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第59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

第 59 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

「以溫和分享那在你們心中的希望」
(參閱:伯前三 15~16)

按此下載:2025年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我們這個時代充斥著錯誤與對立的資訊,少數的權力中心掌控著前所未有的大量數據與 資訊。我深知新聞與傳播工作的重要性,我願在此向你們說幾句話。你們必須勇敢地將個人 與集體對他人的責任置於傳播的核心──這份勇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必要。

在這充滿災難的時代,因想到禧年是我們所擁有的恩寵時刻,我願意在這訊息裡,邀請你們成為「希望的傳播者」,以福音精神更新你們的工作與使命。

卸下社會傳播的敵意

今日的社會傳播往往不是帶來希望,而是引發恐懼與絕望、偏見與怨恨、狂熱,甚至仇 恨。它簡化現實,以激發本能反應;它使用言語如同銳利的剃刀,甚至利用虛假或刻意 歪曲的資訊來製造動盪、挑釁或傷害。我曾多次強調,我們需要「卸下敵意的傳播」, 使其擺脫攻擊性。將現實簡化為口號,毫無助益。我們都看到,從電視辯論節目到社群 媒體上的言語攻擊、競爭、對立、控制與操縱公眾輿論的模式正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我們可稱之為因數位系統而產生的「注意力分散設定」,這 些系統根據市場邏輯對我們進行分析,進而改變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因此我們常會無望 地發現一種利益原子化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最終會破壞我們作為一個社群的基礎,使我 們無法尋求共同的福利,無法傾聽與理解彼此的觀點。為了確立自我,尋找「敵人」來 攻擊似乎變得不可或缺。然而,當我們將他人視為「敵人」,無視其個體與尊嚴而嘲弄他們時,我們也失去了帶來希望的可能性。正如多尼諾‧貝洛(Tonino Bello)主教所言, 所有的衝突「始於人們的臉孔逐漸消失。」 1 我們不應向這種心態妥協。

事實上,希望並不容易實踐。喬治‧貝爾納諾斯(Georges Bernanos)曾說:「只有那些 勇於面對誤將幻象與謊言認為是希望而感到絕望的人,才真正能夠擁有希望。〔……〕 希望是一種必須承擔的風險,是所有風險中的風險。」2 希望是一種隱藏的美德,堅韌而 有耐心。對基督徒而言,希望不是選擇,而是一種必要的條件。正如本篤十六世在《在 希望中得救》宗座通諭中所述,希望不是被動的樂觀,而是一種能改變生命的「實踐性」 美德:「懷有希望的人,生活會有所不同;擁有希望的人,便獲賜新的生命。」(《在 希望中得救》宗座,2)

以溫和見證那在我們內心的希望

伯多祿前書(三 15~16)中提供了一個令人讚嘆的說法,將希望、基督徒見證與傳播完美 結合:「你們〔但〕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 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我們可以從這段話中汲取三個訊 息。

「你們〔但〕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基督徒的希望有一張面容,那就是復活的主。 祂許諾透過聖神的恩賜常與我們同在,使我們即使在一切看似絕望時,仍能懷抱希望, 並察覺潛藏其中的美善。

其次,我們應隨時準備好闡述我們心中的希望。值得注意的是,伯多祿宗徒說,我們應 對「任何提問的人」作答。基督徒不只是談論天主,而是以自己的生命流露出祂的愛, 以新的方式體驗生活中的一切。是他們活出的愛引發問題並要求答案:「你們為什麼這 樣生活?為什麼你們是這樣的?」

最後,在聖伯多祿宗徒的言詞中,我們找到第三個訊息:當我們回答問題時,應當「以 溫和、以敬畏之心」。基督徒的傳播——我甚至可以說是所有的傳播——都應該充滿溫和 與親近,就如同行的夥伴們之間的對話。這正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傳播者——納匝肋的耶 穌——所運用的方法。祂與厄瑪烏的兩位門徒同行,與他們談話,讓他們的心因祂解釋 聖經而火熱起來。

為此,我夢想有一種傳播,能夠使我們成為同行者,讓我們與弟兄姊妹並肩同行,鼓勵 他們在這動盪時代仍懷抱希望。這樣的傳播能夠觸動人心,引發的不是防禦與忿怒的反 應,而是促進開放與友誼的態度;即使在絕望的處境中,也能夠關注美善與希望,並激 發責任感、同理心與對他人的關懷。這樣的傳播能幫助我們「承認每個人都具有人性尊 嚴,並同心協力關懷我們的共同家園。」(《祂愛了我們》宗座通諭,217)

我所夢想的傳播,不是販賣幻想或恐懼,而是能夠為希望提供理由。馬丁‧路德‧金恩 (Martin Luther King)曾說:「如果我能在旅途中幫助某人,如果我能用一句話或一首 歌鼓舞某人……,那麼我的生命便不會是徒然的。」3 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必須克服「自 我推銷與自我中心」的毛病,避免為了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而喧囂不止。一位優秀的傳 播者會確保聽者、讀者或觀眾能夠投入、感受親近,並與故事所傳遞的價值產生共鳴。 這種傳播方式能幫助我們成為「懷著希望的朝聖者」,這正是當前禧年的座右銘。

