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教義部《無限尊嚴》聲明:嚴重侵犯人性尊嚴列表出爐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4月8日,教廷教義部公布了《無限尊嚴》(Dignitas infinita)聲明,前三章的內容為第四章作了鋪墊,在這一章中闡述了「對人性尊嚴的若干嚴重侵犯」。這份文件是歷時5年的工作成果,一大新穎之處在於它涵蓋了近期教宗訓導的幾項重要議題,以及生物倫理的課題。這份並「未詳述」的列表提出了對人性尊嚴的多種侵犯,包括墮胎、安樂死、代孕、戰爭、貧困和移民的悲慘處境、人口販運。如此一來,文件為超越現存的二分法作出貢獻。這二分法是:有些人僅關注捍衛將要出生或臨終的生命,忘記其它許多危害人性尊嚴的行徑;反之,另一些人只著重於保護窮人和移民,忘了生命從受孕到他自然結束都應該得到維護。

按此閱覽英語全文

基本原則

聲明的前三部分闡釋了若干基本原則。「教會在天主啟示的光照下,義無反顧地重申和肯定」,「依照天主肖像受造並在基督耶穌內得救的人類」與生俱來享有尊嚴(1號)。

文件批評,有些人「認為只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才算是人」。因此,他們認為「還沒出生的胎兒和沒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不會有尊嚴」,精神病患也是如此。相反,教會堅持認為,「每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他的尊嚴」(24號)因為這尊嚴是與生俱來的。

此外,文件也表明,「人性尊嚴的概念有時被濫用,也成了任意增加新權利的藉口⋯⋯這彷彿是要確保個人表達並實現每一個喜好或主觀願望的能力」(25號)。

貧困、戰爭和人口販運

接著,聲明列出「若干嚴重侵犯人性尊嚴」的行為。首先提到的是「貧困的悲慘處境」,這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不公義之一」(36號)。其次是戰爭,這一「否定人性尊嚴的悲劇」,「永遠是『人類的挫敗』」(38號),乃至「在談論可能的『正義之戰』方面,今天很難支撐數個世紀以來形成的合理準則」(39號)。

然後是「移民的煎熬」,他們的生命陷入危險,因為沒有辦法建立家庭、就業或果腹」(40號)。緊接著,文件也論及正在釀成災禍的「人口販運」,稱之為「不光彩的活動、是我們自稱文明社會的一種恥辱」,並邀請該活動的「獲益者和顧客」認真進行良心省察(41號)。

同樣地,文件也鼓勵眾人打擊「人類器官和組織的買賣、對男童女童的性剝削、被奴役的工作,包括性交易、毒品和軍火販運、恐怖主義和有組織的國際犯罪」(42號)。

此外,文件提到「性侵犯」,指出它「給受害者心中留下很深的傷疤」(43號)。隨後,文件談及對婦女的歧視和暴力,例如「非自願墮胎給母親和孩子造成打擊,而這往往是為了滿足男性的自我中心」,以及「一夫多妻的作法」(45號)。文件譴責殺害女性的現象(46號)。

墮胎和代孕

接著,文件堅決譴責墮胎:「在人類能犯下的所有反生命罪行中,人為墮胎呈現的特徵格外嚴重和可憎」,而且我們要記得,「捍衛將要誕生的生命與捍衛任何一種人權,都密切相關」(47號)。

文件也極力反對代孕。通過代孕「無價的嬰孩變成純粹的貨品」,這種作法「嚴重傷害婦女和孩子的尊嚴,它是基於母親的物質所需,對她的處境加以剝削。嬰孩始終是一份禮物,絕不可成為合同的標的物」(48號)。

隨後,列表也點出了安樂死和協助自殺,表明「痛苦並不讓病患失去他不可剝奪的固有尊嚴」(51號)。為此,文件談及舒緩治療的重要性,以及避免「各種堅持過度治療或不成比例的介入」,重申「生命是權利,死亡則不是,應當接納死亡,而非施加死亡」(52號)。對人性尊嚴的各種嚴重侵犯,也囊括了「丟棄」殘疾人的情況(53號)。

社會性別理論

文件重申,應當避免對同性戀者的「各式各樣不公歧視,尤其是各種形式的侵害和暴力」。文件譴責,在某些地方同性戀者「會被關進監獄、遭受酷刑,甚至被剝奪生命財產」,這些「有悖於人性尊嚴」。

與此同時,文件也對社會性別理論提出批判,稱它「危險至極,因為它以要使一切相同為藉口,消除差異」(56號)。教會提醒,「想要自行作決定,如同社會性別理論所主張的那樣⋯⋯,這無非是陷入『人類把自己奉為天主』的最古老誘惑(57號)。社會性別理論「要否定生物間存在的最大差異,也就是:性方面的區別」(58號)。

文件也對變性表達負面意見,但這並不意味著排除以下的可能性:「一出生就有明顯生殖器異常的人,或之後發展出生殖器異常的人,為了解決如此異常,能選擇接受醫療協助」(60號)。

