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邪惡如同咆哮的獅子,但耶穌救我們免遭其害

2019年5月1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兩萬人不顧陰雨聆聽教宗講話。在要理講授中,教宗反省了《天主經》的最後一句呼求“但救我們免於兇惡”,闡明在世界和我們自己的心中彌漫著兇惡,但這不是天主的作為,而是邪惡悄悄地進入人類歷史中的坎坷經歷。

在接見活動開始時,教宗乘著白色座車來到廣場,他旁邊還坐著8位男女兒童,他們頭戴白色小帽,身穿藍色或白色衣服,上面寫著教宗針對移民的四點指示:「接納、保護、促進和融入」。這些兒童隨著他們的親人於幾個月前從利比亞乘船前往意大利海岸,4月29日獲得人道救援,目前住在羅馬近郊的天主教運動中心。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首先解釋「但救我們免於兇惡」這句祈禱文的含義說,誦念《天主經》的人不僅祈求天主不讓自己陷於誘惑,也呼求祂讓自己免於兇惡,因為惡的存在使我們受到了威脅。

「事實上,基督徒的祈禱並不是閉上眼睛無視現實生活。《天主經》是子女而非幼稚的祈禱,不是如此地沉醉於天主的父愛,以致忘記人的旅程充滿艱難。《天主經》若沒有最後這幾句,罪人、受迫害者、絕望和垂死的人又怎能祈禱呢?這最後的祈求正是我們感到有限度時的祈禱,而且總是如此。」

教宗表示:「我們生命中存在著邪惡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只要我們翻開歷史的篇章,就會看到“多麽令人痛苦的目錄,我們在這世界上的生存經常是一種失敗的冒險。邪惡的存在有時似乎比天主的慈悲更為明顯。這種在大自然、歷史甚至我們心中佔據空間的邪惡似乎與天主的奧秘相對立。《天主經》的最後呐喊是起來反對這邪惡,在這邪惡寬大的長袍下隱藏著各種不同的經歷:人的哀傷、無辜者的痛苦、奴役、被別人利用,以及天真孩子的哭泣。這一切都在人的心中提出抗議,與《天主經》的最後祈求產生了共鳴。」

教宗指出:「耶穌在受難時刻完全經歷了惡的刺傷,祂也這樣祈求說『阿爸!父啊!一切為祢都可能:請給我免去這杯罷!但是,不要照我所願意的,而要照祢所願意的。』(谷14:36)。耶穌受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祂親身經歷了孤獨、鄙視、屈辱和殘忍的對待。人就是如此:我們致力於生命,嚮往愛和善,卻也不斷將自己和他人置於邪惡中,以致能陷於對人喪失信心的誘惑。」

教宗最後表示:「基督徒曉得邪惡的威力,但也體驗到耶穌站在我們這一邊,並前來幫助我們。天主聖子救我們免於兇惡,祂在最後的搏鬥中,命令伯多祿把劍收入鞘内,向懺悔的強盜確保他能進入天國。耶穌最後呼求道:「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麽(路23:34)。」

「和平源自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寬恕,真正的和平是從那裡來的:和平是那位復活者的恩賜,是耶穌賜給我們的恩典。耶穌在復活後的第一句問候正是‘願你們平安’,願你們的靈魂、内心及生活平安。上主賜予我們平安,賜予我們寬恕,但我們必須祈求‘救我們免於兇惡’,好能不陷於罪惡。這正是耶穌賜予我們的希望和力量,復活的耶穌就在這裡,在我們當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願聖母瑪利亞護佑保加利亞和北馬其頓

CNS photo/Remo Casilli, Reuters

2019年5月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講述了這次訪問保加利亞和北馬其頓的感想,並感謝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對他的熱情款待。教宗強調,作為基督徒,我們的聖召和使命就是成為合一的標誌與工具。

教宗強調,他與保加利亞人民的會晤是在聖若望廿三世的引領下進行的,這位聖教宗曾在該國擔任宗座代表長達10年之久。

「藉著『和平於世』這句格言,我邀請衆人走上兄弟情誼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會晤了保加利亞東正教會的宗主教内奧菲特(Neofit)和神聖主教會議的成員,並為所邁出的一步感到格外喜悅。事實上,作為基督徒,我們的聖召和使命就是成為合一的標誌及工具,在聖神的幫助下我們能夠做到這點,注重那使我們團結而非分裂的因素。」

聖齊利祿和聖美多弟將福音帶到保加利亞,他們與聖本篤一起被聖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為歐洲的共同主保。教宗方濟各在訪問保加利亞時曾前往索非亞的主教座堂,在這兩位兄弟的聖像前祈禱。

教宗說:「他們原是希臘人,懂得憑著創造力用自己的文化向斯拉夫民族傳播基督信仰訊息,發明新的字母使之將《聖經》和禮儀書籍翻譯成斯拉夫語言。今天,我們也需要充滿熱情和具有創意的福傳者,好將福音傳給那些尚未認識它的人,重新灌溉基督信仰根基變得乾枯的土地。」

