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在一切事上感謝天主,我們將能給世界帶來希望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2月3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的私人圖書館主持今年最後一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論述了謝恩的祈禱,指出「如果我們是感恩的人,世界也會變得更好」,即使我們只有些微的感恩,這足以在世界上傳遞希望。

教宗首先敘述了耶穌治癒癩病人的事跡。耶穌行走時遇見十個癩病人,他們向祂呼喊說:「師傅,耶穌,可憐我們罷!」(路十七13)。當時患了癩病的人不但身體上受苦,也遭到社會和宗教界的排斥。耶穌沒有避開他們,而是邀請他們去司祭們那裡檢驗(同上14)。依照法律,司祭們負責證明癩病人是否得到痊癒。

這十個人聽信耶穌的話,在去的時候便潔淨了。不過,他們當中只有一人在去司祭們那裡之前,先回來感謝耶穌,為獲得痊癒的恩寵讚美天主。耶穌看到他是個撒瑪黎雅人,是那個時代猶太人眼中的“異教徒”。耶穌於是感嘆道:「除了這個外邦人,就沒有別人回來歸光榮於天主嗎?」(十七18)

教宗解釋說,這段福音的敘述將世界分成兩部分:感恩與不感恩的人;接納一切,將之視為禮物和恩寵的人與領取一切,將之看成是自己應得的人。《天主教教理》寫道:「任何事件、任何需求都可以成為感恩的奉獻」(2638號)。

因此,恩寵先於謝恩的祈禱,我們在學會思考前就已被念及到;我們在學會愛之前就已經蒙受了愛;我們在心中萌生渴望之前就已經被渴望。如果我們這樣看待生活,那麼‘感謝’就成為我們每日生活的主要旋律。

教宗指出,對基督徒來説,感恩聖事乃是表達感謝的最重要體現。如同所有信徒一樣,基督徒讚美天主賜下生命的恩典。我們活著首先是因為我們獲得了生命,我們每個人誕生在世上是因為有人對我們的生命有了渴望。在我們的生命中,不只一個人以感恩的目光注視著我們。他們往往是教育者、要理教員,以及擔任其它職務的人。他們在我們心中激起感恩之情。

基督徒與衆人分享的這份「感恩」之情,藉著與耶穌的相遇而向外擴散。四部《福音》證實,耶穌的轉化大能常在與祂相遇的人心中激起喜樂和讚美天主之情。十個獲痊癒的癩病人便是如此,他們因恢復健康而歡喜,因為他們便能走出被迫受隔離和被團體排斥的境遇。

在他們當中,有一個人更是喜上加喜,因為除了得到痊癒外,他也因與耶穌的相遇而喜悅。不僅脫離了病苦,現在也深信蒙受了愛。他發現了愛有如使世界得以存在的力量。但丁會説:愛能「移動太陽和其它的星辰」 《神曲-天堂篇》卅三145)。我們不再是到處漂泊的流浪者,我們有一個家,居住在基督内,並從這個「住所」默觀整個世界,看到它無限的美麗。

教宗最後勉勵基督徒切莫忽視感謝的恩典,如果我們是感恩的人,世界也會變得更好,即使我們只有些微的感恩,這足以在世界上傳遞希望。萬物彼此相連,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發揮作用。聖保祿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幸福的道路:「你們要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 (得前五18)。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誕馬槽裡蘊藏著彼此親近的溫柔

圖片:Vatican Media

聖誕節是「天主聖愛化為血肉的節日」,天主在耶穌身上為我們降生成人:我們得以擺脫疫情帶來的悲觀心態,並默觀耶穌在馬槽中誕生的景象,「在我們內重新激發溫柔」。溫柔是耶穌聖嬰為我們展現的道路,即使傳染病毒的恐懼迫使我們保持距離,這份溫柔仍然使我們彼此親近、富有人情味。教宗方濟各於12月23日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傳達了這喜樂和勇氣的訊息,簡短省思了「更有意識地慶祝聖誕節」的主題。

教宗首先指出:「在平安夜的禮儀中,將要響起天使對牧羊人的宣報,也就是:『不要害怕!看!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今天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祂是主默西亞。』聖史路加記載,這事件的記號將是『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裡』。我們如同牧羊人那樣,在精神上奔向白冷城,聖母瑪利亞在那裡的馬棚中誕育了耶穌聖嬰,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參閱:路二7-12)。」

