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 分享是共融聖事 , 它使我們走出個人主義

blog_1436552993

7月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玻利維亞聖克魯斯的基督救主廣場主持彌撒,為玻利維亞第5屆全國聖體大會揭開序幕。參加禮儀的信友們不顧聖克魯斯冬夜的寒冷和潮濕,一早就聚集在廣場的3條大道上,等候參加教宗主持的彌撒。彌撒當中的信友禱詞以西班牙語、瓜拉尼語(guaranì)、克丘亞語(quechua)和艾馬拉語(aymara)誦念,體現了這個國家民族的多元化。彌撒結束前,教宗降福了傳教十字架,因為傳教大會將於2018年在聖克魯斯召開。

教宗的彌撒講道以聖體聖事為主題。教宗看到參禮的無數信友,腦中便浮現出彌撒福音敍述的4000人圍在耶穌身旁的圖像,由於無法使這麽多人充飢,門徒們想遣散他們。教宗說,那時的人數與僅有的食物對不上號,正如今天我們無法應付世界上的飢餓和沒完沒了的不正義事件那樣。洩氣的誘惑就在眼前,絕望令我們屈服。

「一顆絕望的心很容易讓以世界、今日全世界的主人自居的邏輯佔據空間。這種邏輯設法將一切轉變為可以討價還價的交換物體和消費物體。這種邏輯妄想給少數人留空間,丟棄所有那些不『生產』的人。耶穌再一次向我們說:『不,不必排拒他們,不必讓他們離開,你們自己應給他們食物。』」

教宗解釋說,耶穌不接受除去弱小者的邏輯,祂用三個舉動概括了自己的邏輯,那是感恩聖事的邏輯:祂拿起餅來,祝福了,然後遞給門徒,讓他們分給群眾。

耶穌拿起餅來,祂認真地看待那些群眾的生命並重視他們的生命。

教宗說:「一個社會的真正富足是以人的生命為尺度,以年長者是否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民族記憶傳遞給年幼者為衡量準則。耶穌沒有忽略任何人的尊嚴,不找藉口說祂無能為力,沒有可分享的東西。」

耶穌祝福餅和魚,感謝在天之父。教宗說,耶穌知道這些恩典是天主賜予的禮物,不是任何一個東西,因為每個人的生命,人的整個生命都是天主慈愛的果實。因此,耶穌祝福餅和魚的舉止意味著祂肯定人的生命是天主的恩賜。這生命從天主手中獲得力量,使恩典增加。

耶穌不僅拿起餅,也祝福了餅,然後讓門徒們把餅分給群眾。教宗說,耶穌邀請我們把自己所得到的分送給別人,因為唯有藉著分享才能找到喜樂的泉源。

「分享是共融聖事,它使我們走出個人主義,與人相處;它使我們堅信,我們的所有及所是若藉著天主愛的大能受到接納,得到祝福,並奉獻出來,就能成為他人的生命食糧。」

最後,教宗勉勵玻利維亞社會守護人民的記憶,不使這記憶變得麻木。他再次號召眾人團結合一說:「我們不是孤單、獨自存在的人,而是留下記憶並始終奉獻這記憶的人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在基多主持彌撒: 耶穌祈禱為使我們組成一個大家庭

blog_1436380594

7月7日,教宗方濟各牧靈訪問厄瓜多爾的最後一天。他這一天的首項活動是在基多的兩百週年紀念公園主持彌撒聖祭,大約150萬人參加。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強調,基督徒的使命是建立教會及社會的合一,因為耶穌不是為精英祈禱,而是為由我們所組成的大家庭。

當天的彌撒意向是福傳,教宗結合福傳主題談到兩個呼喚,一個是耶穌向天父請求合一的呼喚,另一個是厄瓜多爾人民要求自由的呼喚。

關於第一個呼喚,教宗援引耶穌為門徒的祈禱:「父啊!願眾人都合而為一,好叫世界相信」(若17:21)。教宗說:「吾主耶穌在那個時刻親身體驗到塵世最壞的處境。儘管這個世界喜愛瘋狂,好施詭計、不信任、叛離,但耶穌卻不迴避,也無怨言。我們每天也生活在一個被戰爭和暴力所蹂躪的世界上,耶穌恰恰打發我們來到這個以它的自私向我們提出挑戰的世界,而我們的回應不是假裝什麽都沒發生,以沒辦法或現實生活超出我們的能力為藉口。我們的答覆應響應耶穌的呼喚,接納合一的恩寵與使命。」