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則從靈性上陪伴了教宗方濟各在北馬其頓的牧靈之旅:「這位聖女在斯科普里出生,她是在那個國家和世界其它邊緣地區教會臨在的圖像,那就是藉著基督的恩寵,一個小小的團體成了款待之家,許多人在那裡找到了他們生活上的慰藉。北馬其頓是一個年輕的國家,需要向寬廣的視野開放自己,同時不失去自己的根基。」

教宗提到他在這個國家的幾項會晤活動說:「令我感動的是,我去探訪德肋撒修會的修女們時,她們正與窮人在一起。這些女性合乎福音精神的溫柔令我感動。這溫柔源自祈禱和朝拜聖體。她們接納每個人,感到自己是衆人的姐妹和母親,但以溫柔對待他們。」

提到在斯科普里舉行的彌撒,教宗說:「天主的奇跡今天在歐洲的一個邊緣地區再次呈現,上主將極少的餅和魚掰開並分給群衆,使衆人都吃飽了。」

教宗最後將保加利亞和北馬其頓兩國人民的今日和未來託付於天主上智的安排,並與聖伯多祿廣場的信友們一起為他們誦念《聖母經》。

此外,教宗問候法國信友和朝聖者時,特別提到了方舟團體的創始人溫立光(Jean Vanier),稱讚他是「教會的一個偉人」。溫立光於5月7日在法國巴黎離開人世,享年90歲。他終其一生為弱小者服務,倡導慈悲文化,為心智障礙者帶來希望。

教宗說:「他為最貧窮和被抛棄的人,甚至為那些仍在母胎中將要被墮掉的胎兒工作,他努力説服那些決定要墮胎的父母把孩子生出來,交由他人撫養。他接納了他們使他們獲得生命。瓦尼埃永遠是我們效法的榜樣。」

公開接見的前一天,教宗在結束保加利亞和北馬其頓牧靈訪問之後,在返回羅馬的飛行途中對記者說:「一週前我已從瓦尼埃妹妹處得知他病重的消息,之後,我給他打了電話,他只聼我説話,因為他幾乎已經不能説話了。我願表達我對他美好見證的一生表示感謝,他是一個能從死亡、十字架和疾病的奧秘中辨認出基督信仰力量的人,他不僅為最弱小者服務,也特別為那些未出生的人工作,他為此奉獻了一生。」

教宗在結束這個話題時說:「謝謝溫立光,感謝天主賜給我們這位偉大的見證者。」

資料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寬恕他人,正義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2019年4月2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活動中強烈呼籲信眾寬恕他人,如同我們被天主寬恕那樣。教宗說,我們能夠給予他人的寬恕,是我們所領受的最珍貴的禮物。大約5萬名信眾蒙教宗接見。

教宗繼續省思《天主經》,當天談及“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事實上,在教會中不存在“自製人”,也就是自我創造的人,因為“我們都是虧欠天主的人”,“耶穌將寬恕的力量融入人際關係中”。

教宗說:“在生活中,並非一切事情都能靠正義得到解決。不是的。特別是為了制止惡,必須有人超過他需要盡的義務而愛他人,這樣才能重新開始一段恩寵的故事。惡非常熟悉它的復仇,如果人們不中斷惡,它就有可能蔓延甚至窒息整個世界。耶穌用愛的法律,即天主如何對待我,我也如何回報你的法律,代替了我們所熟悉的以牙還牙的報復法則。”

教宗因此勉勵說,如果你覺得沒有能力寬恕,就應該向上主祈求這一恩寵。“天主賜給每一位基督徒恩寵,叫他在兄弟的生活中,特別是那些做了令人不快和錯誤事情的人的生活中,書寫一篇關於良善的故事。藉著一句話、一個擁抱、一個微笑,我們可以將我們所領受的最珍貴的禮物傳遞給他人。我們所領受的最珍貴的禮物是什麼?是寬恕,我們也應該有能力將寬恕施予他人。”

教宗的省思隨著《瑪竇福音》第18章展開。耶穌對伯多祿說必須寬恕“七十個七次”。我們可能只局限於第一部分的表述——“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但耶穌用第二部分的表述“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將這句祈求補充完整。因此,“我們祈求上主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我們的朋友,我們生活周遭的人,我們的近人一樣”。因此,自上而下由天父而來的慈愛關係,應當轉化為我們與兄弟姐妹的新關係。

事實上,每個基督徒都知道他可以獲得罪過的赦免,因為天主永遠寬恕,天主寬恕一切。然而,天主的恩寵“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誰獲得的恩寵多,誰就必須學會更多地給予,正如《瑪竇福音》中常常強調的:“因為你們若寬恕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恕你們”。人們常說他永遠不會原諒“那個人”。“但你若不寬恕別人的,你的父也必不寬恕你。是你關上了寬恕之門”。在這裡,教宗回顧《聖經》中寬恕的比喻。君王赦免了欠他一萬“塔冷通”的僕人,而這僕人卻不寬恕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最後主人把僕人交給了刑役。