教宗強調:「耶穌誕生的日子成了普世歡騰的節日,就連不信的人也能覺察到這事件的魅力。然而,基督徒深知,耶穌誕生是個決定性的事件、是天主在世上點燃的永恆火焰,不能與曇花一現的事物相混淆。重要的是聖誕節不能縮減為單純情感上或消費性的節日,充斥著禮物和祝福,但缺乏基督信仰。」

為此,教宗呼籲眾人克制「某種世俗思想,它無法領會到我們信仰熾熱的核心」。簡單來說,就是聖史若望所說的:「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我們見了祂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的光榮,滿溢恩寵和真理。」(若一14)

「聖誕節邀請我們反省歷史的悲慘情況,其中的世人因罪過而傷痕累累,不停地尋求真理、慈悲和救贖。聖誕節也引領我們省思天主的美善,祂藉著耶穌前來與我們相遇,向我們傳達救恩的真理並促使我們參與祂的友誼和生命。我們在聖誕節領受這份恩寵的禮物。這節日簡單純樸又富含人性,能使我們的心靈和理智擺脫今天因疫情而四處蔓延的悲觀主義。我們能克服那不安的迷失感,不因挫折和失敗而一蹶不振,卻能重新意識到謙卑又貧困的耶穌聖嬰、藏身於馬槽又手無寸鐵的耶穌聖嬰,正是為我們降生成人的天主。」

教宗由此提及梵二大公會議:「在關於教會在當代世界的憲章裡,一個著名的段落告訴我們,耶穌誕生的事件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因為藉由天主子降生成人的奧跡,祂與我們每個人合而為一。《牧職憲章》寫道:『祂曾以人的雙手工作,以人的理智思想,以人的意志行事,並以人的心腸愛天主愛人。』(22號)這個事實賜給我們無比的喜樂和勇氣。」

「天主並非從高處俯視我們,祂沒有從我們身旁走過不管,祂並不厭惡我們的悲慘處境,祂絕非穿上一個表面的軀體,而是完全取了我們的人性和人的條件。除了罪以外,祂一樣也沒落下:一切的人性都蘊藏在祂內。祂承擔起我們的一切所是,跟我們一模一樣。」

隨後,教宗引用了聖奧斯定的《懺悔錄》,談及謙卑耶穌的「軟弱」:「這位教會聖師稱耶穌的軟弱是個教導,因為它為我們揭示了天主的愛。耶穌誕生的日子是天主聖愛化為血肉的節日,是藉著耶穌基督為我們降生成人的愛的節日。祂是人類的光明,在黑暗中照耀,為人類生命和整個歷史賦予意義。」

為了更有意識地準備善度聖誕節,教宗提出「一個人人都做得到的方法」:「在馬槽前安靜默觀片刻。」教宗鼓勵眾人重讀《美妙的記號》宗座牧函,其內容論及一個始於亞西西聖方濟各的傳統,即:製作聖誕馬槽。教宗方濟各表示:「依循聖方濟各的指導,默觀耶穌誕生的場景,我們多少會變成孩子那樣。」

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在心中對天主願意降生於世的『美妙』方法再次感到驚喜。這將在我們內重新激發溫柔;而今天我們多麼需要溫柔!在疫情迫使我們保持距離的情況下,耶穌在馬槽中向我們展示溫柔之路,好能彼此親近、富有人情味。讓我們跟隨這條道路。聖誕快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為他人轉禱是擁有一顆與天主仁慈相一致的慈悲之心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在12月16日週三例行的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祈禱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教宗強調基督徒祈禱的另外一個特徵,即:為所有的人轉禱,為別人向天主求恩。特別是為傷害自己的人祈禱,是擁有一顆與天主仁慈相一致的慈悲之心。

教宗首先表示:「祈禱的人從來也不會棄這個世界於不顧,如果在人的祈禱中不聚集人類的喜樂和悲傷、希望和焦慮,那麽,祈禱就會變成個人精神生活的『裝飾品』。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内在的精神世界,就是讓自己退回到一個時空内,專門對越天主。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逃避現實。」

教宗說:「在祈禱中,天主帶領我們、降福我們、犧牲自己、並把自己賜予我們,滿足我們每個人的飢渴。每位基督徒都蒙召在天主的手中變成食糧並與他人分享。因此,祈禱的男女尋求獨處與靜默,並不是為了不被打擾,而是更好地聆聽天主的聲音。有時,他們會遵循耶穌的建議,如同耶穌所做的一樣,離開紛擾的外在環境,進入到自己的内室(參閲瑪六6)。但是他們無論身處何地,總是敞開自己的心門,即:給那些不知如何祈禱的人敞開門;給那些根本不祈禱,但在内心深處隱藏著呐喊祈求的人敞開門;給那些犯了錯誤並且迷路的人敞開門……。無論誰都可以敲祈禱者的門,並且會在他或她内找到一個充滿同情的心。祈禱者為整個世界祈禱,把痛苦和罪過背負在自己的肩上。他們為所有人祈禱,他們就好像是天主在這世界安置的『天線』。」

