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意識形態使人迷惑,聖神則推動人前進

blog_1475782220

聖路加福音 11:5-13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去他那裏,向他說:朋友,借給我三個餅吧!因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這裏,我沒有什麼可以款待他。那人從裏面回答說:不要煩擾我了!門已經關上,我的孩子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他縱然不為了他是朋友的緣故,而起來給他,也要因他恬不知恥地切求而起來,給他所需要的一切。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或者求雞蛋,反將蠍子給他呢?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豈不更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

2016年10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真正的教義不死守法律,不會像意識形態那樣迷惑人;我們只有向聖神開放才能越來越明悟天主的啟示。

當天的彌撒讀經談到聖神。

教宗說:「聖神是天父最大的恩典,是讓教會勇敢走出去、抵達世界盡頭的力量。聖神是推動教會前行的主角。倘若缺乏聖神,我們必會封閉與恐懼。」

教宗列出三種對待聖神的態度。

第一種就是聖保祿宗徒所譴責的迦拉達人的態度:

「他們認為可以依靠法律成義,而非藉著賦予法律意義的耶穌。這些人過於頑固,攻擊耶穌;主耶穌稱他們為假善人。」

教宗說:「這種死守法律的態度忽視聖神,不允許基督救贖的力量藉著聖神施展作為。它忽視聖神,只看法律。誡命確實存在,我們應該遵守誡命;但是我們常要信靠天父對我們的巨大恩寵,祂的聖子,以及聖神的恩典。這樣我們才能理解法律,但絕不要把聖神和聖子簡化為法律。這就是那些人的問題所在;他們忽視聖神,不知進取,封閉在法律的條條框框內:應該做這個,必須做那個。有時候,我們也會陷入這樣的誘惑。」

經師們用意識形態迷惑人,因為意識形態使人迷惑。聖保祿在讀經中如此說:『愚蠢的迦拉達人啊!誰又迷惑了你們呢?』(迦3:1)

教宗對此解釋說:「那些宣揚意識形態的人,認為自己事事正確!忽悠人說自己什麼都懂!然而,天主的啟示並不能一目了然。天主的啟示需要我們一天天地去找尋,在前行中獲得。天主的啟示明確嗎?是的,非常明確!祂就是天主,但我們必須在前行中找到祂。那些自認為掌握了全部真理的人是無知的人,保祿說得更狠,是‘愚蠢的人!’他們被迷惑了。」

第二種態度是讓聖神難過:

「當我們不願意讓祂啟發我們,帶領我們善度基督徒生活,當我們不願意按祂的吩咐行事時,我們就會讓聖神難過。」

教宗表明:「如此一來,我們將變得不冷不熱,陷入基督徒的平庸,因為聖神無法在我們內成就大事。」

第三種態度則是向聖神開放,讓聖神帶我們前進:

「就像五旬節那天發生在宗徒們身上的那樣:他們不再懼怕,卻向聖神開放。」

教宗表示:「為了理解和接受耶穌的話,我們必須接納聖神的力量。當人向聖神開放時,他就有如一艘拉滿帆的船,在風的推動下向前航行,前進,前進,永不停止。」

最後,教宗勉勵道:「我們今天應該找個時間做一次反省:我忽視聖神嗎?我在主日參加彌撒,做這事那事,就足夠了嗎?其次,我的基督徒生活是否半途而廢,不冷不熱,讓聖神難過,又不願讓聖神推動我們前行、開放?或者我在生活中不斷祈禱,常向聖神開放,讓祂帶領我懷著福音的喜樂前行,叫我明白耶穌的教義,那不迷惑或使人愚昧的真正教義?真正的教義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軟弱,明認哪些事令聖神難過;真正的教義引領我們前行,把耶穌的名字帶給他人,教導我們救恩的道路。願上主賜予我們向聖神開放的恩寵,好使我們不成為愚昧的人、被迷惑的人,也不做讓聖神難過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神枯時要祈禱,呼求上主側耳傾聽

mass271

恭讀聖路加福音 9:51-56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他遂決意向耶路撒冷走去,便打發使者在他面前走;他們去了,進了撒瑪黎雅人的一個村莊,好為他準備住宿。人們卻不收留他,因為他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雅各伯及若望兩個門徒見了,便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耶穌轉過身來斥責了他們。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當我們處在神枯時,我們的內心發生了什麼?」

