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恆心祈禱是天父的邀請和聖經的命令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6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祈禱」的主題。教宗特別指出,「恆心祈禱」是天父對我們的邀請,是聖經的命令;工作和祈禱是相輔相成的;在信德、生活和祈禱的這種周而復始中,天主期望我們每一位都燃燒著基督徒愛的火焰。

教宗開宗明義地講要「恆心祈禱」。教宗表示:「恆心祈禱是一個邀請,是來自聖經的命令(囑托)。基督宗教靈修經典之作《俄羅斯朝聖者精神之旅》在開篇時就引用聖保祿致《得撒洛尼前書》的一句話:『不斷祈禱,事事感謝。(參閲五17-18)』事實上,人的呼吸從來不會停止,當我們睡眠的時候也是如此;祈禱是生命的呼吸。」

「那麽怎麽可能一直保持祈禱的狀態呢?《天主教教理》給了我們最美好的引述,隱修士彭迪古(Evagrio Pontico)肯定地說:我們沒有受命不斷工作、驚醒和守齋,但根據規定,我們要不斷祈禱。(參閲《天主教教理》第2742號)因此,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有一個火焰,絕不會熄滅。這有點像古時聖殿中保存的聖火,不停地燃燒,司祭的職責是加添燃料。」教宗說:「請看,在我們的内心也該有這聖火,它持續燃燒著,沒有什麽東西能讓它熄滅。」

接著,教宗繼續引用《天主教教理》的内容,金口聖若望講道,即使「走在街市或獨自散步時,在商店中,在買、賣時,甚至在廚房作飯時,都可以經常而熱心地祈禱」(參閲《天主教教理》第2743號)。教宗說:「因此,祈禱是一種音樂的五綫譜,我們在這五綫譜上安排我們的生活旋律。它與日常的繁忙並不衝突,不與許多該做的小事和約會相矛盾,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讓每一個行動在祈禱中找到其意義、原因及平靜。」

教宗解釋道:「當然,將這些原則付諸行動並不容易。所以,讓我們好好思慕天主、我們的在天大父,祂照顧整個世界,記著我們每一個人。因此,我們要永遠記住祂。」

隨後,教宗表示:「在基督徒隱修生活中,工作一直受到極大的推崇,它不僅是為了自己和他人養家糊口的道德責任,也是為了一種内在的平衡。工作幫助我們與現實聯繫。」

「在人類的生活中,一切都是‘二元’的:我們的身體是勻稱的,我們有兩隻手臂、兩個眼睛、兩隻手等,所以工作和祈禱是相輔相成的。祈禱處於工作活潑的基礎中,只專注於工作而沒有時間祈禱是缺乏人性的。」

教宗繼續解釋道:「與此同時,與生活格格不入的祈禱也是不健康的。我們記得,耶穌在大博爾山上給門徒們顯聖容之後,不願延長那欣喜若狂的時刻,而是和他們一起下山,繼續日常的生活,那些經驗應作為他們信德的光和力量存留在心中。」

最後,教宗說:「因此,把時間獻於天主使信德活潑,並幫助我們實際的生活,而信德反過來又不間斷地滋養祈禱。在信德、生活和祈禱的這種周而復始中,天主期望我們每一位都燃燒著基督徒愛的火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耶穌的祈禱幫助我們羞澀卑微的祈禱升到天庭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6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歷數了《路加福音》中耶穌為門徒們祈禱的内容,繼續深入講解「祈禱」的主題。教宗特別指出,福音書向我們展示了祈禱在耶穌與祂的門徒關係中的重要性。

教宗首先講到耶穌在揀選宗徒的行動前的一段祈禱:「在這幾天,耶穌出去,上山祈禱;祂徹夜向天主祈禱。天一亮,祂把門徒叫來,由他們中揀選了十二人,並稱他們為宗徒。」(路六12-13)教宗說:「在這個選擇中,似乎除了祈禱、與天主對話外,並沒有別的標準。為朋友祈禱不斷地出現在耶穌的生活中,祂把他們放在心中,甚至他們犯了錯誤、跌倒了。所有這一切,我們發現耶穌是導師是朋友,祂總是耐心等待門徒的悔改。」

接著,教宗講到在最後的晚餐中,耶穌對西滿說:「西滿,西滿,看,撒旦求得了許可,要篩你們向篩麥子一樣。但是我已為你祈求了,為叫你的信德不至喪失,待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廿二31-32)教宗解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軟弱的那一刻耶穌的愛並沒有停止,而是變得更加強烈,我們是祂祈禱的中心。」

