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五周 星期一 福音反省

若望福音 8:1-11

那時候,耶穌上了橄欖山。清晨他又來到聖殿,眾百姓都到他跟前來,他便坐下教訓他們。那時,經師和法利塞人帶來一個犯姦淫時被捉住的婦人,叫她站在中間,便向耶穌說:「師傅!這婦人是正在犯姦淫時被捉住的,在法律上,梅瑟命我們該用石頭砸死這樣的婦人;可是,你說什麼呢?」他們說這話,是要試探耶穌,好能控告他;耶穌卻彎下身去,用指頭在地上劃字。因為他們不斷地追問,他便直起身來,向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吧!」他又彎下身去,在地上寫字。他們一聽這話,就從年老的開始到年幼的,一個一個地都溜走了,只留下耶穌一人和站在那裡的婦人。耶穌遂直起身來向她說:「婦人!他們在那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沒有人。」耶穌向她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反省

《罪赦 · 新生》

經師和法利塞人再次設下圈套陷害耶穌,心想今次定必令耶穌陷於兩難的局面:若為犯姦淫婦人說話而不砸死她,則有違法律,若說這婦人應被砸死,則有違耶穌宣講慈悲和寬恕之道。

耶穌深知他們的詭計,此時無聲勝有聲,彎身在地上用指頭寫字,不知是否在寫下人的罪過?釋經學者引用耶肋米亞先知書:「上主,以色列的希望!凡離棄你的,必要蒙羞;上主,凡遠離你的,必被記錄在地上。」(耶17:13)說明天主才是一切人的審判者,更是公義的立法者:「上主在西乃山上向梅瑟說完了話,交給他兩塊約版,即天主用手指所寫的石版。」(出31:18)

在經師和法利塞人不耐煩的追問下,耶穌充滿智慧地回應:「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吧!」從年長的開始到年幼陸續離開。當然不是代表越老便一定越多罪過,祇是年長者較心智成熟,有自省能力,發現己罪。

罪婦不但獲得罪赦,同時也要聽從耶穌的教導,不再犯罪,重渡新生。經師、法利塞人和群眾同樣蒙天主的寬恕,自愧自省己罪,不敢投砸第一塊石頭。

「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瑪7:1)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方濟各:倫理神學不應出自辦公桌,而要關注實際生活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23日在克萊孟廳接見了300名前來梵蒂岡參加晉見活動的人士,他們是宗座亞豐索學院的成員和出席聖亞豐索會議的代表。教宗勉勵他們“始終站在具體的人的一方,切莫忘記聆聽子民”,並使用“子民的語言”及提出切實可行且人性化的倫理生活建議,使神學反思的成果能為人們所接受。

教宗指出,所提供的應是“一種基督信仰生活的建議”,而不是一種冷漠、出自辦公桌上的倫理觀念。“倫理神學家、傳教士和聽告解司鐸必須與天主子民建立活躍的關係,尤其聽取最弱小者的呼聲,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從他們的角度看待生活,為他們提供反映天父永恆大愛之光的答案”。

談到生物倫理問題,教宗要求在場人士培養“聆聽和對比的耐心,如同聖亞豐索針對在出現矛盾的情況下所叮嚀的那樣”。教宗說,“需要避免兩極分化的極端主義態勢”,運用“聖亞豐索一向指明的‘中庸之道’的原則”,而折衷並非“一種圓滑的平衡”。“生物倫理學的提議必須關注人的實際悲哀處境,他們面對生活上的道德困境往往不知所措”。

此外,在當下複雜且急速變化的時代中,教宗邀請在場人士具有“成熟的良知”,為弟兄姐妹服務。在社會道德問題上,我們應謙卑地與天主子民同行,避免有指責的心態。“環境危機、生態轉型、戰爭、能夠左右人們生活、甚至製造新的奴隸的金融系統,以及在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之間建立兄弟情誼:這些課題必須激勵我們進行研究和對話”。

亞豐索學院於1949年由贖主會會士成立,將於明年慶祝創校75週年。這所學院隸屬宗座拉特朗大學,本著聖亞豐索的精神並依照教會的訓導,尤其是梵二大公會議的訓導,研究人在個人與信仰團體生活中的全部良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四週 星期五 福音反省

