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耶穌總是和我們一起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0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中,以《新約聖經》記述耶穌開始公開生活為例繼續講解祈禱。教宗特別講到了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的情景,四部福音都記載了群衆聚集在一起祈禱,並具體説明民衆聚集具有顯著的補贖特徵(參閲馬一5;瑪三8 )。

教宗首先表示:「耶穌的第一個公開行動是參加群衆悔罪的的祈禱活動,參加祈禱的人都承認自己是罪人。為此,洗者若翰不贊同耶穌受洗,對耶穌說:『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瑪三14)』但耶穌堅持,表示『祂的行動是為承行天父的旨意(參閲瑪三15),即與我們人類身份一致的行動。祂與天主子民的罪人一同祈禱。』耶穌不是遙遠的天主,祂降生成人以完全的、人類難以想象的方式啓示給人類。」

教宗引用天主教教理的話說:「這是天父等待已久、應發自祂子女心中的祈禱。這種祈禱終於由祂的獨生子,協同世人並為了世人,在其人性中活出來了。(參閲《天主教教理》2599號)」

教宗接著講道:「那天,在約旦河岸,呈現著全人類。重要的是有罪人,這些罪人認為他們不被天主所愛;他們不敢邁進聖殿的門檻;他們不祈禱,因為他們覺得不配。耶穌來是為所有的人,也是為那些人,正是以和他們一起作為他履行使命的開始。」

教宗繼續表示:「《路加福音》的記載強調了耶穌受洗時的祈禱氣氛:『衆百姓受洗後,耶穌也受了洗;當祂祈禱時,天開了』(路三21)。耶穌通過祈禱,打開了天堂的門,聖神從天而降,從高天傳出一個聲音,宣報了那令人驚嘆的真理:『祢是我的愛子,我因祢而喜悅』(路三22)。這句簡單的話蘊含著巨大的財富,它使我們直觀到耶穌的奧蹟,祂的聖心總是指向在天大父。」

「請看,這是耶穌祈禱的獨特之處:就是充滿聖神,而在天大父的聲音證明了祂是被天父所愛的聖子,天主聖父在聖子内得到圓滿的體現。」

教宗最後表示:「我們必須祈求耶穌,讓祂的祈禱也成為我們的祈禱。那麽,我們將會聽到從高天傳來的聲音,這聲音遠比從我們卑微心靈深處發出來的聲音更有力,它是溫柔的低聲細語:『你被天主所愛,你是兒子,你是在天大父所喜悅的』。」

教宗總結道:「耶穌進入約旦河不是為祂自己,而是為了我們衆人。祂打開了天門,如同梅瑟打開紅海一樣,使我們所有人能通過祂而進入天國。耶穌把祂的祈禱賜給我們,那是祂與天父愛的對話。耶穌把祈禱當作是天主聖三的種子賜予我們,願這種子在我們的心中扎根成長。讓我們接受祂的這個賞賜吧!」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不要生活在視天主和窮人不存在的傲慢之中

2020年10月2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聖詠集》。教宗強調,聖詠教我們如何向天主祈禱,也教我們如何為我們身邊的弟兄姐妹祈禱。他祝願聖詠的祈禱幫助我們不要陷入「不仁」的誘惑,就是在生活中,甚至在祈禱中,視天主和窮人不存在。

教宗首先表示:「我們注意到在聖詠中經常會出現一個負面的形象,就是那些不以超性事物為依據,在生活中視天主不存在、不管束自己的傲慢、不擔心自己所思所行受到審判的人。」

教宗強調:「聖詠視祈禱為我們生命的重要現實,祈禱是人的救援。當然也有假的祈禱,只為獲得別人讚賞的祈禱。關於這點,耶穌曾嚴厲訓誡我們。但是,當我們真誠地接受祈禱的真精神並使之進入内心時,我們就會以天主的眼光去默觀現實。」

教宗表示:「祈禱是生活的中心,如果祈禱,也會令弟兄姐妹在我們的心中變得重要。誰敬拜天主,誰就愛他的子女。誰尊重天主,誰就會尊重人。」

教宗接著説道:「祈禱不是緩解生活焦慮的鎮靜劑,這類的祈禱當然不是真正基督徒的祈禱。相反地,祈禱使人負起責任來。我們在耶穌教導祂的門徒『我們的天父』經文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為了學習這個祈禱的方式,聖詠是一個大學校。所有的聖詠祈禱都首先用在聖殿内,然後在會堂内,在個人内心的更深處。《天主教教理》這樣說:「聖詠祈禱多彩多姿的表達方式經常在聖殿内的禮儀中,和在人心裡形成。」(參閲《天主教教理》第2588號)

