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基督的福音是帶給非洲人民兄弟情誼、正義與和平效力最大的酵母

CNS photo/Remo Casilli, Reuters

2019年9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重溫他剛剛結束的非洲三國牧靈訪問的行程。

教宗首先講到「耶穌的福音是人類兄弟情誼、自由、正義與和平效力最大的酵母,作為希望、和平與修和的播種者,我努力把這酵母,耶穌的酵母帶到莫桑比克、馬達加斯加和毛里求斯人民中間。」

在談到他訪問的首站莫桑比克時,教宗回顧這片土地因長期的武裝沖突而遭受重創,政府與抵抗運動力量於1992年簽署了和平協議後,今年8月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各方達成了新的協議。教會繼續沿著陪伴莫桑比克的和平進程。教宗誠摯地感謝在這和平進程中作出巨大貢獻的艾愛智德團體 。

教宗說,他鼓勵了莫桑比克政府當局為了大衆利益攜手共同努力;他也鼓勵了那些屬於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青年克服認命的態度和焦慮,傳播社會友誼,珍惜前輩的寶貴傳統,來共同建設國家。

教宗特別提及了在馬普托津佩托醫院的訪問,他說:「在這家醫院,我看到最重要的是病人,所有的人都在為病人服務。他們都屬於不同的宗教信仰。如,醫院主任,一位女研究人員、優秀的艾滋病研究員,她是穆斯林信徒,而這所醫院是由天主教聖艾智德團體建立的。但這裡所有的人都共同為人民服務,團結如同弟兄。」

教宗表示他在莫桑比克訪問的高潮是在大體育場在雨中舉行的彌撒禮儀,他回憶說:「我們都非常快樂,唱歌和跳舞……充滿喜樂之情。體育場内回響的是耶穌的呼籲『愛你們的仇人』(路6:27),愛是真正的革命種子,它會熄滅暴力並產生兄弟情誼。」

接著,教宗談到了馬達加斯加的訪問。教宗說這個國家自然資源豐富,但極度貧困。有鋻于此,他敦促該國人民在建立發展未來的同時,要尊重自然環境和社會正義。教宗不能忘懷的是他探訪馬達加斯加的「友誼之城」,該城是由遣使會傳教士奧佩卡(Pedro Opeka)神父創建,目前有2萬5千人居住,其中60%以上是15歲以下的孩童。

教宗回憶說:「我參觀遣使會傳教士奧佩卡神父創建的友誼之城如同一個先知性的標記,在那裡人們努力將勞動、尊嚴、對最貧窮人的關懷和對兒童的教育結合起來,一切都來自福音的啓發。我在採石場為工人們祈禱。隨後,我在加爾默羅隱修院探望了來自不同隱修會的修女們,事實上,沒有信仰和祈禱,就不可能建成一個相稱於人的城市。」

教宗也憶及在馬達加斯加首都附近的教區營地與青年一起參加祈禱守夜禮和次日早晨大約有百萬人參與的彌撒的盛況。

教宗談到他三國訪問的最後一站毛里求斯時表示:「該國是不同種族和文化融合的地方。當我進入主教府時,獻給我的一束美麗鮮花是來自伊斯蘭的伊瑪目,這是兄弟情誼的象徵。」

最後,教宗解釋他每次牧靈出訪前和出訪後要去羅馬聖母大殿的意義,他說:「我總是去羅馬人民之母前,希望她如同母親一樣陪伴我的旅行,她會告訴我該做什麽,她會照料我的言語和行動,有聖母的陪伴,我有安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教會是照顧病患的移動醫院

CNS photo/Vatican Media

「面對那些命令我們沉默、詆毀我們,甚至是攻擊我們生命的人,
讓我們祈求聖神賜予我們力量,好能免於恐懼。」

2019年8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如此勉勵信友們。當天,教宗繼續解釋《宗徒大事錄》(參閱:五12、15-16),省思了耶穌如何激勵初期基督徒團體服務有需要的人,特別講述伯多祿醫治病人的實例。