數字領域的暴力

列表也把「數碼領域的暴力」納入其中,引述了「通過社交媒體蔓延開來的新型暴力,比方說,網絡霸凌」、「散布色情影像」,以及在網絡上「以性為目的或者藉由賭博達成的剝削」(61號)。

聲明最後呼籲,「在任何情況下,為公共利益和各項法規而努力時,都要以人的尊嚴為中心」(64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救主慈悲主日

若望福音 20:19-31

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保留誰的罪,誰的罪就被保留。」十二人中的一個,號稱狄狄摩的多默,當耶穌來時,卻沒有和他們在一起。其他門徒向他說:「我們看見了主。」但多默對他們說:「除非我看見祂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祂的肋膀,我決不信。」八天以後,耶穌的門徒又在屋裡,多默也和他們在一起。門戶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說:「願你們平安!」然後對多默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罷!並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膀,不要做無信德的人,但要做個有信德的人。」多默回答說:「我主!我天主!」耶穌對他說:「因為你看見了我,纔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耶穌在門徒前,還行了許多其他神蹟,沒有記在這部書上。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

救主慈悲主日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今天是復活節的第二個主日,也是救主慈悲主日。 曾經有個朋友和我分享一個故事,他說四歲那一年,他的媽媽要她來照顧剛會走的妹妹。 過去,在中國孩子多,一個家庭裡面大一點的孩子照顧小的孩子很常見。 這一天,他的媽媽有事情要外出,於是又同樣的把小妹妹託付給了他來照顧。 他只有四歲的年齡,其實我們現在看,他也只是個小朋友而已。 於是一不留神,小妹妹就自己走了出去。 過了一會媽媽回來了,就發現小妹妹不見了,就問他妹妹哪裡去了? 可能是媽媽太急了,就說了一句很過分的話。 媽媽說,如果找不到妹妹,我就會把你也丟掉。 他當時只有四歲,他認為天都要塌了。 於是他就跑進一間破房子裡,整個人就蜷縮在牆角,他說當時內心極度恐懼,根本不敢動。 當然,後來妹妹找到了,沒有事了。 但是他當時他在那種恐懼中,整個人都癱瘓了。 我不知道你們以前有沒有這種經歷,就是你對某件事非常的恐懼的經驗。 在這種恐懼裡邊,你整個人好像癱瘓了。 這種恐懼給你戴上了一個枷鎖,使你完全失去了自由。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門徒被恐懼地鎖在房間裡。 聖經說,一週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他們中間。 福音提到了兩件事,一個是門徒們非常害怕、恐懼。 他們害怕曾經和耶穌在一起的事被發現,他們害怕為耶穌作見證,他們害怕被逮捕,他們害怕被殺害。 因此,他們把自己鎖起來,把自己和外界隔離,好像自己就安全了。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門徒在這種恐懼的狀態下,他們是永遠不可能走出房間,也永遠不可能去傳揚福音的,更不會改變世界。 他們把自己關在那個房間裡,甚至不敢大聲的喘息。 但天主總讓他們看見希望,福音說耶穌來了,站在他們中間。 耶穌來了,換句話說,門雖然被鎖上,但是也阻擋不住耶穌的愛,也阻擋不住耶穌要從恐懼中解救這些人,也阻擋不住耶穌召叫他們的使命。 在門徒最恐懼的時候,耶穌帶來了希望,平安。 耶穌說,願你們平安。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這份平安對於一個恐懼的人來說是多麼重要。今天讓我們也想一想,我的心是不是也被某種恐懼所困,我害怕的是什麼,什麼還在束縛著我的心使我失去了這份自由?是我曾經的一些尷尬嗎?是我的學歷嗎?是我的家庭背景嗎?是我過去的工作嗎?或者更直接了當的,我曾經做的錯事,或是我的罪嗎?什麼阻擋了我不敢再向前踏一步? 使我不敢成為一個母親,或使我不敢成為一個父親。什麼阻擋了我不敢面對這群人,使我無法活出真正的我?

在這個星期,這個救主慈悲主日,讓我們不要怕,帶著恐懼,害怕問耶穌,耶穌你在哪裡? 就算你鎖住了心,但他還是可以進來,來到你面前。 祂會賜給平安,讓你體驗祂的慈悲。 慈悲就是愛。 讓你在痛苦和恐懼中知道,你是被愛的。 福音中說,耶穌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 以前有一位教友分享,他在彌撒中就因為神父的一句話他的恐懼就被徹底治癒了。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讓我們在這個慈悲主日,帶上自己的恐懼來帶耶穌面前,不要怕,和他述說,你會被治癒,你會經驗到他的慈悲。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全球天主教徒持續增長:2022年共有13億9千萬名受洗者

