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為歐洲的團結祈禱,祈求具體告明己罪的恩寵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是錫耶納聖女加大利納的慶日。教宗在彌撒開始前再次念及歐洲,他說:「今天是錫耶納的聖女加大利納的慶日,她是教會的聖師和歐洲的主保。讓我們為歐洲、為歐洲和歐盟的團結祈禱,好使我們大家如同兄弟般一起前行。」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若望一書》,強調天主是光(一5-二2)。教宗在講道中反省說:「這篇經文中有許多對比:光明與黑暗、謊言與真理、罪過與清白。若望宗徒一再提到具體性和真理,並告訴我們耶穌是光,我們不能說我們與耶穌相通卻在黑暗中行走。換言之,我們不能秉持兩面手法,最糟糕的是在灰色地帶中,因為它讓你相信你是在光明中而不是在黑暗中行走,這樣會使你安心。」

若望宗徒說:「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内」(一8)。

對此,教宗說道:「我們所有人都有罪,我們都是罪人,然而,在如此表明的同時卻隱藏著一個遭受蒙蔽的危險。當人們在説我們都是罪人時,就如同在說『早上好』、『祝你一天愉快』那樣,可能成為了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如此一來,我們沒有真正意識到罪過。與其相反的,則是具體的明認自己的罪過,因為真理永遠是具體的。」

教宗接著表示:「我們不能以抽象的方式而是要以具體的方式去懺悔自己的罪過,像是:『我做了這事,我是如此想的,如此說的。』換句話說,具體地告明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確實是個罪人。」

隨後,教宗引用當天選讀的《瑪竇福音》繼續他的講道。

「在這段福音章節中,耶穌稱謝天父,因為祂把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十一25-30)。小孩子以坦率的方式明認自己的罪過,說出具體的事物。因此,我們也應當是純樸、具體的,以謙卑和羞愧的態度懺悔我們具體的罪過,因為具體性使人謙卑,也使人自由。」

教宗說:「上主寬恕我們,我們需要將這些罪加以命名。如果我們只是抽象地、泛泛地懺悔自己的罪,那麽我們最終就會陷入黑暗之中。重要的是,我們要自由地向上主說出事情的原貌,要有‘具體’的智慧,因為魔鬼願意我們在不黑不白的灰色地帶中生活。上主不喜歡不冷不熱的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向上主懇求純樸、透明和自由的恩寵,自由地說出事情的原貌,並在天主台前清楚地認出我們是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求主恩祐天主子民謹慎應對疫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首先提到天主子民在隔離防疫期結束後的行為舉止,說:「這段時期開始出台法規,以走出隔離防疫狀態。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祂的子民、賜給我們大家謹慎和守法之恩,以免疫情回溫。」

當天的讀經一選自《宗徒大事錄》,講述斯德望殉道的事跡(參閱:宗七51-八1)。教宗指出,斯德望遭到假見證誣陷,在所謂的「伸張正義」之下,含冤殉道。這種作法形成了規律,在《聖經》裡層出不窮,諸如蘇撒納(參閱:達十三),以及納波特(參閱:列上廿一)等人的經歷。「假消息和毀謗激起百姓熱血沸騰,要求正義。但這是一種私刑」。當事人被帶到法官面前,因為法官提供某種合法形式,但是當事人早就被安上罪名,「法官必須勇氣過人,才能抵抗民眾先入為主的審判」。般雀比拉多就是一個例子:他明知道耶穌是清白無辜的,但他轉頭看看百姓,便選擇洗手、推卸責任。

今天也有許多人體嘗這種苦楚:法官無法公正斷案,因為當事人早就被扣上罪名。教宗以阿西亞‧比比(Asia Bibi)為例,解釋說:「她坐牢十年,因為她遭到毀謗的審判,有一群人要置她於死地。假消息排山倒海而來,製造輿論壓力;面對如此處境,當事人往往束手無策。」猶太人遭到大屠殺的事件也是如此。

教宗表示,「我們大家都知道這種行為不好,卻渾然不知,試圖敗壞他人名聲等同於日常輕微的私刑」。真理則截然不同:真理是真實的見證,清晰又透明。在耶穌後首位殉道的斯德望和宗徒們都作了見證。為此,教宗勉勵眾人當心舌頭,因為我們通常會以評論展開這種私刑。在我們的基督徒團體內,也看見不少從閒言碎語衍生的日常私刑。

