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開心扉說「亮」話:學會感恩,時時感恩,事事感恩

路加福音 17:11-19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的時候,經過撒瑪黎雅及加里肋亞中間,走進一個村莊的時候,有十個癩病人迎面而來,遠遠地站著。他們提高聲音說:「師傅,耶穌,可憐我們吧!」耶穌定睛一看,向他們說:「你們去,叫司祭檢驗你們吧!」他們去的時候,便潔淨了。其中一個看見自己痊癒了,就回來大聲光榮天主,並且跪伏在耶穌足前,感謝他;他是一個撒瑪黎雅人。耶穌便說道:「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人在那裏呢?除了這個外邦人,就沒有別人回來歸光榮於天主嗎?」耶穌遂對那人說:「起來,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上主的話。

學會感恩,時時感恩,事事感恩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當人們內心受傷的時候,眼光會很容易看向自己,看向自己的創傷,看向自己的委屈,看向自己的可憐。 一個人隨著眼光越來越向內看,也越來越喪失愛的能力。 因為愛是需要向外看的,是看向別人的。

在常年期第三十二周星期三的福音中的痲瘋病人,可能是因為長期的病痛,遭受的歧視、不公,以至於他們的眼光都是看向自己的。 所以,除了身體上的痲瘋病,他們的靈魂也是有缺陷的,因為他們沒了愛的能力。福音中提到的,被治好的有十個痲瘋病人,但是只有一個回來感謝天主。那九個人雖然身體上的疾病被治癒了,但是他們的內心並沒有被治癒,因為他們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感恩是因為他們的眼光還是停留在自己的身上,他們並沒有想起治癒他們的耶穌,也更不會看向他人,而那一個回來感謝天主的人是真正的得到了治癒。 因為,他不僅身體被治愈,也恢復了恢復了愛的能力,有了感恩的心。

主內的兄弟姊妹,我們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我的眼光總是看向自己的,從來沒有看向別人?我是不是忽略了很多感恩的機會?讓我們學會感恩,時時感恩,事事感恩。 當一個人學會時時感恩,事事感恩的時候,會發想他的精神永遠是飽滿的,生命永遠是豐盛的。

按此閱讀更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反省文章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敞開心扉說「亮」話:我們是無用的僕人

路加福音 17:7-10

那時候,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有僕人耕田或放羊,從田地裏回來,即對他說:你快過來坐下吃飯吧!而不對他說:預備我吃飯,束上腰伺候我,等我吃喝完畢,然後你才吃喝?僕人做了吩咐的事,主人豈要向他道謝嗎?你們也是這樣,既做完吩咐你們的一切,仍然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上主的話。

我們是無用的僕人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該做的事。」

主內的弟兄姊妹,在常年期第三十二周星期二的福音中耶穌邀請我們要在基督內做真正的自己。前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導我們,我們是誰,比我能做到什麼,是更重要的。在這篇福音中的這個僕人就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身份。

我們說一個爸爸,或媽媽照顧他們的孩子,他們不會覺得這份工作,而是他們的身份就是爸爸,或者媽媽。一位醫生半夜起來出診,不只是因為這是他的工作,更是因為他的身分就是一位救死扶傷的醫生。一位教師不厭其煩重複教導,不應該全是因為這是他的工作,更是因為他的身分是一位教書育人的教師。

我們天主教徒按照耶穌的教導而生活,傳福音,不是因為要向天主索取功勞,而是因為我們的身分就是天父的子女。天主給了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獨一無二的使命,而這份使命除了我們自己之外是沒有其他人可以完成的。當我們找到這份使命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是找到了自己。 就像聖保祿宗徒說:「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啦!我雖然是自由的,沒有人管轄我的,但是我甘心寧願會作眾人的僕人,目的是要賺得更多的人。」為什麼使徒心甘情願傳福音? 因為在傳福音時,聖保祿使徒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所以,這篇福音是一個很好的反省機會,問問自己的心在渴望什麼,為什麼而感動? 問耶穌我是誰,我的使命是什麼? 應該做些什麼?其實,當我們做到真正的自己的時候,內心本身就是滿足的,就是喜樂的。好像保祿宗徒說他傳福音不求報酬。 因為愛德是不會要求酬報的,而愛德本身就是酬報。 所以都希望我們有一天也站在天主面前,對天主說:「主啊,我是個無用的僕人,我不過是做了該做的事。」

按此閱讀更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反省文章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要喜樂地福傳,才能使人信服

圖片:Vatican Media

福音的宣講有賴於喜樂的態度。教宗方濟各11月15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表示。在頒布《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十週年之際,教宗從這道勸諭出發,繼續以傳教熱忱為主題的要理講授。

教宗指出,《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可歸納出四大重點,第一個便是喜樂。基督徒宣講的是耶穌,祂本身就是喜樂,所以宣講祂的人必須常懷喜樂。「這是因為一名不快樂的基督徒,悲傷、不知足的基督徒,或者更糟糕的是,一名怨聲載道、懷恨在心的基督徒,無法使人信服。這名基督徒雖然談論耶穌,但是沒有人相信他。⋯⋯我們必須注意我們的情緒。」

接著,教宗提到福音中兩名前往厄瑪烏的門徒,以及其他在最後晚餐廳看見復活主耶穌的門徒:他們由於歡喜,不敢信(參閱:路廿四41)。教宗重申,「與耶穌的相遇總是令你歡喜。如果這沒發生在你身上,就不是真正與耶穌相遇」。

遇見耶穌後,我們回到日常生活中,深知自己找到了眾所期待的寶藏。教宗指出,「福音今天也受人期待。當今的人與每個時代的人一樣,都需要福音」。即使是普遍抱持懷疑態度、世俗化,甚至是不給宗教意識留空間的社會,也需要耶穌。「這是宣講耶穌的大好時機。」

與耶穌的相遇讓人擺脫憂傷,不再感到內心空虛。與耶穌在一起,喜樂源源不絕地流出。因此,教宗邀請所有的人更新與耶穌的相遇,並且再次強調,如果有人感受不到喜樂,就該反省自己是否找到了耶穌。

教宗最後總結道:「今天我們每一個人要花一點時間,省思說:『耶穌,祢在我內。我渴望每天與祢相遇。祢是真人,不是一個概念。祢是旅途的友伴,不是一項計劃。祢是解決許多問題的天主聖愛。祢是福傳的起點。祢,耶穌,祢是喜樂的泉源。』」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天主,我愛你已經太晚了!

瑪竇福音 25:1-13

那時候,耶穌給門徒講了這個比喻,說:「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自己的燈,出去迎接新郎。她們中,五個是糊塗的,五個是明智的。糊塗的,拿了燈,卻沒有隨身帶油;而明智的,拿了燈,又在壺裡帶了油。因為新郎遲遲未來,她們都打盹睡著了。半夜,有人喊說: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吧!那些童女於是都起來,裝備她們的燈。糊塗的,對明智的說:把你們的油,分些給我們吧!因為我們的燈,快要熄滅了!明智的回答說:怕為我們和你們都不夠,更好你們到賣油的地方,為自己買吧!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準備好了的,就同新郎進去,共赴婚宴;門於是關上了。後來,其餘的童女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吧!新郎卻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所以,你們應該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時辰。」

天主,我愛你已經太晚了!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天主,祢是我的天主,我的靈魂渴慕祢。」 這是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的答唱詠。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當你靜下來的時候,有否要注意過你的內心。 你有沒有誠實認真地問過自己,內心到底渴望的是什麼? 如果回想一下,童年時我們可能渴望父母的愛,渴望家人的愛。 後來到了學校,又渴望老師的讚美、肯定,同學們的讚賞。 再後來,上了中學,又渴望考上好的大學,能受到更多的矚目。 工作後,又渴望公司裡面高的位置,高的薪水。 你可能還渴望一個美好的愛情,幸福的家庭,健康的身體。 除此之外,你可能還有上千個不同的渴望,似乎你的內心從來就不曾滿足過。 那麼,你到底渴望什麼呢? 其實我們的內心深處只有一個真正的渴望,那就是天主。 聖詠說:「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急切尋覓你;我的靈魂渴慕你,我的肉身切望你,有如一塊乾旱、無水的田地。」所以,有一個嚴肅的問題,是 不得不考慮的,那就是,我們這一生是要去滿足上千個不同的渴望,還是要去滿足這一個渴望,那就是對天主的渴望呢? 聖奧斯定說:「主啊,除非在你內,否則我的心靈不得安息。」

其實我們內心真正的渴望只有一個,那就是天主。 但是我們誤以為受造物是天主,一直到處在世上尋求天主,但最後發現它們都不是天主。 天主在哪裡呢? 天主不在這裡,天主也不在那裡,原來天主一直在我們內心的最深處,一直陪伴著我們,然而我們居然沒有發現祂。 於是,當我們發現祂時,便充滿了悔意,後悔自己來的實在太遲了。 聖奧斯定在找到天主時寫了一段美好的禱詞被記錄在他著名的《懺悔錄》裡。 他說:「我愛你已經太晚了,你是萬古常新的美善,我愛你已經太晚了!你在我身內,我馳騖於身外。我在身外尋找你;醜惡不堪 的我,奔向你所創造的炫目的事物。你和我在一起,我卻不和你相偕。」天主一直和我們在一起,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見過祂。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的靈魂好像是一片汪洋大海。 天主不在海的表面,天主在海底的最深處。 而我們大多數人是生活在海水的表面。 我們不斷地應付海上的風浪,從來沒有光顧過海底。 其實就算再大的風浪,海底永遠是平靜的,因為那是天主所在的地方。 所以,真正安全的地方是在海底,而不是如何平息風浪。 我們應該試著下到海底,來感受海底的平靜與安寧。 如果你看一下聖若望保祿二世,或是印度德蘭修女,會發現他們總是散發著一種平安、寧靜、安詳。 為什麼呢? 他們可能面對的挑戰更大,但他們總是那麼的平和,就是因為他們時時刻刻都和內心深處的天主在一起。

那麼,天主容易看見嗎? 容易。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的讀經一(智慧篇6:12-17)說,「愛慕智慧的,很容易看見她」。 這個智慧是誰呢? 這個智慧說的就是天主。 「尋覓她的,就可找到她;一有追求她的志願,她必預先顯示給他們。清早起來,尋求她的,不必費力,因為必發現她已坐在門前。智慧到處尋找配得上自己 的人,她在路上,親切地把自己顯示出來,很關心地迎接他們。」這就是天主,原來他一直在等待著我們,渴望與我們見面。但是,我們有沒有給過天主機會呢? 我們每天是否會有一段時間靜下來和天主聊天,祈禱呢? 我們是否參加過朝拜聖體,和耶穌說過話呢? 我們是否做默想禱告呢? 如果沒有,很遺憾,因為你從來沒給過天主見面的機會,而我們也走在了一條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讓我們每天回歸自己的心,來到聖堂聖體前當然最好,讓我們和耶穌有一個心和心的交談。 只要我們堅持做,我可以保證,你也會像聖奧斯定那樣,發出內心的感慨,「天主,我愛你已經太晚了,我愛你已經太晚了。」

