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信德是通過愛和見證傳遞的

五月三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彌撒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15:1-8

弟兄們:我願意你們認清,我們先前給你們所傳報的福音,這福音你們已接受了,且在其上站穩了;假使你們照我給你們所傳報的話持守了福音,就必因這福音得救,否則,你們就白白地信了。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又傳授給你們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經上記載的,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現給刻法,以後顯現給那十二位;此後,又一同顯現給五百多弟兄,其中多半到現在還活著,有些已經死了。隨後,顯現給雅各伯,以後,顯現給眾宗徒;最後,也顯現了給我這個像流產兒的人。

福音:聖若望福音 14:6-14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必然認識我父;現在你們已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斐理伯對他說:「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耶穌回答說:「斐理伯!這麼長久的時候,我和你們在一起,而你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把父顯示給我們呢?你不信我在父內,父在我內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我自己講的;而是住在我內的父,作他自己的事業。你們要相信我: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若不然,你們至少該因那些事業而相信。「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信我的,我所做的事業,他也要做,並且還要作比這些更大的事業,因為我往父那裏去。你們因我的名無論求父什麼,我必要踐行,為叫父在子身上,獲得光榮。你們若因我的名向我求什麼,我必要踐行。」

2018年5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彌撒講道中反思:「傳遞信德並不意味著勸人改教,不是找人支持這個足球隊或這個文化中心,而是用愛來見證。」

教宗從《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談起,他表明:「信德不僅僅是誦念《信經》,而是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中。傳遞信德並不意味著提供訊息,而意味著建立一顆相信耶穌基督的心。做基督徒絕不是機械式地學習小冊子或某些概念,而意味著結出傳遞信德的果實,一如母親教會那樣,誕生信德中的子女。」

教宗說:「傳遞信德的途徑是這樣的:傳播我們所領受的。基督徒所面臨的挑戰正是結出信德傳遞的果實。這也是教會的挑戰,教會要成為一個富有成果的母親,在信德中誕生子女。」

教宗然後談及在愛的氛圍中從祖母到母親、長輩對晚輩的信德傳遞:「我們的信德傳遞不僅僅通過言語,也透過愛撫、溫柔,甚至是方言。因此,信德傳播的第一種態度首先是愛,其次是見證。傳遞信德不是勸人改教,不是找人支持這個足球隊、這個俱樂部或這個文化中心;這很好,但勸人改教和信德沒有關係。教宗本篤十六世說得好:『教會的發展不依靠勸人改教,而在於她的吸引力』。信德被傳遞,是因為它吸引人,也就是有人為它做了見證。」

最後,教宗總結道:「見證引起他人心中的好奇心,這是聖神所激發的好奇心,聖神在他內工作。教會相信吸引力能帶來發展。因此,信德傳遞靠的是見證,甚至是殉道。當我看到某個人的生平符合我們所宣講的福音時,我總會好奇地問:『為什麼他這樣生活?他為什麼度一種為他人服務的生活?』而這種好奇心正是聖神所播撒的種子,聖神使這種子長大。傳遞信德使我們成為義人,為我們辯護。信德為我們辯護,在信德傳遞中我們給予他人真正的公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不可在接受基督時又提出條件

瑪竇福音

耶穌受洗後,立時從水裏上來,忽然天為他開了。 他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

2018年5月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關於聖洗聖事的主題,論述了「在聖洗池旁舉行的主要禮儀」。教宗指出,誰若想真正效法天主聖子,就必須脫離某些束縛,必須隔斷某些連結,將之拋在腦後,好能走上基督的新道路。

「在聖洗聖事中,我們在倒水的時候呼求聖神的大能賜予重生和更新的力量。水是生命的泉源,失去了它就會導致生命喪失延續的各種活力。水也具有洗滌、清潔和和淨化的能力,但它在形成巨浪時也能造成死亡。」

教宗從水,這個大自然的象徵談起:「聖經描述天主的介入和許諾正是透過水的標記來實現;教會呼求聖神藉著水施展作為,使那些由水領受聖洗的人與基督同死同葬,又與祂一同復活,進入不朽的生命。為了領受聖洗聖事,受洗者在已被聖化的泉水面前必須預備好心靈。因此,棄絕撒旦和宣認信仰,這兩個彼此緊密相連的禮節正在此時進行。撒旦製造分裂,天主總是使團體、人群結合為一個子民。因此,不能在接受基督時又提出條件。」

