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信德和勇氣是基督徒祈禱的特色

常年期第一週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撒慕爾紀上 8:4-7,10-22

那時候,以色列眾長老聯合起來,往辣瑪去見撒慕爾,對他說:「看,你已經老了,你的兒子們不走你所走的路。如今請你給我們立一位君王治理我們,如同各國一樣。」撒慕爾聽到他們要求說:「請給我們立一位君王治理我們」,大為不悅,便去祈求上主。上主對撒慕爾說:「凡民眾向你所說的話,你都要聽從,因為他們不是拋棄你,而是拋棄我作他們的君王。」撒慕爾把上主的一切話,轉告給那向他要求君王的人民,說:「那要統治你們的君王所享有的權利是:他要徵用你們的兒子,去充當車夫馬夫,在他的車前奔走;委派他們做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令他們耕種他的田地,收割他的莊稼,替他製造作戰的武器和戰車的用具;要徵用你們的女兒為他配制香料,烹調食物;要拿你們最好的莊田、葡萄園和橄欖林,賜給他的臣僕;徵收你們莊田和葡萄園出產的十份之一,賜給他的宦官和臣僕;使用你們的僕婢和你們最好的牛驢,替他工作;徵收你們的羊群十份之一;至於你們自己,還應作他的奴隸。到那一天,你們必要因你們所選的君王發出哀號;但那一天,上主也不理你們了。」但是,人民不願聽從撒慕爾的話,卻對他說:「不!我們非要一位君王管理我們不可。我們也要像一般異民一樣,有我們的君王來治理我們,率領我們出征作戰。」撒慕爾聽見百姓所說的這一切話,就轉告給上主聽。上主對撒慕爾說:「你聽從他們的話,給他們一位君王吧!」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2:1-12

過了一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葛法翁。人聽說他在家裏,就聚來了許多人,以致連門前也不能再容納,他就對他們講道。那時,有人帶著一個癱子到他這裏來,由四個人抬著;但因為人眾多,不能送到他面前,就在耶穌所在之處,拆開了房頂;拆穿之後,把床縋下去,癱子在上面躺著。耶穌一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那時,有幾個經師坐在那裏,心裏忖度說,「怎麼這人這樣說話呢?他說了褻瀆的話;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呢?」耶穌憑自己的神力,即刻認透了他們私自這樣忖度,遂向他們說:「你們心中為什麼這樣忖度呢?什麼比較容易呢?是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還是說:起來,拿你的床走?但為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 ── 遂對癱子說:我給你說:起來,拿你的床,回家去吧!」那人遂起來,立刻拿起床,當著眾人的面走出去了,以致眾人大為驚愕,遂光榮天主說:「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事!」

2018年1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問道:「在福音的記載裡那些蒙上主俯允所求的人,是如何祈禱的呢?」教宗進而強調,許多聖人活出了對耶穌的信德和克服萬難的勇氣,這是基督徒祈禱的特色。

這兩天禮儀選讀的福音接連提及耶穌治癒癩病人和癱子的事跡(谷1:40-2:12)。他們兩人都懷著信德祈求耶穌:癩病人鼓起勇氣對耶穌提出請求說:「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耶穌立即答道:「我願意。」這正是福音所教導的:「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谷9:23)

教宗解釋道:「當我們來到上主前祈求恩典時,必須始終發自信德,懷著信德祈求說:『我相信祢能治癒我,我相信祢能成就這事。』就像昨天的癩病人和今天的癱子那樣,鼓起勇氣提出請求。這是憑藉信德的祈禱。因此,福音敦促我們反省自己祈禱的方式。我們祈禱時絕不可像『鸚鵡』一樣,或是漫不經心;反之,我們應當懇求上主幫助我們的小信德,在重重困難前也是如此。事實上,許多福音章節都敘述了那些需要協助的人難以接近耶穌,這範例對我們每個人也裨益良多。舉例而言,當天的福音記載,耶穌講道時聚集了很多人,躺在病床上的癱子居然被抬到屋頂,從上降下,以求接近耶穌。有志者事竟成,必能克服萬難。」

教宗接著引述諸多聖人,特別指出聖奧斯定的母親,聖婦莫尼加也曾為她兒子的悔改而痛哭祈禱,最終如願以償:「這需要有勇氣向上主提出請求,勇於冒險,即使所求之事可能無法立即實現。」