教宗回憶起一位神父的經歷。這位神父很苦惱,因為他在給臨終老婦人行聖事時,問她是否痛悔自己的罪過,回答“是”,問她是否寬恕他人時,卻回答“不”。

教宗說:“如果你不寬恕他人,天主也不會寬恕你。我們在這裡就想一想,我們是否寬恕他人,是否有能力寬恕他人。如果你做不到,就祈求上主賜予你力量去寬恕他人。‘主啊,請幫助我寬恕吧!’在這裡,我們重新發現愛天主和愛近人的密切關係。因愛而獲得愛,因寬恕而獲得寬恕。”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學習耶穌在考驗時刻將自己交付於天父

CNS photo/Paul Haring

馬爾谷福音14:32-36

耶穌與他的門徒來到一個名叫革責瑪尼的莊園裏;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去祈禱。」遂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與他同去;他開始驚懼恐怖,便對他們說:「我的心靈悲傷得要死;你們留在這裏,且要醒寤。」耶穌往前走了不遠,俯伏在地祈求,如果可能,使這時辰離他而去,說:「阿爸! 父啊! 一切為你都可能:請給我免去這杯罷! 但是,不要照我所願意的,而要照你所願意的。」

「在這聖週誦念《天主經》時,我們也要祈求光榮天主的恩寵,曉得仰賴天父,在與祂相遇時好能得到寬恕和和予以寬恕的勇氣。」

2019年4月17日,教宗方濟各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作出上述邀請。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藉著反省《天主經》的主題,論述了耶穌在受難時刻向天父的祈禱。

耶穌在最後晚餐時為自己祈禱

依照《若望福音》的記載,耶穌在最後晚餐後向天父祈禱說:「求祢光榮祢的子,在祢面前光榮我罷!賜給我在世界未有以前,我在祢前所有的光榮罷!」(若17:1,5)。

教宗問道:「苦難已臨到門前,耶穌祈求什麽樣的光榮呢?」他解釋說:「在《聖經》中,光榮表明天主的自我啓示,是祂的救恩臨在於萬民當中的特殊標記。耶穌在十字架上被舉揚,受到了光榮。天主最終在十字架上顯示出祂的光榮,這光榮是全部的愛。」

教宗邀請衆人也像耶穌那樣祈禱:「祈求天父除去我們眼中的屏障,使我們在這幾天能夠瞻仰十字苦像,領悟天主是愛。天主在逾越奧跡中消除了與我們的距離,藉著謙卑顯示了祂的愛,同時也要求我們以愛還愛。因此,若我們以愛活出我們所做的一切,為祂用心做每件事,我們就是在光榮祂。」

教宗表明:「真正的光榮是愛的光榮,因為唯有愛賜予世界生命。的確,這光榮與世俗的光榮截然相反。世俗的光榮將自我置於關注的中心,天主的光榮則相反,沒有掌聲,沒有觀衆。在這光榮的中心沒有『我』,而是『另一位』:在逾越奧跡中我們看到,父光榮子和子光榮父。祂們沒有一個在光榮自己。」

因此,我們要捫心自問:「我要為自己的光榮還是天主的光榮而活?我渴望從別人那裡得到,還是也給予他人?」

耶穌在革責瑪尼的莊園裏俯伏在地呼求「阿爸! 父啊!」

教宗接著提到:「耶穌在革責瑪尼山上為所要發生的事開始感到驚懼恐怖,因為祂要受到背棄、鄙視、苦難和失敗。在這巨大的痛苦中,祂轉向天父,溫柔親切地稱呼祂『阿爸,父啊!』耶穌就這樣教導我們擁抱天父,因為在向天父的祈禱中我們能面對痛苦,得到前行的力量。這是因為,在被衆人遺棄的情況下,耶穌並不孤獨,祂與天父同在。相反地,我們在自己的革責瑪尼山上經常選擇獨處而不是呼求『天父』,不像耶穌那樣將自己交付給祂,承行祂的旨意。我們在經受考驗時卻總是封閉自己,在内心挖一條隧道,一段只朝單一方向伸展的痛苦行程,且在我們内心越陷越深。最大的問題不是痛苦,而是如何面對痛苦。孤獨不提供出路,祈禱則不然,因為祈禱建立關係,予以信賴。」

耶穌釘在十字架上說:「父啊,寬赦他們吧! 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

「此外,耶穌在天父面前也為我們祈禱。祂在十字架上向天父說:『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23:34)。耶穌在被釘十字架的極度痛苦中為殺害祂的人祈禱。此處,痛苦的頂點也是愛的最高峰:這寬恕的舉動是具有強大威力的恩典,打破了惡的循環。」