隨後,教宗繼續講解聖史路加的記述:「有一天,耶穌獨自祈禱,門徒同祂在一起,祂問他們說:衆人說我是誰?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卻説是厄里亞;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位先知復活了。祂問他們說:但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回答說:天主的受傅者。祂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路九18-21)耶穌在實行巨大使命前總是以強烈而持久的祈禱為前導。祈禱是光明和力量的唯一來源。每次艱難地向上攀登時,都需要更強烈的祈禱。」

教宗表示:「祈禱的結果是耶穌在門徒面前發顯天主的光榮。」教宗繼續引述《路加福音》的内容:「耶穌帶著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上山去祈禱。正當祂祈禱時,祂的面容改變,祂的衣服潔白發光。看,有兩個人,即梅瑟和厄里亞同祂談話。他們出顯在光耀中,談論耶穌的去世。即祂在耶路撒冷必要完成的事。」(路九28-31)

教宗於是總結道:「在這快速的福音之旅中,我們了解到耶穌不僅希望我們像祂一樣祈禱,而且也向我們保證,即使我們努力嘗試祈禱卻徒勞無功,我們也可始終依靠祂的祈禱。」教宗引用《天主教教理》解釋道:「耶穌的祈禱使基督信友的祈禱成為有實效的祈求。祂是祈禱的典範。祂在我們内並協同我們祈禱。」(參閲《天主教教理》2740號)「我們所有的祈求都一次而永遠地被收納在十字架上的呐喊内,並在祂的復活中,已蒙天父垂允,為此,祂從未終止為我們向天父祈求。」(參與《天主教教理》2071號)

教宗最後鼓勵道:「即使我們的祈禱只是結結巴巴,也因信德不堅定而遭到損害,我們也絕不能停止對祂的信賴。在耶穌祈禱的支持下,我們膽怯的祈禱也會依靠鷹的翅膀升到天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聆聽謙卑和忍耐之心的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如果天主是我們的父親,為何不聆聽一個母親為生病的兒子,或許多人為停止戰爭的祈求?」

2021年5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達瑪索庭院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從這個問題開始,繼續展開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教宗這一次論述了抗拒祈禱的誘惑:我們祈求,卻沒有得到聆聽。

對於這個問題,教宗從《天主經》尋找答案。他說:「耶穌教我們祈求的是,不要按照我們的計劃,卻要承行祂對世界的旨意。在《福音》的記載中,耶穌有時對別人的祈求沒有即刻作出回答,而是延後。即使有些祈求的動機是崇高的,卻也沒有得到垂允,這讓我們感到憤怒。」

為此,教宗援引《天主教教理》指出:「『有人以為他們的祈求未蒙垂允,就停止祈禱』(2734號)。我們會詢問,既然天主保證『將好的賜予求祂的子女』(參閲:瑪七11),『為何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呢?』然而,《天主教教理》也告誡我們沒有活出信德的真正經驗,卻把與天主的關係轉變成要求行一些奇事的危險。」

「事實上,我們在祈禱時能陷入這樣的危險,即不是我們在服事天主,而是要求天主來服事我們。於是我們的祈禱總是在提出請求,希望依照我們的打算來引導事件,除了我們的願望,不接納其它的計劃。」

「耶穌教我們誦念『我們的天父』,這是一篇只有祈求的禱文,但頭幾句都是站在天主這一邊。」教宗說:「最好讓天主施展作為,因此我們誦念:『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此外,保祿宗徒在致《羅馬人書》中也提醒我們,『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求才對』 (八26)。」

教宗指出:「我們在祈禱時必須謙卑,讓我們的言語確實是在祈禱,而不是空談。我們在祈禱中也會為錯誤的動機祈求,例如為在戰爭中能擊潰敵人,卻不問自己天主對這場戰爭有什麽看法。」

「的確,在那些寫著『天主與我們同在』的標語中,很少有人關心看看自己是否確實與天主同在。」教宗强調:「在祈禱中,是天主在改變我們,而非我們該當轉變天主。可是,當人們誠心祈禱,請求的益處也與天國相符合,為什麽有時天主似乎沒有聆聽?這令人感到憤怒。」

對這個問題,教宗邀請衆人心平氣和地默想《福音》,「裡面充滿了祈禱」。「許多身心受傷的人請求耶穌治好他們;有的為不能行走的朋友祈求,也有將患病的子女帶到祂跟前的父親和母親……。這些祈求都滿是痛苦。萬衆在齊聲呼求:求祢可憐我們吧!」

