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成全祢聖意 我心足 不再計!
撰文:張心銳神父

今日香港, 饑餓問題似乎不存在,相比貧窮的國家,仍有人餓死。根據香港樂施會、扶貧委員會及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香港一百卅多萬人處於貧窮狀態,即每五個人中,便有一人活於貧窮線下。低收入家庭生活負擔沉重, 兒童難以得到三餐溫飽。八成兒童沒法享用營養食物,兩成兒童活於飢餓中, 七成二貧困兒童進食廚餘,更有一成五進食過期食品。三份一長者受健康問題困擾,超過三成長者活於貧窮當中,並掙扎於基本營養。社會及科學早已發展多年,加上政府的推動改善,早應把饑荒問題解決,可惜仍然有人不斷浪費, 仍然有人營養不良,貧富懸殊和資源分配不均仍然在香港社會存在。

饑餓是人類歷史中一個大難題, 本主日福音耶穌就是不忍跟隨他的人餓着肚子回家,用五餅二魚滿足他們的需要。這個比喻一方面表達救恩的整全性,天父關心我們肉體的需要,同時祂也樂意與眾人分享精神的食糧。

基督是人類的希望

讀經一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 在充軍之地以色列回歸耶路撒冷,天主免費提供水、酒、奶及豐富的食物。這飲食就是天主的盛宴,因為精神的飢餓比肉體的飢餓更難忍受。孤獨、失望、沮喪, 使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最終便尋找刺激或不適當的方式,填補心靈上的空虛。

不過, 真正的幸福不靠堂皇的包裝,金錢、美色、權力都不能滿足內心的空虛,科技也不能解開人類生命的謎團。舊約中,默西亞時代的象徵, 就是使窮人得到飽飫。耶穌紆尊降貴,成為天降活糧。祂是新約的梅瑟,帶領人覓得自由, 走出幽谷, 達到福地。在祂身上,我們就算走遍曠野也不覺孤獨,在絕望中仍懷有希望。因為祂是黑暗中的明燈,使我們有勇氣活出生命及基督徒的使命。

主動實踐社會訓導

耶穌主動與我們建立關係, 不只是一篇講道或食飽一餐,而是天人的盟約。聖史瑪竇凸顯耶穌:「望天祝福」(瑪十四19 )。看出耶穌對天父的信賴,另一邊廂也反映宗徒們的無信( 17 )。我們不能否認,人類仍停留在病痛、飢餓和貧富不均中,五餅二魚奇跡所象徵的天人合一,尚未實現。基督徒仍有責任,積極地使世界與復活的基督,絕對完美地合而為一,透過我們實質上的慷慨和無私,關懷弱小,按公義原則營商,放棄不義的盈利方式,實踐教會的社會訓導,使增餅奇蹟所提醒我們的天人永恆盟約,完全地實現。

要付出更大的勇氣與慷慨

我們要明白, 在功利及世俗的社會,實踐福音的教導,絕不容易。增餅奇蹟也不是每日發生,但救主總會支持我們。就算面對各種困難,甚或魔鬼的威脅,我們也不用害怕。正如聖保祿宗徒在讀經二:「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困苦、窘迫、迫害、饑餓、赤貧、危險、刀劍嗎?⋯⋯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羅八35 、37 )

信仰為我們帶來樂觀的精神, 但這份樂觀不是天真的,而是需要更大的信心、更多的慷慨,甚至付出昂貴的代價,才能滿全。

總結

其實, 我們所擁有的是很微小, 也不敢相信自己微小的力量可以帶來甚麼幫助。但是,我們今天每個正確的抉擇,為家庭、教會及社會都很重要。主耶穌就通過我們每人,成就祂愛的旨意,讓我們在喜樂中,懂得彼此扶持, 互相施與。

本文題目取自AMDG曲目《五餅二魚》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教宗:在苦難的弟兄姐妹身上尋求基督的面容

CNS photo/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0年7月8日上午11時,教宗方濟各於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彌撒聖祭,特別紀念7年前他前往蘭佩杜薩島(Lampedusa)探望難民的牧靈之旅。在彌撒講道中,教宗以當天選讀的幾篇經文對當前難民的景況作出了深刻的反省。

教宗首先表示:「今天的聖詠邀請我們不斷尋求上主的面容,『你們要時常不斷追求上主的儀容,你們要尋求上主和祂的德能』(參閱:詠104)。這種探尋建構起信徒生活的基本態度,那就是明瞭人存在的終極目標就是與主相遇。尋求天主的面容是我們在此塵世成功旅程的保證,讓我們不會迷路。」