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求上主助祐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絕不開啟或盲從這種由閒話產生的定罪。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藝術家祈禱,求主賜給我們創意的恩寵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並在禮儀開始時念及藝術家。他說:「今天讓我們為藝術家祈禱。他們擁有這莫大的創意,並通過美的道路為我們指示該走的路。願上主此刻賜予我們人人創意的恩寵。」

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講述耶穌對群眾的斥責:群眾歡喜地聆聽耶穌的教導後,耶穌行了增餅的奇跡,讓跟隨祂的民眾得以果腹。人們於是改變心思,有意擁立耶穌為王,因此耶穌獨自退避。群眾發現耶穌離開後,追趕上來。為此,耶穌教訓他們說:「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耶穌勸戒人們別為可損壞的食糧勞碌,卻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參閱:若六22-29)。

聽到耶穌的這番訓斥,民眾「沒有為自己辯護」,而是「謙卑」地問:「我們該做什麼,才算做天主的事業呢?」耶穌答道:「你們要相信天主子。」教宗指出,「耶穌糾正群眾的態度,因為他們半途改變了初衷,遠離最初的神慰,誤入歧途,走上世俗的,而非福音的道路」。

這段福音章節敦促我們反省自身: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秉持福音價值觀,展開一段跟隨耶穌的道路,卻中途改變想法,追隨一個比較世俗的事物,忘記我們最初聆聽耶穌教導時的慷慨激昂。然而,「上主不停地引領我們回到初次的相遇,祂首次凝視我們、對我們說話的那一刻,當時祂在我們心中激發起跟隨祂的渴望。這是我們應當向上主祈求的恩寵,因為我們的生活總會碰到誘惑,因而遠離正途」。

教宗由此想起耶穌在復活那天早上說的話:「你們去,報告我的兄弟,叫他們往加里肋亞去,他們要在那裡看見我。」(瑪廿八10)教宗說:「加里肋亞是初次相遇的地方。門徒們在那裡遇見耶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加里肋亞』,就在那一刻,耶穌靠近並對我們說:『跟隨我。』」而我們也會遠離正道,尋求其它價值觀、詮釋和事物,丟失初次召叫的清新氣息。

教宗最後引用《希伯來人書》來叮囑眾人「回想先前的時日」(參閱:希十32),回憶最初的相遇、自己的「加里肋亞」,也就是上主懷著愛凝視自己,聲聲呼喚「跟隨我」的那一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復活期第三主日彌撒:請為當前危機中的憂苦者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26日,教宗方濟各、復活期第三主日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在感恩祭開始時,教宗念及在疫情中痛苦憂傷的人,說:「今天讓我們在這台彌撒中為所有痛苦憂傷的人祈禱,他們或是出於孤獨,或是不曉得前途光景,抑或是無法推動家庭前行,因為他們沒錢、失業了。許多人痛苦憂傷,今天我們要為他們祈禱。」

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講述復活的主耶穌陪伴兩位門徒走向厄瑪烏的旅途(參閱:路廿四13-35)。在講道中,教宗首先闡明,「基督信仰不僅是教義、處事態度或是文化習俗」。基督信仰雖然蘊含了這一切,但最重要的是,基督信仰是個相遇,與耶穌基督的相遇。

厄瑪烏門徒的經驗呈現了這相遇,我們可以從中理解上主的行動方式和我們的做事風格。教宗指出,「我們的心裡埋藏著與生俱來的不安的種子,這是上主的旨意」。在不安的驅使下,我們尋求圓滿、尋找天主,偶爾會走錯路,迷失方向,然後回頭,繼續尋求上主。天主也渴望相遇,所以「祂派遣耶穌來與我們相遇,滿足這份不安感」。

從這段福音章節中,我們清楚看到耶穌「尊重我們的處境和時機」,祂對我們耐心十足,始終與我們同行。耶穌怎樣對待厄瑪烏的兩位門徒,必也照樣對待我們,聆聽我們的不安。「上主喜歡聽我們說話的方式,從而瞭解我們,為我們的不安提供適當的答覆。上主並不加快腳步,而是一直跟隨我們的緩慢步調」。這也是朝聖的傳統規矩:真正的朝聖者必須按照走路最慢的人的步調前行。