全球天主教徒、亞洲和非洲主教,以及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終身執事,都有所增長;然而,司鐸聖召、司鐸和其他男女會士的人數卻減少。這些是《2024年聖座年鑑》和《2022年教會統計年鑑》呈現出來的概況。這兩本年鑑由聖座國務院教會中央統計處編撰、梵蒂岡印刷廠製作,近日在書局上架。

解讀《2024年聖座年鑑》,可得知全球天主教會從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的相關信息。在此期間成立了9個教區和1個宗座署理區;兩個主教區升格為教省總主教區,一個宗座代牧區被提升為教區。

《教會統計年鑑》的數據有助於勾勒出天主教會在世界上發展的大致框架。以下是天主教會若干基本層面在2021年至2022年的變化:

全球天主教會受洗者人數有所攀升,2022年增加為13億9千萬人,漲幅為1%,其中非洲、美洲和亞洲的比例有所增長,歐洲持平,大洋洲下滑。

在2021至2022年的兩年中,全世界主教人數略有成長,這主要發生在非洲和亞洲。司鐸人數方面延續了從2012年開始衰減的趨勢,相較於2021年,2022年減少了142名司鐸。

終身執事的人數持續有顯著的動態發展:2022年與前一年相比,終身執事增長了2%,而且在各大洲都有亮眼的表現。

就修會成員而言,非司鐸會士和修女人數在全球層級都出現了衰退。分大洲來看,非司鐸會士在亞洲和美洲略有增長,修女則在非洲和東南亞有所增加。

最後是從2012年開始走下坡的司鐸聖召:在全球範圍,2022年大修生人數比前一年減少了1.3%,但在非洲和大洋洲稍有增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若望和伯多祿帶給我們信仰中的啟示

若望福音 21:1-14

那時,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又顯現給門徒;他是這樣顯現的:當西滿伯多祿,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加里肋亞加納的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和其他兩個門徒在一起的時候,西滿伯多祿對他們說:「我去打魚。」他們回答說:「我們也同你一起去。」他們便出去,上了船,但那一夜什麼也沒有捕到。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他是耶穌來。於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裡;其他的門徒,因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坐著小船,拖著一網魚而來。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上面放著魚和餅。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上岸來。網裡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吧!」門徒中沒有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向門徒顯現,這已是第三次。

若望和伯多祿帶給我們信仰中的啟示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見復活的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顯現給門徒。第一個認出耶穌的人就是若望使徒。若望宗徒對伯多祿說:「是主。」 ,但是第一個接觸耶穌的是伯多祿。 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裏。伯多祿第一個接觸到了耶穌。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二人去探訪耶穌的墓穴時,若望使徒來到了墓穴門口仔細觀察便相信耶穌復活了,而伯多祿則是第一個進入墓穴的人。

在兩位宗徒身上我們學到靈修生活的兩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默觀和行動。伯多祿使徒是實踐型的而敏捷的,若望使徒是默觀型而智慧的,在信仰上,一般說來,默觀的人在知識和理智上都是超前的,但實踐型 的人由於他的熱情和行動,總是先接觸到天主的奧秘。

在信仰生活上,沒有默觀的行為是瞎子,是無方向的。沒有行為的默觀是無用的,並沒有使人得到默觀的益處。所以,我們既要給足夠的時間來祈禱,又要積極的實踐由祈禱得來的知識,或者天主的啟示。例如在祈禱中,天主使我知道,活在當下認真地做好每件事就是和天主密切的結合。那麼在生活中,我要真的來實踐它。 這樣,我們才會真的從信仰中獲得益處,我們才能夠真的接觸到天主的奧秘。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教宗方濟各為台灣地震罹難者深感悲痛

教宗方濟各為台灣地震造成的人命喪亡和損失「深感悲痛」。在一封由聖座國務卿署名、寄給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李克勉主教的唁電中,教宗「向所有在這場災難中受到打擊的人,保證他的團結一心,以及在精神上的關懷」。

地方當局的數據顯示,4月3日的強烈地震至今造成了10人罹難、一千多人受傷,大約700人流離失所或受困。教宗在唁電中「為亡者、傷者和所有流離失所者祈禱」,同時也「為努力投入搶救工作的救難人員祈禱」。教宗最後懇求天主向所有人廣施「安慰與力量」。

與此同時,當地主教們籲請為罹難者祈禱,並在公告中表示,花蓮教區尚未有嚴重損壞的回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2024年李斌生主教復活節文告:復活的主,請教給我們祈禱

圖片: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

2024年復活節文告

復活的主,請教給我們祈禱

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

阿肋路亞!