教宗說:「在聖詠的祈禱中,世界就是一個始終存在的現實。比如,聖詠表達了天主拯救脆弱者的承諾:『為了貧苦者的委屈,為了窮困者的嘆息,我要立刻起來 – 上主說:將渴望救援的人救起。』(參閲詠十二6)聖詠也告誡塵世間財富的危險,因為‘人在富貴中,不深思遠慮,將與牲畜無異,都要死去’。(參閲四十八21)聖詠也打開歷史中天主的視野,『上主使異邦的計劃無序,使萬民的策略廢去。上主的計劃卻永恒不變,祂心中的謀略萬世常傳。』(參閲三十三10-11)」

教宗繼續表示:「有天主臨在的地方也必定有人。聖經明確表示,『我們應該愛,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假使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因為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我們從祂蒙受了這命令:那愛天主的,也該愛自己的弟兄。』(參閲若一,四19-21)」

教宗最後說:「親愛的弟兄姐妹們,願聖詠的祈禱幫助人不陷入『不仁』的誘惑,就是在生活中,甚至在祈禱中,視天主和窮人不存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詠教我們如何向天主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0月1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祈禱的主題。這一次教宗特別以舊約《聖詠集》為例,教導我們如何向天主祈禱。

教宗首先講道,當我們閲讀聖經時,我們會讀到許多不同的祈禱文,但有一部完全由祈禱文組成的書,那就是《聖詠集》。教宗說:「這本書已經成為無數祈禱者的故鄉、訓練場和生活的家。」

教宗解釋說:「《聖詠集》是舊約《智慧書》的一部分,因為它通過與天主交談的經驗向人傳達如何『曉得祈禱』。在《聖詠集》中我們可以找到人類的全部情感:喜樂、痛苦、懷疑、希望和辛酸。」教宗也引用《天主教教理》的一句話,解釋:「聖詠是如此樸實,致使任何處境和時代中的人,都可以真誠地用來祈禱的書(參閲:《天主教教理》2588號)。當我們反復閲讀聖詠時,我們就是學習祈禱的語言。簡而言之,聖詠是天主的言語,我們人類用這言語與天主交談。」

教宗接著表示:「在《聖詠集》中找不到虛幻和抽象的人物,聖詠不是在書桌上創作完成的作品,而是源自於人向天主的呼求,往往從人類痛苦生活的經驗中發出。在聖詠中,我們聽到有血有肉的祈禱者的聲音,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所有人一樣,充滿著困難、艱辛和不確定性。聖詠的作者沒有從根本上否定這痛苦,他知道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過,他把這痛苦轉化成了呼求。」

「在許多呼求中,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呼求,如同從頭到尾貫穿全書的一個呼喊『到何時為止呢?』。每一個痛苦都呼求獲得釋放、每一個哭泣都渴望慰藉、每一個傷口都期待痊癒。」教宗解釋:「聖詠提醒我們生命除非得到治癒,否則不會得到拯救。人的存在只是一口氣,他的生命轉瞬即逝,但祈禱者明瞭人在天主的眼中是珍貴的,所以人的呼求是有意義的。」

教宗繼續說:「聖詠的祈禱就是這呼求的證明,即一個多重的呼求。因為痛苦在生活中具有許許多多的面孔,諸如:疾病、仇恨、戰爭、迫害、不信任,直到死亡為止。聖詠的作者呼求天主在人類所有的努力都徒勞的地方介入,這就是為什麽祈禱本身就是救恩之路,也是救恩的開始。」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受苦,不管是相信還是拒絕天主的人。但是,在聖詠中痛苦變成了一種關係。」教宗引用《聖詠》第56篇的話來解釋痛苦與天主的關係:「我多次流離失所你都知悉,我的眼淚聚在你的皮囊裡,豈不是也寫在你的書卷内?(詠五十六9)」教宗說:「在天主的面前我們不是陌生人、也不是數字。我們是有面容和心靈的人,祂能叫出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