耶穌深知這一點,並且如此行事:「祂不疾不徐地等待我們邁出第一步」。到了適當的時機,耶穌向我們提問。在厄瑪烏門徒的例子裡,耶穌問道:「你們彼此談論的是些什麼事?」教宗表示,「耶穌裝作不知情,是為了讓我們開口說話。祂喜歡聽我們說話,然後作出回應,盡量說明澄清」。

耶穌解釋之後,繼續陪伴我們前行,親近我們,甚至假裝走過了頭,以確認我們「不安」的程度。教宗說:「這就是相遇。相遇不只是擘餅的那一刻,而是整段旅程。我們在徬徨的黑暗時刻與耶穌相遇。甚至在我們罪過的醜惡困惑中,祂也在那裡、在我們的不安中扶助我們,始終與我們同在。」

為此,基督信仰的核心在於相遇。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禱說:「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讓人人每天能與耶穌相遇,知道祂時時刻刻與我們同行。祂是我們朝聖旅途中的同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殯葬業者祈禱,他們在疫情前線感受到痛苦

CNS photo/Reuters

2020年4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念及在這段時期提供殯葬服務的人。教宗說:「讓我們今天一起為殯葬業者祈禱。他們此刻的工作如此沉痛又悲傷,他們在第一線感受到這疫情的痛苦。讓我們一同為他們祈禱。」

適逢聖史馬爾谷慶日,教宗在講道中首先表示:「四大聖史之一的馬爾谷與伯多祿宗徒十分親近。《馬爾谷福音》最先撰寫而成,它的風格簡單又平易近人。」為此,教宗鼓勵眾人在慶日當天誦讀這部言簡意賅的《福音》,「透過馬爾谷敘事的簡潔風格」來認識主耶穌的生活。

當天禮儀的福音選自《馬爾谷福音》的結尾,講述上主派遣門徒去傳福音(參閱:谷十六15-20)。教宗由此談起「信德當中的傳教特質」:少了傳教,就不是真信德。信德絕不獨善其身,停滯於個人的信仰成長:「這是諾斯底主義的異端」。真正的信德不斷引領人走出自我,它尤其要藉著見證廣傳於世。

接著,教宗提到,一座歐洲城市的司鐸透露說:「我們的城市充斥著懷疑不信,不可知論盛行,因為基督徒沒有信德。」教宗點出問題的關鍵在於「缺乏傳教精神」:基督徒的身份變成只是「身份證上的資料」;這與信德毫不相干,只是文化習俗罷了。「信德必然敦促你走出去,把它廣傳,因為信德在本質上必須傳揚出去,絕不安於現狀。」這並不意味著人人都要前往異國他鄉傳教,而是指每個人都要「走出自我,讓社會大眾看到信德」。

教宗提醒道,傳教並非「勸人改教」,卻要讓人看到啟示,「因為聖神能在人們當中藉由服務的見證來行動。服務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我自稱為基督徒,卻按照外教人的方式生活,這是行不通的!這無法使任何人信服。若我表明自己是基督徒,而且活出基督徒的樣貌,這就會吸引人。這是個見證」。

有一回,教宗在波蘭訪問時,一名大學生問道:大學裡有許多同學是無神論者,要怎樣說服他們?教宗強調,言語是最後的辦法,第一步是生活的見證。這也是在當天讀經一中聖伯多祿宗徒說的謙卑:「大家都該穿上謙卑作服裝,彼此侍候,因為天主拒絕驕傲的人,卻賞賜恩寵給謙遜的人。」(參閱:伯前五5-14)

此外,在福傳的道路上,上主始終與我們同行,直到世界的終結。教宗說:「在傳播意識型態時,會有許多大師。但是當我懷著一份有待傳揚的信德態度時,上主陪伴著我。在傳揚信德時,我絕不孤單,因為上主與我同在。祂曾許諾說:『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廿八20)」

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求上主助祐我們活出信德,活出一份「透明而不勸人改教」的信德,讓人看到我們真實的基督徒樣貌。「藉由健康的好奇心,求主協助人們接受這個救恩的訊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值此疫情時期,請為老師和學生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掛念著遭到新冠疫情衝擊的學校,說:「今天,讓我們為老師祈禱,他們必須辛勤工作,透過互聯網或其它媒體渠道來授課。讓我們也為學生祈禱,他們必須通過不尋常的方法來考試。讓我們以祈禱陪伴他們。」