懷著希望共同前行

「希望」始終是一個團體性的計劃。讓我們暫時停下腳步,默想這恩寵之年所傳遞的偉 大訊息:我們所有人——是的,所有人!——都受邀重新出發,讓天主提升我們、擁抱我 們,並以祂的憐憫澆灌我們。在這旅程中,個人與團體密不可分:我們一同啟程,與無 數弟兄姊妹同行,一起穿越聖門。

禧年具有許多社會意義。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想到禧年對生活在監獄中的人傳遞慈悲與希 望的訊息,或呼籲我們向受苦者及社會邊緣人展現關懷與溫柔。禧年提醒我們,那些締 造和平的人「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五 9)。這一召喚激勵我們懷抱希望,推動我們建 立一種專注、溫和且深思熟慮的傳播方式。因此,我鼓勵你們去發掘並傳揚那些隱藏在眾 多新聞中的善行故事,就如同淘金者孜孜不倦地篩選砂礫,只為尋找那微小的金塊。努 力尋找這些希望的種子並加以傳播,這有助於使我們的世界不再對弱小者的呼聲充耳不 聞、不再冷漠、不再自我封閉。願你們總能發現那啟迪希望的善行之光。這樣的傳播能促 進共融,使我們不再感到孤單,並重新體認到攜手同行的重要性。

莫忘心靈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在令人驚嘆的科技成就面前,我鼓勵你們關心自己的內心與靈性生 活。這意味著什麼呢?請允許我提供一些省思。

要為人溫和,不要忘記他人的面貌;在履行使命時,務必觸及人心,向你們所服務的弟 兄姊妹們傳遞希望。

不要讓人性本能的反應主導你們的傳播工作。即使面對困難、即使付出代價、即使似乎 無法結出果實,也始終要傳播希望。

努力促進一種能療癒人性創傷的傳播關懷文化。

在心靈深處為信任騰出空間。這種信任,就如同一朵纖細卻堅韌的花朵,不因生命的風 暴而枯萎,反而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綻放與成長。這種信任存在於那些母親們的希望中, 她們每日為孩子能從戰火中歸來而祈禱;存在於那些父親們的希望中,他們冒著極大風 險遷徙,只為尋求更美好的未來。這種信任也存在於孩子們的希望中,他們即使身處戰 爭廢墟或貧民窟的街頭,仍能嬉戲、歡笑,並相信生命的美好。

成為非暴力傳播的見證者與推動者;協助傳播關懷文化,搭建橋梁,拆除現今時代有形 與無形的藩籬。

述說充滿希望的故事,關懷我們的共同命運,並努力共同書寫我們未來的歷史。

這一切,藉由天主豐富的恩寵,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而禧年正是幫助我們領受這 恩寵的時刻。這是我的祈禱,並以此祝福你們每一位,以及你們的工作。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5 年 1 月 24 日,聖方濟‧沙雷紀念日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1《尋找和平的面容》,在〈四旬期證道及寫作〉,義大利‧莫爾費塔(Molfetta),1994 年,第 317 頁。

2 喬治.貝爾納諾斯(Georges Bernanos),《自由,有何用途?》(La liberté, pour quoi faire? )。

3 馬丁‧路德‧金恩,演講:《指揮本能》(Drum Major Instinct),1968 年 2 月 4 日。

緬懷教宗方濟各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親愛的教宗方濟各,

2013年你當選成為教宗,同年1月我入職成為天主教媒體工作者。12年來,在你擔起伯多祿繼承人的牧職裹,慶幸與你有6次親身相遇的機會,2014年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三屆非常會議、2016年的波蘭普世青年節、2022年在加拿大的使徒之旅、2023年葡萄牙普世青年節、2023年及2024年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一幕又一幕的畫面也在此懷念的時刻中浮現在我的腦海裏。

最記得第一次與你見面是在2014年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三屆非常會議,與你的簡短對話中我說 “I pray for you” 「我為你祈禱」,你立刻回覆我 “I need it” 「我需要」。10年後,2024年10月的第16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在會議的最後一天,再次走到你的身旁,握着你柔軟而且溫暖的手,再次跟你說 “I pray for you” 「我為你祈禱」,這次你以一個很寬容幽默的方式回應我,你說 “Don’t forget it eh” 「不要忘記呀」。其後,我們笑着拍照。想不到這次是與你最後一次見面。

我沒有忘記去為你祈禱,特別是你在病榻中的時候。現在,我也沒有忘記去為你的靈魂安息祈禱,在你墓前獻上禱告。感謝你在過去12年為教會所作的奉獻,你的講道、你的話語、你的行動、你的謙卑、你的慈悲、你的笑容、你的使徒之旅等等,你坐言起行,帶領教會「走出去」,真的使教會與各階層的人(特別是窮人)拉近。你所作的一切也為新任教宗帶來教會新的一頁。

在禧年中,這個逾越帶領我們與教宗良14世一起同行,一起去成為希望的朝聖者。

我相信你在天國中也在為我們祈禱。願你在聖母的懷抱中安息。

衷心感謝您!永遠懷念你!