關於厄瓜多爾人民要求自由的呼喚,教宗指著舉行這台彌撒的地點,紀念獨立兩百週年的公園說,真正的自由不是出自利己主義,而是「尊重他人、治癒傷痛、搭建橋樑」的能力(福音的喜樂勸諭67)。這正是福傳的能力。「福傳是渴望合一、重視合一、夢想合一,甚至幻想合一的傳播工具」。

教宗指出:「從這點出發,就需要行動起來,使各層人士都受到接納,為人人受到接納而奮鬥,避免自私,推動溝通與對話,激勵各方合作。倘若世俗觀念令我們彼此交戰,徒勞地追求權力、名譽、享樂或經濟保障,就很難想象會實現合一。這些思想損害到窮人、遭排斥的人、無自衛能力的人以及那些儘管每日遭受打擊卻不失尊嚴的人。」

談到福傳,教宗強調:「福傳不是勸人改教,這樣的想法是對福傳的扭曲。福傳是一個向外的行動,以我們的見證吸引遙遠的人;福傳是有意地走近那些感到自己被判斷及被定罪的人,被那些自以為完美及純淨的人先入為主地定了罪。同時,福傳也是作為傳教士向内的行動,在與天主結合的内心深處看到天主聖三通過交流、奉獻、愛向福傳者展現的密切聯繫。」

教宗說:「耶穌祈求的合一不是整齊劃一,而是『多面貌及富有吸引力的和諧』(福音的喜樂勸諭117)。差異的巨大富饒、我們每次紀念聖週四時眾人所達到的合一使我們遠離唯我獨尊的誘惑,這誘惑更像獨裁、意識形態及宗派主義。合一也不是按照我們的尺度來進行糾正,這是我們提出條件的做法,選擇有直接關係的人,卻將其他人排除在外。這種精英的虔誠不是耶穌所希望的!耶穌祈禱為使我們組成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家庭裡,天主是我們的父親,我們眾人都是兄弟姐妹。」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在瓜亞基爾主持彌撒:恢復家庭的喜樂

Pope Francis arrives to celebrate Mass in Bicentennial Park in Quito, Ecuador, July 7. (CNS photo/Paul Haring) See POPE-UNITY July 7, 2015.

7月6日教宗方濟各牧靈訪問拉丁美洲的第2天上午,在厄瓜多爾瓜亞基爾的洛斯薩馬內斯公園主持彌撒聖祭,上百萬信友向他表達了深情厚誼。教宗的彌撒講道以《若望福音》中的加納婚宴為起點,省思了家庭主題。他強調,藉著聖母瑪利亞的助佑,家庭可以恢復喜樂。

教宗談到彌撒福音說,在加納婚宴上,表達喜悅和愛的酒沒有了。「有多少青少年察 覺到這酒很久以來就不再有了!有多少孤苦伶仃的女人都在詢問,愛是何時逝去的,愛是何時從她們生命中溜走的!有多少老年人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家庭歡樂之外,被遺棄在一個角落裡,已經沒有自己兒子、孫子和重孫每日生活上愛的養料了!酒沒有了可能也是缺乏工作、生病以及我們的家庭在整個世界經歷困境的後果。」

聖母瑪利亞留意所有這些困局,她是殷勤的母親,滿懷信心請求耶穌介入。就這樣, 聖母將天主的「時刻」提前了。教宗說:「聖母瑪利亞教導我們將家庭交在天主手裡;她教導我們祈禱,使我們懷抱希望,知道我們的憂慮也是天主的憂慮。祈禱時常使我們走出自己操勞的圍牆,越出我們陷入困苦的圍牆,使我們躁動或茫然不知所措的圍牆,並幫助我們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家庭是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裡,祈禱也提醒我們存在著一個『我們』,一個近人,他在同一屋簷下生活,與我們分享生命,並且有自己的需求。」

教宗表示,聖母瑪利亞告訴我們服事人是真愛的準則。在家庭中我們學會因著相愛而 彼此服事。教宗再次提出需要在家庭中學會的3個詞語:請問,對不起,謝謝。他說,在痛苦最強烈的地方,這些微小的舉止有助於建設彼此分享與尊重的文化。「家庭是距離最近的醫院,若家庭的一個成員生病,他便在家中得到照顧。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青年生活行動的指南,也是老年人的最佳庇護所」。

「家庭是其它制度無法取代的巨大社會財富,必須得到幫助和加固,好能永遠不失去社會為公民服務的正確意識。的確,社會為公民提供的服務並不是一種施捨,而是面對家庭制度的一種切實的『社會義務』。家庭是社會的基礎,也為社會帶來公益。」