2016年9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提出這個問題,強調在心靈黑夜的時刻應注重靜默和祈禱。當天教會慶祝聖文生(Vincenzo de’ Paoli)紀念日,教宗特別為聖瑪爾大之家服務的修女們奉獻這台彌撒。他們所屬的仁愛修女會(Daughters of Charity)正是由聖文生創立。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記述約伯的困境。他喪失了全部的財富,甚至自己的子女。他覺得很迷茫,但他沒有詛咒天主。

教宗說:「約伯處在極大的『神枯』中,他向天主發洩情緒。這是子女在父親跟前的發洩。耶肋米亞先知也曾這樣,他向上主發脾氣,但從不褻瀆上主。『神枯』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情況,程度或深或淺。這是心靈黑夜的狀態,感覺沒有希望,缺乏自信,失去活著的欲望,看不到黑暗隧道的盡頭,心靈和思想中充滿了躁動不安。神枯會讓我們覺得內心壓抑,無法再忍受下去,甚至不想活著,覺得‘死了更好!’這就是約伯的情緒發洩。這樣活著不如死了算了。」

教宗問道:「當我們處在這樣的黑暗時刻,例如遇到家庭變故、疾病和令我不愉快的事,我們應該怎麼辦?有人或許會吃上一片安眠藥或喝上幾杯酒來逃避這些心煩的事。」

教宗告誡道:「這無濟於事。實際上,當天的禮儀讓我們看到應當如何應對這樣的神枯,如何處理我們的不冷不熱、心情低落和沒有希望。」

當天的《答唱詠》,聖詠88篇祈求道:『天主,願我的祈禱上達於祢。』我們應該祈禱,努力祈禱,像約伯那樣祈禱:白天禱告,黑夜哀號,呼求天主側耳傾聽。

教宗說:「這樣的祈禱如同敲門,但要使勁敲!『主啊,我的心靈飽受災難,我的性命已臨近陰間;我已被列在進入墳墓的人中,我已變成與無氣力的人相同。』我們常常感到這樣,覺得沒有氣力。『主啊,祢把我放在極深的坑間。祢的忿怒氣焰重壓著我。願我的祈禱上達於祢。』我們在最糟糕、最黑暗、最神枯、最壓抑的時刻應該這樣祈禱。這才是真正的祈禱。」

《約伯傳》後來談到朋友的緘默。

教宗強調:「面對一個受苦的人,話語可能會帶來傷害。重要的是陪伴,讓他覺得有人關心他,決不要發表長篇大論。當一個人陷入沉痛時,當一個人遇到神枯時,我們應該儘量少說話,應該以靜默、關懷和安撫幫助他向天父祈禱。」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會遇到神枯,當我們處在黑暗之中、失去希望時,應該省思為什麼。其次,我們要以《聖詠》88篇教導我們的方法向上主祈禱:『主啊,願我的祈禱上達於祢。』再者,當我走近一個受苦的人時,無論他是患病還是遭受任何形式的苦難,尤其神枯之苦時,我要保持靜默。靜默卻給予他關愛、陪伴和安撫。絕不要發表長篇大論,這非但起不了作用,還會適得其反。」

教宗最後勉勵道:「讓我們向上主祈求三個恩寵:明認神枯的恩寵;當我們處在神枯時懂得祈禱的恩寵;以及懂得如何陪伴陷入悲傷和處在神枯的人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要理教員禧年彌撒

blog_1474914401

2016年9月25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為成千上萬名要理教員主持彌撒,勉勵他們不要苦歎社會、教會及周遭一切的不好,卻應創造歷史,宣講天主是愛。從上週五開始,這些要理教員在羅馬參加要理教員禧年活動,通過祈禱反省「活出慈悲:正義與慈悲」的主題。

活出並宣講愛的誡命,超越只重外表的睜眼瞎和世俗的悲傷,前去關注窮人。這不是福音的附錄,而是福音的核心訊息。教宗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要理教員們講解了主日福音中《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富翁的大門前,渴求以餐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饑。然而,富人根本不予理會。