羅馬人民救援之母,為我等祈!

梁樂彥
天主教媒體工作者

敬上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教宗方濟各生前未發表談及「伯多祿宗徒角色」的訪談

圖片:Vatican Media

全然信靠天主、深知自己是個軟弱的罪人、再次召叫眾司鐸為所有人服務,以及敬佩當代的殉道者,這些都是教宗方濟各在2021年與西班牙語天主教電視網(El sembrador, Nueva Evangelización)創辦人迪亞斯(Noel Díaz)在聖瑪爾大之家交談的主題,當時沒有播出的內容。《梵蒂岡新聞網》在教宗方濟各辭世後的九日紀念期予以發表。

問:您今天是這個名叫西滿的人的繼承人。聖父教宗,這段經文提醒您哪些事?

答:很多事!耶穌在人群中間召叫西滿,而不叫他與人們分開。在耶穌宣講之處,人潮洶湧。人們前去聆聽耶穌,因為他們渴求天主聖言。耶穌說話時,像個有權威的人。

首先,耶穌始終從子民那裡、在子民中間召叫祂的司鐸。假如伯多祿忘記他的根源,他就背離了耶穌的計劃,組成一個菁英團體。不可如此。牧人必須與羊群同在。這樣他才是個牧人。

其次,耶穌給的徵兆,不光是祂聖言的權威。為了使人們對他有信心,祂行了那個出乎眾人意料的奇跡。凡是有耶穌在的地方,就能感受到祂的力量;而伯多祿日後產生懷疑、缺乏力量時,他會想起這奇跡,也就是上主能改變事物。看到耶穌行奇跡時,伯多祿做了什麼?他跪在耶穌面前,感到自己一無所是、謙卑低下,承認自己的限度、自己是罪人。「主,請祢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路五8)因著這句話,耶穌到了祂要去的地方。伯多祿的旅途是與人們同在,好能聆聽上主。他遵照主的命令出去捕魚,實現了這個奇跡。

第三、他承認自己渺小、一無所是,並告訴上主:「請祢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因為你是個罪人、因為你跟隨了我,我現在要使你成為捕人的漁夫。」(路五10)

這是第四步。當耶穌給主教、司鐸傅油時,耶穌之所以給他們傅油,是為了要讓他們做牧者。耶穌的傅油不是要給一個人升官,讓他做辦公室的頭。耶穌給人傅油,不是為了治國理政。不,祂傅油,是為了使之成為牧者。因而伯多祿放棄了一切。

問:作為伯多祿的繼承人,您有何感受?

答:我感受到上主的陪伴,因為是祂作了揀選,是祂開啟了這段歷史。祂與我一同展開這歷史,祂派遣了我,並且陪伴我。儘管有些地方我不夠盡忠職守,因為我跟伯多祿一樣都是罪人,祂並沒有遺棄我。因此,我感受到祂對我的眷顧。

問:福音記載,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西滿伯多祿回答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

答:在這段福音事跡中,耶穌一開始先是詢問眾人,祂想要聆聽。祂說:「人們說我是誰?」「他們說,祢是先知,祢是復活了的洗者若翰。」耶穌問了普羅大眾的說法後,又問門徒:「那麼,你們怎麼說?」換句話說,耶穌在質問他們。耶穌也轉向我們,對我們提出問題說:「對於你自己,你怎麼說;對於我,你又怎麼說?」這是與耶穌的對話。祂叫了我們的名字。伯多祿早已展現出領袖的樣子,因為耶穌第一天認識他,就改了他的名字:「你是西滿,但你要叫伯多祿。」(參閱:若一42)他的地位有如團體裡的柱石。

伯多祿冒著極大的風險,向耶穌做出信仰宣認。讓我們想像對某人說出這話的場景:「你不是弟鐸,也不是加約,祢是天主、是天主子。」您要是今天對任何人說這句話,都會被帶到精神病院,別人會說您腦子不正常。」伯多祿冒了極大的危險,而耶穌闡明,正因為他有勇氣冒險:「因為你所說的,不是任何學問啟發你的,而是天父透過祂的聖神所啟示的。」(參閱:瑪十六17)因此,耶穌看到伯多祿如此冒險時,以他的名字來肯定他:「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同上,17-18節)由於依靠耶穌的話語,伯多祿堅若磐石,教會遂在脆弱的伯多祿之上建立起來。當一個人遠離耶穌的話時,他就像其他任何人一樣,不會堅若磐石。因此,耶穌選擇了伯多祿,因為他堅若磐石。伯多祿對耶穌說的話感到又驚又喜,即:「這是我的在天之父向你啟示的。」