然而,家庭現實往往並不理想,甚至有許多困難。教宗邀請信友們為今年10月份的 世界主教會議祈禱,好能找到解決困難的途徑和具體幫助,甚至我們覺得那些不純淨的,那令我們跌倒及害怕的,天主也會經由祂的『時刻』將困境化為奇跡。今天的家庭需要這奇跡!加納婚宴的奇跡是那為人準備好的美酒,是家庭更加甜美情深的生活,它一定還會來到。

「好酒在於寄予希望,為每個有愛的勇氣的人而言,好酒即將來到。在家庭中必須有愛的勇氣,必須有愛的勇氣!即使世間變化無常,數據統計的結果又截然相反,好酒還是會來到的。為那些今天看到天塌下來的人而言,好酒即將來到。」

教宗最後表示,天主「始終走近那些沒有酒喝的人,走近那些只能灰心喪氣的人。若我們藉著聖母的助佑信靠天主,恢復家庭喜樂、在家庭生活的奇跡就能發生。」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教會唯有走近卑微的人才是信仰的團體

blog_1435368633

6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表示: 基督徒必須走近人,向那些被社會排斥的人伸出手,如同耶穌對待祂那個時代受排斥的人一樣。

當天的福音取自《瑪竇福音》第8章1至4節,記述耶穌治好一個癩病人的事跡。教宗表示,耶穌走近祂那個時代受排斥的人,在觸摸癩病人時也弄髒了自己的手,但祂治好了癩病人。耶穌以祂的舉止這樣教導教會:「若不走近人,就不能成為團體。」

教宗將重點放在這段福音的主角,那患了癩病的人身上。他鼓起勇氣,匍匐在耶穌跟前對祂說:「主,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耶穌撫摸了他,使他痊癒。教宗說:「這個奇跡是在法學士們的眼皮底下發生的,而在這些人眼中癩病人是不潔淨的。癩病人被判了無期徒刑,治好他們很難,如同難以讓死人復活那樣。因此,癩病人便遭受排斥。耶穌則向遭排斥的人伸出手來,表達出走近人這句話的基本價值。」

「若不走近人就不能成為團體;若不走近人就不能和好;若不走近人就不能行善。耶穌大可向他說:『你痊癒了!』但祂沒有這樣做。祂反而走近癩病人,伸手撫摸他。更有甚者,在耶穌觸摸不潔淨的人時,祂也成了不潔淨的。這就是耶穌的奧跡:把我們的汙穢,我們不潔淨的東西擔在自己身上。保祿說得好:『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舍的,卻使自己空虛』(斐2:6-7)。接著,保祿更進一步說,基督『替我們成了罪』(格後5:21)。耶穌成了罪。耶穌排斥自己,為走近我們而承擔了不潔。」

福音中也記述了耶穌對已經痊癒的癩病人的叮囑:「小心,不要對任何人說!但去叫司祭檢驗你,獻上梅瑟所規定的禮物,給他們當做證據。」教宗強調,耶穌說這話,是因為祂不但接近人,也讓人受到接納。

「我經常思索,若不弄髒自己的手是很難行善的。耶穌弄髒了自己的手。祂走近人,然後又向前跨出一步,對被祂治好的人說:『去找司祭去,去做一個癩病人痊癒後該做的事。』耶穌接納一個被社會生活所排斥的人:將他納入教會,納入社會。『去吧,該做的事都要做到。』耶穌從不排斥任何人,從來沒有。祂以自己的生命排斥自己,為接納受排斥的人,為接納我們,有罪的人,受排斥的人。」

教宗也強調了耶穌以祂的言行引起的驚奇。他說,那時有這麽多人追隨耶穌,因為他們驚奇祂的教訓。

「多少人遠遠地注視著,他們不明白,也無興趣弄明白;多少人遠遠地看著,但心懷惡意,為試探耶穌,評斷祂,定祂的罪;多少人遠遠地看著,因為他們沒有耶穌的那份勇氣,但非常希望走近祂!在這情況下,耶穌首先伸出手來。不但在這個情況中,而且祂的整個生命就是向眾人伸出手,成為我們中的一員,同我們一樣:祂沒有罪,卻成了罪人,被我們的罪弄髒。這就是基督徒接近人的態度。」