按此閱讀更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反省文章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教宗為第28屆聯合國氣候會議呼籲:繼續走生態皈依的道路

教宗方濟各在11月12日主日誦念《三鐘經》後,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友們提及兩年前開啟的“願祢受讚頌行動平台”(Laudato Si’Action Platform),同時也邀請人們為即將召開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祈禱。

教宗說:「兩年前,啟動了『願祢受讚頌行動平台』。我感謝那些加入這倡議的人們並鼓勵人們繼續走生態皈依的道路。為此,讓我們為在迪拜即將召開的第28屆氣候大會祈禱。」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聯酋杜拜舉行,世界領導人將齊聚一堂,為協商在限制全球氣溫上升和考慮氣候變化相關影響的政策。教宗將出席大會並在12月2日向大會發表演說。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杜拜出席第28屆聯合國氣候會議行程公布

教宗方濟各訪問杜拜時,將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會議上發表一篇講話,並且進行多場不公開的雙邊會晤。聖座新聞室11月9日公布了教宗12月1日至3日在迪拜出席氣候變化大會的正式行程。

12月1日週五

早上11時30分,教宗專機將從羅馬達芬奇國際機場(Roma/Fiumicino)起飛,預計將於迪拜時間晚上8時25分抵達世界中心機場(Dubai/World Central)。屆時,歡迎教宗的儀式將在機場舉行。

12月2日週六

教宗將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28屆會議。當天上午10時,教宗要在與會的多國領導人前發表講話;從上午10時30分起,預計要進行多場不公開的雙邊會晤。下午場的會晤從3時30分開始。

12月3日主日

教宗將於上午9時在杜拜世博城為「信仰館」(Faith Pavilion)主持啟用典禮。第28屆聯合國氣候會議的信仰館有六大宗旨:第一、激勵宗教和宗教領袖發揮力量,投身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第二、藉由量化指標和監督機制,展現出宗教機構和團體為緩解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第三、促進宗教領袖同心協力為氣候採取行動的全球盟友關係;第四、鼓勵宗教領袖參與政治對話,在政界代表團中啟發有關氣候的雄心壯志;第五、在為氣候行動呼籲後,促成歷史性的共識;第六、促使第28屆聯合國氣候會議宗教界與會者的集體行動協調一致並發揮出最大效果。在這個機會上,教宗將發表一篇致詞。

主日上午10時30分,教宗將前往杜拜世界中心國際機場。在歡送儀式後,教宗專機預計於上午10時45分啟程返回羅馬,並在羅馬時間下午2時40分降落在達芬奇機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為普世和平祈禱禱詞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
為普世和平祈禱
結束禱詞
伯多祿大殿
20231027日(五)

聖母瑪利亞,我們佇立在妳台前,求妳垂視我們!妳是慈母,妳知道我們的勞苦和創傷。妳是和平之后,當妳目睹妳眾多的子女飽受衝突的考驗,又因戰爭撕裂著世界而受煎熬,妳與我們一同度過並為了我們受苦。

這是陰暗的時刻。仁慈的母親啊,這是陰暗的時刻,而我們在這陰暗的時刻投奔於妳明亮的目光之下,並將自己託付於妳的聖心,妳對我們的問題關懷備至。妳的聖心未曾免除不安與恐懼:當旅舍沒有空間接納耶穌的時候,妳是多麼的憂愁!當黑落德試圖殺害耶穌,而你們不得不逃亡埃及的時候,妳是多麼的恐懼!當你們在聖殿裡丟失耶穌的時候,妳是多麼的痛苦!然而,仁慈的母親啊,妳勇敢無畏地面對了考驗:妳信賴天主,曾以體貼克服憂愁,以慈愛克服恐懼,以奉獻克服痛苦。仁慈的母親啊,妳沒有逃避,反而在關鍵時刻採取了行動:妳急速前去探訪依撒伯爾;在迦納婚宴上妳向耶穌祈求了第一個奇蹟;在晚餐廳妳與門徒們同心合意地聚在一起。在加爾瓦略山上有一把利劍穿透了妳的聖心,妳——仁慈的母親、謙卑的女人、堅強的女人——使那痛苦之夜充滿了逾越的希望。

仁慈的母親啊!現在求妳再次採取行動;在這遭受戰爭蹂躪及暴力破壞的期間,求妳援助我們!求妳仁慈垂視這迷失了和平之路的人類大家庭——人類喜愛加音勝於亞伯爾,喪失了兄弟情誼便找不到家園的溫馨。請為我們的世界轉禱,它已陷入危險和動盪不安。請教導我們接納和關愛生命——每個人的生命!棄絕戰爭的愚妄,因為戰爭散播死亡、摧毀未來!

聖母瑪利亞,多少次妳要求我們要祈禱和作補贖。然而,我們只顧自己的需求,任由眾多世俗娛樂的吸引,我們對妳多次的呼籲充耳不聞。然而,妳——仁慈的母親仍深愛我們,不厭其煩地愛著我們。請牽著我們的手來引導我們悔改,求妳使我們把天主放在首位。請幫助我們在教會內保持合一,在世上成為共融的建造者!求妳使我們意識到個人的重要性,擔負起締造和平的責任,以及我們蒙召要祈禱和朝拜天主,為整個人類轉求和作補贖。

仁慈的母親啊,我們實在一無是處,沒有妳的聖子,我們便一事無成。然而,妳尋回我們帶到耶穌面前,祂是我們的和平。為此,天主之母、我們的母親,我們來到妳台前,在妳的無玷聖心內尋求庇蔭。仁慈的母親啊,求妳憐憫我們!和平之后,求妳賜予我們和平!求妳撫慰那些心靈陷於仇恨的人們,使製造挑撥衝突者改過遷善!請擦乾兒童們的眼淚,在此刻他們痛哭不已!請援助孤獨的長者,垂顧傷者與病患,保護流離失所和痛失至親的人,安慰灰心喪志的人,喚起希望!

我們信賴妳,並把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一切、我們的所有和我們的身心靈都奉獻於妳,直到永遠。我們也將教會奉獻於妳,求妳使她向世人見證耶穌的愛,成為和睦的標記、和平的工具。我們將整個世界——特別是飽受戰爭之苦的國家和地區——奉獻於妳。

忠信的子民呼求妳——救恩之光:母親啊,求妳在衝突的黑夜中讓曙光照耀。妳是聖神的宮殿,求妳向各國政府指出和平的道路。妳是萬民之母,求妳使妳的子女們和好如初,他們被權力迷惑,又因仇恨而陷入罪惡。妳親近每一個人,求妳消除我們的嫌隙。妳憐憫眾人,求妳教導我們關愛他人。妳展示了天主的溫柔,求妳使我們成為祂慰藉的見證人。仁慈的母親,妳是和平之后,求妳傾注天主的和睦在我們心中。阿們!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按此閱讀英語禱詞

PRAYER OF THE HOLY FATHER FRANCIS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cem in Terris Holy Hour
Saint Peter’s Basilica
Friday, 27 October 2023

Mary, look at us! We stand here before you. You are our Mother, and you know our struggles and our hurts. Queen of Peace, you suffer with us and for us, as you see so many of your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the conflicts and wars that are tearing our world apart.

This is a dark hour. This is a dark hour, Mother. In this dark hour, we look to you, and in the light of your countenance we entrust ourselves and our problems to your maternal Heart, which knows our anxieties and fears. How great was your concern when there was no place for Jesus at the inn! How great was your fear when you fled in haste to Egypt because Herod sought to kill him! How great was your anguish before you found him in the Temple! Yet, Mother, amid those trials, you showed your strength, you acted boldly: you trusted in God and responded to concern with tender care, to fear with love, to anguish with acceptance. Mother, you did not step back, but at decisive moments you always took initiative: with haste you visited Elizabeth; at the wedding feast of Cana you prompted Jesus’ first miracle; in the Upper Room you kept the disciples united. And when, on Calvary, a sword pierced your heart, Mother, by your humility and strength you kept alive the hope of Easter through the night of sorrow.

Now, Mother, once more take the initiative for us, in these times rent by conflicts and laid waste by the fire of arms. Turn your eyes of mercy towards our human family, which has strayed from the path of peace, preferred Cain to Abel and lost the ability to see each other as brothers and sisters dwelling in a common home. Intercede for our world, in such turmoil and great danger. Teach us to cherish and care for life – each and every human life! – and to repudiate the folly of war, which sows death and eliminates the future.

Mary,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come, urging prayer and repentance. Yet, caught up in our own needs and distracted by the things of this world, we have turned a deaf ear to your appeal. In your love for us, you never abandon us, Mother. Lead us by the hand. Lead us by the hand and bring us to conversion; help us once again to put God first. Help us to preserve unity in the Church and to be artisans of communion in our world. Make us realize once mo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we play; strengthen ou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ause of peace as men and women called to pray, worship, intercede and make reparation for the whole human race.

By ourselves, Mother, we cannot succeed; without your Son, we can do nothing. But you bring us back to Jesus, who is our Peace. Therefore, Mother of God and our Mother, we come before you and we seek refuge in your Immaculate Heart. Mother of mercy, we appeal for mercy! Queen of Peace, we appeal for peace! Touch the hearts of those imprisoned by hatred; convert those who fuel and foment conflict. Dry the tears of children – at this hour, so many are weeping! – be present to those who are elderly and alone; strengthen the wounded and the sick; protect those forced to leave their lands and their loved ones; console the crestfallen; awaken new hope.

To you we entrust and consecrate our lives and every fibre of our being, all that we possess and all that we are, forever. To you we consecrate the Church, so that in her witness to the love of Jesus before the world, she may be a sign of harmony and an instrument of peace. To you we consecrate our world, to you we consecrate especially those countries and regions at war.

Your faithful people call you the dawn of salvation; Mother, grant that glimmers of light may illumine the dark night of conflict. Dwelling-place of the Holy Spirit, inspire the leaders of nations to seek paths of peace.  Queen of all peoples, reconcile your children, seduced by evil, blinded by power and hate. You, who are close to all, shorten our distances. You, who have compassion on everyone, teach us to care for one another. You, who reveal the Lord’s tender love, make us witnesses of his consolation and peace. Mother, Queen of Peace, pour forth into our hearts God’s gift of harmony. Amen.