然後,耶穌說:「你們知道,我現在要去耶路撒冷,那裡有很糟糕的事在等著我。他們要審判我、殺害我、把我釘在十字架上,可是我將會復活。」這時候,早已有些覺得自己是團體老大的伯多祿,把耶穌叫到一旁。福音記載,伯多祿說:「主,千萬不可!」(同上,22節)耶穌先前剛讚許了伯多祿,對他說:「你是我在天大父啟示的器皿。」現在,耶穌譴責他,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同上,23節)這是最嚴厲的責備。為什麼呢?因為他想要耶穌遠離十字架的道路。這是對首任教宗伯多祿的一大糾正。耶穌對我們歷任教宗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有時候遠離祂的救恩計劃,祂就會說:「這不是我的道路,是撒殫的道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我們都會遠離正途。歷史讓我們看到,有幾位教宗傾向於不同的道路,儘管他們從來也沒有在信仰上犯過錯。的確,即使他們過著世俗化的生活,在信仰上也從未犯錯。而當伯多祿在信仰上犯錯時,上主說:「不,這是撒殫的路。我的道路是十字架。」換言之,我信賴耶穌的話語,祂選擇我時,使我信心堅定,我犯錯時,祂搧我一記耳光。

問:塵俗世界的挑戰和攻擊有時很難應付,但我確信,應對從教會而來的攻擊是一件更痛苦的事。這便是「你是伯多祿」這句話的內涵。您現在身為伯多祿的繼承人,雖然這一切攻擊都會出現,但天主的聖言說,邪惡勢力不會獲勝。

答:邪惡勢力、地獄勢力啊!也就是說,當人們不再寄望於天主的啟示、耶穌的選擇,而是其它方法,例如金錢時。「我們狀況很好,因為我們有錢。」讓我們想像一位司鐸、一位主教說:「我們堂口一切順利,因為我們的教友給我們錢,事情進展得很好。」不可把希望寄託在那裡,否則你會崩潰的。這些是地獄勢力,不是天父啟示的德能。邪惡勢力羞辱了耶穌,把祂釘在十字架上,它們既然對耶穌這麼做,我是誰,它們憑什麼不對我這麼做?如果它們如此對待耶穌善師,那麼門徒中的任何一個人、你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必是教宗了,一律別無所求。教會的眾多殉道者教導了我們這一點。

問:《若望福音》第21章記載,耶穌問伯多祿:「你愛不愛我。」然後堅定他的使命,並告訴他,這將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

答:這既是堅定也是許諾。伯多祿宣認耶穌是默西亞時,耶穌向他承諾,陰間之門絕不會得勝,他必將堅若磐石(參閱:瑪十六18)。在《若望福音》中,耶穌三度堅定了他。伯多祿心神憂傷,因為我們記得,他三次否認了耶穌,所以他很傷心,最後上主三次堅定了他。耶穌難道對他說:「從今以後,你不會再遭遇不幸,你將變得無所不能,擁有一切財富,現在人們都要跟隨你。」祂難道這麼說了嗎?不是的,耶穌對伯多祿說:「你要向前行,因為你到了老年,你將前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去,人們要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去,脫去你的衣服。你最終會跟我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參閱:若廿一18)

上主向伯多祿承諾了十字架的道路,那是全然奉獻的道路、唯獨信賴祂的道路。有意思的是,伯多祿先是出於聖神的德能,宣認耶穌是天主子,隨後他又失去了方向。耶穌談論十字架時,伯多祿試圖勸退祂。伯多祿當時陷入世俗思想,這裡又發生同樣的事。

耶穌對伯多祿說了這話,他接受了,然後轉向若望,問說:「主,既然他在這裡,他將來會怎樣?」伯多祿是個愛說閒話的人,他忘記上主曾經叫他不要說別人的閒話。我們就是這樣,但是上主以祂的德能眷顧我們,即使是需要面對殉道磨難的時候,祂依然以祂的大手來陪伴我們。

談到殉道的磨難,我最後想要談談今天的殉道者。今天的殉道者比教會初期來得多。殉道的基督徒,他們只因為身為基督徒、宣認耶穌,就被斬首。有些殉道者因為宣認了耶穌,所以現在被關在監獄裡。他們是我們的弟兄姊妹!這是殉道者的教會。這是個得勝的教會,但不是在銀行裡有很多錢的教會。這是得勝的教會、殉道者的教會、作見證的教會,因為殉道的意義是作見證。我提到過那些付出生命的人,但也有些男女每天致力於教導兒女善度基督徒生活,為他們樹立榜樣,他們也是殉道。有人會說:「不,神父,如果沒遇害身亡,怎麼會是殉道者呢?」不是的,殉道者的意思是見證人。殉道就是作見證,這是從希臘文翻譯過來的詞彙。耶穌的任何一個見證人都是殉道者,也就是他作了見證。他也推動教會前行。願天主降福你們所有人,也請你們為我祈禱。

問:請您降福大家。

答:對於你們所有正在收看和收聽這段談話的人,我祈願上主開啟你們的心智,讓祂的話語進入其中。為此,我由衷祝福你們。我祝福你們,我以父親、長兄和你們眾人之僕的身份祝福你們。願全能的天主、聖父聖子及聖神降福你們。拜託,請你們為我祈禱。謝謝。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樞機團感謝各界出席教宗方濟各殯葬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樞機團誠摯感謝各基督宗教教會與非天主教教會團體的領袖,無論親身出席或派出代表團參與於4月26日舉行的教宗方濟各殯葬彌撒,並向來自猶太教、伊斯蘭教及其他宗教的代表表達深切謝意。

