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聖神轉變人心,官僚作風使人遠離聖事

圖片:vatican.va

「今天仍有許多人在尋求宗教上的安全感,而非永生和真實的天主,注重禮儀和戒律,而非全心全意接受那愛我們的天主。這是新的基要主義分子的誘惑,他們害怕前行,倒退則讓他們覺得更安全:他們尋找的是來自天主的安全,而非賜予安全的天主。」

教宗方濟各在10月27日的公開接見活動中,指出了上述不正確的信仰態度。

教宗的要理講授仍以聖保祿宗徒《迦拉達書》的思想為省思的主題。他說:「聖保祿的宣講全都以耶穌和祂的復活奧跡為中心。對於試圖按照遵守戒律和傳統來度信仰生活的迦拉達人,保祿提醒他們:『主的死亡與復活才是救恩和信仰的核心』。」

「如果我們的靈性生命亂了頭緒,無數問題和思慮糾纏著我們,我們就採納保祿的建議:置身於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面前,從祂那裡再次啓程。我們要手持十字苦像,將之緊緊貼在心上。或者守在聖體前朝拜,耶穌在那裡是為我們掰開的餅、死而復活者,是在我們心中傾注愛的天主的大能。」

教宗勉勵信友們:「要在聖保祿的引領下邁出新的一步,捫心自問:若我們在祈禱中與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相遇,會發生什麽?」教宗回答說:「耶穌在十字架上『交付了靈魂』(參閲:若十九30),奉獻的是祂自己的生命。」

「因此,從耶穌的復活奧跡湧現出的聖神是靈性生命的起源。是祂改變人心,而不是我們的作為。轉變我們心靈的是聖神,而不是我們的行為;聖神在我們内行動,改變我們的心!是祂引領教會,我們則應順從祂何時何地隨意施展的行動。」

教宗解釋道:「基督徒團體的生活在聖神内得以重生。藉著聖神,基督信仰生活得到滋養,繼續靈性上的搏鬥。靈性搏鬥正是《迦拉達書》的另一個重要訓誨。保祿提出兩個對立陣營:一個是肉身的行為,另一個是聖神的效果。兩者相互對立,前者的行為相反天主的神。不過,保祿稱肉身的行為並非因為在我們人的肉身内存有一些錯誤或惡劣的東西,我們反而看到他對基督人性肉身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真實性是那麽執著!」

「肉身這個詞指的是只有塵世幅度的人性,他自我封閉在一種生命的視野中,隨從世俗的本能,將聖神關在門外;聖神則將我們扶起並讓我們向天主和他人開放。然而,肉身也提醒我們一切都會衰老,一切都會消失、腐爛,而聖神則賦予生命。」

「聖神的效果卻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關於這樣的事,並沒有法律禁止。凡是屬於耶穌基督的人,已把肉身同邪情和私慾釘在十字架上了。」(迦五22-24)

教宗表示:「保祿宗徒列出肉身的行為,指的是淫亂、施行邪法、崇拜偶像,以及損害人際關係的做法,如爭吵、嫉妒、不睦、分裂、分黨及嫉恨(參閲:同上五19-21)。這一切都是肉身的產物,唯獨是人性的行為。聖神的效果則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

教宗强調:「基督徒必須如此生活。閲讀聖保祿的這份清單,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相符,看看我們的生活是否真的順從了聖神,是否帶來這樣的效果,這樣做會是一種良好的神操。例如,前3個列舉的是仁愛、喜樂、平安,由此可識別出一個人有聖神居住在他内,他是一個平安、喜樂和仁愛的人。藉著這3個要素,我們可看到聖神。」

「保祿宗徒的這個訓誨也對我們的團體提出了一項巨大的挑戰。接近教會的人有時感到面前有大量的命令和戒律:這不是教會!任何一個協會都可這樣做。但事實上,若以過多的戒律和道德觀為起點,發展出許多小溪,就無法領悟到相信耶穌基督的美妙,就會忘記仁愛的原始生命力,這仁愛受到祈禱的滋養,而祈禱則賜予平安和喜樂的見證。」

