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將於2024年10月20日迎來14位新聖人,卡洛·阿庫蒂斯封聖日期待定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2024年7月1日週一上午,教宗方濟各於梵蒂岡主持的公開常務御前會議中通過了他們的列品案。

在會議中,教廷冊封聖人部部長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樞機作了一份簡短報告,介紹了15位真福的生平事蹟和因他們的代禱而發生的奇蹟。隨後,在場的所有樞機投票批准冊封這15位真福為聖人。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首先,這次批准的新聖人中,人數最多的一批是1860年在敘利亞大馬士革殉道的方濟各小兄弟會會士魯伊茲(Emanuele Ruiz)和他的同伴。他們是與他一起殉道的7位同會弟兄及3位平信徒。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其次是兩位意大利真福。他們分別是兩個修會的創始人:聖母神慰傳教會會祖真福若瑟·阿拉莫諾(Giuseppe Allamano)神父,他於20世紀初創立了該修會;真福圭拉(Elena Guerra)修女一生致力於女童的教育事業,並於19世紀末創立了聖神獻主修女會。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御前會議還批准了冊封加拿大籍修女瑪利亞·良尼亞·帕拉迪斯(Marie Leonie Paradis)為聖人。她於20世紀初創立了聖家小姊妹會。

一生傾力支持司鐸牧靈工作的帕拉迪斯修女
Blessed Marie Leonie Paradis

新聖女帕拉迪斯修女1840年5月12日出生於加拿大的拉卡迪(L’Acadie),十三歲時加入聖十字架瑪利亞修女會,致力於家政服務工作。曾在聖十字司鐸會會院服務並做青年教育工作。1862年被派遣到美國工作,七年後,應一位神父的邀請返回加拿大,培訓一些有志度修會奉獻生活的青年女子。之後,帕拉迪斯修女接受了滿地可(蒙特利爾)總教區總主教的建議,即創建一個新修會團體,好能滿足總教區內眾多聖召的要求。

帕拉迪斯修女於1880年5月31日正是創建了「聖家小修女會」(Little Sisters of the Holy Family),其神恩使命是在不同修會團體、學校和修道院提供服務,在物質和精神上幫助司鐸的牧靈工作。

帕拉迪斯修女於1912年5月3日在加拿大舍布魯克(Sherbrooke)去世。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於1984年9月11日在滿地可(蒙特利爾)冊封帕拉迪斯修女為真福。

這14位真福將於2024年10月20日榮列聖品。

真福卡洛‧阿庫蒂斯及他的心臟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另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此次御前會議批准了為當代青年所愛戴的真福卡洛·阿庫蒂斯(Carlo Acutis)列聖品。他的列聖品日期尚未確定,或許會在2025禧年期間。

少年真福卡洛·阿庫蒂斯(Carlo Acutis)因特別敬禮聖體朝聖地而廣為人知,並深受年輕人的愛戴。塞梅拉羅樞機在對樞密會議作的報告中表明,真福卡洛“接納並關心最貧窮的人,他用每週節省下的零花錢幫助無家可歸者、有需要的人和移民”。

阿庫蒂斯於1991年5月3日生於英國倫敦,2006年10月12日在意大利蒙扎(Monza)去世,年僅15歲。教宗方濟各於2020年冊封阿庫蒂斯為真福,他的遺體安葬在亞西西。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中國主教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上發言:我們在共融中

Photo courtesy of Salt + Light Media

「中國教會在信仰上和世界各國的天主教一樣,同屬一個信仰,同行一個洗禮,都忠於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中國杭州的主教楊永強(若瑟)幾天前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上發言,講了這句話。他是來自中國大陸、出席在梵蒂岡召開會議的兩位主教之一,另一位是福建福寧/閩東的主教詹思祿(味增爵)。

此前,來自中國大陸的主教也有出席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分別是2018年以青年為題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以及2023年關於共議同行(同道偕行)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一期會議。在聖座與中國政府於2018年9月簽署臨時協議之前,沒有任何一位中國大陸的牧人能夠參加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和隨後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

楊永強主教回顧了這幾次在與普世教會共融中的參與後,解釋說:

「我們遵循福音精神:『為一切人而成為一切人』的宗旨,積極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堅持天主教中國化方向,廣傳福音。中國天主教本著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原則積極與世界各國的天主教會進行互訪。就教會牧靈福傳,社會服務,神學研討等方面進行交流,積極參加國際宗教和平會議和祈禱活動,為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光做鹽,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