教宗接著講到當天讀經一的内容(參閲:歐十1-3,7-8,12),他說:「歐瑟亞先知描述以色列子民是那個時代迷失的子民,他們失去了預許之地的視野,徘徊於罪惡的沙漠中。成功與巨大財富使以色列子民的心遠離上主,心中充滿著虛偽與不義。」

教宗表示:「這也是今天的基督徒無法倖免的罪惡。『安逸文化使我們只顧及自己,使我們對他人的呼求無動於衷,使我們生活在肥皂泡中。這肥皂泡看似美麗,卻一無是處,只是空洞、暫時的幻覺,它使我們對他人冷漠,甚至引發冷漠全球化』(教宗方濟各2013年7月8日在蘭佩杜薩島的彌撒講道)。今天,歐瑟亞的呼籲是要求我們皈依的再次邀請,『你們應該播種正義,才可收割仁愛的果實;你們應該開墾荒地,因為現在是尋求上主的時候,直到祂來給你們降下正義』(參閱:歐十12)。」

隨後,教宗以當天的福音(瑪十1-7)繼續他的講道,說:「今天福音提到的十二位宗徒有幸獲得與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耶穌基督相遇的恩典。祂注視著他們,一個一個地召喚他們的名字。他們凝視著祂的聖容、聆聽祂的聲音,看到祂顯的奇跡。個人與主的相遇是恩典與救恩的時刻,但也包含使命。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在路上應宣講說天國臨近了』(十7)。與主相遇不能和使命分開。人們應竭盡全力尋求上主的面容,我們能在窮人、病人、被遺棄者和被天主安置在我們身邊外來者的臉龐上認出天主的面容。」

教宗講解完福音之後,接著說:「今天是訪問蘭佩杜薩島的7週年,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我願意重申參加去年2月舉行的『擺脫恐懼』會議上我說的話,『與他人相遇也是與基督相遇,誠如基督所言,祂就是那位敲我們大門的飢餓者、口渴者、陌生人、赤裸者、病患、被監禁者,請求與我們會面與幫助』。如果人們對這話仍然有疑問時,那就應仔細聆聽耶穌的話:『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二十五40)。」

教宗隨後回憶起7年前在蘭佩杜薩島上一位難民向他講述的悲慘境遇,然而隨行的譯者只做了簡要的轉述。訪問結束後,教宗遇到一位埃塞俄比亞籍的接待員,告訴教宗該名隨行譯者向教宗轉述難民所經歷的折磨與苦難還不及真實情況的四分之一。教宗說:「他們所翻譯的只是過濾的版本,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今天的利比亞。我們都知道戰爭不好,但是你們無法想像人們在那些拘留所過著地獄般的生活。」

教宗最後祈禱說:「願移民之慰、童貞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在所有因遭受種種不義而被迫逃離自己家園的弟兄姐妹們身上看到聖子的面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教宗方濟各: 有誰曾經為葬身大海的難民哭泣? 不要冷漠的全球化!

鹽與光轉播:教宗7月8日主持紀念7年前蘭佩杜薩島牧靈之旅彌撒

教宗主持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彌撒:天主要求我們做真先知、締造合一

CNS photo/Paul Haring

羅馬時間2020年6月29日上午9時30分,教宗方濟各於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雖然參禮信友人數不多,但羅馬教區的信友得以與他們的主教共慶這座城市的主保瞻禮日。

CNS photo/Paul Haring

在禮儀開始之初,教宗降福了羊毛肩帶;這些羊毛肩帶是要給樞機團團長雷樞機,以及過去一年內任命的教省總主教,以示羊群與牧者之間的合一。隨後,樞機團團長雷(Giovanni Battista Re)樞機向教宗致詞,感謝教宗在防疫封城的艱難時刻以各種方式關懷基督徒團體,尤其是每天通過聖瑪爾大之家清晨彌撒的電視和網絡直播,關心所有的人,包括非信友和冷淡教友。雷樞機也感謝教宗藉由種種愛德舉措來支持失業者等群體。

圖片:Vatican Media

合一與先知之恩是教宗方濟各當天彌撒講道的重點。

教宗強調了聖伯多祿與聖保祿之間的差異:「前者是一名簡樸的漁夫,後者是受過教育的法利塞人。但是,他們之間不乏精彩的討論,兩人彼此視為兄弟、親如一家人。在這種團結的家庭裡,家人經常互相討論,而且總是彼此相愛。」

合一

「耶穌並未吩咐我們互相取悅,卻叮囑我們彼此相愛。祂使我們相結合,卻不要我們變得一模一樣。祂使我們在差異中相結合。那麼,合一從何而來?答案在當天的讀經一中呼之欲出:教會深受迫害的時刻,基督徒團體熱切祈禱。祈禱能確保合一,因為它讓聖神介入其中,拉近距離。」

