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第七屆世界窮人日文告:「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多俾亞傳4:7)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教宗方濟各
2023 年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33主日
2023年11月19日

「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
(多俾亞傳4:7)

按此下載中文版PDF文件檔   

按此下載英語牧民小冊子

1. 世界窮人日仍是天父慈悲的標誌,今年第七次在人生的旅途上,表達了對我們各團體的支持。這每年一次的集會逐漸地在教會的牧靈關懷中扎根,使我們一再重新發現福音的核心內容。儘管我們每日投身於接納窮人的服務,但仍然杯水車薪。貧窮如河流般湧進我們的城市,而且日漸擴大,甚至要暴漲似乎要淹沒我們,而向我們尋求幫助、支持和團結關懷的弟兄 姊妹的哀號卻越來越大。為此,在這基督普世君王節的前一主日,我們聚集在祂餐桌的周圍,再次從祂那裡領受恩賜,以活出神貧與服務窮人的承諾。

「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多四7)。這句話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見證 的本質。在舊約書卷中,多俾亞傳不太被人關注,卻是富於智慧和博得人 的歡心,能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欣賞聖經作者所要傳遞給我們的訊息。我 們首先看到一幅家庭場景:托彼特是一位父親,他擁抱兒子多俾亞,多俾亞正準備開始一趟遙遠的旅程。年邁的托彼特怕自己再也看不到兒子,所 以將自己的「精神遺囑」留給他。托彼特曾經被流放到尼尼微,如今雙眼 失明,因此是雙重地貧窮。然而,他始終保持著一個信念,而這個信念就是他名字所表達的:「上主永遠是我的美善」。作為一個敬畏天主的人和一 位好父親,他想留給兒子的不僅是物質上的財富,更是對人生正途的見證。所以他向多俾亞說:「孩子!你要一生想念上主,不可隨意犯罪,違犯衪的 誡命;你要一生行義,不可走邪僻的路。」 (多四 5)

2. 我們可以立即看到,年邁的托彼特不僅要求他的兒子,要想到天主和在 祈禱中呼求祂。他講的是具體的行動:做善工、行正義。他更明確地說:「你當用你的財產,救濟一切行義的人。施捨時,你的眼不可睥視。」(多四 7)

這位有智慧的長者所說的話讓我們深思。我們不要忘記,托彼特是在行了一件慈悲的善工之後,才失去視覺的。就如同他自己所說,他從年輕時就開始投身於愛德工作:「我托彼特一生歲月常遵循正義的路,時常大方賙濟 與我一同被擄到亞述國尼尼微城的兄弟和同胞。〔……〕我把我的食物分送 給飢餓的人,把我的衣服施捨給裸體的人;我若看見同族的屍體,被拋在 尼尼微城牆外,我便一一埋葬。」(多一 3、17)

因他作了這愛德的見證,君王沒收了他的一切財富,使他一貧如洗。然而,上主還是需要托彼特;當他重新獲得官員的地位,他便勇敢地繼續他之前 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聽聽他的故事,因為這對我們今天的信友也有意義:「在我們的五旬節日,即七七節日,他們為我預備了盛筵,我便坐下準備進膳。在給我預備桌子,擺上豐盛的食品時,我對我的兒子說:『孩子!你去,在擄到尼尼微的同族兄弟中,尋找一個全心懷念上主的窮人,領他來與我們 一同進膳。孩子,我等你回來』」(多二 1~2)。在這世界窮人日,如果托彼特對窮人的關懷也成為我們的關懷,那這句話就多麼有意義!如果我們在 主的餐桌分享了主的聖體後,也邀請人來參與我們家裡主日的午餐,那麼,我們所慶祝的感恩祭將會真正成為一個共融的標誌。再者,在圍繞著上主的祭台時,如果我們都意識到我們是弟兄姊妹,那麼,當我們與那些有需要的人分享我們慶祝時的用餐,這種弟兄情誼會多麼明顯!

多俾亞按照他父親的囑咐做了,但他回來卻帶了一個壞消息:有個窮人被謀害、被棄屍於市集。年老的托彼特毫不猶豫地從餐桌前起來,去埋葬那個人。回到家,他筋疲力盡,就在院子裡睡著了;一些鳥糞從他頭上的牆 上落到他眼裡,他就成了盲人(參閱:多二 1~10)。真是命運捉弄人:好 人沒有好報!我們也會這樣想,但信德教我們要更有深度地思考。托彼特 的失明將會成為他的力量,使他更能認出在他周邊各種各樣的貧窮。在預定的時刻,上主會恢復他的視力,也讓他再次快樂地見到他的兒子多俾亞。 聖經記載,當那天來臨時:「他一看見自己的兒子,便撲到他的頸項上,流着淚對他說:『孩子,我眼中的光!我看見你了!』他又說:『天主是可讚美的!祂的大名應永遠受讚揚!眾聖天使也是可頌的!願祂的大名永遠受讚頌,因為祂懲罰了我,卻又憐憫了我,使我現在得見我的兒子多俾亞。』」 (多十一 13~14)

3. 或許我們可以問,托彼特是從哪裡找到勇氣和內在的力量,讓他得以在 外教人當中事奉天主,並且愛近人,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呢?托彼特的故 事是非同小可的:忠誠的丈夫、關心人的父親、遠離自己的家鄉又受到不 公義地對待、被君王迫害而且被近人惡待,最後被驅逐。即便他是這麼好 的人,他仍然受到很多磨難。正如聖經常教導我們的:天主不會讓那些行 善的人免受磨難。為什麼呢?這不是要我們受辱,而是要堅定我們對祂的信仰。

托彼特在受磨難時,發現自身的貧窮,這讓他能認出其他貧窮的人。他忠 於天主的法律又遵守誡命,但對他而言,這還不足夠。他之所以能夠實際 地關懷窮人,是因為他自己本身經歷過貧窮。他對多俾亞的建議因此成為 他自己真實的精神遺囑:「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多四 7)。簡而言之, 每當我們與一個貧窮人相遇,我們不能轉移目光,因為那會阻礙我們看見 主耶穌的面容。讓我們仔細思考托彼特的話:「一切窮人」。每一個人都是 我們的近人,無論他們的膚色、社會地位、來自哪裡……。如果我自己是貧窮的人,我也會認辨出那些需要我幫助的弟兄姊妹。我們都被召叫去與 每一個窮人和每一種形式的貧窮相遇,拋棄冷漠,以及那些我們為了維護虛幻的福利所找的藉口。

4. 我們生活在一個煽動不關心窮人需要的歷史性時代。唆使過富裕生活的 聲音日漸上升,而在貧困中的人們卻被噤聲。凡是不符合青少年所追求的 生活模式——而年紀最小的人則特別容易受到文化變革的影響——我們便很容易置之不顧。我們排除任何不舒服或造成痛苦的事情,卻將物質上的 品質追求視為人生唯一的目標。虛擬現實凌駕真實的生活,而且越來越令 人混淆。窮人們變成了圖片,只讓我們感動片刻,但當我們在街上遇見有 血有肉的他們,我們就感到厭煩和視若無睹。我們每日的生活都是那麼匆忙,無法讓我們停下來關心別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參閱:路十 25~37)並不僅是歷史上的一個故事,它在今日也挑戰我們每一個人,將責任委託別人不難;惟請別人行愛德而捐款是慷慨大方的舉動;但每個基督 徒的召叫,就必須要他親自投身其中。

5. 讓我們感謝上主有如此多的男女投身於照顧窮人和邊緣人;不同年齡層 和社會階級的人都協助那些被排擠和受苦的人。他們不是超級英雄,而是 我們每天都遇到的「隔壁鄰居」——安靜地讓自己在窮人中間成為窮人。 他們不僅是捐獻,他們聆聽、交談、儘量理解困難的情況和原因,為能提 供適當的建議和正確的參考。他們不僅關懷物質上的需求,也在意精神上 的需要;他們為每一個人的整體發展而努力。在他們慷慨而無私的服務中, 天國便真正臨在而可見;這些人就如同種子一樣,落在生命中好的土壤裡, 結出豐厚的果實(參閱:路八 4~15)。我們要向如此眾多的志工表示感激, 在我們的祈禱中也祈求他們的見證能夠日益獲得更多的成果。

6. 今年是《和平於世》通諭頒布的 60 周年紀念,我們可以仔細聆聽教宗 聖若望廿三世的訓導:「任何人都有他生命的權利、身體完整的權利,以及一切為獲得適當生活所必需應用方法的權利:這些方法中其主要者為衣、 食、住、休息、醫藥治療,和其他一切社會福利。因此,人當疾病、殘廢、 鰥寡、衰老、失業,或每當非由於他本人的過錯而缺乏必需的生存方法時, 他都有權利獲得照顧。」(《和平於世》通諭,6)