「我們必須脫離某些束縛,好能真正地接受別的事物;我們或是與天主相處得好,或是與魔鬼合得來。為此,棄絕魔鬼和宣認信仰應同時進行。需要隔斷某些連結,將之拋在腦後,好能走上基督的新道路。」

「信仰的宣認可作為聖洗聖事的一項承諾,將能幫助我們在生命的各種境遇和考驗中堅韌不拔。聖神的臨在賜予我們勇於奮鬥的力量。因此,每當我們走進一個聖堂,觸摸聖水時,我們都應以喜悅和感恩的心情回顧我們所領受的聖洗聖事,重溫我們的『亞孟』,好繼續沉浸在至聖聖三的愛內。」

結束要理講授後,教宗在問候講阿拉伯語的信友時說道:「你們要永遠牢記,要棄絕罪過和邪惡的誘惑,這並非一時的行為,而是陪伴整個基督徒生命成長和成熟的態度。」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為小阿爾菲的離世深感悲痛

2018年4月28日凌晨2點半,英國病童小阿爾菲(Alfie Evans)安息主懷。教宗方濟各為此發表推文,寫道:「我為小阿爾菲的離世深感悲痛。今天我特別為他的父母祈禱,並祈求天主以溫柔的懷抱接納這孩子。」 [Read more…]

教宗:分辨好奇心的好壞,向聖神敞開心扉

復活期第五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4:5-18

當外邦人和猶太人連同他們的官長蓄意侮辱保祿和巴爾納伯,和用石頭砸死他們的時候,保祿和巴爾納伯一聽說,就逃往呂考尼雅的呂斯特辣、德爾貝兩座城和周圍的地方去了,在那裏傳揚福音。在呂斯特辣有一個人患軟腳病,常坐著,由母胎中即是跛子,總沒有行走過。這人聽保祿講道;保祿注目看他,見他有信心,可得痊癒,便大聲說道:「直直地站起來!」這人遂跳起來行走。群眾看見保祿所行的,就大聲用呂考尼雅話說:「神取了人形,降到我們這裏了!」他們遂稱巴爾納伯為則烏斯,稱保祿為赫爾默斯,因為他是主要發言人。在城關的則烏斯的司祭,就帶著公牛與花圈來到大門前,要同群眾一起獻祭。巴爾納伯和保祿宗徒聽說這事,就撕裂了自己的衣服,跑到群眾中,喊著,說道:「人哪!你們這是作什麼?我們也是人啊!與你們有同樣的性情;我們只是給你們傳揚福音,為叫你們離開這虛無之物,歸依生活的天主,是他創造了天地海洋和其中的一切。他在過去的世代,容忍了萬民各行其道;但他並不是沒有以善行為自己作證,他從天上給你們賜了雨和結實的季節,以食物和喜樂充滿你們的心。」說了這些話,才算阻住了群眾,沒有向他們獻祭。

福音:聖若望福音 14:21-26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愛我的人。誰愛我,我父也必愛他,我也要愛他,並將我自己顯示給他。」猶達斯─不是那個依斯加略人─遂問他說:「主,究竟為了什麼你要將你自己顯示給我們,而不顯示給世界呢?」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裏去,並要在他那裏作我們的住所;那不愛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話;你們所聽到的話,並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的父的話。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2018年4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必須懂得分辨好奇心的好壞,向聖神敞開心扉,祂必會賜給我們確信。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講述耶穌和門徒之間的對話(若14:21-26),教宗稱之為「好奇心與確信的對話」。

教宗解釋道:「我們的生活充滿好奇心,但好奇心有好壞之分。舉例而言,孩童擁有好的好奇心,成天在問『為什麼』。他們提問是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不明白某些事物,進而尋找解答。這是好的好奇心,因為它有助於個人發展,培養自主能力;這也是個沉思的好奇心,因為孩童看見事物,加以沉思,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提出疑問。相反地,東家長西家短就是壞的好奇心。擁有這種好奇心的人想要探聽別人的生活,以尋找自己的立足之地,最終卻玷污別人的名聲,把眾人沒有權利得知的隱私透露出去。這種壞的好奇心在我們的一生中如影隨形,它是我們將不斷面對的誘惑。」