「同時,在聖事中表達的聖神的生命不可被官僚主義所窒息,這種作風阻止人接受那轉變心靈的聖神的恩寵。多少次,主教和神父們都是按照許多官僚制度施行聖事,結果人們離開那裡,他們在我們身上常看不到那使人重生、令萬物煥然一新的聖神的力量。」

「因此,我們在聖神吹拂的愛的激勵下,有重大的責任去宣講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基督。因為,唯有這個愛才擁有吸引和轉變人心的力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自由源自天主的愛,在愛德中增長

圖片:vatican.va

「自由不是放蕩、隨從個人意願和自私衝動,而是彼此服事:在服事中我們成為自由的人。」

2021年10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强調了上述思想。這次要理講授仍然以《迦拉達人書》為主題,保祿宗徒在書中闡明,自由絕不是「放縱肉慾的藉口」(參:迦五13-14)。

教宗說:「保祿宗徒以這封書信逐次為我們引入信仰的重大新意。事實上,我們藉著聖洗聖事領受了一個新生命,蒙受成為天主子女的最大恩典。因此,我們從一種守教規的信仰轉化為生活的信仰,把與天主和與兄弟姐妹共融的生活,即愛德的生活置於中心。我們再一次面對福音的悖論:藉著服事,而非隨心所欲,我們成為自由的人。」教宗在此再次提出耶穌為門徒們洗脚的典範。

「沒有愛就沒有自由。隨心所欲的自由不是自由,因為它只考慮自己,不結果實。唯有藉著愛:這是使我們獲得自由的基督的愛,而且這愛將我們從最險惡的奴役,我們的自我中解放出來;可見,自由隨著愛而增長。但要當心:這不是内心情感的愛,也非虛構的愛,更不是尋求僅是那我們喜歡和願意的激情:不是憑著這些,而是憑著我們在基督身上看到的愛,行愛德:這才真是自由和獲得釋放的愛。」

教宗因此强調:「當我們順從本能,沒有善用我們的自由,我們就會感到莫大的空虛,這只不過是 一種競技場的自由。」教宗引用聖保祿的另一封書信:「這位宗徒對那種誤認自由、以為一切都可行的人回答說:『凡事都可行,但不全有益!』(格前十23)他還勉勵『人不要只求自己的利益,也該求別人的利益』(同上,24)。教宗說:「這是揭穿任何一種自私的自由的規律。誰若試圖把自由簡化為只是隨從自己的愛好,保祿就把愛的需求放在前面。」

「使他人和我們自己獲得自由的,唯獨是那由愛來引領的自由,它懂得聆聽卻不强令,懂得去愛卻不逼迫,建設而不摧毀,不為自己的便利而利用他人,善待他們而不謀求自己的益處。總之,若自由不是為了服事,若自由不是為善服務,就會荒廢而不結果實。若自由不是為善服務,就不結果實。相反地,在愛激勵下的自由會走向窮人,在他們的面容上看到基督的面容。」

「的確,保祿談到其他宗徒授予他傳福音的自由時,强調他們只吩咐他記住窮人。」教宗說:「這就是說,你作為宣講者的自由應是為他人服務的自由,不是為了你的自由,做你喜歡做的事。」教宗因此强調自由的團體而非個人的幅度,在這歷史時刻需要重新予以發現。

「然而,我們知道,關於自由流行最廣的一個現代觀念正是『你的自由一開始,我的自由就結束』。但這話缺少關係!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觀點。相反地,誰若蒙受了耶穌所行的釋放的恩典,就不會認為自由在於遠離他人,將他們視為煩惱,他就不能看著人將自己隱蔽起來,而總應進入一個團體。社會幅度對基督徒而言極其重要,這使他們關注公益,而不是私人利益。」

教宗最後表示:「疫情讓我們認識到我們需要相互幫助,我們該當相信,別人不是我的自由的阻礙,而是我完全實現自由的機遇,因為我們的自由源自天主的愛,在愛德中增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福音本地化尊重各族人民,而非强加於人