第三屆全球華人終身執事交流大會

圖片:香港教區終身執事委員會

【鹽與光傳媒資訊】2013年11月,時任的天主教香港教區陳志明副主教在香港籌辦了第一屆的全球華人終身執事交流大會。5年後,2018年5月13至17日在多倫多總教區舉行第二屆全球華人終身執事交流大會,大會討論了終身執事的過去、現在及將來。2023年11月13日至17日,第三屆全球終身執事交流大會在香港「明愛賽馬會香港仔服務中心」內的社區會堂舉行,而該中心的「明愛張奧偉國際賓館」則為內地、海外的參加者及嘉賓提供住宿服務。本屆主題為「新福傳與終身執事」,目的是希望大家在新福傳的環境之下去保持傳揚福音的心火。

按此閱覽大會官方網頁

96位參加者中有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華人終身執事,包括香港、澳洲、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蘇格蘭,而嘉賓有鍾安住總主教(台北總教區)、許德訓神父(台北總教區)、金載原神父(新竹教區)、盧成珉神父(新竹教區)、陸友望神父(台北總教區秘書長)、杜貴仁神父(新竹教區)、胡坡神父(北京教區)、閻獻恩神父(北京教區)、賴貴美女士(台北總教區)、林雅玲女士(台北總教區)、姚麗英女士(新竹教區)、劉炎新神父(澳門教區)。

大會的活動包括邀請不同的講者作專題講座、小組分享、朝聖、愛德服務及外出探訪、擬定未來五年計劃等等。此外,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於大會首天主持開幕彌撒,夏志誠輔理主教則於最後一天為大會主持結束彌撒。

周樞機在開幕彌撒中向全球華人終身執事分享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共議同行」的經驗和反省,他勉勵終身執事和他們的太太,共同回應天主的召叫和積極回應時代徵兆的挑戰。香港教區榮休主教湯漢樞機也前去會場,給予大家鼓勵和支持。

圖片:香港教區終身執事委員會

圖片:香港教區終身執事委員會

以下是香港教區終身執事委員會主席陳志明神父的分享:

懇請大家為終身執事祈禱:

全能永生的天主, 祢揀選終身執事,
在宣道、聖祭和愛德的事務上,
協助主教及從屬於主教的司鐸團,
為人群服務,作大眾的公僕。

求祢遣發聖神降臨於他們,
使他們忠實地履行使命,
尤其是信仰所宣講的,
教導所信仰的,以及實行所教導的。

上主願他們具備福音中的各種美德:
仁愛無私、關顧貧病、威信有節、
純樸良善、信守內心紀律。

願他們對教會忠貞不移,
以純潔的良心作美好的見證,
今生全心追隨你的聖子,
來日在天上與祂共享王權。

因主耶穌基督之名,
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
亞孟。

來源:香港教區終身執事委員會

相關節目:

上海教區沈斌主教專訪:上海主教的使命與願景

圖片:信德網

【鹽與光傳媒資訊】較早時,天主教上海教區光啟社刊物《聖愛》訪問了上海教區沈斌主教,中國天主教新聞網《信德網》在2023年10月26日刊登了整篇訪問,以下是訪問内容。

沈斌主教專訪:上海主教的使命與願景

2023年,沈斌主教就任上海教區主教。 為幫助大家熟悉、了解這位新任上海教區主教,日前,《聖愛》對沈主教進行了一次長時間訪談。 藉此機會,我們向沈主教提出了許多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例如,關於他的信仰與聖召經歷,牧靈工作經驗,以及上海教區的現狀怎樣、未來如何發展等。 沈主教坦率而誠懇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 這些回答也直接反映出這位新任上海主教的牧靈思維與行事風格。 希望在他的帶領下,上海教區能以全新的面貌成為中國教會的領導者。 訪談內容於本期全文刊發,以饗讀者。

聖愛:沈主教,您好! 能為我們介紹一下您的家庭嗎? 家庭的信仰氛圍對您的聖召有什麼影響? 是什麼讓您決定選擇度奉獻生活的聖召?

沈斌主教:我出生、成長在江蘇啟東的鄉下。 父親是工人,母親務農。 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都是教友,可以說我出生在一個世代信仰天主的家庭。 我對信仰的最初印像是在我很小的時候,每天都會看到父母祈禱。 那是上世紀70年代,那個時代與現在的信仰氛圍不同。 父母他們自己祈禱,並沒有告訴我關於信仰的任何東西,但他們虔誠祈禱的一幕印在了我的記憶裡,也引發了我的好奇。 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父母開始談論信仰,我才知道原來我的家庭一直是信仰天主的,也是在那一年,我八歲,從一位老教友那裡領受了洗禮,也接受了我祖輩 的信仰。 雖然父母在 我小時候不能教我信仰的道理,但他們的虔誠祈禱就是一種無聲的信仰教導。 可以說,我的信仰意識是從他們的祈禱舉動中萌生的。 我家的村子裡有沈姓和施姓兩個大戶人家,都是教友,信仰氛圍還是比較濃的。 在這種氛圍中,我很快就有了教友的認同。 當時,我家距離教堂較遠,大概10公里。 而我父親又在離家30多公里外的工廠工作,就算如此,在我受洗後,他每次回來都會帶我去教會。 後來從學校畢業,我也有了常去教會的習慣。 那時我很文靜,但喜歡跟神父談話,問這問那。 有一天,母親從堂回來告訴我,神父在彌撒中提到修道院在招生,鼓勵有志於當神父的青年教友報名。 儘管當時我並不了解當神父究竟意味著什麼,但我有一種直覺,覺得這是適合我的道路。 因為每次在跟神父接觸的時候,我都能感受到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吸引著我,可能就是這股吸引力帶領我做出報名的決定。

我父母有三個孩子,哥哥、姊姊和我。 17歲時,我進入蘇州小修院讀書。 半年後,家裡出了變故,哥哥突然過世了。 那時我姪子還沒出生,身為家裡唯一的兒子,我就被父母叫回家去。 當時我已經習慣了修道院的生活,在家裡總是心神不定,我母親也發現了這一點。 後來,姪子出生以後,我就試著跟母親開玩笑說:「你不是要傳宗接代嗎,現在有了孫子,你是不是可以放我回修院了?」母親糾結了很久,她也看到我在家 時並不開心,所以最後同意了。 於是1989年,我再次回到修道院。

母親心裡始終在為我考慮,雖然她有些放不下,但她也知道我的選擇是好的,把兒子交給天主她很放心。 父親工作很忙,平常教育子女的機會也不多,我決定修道的時候,他只對我說過一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 他說:「要嘛不要去,要去就好好走到底。」過了這麼多年,父親也已過世,但我還是常常想起這句話。 有父母家人的默默支持,對於當初的選擇,我從來沒有後悔過。

聖愛:信仰和聖召都是漸漸成熟的,您信仰和聖召的成長過程是如何的? 修院的培育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幫助您信仰成長的決定性事件是什麼?

沈斌主教:隨著修道生活的深入,我逐漸明白,聖召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最初我對信仰的認識還比較淺顯,後來經過修院的學習、靈修生活,我對信仰和聖召的認識也越來越成熟。 同時,我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是否適合當神父,是否具備當神父必要的條件和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猶豫。

在信仰和聖召成長的過程中,我常常感受到天主的呼召。 修道生活中,我也曾面臨許多選擇與挑戰。 在讀書碰到困難的時候,我也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堅持下去。 但是堅持下來以後,我慢慢發現了自己的能力。 首先,我比較有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蘇州小修院畢業後,1992年5月,我去了北京的全國修道院(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 在全國修院就讀期間,院內修士人數最多達到130多位,我們班人數最多的時候有70多位修士──後來有60多位晉鐸成為神父。 每年的幾個大節日,例如聖誕節,修道院都會舉行聯歡會來慶祝。 有一次,我被推薦當主持人,做得還不錯,後來就成了各種聯歡會的固定主持人。 再後來,很多比較嚴肅重要的場合,像是香港胡振中樞機、韓國金壽煥樞機到訪全國修院的時候,修院也讓我代表修士們發言。 其次,我善於鼓勵自己,建立自信。 到神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們要練習講道。 第一次講道時我有些害怕,第二次就好多了,後面就越來越有自信。 修院期間的各種經驗讓我慢慢建立了自信,包括讀神學也是越讀越有信心。 當我覺得自身能力不足時,我就愈發努力,困難也就一個一個地克服了。 如果沒有天主的召叫,如果沒有天主的幫助,我是不會這麼輕易地越過這些困難的。 正是這些經驗,使我的聖召慢慢成熟起來,對當神父的決定也越來越堅定。

我感受特別深刻的一件事,是在我被祝聖為執事的時候。 1996年7月,我們37位修士在北京南堂領受聖秩執事。 我記得那天《中國天主教》採訪我們新執事,他們問我有什麼感受? 我回答說:「耶穌在福音中說『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路9:62),我覺得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我這麼多年正是 因為手扶著犁,常常往後看,讓我更有勇氣更有信心走到今天。因為往後看,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天主在我身上的作為。”

聖愛:晉鐸後,您做過哪些牧靈工作? 在堂區牧靈工作中,對您來說,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麼?