為了現實這一切,我們還有許多任務要完成,也需要在政治和立法上作嚴 肅且有效的承諾!儘管人力有限,在政治上有時亦因為忽視了公益服務的 重要而導致缺失,但仍有如此眾多的公民因相信這個價值而主動地服務窮人。因此我們祈望,「精誠關懷」和「輔助性原則」則這兩個概念能夠在他們心中持續地發展。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呼籲,甚至催促公家機關能善盡 他們的職責;然而,被動地等待所有一切都「從上」而來,也無濟於事。 身處窮困中的人,也必須參與其中,而當他們負起自己的責任時,在這轉 變過程中,也必須被人陪伴。

7. 我們必須再次聲明,除了上述貧窮的問題以外,不幸的是,還有一些新 的貧窮形式。我特別想到那些被捲入戰爭的人民,尤其是兒童,他們平靜 的童年和未來的尊嚴都被奪走了。這種情況,我們永遠都不能習以為常。讓我們作出所有的努力去締造和平,為使和平——復活主所給我們的禮 物——成為正義和對話的果實,能藉此得以肯定。

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在不同經濟產業中的種種投機行為,這些行為造成物價飆漲,令許多家庭更加匱乏。薪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耗盡,導致人們的 生活缺乏尊嚴。如果一個家庭被迫要在為解決三餐或得到醫療照顧作選 擇,那麼,我們要以人類尊嚴之名發聲,每一個人都應賦有這兩種權利。

此外,要如何消除充斥著勞動界的倫理亂象呢?那些無論針對男女勞動者 的不人道對待、不合理的薪資待遇、工作不穩定的困境,以及多少工作意外造成的死傷,往往來自雇主選擇貪小便宜而不提供安全工作環境的心態……。 我們要記住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所說的:「工作價值的主要基礎是人本身。〔……〕人生來就得工作,並且被召要工作,可是工作是『為人』, 不是人『為工作』」。」(《人的工作》通諭,6)

8. 上述的問題,本身就已震撼人心,然而,這也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 部分而已。我特別要提及一種貧窮形式,越來越明顯地影響年輕的一代。 多少年輕人因一種令他們覺得自己是「一無所用」和「魯蛇」(loser)的文化而失望,所以感覺到沮喪,甚至輕生。讓我們幫助他們對抗這些有害的風氣,好使他們每一個人找到方法,建立有自信和慷慨的人格。

每當我們談到窮人,我們很容易陷於空談。停留在統計和數據上,這也是另一種不易察覺的誘惑。窮人是人,他們有面容、故事、內心和靈魂;他們是我們的弟兄姊妹,像所有的人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與他們每一個 人建立良好關係是至關重要的。

多俾亞傳教導我們,關懷窮人和為窮人做事,要採取實際行動。這事關正義,要求我們所有的人去互相尋找對方和彼此相遇,好使一個群體找到能 認同自己所需要的人並和諧共處。關心窮人,不僅是要急於施捨而疲於奔 命,而是要重新建立那人與人之間、被貧窮損害的正義關係。如此,「對一 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會引領我們獲享慈悲和愛德的益處,使我們的整個 基督徒生命富有意義和價值。

9. 願我們為窮人的關懷始終保持著福音的現實面。我們的分享應該滿足他 人具體的需要,而不僅是幫自己處理掉過多的物資。由此可見,我們需要在聖神的帶領下作分辨,而要辨明的,是我們弟兄姊妹們真實的需要,不是我們個人的希望和理想。窮人所需要的,其實就是我們的人性、我們一 顆開放去愛人的心。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我們蒙召在窮人內找到基督, 聲援他們的請願,而且成為他們的朋友,聆聽他們,為他們發言,為擁抱 奧妙的智慧,這智慧是天主願意藉著他們與我們分享的」(《福音的喜樂》 勸諭,198)。我們的信仰教導我們,每一個窮人都是天主的兒女,而基督 臨在於他們中間:「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 的。」(瑪廿五 40)

10. 今年是聖女小德蘭的 150 周年誕辰紀念。她在自傳中這樣說:「我現在明白了,完美的愛德在於接受他人的缺點,不因他人的軟弱而覺得驚訝, 在我們眼前最微小的行動上實踐美德而有所成長。但最重要的,我明白到 愛德必定不能鎖在自己心中的深處:耶穌說:『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 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瑪五 15)。對我來說,這盞燈就代表愛德,必須給予光明和喜樂,但不只是那些對我來說最親愛的人,而是在家裡所有的人,無一例外。」(手稿 C,12r°,《小德蘭全集》,羅馬,1997, 247 頁)

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家,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經驗愛德的光照;沒有人應該被剝奪這權利。願聖女小德蘭堅定不移的愛德在這世界窮人日啟發我們的 心,幫助我們「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並幫助我們的目光注視吾主耶穌基督真神和真人的面容。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3年6月13日,貧窮人主保——帕多瓦聖安多尼紀念日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按此閱覽其他語言

2023年世界窮人日祈禱文

被釘十字架並死而復活的主耶穌基督,我們歡欣地聚集在祢餐 桌的周圍,再次從祂那裡領受恩賜,以活出神貧與服務窮人的承 諾,在他們身上,我們遇見祢的面容。

我們感謝祢有如此多的男女投身於照顧窮人和邊緣人,並與他們 分享,關注他們每一個人的整體發展。在這種慷慨而無私的服務 中,祢的天國便真正臨在而可見。

請光照公共機構,使其履行職責,保障生命的權利、身體完整的 權利,以及一切為獲得適當生活所必需應用方法的權利,當疾 病、殘廢、鰥寡、衰老或失業時的安全權。

天主聖神,祢賜給我們作分辨的能力,在祢的帶領下,我們能 辨明那些貧窮弟兄姊妹的真實的需要。讓我們能夠在他們的處境 中為他們發聲,迎接祢希望通過他們——天主的子女——向我們 傳達的神妙智慧。

聖女小德蘭,願你堅定不移的愛德啟發我們的心,幫助我們對 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並幫助我們的目光注視吾主耶穌基督真 人真天主的聖容。

阿們。亞肋路亞!

(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 恭譯)

教宗主持世界窮人日彌撒:不要對弱小者的哀嚎充耳不聞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11月13日、常年期第33主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為第六屆世界窮人日主持彌撒。教宗表明,值此世界窮人日,耶穌的話語振聾發聵,要求我們不再對最弱小者的痛苦哀嚎充耳不聞。

世界窮人日於2016年慈悲禧年期間由教宗方濟各親自欽定。今年為慶祝第六屆世界窮人日,由明愛會等愛德機構照顧的無家可歸者和窮人也來到聖伯多祿大殿,參加教宗主禮的彌撒。

在此機會上,教宗不忘氣候變化、疫情和世界多地的衝突所導致的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移民潮。教宗說:「今天比以往有更多弟兄姊妹們飽受磨難、灰心喪志。他們離鄉背井尋求希望,很多人因失業或不公不義的工作條件而生活不穩定。窮人今天也深受各種危機所害,飽嘗其最苦澀的苦果。」

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記載了耶穌的兩大勸勉:第一是不要受欺騙,第二是要作見證(參閱:路廿一5-19)。教宗由此展開他的講道,首先問道:什麼會欺騙人?教宗指出,使人受騙上當的「誘惑」是「從迷信或災難的角度來解讀悲慘至極的事實,彷彿世界末日已經臨近,我們的努力再也沒有任何價值」。

「我們要是這麼想,就會被恐懼牽著走,或許接下來會抱持病態的好奇心,從巫師或算命師似是而非的話術中尋找解答。今天有多少基督徒去找巫師、找算命師,視之為天主的聲音。」

耶穌告誡我們「不要受欺騙」。教宗重申,「你們不要因那輕易上當的好奇心而被迷惑,你們不要在恐懼的驅動下處理事情,卻要學習以信德的目光看待事件,堅信天主與你們同在,『連你們的一根頭髮,也不會失落』(路廿一18)」。

在災難禍事接連發生的時代,我們必須自問:我可以做哪些具體的善事?這便是當天福音中基督勸勉的第二件事:屆時,你們將得到「作見證的機會」(參閱:路廿一13)。

教宗強調,「機會」是個很美的詞。「它意味著有機會從生活處境出發來做善事,即使情況不理想也不例外。」這幾乎是一門「藝術」、一門「深具基督信仰特色的藝術」,也就是走出受害者的心態。相反地,我們要把握那藏在事件之下的機會,盡可能地行善。

危機也是轉機,它提供成長的機遇。教宗說:「面對許多災難、面對這個如此殘忍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面對很多孩童、百姓忍飢挨餓的情況,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問自己:我能浪費嗎?我能浪費金錢、浪費我的生命、浪費我生命的意義而不鼓起勇氣向前邁進嗎?」

身體力行這一切的力量在於天主:祂是我們的「守護者」、我們的「天父」,總是陪在我們身邊,即使痛苦煎熬的時刻也不離不棄。「我們深受天主眷顧關愛,並要努力去愛那些遭到遺棄的天主兒女,照顧窮人。耶穌臨在於窮人身上,因為祂為了我們卻成了貧困的」。