教宗說:「我們不要驚慌失措,卻要小心謹慎:『這件事我不問、不看、不期望。』比方說,在虛擬世界裡就存在著很多讓人好奇的事物。透過手機等物件,孩童們進入虛擬世界,好奇地觀看,在那裡發現許多醜陋的東西,缺乏規範好奇心的紀律。我們必須協助孩子們在這個世界裡生活,把求知欲和好奇心區分開來,以免孩子受到壞的好奇心所束縛。」

「當天福音中門徒的好奇心是好的:他們渴望知道未來將發生什麼事,耶穌的答覆帶來確信,祂從不騙人,卻向他們許諾說:聖神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聖神在生活中賜給我們確信。聖神不會把確信的恩典包裝成箱,要我們直接領取。不是這樣的。我們走到人生的某個境況時,向聖神祈求恩典,敞開心扉,然後在那一刻祂才會賜給我們確信。聖神是基督徒在旅途中的友伴。事實上,聖神令我們想起上主的話,並加以啟發,帶領我們進入永恆不變的真正喜樂的所在地。」

最後,教宗總結道:「今天讓我們祈求上主兩件事:首先,在我們接受或好或壞的好奇心時淨化我們,使我們懂得分辨什麼不該看、什麼不該問。第二個恩寵是向聖神敞開心扉,因為祂就是確信,祂賜給我們確信,祂有如我們旅途中的友伴,令我們確信耶穌對我們的教導,叫我們想起一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會透視:悼念多倫多貨車撞人事件受害者祈禱

最新內容:
-多倫多總主教籲請為多倫多受害者祈禱
-樞機咨議會召開第24次會議
-教宗接見智利遭受聖職人員性侵的受害者
-教宗向古巴青年發表視頻訊息
-南京教區今日喜添五位新鐸
-河北邢台(順德)五位執事晉鐸
-教宗為窮人分發冰淇淋慶祝主保瞻禮
-悼念多倫多貨車撞人事件的受害者

教宗:天堂並不無聊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3:26-33

保祿到了安提約基雅,開始在會堂宣講說:「諸位仁人弟兄,亞巴郎的子孫和你們敬畏天主的人!這救恩之道正是給我們賜下的,因為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他們的首領不認識耶穌,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誦讀的先知的預言,就判決了他,而應驗了這些預言。他們本來找不到一條死罪,卻要求比拉多處死了他。論他所記載的都成就了以後,就把他從木架上卸下,放在墳墓裏,天主卻使他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他多日顯現給同他一起,從加里肋亞往耶路撒冷去的人;這些人就是現今在百姓前給他作證的人。我們現今也給你們報告喜訊:就是那向祖先所應允的恩許,天主已給我們作他們子孫的完成了,叫耶穌復活了,就如在第二篇聖詠上所記載的:『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

福音:聖若望福音 14:1-6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心裏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訴了你們。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為的是我在那裏,你們也在那裏。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裏的路。」多默說:「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裏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耶穌回答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

2018年4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談及天主所許諾的永恆福樂,指出天堂不是一個無聊的地方,而是與耶穌的相遇。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載了聖保祿在安提約基雅猶太會堂的講話。保祿宗徒說,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他們的首領不認識耶穌,就判決了祂,但祂從死者中復活起來。我們現今也給你們報告喜訊:就是那向祖先所應允的恩許,天主已給我們作他們子孫的完成了,叫耶穌復活了。(宗13:32-33)」

教宗繼續說:「心中懷著天主的這一許諾,天主的子民開始了他們的旅程,內心滿是安全感,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特選的民族。子民往往不忠信,但他們信靠應許,因為他們知道天主是忠信的。為此,他們繼續前行,信靠天主的忠信。」

教宗說:「我們也走在旅途中。的確,走在旅途中,但我們去哪裡呢?去天堂啊!那天堂是什麼呢?這時,我們就不太確定我們的答案,難以很好地解釋天堂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設想一個抽象的天堂,一個遙遠的天堂。是的,在那裡感覺很好。有些人會問:『可是,永遠待在那裡會不會有點無聊呢?』不,天堂不是那樣的!我們正走向一個相遇:與耶穌的最終相遇,天堂是與耶穌的相遇。我們必須回到這個想法:『我的生命旅程通往與耶穌的相遇』。這是我們永遠享受的相遇。有人會問:『耶穌此刻在做些什麼呢?』」