教宗說:「只為自己活的人不能創造歷史。基督徒應該創造歷史!應該走出去,創造歷史!今日的冷漠鑿出一道不可越過的深淵。此刻我們患上了冷漠、自私和世俗的疾病。還有些人目光不出自家的門,不關心外面發生的事。」

教宗說:「這類人有眼卻看不見,因為他沒有用心去感受。世俗進入了他的心,麻痹了他的靈魂。世俗如同一個『黑洞』,吞噬善,熄滅愛,因為它把一切都吞到自己肚子裡。因此,他們只重表像,意識不到別人的存在,漠視一切。患了睜眼瞎這一嚴重疾病的人,總是表現出『斜視』的症狀:以尊敬的目光看待名人、貴人,以及被世人仰慕的人,卻轉面不顧許許多多上主所寵愛的今日的拉匝祿、窮人和受苦的人。」

教宗接著說:「我們作為耶穌聖言的僕人,蒙召不炫耀外表,不追求光環,也不可悲傷或滿是怨言。我們不是幸災樂禍地發現危險或偏差的災禍預言家,不是守在自己的陣地內苦歎社會、教會及周遭一切的不好,唱衰整個世界的人。熟悉天主聖言的人不會持悲哀的懷疑論。」

教宗強調:「宣講耶穌希望的人是喜悅的攜帶者,在他眼前的不是封閉他的牆,而是廣闊的視野。他的目光能穿透罪惡與問題,關注近人,以及被社會忽視和丟棄的人。」

教宗勉勵道:「上主今天教導我們,面對我們所遇到的眾多拉匝祿,我們應該感到良心不安,想辦法去會晤和幫助他們,而不是把這事委託給他人,或對他說:『我明天幫你,今天沒空』。這是一種犯罪。我們奉獻給他人的時間就是奉獻給耶穌的時間,是永存的愛,是我們在現世積攢下的天國財富。因此,我們的任務就是宣講天主是愛,不費勁氣力去說服人,决不把真理強加於人,也不把自己硬框在某個宗教或道德條規內。若要宣講天主,就必須與人相遇,關注他們的歷史和行程。」

教宗解釋說:「上主不是一個觀念,而是活生生的位格。祂的訊息在純樸和真實的見證中,在聆聽與接納中,在熱情四溢的喜悅中傳播開來。悲傷的人說不出耶穌的好,只會玩弄嘴上功夫的人也傳遞不出天主的美。若要宣講希望的天主,今天就得活出愛德的福音,勇敢地為福音作見證,並且擁抱新的宣講方式。」

教宗最後勉勵道:「在這慈悲禧年,我們要不知疲倦地宣講信德的主要內容—主耶穌復活了!沒有哪個內容比它更重要、更切實和具有現實意義的了。其它所有的信德內容如果能與之相連,經由復活的宣報而傳遞,將變得更加美麗。」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虛榮是心靈的骨質疏鬆症

mass221

常年期第二十五周 星期四

恭讀聖路加福音 9:7-9

那時,分封侯黑落德聽到耶穌所做的一切事,猶疑不定,因為有些人說:「若翰從死者中復活了。」但另有些人說:「是厄里亞出現了。」還有些人說:「是一位古先知復活了。」黑落德且說:「若翰我已經斬首了;而這人到底是誰?關於他,我竟聽到了這樣的事!」於是他設法要見見他。

9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的思想:人的不安有的來自聖神,有的則來自心虛;人在虛榮心的作祟下設法美化自己的生命,心靈卻患了骨質疏鬆症。

當天的福音記述分封侯黑落德焦急不安,因為他殺死洗者若翰後,現在又感到耶穌的威脅。大黑落德在賢士朝拜嬰孩耶穌後就這般地憂慮,如今他的兒子小黑落德也同他一樣憂慮。

教宗表示:「在我們心靈中會有兩種不安:一種是在聖神推動下良善的不安,它使我們為做善事而急切不安;另一種則是惡意的不安,由心虛而生。兩個黑落德為平定心中的不安而殺害無辜,越過人們的屍體繼續前行。」

