能為錢財而活,淪為它的奴隸。錢財是現世的主人,「而我們不能事奉兩個主人」(參閱:瑪六24)。

第二重阻礙是僵硬的態度:心靈的僵硬、詮釋法律時的僵硬。教宗指出,「耶穌正是為了這種僵硬態度,斥責法利塞人和經師」。態度的僵硬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關於這點,教宗提起一件奇聞軼事:有一名女士週六下午參加了一台婚配彌撒,並詢問這算不算一台主日彌撒,因為彌撒選讀的經文不同。這名女士害怕犯大罪,懷疑自己參加了一台「假的」彌撒,因為經文對不上號。教宗說:「這名女士屬於某個教會運動團體,可是這態度多麼僵硬。這會使我們遠離耶穌的智慧,剝奪你的自由。許多牧者助長信友靈魂裡的這種僵硬態度,而這僵硬態度使得我們進不了耶穌的門。」

第三重阻礙是懶惰懈怠。鬆懈倦怠的態度「奪走我們前行的意願」,「讓你變得不冷不熱」。懶散是我們前行的阻礙。第四重阻礙是教權主義,因為它「取代耶穌的位置」,立定諸多規矩。教宗痛斥「教權主義剝奪信友的信仰自由。教權主義作風是教會內的一種醜陋疾病」。第五重阻礙是世俗精神,也就是信仰的實踐流於世俗化。有些堂區的某些聖事的慶祝變得世俗,人們不太明白耶穌臨在的恩寵。

上述的所有態度,都「缺乏自由」。少了自由,就無法跟隨耶穌。當然,自由有時會走過頭,失足跌倒,但這總好過在開始走向耶穌之前,就一蹶不振。教宗最後懇求上主光照我們,「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內心是否自由」,能否自由地走向耶穌,「成為祂的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