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鴻禎蒙席在民法上被正式認可為中國天津教區的主教

圖片:信德網

「聖座滿意地獲悉,今天,2024年8月27日,石鴻禎(聖名默爾爵)(Melchior Shi Hongzhen) 蒙席在民法上被正式認可為天津的主教。」梵蒂岡新聞室對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這位主教的消息如此表示,並補充道,「這一舉措是聖座與中國政府多年來建立對話的一項積極成果」。

石鴻禎主教生於1929年,1954年7月4日晉鐸,1982年6月15日被祝聖為天津的助理主教。2019年6月,他接替李思德(聖名斯德望)主教的職務。梵蒂岡新聞室的公報最後提到,天津教區大約有56000名信徒,他們分布在21個堂區,62名神父和不少修女在那裡服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信德網報導) 2024年8月27日上午,經天津市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同意併報中國天主教主教團批准,天主教天津教區舉行石鴻禎就職主教儀式。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主教團副主席李山主教應邀出席儀式並演講。

就職典禮由天津市天主教「兩會」主席王學凌神父主持,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秘書長楊宇神父宣讀中國天主教主教團批准書。石鴻禎在就職典禮上莊嚴宣誓,遵守國家憲法,維護祖國統一與社會和諧,愛國愛教,始終堅持我國天主教中國化方向。遵守天主誡命,善盡主教牧職,忠實宣講福音,與天津教區神長、教友一道,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加本次活動的有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代表、天津市天主教「兩會」人員及教區神父、修女和教友代表共 100人。

石鴻禎主教,聖名:默爾爵,天津武清人,1929年1月 出生,1954年晉鐸,一直在天津教區服務。

圖片:信德網

來源:信德網

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整體生態學與永續發展會議【網上重溫】

整體生態學與永續發展會議
語言:普通話 

極端天氣越來越嚴峻,人為的生態危機已不能忽視。教宗方濟各2015年的《願祢受讚頌》通諭提出了整體生態的願景,指出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窮人的呼聲與大地的呼聲是分不開的,必須在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中也作出改變。社會亦需要一種以人性尊嚴為本的新發展模式來促進大眾福祉。

通諭也指出,宗教和靈修傳統應該在人類回應生態危機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3年天主教會宣布利瑪竇神父為可敬者,稱揚他包容的態度,在中國跟不同文化宗教人士對話。今天整體生態學的視野,也應該包括學術界和活動家之間的對話。故而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聯同澳門和台北的利氏學社、北京中國學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創新研究中心,於2024年6月舉辦「整體生態學與永續發展會議」,邀請兩岸四地的學術界和推動生態關懷人士參加,為照顧我們的共同家園而努力。

歡迎點擊下載以下文件

2024 整體生態學與永續發展會議 【場刊】

講者介紹

會議摘要

主題演講:
整體生態學與永續發展
林新沛教授

第一節:氣候公義與人權
講者:吳雯菁修女,阮美賢博士

回應:李旻達博士
主持:李宜靜教授

第二節:經濟政治的新範式 
講者:鄧希煒教授,陳輝立教授

回應:高明瑞教授
主持:卞洋博士

分享:各地實踐 
零廢棄村落:陳立雯女士

荒野保護協會:謝祥彥先生,楊欣惠女士
澳門旅遊大學:管潔琦教授
蘆葦花開生態教育基金:周豁然女士
主持:胡嘉明教授

圓桌討論:靈修傳統與永續發展
天主教:邵燕玲女士
基督教:賴品超教授
道教:陳霞教授
佛教:陳紅兵教授
伊斯蘭教:馬占明教授
主持:陳輝立教授

來源: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向以促進中西文化溝通為己任,自宗教研究成立之初,已開設與天主教研究相關之課程。在2005年,承蒙天主教香港教區慷慨捐助,在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之下設立天主教研究中心,以進一步發展天主教研究。經過十多年的穩步發展,天主教研究中心於2019年再踏上新台階,由以高等教育及學術研究為優先的耶穌會中華省接掌管理。

