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求主接納新冠疫情的亡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時,念及所有新冠疫情中的亡者。教宗說:「今天讓我們為全球疫情的亡者祈禱。他們孤獨地離世,臨終時沒有摯愛的撫慰,其中有許多人連葬禮都沒舉辦。願上主接納他們進入光榮。」

當天的福音記述了耶穌與猶太人的對話。耶穌明確告訴他們:「你們還是不信,因為你們不是屬於我的羊。」(參閱:若十22-30)教宗由此省思,哪些態度阻礙我們認識並宣認耶穌基督?

第一重阻礙是貪戀錢財。教宗說:「我們這些走入上主之門的人,也有許多人隨後裹足不前,因為錢財禁錮了我們。」上主對錢財的態度堅決,因為錢財是前行的阻礙。我們雖然不追求貧苦,卻不能為錢財而活,淪為它的奴隸。錢財是現世的主人,「而我們不能事奉兩個主人」(參閱:瑪六24)。

第二重阻礙是僵硬的態度:心靈的僵硬、詮釋法律時的僵硬。教宗指出,「耶穌正是為了這種僵硬態度,斥責法利塞人和經師」。態度的僵硬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關於這點,教宗提起一件奇聞軼事:有一名女士週六下午參加了一台婚配彌撒,並詢問這算不算一台主日彌撒,因為彌撒選讀的經文不同。這名女士害怕犯大罪,懷疑自己參加了一台「假的」彌撒,因為經文對不上號。教宗說:「這名女士屬於某個教會運動團體,可是這態度多麼僵硬。這會使我們遠離耶穌的智慧,剝奪你的自由。許多牧者助長信友靈魂裡的這種僵硬態度,而這僵硬態度使得我們進不了耶穌的門。」

第三重阻礙是懶惰懈怠。鬆懈倦怠的態度「奪走我們前行的意願」,「讓你變得不冷不熱」。懶散是我們前行的阻礙。第四重阻礙是教權主義,因為它「取代耶穌的位置」,立定諸多規矩。教宗痛斥「教權主義剝奪信友的信仰自由。教權主義作風是教會內的一種醜陋疾病」。第五重阻礙是世俗精神,也就是信仰的實踐流於世俗化。有些堂區的某些聖事的慶祝變得世俗,人們不太明白耶穌臨在的恩寵。

上述的所有態度,都「缺乏自由」。少了自由,就無法跟隨耶穌。當然,自由有時會走過頭,失足跌倒,但這總好過在開始走向耶穌之前,就一蹶不振。教宗最後懇求上主光照我們,「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內心是否自由」,能否自由地走向耶穌,「成為祂的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願家庭擁有平安、教會團結合一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時念及家庭,說:「今天讓我們為家庭祈禱:在這隔離防疫時期,足不出戶的家庭試圖與孩子、與所有人做點新鮮事,發揮極大的創意,好能向前邁進。家庭內有時也會暴力相向。讓我們為家庭祈禱,願它們在這隔離防疫時期,持續懷著創意和耐心平安度日。」

當天的讀經一記載,受過割損的猶太人不滿伯多祿與外邦人同席吃飯,因而譴責這位宗徒(參閱:宗十一1-18)。在福音中,耶穌表明:「我還有別的羊,還不屬於這一棧,我也該把他們引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這樣,將只有一個羊群,一個牧人。」(參閱:若十11-18)

在講道中,教宗闡明,雖然法律的純正性不允許,但是聖神引領了伯多祿與外邦人來往。「在教會內,特別是在初期教會,許多事還不清楚時,存在著『我們是義人,別人是罪人』的態度。這種『我們和別人』,就是分裂」。這是「教會的一種疾病,源自於意識型態或者宗教的分門別派」。比方說,在耶穌的時代,分成法利塞人、撒杜塞人等派別,每個人按照自己的信念來詮釋法律。就連耶穌也受過譴責,因為祂進入了稅吏的家,與民眾眼中的罪人同桌用餐(參閱:瑪九11;谷二16);因為耶穌吃飯前沒有洗手(參閱:路十一38)。