若 7:1-2, 10, 25-30

那時,耶穌周遊加里肋亞各地。祂不願在猶太地區走動,因為猶太人想殺害祂。猶太人的帳棚節快到了,等祂的兄弟們都上去過節後,耶穌也上去了,但沒有張揚,似乎是秘密地去了。有些住在耶路撒冷的人說:「這個不就是他們要殺的人嗎?現在祂公開地講話,卻沒人出言反對祂。莫非我們的領導們真正確認祂就是基督?但基督出現時,沒人知道祂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卻很清楚這人的來路。」耶穌在聖殿裡教導人,便高聲宣告說:「你們說認識我,也知道我從哪裡來的嗎?我不是憑自己來的,那派遣我來的是至真者,但你們卻不認識祂,我卻認識祂,因為我來自祂那裡,是祂派遣我來的。」他們就想抓住耶穌,但無人能下手,因為祂的時刻還沒有到。

反省

《時辰未到》

耶穌在若望福音中說明了他自己的天主性,但法利塞人聽不入耳,便處處乘機用方法捉拿耶穌。由於父的預期尚未到來,耶穌便離開猶太前往加里肋亞,繼續他的傳教事業,四處宣講治病,行善濟世。

當時正值帳棚節,過節氣氛濃厚而吸引門徒們參加,耶穌也暗自去了。由此看來,有人認識耶穌,亦知道他的由來而非常擁戴他為默西亞,也有人知道他從那裏來的,但卻不承認他是由父派遣來的。於是法利塞人便從中滲入,並進行勾結,準備圖謀殺害耶穌。

在討論中,他們也進退維谷,一者,像猶太人一樣,他們也認為耶穌是拯救以色列的默西亞,因為事實上耶穌的言行和施行奇蹟完全符合;二者,耶穌在加里肋亞隱居在納匝肋的生活又誰能知曉,眼見耶穌語正辭嚴而深遠地影響群眾,更使他們懷恨在心,期待下手的機會。

其實歸根究底,因為時辰未到,天父末給予適當時期,耶穌乃隨時候命而已。救贖工程是天機不可泄露,故此默西亞秘密也要等待時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方濟各:水是基本財富,不應成為浪費、濫用和爭戰的對象

圖片:Cathopic

“我的上主,願祢受讚頌,因為祢創造了水,它是多麼有用而謙卑、珍貴而純潔!”教宗方濟各引用亞西西聖方濟各的《造物讚》(Cantico delle Creature)重申了水的重要性,指出水是越來越受到威脅和爭奪的“基本財富”。

紐約會議
教宗說:“在聖人淳樸的話語中,我們感受到了受造界的美好,也意識到照料受造界所面臨的挑戰”。然後教宗把目光轉向正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2023年水事會議。他說:“我為這項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而祈禱,並希望這一重要事件能加速有關倡議,惠及那些遭受缺水之苦的人”。

普世性呼籲
因此,教宗方濟各向所有人發出呼籲:“水不能被浪費,不能被濫用,也不能成為戰爭的理由,而必須為了我們和後代子孫的利益而得到保護。”

聯合國的警告

當天上午,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紐約會議期間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對世界水危機的風險敲響了警鐘:由於過度開發和“吸血鬼式”的消費,人類這一“命脈”短缺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迫在眉睫的風險是一場全球危機:世界正在“盲目地走在一條危險的道路上,以不可持續的速度用水、污染和全球變暖正在耗盡人類的命脈”。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約有20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而36億人無法獲得可靠的衛生設施。該文件指出,在過去的40年,全球用水量每年增加約1%,預計在2050年前將保持類似的增長速度。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四週 星期四 福音反省

若5:31-47

「如果我為我自己作證,我的證據不足憑信;但另有一位為我作證,我知道他為我作的證足以憑信。你們曾派人到若翰那裏去,他就為真理作過證。其實我並不需要人的證據,我提及這事,只是為叫你們得救。若翰好比是一盞點著而發亮的燈,你們只一時高興享受了他的光明。但我有比若翰更大的證據,即父所託付我要我完成的工程,就是我所行的這些工程,為我作證:證明是父派遣了我。派遣我來的父,親自為我作證;你們從未聽見過他的聲音,也從未看見過他的儀容,並且你們也沒有把他的話存留在心中,因為你們不相信他所派遣的那位。你們查考經典,因你們認為其中有永生,正是這些經典為我作證;但你們不願意到我這裏來,為獲得生命。」「我不求人的光榮;而且我認得你們,知道在你們內沒有天主的愛情。我因父的名而來,你們卻不接納我;如果有人因自己的名而來,你們反而接納他。你們既然彼此尋求光榮,而不尋求出於惟一天主的光榮,你們怎麼能相信我呢?不要想我要在父面前控告你們;有一位控告你們的,就是你們所寄望的梅瑟。若是你們相信梅瑟,必會相信我,因為他是指著我而寫的。如果你們不相信他所寫的,怎會相信我的話呢?」