圖片:vatican.va

2021年10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聖保祿宗徒的《迦拉達人書》為反省主題,這一次論述「基督徒的自由是普天下人獲得釋放的酵母」。教宗强調:「耶穌賜予我們的自由並不與我們所接受的文化和傳統對立,藉著本地化,福音採用當地基督徒團體生活的文化,以那個文化談論基督。」

教宗承認:「既能宣講基督救主的喜訊,又能尊重存在於文化中的良善和真實的一切,確實不容易。」他提到:「在福傳史上執意採行單一的文化模式犯下的許多錯誤,因為劃一並非基督徒的做法,合一則是。劃一使教會喪失了許多豐富的地方表達,這些表達具有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徵。」

教宗說:「對聖保祿而言,我們因著耶穌基督的恩寵而白白地獲得了自由。這種新的生活必須讓我們接納每個人和文化,同時必須讓每個人和文化獲得更大的自由。的確,這位外邦人宗徒在《迦拉達人書》中寫道,『對屬於基督的人,猶太人或外邦人都算不得什麼,唯有以愛德行事的信德,纔算什麼』(迦五6)。」

「保祿的誹謗者們,那些來到那裡的基要主義者,因這個新意而攻擊他,認為他採取這個立場是出於牧靈上的機會主義,即『討衆人歡喜』,卻淡化這個需要是出於他所接受的最嚴格的宗教傳統。這不也是今天的基要主義者們的説詞嗎?歷史總是在重複。就如我們所見到的,對福音各種新意的批評不只發生在今天,而是有一段漫長的歷史。」

教宗强調:「保祿勇敢地回應了這些基要主義者的批評,提醒他們,他所尋求的不是人的歡心,而是天主的喜愛,因為『如果我還求人的歡心,我就不是基督的僕役!』(迦一10)保祿在寫給得撒洛尼人的書信中也説,他『從來沒有用過諂媚之辭,也沒有向任何人尋求過光榮』(參:得前二5-6)。」教宗評論道:「這些批評是裝作有信仰,其實這不是信仰,而是世俗。」

「對他來說,接受信仰不是放棄文化和傳統的核心,而是放棄那些會阻礙福音的新意和純潔的因素。這是因為,我們因主的死而復活所獲得的自由不會與我們所接受的文化、傳統發生衝突,反而在它們内注入一種新的自由,一種使人自由的新意,那就是福音的新意。」

教宗繼續表示:「事實上,藉著聖洗獲得的釋放使我們得以獲得天主子女的全部尊嚴,因此,在我們牢固地扎根於我們的文化根源時,我們也會向進入每一種文化的信仰的普救論敞開心扉,承認存在於其内的真理的胚芽並予以發展,使其中所含的善趨於圓滿。如果我們承認基督使我們獲得了自由,我們就必須也將圓滿帶給每個民族的不同傳統。」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處在朝聖者的狀況,是不斷出走的遠行者。我們要因耶穌的恩賜而擺脫奴役,走向自由的圓滿狀況。上主白白地將我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讓我們走上完全自由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保持自由很艱難,但並非做不到

圖片:vatican.va

「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迦五1)

這是教宗方濟各在10月6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取自保祿宗徒《迦拉達書》的思想作為省思的主題,這一次論述的是基督徒的自由。

教宗首先指出:「自由是一件珍寶,人只有在失去它時才會確實珍惜。對於我們習慣生活在自由中的許多人而言,自由往往更是一項獲得的權利,而非需要守護的恩典和遺產。圍繞著自由的主題有多少錯誤的理解,世世代代以來又有多少不同的觀點在相互交鋒啊!」

「令保祿宗徒無法容忍的是,迦拉達人認識基督並領受了洗禮後,又隨從欺騙性提議的吸引,從自由返回到受奴役的狀況,因幾個『假兄弟』的説詞而重新陷入律法主義的圈套。」教宗表示:「即使在今天,律法主義也是我們的問題,許多以律法主義和疑難解答為護身符的基督徒的問題。」

「一種會阻擋在基督内自由的宣講絕不是福音的宣講:它也許是白拉奇主義或楊森主義,或類似的東西,但不是福音的宣講。絕不能以耶穌之名來强迫別人,不能以耶穌的名義讓任何人成為奴隸,因為耶穌使我們獲得自由。」