教宗指出,主耶穌對祂的門徒十分慷慨,賦予他們權柄來「行許多徵兆,顯許多奇跡」(五12)。初期教會被描述成一個「照料弱小病患的移動醫院」。關於這點,教宗說:「對教會、對司鐸的心腸和對所有信友來說,病患享有特殊地位。他們不該遭到丟棄,相反地卻要治療他們、照顧他們:他們是基督徒關切的對象。」

在宗徒們之間,伯多祿脫穎而出:他是宗徒之首(參閱:瑪十六18),從復活主手上領受使命(參閱:若廿一15-17),在五旬節率先宣講福音(參閱:宗二14-41),在耶路撒冷會議上扮演領導角色(參閱:宗十五;迦二1-10),並且像耶穌那樣照料病患(參閱:瑪八17;依五十三4)。

伯多祿效法耶穌基督,親近那些忍受病痛之苦的人,以言以行「彰顯基督,成為道成肉身的那位在歷史中的延續」。教宗表明:「伯多祿從事耶穌善師的事業(參閱:若十四12)。當我們懷著信德注視著伯多祿,我們便會看到耶穌基督。」

再者,天父在祂兒女的創傷中施展溫柔慈愛。教宗闡明,「疾病阻礙病人在生活中向前邁進。但是在病患的創傷中,始終有耶穌的臨在、耶穌的傷痕。耶穌召叫我們每個人照料病患、支持他們、醫治他們」。

然而,宗徒們治病的力量引起了撒杜塞人的嫉妒和仇恨,因此撒杜塞人囚禁並毒打宗徒。面對如此威脅,伯多祿的回應是:「我們必須服從天主,而非順從於人。」教宗強調:「這是基督徒的偉大回應。這意味著沒有保留、毫不遲疑、別無算計地聽從天主;跟隨天主,好能與祂締結盟約,在我們的旅途中與祂相遇。」

教宗最後邀請信友們祈求聖神恩賜內在的力量,從而明白天主永遠與我們同在。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真正的皈依是慷慨解囊,不做虛偽的基督徒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宗4:32,34-35

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宗徒們以大德能,作證主耶穌的復活,在眾人前大受愛戴。在他們中,沒有一個貧乏的人,因為凡有田地和房屋的,賣了以後, 都把賣得的價錢帶來,放在宗徒們腳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

「真正的皈依是在上主的觸動下慷慨對待他人和幫助最弱小者。」

2019年8月2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表示。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宗徒大事錄》的主題,論述了「在基督徒團體内的完整共融」(參閲:宗4:32;34-35)。

教宗指出:「真正的皈依不能僅限於言詞,因為有一種團結互助的動力使教會成為天主的家庭,那裡以共融的經驗為核心。『共融』意味著放在一起,共享一切,成為一個團體,而不是自我封閉。這種初期基督徒團體的分享模式如今仍然切合時宜,幫助我們成為慷慨而非吝嗇的人。教會總是有這些基督徒的舉止,他們去除多餘和不必要的東西,將之給予真正有需要的人。他們不僅分享金錢,也分享時間。多少基督徒在做義工啊!這是極美好的事!這就是共融:與他人分享我的時間,幫助有需要的人。義工服務、愛德善工、探訪病患正是屬於這樣的共融;我們需要常與他人分享,切莫只尋求個人利益。」

教宗繼續表示:「身為基督奧體的肢體催促信友們彼此共同負責,強壯者幫助軟弱者(參閲:羅15:1),任何人都不應感到貧乏,因為它使人性尊嚴受到羞辱和損害”。在初期教會團體内,愛是生活的形態,但這不是言詞上的愛,不是虛情假意的愛,而是行動上和相互幫助的愛。具體的愛正是讓愛具體地實踐出來。上主溫柔的神”戰勝了“各種偽善,讓滋養基督徒團結互助的真理暢通無阻。這團結互助並非社會援助活動,而是教會因其本性必須做出的表達。教會是衆人,尤其是最貧窮者極溫柔的母親。」

