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利瑪竇憑藉對話和友誼在中國傳福音

2023年5月31日,教宗方濟各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以使徒熱忱為題的要理講授中論述了可敬者利瑪竇在中國的傳教生活。這位耶穌會士是意大利馬切拉塔人,年輕時就渴望到遠東傳教。自方濟各・沙勿略的時代起,沒有任何一位耶穌會士能夠進入中國。但利瑪竇和他的同伴經過充分的準備後並學習中國語言和風俗,得以在該國南部住下。然而,為了到達北京卻用了18年的時間。

教宗說:「憑著恆心和耐心,在不可動搖的信德激勵下,利瑪竇得以克服艱難險阻、不信任和反對。設想在那個時代,步行或騎馬都需要很長時間,但他仍舊前行。利瑪竇的秘訣是什麼?熱忱驅使他走上哪條路?他始終走在對話和友誼的道路上,與所有遇到的人都如此,這為他宣揚基督信仰敞開了許多大門。」

「結交朋友是利瑪竇生活中的一個特徵。他始終尋找最好的方式來進入中國人的文化與生活,甚至穿上僧侶的袈裟。後來他明白,必須呈現儒家文人的生活型態,穿他們的服裝,而且要研究他們的著作,在與中國社會的文化和習俗的對話中介紹基督信仰。利瑪竇的科學造詣得以在眾博學者當中引起興趣和欣賞。」

教宗指出:「利瑪竇和追隨他的傳教士們的數學和天文學知識促成了西方與東方文化和科學之間碩果累累的相遇,這相遇在對話和友誼的標記下,經歷了一個最愉快的時代。」

「然而,利瑪竇這一切活動的根本動機卻是宣講福音。」教宗表示:「在科學領域贏得的信任使他具有權威將他的信仰內容提出來。不過,他吸引眾人的還有另外的一面。除了教義外,是他在信仰生活、品德和祈禱方面的見證。這些傳教士常祈禱。他們去宣講、去行動,以及做出策略上的舉動,所有這一切,他們都會祈禱。」

「祈禱滋養傳教生活,這是一種愛德生活,不為名利和財富而徹底無私地幫助別人。此外,利瑪竇吸引別人的另一個因素是他生活上的言行一致,這樣使宣講福音具有效力。」教宗說:「我們眾基督徒都是福傳者,因此也應言行一致。我能背誦《信經》,能說出我們信仰上的一切事,但你的生活若與此不符,就毫無用處了。」

「那吸引人的是言行一致的見證:我們基督徒應活出我們所說的,不要裝作像基督徒那樣生活,卻活得像塵世上的人那樣。你們要留意這事,注視這些偉大的傳教士,例如這位意大利人利瑪竇。注視這些傳教士的同時,會看到最強大的力量是言行一致:他們是言行一致的人。」

利瑪竇始終樂於為他人付出辛勞,耗盡精力,去世時只有57歲。教宗談到:「這位偉大的熱忱使徒、耶穌會士在生命的最後時日說,他不知道是為去見天主而感到幸福,還是為不能繼續使命而感到悲傷。」

最後,教宗再次強調利瑪竇在信仰生活上的言行一致:「利瑪竇的傳教精神成了現時的鮮活典範。他對中國人民的愛是一個榜樣;但一條最具現實意義的道路是生活上的言行一致,是他作為基督徒的生活見證。弟兄姐妹們,今天我們每一個人要捫心自問:『我是否言行一致,還是有點馬馬虎虎?』」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福傳熱忱的勇氣助我們在跌倒後重新站起

圖片:Vatican Media

在宣講福音的熱忱方面,韓國殉道聖人金大建的生平「始終是個說服人心的見證」。2023年5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如此讚許了這位韓國首位本地司鐸、為信仰蒙難的殉道者。教宗當天繼續以傳教使徒熱忱為題的系列要理講授,省思了聖金大建的芳表。