在這悲痛時刻所展現的團結之情,令樞機們深感感激。他們也特別向所有參與的國家代表團及其領導者表達感謝,包括君主、王子、國家元首與政府首長、部長以及其他政界領袖。這些人士的到來,不僅是與教會及聖座同哀的具體見證,也是一種對教宗方濟各致力於推動信仰、和平與萬民手足之情的由衷敬意。

樞機團尤其感謝義大利政府、羅馬市政府、執法單位、公民保護機構、媒體從業人員及所有工作人員,包括聖座與梵蒂岡城國總務署的員工。他們以極大的投入與慷慨精神,協助籌備各項禮儀與活動,使整體進行井然有序、氣氛平和。

最後,樞機們也懷著感恩的心向4月27日主日參與「青少年禧年」活動的數千名青少年致意,讚賞他們展現了一個充滿復活主基督生命的教會面貌;同時也向所有懷抱希望、邁向未來的天主子民獻上祝福。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vaticannews.va

教宗方濟各靈魂安息九日敬禮

圖片:Vatican Media

【榮休主教湯漢樞機講道】轉載:公教報

我們的教宗方濟各已於2025421日辭世,回歸父家。讓我們聯同所有弟兄姊姊,同心同德,為教宗方濟各、為教會懇求天主的慈悲。

按照教會傳統,於教宗的葬禮結束後,羅馬及普世教會舉行為期九天的祈禱 (Novena),為教宗方濟各及教會祈禱。除了舉行彌撒以外,主教鼓勵信眾,以下列方式,為教宗的靈魂安息祈禱。

• 時辰祈禱禮儀

• 聖事和其他敬禮(例如明恭聖體、誦唸玫瑰經)

• 學習和反思教宗方濟各的的著作

• 履行善功,如憐憫和關懷窮人及弱勢社群

九日敬禮(源自拉丁語 novem )包括九天的虔誠祈禱,旨在獲得特殊的恩典。數字「9」源自猶太教、基督教傳統,其在聖經中與苦難、悲傷和不完美有著聯繫。此類虔誠行為不應被視為迷信。相反,它們是為了引導信徒的注意力集中到為特定目的而全程投入參與祈禱的一種方式。

信友也可以按照本手冊所提供的聖經來默想、回顧教宗方濟各的教導和嘉言懿行,為教宗和普世教會祈禱。

按此下載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教宗方濟各給予青年人的最後說話:「學習聆聽他人」

圖片:Vatican Media

在一月中旬,也就是他住院前一個月,已故教宗方濟各錄製了一段視頻訊息,提醒青年人,在他人說話時,聆聽的重要性。

這段之前未公開的影片拍攝於1月8日,顯示已故教宗方濟各向參加「聆聽工作坊」的青年人發表講話。

這項由盧卡·德魯西安(Luca Drusian)在意大利創立的計畫,旨在讓青年人與成年人聚集在一起,討論各種題目,希望探索「被聽見」與「傾聽他人」的美好。

這段影片於教宗殯葬彌撒後一天,由意大利週刊《Oggi》(今日) 公開發佈。

在聖瑪爾大之家錄製的訊息中,教宗方濟各鼓勵青年們:「常常聆聽你們的祖父母,他們教導我們很多。」

已故教宗說道:

「親愛的男孩女孩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學會聆聽。當有人對你說話時,要等他說完,這樣你才能真正理解,然後,如果你願意,再作回應。但最重要的是要聆聽。仔細看看人們,他們並不聆聽。講到一半,他們就打斷回答,這樣並無助於促進和平。聆聽,多多聆聽,常常聆聽你們的祖父母,不要忘記祖父母,他們教導我們很多。我為您祈禱。」

這段已故教宗的視頻訊息發布之際,數十萬青少年正聚集在羅馬,參加「青少年禧年」慶典。

大約20萬人湧入聖伯多祿廣場,參加為教宗方濟各舉行的「九日追思」第二天的彌撒。

雖然這場救主慈悲主日的彌撒是為教宗方濟各祈禱,但主禮帕羅林樞機(Pietro Parolin)邀請青年人擁抱已故教宗所教導的慈悲精神,好讓他們在個人關係及整個世界中,發現通往和平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救主慈悲主日暨教宗方濟各追思彌撒及講道【中文直播】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的九日紀念彌撒從4月26日展開,首項禮儀是殯葬彌撒,然後從27日起展開連續八天的追思彌撒。救主慈悲主日暨教宗方濟各追思彌撒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的石階舉行,主禮是聖座原任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禮儀於羅馬時間4月27日上午10時30分開始。以下是講道全文: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復活的耶穌顯現給祂的門徒時,他們正因恐懼而緊閉門戶,關鎖在樓房裡(若20:19)。他們的心神受擾,滿懷悲傷,因為他們所跟隨、為之捨棄一切的導師與牧者已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他們經歷了可怕的事,如今感到孤兒般無助、孤單、迷失、受威脅且無能為力。

福音開篇描繪的這幅畫面,也正好反映了我們每個人、整個教會乃至全世界此刻的心境。上主賜予祂子民的牧者——教宗方濟各——已結束了他在世的生命,離開了我們。失去他的悲痛、侵襲而來的悲傷感、內心的混亂與迷惘,正如使徒們哀悼耶穌之死時所經歷的一樣,我們也正在經歷這一切。