教宗說:「團體彷彿群龍無首,人人自危。但在這悲慘時刻,沒有人逃走,沒有人想著保全自己,沒有人拋棄別人,而是所有的人同心祈禱,從祈禱中汲取勇氣。勝過各種危險的合一在祈禱時油然而生。」

「首個基督徒團體具備另一個重要元素:他們當中沒有人抱怨災難,沒有人辱罵黑落德;而我們卻習慣於辱罵相關負責人員。」教宗指出:「對基督徒而言,抱怨無濟於事,只是浪費時間。埋怨並不改變任何事。我們要記得,抱怨是向聖神關上第二扇門。」

此前,教宗曾在聖神降臨節大禮彌撒中闡述了向聖神關閉的三扇門,分別是:自戀心態、氣餒和悲觀主義。在慶祝羅馬主保瞻禮的感恩祭中,教宗再次解釋說:「自戀心態令你顧影自憐,持續凝視自己;氣餒使你抱怨;悲觀主義叫人陷入黑暗。這三種態度關閉了通往聖神的門。首批基督徒並未歸咎於他人,卻是祈禱。在那個團體裡,沒有人說:『要是伯多祿再小心謹慎一些,我們就不會陷入這種處境。』在人性的角度上,伯多祿有不少可批評之處,但是沒有人批評他,沒有人說他壞話。他們並非詆毀他,卻是為他祈禱。而我們今天可以自問:『我們是否以祈禱守護我們的合一、我們在教會內的合一?我們是否彼此代禱?』」

教宗問道:「倘若人們多祈禱、少抱怨,會發生什麼事呢?」

教宗答道:「會發生像伯多祿在監獄裡那樣的事:牢門敞開、手銬腳鐐斷裂。」

為此,教宗邀請眾人向上主祈求恩寵,好能懂得彼此代禱。「天主等著我們在祈禱時想到,別人跟我們的想法不同、有人向我們關閉大門,以及我們難以寬恕某些人。唯有祈禱能解開鎖鏈,唯有祈禱能鋪平通往合一的道路。」

關於合一,教宗也提到,在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當天,他降福羊毛肩帶,那是信友與他們牧者之間合一的象徵物。另外,教宗也以獨特的方式與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相結合。聖伯多祿與聖安德肋本來就是親兄弟,教宗身為伯多祿繼承人,與安德肋的傳人、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攜手同行,邁向上主盼望的圓滿合一。

教宗說:「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今年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代表團不克前來羅馬,但是我下樓敬禮伯多祿的聖髑時,心中感受到我親愛的弟兄巴爾多祿茂就在我身旁。他們在這裡與我同在。」

先知之恩

當天彌撒講道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先知之恩。

教宗指出:「耶穌激勵兩位宗徒,要求他們作出跟隨祂的個人抉擇。祂對伯多祿說:『你說我是誰?』至於保祿,上主使他內心激動,那激動之情大過於在大馬士革路上摔倒在地,因為上主打破了他自以為虔誠行善的信念。」

教宗闡述說:「當我們接受天主的激勵時,先知之恩遂由此而生。先知之恩並不萌生於我們心如止水、掌控一切的時刻,並不誕生於自己的想法、封閉的心靈。相反地,福音一旦推翻種種確信,先知之恩便會一湧而出。唯有向天主的驚喜開放的人,才能成為先知。」

教宗表示:「反觀今日,當代也需要先知之恩,而非嘮叨多話。我們需要見證出福音勸諭是可行的。我們不需要奇跡般的事件,卻需要以生命彰顯天主愛的奇跡。無須倚仗權勢,卻要言行合一;無須多言,卻要祈禱。重點不在於宣報,而在於服務。你希望教會充滿先知之恩嗎?那就從默默服務開始做起。無須搬出理論,卻要作出見證。我們無須成為富翁,卻要關愛窮人;無須為自己發財,卻要為他人付出;無須贊同世人,卻要與人人和睦共處。若不做到這一切,就稱不上是先知之恩。我們要滿心喜樂期盼未來的世界,卻不需要一堆牧靈計劃。這些計劃看似有效,但我們需要的是能獻出生命的牧者、熱愛天主的牧者。」