反省

《內心深處去尋找天主》

今天的福音講到爲耶穌做見證。當耶穌在祂的生命中完成天父的工程,祂就是這樣為天父做見證。天主在你生命中需要完成什麽工程呢?我們花很多時間去尋找這個工程,把它當作是一本規則或工作清單。禱告、禁食和施捨,這可能是我們在四旬期需要完成的工程。我們也許認爲一旦完成了這些,我們就會得到永生。對當時的人們來説,經典是律法,是本規則、是清單。但他們沒有意識到耶穌就是經典後面的天主。在律法的背後,是天主的愛。在這個四旬期,耶穌邀請我們超越律法、工作清單,而是深入到我們的內心深處去尋找天主的愛。祈禱不只是爲我們自己的需要,也是爲那些受苦的人祈禱。禁食,不只是禁食、禁飲,也要戒掉不善良的言語,對他人錯誤的凝視。施捨不只是給多餘的物質,而是要把自己所有的恩賜、才智、時間都獻給天主。讓我們在這四旬期期間,更深入地去尋找內心深處天主的愛吧!
耶穌,教導我們用一顆愛祢的心來禱告、禁食和施捨。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公開接見:福傳的首要途徑是見證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22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活動開始前,教宗與幾名兒童乘坐白色吉普車抵達大殿前的石階上,受到佛羅倫薩地區團體揮旗擊鼓的熱烈歡呼。教宗繼續以福傳的熱情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這次依照先教宗聖保祿六世的《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的教導,特別論述了福傳的首要途徑:見證。教宗稱這道勸諭是“在當代世界中福傳的大憲章”。

教宗首先表示,沒有見證就無法傳福音。所見證的乃是與道成肉身、在祂身上完成救恩的耶穌基督的個人相遇。見證必不可少,首先因為世界需要“宣傳福音者向自己講論他們所認識及熟識的不可見的天主”。(《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76號)這並非傳遞所謂關於天主的一種意識形態,或一種教義,不是的。所傳遞的是信仰在我生命中的體現:這就是見證。

此外,“現在的人寧願聽信見證……,即便他聽信宣講人,也是因為他是見證人”。(同上:41號)因此,為基督作見證是“福傳的首要方法”(同上),以及“為使福傳發生效力的一個基本重要的條件”(參閱:76號)。然而,基督信仰生活的見證必須受到信德的光照。教宗解釋,這信德“改變我們,改變決定我們選擇的關係、準則和價值”。見證“不能撇開所信、所宣講,以及所生活之間的一致性”。

“一個人如果所信和所生活出的彼此和諧,他就令人相信,即他如何相信及如何生活。許多基督徒只說自己相信,做的卻是另一套,好似他們不是基督徒。這是虛偽。見證的反面是虛偽。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這人每個主日都去望彌撒,之後卻如此如此地生活’。的確,這是反見證。”

接著,教宗用保祿六世在那道勸諭中的提問,說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回答這三個基本重要的問題:‘你相信你所宣講的嗎?你根據你所相信的度生活嗎?你宣講你所生活的嗎?’(參閱:76號)我們不能滿足於不費力、已經包裝好的回答。我們必須接受在尋找中甚至是不穩定的風險,完全信賴聖神的行動,祂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施展作為,推動我們總是去跨越:跨越我們的邊界,跨越我們的障礙,跨越我們的限度,任何類型的限度”。

教宗指出,基督徒生活的見證也體現在“走成聖的道路”。不過,“成聖不是專為少數人保留的,不是的;成聖是天主的恩賜,要求受到接納並為我們和他人結出果實。我們蒙受天主的選擇和愛,我們必須將這愛帶給別人”。

