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默觀、見證、宣講天主的慈悲

「慈悲」這兩個字是我在2016年的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動詞」。的確,天主藉着慈悲禧年特別讓我透過日常工作來感受到真正的「慈悲」。

默觀

在日常工作中,我其中一項的工作是上載教宗的活動及彌撒講道在本台的網頁。當我每一次閱讀教宗的講話時,也是一個十分豐富的靈修時間:默想當天的福音,反省教宗的道理,繼而默觀天主要告訴我的訊息是什麼。接著,反省在生活中應如何實踐慈悲,在家庭中如何慈悲如天父,如何去踐行「現在就是慈悲的時刻」。

見證

2016年,我分別在2月及7月去了聖地及波蘭世青節工作。我也視這些工作為朝聖和一個靈修的旅程。

  

 

在聖地,我深深感受到平安。首次踏足這片耶穌足跡遍佈的土地,在加里肋亞海上深深呼吸當地的氣息,聆聽悠揚的浪聲,張開眼睛看到耶穌曾經看過的畫面,也盡在我的眼簾下,整部福音活生生的就在我眼前,而我也身在其中。天主使我見證了2000年前所發生的一切:聖母領報、耶穌誕生、祂行過奇蹟之處、祂走過的苦路、祂被釘上的十字架、祂被埋葬的墳墓、耶穌升天之地等等。天主使我成為祂的見證人。

在波蘭,我跟隨鹽與光攝製隊到普世青年節作實地報導及採訪。在開幕彌撒中,我們身為傳媒工作者的會得到一個通行證,這使我能夠通往祭台前的位置。當我到達祭台前,當時是奉獻餅酒的一刻,在下着微微細雨灰灰的天空下,我看到了天上有兩道光柱,就像慈悲耶穌身上發出的光一樣,光柱從天射向祭台,我跪下來,哭了,眼淚停不下,天主讓我感受到那份難以用筆墨形容的「慈悲」。聖祭禮中,主祭舉起麵餅祝聖的一刻,兩度光柱更加強烈地射向祭台。感謝天主! 感謝祢! 讓我切切實實地見證祢的臨在。

  

宣講

當我經過默觀、見證之後,我們身為基督徒的就要去宣講。這可是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以媒體的方式在社交平台及電視媒體上宣講天主的喜訊,在節目中傳遞教會的資訊,在生活中分享天主的喜樂。天主更巧妙地在世青節中, 透過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特別是中華大地的青年,告知他們也有收看我們的節目,並鼓勵我繼續努力,我們也在世青中彼此代禱。

在這一年裏,喜、怒、哀、樂總會遇上,但只要你學懂感恩,凡事也變得美麗。當你感到疲累時,請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世界上沒有什麼人或事比祂更苦。當你喜悅時,看看耶穌聖聖嬰,因為祂帶來了喜樂。讓我們一起抱起祂在懷中,並感受祂帶來的溫暖吧!

感謝天主!

撰文:

鹽與光節目監製

梁樂彥 Rodney Leung

教宗接受比利時天主教《第三》週刊訪問

比利時天主教《第三》週刊在2016年12月7日刊登了教宗方濟各的長篇訪問,內容涉及慈悲禧年、教會的眾議精神、傳媒工作者的責任,以及給司鐸的建議。

教宗表明:「慈悲禧年不是我靈光乍現的想法,而是始於真福保祿六世教宗。保祿六世已先邁出步伐,重新探索天主的慈悲;之後,聖若望保祿二世也很強調這一點,他做了三件大事:頒布《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諭,冊封傅天娜修女為聖人,以及立定復活節後第八天為天主慈悲慶日」。

關於慈悲禧年的開啟

教宗方濟各表示,他在與宗座推廣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總主教的談話中萌生了這個心願。

教宗說:「慈悲禧年並非人的構想,而是來自高天。我相信是上主親自啟發了慈悲禧年,而且一切顯然進展得很順利。此外,這次禧年不僅在羅馬,也在全世界每個教區內慶祝,人們得以踴躍參與。許多人回應了與天主和好的召叫,再次與主相遇,體驗到天父的撫慰。」