「聖伯多祿和聖保祿正是為宣講耶穌、不惜獻出生命的典範。此乃改變歷史的先知之恩。每個信友都蒙召成為建設教會及更新人類的活石。」

教宗最後總結道:「總是有人摧毀合一,有人撲滅先知之恩。但是上主相信我們,並對你說:『你是否渴望締造合一?你是否渴望預言我的天國臨於世間?』弟兄姊妹們,讓我們接受耶穌的激勵,找到對祂說『是,我願意』的勇氣。」

其後教宗方濟各於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反省了聖伯多祿的生平。當天彌撒的讀經一記載,天使釋放了坐監的伯多祿(參閱:宗十二1-11);然而,伯多祿日後卻在羅馬下獄並殉道。教宗比較了伯多祿生命中的這兩大事件,問道:「伯多祿怎麼會先是免於磨難,之後身受極刑呢?」

教宗闡明:「上主賜給聖伯多祿許多恩寵,救他免於兇惡;而上主也同樣善待我們。即使我們經常只在有需要的時刻尋求天主,但是天主看得更遠,並邀請我們走得更遠,不只尋求祂的恩典,更要尋求祂;不只把問題,更要把生命託付給祂。」

「如此一來,天主終能賜給我們最大的恩寵,即賜予生命,因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把生命化為禮物。天主渴望我們在付出中成長;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長大成熟。」

回到聖伯多祿的榜樣,教宗表示:「這位宗徒成了英雄,並不因為他逃離了牢獄之災,而是因為他在此獻出生命。聖伯多祿把刑場變成充滿希望的美麗場所。因此,我們不只要祈求天主賜予當下所需的恩寵,更要懇請祂廣施生命之恩。」

「在當天的福音中,耶穌詢問眾門徒:『你們說我是誰?』聖伯多祿的回答成了他生命的轉捩點。他答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於是,耶穌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參閱:瑪十六13-19)」

教宗解釋道:「耶穌所說的『有福』,指的是『幸福快樂』。耶穌之所以說伯多祿有福,是因為伯多祿宣認了耶穌是永生天主。由此可知,幸福快樂的生活,秘訣在於承認耶穌是永生天主。從此以後,西滿改名為伯多祿,意即『磐石』,因為耶穌對他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這並非由於伯多祿堅定可靠,而是因為耶穌本身是塊基石,而倚靠著耶穌這塊基石,西滿成了磐石。」

教宗強調:「知道耶穌在歷史中有多偉大,或者欣賞祂的所言所行,並不這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耶穌在我生命中的位置。」關於這點,教宗鼓勵我們自問:「我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只想到當下的需求,或者我相信我真正需要的是耶穌?我如何營造生活,以我自己的能力為基礎,還是以永生天主為基石?」

教宗最後呼求聖母瑪利亞、這位把一切託付於天主的母親。願聖母助佑我們每天以天主為生活核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體聖血節彌撒:聖體聖事醫治我們脆弱的記憶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6月14日主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宗座祭台主持了基督聖體聖血節大禮彌撒。大約50人參加了禮儀,並在感恩祭結束後明供聖體。在講道中,教宗強調,務必紀念天主賜予的諸多恩典。他說:「少了記憶,我們就會從滋養我們的土壤中連根拔起,有如樹葉一般隨風飄逝。」

教宗指出:「紀念的舉動有助於重建我們強而有力的聯繫,使我們感到自己是歷史長河的一部分。記憶絕非私人之物;它是一條連結我們與天主、與他人的道路。《聖經》敘述了人與天主的關係如何口耳相傳、世代相承。」

「那麼,當記憶的鏈條斷裂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教宗答道:「天主知道我們的記憶會有多麼短暫,所以祂留給我們一個紀念、一個遠超過文字和記號的紀念。祂給了我們天賜食糧,這食糧的滋味令人難以忘懷。祂留給我們麵餅,而祂真實地臨在其中,確實活在其內,帶著祂聖愛的一切風味。教宗強調,聖體聖事不只是記念,更是事實。在彌撒中,耶穌的聖死與復活就在我們眼前。」

接著,教宗表示:「聖體聖事醫治我們脆弱記憶的三個面向。」

醫治孤兒般的記憶

「首先,主耶穌聖體聖血的慶典醫治我們孤兒般的記憶。許多人的記憶帶著缺乏關愛、痛苦失望的印記,因為有些人原本應該關愛他們、卻讓他們的心靈飽嚐孤兒的苦楚。然而,天主醫治我們,在我們的記憶裡傾注祂的愛;天主聖愛大過於我們的痛苦。聖體聖事帶給我們天父忠信的愛,治癒我們的孤兒感,使我們的心靈充滿聖神慰藉人心的愛。」