教宗回答說:「祂不是坐著等我,而是如福音所說的,祂為我們工作。事實上祂親口說:『你們要相信我,我要為你們預備地方。』耶穌的工作是什麼?是代禱。」

教宗說:「耶穌為我們祈禱,為我們每個人祈禱。但我們必須不斷重複並說服自己:祂是忠信的,祂此刻在為我祈禱。」

教宗方濟各然後談到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說的話:「祂向伯多祿許諾道:『我會為你祈禱。』祂對伯多祿說的就是對我們所有人說的:『我為你祈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說:『耶穌正為我祈禱』,祂正在為我們工作,為我們預備地方。祂是忠信的,祂一定會這樣做,因為祂做了許諾。天堂將成為一次相遇,與前去那裡預備地方的上主相遇,與我們每個人相遇。這使我們信心倍增。」

最後,教宗總結道:「耶穌是我們的代禱司祭,直到世界的終結。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帶著祂所做的許諾而前行:求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仰望天上並相信『上主正在為我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缺乏愛和服務,教會無法前行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3:13-25

保祿和同他一起的人,從帕佛乘船來到旁非裏雅的培爾革;若望卻離開他們,回了耶路撒冷。他們由培爾革經過各處,到了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安息日他們進了會堂坐下。在朗誦法律和先知之後,會堂長派人問他們說:「仁人弟兄,你們若有什麼勸勉民眾的話,請說吧!」保祿就站起來,打手勢說:「諸位以色列人和敬畏天主的人,請聽!以色列民族的天主揀選了我們的祖先。當這百姓寄居埃及時,天主就舉揚了他們,以大能的手臂從那裏領他們出來,大約四十年的工夫在曠野中容忍了他們。滅了在客納罕地方的七個民族以後,就把那地方分給他們作為基業,約有四百五十年。此後,又給他們立了民長,直到撒慕爾先知時代。從那時起,他們要求一位君王,天主就給他們立了本雅明族人克士的兒子撒烏耳,為王四十年;把他撤職以後,給他們立了達味為君王,天主為他作證說:我找到了葉瑟的兒子達味,他是一個合我心意的人,他要履行我的一切旨意。天主按照恩許,從他的後裔中給以色列興起了一位救主耶穌。若翰在他來臨以前,先向全以色列民宣講了悔改的洗禮。及至若翰將完成自己的任務時,說道:我不是你們所猜想的那位,但是,看,他在我以後要來,我不配解他腳上的鞋。」

福音:聖若望福音 13:16-20

耶穌為門徒洗腳後,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也沒有奉使的大過派遣他的。你們既知道了這些事,如果實行,便是有福的。我不是說你們全體,我認識我所揀選的;但經上所記載的必須應驗:『吃過我飯的人,也舉腳踢我。』就是現在,事未發生以前,我告訴你們,好叫事發生以後,你們相信我是那一位。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接待我所派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派遣我來的。」

2018年4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以聖體聖事教導我們如何愛人,透過為門徒們洗腳教導我們如何服務。祂也告誡我們,一個僕人永遠不會大過派他來的主人。

「當天的《若望福音》記載,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向門徒們告別,說了很多動人的話,做了兩個具有制度意義的舉動。對門徒和即將到來的教會而言,這兩個舉動可以說是祂的教義基礎。耶穌讓人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建立了聖體聖事,並且為門徒們洗腳。這兩個舉動暗含兩條誡命。如果我們予以遵從,它們將促進教會的發展。首先是愛的命令:不僅愛自己的近人,更要愛近人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15:12)。」

教宗說:「缺乏愛,教會將不會成長,將變為一個空洞、虛有其表、沒有具體行動的機構。耶穌說,我們應該愛到底。你們要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這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誡命源自洗腳的舉動,即彼此服侍。你們要為彼此洗腳,如同我洗了你們的腳一樣。兩條新誡命,一個警告:『你可以服侍,但你們由我派遣。你們不能大過我。』耶穌明確表示:『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也沒有奉使的大過派遣他的。』這是質樸而真實的謙卑,不是虛假的謙卑。」