沈斌主教:1996年10月1日,我在啟東曹家鎮教堂晉鐸。 之後就被主教派到海門當本堂神父,直到2002年6月。 這是我鐸職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六年,也可以說是我鐸職生涯中最喜樂的六年。 我特別喜歡跟教友們在一起。 在堂區時,我腦中想得最多就是今天辦了這個活動,那明天就辦那個活動,我就沉浸在那種喜悅當中了。 神父就應該生活在教友中間,並在對教友的服務中發現自己的價值。

那幾年,我是全心投入一個本堂神父的角色。 我常帶教友們去朝聖,每週舉辦不同主題的聚會,有時也組織教友們野炊等,透過這些活動引導教友加深對信仰的認識,更熱心積極地參與堂區活動和服務, 培養他們的堂區歸屬感。 就這樣,我熱火朝天地忙活了六年。 我剛到這個堂區的時候,主日參與彌撒的教友200多人,後來有300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多。 最重要的是,在這六年中,我和教友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那時候,每個主日彌撒結束後,我從更衣室出來就走到堂門口,跟教友們打招呼。 小孩看到我很自然親切地喊“神父好”,年輕人看到我總要聊上幾句,老人家看到我會拍拍我的肩膀。 後來,在我被調走十多年後,海門還有教友念著「沈神父現在在哪裡?」即使現在已經離開那個堂區20多年了,每次回去,當年那些教友看到我還是 非常親切。 當時堂裡七、八歲的孩子,現在他 們的孩子都七、八歲了。 老年教友們看到我還是非常熱情,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

這段難忘的經歷一直記在我的心裡。 後來做了主教之後,我常跟神父們說,我們神父一定要用心對教友,教友也會用心來對我們,這是我的切身體會。

在這六年中,我把海門的教堂做了一次大的翻修改造,我自己畫圖紙,找人設計和施工。 一邊做牧靈工作,一邊修繕教堂。

2002年,我被調到了海門教區主教府工作。 因為當時鬱成才主教年紀大了,把我調過去協助教區的管理工作。 教區的工作與堂區不同,剛開始我沒有做行政事務的經驗,只能邊工作邊學習。 2002年到2009年這七年基本上我都在忙著專案建置。 先是修繕狼山聖母朝聖地,然後是建造海門教區主教公署。 造主教公署的時候,我自己畫草圖,畫好了交給設計的人,讓他們按著這個圖來設計,就這樣摸索著去做。 關於中國的教堂建築,傳統上都傾向哥德式,我覺得我們應該融入更多的中國建築風格,傳教士來中國後,他們就建了許多中西結合的教堂。 我認為中西融合的建築風格會是個好的選擇,但也不能走極端,蓋一座像廟一樣的教堂我也接受不了。

總之,這14年的鐸職生活讓我感受到了當神父的幸福。 這種幸福感,一方面來自於做本堂神父時與教友們的相處——我為他們付出,他們也熱情地歡迎我、信任我,願意積極參與配合我在堂區的工作;另一方面 則來自於教區和教堂的建設——經過不斷學習和辛苦付出,終於看到了成果,心裡還是挺欣慰的。 在這段時間裡,我一直努力工作,而且深深體會到工作的價值。 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全心投入教會的工作中,把自己奉獻給教會,也奉獻給教友。

沈斌主教降福教友 (圖片:信德網)

聖愛:2010年,您被教宗本篤十六世任命為海門教區主教,您如何開展您作為教區主教的牧職工作? 您能簡單回顧一下您在海門堂區十多年的牧職工作嗎?

沈斌主教:2010年4月21日,我被祝聖為主教。 海門教區有15位神父,18位修女。 海門教區神父不算多,但是神父們很團結,這都是鬱成才主教打下的基礎。 在擔任海門教區主教之後,我主要的工作是繼續團結神父們,一起推動教區的各項福傳工作。

首先,我盡力完善教區的各種制度,例如規範財務制度,制定彌撒獻儀登記與使用制度,資金運用審核流程。 這些措施使教區經費能夠透明化管理與合理使用。 我規定了主教的資金使用權限,超過一定金額的資金使用需要司鐸會議通過。 其次,為了激發神父們的傳教熱情,我盡量給神父們更多的信任與自主權。 這樣,神父們就能更積極地做好堂區建設和牧靈工作。 後來事實也證明這種信任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另外,我也尋找各種機會培養神父、修女,讓他們在各方面都得到提升。 第三,是對教友的培育。 透過舉辦教友培訓課程及各種活動來提高教友們的信仰素質。 第四,我希望海門教區能被更多的人了解,讓大家知道海門教區的歷史、海門教區現在在做些什麼,所以,我加強了對教區的宣傳,透過教會媒體的報道,讓大家認識 海門教區並對海門教區有一個不錯的印象。

同時,我在海門教區舉辦了幾場大型活動,包括天主教中國化神學研討會、海門教區成立85週年紀念系列活動、亞懇中國年會等。 透過舉辦研討會和各類活動,增強了海門教區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 為紀念海門教區成立85週年,我在主教座堂鑄造了三尊銅像:第一尊是海門教區第一個教友徐啟元,他是在明崇禎十年(1637年)領洗奉教的;第 二尊是海門教區首任主教朱開敏主教;第三尊是鬱成才主教。 我希望藉著這種方式紀念開教先賢和為教區做出貢獻的主教們。 朱開敏主教和鬱成才主教是我學習的楷模:我要學習朱開敏主教艱苦創業的精神,從1926年擔任海門教區主教起到1960年去世,他為海門教區建造了150多座教堂;而鬱成才主教 則是愛國愛教的典範,他的德行善表也是我學習的榜樣。 我常常跟人說,這兩位主教就像支撐我的「兩條腿」一樣,哪一條腿都不能弱,只有這樣才能自如地往前走。

2016年底,我被調到北京,擔任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和愛國會的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2022年8月當選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 在北京的六年,我的工作性質發生了改變,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收穫,拓寬了眼界也提升了能力。 負責中國教會的相關工作使我了解了中國教會更多的情況,因此,在國外訪問時我是很有自信的,我從不怕被問到關於中國教會的問題,因為我的腦子裡都是數據和 資料。 總之,對我而言,這又是一段非常忙碌但充實的時光。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喜歡工作、努力奮鬥的人,我的特點 是“快”,不論是說話、走路還是工作,我都要求速度,強調效率。 我覺得自己還有一個長處是比較好學。 從管理教區開始,我就有意識地不斷學習和摸索,邊做邊學,無論是跟人談話還是參加活動,我都會用心聆聽,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做法,不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

沈斌主教(中)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 (圖片:信德網)

聖愛:您在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的工作使您對中國教會有了一個整體的視野,您認為中國教會今天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沈斌主教:今天的中國教會的確面臨一些重要的挑戰和困難。 例如教會在社會中的形像比較模糊,社會大眾對教會缺乏了解。 這其中有許多很複雜的原因,包括我們的教友人數在中國社會中佔比很小;我們的「聲音」不夠大; 大家對教會的認識很有限;教會對中國社會所做的貢獻還沒有 被大家充分地了解等等。 另一方面原因是,中國教會本身存在的人才匱乏(特別是缺乏有影響力的人才)、後繼乏力的問題。 這導致了我們在社會許多領域的影響力不足。 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中國教會要更好地發展,我認為首先需要加強教會自身各方面的建設。 教會有自己的傳統與存在模式,這都是我們的優勢,但是,今天的中國教會尤其需要與時俱進,我們應該在堅持既有良好傳統和模式的基礎上,勇敢地思考並積極地做 出改變。 社會在變,人也在變,教會應該切合中國社會的現實,做出一些適應性的改變。 這麼做的目的不是讓教會隨波逐流,而是為了突顯教會的身份與使命,讓教會更容易為大家所認識和接受。

其次,中國教會需要開放自己,向中國社會打開自己,與社會各界人士對話,與當代的思想與文化對話。 教會應該要有自信,我們有豐富的精神資源和古老而美好的傳統,我們要以開放的胸襟勇敢地呈現自己。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教會要打開門,自己走出去,也歡迎別人走進來。

第三,中國教會,特別是神職人員,應該增強自己的使命感。 教會的使命是廣揚福音喜訊,這個使命是基督交給教會的,不只交給了神職人員,還交給了所有教友。 雖然現在我們神職人員整體來說有不錯的使命意識,但仍需要進一步培養和提升,讓大家充分意識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使命。 使命感的增加會激發我們的熱情,並提高我們的積極性。 教會也需要培養教友的傳教使命,因為身處社會各領域之中的教友,他們擁有教會與社會的雙重身份,他們才真的是連結教會與社會的橋樑。

最後,我們也要加強整合中國教會的人才資源。 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資料庫,收集了全國範圍內的歸國留學神職人員信息,下一步就是要充分利用這些人才資源,例如成立研究機構,讓他們發揮所長。 實際上,人才問題是我們中國教會值得反思的問題,特別是在教區主教這個層面。 主教們需要思考如何珍惜和用好人才。 我們要想辦法提供他們良好的機會,讓他們為中國教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此外,中國教會也必須重視後繼力量的培養。 鼓勵更多年輕人獻身教會,並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培育,讓他們成為教會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 對於那些有學習潛力的年輕人,我們應該提供機會,讓他們出國留學,累積知識和經驗。 透過這種良性循環,我們才可以不斷地挖掘和培養人才,保持教會的活力。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持續反思和改進,注重培養人才、信任人才、使用人才;注重思路創新,與時俱進,找到適合當前環境的傳教方式,確保中國教會健康傳承和順利發展。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雖然面臨許多困難,但相信在天主的帶領下,我們能夠找到適應變化的路徑,為中國教會的發展和繁榮做出貢獻。

2023年,沈斌主教就任上海教區主教(圖片:信德網)

聖愛:2023年,您被任命為上海教區主教,您的牧職又開啟了新的篇章。 「在主教的主要職務中首推宣講福音」(《教會憲章》25),身為上海教區主教,您認為在上海,福音訊息該呈現出怎樣的面貌? 又能以怎樣的方式被宣講?

沈斌主教:上海是國際化的大都市,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很繁榮,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豐富多彩。 在上海,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感受到科技和經濟的快速進步,這為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帶來了許多好處,也提供了許多機會。 但是,我們在肯定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忽略它們所帶來的問題。 它們的確解決了人們生活的許多困難,但關於人本身存在的終極問題,例如人的意義與價值、人的來源與歸向,它們並不能提供答案。 它們不僅沒有回答這些問題,有時反而會使這些問題變得更加緊迫和突出。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更容易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而教會有責任提供他們自己的解答。

科技與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另一個趨勢就是世俗化。 這也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 人類的進步使我們有一種錯覺,好像我們只憑自己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這種錯覺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把超越、神聖和永恆從自己的存在中推了出去,只留下了孤零零的自己。 世俗化的本質就是沒有天主的人,沒有教會的社會,沒有永恆的時間,沒有彼岸的此岸。 這種思潮的影響力在上海這座現代化城市中是顯而易見的,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塑造人們的生活。 世俗化的結果就是人們受困於精神世界的荒蕪,對超越的渴望無處著落,不斷迷失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之中,找不到撫慰孤獨與痛苦的對象。 世俗化使宗教在人們的生活中很難佔有一席之地。

科技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多元化的價值觀。 上海海納百川,匯聚了各種文化與思潮,也有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有保守的也有前衛的;它們彼此之間可能會兼容,也可能會衝突;有些對人有益 ,有些對人無益。 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有很多,基督信仰的價值觀是否也可以成為他們眾多選擇中的一個呢?

天主教不是出世的,而是積極入世的;教會不在社會之外,在社會之中。 在上海,教會應該以文化為載體來傳福音,建構一種福音的文化。 福音正是關於人的文化。 在面對今天人們的思想形態、生活狀況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批判──批判世俗化或批判其他價值念,而是要把福音的文化展現出來。 福音是關乎人的真正福祉的文化,它是對人終極問題的回答,它始終是人的安慰與希望。 當福音與人相遇時,它不會去批判而是提供援助,它不會去指責而是給予陪伴。 福音接納人性中一切美好的部分,它也同情人性中不堪的部分。 上海是包容的,福音則更包容,它向所有人敞開自己,因為福音就是創造者與救贖者耶穌基督。

徐家匯天主堂的兩個鐘樓之間有一尊耶穌手持十字架的銅像,在這繁華的都市之中,這尊耶穌像正對著漕溪北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與行人。 我每次看到這尊像就會想到,不管我們的聲音多麼微小,基督就在這裡,祂注視著這座城市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

聖愛:主教是使徒的繼承人,是「教義的導師、神聖敬禮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務者」(參考《天主教法典》375條1 項)。 身為主教,您對上海教區現在及未來的設想與願景是什麼?