當天的福音講述了增餅的奇跡(參閱:若六1-15)。當時,耶穌問斐理伯從哪裡買餅給跟隨祂的大批群眾吃,實則「是為試探斐理伯」,因為耶穌「自己原知道要作什麼」。教宗指出,「由此可知耶穌對宗徒的態度。祂不斷試探他們,從而教導他們。《福音》充滿了耶穌的這些舉動,祂這麼做是為了敦促門徒成長,成為天主子民的牧者」。耶穌喜歡跟群眾在一起,「因為這也是普世救恩的象徵」;宗徒卻不喜歡群眾,因為他們想要親近上主,聆聽上主的每一句話。

四部《福音》都記載了增餅的奇跡。這事件發生以前,耶穌與門徒完成了一項任務,主耶穌吩咐門徒稍作休息,類似於復活節後週一的歡慶與休息時刻。但是,大批群眾跟隨著耶穌,耶穌便開始宣講,群眾歡喜地聆聽,門徒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們的慶祝活動和休息時光都毀了。教宗闡明,「上主試著親近百姓,同時也培養牧者的心來親近天主子民、服務子民。而我們可以理解,宗徒們蒙揀選,多少有點特權階級的感受。上主經常糾正他們」。比方說,門徒們想保護主耶穌不受小孩子騷擾,主耶穌卻讓小孩子到自己身邊(參閱:瑪十九13-14);門徒們要耶里哥的瞎子禁聲,以免打擾主耶穌,主耶穌卻讓瞎子上前來,使他重見光明(參閱:谷十46-52)。耶穌如此教導門徒們親近天主子民。

教宗坦言,「天主子民確實令牧者感到疲憊勞累,因為人們總會為了各種理由去找好牧者」。舉例來說,在一個信友眾多、居民均為普通百姓的堂區裡,幾乎每個小時都有人敲本堂神父的家門或窗戶,這位本堂神父有一次忍不住對教宗說:「我真想把門窗封死,讓我能好好休息。」但是,這神父意識到自己是個牧者,必須與子民同在。教宗說:「耶穌培養、教導門徒和宗徒這個牧靈態度,也就是親近天主子民。」

天主子民之所以累人,「是因為他們總是要求具體的事,或許會作出錯誤的請求,而牧者必須事事照料」。當門徒們想要打發群眾自行購買食物時,耶穌卻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的吧!」(參閱:瑪十四15-21;路九12-17;谷六35-44)此時此刻,耶穌也在要求所有牧者說:「你們給他們吃的吧!他們痛苦憂傷嗎?你們給他們安慰吧!他們迷惘徬徨嗎?你們給他們指點迷津吧!他們犯錯了嗎?你們給他們解決問題吧!」

可憐的牧者感到必須一直付出,但他們要從哪裡領受呢?教宗表示,耶穌教導我們,牧者跟耶穌從同一個泉源領受,從天父那裡、從祈禱中領受。這是耶穌試圖協助宗徒理解的「牧者的雙重親近」,好讓他們成為偉大的牧者。教宗警惕道,人們有時會犯錯,就像群眾有意強迫耶穌為王那樣,因此耶穌退避到山裡。事實上,「牧者的權力在於服務,除此之外別無其它權力。牧者一旦在其它權力方面犯錯,就會摧毀聖召,成了牧靈事業的管理員,不再是牧者」。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為教會的牧者祈禱,求上主不停地與他們交談,因為上主深愛著他們。教宗說:「願上主始終與我們交談,向我們解釋許多事,尤其教導我們不怕天主子民,不怕親近人群。」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歐洲祈禱,願其實現歐盟創始人團結友愛的夢想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期第二周 星期三 彌撒

2020年4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彌撒開始之際,教宗特別提到歐洲,他說:「在這個時期,我們彼此間和各國之間極需團結一致。今天讓我們為歐洲祈禱,願歐洲能達至這個團結,這是歐盟創始人夢想多年的弟兄友愛的團結。」