主教最後表示:「歡迎各國天主教會和宗教團體到中國教會訪問」。

詹思祿主教的致詞更著重於基督信仰在中國的歷史。他提到耶穌會士利瑪竇的形象和他的「實驗」,即「基督福音在人類生活中不同的實踐形式」。不過,他接著補充說:

「然而,此後就如何分辨文化的差異性與基督信仰的純正性,一度使得在華傳教士感到困惑。這種困惑最終引發了一場著名的禮儀之爭。它的發生地正是我的教區閩東。『從歷史角度來看』,此次挫折原因之一便是教會忽略了人類文化的差異和互補性。成為福傳使命中的共議性教會就是在追尋人類終極目標——天主的旅途中尊重並聆聽來自不同歷史、文化和傳統的聲音。」

在中國教會必須以新的眼光面對的問題中,詹主教表示:

「如何面對因混合婚姻帶來家庭培育的挑戰;如何對地方相關法律法規的適應;如何解決教友在民間信仰與某些傳統文化之間的迷茫等都需要中國教會用新目光去審視。新時代的教會被賦予新的分辨任務,然而聖神的聲音總是隱微難辨的。因此謙卑地從歷史與現實的經驗中學習,是福傳的重要途徑,即以此分辨出『上主為教會指明新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部分來自亞洲的與會者與教宗方濟各合照 (圖片提供:synod.va)

 

由左至右:楊永強主教、周守仁樞機 、福建福寧/閩東詹思祿主教 (圖片提供:周守仁樞機 Cardinal Stephen Chow, SJ)

 

耶穌會總會長蘇薩神父代表耶穌會接受楊永強主教及詹思祿主教贈送的禮物。字畫上寫上「義德」二字,由詹思祿主教親自提字。(圖片提供:周守仁樞機 Cardinal Stephen Chow, SJ)

“The Church in China is the same as the Catholic Church in other countries of the world: we belong to the same faith, share the same baptism, and we are all faithful to the one, holy,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

With these words, Bishop Joseph Yang Yongqiang, bishop of Hangzhou, the ca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China, conveyed his greetings to the Synod a few days ago.

He is one of two bishops from mainland China participating in the ongoing second session of the 16th Ordinary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Synod, taking place in the Vatican.

He was joined by Bishop Vincent Zhan Silu, bishop of Xiapu (Funing) in the coastal province of Fujian.

This marks the third time that two bishop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ve taken part in the Synod, following previous occasions in 2018 and 2023 (the Synod on Youth and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Synod on Synodality, respectively).

Before the signing of the provisional agreement between the Holy See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September 2018, bishops from mainland China had not been 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or the subsequent Synods of Bishops.

Bishop Yang Yongqiang recalled these gatherings in communion with the universal Church.

“We follow the evangelical spirit of ‘becoming all things to all people’,” he said. “We effectively adapt to society, serve it, adhere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Catholicism, and preach the Good News. The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has initiated active exchanges with Catholic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friendship, and mutual respect. We conduct exchanges on topics such as evangelization and pastoral care in the Church, social services, and theological studies; w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meetings and prayer activities of religions for peace; we strive to be like ‘light and salt’ for world peace and the promotion of a community where humanity can enjoy a shared destiny; finally, we promote development through various types of projects.”

The bishop concluded by extending “a welcome to Catholic communities and religious groups from all countries who wish to visit the Church in China.”

Bishop Zhan Silu focused his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recalling the figure of the Jesuit missionary, Fr. Matteo Ricci, and his “experiment” to “adapt the Christian Gospel to different human practices.”

However, noted Bishop Zhan Silu, “the discernment betwee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need to preserv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hristian faith became a source of confusion for missionaries in China. This confusion led to the famous Rites Controversy, which took place precisely in my diocese, in Mindong.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setback was that the Church ignored the difference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human cultures.”

“Being a synodal Church engaged in the mission of evangelization,” continued Bishop Zhan Silu, “means respecting and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of different stories,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in the journey of seeking humanity’s ultimate goal, which is God.”

Among the issues that the Chinese Church must face with fresh eyes, the bishop concluded, are “how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that mixed marriages present for family education; how to adapt to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or how to resolve the confusion that exists among the laity between popular beliefs and som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hurch in this new era has been given a new task of discernment, even though the voice of the Holy Spirit is always gentle and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For this very reason, learning humbly from both historical and current experienc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vangelize, that is, to discern the new path the Lord is indicating to the Church.”