「耶穌的聖言使我們成了自由的人,保祿宗徒對迦拉達人的呼喚是存留在耶穌内。」教宗接著表明:「基督徒的自由建立在兩大支柱上,即上主的恩寵和基督給我們揭示的真理,祂本身就是真理。我們衆人獲得的自由是耶穌死而復活的果實。保祿宗徒清楚知道,他自己獲得了基督的救贖,擺脫了過去的生活,他又以親身的經歷説出:『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迦二19)」

教宗指出:「最真實的自由,那擺脫罪惡奴役的自由是來自於基督的十字架。正是在耶穌被釘死的地方,天主放上使人類獲得徹底解放的泉源。這不斷地令我們驚奇:正是在我們被除去一切自由的地方,即死亡,卻成了自由的泉源。然而,這是天主大愛的奧跡!耶穌自己這樣宣告說:『父愛我,因為我捨掉我的性命,為再取回它來。』(若十17)耶穌將自己交付給死亡時,完全實現了祂的自由;祂知道只有以這種方式才能使衆人獲得生命。」

對基督徒而言,信仰的真理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而是耶穌這個人,這個事實關係到具體的生活。教宗說:「多少人沒有念過書,也不會閲讀和寫字,卻很明白基督的訊息,具有使他們自由的智慧,無需學習;這卻是在領受聖洗時藉著聖神而獲得的基督的智慧。我們看到有多少人,例如有多少人比大神學家更能活出基督的生活,他們是福音的自由的偉大見證。」

教宗最後表示:「真正的自由能轉變生命,將之引向善。為了成為自由的人,我們必須深入認識自己,而真理則會令我們急切不安。我們知道有些基督徒從未感覺到急切不安,他們的生活總是一樣,内心沒有波動,沒有不安。為什麽?因為不安於現狀是聖神在我們内運作的標記,自由則是藉著神聖的恩寵處於活躍的狀態。因此,我要說的是,真理必會讓我們不安於現狀,必會不停地向我們發問,為使我們越來越能進入我們真實樣貌的深處。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對真理和自由的尋求乃是歷經整個一生的艱辛路程。保持自由是件艱辛和費力的事,但並非做不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在根基上是義人,基督使我們如此

圖片:vatican.va

2021年9月2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迦拉達書》的内容作為省思的主題,這一次論述了「成義」的道理(迦二19-20)。教宗指出:「聖保祿宗徒在這封書信和《羅馬人書》中都堅稱因信仰基督而成義的事實,成義是施予寬恕的天主慈悲的結果,我們因恩寵而獲得。」

教宗解釋道:「天主實行的成義使我們恢復了因罪而失去的純真,這是一個轉變的過程:我們從罪人成為義人,而且我們在根基上是聖的。『可是,神父,我是個義人,因為我履行了所有的誡命!』沒錯,但這樣並不能使你成義。在你之前,有人先使你成義了,有人在天主前使你成了義人。『是嗎?但我是個罪人!』沒錯,你是義人,但也是罪人。但在根基上你是個義人。誰使你成了義人?是耶穌基督。」

「不過,這並不表示在保祿看來梅瑟法律不再有價值。相反地,保祿認為這法律仍是不可撤回的天主的恩典,是聖的(羅七12)。因此,有必要遵守誡命,但在這一點上我們也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我們在基督内蒙受了天主的恩寵,這是基本重要的,這恩寵是因成義而來,是基督使我們成義,基督已經為我們付出。」

「成義使我們進入救恩的漫長歷史,彰顯天主的公義。面對我們不斷地跌倒和欠缺,天主卻沒有放棄,而是要使我們成義,並以恩寵這樣做,就是藉著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的恩典。」教宗因此提到天主對我們接近、憐憫和溫柔的風格。

「如此一來,信德之光讓我們認出天主的慈悲是何等的無限,這恩寵的運行是為了我們的益處。但同一道光也讓我們看到在天主救恩工程中與祂合作的責任。恩寵的力量需要與我們的慈悲善工相結合,因為我們蒙召去見證天主的愛是多麽的大。」