教宗首先解釋道,大約兩百年前,朝鮮半島發生極其嚴重的迫害基督信仰浪潮。當時在那裡,「信奉耶穌基督,意味著不惜以死亡作出見證」。即使在這段猛烈的迫害時期,聖金大建仍勇敢地尋找四散的信友。他們由於害怕被逮捕,被迫保密身份。教宗提到,在當年的背景下,平信徒在傳播信仰上起了關鍵作用。

聖金大建還是個年輕修生時,為那些秘密前往該國傳教的司鐸們提供協助。教宗表示,聖金大建為福音忍受了很大的磨難。「有一回,他在雪中長途跋涉,筋疲力盡地跌倒在地,恐怕就要凍死。突然,他聽見了有聲音說:『起來,繼續前行!』他明白了他在為福音作見證時並不孤單,上主從不離棄他。」

教宗指出,聖金大建堅忍不拔地跟隨基督,為天主子民服務,從而蒙難殉道。對聖金大建而言,基督徒身份可以總結成一個詞,即:「耶穌的門徒」。「事實上,作上主的門徒,意味著跟隨祂,走上祂的道路,而這蘊含了為福音獻出生命」。基督徒因其本質是傳教使徒和見證人,如同耶穌是天父的傳教使徒和見證人那樣。「從五旬節那天起,每個基督徒團體都從聖神那裡領受這個身份,整個教會也是如此」。

基督徒如果圓滿地活出福音,他就能為信仰作見證,使之成為「具有傳染力的信仰」。「福傳的熱情」正是由此而生,縱使身處逆境也不例外。「相反地,這在逆境中反倒變得更有價值。聖金大建和其他韓國信友展現出,在迫害時期作的信仰見證能結出更多的信仰果實」。

說到聖金大建倒在雪地裡差點凍死、聽到聲音後重新站起來的經歷,教宗表明,當我們跌倒時,傳教使徒熱忱的勇氣幫助我們重新站起來。聖金大建在雪地中跌倒、失去意識,聖伯多祿宗徒跌入罪惡、三次不認主基督,這一切教導我們,就算跌倒也能重新站起來。

「我們之所以能站起來,是因為主耶穌從不離棄我們。祂總是在我們身邊,鼓勵我們,牽著我們的手。而且,祂不斷對我們說:『站起來,往前走!』」

教宗強調,主耶穌是從死者中復活的那一位。正是因著祂的逾越奧跡,我們得以在每次跌倒後重新站起來。「這是讓我們能前行的力量泉源」。

教宗最後期勉信眾效法聖金大建的榜樣,不要氣餒,「不要被奪去福傳的甜美喜樂」,卻要懷著耶穌基督恩賜的力量,向前邁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聖愛促使聖方濟各沙勿略前往最前沿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5月1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的要理講授繼續以傳教熱忱為主題,提出了聖方濟各沙勿略的榜樣。「基督聖愛的力量促使聖方濟各沙勿略前往最前沿,儘管不斷感到疲憊、面對危險,他依然克服挫折、失望和氣餒。事實上,天主聖愛給了他安慰和喜樂,助佑他跟隨、事奉上主,直到最後」。

聖方濟各沙勿略是天主教會的傳教主保。教宗讚許他不論身在何處,都殷切地照顧病患、窮人和孩童。「他緊湊的工作始終伴隨著祈禱,以及與天主的共融」。

教宗指出,不僅為傳教士,而且為年輕人來說,聖方濟各沙勿略都是個好榜樣。這位聖人在貧困中常懷勇氣,「為傳教使命竭盡全力」,作了許多驚人的努力。在讚許聖方濟各沙勿略的同時,教宗也向所有傳教士表示讚賞,他們在基督信仰和基督聖愛的激勵下,一直奉獻自己、幫助他人。「我們在今天的傳教士身上看到這份勇氣。他們雖然沒有搭船,卻搭乘飛機,而且有勇氣走出去」。

聖方濟各沙勿略於1506年出生在西班牙北部落魄的貴族家庭,他之所以在巴黎大學求學,是為了得到報酬優渥的職務,以確保未來生活無虞。然而,他在學校遇見了聖依納爵,從而「活出嶄新且深刻的靈修經驗」。教宗解釋了聖方濟各沙勿略成為耶穌會士,以及被派往東印度福傳的始末。