教宗表明:「有時,耶穌的回應是即刻的,在其它的情況中卻延後。那個客納罕婦人為女兒呼求耶穌,堅持不懈地要求得到垂允(參閲:谷十五21-28);對那個被四位朋友帶來的癱子,耶穌先是寬恕了他的罪,然後才治好他身體上的疾病(同上:二1-12)。」

「因此,在有些情況中,消除悲慘的處境並非立刻就會實現,《馬爾谷福音》中雅依洛的女兒痊癒的事跡就是典型的實例。這位父親為自己將死的女兒請求耶穌的幫助,耶穌立即答應了,但在衆人走向他家的途中,又發生了另一件獲痊癒的事,接著,傳來消息說那個女孩死了。似乎一切都完結了,耶穌卻向那個父親說:『不要怕,祇管信!』(參閲:五21-33)。」

教宗指出:「要不斷地有信德:是信德在支持祈禱。的確,耶穌隨後把那個女孩從死亡的睡夢中喚醒了。但在一段時間裡,雅依洛必須憑著僅有的信德火焰在黑暗中行走。」

教宗最後總結道:「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向天父的祈禱似乎也未得到垂聽,聖子必須把這杯苦爵一直喝完。但聖週六不是最後的結局,因為第三天將有復活:惡是倒數第二天,卻不是最後一天的主宰。因為那一天只屬於天主,那是人類對救恩的所有渴望都將實現的一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常祈禱,克服枯燥和分心,不持有陰鬱的心情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5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達瑪索庭院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有信友們在場參加。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祈禱」的主題,這一次談到在祈禱中遇到的幾個困難,如分心、枯燥和懈怠,需要加以識別和克服。在祈禱中不要因慰藉和枯燥時而交替的情況而泄氣,卻要有恆心。

教宗指出:「我們在祈禱時要有像約伯那樣的恆心,他甚至為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而提出抗議。有時在天主面前提出抗議也是一種祈禱的方式,甚至可以發怒,因為有時子女也會向父親發怒,這是與父親建立關係的一種方式。」

談到「枯燥」,教宗表示:「所有聖人都經歷過這道幽谷。閲讀他們的日記,如果聽到晚上無心思和索然無味的祈禱報告,不要大驚小怪。我們卻要學習說:『我的天主,縱使祢似乎竭盡全力讓我不再相信祢,我卻繼續不斷地向祢祈禱。』有信仰者絕不可停止祈禱!」

「靈修生活的真正進步不在於神魂超拔的增加,而是能夠在困難時期持之以恆:行走、行走,再行走。如果你累了,就稍稍停下,然後再次啓程,卻要有恆心。我們要謹記聖方濟各關於完美的喜悅比喻:衡量一個會士的才能不是從天而降的無限運氣,而是穩步行走,即使沒有得到認可,即使受到虐待,甚至一切都失去了最初的興趣,也持之以恆。」

教宗也勉勵信友們:「不要忘記尋求『為什麽』的祈禱,那是兒童對事物不理解時發出的提問,心理學家稱之為『詢問為什麽的時期』。我們要留意,兒童這樣詢問並非想聽父親的答案,父親開始回答,他又提出另一個為什麽。他只想吸引父親對他的注視。」

「當我們有點向天主發怒時,我們就開始詢問為什麽,這是在把天父的心吸引到我們的貧乏、我們的困難和我們的生活上。是的,你們要有勇氣向天主說:『這是為什麽呢?』因為有時發一點怒是有益處的,喚起我們與天主應有的這種父子和父女的關係。」

「有時,枯燥可能取決於我們自己,也可能來自天主,祂允許我們外在或内在生命的某些情況發生,甚至疼痛,如阻礙進入祈禱的頭痛。」為了讓人理解枯燥的原始思想,教宗例舉聖週五及其夜晚,以及聖週六全天耶穌都不在,祂在墳墓内。「耶穌死了,我們處在孤獨中。」

「但危險的是有一種陰鬱的心情:『情緒低落』一來到心中,就生了心病。有些人以陰鬱的心情活著,這樣很可怕:不可這樣祈禱,不可以陰鬱的心情感到慰藉!或者說,不能以陰鬱的心情把靈修上的枯燥向前推進。我們的心該當敞開和豁亮,讓上主的光進入。如果這光沒有進入,就要懷抱希望等待。但不可將這光關閉在陰鬱中。」