基督的復活,令我們的信仰成為真實的(參閱格前15:14)。每當我們重新宣認這份信仰時,透過領受各種聖事,我們參與祂的死亡與復活(參閱羅6:5-8;若6:54)。但只是相信和宣認這份信德並不足夠,還需要透過祈禱,與天主建立關係。

為準備2025年的禧年,教宗方濟各欽定本年為「祈禱年」,並透過宗座福音傳播部出版《祈禱年輔助材料》,鼓勵信友們虔誠地活出祈禱生活。祈禱年是一份邀請,去與天主進一步建立關係,更是一個機遇去讓我們反思我們的信仰的質素。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在面對不同的處境,無論順逆,即使多繁忙,都要騰出祈禱的時間。「祈禱是讓天主在我們內心工作的方式,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能明白天主想向我們傳遞甚麼訊息,祈禱是為了獲得繼續前進的力量。」(教宗方濟各,2022年1月9日《三鐘經》)

「主,請教給我們祈禱。」(路11:1)門徒們這個請求,反映出他們自己的不足,甚至渴求祈禱時所需的實際方法。祈禱不只是一個虔敬的習慣,而是「靈魂的呼吸」,而「呼吸」更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參閱教宗方濟各,2021年6月9日公開接見活動)每次的祈禱,都是與天主深入交融的機會,也是一個機會去聆聽天主對我們說話。

祈禱是唯一能觸及我們內在真理的途徑。當我們進入我們的內心,我們便找到天主的光;而這道光,將延伸到我們的生活中,從而活出天主的臨在。祈禱有如指南針般,指引我們(參閱《祈禱年輔助材料》);又如船錨般,避免我們被狂風巨浪吹走。

當我們恆常地祈禱,就是滋養着我們的生命,也能時刻活出天主的臨在。祈禱需要鍥而不捨,因為只有持之以恆的祈禱、只有熱愛祈禱的靈魂,才能轉化一個人的內心,繼而轉化團體、社會,以至整個世界。

響應教宗方濟各的呼籲,為迎接禧年,我邀請教區內各成員,促進個人祈禱和團體祈禱的中心地位。首先重溫教宗方濟各過去數年公開接見活動以「祈禱」為題的教導,透過默想走進祈禱的學堂。

堂區團體的祈禱。在堂區團體的層面,特別著重每次彌撒聖祭的每個細節,因為「教友們參與聖體祭……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峰」(《教會》教義憲章,11);又或在堂區內組織「時辰頌禱」、朝拜聖體、團體修和禮等祈禱聚會,讓堂區內每一位成員,明暸並參與教會公共的祈禱生活。

家庭中的祈禱。家庭是祈禱的學校,亦是孕育子女祈禱的首個地方;亦只有透過家庭的牧靈工作,使家庭成為家庭教會,並在社會中作福音的酵母。(參閱《愛的喜樂》宗座勸諭,290)「一家人生活的空間可成為『家庭教會』,作為舉行感恩祭的場地,讓基督臨在,同坐一席……到這個家瀰漫著天主的臨在,家人一同祈禱,恩澤滿盈。」(《愛的喜樂》宗座勸諭,15)

青年人的祈禱。至於青年人在生活上,總會感到迷惘,以及遇到不少波折;我們更需要與青年同行,與他們一同發掘祈禱中所獲得的安慰。「青年在這裡經驗友誼和墜入愛河,也在這裡認識自我,一起分享音樂,參加娛樂活動和體育運動,甚至反省和祈禱。」(《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218)

退省的祈禱。「耶穌就起身出去,到荒野的地方,在那裡祈禱。」(谷1:35)聖史的記載讓我們看到兩個必要的幅度:一)以一種非恆常的方式,與天主聖父進行個人對話的必要性;二)以一顆寧靜的心,細聽天主的聲音及發現天主的旨意。在祈禱年的機遇上,神修退省能給予一個機會,以一顆更新的內心去皈依。(參閱《祈禱年輔助材料》)

祈禱的教理。作為福傳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教理能有助信仰的成長與成熟,並有着教育祈禱和祈禱中教育的任務,發展基督徒經驗的默觀層面。透過推廣教理的培育,讓信友理解祈禱的深意,從而活出祈禱的精神。

讓我們在「祈禱年」中,重新發現祈禱的中心地位,並培養成為祈禱的生命、祈禱的靈魂,從而擴展至日後的生活,均能透過祈禱,與天主更接近。願我們又仰賴天上慈母的助佑,像她一樣保持一顆誠懇及謙卑的心祈禱,成為希望的朝聖者,邁向禧年。

+李斌生主教

天主教澳門教區

2024 Easter Message 

Risen Lord, teach us to pray

Dear brethren,

Alleluia!

Christ’s resurrection makes our faith real (cf 1 Cor 15:14). Whenever we profess this faith anew, we participate in His death and resurrection, through the reception of the Sacraments (cf Rom 6:5-8; Jn 6:54). But it is never enough just to believe and profess this faith;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with God, through the means of prayers.

In preparation for the Jubilee Year, Pope Francis has designated this year as the “Year of Prayer”, and through the Discastery for Evangelization, has published a guidebook to encourage the faithful to live out their lives of prayer faithfully. The Year of Prayer is an invitation to grow in our relationship with God, and an opportunity to reflect on the UN quality of our faith.