最後,教宗總結道:「基督徒的祈禱源自對耶穌的信德,必須始終懷著信德克服萬難。上主曾對我們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瑪7:7)。我們也應相信這句聖言,滿懷信賴之情,而且始終懷著信德冒險。這就是基督徒祈禱所具備的勇氣。倘若祈禱缺乏勇氣,就不是基督徒的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彌撒中要有靜默時刻,切勿匆忙

恭讀若望福音

於是,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我們見了衪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的光榮,滿溢恩寵和真理。

2018年1月1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8千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信友在場參加。教宗的要理講授繼續以感恩聖事為主題,講解了在懺悔禮儀後誦念《光榮頌》和《集禱經》的意義,同時強調在祈禱前靜默的重要性。

教宗指出:「懺悔禮儀幫助我們祛除自己的自負,承認自己是罪人,希望得到寬恕。正是人的貧乏與天主慈悲的相遇才使我們藉著《光榮頌》得以表達感恩之情。這篇讚頌禱文一開始便詠唱『天主在天受光榮』,取自眾天使報告耶穌在白冷誕生時的讚頌詞。」

《光榮頌》之後,主祭根據禮儀年的不同時期誦念一篇《集禱經》。

教宗解釋道:「藉著『請大家祈禱』這句話,主祭籲請會眾與他一起收斂心神,靜默片刻,好能意識到自己站在天主台前,並在心中提供自己參加這台彌撒的意向(《羅馬彌撒經書總論》,54號)。在主祭説了『請大家祈禱』之後,緊接著便是一個靜默時刻,每個人思量自己有什麽需要,想在祈禱中懇求什麽。彌撒中的靜默不能被簡化為沒有話語,而是隨時準備聆聽其它的聲音,即我們内心的聲音,尤其是聖神的聲音。」

教宗闡明:「在懺悔禮及禱詞前,是要每人收歛心神;讀經或講道後,是為簡扼地默想所聽到的聖道;領受聖體聖事後,是讓各人能在心中讚美並祈求天主(《羅馬彌撒經書總論》,45號)。因此,在誦念《集禱經》之前,靜默能幫助我們收斂心神,思考我們為何在這裡。」

「聆聽我們的心靈,使之向上主敞開,這很重要。也許我們的日子充滿辛勞、喜樂及痛苦,我們願意向上主陳述這一切,呼求祂的助佑,懇求祂親近我們。我們也為患病或經歷艱難考驗的親人和朋友祈禱,渴望把教會和世界的命運託付於天主。靜默之後,主祭匯集每個人的意向,以眾人之名高聲向天主呈上共同的祈禱,這正是把每個人的意向『匯集在一起』的含義。」

教宗熱切叮嚀司鐸們要遵守這靜默時刻,切勿匆忙:「說了『請大家祈禱』之後,就應靜默。若不靜默,我們就會忽略心靈的收斂。」

最後,教宗解釋道:「主祭在誦念《集禱經》時還伸開雙臂,因為祈禱就是要伸開雙臂。這是基督徒從最初世紀起就已採取的祈禱姿勢,為的是效法在十字架上張開雙臂的基督。基督是祈禱者,祂本身就是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牧人的雙重生活傷害教會

常年期第一週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撒慕爾紀上 1:9-20

亞納在史羅吃喝完以後,就起來走到上主面前;那時司祭厄里正對著上主聖殿門口,坐在椅子上。亞納心靈愁苦,哀求上主,不斷痛哭流淚;且許願說:「萬軍的上主,若你垂顧你婢女的痛苦,記念我,不忘你的婢女,賜你婢女生一個男孩,我就將他一生獻於上主,一輩子不給他剃頭。」亞納在上主面前祈禱很久,厄里曾注意到她的嘴脣;亞納只是心內訴說,嘴脣微動,卻聽不到她的聲音,厄里卻以為她喝醉了,就對她說:「你要醉到幾時?消消你身上的酒氣吧!」亞納答說:「我主!你想錯了;我是個遭遇不幸的女人,清酒烈酒總不沾脣;我是在上主面前傾吐我的心意。望你不要以為你的婢女是個壞人,因為我由於極度的痛苦悲傷,才一直傾訴到現在。」厄里回答她說:「你平安去吧!願以色列的天主賜給你求他的事。」她答說:「願你的婢女在你眼內蒙恩。」這女人就回了旅舍,吃完飯,不再愁容滿面。次日清早,她和丈夫起來朝拜了上主,就回了辣瑪本家。厄耳卡納認識了妻子亞納,上主也記念了她,亞納就懷了孕,生了一個兒子,給他起名叫撒慕爾,說:「因為是我向上主求得了他。」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21-28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進了葛法翁;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入會堂教訓人。人都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當時,在他們的會堂裏,正有一個附邪魔的人。他喊叫,說:「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竟來毀滅我們!我知道你是誰,你是天主的聖者。」耶穌叱責他說:「不要作聲!從他身上出去!」邪魔使那人拘攣了一陣,大喊一聲,就從他身上出去了。眾人大為驚愕,以致彼此詢問說:「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他連給邪魔出命,邪魔也聽從他。」他的聲譽遂即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