教宗告別新加坡,結束亞太四國訪問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結束了第45次國際牧靈訪問,這也是他開始宗座牧職以來最長的一次旅行。教宗乘坐的新加坡航空公司專機於當地時間中午12時25分起飛。啟程前,教宗在樟宜機場的「石斛蘭」廳受到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部長̀的迎接,二人進行了簡短的會談。

在進入機艙前,許多人向他致意,有些人要求與他自拍,還有人將一本書贈送給教宗。一如往常,他會在飛機上回答記者們的提問。

路程最長的旅行

教宗在新加坡的最後一項活動,是在「公教初級學院」(Catholic Junior College)與青年舉行跨宗教會晤。之後,他從那裡直接前往機場,需要經歷12個多小時的飛行旅途才能回到梵蒂岡。教宗方濟各從9月2日至13日訪問了4個國家: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新加坡,乘坐了7次飛機,發表了12次講話及4次彌撒講道。

空中電報

飛機啟程後,教宗拍發電報給新加坡共和國總統尚達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表達了「深切的感激之情,感謝總統的熱情歡迎和慷慨款待」。教宗表示必為該國的和平、團結及福祉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勸勉神職弟兄成為善牧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13日早上8時30分,教宗在聖方濟各避靜院會見新加坡總教區的神職人員。吳誠才樞機代表大家歡迎教宗,致辭中提到教宗曾說過神父們應該像耶穌善牧一樣,身上有羊群的味道。之後教宗向在場神職發表簡短講話,進一步闡述該如何成為好牧人。

新加坡華文教務委員會總神師蕭永倫神父告訴《海星報》,教宗表示牧人要走在羊群前面,中間和後面。走在前面為引導羊群,走在中間為照顧羊群,走在後面有兩個作用。第一是保護羊群,第二是驅使走錯方向的羊回歸正途。教宗也強調,牧人要和天主保持密切的關係,熱心祈禱,做一個忠實的天人中保,把人們的需要帶到天主那裡去,也把天主的恩寵帶給人們。

教宗停頓了一下,向在場的神職微笑說:「要常微笑。不要做一個黑臉的人。要為你周圍的人帶來微笑和歡樂。」蕭神父表示大家聽後忍不住都愉快的笑了,神父們對教宗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深為感動。

在結束講話前,教宗看見在場有兩位修女,隨機補充了幾句話。他說修女在教會內可以扮演母性的任務,把天主的慈愛溫良帶給眾人。而教會就是一位好母親,她要關懷和照顧她的子女們。

最後教宗降福大家,並和神職們合拍全體照。他也通過教區代表分送在場每一位一串玫瑰珠。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會見新加坡青年:你們要有勇氣,走出舒適圈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新加坡公教初級學院與青年進行跨宗教交談,期勉他們在不同宗教的青年之間推動團結與希望。大約600名與會者分別來自50多所學校和宗教組織。十幾名宗教領袖也出席了本次聚會。

這是青年引頸期盼的一項活動。他們以歡呼聲、歌唱聲和舞蹈,熱情迎接了教宗,其中多名表演者是殘疾人士。教宗選擇放下講稿,即席回應三名青年的提問。他們三人分別是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天主教徒,在活動開始之際做了見證,並提出了幾個疑惑向教宗請益。

躲在安逸的環境裡批評和舒適圈

這三名不同宗教的青年都提到了躲在安逸的環境裡批評的現象,請教如何才能走出舒適圈,如何才能在青年當中推動宗教交談,如何才能克服對判斷的恐懼,如何才能善用人工智能的機會並且管理隨之而來的風險。

這些話語打動了教宗方濟各,他注視著在台上坐在他身邊的青年,發自肺腑地回答說,青年很勇敢,因為他們朝著真理邁進,因為他們前行,因為他們有創意,但是青年必須提高警覺,切莫躲在安逸的環境裡批評。教宗解釋道,批評必須有建設性,否則就會招致毀滅,難以走上新的道路。批評需要勇氣,接受別人的批評也需要勇氣,「這是青年之間的誠懇對話」。