教宗提到《宗徒大事錄》的兩個實例:「一個是巴爾納伯的正面例子,他變賣了田地,將一切所得都交給宗徒們(參閲:宗4:36-37);另一個是阿納尼雅和他的妻子撒斐辣令人悲哀的負面例子,他們賣了一塊田地,決定只把一部分錢交給宗徒們,其餘的留給自己(宗5:1-2)。這種欺騙破壞了無償、從容和無私分享的關係,後果悲慘。

教宗最後總結道:「有一種人總是做教會的過客,從來不進入教會。他們自以為是基督徒,實際上只是地下墓穴的遊客。這種生活只從損害他人的情況中獲得利益和好處,無可避免地導致内心死亡。有多少人說他們自己接近教會,是神父和主教的朋友,而他們只尋求自己的利益。他們是虛偽的人,能摧毀教會。」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憑藉什麽能使他人擁有豐富的生命?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宗3:3-6

他看見伯多祿和若望要進聖殿,便要求給一點施捨。伯多祿和若望定睛看著他說: 「你看我們!」他就注目看他們,希望得點什麼。伯多祿卻說:「銀子和金子,我沒有;但把我所有的給你:因納匝肋人耶穌基督的名字,你【起來】行走罷!」

2019年8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暑期過後首次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6000名朝聖信友在保祿六世大廳參加了這項活動,其中有一個難民兒童團體。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宗徒大事錄》為主題,當天講解了伯多祿因耶穌的名行奇跡,指出在這位宗徒身上顯露出「一個無邊界教會的面容,這個教會感到自己是眾人的母親」(參閲:《福音的喜樂》勸諭210號)。

伯多祿和若望前去聖殿祈禱,他們在殿門前遇見一個乞丐,他在母胎中就癱瘓了。按照梅瑟法律,身殘的人不能進入聖殿獻祭,因為人們認為他們的殘疾是犯罪的後果。在耶穌的年代,人們看到一個生來瞎眼的人,就問祂,「師傅,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若9:2)

教宗說:「兩位宗徒與這個跛子相遇後,出現了一種注視的互動。跛子注視他們,希望得到施捨,宗徒們定睛看著他,邀請他以一種不同的目光注視他們,好能接受另一個恩典。於是,伯多祿因耶穌基督之名行了治癒的奇跡(宗3:3-6)。宗徒們建立了一種關係,因為這是天主樂於顯示自己的方式,祂常在對話中、常藉著顯現,以及透過對人心的啓迪與我們建立關係:這是天主與我們的關係;天主也透過人們彼此之間的真實相遇與我們建立關係,因為唯有在愛内才會有這樣的相遇。」

接著,教宗提到:「聖殿有時也成了經濟和金融交易的場所,無論耶穌還是先知們都曾對此予以痛斥。許多次我也思索這個問題,因為我看到一些堂區更看重金錢而不是聖事!教會應是貧窮的:我們要向上主祈求這恩典。」

教宗繼續說道:「這個乞丐遇到宗徒們後,沒有得到金錢,卻得到了那使人得救者,即納匝肋人耶穌基督的名字。伯多祿呼求耶穌之名,命癱瘓者起來行走,他又握住他的右手,拉他起來。聖金口若望在這個舉動中看到一幅復活的圖像。這也是教會的肖像,教會看到處在困境中的人沒有閉上雙眼,而是懂得正面注視人類,與之建立重要的關係、友誼和互助的橋樑,而非屏障。教會懂得握住我們的手、陪伴我們並拉我們起來,而不是給我們定罪。耶穌總是握住我們的手,總是設法拉我們起來,使我們痊癒,成為幸福和與天主相遇的人。」