天主的慈悲可謂是「價廉物美」。

教宗解釋道:「天主的慈悲『價廉』,因為它不用花任何錢,我們不必購買赦免;它純粹是一份禮物,純粹是一份恩典。天主的慈悲『物美』,因為它是最珍貴的禮物。」

關於教會的眾議精神

教宗指出:「教會由團體而生,由基層而生,由洗禮而生,圍繞著一個主教;主教則召集教會,給予力量,他是宗徒們的繼承人。這就是教會。然而,全世界有許多主教,有許多地方教會,也有伯多祿。因此,教會或是金字塔形的教會,對伯多祿言聽計從;或是具備眾議精神的教會,那裡伯多祿依然是伯多祿,但他必定陪伴教會,讓教會成長,聆聽教會,甚至會學習現況,協調各地教會,並加以分辨。」

教宗以最近兩屆以家庭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為例,闡述眾議精神之美。教會擁有各種的色澤,充滿多元的富饒。

教宗指出:「這是差異中的合一,這是眾議精神。它並非由上而下,卻聆聽各地教會,予以協調和分辨。世界主教會議後勸諭《愛的喜樂》便是在這背景下問世,那是兩屆世界主教會議的成果,整個教會在會議中盡心竭力,教宗也盡了自己的本分。」

拉丁文中有句話說:「教會始終『與伯多祿同在,並接受伯多祿的領導』。」

教宗解釋道:「伯多祿是教會合一的保證人。他是保證人,這即為其涵義。再者,教會必須秉持眾議精神前行。東正教和天主教東方教會保存了這項傳統,這是他們的財富。」

面對傳播媒體

教宗語重心長地表示:「傳媒負有非常重大的責任。它們能夠形成正面和負面的輿論,也能締造巨大的福祉。傳媒是社會的建設者,它們使人思考,教育群眾。傳媒本身具有建設性,但由於我們都是罪人,傳媒也會變得有害。」

教宗列舉傳媒的三大誘惑,分別是不實毀謗、揭人瘡疤和扭曲報導。

他指出:「有些人會利用傳媒來毀謗他人,潑人髒水;這在政治界尤其嚴重。不實毀謗是以謊言傷害他人,揭人瘡疤則是揭發他人以前的過失。這個人或許已經為他的那個過失付出代價,坐監服刑,付清罰款等等。我們沒有揭人瘡疤的權利,這是個罪過,會造成傷害。」

至於扭曲報導,教宗告誡傳媒工作者:「這會造成很大的傷害,而且可能是傳播媒體所能造成的最大傷害,因為傳媒誘導輿論的走向,忽略事實的另一面。傳媒要清晰透明,切莫做個逐臭之夫,總是追求報導醜聞和壞事。」

最後,教宗在訪談中勉勵司鐸們要始終孝愛童貞聖母瑪利亞,別覺得自己是個孤兒。司鐸們要接受耶穌的帶領,在弟兄姊妹身上尋找耶穌受苦的骨肉;一切的根源即在於此。司鐸們應內心溫良,不以溫柔為恥。事實上,今日需要一場溫柔的革命,因為這世界罹患了心臟硬化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梵蒂岡連線:慈悲特殊禧年閉幕

vcep6

本集的《梵蒂岡連線》會跟您一起見證教宗方濟各擢升17位新樞機,教宗主持慈悲特殊禧年閉幕彌撒,還有教宗與新樞機拜會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的情況。

教會透視:中國、台灣、澳門隆重舉行慈悲禧年閉幕慶典

blog_1480172459

慈悲禧年已在11月20日圓滿結束,世界各地的地方教會都舉行了隆重的慈悲禧年閉幕慶典。中國、台灣、澳門教會也不例外。

教宗主持慈悲特殊禧年閉幕彌撒及三鐘經

blog_1479756717

2016年11月20日(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教宗方濟各主持慈悲特殊禧年閉幕彌撒。彌撒開始前,教宗關閉了自去年12月8日開啟的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全世界最後一個關閉的聖門。教宗勉勵信徒不要避開我們基督君王的真面容,而要建設一個好客、自由、福傳的教會,雖然物質貧窮卻富於仁愛。

在當天的關閉聖門禮儀中,教宗在遊行隊伍的陪同下來到聖伯多祿大殿的門廳,誦念了關聖門禱文後,慢慢走到聖門前靜默祈禱片刻,最後分別關上聖門的兩個門扇。當天,米蘭總主教安傑洛‧斯科拉(Angelo Scola)樞機、宗座推廣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與教宗共祭,超過7萬信友參禮,許多國家的政府代表出席。