「年輕人必須有勇氣建設,有勇氣向前邁進,走出舒適圈。一個選擇總是過著安逸生活的青年,就是一個發胖的青年。你們笑了!但他不是肚子發福,而是頭腦變得遲鈍。所以,我告訴年輕人,你們要冒險、要走出去,不要害怕。恐懼是一種獨裁的態度,會使你們裹足不前。」

懂得承認錯誤

教宗表示,重要的是,犯錯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接著,教宗邀請在場眾人思考,以下兩種情況哪一個更糟糕:一種是因為邁上了旅途,所以犯錯;另一種是因為把自己關在家裡,所以就不會犯錯。

教宗說:「一個不去冒險、害怕犯錯的青年,就會未老先衰,明白嗎?」

不可變成媒體的奴隸

在青年的提問下,教宗談起他很關心的一個議題,即媒體的使用。教宗稱不使用媒體的人是「封閉」的青年,相反地,受到媒體奴役的青年,則是「迷惘」的青年。

「所有青年都必須使用媒體,但是要善用媒體,讓媒體幫助我們前行,而不是讓媒體把我們變成奴隸。你們同不同意?」

所有宗教都通往天主

教宗讚許青年推動宗教交談的能力,指出「所有宗教都是通往天主的道路」,沒有誰比誰更重要。不同宗教「就像不同語言、不同方言那樣,都是為了抵達目的地。而天主是所有人的天主。正如天主是所有人的天主,我們人人都是天主的兒女」。

以對話抵拒霸凌

青年時代是充滿勇氣的時期。教宗表示,為了開啟對話,需要有勇氣和尊重。這一切在應付嚴重的霸凌現象方面,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言語霸凌還是肢體霸凌,霸凌始終是以強欺弱,比方說:對殘疾兒童的霸凌。

「正如我們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們必須尊重其他人的殘缺,這很重要。我為什麼談這點呢?因為克服這些情況有益於你們所做的跨宗教交談,因為跨宗教交談的建設有賴於對他人的尊重。這十分重要。」

獨裁的人切斷對話

教宗引用一名見證青年的話,鼓勵所有青年「竭盡所能保持勇敢的態度,促進青年能有一個進入和交談的空間」,因為他們的對話開啟旅途、開闢道路。

「你們如果從年輕就開始對話,那麼長大成人以後會有更多的對話,以公民、以政治人士的身份對話。我想告訴你們一個歷史事實:歷史上每一個獨裁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斷對話。」

教宗誇讚新加坡青年「勇敢,幾乎是厚臉皮」,並期許他們「懷著理想」前行,不要走回頭路。

「你們要大膽冒險!否則就會長出大肚腩!願天主降福你們,請為我祈禱,我也為你們祈禱。現在讓我們在靜默中做件事,我們靜靜地彼此代禱。求天主降福我們大家。再過一些時間,你們就不再是青年了,你們將成為大人,也會當祖父母,你們要將這些事傳授給孩子。」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新加坡探望長者及病患,請他們為教會和人類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13日是教宗方濟各在新加坡牧靈訪問的最後一天,當天的首項活動是前往“聖德肋撒”之家探望老人及病患。“聖德肋撒”療養院於90年前由安貧小姐妹會創辦,目前由非營利機構新加坡天主教福利部負責管理,為200人提供服務。

教宗在“聖德肋撒”療養院中的祈禱室看望了新加坡榮休總主教謝益裕、一名修女、一名方濟各會會士,以及三位坐輪椅的神父。

隨後,教宗來到“聖德肋撒”之家小聖堂,該機構負責人向教宗致意,並向教宗介紹了他們每天為老人及病患提供的服務。教宗向在場的人說:“我問候你們在座的所有人,請你們為我祈禱,我也為你們祈禱。我也請你們為教會和人類祈禱。你們的祈禱在天主前非常重要。”

教宗降福在場的人之前,說,“天主很高興聽到你們的祈禱。非常感謝你們的耐心和祈禱”。他補充道,上主總是寬恕一切。最後,教宗與大家一起頌念《聖母經》。在此次探望活動中,教宗也降福了一塊匾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不斷發展的新加坡天主教會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新加坡進行訪問的一項重要活動,乃是於9月12日下午在國家體育場主持感恩祭,探望這個邦國的天主教會團體。這個教會團體雖然在全國人口中屬於少數,卻充滿活力,不斷發展,將在教宗此行的「合一與希望」主題的激勵下,更上一層樓。