最後,教宗勉勵道:「在這幾天誦念《天主經》時,我們也能祈求這份恩寵,即為光榮天主生活出我們的每一天,就是以愛來善度我們每日的生活。」

CNS photo/Paul Haring

此外,教宗方濟各在當天的公開接見活動中問候法國朝聖者說:「我趁這個機會在聖母主教座堂遭遇火災後,向巴黎教區團體、所有巴黎人和全體法國人民表達我的由衷慰問和關懷。親愛的弟兄姊妹,我至今深感傷痛,與你們大家非常親近。整個教會向全力以赴、奮不顧身搶救聖殿的人致以感謝。願童貞聖母瑪利亞祝福他們並支持重建工作;願這萬眾一心的工程能讚美並光榮天主。願天主降福你們!」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另一方面,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晉見了教宗方濟各,兩人進行短暫交談。格蕾格身穿灰色上衣、黑色長褲、運動球鞋,她向滿面笑容的教宗展示了一張白色標牌,上面寫著「加入氣候罷課行動」。教宗鼓勵格蕾塔繼續努力保護環境,格蕾塔則感謝教宗為守護受造界作出的莫大努力。這名瑞典少女將於本週五在羅馬參加學生抗議遊行活動,呼籲採取行動來遏止氣候變化。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都在天主那裡欠了罪債,聖人也如此

若望一書1:8-9

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但若我們明認我們的罪過,天主既是忠信正義的,必赦免我們的罪過,並洗淨我們的各種不義。

2019年4月1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省思《天主經》中關於「求祢寬免我們的罪過」這句祈禱文的意涵。教宗祈求天主說:「父啊,求祢垂憐我們衆人,讓我們當中即使是最有聖德的人也不要停止成為欠祢罪過的人!」

教宗指出:「這句祈禱文進入我們與他人關係的領域。一如我們需要食糧那樣,我們也需要得到寬恕。每天如此。因為基督徒在祈禱時首先請求天主寬免他的罪債,即他的罪過。即使我們是完美的人,聖潔冰清,絕不會偏離聖善的生活,我們仍永遠是虧欠天父一切的子女。」

「然而,驕傲是每個基督徒生活中最危險的態度。驕傲的人在天主面前認為自己與天主有同等的重要性,傲慢地以為自己完全可以處理。在法利塞人和稅吏祈禱的比喻中,法利塞人在聖殿内認為自己在祈禱,但事實上是在天主台前讚美自己:『天主,我感謝祢,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這種人覺得自己完美,批評他人,是驕傲的人。我們當中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任何人都不完美。」

「相反地,稅吏,一個受衆人鄙視的罪人卻站在聖殿門口,覺得自己不配進入,只能依靠天主的慈悲。耶穌評論這個稅吏說:『這人下去,到他家裡,成了正義的』(路18:14),即得到了寬恕。因為他不驕傲,承認自己的限度和自己的罪過。」

教宗表明:「罪過有能看到的,也有看不到的,即隱藏的罪過,其中最嚴重的是傲慢。傲慢也能傳染給度虔誠信仰生活的人。早在1600年-1700年楊森主義時期,有一個聞名的女修院,修女們都是極完美的人,人們稱她們好似天使那樣極其純潔,但她們卻是傲慢的人,如同魔鬼一樣。這是一件可憎的事。」

教宗強調:「罪過能分裂手足情誼,讓我們自以為比別人更好,讓我們相信我們相似天主。相反地,我們在天主面前是罪人,而且大有理由捶自己的胸膛,承認自己是罪人。若你願意欺騙自己,說你沒有罪過,你就是在欺騙自己。我們是欠債者,這首先因為我們在生命中接受了許多恩寵:生命、父母、友誼,以及受造界的美妙。即使我們衆人都會遇到艱困的日子,我們仍必須牢記生命是一份恩寵,是天主從無中創造出的奇跡。其次,我們是欠債者,因為即使我們能夠施予愛,我們當中卻沒有任何人能夠僅依靠自己的力量這樣做,我們能夠愛,但仰賴天主的恩寵。」

教宗強調:「不僅在教會的身份認同,也在我們每個人的歷史中都有古代神學家們所稱的那個『月亮奧跡』(mysterium lunae)。什麽是『月亮奧跡』?那就是月亮沒有自己的光:它所映出的是太陽的光。我們也如此,我們沒有自己的光:我們的光是天主的恩寵,天主之光的一種反映。若你有愛,因為有人在你兒時常對你微笑,教你以微笑來回應。若你有愛,那是因為有人在你身邊喚醒了愛,使你懂得在愛内存有生命的意義。這就是『月亮奧跡』:我們能夠愛,首先因為我們蒙受了愛;我們能夠寬恕,因為我們受到了寬恕。倘若有人沒有得到太陽的光照,他就會變得冰冷,好似冬天的凍土。」

最後,教宗總結道:「在先於我們的一連串愛的行動中,我們怎能認不出也有天主之愛的臨在呢?我們沒有一個人愛天主如同祂愛我們那樣。只要我們置身於一幅苦像面前來領略這份懸殊之愛,便知道這是多麽不成比例啊!天主愛了我們,而且總是最先愛我們。」