教宗圍繞「耶穌基督普世君王」展開他的彌撒講道。

教宗說:「耶穌基督看起來既沒有勢力也沒有榮耀:祂在十字架上,更像是個失敗者,而不是勝利者。祂的王權似非而是:祂的寶座是十字架;祂的王冠是茨冠;祂沒有權杖,人們把一根蘆葦交在祂手裡;祂沒有穿華麗的衣服,連長袍也被人瓜分;祂手上沒有閃閃發光的戒指,卻有釘子的穿孔;祂沒有任何財富,反而被人以三十塊銀元出賣。」

「基督把自己下降到我們的高度,體嘗了我們人類的極苦,祂抵達世界的盡頭,擁抱和拯救每個人。祂不譴責我們,也不征服我們;他從不侵犯我們的自由,而是以謙卑的愛行事,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只有這種愛才能戰勝且不斷地戰勝我們的敵手:罪惡,死亡和恐懼。」

「我們喜悅地承認祂所施行的仁政。然而,如果我們不把上主作為我們生活的主,不接納祂的統治方式,我們很難相信耶穌就是普世的君王、歷史的中心。」

教宗然後逐一講解了當天福音中三類人:觀望的民眾,十字架旁的一小群人,以及被釘在耶穌旁邊的強盜。

觀望的民眾

「民眾站著觀望」(路23:35),沒有人說話,沒有人走近。

教宗解釋說:「面對我們生活的處境或沒有實現的願望,我們也會陷入遠離耶穌王權的誘惑,不接受祂的謙卑之愛,甚至因這愛而跌倒,因為它使我們感到不安,不舒服。」

十字架旁的一小群人

「十字架旁的一小群人包括民眾首領、士兵和其中一個強盜。他們都嘲笑耶穌,挑釁祂說:『救救祢自己吧!』

教宗指出:「這是最嚴重的誘惑,他們誘使耶穌從十字架上下來,彰顯天主至高無上的威能。然而,耶穌不說話,不反抗,依然是愛。權力和成就的吸引力似乎是一條傳播福音的坦途與捷徑,卻使我們在匆忙之中忘記了天國之道。這個慈悲聖年勉勵我們重新發現天國的中心,回歸其本質。這段慈悲的時期要求我們注視我們君王的真實面容,祂復活時的面容;重新發現教會年輕而美麗的面貌,她好客、自由、忠誠的面貌,物質貧窮卻富於仁愛,滿溢福傳精神。」

釘在耶穌旁邊的強盜

最後,教宗談到離耶穌最近的另一個強盜。他對耶穌說:「當祢來為王時,請祢紀念我!」(路23:42)。他相信耶穌,並得到了耶穌的許諾:「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路23:43)。

教宗說:「只要我們給天主機會,天主就會記得我們。祂時刻準備徹底和永遠地消除我們的罪,因為祂的記憶不記錄我們所做的惡,不會像我們那樣總是計較自己所受的委屈。天主不記得我們的罪,祂只記得我們,祂所寵愛的子女。祂相信我們永遠可以重頭再來,重新站起。既然天主如此相信我們,我們也應該傳播希望,給他人機會,做慈悲的工具。」

最後,教宗祈禱道:「讓我們祈求恩寵,永不封閉修和與寬恕之門,懂得超越罪惡與分歧,盡力開啟一切有可能的希望之路。」教宗也勉勵眾人繼續走我們的信仰旅程,攜手同行,祈求十字架腳下的聖母始終陪伴我們,她離十字架最近。

彌撒結束後,教宗簽署了《慈悲與憐憫》宗座牧函,勉勵眾人在慈悲聖年過後仍繼續活出慈悲的精神。 [Read more…]

教會透視:香港教區慈悲禧年閉幕感恩祭

blog_1479541226

最新內容:
-天主教香港教區舉行慈悲禧年閉幕感恩祭
-教宗委任楊鳴章輔理主教為香港教區助理主教

羅國輝神父-「慈悲特殊禧年」閉幕儀式反思

禧年與聖門

教會首次禧年是在1300年,而首次提及開啟朝聖地聖門是在 1433 年(第五次教會禧年),教宗瑪爾定五世(Martin V, 1417-1431 年)開啟拉特朗大殿的聖門。