教宗提到:「雅各伯宗徒的教導補全了保祿的思想,他認為『人成義是由於行為,不僅是由於信德』(雅二24)。」教宗說:「這似乎對立,其實並不對立,成義若沒有行為,就會留在那裡,埋在地下,如同死了一樣。雖然有,我們卻必須以我們的行為去實現它。對雅各伯和保祿而言,信德的回應要求我們積極投入到愛天主和愛近人的行動,因為那份愛使我們衆人得救,使我們白白地成義,是免費的!」

「保祿從他自己的經驗談起,他過去認為嚴格遵守戒律就是公義,但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和對祂的信仰使保祿發現,我們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成為義人,而是基督以祂的恩寵使我們成為義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天主透過耶穌的死亡摧毀了罪惡,將寬恕和救恩永遠賜予了我們。因信德而成義强調的是恩寵的首要地位,天主將這恩寵賜予所有相信聖子的人,無任何區別。只憑恩寵我們成了義人,天主賜予我們衆人的這恩寵來自於為我們而死的基督:成義因恩寵而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布達佩斯和斯洛伐克之旅是希望與祈禱的朝聖

2021年9月22日,教宗方濟各於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談論了他在斯洛伐克和布達佩斯進行牧靈訪問的意義。此前,教宗曾於9月12日至15日前去訪問。教宗表示:「此行的特色在於『一起』,因為它展現出教會以拉丁禮和希臘禮這兩個肺葉來呼吸,並與猶太團體、基督宗教其它派別和其它宗教的信徒並肩前行。」教宗說:「我想用以下的話來做總結:這是一趟熱切祈禱的朝聖、回溯根基的朝聖,以及滿懷希望的朝聖。」

教宗方濟各9月12日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英雄廣場主持第52屆國際聖體大會閉幕彌撒。圖片:vatican.va

「這次訪問的第一站是匈牙利布達佩斯,當時普世教會在那裡齊聚在上主的祭台前。天主聖潔的子民在上主的日子裡聚集在聖體聖事奧跡前,藉以持續得到滋養和新生。祭台前的十字聖架擁抱著他們,而他們依循著聖體聖事所指示的同一個方向,也就是謙卑和無私的愛的道路、慷慨和尊重所有人的愛的道路、那洗滌塵俗並引向本質的信仰道路。」

「這次熱切祈禱的朝聖旅途在痛苦聖母瞻禮劃下句點,使得這趟旅途以朝拜天主開始、民間敬禮作結。」教宗解釋道:「這是因為天主子民蒙召首先去朝拜、祈禱、前行、朝聖、補贖,並在其中體會到上主賜給我們的平安和喜樂。」

9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布拉迪斯拉發的聖瑪爾定主教座堂會見了斯洛伐克的主教、司鐸、男女會士、修生和要理教員。圖片:vatican.va

接著,教宗指出,這次朝聖旅途提供了回溯「根基」的機會。與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主教們的會晤,讓教宗能觸碰到這些能追溯到九世紀的當地基督信仰與生活的根基。教宗說:「我在多個場合堅持這個事實,也就是這些根基始終生氣蓬勃、充滿聖神的活潑生命力,而且應當加以保存:這保存不是像博物館裡的文物那樣,或是抹上意識形態色彩,為了權勢而濫用,以鞏固一種封閉的身份認同。」

教宗方濟各9月14日在斯洛伐克洛科莫蒂瓦體育場與青年相聚。圖片:vatican.va

至於這次牧靈訪問的第三個面向:「滿懷希望的朝聖旅途」。教宗表示很高興在科希策親眼看到許多年輕夫婦帶著孩子參加青年聚會。另外,教宗也說:「我在很多默默照顧並關切近人的人們身上看到希望。」教宗這番話特別是指在布拉迪斯拉發照料無家可歸者的仁愛傳教修女們。

在要理講授的結尾,教宗向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主教、民政當局,以及參與活動的信眾表達由衷感激。教宗最後邀請眾人一同祈禱,「願在這次旅途中撒下的種子能結出好的果實」。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基督内的平等克勝人間的一切分歧