教宗公開接見:為希望服務意味著在不同文明之間搭橋

瑪竇福音13:33

衪又給他們講了一個比喻:「天國好像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裏,直到全部發了酵。」

2019年4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以這番話解釋了他摩洛哥牧靈訪問的意義,並稱之為「交談和相遇道路上的另一步」。他表示:「世界上有許多宗教,而所有宗教都仰望高天、仰望天主,天父准許了這一點,我們不要害怕差異,卻要努力增進手足情誼,尤其是亞巴郎的子孫,諸如我們和穆斯林的情誼。」

教宗方濟各在這次朝聖之旅中步武了亞西西聖方濟各和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芳蹤:8百年前,聖方濟各帶著和平與友愛的訊息前去拜會蘇丹王;1985年,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梵蒂岡接見了哈桑二世國王後,前去訪問摩洛哥。教宗方濟各指出:「在我們這樣的時代裡,為希望服務首先意味著在不同文明之間搭建橋樑。」

近年來,在摩洛哥舉行的幾場重要國際峰會中,聖座與穆罕默德六世國王重申了在捍衛人性尊嚴,促進和平與正義,以及照料受造界方面宗教扮演的關鍵性角色。教宗說:「懷著這份願景,我們也跟國王一起簽署了有關耶路撒冷的呼籲,祈願聖城受到保護,它是人類遺產,以及和諧相遇之地,為三大一神宗教的信徒而言尤其如此。」

教宗方濟各提起訪問首日的焦點,包括晉謁穆罕默德五世陵寢,參訪伊瑪目培訓學院,以及關注移民問題。去年12月正是在摩洛哥馬拉喀什通過了「關於安全、有序和正規移民的全球契約」:「這是國際社會朝向承擔責任邁進的重要一步」。

在移民方面,聖座提議落實四個動詞:「接納、保護、促進、融入」。教宗闡明:「這並非由上而下的援助計劃,而是要透過這四個行動攜手共進,建設城市和國家,並維護各自的文化和宗教身分,向差異開放,懂得因人類手足之情誼將這些差異發揚光大。」

教宗與當地基督徒團體的相擁格外令人感動,他探望了仁愛修女會在郊區主持的社會服務中心,在拉巴特主教座堂接見了司鐸、奉獻生活者和教會協會的成員,並在首都的體育場舉行主日彌撒。

教宗說:「那是在摩洛哥的小小羊群。因此,我想起福音中鹽、光和酵母的圖像(參閱:瑪5:13-16;13:33)。重點不在於數量,而在於鹽有鹹味、光閃耀明亮、酵母能在整個群眾當中發酵。這並不來自我們,而是源於天主聖神,祂使我們在所處之地以交談和友誼為基督作見證。」

3月31日主日,大約來自60個國家的眾多信友參加了教宗主禮的彌撒,那是「天主子民在伊斯蘭國家內獨一無二的彰顯」。教宗強調:「天主渴望祂的所有子女都參與祂的喜樂,參與那寬恕與修和的慶典。唯有在天父的懷抱中重生並生活的人,才能在世界上做個希望的僕人。」

教宗方濟各摩洛哥使徒之旅

教宗公開接見:食物不是私有財產,讓我們想想戰爭中的孩子

瑪竇福音14:15-19

到了傍晚,門徒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時候已不早了請你遣散群眾罷! 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耶穌卻對他們說:「他們不必去,你們給他們吃的罷!」門徒對他說:「我們這裏什麼也沒有, 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耶穌說:「你們給我拿到這裏來!」遂又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然後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

2019年3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活動中,講解了《天主經》的第二部分。他表示,食物不是私有財產,而是有待分享的天賜恩典。我們在向天主提出需要時,使用了一個散發家常飯菜香的詞語—「食糧」。

教宗談及《瑪竇福音》中關於「五餅二魚」的奇跡指出:「耶穌教導我們為全人類弟兄姐妹,向天父祈求每日的食糧。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當今世界的許多饑餓兒童,這對我們十分有益。」

教宗繼續說:「我們與許許多多的男女祈求日用食糧,對他們而言這個祈禱是哭泣之聲,而且常常在內心哭泣,伴隨著每日的焦慮。即使在今天,有多少父母為明天孩子沒有足夠的食物而輾轉難眠!讓我們設身處地的想像一下,這個祈禱不是發生在一個舒適安全的公寓裡,而是一個需要應對的缺衣少食的房間內。耶穌的話具有全新的力量。基督徒的祈禱從這個層面出發。這不是要做苦行者,而是基於事實出發,從內心出發,從需要幫助的人的切身需求出發,與那些沒有生活必需品的人分享。」