1500年的禧年(1499 年平安夜開始),教宗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VI,1492-1503 年)不單在拉特朗大殿開啟聖門,也在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及城外聖保祿大殿開啟聖門。當時,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是擴建自聖伯多祿大殿門廊右側的便門。

聖門的作用,是讓朝聖者經此特殊聖門進入大殿,尋得禧年大赦的恩寵。禧年過後,便以牆壁在大殿內外把這門封閉。

禧年閉幕與封閉聖門儀式沿革

按成文紀錄,自1500年,禧年的開幕和閉幕,便包括了開啟和封閉聖門。當時宗座禮節司 John Burchard 所編訂的聖門儀式遂成為範本。

禧年閉幕封閉聖門儀式基本如下:

1.教宗經聖門進入聖伯多祿大殿,舉行晚禱

2.教宗派遣樞機代表他去關閉拉特朗大殿、聖母大殿,以及城外聖保祿大殿的聖門

3.教宗與襄禮者遊行到聖門,途中向印有基督苦難面容的巾帕,及刺透耶穌肋傍的長矛致敬

4.教宗是最後一人經聖門離開聖伯多祿大殿

5.教宗在大殿門廊祝福及給封閉聖門的磚石灑聖水

6.教宗以泥鏟在聖門門檻三處抹上水泥,放上三塊封磚和幾個金幣和銀幣(1575 年後以盒盛載金幣銀幣,放入封牆)

7.主管告解者也放上封磚,再由泥水匠在大殿內外築起封牆。歌詠團唱出Caelestis Urbs Jerusalem。

8.教宗祈禱(Deus qui in omni loco)後,唱謝主辭(Te Deum),然後,登上陽台,以宗座祝福,祝福會眾。

以上16世紀的禧年閉幕封閉聖門儀式基本上一直用至 1975 年。

1975年禧年閉幕關閉聖門儀式,不再重砌封牆,而是關上銅門的兩頁門扇;這銅門(1949 年造)原本裝在大殿內的,現在裝於大殿外。

兩月後,才在大殿內再建封牆,並把盛載錢幣和文件的盒放入牆內。從此,習慣在開啟和封閉聖門儀式中所用的鎚、泥鏟,水泥、磚和聖水,不再在儀式中應用了。而且,整個儀式強調的是門,而不再是牆。「門」,在社會生活、歷史及聖經中的意義,更為豐富。

1975年禧年閉幕關閉聖門儀式在平安夜舉行,分作三個步驟:

1.在聖伯多祿大殿內:教宗由聖瑪爾大門進入大殿,在聖伯多祿墓前靜默祈禱片刻,然後遊行經聖門離開大殿;教宗應是最後一位跨過聖門。

2.在門廊:教宗致候,向基督呼求、垂憐頌和禱文。唱 O Clavis David;教宗到聖門前跪下默禱。教宗起立關上兩頁門扇,並說:「基督昨天,今日,是原始也是終末。他開了,無人能關;他關了,無人能開;光榮與王權歸於他,世世無窮。」唱「光榮頌」;教宗遊行到廣場。

3.在廣場: 舉行彌撒。

1984年的聖門閉幕禮在復活主日舉行。首先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彌撒,隨後按 1975 的儀式關閉聖門。

2001年的關閉聖門儀式在主顯節舉行。

在主顯節前夕,先由代表教宗的樞機,往拉特朗大殿、聖母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先關閉聖門,隨後舉行主顯節第一晚禱。

翌日,教宗在主顯節早上關閉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儀式如下:

-教宗、共祭樞機、執事、襄禮者,以及教友代表遊行到大殿門廊,就位。唱聖詠 95(94)。

-教宗致候及祈禱。唱 O Clavis David。

-教宗到聖門前,跪下默禱,然後起立關上聖門。全體詠唱「基督昨天,今日,是原始也是終末……」

-然後,全體遊行進入大殿。

-執事把福音書恭放祭台前寶座;教友代表獻花和蠟燭。

-唱光榮頌……

-在唱福音後,執事唱出「逾越節的日子」……

-「領聖體後經」後,教宗啟唱謝主辭(Te Deum)