教宗表明:「這是陪伴的藝術,是在走近他人時出於慎重的特性。陪伴的藝術是一種尊重和充滿同情的注視,同時也是治癒和釋放的注視,鼓勵我們在基督信仰生活中成長(參閲:《福音的喜樂》勸諭169號)。這正是兩位宗徒對待跛子的態度:他們注視著他,說『你看我們!』遂握住他的手,讓他站起來,使他得到痊癒。耶穌就是這樣對待我們衆人的。當我們處在危險時刻、犯罪時刻,以及悲傷時刻時,我們應想到耶穌。耶穌對我們說:『你看看我:我在這裡!』我們應握住耶穌的手,讓祂拉我們起來。」

教宗最後總結道:「伯多祿和若望教導我們不要依靠錢財,即使它是有用的,我們應依靠真正的財富,那就是與復活的主建立關係。我們是貧窮的,但我們有一個巨大的寶藏,福音是我們的一切,它彰顯了因耶穌之名行奇跡的大能。」

教宗給在場的信友留下需要思索的問題:「我們的財富是什麽,我們的寶藏在哪裡?我們憑藉什麽能使他人擁有豐富的生命?」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鹽+光今日焦點 2019年6月26日 教宗哀悼溺斃美墨邊境的移民父女

是日教會焦點:

-教宗週三公開接見反省了《宗徒大事錄》

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反省了《宗徒大事錄》的章節有關初期基督徒團體的生活。教宗指出基督徒應當擁有的4個生活要素:1.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2.時常團聚,3.擘餅,4.祈禱。詳盡內容

-第30次樞機諮議會

第30次樞機諮議會於6月25日至27日在梵蒂岡召開。會議的重點主要是討論新版宗座憲章,這份文件的標題暫定為《你們去宣傳福音》。該會議也會討論多個議題,當中也包括增加教廷單位內女性領導的角色。詳盡內容

-教宗哀悼溺斃美墨邊境的移民父女

聖座新聞室臨時主任今天在回答記者詢問時表示,教宗對於來自薩爾瓦多的一對移民父女試圖從墨西哥穿越美國邊境,不幸在格蘭德河溺斃事件深感哀痛,他特別為他們以及所有為逃離災難而喪失生命的移民祈禱。詳盡內容

教宗公開接見:初期基督徒團體是友愛團體的模範

CNS photo/Paul Haring

在《宗徒大事錄》中,聖史路加描述了耶路撒冷初期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他這樣寫道:「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凡信了的人,常齊集一處,一切所有皆歸公用。他們把產業和財物變賣,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宗2:42;44-45)

2019年6月2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反省《宗徒大事錄》的章節。他開門見山地指出:「路加筆下的耶路撒冷教會正是每個基督徒團體的典範、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友愛團體的圖像,但不該將之神化和淡化。」

教宗說:「聖神降臨是一個新近的經驗,聖神不久前才降臨在初期基督徒團體内,激起許多人的意願去宣講基督的救恩,他們悔改並因基督的名受洗。大約3千人加入了那個團體,它是信徒的居所和教會福傳工作的酵母。正是這些在基督内的兄弟姐妹的信德為宗徒的使命提供了典範。」

「初期團體的基督徒在生活上具有4個特性: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透過精神和物質財產的共融來實踐高質量的人際關係、藉著祈禱與天主交談,以及透過擘餅,即聖體聖事來紀念上主。」教宗重申這4種態度,稱這些是一個好基督徒的要素。

「人類社會只抓住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或甚至損壞別人的利益。相反地,基督徒的團體則促進分享和互助,不讚成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在基督徒的心靈中沒有地位:倘若你以自我為中心,你就不是基督徒,而是一個世俗的人,只尋求你自己的喜好,你自己的益處。路加告訴我們信徒常齊集一處,這表明接近人群與團結合一是獲救贖者的態度,他們相親相愛、彼此關心、不說別人壞話,而是幫助和關心別人。」