教宗也強調,“福傳的對象不僅是他人,不僅是那些信奉其它信仰或無信仰的人”。而“我們自己、信仰基督的人及天主子民的活躍成員”也應接受福傳。“為了作出這個見證,教會本身‘也要從自己接受福音開始’(同上:15號)。如果教會自己不接受福傳,就成為博物館的一件展品。相反,那使她不斷更新的,正是自身接受福傳”。

此外,教宗也談到教會與當代世界的關係,指出天主聖言是滋養世界的種子。 “教會接受福傳是為了傳福音,這是個由聖神引領的教會。她蒙召在一個要求嚴格、不斷皈依和更新的旅途上行走”。這也需要“有能力改變理解的方式,活出她在歷史中作為福傳者的臨在,避免躲入被‘一向如此’的邏輯保護起來的地帶”。

“這就是說,教會與當代世界在對話中相遇,與當代世界對話,但每天都與上主相遇,與上主交談,讓聖神進入,祂是福傳的主角。沒有聖神,我們只能為教會做廣告,而不是傳福音。是聖神在我們內,是祂推動我們去傳福音,這是天主子女的真正自由。”

最後,教宗再次邀請眾人“閱讀或再次閱讀《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這道勸諭於1974年的世界主教會議召開後發表,專注於福傳。教宗稱這是保祿六世“為傳福音留給我們的遺產”,他的這位前任在這道勸諭中提到,“對教會而言,傳福音乃是將喜訊帶到人類的所有階層,以其影響從內心轉變,使同一人類面目一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四週 星期二 福音反省

若 5:1-16

這些事後, 正是猶太人的慶節,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在這些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都在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到水池中,攪動池水;水動後,第一個下去的,無論他患什麼病,必會痊癒。在那裏有一個人,患病已三十八年。耶穌看見這人躺在那裏,知道他已病了多時, 就向他說:「你願意痊癒嗎?」那人回答說:「主,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時候,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耶穌向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那人便立刻痊癒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來;那一天正是安息日。於是猶太人對那痊癒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不許你拿床。」他回答他們說:「叫我痊癒了的那一位給我說: 拿起你的床,行走罷!」他們就問他:「給你說拿起床來,而行走的那人是誰?」那痊癒的人卻不知道他是誰,因為那地方人多,耶穌已躲開了。事後耶穌在聖殿裏遇見了,他便向他說:「看,你已痊癒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 使他痊癒的就是耶穌。為此猶太人便開始迫害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做這樣的事。

反省

《愛的話語》

我們唯一的生命泉源是主耶穌: 今天耶穌問我們:「你願意痊癒嗎?」我們都想有更好的生命,但是耶穌今日的這邀請需要我們先做出改變。有時,我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殘疾」,以至於我們習慣性地選擇繼續過痛苦、傷害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若是渴望耶穌的治癒,我們需要積極配合且嘗試改變。在四旬期期間,耶穌對我們有什麽邀請?哪方面我們需要改變呢?改變不只是爲了改變,而是爲了拉近自己和耶穌的關係。福音中的病人,一聽到耶穌的話就立刻站起來。是什麽話有如此的力量?只有愛的話語才能穿透我們的心,安撫內心的煩躁,給人力量把頭腦裡的信仰,轉變成心裡的信任和信賴耶穌。要做真正的改變,我們需要聽到耶穌愛的話語,推動我們走向持久性的改變。
聖神,請祢耐心指導我們,讓我們在四旬期裡與耶穌的關係加深。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四週 星期一 福音反省

瑪1:16,18-21,24

雅各伯生若瑟,瑪利亞的丈夫,瑪利亞生耶穌,他稱為基督。耶穌基督的誕生是這樣的:他的母親瑪利亞許配於若瑟後,在同居前,她因聖神有孕的事已顯示出來。
她的丈夫若瑟,因是義人,不願公開羞辱她,有意暗暗地休退她。當他在思慮這事時,看,在夢中上主的天使顯現給他說:「達味之子若瑟,不要怕娶你的妻子瑪利亞,因為那在她內受生的,是出於聖神。她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若瑟從睡夢中醒來,就照上主的天使所囑咐的辦了。