新加坡地方教會的起源

新加坡天主教會的歷史與鄰近的馬來西亞有著密切的聯繫,首批傳教士於16世紀伴隨著葡萄牙殖民者從葡萄牙來到馬來西亞。聖方濟各沙勿略於1545年抵達馬六甲。1558年成立的馬六甲教區屬果阿總教區,那時果阿是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荷蘭人佔領群島後,傳入新教加爾文宗,天主教被禁止。

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819年控制新加坡後,天主教得以恢復。1821年,一位傳教士在島上找到了大約12名天主教徒,1829年增加到200名,1838年發展到500名。1825年,葡萄牙傳教士抵達新加坡。幾年後,巴黎外方傳教會建起了一些聖堂和學校。其中一位是若望·馬里耶·伯雷爾(Jean-Marie Beurel,1813-72)神父,他負責建造了善牧主教座堂、一所由基督學校修士會負責的男校和一所由耶穌聖嬰修女會負責的女子學校。

由於聖座與葡萄牙之間關於保教權問題的長期衝突,當時的馬六甲教區的天主教徒從一開始就被劃分到兩個教會管轄區,而直到1886年簽署了新協議,問題才得到解決。葡萄牙傳教區的天主教徒受澳門(當時的葡萄牙殖民地)主教管轄,而法國傳教區的天主教徒則受阿瓦和勃固(Ava e Pegu 當時的緬甸)宗座代牧區管轄。

馬六甲教區於1840年被取消,並於1841年被西暹羅宗座代牧區取代,也就是後來的馬六甲-新加坡代牧區。1888年,馬六甲教區恢復,從那時起,葡萄牙傳教士與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一起合作,鞏固了教會在新加坡的存在。

在日本佔領期間(1942-45年)新加坡教會遭受嚴重打擊,戰後的20世紀50年代得以復興,當地教會加強了在教育、衛生醫療和社會領域的工作。1972年,新加坡升格為總主教區,直接隸屬聖座。1977年,楊瑞元(Gregory Yong)蒙席成為總教區首位華裔總主教。楊總主教的繼任者是謝益裕(Nicholas Chia)總主教,隨後,吳成財 (William Goh Seng Chye) 於2013年接任總主教職,2022年,教宗方濟各擢升吳總主教為樞機。

1981年新加坡與聖座建立外交關係。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在1986年11月18日至12月1日第32次國際牧靈訪問時,新加坡是其中的一站。

新加坡今日教會的狀況

世俗與多元化的國家: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城邦國家,在全國500萬居民中,佛教徒佔33%,基督徒為18%,穆斯林則佔14%,還有更小的印度教團體。

新加坡是一個世俗國家。《憲法》保障充分的宗教自由,即信奉、實踐和傳播宗教信仰的自由,其前提是宗教活動不能違反公共秩序、健康或道德的法律。《憲法》中另外一個重要條款是維護宗教和諧。

總體而言,新加坡政治當局的政策以促進與宗教的對話與合作為基礎,尤其是在教育和社會領域。在政府支持的各種措施中,跨宗教組織(Iro)是一個促進分享不同信仰經驗的非政府組織。這個城邦國家中眾多的混合婚姻也有利於不同宗教間的和平共處。

國家與教會之間的良好關係:天主教會自然得益於國家與教會之間的良好關係,這良好關係的具體表現,首先是在1981年新加坡與聖座建立了外交關係;其次,2015年在慶祝獨立50週年的機會上,李顯龍總理確認雙方的良好關係;之後,2016年新加坡陳慶炎總統對梵蒂岡進行了正式訪問。

充滿活力及不斷發展的教會:儘管處於消費主義價值觀和唯物主義傳播的世俗社會中,天主教會仍擁有將近40萬名信友,是東南亞地區最具活力及不斷發展的地方教會之一。一半的信友通常都會參與主日彌撒,聖堂總是座無虛席,這也得益於教會的許多成員來自移民。新加坡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基督宗教,特別是天主教,是這個城邦國家唯一人數增加的宗教。當地教會在社會領域的積極參與以及大量參與禮儀活動都是教會活躍臨在的明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新加坡主持彌撒:接納眾人,沒有偏愛和區別