當天選讀的若望福音記述天主派遣聖子到世界上來,為叫世界藉著祂而得救(三16-21),教宗以此展開講道,表明天主的愛幾乎是一種瘋狂的愛,天父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並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教宗表示:「這段福音章節可說是一篇神學論述,記述了耶穌與尼苛德摩的對話,其中涵蓋了一切,包括:初傳、要理、神學反省和告誡等。我們每次閲讀此章節,都讓我們更為明瞭天主的啟示,以及更接近救恩奧跡。」

隨後,教宗針對當天福音的內容提出了兩大重點。

第一點是攸關天主愛的啟示。

教宗說:「就如一位聖人所說的,天主的愛是瘋狂的。『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天主賜給我們祂的獨生子,派遣祂來,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這是天主對世人的愛。我們每次注視十字架,都能找到這愛。十字架正是天主聖愛的一本偉大著作,是天主愛的表達。」

教宗接著表示:「有許多基督徒花上很長的時間注視十字架。他們在那裡找到了一切,聖神讓他們明瞭在十字架上蘊藏著一切的知識,那裡有天主的愛以及基督信仰的智慧。要在靜默中注視十字架,注視耶穌的傷痕和祂的聖心。讓我們一起注視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天主子,祂為了愛貶抑自己。」

教宗接著提到當天福音中的第二個重點:「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若三19)

教宗指出:「許多時候我們無法在光明中生活,因為已經習慣活在黑暗裡。光明令人感到眩目,無法看到事物,我們就像是“蝙蝠”一樣的人,只在黑暗中行走。當我們處在罪惡中時,我們也是處於這種狀態:忍受不了光明。活在黑暗之中讓我們感到更舒服,光明會猛烈拍打我們,讓我們看到自己不願意見到的事物。可怕的是,心靈的眼目若是習慣了在黑暗之中,就會忽視光明本身。腐敗之人不知道光明是什麽,因為他們不認識光明。當我們處在罪惡、遠離上主的狀態時,我們就成為了瞎子,在黑暗中感覺會更好,就這樣繼續前行。」

教宗說道:「讓我們允許天主的愛進入心中,讓耶穌帶來的光明和聖神的光明進入我們内,幫助我們以天主的真光看清事物。」

結束講道前,教宗再次提醒當天的兩個重點,也就是「天主在基督和十字架内的愛;在日常生活中的愛」,並邀請信友每天反問自己:「我在光明中還是在黑暗中行走?我是天主的子女或是淪落成了一隻『可憐的蝙蝠』?」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慶祝天主慈悲主日:警惕獨善其身的誘惑,慈悲的主等待落後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適逢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欽定天主慈悲主日20週年紀念,2020年4月19日,教宗方濟各前往位於梵蒂岡附近的聖神堂主持彌撒。那裡是慈悲救主朝聖地,供奉著一幀巨大的慈悲救主畫像,以及聖傅天娜修女和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聖髑。平時絡繹不絕的朝聖地,如今卻因疫情無法迎接朝聖者。為此,教宗這台彌撒沒有朝聖者參加。在講道中,教宗鼓勵眾人將自己的卑微不幸獻給天主,如同慈悲救主對聖女傅天娜說的那樣。

當天的福音講述了多默與復活主耶穌的互動:由於耶穌顯現給門徒時,多默並不在場,他對主耶穌的復活存疑,直到上主親自出現在他面前,勉勵他做個「有信德的人」,多默遂宣認:「我主!我天主!」(參閱:若廿19-31)

教宗方濟各稱這事跡為「門徒的復活」:「門徒的復活始於這忠信又有耐心的慈悲,發現天主不知疲憊地伸手扶起跌倒的我們。遲到的多默明白耶穌為自己受苦,他在耶穌的傷痕中親手摸到天主溫柔的親近:『他不僅信了復活,更相信天主無窮的聖愛』,從而作出最簡潔而美好的信德宣認,說:『我主!我天主!』」

教宗由此提起世人當前的處境說:「我們也跟多默一樣,心存恐懼和疑惑,感到脆弱不已。我們需要上主,祂在我們身上不僅看到脆弱,更看到無法抹滅的美好。在天主慈悲主日,最美的宣講通過遲到的門徒而來。復活主顯現的時候,只有多默缺席,但是上主等待他。」