談到「分心」,教宗說:「衆人都體驗過這不斷奔放的畫面和幻象在持續地陪伴著我們。這種想象在祈禱中轉啊,轉啊,這是聖女德肋撒所稱的『家中的怪人』,必須小心將它關入籠中。跟隨這失調的傾向是沒有益處的,需要為保持全神貫注而進行搏鬥,這為工作和學習有成效也是必要的。」

「事實上,教練知道比賽的勝負不僅憑著身體訓練,也在於大腦的鍛煉,尤其要有精神集中和保持注意力的能力。要與分心搏鬥,警醒的美德是基本重要的。耶穌常提醒門徒們“應在生活上淡泊有節,知道祂遲早還回來,切莫追隨在他們頭腦中浮現的誘惑,卻要設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善盡自己的職責。」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默觀祈禱引領我們跟隨耶穌走上愛的道路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5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祈禱」的主題,並把主題聚焦於「默觀祈禱」。教宗指出,默觀祈禱引領我們基督徒跟隨耶穌走上愛的道路,基督徒每一個純愛的小行動對教會都是非常有用的。

教宗首先表示:「人類默觀的幅度有點像生活的『鹽』,使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味道。你可以凝視著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陽、或者春天漸漸變綠的樹木而進入沉思默想;你可以聆聽著音樂或鳥兒的鳴叫、讀著一本書或駐足一幅藝術品前而沉思。米蘭總主教瑪爾蒂尼(Carlo Maria Martini)在他寫的首個牧函《生活的默觀幅度》中說,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們,每天面對的都是人為和實用功能性的事物,有失去沉思默觀能力的危險。沉思默觀首先不是做事的方式,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教宗強調說:「默觀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心靈。在默觀中,祈禱是信德與愛的行動,是我們與天主關係的『呼吸』。祈禱淨化心靈,也照亮視野,使我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把握住現實。」教宗解釋道:「《天主教教理》描述祈禱產生心靈的轉變時,引述亞爾斯本堂的話:默觀是以耶穌為焦點的信德的凝視。『我望著祂,祂望著我』,這句話是一位在聖體櫃前祈禱的亞爾斯農民向其本堂說的。耶穌注視的光輝照亮我們的心目,教導我們在其真理及其憐憫衆生之情的光照下去看一切事物。(參閲《天主教教理》2715號)」

「我注視著祂,祂注視著我!這樣就夠了,在沉思默觀中,這個最親密祈禱的典型,它無需太多的話語:一個凝視就夠了,它足以使我們確信我們的生命浸潤在偉大和可靠的愛之中,沒有什麽能讓我們與祂分離。」教宗說:「耶穌是這凝視的導師。在祂的生命中,從未缺少時間、空間和愛情的共融,它使人不會因不可避免的考驗而毀滅,而是保持完好無損。祂的秘訣在於與天父的關係。」

接著,教宗提到福音中「耶穌顯聖容」的奇跡。教宗表示:「這是耶穌使命中關鍵的時刻出現的一幕,那時反對和拒絕在祂身邊蔓延。甚至在祂的門徒中,大都不理解祂,離祂而去,其中一位要出賣祂。耶穌開始公開談論祂要受的苦難和死亡,在此情況中,耶穌帶祂的三位愛徒上了高山。馬爾谷福音記述說,耶穌『在他們前變了容貌,祂的衣服發光,那樣潔白,世上沒有一個漂布的能漂得那樣白』。(參閲谷九2-3)就在耶穌不被理解的那一刻,一切似乎在誤解的旋風中變得模糊不清時,那正是神聖之光閃耀之處。天父愛的光芒充滿聖子的心靈,顯示在祂整個人性之中。」教宗解釋道:「在耶穌和福音中,默觀與行動沒有對立。」

最後,教宗說道:「在福音中有一個大召喚,就是跟隨耶穌走上愛的道路,這是一切的巔峰和中心。從這個意義上看,仁愛與默觀是同意,講的是一回事。十字聖若望堅信,純愛的小行動比其它所有加起來的工程對教會更有用。那由祈禱而非由我的傲慢所產生的、那由謙卑而淨化的,即使是一個隱蔽而寂靜無聲的愛的行為,是基督徒都能實現的巨大奇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對基督徒而言,默想是與耶穌相遇的方法

2021年4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談論了祈禱的另一種形式,即「默想」。這種祈禱形式不僅基督徒使用,也在其它許多宗教,甚至在無信仰者中廣為流傳。教宗指出:「基督徒在聆聽了天主聖言後,並未將之鎖在自己心中,因為聖言必須與生活之書相遇。」