-再後,在 2001 年 1 月底才在大殿內重砌封牆。

時任宗座禮節司 Piero Marini 這樣說:「雖然,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關了,但門上的 16 塊展示救恩史的銅雕聖像,仍吸引着我們的目光,要我們繼續默觀天父藉着基督,在聖神內,指引着我們回歸父家之途。就讓基督嚮導陪同我們,越過現世,到達天國大門;他要親自打開天國大門,領我們進去,參加婚宴……世上的聖門雖然關上,但天父慈悲和恩寵之門,仍常常開着,等待我們進去。」

地方教會「慈悲特殊禧年」閉幕謝恩:但願「慈悲之門」常開

2015-2016年的「慈悲特殊禧年」首次在羅馬以外的各地方教會也以開啟「慈悲之門」來開始聖年。這措施把禧年朝聖的神功,推展到各地方教會。羅馬提供給各地方教會的禧年儀式中,包括開啟「慈悲之門」的儀式,也有禧年閉幕式,但當中却沒有關閉聖門儀式,而只有隆重的閉幕感恩聖祭和詠唱聖母的「謝主頌」。事實上,各地方教會所開啟的「慈悲之門」,是主教座堂和其他指定聖堂的日常大門;這不同於羅馬四大聖殿的聖門是專用的側門,讓朝聖者在禧年進入。

因此,地方教會的「慈悲特殊禧年」閉幕式,非常簡單,就只於 11 月 13日在設有「慈悲之門」的聖堂舉行一台感恩彌撒,頌謝天父慈悲所賜下的各項恩典,在「領聖體後經」後,隆重唱出「聖母謝主頌」,尤其突顯「因為他的仁慈(慈悲)世世代代於無窮世之世」這句話。

「慈悲特殊禧年」既是人間的時間,總會過去和結束,但天父的慈悲之門卻永遠不會關閉; 同樣,我們心裡的「慈悲之門」也不能關閉。我們經歷了這世上的「慈悲特殊禧年」,應「滿懷慈悲如同天父」,繼續世上的朝聖旅途,直到跨越天上的慈悲之門,進入天父永遠的慈悲之國。

香港教區主教座堂的「慈悲特殊禧年」閉幕儀式,也是按此安排。在當日(11 月 13 日)下午,首先,朝聖領禱員以及神形哀矜各單位成員,聚會反思。然後,偕同主教、司鐸、教友代表,如同朝聖,遊行到主教座堂的大門:「慈悲之門」,再次隆重呼求天父慈悲,進入聖堂,舉行感恩彌撒。在「領聖體後經」後,隆重唱出「聖母謝主頌」。 [Read more…]

教宗主持無家可歸者禧年彌撒

homeless-mass1

11月13日主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隆重彌撒,與無家可歸者共慶慈悲禧年。這些社會邊緣人士在法國「兄弟」協會和聖艾智德團體的帶領下,從上週五11月11日至13日慶祝他們的禧年。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強調,天主將人置於受造界的頂峰,視人為最寶貴的善;倘若被丟棄,人就連過眼煙雲的事物都不如,這令我們無法接受。

當天的《路加福音》記述耶穌告誡人們在末世的時候要謹慎,不要受欺騙。有些人正談論聖殿外表的美麗,耶穌卻對他們說:「待時日一到,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都要被拆毀」(路21:6)。教宗解釋說:「即使最強大的王國、最神聖的建築及最穩固的俗世現實也不會永存,遲早都會坍塌。耶穌告誡我們,不要受宣講末日者的欺騙,不要被散布災難的預言家們所嚇倒,卻要識別哪些來自天主,哪些來自虛假的神靈。認識天主上智的邀請與假借天主之名的喧嘩,極其重要;後者只為恐嚇我們,助長分裂和恐懼。」

「耶穌要求我們,不要害怕面對各時代的動蕩,不要畏懼最嚴厲和最不義的考驗,卻應固執於善,全然信賴天主,祂絕不令我們失望。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會過去,但有些財富會長存,如同一塊篩過的寶石。那麽,哪些是永存的財富呢?」