2017年1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指出,牧人的權威源自於他們的憐憫、親近與表裡合一。

當天福音取自《馬爾谷福音》,記述耶穌教導眾人像是一位有權威的人。

教宗解釋說:「這是一種新的教導。基督的新穎是祂從天父那裡得到權威的恩典。面對經師和法學士的教導,儘管他們講的是實話,但想的卻是另一回事,因為他們所講的無法進入人心。相反地,耶穌的教導使人感到驚奇,觸動人心。給予權威的恰恰是親近,耶穌有權威,因為祂親近人,了解人們的問題、痛苦和罪過。」

「耶穌親近人,了解人;以祂的親近接納、治癒和教導人。給予牧人權威的是親近:在祈禱中親近天主,親近人。不祈禱、不尋找天主的牧人已經失去了方向。遠離眾人的牧人無法把訊息傳給人們。」

教宗表示:「經師由於既不親近人也不親近天主,因而失去了感動的能力。當牧人失去了親近的能力時,最終就會在生活上言行不一。耶穌在這方面清楚指出:『你們做他們所說的,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這是雙重生活的問題。看到牧人過著雙重生活不是件好事,這對教會造成傷害。」

隨後,教宗提到第一篇讀經中向天主祈禱、求賜男孩的亞納,以及失去了對天主和人們的親近的老司祭厄里:「厄里看到亞納祈禱很久,以為她喝醉了。相反地,亞納只是在心中祈禱,嘴唇微動。她向厄里解釋說自己極度痛苦悲傷。當她說話時,厄里開始有能力親近那顆心,於是告訴她說:『妳平安的去吧!願以色列的天主賜給妳求他的事。』司祭厄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從心裡湧出祝福和預言,後來亞納便生了撒慕爾。」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將告訴那些過著遠離天主、遠離天主子民生活的牧人們:『不要失去希望。總是有可能的』。厄里只是看了一眼,接近那個女人,聆聽她,喚醒了祝福和預言的權威,那預言就實現了。權威是上主的恩賜,權威從天主而來。耶穌把權柄交給祂的門徒。說話的權威來自與天主和人們的親近,兩者始終同在。權威指的是表裡如一,不是雙重生活。如果一位牧人失去了權威,但至少不該失去希望,就如厄里那樣:總有接近他人、喚醒權威和預言的時候。」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蔑視弱者乃撒旦之作為

2018年1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列舉了《聖經》中多次出現的強者淩辱弱者的事件,指出在這種態度中存在魔鬼的作為,因為魔鬼絕無憐憫。

當天取自《撒慕爾紀上》的讀經一記述了撒慕爾先知的父母,厄耳卡納和亞納的事跡。厄耳卡納有兩個妻子:一個是亞納,她之前不能生育,另一個妻子培尼納卻有孩子。培尼納非但不安慰亞納,反而不失時機地羞辱她,無情地虐待她,提及她的不育。

在《聖經》其它章節中也記載了同樣的事。教宗提及亞巴郎兩個妻子哈加爾和撒辣之間的事,後者也曾不育。此外,譏笑和鄙視弱者,也是哥肋雅面對達味的態度。我們也想到約伯的妻子,想到多俾亞的妻子,她們鄙視她們受苦的丈夫。

「我反問自己:這些人心裡到底有什麼?我們心裡到底又有什麼,致使我們去鄙視、虐待、譏笑弱者?一個人如此對待另一個比他強的人,我們可以理解,或許是因為嫉妒對方。然而,為什麼要如此對待弱者呢?我們心裡到底是什麼驅使我做這事呢?這是一種習慣,好像我需要鄙視他人才能感到安全。」