教宗繼續表示:「基督徒蒙召與他人分享並融為一體,按照每人的需要予以分配(宗2:45)。這要求我們慷慨、施捨、掛念別人、探訪病患,以及看望需要幫助和安慰的人。只有這樣,這個友愛的團體,即教會才能度一種名副其實的禮儀生活。基督徒團體在與天主和弟兄的真實關係中持之以恆,不但能夠成長,還能吸引和贏得許多人的讚同。」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應祈求聖神使我們的團體成為接納和實踐新生活、團結互助和共融的場所,透過禮儀成為與天主會晤、從而與弟兄姐妹共融的場所,以及敞開門窗、讓人看到天上耶路撒冷的場所。」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愛的火焰,聖言的威能

2019年6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宗徒大事錄》,尤其闡釋聖神降臨的事跡(參閱:宗2:1-4)。

當時,宗徒們與聖母瑪利亞聚集在最後晚餐廳祈禱,聖神出乎意料地降臨。教宗解釋道:「祈禱有如肺葉,給每個時代門徒帶來呼吸;缺少祈禱,一個人無法成為基督的門徒。聖神的降臨好像暴風颳來,令人想到天主最初噓的一口氣(參閱:創2:7)。」

隨著暴風而來的是火焰,教人不禁想起燃燒的荊棘叢(參閱:出3:2)。按照聖經的傳統,天主的顯現伴隨著火焰而來。

教宗表示:「天主在火焰中傳達祂活力充沛的聖言,而火焰本身表達了天主溫暖、光照和試驗人心的化工。在西乃山上,我們聆聽天主的聲音;五旬節那天,在耶路撒冷則是伯多祿起身發言。儘管他曾軟弱地否認耶穌,可是他一旦充滿聖神,說話便鏗鏘有力,能穿透人心,因為天主『召選了世上懦弱的,為羞辱那堅強的』(參閱:格前1:27)。」

教宗接著說:「教會在愛的火焰中誕生。那火焰在五旬節爆發,展現出復活主強而有力的聖言充滿了聖神,宗徒的話語也同樣充滿聖神,從而變得簡單易懂,彷彿同時翻譯成所有語言。此乃真理與愛的語言,它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即使是目不識丁的人也聽得懂。」

此外,教宗也將聖神稱為「共融的工匠、修和的藝術家」,祂懂得如何消弭猶太人和希臘人之間的隔閡,移除奴隸與自由人之間的障礙物。聖神協助教會跨越人的限度、罪惡和醜聞,促使教會成長。

教宗最後總結道:「唯有天主聖神能使每個處境富有人情味和友愛精神,首先從接納祂的人開始。」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做基督的見證人,克服自我封閉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6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繼續以《宗徒大事錄》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教宗指出,這本書肯定讓我們看到了福音的旅程,福音如何不斷地超越又超越,但一切都始於基督的復活。

教宗說:「基督復活是新生命的泉源,宗徒們知道這一點,服從耶穌的命令,團結一致和睦相處,堅持不懈地祈禱。他們緊緊圍繞著聖母,加強彼此的共融,以準備領受天主的德能。」教宗講到這個最早的門徒團體大概是由120位弟兄姐妹組成的,其中的數字12 象徵著以色列民12支派,也是教會的象徵。耶穌也揀選了12位宗徒,在耶穌受難後,主的宗徒不再是12位了,其中的猶達斯因出賣耶穌而離開了這個宗徒團體。