教宗表示:「我們衆人都設法找回自己和内心的平安。在貪得無厭的西方世界中尤其如此,人們尋求默想是因為它能竪起屏障,藉以抵抗日常壓力和無所不在的空虛。因此有青年和成人打坐的畫面,他們在靜默中收斂心神,半閉著雙目。這些人在做什麽?在默想。這是一種受到讚賞的現象:實際上,我們生來不是為了不停地奔跑,我們擁有一個不能總是被踐踏的内在生命。因此,默想是衆人的需要。」

「不過,基督徒的默想有其獨特性,因為正如各種形式的祈禱那樣,默想經由耶穌這道門並在祂内找到目標。」教宗說:「基督徒在祈禱時,不渴望自己的完全透明,不尋求自我最深處的核心;基督徒的祈禱首先是與那另一位相遇。」

「如果祈禱經驗賜予我們内心平安,或能讓我們控制自己,或明瞭所要行走的道路,這些結果都是祈禱的恩寵的輔助作用,而基督徒的祈禱乃是與耶穌相遇,就是說,默想是在《聖經》的一段話、一個字的引領下,與我們心中的耶穌相遇。」

教宗談到:「『默想』這個詞彙在時間的進程中具有不同的意涵,基督徒默想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一如靈修導師各自不同那樣。重要的是在祈禱的道路上與聖神同行。沒有聖神,基督徒的默想是行不通的。那引領我們與耶穌相遇的是聖神。耶穌對我們說:『我要為你們派遣聖神,祂必要教訓你們一切,為你們講解一切。』在默想中,聖神也引領我們在與耶穌基督的相遇中前行。」

教宗表示:「所有的默想方法都值得實施,都“有助於信仰經驗,成為人的整個行為,即在祈禱中牽動整個人,包括心靈和大腦。但方法是路徑,而不是目標。《天主教教理》明確指出:『默想運用思維、想像、情感和渴望。動員這些官能是必需的,為能深化我們信仰的信念,激起我們內心的皈依,並強化我們跟隨基督的意願。基督徒的祈禱以默想基督的奧跡為優先。』(2708號)」

教宗繼續說:「這就是基督徒祈禱的恩寵:基督並不遙遠,卻總是與我們保持聯繫。在祂的天主性和人性上,沒有一個方面不能成為我們得救和幸福的場所。透過祈禱的恩寵,耶穌塵世生活的每一時刻為我們都是現時的”。我們翻開《福音》,默想其中的那些奧跡,聖神就會引領我們臨在於那裡。」

「在《福音》中,每一頁都有我們的席位。對我們基督徒而言,默想是與耶穌相遇的一種方式。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回自己。這並不是只顧我們自己,不是的。這是去耶穌那裡,在耶穌那裡看到我們自己,因著耶穌的恩寵,我們獲得痊癒、復活,變得强健。與衆人的救主耶穌、與我的救主耶穌相遇,這是藉著聖神的引領。」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口禱引領我們來到天主台前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4月2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的圖書館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為了遵守防疫措施,仍無信友在場參加。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祈禱」的主題,這一次論述了「口禱」的價值。教宗指出,祈禱是與天主的「交談」,在人與天主的交談中,「祈禱成了話語、祈求、讚歌和詩篇」。

教宗首先解釋道:「話語出自情感,但也存在逆向行程,即話語塑造情感。《聖經》教育人,應讓一切都在話語的指引下進行,人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被排除和受到非難。若痛苦被遮掩、封閉在我們内心,則危險更大。封閉在我們内心的痛苦無法表達或傾吐,就能傷害心靈。這是致命的傷害。」

「因此,《聖經》教導我們的祈禱有時也使用大膽的話語。《聖經》的作者們知道在人的心中“也懷有缺少建設性的情感,甚至是仇恨,當這些壞情感來敲我們的心門時,就需要以祈禱和天主的話語來除去它們。在《聖詠》中也有對仇敵極其嚴厲的話語,靈修導師們教導我們用這些話語對付魔鬼和我們的罪過。」

「然而,這些話語則屬於人類的現實生活。」教宗表示:「這個事實告訴我們,面對暴力,如果沒有話語能疏導壊情感,使之不傷害人和造成損害,暴力就會淹沒整個世界。人的最初祈禱常是口中誦念,我們曉得祈禱並非在重複話語,但口禱是最可靠並總能實行的方式。」

「情感雖然高貴,卻總是不定,來來往往,時而離開,時而返回。祈禱的恩惠也難以預料,有時充足,但在較黑暗的日子裡,似乎全部蒸發了。」教宗援引《天主教教理》說:「口禱是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要素。雖然門徒們被他們師傅的靜默祈禱所吸引,但是,耶穌仍然教他們口禱的經文:『我們的天父』(2701號)。」