教宗說:「我們要意識到祂比我們所有人都大,我們是僕人,我們不能超越耶穌,我們不能利用耶穌。主人是祂,不是我們。這是上主的遺囑。祂給予我們吃的、喝的,教導我們要如此相愛。祂為門徒洗腳,教導我們要如此相互服侍,但祂也告誡我們,一個僕人永遠不會大過那派遣他的主人。這些都是非常生硬的語言和動作,但它們是教會的基礎。如果我們朝這條路前行,我們永遠不會犯錯。」

教宗繼續說:「殉道者和許多聖人走了這條路,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僕人。此外,耶穌還加上另一個警告:『我認識我所揀選的』,並說『我知道你們中的一個人會背叛我』。」

因此,教宗勉勵大家靜默片刻,讓主耶穌注視我們。

教宗說:「讓耶穌的目光進入我內。我們會有很多觸動:我們會感受到愛,或許什麼也感受不到……我們被禁錮在那裡,我們會感到羞愧。然而,我們要始終迎視耶穌的目光。這是祂在最後晚餐中注視祂門徒的目光。主啊,祂知道,祂知道一切。正如聖伯多祿宗徒在提庇黎亞所說的:『祢知道,祢知道一切。祢知道我愛祢,祢知道我心中想什麼。』」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洗禮賜給我們與邪惡搏鬥的力量

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人書

弟兄姊妹們,我也知道受窮,也知道享受;在各樣事上和各種境遇中,或飽飫,或饑餓,或富裕,或貧乏,我都得了秘訣。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

2018年4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繼續上一週的主題,談論洗禮這件「信德的聖事」(《天主教教理》,1236號)。教宗強調,洗禮不是魔法,而是聖神的恩典;受洗者絕非獨自、而是在整個教會的祈禱伴隨下走向聖洗池。

教宗說:「教會不斷祈禱,為所有的人祈禱,為我們眾人祈禱!我們教會為他人祈禱。為他人祈禱是一件美妙的事。多少次我們因為沒有迫切的需求,就不祈禱了。你們別忘記,教會總是不停地祈禱。而我們必須進入這祈禱,為全體天主子民代禱,為那些需要祈禱的人轉求。」

此外,教宗也勉勵眾人:「為孩童祈求他們的身心靈健康。這方法是以祈禱保護孩童。」教宗進而表示:「洗禮這份聖神的恩典使受洗者得以對抗邪惡的鬼神(弗6:12)。洗禮準備我們,賜給我們每天奮鬥的力量,包括與魔鬼搏鬥。如同聖伯多祿所言,魔鬼有如一頭獅子,企圖吞食我們、毀滅我們。」(伯前5:8)

最後,教宗總結道:「與邪惡搏鬥,逃離它的騙局,在筋疲力竭的奮鬥後恢復力量,這一切固然辛苦,但我們必須明白,基督徒的一生就是一場戰鬥。再者,我們也要曉得自己不是孤軍奮戰,慈母教會為她在洗禮中重生的子女祈禱,願他們不會陷入邪惡的圈套,卻因基督逾越奧跡的威能予以戰勝。」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我們要分辨時代的訊號,向聖神敞開心扉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1:19-26

在斯德望受害時,那些由於迫害而四散的人,經過各地,來到了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約基雅,他們只向猶太人講道。但其中有些塞浦路斯和基勒乃人到了安提約基雅,也向希臘人講道,宣傳主耶穌的福音。主的手同他們在一起,信而歸主的人,數目很多。這事傳到了耶路撒冷教會,就打發巴爾納伯到安提約基雅去。他一來到,看見天主所賜的恩惠就很喜歡,並勸勉眾人要決心堅定於主。因為他是好人,充滿聖神和信德,如此有許多人歸附了主。以後,他往塔爾索去找掃祿;找著以後,便領他回到安提約基雅。他們一整年在那教會中共同工作,教導了許多人;在安提約基雅最先稱門徒為「基督徒」。