教宗進一步說道:「有信仰的人在聖詠中找到了答案。他知道即使所有人的門都關閉了,天主的門卻始終敞開著;即使他被全世界定罪,在天主内卻有救恩。」

教宗說:「『上主,請聼』:在祈禱中有時知道說這句話就足夠了。不是所有的問題經常能夠得到解決,祈禱的人不會空想,他知道塵世生活的許多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沒有出路;痛苦將伴隨著我們,在一場戰鬥之後,還有其它的在等待著我們。」

教宗最後說:「更糟糕的可能就是被遺棄的痛苦,不被人記起。祈禱能幫助我們解除這痛苦。我們可能總是不明白天主的計劃。但我們的祈禱不會停留在地面,而是上升到天父那裡,天父慈悲為懷,祂為每一個受苦和死亡的子民哭泣。如果我們與祂保持關係,我們的生命即使無法免於苦難,但能向美善敞開廣闊的視野。」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要勇敢說出「不可如此行事」

圖片:Vatican Media

「我們需要厄里亞的精神。他是個度默觀生活的人,同時又積極活躍,能在君王與王后殺害納波特、奪取受害者的葡萄園後,挺身向君王與王后提出諫言。」

2020年10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恢復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並著重講述厄里亞先知的經歷。教宗說:「我們多麼需要熱忱的基督信徒,在領導者面前秉持厄里亞的勇氣,說:『不可如此行事!這等同於殺人。』」

「因此,基督徒不該按照『二分法』來生活,卻要佇立在上主前,並接受派遣,前去與弟兄姊妹相遇。」教宗表示:「祈禱並非與上主封閉在一旁,矯飾心靈。不,這不是祈禱。這是假裝在祈禱。祈禱是與天主推心置腹,接受派遣,前去服務弟兄姊妹。祈禱的試金石在於對近人的具體的愛。相反地,信友在世上採取行動以前,要先靜默祈禱,否則就是衝動行事,缺乏分辨,漫無目的地焦躁不安。基督徒要是這麼做,就會做出許多不義之舉,因為他們沒有先到上主面前祈禱,分辨該做的事。」

教宗闡明:「在聖經裡,厄里亞的信仰『晶瑩剔透』。他正直清廉,從不心胸狹隘,即使面對重重考驗,他依然忠於天主。他的名字或許本身意味著『雅威是天主』,蘊藏著他使命的奧秘。厄里亞的象徵物是火焰,他為所有體嘗過誘惑和磨難的信徒,樹立了榜樣。厄里亞的信仰有如一段進程,其高峰是曷勒布山上的經驗:當時,天主向厄里亞彰顯自己,但天主並不在風暴或地震中,卻在輕威細弱的風聲裡。」教宗指出:「天主以這個微不足道的記號,向自認為失敗的逃亡先知通傳訊息,讓他的內心恢復平安。」

教宗說:「這是厄里亞的經歷,但它似乎是為我們大家而寫的。在某個夜晚,我們可能感到無用而孤獨,那時祈禱將會來到,敲響我們的心門。我們人人都可以抓住厄里亞外衣的邊緣,如同他的弟子厄里叟拾起他的半件外衣那樣。雖然我們會犯錯,或是感到威脅和恐懼,只要我們藉著祈禱回到天主面前,我們將能奇跡似地重新獲得寧靜與平安。這便是厄里亞的榜樣教導我們的。」

接著,教宗稱:「祈禱是滋養生命的養料。因著祈禱,厄里亞在隱修傳統中廣受敬愛,不少人把他視為獻身於天主的靈修之父。厄里亞是天主的人,他起身捍衛至高者無上的尊崇地位,卻也不得不正視自己的脆弱。」教宗表示:「在一個祈禱的人心中,他對自身軟弱的認識,乃是歡喜雀躍時刻最寶貴的事。我們在祈禱時,既會有神魂超拔的時刻,也會有痛苦、神枯和考驗的時刻。祈禱就是要接受天主的帶領,也接受逆境和誘惑的千錘百鍊。」

「厄里亞是整部聖經中極具吸引力的人物。他跨越時代的界線,也出現在《新約》裡:耶穌顯聖容時,在耶穌身旁的正是厄里亞和梅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信德的光照下讓愛像病毒一樣四處傳播

圖片:梵蒂岡新聞網

2020年9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城的聖達瑪索庭院,舉行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他前幾週的「治癒世界」要理講授。