談了黑落德的不安後,教宗又談到今天因作惡而焦慮不安的人。他說:「焦慮不安的人做了很多壞事,他們做了壞事而感到心虛,無法安寧度日。他們整天坐立不安,像患了蕁麻疹那樣不得安寧。這種人作惡,而惡總是具有相同的根源。任何惡都來自貪婪、虛榮和自大。這三種惡不會讓你良心平安;它們阻擋來自聖神健康的不安進入你的心靈,卻使你膽戰心驚地過活。可見,貪婪、虛榮和自大是眾惡的根源。」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訓道篇》,論述萬事皆虛的道理。教宗對這個主題進行了發揮,他說:「虛榮促使我們誇大自己。虛榮就像一個肥皂泡沫那樣,不會長久。虛榮不會使我們得到真正益處。那麽,愛虛榮的人不辭辛苦地奔波忙碌為賺得什麽呢?他們忙著引人注意,忙著偽裝,忙著製造假象。這正是虛榮在作怪。」

教宗接著解釋道:「簡而言之,虛榮就是給自己的生命塗脂抹粉。他們這樣做是患了心病,因為一個人若裝扮自己的生命,就是希望吸引別人,為自己製造形象。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作假,為滿足虛榮心,可到頭來他賺得了什麽?虛榮如同一種心靈上的骨質疏鬆症,從外表看上去,骨頭似乎完好,裡面卻完全毀壞。虛榮驅使我們欺詐別人。」

「騙子為了在牌局中得勝,便在紙牌上作了記號。然而,這種勝利是假的,不是真的。作假、製造假象和引人注意,這些都是虛榮心在作祟,使人心靈不安。聖伯爾納德對愛虛榮的人說了一句強而有力的話:『你得思量你將來會是什麽樣子!你將是蛀蟲的食物。你為自己生命的塗脂抹粉都是一場謊言,因為蛀蟲將吞噬你,你將一錢不值。』」

教宗問道:「虛榮的力量在何處?他然後答道,虛榮是在驕傲的驅使下行惡,不讓人看到自己的任何過錯,掩飾一切,一切都被遮蓋住。在我們認識的人中,許多人看起來很像樣。『多好的人啊!每個主日都去參與彌撒。他給教會捐獻了巨款。』這都是看得到的一面,但骨質疏鬆症卻使他的心靈腐爛。」

教宗總結道:「有做出這樣事的人,卻也有聖善的人!虛榮正是:它使你以聖人的面目出現,而事實卻是另一回事。我們的力量和安全,我們的靠山在哪裡?今天的答唱詠告訴我們:『吾主,從永遠到永遠,祢作了我們的靠山』(詠90)。」

教宗最後指出:「在宣讀《福音》前我們聽到這句話:『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這就是真理,虛榮的化妝則不是!祈願上主使我們避免這三個萬惡的根源:貪婪、虛榮和自大。我們尤其應避免虛榮,它對我們傷害極大。」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今天我們要為和平哭泣祈禱

mass201

九月二十日 紀念聖金大建及同伴

恭讀聖路加福音 8:19-21

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到他這裏來了,因為人多,不能與他相會。有人告訴耶穌說:「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站在外邊,願意見你。」他卻回答他們說:「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才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

9月20日,教宗方濟各前往亞西西參加跨宗教和平會晤活動。當天出發前,他在彌撒中特別為這和平會晤祈禱,祈願眾人超越宗教分裂,為戰爭的禍害感到羞愧。

教宗表示:「戰爭之神不存在。戰爭、殘酷無情的炸彈造成很多人傷亡,切斷了運送救援物資的道路,致使援助物資無法抵達孩童、老人和病患手中。戰爭是魔鬼的行徑,牠只想殺害所有人。為此,我們需要祈禱,也需要為和平哭泣,願所有不同信仰的人都相信天主是和平的天主。」

聖若望保祿二世於1986年在亞西西發起首次跨宗教和平會晤。30年後,教宗方濟各說:「今天,各宗教的信徒都聚集在亞西西。他們不是為了參觀一場表演,而是為了祈禱,為和平祈禱。無論在哪裡,主教們要在今天組織祈禱聚會,邀請天主教徒、基督徒、有信仰者和所有善心人士一同為和平祈禱。」