從那時起,一批批為數眾多的熱忱傳教士準備好承受無比的艱難和危險,前往遠方接觸他們完全不認識其文化和語言的人群。教宗指出,這些傳教士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強烈渴望讓耶穌基督和祂的福音廣為人知。

接著,教宗回到聖方濟各沙勿略的生平:他抵達印度果亞後,並未在那裡停下腳步,而是前往印度南部海岸向貧困的漁民宣講福音,教導孩子們要理和祈禱,施行洗禮,治療病患。某天晚上,聖方濟各沙勿略在宗徒聖巴爾多祿茂的墓前時,感到必須走到更遠的地方。於是,他前往印度尼西亞群島,兩年內在那裡建立了好幾個基督徒團體。聖方濟各沙勿略把要理翻譯成當地語言,以歌唱的方式教導人們。

教宗邀請信眾閱讀聖方濟各沙勿略的書信,好能明白他的心情。聖人寫道:「危險和苦難,我心甘情願忍受著,只為了愛我們的天主上主,服事祂。這些在極大的神慰上是富饒的珍寶。」(1548年1月20日)

後來,聖方濟各沙勿略去了歐洲傳教士還沒到過的日本。教宗說:「由於氣候、反對和不懂語言的緣故,在日本的三年非常艱苦。」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所灑播的種子將會結出碩果」。教宗指出,在日本,「聖方濟各沙勿略得知,對於在亞洲的傳教使命來說,另一個關鍵的國家是中國」。「因其文化、歷史和偉大,中國實際上在世界的那個地方起主導作用」。

正因如此,聖方濟各沙勿略回到果阿,不久後啟程,希望能進入華夏大地,但是未能如願以償。聖方濟各沙勿略於1552年在上川島安息主懷,年僅46歲。教宗說:「聖方濟各沙勿略在塵世的旅途就這樣結束了。」

在要理講授的最後,教宗讚許這位聖人的榜樣:他勤於祈禱、與基督共融,直到塵世生命的結束。教宗說:「願上主賜給我們大家福傳的喜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歡迎科普特正教會宗主教:您的來訪增進共融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5月1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與科普特正教會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相會,先是予以擁抱,再來是親吻宗主教的聖牌,接著在翻譯人員的協助下寒暄問暖。然後,這兩位領導人一同走向安置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的座位,並肩而坐。在陰雨綿綿的早晨,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眾領受了教宗方濟各和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的降福。

恰恰在十年前,貝爾格里奧剛當選伯多祿繼承人時,塔瓦德羅斯宗主教前來梵蒂岡拜訪教宗方濟各。如今,他們兩人再次在梵蒂岡舉行會晤,而且相遇的日子不僅落在他們兩位領導人首次會面的十週年紀念日,也適逢他們的前任、保祿六世與謝努達三世宗主教歷史性會面的五十週年紀念日。半個世紀前,這兩位教會領導人正是在5月10日這一天簽署了有關基督論的聯合宣言。

為此,教宗方濟各當天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沒有講授要理。他開門見山地說:「親愛的朋友、弟兄,我感謝您接受了我在這雙重紀念日上的邀約。我懇求天主聖神的光照亮您在羅馬的訪問,您將在這裡舉行的重要會晤,特別是我們的個人談話。」

教宗由衷感謝宗主教「致力於增進科普特正教會與天主教會之間的友誼」。他回憶起2013年的首次會晤:當時塔瓦德羅斯宗主教提議於每年5月10日慶祝「科普特信友與天主教徒的友誼日」。教宗放下稿件,說:「從那時起,我們年年慶祝這日子,互通電話、表達問候。我們一直是很好的弟兄,從來沒有吵架。」

接著,教宗邀請主教、信友、科普特正教會代表團和所有的人,同心合意地懇求全能的天主,「懇請科普特教會諸位聖人和殉道者的轉禱,好使我們獲得助佑、增進共融,在唯一且聖善的信望愛三德的關係上成長」。教宗說:「我籲請在場眾人祈求天主祝福塔瓦德羅斯宗主教在羅馬的訪問,護佑整個科普特正教會。」