反省

《遵從旨意》

聖經講述聖若瑟的篇幅不多,就連他的一句說話也沒有記載,但在天主的救恩計劃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聖若瑟完全相信天主在他身上承行的旨意,願意成為聖母瑪利亞的淨配及耶穌的養父,肩負照顧、保護和教養的重任,建立愛與共融的神聖家庭。

天使向若瑟報夢,傳遞天主的救贖大計。天主的啓示超越若瑟的認知層面,也與他的「仁義大計」大相逕庭,縱然未能完全明白,仍全心信賴,毫無異議地遵從天主的旨意。

當我們遇上不明所以的困難,不是祈求天主聽從我的意願,而是耐心尋求天主的旨意,全心全意信靠祂的帶領。

「若瑟從睡夢中醒來,就照上主的天使所囑咐的辦了。」(瑪1:24)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告解聖事不是人的法庭,而是天主施以安慰的擁抱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邀請信眾在告解聖事中與上主和祂的慈悲相遇,如同福音比喻中自稱為罪人的稅吏那樣,懇求上主憐憫,不要學同一個比喻裡的法利塞人掩飾自己的脆弱、沾沾自喜(參閱:路十八9-14)。教宗3月17日週五下午在羅馬恩寵之母堂主持懺悔禮儀時,在講道中提出這個勸勉。

恩寵之母堂緊挨著梵蒂岡城國,教宗今年選擇在這個堂區主持懺悔禮儀,為「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拉開帷幕。

教宗向信眾表示,天主始終等待我們,為能觸碰我們的傷口,接納我們的挫敗。在告解聖事中,「心靈的創傷得到治癒,內心得到平安」,因此告解聖事蘊含了「歡欣喜悅的相遇」。這聖事不是「令人恐懼的法庭,而是天主施以安慰的擁抱」。

當天禮儀的第一篇讀經選自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書。聖保祿寫道:「凡以前對我有益的事,我如今為了基督,都看作是損失。⋯⋯為了祂,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三7-8)教宗把保祿這番話與福音比喻中的法利塞人相連結,解釋說:這名盡責、守誡律的法利塞人自認為在宗教方面卓越超群,「自充為義人,自以為比他人更優秀」,但這為他其實是個「阻礙」。他拿「自我」來占據天主應有的位置,「即使他誦唸禱詞、作出神聖的舉動,但他並未真正與上主對話」。

「為此,聖經提醒道,唯有『謙卑人的祈禱,穿雲而上』(德卅五21),因為只有神貧的人,只有需要救恩、乞求恩寵的人,在天主面前既不數算功勞,也不矯揉造作,更不自以為是:他一無所有,所以他找到萬有,因為他找到上主。」

聖史路加描述了這個福音比喻兩個主角的「身體姿態」:法利塞人站立著祈禱,而「稅吏卻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都不敢」。教宗解釋道,這個法利塞人對自己很有信心,站得直挺挺的,彷彿他的優秀應該廣受讚賞。聖史雖然寫著他「這樣祈禱」,但他事實上是沾沾自喜:我進聖殿、我守誡律、我施捨濟貧。

「他的祈禱聽起來無懈可擊,他表面看起來是個虔敬的人。然而,他非但沒有向天主敞開自己,沒讓天主接觸他內心真實的情況,反倒虛偽地掩飾自己的脆弱。他不期待上主賞賜救恩,卻幾乎是索要救恩,把救恩當作獎勵自身功勞的獎品。」

比喻中的法利塞人毫不遲疑地「走向天主的祭台,占了第一排的位置,但他最終走過頭了,把自己放在比天主還要前面的位置!」相反地,稅吏站得遠遠的,而且恰恰是這個距離凸顯出他罪人的身份和天主的聖善,從而讓他感受到天父的擁抱。天父之所以抱得到他,正是因為他站得遠,因為他給天主留了空間。

「這在我們的家庭、社會,甚至是教會關係中,也十分真切!當我們懂得守護我們與他人之間的空間時,才有真正的對話。健康的空間讓每個人能夠呼吸,而不感到嗆水或喘不過氣。如此一來,那對話、那相遇能拉近距離,增進親近感。」