於是,教宗引用《天主教教理》的話說:「轉求,為別人求恩,是一顆與天主仁慈相協調之心的特點。在教會時期,基督徒為別人的轉求分擔基督的轉求:這是諸聖共融的表達方式。(參閲《天主教教理》2635號)」

教宗接著講道:「人的心有祈禱的天性。那不愛弟兄姐妹的人不會認真地祈禱。在教會内,祈禱的人會比那些最系統性地研究這個世界的人更能体認他人的悲傷與喜樂。正因為如此,每一次祈禱都會有人類的經驗,因為,無論人犯任何錯誤,都不應該被拒絕或被抛棄。」

教宗說:「當信友在聖神的感動下,會為罪人祈禱,祈禱者不會選擇,也不會作懲罰的裁判,而是為所有的人祈禱。祈禱的人也為自己祈禱,在祈禱的時刻,他知道他自己與他人並沒有什麽不同。我們沒有比別人更好,我們都是弟兄姐妹,我們擁有脆弱、痛苦以及都是罪人的共同性。因此,我們可以向天主這樣祈禱:上主,沒有人在祢面前能成為義人(參閲詠一四三2),我們都是欠債者;在祢眼中沒有人是無辜的。上主,求祢憐憫我們。」

教宗強調指出:「教會全體成員負有轉禱的使命。尤其是那些承擔責任的人:父母、教育工作者、神職人員、團體的負責人,他們應該像亞巴郎和梅瑟一樣有時必須在天主面前『保護』那些托付於他們手中的人。事實上,就是以天主的眼睛和心靈、同情和慈悲來看護他們。」

最後,教宗總結說:「我們都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子,每一片落下的葉子都讓我們想起在祈禱中,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為他人而懷有極大的關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的祈禱是返回父家的開端

教宗在12月9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祈禱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教宗強調,任何人都不要羞於祈禱,即使是不相信天主的人。基督徒的祈禱是返回天父家園的開端。

教宗首先表示:「基督徒的祈禱充滿人性:它包括讚美和祈求。耶穌教導祂的門徒用《天主經》來祈禱,好使我們與天主建立兒女親密的關係中,向祂提出我們全部的懇求。我們懇求天主賜予我們最大的恩典:天主的名在世人中受顯揚,天主的國來臨,天主的旨意在人間實現。」教宗對此引用《天主教教理》解釋:「在求恩中存在著等級的差別:首先是天國,然後是為迎接天國和協助天國來臨所需的一切(參閱《天主教教理》2632號)。」

「在天主經中,我們也祈求最簡單、日常生活中的恩典,即日用的食糧,也就是為健康、家庭和工作祈禱;同樣,祈求在基督內生活所必需的聖體神糧;也祈求得到罪之赦,並使我們處於和平的關係之中;最後,祈求幫助我們免陷於誘惑並使我們擺脫一切邪惡。」

請求,懇求,這是非常人性的行動。教宗再次引用《天主教教理》的話說:「透過求恩,我們表達我們與天主的關係的意識:我們是受造物,非本源,也不是逆境主宰者,也不是最後的歸宿。身為基督徒,我們也意識到自己是罪人,遠離了我們的父。祈求已經是返回父家的開端。(參閱《天主教教理》2629號)」

教宗接著表示:「有時,我們認為什麼都不需要,有自己足矣,我們生活在最完全的自給自足中。但是,這種幻想遲早會消失。人性就是一個呼求,有時會變成呼號,並常被拒絕。『靈魂好似一塊乾旱枯竭的無水天地』(參閱《聖詠》六十三2)。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經歷著憂鬱、孤獨的時刻。《聖經》坦白地道出疾病、不正義、朋友的背棄或仇人的威脅這些人類處境。在這看似窮途末路的情況下,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呼號、祈禱『主啊,救我!』祈禱在黑暗的深處打開希望的曙光。」

教宗解釋呼號的祈禱說:「聖保祿這樣表示:『我們知道,直到如今,一切受造物都一同嘆息,同受產痛;不但是萬物,就是連我們這已蒙受聖神初果的,也在自己心中嘆息』。(參閲羅八22-24)」