說到這裡,教宗放下手中的講稿,談起至今仍在意大利某些鄉間實行的古老傳統,即:聖誕節的晚餐留一個空位給那肯定會臨在窮人身上、前來敲門的上主。

教宗由此詢問:「你的心靈是否始終為那些人留個空位?我的心靈是否給那些人留個空位,或者我們忙碌於朋友的互動、社交活動和各種該做的事,從來沒有給那些人留個空位?」

教宗最後敦促眾人為窮人留個空位。「耶穌說過,祂臨在於窮人的面容、經歷和傷痕中。我們絕對不可忘記這一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第6屆世界窮人日文告:「耶穌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格後8:9)

教宗方濟各
第六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33主日
2022年11月13日

「耶穌基督為了你們成了貧困的。」
(參閱:格後八 9)

按此下載
中文版PDF文件檔

1. 「耶穌基督為了你們成了貧困的」(參閱:格後八 9)。聖保祿宗徒以這 句話訓誨格林多初期的基督徒,藉此說出他們要致力與貧窮的弟兄姊妹們精誠關懷的理由。今年的世界窮人日,如同一個溫馨提醒,再次誘發我們反省自身的生活方式及思考現今的貧窮問題。

幾個月前,全球正在脫離疫情的風暴,展示出經濟復甦的跡象,讓上百萬 因失去工作而陷於貧困的人,稍作喘息。又正當風定天晴,雖然人們失去家人的痛苦仍在,卻致力要回到直接的人際關係,彼此間再次相遇,不再 受到進一步的限制或禁止。然而,就在此刻,新的悲劇又突然間出現在眼前,逼迫全球面對一個不同的局勢。

因為烏克蘭的戰爭爆發了,使在這些年來一直在散播死亡和破壞的地區性戰爭,又添增了一個。不過,由於一個「超強大國」的直接介入,違反國家人民自主權的原則,意圖強迫其他人民接受己意。歷史的悲劇重演,幾個強者的威嚇聲,再一次地遮蓋了人類呼求和平的聲音。

2. 愚昧的戰爭製造了這麼多的窮人!無論我們的目光轉向哪裡,我們都看 到暴力打擊手無寸鐵和最弱小的人。成千上萬的人,尤其是婦孺,因流浪異鄉與自己的文化斷絕根源,並被強迫接受另一個身分。聖詠的作者面臨耶路撒冷的毀滅,以及年輕猶太人流離遷徙所說的一番話,再次成為現實: 「當我們坐在巴比倫河畔,一想起熙雍即淚流滿面。在那地的楊柳間,掛起我們的琴絃。因那些俘虜我們的,要我們唱歌,那些迫害我們的,還要我們奏樂。【……】怎能謳唱上主的歌曲?」(詠一三七 1~4)

上百萬的婦女、兒童、年長者為了求生,成為了難民,被迫要冒著烽火的 危險,往鄰近的國家尋求庇護。多少人停留在戰區,天天生活在恐懼中, 缺乏食糧和水、缺乏醫療,尤其是缺乏親情。在這些困境中,人的理性被 蒙蔽,而如此眾多的百姓要承擔後果,使本來人數已多的窮人數目上升。 面對如此眾多生活在不安和不穩定的人們,又如何給予他們足夠的安慰及 平安呢?

3. 我們就是在這樣矛盾的情況下——就聖保祿宗徒的呼籲——慶祝第六 屆世界窮人日:「祂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祂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格後八 9),把目光放在耶穌身上。聖保祿宗徒在探訪耶路撒冷時,遇見了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他們請他不要忘記窮人。 因為耶路撒冷面臨缺乏糧食的問題,耶路撒冷的團體處在艱辛的情況之 下。聖保祿宗徒便馬上為當地的窮人作了一個盛大的募款。格林多的信徒反應十分熱烈,並大力支持。他們依照聖保祿的指示,每週的第一天,收集他們所能節省的積蓄,眾人都表現得十分慷慨大方。

我們每個主日在慶祝感恩聖祭,都共襄盛舉,以同樣的動作獻上我們共同 的奉獻,好使我們的團體能滿足最貧窮者的需要,彷彿初期教會的那時刻 從未消失過。那是每一個基督徒一直以來帶著喜樂和責任感所作出的舉 動,好使沒有一個弟兄姊妹有所欠缺。在第二世紀,聖猶定(St. Justin) 已經記載,他向羅馬帝國君王安東尼.碧岳(Antonius Pius),描述基督徒的 主日慶祝時寫道:「在稱為『太陽日』的那一天,所有人——城市和鄉村 的——都聚集在一起,按照時間上的許可,閱讀宗徒們的紀錄或先知書。 【……】他們分享和分配祝福過的物件,並透過執事們帶給缺席的人。那 些富裕的,以及那些想自由奉獻的人,每一個人量力而為,而人們把自己收集到的奉獻置放在司祭旁邊。司祭救助孤兒寡婦、那些因患病或其他原 因而成為窮苦的人、被囚禁的人、在我們當中的外鄉人:總而言之,大家照顧那些有需要的人。」(《第一護教書》,六十七章,1~6)

4. 聖保祿宗徒回到了格林多的團體,信徒們最初投入的那股熱情減弱,以 致聖保祿宗徒的呼籲失去了行動力量。正是這原因催使聖保祿宗徒滿腔熱情地再次勸募:「好使你們怎樣甘心情願,也怎樣照所有的予以完成。」(格 後八 11)

我在此刻想到,過去幾年人們的鼎力相助,使全體民眾大開門戶接納在中 東、中非,而如今在烏克蘭逃避戰爭的上百萬難民。當地的居民向其他家庭大開自己的家門,而一些團體又慷慨大方地收容了如此眾多的婦女和兒 童,使他們獲得該有的尊嚴。然而,戰爭越延長,戰爭的後果就越嚴重。 接待國的人民日漸有困難繼續提供援助;接待的家庭及團體開始感覺到一 種已超出緊急情況的壓力。這正是不放棄,而是再次更新起初救援動機的時刻。我們開始所做的事,我們也必須以同樣負責的態度去完成。

5. 事實上,「精誠關懷」這就是:與一無所有的人分享我們所有的那一點點,好使沒有人會受苦。團體感及共融的生活方式越增長,精誠關懷的發 展也日臻完善。此外,必須要考慮到,過去幾十年,在一些國家,一般家 庭都享有相當富裕和安穩的生活。那是私人的設施和鼓勵經濟成長,以及 在家庭政策和社會責任上,予以一些具體獎勵的正面成果。這安全和穩定方面的效益,現在就可以與那些為了尋求安全和求生而被迫要離鄉背井的人分享。身為文明社會的一分子,讓我們繼續維護自由、責任感、兄弟情 誼和精誠關懷的價值。而作為基督徒,讓我們總以信、望、愛,作為我們 生活及行動的基礎。

6.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聖保祿宗徒並沒有強迫那些基督徒要他們行善。他實際上是這樣說:「我說這話並不是出命」(格後八 8);他倒是要藉別人對窮人的熱情來「試驗他們愛情的真誠」(參閱:同上)。聖保祿宗徒的請 求是基於事實;肯定是有需要提供具體援助的,然而,他渴望的是更深切。 他呼籲格林多的信徒捐款,為使這行動成為一個愛的標記,如同耶穌親自所見證的愛一樣。總而言之,我們對窮人的慷慨大方,是自己在選擇成了貧困的天主子的典範中,得到最強烈的動力。

聖保祿宗徒並不害怕肯定基督的這個選擇——祂的「自我空虛」,那是一個 「恩賜」,的確,是「主耶穌基督的恩賜」(格後八 9),而我們只有領受這恩賜,才能具體地和表裡一致地表達我們的信仰。在這一點,整本新約的教導是前後一致的,聖保祿宗徒的教導也在聖雅各伯宗徒的話裡迴響著: 「你們應按這聖言來實行,不要只聽,自己欺騙自己;因為,誰若只聽聖言而不去實行,他就像一個人,對著鏡子照自己生來的面貌,照完以後, 就離去,遂即忘卻了自己是什麼樣子。至於那細察賜予自由的完美法律, 而又保持不變,不隨聽隨忘,卻實際力行的,這人因他的作為,必是有福 的。」(雅一 22~25)

7. 面對窮人,不必高談闊論,而是要捲起雙袖,化信仰為行動,並親力親 為,不能推卸責任。有時候,會有一種鬆懈的現象發生,導致言行不一致,即對窮人冷漠不關心。此外,有些基督徒由於過分追求錢財,習以為常,不再善用物資或財產。這些情形都顯示出一種薄弱的信仰,以及脆弱和短視近利的望德。