教宗指出:「最近幾週我們共同反思了如何治癒世界,使之不再受目前疫情大流行所凸顯的痛苦。作為耶穌的門徒,讓我們以信、望、愛三德來引導我們,我們接受跟隨祂的腳步,優先選擇窮人、重新思考如何使用物質財富和照料我們的共同家園。」

「願這條路能繼續下去」,教宗表示:「他希望我們把我們的眼睛始終聚焦於耶穌,耶穌不分種族、語言和國家,保護和治癒世界,並照料每一個人。」他解釋說:「為了做到這一點,並緊隨耶穌的腳步,我們必須默觀和欣賞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受造物的美好,因為所有這些都出自天主的慈心。」

教宗接著指出:「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我們的貧窮和受苦的弟兄姐妹身上辨認出基督的臨在,去與他們相遇,傾聽他們的哀哭和大地的呐喊。我們認出基督,便能使社會重生而非恢復原有所謂的常態。」他解釋:「我們曾經了解的常態已因不正義而生病。這病毒凸顯了許多的不正義,這都是我們人類造成的結果。反之,我們蒙召去建設天國的常態,在其中人人都有麵包,並充足富裕,社會機構是基於貢獻、分享與分配,而不是佔有、排斥和積累。」

教宗繼續說:「要克服疫情大流行,我們不僅要必須找到治療新冠病毒的方法,而且還必須找到治癒人類和社會-經濟的病毒的方法。」

教宗最後指出:「一個公平和公正的社會是一個更健康的社會,我們能夠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建設基督為我們開創的天國,即在黑暗中建立的光明王國、在許多暴行中建立的正義之國,它是許多痛苦的喜悅,疾病與死亡的痊癒與救贖。在信德的光照下讓愛像病毒一樣傳播,讓希望傳遍全世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落實輔助原則和聆聽弱小者,方能走出危機

圖片:Vatican Meida

「在醫治社會的進程中,人人蒙召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2020年9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稱之為「走出當前困境的道路,眼前的危機攸關醫療衛生、社會、政治和經濟。為了促進民眾參與治療及重生的工程,每個人都該獲得適當的資源。然而,許多人往往無法參與重建公益的事務,因為他們遭到邊緣化、被排斥或受到忽視;某些社會群體無法貢獻己力,因為他們在經濟或政治方面難以喘息。在某些社會裡,很多人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在其它地方,尤其是在西方世界,很多人自行壓抑自己的道德或宗教理念。但是,這樣無法走出困境,或者無論如何,不能更好地走出來。」

回顧歷史,教宗表示:「在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後,庇護十一世教宗闡明,為能真正地重建,輔助原則至關重要。這是一種由雙重動力所推動的社會原則:一是由上往下,二是由下往上。國家等社會的最高階層,以及中低階層都必須參與其中。個人、家庭、協會、企業、所有中間團體,以及教會,都極為關鍵。而今,原住民的聲音、文化和世界觀,並未列入考量,忽視輔助原則的情況有如病毒一般散播開來。」

教宗說:「讓我們想想各國提供的大規模金融援助。它們多聆聽大型金融公司,而非人民或那些推動實體經濟的人。它們多聆聽跨國公司,而非社會運動。它們多聆聽有權勢的人,而非弱小者。這不是人性之路,不是耶穌教導我們的道路,沒有落實輔助原則。如此一來,人們無法在自己的救贖上扮演主要角色。或者,我們也想想治療病毒的方式:它們多聆聽大型製藥公司,而非在第一線的醫院或難民營服務的醫護人員。這不是一條好的道路。人人都該受到聆聽,不論他身處高位,或是位於基層。」

為能更好地走出危機,教宗指示了一條好的道路,即:「該當落實輔助原則,尊重每個人,特別是弱小者的自主權和創造力。團結之路需要輔助原則,因為缺乏社會的參與,少了中間團體的貢獻,就沒有真正的團結互助。」教宗列舉的中間團體包括:家庭、協會、合作社、小型企業,以及各種民間社團。「這種參與有助於預防並糾正全球化和國家行動的某些負面狀況,如同在治療全球疫情受害者時也發生的那樣。『基層』的這些貢獻理當受到鼓勵」。