然而,福音告訴我們,正是在這黑暗時刻,主帶著復活的光明來到我們中間,照亮我們的心靈。教宗方濟各自當選之初便不斷提醒我們這一點,並常常以此勉勵我們。他將這份福音的喜樂置於其牧職中心,正如他在《福音的喜樂》中所寫:「凡遇見耶穌的人,心中和生活中都會充滿喜樂。凡接受祂救恩邀請的人,都會從罪惡、悲傷、內心的空虛與孤獨中得到解放。與基督一起,喜樂不斷在我們心中再生。」(《福音的喜樂》, 第1號)

在這試煉與悲傷之時支撐著我們的復活節喜樂,今天在這廣場上似乎可以觸摸得到;特別是在你們——親愛的兒童與青年——的臉上清晰可見。你們來自世界各地,從義大利各教區、歐洲、美國、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今天,透過你們,整個世界真正地齊聚在此!

我特別向你們致以問候,希望讓你們感受到教會的懷抱,以及教宗方濟各的深厚情誼。他本希望與你們相遇,注視你們的眼睛,在你們中間穿行並親自問候你們。

面對當代諸多挑戰——例如科技與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請永遠不要忘記,以基督的面容為你們生命的真正希望。只要有祂,沒有任何事物是過於巨大或艱鉅的!有祂在,你們永不孤單,哪怕是在最艱難的時刻!祂會來到你們身旁,賦予你們勇氣,陪伴你們分享經驗、思想、恩賜與夢想。祂也在你們身邊每一位兄弟姊妹的面容上,等待著你們去愛、去付出與接受,幫助你們在生命的旅途中,成為慷慨、忠實與有責任感的人。祂願意幫助你們明白生命中最珍貴的事:那就是「愛」,它包容一切、希望一切(參閱 格前13:7)。

今天,復活節第二主日——「卸白衣主日」(Dominica in Albis),我們慶祝救主慈悲主日。

正是這無限超越我們局限與計算的天父慈悲,成為教宗方濟各教導與熾熱使徒行動的核心。同樣地,將天主的慈悲宣講並分享給所有人——這福音的喜訊與福傳——也構成了他牧職的主題。他不斷提醒我們,「慈悲」就是天主的名字。因此,沒有人可以為天主那願意舉起我們、使我們成為新人的慈愛設限。

接納教宗方濟各所強調的這一基本真理,乃是一項寶貴的財富。容我說一句:我們此刻對他的愛戴,不應只停留於一時的感動;而是要真正將他的遺產融入我們的生活,開放自己接受天主的慈悲,並彼此憐憫。

慈悲將我們帶回信仰的核心。它提醒我們,不應以人間或世俗的標準來詮釋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及教會的本質。福音的喜訊首先是讓我們發現,我們被一位懷著憐憫與溫柔情感的天主所愛,無論我們有何功德。同時,它也提醒我們,我們的生命以慈悲編織而成:只有在有人無條件地愛我們、寬恕我們時,我們才能在跌倒後重新站起,面向未來。因此,我們受召,以慈悲而非算計或自私的眼光,與人建立關係,與所遇見的人對話,接納與寬恕他人的弱點與過失。唯有慈悲,才能治癒並創造新世界,熄滅不信任、仇恨與暴力之火:這就是教宗方濟各偉大的教導。

耶穌在祂的宣講與行動中,向我們展現了天主慈悲的面容。正如我們聽到的那樣,祂在復活後出現在樓房中,賜予門徒平安,並說:「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若20:23)因此,復活的主派遣祂的門徒——祂的教會——成為人類接受天主愛與寬恕的慈悲工具。教宗方濟各正是一位活生生的見證者,見證一個以溫柔俯身於受傷者並以慈悲膏油治療的教會。他提醒我們,沒有對他人的認可,沒有對弱者的關懷,尤其是沒有彼此寬恕,就沒有真正的和平。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正值救主慈悲主日,我們懷著深情回憶我們所愛的教宗方濟各。這份回憶,在梵蒂岡城的員工與信友心中尤為鮮明,其中許多人今天也在此,我特別向他們表達感謝,感謝他們每日的服務。教宗方濟各,向你們、向我們所有人、向整個世界,從天堂獻上他的懷抱。

我們將自己託付於聖母瑪利亞——教宗方濟各特別虔敬地敬愛她,並選擇在聖母大殿安葬。願她保護我們、為我們轉求、守護教會、並支持人類在和平與友愛中前行。阿們。

來源:聖座新聞室

中文翻譯提供:鹽與光傳媒

逾25萬名信眾參加教宗方濟各的殯葬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2025年4月26日上午10點08分,教宗抬棺人扛著貝爾格里奧教宗的靈柩,緩步走出聖伯多祿大殿,現場隨即響起掌聲,打破原本哀戚的靜默。這是教宗方濟各的殯葬彌撒,由樞機團團長雷(Giovanni Battista Re)樞機主持。在石階上共祭的樞機、主教和司鐸約有980人,另外還有2百人負責送聖體,以及超過4千名司鐸在廣場上的前排區域共祭。祭台前放著貝爾格里奧教宗格外敬愛的《羅馬人民救援之母像》。