In our every day’s life, we may face different situations, either good or bad, or even in our busiest schedule, we must make time for prayer. “To pray is the way to let God act within us, to understand what he wants to communicate to us even in the most difficult situations, to pray to have the strength to go forward.” (Pope Francis, Angelus, 9 January 2023)

“Lord, teach us to pray!” (Luke 11:1) This request and pledge of the disciples certainly reflects an awareness of their inadequacy, and of the need for even practical guidance on how to pray. Prayer is not just a devotional habit, but a spiritual  “breath of life”, where “breathing” is the most basic human need (cf Pope Francis, Wednesday Audience, 9 June 2021). Every time we pray, it is an opportunity for a deeper communion with God, as well as an opportunity to listen to God’s words towards us.

Prayer is the way to get in touch with our deepest truth, where God’s own light is present; and this light will extend into our lives, so that we can live out the Presence of God. Prayer is like a compass that guides (cf Handbook for the Year of Prayer, “Teach us to pray”), and an anchor that prevents us from being strayed by the winds and waves.

Regular and constant prayer nourishes our daily lives, and helps us to live out the Presence of God at all times. Prayer requires perseverance, since when a soul loves and is persistent in prayer, the heart can be transformed and converted, and hence transforming others: our community, our society,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In response to Pope Francis, I invite all members in the Diocese to promote the centrality of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prayer, in order to prepare for the Jubilee Year. The first step is to revisit the teaching of Pope Francis on the theme of “Prayer” from his Wednesday Audiences in the past few years, and to enter the school of prayer through meditation.

PRAYER IN THE PARISH COMMUNITY. At the level of the parish community, we should be mindful of every detail of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because “taking part in the Eucharistic sacrifice..is the fount and apex of the whole Christian life” (Lumen Gentium, 11); we may organize different prayer meetings such as the Liturgy of the Hours, Eucharistic Adoration, Reconciliation etc, allowing every member within the parish to understand and  participate in the public prayer life of the Church.

PRAYER IN THE FAMILY. The family is a school of prayer, and is the first place to nurture children’s life of prayer; only through the pastoral care for families can we enable them to be both domestic churches and a leaven of evangelization in society (cf Amoris Laetitia, 290). A family’s living space could turn into a domestic church, a setting for the Eucharist, the presence of Christ seated at its table…Here we see a home filled with the presence of God, common prayer and every blessing.” (AL 15)

YOUNG PEOPLE’S PRAYER. Young people are often confused and may encounter numerous ups and downs in their lives,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accompany them and discover with them that comfort originates from prayer. “Young men and women can meet one another, where they can share music, games, sports, but also reflection and prayer.” (Christus Vivit, 218)

RETREATS ON PRAYER. “[Jesus] went out to a deserted place, and there he prayed.” (Mk 1:35) The Evangelist gives us an image of Jesus that points to two essential dimensions of Christian prayer: 1) removing oneself from the daily routine – necessary for seeking personal dialogue with the Father – and 2) a silent heart – indispensable for listening for God’s voice and hearing what He wants. In this perspective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Year of Prayer, a spiritual retreat can provide an unparalleled opportunity for spiritual conversion and a renewal of heart (cf Handbook for the Year of Prayer, “Teach us to pray”).

CATECHESIS ON PRAYER. As a key step in the process of evangelization, of promoting growth and maturation in the faith, Catechesis has the task of educating for prayer and in prayer, developing the contemplative dimension of Christians. Through catechetical formation , the faithful can understand the deeper meaning of prayer and thus live out the spirit of prayer.

In this Year of Prayer, let us rediscover the centrality of prayer and cultivate a life of prayer and a soul of prayer, which will extend to our future lives and bring us closer to God. May we also rely on our heavenly Mother, and imitate her to maintain a sincere and humble heart to pray, in order to become Pilgrims of Hope towards the Jubilee Year.

+Bishop Stephen Lee Bun Sang

Catholic Diocese of Macau

周守仁樞機2024年復活節文告:傳遞希望的陌生人

圖片:天主教香港教區

周守仁樞機2024年復活節文告

傳遞希望的陌生人

「他們就彼此說:『當他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他們遂即動身,返回耶路撒冷」。(路加福音24:32-33)

逃離

原始復活事件的實際情況,跟今天我們看到色彩繽紛、明亮和充滿希望的復活節裝飾截然不同,它沒有那麼亮麗和有著希望。相反,在原始耶穌復活事件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困惑、極度失望甚至是絕望。

例如,有兩位門徒離開耶路撒冷,前往家鄉厄瑪烏,他們對耶穌未能拯救以色列、反過來更被羅馬人殺害而非常失望(路加福音24:21)。既然再不能對耶穌寄以希望,兩人便決定離開他的團體。為甚麼要為一個失敗者、以及一個與他緊密相連的團體,而給自己的福祉和生命冒上風險呢?