醫治負面的記憶

「再者,聖體聖事也醫治我們負面的記憶,這種記憶讓我們只專注於自身的問題和過錯。而耶穌告訴我們,我們是祂眼中的珍寶,當得起與祂同桌共餐。這不只是因為祂慷慨大度,更是因為祂真心愛著我們。祂看見並深愛我們的美與善。聖體聖事使我們擁有抵抗悲傷的免疫力,因為它蘊藏了我們對負面記憶的抗體。我們從而身上帶著天主,喜樂滿懷。」

醫治封閉的記憶

「聖體聖事醫治的第三個面向是我們封閉的記憶。我們記憶的傷疤使我們對人心懷恐懼和懷疑。因此,我們與他人保持距離,態度傲慢,錯誤地期盼自己能掌控各種處境。然而,這確實是個幻想,因為只有愛能根治恐懼,使我們脫離自我封閉、裹足不前的狀態。耶穌在毫無防備的脆弱祭餅裡,溫柔地前來與我們相會。祂成了擘開的餅,好能打破我們自我中心的外殼;祂獻出自己,為了告訴我們,唯有敞開自己,我們才能擺脫內在的禁錮、心靈的癱瘓。耶穌在祭餅裡奉獻自己,邀請我們別把生命浪費在無用之事上。聖體聖事滿足我們對物質的飢渴,燃起我們服務的渴望。」

教宗最後敦促說:「我們需要真正的關懷,實實在在的團結鎖鏈。耶穌在聖體內親近我們:我們別讓周圍的人孤獨無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鹽與光電視及網上播放: 教宗於6月14日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

CNS/Paul Haring

按此收看《鹽與光》英語轉播

日期
2020年6月14日

時間
加拿大(東岸)中上午11時45分/(西岸)上午8時45分
中港台時間晚上11時45分

電視頻道:Rogers Ch240/Bell Ch.654/Telus Ch.873 

其他電視頻道

教宗方濟各將於2020年6月14日主日在聖伯多祿大殿宗座祭台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隆重彌撒,屆時將會有50多位信友參與禮儀。梵蒂岡媒體(Vatican Media)於羅馬時間當天上午9時45分(加東時間凌晨3時45分、加西時間午夜12時45分、中港台時間下午3時45分)開始現場直播,禮儀慶典將以明供聖體和聖體降福禮結束。

教宗方濟各就任宗座牧職以來,曾兩次在羅馬市中心外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去年,教宗在羅馬東郊的卡薩爾貝爾托內(Casal Bertone)社區安慰之母堂主持彌撒聖祭,慶祝聖體聖血節;2018年,他則前往羅馬西南濱海小城奧斯蒂亞(Ostia),在聖婦莫尼加教堂前廣場主持了隆重禮儀。在2013年至2017年的同一節日裡,教宗在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主持大禮彌撒,隨後,主持聖體遊行禮至聖母大殿。

教會慶祝聖體聖血節的禮儀可追溯到13世紀。1215年舉行的拉特朗第4屆大公會議針對「基督在聖體中象徵性臨在而非真實存在」的異說,確認了聖體聖事中餅酒的「實體轉變」(Transustanziazione)。1551年,特利騰大公會議決定性地宣布聖體聖事為教會的信理,大公會議聲明:「因為我們的救主基督說過,祂在麵餅形內所奉獻的,真是祂自己的身體。所以,教會一直確信,如今在這神聖大公會議,再度予以宣布:‘藉著餅與酒的被祝聖,餅的整個實體,轉變成我主基督身體的實體;酒的整個實體,被轉變成為祂寶血的實體。這種轉變,天主教會恰當地、正確地稱之為『餅酒的實體轉變』。」(參閱《天主教教理》第1376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神降臨節彌撒:牢記我們領受的恩典,讓世人看見天主真正的樣貌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在聖神降臨那天,毫無準備的宗徒開始宣講福音,把他們白白領受的也白白分施給別人。教宗方濟各5月31日聖神降臨節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隆重禮儀,並在講道中強調了這一點。同時,教宗也勉勵眾人警惕恩典的三大敵人:自戀心態、受害者心理,以及悲觀主義。

當天禮儀的讀經二反覆提及「區別」和「同一」這兩個詞彙(參閱:格前十二3-13)。教宗從這個對比展開他的彌撒講道,闡明:「我們雖然各有差異,卻在同一的聖神中彼此合一。回顧宗徒們的背景,他們當中有靠雙手勞作的普通百姓,像是漁夫,也有瑪竇這種受過教育的稅吏。耶穌召叫他們時,沒有把他們變得整齊劃一,卻讓他們保有各自的差異,並在聖神的傅油下,使他們彼此合一。」