教宗解釋說:「猶達斯從開始就離開了與耶穌和其他人的共融,獨自行事、自我孤立,貪婪金錢甚至為金錢而利用窮人,丟失了無償與自我奉獻的視野,以致允許驕傲的毒素侵蝕他的思想和心靈,變成『領導逮捕耶穌的』人(宗1:16)。他自負地要自我拯救,結果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他不再全心全意地屬於耶穌,離開了與耶穌及其他宗徒的共融,他不再作主的宗徒而是把自己置於主之上。猶達斯選擇了死亡,其他11位宗徒卻選擇了生命和祝福,承擔了歷史責任,把這生命和祝福從以色列民族傳到教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然後,教宗提到聖史路加讓我們看到如何治癒團體的創傷,也就是由誰來填補這個缺位。

「伯多祿指出的條件是,新成員必須從一開始就是耶穌的門徒。這個12人團體需要重建,團體共同分辨的實踐就開始了,這個分辨就是在合一與共融的視角中用天主的眼光看待現實。隨後,整個團體這樣祈禱:『主,你認識眾人的心,求你指示,這兩個人中,你揀選了那一個,使他取得這職務的地位……猶達斯放棄了這職位。』(宗1:24-25)因此,12位宗徒組成的團體重新建立起來了,它是共融的標記,共融勝過了分裂、隔離和私人利益絕對化的心態,共融是宗徒們貢獻的第一個見證。耶穌曾說:『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5)《宗徒大事錄》中的12位宗徒表現出了主耶穌的風格,他們是基督救贖工程的可信見證人,他們沒有向世人展示自己而是向世人展示了另外一位,他是誰呢?是主耶穌。宗徒們選擇了在復活的主統治之下的弟兄共融生活。」

教宗最後說:「我們也需要重新發現見證復活的美麗,走出自以為是的態度,抛棄把持天主恩典不放的行為,同時也不要陷於平庸。宗徒團體的重建顯示出在基督徒團體的基因中本身就有『共融』與『自由』,這使得基督徒不畏懼差異,不貪戀財物和恩典,不怕成為天主的見證人。」

其後,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問候波蘭朝聖者時强調:「人類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必須受到保護。人類的生命必須受到捍衛和服務,從在母胎中受孕起直到年老,以及當它面對疾病和痛苦時。不可摧毀生命,更不應該讓生命成為實驗或人工受孕的對象。」教宗補充道:「生命是神聖的,因為是天主賞賜的禮物。」

教宗也請信眾祈禱,好使人類的生命始終得到尊重,尤其是在家庭領域中見證福音價值。上主日,成千上萬的人參加了在波蘭不同城市舉行的維護生命遊行活動。

此外,教宗也特別問候了由香港教區湯漢樞機率領的香港六大宗教領袖訪問團的全體成員。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週三公開接見:合一並不消除合法的多樣性

CNS photo/Paul Haring

「在所有基督徒之間的合一雖然仍不完整,但它是以唯一的洗禮和在迫害中,特別是在上世紀無神政權迫害的黑暗時期,大家一同傾流的鮮血與同受的苦難為基礎。」

2019年6月5日,教宗在週三公開接見中用以上這番話概述了他在5月31日至6月2日在羅馬尼亞牧靈訪問的精神。教宗指出,他最大的喜樂就是以朝聖者的身份在羅馬尼亞這塊土地上與羅馬尼亞人民一起進行了這次訪問。

教宗說:「同羅馬尼亞正教達尼爾宗主教和神聖主教會議成員們的親切會晤中,我重申了天主教會願意在修和的記憶和走向更加團結中與弟兄們攜手同行,這正是羅馬尼亞人民在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來訪問時所發出的先知性呼籲。」

教宗此行與不同人士的多次會晤「凸顯了讓我們攜手同行的價值和必要性,無論是在基督徒的信仰和愛德層面上、還是在公民之間的公民義務層面上都是如此」。教宗提及在布加勒斯特正教主教座堂内的大公祈禱,他說:「《天主經》是基督徒最卓越的祈禱,是所有受洗者的共同遺產。沒有人能說『我的父親』和『你們的父親』,我們的父親是所有受洗者的共同遺產,我們展現了合一並不消除合法的多樣性。」