著熱情的心

對那些不了解或不相信基督信仰的人來說,這兩位門徒決定離開是合情合理的。但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說,卻知道這不是故事的結局。復活的主在兩位門徒回家的路上向他們顯現,兩人當刻卻不認得他。主與他們同行、說明他們所愛的師傅就是他們期待的默西亞,並使他們記起與主耶穌的最後晚餐,他們便感到內心再次因對主的熱情而變得火熱。

兩位門徒決定動身返回那令人困擾和失望的耶路撒冷,與耶穌的信仰團體重新建立聯繫,對主復活的消息團體仍感到繚亂、難以置信、困惑而又喜樂。這消息好得令人難以置信。誰會相信這個完全不合邏輯、超乎預期的結局? !但這正是他們對主復活的經歷,原始的復活事件!

相信善的力量

因此,當我們慶祝耶穌復活時,我們不是去慶祝一個平凡的春日慶節。因為如果那是一個可以預期的驚喜,那它就再不是驚喜了。就如二千多年前上主在耶路撒冷外所做的一樣,祂現在也要告訴我們,邪惡的力量不能阻礙上主使生命從死亡中復活過來,也阻不了希望從絕望中冒起,或是正義戰勝不公。我們要相信,依循天主全知的計劃,在合適的時間,善終能勝惡。

返回去的勇氣

除了相信,願意懷著那份扎根於內心的希望回到備受困擾的地方,也是同樣重要。任何俗世的圖謀,都不能打垮那份對上主所懷有的希望,因上主是生命與愛的主。上主已經叫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亞肋路亞!當我們心懷這份希望,來面對那些在生命及感知世界中感到哀傷或對良善存疑的人時,便有力量去陪伴他們。兩位門徒雖然明知會面臨種種威脅,仍決定回到耶路撒冷,陪伴他們那深受困擾的團體。

分享微薄資源來互相支持的力量

我們或許都聽過「相濡以沫」這成語,它描述兩條魚在乾了的水池中掙扎,互相用口沫來潤濕對方身體以維持生命。有一說提出接著上天似乎給感動了,雨開始下來,拯救了這兩條在危難中的魚兒。

現今世界被自以為是的意識形態和像漣漪般擴散出去的戰事深深地傷害著,疲弱的地方經濟奮力掙扎以求復元,還有一些似是毫無能力創造希望的主流社會政治論述,面對以上情況,我們仍可在互相陪伴時去分享自己微薄的資源,好使所有人都能夠在等待雨水和拯救到來前保存生命。絕不要低估心存善念和希望去分享微薄資源的力量。

畢竟,在這風高浪急的大海中,我們都同坐一條船,除了生命與愛的上主之外,我們還可以互相依靠。我們的信仰讓我們知道,上主一直與我們同在,祂透過不同的人和方法來祝福我們、尤其是那些我們最意想不到的人。或許,當我們能夠對驚喜保持開放,就能夠保持希望。反過來,如果我們只容許自己所預期的可能性出現,生活和未來便會變得乏味和沉悶。

成為傳遞希望的陌生人

當門徒看到他們的老師死去,他們最初的反應是極度失望,可能還感到憤怒和被欺騙。然而,當他們打開心扉,聆聽那位與他們同行的陌生人時(路加福音24:15),希望和力量溫暖了他們的內心,更開始取代了困擾著他們的失望和怨懟。

我們是否能夠成為別人身邊的那位「陌生人」,讓他們知道我們為何仍然抱有希望,並與他們分享我們微薄的資源嗎?面對遭逢經濟不景、經歷各種不公義、又或被邊緣化的人,我們如何通過陪伴、共同努力以及相信協同善意的力量,為他們帶來希望?我相信天主必會倍增出於善意的微薄付出,令更多人得以飽餐,就如五餅二魚增餅的奇蹟,最後能讓眾多的人吃飽。(瑪竇福音14:13-21)。

願我們在這個艱難時刻體驗到希望,透過相互陪伴、分享實質和靈性資源,以及一同給予和平與無條件對話的堅持,好能為最終的治癒和復元做好準備!祝大家有一個快樂而又充滿希望的復活節!

+周守仁樞機

Easter Message 2024

The Stranger Who Brings Hope

“Then they said to each other, ‘Were not our hearts burning [within us] while he spoke to us on the way and opened the scriptures to us?’ So they set out at once and returned to Jerusalem” (Luke 24:32-33)

Running away

Unlike the colourful, bright, and hope-filled Easter decors we see today the actual happenings surrounding the first Easter were likely not so bright and hopeful. Instead, confusion, profound disappointment and hopelessness were readily identifiable in the original Easter narratives.

For example, the two disciples left Jerusalem for their hometown, Emmaus, with great disappointment in Jesus for failing to redeem Israel (Luke 24:21). Instead, he let himself be killed by the Romans. Since he proved to be a lost cause, they decided to leave his community. Why risk their welfare and lives for someone who had lost, and for a community so much identified with him?