在這個慶祝相遇的日子,教宗也不忘「數年前在利比亞海灘的殉道者」。2015年,21名基督徒在利比亞海灘上被自稱為「伊斯蘭國」的聖戰分子斬首,他們臨死前低聲呼喚著基督的名字。教宗說:「科普特教會的殉道者,就是我們的殉道者。」

塔瓦德羅斯宗主教以阿拉伯語發表了致詞。他向教宗轉達了神聖主教會議成員和科普特正教會所有機構的問候。宗主教讚許教宗「在這段服務期間在所有領域為全世界做的一切,並祈求基督保佑教宗健康長壽」。

除了十年前在梵蒂岡的會面以外,塔瓦德羅斯宗主教也提到教宗方濟各2017年對埃及的訪問。宗主教稱之為對整個國家的「莫大祝福」。「我們在生命的道路上攜手同行。雖然我們有所不同,但是在我們內都有基督的愛,在我們身邊都有我們的宗徒前輩和諸位聖人引導我們前行」。

隨後,教宗問候了講不同語言的朝聖者,敦促信友們在聖母月時常懇求聖母代禱,並將「飽受磨難的烏克蘭」託付於聖母。

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教宗邀請在場眾人與塔瓦德羅斯宗主教一同誦念《天主經》。最後,教宗與宗主教先後頒賜了降福。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搭建人性的橋樑時絕不要忘記基督信仰之根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5月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回顧了他上個星期對匈牙利的牧靈訪問,向聚集的人群特別講解了匈牙利人民及其國家生活的兩個重要方面:根和橋樑。

基督信仰的根源

教宗強調:「在他的匈牙利使徒牧靈之旅中,看到如此多謙遜和勤勞的人自豪地珍惜與他們的根源的紐帶,在這些根源中,最重要的是聖人:是那些為人民獻出生命的聖人;見證愛的福音的聖人,以及那些在黑暗時代帶給人光明的聖人;許多歷史中的聖人在如今敦促我們要克服失敗主義的危機和對明天的恐懼,謹記基督是我們的未來。」

接著,教宗指出,匈牙利人民基督信仰的根基在歷史中經受了考驗。他說:「他們的信德經過了烈火的考驗,在上世紀無神論政權的迫害時期,基督徒遭到暴力鎮壓,主教、神父、修會會士和平信徒被殺害或被剝奪自由。」教宗說:「儘管有要砍倒信仰之樹的種種企圖,但根卻完好無損:一個躲藏起來的教會仍然堅定不移,許多神職人員被秘密祝聖,他們在工廠做工為福音作見證,而祖父母們則在家庭和社會中默默傳播福音。」

建設橋樑

隨後,教宗講到匈牙利人民及其國家的第二個方面:橋樑。教宗指出:「布達佩斯以三座跨越並連接城市各個部分的橋樑而聞名。他提到他在匈牙利是如何強調“歐洲的使命,即被稱為『和平的橋樑』的使命,就是去包容分歧並接納那些敲門的人。」他說:「從這個意義上講,為許多來自鄰國烏克蘭的難民搭建的人道主義橋樑是多麼美好啊,使我有幸能見到他們,並讓我欽佩匈牙利教會的巨大仁愛慈善網絡。」

教宗還指出:「匈牙利人民也非常致力於為明天建造橋樑,並關註生態。教會蒙召去建設更多的橋樑,因為基督的宣講不能只是重複過去,而總是需要更新,以幫助我們這個時代的男女重新發現耶穌。」

最後,教宗將匈牙利託付於「匈牙利之后」及「和平之后」聖母瑪利亞,並提醒所有在場的信眾: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也在日常生活中建設橋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專頁

教宗公開接見:男女隱修會士為所有人祈禱和轉求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4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福傳的熱情」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他特別以男女隱修士為例,指出他們以祈禱的生活幫助福音的傳播,並通過「捨棄自己和世俗,以貧窮、貞潔、服從的生活方式效法基督並為所有人的福祉代禱」。他們的見證「跨越了信仰的歷史」。