教宗接著强調:「我們衆人都該有一些年長者的謙卑,他們也許聽力不再靈敏,在聖堂中用低沉的聲音誦念他們自兒時學會的祈禱,這些低沉的祈禱聲充滿大殿。但這種祈禱並不擾亂寧靜,而是見證著對一生祈禱本分的忠誠。這些謙卑祈禱的人常是堂區偉大的代禱者,好似年復一年伸展枝葉的櫟樹,讓更多的人來乘涼。」

「只有天主知道,他們的心靈在何時且怎樣與那些所誦念的祈禱融合在一起。無疑,這些人也必須面對黑夜和空虛的時辰,但對口禱總能保持忠誠。就如船錨那樣,僅僅抓住繩索,無論發生什麽事,都忠誠地留守在那裡。」

教宗又舉出另一個實例:「一部靈修名著談到一位俄羅斯朝聖者的恆心,他無數次地重複同一個呼求:『主,耶穌基督,天主子,可憐我罪人!』如果在他的生命中得到了恩寵,如果祈禱使他某一天滿腔熱情,以致感到天國臨在於我們當中,他的目光發生轉變,有如孩童那樣,這是因為他持之以恆地誦念這簡短的禱詞。」

教宗繼續說:「這個俄羅斯朝聖者的故事很美,這本靈修書人人都能看懂。我建議你們閲讀,它將能幫助你們明白什麽是口禱。因此,我們不可輕視口禱。有人會説:『這是孩童的事,愚昧人才會這樣做,我在追求精神上的祈禱、默想,以及内心空虛,好讓天主來臨。』拜托了,請不要陷入輕視口禱的傲慢!這是普通民衆的祈禱,是耶穌教我們的祈禱:我們的天父。」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説出的話語牽著我們的手;在某些時候讓我們恢復樂趣,也將我們心中最困乏的一面喚醒;拾回我們失去的記憶。這些話語引領我們朝體驗天主的道路行走。唯有這些話語將天主希望聽到的求問引領到祂跟前。因為耶穌不會將我們丟棄在雲霧中,祂教給我們誦念《天主經》。」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信德的燈要靠祈禱的油來延續光亮

圖片: Vatican Media

教會蒙召世世代代傳承「信德的燈與祈禱的油」。因此,教會的首要之務是「祈禱及教導子民祈禱」。教宗方濟各4月14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表示,並在要理講授中強調了信德與祈禱之間的重要關係。

教宗說:「信德的燈帶來光亮,讓事物能確實按照它們的現況得到妥善整頓,但是信德的燈只能靠祈禱的油來延續,否則就會熄滅。缺少這盞燈的光,我們將看不見福傳之路,甚至看不見深信不疑的道路;我們將看不見那些有待親近和服務的弟兄姊妹的面容;我們將無法照亮我們團體相聚的房間……。缺乏信德,一切都會崩毀;而少了祈禱,信德將會熄滅。信德與祈禱相輔相成,別無它法。因此,教會是共融的家庭與學校、是信德和祈禱的家庭與學校。」

「教會內的一切源自於祈禱,而一切又都因祈禱而成長。」教宗強調了這一點,並且舉例說明:某些教會團體內部一致同意推動改革,卻沒有祈禱,光是討論。教宗指出,「聖神啟發前行,而祈禱向聖神敞開大門。教會內的改變若是缺乏祈禱,就不是教會的改變,而是團體的改變。敵人想要打擊教會,它的第一步就是使得教會的泉源乾涸,阻止教會祈禱,並作出其它一些提議」。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教宗進而問道,人子來臨時,「會不會只找到那些有如信仰企業家的團體,找到那些一切有條不紊、樂善布施的組織,或者祂將會找到信德?

事實上,耶穌的這個提問是緊接著一個有關恆心祈禱的比喻而來的。因此,「只要祈禱的油依然存在,教會真信德的燈就會一直在地上點亮」。教宗指出,祈禱推進信德和我們貧乏、軟弱和滿是罪愆的生活。而我們祈禱時,不可鸚鵡學舌,卻要發自內心地祈求。

聖人聖女以生命為祈禱的力量作出了見證。他們也會遇到困難,「甚至經常遭到反對」,但是他們總是能從慈母教會取之不盡的井裡汲取祈禱的力量,滋養信德的火苗。教宗說:「聖人在世俗的眼裡往往無足輕重,但是他們其實是支持世界的人。他們靠的不是金錢、權勢、傳媒等武器,而是靠祈禱的武器。」