教宗指出:「慈悲絕不遺棄落後的人。此時此刻,我們牽掛著全球疫情下緩慢而辛苦的復甦,而這其中暗藏著一個危險,也就是:忘記有人落後。冷漠自私的危害大過於病毒。」

「冷漠自私的人會認為,只要自己順心如意,就是最好的生活;只要自己安然無恙,就是一切好轉。冷漠自私的危害由此出發,最終導致人群的篩選,拋棄窮人,在追求進步的祭壇上犧牲落後的人。然而,這次的全球疫情提醒我們:受苦的人沒有區別、不分界限。我們人人都是脆弱、平等和寶貴的。此刻發生的事撼動人心:現在到了剷除不平等、醫治不公義的時刻,不公不義從根本危及全人類的健康!為此,我們應當效法初期教會的慈悲生活,一切所有皆歸公用,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參閱:宗二42-47)。這不是意識形態,而是基督信仰。」

教宗最後引用聖女傅天娜的日記,期勉人人放下私利,卻要「把這磨難視為良機,為眾人的明天作準備,因為缺乏共同的願景,沒有人會擁有未來」。「今天,耶穌毫無防備的愛,喚醒門徒的心。讓我們效法多默宗徒,領受慈悲和世界的救恩,向更弱小的人施展慈悲: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建設新的世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孕婦祈禱,當心信仰「虛擬化」的危險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節八日慶期星期五

2020年4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特別掛念著孕婦。他說:「我今天希望大家一起為孕婦祈禱。她們即將為人母親,此刻焦慮不安、憂心忡忡,疑惑著:『我的孩子將活在怎樣的世界裡?』讓我們為她們祈禱,願上主賜給她們撫育這些兒女的勇氣,堅信世界固然將有所不同,但它始終是上主深愛的世界。」

當天的福音講述,門徒們在捕魚時,再次認出復活主耶穌,並與耶穌共進早餐(參閱:若廿一1-14)。教宗由此展開講道,說:「門徒們捕魚維生,耶穌正是在他們工作時召叫了他們。」當天的福音要跟《路加福音》第五章相互對照:同樣是撒網捕魚的時刻,門徒們第一次聽從耶穌的指示,捕獲大批的魚時,伯多祿跪伏在耶穌膝前說:「主,請祢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而復活的主耶穌指點門徒捕魚時,眾門徒不再「大驚小怪」,卻「自然而然地」行事。教宗稱之為「一段認識上主、與主親密無間的旅途」。

我們基督徒也是如此。教宗指出,「我們在人生旅途中逐漸增進與上主的親密關係。上主『牽著我們的手』,與我們一同前行,我們認出祂是誰」。在當天福音中,沒有人問耶穌:「祢是誰?」大家都知道,祂就是主。「這是與上主朝夕相處的親切感,是基督徒的親密無間」。

教宗提醒道:「這份與上主的親切感、基督徒的親密無間,始終具備團體的幅度。」它雖然是私密的個人關係,卻存在於團體內。「一份缺乏團體、擘餅、教會、子民和聖事的親切感是危險的!它會變成諾斯底式的親切感,自己獨享,脫離天主子民。」

教宗坦言,這番省思與疫情當下的危險有關。他說:「疫情當頭,包括宗教信仰在內,人人都透過媒體、透過傳播工具溝通,連這台彌撒也不例外。我們大家彼此交流,無法團聚一堂,卻在精神上同在。參禮的子民雖然稀少,卻有廣大的子民心靈相聚,身體遠離。聖事也是如此:今天你們在場領聖體,但是與我們相連的人們,只能神領聖體。這不是教會原本的樣貌:這是困境中的教會,上主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可是照理說,教會始終與子民同在,提供聖事。」

接著,教宗不諱言地說:「今年復活節前,我要在空蕩蕩的聖伯多祿大殿裡主持逾越節慶典的消息一出,立刻有位優秀的主教寫信來譴責我。他寫道:『為什麼這麼做?聖伯多祿大殿如此雄壯廣闊,您為什麼不讓至少30個人參禮,讓人看見子民?不會有危險的。』我當時想:『這個人腦子裝的是什麼,告訴我這些?』那一刻我不理解,但是他既然是位優秀的主教,非常親民又渴望向我提建言,我要找到他,向他提問。然後,我恍然大悟。他原來是要對我說:『您要當心,別把教會變成網紅,別讓聖事成為網絡風潮,別使得天主子民在網絡跟風。』教會、聖事和天主子民是具體的。」