來源: vaticannews.va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推動教會向普世性及合一邁進

圖片:Vatican Media

“教會的合一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一,不是在桌前,而是在生活中實現”。如果說,眾人都希望合一,“我們眾人都深切渴望合一”,合一“卻難以實現,就連婚姻和家庭內也如此,融洽及和睦是最難做到的一件事,保持下去就更難了”。

教宗方濟各10月9日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與教會的要理講授,以每個人的具體生活為例,解釋聖神在教會內施展作為的方式。講授要理之前,教宗乘座車在10月溫暖陽光照耀下的聖伯多祿廣場上漫行,向在場的大約25000名群眾致意,並把兩名印度兒童、一名葡萄牙和一名意大利兒童接到車上。

普世與至一:這就是教會的奧蹟

要理講授中,重溫《宗徒大事錄》記述聖神在五旬節那一天降臨的情節,教宗強調,聖史路加指明聖神是教會普世性及合一的保障。“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的即刻效果就是,宗徒們‘說起外方話來’並走出晚餐廳,向眾人宣講耶穌基督” (參閱:宗二4)。這個段落凸顯了教會的普世使命,有如眾民族之間一種“新的合一”。

教宗指出,聖神以兩種運作方式建立合一。一方面,“推動教會向外伸展,好能聚集更多的人群和民族”;另一方面,“在教會內聚集合一,使已有的合一得到鞏固”。

面向普世

聖神的第一個運作方式,即推動教會朝向普世性,這在科爾乃略皈依的章節中作了描述(同上:第十章)。教宗表示,這是一次新的“五旬節”,引領宗徒們放寬視野,推倒最後一道阻礙,就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阻礙(參閱:宗十-十一章)。

教宗強調,“除了民族的擴展之外,還有地理的擴展”:在《宗徒大事錄》中,我們看到保祿打算在亞細亞的新地區並經由彼提尼雅傳福音,但聖神卻出人意料地阻止他這樣做。“第二天晚上,這位使徒在夢中領命要去馬其頓”(同上:十六6-10),福音就這樣走出故土亞洲,進入了歐洲。

聖神的同道偕行

聖神的第二個運作方式,就是建立合一。在耶路撒冷的宗徒會議上,爭執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不損害教會合一的情況下實現普世性。教宗解釋道,“聖神並不總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進行奇蹟般和決定性的介入,就像五旬節發生的那樣”。

“在大多數情況下,聖神也是透過細微的工作、尊重時間和人們之間的分歧,透過人事和機構、祈禱和交流來實現祂的介入。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同道偕行的方式。”

一起走向基督

接著,教宗引用聖奧思定的一個圖像來加以說明,即“是聖神激勵基督的奧體教會”。教宗解釋,這句話所強調的是,“聖神不是從外部建立教會的合一;不只是吩咐要合一。祂本身就是‘合一的紐帶’”。團結合一是件困難的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如此。

“我們彼此難以合一的原因是,每個人都願意達至合一,但圍著自己的視角轉,不考慮眼前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他’的觀點。如此一來,合一只能變得遙遠。”

教宗闡明,生活的合一、五旬節的合一,“唯有努力將天主置於中心,而非自己”,才能實現。“基督徒的合一也是如此:不要等待其他人來到我們這裡,而應一起走向基督”。教宗在要理講授結束時,呼求聖神幫助眾人成為合一及和平的工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多倫多】韓大輝總主教禧年靈修講座:《望德不叫人蒙羞》(羅馬書 5:5)

Photo courtesy of Jennifer Nip, Salt + Light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為慶祝2025年的禧年,讓大家能成為「望德的朝聖者」作準備,駐馬耳他及利比亞宗座大使韓大輝總主教將於2024年10月5日在多倫多主持靈修講座,主題為《望德不叫人蒙羞》。這次活動由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華人牧民議會主辦。

鳴謝:

講授:韓大輝總主教

主辦單位: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華人牧民議會

大會統籌:多倫多《望德不叫人蒙羞》講座活動籌委

拍攝及剪接:Eddie Leung (義工)

駐馬耳他及利比亞宗座大使韓大輝總主教到訪溫哥華華人堂區

圖片: wocpec2025.com

【鹽與光傳媒資訊】駐馬耳他及利比亞宗座大使韓大輝總主教,於10月7日至10月10日到訪溫哥華華人堂區,並會主持彌撒。

按此閱覽韓大輝總主教簡歷

彌撒與活動地點及時間如下:

10月7日(星期一),下午12時30分,於溫哥華天主教聖方濟堂舉行平日彌撒,當日早上9時彌撒將取消。(廣東話)