教宗說:「隱修士是宣講的跳動的心。他們的祈禱是基督奧體所有成員的氧氣,是支持使命的無形力量。所以,把嬰孩耶穌聖女小德肋撒這位隱修女奉為傳教主保,絕非偶然。」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的表樣

接著,教宗說道:「默觀者、男女隱修會士是為整個教會默默祈禱、工作的人。這就是愛:就是在隱修院裡為教會祈禱、為教會工作而表達出愛。在這方面,我想給你們舉個例子,教會的聖師、納雷科的聖額我略(Gregory of Narek)。他是一位亞美尼亞的隱修士,生活於第十世紀。他給我們留下了一本祈禱的書,其中湧現出亞美尼亞人民的信仰表達。他們是最早接受基督信仰的民族,是一個緊握基督十字架的民族,他們在漫長的歷史中經歷了太多的苦難。」

男女隱修會士為所有人祈禱和轉求

隨後,教宗強調:「納雷科的聖額我略幾乎一生都是在隱修院度過的。他有審視人靈深處的能力,他是普世團結的詮釋者,他為所有的人不斷地代禱。這位教會的聖師活出與每個人的共融,他牽掛著人類的苦難,為所有人祈求憐憫。」教宗指出:「在所有男女隱修會士中也存在著普世的團結,他們的代禱和日常工作是一個橋樑,他們的心為所有人祈禱和轉求,因為他們承擔著世界上的問題。」

最後,教宗說道:「拜訪一些隱修院為我們有好處,因為在那裡可以祈禱和工作。每個隱修院都有自己的規則,但那裡的手總是忙碌著,忙於工作和祈禱。願上主賜給我們新的隱修院,賜給我們男女隱修會士,以他們的轉禱推動教會不斷向前邁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請記得也門人民的苦難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4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使徒熱忱為主題的要理講授。教宗談到聖保祿的芳表,稱之為「真正擁有使徒熱忱的『贏家』」。接著,教宗從當天選讀的福音經文出發(參閱:瑪十16-17),邀請眾人把目光轉向各世代、各年齡層、各國家的殉道者,「他們為基督獻出了生命」。

說到殉道者,教宗強調,他們不該被視為互不相干的「英雄」,卻要把他們看作是教會這個「主的莊園裡上好的成熟果實」。

所有參與感恩祭的基督徒「在聖神的引導下,以愛的奧跡為基礎,善度人生」。這愛的奧跡正是主耶穌為了他們而獻出生命,所以他們能夠且應該也為基督和弟兄姊妹們獻出生命。

教宗解釋道,當代的基督徒殉道者人數遠比教會初期的來的多。我們應當記得「所有陪伴了教會生活的殉道者」。梵二大公會議提醒我們,「殉道的事跡使得弟子相似於那為世界的得救而自由地接受死亡的耶穌善師。藉著殉道,弟子在流血中變得相似於耶穌善師,得到教會的敬重,被視為獨特的恩典和至高的愛德見證」(參閱:教會憲章,42號)。

接著,教宗念及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見證,並邀請眾人特別關注也門。那片「土地多年來受到恐怖卻又遭人遺忘的戰爭摧殘」。很多人因此死亡,而且至今仍有許多百姓,尤其是孩童正在受苦。

不少人在也門那個飽受折磨的國家作出奉獻自我、服事基督的光輝榜樣。舉例來說,仁愛傳教修女會「今天依然在也門為老弱病殘提供協助」。他們不分宗教地接納每個人,「因為仁愛和手足情誼沒有疆界」。「一個人絕對不能以天主的名義殺人,因為對天主來說,我們都是弟兄姊妹。但是,我們大家可以齊心協力為他人獻出我們的生命。」

教宗最後邀請大家一同祈禱,願我們在磨難時刻依然能為福音作見證。但願諸位聖人和殉道者能成為「普世萬民和平與修和的種子」,好使我們「在等待天主的國完全彰顯」的過程中,建設一個「更有人情味、更友愛的世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祈願《和平於世》通諭對國家決策有所啟發