為此,教宗闡明,「此時此刻,我們的確必須以這種方法培養與上主的親密互動,但這是為了走出隧道,而非停滯不前。這是宗徒們的親切感,而非諾斯底式、網絡風潮、自私自利;這是在子民之間的具體親密關係,在日常生活裡、在聖事內、在子民當中與上主的親切感」。

教宗最後勉勵眾人效法宗徒,培養與上主的親切感,明白祂是上主,彼此分享一切,包括:團體、聖事、上主、平安和宴席。教宗祈求上主在教會內教導我們與祂的這份親密關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汝南執事-救主慈悲主日反省

復活期第二主日 救主慈悲主日 彌撒

集禱經

無限仁慈的天主,祢藉著每年的逾越慶節,重新振作祢子民的信德;求祢廣施恩寵,使我們深切領悟:如何經歷了聖洗,而得到潔淨,並由聖神而重生,又靠著基督的血,而獲得救贖。因祢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和祢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凡信了的人,常齊集一處,一切所有皆歸公用。)
恭讀宗徒大事錄 2:42-47

弟兄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因為宗徒顯了許多奇蹟異事,各人都滿懷敬畏之情。凡信了的人,常齊集一處,一切所有,皆歸公用。他們把產業和財物變賣,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他們每天都成群結隊地前往聖殿,也挨戶擘餅,懷著歡樂和誠實的心,一起進食。他們常讚頌天主,也獲得了全民眾的愛戴;上主天天使那些得救的人,加入會眾。──上主的話。

答唱詠 詠118:2-4, 13-15, 22-24

:請你們讚頌上主,因為祂是美善寬仁,祂的仁慈永遠常存。
:願以色列家讚美說:上主的仁慈永遠常存。願亞郎家族讚美說:上主的仁慈永遠常存。願敬畏上主的人讚美說:上主的仁慈永遠常存。
:請你們讚頌上主,因為祂是美善寬仁,祂的仁慈永遠常存。
:人雖推撞我,叫我跌倒,然而上主卻扶持了我。上主是我的力量與勇氣,祂常是我的救援。在義人的帳幕中,響起了勝利的歡呼。
:請你們讚頌上主,因為祂是美善寬仁,祂的仁慈永遠常存。
: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這是上主的所作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
:請你們讚頌上主,因為祂是美善寬仁,祂的仁慈永遠常存。

讀經二(天主藉耶穌基督由死者中的復活,重生了我們,為使我們獲得那充滿生命的希望。)
恭讀聖伯多祿前書 1:3-9

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受讚美!祂因自己的大仁慈,藉耶穌基督由死者中的復活,重生了我們,為使我們獲得那充滿生命的希望,並獲得那為你們已存留在天上的、不腐壞、無瑕疵、不朽的產業,因為你們原是為天主的能力所保護,為使你們藉著信德,而獲得那已準備好,在最後時期出現的救恩。為此,你們要歡欣踴躍;雖然,現在你們暫時還該在各種試探中受苦,這是為使你們的信德,得以精煉,比經過火煉,而仍易消失的黃金,更有價值,好使你們在耶穌基督顯現時,堪受稱讚、光榮和尊敬。你們雖然沒有見過祂,卻愛慕祂;雖然你們現在仍看不見祂,還是相信祂,並且以不可言傳,和充滿光榮的喜樂,而歡欣踴躍,因為你們已把握住信仰的效果:靈魂的救恩。──上主的話。

福音前歡呼

:亞肋路亞。
:亞肋路亞。
:主說:多默,因為你看見了我,纔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
:亞肋路亞。

福音(八天以後,耶穌來了,站在門徒中間。)
恭讀聖若望福音 20:19-31

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保留誰的罪,誰的罪就被保留。」十二人中的一個,號稱狄狄摩的多默,當耶穌來時,卻沒有和他們在一起。其他門徒向他說:「我們看見了主。」但多默對他們說:「除非我看見祂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祂的肋膀,我決不信。」八天以後,耶穌的門徒又在屋裡,多默也和他們在一起。門戶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說:「願你們平安!」 然後對多默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罷!並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膀,不要做無信德的人,但要做個有信德的人。」多默回答說:「我主!我天主!」耶穌對他說:「因為你看見了我,纔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耶穌在門徒前,還行了許多其他神蹟,沒有記在這部書上。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祂的名,獲得生命。──上主的話。

各位尊敬的主內弟兄姊妹,大家好!