教宗感歎道:「世界正處於戰爭中!世界正在受苦!今天第一篇讀經的最後一句話如此寫道:『誰對窮人的哀求充耳不聞,他呼求時,也不會得到應允』。今天,我們若對那些飽受炸彈煎熬,那些在武器販賣商剝削下的痛苦哀號充耳不聞,那麽在輪到我們時,我們也不會得到應允。我們不能對因戰爭而受苦的弟兄姐妹的痛苦哀號充耳不聞。」

教宗表示:「我們不去看戰爭,卻對一些恐怖主義行為感到害怕。可是,這與那些白天黑夜都有炸彈落下,殺害孩童、老人、男人和女人的國家毫無關係。」

教宗問道:「戰爭遠嗎?不遠!非常近,因為戰爭關乎每一個人,戰爭始於我們的內心。願上主賜予我們內心的和平,取走我們所有的貪婪、貪心和爭鬥。願我們的心是一顆渴望和平的人心。我們都要超越宗教的分裂!因為我們都是天主的子女,而天主是和平的天主。戰爭之神不存在。製造戰爭的是邪惡,是魔鬼,牠只想殺害所有人。」

教宗重申:「面對這一切,我們不能因為信仰而各自為謀。單單感謝天主因為戰爭沒影響到我們是不夠的。是的,我們要為此感謝天主,但我們也要想到其他的人。今天,我們想到的不僅是炸彈、死者和傷者,更要想到孩童和老人,那些因為得不到救援物資而吃不上飯、沒有藥物治療的人。他們忍受饑餓,疾病纏身!因為炸彈妨礙了救援物資抵達他們那裡。今天我們祈禱時,每個人都應感到羞愧,為人們,為我們的弟兄姐妹有能力幹出這種事感到羞愧。今天是祈禱日,是悔改、為和平哭泣的日子。今天也是傾聽窮人哀號的日子。這哀號使我們的心朝向慈悲和愛開放,並把我們從自私自利中拯救出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要做光明之子

mass191

恭讀聖路加福音 8:16-18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沒有人點上燈,用器皿遮蓋住,或放在床底下的,而是放在燈台上,為叫進來的人看見光明;因為沒有隱藏的事,不被顯露的;沒有秘密的事,不被知道而公開出來的。所以,你們應當留心要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從他奪去。」

9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作出勉勵:我們要守護信德之光,讓它在人前照耀,而不是把它掩蓋起來。教宗例舉有可能使信德之光熄滅的態度,諸如:嫉妒、爭吵、暗算近人和延緩善行。這些是「黑幫的做法」,使我們變得黑暗。

我們的信德之光當在人前照耀,而不該被不良態度所掩蓋。教宗方濟各從當天的福音談起,解釋了什麼是信德之光,以及這光面臨著哪些被熄滅的危險。

教宗說:「守護信德之光,就如同守護我們所得到的某個恩典;我們之所以是光明的,因為我們在受洗那天領受了光明的恩典。在初期教會,甚至在今天的某些東方禮教會中,聖洗聖事被稱為『光明聖事』。」

教宗告誡道:「信德之光不可被掩蓋,你若掩蓋這光,你就會成為不冷不熱或只是名義上的基督徒。信德之光乃是真光,耶穌在聖洗聖事中賜予我們的光;它不是人造光,不是喬裝打扮的光。信德之光持久溫良、寧靜,永不熄滅。」

教宗然後舉出一系列可能會掩蓋這光的態度,其中首要的是「讓需要幫助的人久等」。

教宗說:「行善決不要延緩,行善就在今日,不可『存放冰箱』;如果你今天不做,明天就沒有機會做了。不可把善行冷藏到明天。去!明天再來,我明天才給你。這種態度必定把信德之光遮得嚴嚴實實,而且這也是不義之舉。」

其次是「暗算那些滿懷信任來投靠你的近人」。

教宗感歎道:「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滿懷信任去投靠親戚或朋友,卻遭到對方的暗算、抹黑、落井下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類似黑幫的小伎倆;利用近人的信任而暗算他的人,不就是黑手黨嘛!利用別人的信任就是黑幫的做法,它使你變得黑暗。每個黑手黨都是黑暗的!」