10月8日(星期二),下午6時,於加拿大殉道聖人天主堂(列治文)舉行平日彌撒。(廣東話)

10月8日(星期二),晚上7時至9時,於加拿大殉道聖人天主堂(列治文)主持「希望的朝聖者 (2025禧年主題)」靈修講座。

10月9日(星期三) 及 10月10日(星期四),早上9時,於溫哥華天主教聖方濟堂舉行平日彌撒。(廣東話)

歡迎教友來臨參與,同沐主恩。

溫哥華華人堂區地址】

天主教聖方濟堂438 Great Northern Way, Vancouver, B.C. V5T 4S5

加拿大殉道聖人天主堂:5771 Granville Avenue, Richmond, BC, Canada V7C 1E8

更多詳情:wocpec2025.com/events/10710-2

多倫多總主教將被擢升為樞機

圖片提供:Archdiocese of Toronto

今天,教宗方濟各宣布將於2024年12月8日(聖母無染原罪瞻禮日)在梵蒂岡城舉行御前會議,擢升21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新樞機。多倫多總主教方濟各·里奧 (Francis Leo) 將被擢升為樞機團成員,並將成為加拿大天主教教會歷史上第18任樞機。透過這項任命,加拿大現在將有五位樞機,另外四位是:魁北克總主教兼加拿大首席主教拉克魯瓦、多倫多總教區榮休總主教多默·哥連斯樞機、魁北克總教區榮休主教及前任主教部部長奧萊特樞機,以及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臨時部長切爾尼樞機。

「能夠接受教宗的這項任命,我深感謙卑和榮幸。我祈禱並依靠多倫多信友們的祈禱,使我成為一個主耶穌堪當的僕人,履行我作為樞機團成員的責任,並繼續擔任多倫多總教區牧人的主要角色。我將我自己以及為普世教會和聖伯多祿的繼承人-教宗的新服務託付給聖母瑪利亞。」 – 候任樞機方濟各.里奧(Francis Leo)總主教

候任樞機方濟各·里奧 (Francis Leo) 在1971年出生於滿地可(蒙特利爾)。1990年,他入讀滿地可神學院,踏上他成為神父的旅程,並於1996年12月14日晉鐸。晉鐸後,他在2006年,受邀前往羅馬宗座外交學院學習。他在2006年至2012年於教廷外交部門工作,也曾在全球不同的宗座大使館任職。2012年1月,教宗本篤十六世授予他蒙席榮銜,並任命他為陛下專職司鐸(Chaplain of His Holiness)。

候任樞機里奧在滿地可神學院教授神學和哲學,並為神學院學生提供牧靈指導。2015年,他成為加拿大天主教主教團(CCCB)秘書長,任期至2021年。

自2022年2月1日起,里奧蒙席被任命為滿地可總教區的副主教和滿地可總教區公署主任。2022年7月16日,教宗方濟各任命他為滿地可總教區的輔理主教,同年9月12日晉牧。 他於2023年2月11日成為多倫多總主教。

除了在宗座拉特朗大學修讀教會法,他也是外交和國際法方面的研究生。他在代頓大學 (University of Dayton⁄IMRI) 的取得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博士學位,主修聖母學。此外,他更取得宗座拉特朗大學的哲學專業資格執照、滿地可大學的古典研究文憑、阿奎拉神學院(Aquinas Institute of Theology)的靈修指導研究生證書。里奧主教曾在滿地可、堪培拉(澳洲)、代頓(美國)和渥太華等地任教。他懂得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

來源:加拿大天主教主教團 The Canadian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中文翻譯:Rodney Leung, 鹽與光傳媒

英語新聞稿

相關節目

周守仁樞機講道分享: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乙年)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 乙年

創  2:18-24

希  2:9-11

谷  10:2-12

相信我們現代的人不會以為自己可以隱居山林內,完全不再與人或經濟交易有任何接觸的。就是在山上可以狩獵和耕種,生活裏總會有些需要的和其他人購買或以物易物的。所以,為我們這些現代人來說,就沒有可能完全不用有其他人的存在。我們始終都需要有同伴和我們同道偕行的。

今天的第一篇聖經取自《創世紀》,當中提及上主認為「男人」單獨一人是不好,不健康的。所以就為他做了一位助手,是個「女人」。我當了主教後也有一位得力的助手,是教區為我聘請,授命於我的。但創世紀所提及的「助手」應該不是這種受聘和有從屬關係的人士。這裡的助手是指有親密關係的伴侶,可以互相補足,和對方一起可以幸福地生活及成長的。