種種想法和立場製造出分裂,甚至到了分裂重於合一的地步,讓自己的想法凌駕在聖神的帶領之上。然而,在當天彌撒的福音中,上主渴望所有的羊聽從祂的聲音,達成「只有一個羊群、一個牧人」的願景。教宗表示,這正是福音中宴席的比喻的意義:當受邀的賓客一個個找藉口婉拒赴宴時,主人勃然大怒,對僕人說:你們去十字路口,把所有的人帶來宴席。這所有的人當中,有老有少、有富貴有貧窮、有善人有惡人。但是這「所有的人」或多或少是上主的願景:「祂為眾人而來,並為眾人而死;祂使人人成義」。

分裂的誘惑比比皆是,保祿也不堪其擾,因為有人說:「我屬保祿」,另一人說:「我屬阿頗羅」(參閱:格前三1-6)。而就在五十年前,梵二大公會議結束後,教會也深受分裂之苦,人人各有立場和思想。教宗強調,這固然「合情合理,但是要在教會的合一內,在耶穌善牧之下」。耶穌渴望所有的羊聽從他的聲音,成為一個羊群。「這是為眾人合一的祈禱,我們大家只有一個善牧,就是耶穌」。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一同祈求上主「使我們擺脫分裂的心態」。願上主協助我們明白,「在祂內人人互為弟兄姊妹,祂是大家唯一的牧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願沒有人缺少工作、勞動尊嚴及合理薪資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會於5月1日紀念大聖若瑟勞工主保。當天,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供奉著一尊由意大利基督徒勞工協會獻上的大聖若瑟木匠塑像。在感恩祭開始之際,教宗念及勞工界,說:「今天是大聖若瑟勞工主保瞻禮,也是勞動節。讓我們為所有勞動者、為所有人祈禱。祈願沒有人缺少工作,人人得到合理的薪資,都能擁有勞動的尊嚴並享受休息之美。」

當天禮儀的讀經一講述了天主的創世工程(參閱:創一26-二3)。教宗闡明,天主創造天地萬物和人類,並賦予人一項使命,即:管理、工作並推動受造界前行。《聖經》是這麼形容天主的「工作」的:「天主造物的『工程』已完成,就在第七天休息,停止了所作的一切『工程』。」(創二2)因此,「人的工作是在萬物受造後,人從天主那裡領受的聖召」。

工作使人肖似於天主,「因為在工作中,人是創造者」,能成家立業。「天主看了祂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一31)換句話說,「工作本身蘊含著美善,締造事物的和諧,並涉及人的全部,包括人的所思所行等一切。 人的首要聖召是工作,這帶給人類尊嚴,而尊嚴使人肖似於天主」。

教宗接著談到,明愛會雖然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日用食糧。然而,有一回,有一名失業的人告訴明愛會的職員,說:「帶糧食回家仍有所不足。我渴望賺取食物回家。」教宗指出,失業的人缺乏「創造」糧食的尊嚴。

再者,工作的尊嚴有時遭到踐踏。我們看到殘忍的奴隸史,也就是把奴隸從非洲帶到美洲的故事。但是,今天依然有許多男女受到奴役,沒有工作自由:「他們被迫勞作,只求生存,僅此而已」。這種情況發生在世界各地。教宗在報紙上讀到,前幾個月,在亞洲有個人亂棒打死了他的員工,而這員工生前每天賺不到半塊美元,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教宗說:「今天的奴役現象令我們尊嚴盡失,因為它剝奪男女的尊嚴、我們大家的尊嚴。」

有些人會覺得,這種奴役現象事不關己。但是,教宗強調,這情況舉世皆然。比方說:許多按日計算薪資的勞工,領取的只是基本薪資,而非更多;家庭幫傭往往得不到合理的報酬,沒有社會醫療保險和退休金。這不僅發生在亞洲,在歐洲也很普遍。

在5月1日這天,不論是信友還是非信友,眾多男女一同慶祝大聖若瑟勞動主保瞻禮,也就是勞動節,紀念所有奮力爭取勞動正義的人。事實上,不只勞動者本身,也有不少企業家在推動勞動正義。教宗透露說:「兩個月前,我接到一名意大利企業家的電話。他懇請我為他祈禱,因為他不願意開除任何一名勞工。他這麼說:『因為開除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等同於開除我自己。』許多優秀的企業家擁有這種良心,守護勞工,視如己出。」