教宗然後談到總是與某人爭吵的誘惑,有事無事就喜歡爭吵。

教宗指出:「我們總是找事端與人吵架,但到頭來弄得人身心疲憊,日子都過不下去。我們不如讓這件事過去,選擇寬恕,假裝沒看見而停止爭吵。」

另一項建議是撒羅滿王對後代子孫的教導:「不要羡慕強暴的人,更不要選擇他的任何行徑,因為上主厭惡乖戾的人,摯愛正直的人。」(箴3:31-32)

教宗說:「我們中的某些人常懷嫉妒之心,羡慕他人的財富、成就或殘暴。讓我們回顧一下殘暴和權勢之人的歷史。其實很簡單,那些日後啃食我們的蛆蟲也在啃食他們!到最後,我們都一樣!嫉妒、強勢、眼紅他人都是掩蓋信德之光的態度。」

耶穌曾教訓我們:「你們要做光明之子,而非黑暗之子;要守護好你們在受洗那天所領受的光明恩典。」祂還說:「不要把光藏在床底下,卻要精心守護它。」教宗強調,為了守護信德之光,我們每天都要實踐上述教訓。

教宗最後祈求說:「願我們在聖洗聖事中領受的聖神,幫助我們不陷入這些掩蓋光的惡習,幫助我們始終攜帶著這白白領受的光、對我們大有助益的天主之光。這是友誼之光、溫良之光、信德之光、希望之光、忍耐之光、良善之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遵循明天之後的邏輯,相信肉身的復活

mass161

常年期第二十四週星期五

恭讀聖路加福音 8:1-3

那時候,耶穌走遍各城各村講道,宣傳天主國的喜訊,同他在一起的有那十二門徒,還有幾個曾附過惡魔或患病而得治好的婦女。有號稱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魔鬼;又約安納,即黑落德的管家雇撒的妻子,又有蘇撒納;還有別的許多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產資助他們。

2016年9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 基督徒遵循的邏輯是「明天之後的邏輯」;他們不停留在現在,卻懷著信心展望肉身的復活。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敘述基督復活與信友的關係,保祿宗徒提到「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也不會復活。」

教宗說:「當我們誦念《信經》時,最後一部分我們念的特別快,因為它讓我們害怕。我們不敢設想未來,去想從死者中的復活。對我們而言,遵循過去的邏輯是很容易的事,因為那是具體的;現在的邏輯也不難,因為我們看得見。可是,當我們展望未來時,我們就會認為最好別去想它。」

教宗說:「全心遵循這個未來的邏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昨天的邏輯很容易,今天的邏輯也不難。明天的邏輯也很容易:大家都會死去。可是,明天之後的邏輯就不容易了。它就是保祿今天所要宣講的。它將是怎樣的呢?復活,基督復活了。基督復活了,顯而易見,復活的耶穌不是鬼神。《路加福音》記述復活耶穌的話說:『你們摸摸我,鬼神是沒有肉軀和骨頭的。你們摸摸我,給我一些吃的。』明天之後的邏輯是進入肉身復活的邏輯。」

教宗說:「讓我們想想,如果有一天我們到了天鄉,那裡將會是什麼樣的呢?然而,我們無法明白保祿要給我們講述的這個明天之後的邏輯。」

教宗警告說:「當我們認為一切都將是精神上的事,當我們害怕肉體時,我們就上了諾斯底主義的當。我們不要忘記,這是第一個異端。若望宗徒譴責道:『凡否認天主聖言沒有降生成人,就是反對基督』。」

「我們害怕接受和宣揚基督肉身的最終後果,卻很容易接受唯靈論的憐憫,一個輕描淡寫的憐憫。不過,理解基督肉體的邏輯是很難的,這是明天之後的邏輯。我們將如同基督那樣,與我們的肉身一起復活。」

談到初期基督徒詢問耶穌是如何復活的,教宗指出:「慈善事業的根基深深地紮在肉身復活的信仰中,因為存在一種持續的聯繫。此外,聖保祿強烈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將改變,我們的身體都將改變。再者,復活的耶穌讓我們看見祂,觸摸祂,祂還與門徒們一起用膳。這是明天之後的邏輯,我們很難明白,很難理解。