「反觀我們當今的教會,也是人人各不相同,意見、選擇和敏銳度不一。一個常見的誘惑是:堅決捍衛自己的觀點,認為這觀點有益於每一個人,只贊成與自己見解相同的人。這是我們幻想中的信仰,而非聖神所願。聖神乃是我們合一的根源,祂首先提醒我們,人人都是天主鍾愛的兒女。對聖神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是祂鑲嵌畫中無可取代的一部分。」

接著,教宗談起聖神降臨那天教會的首個行動,即:宣講。

教宗說:「我們看到,宗徒們既沒有準備策略,也沒有牧靈計劃。宗徒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向前邁進,冒著風險走出去。唯一激勵他們的渴望是:把自己白白領受的,也白白地分施給別人。這便是合一的秘訣、聖神的秘訣,也就是:恩典。聖神本身是恩典,祂在白白付出的過程中生活,從而凝聚我們,使我們參與同一份恩典。」

教宗強調:「相信天主是白白賜予的恩典極其重要,因為我們信徒的為人處世之道取決於我們對天主的理解。我們如果認為天主有所求,我們也會有所求,佔據地盤、尋求權勢。但是,我們若能意識到,自己的所是其實是祂白白的恩賜,那麼「我們就會渴望把生命變成一份禮物,謙卑地去愛,不求回報地喜樂服務,帶給世人天主真正的肖像。聖神是教會鮮活的記憶。祂提醒我們,我們因恩典而生,因付出而成長;在毫無保留、一心奉獻的過程中,我們得以成長茁壯。」

此外,教宗也勉勵眾人警惕恩典的三大敵人:自戀心態、受害者心理,以及悲觀主義。

「自戀心態慫恿人圖謀私利,不肯為他人付出。在當前的疫情中,自戀心態使人只顧自身需求,對他人的所需冷眼旁觀,而且不承認自己的脆弱和錯誤。」

「其次,受害者心理相當危險,使人日復一日地抱怨自己得不到理解,認為別人不為自己付出。在此刻的悲慘處境中,懷著受害者心態的人以為,沒有人了解自己,沒有人跟自己一樣飽受磨難。」

「悲觀主義則是認為付出無濟於事。在眾人奮力重新開始的時刻,悲觀主義危害甚鉅,因為悲觀的人認為一切黯淡無光,事事無法恢復如初。要是這樣想,當然無法恢復希望。」

教宗最後帶領眾人向聖神祈禱:「求聖神使我們牢記自己白白領受的恩典,幫助我們擺脫自私自利,重新燃起我們服務和行善的渴望,因為比這個危機更糟糕的是白白浪費眼前的機會,自我封閉。」

鹽與光電視及網上播放:教宗方濟各5月31日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及誦念天皇后喜樂經

按此收看《鹽與光》轉播

日期
2020年5月31日

時間
加拿大(東岸)中午12時/(西岸)上午9時
中港台時間午夜12時

電視頻道:Rogers Ch240/Bell Ch.654/Telus Ch.873 
其他電視頻道

聖座新聞室在5月26日發表的一份公告中表示,5月31日主日是聖神降臨節,教宗方濟各將於(羅馬時間)上午10時在聖伯多祿大殿至聖聖體小堂舉行直播彌撒,沒有信眾參禮。

彌撒後,教宗將於正午時分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屆時,警員將確保那裡的安全出入,並查看信徒是否遵守必要的安全距離。

為了預防新冠疫情蔓延,自3月8日主日起,教宗例行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的祈禱活動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均改在宗座大樓圖書館舉行。教宗在當日的三鐘經祈禱中說:「今天這次三鐘經祈禱活動有點奇特,教宗被關在圖書館裡。但是,我看得見你們,我與你們同在。」

事實上,從那時起,教宗每次誦念完主日天的祈禱後,總會來到書房,從書房窗口望向空蕩蕩的聖伯多祿廣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是個祈禱、親民又慈悲正義的人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在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百歲冥誕當天,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內這位先教宗長眠的祭台前主持了清晨彌撒。共祭的神長有教宗梵蒂岡城國代理主教及聖伯多祿大殿總鐸科馬斯特里樞機、在若望保祿二世牧職期間服務18年之久的教宗禮儀長馬里尼總主教、教宗賑濟所所長克拉耶夫斯基樞機,以及聖座國務院第三部門負責人鮑洛夫斯基總主教。後兩位神長均為波蘭籍。