Hearts ignited with a passion

The two disciples’ decision of leaving probably sounds sensible to those who do not know or embrace the Christian faith. But for us Christians, we know that it was not the end of their story. The risen Lord appeared to them on their way to their hometown without being recognised. Having walked with them, explained why their dear teacher was their expected Messiah, and reminded them of the last supper with him, they could feel their hearts were once again ignited with a passion for their Lord.

What they decided to do was to return to the troubling and disappointing Jerusalem, and re-connect with the faith community of Jesus, still dazzled with disbelief, joy, and confusion over the news of their risen Lord. That was too good to be true. Who would believe this outcome, which was totally illogical and beyond expectation?! But this was exactly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surrection of their Lord, the first Easter!

Believing in the power of goodness

So, when we celebrate Easter, we do not celebrate a mundane Spring festival. For if the surprise was something that could be anticipated, it would not be a surprise at all. And God is telling us, as God did over 2000 years ago outside Jerusalem, that no evil power could stop God from raising life from death, hope from despair, and justice over injustice. What is needed is our faith in the triumph of good over evil in due course, following God’s omniscient plan.

Courage to return

Besides believing, our willingness to return to the troubling spots with the implanted hope in our hearts is equally significant. The same hope in the God of life and love who cannot be defeated by any worldly plots. God has raised Jesus from the dead, Alleluia! When we have this hope operating from our hearts, we may have the power to accompany those who are dejected or doubtful of goodness in their lives and their perceived world. The two disciples decided to return to Jerusalem to accompany their troubled community, knowing that they were facing definite threats at the same time.

The power of supporting each other with meagre resources

We probably are aware of the Chinese idiom “相濡以沫,” which is about two fish struggling in a drying-up puddle, while trying to keep each other alive and moistened by spitting on each other’s bodies. According to one source, it seemed that the heaven was moved, and rain started pouring down once again, saving the two fish from peril.

When we are faced with a world deeply hurt by self-righteous ideologies and wars with widened ripple effects, or a weakened local economy that is struggling to recover, or some dominant socio-political narratives that do not seem at all hope-yielding, we can still accompany each other with our meagre resources, so that all of us can stay alive while waiting for the rain and salvation to arrive.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sharing meagre resources with goodwill and hope.

After all, for those of us, seated in the same boat sailing over a challenging sea, we can have each other to count on, besides the God of life and love. And our faith tells us that God is always with us, blessing us through different people and means, particularly those we least expect. Maybe if we remain open to surprises, then we can stay hopeful. Otherwise, life and the future will be dull and boring if we only allow our envisaged possibilities to come into the picture.

Be the stranger who brings hope

When the disciples looked at the death of their teacher, their initial reactions were great disappointment and possibly anger while feeling cheated. However, when they opened their minds and listened to that seemingly stranger walking with them (Luke 24:15), their hearts warmed up with energy and hope, starting to replace disappointment and resentment that were disturbing them.

Can we be that ‘stranger’ to others, sharing our reasons to remain in hope and our meagre resources with them? How can we provide hope to those suffering under a weak economy or different forms of injustice and marginalisation through our accompaniment, collective efforts, and trust in the power of collaborative goodwill? I believe God will multiply whatever meagre provisions are provided out of goodwill so that more can be fed, like the miracle of feeding the multitude with only two fish and five loaves (Matthew 14:13-21).  

May we experience the power of hope at this difficult time through mutual accompaniment, sharing of physical and spiritual resources, and a collective conviction for peace and unconditional dialogue paving the way for eventual healing and recovery! A happy and hope-filled Easter to you all!            

+ Cardinal Stephen Chow, S.J.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教宗公開接見:若無正義就沒有和平,需促進守法和公益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4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花團錦簇的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德行為主題的要理講授,探討了四樞德中的義德。教宗表示,義德具有社會幅度,「若無正義就沒有和平」。義德在大小事務上發揮作用,義人的日常特質是心胸坦蕩、關切他人、熱心公益、誠實待人。教宗強調,務必促進守法。

若無正義就沒有和平

教宗解釋道,義德是與法律有關的德行,它「試圖公平地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需要其它態度相伴,例如:仁厚、尊重和感恩。而且,義德與和平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正義是社會和睦共處的基礎:一個違法亂紀的世界,是個難以生存的地方,類似於叢林。若無正義就沒有和平。」

若是缺乏正義,衝突必定四起。沒了正義,所依循的就是弱肉強食的法則。「這不公平。」

若非人人受益,就沒有真益處

正義不僅是「法庭」上論及的問題,日常生活也是如此。教宗指出,義德以誠懇為基礎,建設與近人的關係,如同耶穌對門徒們的叮囑:「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瑪五37)教宗表示,義人「正直、簡樸、坦蕩,不戴假面具,表現出他真實的樣子」。義人奉公守法,常懷感恩,為他所得到的表達感謝。「如果我們去愛,也是因為我們先被愛了。」

「義人不只關切自己的個人福祉,更希望整個社會受益。因此,他不會屈服於誘惑,即便再怎麼合情合理,彷彿世界上唯有這些是獨一無二的。義德凸顯出,若非人人受益,為我也不會有真正的益處。義德將這份迫切需求放在人的心裡。」