福音:聖若望福音 10:22-30

那時,在耶路撒冷舉行重建節,正是冬天。耶穌徘徊於聖殿內撒羅滿遊廊下。猶太人圍起他來,向他說:「你使我們的心神懸疑不定,要到幾時呢?你如果是默西亞,就坦白告訴我們吧!」耶穌答覆說:「我已告訴了你們,你們卻不相信;我以我父的名所作的工作,為我作證,但你們還是不信,因為你們不是屬於我的羊。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我賜予他們永生,他們永遠不會喪亡;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我那賜給我羊群的父,超越一切,為此,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裏將他們奪去。我與父原是一體。」

2018年4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人類的歷史上一直存在著抗拒聖神、反對新事物和改變的情況。他反省了當天的禮儀讀經,指出上主不斷帶給我們新穎、獨創的事物,但人們應對的態度不盡相同。

在《若望福音》中,經師們的態度從封閉轉為「嚴苛」。

教宗解釋道:「這些人只會以自我為中心,對聖神的化工反應遲鈍,對新事物無動於衷。他們完全沒有能力分辨時代的訊號,儼然是陳腔濫調的奴隸。他們總是繞著同一個問題打轉,無法走出那個封閉的世界,深受特定的思想所束縛。對他們來說,任何新事物都是個威脅。」

教宗說:「天主子女則要採取不同的態度。他們或許剛開始會有所保留,但他們自由自在,懂得以聖神為核心。當天第一篇讀經中,首批門徒的榜樣凸顯出他們接納新事物,即使情況不符合常規,他們仍積極地撒播天主的聖言(宗11:19-26)。他們始終順從聖神,以作出超乎革命的猛烈改變,處於中心位置的是聖神,而非法律。」

教宗說:「教會當時不停向前邁進,超越自我。她不是蒙揀選者的封閉團體,卻是充滿傳教熱忱的教會。再者,教會的平衡即在於她敏捷行動、忠於聖神。有人說過,教會的平衡類似於自行車的平衡:它在行駛中穩健地前進;你一煞車,它就會傾倒。這是個好例子。在聖神的氣息前,封閉和開放是兩個極端的反應,而後者正是門徒、宗徒的態度。他們最初有所保留,這不僅出於人性,也能確保他們不會受騙上當;隨後他們便以祈禱和分辨找出道路。」

最後,教宗總結道:「世界各地一直存在著抵拒聖神的情況。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叫我們懂得抵拒那該抵拒的、那來自邪惡、剝奪我們自由的;同時也叫我們懂得向新事物敞開心扉,而且唯有向藉著聖神的威能、來自天主的新事物開放。願上主賜予我們分辨時代訊號的恩寵,好讓我們能適時作出必要的決定。」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祝聖新司鐸:你們應堅持不懈地慈悲待人

2018年4月22日善牧主日(第55屆國際聖召節),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祝聖了16位新司鐸,其中11位屬於羅馬教區。這些司鐸來自不同國家:他們當中有5位羅馬本地人、3位印度人,其他的各別來自克羅地亞、羅馬尼亞、秘魯、越南、緬甸、哥倫比亞、薩爾瓦多、馬達加斯加。

新司鐸們身穿白色祭衣,宣發服務上主的誓願,承諾效忠教宗及其長上,然後逐一跪在教宗面前,接受他的覆手降福。教宗也以聖油傅在他們的手掌,象徵著授權他們在祭台上祝聖餅酒。

教宗一如既往採用了同一篇彌撒講道,首先指出:「全體天主子民都是王者的司祭,但大司祭耶穌基督親自揀選了一些人擔任公務司祭職,宣講福音,牧養天主子民,舉行敬天之禮,尤其是主的聖祭。藉著聖洗聖事,司鐸們使人加入天主子民的行列;在懺悔聖事中,以基督和教會的名義使人和好,為人赦罪。」

教宗今年格外強調慈悲的重要性說:「請你們務必堅持不懈地慈悲待人。你們想想,你們的罪過、你們的悲慘情況已蒙受耶穌寬恕。你們要常懷慈悲!」

最後,教宗提醒新司鐸:「你們蒙召事奉天主、服務眾人。你們要一心一意地中悅天主,切莫為了其它利益而取悅自己或人群。你們應當為天主聖潔而忠信的子民之益處,專心致志於服事天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