我們知道,金錢本身不是問題,因為金錢是人與社會關係的一部分。我們要思考的,反而是金錢對我們的價值:金錢不能成為是絕對的,好像是主 要目標似的。對金錢絕對的依戀,阻止我們以實際的眼光去看每天的生活, 並且使我們蒙蔽,看不到別人的需求。沒有什麼是比一個基督徒或一個信 仰團體被錢財這偶像迷惑,是更有害的;最後一定會困在夢幻人生中,並 一無所得。

如同經常發生的,問題並非是對窮人採取一種救濟性的態度,而是需要投身,矢志使沒有人會有所匱乏。拯救人的不是行動主義,而是真誠和慷慨 地關注,使人如同兄弟般地接近窮人,向他人伸出援手,好使自己從陷入 的怠惰精神中覺醒。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說他不能和窮人親近,因為他的 生活方式要求他花更多精力在其他方面。這是一個經常聽到的藉口,出現 在學術、商業、專業,甚至是教會的圈子內。【……】沒有任何人能認為自己得到豁免而毋須關心窮人和社會公義」(《福音的喜樂》,201)。我們亟需要找到新的途徑,為能超越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的模式,「將社會政策視為處理窮人的政策,但從來不是與窮人同行、屬於窮人的政策,更非將人民團結起來的行動」(《眾位弟兄》,169)。聖保祿宗徒寫信給格林多的信徒說:「這不是說要使別人輕鬆,叫你們為難;而是說要出於均勻」(格後八 13),這態度反而是我們必須培養的。

8. 有一個道理,古今都令人難以接受,因為與人性的邏輯大相徑庭:有一 種貧窮是令人致富的。我們要記得耶穌基督的「恩寵」。聖保祿宗徒要肯定 祂親自所宣講的,即真正的財富不在於「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在地上有蟲蛀,有銹蝕,在地上也有賊挖洞偷竊」(瑪六 19),而在於相親相愛,彼此背負對方的重擔,以致沒有人遭受到拋棄或排斥。在最近這幾年,我們所體驗到的人性的軟弱和限度,以及現在戰爭的悲劇所帶給世界的打擊,應該教導我們一個決定性的人生道理:我們在世上不是為了偷生,而是使所有的人都能度過一個有尊嚴和快樂的人生。耶穌的訊息向我們指出那一條道路,並使我們發現有一種貧窮羞辱和害死人,但有另一種貧窮卻使人自由和平靜。

害死人的貧窮,是窮困、不義、剝削、暴力和資源的分配不均。那是令人 絕望的貧窮,沒有前途的,因為是丟棄文化強迫人接受——沒有願景,也沒有出路。窮困逼迫人受困在極度匱乏的處境中,甚至損害人的靈修生活,而儘管這問題經常被忽略,但並不因此就不存在或無關重要。當唯一要守 的法,是計算一天結束前所得到的利潤時,那麼,人們就會不擇手段,想盡方法去剝削別人:其他人,只是方法而已。不再有公平的薪資、公正的 工作時間,而人會創立一些新的奴隸制度,受害者將是那些沒有選擇或被 迫要接受這毒害人的不公平,僅為餬口飯吃。

反之,使人自由的貧窮,是一種任由人作的選擇,願意承擔責任,以減輕 自己的重擔和聚焦在生活的基本需求上。事實上,很多人那種不滿足的經 驗,我們能容易地經驗到,因為他們缺乏重要的東西,因而漫無目標地漂 泊,到處尋找。他們渴望找到的,是能令他們滿足的東西,所以需要轉向 卑微的人、弱小者和窮人,為能終於明白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與窮人 相遇,能終止許多的焦慮和自我矛盾的恐懼,為能獲得人生真正重要且無 人能奪走的東西:真誠和無償的愛。事實上,在沒有成為我們施捨的對象 之前,窮人是幫助我們擺脫心中不安及膚淺人生的要角。

在教父及聖師——金口聖若望的寫作裡,我們讀到他由於基督徒對窮人的 態度而作的強烈指責,他說:「如果你不相信貧窮能使你變得富有,你要想到你的上主,並且不要對此加以懷疑。如果祂不曾是貧窮的,你就不會是富有的;這是奇妙的事:祂從貧窮汲取了豐碩的財富。聖保祿宗徒在這裡指『財富』的意思是虔敬的意識、罪惡的滌除、正義、成聖,以及其他現 在和永久所賜予成千上萬的恩惠。這一切,我們都因貧窮而獲得。」(金口聖若望主教《講道集》:格後十七 1)

9. 第六屆世界窮人日所引用聖保祿宗徒的一句話,彰顯了基督信仰生活 表裡不一的奇妙地方:基督的貧窮使我們致富。倘若聖保祿宗徒能給予這教導,而教會能兩千年來為此宣揚並作見證,那是因為天主為祂的聖子選 擇要走這條道路。如果祂為我們變為貧窮,那麼,我們的生命就被光照和 轉變,得到世界所不認識也無法給予的價值。耶穌的財富就是祂的愛—— 不向任何人封閉,而且與所有的人相遇,特別是被邊緣化和缺乏基本生活需求的人。祂因愛而自我空虛,並取了人性。祂因愛取了奴僕的形體,聽 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參閱:斐二 6~8)。祂因愛而變成了「生命的食糧」(若六 35),好使沒有人會有所欠缺,並能找到滋養人且使人獲得永生的食糧。如同當年在主的門徒們的日子裡,同樣地,我們今天也似乎難以接受這教導(參閱:若六 60);然而,耶穌的話是清楚無誤的。如果我們要生命戰勝死亡,以及人類尊嚴能從不義中救贖出來,那條道路就是祂的道路:跟隨耶穌基督的貧窮,以愛分享生命,把自己的人生作為餅一般擘 開,分享給弟兄姊妹們,從最小、缺乏生活需求的人開始,為實踐平等, 好使窮人能從窮困以及富人的虛榮心中解救來——兩個都不會帶給人希望。

10. 去年5月15日,我宣聖了聖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弟兄——一位 出生於家境富裕的人——為了跟隨耶穌捨棄一切,並且肖似祂,變成了貧窮和成為眾人的貧窮弟兄。他在靜默、祈禱與分享中,度著隱居的生活——首先在納匝肋,之後在撒哈拉沙漠——是見證了基督信仰神貧的榜樣。默想他的這番話,對我們大有益處:「我們不要漠視窮人、弱小者、工人;在天主內,他們不只是我們的弟兄,他們也是在外在生活上以最完美方式倣效耶穌的人。他們完美地代表耶穌——納匝肋的工匠。在所召選的人當中, 他們是長兄,最先被救主召叫到祂的搖床。從耶穌的誕生到祂的死亡,他們都是祂的同伴。【……】讓我們向他們致敬,讓我們向在他們內的耶穌和祂雙親的肖像致敬。【……】耶穌取了奴僕的形體,讓我們也為自己取祂所 取的形體。【……】讓我們在事事中不要停止作窮人、不要停止成為窮人的 弟兄、窮人的同伴,讓我們像耶穌一樣作窮人中的窮人,並以像祂一樣愛 窮人和置身在窮人當中」(《路加福音詮釋》,默想 263)。1  對聖富高弟兄而言,這番話不僅是文字,而且是具體的生活方法,引領他與耶穌分享自己的獻身生命。

願第六屆世界窮人日,是一團體和個人進行良心反省的恩寵時機,給我們機會問自己:耶穌基督的貧窮,是不是我們生活中忠實的同伴。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2年6月13日,帕多瓦聖安多尼紀念日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1 默想 263,路加福音二 8~12:聖富高,《天主的慈善》,福音默想(1),新城出版社,巴黎,紅山區, 1996,214~216(Méditation n. 263 sur Lc 2,8-20: C. de Foucauld, La Bonté de Dieu. Méditations sur les saints Evangiles (1), Nouvelle Cité, Montrouge 1996, 214-216)。

來源: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教宗主持第五屆世界窮人日彌撒:治癒今天的傷痛,以滋養明日的希望

圖片: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於11月14日第五屆世界窮人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在講道中,教宗從當天的福音出發(參閱:谷十三24-32),指出人子來臨前令人驚慌失措的跡象有助於我們詮釋歷史,明白今天的傷痛與明日的希望並存,讓我們能從今天悲痛不已的各種矛盾進入到救恩;我們的救恩即為與上主相遇,上主要來救我們擺脫一切兇惡。

教宗指出:「在充斥著災難、暴力、磨難和不義的歷史中,窮人深受重傷、遭到壓迫,等待「似乎永遠不會到來的釋放。世界窮人日催促眾人特別關注最脆弱者的苦難,因為他們往往因為不公義和不平等,被迫陷入煎熬的處境,又因為那忽視或摒棄他們的丟棄社會,情況雪上加霜。」