在兒童之間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教宗講述了一個童年回憶:「在我小時候,社區內生活著一個名叫安焦利納的女人,她患有精神疾病,整天在街上晃來晃去。婦女們給她一些吃的,一些衣服,孩子們則嘲笑她。他們說:『讓我們去找安焦利納尋點開心吧!』」

教宗感歎道:「小孩子也如此作惡,去捉弄最脆弱的人!今天我們依然在學校裡能看到這些事,也就是霸淩現象,欺負弱者,因為你很胖,因為你長成這樣,或者因為你是外國人,你是黑人。欺負弱者的不僅是培尼納、哈加爾、多俾亞的妻子、約伯的妻子,還有青少年兒童。這意味著,我們心中有某個東西導致我們欺負弱者。我相信這是原罪的痕跡之一。」

教宗表明:「關於這種欺壓弱者的想法,心理學家也許會給出他們的解釋,但我認為這是原罪的痕跡之一,這是撒旦的作為。事實上,撒旦是不會憐憫人的。當我們懷有做善行、行愛德的願望時,我們會說『這是聖神在激勵我』;同樣地,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因為他人脆弱心裡就升起欺壓對方的欲望時,我們不用懷疑:魔鬼就在我們心中,因為攻擊弱者是魔鬼的工作。」

最後,教宗勉勵道:「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我們憐憫的恩寵,即天主的恩寵,因為天主憐憫我們,扶助我們向前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要跟隨耶穌的星,而非轉瞬即逝的流星

2018年1月6日主顯節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隆重彌撒,慶祝佳節。教宗指出,主耶穌今天彰顯自己,讓萬民看到祂的光芒和救恩。我們應效法朝拜耶穌的賢士們,能夠看到指向耶穌那顆星,朝向祂行走並向祂奉獻禮物。

本節日的福音記述賢士們隨著他們在東方所見到的那顆星行走,在找到了聖嬰耶穌後,便向祂奉獻了禮物,即黃金、乳香和沒藥(瑪2:1-12)。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闡明了賢士們的三個舉動:看到了星、行走和奉獻禮物。

教宗說:「我們可能會詢問:為什麽只是賢士們看到了星呢?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時常滿足於朝地上看,而不去舉目望天。賢士們卻不滿足於勉強度日和隨風飄蕩,而是直覺到需要有一個遠大目標,才能真正地活著。他們因此舉目向上看。可是,我們又會問自己,在那些舉目望天的人當中,為什麽許多其他的人沒有跟隨那星呢?也許那不是一顆顯眼的星,而是剛剛出現的一顆星。耶穌的星並不總是閃亮,但總是臨在:祂牽著你的手,在生命中與你相伴。然而,在今日生活中,人們更容易看到空洞事物的光亮,追求成就、金錢、事業、名譽,以及享樂。這些都是轉瞬即逝的流星,一時閃爍,卻快速爆裂,不但無法指引方向,還會偏離方向。」

教宗接著指出:「耶穌的星也要求我們行走。跟隨耶穌不是一種需要遵守的文雅禮節,而是一種需要體驗的出走,要求我們開始行進,勇於冒風險,放下無用的負擔和繁文縟節,接納在安逸生活的地圖上沒有標出的意外情況。耶穌要求很高,祂建議尋求祂的人要離開塵世舒適的沙發和讓自己感到溫暖的壁爐。經過長途跋涉,賢士們終於看到了耶穌,便向祂獻上自己的珍寶,即黃金、乳香和沒藥,以此感謝耶穌為了世界的得救而奉獻自己的生命。教宗於是指出,耶穌的門徒該當在這不求回報的視野上下功夫。即使沒有任何人請求我們,即使我們分文不賺,即使我們不喜愛,也應行善而不計較得失。向耶穌獻上一份不求回報的禮物,就是照顧一個病人、為一個難以相處的人花費時間、幫助一個不被注意的人,以及寬恕得罪我們的人。這些都是不求回報的禮物,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不可缺少。」

教宗最後請信友們為年長者和孤獨的人祈禱,為受到迫害的基督徒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罪惡使我們遠離天主和弟兄姐妹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諸位,你們自己審斷我所說的罷!我們所祝福的那祝福之杯,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身體嗎﹖因為餅只是一個,我們雖多,只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眾人都共享這一個餅。