沈斌主教:主教的權力在於服務,服事天主的救恩,服事天主的教會,服事天主的子民。 為了履行服務的使命,身為主教,我需要上海教區全體神父的協助。 所以,我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促進教區司鐸團的共融與團結,他們分享了主教的職務,分擔了主教的責任,我在他們之中並與他 們一起負起這個基督交予的擔子。 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一起往前走,只有一起走,才能走得更遠。

在這個前提下,對於上海教區,我認為當下需要做的是改進教區的各種制度、改革教區的機構、制定教區的各項規劃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我徵詢了大家的建議,正在進一 步思考醞釀,目前也有一些初步的想法。 雖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立即實現,但我們必須逐步付諸行動。 許多問題不是沒有進展,只是需要時間。 在這個逐步改進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有的容易,有的不那麼容易, 例如有些問題會受到客觀環境的限制,有些問題可能是我們主觀層面還有不足。 我來到這裡不是來圖虛名的,而是希望可以實實在在地做些什麼。

此外,我非常需要人才來支撐教會,只有有了強大的人才支持,教會才能有影響力,才能穩定地向前發展。 因此,我會綜合考慮現有的人才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作用,並且不拘一格地尋找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爭取把上海教區的各項事務都盡快理順、做好。

上海是一座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城市,我認為上海教區的定位應該要匹配這座城市。 換句話說,上海教區也應該像 上海這座城市一樣現代化且有活力。 我們不能總是墨守成規,思維僵化,固步自封,活在自己幻想的安全感中。 我們要在堅持教會信仰原則和良好傳統的基礎上,跟上時代,與時俱進。 教會事業的發展需要與此時此地的具體處境相適應,這就要求我們有勇氣做出改變,走出舒適圈,開拓視野,積極進取。 我們的使命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是放在記憶中的,而是扛在肩上的。 在上海,教會的生活與發展需要我們有創造力和想像力,因為福音是萬古常新的,新酒要裝在新皮囊裡(路5:38)。 作為基督的工具,如果我們盡責,福音才會藉著我們的服務而煥發出吸引力和生命力。 我希望上海教區能在我們的努力下建立成為與上海的經濟、文化、國際地位相符的教區——自信、開放、充滿活力——這才是上海教區應有的模樣。

就像上海這座城市走在中國前面一樣,上海教區也應該走在中國教會的前面。 上海教區有非常好的基礎和非常多的資源,我們有17個機構,有聞名全國的光啟社和佘山修院,所以我們的目標要定得稍微長遠一點,未來的上海教區一定要走在 全國前列,最終目標是引領全國。 上海教區應該有這樣的氣魄和格局。

身為上海教區的主教,我把自己的任期定位為「過渡期」。 什麼叫過渡期? 就是在此期間,我將全力以赴做好關於教區完善與健全的工作,打好基礎,把更重要的工作交給後面的年輕人,他們一定比我更優秀,他們的條件肯定會比我 更好。 所以,我一定要過渡好,盡好這份責任,將來把一個各方面基礎都比較好的教區交給後來人,相信他們會比我做得更好。 我把我對上海教區更大的期望放在他們身上。

聖愛:上海教區已有較健全的體制和機構,您打算如何進一步完善教區體制和改進教區機構?

沈斌主教:上海教區在金魯賢主教時期所製定的教區體制和建立的機構都比較完善,金主教為上海教區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們應該感謝他。 體制和機構在建立的時候一定是經過慎重而明智地設計的,它們符合當時的具體處境,既有助於教區的正常運作,也促進了當時教區的發展。 然而,十幾年過去了,我們今天所處的環境和所遇到的問題都與十幾年之前不同,既有的體制和機構在新的形勢下自然就會出現一些不足之處,導致了 一些瓶頸,已經開始限制教區的發展;另一方面,新的問題出現,就需要有新的應對方式。 所以,對教區體制和機構的改進是有其必要的。

我在就任上海教區主教之初就立即組成了教區管理委員會,下設11個委員會,重新成立了司鐸諮議會。 它們的設立是為了幫助我更合理、更有效率地管理教區,使我能聽取更多的聲音,也能使我的想法得以落實。 另外,教區各部門的製度也在進行改革,例如財務制度、秘書處與辦公室的職能,還有房修部門有比較大的改變,就是把堂區維修的一部分權限下放給本堂神父,激發他們的 潛力和自主性,也使堂區維修更及時更有效率。 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總鐸區的調整,我也計劃每年舉行教區本堂神父的述職會議等等。 總之,教區原來既有的製度,行之有效的就保留,需要改變的就調整,過時的就廢除,以前沒有但現在需要的,就制訂。

關於教區機構,同樣需要改革,例如光啟社,要增加專業人才,以後條件成熟可以設立研究機構,讓光啟社發揮它研究與出版的作用;還有佘山修院,由於現在聖召短缺, 修院修士人數不多,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利用修院比較豐富的教學資源,就應該考慮修院的轉型,已經在計劃中的是開辦長期的修女培訓班,以後可以考慮開辦教友 的培訓班。 上海教區有17個機構,需要逐步改進它們,解決現有的問題,並根據現實需求做出調整。

不管是教區的體製或機構,都是為傳教服務的,我們應該讓它們的運作符合它們所設立的目的,也讓它們發揮最大的作用。 由於我到任的時間還比較短,我還需要一些時間來梳理它們,但是,優化和改進是必須的。

沈斌主教與上海教區神父們 (圖片:信德網)

聖愛:上海教區有92位神父,神父們是主教的合作者,「主教該特別愛護司鐸,如自己的愛子及至友……因此當樂意聽他們的意見,推心置腹,以推進整個教區的教務 。主教應注意司鐸的神修、精神及物質的生活,使能聖善生活,善盡己職」(《主教在教會內牧靈職務法令》16)。 您認為神父們在堂區中應該有怎樣的角色? 神父們的持續培育有什麼計畫?

沈斌主教:今年5月教區朝聖日那天,我在佘山聖母大殿的彌撒講道中特別提出,上海教區要把「愛國愛教旗幟樹起來、神長教友隊伍帶起來、牧靈福傳工作幹 起來」。 今後 一段時間,教區將圍繞這三句話進行各項工作。 上海教區的92位神父是教區發展的核心力量。 聖油彌撒中有一句話說 「神父是主教手臂的延伸」。 身為主教,我管理一個教區,其實更多的工作要依靠我的神父弟兄。 如果沒有他們的配合和支持,只靠主教一個人做不了那麼多事。 所以我跟神父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們都是弟兄,一個都不能少,因為我需要你們。」這完全是我心裡的話。 在教區,神父的角色是不可取代的。 我剛到上海沒幾天,有一位神父生病住院,雖然當時很忙很累,我還是第一時間趕到醫院探望他,因為他是我的弟兄。

上海教區有92位神父,我需要時間來認識和了解他們,這是我的神聖職責。 之後,我要熟悉每一位神父,我要了解他們的個性、天賦、理想,甚至他們的健康狀況和家庭背景,盡我所能在靈性、工作及生活方面關心他們。 弟兄們有事隨時可以來找我,來敲門。 身為主教,我是教區的家長,對神父們我是有責任的,我會把他們放在心裡,扛在肩上。 我希望與神父們建立弟兄之誼,弟兄們團結共融,何其佳美! 何其怡樂!

對年長的神父,我們要尊重他們,他們為教會付出了很多辛勞,做出了很多貢獻。 已經提上日程的是,我要組織一次晉鐸25年以上神父們的聚會,聽聽他們對教區的建議和想法,聽聽他們的困難和問題,也可以聽聽他們的牢騷。 他們的聲音對我來說肯定是有助益的。

對年輕的神父,我們要信任他們,除了聆聽他們,也要給他們機會,發揮他們的才華和能力。 我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對年輕神父,就是對那些擔任了十幾年副本堂的神父們 進行崗位調整,給予他們本堂神父的職務,讓他們可以有所作為。

我也認真考慮以何種方式凝聚神父們,使我與弟兄們、弟兄們彼此之間團結共融。 至於神父們的持續培育,首先需要安排好年度避靜,讓大家能從中獲得神益;其次,可以增加神父們團體或個人方面的培育機會;還有,我也會盡力為年輕神父創造出國深造 的機會,讓有意願提升自己的年輕神父得到鼓勵和幫助。

聖愛:如果神父們在某些事上的理念與您不一致,您會怎麼處理?

沈斌主教:對一些事情的理念有不一致的看法,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的思考方式和工作經驗都不一樣,所以對一些事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 我從來沒有說過,我希望所有的神父都擁護我,都信任我,這是做不到的,因為我也是人,我也有我的限度。

如果神父們對主教的決策和做法有意見,我希望他們能來找我,與我溝通。 我一直相信,人與人之間只要願意溝通,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我們是弟兄,只要大家坐下來敞開心扉,好好溝通,我相信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我希望神父們能夠跟我坦誠交流,直抒己見,這樣我們才能更了解彼此的想法。

主教們和神父們一樣,都不可避免地受制於人性的局限性,我們應該透過有效的溝通來避免可能會有的成見與偏見。 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在一些做法和一些事情上,我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會盡力,當我盡力了以後,如果還有人不滿意,我只能說我真的已經盡力了。

聖愛:上海堂區聖母獻會會有80多位修女,您對修會有什麼想像? 如何培育修女們? 她們在教會工作中的角色是什麼?

沈斌主教:傳統上,教友們對神父的關注度會比修女高一點,因為神父有神權,但是在我的腦海中,從來沒有這樣的觀念。 因為奉獻生活是一樣的,神父和修女都是在奉獻生活。 我一直都肯定修女們的付出。 因此和對神父們一樣,年長的修女我們要給予尊重和關心,包括身心健康方面;而對於年輕的修女,也要加強培育。

身為主教,我的職責是讓神父們和修女們在教區裡能有穩定的安全感,不要有被拋棄的感覺,這是很重要的。 我盡力做到這一點。 現在上海教區修女們的工作大概有兩種:一部分修女在堂區服務,協助神父們開展傳教工作,直接服務教友;另一部分修女在教區機構工作,與教友接觸較少。 我希望修女們能更多地在堂區工作,走到教友中間,為教友服務,以她們女性特有的長處彌補神父們因為性別差異而可能存在的不足。 但是上海教區的情況比較特殊,不可能將所有修女都派到堂區。 如何讓修女們更能實現奉獻生活的價值、體驗奉獻生活的喜樂,是我正在考慮的問題。 我認為第一步要做的是培育。 接下來,教區將為年輕修女們辦一個為期三年的培訓班,根據她們的實際情況,透過豐富的科目、多元的課程規劃,提升修女們的整體素養,使她們能夠更好地為教會服務 、為堂區服務、為教友服務。

聖愛:教會需要更多的男、女青年度奉獻生活,現在聖召比較缺乏,在培育聖召方面,您有什麼想法?