隨後,教宗說:「如果我們感到需要祈禱,特別是在有需要的時候,我們不必感到害羞。的確是這樣,即使是在幸福美滿的時刻,我們也應該學習祈禱;感謝天主賜給我們的一切,不要將任何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或是應得的,一切都是恩典。不要扼殺發自我們内心的懇求,也許一個人不相信天主,但很難不相信祈禱:它就是存在的,它以呼求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必須面對這内心呼喊的聲音,它可能會沉寂很長時間,但終會有一天醒過來而呼號。」

天主會俯聼我們的祈禱,教宗說:「《聖經》無數次重復:天主俯聼那呼求他的人,天父願把祂的聖神賜給我們,聖神是祈禱的靈魂並能改變一切。」

最後,教宗鼓勵道:「祈禱是一個耐心和等待的行動。當基督徒祈禱時,死亡也會顫抖,每個祈禱的人有一個比死亡更強大的盟友,那就是復活的主,基督戰勝了死亡。一切事物終結的那一天將會來到,那時,死亡不再嘲弄我們的生命和幸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如父如母,從未停止降福世界

圖片:Vatican Media

「天主宛如慈愛的父親和溫柔的母親那樣,從不停止愛護祂的兒女,即使兒女會犯錯誤」。

2020年12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運用了這個圖像來闡述頌謝祝福的深層意義。頌謝祝福與天主對每個人的盼望和愛息息相關,即使有些人「無可救藥」也不例外。事實上,天主沒有等待我們皈依後再開始愛我們,祂總是先愛了我們,就算我們還處於罪惡中也是如此。因此,教宗籲請眾人效法天主,學著去祝福,而非詛咒。

教宗在當天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祈禱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並把焦點放在頌謝祝福上:「在創世之初,天主便祝福了生命。《聖經》開門見山寫到,天主在創造天地萬物時,樣樣稱好,予以祝福。後來,人類誤入歧途,在世上散播惡和死亡。但是,任何事都不能抹滅天主在世上、在人類本性裡,在我們每個人內最初烙下的美善印記,也就是施以祝福的能力和領受祝福的事實。」

「天主恩賜的一大祝福、莫大恩典,就是耶穌基督。這份祝福使我們人人獲得救恩。誠如聖保祿宗徒所言:『祂在天上,在基督內,以各種屬神的祝福,祝福了我們。』(弗一3)」

教宗說:「沒有任何罪能完全抹煞基督臨在於我們每個人內的樣貌。沒有任何罪可以抹滅天主賜予我們的模樣。罪縱然會損壞我們身上的基督的樣貌,但由於天主的仁慈,罪不能把這基督的樣貌奪走。罪人可能會長期陷入自己的罪過中,可是天主有耐心等到最後,深知罪人終將敞開心扉、洗心革面。天主宛如慈愛的父親和溫柔的母親那樣,祂也像是個好母親,從不停止愛護祂的兒女,即使兒女會犯錯誤。」

教宗再次引用受刑人的母親在監獄外面排隊進去探監的場景。他說:「兒女比恥辱更為重要。天主對我們也是這樣:我們比我們會犯的所有罪過來得更加重要,因為祂既是父親,也是母親,祂是純粹的愛。天主時時刻刻降福我們,從不停止降福我們。」

「這個事實與希望緊密相連。世界的希望完全寄託於天主的祝福:祂一直希望我們幸福美滿」,祂總是先愛了我們。」

教宗接著提到耶穌與匝凱的相遇(參閱:路十九1-10),指出:「耶穌在遭排斥、被拒絕的人身上,看見了天父那份無法抹去的祝福。此外,耶穌甚至將自己與每個有需要的人視為一體。福音中多處提到耶穌動了憐憫的心,而且《瑪竇福音》第廿五章記載,耶穌闡明了每個人接受最後審判的標準(參閱:瑪廿五31-46)。」

「天主廣施祝福,因此人類也能以祝福來回應。」

教宗強調,「我們不能只頌謝那位祝福我們的天主,因為我們蒙召祝福在祂內的一切、普世萬民,祝福天主、弟兄姊妹和全世界。這是基督徒溫良的根基,是感到蒙祝福的能力,以及施以祝福的能力。如果人人都做到這一點,戰爭自然不會存在。這世界需要祝福,而我們能施以並領受祝福。天父愛我們,而我們只需要喜樂地頌謝祂,並且效法祂,不詛咒、卻祝福。」

教宗也勉勵眾人反省:「自己是否對詛咒習以為常,然後祈求上主賜予我們改變這個壞習慣的恩寵。願我們有一顆蒙受祝福的心,而蒙祝福的心不會口出惡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教會不是市場或政黨,而是聖神的工程