這台彌撒以六種語言宣讀信友禱詞,分別是法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波蘭語、德語和中文。信眾領聖體後,主祭再次將已故教宗的靈魂託付於天主,求主接納教宗方濟各進入諸位聖人光榮的共融中。

在最後告別禮中,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雷納(Baldo Reina)樞機誦唸了羅馬教會的禱詞。接著,安提約基雅天主教希臘-梅爾基塔禮宗主教阿布斯(Youssef Absi)帶領東方禮的神長們詠禱。

葬禮結束之際,主禮雷樞機向教宗的靈柩灑聖水並奉香。然後,抬棺人將教宗靈柩抬起,擺出在頭高腳低的傾斜角度,彷彿教宗起身一樣,現場旋即響起如雷的掌聲。教宗靈柩途經之處,人人鼓掌致敬。

靈柩進入聖伯多祿大殿後,在華蓋祭台前稍作停留,大殿的喪鐘隨之響起。鐘聲伴隨著送葬的隊伍,教宗靈柩經由祈禱門出大殿,他的白色敞篷座車已經在那裡恭候。這一次,掛著梵蒂岡城國1號車牌(SCV1)的敞篷車,成了教宗的靈車。

教宗靈車從梵蒂岡城國的佩魯吉諾門出發,經過羅馬市中心前往聖母大殿。警車不只在前方開道,也在前後左右護駕。沿途民眾熱烈鼓掌,高呼他的名號「方濟各」或「教宗萬歲」。沿路的聖堂響起鐘聲,送教宗最後一程。教宗靈車緩慢前行,如同他平時在廣場和大道上繞行一般。

當天約有25萬人來到聖伯多祿廣場及其周圍地區,現場參加了教宗方濟各的殯葬彌撒。但還有更多人守在教宗靈車的必經之路,在路旁、在窗口、在陽台,等著教宗經過。

教宗靈車抵達聖母大殿時,這座聖殿的禮儀服務人員早已在就位等待了。靈柩下車後,抬棺人再次將靈柩擺出頭高腳低的角度,接受民眾致敬的掌聲。

在祈禱的歌詠聲中,教宗靈柩進入聖母大殿。他先停在保祿小堂外,由四名孩童手捧白色玫瑰進入,將鮮花獻給教宗敬愛的羅馬人民救援之母。向聖母問安後,教宗靈柩才前往他要長眠的墓穴,入土為安。

教宗方濟各已安葬在聖母大殿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羅馬時間,下午1時,教宗方濟各靈柩的安葬禮儀在聖母大殿正式開始。該禮儀依照《羅馬教宗殯葬禮儀規程》的規定進行,禮儀由羅馬聖教會總司庫(Camerlengo)法雷爾樞機(Cardinal Kevin Farrell)主禮,並有教宗禮儀處通知中指明的人士,以及已故教宗的親屬出席。禮儀於下午1時30分圓滿結束。

禮儀中,羅馬聖教會總司庫(Cardinale Camerlengo)、教宗府總管(La Prefettura della Casa Pontificia)、教宗禮儀長、聖母大殿總管(Capitolo Liberiano)在教宗靈柩上蓋印。隨後,把靈柩放入墓穴。主禮灑聖水時, 眾唱「天皇后喜樂」。其後,聖母大殿詠禱司鐸班書記,將教宗之安葬記錄在案,並將文件向在場人士宣讀。然後,由羅馬聖教會總司庫法雷爾樞機、教宗府總管、教宗禮儀長簽署。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殯葬彌撒講道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羅馬時間) 2025年4月26日(星期六)上午10時,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教宗方濟各的殯葬彌撒,由樞機團團長 雷(Giovanni Battista Re)樞機主禮。以下是講道全文:

在這雄偉的聖伯多祿廣場上——教宗方濟各在過去十二年間曾無數次於此舉行聖體聖事、主持盛大聚會——今日,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圍繞著他的遺體,齊聚一堂祈禱。然而,我們因信仰的確信而受到扶持,這信仰告訴我們:人的生命不止於墳墓,而是進入天父的家,進入那永無終止的幸福生命中。

我謹代表樞機團向各位表達誠摯的感謝,感謝你們的到來。懷著深切的感動,我向各國元首、政府首長及官方代表團致以崇高的問候和衷心的謝意,感謝你們專程前來,表達對我們已故聖父的敬愛、崇敬與敬意。

這幾天來,我們目睹了教宗方濟各駕返天鄉後,全球所湧現的深情懷念,顯示出他的深刻牧職如何深深觸動了人們的心靈與思想。

留存在我們記憶中最後的影像,是上主日復活節的那一幕:儘管健康狀況惡化,教宗方濟各仍堅持從聖伯多祿大殿陽台為眾人降福,隨後乘敞篷教宗車親臨廣場,向參加復活主日彌撒的廣大群眾致意。