教宗答道:「上主和近人是兩大永存的財富。這兩份財富永不消失!這些是我們應當愛的最大的善。其餘的一切,諸如天空、大地、最美好的事物,甚至這座大殿,也都將過去;我們總不可在生命中排除天主和他人。」

針對在當天慶祝慈悲禧年的無家可歸者,教宗表示:「我們今天一談到遭受排斥者,便立刻想到具體的人;他們並非無用之物,而是寶貴的人。天主把人置於受造界的頂峰,可是人卻常常被丟棄,連眼過煙雲的事物都不如。這種丟棄的惡習是一個嚴重問題;我們若對身邊受苦的弟兄麻木不仁,或對世界的重大問題見怪不怪,只把它們當作已經聽過的電視新聞提要而已,這就令我們擔心了。」

教宗藉此提醒在場參禮的所有人士:「正是這些無家可歸者幫助我們調到天主的波長並注視那天主所注視的;天主不注意容貌,卻關注今日許多貧窮的拉匝祿。倘若我們不關注身邊的拉匝祿,那就是轉面不看天主。」

今日社會越是進步,提供的機會越多,無法享用這些進步和機會的人也就越多。

教宗稱:「這種現象是嚴重的矛盾和嚴重的不義。有拉匝祿躺在門外,我們在家裡就無法安心;倘若眾人的家園沒有公義,生活富裕的人在家也不得平安。」

這一天,全世界聖堂的聖門都要關閉。教宗因此邀請信友們,不可在天主面前,在要求我們幫助的近人面前閉上雙眼:「我們應向天主睜開雙眼,淨化我們的心靈,排除欺詐和恐嚇,抵拒權勢和懲罰的神明,祛除心中的傲慢和恐懼。」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應照顧病人和探望囚犯

ga1109

恭讀馬爾谷福音

那時,西滿的岳母正躺著發燒;有人就向耶穌提起她來,耶穌上前去,握住她的手,扶起她來,熱症隨即離開了她;她就伺候他們。到了晚上,日落之後,人把所有患病的和附魔的,都帶到他跟前,閤城的人都聚在門前。耶穌治好了許多患各種病症的人,驅逐了許多魔鬼,並且不許魔鬼說話,因為魔鬼認識他。

2016年11月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施行慈悲善工的意義,這一次談及基督徒應照顧病人和探望囚犯,做天主慈悲的工具。

耶穌在3年的公開使命中接觸了許多病人,祂還治好了伯多祿的岳母。教宗表示,無論是病人還是囚犯,他們的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正是在缺乏自由時,我們才感到自由是多麽可貴啊!然而,儘管我們因疾病和坐監而受到了限制,耶穌仍賜予我們自由。這自由源自我們與祂的相遇。

教宗首先談到探望囚犯的意義說:「基督徒不應判斷有過犯的人,卻應做他們的近人。探望坐監的人是一項慈悲善工,在今天面對各種刑法的情況下尤其具有特殊價值。因此,任何人都不可指責他人。相反地,我們人人都應以分享和尊重的態度做慈悲的工具。若一個人坐監,那是因為他有過犯而正在服刑,但他仍舊蒙受天主的愛。誰能進入他的良心深處去明白他有什麽感受呢?誰能理解他的痛苦和内疚呢?」

教宗說:「我經常想到囚犯,我常常想到他們,我把他們放在心坎上。我想知道,是什麽導致他們犯罪,他們又為何屈服於不同形式的惡。不過,我總是覺得他們每個人都需要我們的親近和溫柔,因為天主的慈悲能產生奇跡。我看到多少淚水掛在囚犯的臉上,他們也許一生都從未哭過。他們只因為感到被接納和被愛,才淚流滿面。缺乏人身自由對一個人而言是最大的喪失;倘若他的生活環境又沒有人性,那他就會墮落。因此,基督徒應關懷有過犯的人,幫助他明白自己的錯誤,從而恢復自己的尊嚴。」

談到照顧病人,教宗說:「對一個病人而言,最好的醫治就是有人前去探望他。微笑,撫摸,握住他的手是簡單的動作,但對一個自暴自棄的人來説,非常重要。因此,到醫院探望病人是一項難能可貴的義務善行,倘若以主耶穌的名去做,就會成為具有説服力和有效的慈悲善舉。我們不可讓病人感到孤單,我們不可阻止他們得到慰藉!接近病苦者反而會使我們變得富饒。醫院確實是『痛苦的殿堂』,但也是彰顯愛德力量的地方,讓病人得到扶持和同情。」