「如此的境遇帶來痛苦和恐懼。然而,希望之光卻從中升起,將人引向得到救恩的未來。」教宗闡明:「耶穌期盼我們向希望敞開心胸,救我們免於焦慮和恐懼。明日的希望之花在今天的傷痛中盛開。這份希望在我們今天受傷的歷史中運作,一如天主的國那樣遍地開花,有如樹木長出嫩葉。天主的國引導歷史邁向其目標,帶領人最終與上主相遇,而上主會一次而永遠地使我們獲得釋放。」

「面對痛苦與希望,基督徒的任務是什麼?」教宗表明:「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治癒今天的傷痛,以滋養明日的希望。基督徒的望德絕非天真爛漫的樂觀主義,單純認為明天會更好。相反地,基督徒的望德催促我們採取行動,在天主實現祂的救恩許諾時貢獻己力。換句話說,基督徒應當日復一日建設愛的國度、正義與友愛的國度,那是耶穌通過實際舉動親手開創的國度。」教宗叮囑信眾:「切莫忽視那些有需要的人,或者視若無睹地從他們身旁走過。我們要做出慈悲的見證,發揮溫柔的憐憫心,渴望接近他人並在盛行的冷漠中施以援手。」

教宗接著引用了意大利一位親近窮人的已故主教貝羅(Tonino Bello)的名言:「我們應當創造安排希望。」「我們必須藉由做出決定、拓展服務、為正義和團結奮鬥,以及減輕窮人的痛苦來具體表達我們的希望。希望必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關係、我們的社會與政治承諾中成為現實。」許多志工協助教會開展協助窮人的工作,使這份希望變得具體,教宗為此向這些志工致敬。

然後,教宗回到當天的福音,談到無花果樹的枝條發嫩、生出葉子的場景。教宗指出:「有如嫩葉的溫柔促使希望在世界繁榮昌盛,減輕窮人的苦難。我們要克服自己的自私態度和嚴苛的內心,對世界上的悲慘處境感同身受,分擔其中的痛苦並努力予以舒緩。樹木的嫩葉可以吸收污染,使之變成良好。我們與其對問題和挑戰誇誇其談,倒不如做些實事,如同樹葉那樣把髒空氣化為新鮮空氣,發揮轉換的作用,以善制惡。具體可行的作為是與飢餓的人分享食糧,為正義而奮鬥,扶持窮人,恢復他們的尊嚴。」

「教會該當走出去接近窮人,分享喜訊、陪伴並告訴他們,希望能從傷痛中萌生。這樣的教會是多麽美好又具有先知性。」

教宗最後期勉所有人:「通過溫柔把希望帶給世界,因為耶穌在他們內等待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第5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14:7)

圖片:pcpne.va

2021年6月14日,聖座新聞室公布了教宗方濟各今年第5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主題為「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7)。教宗解釋這個主題的含義,闡明「基督徒若想看到耶穌,用手觸摸祂,知道該轉向哪裡:窮人是基督的具體標記,他們代表基督,讓人見到祂的面容」。

以下是文告全文:

教宗方濟各
第五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 33 主日
2021 年 11 月 14 日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
(谷十四 7)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1.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 7)。這句話是逾越節前幾天, 耶穌在伯達尼某「癩病 人」西滿家中晚宴時說的。福音聖史告訴我們,有 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珍貴的香液進來,倒在耶穌 頭上。這行動使人們大為 驚異,對此作出兩種不同的詮釋。

首先,一些在場的人,包括門徒在內,感到憤慨:他們考慮到香液的價 值──大概是三百德納,約為 工人整年的薪金──認為應把它賣掉,把收 益施捨給窮人。按若望福音,猶達斯就是持這種態度來詮 釋的:「為什麼 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聖若望繼而指出,猶達斯「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 偷取其中所存放的」(若十二 5~6)。這苛刻的批評出自負賣者的口,絕非偶然的事:這說明了那些不尊重窮人者,就是違背耶 穌的教導,不能算 是祂的門徒。奧利振就此事曾說過很嚴厲的話:「猶達斯表面上關心窮人 (⋯⋯)。如果今天那掌管教會錢囊的人,像猶達斯那樣口裡為窮人說話, 卻拿去他們的捐獻,就 讓這些人同遭猶達斯的下場吧!」(《瑪竇福音註 釋》11,9)

第二個詮釋是耶穌作的,它令我們領會那女人行動的深義。耶穌說:「由她罷!你們為什麼叫她難 受?她在我身上作了一件善事」(谷十四 6)。 耶穌自知死亡將至,視她的行動是提早在安葬前為 自己死去的遺體敷油。 這看法超乎所有同席者意料之外。耶穌提醒他們,祂是窮人之首,是窮人 中 最窮的一個,因為祂代表著所有窮人。祂貴為天主聖子,卻以窮人、孤獨者、被排斥和被歧視者的名義,接受這女人的敬意。她以女性的敏銳, 竟是那唯一明瞭主心思的人。這女人之所以沒有名字 ,也許正是為了代表 天下歷代一眾女性,雖然無權發言,甚至飽遭暴力,卻出現在基督生命的 最重 要時刻,即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亡及埋葬之時,以及在祂復活後的 顯現中,肩負著重要的角色。 這些經常被歧視和不被委以重任的女性,在 福音中卻扮演著啟示歷史的要角。耶穌結論所說的話很有說服力,祂把這 女人連繫到福傳的大業上:「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福音無論傳到全世界 什麼地 方,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紀念她。」(谷十四 9)

2. 耶穌與這女人間的強烈「同理心」,以及耶穌如何理解這女人為祂敷油 一事,剛好與猶達斯和其 他人對此事反感的看法相反,這為我們開闢了一 條有效的途徑,去反省耶穌與窮人和宣講福音間那不可分離的關係。

耶穌所揭示的天主面貌,實是一位關心和親近窮人的父親。耶穌所做的一 切,確證了貧窮並非命運 所使然,而是祂臨於我們中間的具體標記。我們 不能隨自己所想的時間和地點找到祂,而是在窮人 的生活中,在他們的痛 苦和急需中,在他們有時被迫所處的非人生活環境下,才能找到祂。我不 厭 其煩地重複說,窮人是真正的福傳者,因為他們是首先接受福音的人, 並獲邀去分享天主的真福和 祂的神國。(參閱:瑪五 3)

在各種處境和程度中的窮人,都在向我們宣講福音,因為他們讓我們不斷 以新的方式發現天父的真 面貌。「窮人能給我們很多教導。不只是他們在 信仰的超性意識(sensus fidei)內分享,而且在困 難中,他們體驗到受苦 的基督。我們需要接受他們向我們傳福音。福音新傳是一種邀請,承認在 窮 人的生命中,拯救的力量在運作,並把他們放在教會朝聖之旅的中心。我們蒙召在窮人內找到基督 ,聲援他們的事跡,而且成為他們的朋友,聆 聽他們,為他們發言,為擁抱奧妙的智慧,這智慧是 天主願意藉著他們與 我們分享的。我們獻身的工作不只是推廣或援助的活動或項目;聖神推動 的不 是不受控制的行動主義,而首要的是待人殷勤,視他人『在某種意義 上和我們合而為一。』這愛的殷勤是開始對他們每一位完完整整的人的真 正關心,並激發我們積極尋求他們的益處。」(《福音 的喜樂》,198~199)

3. 耶穌不但站在窮人那一邊,更與他們同甘共苦。這對祂各時代的門徒來 說,確是個有力的教導。祂所說的「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也指出了這一點:窮人雖然常存在我們當中,但不應使 我們習以為常,以致變 得無動於衷,卻要親自與他們分享生活,而不是假手於人代而為之。窮人並非團體「以外」的人,而是我們一起共同分擔痛苦的弟兄姊妹,以減輕 他們的憂慮和受忽視,讓他們重拾失去的尊嚴,並確保他們得到應有的社 會包容。另一方面,我們深明一個慈善行為要有一位施與者和一位接受者,但一起分享甘苦卻能締造手足情誼。施捨只是一時之舉,但共同分享卻持續不斷。前者易使施與者沾沾自喜,卻使接受者感到屈辱;後者能加強團結互助,為達到公義建立必需的基礎。總而言之,信友若要親身看見和接 觸耶穌,就知道要到誰那裡去:窮人是基督的「聖事 」(標記),代表著祂並指出祂的所在。

我們可以效法許多聖人聖女般,把與窮人共甘苦作為自己的生活方針。在芸芸諸聖中,我特別要提 到痳瘋病人的使徒聖達勉神父( Damiano de Veuster)。他以莫大的慷慨精神,受召到恍如痳瘋病 人隔都的莫洛凱島,與他們一起生死與共。他捲起衣袖,親力親為,使這些貧窮和被排擠至絕境的病人,能度一個有尊嚴的生活。他充當醫生和護士,不顧身陷的危險, 在這個被稱為「死亡屬地」 的島上,為人帶來愛情之光。他最終也染上痳 瘋病,這是他為這些弟兄姊妹奉獻自己生命,徹底與 他們共甘苦的標記。他所作的見證,為今日新冠疫症肆虐下的我們,依然有效:天主的聖寵肯定在許多人心中運作,他們雖不大事張揚,卻獻身切實與那些最貧窮的人 共甘苦。