且看男與女的身體構造就不難看到他們是可以怎樣配合和補足的了。雖然有人認為男人是大腦,女人是心臟。但這種分類法也未免太粗疏了。我也認識很細心,懂得用心來體驗生活的「暖男」。我也認識很有分析能力和十分聰明的「女強人」。無論是怎樣,一個上天賜予的幸福配搭就是能夠互相配合和補足。兩人成為一體,共同的心靈和意志的瑧境,所以是不可折散的。

可是,天作之合不一定是一帆風順,無憂無慮的。相反的是可以走過一段時間的困難和逆境中堅持的愛,才會讓雙方愛的質素更加昇華,愛得更深,更真實。正所謂「患難見真情」。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愛就肯定是為了眾生在他患難時得見他的真情了。

但是要這樣地愛不是每個人或每對夫妻都可以承受得來的。因為若是真的不能夠或不願意承受下去,剩下來的只可以是心硬地要求異離。梅瑟就可能是因為體恤了百姓的輭弱人性而立了法容許人休妻的,但卻不包括休夫!可是這不能代表必定是上主的意思。只是人的法律開了一道方便門而已。當然 ,有些婚姻開始之先就是錯配,甚至可以說是在法律的角度下它是無效的。但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最後,與我們一起走人生路的上主,基督藉着聖神的陪同下和我們緊密地在一起,每天都在我們的心中嘗試與我們交流,鼓勵、安慰、提點和警醒我們。我們都是來自同一位上主,同一個源頭的。 所以,大家都是弟兄姊妹。耶穌可以讓自己為了我們這些手足們而死,我們也要效法他為更大的善與愛隨時準備犧牲自己。

有婚姻關係或當過父母的必然可以明白。父母為了子女的需要,夫妻為了維持婚姻關係及讓它得以成長,就是自己的犧牲看似沒有可見的回報,他們仍然是相信為了愛,為了對方,為了一個共同期盼的未來,這些犧牲都是有意義的。其實,受造界也需要我們這份犧牲的精神,環保才可以有機會成功。

愛得更大更深的,犧牲雖大,但它的意義才是讓願意犧牲的人喜樂與滿足的渠道。

+ 周守仁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首場全體大會:聆聽樹立可信的見證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教會會議秘書長格雷奇(Mario Grech)樞機10月2日下午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首場全體大會上發表開幕致詞,首先歡迎368位全體成員時隔一年後從世界各地回到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的圓桌前。接著,格雷奇樞機將目光放在國際時事上。

衝突的緊張局勢加劇

與教宗同桌的格雷奇樞機說:「就在我們舉行這大會的時候,世界許多地方正在打仗!我們處於衝突擴大的邊緣。」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這幅聖母畫前,樞機問道:「要經過多少代人,交戰的民族才能重新『一起坐下來』交談,攜手共建和平的未來?」

和平之恩

來自戰爭地區或國家的世界主教會議與會者在保祿六世大廳內以弟兄姊妹相待。格雷奇樞機說:「通過他們的聲音,我們可以聽見那些轟炸下受苦的人的喊叫和哭聲,尤其是孩童的,他們沉浸在這仇恨的氛圍中。作為信徒,我們蒙召為萬民盼望並祈求和平的寶貴恩典。」

可信的見證

除了不停為和平祈禱以外,也要做出「可信的見證」。世界主教會議本身就是「可信的見證」:因為「世界各地的男女齊聚一堂,聽從聖神、彼此聆聽,這為世界是個反對的記號」。「同道偕行的教會是給當今社會提出的一項建議」。

聆聽,而非改變結構

接著,格雷奇樞機談論了大會的使命:「很多人以為,世界主教會議的目的是要改變教會的結構,或者加以改革。」這是教會上上下下瀰漫的一種「焦慮感」,但每個人對「革新及其優先事項」的想法不盡相同。

格雷奇樞機重申,關鍵在於聆聽的幅度,它是同道偕行進程所有階段的核心:從地方教會內的諮詢到主教團內的諮詢,從大洲會議到2023年與教宗一起舉行的第一會期。「上述的階段看似構成一個線性的進程,天主子民表面上只出現在起點,讓人誤以為決策進程卻把持在少數人的手中」。但事實並非如此。

循環的進程

實際上,「普遍的共識源自於聆聽所有的人」。在每個階段,「我們都把聆聽的成果反饋給地方教會」。因此,這是一個循環的進程,而且它的結論不是「一份理論聲明、最後文件,而是教會的具體生活」。