教宗最後帶領眾人懇求大聖若瑟,請他助佑我們為工作的尊嚴奮鬥。「但願人人都有工作,有個體面的工作,而非奴隸的勞作。」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疫情中的無名亡者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之際念及新冠疫情的亡者,說:「讓我們今天為亡者祈禱,為在疫情中喪命的人,尤其是為所謂的無名亡者祈禱:我們看到很多張萬人塚的照片。」

當天禮儀選讀的讀經一記載,斐理伯向厄提約丕雅女王的寶庫總管宣講福音並為他施洗(參閱:宗八26-40);在當天的福音中,耶穌強調:「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參閱:若六44-51)教宗由此展開講道,闡明寶庫總管受到天父吸引,「百忙之中抽空朝拜天主,並在回程的路上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上主準備好了他的心靈,然後由斐理伯向寶庫總管講解耶穌。因此,一經過有水的地方,總管便受洗,信了耶穌基督是天主子。

基督徒的使徒工作也是這樣。教宗指出,「傳教意味著見證自己的信仰」。少了見證,再完善的醫療或教育機構,也只是慈善事業罷了,而非傳揚福音。那麼,我們要如何讓天父來吸引人呢?教宗表明,關鍵在於祈禱:「祈願天父吸引人們親近耶穌」。見證與祈禱相輔相成,我們的見證使人開啟心門,我們的祈禱打開一扇扇的門,由天父來吸引眾人。不只是傳教,我們基督徒的工作也同樣如此。教宗邀請我們反省:我是否確實藉由自己的生活型態,作出基督徒的生活見證?我是否祈求天父吸引眾人親近耶穌?

此乃基督徒使徒工作,特別是傳教的金科玉律。教宗說:「傳教絕非勸人改教。有一回,有 一名和善的婦女帶著兩名青年來找我,說:『神父,這個男孩原本是基督新教的信徒,他悔改了,是我勸他悔改的。這個女孩,我也勸她悔改了。』這位婦女和藹可親,可是她犯了錯。當時,我有些不耐煩地說:『聽著,妳沒有使任何人悔改:是天主觸動了人們的心。妳別忘記:作見證,可以;勸人改教,不行。』」

教宗最後鼓勵眾人向上主祈求恩寵,好能藉著見證和祈禱來履行工作。「願天父能吸引眾人親近耶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樂中侍主」聖母月網上敬禮

「樂中侍主」
五月聖母月呈
情繋慈母心感恩祭

在聖母月內,大家都會舉行各項敬禮聖母的活動。因為透過敬禮聖母活動,使我們在教會內更團結,蒙受天主恩寵。由於聖母參與了天主的救世計劃,所以當參與聖母敬禮時,我們是以感恩的心,跟隨聖母,進入天主的計劃內,自願以愛心參與基督逾越奧跡的生活,使自己成為天主救世的工具。

多倫多總教區平信徒善會團體《樂中侍主》神師-陳思定神父從本星期五 (5月1日) 開始,主持耶穌聖心彌撒及五月內的每個星期六敬禮聖母彌撒,讓我們偕同聖母一同參與感恩祭,感受耶穌在加爾瓦略山上無盡的愛。同時,也以赤子之心,投奔到聖母的庇蔭下。

請你們在本星期五 (5月1日) 及在聖母月內的五個星期六 (5月2日、5月9日、5月16日、5月23日及 5月30日),任何時間,登入「樂中侍主」網頁一起參與感恩祭 :

  servethelordwithgladness.ca/mass    

千萬不要錯過。

為自己、家人和世界祈禱,尋求安慰和保護。

教宗:為歐洲的團結祈禱,祈求具體告明己罪的恩寵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是錫耶納聖女加大利納的慶日。教宗在彌撒開始前再次念及歐洲,他說:「今天是錫耶納的聖女加大利納的慶日,她是教會的聖師和歐洲的主保。讓我們為歐洲、為歐洲和歐盟的團結祈禱,好使我們大家如同兄弟般一起前行。」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若望一書》,強調天主是光(一5-二2)。教宗在講道中反省說:「這篇經文中有許多對比:光明與黑暗、謊言與真理、罪過與清白。若望宗徒一再提到具體性和真理,並告訴我們耶穌是光,我們不能說我們與耶穌相通卻在黑暗中行走。換言之,我們不能秉持兩面手法,最糟糕的是在灰色地帶中,因為它讓你相信你是在光明中而不是在黑暗中行走,這樣會使你安心。」