接著,教宗提到許多基督徒都有的經驗:基督徒通常是從父母親、祖父母的身教上學會祈禱。或許在睡前,父母親會傾聽兒女的心聲,並在給出福音所啟發的建言。日後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遇見祈禱的見證人和老師,幫助我們培養這些在兒時埋下的祈禱種子。

「信德的衣衫」會隨著我們一起長大,而非僵硬不變。教宗指出,危機使人和信德有所成長,甚至可以說,「若是沒有危機時刻,就無法成長」。「信德的氣息乃是祈禱:當我們學會祈禱時,信德也會隨之成長。經歷了人生的某些階段後,我們會意識到,缺乏信德就會難以成事,以及祈禱是我們的力量」。

教宗不僅提到個人的祈禱,也談及他人的代禱。教宗表示,教會內的祈禱團體持續繁盛興旺。禮儀時節與團體祈禱伴隨著堂區的生活,有些基督徒感到蒙召以祈禱作為自己一天的主要活動。很多獻身於天主的人在隱修院和獨修地生活,那裡成了「在靈修方面發光發熱的中心」、「小小的綠洲」,而且也能在其中締造友愛共融、成為「教會和社會架構的生活細胞」。教宗由此念及「隱修生活在歐洲和其它文明誕生與成長方面扮演的角色」,因為「在團體中的祈禱和工作有助於推動世界前行」。

教宗公開接見:聖人在天鄉總是不斷地拉我們一把

圖片:Vatican Media

「我們在祈禱時,從來都不是單獨地祈禱:即使我們不去想,我們也都沉浸在祈禱的浩瀚江河中,這江河先於我們存在,並在我們之後繼續奔流。」

2021年4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祈禱與「諸聖的相通」的聯繫作為當天要理講授的主題。

在教宗講解前宣讀了一段《希伯來書》,其中談到初期基督徒在他們的行程中有「眾多如雲的證人」圍繞著,雙目常注視著耶穌。教宗指出:「我們在《聖經》内的祈禱中看到個人和子民,以及我們人類的經歷交織在一起,其中有獲得釋放、被流放和流亡,以及如同瑪利亞與表姐依撒伯爾相遇時,唱出《讚主曲》的喜悅。在祈禱中,一個人的悲痛或歡喜成了衆人的悲痛或歡喜。」

「祈禱總是有激發能力:每當我們合上手掌,我們就會向天主敞開心門,就會有無名和有名的聖人陪伴我們,與我們一起祈禱,為我們轉禱,他們是已經抵達我們人類同一個命運的大哥大姐。在教會内沒有一個哀傷是獨孤的,沒有眼淚被忘卻,因為一切都呼吸並參與共同的恩寵。」

教宗提到:「過去的墳墓都安排在聖堂附近,好像在說,這些先我們而去的人以某種方式參與每台感恩祭。聖人依然在這裡,離我們並不遠。他們是我們敬仰的見證人,以各種方式“將我們打發到耶穌基督跟前,祂是唯一的上主及天人之間的中保。」

教宗說:「不將你打發到耶穌基督跟前的聖人就不是聖人,也不是基督徒。聖人讓你記住耶穌基督,因為他走過那條活出基督徒的道路。聖人提醒我們,即使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軟弱和罪過,也能綻放出聖德的花朵。」

教宗表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能歸向上主,耶穌親自冊封的首位聖人是一名强盜,一個善盜。成聖是與耶穌相遇的一條生活道路,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在瞬間已走完。聖人們不停地照顧留在塵世的人,因此我們能夠且必須懇求他們為我們和全世界轉禱。這是我們與先我們而去的人在基督内彼此間的一種神秘的團結互助。」

「在我們與聖人之間,即在我們與已經抵達終點的人彼此之間維繫著一種祈禱上的關係,我們在塵世這裡已經體驗到了:我們彼此祈禱,懇請和奉獻祈禱。為某人祈禱的首要方式是向天主傾訴他或她。如果我們每天經常這樣做,我們的心靈就不會封閉,而向兄弟姐妹敞開。為他人祈禱是愛他們的首要方式,並督促我們有具體關懷的行動。」

接著,教宗即席説道:「即使在衝突的時刻,化解和緩和衝突的一個方式乃是我為與之發生衝突的人祈禱。藉著祈禱,一些事情會改變。首先改變的是我的心,我的態度。上主轉變這顆心,使相遇,一個新相遇成為可能,避免使衝突成為一起沒有終結的戰爭。」