這台感恩祭是在新冠疫情下最後一次進行現場直播的教宗清晨彌撒。從今年3月9日起,由於意大利等許多國家暫停了公開的宗教儀式,教宗方濟各便透過直播,在清晨彌撒中關懷無法參禮的信友。而今,意大利等國家開放信友參與彌撒,教宗決定於5月19日停止直播清晨彌撒。為了繼續防控疫情,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於5月15日進行了清潔消毒,教宗方濟各也於5月17日在天皇后喜樂經結束時,呼籲信友進堂時不忘遵守防疫規則。

在紀念聖若望保祿二世百歲冥誕的彌撒裡,答唱詠的對經是:「上主喜愛自己的百姓。」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指出,「當上主為了愛,派遣一位先知、天主的人時」,以色列子民說:「上主眷顧了自己的百姓,因為祂愛他們。」同樣地,跟隨耶穌的群眾看見祂所行的事,也說:「上主眷顧了自己的百姓。」貝爾格里奧教宗表示,「今天在這裡,我們可以說:『一百年前,上主眷顧了自己的百姓,派遣了一個人,預備他擔任主教並帶領教會。』上主喜愛自己的百姓,眷顧了自己的百姓,派遣了一名牧者」。

接著,教宗方濟各指出聖若望保祿二世這位善牧的三大特徵,分別是:祈禱、親民,以及熱愛正義。

祈禱

「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是天主的人,因為他祈禱」。儘管帶領教會的工作繁忙,他依然熱切祈禱。「他深知,主教的首要之務是祈禱。他明白這點並且身體力行。主教祈禱的楷模是第一要務。他教導我們,主教每晚做良心省察時,必須問自己:我今天祈禱了幾個小時?他是個祈禱的人。」

親民

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第二個特徵是親民。教宗方濟各表示,若望保祿二世「沒有脫離子民,反倒前去尋找子民,走遍世界各地,尋找他的子民,親近他們。親民是天主對自己百姓的特徵之一。我們要記得,上主對以色列子民說:『看看,哪個民族跟自己的神如此親近,像你我一樣?』天主親近子民,而子民隨後與耶穌緊密相連。一名牧者親近子民,否則他就不是牧者,只是個教長、管理者而已。他或許和善,卻不是個牧者。聖若望保祿二世為我們樹立了這親民的典範:無論地位高低、親疏遠近,他一律親近」。

熱愛正義

熱愛正義是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第三個特徵。教宗方濟各強調,這正義指的是「完整的正義」,涵蓋了「社會正義、民族正義,以及終止戰爭的正義」。因此,「聖若望保祿二世是個慈悲的人,因為正義與慈悲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脣齒相依」。談到正義與慈悲的人,「我們會想到聖若望保祿二世的一言一行都是為了讓百姓了解天主的慈悲,想到他推動對聖女傅天娜的敬禮」。現在,對傅天娜修女的禮儀紀念已推廣至整個教會。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深知,「天主的正義擁有這個慈悲的面容、這個慈悲的態度。這是他留給我們的禮物:正義與慈悲一體兩面,以及正義的慈悲」。

教宗最後祈願「我們眾人,尤其是教會的牧者能得到祈禱的恩寵、親民的恩寵,以及正義與慈悲的恩寵」。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願愛在家庭內增長;僵硬態度妨礙聖神的自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時念及家庭,說:「今天是國際家庭日:讓我們為家庭祈禱,願上主的神,愛、尊重和自由的精神在家庭內增長。」

當天的讀經一記載,宗徒致函在安提約基雅由外邦歸化的基督徒,解釋他們為什麼不必按照梅瑟的法律行割損禮(參閱:宗十五22-31)。教宗闡明,由外邦歸化的基督徒「相信了耶穌基督,接受洗禮,滿心歡喜,領受了聖神。他們從外邦文化進入基督信仰,中間沒有任何過渡階段」。

然而,有些「猶太化」的基督徒「認為不能這麼做」。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原本是外邦人,他應該先成為猶太人,再變成基督徒」。由外邦歸化的基督徒不明白這一點,心想:「我們難道是次等的基督徒?不能直接從外邦文化進入基督信仰嗎?」為此,他們感到心煩意亂,互相爭論。

「猶太化」的基督徒「以牧靈、神學,甚至是若干倫理的論點來支持他們的論調」。這種作法等同於「對聖神的自由、基督復活和恩寵的無償性提出質疑」。他們的態度僵硬。而此前,耶穌早已譴責這些經師把皈依者看作次等人的舉止。這些人「把天主的法律和教義貶低為一種意識型態」,剝奪聖神的自由。他們的跟隨者則是「態度僵硬的人」,不認識福音的喜樂。「這些經師操縱信眾的良心,使他們成為僵硬的人或者從此遠離」。