若望宗徒說:「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内」(一8)。

對此,教宗說道:「我們所有人都有罪,我們都是罪人,然而,在如此表明的同時卻隱藏著一個遭受蒙蔽的危險。當人們在説我們都是罪人時,就如同在說『早上好』、『祝你一天愉快』那樣,可能成為了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如此一來,我們沒有真正意識到罪過。與其相反的,則是具體的明認自己的罪過,因為真理永遠是具體的。」

教宗接著表示:「我們不能以抽象的方式而是要以具體的方式去懺悔自己的罪過,像是:『我做了這事,我是如此想的,如此說的。』換句話說,具體地告明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確實是個罪人。」

隨後,教宗引用當天選讀的《瑪竇福音》繼續他的講道。

「在這段福音章節中,耶穌稱謝天父,因為祂把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十一25-30)。小孩子以坦率的方式明認自己的罪過,說出具體的事物。因此,我們也應當是純樸、具體的,以謙卑和羞愧的態度懺悔我們具體的罪過,因為具體性使人謙卑,也使人自由。」

教宗說:「上主寬恕我們,我們需要將這些罪加以命名。如果我們只是抽象地、泛泛地懺悔自己的罪,那麽我們最終就會陷入黑暗之中。重要的是,我們要自由地向上主說出事情的原貌,要有‘具體’的智慧,因為魔鬼願意我們在不黑不白的灰色地帶中生活。上主不喜歡不冷不熱的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向上主懇求純樸、透明和自由的恩寵,自由地說出事情的原貌,並在天主台前清楚地認出我們是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求主恩祐天主子民謹慎應對疫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首先提到天主子民在隔離防疫期結束後的行為舉止,說:「這段時期開始出台法規,以走出隔離防疫狀態。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祂的子民、賜給我們大家謹慎和守法之恩,以免疫情回溫。」

當天的讀經一選自《宗徒大事錄》,講述斯德望殉道的事跡(參閱:宗七51-八1)。教宗指出,斯德望遭到假見證誣陷,在所謂的「伸張正義」之下,含冤殉道。這種作法形成了規律,在《聖經》裡層出不窮,諸如蘇撒納(參閱:達十三),以及納波特(參閱:列上廿一)等人的經歷。「假消息和毀謗激起百姓熱血沸騰,要求正義。但這是一種私刑」。當事人被帶到法官面前,因為法官提供某種合法形式,但是當事人早就被安上罪名,「法官必須勇氣過人,才能抵抗民眾先入為主的審判」。般雀比拉多就是一個例子:他明知道耶穌是清白無辜的,但他轉頭看看百姓,便選擇洗手、推卸責任。

今天也有許多人體嘗這種苦楚:法官無法公正斷案,因為當事人早就被扣上罪名。教宗以阿西亞‧比比(Asia Bibi)為例,解釋說:「她坐牢十年,因為她遭到毀謗的審判,有一群人要置她於死地。假消息排山倒海而來,製造輿論壓力;面對如此處境,當事人往往束手無策。」猶太人遭到大屠殺的事件也是如此。

教宗表示,「我們大家都知道這種行為不好,卻渾然不知,試圖敗壞他人名聲等同於日常輕微的私刑」。真理則截然不同:真理是真實的見證,清晰又透明。在耶穌後首位殉道的斯德望和宗徒們都作了見證。為此,教宗勉勵眾人當心舌頭,因為我們通常會以評論展開這種私刑。在我們的基督徒團體內,也看見不少從閒言碎語衍生的日常私刑。