圖片:Vatican Media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些美好事物且存留下來,那只是因為在許多和不同的環境中,愛勝過了仇恨,關懷勝過了冷漠,慷慨勝過了自私」。這是教宗方濟各於2024年9月12日下午在新加坡國家體育場主持彌撒時,表達的思想。

5萬人參加了教宗主持的彌撒,就連足球場也坐滿了人。教宗抵達這偌大的體育場後,乘坐高爾夫球車在田徑跑道上長長地轉了一圈,問候在場的信友們,也向走近他的兒童和許多坐輪椅的病患打招呼;他在一對已婚夫婦的宗座降福書上簽名,與年幼的孩子拍了許多自拍照,並贈送《玫瑰經》念珠給所遇到的人。

愛才能建設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感謝新加坡教會「有豐富的恩典、朝氣蓬勃、不斷成長,並與其他教會團體及宗教保持建設性的對話」。教宗也對「令人驚嘆的國家體育場建築群」表示欣賞,強調如同世界上留下「積極標記」的任何一座建築物那樣,「讓這些壯觀建築物能夠建起的,不是金錢、不是技術,也不是工程,儘管它 是非常有用的途徑,而是愛」。

教宗引用彌撒中誦讀的聖保祿致哥林多信徒書信中的話,強調「愛才能建設」。教宗說:「事實上,任何一個善行的背後可能沒有傑出、強壯、富有、有創造力的人,但仍有如同我們一樣的脆弱男女,為他們而言,沒有愛,就沒有生命、沒有動力、沒有行動的理由,以及沒有力量去建設。」

沒有愛則一事無成

「如此一來,這個擁有數千座摩天大樓和大膽建築的大都會便成了一個標記:在每件作品的背後,都能發現許多愛的故事,它們來自在團體中彼此團結的男人和女人、為國家奉獻的公民、關心家庭的父母、專業人士和工人。」教宗繼續解釋說:「這些故事都寫在我們房屋的門面和街道的小路上,這些故事的記憶必須傳承下去,以提醒我們,沒有愛,持久的事物就無法誕生和成長。」

「有時宏偉壯觀的計劃能讓我們得意忘形,幻想能依靠自己,成為自己、自己的財富、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幸福的主人,但最終生活將我們帶回到唯一的現實:沒有愛,我們什麼都不是。」

尊重所有人

教宗強調:「信德能證實這一點,它告訴我們,我們能夠愛與被愛的根源乃是天主本身,天主無償地賜予我們生命,將我們從罪與死亡中釋放出來。這樣,我們就能看到天主之愛的反映。」

教宗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在 1986 年訪問新加坡時說過的話,進一步表示:「這愛的特點是極尊重所有人,不論他們的種族、信仰或任何使他們與我們不同的事物。」

接納所有人

「只有一種驚奇,它比我們在人手工程面前所感到的驚奇還要更大,那就是以更大的欣賞和尊重來接納。換句話說,接納我們每天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兄弟姊妹,沒有偏愛,也沒有區別,正如新加坡社會和教會作出的美好見證,她的種族如此多樣化,同時又如此團結一致。在天主眼中,最美麗的建築、最珍貴的寶藏、最有收益的投資就是我們,是我們這些蒙受同一個天父所愛的子女,而我們則蒙召去傳揚愛。」

回應天主無限的愛

教宗接著提到一些去實際踐行天主之愛的男女的典範:首先是聖母瑪利亞,當天教會禮儀剛好紀念聖母瑪利亞聖名。教宗說:「在她身上,我們看到天父的愛以最完美、最全面的方式彰顯出來:那就是一個母親的溫柔,她理解並寬恕一切,從不遺棄我們。」

「另一位是方濟各·沙勿略,他是這片土地所敬愛的聖人,在1544年寫給依納爵·羅耀拉及最初同伴的信中,表達了願意前往當時所有的大學,像瘋子那樣到處呼喊,撼動那些知識多於愛德的人,使他們受到推動為愛兄弟姊妹而成為傳教士 ,從內心深處說:『上主,我在這裡;你願意我做什麼?』」