2018年1月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新一年的首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與8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信友度過一個美好時刻。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感恩聖事的主題,這一次講解了懺悔禮儀的意義。

教宗表示:「承認我們的缺點能使我們變得強健,從而開啟心門呼求天主的慈悲,讓祂來改造我們。罪惡則使我們遠離上主和弟兄姐妹。在彌撒開始時的懺悔禮儀中,主祭邀請整個團體在祈禱中承認自己的過失,因為我們大家都是罪人。」

「然而,對那種自我滿足,且滿足於自己成就的人,上主能賜給他什麽呢?什麽都給不了,因為自負的人沒有能力接受寬恕,只滿足於他所認為的公義。達味王、稅吏、蕩子,還有聖伯多祿、匝凱,以及撒瑪黎雅婦人卻能勇於除去面具,呼求天主的慈悲。誰若意識到自己的貧乏且低首垂目,他就會感覺到天主慈悲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我們從經驗中知道,只有懂得承認過錯並且請求原諒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諒解和寬恕。」

教宗於是指出:「我們應當承認我們的言行時常流於世俗,因此我們在彌撒開始時共同舉行懺悔儀式,以第一人稱共同誦念懺悔經。我們不僅承認自己在思、言、行為上的罪過,也承認自己的過失,因為沒有傷害近人還不夠,還需要擇善,抓住時機作好見證。」

教宗強調:「我們不但要向天主,也要向弟兄姐妹承認自己是罪人,因為罪惡使我們遠離天主和弟兄姐妹。罪惡能斷絕關係:它切斷我們與天主及與弟兄姐妹的關係,切斷我們在家庭、社會和團體中的關係。罪惡總是令我們隔絕、分離,乃至對立。」

在誦念懺悔經時也有捶胸的舉動,表示承認我自己的罪過,而非指責他人的過失。

教宗講述了一位傳教士的軼事:「一位女士來到傳教士跟前辦告解,開始訴説起她的丈夫、婆婆,以及鄰居的罪過。最後,這位聽告解司鐸對她說:『您說了其他人的罪過,現在請您開始說說您自己的罪過吧!』」

「除了懺悔經外,其它祈禱文也能幫助我們悔罪,例如:聖詠集的『上主,求祢垂憐我們,我們犯罪得罪了祢。上主,求祢向我們顯示祢的寬仁,求祢賞賜我們祢的救恩。』(詠123:3;85:8)。」

最後,教宗提醒信友們:「每個主日的降福和灑聖水尤其提醒我們聖洗聖事能消除一切罪過。」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

天主之母聖瑪利亞 彌撒

讀經一:戶籍紀 6:22-27

上主訓示梅瑟說:「你告訴亞郎和他的兒子說:你們應這樣祝福以色列子民說:『願上主祝福你,保護你;願上主的慈顏光照你,仁慈待你。願上主轉面垂顧你,賜你平安。』這樣,他們將以色列子民歸我名下,我必祝福他們。」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4:4-7

弟兄們: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兒子來,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為把在法律之下的人贖出來,使我們獲得義子的地位。為證實你們確實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派遣了自己兒子的聖神,到我們心內喊說:「阿爸,父啊!」所以你已不再是奴隸,而是兒子了;如果是兒子,賴天主的恩寵,也成了承繼人。

福音:聖路加福音 2:16-21

那時候,牧人們急忙去了白冷,找到了瑪利亞和若瑟,並那躺在馬槽中的嬰兒。他們看見以後,就把天使對他們論這小孩所說的事,傳揚開了,凡聽見的人都驚訝牧人向他們所說的事。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牧人們為了他們所聽見和看見的一切,正如天使向他們說的一樣,就光榮讚美天主回去了。滿了八天,孩子應受割損,遂給他起名叫耶穌,這是他降孕母胎前,由天使所起的。

2017年1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隆重感恩祭,慶祝天主之母節和第51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指出,我們因「天主之母」的稱號開啟新的一年。願聖母守護這一年,將她聖子的平安帶給我們的内心和世界。

我們為何稱呼聖母瑪利亞為天主的母親,而不單是耶穌的母親呢?