教宗重申,「僵硬的態度不來自於好的精神,因為它質疑救恩的無償性、基督復活的無償性。在教會的歷史中,這種情況反覆出現」。讓我們想想白拉奇主義者、知名的僵硬的人。「而我們在當代也看到,某些使徒團體看似組織完善、運行良好,但是人人僵化、一模一樣;然後我們又聽聞內部的腐敗,連創始人也不例外」。

「哪裡有僵硬態度,那裡就沒有天主聖神,因為天主聖神是自由」。這種人剝奪「天主聖神的自由和救恩的無償性」。然而,「一個人白白地成為義人,基督白白地死而復活。這一切絕非買賣得來,而是一份恩典」。

由外邦歸化的基督徒收到宗徒的信函,深受鼓舞,歡欣踴躍,「從煩憂變成喜樂」。教宗指出,「僵硬的精神不斷地帶給你煩憂。相反地,福音的自由精神則讓你喜樂,因為這正是耶穌藉著祂的復活所做的:喜樂」。耶穌與門徒的關係是不求回報的,因為耶穌說:「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而是朋友。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參閱:若十五12-17)這就是不求回報的無償性。

教宗最後祈禱說:「讓我們祈求上主助祐我們分辨符合福音精神的無償性的果實,以及不合乎福音勸諭的僵硬態度的果實。求主使我們擺脫各種以枝微末節、毫無意義的條文來限制信仰和信仰生活的煩憂。我指的是毫無意義的條文,而非天主十誡。懇求天主使我們遠離這種剝奪自由的僵硬精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眾弟兄姊妹為終止所有全球災難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會今年5月14日不僅慶祝聖瑪弟亞宗徒慶日,也為新冠疫情的結束祈禱。當天,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並在禮儀開始之際,說:「《人類兄弟情誼》高層委員會訂定今天是祈禱守齋日,祈求天主在這全球疫情的悲慘時刻廣施慈恩與憐憫。我們大家是弟兄姊妹。亞西西的聖方濟各說過:『人人都是弟兄姊妹。』因此,我們各宗教信仰的男女今天要同心祈禱、一起懺悔,祈求治癒這全球流行病的恩寵。」

當天的讀經一選自《約納先知書》,講述了約納先知邀請尼尼微的百姓悔改,以免遭受滅城之災;尼尼微的百姓因此改過向善,城市免於大災難。教宗說,這或許可稱為「道德災難」。而今,新冠疫情在世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席捲全球。「許多人斷送性命。很多人孤獨地離世,無能為力。 一個人經常會想:『我安然無恙。感謝天主,我得救了。』但是,想想他人!想想悲慘的處境、經濟和教育方面的後果,以及將會發生的後遺症」。為此,各宗教的所有弟兄姊妹今天受邀一同祈求天主。

每個人要按照自己的所知、所能,以及各自的文化同心祈禱。教宗說:「我們並非在祈禱中互相反對,這個宗教傳統抵制另一個宗教傳統。不是的:我們所有的人以弟兄姊妹的身份團結一心祈求天主,按照各自的文化、傳統和信念祈禱,但我們互為弟兄姊妹,並向天主祈禱。這一點很重要:弟兄姊妹守齋,為自己的罪過祈求天主寬恕,願上主仁慈恩祐我們,寬恕我們,求上主終止這個全球流行病。今天是個弟兄友愛的日子,眾人仰望唯一的天父。」這是弟兄姊妹的手足之情,以及慈悲天父的父愛。

這次的新冠疫情有如洪水突襲,讓世人稍微有所警醒。然而,教宗指出,「仍有許多其它的全球性災難使得人們失去生命,而我們尚未察覺到。在世界此刻的眾多悲慘處境前,我們不夠警覺」。接著,教宗引用官方統計數據,說:「今年的前四個月,已有370萬人死於飢荒。這是飢荒的全球大流行。今天懇求上主終止全球疫情的這個祈禱,必須促使我們也關注世界上的其它全球大災難。戰爭、饑荒和許多其它的全球災難。」

教宗最後再次勉勵眾人響應《人類兄弟情誼》高層委員會的邀請,在這日子裡按照各自的傳統,祈禱、懺悔、守齋、行愛德,以及援助他人。從《約納先知書》中可以得知,上主看到百姓悔改的反應時,便停止了祂的滅城計劃。為此,教宗祈禱說:「願天主終止這個悲慘處境,終結這個全球疫情。求天主垂憐我們,並遏止其它可怕的全球災難:飢荒、戰爭、兒童失學的災難。我們以弟兄姊妹的身份一同為此祈禱。願天主降福我們、垂憐我們每個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