教宗這次的訪問與羅馬尼亞天主教團體有多次的聚會,在談到冊封的新真福時,他說:「霍蘇主教在監禁中寫道,『天主打發我們到苦難的黑暗中為的是要我們寬恕他人和為所有人的皈依祈禱』,想到他們遭受的可怕酷刑,他的這些話是慈悲的見證。」

教宗也談到在雅西與青年和家庭的會晤,並說這個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城市,邀請大家在多樣化中攜手同行。在結束接見活動時,教宗提到了與布拉日羅姆人的會晤,他再次發出呼籲反對一切的歧視,尊重不同種族、語言和宗教的人士。

此外,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特別提到6月9日主日是聖神降臨瞻禮,紀念在晚餐廳中聖神降臨於聖母瑪利亞和宗徒們身上的事跡。

教宗說:「願上主看到你們已準備好領受聖神滿溢的傾注,讓聖神恩賜的聖寵為你們的信仰注入新活力,重新點燃希望,並在推行愛德善工上賦予力量。」

6月8日下午六點,教宗將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聖神降臨瞻禮前夕彌撒。屆時,羅馬教區的信眾將參與這台彌撒聖祭。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樞機表示,信徒們可以在彌撒後徒步前往羅馬郊外的天主聖愛之母朝聖地,實際體驗夜間的朝聖活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救恩是一項恩典,不是付錢就能買到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5月2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宗徒大事錄》為主題開啓新一輪的要理講授。教宗指出:「這本書向我們講述『福音在世界中的旅途』,顯示出天主聖言與聖神之間美妙的結合,二者是活潑而有力的夥伴。」

教宗表示:「人的言談不是憑著修辭學,即講話的藝術就能變得有力,而是藉著聖神的德能,即天主的力量。聖神有淨化言詞、使其成為生命的傳遞者。人的言詞如此脆弱,甚至還能撒謊、逃避自己的責任,只有聖神才使我們的話語變得洪亮清晰。當聖神傾注在人的話語中,人的話語就會越過框架、阻力和分裂的牆壁。」

教宗說:「人的話語一旦遇到聖神,就像『火藥』那樣變得強而有力,能點燃人心,越過框架、阻力和分裂的牆壁,敞開新道路及擴展天主子民的邊界。」

「《宗徒大事錄》的開端記述了耶穌吩咐門徒們等待天父派遣聖神、因聖神受洗的事跡。祂受難以後,用了許多憑據,向他們顯明自己還活著,四十天之久發顯給他們,講論天主國的事。耶穌與他們一起進食時,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但要等候父的恩許,即你們聽我所說過的:『若翰固然以水施了洗,但不多幾天以後,你們要因聖神受洗。』(宗1:3-5)」

教宗解釋道:「在聖神内受洗是一種能夠與天主共融、參與祂普世救贖意願的經驗。因此,天主的恩典是無法努力賺得或理當擁有的,一切都是白白賜予的,且依照適當的時機。上主白白地賜予一切。救恩不可購買,也不是付錢就能買到:它是無償的恩典。」

此外,教宗也勉勵信友們成為救恩的真正工具。他說:「我們要祈求上主好使自己成為天主救恩工程的工具,而不是製造者。復活的主邀請祂的門徒們不要自己『製造』使命,而要等待讓天父藉著祂的神來激勵他們的心靈,好能參與傳教使命,將這見證從耶路撒冷擴展到撒瑪黎雅,越過以色列的疆界而抵達世界的邊緣地區。」

教宗最後問道:「門徒們是如何等待聖神,即『天主的力量』呢?」

他接著答道:「他們同心合意地恆心祈禱。事實上,藉著祈禱,能克勝孤獨、誘惑、懷疑而向共融敞開心懷。婦女和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的臨在使這個經驗得以加強:她們最先從師傅身上學會為愛的忠貞和戰勝各種恐懼的共融力量作見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