說到這裡,教宗建議:「將這句話變成我們自己的話:『上主,我在這裡;你願意我做什麼?』讓這句話不僅在這幾天陪伴我們,而且也作為恆久的承諾,隨時準備回應愛和正義的邀請,今天這仍然是來自天主無限大愛的邀請。」

見證的火焰

彌撒結束時,新加坡總主教吳成才樞機感謝教宗的臨在,繼38年前聖若望保祿二世來訪後,伯多祿的繼承人再次踏上新加坡的土地。樞機表示:「如果說這次訪問點燃了我們信德的火焰,這是讓它在我們心中燃燒得更旺。」樞機的願望是,加固合一的聯繫,走在同道偕行和對話的道路上,保持「共融」、推進使命。唯有如此,教會才能為人類帶來希望,成為「基督的燈塔,愛與慈悲、憐憫、正義與包容的燈塔」。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會見新加坡當局:推動人類共同福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1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劇院會見民政當局、公民社會及外交使團的代表,並發表在新加坡行程中的首篇講話。教宗首先對新加坡當局的熱情款待表示感謝,並指出新加坡在當今世界中的獨特角色,即是“一個首要的商業十字路口和不同民族的相遇之地”。

成長與韌性

教宗指出新加坡有一個逐漸成長與韌性發展的歷史,從“不起眼的起源”到一個高水平的發展。這不是偶然的結果,而是以國家特色為考量,制定深思熟慮的規劃與舉措並不斷予以實現的成果。教宗提到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先生的遺產,指出“他為國家的快速發展和轉變提供了強勁動力”。

接著,教宗指出:“同樣重要的是,新加坡不僅實現了經濟繁榮,而且還努力建設一個高度重視社會正義和共同福祉的社會。我特別想到你們透過公共住宅政策、高品質的教育和高效的衛生醫療系統,致力於改善公民的生活條件。我祝願你們再接再厲,好使新加坡的所有居民都能充分地參與其中。”

尋求共同福祉

然而,教宗也提醒不要過分講求“實用主義和吹捧績效”,這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導致邊緣群體被排斥。為此,教宗說:“我希望特別關注窮人和年長者,前人的勞動為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新加坡奠定了基礎;也要保護移民工人的尊嚴,他們為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必須保證他們獲得公平的薪資。”

數字時代的社會和諧

隨後,教宗提到培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當前數字科技的時代。教宗指出:“培養真實、具體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人們可以利用這些技術來拉近我們彼此的距離,促進理解與團結,而不是在虛擬及觸摸不到的世界裡把我們自己孤立起來。這很危險。”

接著,教宗也強調了新加坡不同種族、文化和宗教的和諧共存。教宗說:“在遵守共同法規的情況下相互尊重、合作、對話,以及自由表達信仰,這一切是新加坡成功與穩定的決定性條件,也是實現一種既不衝突也不混亂的發展、一種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天主教會在新加坡的貢獻

教宗繼續說道:“天主教會在新加坡自傳入之初,就因著傳教士及信友的犧牲與奉獻精神,努力為這個國家的道路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特別是在教育和衛生醫療領域。天主教團體始終受到耶穌基督福音的激勵,也總是處於愛德工作的最前沿,為人道主義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管理著多個衛生健康機構和許多人道主義機構,包括我們大家熟知的明愛會。”

“另外,依據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的指示,教會本著開放和相互尊重的精神,不斷促進不同信仰團體之間的宗教對話與合作,這是建立公正與和平社會的基礎。”

於是,教宗特別提到了他這次訪問新加坡的目的,說道:“我這次的訪問,就是在信仰內堅定天主教徒,並敦促他們,為了建設一個健康和有凝聚力的公民社會、為了共同福祉及為做出清晰的信仰見證,繼續以喜樂及奉獻的精神與所有的善心男女合作。”