來自世界各地的貢獻

格雷奇樞機在致詞的結尾解釋道,世界各地主教團準備了108份全國綜合報告呈交給教會會議秘書處。此外,天主教東方禮教會也提交了9份回函,男修會總會長聯合會(USG)和國際女修會總會長聯合會(UISG)則代表奉獻生活者遞交報告。「這豐富的材料,加上個人和團體自願寄來的觀察報告,構成了我們現在手中《工作文件》的頂梁柱」。

第二會期不是重複第一會期

世界主教會議總發言人霍勒利希(Jean-Claude Hollerich)樞機在長篇開幕致詞中,先是祝願在場每個人都能感到「被接納」。隨後,他談論了今年7月9日發布的文件的細節,以及第二會期的目標。他澄清道,第二會期「絕非重複,更不是純粹延續第一會期」。2023年大會的目標是互相認識,「更好地瞭解別人的教會背景」;而在這第二會期,世界主教會議成員蒙召「清楚辨認出可行的成長途徑,並邀請各地教會踏上旅途」。

《工作文件》有如蒸餾酒

霍勒利希樞機形容第二會期的《工作文件》有如「蒸餾酒」,那是教會過去三年經驗的精華。這份文件不同於上一份文件,因為「我們的任務不一樣」:前一份文件囊括了大約300個提問,而在這第二份《工作文件》中,一次只提出大概10個問題,因為現在不再是提問題的時候,而是要採取行動,往「同一個方向前行」。樞機也表明,《工作文件》「不是最後文件的草稿,卻網羅了進程的果實,由我們負責分辨」。

與研究小組對話及工作

此外,霍勒利希樞機也闡述了工作方法,以及本次會期與上次會期的差異所在,第一個便是與教宗今年2月成立的研究小組的對話。樞機強調,「我們旅途的夥伴是我們的對話者」。

在首場大會結束前,研究小組各派一名代表匯報了該小組接下來幾天和幾個月的工作計劃,提出省思和主題。此後,世界主教會議成員與研究小組成員將會持續對話。霍勒利希樞機說:「秉持同道偕行的風格,在總發言人報告時間,我就不是唯一一個說話的人了。」

然後,這位總發言人列舉了研究小組探討的議題:大公合一的旅途;天主教東方禮教會與拉丁禮教會的關係;窮人的吶喊;主教的服務;司鐸、執事,以及與天主子民的關係;同道偕行的培育;數字領域;地方教會之間的關係;世界主教會議機構的功能;羅馬主教在合一上的服務;信理、牧靈和「有爭議的」倫理問題;以及教會內的職務,以及神恩與職務的關係。

女性

關於這最後一點,聖座教義部長費爾南德斯(Victor Manuel Fernández)樞機表明,其中也要探討女性在教會內的地位、與領導團體有關的決策進程,以及女性執事職,並且考慮到「教宗的公開立場」。「眾所周知,他不認為這問題已經成熟」。

這「仍有機會繼續深入討論,但是在聖父教宗的心裡,在急於談論可能授予某些婦女執事職之前,還有其它仍要探討、有待解決的主題」。樞機提醒一個風險:「執事職成為少數婦女的慰藉,而在教會內參與決策的決定最後卻被忽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開幕彌撒:每一份貢獻應是恩典,不可強行推進議程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聆聽、分辨天主的聲音、擺脫一切妨礙“在差異中創造和諧”的因素、開放心胸、“成為渺小的人”,好能“以謙卑的心”彼此接納。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十六屆常規會議第二期會議中,這些是應有的態度。教宗方濟各10月2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大會的開幕彌撒中,闡明了上述要點。

在共融中聆聽

教宗提醒在場參禮的25,000名信眾,世界主教會議“是一個旅程”。在這個旅程中,上主將數百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弟兄姊妹”的“經歷、夢想和希望”交到“與會者的手中”,讓他們努力“了解該走哪條路,才能達到祂希望將我們領到的地方”。教宗解釋,為識別出天主的旨意,需要“以尊重和專注的態度,藉著祈禱和聖經的光照”,接受“在這三年的密集工作、分享、交流,以及心智淨化的耐心努力中,收集到的所有貢獻”。