教宗解釋道:「教會確認瑪利亞是天主之母。我們必須感激,因為這個稱呼涵蓋一個關於天主和我們的偉大真理。主耶穌由瑪利亞取得肉身,從那時起直到永遠,祂都帶著我們的人性。因此,耶穌既是天主也是人,祂從聖母取得的肉身如今仍是祂的肉身,而且永遠都將是。天主之母的稱呼是要我們謹記:天主接近人類,如同一個嬰兒接近懷抱他的母親那樣。」

教宗繼續表示:「無限偉大的天主在祂母親懷中成為弱小者,祂不僅與我們同在,也與我們相同。因此我們不再孤獨,不再是孤兒。我們正是藉著這個新意開啟新的一年。我們如此大聲稱呼:天主之母!這是曉得我們的孤獨被打破的喜樂。這是感受到我們是被愛的子女,我們的童年絕不會被奪去的甘美。在柔弱的天主和聖母懷抱的嬰兒身上,我們看到我們自己,明白人類在上主跟前是如此地可愛和聖潔。因此,服事人的生命乃是服事天主和每個人的生命,包括胎兒和長者的生命,受苦者和病人的生命,甚至那些令我們厭煩和反感的人的生命也應得到接納、愛護和幫助。」

在當天的福音中,只有一句話提到天主的母親:「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路2:19)。

教宗指出:「默存一切事並將之帶向天主是天主之母的秘訣。我們旅途中的基督徒在一年的開端也感到需要從心中重新開始,放下過去的包袱,從真正有價值的事物重新啟程。天主之母是我們今天重新開始的起點。因為聖母瑪利亞正如天主希望於我們,也希望於祂的教會那樣:她是溫柔、謙卑的母親,物質貧窮卻充滿愛心;她免於罪惡,與耶穌結合,心中存有天主,在生命中守護近人。」

最後,教宗勉勵道:「我們要注視聖母瑪利亞,好能重新起程。教會的心在她心中跳動。今天的慶節告訴我們,為了向前邁進,就需要轉回身去,以聖誕馬槽和懷抱天主的聖母為起點,重新起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方濟各2017年聖誕子夜彌撒講道

2017年12月24日晚上,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聖誕子夜隆重彌撒。彌撒開始前,全場參禮信眾在傳統的《聖誕宣報》歌詠中迎接耶穌聖嬰的降生。11位來自意大利、印度、非洲、波蘭、瑞士、中國、智利和秘魯的兒童為耶穌聖嬰獻花。

當晚,教宗的講道從若瑟與瑪利亞在白冷城遭到的冷遇說起,指出這對年輕夫婦代表著許許多多被人拒絕的外邦人、罪人、異鄉人。教宗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勉勵眾人向基督敞開大門,展開全新的社會想像空間,做希望的使者、天主殷勤好客的主人翁。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7年聖誕子夜彌撒講道全文:

瑪利亞「便生了她的頭胎男兒,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裡,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路2:7)。路加藉此簡短而明確的表達,把我們帶入那至聖之夜的中心:瑪利亞生產了,瑪利亞給我們帶來了光。這個質樸的敘述讓我們沉浸在一個徹底改變我們歷史的事件中。在那一夜,這一切都成了希望的源泉。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稍前的事。由於凱撒的一道上諭,瑪利亞和若瑟不得不踏上旅程。他們不得不離開他們的親人、他們的家、他們的故鄉,千里迢迢去登記戶口。旅途並不舒適,對於正在臨產的年輕夫婦也絕不容易:他們不得不離開自己的故鄉。雖然心中因那即將誕生的嬰兒而充滿希望和憧憬;他們的雙腳卻踏入了不確定和離開家園的危險。

然後,他們遇上了或許是最糟糕的事:到達白冷城,經驗到那是一個不歡迎他們的地方,一個沒有他們容身之所的地方。

正是在那裡,在那個原是挑戰的現實下,瑪利亞為我們誕生了厄瑪努耳。天主子不得不生在馬槽裡,因為祂的子民沒有給祂留位置。「祂來到了自己的領域,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祂」(若1:11)。在那裡,一個不為遠方客人提供空間和容身之所的漆黑城市,一個到處熙熙攘攘卻似乎想透過轉面不顧他人而建設自己的漆黑城市,恰恰燃起了天主溫柔的革命火花。白冷城中展露了一絲對失去土地、祖國和夢想的人的開放,甚至包括那些被封閉的生命所窒息的人。