義人懷抱普世友愛的夢想

義人犯錯誤時會道歉,他甚至會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義人戒避毀謗、欺騙、放債,「言而有信」,「付給工人合理的薪資」,不走後門攀關係,促進守法。再者,他希望在社會上「人們尊重職務,而非職銜帶給人榮耀」。

教宗最後總結道,義人絕非穿著審查員制服、對別人的道德指指點點的人。義人是正直的人、「飢渴慕義」,他們是在心中守護著普世友愛渴望的夢想家。「特別在今天,我們大家非常需要這夢想。我們需要正義的男女。這將帶給我們幸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2024年4月祈禱意向:為女性的角色祈禱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4年4月意向

意向:請為女性的角色祈禱

祈願女性的尊嚴和價值在每一種文化中都獲得承認,她們在世界各地都不再遭受歧視。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敞開心扉說「亮」話:主真復活了,亞肋路亞!

若望福音 20:1-9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及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到墳墓那裡去。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他俯身看見了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跟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入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在另一處捲著。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

主真復活了,亞肋路亞!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真復活了,亞肋路亞!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今天我們要慶祝紀念主耶穌基督的復活。耶穌基督的復活是我們信仰的基礎。 如果耶穌基督沒有復活,那我們的信仰就沒有了意義。如果耶穌基督沒有復活,那我們的信仰就是空的。

聖保祿宗徒說,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我們的信仰便是假的,我們只在今生寄望於基督的人,就成了眾人中最可憐的,但是,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我很喜歡聖保祿使徒,生命有深度,真誠。如果沒有真的經驗到復活的耶穌,他是講不出這句話的,但是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 我不知道你們,反正這句話在我的心裡像叮的一聲,我就知道保祿使徒說的是真的,並且他確實經驗到了復活的耶穌。

耶穌在復活後顯現給多默說,那些沒看見我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意思是說,我們就算沒有真正的見到耶穌,我們也可以有非常堅定的信仰。透過天主的恩寵,宗徒們的見證,聖人們的見證,為我們的信仰是足夠的。 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求天主,在我們的腦海裡,心裡,不斷的叮的一聲,讓我們知道天主確實存在。

就像在今天的福音講,若望使徒進入墳墓,一看見就相信了。我們可以想一下,若望宗徒在心裡一定是叮的一下,就相信耶穌復活了。 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若望使徒一看見就相信了。他看到了什麼,福音中說他看見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在另一處捲著,他一看見就相信了。是什麼使若望使徒的內心叮的一下就相信了。 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如果耶穌的屍體是被盜走的,那麼那些人一定會很匆忙,不會這麼有耐心的慢慢地把汗巾卷好,放在一邊,所以一定是耶穌 復活了,自己放好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我們長期和一個人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很熟悉一個人的習慣,一個小小的習慣,我們都可能知道一個人做過什麼? 耶穌應該是一個非常整潔的人,做事井井有條,若望知道耶穌的習慣,會將汗巾卷好放在一邊,所以若望使徒在內心叮的一聲,知道這是耶穌做的,所以他一 看見就相信了。

主內的兄弟姊妹,我們也需要天主給我們個人這些「叮一聲」的經驗,或者說恩寵。 這些不是來自別人的經驗,而是自己的經驗,這個經驗會讓我們千真萬確的相信天主。這些「叮」經驗,可以來自天主的恩寵,也可以來自人們的見證,例如使徒們的見證。若果我們看聖經就會發現,其實門徒在耶穌被釘死前都很現實,而且缺點很多,跟你我一樣。耶穌受難,他們會跑。 看見對自己不利,就說不認識耶穌。多默說,沒有看見耶穌,我不會相信他。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怎麼這群人最後都為傳福音,為耶穌殉道而死呢?

我們知道,除了若望使徒是自然去世,其餘的人都是為了傳福音,為主致命而死,包括保祿使徒。怎麼這些門徒開始很軟弱很害怕,後來反而一點都不怕死了呢?

假如我們看歷史,我們會發現:

  • 伯多祿使徒被倒釘死在十字架上。
  • 安德肋、斐理伯也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 長雅格伯被斬首殉教。
  • 瑪竇在猶太地方宣揚福音,後往東方傳教,殉道致命。
  • 小雅各伯被石頭砸死。
  • 聖西滿到了埃及周圍傳福音,之後與聖猶達一起去了波斯傳教,最後兩位使徒一起殉道。
  • 聖猶達被斬頭。
  • 聖西滿被斬成兩段。
  • 多默被石頭打死等等。

為什麼他們不怕了呢? 原因就是他們真的看到了復活的耶穌,他們真的明白了肉身的復活,他們真是明白到人生的目標不是在這個世界而是在天上。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願意去犧牲自己的生命,除了他們自知道自己有永生的保證。那就是復活的耶穌基督。主真復活了,亞肋路亞!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