4. 為此,我們要全心依從主的號召:「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一 15)。這悔改首先在於打 開我們的心扉,明認各種形式的貧窮,更要符合 我們所宣認的信仰而生活,這樣去宣揚天主的神國 。窮人多次被視為另類 人士,是需要特別慈善服務的一群。要跟隨耶穌,就要改變這種思維,接受分享和參與窮人生活的挑戰。要成為耶穌的門徒,就要選擇不在世上囤 積財寶,以免在這脆弱和易 逝的現實中,抱有一種虛假的安全感。相反, 我們要準備擺脫任何妨礙我們達致真正福樂的枷鎖 ,好能認清那永久且不受任何人地事物破壞的真福。(參閱:瑪六 19~20)

耶穌在這方面的教導是反潮流的,因為祂應許那只能以信德的眼光,才可 絕對肯定看見和經驗到的 事物:「凡為我的名,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 姊妹、或父親、或母親、或妻子、或兒女、或田地的,必要領取百倍的賞報,並承受永生」(瑪十九 29)。我們在轉眼即逝的財富前,在世間的權位和虛榮前,若不選擇成為貧乏的人,便無法為愛而獻出生命,只能度一 個不完整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意願,卻無法轉化世界。所需要的就是絕對向基督的恩寵開放,這能使我們成為祂無限愛情的 見證,令我們世上的生 活再次具有說服力。

5. 基督的福音驅使人特別關懷窮人,要求人認清不同形式的倫理和社會的 極度紊亂,是不斷導致新 形式的貧窮的原因。有一種觀念似乎逐漸形成, 認為窮人不但要為自己的處境負責,更對一種以某 些特權人士的利益為中 心的經濟系統,造成無法承受的負擔。一個漠視或隨意取捨道德原則的市場 ,造成不人道的處境,令那些生活在任人擺布情況下的人飽受打擊。我 們目睹不斷有新的貧窮和排 外陷阱形成,它們都是一些無道德原則、缺乏 人道觀念和毫無社會責任感的操控經濟和金融的人造成的。

此外,去年更加上另一個災難:新冠疫情,導致窮人額外倍增。這仍不斷 造訪數以百萬人的家門 ,即使並不一定帶來病苦和死亡,卻是貧窮的先兆。 窮人的數目大大倍增,可惜的是這仍會在未來 數月內發生。有些國家正受 到新冠疫情的嚴重後果,以致他們中最脆弱的一群人,竟缺少最基本的 急 需品。慈善食堂門外大排人龍,正是情況惡化的實際跡象。顯然我們必須 找到對抗病毒最合宜的 全球解決辦法,但必須排除任何偏袒的利益。尤其重要的是給予受失業影響的人,一個具體的答覆,因為失業已令許多有家庭負擔的父親、婦女和青年,蒙受巨大的打擊。感謝天主,許多人所表現的社會團結和慷慨精神,連同一些具遠見的推動人道計劃,正在這方面作 出且繼續作出重大的貢獻。

6. 畢竟仍有一個不甚明顯的問題有待解決:應如何實際回應數以百萬計的窮人,他們屢次遇到的若 非厭惡,就只有冷漠?我們應採取什麼公義的途徑,才能克服社會的不平等,並重建那屢遭踐踏的人性尊嚴?一個自私自 利的生活方式,正是導致貧窮的同謀,往往把窮人處境的責任,完全推卸 在 他們身上。然而,貧窮並非命運所使然,而是自私所造成。為此,關鍵 在於推動發展進程,利用各 人的才能,技術互補和角色互異,好能達致一 個共同參與的公共資源。許多「富人」的匱乏,可藉 「窮人」的富足來補 足,所欠缺的就是彼此相遇和認識!沒有人是這樣貧乏,以致無法彼此貢 獻出 自己的東西來。窮人不可只是接受;他們應能做到有所貢獻,因為他 們知道如何慷慨回應。我們目 睹的分享例子,正多的是!窮人往往教導我 們什麼是團結互助。固然有人有所匱乏,有時甚至缺少 很多東西,包括生 活的必需品,但他們並非一無所有,因為他們仍保存著天主子女的尊嚴, 那是沒 有任何人地事物可以剝奪的。

7. 為此,我們對貧窮應採取一個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各國政府和全球組 織,都應有能力以具遠見 的社會模式負起的挑戰,去應付那正橫掃全球, 而且還會在未來數十年內肆虐的各種新形式的貧窮 。如果把窮人推到社會 邊緣,好像他們對自己的處境是罪有應得的,那麼民主的概念本身便會陷 入 危機,而且所有的社會政策都以失敗告終。我們應懷著極大的謙遜,承 認我們面對窮人,往往變得 一無所能。若要抽象地討論他們,就只停留在 統計數字上,或拍套紀錄片去觸動人心。相反,貧窮 應激起我們有建設性的計劃,好能促進實質的自由,讓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生活。我們 必須 摒棄一個錯誤的想法,以為只要擁有金錢,便能得到並增加自由。實際為窮人服務,能驅使人採取行動並找到最佳方法,去再提升和造就這些經常是無名無聲,卻帶著救主求助樣貌的這一群人。

8.「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谷十四 7)。這是一個邀請,叫我們 切勿錯過任何行善的機會 。這句話也有它的舊約背景:「如果在你中間有 了一個窮人,又是你的弟兄,對這窮苦的弟兄,你 不可心硬,不可袖手旁 觀,應向他伸手,凡他所需要的儘量借給他。(⋯⋯)你應盡量供給他; 供 給他時,不應傷心,因為為了這事,上主你的天主必在你的一切工作, 和你著手所作的一切事上祝 福你。既然在這地上總少不了窮人,為此我吩 咐你說:對你地區內困苦貧窮的弟兄,你應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申十 五 7~8,10~11)。聖保祿宗徒遵循這同一思維,勸勉他團體內的信友,要慷慨捐助初期耶路撒冷團體的窮人,而且這樣做時「不要心痛,也不要勉強,因為『天主愛樂捐的人 』」(格後九 7)。這並不是說施捨是為了紓 解我們的良知,而是為了抗拒那對窮人冷漠和不公義的文化。

在這脈絡下,也很值得提到金口聖若望的話,他說:「慷慨的人不要追問 窮人過往的作為,只須改善他貧窮的處境,給予他所急需的。窮人只有一 個答辯:他的窮困和他的急需。不要再追問別的 ;就算他是世上最大的壞蛋,如今缺乏必需的食糧,那麼就救他免於饑餓吧!(⋯⋯)慈悲的人是有急需者的良港:這港口接待並拯救所有遭遇船難的人;不論他們是大奸 大惡,還是好人一個,只 要他們是身處險境,這港口都會讓他們在自己的口岸得到庇蔭。所以每當你在世上遇到貧窮覆舟的人,不要判斷他,不要 追問他過往的作為,卻要救他脫離險境。」(《論貧窮的拉匝祿》 ,II,5)

9. 提高銳覺去領悟窮人的急需,這是極具關鍵性的,因為這些需要,就如 他們的生活處境,都在不 停改變。今日在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們較諸昔日更不樂意處理貧窮的問題。人們習以為常的較富裕狀況,令人更難 接受犧牲和匱乏。人們樂意做一切,只要不欠缺他們易如反掌所得來的東西。結果人們便陷於各種怨憤、急躁、諸多要求,以致產生恐懼、焦慮、有時甚至暴力。這絕非我們 建立未來的準則;可是,這些態度本身,都是我們不可忽視的貧窮形式。我們應隨時準備去辨識時代的徵兆,它們指出在當今世界傳福音該用的新方式。對窮人的急需提供即時的援助,這並不應妨 礙我們具有遠見地實踐新形式的基督徒愛德行為,以回應人類今日所遇到的新貧窮。

謹望這第五屆的世界貧窮日,能在我們的地方教會扎根,推動關注各地窮 人需要的福傳運動。我們 不能等待他們前來敲我們的大門,卻要親自走到 他們的家、醫院、護理之家、街上、他們有時藏身 的暗角落、庇護所、收 容所去⋯⋯。重要的是明白他們的感受、他們的遭遇、他們心中的渴望是什麼。讓我們借用馬佐拉里神父(Don Primo Mazzolari)的呼籲,說:「我 求你們不要問我:這裡有沒有窮人?他們是誰?他們有多少人?因為我怕 這樣的問題會令人轉移注意力,或者會成為一個藉 口,去迴避對我們的良知和內心的明確指示。(⋯⋯)我從來不去數點窮人,因為他們是不能數點的:窮人是要來擁抱的,不是要來數點的」(「Adesso」,n. 7 – 1949.04.15)。 窮人就在我們中間。如果我們可以誠心如下說,那將是何等符合福音的精 神:我們自己也是窮人,因為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真正認識他們,使他們 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並成為救恩的媒介。