今天我們慶祝復活期第二主日,同樣,也紀念救主慈悲,敎會再度提醒我們信德的重要,邀請我們用慈悲之心去見証我們對耶穌的信仰,帶領其它不認識基督復活的人,分享天主的救恩!

談到慈悲耶穌瞻禮,我們一定會聯想到敎宗聖若望保祿二世,這位偉大的教宗努力不懈地推廣慶祝耶穌的慈悲, 為的是希望我們注意永生的重要,真的,沒有慈悲就很難攫取永生,瑪竇褔音第二十五章31-46節記載得很清楚. 慈悲是發自天主對我們的愛,天主願意我們承受永生,讓我們全心感謝天主的鴻恩,學習耶穌和天父對人的典範,將來與聖人聖女共享永生!

人如果沒有感受到又或者拒絕天主的大愛,絕對沒有慈悲可言,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只管自己的利益,很少理會他人的死活,甚至所謂基督徒的我們,平日為生活勞碌不停,為人際關係糾纏,那有空閒去思想天主對自己的愛和對別人的同情,故今日我們慶祝救主慈悲主日之同時,居家隔離疫情的我們,為何不趁此機會祈求耶穌,讓我們從今天起學習對人慈悲為懐,包括對家人的愛護寬恕和諒解,對人友善和尊重,關懷弱勢團體。

我們已故敎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行為,大家有目共睹,他完全彰顯了耶穌慈悲的德能, 他被人行刺,接近死亡,卻選擇寛恕,他受到創傷卻友待敵人,甚至到獄中探望兇手. 今天教會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受到世俗的污染,不要自私自利以牙還牙,相反的,我們要效法耶穌的慈悲,將天主的愛反映在我們的生活上。

如何學習對人富於慈悲呢?

讀經一清楚的告訴我們:要信任天主,與人分享所有,更要熱心祈禱!「天主沒有憐惜自己的獨生子,把祂賜予給我們作為贖罪的犧牲,藉著耶穌基督由死者中的復活,重生了我們……為獲享那準備在末世時期出現的救恩」參閲伯前1:3-5

的確,我們要信任天主,其實在對別人實行慈悲之前,天主已經對我們慈愛無量. 真的,對人慈悲和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擁有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窮一生的鍛鍊,要不段祈禱,求天主賜給我們一顆慷慨的心!

話說有貴婦問津印度聖德蘭修女,如何尋求平安喜樂,意欲捐贈巨金於她,修女拒之,勸勉她每次想買名貴珠寶和奢侈物品之時,放棄慾念,再將錢捐給窮人.。婦人不明所以,但照修女意思實行,過了多次經驗,心𥚃湧出不可言語的喜樂平安. 貴婦好奇追問修女原因,修女解釋:對人慈悲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需要或希望擁有的放棄,繼而送給有需要的人。

各位,在疫情極為嚴峻的意大利,不是報導過一位患重病的神父自願放棄能把他活下去的呼吸機讓給同病的隣人嗎?

聖雅各伯說得好:「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假設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們說:你們平安去罷!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什麼益處呢?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雅 2:14-17

各位主內兄弟姊妹,我們生活於加拿大,得天獨厚,感恩不盡,今次疫情之峻,讓本來貧瘠不勝負荷的大眾更難忍受煎熬,讓本來孤單患病的長者更感寂寞無助,讓我們提醒自己,當我們在家暫避疫情之際,千萬不要忘記他/她們!

所謂,因疫情,聽命令,保持距離,為的是對人慈悲!抗疫情,聽主命,不停去愛,為的是見證主恩!願天主常與我們同在!如此看來,享受永生,信賴耶穌,平安喜樂,與我們怎樣憐憫眾生,息息相關,對嗎?

聖母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張汝南執事
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

2011年5月27日,張汝南執事在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領受聖秩,成為終身執事。他曾服務於滿地可華人天主堂,現服務於滿地可其中一個最大的英語堂區-聖若望‧貝巴堂(St. John Brébeuf Parish)

聯絡: [email protected]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