圖片:Vatican Media

「旅途中的教會勤奮工作、時常祈禱:這是《宗徒大事錄》所描述的耶路撒冷首個基督徒團體的景象,也是「其它任何基督信仰經驗的參照點。」

教宗方濟各11月25日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從剛誕生的教會的祈禱談起:當時,伯多祿和若望一重獲自由,就立刻與信仰內的其他弟兄姊妹相聚;「他們祈禱後,他們聚集的地方震動起來,眾人都充滿了聖神」(參閱:宗四23-24、29、31)。

教宗闡明:「從聖史路加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教會生活的四大關鍵特徵:聆聽宗徒的教誨、守護彼此的共融、擘餅和祈禱。這些特徵表達出教會要與基督緊密結合,才有意義。教會內的一切源自於耶穌以言以行的教導,而耶穌藉著聖體聖事臨在於團體內,祈禱乃是與天父交流的空間。」

教宗說:「教會內的一切若是脫離這些『樞紐』而成長,等同於斷了根基。為了分辨情況,我們必須就這四個樞紐提出問題,思索在當前處境中這四大樞紐的狀況如何:宣講、持續締造手足共融、愛德和擘餅──也就是聖體聖事的生活──以及祈禱。任何一個處境都該依照這四大樞紐來評估。不符合這些樞紐的情況,便是缺乏教會的特性、不屬於教會,有如在沙子上搭建房屋。……教會不是一個市場,不是企業家的團體,不憑藉這新的事業向前邁進。教會是天主聖神的工程,而聖神是耶穌派來、促使我們團聚的那位。」

「因著耶穌的話語,教會的各種努力充滿意義。」

教宗表示:「有時候,我看到某些心地善良的團體誤入歧途,就會感到很傷心,因為這些團體認為,教會的聚會跟政黨一樣,『多數人秉持這個意見,少數人支持另一個意見。這是我們該走的眾議精神的道路。』而我要問:『聖神在哪裡?祈禱在哪裡?團體的愛在哪裡?聖體聖事又在哪裡?』為了衡量一個處境是否具備教會特性,我們必須就這四個樞紐提出問題。……要是沒做到這點,就會缺少聖神。如果缺少聖神,我們就會變成一個傑出的人道救援團體、慈善機構,甚至可說是個教會黨派,但就是沒有教會。」

「教會的成長並非靠著勸人改教。」

教宗方濟各再次提醒這一點,並引用本篤十六世的話:「教會的成長並非靠著勸人改教,而是藉由吸引人心。如果缺少那位吸引人親近耶穌的聖神,就沒有教會。那裡會集結一個立意良善的朋友團體,但是沒有教會,沒有眾議精神。對首個基督徒團體來說,與耶穌的相處並不隨著耶穌升了天而終止。耶穌持續與他們同在,陪伴他們的生活,並提醒他們上主所做的事。對他們而言,一切鮮明活潑。他們在祈禱中找到光明、溫暖和熱忱。」

關於這點,教宗引用《天主教教理》,說:「聖神常提醒祈禱中的教會記起基督,也引領她進入完整的真理而激發出新的祈禱詞。」(2625號)

「聖神在教會內的工作是讓人記得耶穌。但這不同於訓練記憶力。基督徒走在使命的道路上,牢牢記住耶穌,而耶穌也臨在其中;同時,基督徒也從耶穌、從聖神那裡領受一股前行、宣講和服務的『動力』。在祈禱中,基督徒沉浸於天主的奧秘內;天主深愛每個人,渴望人人收到福音的傳報。天主是眾人的天主,而在耶穌內,每一座阻隔的牆壁終會倒塌:誠如聖保祿宗徒所言,基督是我們的和平,『祂使雙方合而為一』(弗二14)。」

「耶路撒冷首個教會團體不斷舉行感恩祭、時常祈禱,而聖神也向所有踏上旅途去宣講耶穌的人廣施力量和勇氣。」

教宗說:「天主賜予愛,並且要求愛。這是整個信仰生活奧妙的根源。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勤於祈禱,而數個世紀之後的我們,也都活出同樣的經驗。聖神激發每一件事。」

教宗最後邀請每一位基督徒:「不要害怕花時間祈禱。聖神熾熱的火焰為見證和使命恩賜力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平息焦慮,向天主敞開心門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1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由於疫情,這項活動在宗座大樓的圖書館以線上直播的方式舉行。教宗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以「童貞瑪利亞,祈禱的女性」為主題,强調我們在祈禱中應秉持隨時奉命的態度,向天主的旨意敞開心門,對待自己的生命不自以為是,而是將它交在上主手裡,如同聖母那樣。