教宗說:「清楚明白過去的邏輯是成熟的標記,遵循現在、昨天和今天的邏輯是成熟的標記。謹慎地看待明天、未來的邏輯也是成熟的標記。但是,我們需要聖神的恩寵才能明白明天之後的邏輯。在我們改變之後,當基督再來時,祂將在雲彩中帶著改變了的我們,讓我們與祂永遠在一起。讓我們向上主祈求這個信仰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聖母是我們的母親,她從不以我們為恥

mass1411

9月15日(痛苦聖母紀念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在面臨嚴重孤兒危機的世界上,我們擁有一位陪伴我們、保護我們的母親;她就是聖母,耶穌的母親。

當天的福音把我們帶回到加爾瓦略山(若19:25-27)。除了若望和幾位婦女外,門徒們都逃走了。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站在十字架旁,暴露在眾人的審視和評論之下:「那個就是犯人的母親!那個就是反動分子的母親!」

教宗說:「瑪利亞聽到了這些話,蒙受了如此不堪的屈辱。她也聽到那些大人物的嘲笑,例如她尊重的經師。她敬重他們,因為他們是經師。這些人說:『你不是挺厲害的嗎?下來啊!下來啊!』她的兒子,赤身露體,被釘在十字架上。瑪利亞傷心欲絕,卻沒有離開。她不能否認聖子,因為那是她的骨肉!」

教宗然後回憶他過去的一幕場景。當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前往監獄看望服刑人時,總能看到婦人們在排隊等候進入監獄。

教宗說:「這些人都是母親。她們沒有難為情,因為監獄裡有她們的骨肉。這些婦人不僅要忍受站在那裡排隊的尷尬,還得在進入監獄前的安檢時遭受更惡劣的屈辱:『瞧,這個女的!她兒子犯了什麼事?』她們是母親,只是來探望自己的親身骨肉。瑪利亞也是如此,她站在聖子腳旁,忍受著如此巨大的恥辱。」

教宗說:「耶穌許諾不會讓我們淪為孤兒,祂在十字架上把祂的母親賜給我們,讓她做我們的母親。我們基督徒擁有一位母親,即耶穌的母親;我們擁有一位父親,即耶穌的父親。我們不是孤兒!在那一刻,聖母忍受著巨大的疼痛生下了我們;那真是殉道之苦。她雖然內心煎熬,卻依然同意在那個痛苦時刻生下我們眾人。從那一刻起,她成了我們的母親;從那一刻起,她就是我們的聖母。她照顧我們,從不以我們為恥,總是保護我們。」

「初期教會的神學家建議我們在靈修受到考驗時鑽入天主之母的披風下尋找庇護。魔鬼無法進入那裡,因為聖母是母親,母親必會保護子女。後來,羅馬天主教接受了這個建議,創作第一首聖母頌對經《在妳的保護下》(Sub tuum praesidium)。『聖母啊!在妳的披風下,在妳的保護下,我們是安全的!』」

教宗最後說:「在這個我們可稱之為『孤兒』的世界,在這個面臨嚴重孤兒危機的世界,我們的貢獻就是告訴他人:『看,聖母是你的母親!』我們擁有一位保護我們、教導我們、陪伴我們、不因我們的罪過而難為情的母親。她不難為情,因為她是母親。願聖神,這位朋友,這位旅伴,這位主耶穌派遣給我們的護慰者,幫助我們明白聖母瑪利亞母愛的偉大奧秘。」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為法國阿梅爾神父主持追思彌撒

mass141

2016年9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小堂為雅克‧阿梅爾神父(Jacques Hamel)主持追思彌撒。阿梅爾神父原是法國盧昂總教區魯夫賴聖斯德望堂(Saint-Etienne du Rouvray)的本堂神父,今年7月26日在主持彌撒時慘遭兇手殺害。盧昂總教區80名信友在他們的主教勒布倫(Dominique Lebrun)的率領下參加了這台追思彌撒。

當天是光榮十字聖架慶日,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將阿梅爾神父的殉道與基督的十字架聯繋在一起。教宗表示:「藉著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我們充分認識到基督的奧跡,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卻使自己空虛,與人相似;祂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6-8)。基督是首位殉道者,這個奧跡開啟了基督徒從初世紀至今的整部殉道歷史。」