為了親近天主,教宗邀請每個信友對上主說:「我是眾罪人中的第一人。如果我沒陷入最汙穢的境地,那是因為祢慈悲地伸手拉住了我。」

天主在深處等待我們,因為祂願意在耶穌身上「進入深處」,占據「最後的位置,為眾人服務」;因為「祂不怕下降到我們所處的深淵,觸碰我們的傷口,接納我們的匱乏、人生的挫敗」。天主等待我們,「特別是在告解聖事中」等待我們。為此,教宗邀請每一個人做良心省察,因為比喻中的法利塞人和稅吏都住在我們心中。

「我們切莫躲在虛偽表面的後方,卻要懷著信賴之心,把我們的過錯、我們的不幸託付於上主的慈悲」。那一刻,「上主親近我們,拉近距離,扶我們重新站起來」。當我們承認自己赤裸裸的樣貌時,上主會為我們穿上節慶的禮服,因為告解聖事是「歡欣喜悅的相遇」。

教宗稱這聖事流露出上主「擁抱的溫柔」。在蕩子的比喻中,揮霍無度的小兒子回家後,正要開口說話,父親立刻抱住了他,不讓他說下去(參閱:路十五20-22)。這是「慈悲的擁抱」。

為此,教宗叮囑各位聽告解的司鐸弟兄,說:「你們要寬恕一切,總是寬恕,不要過度介入人們的良心。你們要讓人們自己娓娓道來,而且你們要像耶穌那樣接受著,眼神透露著撫慰,在靜默中表達你們的理解。拜託,告解聖事不是為了折磨人,而是為了賜予平安。」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帶領在場全體信眾效法比喻中的稅吏,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

「當我忘記祢或忽視祢時,當我把我自己的話和世界的話,放得比祢的聖言更前面時,當我自充為義人、輕視他人時,當我說他人的閒話時,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當我沒能照顧周圍的人時,當我冷漠對待貧困、受苦、軟弱或被排斥的人時,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為了那些反對生命的罪過,為了那些玷汙慈母教會美麗面容的壞見證,為了那些傷害受造界的罪過,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為了我虛假不實、不透明不守法的地方,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為了我那些隱藏的罪過,為了連我自己都沒察覺到、卻對他人造成的傷害,為了我有能力去做卻沒做到的善,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

誦念完這段痛悔的祈禱詞,教宗最後說:「讓我們向莫大恩典的喜樂敞開自己,也就是:天主的慈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接見佛教徒:宗教在增進友愛上起關鍵作用

圖片:Vatican Media

在日新月異的改變深深影響人類和地球的時代,宗教更是蒙召增進友愛,促進「相遇的文化」,特別是青年之間的相遇。教宗方濟各3月16日在接見台灣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代表團的成員時如此表示。該團體目前在羅馬進行宗教交流的「教育朝聖之旅」。

在對佛教徒的講話中,教宗強調其訪問是個絕佳時機,有助於「促進相遇文化」。我們在相遇中「冒著風險對他人敞開自己,相信我們將在他們身上發現朋友和弟兄姊妹」,並在過程中學習更加認識自己。

「當我們在他人身上感受到差異時,我們受鼓勵去接納並擁抱我們的差異」。教宗表示,「宗教交談的教育朝聖之旅可以成為豐富充實的泉源,為我們提供許多機會來彼此相遇、互相學習,欣賞我們不同的經驗」。

「為通往那些啟發他人的神聖價值觀和信念,相遇的文化搭建橋樑、推開窗戶。高牆阻隔人們,使他們被禁錮在成見、偏見或冷漠裡,相遇的文化則推倒這些高牆。」

教宗進一步指出,在一個宗教的神聖地點進行的教育朝聖之旅,「也能激勵我們去欣賞該宗教接近天主的獨特之處」。「在梵蒂岡和全羅馬的宗教藝術傑作,反映出一個信念,即:在耶穌基督身上,天主出於對我們人類大家庭的愛,親自來到了這個世界」。

此外,教宗也提到,宗教信徒在歷史中創造的「相遇的綠洲」,為「人類的整體教育」作出貢獻。在當今四分五裂的世界裡,「相遇的綠洲」變得更加必不可少。關於這點,教宗強調了宗教在教育青年方面起的關鍵作用,稱這能「增進我們世界上的普世友愛」。

教宗最後祝願該代表團在羅馬的朝聖之旅能加深他們與基督信仰傳統的相遇、與塵世之美的相遇。願他們在羅馬的相遇時刻「能成為增長知識、智慧、對話和理解的寶貴機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