教宗指出:「瑪利亞與那些内心謙卑的人為伍,屬於史家們沒有記載的那一大群人,但天主卻藉著他們準備了祂聖子的降臨。瑪利亞是一個與上主交談的少女,雖然還不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驚濤駭浪。她有時似乎消失不見,但在關鍵時刻再次出現。天主的聲音引領她的步伐,哪裡有需要,就有她的臨在,在十字架下的時刻就是一例。」

「瑪利亞以她雖渺小卻無限浩瀚的『我在這裡』使整個受造界因這喜悅而跳動,為救恩史上許多其它的『我在這裡』,以及許多以信賴之情順從上主旨意的人成了先驅。」教宗勉勵今天的基督徒也應以這種開放的態度祈禱,即「上主,無論何時、何地,我都願承行祢的旨意」。教宗說:「這些内心謙卑的人不因每日充滿問題而發怒,而是面對現實,知道在各種境遇中透過謙卑和奉獻的愛,我們就能成為天主恩寵的工具。」

教宗繼續表示:「祈禱能平息焦慮。我們焦慮不安,總是有所要求,而且願意馬上得到,生活卻不是如此。這種不安對我們有害,祈禱卻能平息焦慮,將它轉化為隨遇而安。我若不安,就該祈禱。祈禱敞開我的心扉,使我樂於承行天主的旨意。在天使報喜的瞬間,瑪利亞曉得擊退恐懼,即使預感到她的『是』將會帶來極嚴厲的考驗。」

教宗强調:「如果我們在祈禱中懂得,天主恩賜的每一天都是一次召叫,那麽我們的心胸就會變得寬闊,就會接納一切。因此,我們應學會說:『上主,我要承行祢的旨意。只求祢答應我,在我走出每一步時都有祢的臨在。』我們應祈求上主,不要讓我們孤獨無助,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和凶惡,這是《天主經》結尾的一句祈禱文,是耶穌教導我們的祈禱。」

教宗繼續表示:「瑪利亞也陪伴著教會的生活,她與門徒們一起祈禱,因聖神的工程成為天主之母,成了『教會之母』。瑪利亞沒有做他們的司鐸,而是作為團體的一員,在團體中與他們一起祈禱。她在與新生的教會一起祈禱中成了教會之母,在教會最初的行程中陪伴門徒們,她的祈禱是靜默的。此外,在福音記述的加納婚宴中,瑪利亞向聖子提出了請求。」

教宗說:「她的臨在總是祈禱,在晚餐廳中也如此。瑪利亞之所以臨在,因為她是首位門徒,正因為如此,她總是勸勉人按照耶穌的指示去做,而不説我自己會處理這些事。瑪利亞的女性直覺藉著祈禱在與天主極非凡的結合中受到了舉揚。」

教宗反省福音記述的這句話:「瑪利亞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路二19)。瑪利亞將所發生的一切默存心中,這包括喜悅的時日和最黑暗的時刻,以及她感到費解,不知哪條是通往救恩的道路。直到耶穌受苦難的時刻,她也如此。」

教宗最後總結道:「聖母瑪利亞將一切默存心中,在與天主的交談中將之和盤托出。有人將聖母的心比作一顆燦爛無比的珍珠,那是她透過祈禱默想耶穌的奧跡、接納天主的旨意,耐心打磨出來的一顆心。要是我們能些許相似我們的母親,那該是多麽美好啊!那是向天主聖言開放的心、靜默和服從的心、懂得接納天主聖言的心,這顆心讓聖言藉著教會聖善的種子得以成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的基督徒一無所懼

圖片:Vatican Media

「我們繼續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有人對我說:『您談祈禱談得太多了,沒必要。』」

2020年11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始之際,順口提起了這件事。他接著說:「確實有必要,因為我們要是不祈禱,就沒有力量在人生中前行。祈禱有如生命的氧氣。祈禱是讓聖神臨在於我們身上,祂始終引領我們前進。因此,我多多談論祈禱。」

「在靜默中收斂心神,與天父的持續交談,乃是耶穌整個使命的支柱。」教宗指出,耶穌堅持不懈地祈求,為我們樹立了祈禱的榜樣。《天主教教理》引用了《路加福音》的三個比喻,藉以闡述祈禱的特徵(參閱:2613號)。