走出危機,意味著改變,而且是人人做出真正的改變。教宗籲請眾人建設一個地方層級與全球層面互相充實的未來,讓少數群體的美好與富饒能在其中綻放光彩,較富裕的人能為較貧困的人服務。

教宗接著談到在封城期間民眾自發性的掌聲。教宗說:「那是給醫生、護士的掌聲,作為鼓勵和希望的記號。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很多人獻出了生命。讓我們把這掌聲也送給社會團體的每個成員,送給大家,送給每個人,致以他們的寶貴貢獻,無論這貢獻是多麼微小。」

教宗也邀請眾人向「被丟棄的人」獻上掌聲,諸如年長者、兒童和殘疾人士;我們也要向勞工,以及所有提供服務的人獻上掌聲。

在掌聲之外,人們也要勇敢地懷抱希望和遠大夢想。教宗最後勉勵說:「我們別試圖重建過去,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新的事物在等待我們。上主許諾說:『我將更新一切。』讓我們鼓勵彼此夢想遠大,追求這些理想,別試圖重建過去,尤其是那汙穢不堪、早已病態的部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以默觀和關懷的態度成為生命和地球的守護者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9月16日,教宗方濟各於在梵蒂岡城的聖達瑪索庭院,舉行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繼續他的「治癒世界」要理講授,他從教會的社會訓導來闡釋如何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危機。教宗強調,默觀和關懷這兩種態度顯示出糾正和重新平衡人類與受造物關係的方式。

教宗強調:「為了克服疫情大流行,人類必須彼此照顧和彼此關懷。我們必須支持那些照顧脆弱者、病人和年長者的人,因為,他們在當今社會中起著重要作用,雖然他們常常得不到表揚和應有的酬報。」教宗繼續說:「我們也必須照顧我們的共同家園。所有的生活方式都是相互關聯的,我們的健康依賴於天主創造並委托與我們的生態系統。」

教宗說:「對濫用我們共同家園最好的解藥是默觀,如果沒有默觀,就很容易淪為不平衡和絕對人類中心主義的犧牲品,這種思想過度重視我們人類的角色,把我們人類定位為所有其它受造物的絕對統治者。」

教宗解釋說:「對聖經關於創造的曲解造成了這種誤解,因而導致對地球的剝削,以至於使其窒息。我們自以為我們處於中心地位,聲稱擁有天主的家;因此,我們破壞了祂創造的和諧,我們變成了掠奪者,忘記了我們是生命守護者的使命。」

教宗接著指出:「地球需要我們經營才適合生活,但絕不能剝削地球。相反地,我們的任務是照顧我們的共同家園。我們最貧窮的弟兄姐妹和大地母親正為我們造成的破壞和不公正而哀嚎,他們哀求我們要改變路徑。」因此,教宗強調:「重新找回默觀的面向很重要。當我們這樣做時,人們就會發現天主賜予我們事物的内在價值。」

教宗繼續解釋:「那些懂得默觀的人,將更容易著手改變導致退化和損害健康的因素。他們將努力教育並推動新的生產和消費習慣,為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作出貢獻,好能確保尊重我們的共同家園。」

教宗最後在結束要理講授時強調:「所有人都能在關懷受造物方面發揮作用。我們每個人都能而且必須成為共同家園的守護者,能夠因天主的受造物而讚美天主,並能夠默觀和保護它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以無窮盡的愛應對新冠疫情大流行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9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城的聖達瑪索庭院,舉行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將當日有關「治癒世界」的要理講授聚焦於「共同福祉」的概念上。

教宗說:「如果我們衆人一起追求共同福祉,我們就比以往能更好地擺脫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危機。」教宗感嘆:「我們已經開始看到集團利益正在顯露,有些人出於自私的目的試圖利用這場危機。」

教宗解釋道:「基督徒應以愛,特別是天主對我們的愛來應對疫情大流行和隨之而來的社會經濟危機。我們蒙召去愛每一個人,不僅要愛我們的朋友和家人,甚至要愛我們的敵人。要將這愛付諸實踐是困難的,但這是一門可以學習和改進的藝術。愛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人際關係,而且可以使社會、文化、經濟和人際關係蓬勃發展,從而使我們能夠建設『愛的文明』。」

教宗表示:「當前的危機正在幫助我們体認到每個人的個體利益都與整個社會的共同福祉緊密相連。」教宗堅信:「一個不受柵欄、邊界、文化和政治差異阻擋的病毒,必須用一種沒有柵欄、邊界和差異的愛來面對。」