教宗方濟各

2021年6月13日,帕多瓦的聖安多尼紀念日
於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英語全文

圖片:pcpne.va

來源:vatican.va

教宗主持世界窮人日彌撒:我們需要愛的勇氣,在窮人身上投資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1月15日,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當天也是第四屆世界窮人日,百餘位世界窮人的代表在場出席。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指出,基督徒不可謹小慎微,只限於遵守規誡,卻不肯冒險為他人服務。相反地,應像忠信的僕人那樣勇於冒險。

彌撒福音中記述了耶穌講的「塔冷通的比喻」,家主在遠行前將自己的財產託付給他的僕人,要他們用以賺取更多的利息(瑪廿五14-30)。教宗表示:「這個比喻蘊含著一個使我們終生受用的訓誨。家主擁有一筆巨大的財產,他沒有為自己保留,而是按照僕人的能力交給他們。對我們來說,一切也都始於天主賜予的恩寵”,始於天主“放在我們手中的恩典。」

「我們是攜帶巨大財富的人,這不取決於我們擁有多少,而是因為我們的所是:我們領受了天主賜予的生命、祂在我們内注入了善以及不可磨滅的美,因為我們是祂的肖像,我們每個人在祂眼裡都是寶貴的,都是歷史上獨一無二和不可取代的!」

「可是,在我們注視自己生命時,經常只看到我們欠缺的部分。於是,我們就屈服於『要是如此就好了』的誘惑:要是我有那份工作就好了,要是我有那座房子、有那些錢和成就就好了,要是我沒有那個問題、要是我周圍有更好的人就好了!」

教宗說:「以這種方式思考,看不到我們自己擁有的善和天主賜予我們的恩典。天主信任我們,希望我們每個人善用所領受的恩典在當下行善,而非在毒害心靈且無益處的思念中將它失去,這種思念讓我們總是盯住他人,看不到上主留給我們運作的機會。」

「那讓塔冷通賺得利息的是『僕人的作為』,即『服務』。」教宗解釋道:「服務賦予生命意義,那麽,服務的形態是什麽?」

 「在福音中,善僕是那些勇於冒險的人。他們不是小心翼翼和考慮周全的人,不把所領受的收藏起來,而是予以善用。因為善若不投資,就會失去;衡量我們生命的尺度不在於我們存放了多少,而是我們結出了多少果實。多少人一生只是積蓄,思念過好生活勝於行善。但追求所需卻不關注那些有需要的人,這種生活是多麼的空虛! 如果我們領受了恩典,就應贈送出去。」

「在這個比喻中,僕人的忠信在於能夠勇於冒險,因為對天主的忠信意味著讓自己的生命因服務的需求而操勞。若基督徒把牌壓在防守上,只在遵守教規和誡命時才出擊,這很悲哀。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只是不犯錯還不夠,這種生活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絲毫不作惡,卻將所領受的恩典埋藏起來,這還不夠,因為這行徑如同耶穌所斥責的可惡懶惰的僕人的所為。」

「比喻中的家主向不忠信的僕人解釋他本應如何行事,對他說,他該將領受的塔冷通交給錢莊裡的人,然後連本帶利取回交還給家主。我們在天主面前也該這樣做。那麽,對我們而言,誰是這些能獲得永久利息的錢莊裡的人呢?」教宗指出:「是窮人,我們不應忘記他們!」

「窮人是福音的中心,若沒有窮人,我們就無法領會福音。窮人在耶穌身上體現出來,耶穌原是富有的,卻貶抑自己,成為貧困的,替我們成了罪,這最惡劣的貧窮。窮人給我們確保一種永恆的收益,並從此時起就已使我們在愛中變得富有。這是因為,需要對抗的最大貧窮是我們缺乏愛的貧窮。」

「向窮人伸出援手,在愛中勤於行善,如同彌撒的第一篇讀經中所稱讚的那個婦人一樣(參閲:箴31:10-13)。在臨近聖誕節之際,教宗談到這個慶節說,以往人們要問:『我能買什麽?我還能得到什麽?』現在我們應換成另一句話:『耶穌奉獻了自己,在馬槽中誕生,我能給予別人什麽,就像耶穌那樣?』」

教宗最後總結道:「不與他人分享的人乃是浪費了自己的一生,最終變得貧窮。在生命結束時,真相將顯露出來:塵世以為成就、權力和金錢能賦予生命意義,這個虛幻將會消失,而我們所施予的愛將展現出它才是真正的財富。如果我們不想貧乏地度日,就該懇求在窮人身上看到耶穌,透過窮人服事耶穌的恩寵。」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窮人日彌撒:窮人有助於我們進入天國

2019年11月17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將第三屆世界窮人日推向高峰。教宗提醒眾人,窮人是「教會的寶藏、天主鍾愛的對象和天國的守門人」。當天應邀參加主的宴席的弱勢人群來自世界各地,背負著各自曲折的人生經歷。

當天禮儀的福音記載,耶穌預示了聖城的毀滅(參閱:路21:5-19)。教宗由此出發,邀請信友們關注重要事物,並問道:「在一個愈加缺乏確信的世界裡,上主為什麼要讓確信之事崩毀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真正確定永垂不朽的一切。人世間的國度和事件遲早總會過去,不論是戰爭、地震,或是其它重大事件,但是唯有天主和我們的近人將永遠長存,「他們比世上任何消息」來得重要。

為此,教宗警惕眾人當心兩種誘惑:一是倉促匆忙,二是自我中心。教宗首先解釋道:「對耶穌來說,不可跟隨那些嚷嚷著『時期近了』的人。換言之,不可跟隨那些散播警訊,助長對他人、對未來的恐懼的人,因為恐懼會使心靈和理智癱瘓。」類似的誘惑包括:急於立刻知道一切、好奇難耐、聳動新聞,以及憤怒嘶吼等等。教宗指出,「這種倉促匆忙並不來自天主」。

當喧鬧俗務吸引我們的目光時,我們就不再騰出時間給天主和鄰近的弟兄姊妹。對此,天主賜給我們一劑解藥,即堅忍;堅忍的恩典能保全其它所有恩典。教宗表示,在急躁匆忙的世界裡,「落後者令人厭煩」。多少老人、胎兒、殘疾人和窮人「被視為無用之人」。「人們匆促行事,毫不在乎貧富差距加劇,少數人的貪婪助長了許多人的貧困」。教宗籲請眾人擇善固執,堅守重要之事。

第二種誘惑是自我中心、以自我為準則,以及尋求優越感。教宗告誡道,基督徒並非「自我」的追隨者,不可任性妄為,卻要聽從愛的呼喚。上主說:「將有許多人假冒我的名字來說:我就是默西亞……。你們切不可跟隨他們。」(參閱:路21:8)為此,教宗闡明,「『基督徒』或『天主教徒』的標籤,不足以使人屬於耶穌。我們需要講耶穌的語言、愛的語言。成天把『我』掛在嘴邊的人,說不了耶穌的語言。有時候,甚至是在行善的時候,是以自我為尊的偽善在作祟:我行善是為了獲得優越感,我付出是為了得到賞報,我提供協助是為了與那個重要人物建立友誼」。

相反地,天主的語言激發「不虛偽的愛」(參閱:羅12:9),也就是「不求回報的付出,不求賞報的服務」。窮人之所以是天主眼中的珍寶,就是因為他們不以自我為尊。窮人往往需要他人的支持,而且窮人提醒我們,活出福音的方法是向天主乞求。為此,教宗籲請眾人聆聽窮人求救的呼聲,視之為召叫我們走出自我的呼喚,以天主愛的目光接納他們。「倘若窮人在我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同他們在天主心中的位置一樣,那該有多好!與窮人同在、為窮人服務,我們在其中學會耶穌的感受,理解哪些事物將會永存,哪些事物將會消逝」。

教宗強調,愛是永不消逝的,因為天主是愛(若一4:8)。而尋求愛的窮人,將我們直接帶到天主那裡。因此,教宗最後總結道:「窮人有助於我們進入天國:為此,天主子民的信仰意識將窮人視為天國的守門人。他們此刻已經是我們的寶藏、教會的寶藏。事實上,他們向我們揭露了那絕不過時的珍寶,那連結天地的珍寶,那真正值得為它而活的珍寶,也就是: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視頻訊息:弱小者是教會的寶藏

為迎接並響應第三屆世界窮人日,法國「兄弟」協會的朝聖者目前正在露德朝聖地聚會。在此機會上,教宗方濟各於11月15日向他們發表視頻訊息,並向世界上所有的弱小者表達他的關愛。