「首先是令人討厭的朋友半夜不停地敲門,迫使人爬起來給他開門。這告訴我們,祈禱必須堅忍不拔:凡懷著信德和堅毅敲響祂心門的人,必定不會失望。天主必然回應、總是如此。我們天父深知我們需要什麼;堅持的目的不在於告訴祂或說服祂,而是為了在我們內滋養渴求與期待。」

第二個比喻講述了一名寡婦不斷懇求不義的法官替她申冤。教宗表示:「這個比喻讓我們明白,信德絕非一時衝動,而是勇敢呼求天主的態度,甚至是在邪惡與不義前,也毫不認命地與祂『據理力爭』。」

「第三個比喻是在聖殿祈禱的法利塞人和稅吏。前者自得其滿,後者自覺不配,但是天主卻俯聽了後者。這比喻告訴我們,缺少謙遜的精神,就沒有真正的祈禱。恰恰是祈禱引領我們祈求、祈禱。」

「福音的教導很清晰:人必須時時祈禱,即使一切看似枉然,天主彷彿對我們充耳不聞、不發一語,我們似乎在浪費時間。即使天色黯淡,基督徒也不放棄祈禱。基督徒的祈禱與信德併肩同行。在我們生命中的許多日子裡,信德會看似幻影、徒勞無功。在我們人生中的諸多黑暗時刻,祈禱似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然而,實踐祈禱也意味著接受這份辛勞。『父啊!我前來祈禱,我感到心靈枯竭……。』而我們必須帶著黑暗時刻的這份辛勞向前邁進。」

此外,教宗也提及許多聖人聖女的芳表:「他們體嚐到信仰的黑夜與天主的寂靜,卻始終堅定不移。然而,就算是在這樣的時刻,也沒有人是孤立無援的,因為耶穌與我們一同祈禱,在祂的祈禱中接納我們,好使我們能在祂內、並藉著祂祈禱。這是聖神的工程。誠如《天主教教理》所闡釋的:『我們所以確信有求必得,是以耶穌的祈禱為基礎。』(2614號)」

隨後,教宗誦唸了《聖詠》第91篇中充滿信心的話語:「他以自己的羽毛掩護你,又叫你往他的翼下逃避:他的忠信是盾牌和鎧衣。你不必怕黑夜驚人的顫慄,也不必怕白天亂飛的箭矢,黑暗中流行的瘟疫,正午毒害人的癘疾。」(4-6節)

教宗說:「在基督內,這令人驚訝的祈禱得以實現,在祂內祈禱圓滿成真。少了耶穌,我們的祈禱恐怕會縮減為人的努力,注定會一而再地失敗。然而,祂親自承擔起每個疾呼、每個呻吟、每個歡騰、每個懇求,以及每個人的祈禱。而我們別忘了聖神。聖神在我們內祈禱,是祂帶領我們祈禱、引領我們到耶穌身邊:祂是天主的恩賜。」

正因如此,教宗表明:「祈禱的基督徒一無所懼。願聖神、祈禱的導師,親自教導我們祈禱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指導我們找到生活的正確方向

圖片:Vatican Media

為了遵循預防傳染的衛生措施,從11月4日起,教宗方濟各每週三的公開接見活動恢復在宗座大樓的圖書館内舉行,要理講授以遙距方式進行,即沒有信友在場。2020年11月4日當天,教宗繼續以耶穌的祈禱為題進行要理講授。

教宗首先表示:「在耶穌的公開生活中,祂不斷求助於祈禱的力量。耶穌的祈禱是一個奧妙的事實,我們僅僅能直觀地略見一斑,但是,它使我們能夠以正確的視角明白耶穌全部的使命。」

接著,教宗把反思的重點放在《馬爾谷福音》第一章35到38節的段落中。「這段福音記載:日落之後,人們把所有患病的人帶到耶穌跟前,耶穌治好了他們。但是在黎明前,耶穌消失了,祂退到一個荒野的地方,在那裡祈禱。西滿和同他在一起的人都去追尋祂,找到了祂,就向祂說:『眾人都找你呢!』耶穌回答說:『我必須到別的村鎮去宣講,因為我是為這事來的』(參閱谷一35-38)。」

教宗解釋道:「祈禱是引導耶穌航向的舵,指示祂使命行程的不是成就,不是別人的贊同,也不是衆人都在找你這句話。而是一條艱難的路,耶穌在祈禱中聆聽並接受了天父的這個啓示。」教宗引用《天主教教理》的話說:「當耶穌祈禱時,已在教導我們祈禱」(參閲《天主教教理》2607號)。因此,從耶穌祈禱的榜樣中我們可以獲得基督徒祈禱的特征。」