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求上主助祐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絕不開啟或盲從這種由閒話產生的定罪。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藝術家祈禱,求主賜給我們創意的恩寵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並在禮儀開始時念及藝術家。他說:「今天讓我們為藝術家祈禱。他們擁有這莫大的創意,並通過美的道路為我們指示該走的路。願上主此刻賜予我們人人創意的恩寵。」

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講述耶穌對群眾的斥責:群眾歡喜地聆聽耶穌的教導後,耶穌行了增餅的奇跡,讓跟隨祂的民眾得以果腹。人們於是改變心思,有意擁立耶穌為王,因此耶穌獨自退避。群眾發現耶穌離開後,追趕上來。為此,耶穌教訓他們說:「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耶穌勸戒人們別為可損壞的食糧勞碌,卻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參閱:若六22-29)。

聽到耶穌的這番訓斥,民眾「沒有為自己辯護」,而是「謙卑」地問:「我們該做什麼,才算做天主的事業呢?」耶穌答道:「你們要相信天主子。」教宗指出,「耶穌糾正群眾的態度,因為他們半途改變了初衷,遠離最初的神慰,誤入歧途,走上世俗的,而非福音的道路」。

這段福音章節敦促我們反省自身: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秉持福音價值觀,展開一段跟隨耶穌的道路,卻中途改變想法,追隨一個比較世俗的事物,忘記我們最初聆聽耶穌教導時的慷慨激昂。然而,「上主不停地引領我們回到初次的相遇,祂首次凝視我們、對我們說話的那一刻,當時祂在我們心中激發起跟隨祂的渴望。這是我們應當向上主祈求的恩寵,因為我們的生活總會碰到誘惑,因而遠離正途」。

教宗由此想起耶穌在復活那天早上說的話:「你們去,報告我的兄弟,叫他們往加里肋亞去,他們要在那裡看見我。」(瑪廿八10)教宗說:「加里肋亞是初次相遇的地方。門徒們在那裡遇見耶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加里肋亞』,就在那一刻,耶穌靠近並對我們說:『跟隨我。』」而我們也會遠離正道,尋求其它價值觀、詮釋和事物,丟失初次召叫的清新氣息。

教宗最後引用《希伯來人書》來叮囑眾人「回想先前的時日」(參閱:希十32),回憶最初的相遇、自己的「加里肋亞」,也就是上主懷著愛凝視自己,聲聲呼喚「跟隨我」的那一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復活期第三主日彌撒:請為當前危機中的憂苦者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26日,教宗方濟各、復活期第三主日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在感恩祭開始時,教宗念及在疫情中痛苦憂傷的人,說:「今天讓我們在這台彌撒中為所有痛苦憂傷的人祈禱,他們或是出於孤獨,或是不曉得前途光景,抑或是無法推動家庭前行,因為他們沒錢、失業了。許多人痛苦憂傷,今天我們要為他們祈禱。」

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講述復活的主耶穌陪伴兩位門徒走向厄瑪烏的旅途(參閱:路廿四13-35)。在講道中,教宗首先闡明,「基督信仰不僅是教義、處事態度或是文化習俗」。基督信仰雖然蘊含了這一切,但最重要的是,基督信仰是個相遇,與耶穌基督的相遇。

厄瑪烏門徒的經驗呈現了這相遇,我們可以從中理解上主的行動方式和我們的做事風格。教宗指出,「我們的心裡埋藏著與生俱來的不安的種子,這是上主的旨意」。在不安的驅使下,我們尋求圓滿、尋找天主,偶爾會走錯路,迷失方向,然後回頭,繼續尋求上主。天主也渴望相遇,所以「祂派遣耶穌來與我們相遇,滿足這份不安感」。

從這段福音章節中,我們清楚看到耶穌「尊重我們的處境和時機」,祂對我們耐心十足,始終與我們同行。耶穌怎樣對待厄瑪烏的兩位門徒,必也照樣對待我們,聆聽我們的不安。「上主喜歡聽我們說話的方式,從而瞭解我們,為我們的不安提供適當的答覆。上主並不加快腳步,而是一直跟隨我們的緩慢步調」。這也是朝聖的傳統規矩:真正的朝聖者必須按照走路最慢的人的步調前行。