教宗方濟各強調:「為存活而必要的食糧也意味著水、醫藥、家庭和工作。基督徒在祈禱中要求的食糧不是『我的』,而是『我們的』。這就是耶穌所願意的。祂教導我們不僅要為自己求,也要為全人類弟兄姐妹求。如果你不這樣做,《天主經》將不再是基督徒的祈禱。如果天主是我們的天父,我們若沒有彼此手牽著手,如何去面見祂呢?如果祂給我們的食糧被我們據為己有,我們如何自稱祂的子女呢?這個祈禱包含同理心和互助的態度。透過我的饑餓,我也感到眾人的饑餓,於是我祈求天主滿足他們的所需。耶穌以這種方式教導祂的團體、祂的教會,把所有人的需求帶到天主面前,並對祂說:『我們都是祢的子女,父啊,憐憫我們吧!』」

教宗強調:「我們向上主祈求的食糧有一天會控訴我們,它將指責我們缺乏將麵包掰開與近人分享的習慣。」

教宗方濟各也談及《若望福音》關於五餅二魚的記載:「在一群饑餓的人中只有一個孩子願意分享他的食物:五個餅和兩條魚。耶穌將他的慷慨舉動進一步擴大,那個孩子理解了《天主經》的教導。那一天耶穌所行的真正奇跡不是增加數量,雖然這是真的,而是分享。『把你們有的給我,我來行奇跡』。藉著增加所奉獻的餅和魚的數量,耶穌預告了感恩祭的聖體中自我的奉獻。事實上,只有聖體聖事才能滿足無盡的饑餓和對天主的渴望;天主激勵著每個人,包括尋找日用食糧的人。」

最後,教宗在問候各國朝聖者時表示:「按照每年的慣例,3月29日星期五開啟傳統的《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晚上5時聖伯多祿大殿內將舉行懺悔禮儀。在這特別的機會,對於那些祈求天主的慈悲並在修和聖事中領受這慈悲的人而言,我們的聖堂保持長時間開放是多麼重要。」

飢餓孩童參考數字

也門於2015年爆發戰爭,至少有85,000名兒童死於營養不良和疾病。人道救援組織「拯救兒童」指出,超過1千萬名未成年人無法得到適當的藥物治療。聯合國的數據顯示,今年將有大約2百萬名兒童急需對抗嚴重營養不良的問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表示,有1130萬名未成年人仰賴人道救援物資來維繫生命。

敘利亞跟也門一樣戰亂不斷。從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誕生了約5百萬名孩童,整體來說,目前有將近8百萬孩童被捲入危機。就最幼小的孩子來看,主要死因是地雷。敘利亞的人道危機在全球範圍內是數一數二嚴重,將近2萬名5歲以下的幼兒處於極度營養不良狀態,性命垂危。長年戰亂也導致百性難以取得基本的社會服務,超過2百萬兒童無法就學。很多孩子被迫從事危險工作或是早婚。

南蘇丹從2013年起戰火連天,饑荒更令情況雪上加霜。將近7百萬人面臨糧食高度不安全的危險,其中有86萬人未成年。戰爭尤其導致穀類生產大幅減少,聯合國糧農組織指明前景堪憂,局勢還在持續惡化中。此外,由於缺乏安全的水源,以及醫療衛生服務,痢疾等疾病越來越普遍。

此外,年邁的意大利修女孔切塔(Maria Concetta Esu)身形瘦弱,卻散發勇敢的傳教熱忱,以耶穌之名勤奮地活出愛的見證。4年前,教宗方濟各在訪問中非共和國期間深受孔切塔修女芳表的感動,一回到羅馬就在公開接見活動中談論這點。2019年3月27日,教宗方濟各再次在聖伯多祿大殿前擁抱孔切塔修女,並授予她宗座榮譽勳章,感謝她「在非洲弟兄姊妹之間所做的工作,為生命、為孩童、為母親、為家庭的服務」。

教宗對孔切塔修女說:「透過對妳的表揚,我也想要感謝在世界各地播種天國的種子的所有男女傳教士、司鐸、會士和平信徒。親愛的男女傳教士,你們的工作何其偉大!你們以自身的見證散播天主聖言,『燃燒』生命……。而你們在這世界上並不製造新聞,不會登上報紙的新聞版面。」

教宗繼續說:「負責巴西主教團和全亞馬遜地區教會事務的胡默斯樞機經常探訪當地的城鎮和村莊。他告訴我,每當他到訪一處,就會前去傳教士的墓地;他們很多人英年早逝,因為沒有抗體而患病。胡默斯樞機對我說:『他們全都堪當列聖品。』因為他們在服務中『燃燒』生命。親愛的弟兄姊妹,孔切塔修女在這趟任務結束後將返回非洲,讓我們以祈禱陪伴她。願她的芳表幫助我們所有人在現處的地方活出福音。」

公開接見結束後,孔切塔修女向梵蒂岡新聞網講述說:「與教宗的會晤是天主恩賜的禮物。這是個動力和邀請,激勵我持續為弟兄姊妹,尤其是為貧困弱小者作出更多、更好的服務。信仰是天主的恩典,而這信仰的確實性帶給我們力量,有助於應對最艱難的處境,向弟兄姊妹見證天主對我們每個人的愛。」