以超越國家利益的精神,共同為友愛工作

教宗強調,對於“受到衝突和血腥戰爭威脅”的國際秩序,新加坡能扮演特殊角色。教宗說:“我鼓勵你們繼續為人類團結及友愛、為每個人、各民族及所有國家的共同福祉而努力,常懷著一種既不排斥任何人,也不侷限於國家利益的包容態度。”

致力於可持續發展

在結束講話時,教宗期許新加坡政府及人民為人類的共同福祉繼續努力。教宗說:“你們對可持續發展和守護受造界的努力是值得效仿的榜樣。新加坡是人類通過以責任感、包容及友愛的精神和諧共同工作而取得成就的卓越典範。我鼓勵你們信賴天主的應許和祂對所有人的父愛,繼續走這條道路。”

最後,教宗祈求天主引導新加坡領導人回應人民的需求與期望。“願天主降福新加坡”。

教宗在獅城會見耶穌會會士,暢談聖召和亞洲的挑戰

圖片:Vatican Media

利瑪竇和雅魯培神父:這兩位人物對耶穌會和普世教會來說猶如燈塔,他們也伴隨了教宗方濟各在新加坡與耶穌會弟兄大約一個小時的會面。9月11日教宗風塵僕僕抵達新加坡、他第45次國際牧靈訪問的最後一站。當天下午原本是教宗休息的時間,但他渴望特地抽空與同會弟兄相見。這是他此行第三次與耶穌會士會面,第一次是9月4日在印尼雅加達,第二次是9月10日在東帝汶帝力,第三次便是在新加坡。

家庭聚會

新加坡聖方濟各·沙勿略退省中心是教宗這次舉行「家庭聚會」的場所。這個退省中心座落在山間,距離繁華的市中心約半小時的車程,教宗這幾天正是下榻於此。

大約25名不同年齡段的耶穌會士在那裡晉見了教宗,他們大多居住在新加坡,也有些人從其它地區而來,例如馬來西亞。

同為耶穌會士的聖座文化教育部副秘書長習安東神父也參加了這次「家庭聚會」。他向本新聞網表示,與會的同會弟兄當中「有年輕人,其中有一個剛晉鐸,其他有比較年長的,也有幾個體弱多病。教宗非常溫柔地與他們相處」。這次「聚會一如既往地進行了一個小時。與在前沿奮鬥的耶穌會士的聚會,一如既往地親切融洽、洋溢著手足之情。後來,教宗想要再多做些事。他似乎不願意離開這如此親切的家庭氣氛」。

習安東神父在X平台上發布了幾張照片,照片中的教宗笑容滿面、輕鬆愉快。習安東神父透露,教宗很快就把時間留給弟兄們發問。他們談論的主題繁多又艱鉅,首先便是當地教會此刻面對的挑戰。「教宗表明,信仰必須深入人們的挑戰,並強調了亞洲今天的重要性,稱之為關鍵的大洲。因此,耶穌會士蒙召生活在這個挑戰相當獨特的地方」。

祈禱的「挑戰」與雅魯培的見證

此外,教宗也再三強調祈禱的重要性,視之為一種挑戰。換句話說,就是要「始終效法雅魯培神父的榜樣,懷著祈禱的精神去應對社會上的種種挑戰」。

雅魯培神父是西班牙籍耶穌會士,曾於1965年至1983年擔任總會長。他被宣布為天主的忠僕,目前列真福品案正在推進當中。習安東神父指出,「教宗方濟各多次提到這位偉大的總會長神父。他表明自己與他十分親近,盼望他能列真福品和聖品」。

聖召和培育

教宗與同會弟兄們在談話中也不忘探討牧靈的議題。習安東神父說:「教宗尤其討論了聖召,以及聖召其實現在也還有。也就是說,有些人、有些青年有意棄俗修道,但他們有時候害怕培育。因此,教宗建議不要放低標準。在這層意義上,積極的一點是,他重申務必要接受高水平且足以應對我們時代挑戰的培育。」

利瑪竇的典範

談話中除了提到雅魯培神父以外,也談論了利瑪竇這位在中華大地傳教的偉大耶穌會使徒。「他是另一位標竿人物,因為他對於這個地方的耶穌會士來說是個參照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