教宗指出,實際上,這就是“在聖神的幫助下”,需要“聆聽和理解”所提出的“看法、期望和建議”,一起分辨“天主對教會說話的聲音”。教宗提醒,世界主教會議“不是國會開會,而是在共融中聆聽的地方”。教宗也告誡,為能聆聽,就需要“擺脫在我們內和我們彼此間能阻礙“聖神的愛”在差異中創造和諧的因素”。

“誰若傲慢地認為聆聽上主的聲音屬於自己的專利,他們就沒有能力聆聽。相反,我們應以感恩和樸實的態度來接納每一句話,成為天主恩待我們弟兄姊妹的回音。具體來說,我們要當心不可將我們的貢獻變成需要維護的自尊或要強行推進的議程,而是將它們作為需要分享的恩典,甚至隨時準備犧牲局部的利益,如果這能有助於按照天主的計劃一起讓一些新事物誕生的話。”

問題的解決在於天主

教宗警告,封閉在自己看問題的視角和自己的主張內,結果就是“損人利己”,不聆聽他人,尤其不聆聽上主的聲音。問題解決的方案不在於我們,而在於天主,因此需要以信賴之心聆聽上主。

敞開心懷,為他人奉獻

教宗繼續表示,在世界主教會議的與會者中,有“能幹、素質良好的人”,他們能提供“有才華的省思和見解”,這是一種“財富”,能“激發”、帶動“以更開放的方式思考和果斷地前行”,幫助人“即使面對挑戰和困難,仍保持堅固的信仰”。再就是,需要有“開放的心、對話的心”、“敞開心扉”、“彼此奉獻,成為接納的擁抱和避風港”。

在世界主教會議中,每個人既能“自由地表達意見,也能感受到身邊有愛他、尊重他、欣賞他的朋友,他們也願意聆聽他的心聲”。這是關於“擁抱、保護和關懷”,而不是“便利的技巧”,是出於“教會的特質”。

教宗接著指出,“那要緊的、基本的乃是和諧” ,而和諧只能由聖神產生,聖神“是和諧的大師,祂在如此多的差異中卻能創造出一個聲音,但其中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教宗說:“教會需要和平與開放的場所,這首先要在心中創造,讓每個人都感到被接納,如同母親懷抱的孩子,又如被父親舉到臉頰上的嬰兒。”

開闊視野,拓展胸襟

然後,在意識到世界主教會議必須面對的議題時,需要開放心智。教宗說:“鑑於世界主教會議的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它要求我們成為“寬大的人”,在思想、心胸、視野上有遠大的襟懷,因為要面對的是‘重大’而棘手的問題,它們的情況廣泛且普遍。”

教宗最後總結道,但需要記住,“唯有放低身段,才能完成我們所受託的使命,讓自己成為渺小的人,以謙卑的態度彼此接納原本的樣子”,因為“教會內地位最高的人就是最應放低身段的人”。

此外,教宗方濟各主教會議開幕彌撒時欽定10月7日為祈禱及守齋日,那是哈瑪斯恐怖襲擊以色列滿一週年的日子。教宗說:「我籲請所有的人為世界和平善度祈禱和守齋的一天。」

此外,教宗也宣布要於10月6日再次前往羅馬聖母大殿,請求聖母為和平轉禱。他要求世界主教會議所有聚集在羅馬的成員都來參加這項活動,並且說:「為了請至聖聖母瑪利亞為和平之恩轉求,接下來的主日我要前往聖母大殿,在那裡誦念《玫瑰經》,沉痛地懇求聖母。」

教宗方濟各自上任以來,多次邀請信眾為不同地方的局勢祈禱和守齋:2013年為敘利亞、2017年為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南蘇丹、2020年為黎巴嫩、2021年為阿富汗、2022年為烏克蘭,以及2023年為聖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我們羞愧地向因我們的罪過而受傷的人請求寬恕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我們深感羞愧,請求寬恕⋯⋯。」七位樞機,即格拉西亞斯(Gracias)樞機、切爾尼(Czerny)樞機、奧馬利(O’Malley)樞機、法雷爾(Farrell)樞機、洛佩斯(López Romero)樞機、費爾南德斯(Fernández)樞機和順伯恩(Schönborn)樞機,宣讀了如此開頭的禱詞,代表教會發聲,懇求天主的寬恕。

這些是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開幕前夕懺悔守夜禮的祈禱意向,由教宗方濟各親筆撰寫。他在省思中解釋說:「我們需要說出我們重大罪行的名字。我們平時把它們藏匿起來,或者用太文雅的言詞加以談論。」