耶穌深知這一點,並且如此行事:「祂不疾不徐地等待我們邁出第一步」。到了適當的時機,耶穌向我們提問。在厄瑪烏門徒的例子裡,耶穌問道:「你們彼此談論的是些什麼事?」教宗表示,「耶穌裝作不知情,是為了讓我們開口說話。祂喜歡聽我們說話,然後作出回應,盡量說明澄清」。

耶穌解釋之後,繼續陪伴我們前行,親近我們,甚至假裝走過了頭,以確認我們「不安」的程度。教宗說:「這就是相遇。相遇不只是擘餅的那一刻,而是整段旅程。我們在徬徨的黑暗時刻與耶穌相遇。甚至在我們罪過的醜惡困惑中,祂也在那裡、在我們的不安中扶助我們,始終與我們同在。」

為此,基督信仰的核心在於相遇。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禱說:「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讓人人每天能與耶穌相遇,知道祂時時刻刻與我們同行。祂是我們朝聖旅途中的同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殯葬業者祈禱,他們在疫情前線感受到痛苦

CNS photo/Reuters

2020年4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念及在這段時期提供殯葬服務的人。教宗說:「讓我們今天一起為殯葬業者祈禱。他們此刻的工作如此沉痛又悲傷,他們在第一線感受到這疫情的痛苦。讓我們一同為他們祈禱。」

適逢聖史馬爾谷慶日,教宗在講道中首先表示:「四大聖史之一的馬爾谷與伯多祿宗徒十分親近。《馬爾谷福音》最先撰寫而成,它的風格簡單又平易近人。」為此,教宗鼓勵眾人在慶日當天誦讀這部言簡意賅的《福音》,「透過馬爾谷敘事的簡潔風格」來認識主耶穌的生活。

當天禮儀的福音選自《馬爾谷福音》的結尾,講述上主派遣門徒去傳福音(參閱:谷十六15-20)。教宗由此談起「信德當中的傳教特質」:少了傳教,就不是真信德。信德絕不獨善其身,停滯於個人的信仰成長:「這是諾斯底主義的異端」。真正的信德不斷引領人走出自我,它尤其要藉著見證廣傳於世。

接著,教宗提到,一座歐洲城市的司鐸透露說:「我們的城市充斥著懷疑不信,不可知論盛行,因為基督徒沒有信德。」教宗點出問題的關鍵在於「缺乏傳教精神」:基督徒的身份變成只是「身份證上的資料」;這與信德毫不相干,只是文化習俗罷了。「信德必然敦促你走出去,把它廣傳,因為信德在本質上必須傳揚出去,絕不安於現狀。」這並不意味著人人都要前往異國他鄉傳教,而是指每個人都要「走出自我,讓社會大眾看到信德」。

教宗提醒道,傳教並非「勸人改教」,卻要讓人看到啟示,「因為聖神能在人們當中藉由服務的見證來行動。服務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我自稱為基督徒,卻按照外教人的方式生活,這是行不通的!這無法使任何人信服。若我表明自己是基督徒,而且活出基督徒的樣貌,這就會吸引人。這是個見證」。

有一回,教宗在波蘭訪問時,一名大學生問道:大學裡有許多同學是無神論者,要怎樣說服他們?教宗強調,言語是最後的辦法,第一步是生活的見證。這也是在當天讀經一中聖伯多祿宗徒說的謙卑:「大家都該穿上謙卑作服裝,彼此侍候,因為天主拒絕驕傲的人,卻賞賜恩寵給謙遜的人。」(參閱:伯前五5-14)

此外,在福傳的道路上,上主始終與我們同行,直到世界的終結。教宗說:「在傳播意識型態時,會有許多大師。但是當我懷著一份有待傳揚的信德態度時,上主陪伴著我。在傳揚信德時,我絕不孤單,因為上主與我同在。祂曾許諾說:『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廿八20)」

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求上主助祐我們活出信德,活出一份「透明而不勸人改教」的信德,讓人看到我們真實的基督徒樣貌。「藉由健康的好奇心,求主協助人們接受這個救恩的訊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