沈斌主教:上海教區現在有92位神父,80多位修女,這個人數對上海這座城市而言是遠遠不夠的。 我希望能把聖召梯隊建立起來,使更多的年輕男、女教友加入我們,讓神父和修女的隊伍後繼有人。

如何吸引年輕人回應聖召呢? 我常常對別人提起一個數據,就是中國教會改革開放之後的聖召曲線圖。 在這個圖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聖召人數的線條一直是往上走的,2000年到達高峰,然後一下子就掉下來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0年的時候,那一年晉鐸人數就有290多。 為什麼1980年代到2000年的聖召一直是成長的,之後就下降了呢? 這有很多原因。 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在聖召增長的年代,是老一輩的神父們引導著教會,他們的榜樣和人格魅力吸引了當時年輕的我們,把我們引到了教會中;2000年以後是我們 這批年輕神父出來了,可能我們沒有做好。 這個情況值得我們反思,也需要我們去努力。

就上海教區來說,我目前能想到的聖召來源有兩個:其一,我們希望透過本堂神父們的良好表率,吸引本地的年輕人回應天主的召叫;其二,我們還會繼續去 其他省份招生。 目前聖召短缺的現像在全國都很普遍,所以我們面臨「搶人」的局面,要「先下手為強」。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聖召少就降低門檻,對聖召而言,寧缺毋濫,我們會嚴格按照教會的要求,制訂招生標準,製訂修院的培育計劃,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這裡我想特別指出,上海教區在神父、修女、修士和骨幹教友的培養及再培育工作中,必須堅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刻起作用」的 原則,這也是上海教區發展的必經之路。 汪洋主席在全國政協宗教界人才培養主題協商會上明確指出,宗教界人才培養,必須注重政治素養和政治站位,這是“1”,別的都是“0”。 可見其重要性。 上海教區曾經在這方面出過問題,有著深刻的教訓,我們必須引以為戒,曾經的錯誤絕對不准再犯。 我們必須堅持愛國愛教,堅持獨立自辦教會原則,堅持民主辦教,堅持我國天主教中國化方向。 這是底線,誰都不能突破,這也是高壓線,誰都不要碰。

同時,我也想特別強調指出,在信仰上,我們將根據主教團章程規定,「以聖經和聖傳為依據,本著至一、至聖、至公,從使徒傳下來的聖而公 教會的傳統和梵二大公會議精神,維護信德寶庫,藉聖神賜予的恩寵,宣傳福音,廣揚聖教」;要加強教會自身建設,牢固樹立團結、穩定、發展是第一要務,有 序進行牧靈福傳工作,維持教區發展態勢。

沈斌主教在晉鐸禮節中與新神父及上海教區神父們舉行彌撒 (圖片:信德網)

聖愛:上海教區有16萬教友,作為羊群的牧人和信仰的導師,您有怎樣的牧靈規劃? 例如,根據2022年上海人口統計,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上海戶籍總人口的36.8%,在上海老齡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為老年教友服務? 如何展開年輕教友的信仰培育?

沈斌主教:在今日的上海,關於堂區牧靈工作的開展,需要創造力和想像。 傳統上,堂區神父的大部分工作是聖事性的,這是必須的和必要的,但是,除此之外,也應該有創意地設計堂區的信仰生活,要敢於跳出既有思維和 慣有模式,開拓一下思路,發揮想像力,在具體實踐中探索堂區牧靈的新模式。

上海是人口流入型的國際大都市,在上海的教友中,也有各行各業的精英,年輕人也很多。 能擁有這樣的教友,是我們的幸運。 這些教友我們要組織好,這就需要我們的神父和修女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教友們帶動起來,不僅要提升他們的信仰知識與靈性素養,同時也要增加他們對於教會的歸屬 感。

我們首先要專注於領洗後新教徒的再培育工作。 領洗不是終點,如果堂區對新教徒不聞不問,很多人可能就流失了。 加強對新教友的引導和關懷非常重要。 堂區神父要把對新教友的培育放在心上,例如給予他們關於教會聖事禮儀、信仰道理和靈性生活的培育,引導他們從認知到經驗上融入教會,善度教友生活。

有許多年輕教友渴望對信仰有更多的了解,對靈性生活也很熱烈,堂區應該提供機會滿足他們需要的機會。 為避免老套乏味,我們需要不斷嘗試新的、富有生機的形式,以符合年輕人的興趣和需求,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 例如可以組成不同信仰主題的小組,讓有共同需要的教友彼此學習交流,一起成長;可以開設一些教理講授的課程或某個主題的講座;可以結合禮儀年進程中的各個時期,為他們講解 禮儀或安排靈修活動;組織他們去朝聖,或安排主題性的避靜等等。 堂區神父應該多聆聽年輕教友的聲音,去了解他們的需要,切實地幫助他們,例如在堂區為他們創造社交的機會,讓他們與神父及彼此建立友誼,方式可以多種多樣,聚會 分享、參與堂區服務、聚餐等等都可以。 總之,年輕教友是堂區生機與活力的主要來源,我們要在提升他們信仰素質的同時也讓他們參與到堂區的信仰生活中。

在上海教區,市區和郊區堂區牧靈工作的差別還是很大的,一般來說,市區年輕教友比較多,郊區老年教友比較多,所以,市區和郊區的牧靈重點也是 不一樣的。 對於郊區堂區,神父們可以定期上門探望老年教友,為他們行聖事和送聖體,與他們聊聊天,花點時間陪伴他們;也可以組織年輕教友一起為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 事。 關於老年教友,如果子女不在身邊,特別是失獨或獨居的老人,他們會很孤獨,這時候,教會對他們的關懷就特別重要。 堂區可以把年輕人組織起來,到老人中間去,這對年輕人和老年人兩個群體都有好處。 當然,我們也可以組織一些老年教友自己的活動,像是老年教友的祈禱小組、讀經班,以老年教友為主的朝聖等。

聖愛: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教會肯定並鼓勵教友的傳教使命,教宗方濟各也說,“平信徒是教會的主角”,您認為在教會中,教友應該怎樣參與教會事務 ? 您認為女性在教會內的角色是如何的?

沈斌主教:在堂區生活中,本堂神父要避免唱“獨角戲”,因為神父的精力是有限的,對堂區的牧靈規劃與具體操作,只有本堂神父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 堂區的主體是教友,神父的角色是管理與服務,堂區的建設離不開教友們。 所以,神父們要有胸襟,把堂區的門打開,讓優秀的教友們參與進來,善用他們的天賦與能力,讓他們為堂區的發展出一份力。

對於教友,我們首先希望他們能積極進堂,參與堂區的各項活動。 我希望我們的教友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而不僅僅視自己為一個被動者或旁觀者的角色;甚至,他們不應該只是堂區活動的參與者,他們也要主動跟神父們溝通, 為堂區生活出謀劃策。

關於女性在教會中的角色,我認為她們在教會中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非常多,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看到,參與彌撒的女性教友比男性教友更多,在堂區承擔並參與許多具體工作的,也是女性教友更多。 女性教友可以在教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所以我覺得要充分相信、信任女性教友,多給她們創造機會,讓她們發揮女性的特質優勢。 當然,我們的本堂神父也應該引導她們的工作,使她們能盡責地為堂區服務,確保堂區工作的和諧運作。

總的來說,在教會生活中,我們要充分體認到不同角色的重要性,善於引導與合作,既滿足教友的需要,也推動教會事業的發展。 我希望透過這些努力,能夠創造一個充滿活力、多姿多彩的教會生活。

聖愛:教會除了宣講福音,也應該在社會中建構一種福音的文化,您認為上海教區應該如何更好地與文化界、學術界展開對話?

沈斌主教:前一段時間,我跟上海圖書館的館長見面,他計畫明年去義大利辦一個徐光啟與利瑪竇的展,我就提出上海教區能不能與他們合作共同舉辦。 因為上海圖書館有一些相關的古籍與文物,我們教區也有,所以,如果可行的話,我們會一起來做這件事。

上海與徐光啟和利瑪竇的淵源很深,現在國內外有很多學者對徐光啟和利瑪竇感興趣,我們應該與他們加強合作,共同挖掘和研究上海天主教的歷史。 徐光啟是上海第一個教友,他是明末著名的士大夫,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 我們的信仰受惠於他,直到今天。 從徐光啟的時代起一直到民國時期,上海天主教會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積極推動者,不僅是文化交流,教會在上海也建立了一種天主教文化,今天的上海教區應該繼承這種傳統。

上海教區應該積極與文化界、學術界展開交流與合作,不要侷限於上海本地的學者,我們還可以與全國的學者,甚至是國際學者合作。 我們可以與各種文化、學術機構和學者共同策劃一些活動,例如舉辦主題展覽或研討會,可以在國內辦,也可以在國外辦。 上海教區應該在今天的文化事業發展中扮演自己的角色,透過各種方式來建構新時代中國天主教文化。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自信和開放。 我們要改變比較被動的現狀,我們應該敞開胸懷,主動踏出步伐,積極主動地與學者們交流合作。 我們可以建立平台,組織活動,邀請學者參與。 例如今年下半年我們計劃舉辦首屆上海天主教中國化研討會,這是一個開端,我們也希望藉此傳遞一個訊息:我們願意展開研究工作,我們也歡迎學者們的加入。

其次,上海教區也有一些文化資源,我們應該想辦法利用起來,例如光啟社就可以加強與學者們的合作,可以一起做一些研究計畫;還有上海教友中的一些文化和學術方面的人才 ,我們也要想辦法把他們組織起來,發揮他們的能力。

最後要指出的是,這種合作能夠使我們雙方都獲益。 我們可以為學者提供我們擁有的資源,讓他們做與教會相關的研究。 同時,我們也會受益於他們的成果。 我們有能力做的就自己做,我們沒有能力做的就邀請專業的人來做,透過「借力」來建構教會文化。

聖愛:上海開教已經四百餘年,教會在近代上海的歷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曾經開辦過大學,中小學,孤兒院,醫院,博物院,藏書樓,出版機構和氣像台等等 ,您認為這些豐富的歷史該如何被挖掘並呈現出來?