教宗也提到:「我們許多人在領洗時都取了瑪利亞和一位聖人或聖女的名字,這並非沒有意義。聖人們無非是等著“拉我們一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的考驗沒有超出極點,如果我們還能夠堅持不懈,懷著信賴繼續前行,也許這一切與其説是我們的功勞,不如説歸功於許多聖人的轉禱。」

「他們有的在天鄉,有的同我們一樣是塵世的旅行者。他們保護和陪伴我們,讓我們知道在這塵世上存在有聖德的人,他們是活出聖德的男人和女人,他們自己並不知道這一點,就連我們也不知道,但存在這樣的聖人、每日的聖人、默默無聞的聖人,或我喜歡說的‘鄰家的聖人’,他們與我們在生活中相處,與我們一起工作,度一種聖善的生活。」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的十字架是希望的燈塔

Photo Credit: 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31日在例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講解了逾越節三日慶典的深刻含義。

教宗表示,普世教會已經沉浸在聖週的神聖靈性氛圍中,從聖週四開始,教會將進入禮儀年的最高峰:慶祝主的受難、死亡和復活的奧蹟。

教宗首先講到逾越節三日慶典的第一天,教宗說:「在聖週四晚上,在主的晚餐彌撒中,我們將重溫主最後一次的晚餐中所發生的一切。那天晚上,基督以感恩聖事給門徒們留下祂的愛的遺訓,作為祂恒久臨在我們中間的一個備忘錄。在這聖事中,耶穌以祂自己為犧牲:祂的聖體和聖血把我們從罪惡和死亡的奴役中解救出來;那天晚上,祂邀請我們彼此相愛,服侍他人,就如同祂給門徒們洗腳一樣。」

在講到聖週五的紀念救主受難日,教宗說:「聖週五是悔改補贖、守齋和祈禱的日子。遵照聖經的記載和禮儀祈禱,我們有如聚集在加爾瓦略山,在濃厚的禮儀氛圍中,向我們展示了被釘十字架上的主耶穌。禮儀行動的高峰即是顯示十字架苦像,這朝拜十字架的禮儀行動,讓我們重溫無罪羔羊為救贖我們所走的道路。到時,我們將可以把病患、窮人,被抛棄者的痛苦,放在心靈和腦海中。我們將可以紀念‘祭祀品羔羊’,即那些因戰爭、專制統治、每天暴力、和墮胎等的無辜受害者。我們可以透過祈禱將今日受『十字架』之苦的人帶到被釘十字架的天主苦像面前。只有從祂那裡,他們才能獲得安慰,他們的痛苦才能獲得意義。」

教宗接著解釋道:「在十字架至高祭獻的時刻,耶穌完成了在天大父託付給祂的使命,就是進入苦難的深淵並戰勝死亡。唯有天主能做到,我們是因祂的創傷而獲得了痊癒(參閲伯前二24),由於祂的死亡,我們獲得了重生。幸賴祂的十字架,再也沒有人會在死亡的黑暗中孤獨行走。」

隨後,教宗繼續講解聖週六的意義,教宗說:「聖週六是靜默的日子,門徒們因耶穌悲慘的死亡而在眼淚和迷茫中度過這一天,甚至也感到被天主抛棄。聖週六也是瑪利亞的日子:她也以淚洗面,但她内心卻充滿著信心、希望和愛。當一切似乎都終結之時,她一直守望著,對天主的許諾充滿希望,祂要從死者中復活。因此,在世界最黑暗的時刻,瑪利亞成為信友的母親,教會的母親和希望的象徵。”教宗強調說:“當十字架的重擔成為我們沉重的負擔時,她的見證和轉禱支持著我們。」

教宗繼續解釋:「在聖週六傍晚的黑暗中,喜樂與光明隨著復活前夕守夜禮儀和阿來路亞的喜慶歌聲而迸發,我們將在信德内與復活的基督相遇。被釘十字架的主復活了!這個啓示消除了所有的疑問和不確定、猶豫和恐懼。復活的主給我們這樣一個確定,那就是善終究要戰勝邪惡,生命終究要戰勝死亡。」

最後,教宗説道:「今年我們將在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中慶祝復活節,在許多苦難的情形中,特別是那些受貧窮、災難或衝突折磨的人、家庭遭受苦難時,基督的十字架就像燈塔一樣,指示著仍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行駛的船隻。這是永不令人失望的望德的標記,它告訴我們,在天主的救贖計劃中,連一滴眼淚,甚至一聲呻吟都不會被遺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