圖片:vatican.va

2021年9月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聖保祿的《迦拉達書》為啓發,深入講解基督徒的信仰旅程。

教宗首先指出:「聖保祿宗徒始終要求基督徒不要忘記天主啓示的新意。」教宗解釋:「聖保祿強調,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實在能讓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因此,基督徒應該懷著感激之情,牢記我們成為天主兒女的那一刻,即我們受洗的時刻,好能以更強的意識生活在所領受的巨大恩寵中。」

教宗指出:「事實上,在基督内一旦『信仰一到』(迦三25),就創造了一個新的根本性的條件,使我們獲得天主子女的身份。」教宗解釋道:「保祿所說的子女的身份不再是普通的,是信仰使我們能在基督内成為天主的子女(迦三26)。這個在基督内會有所不同,基督成了我們的弟兄,以祂的聖死和復活使我們與天父和好。凡是在信仰中接受基督的人,就能經由洗禮“穿上”了基督並獲得子女的尊嚴(迦三27)。」

教宗說:「聖保祿在他的書信中多次提到洗禮,為他來説,接受洗禮等同於有效而真實地參與耶穌的奧蹟。在《羅馬書》中,他甚至說,在聖洗中我們與基督同死同葬,為了能和祂一起生活。(參閲羅六3-14)因此,聖洗不是一個純粹的外在儀式。那些接受這聖事的人,内心深處就會改變擁有新的生命,這使他們轉向天主,以‘阿爸,父啊’的名字向祂祈求。(參閲迦四6)」

教宗繼續解釋道:「宗徒以極大的勇氣表明,洗禮所獲得的身份超越了種族-宗教上存在的差異:『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和女人。(迦三28)』最終,在基督内的平等克勝社會上的兩性差異,確立當時革命性的男女平等,這在今天也需要重新得到首肯。」

教宗接著說:「可以看出,保祿斷言,在所有受洗者内都存在著深刻的合一,因為,在基督内的每個人都是一個新的受造物。各種差異在天主子女尊嚴面前都變得次要,天主以祂的愛實現了真正和實質性的平等。」

「因此,我們蒙召以更積極的方式度一種新的生活。造成分離的差異和衝突在基督徒内不該有安身之地。我們的使命是使全人類團結的召喚變得具體而顯明(參閲梵二文獻《教會憲章》第一章一節)。一切加劇人與人之間不和的事物,往往導致歧視,所有這些,在天主面前都不再堅固,這要歸功於藉著基督實現的救恩。」

教宗最後總結道:「重要的是信德,它遵循聖神指示的合一道路而工作。我們的責任是果斷地走在這條平等的道路上,而平等則得到耶穌救世的扶助和成就。」

此外,教宗方濟各在要理講授結束時,為埃塞俄比亞的局勢發出呼籲。該國政府軍與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之間的戰鬥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其中殘殺、强暴、受屈辱的消息令教宗深為憂慮。

教宗說:「埃塞俄比亞將於9月11日慶祝新年。我向埃塞俄比亞人民致以親切熱情的問候,尤其問候那些因眼下衝突和由此造成嚴重人道局勢而受苦的人。但願此時成為兄弟情誼和團結互助的時期,順應和平的共同願望。」

當天是教會立定的聖母誕辰慶日,教宗特別提到古巴主保科夫雷愛德聖母。他提到6年前訪問古巴時來到那個聖母朝聖地的愉快往事,在古巴人民紀念他們的母親那一天,他將古巴人民的夢想、希望和痛苦獻給聖母。教宗祈願:「今天,一個古巴人無論在何處,都能體驗到瑪利亞的溫柔,願她將衆人引向基督,救主。」

波蘭教會將於下個主日為斯德望·維辛斯基(Stefan Wyszyński)樞機舉行冊封真福禮,教宗在問候波蘭信友時提到這位樞機。他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那句歷史名言,說道:「若沒有你的信德,那在坐監和痛苦面前沒有屈服的信德,以及你那非凡的望德和對教會之母的全然仰賴,在伯多祿宗座上就不會有這位波蘭籍教宗。」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德來自於聖神,而非遵守戒律的結果