在我們的祈禱中,我們將摯愛的教宗靈魂託付於天主,願祂在祂那無限慈愛的光榮注視中,賜與教宗永遠的幸福。

今日,我們聆聽到福音片段中基督親口所說的話,祂詢問首位宗徒:「伯多祿,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伯多祿立刻且真誠地回答:「主啊,你無所不知,你知道我愛你!」於是耶穌將偉大的使命交付於他:「你餵養我的羊。」這使命成為伯多祿及其繼任者們不變的職責——在基督、我們的師傅與主的足跡中,以愛心服務眾人,因為祂「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且捨命,為大眾作贖價」(參閱馬爾谷福音10:45)。

儘管晚年多有病苦與衰弱,教宗方濟各仍選擇走上奉獻自我的道路,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日。他追隨善牧基督的腳步,愛護羊群,甚至為羊群捨命。他以堅韌與安然的精神,親近上主的羊群——天主的教會,並常銘記耶穌藉聖保祿宗徒所說的話:「施比受更有福」(宗徒大事錄20:35)。

當樞機團於2013年3月13日選出貝爾格里奧樞機繼任本篤十六世教宗時,他已經擁有多年在耶穌會中的修道生活經驗,並以二十一年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總教區牧職經歷(先後擔任輔理主教、助理主教及總主教)作為豐厚的牧靈遺產。

他選擇以「方濟各」作為教宗名號,即明確揭示了其牧職計畫與風格——以亞西西聖方濟的精神為靈感來源。

他以堅定的個性,在教會治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以直率親切的方式,與個人和群體建立了直接聯繫,尤其關懷困苦者,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特別是對最弱小者。他是一位屬於人民的教宗,擁有開放的心懷,向所有人敞開。

他敏銳地洞察時代的徵兆,傾聽聖神在教會內激起的新意向。

以富有形象性和隱喻性的語言,他不斷嘗試以福音的智慧照亮當代世界的問題,引領我們在挑戰與矛盾中活出基督徒的生命。他常形容我們所處的時代為「時代變遷的轉折點」。

他與人交談時自然而真誠,即使面對與教會疏遠的人群亦能親切對話。

教宗方濟各深具人情味,敏銳體察當代的種種挑戰。他用直接、即時觸動人心的訊息,分擔了全球化時代人們的焦慮、痛苦與希望。

他的接納與傾聽的魅力,加上符合當代感受的行為方式,觸動了許多心靈,喚醒了人們的道德與靈性敏感度。

福傳始終是他牧職的中心指導原則。他以清晰的傳教視野,傳播《福音的喜樂》,這也是他第一份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的主題——這喜樂充滿了那些以信賴和希望交託於天主之人。

他的使命也堅信:教會是所有人的家園,是永遠敞開大門的家。他常以「戰地醫院」來比喻教會——在受傷累累的人群中施予照顧與療癒,不分信仰、種族或社會條件。

教宗方濟各關懷難民與流離失所者的舉動不勝枚舉。他始終強調:貧窮人應是我們工作的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他首次牧靈出訪選擇了蘭佩杜薩島——象徵移民悲劇的地方。此後,他亦前往希臘萊斯博斯島,並在墨西哥與美國邊境舉行彌撒,表達對移民困境的深切關懷。

他47次艱辛的國際使徒之旅中,2021年赴伊拉克之行尤其令人難忘,冒著風險,為飽受恐怖主義摧殘的伊拉克人民帶來撫慰與希望,也彰顯了跨宗教對話的重要。

2024年,他的亞太四國之行,更將福音的光芒帶到了世界最偏遠的角落。

教宗方濟各將慈悲福音置於中心。他不斷強調,天主永不厭倦寬恕人,不論人的情況如何,只要懺悔歸向天主,必蒙赦免。

因此,他召開了「慈悲禧年」,以彰顯慈悲乃是「福音的核心」。

慈悲與福音的喜樂,是教宗方濟各牧職生涯中兩個關鍵詞。

面對「丟棄文化」,他提出「相遇文化」與「團結文化」。以兄弟情誼為核心,他在《眾位弟兄》通諭中呼籲全球復興人類共融的渴望,強調我們皆為天父的子女。

2019年,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教宗與伊斯蘭教領袖共同簽署了《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生活人類兄弟情誼文件》。

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他指出我們有責任共同守護我們唯一的家園,強調「沒有人能獨自得救」。

面對近年來席捲全球的戰亂與人道災難,教宗方濟各不斷呼籲和平,強調戰爭只帶來死亡、破壞,並讓世界變得更糟,戰爭永遠是人類痛苦而悲劇性的失敗。

他常勸勉:「搭建橋樑,而非築起高牆。」作為伯多祿宗徒的繼任者,他的信仰服務總是與為整個人類服務密不可分。

今日,懷著靈性上的合一,我們眾多信友聚集於此,為教宗方濟各祈禱,祈願天主以祂浩瀚的愛接納他。

教宗方濟各常以這句話作結:「請不要忘記為我祈禱。」

親愛的教宗方濟各,現在,請您在天上為我們祈禱。請您降福教會,降福羅馬,也降福整個世界,正如您上主日在聖伯多祿大殿陽台上,最後一次擁抱天主子民,擁抱那真心尋求真理,並高舉希望之火的人類。

來源:聖座新聞室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