談到阿梅爾神父的殉道,教宗說:「阿梅爾神父正是在舉行基督的十字架祭獻時,因基督的十字架而慘遭割喉身亡,他在祭台上因著基督的殉道而接納了自己的殉道。在這個人身上有一件事令我深思:這個溫和、善良、重友愛的人即使處於這種悲劇時刻,依然神智清醒,毫不含糊地指責殺人犯。他明確説道:『走開,撒旦!』」

教宗表示:「初期基督徒為宣認耶穌而犧牲了生命。有人勸他們背教:『只要你們說,我們的神是真神,你們的神則不是,就能保住性命。你們要敬拜我們的神!』這些基督徒拒絕了他們的勸告,然後就被處死。這樣的歷史至今仍在不斷地重覆;今天,教會内的基督徒殉道者比初期的時候還要多得多。」

「今天,仍有基督徒遭殘殺、受酷刑、坐監、被割喉,因為他們不背棄耶穌基督。在這部歷史中,我們看到了雅克神父:他名列於這些殉道者的行列。這些在今日受苦卻寧死不背棄耶穌基督的基督徒,恰恰讓人看到了這種迫害的殘忍。我們必須說,這種強求人背教的殘忍正是撒旦的行徑。」

教宗最後表示:「阿梅爾神父至死不背棄耶穌而成為一個英勇的典範。我們眾人都應效法他,空虛自己,幫助別人,勇往直前,毫無畏懼。我們應當求他轉禱,他是一名殉道者!殉道者都是真正有福的人。我們應當祈禱,請他求天主恩賜我們溫良、友愛、和平,並有勇氣說出真理:以天主之名行兇是撒旦的行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締造真正的相遇文化,讓生命多一點溫暖

mass131

2016年9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我們要努力締造一個真正的相遇文化,藉以克勝冷漠文化。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復活納因城寡婦的獨生子。教宗說:「這福音事跡要我們對相遇深入反思。很多時候,人們錯身而過,卻沒有相遇。每個人只想著自己,對他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相遇則是另一回事,今天的福音向我們展示何為相遇:一個男人和一個婦女相遇;一個活著的獨生子與一個死了的獨生子相遇;一群快樂的人和一大夥痛苦流淚的人相遇。這群快樂的人遇到了耶穌,並跟隨祂走近城門;而那一大夥傷心的人則陪著死去了獨生子的母親從城門走出來。這相遇使我們省思我們彼此相遇的方式。」

福音告訴我們,上主動了憐憫的心。

教宗表示:「這憐憫之心與我們不同,例如:當我們在街上看到不幸的事時,我們會說『真可憐!』耶穌沒有轉身不顧,而是動了憐憫之心。祂走近那位寡婦,與她真正的相遇,隨後行了奇跡。在這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溫柔,而且還有相遇的碩果,每次相遇都能結出碩果。每次相遇都能讓人和事物恢復其原位。」

「我們已經習慣於冷漠文化,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祈求相遇文化的恩寵,使我們能結出相遇的碩果,使每個人重獲天主子女的尊嚴。我們已經習慣於這種冷漠文化,當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的天災或人禍時會說:『真可憐,可憐的人,他們受了很多苦』,卻不曾停下腳步。光看是不夠的,要看到;若不停下腳步,不去碰觸,不説話交談,就無法相遇,也不能推動相遇文化。」

福音記述眾人看見了都害怕起來,並光榮天主,因為祂讓天主和祂的子民相遇。

教宗說:「我也喜歡在這裡看到耶穌每天與祂的新娘—教會相遇。教會在等待著耶穌的再次到來。」

教宗重申:「這是今天的訊息:耶穌與祂的子民相遇。我們都需要耶穌的聖言,都需要與祂相遇。在家裡吃飯時,多少次我們邊吃飯邊看電視,或者寫手機短訊。每個人對這種相遇都無動於衷。在社會的核心,家庭中也沒有相遇。願這訊息有助於我們努力建設相遇文化,就如耶穌所做的那樣。不僅要看,也要看到;不僅要聽,且要聽到。不要錯身而過,卻要停下來;不只是說『真可憐,可憐的人』,也要動起憐憫之心。然後去接近,去觸摸,並說出每個人在那種情況下都該說的話,發自內心的話:『不要哭泣了!』這至少可以讓人感到生命多一點溫暖。」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