沈斌主教:過去許多年,我們上海教區在挖掘與展現上海教會歷史方面做得不夠,錯失了很多機會,反而是政府與社會層面在這方面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對徐光啟的研究,介紹徐家匯 氣像台與藏書樓,還有建立土山灣博物館等等。

在徐家匯大廳前面的廣場上,每天都有很多人,他們都想進來看徐家匯大廳。 自從徐家匯大廳開放後,每天都有不少人來參觀,不僅有上海本地的人,還有各地來上海旅遊的人。 徐家匯,特別是徐家匯大堂,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的象徵,也是網紅景點了,我們出出進進出出,不管什麼時候,總有人在大堂外面拍照。 處在這樣有利的位置,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做好接待工作,熱情歡迎來參觀的每一個人,還應想辦法怎樣提升大家參觀的體驗感,以及用什麼方式來介紹徐家匯大堂, 讓大家在參觀教堂的同時也能增加一些對教會的認識。 此外,也可以考慮以徐家匯大廳為主題開發一些文創產品,借助旅遊、文化來傳播信仰。

上海教區歷史悠久,現存的教會建築也比較多,如何挖掘和呈現這些歷史? 我認為我們自身要進一步提高歷史意識與文化情懷,這樣才能珍惜、保存和研究這些教會先賢們留給我們的豐富遺產。 此外,我們也需要與政府文化部門和社會文化機構合作,特別是與研究上海天主教歷史的學者們合作,一起來挖掘、研究、整理上海教會的歷史。 透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教會,也了解教會在歷史中對上海所做的貢獻。

聖愛:佘山是聞名國內外的朝聖地,為了更好地服務朝聖者,您對佘山有什麼規劃?

沈斌主教:佘山已經是中國最著名的朝聖地了,在國際 上也有知名度。 最近新出版了一本書,是比利時學者高曼士寫的《佘山教堂尋蹤:朝聖建築與歷史圖景》,或許很多人透過這本書會更了解佘山。 佘山本身承載著上海教區乃至中國教會的歷史記憶,作為朝聖地,它吸引了許多人。 除了每年的五月和十月,一年中的其他時間也不斷有教友到佘山朝聖。

為了更好地接待朝聖者,我希望對佘山做一個整體的規劃改造。 例如做一個標示清晰、符合佘山特色的朝聖路線圖:從進教之佑門開始,到中山堂、三聖亭,再上山拜苦路,進入山頂聖母大殿,朝聖結束後順著另一條路到達佘山 修道院,可以參觀修道院,也可以在修道院祈禱。 這樣就會給朝聖者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朝聖的體驗也會很棒。 另外,目前佘山的資源尚未充分利用,中山的房屋也不少,我們是不是可以整體規劃,改造一下,為朝聖者提供住宿,這樣他們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安心地在佘山朝聖祈禱。 之後,我會請一些專業人士對佘山朝聖地進行整體的策劃和改造,使它更好地為朝聖者服務。

聖愛:上海教區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資源,您希望它在中國教會的發展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沈斌主教:相對來說,上海教區確實具有發展的優勢,這一方面得益於前人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得益於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 上海教區有豐富的資源與獨特的優勢使我們有一個推卸不掉的使命與責任,就是上海教區應該在中國教會的發展中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要努力走在中國教會的前面。 我說這個話的意思不是自負,而是自勉,更是負起責任,因為上海教區有條件、有基礎、有資源,具備這個能力,正因為如此,上海教區應該要有統觀中國教會全局 的視野、把中國教會的發展擔負起來的氣魄。 目前,北京教區是中國教會的“龍頭”,在教區管理、人才建設、院校管理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希望北京和上海兩個教區,加強合作,在中國教會發展的過程中,共同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為了這個使命與責任,上海教區應該努力加強自身建設,必須提升政治站位,促進人才建設、牧靈福傳、公益慈善等事業的發展。 另外,上海教區也要與中國其他兄弟教區建立起緊密的聯繫,加強來往,增進交流與合作,在相互學習與幫助中共同發展。

沈斌主教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 (圖片:信德網)

聖愛: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上海教區也可以說是中國教會的窗口。 作為地方教會的上海教區如何在普世教會中呈現自己,您希望上海教區與普世教會有怎樣的交流 與來往?

沈斌主教:就像上海是中國的窗口一樣,上海教區也應該是中國教會的窗口。 身處上海,不管是國外教會來訪,還是我們出去訪問,都有機會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上海教區是普世教會中的一員。 作為地方教會,上海教區與普世教會在信仰上有著無形的聯繫,我們也應該著力表達上海教區與普世教會之間有形的聯繫。 為此,我們要勇於走出去,去展現作為普世教會一員自信、開放的面貌。

自從2018年「中梵臨時協議」簽署以後,整個中國教會的對外開放與交流就打開了。 那年10月,我們有兩個出訪團同時在羅馬,一個團參加世界主教會議,我帶另一個團參加聖艾智德團體在義大利波隆那舉行的世界和平祈禱大會。 記得那天我們五個中國主教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相聚,並留下珍貴的合照。 後來,我在世界和平祈禱大會閉幕式上應邀作演講,短短十分鐘的演講,全場給予了六次掌聲。 當時站在講台上,我感覺非常有自信,這個自信是因為我來自中國,因為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往後幾年中,我帶中國教會訪問團出訪了西班牙、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 在與普世教會的交往中,我發現中國教會的朋友越來越多。 這是我的經驗,一定要走出去,讓普世教會聽到中國教會的聲音,由我們親自去講好中國天主教故事。

我對很多國外的朋友常說一句話:第一,如果你想了解中國教會的情況,你要聽我說,因為我是中國的主教,我是中國主教團的負責人,我比其他人更 了解中國教會的情況;第二,你一定要到中國實地看一看,你就會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中國教會。

因此,我認為光是走出去還不夠,我們還要邀請他們來中國。 我現在會跟國外的朋友說:“我希望你帶著你的朋友來中國”,甚至我還補充一句:“我可以為你提供機票”。 因為以前,更多的是外界給我們機會與機票,現在我可以自信地說,我可以給你機票,邀請你帶著你的朋友來中國看一看。 我們現在有自信說,我請你來中國。 這是一種雙向的努力,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我認為這個態度適用於上海教區與普世教會的交往,也同樣適用於我們與國內兄弟教區的來往。 我們應該自信、開放、熱情地歡迎大家來上海教區看一看

按此閱覽天主教上海教區網頁

沈斌主教在義大利博洛尼亞召開的世界和平祈禱大會中發表演講 (圖片:信德網)

來源:信德網

教宗方濟各第七屆世界窮人日文告:「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多俾亞傳4:7)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教宗方濟各
2023 年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33主日
2023年11月19日

「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
(多俾亞傳4:7)

按此下載中文版PDF文件檔   

按此下載英語牧民小冊子

1. 世界窮人日仍是天父慈悲的標誌,今年第七次在人生的旅途上,表達了對我們各團體的支持。這每年一次的集會逐漸地在教會的牧靈關懷中扎根,使我們一再重新發現福音的核心內容。儘管我們每日投身於接納窮人的服務,但仍然杯水車薪。貧窮如河流般湧進我們的城市,而且日漸擴大,甚至要暴漲似乎要淹沒我們,而向我們尋求幫助、支持和團結關懷的弟兄 姊妹的哀號卻越來越大。為此,在這基督普世君王節的前一主日,我們聚集在祂餐桌的周圍,再次從祂那裡領受恩賜,以活出神貧與服務窮人的承諾。

「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多四7)。這句話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見證 的本質。在舊約書卷中,多俾亞傳不太被人關注,卻是富於智慧和博得人 的歡心,能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欣賞聖經作者所要傳遞給我們的訊息。我 們首先看到一幅家庭場景:托彼特是一位父親,他擁抱兒子多俾亞,多俾亞正準備開始一趟遙遠的旅程。年邁的托彼特怕自己再也看不到兒子,所 以將自己的「精神遺囑」留給他。托彼特曾經被流放到尼尼微,如今雙眼 失明,因此是雙重地貧窮。然而,他始終保持著一個信念,而這個信念就是他名字所表達的:「上主永遠是我的美善」。作為一個敬畏天主的人和一 位好父親,他想留給兒子的不僅是物質上的財富,更是對人生正途的見證。所以他向多俾亞說:「孩子!你要一生想念上主,不可隨意犯罪,違犯衪的 誡命;你要一生行義,不可走邪僻的路。」 (多四 5)

2. 我們可以立即看到,年邁的托彼特不僅要求他的兒子,要想到天主和在 祈禱中呼求祂。他講的是具體的行動:做善工、行正義。他更明確地說:「你當用你的財產,救濟一切行義的人。施捨時,你的眼不可睥視。」(多四 7)

這位有智慧的長者所說的話讓我們深思。我們不要忘記,托彼特是在行了一件慈悲的善工之後,才失去視覺的。就如同他自己所說,他從年輕時就開始投身於愛德工作:「我托彼特一生歲月常遵循正義的路,時常大方賙濟 與我一同被擄到亞述國尼尼微城的兄弟和同胞。〔……〕我把我的食物分送 給飢餓的人,把我的衣服施捨給裸體的人;我若看見同族的屍體,被拋在 尼尼微城牆外,我便一一埋葬。」(多一 3、17)

因他作了這愛德的見證,君王沒收了他的一切財富,使他一貧如洗。然而,上主還是需要托彼特;當他重新獲得官員的地位,他便勇敢地繼續他之前 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聽聽他的故事,因為這對我們今天的信友也有意義:「在我們的五旬節日,即七七節日,他們為我預備了盛筵,我便坐下準備進膳。在給我預備桌子,擺上豐盛的食品時,我對我的兒子說:『孩子!你去,在擄到尼尼微的同族兄弟中,尋找一個全心懷念上主的窮人,領他來與我們 一同進膳。孩子,我等你回來』」(多二 1~2)。在這世界窮人日,如果托彼特對窮人的關懷也成為我們的關懷,那這句話就多麼有意義!如果我們在 主的餐桌分享了主的聖體後,也邀請人來參與我們家裡主日的午餐,那麼,我們所慶祝的感恩祭將會真正成為一個共融的標誌。再者,在圍繞著上主的祭台時,如果我們都意識到我們是弟兄姊妹,那麼,當我們與那些有需要的人分享我們慶祝時的用餐,這種弟兄情誼會多麼明顯!