教宗首先在視頻中說:「弟兄姐妹們,你們知道天主愛你們,天主特別聆聽你們的祈禱。在這個痛苦的世界上,窮人的祈禱能感動上主。你們是弱小者、貧困者和脆弱者,你們是教會的寶藏。你們在教宗的心中、在聖母瑪利亞的心中,也在天主的心中。每當你們的生命遭到踐踏、虐待和侮辱時,就是耶穌被踐踏、被虐待和被侮辱的時候。今天,教宗想要安慰你們,試著給予你們安慰,告訴你們他愛你們,並邀請你們回到源頭。」

法國「兄弟」協會是由在教會内服務窮人的平信徒組成的一個組織。教宗在視頻訊息中邀請該協會朝聖者回到源頭,籲請他們在生活中多祈禱並活出聖事。

關於祈禱,教宗說:「你們要接納聖母瑪利亞到你們心中,依偎在她身旁。她是教會敞開的門。她接納聖神到她的心中,她賜給我們耶穌,並引領我們歸向祂。」

教宗隨後邀請朝聖者活出教會的聖事,稱聖事是「恩典」,因著聖事,天主治癒和展示祂的溫柔。教宗提到領洗聖事的重要,邀請人們「以特殊的方式發現懺悔、寬恕的聖事」,因為在這聖事中「天主向我們展示祂的溫柔,使我們獲得自由」。

教宗進一步表示:「你們要活出聖體聖事,為使天主親自進入你們的身體和靈魂之中。祂賜予你們信德和喜樂。你們也要活出病人傅油聖事,這對那些身心受到傷害的人來説非常寶貴。」

教宗也邀請人們活出愛德,表示即使再貧困的人也能付出一己之力。

最後,教宗邀請朝聖者意識到愛能拯救世界,天主願意通過我們每個人拯救世界。「為此,你們滿懷希望地返回你們的所在地,成為你們周圍的人的天主愛的見證人,向世界講述你們的寶藏,即耶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第三屆世界窮人日文告:「窮人的依靠永不會喪亡」

CNS photo/Paul Haring

聖座於2019年6月13日帕多瓦的聖安多尼瞻禮公布了第三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主題為「窮人的依靠永不會喪亡」(詠九9:19)。這份文告以聖詠為主軸,闡述窮苦者在困境中對上主的信賴之情。教宗在文告裡強調,基督徒有責任將希望帶給窮人。本屆世界窮人日將於2019年11月17日舉行。

聖詠作者在第九和第十篇中描述了窮人的生活條件和壓迫者的傲慢,呼求上主伸張正義。教宗稱聖詠作者的描述「寫實而真切」,傲慢之人絲毫沒有意識到天主的臨在,「掠奪窮人僅有的少量財物,迫使他們淪為奴隸」。今天的情況大同小異:經濟危機並未阻止許多人致富,但是我們在大街小巷都能接觸到為數眾多的窮人。

接著,教宗列舉了許多新的奴役形式:被迫離鄉背井,在他鄉靠接濟度日的家庭;失去雙親的孤兒,或是在粗暴手段下與父母分離,遭受殘忍剝削的兒童;力圖實現職業理想,卻因短視近利的經濟政策而找不到工作的青年;眾多暴力形式的受害者,例如賣淫和毒品;為諸多隱藏利益所害、往往遭到政治利用的移民;流落街頭的無家可歸者和被排斥者;以及在垃圾堆裡覓食充飢、尋找衣物蔽體的窮人。教宗痛心地指出,「他們被當作廢棄物看待,而那些毫無愧疚感的人是這個醜聞的同謀者」。

儘管如此,聖詠作者也形容了窮苦者對上主的信賴之情。教宗闡明,「正是這份對上主的信賴之情、這個不會被拋棄的信心,使人心懷希望。窮人知道天主不會拋棄自己,所以他始終活在天主的臨在內。天主的助祐也超越現前的苦難處境之外,描繪出一條轉化人心的解救之路」。

與此同時,天主也眷顧窮人:祂「聆聽、介入、保護、救贖、拯救」弱小者。總而言之,面對窮人的哀禱,「天主絕不會坐視不管或沉默以對」。即使「人們能建築高牆、封閉入口,假裝高枕無憂」,不受外面的窮人所干擾;但到了「上主的日子,國與國之間的屏障將被摧毀,少數人的傲慢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人的團結」(參閱:亞5:18、依2-5、岳1-3)。教宗強調,「許許多多的人受欺壓、被排擠的處境不會持續很久」。

耶穌叮囑過我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耶穌與窮人形同一體,「逃避這一點等同於曲解福音、淡化啟示」。耶穌所啟示的天主是「慷慨、慈愛的父親,恩賜無盡的美善和恩寵,帶來希望,尤其是帶給那些失望、沒有未來的人」。再者,耶穌也說:「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你們的。」(路六20)耶穌將窮人置於天國的中心,並吩咐祂的追隨者繼續將希望帶給窮人。

促進窮人的社會權益彰顯出基督信仰的真實性。為此,教宗讚譽剛過世的瓦尼埃(Jean Vanier)為「窮人的偉大使徒」,他所成立的團體是「對抗排斥與孤獨的救恩『方舟』」,聆聽窮人的呼聲,建立堅不可摧的希望,創造具體的愛的標記。

教宗提醒,基督徒的任務不僅是提供救濟服務,更要全神貫注地關懷每個拮据的人;對窮人的陪伴不該是心血來潮,卻要持之以恆。教宗說:「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呼籲你們在每個遇見的窮人身上找出他們真正的需求;別停留在基本的物質所需,卻要發現他們心中蘊藏的美善,關心他們的文化和表達方式,好能展開真正的友愛對話。讓我們放下出於意識型態或政治觀點的分歧,關注本質;這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愛的目光和伸出的手。你們切莫忘記,『窮人經歷到最嚴重的歧視是缺乏靈性上的關懷』。(《福音的喜樂》,200號)」

此外,教宗也表示:「窮人能拯救我們,因為他們讓我們與耶穌基督的面容相遇。」這在世人眼中看似荒謬,但聖保祿宗徒卻這樣教導(參閱:格前一26-29)。教宗說:「人的眼睛無法看見這救恩的力量,但信仰的目光卻在工作中看見,並且親身體驗。」

教宗最後祝願本屆世界窮人日「能增進許多人實際合作的意願,以期不再有人感到缺乏關懷和協助」。

第三屆世界窮人日文告英語全文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世界窮人日彌撒:駛向天主和近人

2018年11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世界窮人日彌撒,勉勵眾人在一個冷漠司空見慣、人的尊嚴被踐踏的世界,像耶穌那樣去無償地愛。6000名生活拮据的人在不同協會和堂區團體的帶領下與教宗方濟各會晤。

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表示:「不公正是造成貧困的禍根,窮人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聆聽他們的人卻越來越少,這些呼聲被少數富人的喧囂所淹沒。」

2016年11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禧年結束之際發表《慈悲與憐憫》(Misericordia et Misera)宗座牧函,欽定每年常年期第33主日為世界窮人日,勉勵我們始終把目光放在世界的創傷上,警覺地聆聽窮人的呼聲,並出援助之手。2018年世界窮人日的主題為:「卑微的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當天也是聖伯多祿大殿和聖保祿大殿奉獻日。

教宗表明:「面對人類尊嚴被踐踏,基督徒不能袖手旁觀、無動於衷,或以宿命論地態度表示無能為力,卻應像耶穌那樣,伸出援助之手。」

談及當天選讀的《瑪竇福音》(14:22-33),教宗強調了耶穌的三個舉動:離開,安撫和伸出手。當群眾因五餅二魚的奇跡向祂歡呼時耶穌離開了他們,上山去祈禱;夜間耶穌來到門徒們的船邊,在風中攪動的水面上行走並安撫他們;最後耶穌伸手拉住被暴風雨嚇壞的伯多祿。

教宗指出:「天主子總是逆流而上,教導我們捨棄的勇氣:捨棄那使內心膨脹的成就感和讓靈魂麻痹的安逸。因此,捨棄意味著在祈禱中走向天主,藉著愛走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正是生命的真正寶藏。」

教宗祈求說:「上主,求祢讓我們從慵懶的平靜、從我們在安全港的波瀾不驚中喚醒我們。求祢解開我們生活中到處充斥的自我參照的束縛,讓我們擺脫對成功的追求。請教導我們按照禰的航線設置我們的生命方向,駛向天主和近人。」

教宗說:「此外,耶穌安撫人心,打倒人類的惡敵,即魔鬼、罪惡、死亡、恐懼和世俗。在人生的旅程中,只有耶穌在船上,我們才永遠不會翻船。我們生命的船經常被海浪晃動,被海風吹動,水面雖然平靜,但天氣瞬息萬變。於是我們需要應對當下的風暴,它似乎成了我們唯一的問題。但問題其實不在於當下的風暴,而在於你生命的航行方式。順利航行的秘訣就是邀請耶穌上船。」

彌撒結束時,教宗表明:「信德的開端就是拋棄我們自以為正確、有能力和自主的傲慢,承認自己需要得救。」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