「我們是否將死而復活的基督的愛當作生活的核心、救恩的泉源,或者我們滿足於宗教的某種形式,以求良心安穩?」

2021年9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敦促眾人省思這個問題,反省我們如何活出信仰。這正是當年聖保祿宗徒向迦拉達人提出的邀請。這位宗徒提出多個質疑來撼動迦拉達人的良心,以免他們因其它的宣講而誤入歧途(參閱:迦三1-5)。

教宗解釋道:「保祿的用意在於催促基督徒意識到自己處於危險當中,切莫聽信那些誘惑的聲音,免得陷入一種只講求嚴格遵守戒律的宗教情愫。事實上,當時有新的宣講者來到迦拉達,試圖說服當地百姓走回頭路,以為遵守戒律就能達致成全。」

《迦拉達書》點出了形式主義的危險。教宗闡明:「形式主義的誘惑會把我們帶往虛偽,使我們否認我們所領受的新尊嚴、那蒙基督救贖的尊嚴。而這種危險處境一再地在歷史中出現。」教宗指出:「保祿給迦拉達人的書信不同一般:這位宗徒在其它書信中常會稱呼收信人為『弟兄姊妹』或『親愛的諸位』,這裡卻直呼迦拉達人,甚至兩次說他們是無知的。這是因為迦拉達人幾乎沒有注意到自己恐怕要丟失對基督的信仰。」

「保祿宗徒以刻薄的語氣來刺激迦拉達人想起這位宗徒對他們的初次福傳,給他們機會獲得自由。迦拉達人深知,對基督的信仰是經由宣講福音而來的恩寵果實。保祿的話語著重於在耶穌死而復活的奧跡中完全彰顯出來的天主聖愛。對此,保祿宗徒概述說:『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我現今在肉身內生活,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內;祂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迦二20)」

迦拉達人曾經體驗過聖神在團體內的化工。教宗表明:「迦拉達人最初得到信仰,便是出於天主的行動,而非人為的結果。聖神是他們經驗的主角;而今,讓聖神屈居次要地位,以自己的行動為先——換句話說,就是以遵循戒律為先——這會是荒唐的作為。聖德來自於聖神,而且是耶穌救贖之恩的白白賞賜:這使我們成義。」

接著,教宗指出:「今天發生的許多事跟當年迦拉達人的情況類似。今天也會有人說:『聖德在這些戒律當中。』這種話帶領我們走向嚴苛的宗教情愫,使我們喪失在聖神內的自由。」教宗叮囑眾人:「當心嚴苛態度,因為每個嚴苛態度背後都藏有醜陋的事,沒有天主聖神。因此,《迦拉達書》將有助於我們不聽信這些使得我們在靈修生活中走回頭路的提議,並且將協助我們在耶穌逾越的聖召內向前邁進。」

教宗最後闡述了《迦拉達書》的這句話:「天主賜與你們恩寵。」(三5)教宗解釋道:「這句話使用的動詞時態是現在式,因為無論我們會給天主的行動製造多少的困難,天主都不會遺棄我們,卻始終與我們同在,向我們廣施祂的慈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偽善危害教會的合一

圖片:vatican.va

什麽是「裝假」?這個提問在保祿六世大廳迴蕩著。2021年8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迦拉達書》中關於法律的危險作為當天要理講授反省的主題。教宗提到「一個相當出人意外的事件」,那就是保祿說他「責備了刻法,即伯多祿,因為伯多祿在安提約基雅團體面前的行為不妥當」(參:迦二11-12)。

教宗解釋說:「對一個猶太人而言,法律禁止他與非猶太人一起吃飯。在安提約基雅,伯多祿起先與外邦人歸化的基督徒同席而沒有絲毫困難,但幾個受割損的基督徒從耶路撒冷一來到該城,他就不再這麽做了,怕招致他們的批評。這樣一來,伯多祿便無意中在團體内造成無緣無故的分裂。」