多俾亞按照他父親的囑咐做了,但他回來卻帶了一個壞消息:有個窮人被謀害、被棄屍於市集。年老的托彼特毫不猶豫地從餐桌前起來,去埋葬那個人。回到家,他筋疲力盡,就在院子裡睡著了;一些鳥糞從他頭上的牆 上落到他眼裡,他就成了盲人(參閱:多二 1~10)。真是命運捉弄人:好 人沒有好報!我們也會這樣想,但信德教我們要更有深度地思考。托彼特 的失明將會成為他的力量,使他更能認出在他周邊各種各樣的貧窮。在預定的時刻,上主會恢復他的視力,也讓他再次快樂地見到他的兒子多俾亞。 聖經記載,當那天來臨時:「他一看見自己的兒子,便撲到他的頸項上,流着淚對他說:『孩子,我眼中的光!我看見你了!』他又說:『天主是可讚美的!祂的大名應永遠受讚揚!眾聖天使也是可頌的!願祂的大名永遠受讚頌,因為祂懲罰了我,卻又憐憫了我,使我現在得見我的兒子多俾亞。』」 (多十一 13~14)

3. 或許我們可以問,托彼特是從哪裡找到勇氣和內在的力量,讓他得以在 外教人當中事奉天主,並且愛近人,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呢?托彼特的故 事是非同小可的:忠誠的丈夫、關心人的父親、遠離自己的家鄉又受到不 公義地對待、被君王迫害而且被近人惡待,最後被驅逐。即便他是這麼好 的人,他仍然受到很多磨難。正如聖經常教導我們的:天主不會讓那些行 善的人免受磨難。為什麼呢?這不是要我們受辱,而是要堅定我們對祂的信仰。

托彼特在受磨難時,發現自身的貧窮,這讓他能認出其他貧窮的人。他忠 於天主的法律又遵守誡命,但對他而言,這還不足夠。他之所以能夠實際 地關懷窮人,是因為他自己本身經歷過貧窮。他對多俾亞的建議因此成為 他自己真實的精神遺囑:「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多四 7)。簡而言之, 每當我們與一個貧窮人相遇,我們不能轉移目光,因為那會阻礙我們看見 主耶穌的面容。讓我們仔細思考托彼特的話:「一切窮人」。每一個人都是 我們的近人,無論他們的膚色、社會地位、來自哪裡……。如果我自己是貧窮的人,我也會認辨出那些需要我幫助的弟兄姊妹。我們都被召叫去與 每一個窮人和每一種形式的貧窮相遇,拋棄冷漠,以及那些我們為了維護虛幻的福利所找的藉口。

4. 我們生活在一個煽動不關心窮人需要的歷史性時代。唆使過富裕生活的 聲音日漸上升,而在貧困中的人們卻被噤聲。凡是不符合青少年所追求的 生活模式——而年紀最小的人則特別容易受到文化變革的影響——我們便很容易置之不顧。我們排除任何不舒服或造成痛苦的事情,卻將物質上的 品質追求視為人生唯一的目標。虛擬現實凌駕真實的生活,而且越來越令 人混淆。窮人們變成了圖片,只讓我們感動片刻,但當我們在街上遇見有 血有肉的他們,我們就感到厭煩和視若無睹。我們每日的生活都是那麼匆忙,無法讓我們停下來關心別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參閱:路十 25~37)並不僅是歷史上的一個故事,它在今日也挑戰我們每一個人,將責任委託別人不難;惟請別人行愛德而捐款是慷慨大方的舉動;但每個基督 徒的召叫,就必須要他親自投身其中。

5. 讓我們感謝上主有如此多的男女投身於照顧窮人和邊緣人;不同年齡層 和社會階級的人都協助那些被排擠和受苦的人。他們不是超級英雄,而是 我們每天都遇到的「隔壁鄰居」——安靜地讓自己在窮人中間成為窮人。 他們不僅是捐獻,他們聆聽、交談、儘量理解困難的情況和原因,為能提 供適當的建議和正確的參考。他們不僅關懷物質上的需求,也在意精神上 的需要;他們為每一個人的整體發展而努力。在他們慷慨而無私的服務中, 天國便真正臨在而可見;這些人就如同種子一樣,落在生命中好的土壤裡, 結出豐厚的果實(參閱:路八 4~15)。我們要向如此眾多的志工表示感激, 在我們的祈禱中也祈求他們的見證能夠日益獲得更多的成果。

6. 今年是《和平於世》通諭頒布的 60 周年紀念,我們可以仔細聆聽教宗 聖若望廿三世的訓導:「任何人都有他生命的權利、身體完整的權利,以及一切為獲得適當生活所必需應用方法的權利:這些方法中其主要者為衣、 食、住、休息、醫藥治療,和其他一切社會福利。因此,人當疾病、殘廢、 鰥寡、衰老、失業,或每當非由於他本人的過錯而缺乏必需的生存方法時, 他都有權利獲得照顧。」(《和平於世》通諭,6)

為了現實這一切,我們還有許多任務要完成,也需要在政治和立法上作嚴 肅且有效的承諾!儘管人力有限,在政治上有時亦因為忽視了公益服務的 重要而導致缺失,但仍有如此眾多的公民因相信這個價值而主動地服務窮人。因此我們祈望,「精誠關懷」和「輔助性原則」則這兩個概念能夠在他們心中持續地發展。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呼籲,甚至催促公家機關能善盡 他們的職責;然而,被動地等待所有一切都「從上」而來,也無濟於事。 身處窮困中的人,也必須參與其中,而當他們負起自己的責任時,在這轉 變過程中,也必須被人陪伴。

7. 我們必須再次聲明,除了上述貧窮的問題以外,不幸的是,還有一些新 的貧窮形式。我特別想到那些被捲入戰爭的人民,尤其是兒童,他們平靜 的童年和未來的尊嚴都被奪走了。這種情況,我們永遠都不能習以為常。讓我們作出所有的努力去締造和平,為使和平——復活主所給我們的禮 物——成為正義和對話的果實,能藉此得以肯定。

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在不同經濟產業中的種種投機行為,這些行為造成物價飆漲,令許多家庭更加匱乏。薪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耗盡,導致人們的 生活缺乏尊嚴。如果一個家庭被迫要在為解決三餐或得到醫療照顧作選 擇,那麼,我們要以人類尊嚴之名發聲,每一個人都應賦有這兩種權利。

此外,要如何消除充斥著勞動界的倫理亂象呢?那些無論針對男女勞動者 的不人道對待、不合理的薪資待遇、工作不穩定的困境,以及多少工作意外造成的死傷,往往來自雇主選擇貪小便宜而不提供安全工作環境的心態……。 我們要記住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所說的:「工作價值的主要基礎是人本身。〔……〕人生來就得工作,並且被召要工作,可是工作是『為人』, 不是人『為工作』」。」(《人的工作》通諭,6)

8. 上述的問題,本身就已震撼人心,然而,這也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 部分而已。我特別要提及一種貧窮形式,越來越明顯地影響年輕的一代。 多少年輕人因一種令他們覺得自己是「一無所用」和「魯蛇」(loser)的文化而失望,所以感覺到沮喪,甚至輕生。讓我們幫助他們對抗這些有害的風氣,好使他們每一個人找到方法,建立有自信和慷慨的人格。

每當我們談到窮人,我們很容易陷於空談。停留在統計和數據上,這也是另一種不易察覺的誘惑。窮人是人,他們有面容、故事、內心和靈魂;他們是我們的弟兄姊妹,像所有的人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與他們每一個 人建立良好關係是至關重要的。

多俾亞傳教導我們,關懷窮人和為窮人做事,要採取實際行動。這事關正義,要求我們所有的人去互相尋找對方和彼此相遇,好使一個群體找到能 認同自己所需要的人並和諧共處。關心窮人,不僅是要急於施捨而疲於奔 命,而是要重新建立那人與人之間、被貧窮損害的正義關係。如此,「對一 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會引領我們獲享慈悲和愛德的益處,使我們的整個 基督徒生命富有意義和價值。

9. 願我們為窮人的關懷始終保持著福音的現實面。我們的分享應該滿足他 人具體的需要,而不僅是幫自己處理掉過多的物資。由此可見,我們需要在聖神的帶領下作分辨,而要辨明的,是我們弟兄姊妹們真實的需要,不是我們個人的希望和理想。窮人所需要的,其實就是我們的人性、我們一 顆開放去愛人的心。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我們蒙召在窮人內找到基督, 聲援他們的請願,而且成為他們的朋友,聆聽他們,為他們發言,為擁抱 奧妙的智慧,這智慧是天主願意藉著他們與我們分享的」(《福音的喜樂》 勸諭,198)。我們的信仰教導我們,每一個窮人都是天主的兒女,而基督 臨在於他們中間:「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 的。」(瑪廿五 40)

10. 今年是聖女小德蘭的 150 周年誕辰紀念。她在自傳中這樣說:「我現在明白了,完美的愛德在於接受他人的缺點,不因他人的軟弱而覺得驚訝, 在我們眼前最微小的行動上實踐美德而有所成長。但最重要的,我明白到 愛德必定不能鎖在自己心中的深處:耶穌說:『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 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瑪五 15)。對我來說,這盞燈就代表愛德,必須給予光明和喜樂,但不只是那些對我來說最親愛的人,而是在家裡所有的人,無一例外。」(手稿 C,12r°,《小德蘭全集》,羅馬,1997, 247 頁)

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的家,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經驗愛德的光照;沒有人應該被剝奪這權利。願聖女小德蘭堅定不移的愛德在這世界窮人日啟發我們的 心,幫助我們「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並幫助我們的目光注視吾主耶穌基督真神和真人的面容。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3年6月13日,貧窮人主保——帕多瓦聖安多尼紀念日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按此閱覽其他語言

2023年世界窮人日祈禱文

被釘十字架並死而復活的主耶穌基督,我們歡欣地聚集在祢餐 桌的周圍,再次從祂那裡領受恩賜,以活出神貧與服務窮人的承 諾,在他們身上,我們遇見祢的面容。

我們感謝祢有如此多的男女投身於照顧窮人和邊緣人,並與他們 分享,關注他們每一個人的整體發展。在這種慷慨而無私的服務 中,祢的天國便真正臨在而可見。

請光照公共機構,使其履行職責,保障生命的權利、身體完整的 權利,以及一切為獲得適當生活所必需應用方法的權利,當疾 病、殘廢、鰥寡、衰老或失業時的安全權。

天主聖神,祢賜給我們作分辨的能力,在祢的帶領下,我們能 辨明那些貧窮弟兄姊妹的真實的需要。讓我們能夠在他們的處境 中為他們發聲,迎接祢希望通過他們——天主的子女——向我們 傳達的神妙智慧。

聖女小德蘭,願你堅定不移的愛德啟發我們的心,幫助我們對 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並幫助我們的目光注視吾主耶穌基督真 人真天主的聖容。

阿們。亞肋路亞!

(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 恭譯)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