耶穌也曾親自坐監,祂被逮捕,頭戴茨冠,如同犯人那樣被推來搡去。但只有祂才是清白的!聖伯多祿和聖保祿也曾坐過監。《宗徒大事錄》生動地敘述了聖保祿在坐監時感受到的孤獨,因為大多數的人都離棄了他。

教宗接著談到上個主日的在囚人士慈悲禧年,並表示他於當天下午會晤了一個在囚人士團體。教宗表示:「他們對我說:『我們要去馬梅爾定監獄分擔聖保祿的孤獨。』多麽美啊!這話讓我受益。這些在囚人士願意去探望坐監的保祿。這是一件美好的事,讓我受到益處。」

教宗最後總結道:「這些慈悲善工歷來已久,卻永遠常新。耶穌放下手頭的事務,前去探望伯多祿的岳母。慈悲其實是一項具體行動。我們人人都能做天主慈悲的工具,施行慈悲受益最大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慈悲是藉著一個舉動、一句話、一次探訪而得以傳遞,這慈悲之舉能使人重新得到喜樂和尊嚴。」 [Read more…]

教宗主持在囚人士禧年彌撒

blog_1478550203

2016年11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在囚人士禧年彌撒,來自12個國家的在囚人士、他們的親屬、監獄工作人員、監獄司鐸和獄警共4千人參與了彌撒,其中有1000位在囚人士。教宗表示,哪裡有人犯了錯,哪裡就有更多的天父慈悲,激發人尋求悔改與寬恕。

聖伯多祿大殿內充滿了感人的氣氛。當教宗進入大殿時,有些人眼睛濕潤,有些人雙手蓋著面孔,有些人合掌祈禱。教宗以「寬恕和望德」展開彌撒講道。

他說:「親愛的在囚人士,今天是你們的禧年!今天在天主台前,我祈願你們燃起望德之火。禧年因其本身的特性,具有宣告自由的意義。望德是我們應該向天主祈求的恩典,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我們要始終堅信天主的臨在和憐憫,即使我們犯了罪。人心中沒有一處地方是天主之愛無法觸及的。哪裡有人了犯錯,哪裡就有更多天父的慈悲,好能激發人尋求悔改、寬恕、修和與平安。」

教宗坦承道:「不尊重法律的人應當受到懲罰,被剝奪人身自由。缺乏自由是最嚴厲的懲罰措施,因為自由與人密切相關。然而,希望不能減少。實際上,為自己的惡行付出代價是一回事,渴求希望是另一回事,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遏制這種渴求。」

教宗解釋說:「天主是希望的天主,祂的慈悲令祂不得安寧。倘若找不到迷失的羊,天主是不會停歇或安寧的。」

教宗然後談到指責他人的偽善態度。

教宗說:「每次我走入監獄都會自問:『為什麼坐牢的是他們而不是我?』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犯錯。我們都犯過這樣或那樣的錯。偽善的人認為無法改變生活,對回歸正途和重新融入社會缺乏信心。」

「當我們沉溺於自己的偏見,或者被虛假幸福的偶像所奴役時,當我們按照意識形態的邏輯行事,或者把壓迫人的市場法則極端化時,我們其實就是走入了個人主義和自我滿足的狹小牢房,失去了使人自由的真理。指責有錯之人並不能作為我們掩蓋自身矛盾的藉口。」

「沒有人可以在天主面前自稱義人,也沒有人能在得不到寬恕的信念下生活!」

教宗勉勵在囚人士:「不要固守過去的錯誤,陷入認為自己無法獲得寬恕的誘惑,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若一3:20),我們只要信靠祂的慈悲即可。」

教宗鼓勵道:「歷史始於今日,在於明天,一筆一劃都取決於天主的恩寵和你們每個人的責任。從過去的錯誤汲取教訓,便可開啟新的生命篇章。」

教宗最後總結道:「唯有天主的力量,天主的慈悲能醫治創傷。在以寬恕回應暴力的地方,那消融一切惡的愛也能贏得有錯之人的心。如此一來,在受害者和有過之人當中,天主興起了慈悲的見證人和匠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