圖片:Vatican Media

「今天,隨著世界愈加受到戰爭的考驗和遠離天主,我們更加需要天父的慈悲。」這是教宗方濟各在4月12日例行的週三公開活動之際,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數萬名信眾發出的呼籲。在活動結束之時,教宗特別提及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60年前發表的《和平於世》(Pacem in terris)通諭,籲請眾人重溫這個通諭,共建世界和平。

教宗首先表示:「前一天、4月11日是《和平於世》通諭發表60週年紀念日,聖若望二十三世在所謂的冷戰中兩個對立集團之間的緊張局勢下,向教會和世界發言。教宗在所有人的前面開闢了廣闊的願景,促使人們能夠談論和平並建設和平:那是天主對世界和人類大家庭的計劃。」

接著,教宗方濟各說:「那通諭是一個真正的祝福,就像烏雲中透露出的一絲祥和。通諭的訊息非常具有現實的意義。例如,有這句話就足夠了:『一如個人與個人間的關係,國際間的關係亦不得依賴武力,而應按照正直理智的準則來協調,即是說,應按照真理、正義、真誠合作來協調。』(《和平於世》通諭,第62號)」

最後,教宗籲請所有的「信友和善意的男女閱讀《和平於世》通諭」,並敦促世界各國的政治領袖們在做出決策時從《和平於世》通諭中汲取靈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和平於世》通諭頒布六十週年

教宗公開接見:切莫放過任何一個宣講和平福音的機會

圖片:Vatican Media

在復活節八日慶期的週三,幾名身穿意大利撒丁島傳統服飾的孩童與教宗共同乘坐白色敞篷車,在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繞場問候在場眾人。當天上午的聖伯多祿廣場繁花盛開,洋溢著春天的氣息。信眾先是聆聽了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的一個段落(參閱:弗六13-15),然後教宗從聖保祿的幾段話語出發,解釋了方向錯誤的使徒熱忱,以及宣講福音所需的若干特質。

若不起而行,就沒有福傳

聖保祿在書信中告誡基督徒團體:「那些人對你們表示關心,並不懷好意。」(迦四17)教宗引用了這番話,藉以區分真正的福傳熱忱和扭曲的福傳熱忱。「虛假的動力」暗藏著虛榮,追求一己的信念。這種誘惑相當常見,為此聖保祿列出了靈性戰鬥所需的各種「裝備」,其中一種是隨時啟程、「準備走路」(弗六15)。

說到「鞋子」的比喻,教宗提起《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一段經文:「那傳布喜訊、宣布和平、傳報佳音、宣布救恩,給熙雍說『你的天主為王了』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麽美麗啊!」(五十二7)

教宗解釋說:「宣講福音的人或多或少有如基督奧體、教會的雙腳。若不起而行,若不走出去,若沒有行動,就沒有宣講。換句話說,如果不踏上旅途,就不是基督徒。⋯⋯宣講福音絕不可裹足不前、將自己封閉在辦公室裡、書桌前,或是電腦前,像個『鍵盤俠』那樣爭論不休,把在這裡和那裡得知的想法『複製粘貼』,藉以取代宣講的創意。」

福傳者不墨守成規

接著,教宗引用了《出谷紀》(參閱:十二11-12a)和《羅馬書》(參閱:十二11),點出在宣講福音方面所需的殷切關懷。教宗尤其強調了隨時啟程、準備周全和行動敏捷的特質。

「宣講福音的人準備好隨時出發。他深知上主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經過,所以他必須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準備好隨時採取出乎預料的新行動。他為驚喜做好準備。」

不放過任何一個宣講和平福音的機會

因此,教宗再次鼓勵每一個人完全採取教會「走出去」的風格,「秉持這份準備為福音的新意隨時啟程的態度」。教宗叮囑眾人,切莫放過任何一個宣講和平福音的機會。那是基督所賜的和平,比世界所能給予的更多、更好。

教宗最後總結道:「為此,我敦促你們成為福音的宣講者,起而行、大無畏、向前走,宣揚耶穌的美好,傳揚耶穌改變一切的新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行善幫助人超越憂傷,重獲希望