教宗說:「耶穌首先教導我們,祈禱是一天中首要的願望。沒有祈禱的日子會有使生活變得煩厭或無聊的危險,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可能會變成負擔或令人迷失方向。耶穌教導我們聆聽,而祈禱主要是聆聽和與天主相遇。這樣,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就不會成為障礙,而是天主親自向我們發出的的召喚,天主要我們聆聽並與我們周遭的人相遇。這樣,生活中的考驗便能成為我們增進信德與愛德的良機。祈禱具有打開心智的廣闊視野和擴大心靈的力量。」

「其次,祈禱是一門必須堅持實踐的藝術。雖然我們所有人都有偶爾祈禱的能力,但是耶穌教導我們另一種祈禱的方式,就是進行有規律的祈禱,以之為一種操練,使之成為生活的規則。堅持不懈的祈禱會慢慢令人轉變,使我們在患難中變得堅強;給予我們恩寵,獲得那愛我們並永遠保護我們的主的支持。」

教宗接著講道「耶穌的祈禱的第三個特征是獨自祈禱」。教宗說:「在靜寂中,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許多聲音就會呈現出來。天主在寂靜中講話。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一個空間,好能培養內心生活,使行動變得有意義。」

最後,教宗說:「有時,我們人類認為我們是這世界一切的主人,或者恰恰相反,我們失去了所有的自身價值。祈禱幫助我們在與天主、我們的天父及所有受造物的關係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教宗總結道:「讓我們在福音中重新發現耶穌是祈禱的導師,並接受祂的培育。我們將會獲得喜樂與和平。」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耶穌總是和我們一起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0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中,以《新約聖經》記述耶穌開始公開生活為例繼續講解祈禱。教宗特別講到了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的情景,四部福音都記載了群衆聚集在一起祈禱,並具體説明民衆聚集具有顯著的補贖特徵(參閲馬一5;瑪三8 )。

教宗首先表示:「耶穌的第一個公開行動是參加群衆悔罪的的祈禱活動,參加祈禱的人都承認自己是罪人。為此,洗者若翰不贊同耶穌受洗,對耶穌說:『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瑪三14)』但耶穌堅持,表示『祂的行動是為承行天父的旨意(參閲瑪三15),即與我們人類身份一致的行動。祂與天主子民的罪人一同祈禱。』耶穌不是遙遠的天主,祂降生成人以完全的、人類難以想象的方式啓示給人類。」

教宗引用天主教教理的話說:「這是天父等待已久、應發自祂子女心中的祈禱。這種祈禱終於由祂的獨生子,協同世人並為了世人,在其人性中活出來了。(參閲《天主教教理》2599號)」

教宗接著講道:「那天,在約旦河岸,呈現著全人類。重要的是有罪人,這些罪人認為他們不被天主所愛;他們不敢邁進聖殿的門檻;他們不祈禱,因為他們覺得不配。耶穌來是為所有的人,也是為那些人,正是以和他們一起作為他履行使命的開始。」

教宗繼續表示:「《路加福音》的記載強調了耶穌受洗時的祈禱氣氛:『衆百姓受洗後,耶穌也受了洗;當祂祈禱時,天開了』(路三21)。耶穌通過祈禱,打開了天堂的門,聖神從天而降,從高天傳出一個聲音,宣報了那令人驚嘆的真理:『祢是我的愛子,我因祢而喜悅』(路三22)。這句簡單的話蘊含著巨大的財富,它使我們直觀到耶穌的奧蹟,祂的聖心總是指向在天大父。」

「請看,這是耶穌祈禱的獨特之處:就是充滿聖神,而在天大父的聲音證明了祂是被天父所愛的聖子,天主聖父在聖子内得到圓滿的體現。」

教宗最後表示:「我們必須祈求耶穌,讓祂的祈禱也成為我們的祈禱。那麽,我們將會聽到從高天傳來的聲音,這聲音遠比從我們卑微心靈深處發出來的聲音更有力,它是溫柔的低聲細語:『你被天主所愛,你是兒子,你是在天大父所喜悅的』。」

教宗總結道:「耶穌進入約旦河不是為祂自己,而是為了我們衆人。祂打開了天門,如同梅瑟打開紅海一樣,使我們所有人能通過祂而進入天國。耶穌把祂的祈禱賜給我們,那是祂與天父愛的對話。耶穌把祈禱當作是天主聖三的種子賜予我們,願這種子在我們的心中扎根成長。讓我們接受祂的這個賞賜吧!」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