教宗繼續解釋道:「從另一方面來説,如果以自私或利己的方法來解決危機,也許我們能走出新冠病毒疫情危機,但肯定不能走出疫情所帶來並加劇的人類和社會危機。相反,每個人,特別是基督徒都有責任為促進共同福祉而努力工作。」

教宗承認:「政治常常有不良的聲譽,也許並非沒有道理。好的政治是可能的,當它將人和共同福祉置於其職責的中心時。因此,這就要求所有人,特別是那些承擔社會和政治責任的人,將自己的行為植根於倫理原則,並以社會和政治之愛來培養他們。」

因此,教宗強調說:「現在是以所有人的共同奉獻改善我們社會仁愛的時候了,每個人都必須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沒有人該置身於外,袖手旁觀。通過我們的舉動,即便是一個最簡單的舉動,也會讓不可見天主的形象成為可見的,因為天主是愛。」

教宗最後總結道:「在慈悲天主的助佑下,如果我們攜手為共同福祉而齊心協力地工作,我們就能治癒世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以具體的關懷行動重建後疫情時代的社會

圖片: @franciscus

2020年9月2日,教宗於在梵蒂岡城的聖達瑪索庭院舉行了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繼續以「治癒世界」作為他為在場信眾講解要理的主題。教宗首先向大家表達他重新與信友們面對面會面的喜悅心情,並指出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如何凸顯出了我們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無論是好是壞。因此,團結關懷比以前更是擺脫危機的關鍵。

教宗解釋道:「全人類都源自天主,並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家園中,天主安置我們在一個地球花園上,我們在基督内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地。但是,當我們忘記所有這些,我們之間的相互依存就變成一些人依賴另一些人,不平等和邊緣化現象就日益加劇;它削弱社會結構,也導致環境惡化。」

接著,教宗重點解釋「團結關懷」一詞,他說:「在現今團結一詞好像有點過時,不為人了解。團結關懷不僅是一些偶爾的慷慨行為而已,想反,團結關懷還需要創造一種思維方式,即從團體和所有人的生命優先權的角度考慮,而不是財富被少數人獨佔。『團結關懷』是一個正義的問題,健康而富有成果的互相依存需要強烈地扎根於天主創造的人類和大自然,並需要尊重人和大地。」

隨後,教宗反思了《舊約》巴貝爾塔的故事(參閲創十一1-9):「當人類無視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受造界、創造者,試圖登天時,我們終結了統一的語言,建造摩天大樓,我們是在摧毀團體並破壞文化財富。另外一個不幸的結果是,把他人當成勞動力看待,而不是建立團體。」

教宗嘆息說:「當金融市場的股票下跌時,所有的新聞媒體都報道,但是,成千上萬人因飢餓而倒下的事,卻沒有人說。」

教宗接著講道:「聖神降臨是巴貝爾塔的回答和對立面,聖神降臨在團體内,在多樣性中建立統一及和諧。多樣性確保團體充滿抗體,提醒團體每一個人是獨特的,並保護其免受個人主義和自私的危害。團結關懷是後疫情時代的前進之路,是治癒我們人際關係和社會疾病的方法,別無它途。」

最後,教宗鼓勵在場的信友們:「讓我們的團結關懷被信仰所引導,好讓我們能夠把天主對我們弟兄姐妹的愛轉化到建設團體中。」教宗還邀請衆人捫心自問:「我會為別人著想嗎?」

教宗用以下的話結束他當天的要理講授:「在危機和暴風雨中,上主呼喚並邀請我們重新喚醒並激活這團結關懷,就是能夠在所有似乎被破壞的時刻給予關懷和支持,並賦予這時刻一個意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將恢復開放信友參加

圖片: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圖書館舉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已有數個月之久,今後要改在宗座大樓內的另一個場地,特別是將在遵守防疫規範的情況下,開放信眾現場參與。聖座新聞室宣布了這項消息,提及教宗府規定,從9月份開始,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將重新開放信友參加。

公告寫道,「依循當局的衛生指示」,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將於上午9時30分在宗座大樓聖達瑪索庭院舉行。所有有意參加的人都可以參加,不需入場券」。參加者可於活動當天上午7時30分起,從聖伯多祿大殿右側廊柱的銅門進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