圖片:Vatican Media

「我們正處在聖週中,耶穌受死的時刻逐漸逼近。對門徒而言,老師被釘在十字架上,死於世間最殘酷、最令人感到羞辱的刑罰,而祂的墓穴則標誌著希望的終點站。」2023年4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聖週為要理講授的主題。教宗指出,那令門徒們感到沈重的絕望情緒對今天的人並不陌生。

「陰鬱的想法和挫敗的感覺也在我們內心凝聚:為什麼對天主這麼冷漠?為什麼在世界上有如此的邪惡?為什麼不平等繼續在增長,而渴望的和平卻沒有到來?為什麼我們這麼喜好戰爭,彼此傷害?在每個人的心中有多少期待都破滅了,多麼令人失望啊!還有,覺得昔日更好、世界甚至教會內的事情已不像從前那樣了……。總之,即使在今天,希望有時似乎也被塵封在不信任的巨石下。」

教宗再三提到這個問題:「今天,你的希望在哪裡?正如門徒們看到的那樣,我們眼前有十字架的圖像,但門徒們稍後明白了新的開端正是始於十字架。」教宗強調:「這看起來自相矛盾,卻告訴我們,對天主的希望正是在我們對期待感到失望的黑洞中萌芽。從十字架這可怕的刑具中,天主提取了愛的最大標記。」

教宗說:「那死亡的木架成了生命樹,提醒我們天主的開端經常始於我們的結束:祂如此喜愛行奇事。今天我們要注視十字架的樹,讓希望在我們心中發芽,從憂傷中得到痊癒。」教宗接著提到,他過去在教區的街道上行走時喜歡注視路上的行人,「多少憂傷的眼神啊!需要些許希望,好能治好我們所患的憂傷、我們污染教會和世界的毒素」。

教宗邀請人們注視十字苦像,「耶穌在這十字架上被剝奪了一切並受到傷害。被剝奪:祂是天主,卻任人奪去一切。我們卻這麼喜愛外表形象,總是願意向別人展示我們經過化妝的面容,認為炫耀很重要,如此別人就會稱讚我們。我們將自己填滿多餘的東西,找不到平安。」教宗表明:「被奪去一切的耶穌提醒我們,藉著揭開我們的真實面目,希望得以重生。」

「這需要的是:回歸內心、回歸要緊的事物及一種簡單的生活,除去許多無用的東西,它們是希望的替代品。今天,當一切變得複雜時,我們就會失去頭緒,因此需要簡樸,並重新發現淡薄、放棄的價值,清理汙染心靈和使我們憂傷的一切。我們每個人都能想到一件無用的事,從而擺脫它,重新找到自己。」

教宗強調:「耶穌在身體和心靈上受到了傷害。耶穌孤獨無助,被祂的門徒出賣、交付及否認。祂被嘲弄,眾人寧願釋放巴辣巴。」教宗詢問:「這一切怎樣能幫助我們的希望呢?」

「弟兄姐妹們,我們也受到了傷害:誰在一生中沒受過傷害呢?誰沒有過往的選擇、不被理解、留在內心而難以超越的痛苦所帶來的傷疤呢?誰沒有遭受過冤枉、刻薄言詞及無情判斷的經歷呢?天主沒有向我們掩飾那穿透祂身體和心靈的創傷。祂展示這傷痕為讓我們看到,祂的復活能開啟新的通道:讓自己的創傷成為透光孔。」

教宗表示:「這一切有賴於我們怎樣對待自己的創傷。懸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繼續愛且寬恕傷害祂的人,以此戰勝惡。我們該做什麼?繼續怨恨和憂傷,還是與耶穌相連?」

「若我們不為自己哭泣,而是擦乾別人的眼淚;若我們不為被奪去的一切而懷恨在心,而是關懷有需要的人;若我們不反覆為自己著想,而是俯身幫助受苦的人;若我們不為自己渴望愛,而是滿足需要我們的人,這樣一來,我們的創傷就能成為希望的泉源。因為,惟有當我們停止為自己著想時,我們才能找到自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