「什麽是裝假?可以說,這是害怕道出真相。偽裝是因真相而害怕。人們寧可偽裝,也不願做自己。這好似給靈魂化妝,好似粉飾行為態度,給舉動方式塗脂抹粉:這不是真相。」

教宗指出:「在《聖經》中能找到對抗虛假的不同典範。年已古稀的厄肋阿匝爾是一個美好的見證,有人勸他假裝吃獻給外邦人神明的祭肉,如此就可保住自己的性命。但這個敬畏天主的人答道:『像我這樣年齡的人,決不宜作偽。』」(參:加下六18-25)

「《福音》也提到耶穌在不同的場合强烈斥責那些外表看似義人、内心卻滿是虛偽和罪惡的人。」教宗强調:「偽善是一個人在作假、奉承和欺騙,因為他臉上戴著面具度日,沒有勇氣面對真理。因此,他沒有能力真正地去愛。一個偽善的人不懂得愛,只曉得活在自私自利中,沒有力量坦蕩地表明他的心地。」

教宗最後提醒道:「在許多情況中都可看到偽善的現象。偽善經常隱藏在工作場所,同事之間好似朋友,競爭卻造成在背後的打擊。在政治上也屢見不鮮,偽善者在公衆和私人生活當中判若兩人。偽善在教會内尤其惡劣。我們絕不可忘記上主的話:『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五37)不同的作法便意味著危害教會的合一,這是上主親自祈求的合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信仰帶來愛和希望,超越對法律的畏懼

圖片:vatican.va

2021年8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省思聖保祿宗徒在《迦拉達書》中論述的有關法律的角色。教宗指出,法律和天主十誡必須得到遵守,但那令我們成義的是基督。法律的實質是將我們引向基督。

教宗提到:「聖保祿在《迦拉達書》中稱法律如同一個啓蒙師。在古代的學校體系中,啓蒙師是一個負責把主人的孩子送到老師那裡,然後再把他接回家的奴隸。他必須保護學生免於危險,並予以監督。啓蒙師的作用相當於管教性的,一旦孩子長大成人後,這個職責就停止了。因此,聖保祿宗徒表示:『承繼人幾時還是孩童,雖然他是一切家業的主人,卻與奴隸沒有分別,仍屬於監護人和代理人的權下,直到父親預定的期限。同樣,當我們以前還作孩童的時候,我們是隸屬於今世的蒙學權下』(迦四1-3)。」

教宗解釋道:「總之,保祿宗徒深信,法律無疑有其積極作用,但有時間的限制。它持續的時間不能超出限度,因為這與人的成熟和他們對自由的選擇息息相關。信仰一旦來到,法律就徹底結束了其預備性價值,就必須讓位給另一個職權。」

解釋了古代啓蒙師形象的意義後,教宗接著指出:「保祿宗徒似乎建議基督徒將救恩史分成兩個時刻,他個人的經歷也包括在内,即在成為耶穌基督的信徒之前,以及在接受信仰之後。處在中間的則是耶穌死而復活的事件。以相信基督為起點,面對同一個法律,有之前和之後的區別。先前的歷史是由『法律之下』決定的;之後的歷史則是隨從聖神而生活(參:迦五25)。處於『法律之下』是保祿首次使用的表述,其潛在意義有一種消極屈從的觀念,是奴隸的典型行為。保祿宗徒明確指出,人若處在『法律之下』,就受到『監守』和『禁錮』,一種預防性的看守。聖保祿說,這段時間持續很久,只要活在罪惡中,就會一直持續。」

「因為我們還在肉性權下的時候,那藉法律而傾向於罪惡的情慾,在我們的肢體內活動,結出死亡的果實。但是現在,我們已死於束縛我們的勢力,脫離了法律,如此,我們不應再拘泥於舊的條文,而應以新的心神事奉天主(羅七5-6)。」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應該詢問自己,我們仍生活在需要法律的時期,還是清楚意識到已蒙受恩寵成了天主的子女,為生活在愛中。我是怎樣生活的?生怕自己不這樣做就下地獄?還是活出希望,活出因耶穌基督白白賜予救恩的喜樂?這是一個美好的詢問。第二個問答也美好:我輕視誡命嗎?不。我遵守誡命,但不將之絕對化,因為我知道,那令我成義的是耶穌基督。」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