若瑟和瑪利亞的步伐中隱含著許許多多的步伐。我們看到整個家庭的步伐,他們今天被迫踏上了旅途。我們看到成千上萬人的步伐,他們沒有選擇離開,卻被迫與親人分離,被驅逐出自己的家園。在很多情況下,他們的啟程充滿希望,充滿未來;在另外的諸多情況下,他們的啟程只有一個名字:死裡逃生。這是在各個時代的黑落德手下死裡逃生,因為他們為了展示權力和收斂財富,絕不顧惜無辜的人。

瑪利亞和若瑟,雖然沒有找到容身之所,卻最先擁抱了那賦予我們眾人公民身分的「那一位」。祂藉著自己的貧窮和弱小宣告並顯示出:真正的權力和可靠的自由屬於那些尊幼扶弱的人。

在那一夜,沒有容身之所的「那一位」被傳報給了那些饑餓和流落街頭的人。牧童們最先聽到了這好消息。他們由於自己的工作性質,不得不生活在社會的邊緣。他們的生活條件和他們必須居住的地方,阻礙他們遵守有關宗教潔淨禮的種種規定,因此他們被視為不潔。他們的皮膚、衣服、體味、說話方式、來歷,都背叛了他們。這一切都使他們不被人信任。他們成了令人避而遠之、讓人畏懼的人;他們被視為信徒中的外邦人、義人中的罪人、公民中的異鄉人。然而,天使卻對這些外邦人、罪人、異鄉人說:「不要害怕;看!我給你們報告一個為全民族的大喜訊:今天在達味城中,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者,祂是主默西亞。」(路2:10-11)

這正是我們今夜受邀分享、慶祝和宣報的喜樂。這是與天主同在的喜樂,祂以祂無限的慈悲擁抱了我們這些「外邦人、罪人、異鄉人」,並要求我們也這麼去做。

今夜我們所宣報的信仰,讓我們承認天主臨在於一切我們認為祂缺席的處境。祂臨在於那些不速之客身上,我們常常無法認出祂來;祂行走在我們的城市中,我們的社區中,乘搭我們的公車,並叩敲我們的門。

這同樣的信仰也催促我們展開全新的社會想像空間,不怕經驗新的關係形式。在這樣的關係中,沒有任何人應該覺得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沒有立足之地。聖誕節是我們將恐懼力量轉化為愛德力量的時期,好能開創一種全新的愛德想像。這愛德沒有對不義習以為常,而是勇敢地在張力與衝突中成為「麵包之家」(註:白冷城希伯來文原意),一個好客之地。聖若望保祿二世曾告訴我們:「你們不要害怕!你們要向基督打開,甚至敞開大門!」(1978年10月22日教宗就職彌撒講道)。

藉著這白冷城嬰孩,天主與我們相遇,叫我們成為我們周遭生活的主角。祂把自己獻給我們,好讓我們將祂放在懷裡,安慰祂,擁抱祂。因為在祂內,我們就不會害怕張開雙臂去安慰和擁抱那些飢渴的、陌生的、衣不蔽體的、患病的、被囚禁的人(瑪25:35-36)。「你們不要害怕!你們要向基督打開,甚至敞開大門!」藉著這嬰孩,天主邀請我們成為希望的使者,邀請我們成為許許多多因屢遭拒絕而被絕望所壓垮者的哨兵。藉著這嬰孩,天主叫我們成為祂殷勤好客的主人翁。

在這恩典喜樂的感動下,我們祈求祢,白冷城的小聖嬰。願祢的哭泣喚醒我們的冷漠,使我們睜開雙目注視那些受苦的人。願祢的溫柔激發我們的敏覺,使我們覺得自己受邀在那些來到我們城市、我們歷史、我們生命中的人身上認出祢。願祢革命性的溫柔能說服我們,使我們覺得自己受邀成為我們子民的希望和溫柔的使者。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方濟各2017年聖誕子夜隆重彌撒【中文解說】

聖誕節即將來臨,《梵蒂岡廣播電台》及《鹽與光天主教電視》先預祝大家聖誕快樂!