孔切塔修女一生奉獻給產婦和嬰孩。她表明:「我在孕婦生產前後照料她們,接生了33,777個新生兒。生命是天主的禮物,我最大的喜樂是感受到參與在這份莫大恩典中,雙手迎接新生命。」最後,孔切塔修女對低生育率的地區發出呼籲,說:「我要鼓勵所有作母親的,秉持責任感接納天主賜給我們的禮物。我祝願你們體會到那一刻的喜樂。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為什麼拒絕他們呢?」

教宗公開接見: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相信天主是父親

「這原是美好的,並在我們的救主天主面前是蒙受悅納的。因為祂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3-4)

2019年3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以這個堅定信念為起點反省《天主經》的第三個呼求:「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教宗說,這個呼求應與前兩個「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的國來臨」作為一個整體來解讀。

教宗解釋道:「我們在呼求『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時,必須以相信天主照料人類和世界為前提。天主首先尋找了人,耶穌尋找稅吏匝凱的事件便是一例。耶穌對他說:『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參閲:路19:5,10)因此,天主的旨意是尋找和拯救迷失的人。」

教宗問道:「你們是否想過,天主在尋找我是什麽意思?我們每個人可能會說:『天主會尋找我嗎?』是的!祂在尋找你!也在尋找我!祂親自尋找每一個人。祂是至高的天主!在這一切的背後蘊含著多大的愛呀!天主愛我們,為我們每一個人和全世界制定了救恩計劃。天主不模棱兩可,不躲在謎題的後面,不以難以捉摸的方式計劃世界的未來。祂清澈透明。若我們不明白這個意涵,我們就無法懂得《天主經》的這第三個呼求。事實上,《聖經》已向我們充分敘述了天主對世界的明確旨意。」

依照這條思路,教宗説明:「在祈求願天主的旨意奉行在人間時,我們並非被要求卑屈地低下頭,好似奴隸一般,而是以轉向一個父親的子女的身份對祂的愛確信無疑。若我們說出這句話時,卻在令我們厭惡的命運面前表示無奈和屈從,那我們就有禍了。相反地,祈禱是全然信賴天主願意我們獲得益處、生命和救恩。因此,《天主經》也要求我們有所行動。」

「這是一種大膽的祈禱,甚至也可說是在進行搏鬥,因為世界上有太多沒有按照天主計劃的現實狀況。我們衆人對此都曉得。借用依撒意亞先知的話,我們能夠說:『父啊,這裡有戰爭、濫用職權和剝削的罪過,但我們知道祢愛我們,因此我們呼求祢: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上主,求祢推翻塵世的計劃,將刀劍鑄成鋤頭,槍矛製成鐮刀;人也不再學習戰鬥!』(參閲:依2:4)。天主願意看到和平。」

「《天主經》邀請我們如同耶穌那樣熱愛天主的旨意,以愛來改變世界。基督徒不相信一種不可抗拒的『天命』,曉得一個救恩有待彰顯。若我們相信天主能夠也願意以善制惡,那麽即使在最嚴峻的考驗時刻仍信從和仰賴祂,便具有意義。」

「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中儘管被世界的罪惡壓垮,因而陷於極度的恐慌中,卻仍舊說:『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祢的意願成就罷!』(路22:42),遂懷著信賴將自己交付於天父。由於愛,天主可能讓我們走上艱難的道路,經受創傷和痛苦,但祂絕不會捨棄我們。祂將永遠與我們同在,陪伴在我們身旁和内心深處。對有信仰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個希望,更是一個肯定。天主與我同在。」

在結束公開接見活動之際,教宗方濟各向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和馬拉維等地區的受熱帶氣旋伊代影響的災民達哀悼和關懷之情。

教宗說:「這幾天,嚴重的洪災在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和馬拉維各地區帶來哀傷,造成破壞。我向那裡的親愛子民表達悲痛與關懷之情。我將眾多遇難者及其親人託付於天主的慈悲,並為受此災難影響的人懇求安慰和支持。」

與此同時,馬拉維主教團也發表公告稱:「讓我們共同努力,應對襲擊我們的災難,讓我們呼籲所有天主教徒、善心人士、促進發展的機構和國際合作夥伴,幫助我們支持這些陷入災難困境的兄弟姐妹。」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知道我們所需的一切

厄則克耳先知書36:23

我要使我的大名顯聖,即在異民中被褻瀆,即你們在他們中所褻瀆的聖名;當我在你們身上,在他們眼前顯為聖的時候,異民就要承認我是上主──吾主上主的斷語。

2019年2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以《天主經》為主題,特別反省了《天主經》中七項祈求的第一項,「願祢的名受顯揚」。