把見證傳給青年

大約2500名信友於10月1日傍晚6點齊聚在聖伯多祿大殿,參加了這場守夜禮。除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全體成員以外,多名青年也應邀參加,坐在第一排。教宗在省思時轉向他們,說:「我們已經做了我們的部份,包括錯誤在內。我們竭盡所能繼續使命,但現在我們轉向你們這些年輕人,你們期待我們傳承見證、請求寬恕,甚至是請你們寬恕,如果我們不是可信的見證人的話。」

三名見證人

懺悔禮儀中有三名倖存者做了見證,他們分別遭受過司鐸的施暴、船難,以及敘利亞的炸彈。

南非的老楞佐(Laurence)小時候遭到一名司鐸侵犯。他指出,當時那名司鐸「幾個月都用讚美、體罰、心理操縱並窮極一切其它手段來操縱他、釣他上鉤」,後來對他施加性侵犯。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但是,受害者的指控幾十年來卻「遭忽視、被掩蓋,或是在內部處理掉,而沒有被上報到當局那裡」。這種「不負責任」的作法使得加害者繼續為非作歹,「危害很多人從前對機構的信任」。

科特迪瓦的索蘭潔

接著,科特迪瓦的索蘭潔(Solange)做了見證。她剛於5個月前在意大利上岸,帶著「她的整個非洲」來到聖伯多祿大殿。這些移民經歷了荒漠、飢餓、口渴和各種暴力,很多婦女因此懷孕。他們身上的傷痕明顯可見,但心靈深處也受到打擊:「倖存者背負著很深的內疚感,因為他們成功抵達了目的地,而他們的許多旅伴卻失敗了。」

迪瑪修女為敘利亞戰爭發聲

第三名見證人是敘利亞霍姆斯的迪瑪(Deema)修女。她表示,戰爭「不僅摧毀了建築物和街道,也重創原本緊密的聯繫」。在敘利亞戰爭期間,各種形式的同情心毀於一旦,別人成了敵人,人情味蕩然無存,甚至連殺人都被合理化。有人告訴修女說:「我害怕被我的穆斯林朋友殺死。」然而,在「自私、暴力和貪婪」的碎石瓦礫中,閃耀著團結互助的光輝、抵拒仇恨的光芒。促進非暴力的努力成了一種「無聲的譴責,卻極力地對抗那些從戰爭中牟利、販賣軍火、征服土地或增加權勢的人」。

教宗的省思

教宗在靜默片刻後,展開了他的省思,將分裂的世人帶到天主的台前,說:「我們在這裡乞求天父的慈悲。」教會「始終是神貧的教會,是請求寬恕的罪人的教會」,不只是有義人和聖人。「沒有人能獨自獲救,而是一個人的罪過同樣會給許多人造成影響:如同一切在善內彼此相連那樣,在惡內也是如此」。「唯有治療病態的關係,我們才能成為同道偕行的教會」。告明所犯的罪,我們才能恢復在傳教使命上的可信度,治癒傷口。

像稅吏那樣祈禱

教宗接著談論禮儀選讀的福音:一名法利塞人和一名稅吏祈禱,前者假裝祈禱,其實在誇耀自己;後者痛哭不已,懺悔己罪。(參閱:路十八9-14)

教宗說:「我們大家今天都有如稅吏那樣眼神低垂,為我們的罪愆而深感羞愧。」「我們跟他一樣站在後面,放下自負、虛偽和傲慢。我們做主教、司鐸、男女奉獻生活者的,也要如此。我們不可在呼求天主聖名的時候,不向弟兄姊妹、不向大地和萬物請求寬恕。」

暴力愈加野蠻

在世界主教會議啟動新階段的前夕,教宗問到:「要是不修和,我們怎麼能做個同道偕行的教會呢?」面對災禍和無辜者的痛苦,我們會問:「上主,祢在哪裡?」然而,我們也必須自問,當我們無法以善制惡時,我們負有什麼責任?「我們無法宣稱解決衝突,同時又助長暴力,放任它變得愈加野蠻;自己躲開禍事,卻給別人製造痛苦;救了自己,但造成別人的死亡。」我們怎能把自己的快樂建在別人的痛苦上?

打破惡的鏈條

因此,辦告解是一個「在教會內和對教會重新建立信任的機會」,能「開始治療那不停流血的傷口,打破『惡的鏈條』」。

省思結束後,教宗靜默片刻。然後在場眾人起立並低下頭。教宗誦唸最後的禱詞,再次懇求天主的寬恕,說:「我們以不忠損害了祢的面容,求祢幫助我們恢復祢的面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