梵蒂岡廣播電台中文節目部誠摯地邀請您參與他們即將直播的兩大盛事: 一、梵蒂岡廣播電台中文聖誕子夜彌撒;二、教宗方濟各聖誕子夜隆重彌撒。鹽與光天主教電視也會進行電視轉播「教宗方濟各聖誕子夜隆重彌撒【中文解說】」。 [Read more…]

教宗:基督徒應該喜樂,不要愁眉不展

將臨期 十二月二十一日 彌撒

(第一式)

讀經一:雅歌 2:8-14

聽,這是我愛人的聲音;看,他來了:他跳過山崗,躍過丘陵。我的愛人彷彿羚羊,宛如幼鹿;你看,他已站在我們的牆後,由窗外向裡凝視,由窗櫺往內窺望。我的愛人招呼我說:「起來,我的愛卿!快來,我的佳麗!看,嚴冬已過,時雨止息,且已過去;田間的花卉已露,歌唱的時期已近。在我們的地方已聽到斑鳩聲;無花果樹已發出初果,葡萄樹已開花放香;起來,我的愛卿!快來,我的佳麗!我那在岩石縫中,在懸崖隱處的鴿子!請讓我看到你的面貌,聽見你的聲音,因為你的聲音柔和可愛,你的面貌美麗動人。」

(第二式)

讀經一:索福尼亞先知書 3:14-18

熙雍女子,你應歡樂!以色列,你應歡呼!耶路撒冷女子,你應全心高興喜樂!上主已撤消了對你的定案,掃除了你的仇敵;以色列的君王─上主在你中間,你再不會遇見災禍!在那一天,人必對耶路撒冷說:「熙雍,你不用害怕,不要雙手低垂!上主你的天主,在你中間,他是一位施救的勇士,他必為你喜不自勝,對你重溫他的愛情;且因你歡耀喜樂,有如在慶節之日。」

福音:聖路加福音 1:39-45

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一座城。她進了匝加利亞的家,就給依撒伯爾請安。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的腹中歡躍。依撒伯爾遂充滿了聖神,大聲呼喊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我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看,你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

2017年12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你們要有被救贖和寬恕的樣貌,而不是愁眉不展。」當天的兩篇讀經均提到發自內心的深邃喜樂。整個禮儀充滿了喜樂的訊息:「你們要喜樂,要喜樂!」

教宗於是解釋喜樂的三個方面:

首先是源自寬恕的喜樂。

教宗說:「上主已撤銷了對你的定案。我邀請大家喜樂,不要過個不冷不熱的生活,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已被寬恕。這是基督徒喜樂的真正根源。我們可以想想囚犯得知被減刑時的喜樂,或者福音中病患和癱子獲得痊癒的喜樂。因此,我們需要意識到耶穌帶給我們的救贖。」

教宗說:「有一位批評基督徒的哲學家,稱自己是諾斯底主義者或無神論者,我不太確定,但他批評基督徒說:『這些基督徒說有救主;當他們擁有被救贖的樣貌和喜樂時,我將相信他們,將相信救主。』可是,你卻擁有一張愁眉不展的面容,人們如何能相信你是一位信徒,你的罪過得到了赦免呢?這是第一點,今天禮儀的第一個訊息:你是一個被寬恕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被寬恕的人。天主是寬恕的天主。因此,你要接受這個寬恕,喜樂地前行,因為上主也將寬恕我們由於軟弱所做的事情。」

喜樂的第二個方面是上主與我們同行。

教宗說:「上主自從召叫亞巴郎那刻起就與我們同行。祂就在我們中間,無論我們飽受考驗、困難或喜樂。在一天的時光中,我們要向上主說幾句話,因為祂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身邊。」

喜樂的第三個方面是不讓自己垂頭喪氣。

教宗說:「悲觀的生活不是基督徒的生活,悲觀的根源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已被寬恕,悲觀源自一個人從未感受到天主的溫柔。我們可以說,福音讓我們看到了喜樂:『瑪利亞歡喜地起身,急忙去拜訪表姐依撒伯爾。』喜樂也促使我們急忙前行,一直都如此,因為聖神的恩寵不懂得緩慢。聖神總是急促行事,總是催促著我們:向前,向前,猶如風吹動帆船那樣,催促著我們前行。」

簡言之,依撒伯爾與瑪利亞相遇的喜樂使她腹中的胎兒歡喜踴躍。

教宗說:「這也是教會向我們訴説的喜樂:我們是喜樂的基督徒,我們要竭盡所能表明我們深信已得到救贖。上主寬恕了我們的一切,若我們再次跌倒時,祂還會寬恕我們,因為天主是寬恕的天主。上主在我們中間,祂不會讓我們垂頭喪氣。這是今天的訊息:『起來!』也就是耶穌對病患說的那個起來:『起來,去吧!你應歡呼,你應歡樂,你應全心高興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