在這些祈求中,反覆出現了兩個詞語:「祢」和「我們」。

教宗說:「前三項祈求以『祢』為核心: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的國來臨,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後四項祈求以『我們』和我們的日常所需為中心: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救我們免於凶惡。這便是每位基督徒、每個人祈禱的模式。一方面,默觀天主、祂的奧迹和祂的美善;另一方面,要真誠、勇敢的向天主懇求生活所需。」

教宗指出:「耶穌對我們說,當我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瑪竇福音》記載說,『你們的父,在你們求祂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麽』(瑪6:8)。在我們與天主說話的時候,不需要向祂說出我心中所需要的,因為祂比我們更瞭解我們自己!天主就像是一位母親,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孩子的一切:無論他們是高興或傷心,真誠或有所隱瞞。」

教宗說:「基督徒祈禱的第一步是把我們自己交托給天主。在祈禱中如此說:『上主,祢知道一切,甚至不需要告訴祢我的痛苦,我只懇求祢留在我身邊:祢是我的希望。」

教宗說:「耶穌建議我們,在我們祈禱的時候要祈求,但是不要為我們所需要的擔心和憂慮。在《天主經》的第一項祈求,『願祢的名受顯揚』中,我們能感受到耶穌的一切渴望,就是讓所有人都認識“天主的美善和祂的偉大,並愛祂。與此同時,也要祈求天主的名在我們身上、在我們的家庭中、在我們的社團,以及全世界受顯揚。天主使我們成聖,我們也要透過我們的見證,向世界彰顯天主的至聖尊威。」

教宗說:「天主的至聖尊威是一股不斷擴張的力量,耶穌的神聖尊榮向其他人伸展且不斷地擴大,形成一個越來越寬濶的圈子。」

最後,教宗說:「我們不會在不確定的狀況中搖擺不定,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天主愛我們、耶穌為我們獻出了生命、聖神也在我們內。這是一件非常肯定的事。」

教宗公開接見:任何人都不孤獨,因為天主絕不會忘記我們

依49:14-16

熙雍曾說過:「上主離棄了我,吾主忘掉了我。」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出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看哪! 我已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

2019年2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天主經》為主題,反省了我們的「在天之父」。教宗強調,天主愛我們、愛我。即使我們的父母不愛我們,在天上卻有愛我們的天主,世上任何人從未、也絕對無法像祂那樣愛我們。

教宗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話,説明「天主的愛永恒不變」:「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看哪!我已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依49:15-16)

教宗解釋道:「天主的愛好似一位母親的愛,母親絕不會忘記自己的兒子。要是母親忘記了呢?天主說『我絕不會忘記』。這就是天主完美的愛,我們就這樣蒙受了祂的愛。因此,即使我們在人世間所有的愛都已粉碎,手裡除了灰塵外什麽也沒留下,我們衆人仍總是擁有天主獨特且炙熱的愛。」

談到祈禱的主題,教宗說:「祈禱必須進入天主父的奧秘,明認天主是你的父親,否則你就不要祈禱。倘若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父母的形象,我們就必須予以淨化和修正,因為父母的形象出自我們的文化及個人的歷史背景,並影響我們同天主的關係。」(《天主教教理》2779號)

《天主教教理》2779號

「父」是主禱文首先發出的呼聲。然而,若要這呼聲化為我們的心聲,必須首先謙虛地淨化我們的心,揚棄此塵世的一些假象。謙虛之心使我們承認「除了子和子所願意啟示的人」,即「弱小者,沒有人認識父」 (瑪 11:25‐27)。心的淨化涉及我們的「父」「母」形象,此形象出自我們的文化及個人的歷史背景,並影響我們同天主的關係。天主、我們的父,超越受造世界的範疇。借用塵世的觀念放在天主身上,或者用來反對祂,等於製造偶像來朝拜或推翻。向天父祈禱在於進入祂的奧秘,如其所是,就如子給我們啟示的。

教宗表示:「我們每個人的父母都不是完美的,我們也絕不會是完美的父母或牧人,因為我們愛的關係經常被佔有或操縱別人的慾望所污染,因此有時愛的表明能轉為憤怒和仇恨的情緒。這兩個人上星期還相愛得如此熱烈,如今卻彼此恨得要死:這樣的事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因為在我們内的怨恨根源時而會冒出來行惡。天主的愛乃是在天之父的愛,正如耶穌在《天主經》中所教導的那樣,這是一種徹底的愛,我們在現世生活中僅能以不完美的方式感受到這愛。此外,在天上並不意味著一種遠離,而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愛、另一個幅度的愛、不厭其煩的愛及永遠存留的愛。我們只需呼喚『我們的天父』,我們就能蒙受祂的愛。」

最後,教宗勉勵衆人説:「你們不要擔心!我們任何人都不孤獨。即使你在世上的父親不幸忘記了你,而你對他也懷有怨恨,你仍能感受到基督信仰極其重要的經驗:那就是知道你是蒙天主厚愛的子女,人世間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削弱祂對你無限深情的愛。」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