教宗最後表示,接近人是個美好的詞。他邀請信友們反省:「我曉得接近人嗎?我有意願,有力量,有勇氣撫摸受排斥的人嗎?」

教宗說,這個反省也是向教會、堂區、信友團體、度奉獻生活的人、主教、司鐸及全體人提出的。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在都靈主持彌撒: 天主對人的愛是最大的愛

blog_1435005031

6月21日主日,教宗方濟各早晨抵達都靈後,到主教座堂瞻仰聖殮布,在聖殮布前靜默祈禱,並輕輕撫摸了恭放聖殮布的聖物櫃。在離開主教座堂之前,教宗也在真福皮耶·喬治·弗拉薩蒂(Pier Giorgio Frassati)墓前祈禱片刻,然後來到維托里奧廣場為聚集在那裡的大約10萬信友主持感恩祭。

教宗在講道中強調,天主對人的愛是最大的愛。

「天主的愛絕不會令我們失望。耶穌為這愛降生成人,祂就是這愛的見證。耶穌從不厭倦地愛我們,容忍並寬恕我們,陪伴我們走人生旅程。耶穌愛我們眾人,即使我們不忠,祂也不放棄愛我們。我們即便犯錯,耶穌也是信實的,祂等待我們,為使我們獲得寬恕。耶穌是慈悲天父的面容,這是信實的愛。」

「天主的愛是信實的,這愛使萬物煥然一新。不過,為向天主更新萬物的愛開放自己,人就必須承認自己的限度。承認自己的限度、自己的軟弱,是向耶穌的寬恕敞開的一道門。耶穌的愛能使我們深入更新,能重新創造我們。倘若我們向真理開放,承認自己的過錯和罪,救恩就能進入我們心中。於是我們就能體驗耶穌來不是為健康的人,而是為病人,不是為義人,而是為罪人的美好經驗。」

「我們體驗到耶穌的耐心、溫柔及救贖眾人的心願,那麽,使我們懂得成為新人的標記是什麽?”教宗如此問道,也如此答說:我們成為『新人』並由天主的愛所轉變的標記就是,知道脫去怨恨和敵意的破舊衣服,穿上溫良、仁愛、服事他人、内心平安的乾淨長衣,天主子女的衣服。塵世的潮流總是在尋求創新,但唯有耶穌的信實才是真正的創新,使我們成為新人。」

教宗說,天主的愛是信實的,這愛重建一切,穩固可靠,如同礁石般遮擋住洶湧澎湃的浪濤。天主始終與人同在,在艱困的時刻更是如此。

「面對人呼喊說:我再也堅持不住了!上主前去與他相遇,提供祂愛的磐石,每個人都能牢牢地抓住它不致跌落。多少次我們會感到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但祂伸出手,敞開心懷,立在我們身旁。」

今天,我們是否牢牢地抓住這塊磐石,即天主的愛呢?教宗表示,人常會忘記基督顯示給我們的大愛。我們基督徒也會恐懼未來而裹足不前,在一去不復返的事物或更傾向於排斥多於包容的社會模式中尋求安全。

教宗指出,家庭需要感覺到教會的母性撫慰,在夫妻生活、教育子女、照顧老年人及傳遞信仰上前行。

彌撒結束後,教宗在維托里奧廣場帶領信眾頌念三鐘經。他提到聖殮布說,聖殮布是天主愛人的圖像。

「聖殮布引人注視耶穌受折磨的面容和身軀,同時也促使人注視每個受苦及遭受不公正迫害者的面容。聖殮布推動我們沿著耶穌奉獻愛的方向行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唯有寬恕弟兄才能虔誠地祈禱

blog_1434649114

6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基督徒必須意識到,若缺少上主的助佑,就無法在信仰生活中前行。唯有寬恕弟兄和內心平安,才能虔誠地祈禱。

軟弱、祈禱和寬恕是教宗當天彌撒講道的三個關鍵詞。他首先強調,每個人都是軟弱的,自從原罪造成創傷以來,人人都帶有這份軟弱。為此,教宗指出:「若缺少上主的助佑,我們無法向前邁進。軟弱引領我們向上主祈求助佑,因為『我們生性軟弱,沒有祢的助佑,便一無所能』,這就是我們的祈禱。若缺少上主的助佑,我們就無法在基督信仰生活中邁出步伐,因為我們是軟弱的。」此外,我們在信仰上也有軟弱的時候。教宗說:「我們大家都有信仰,都希望在基督信仰生活中向前邁進,但我們若不認清自己的軟弱,最終將一敗塗地。」

耶穌教導我們,祈禱時不要像外邦人那樣,以為長篇大論就會受到俯聽。教宗解釋:「眾所周知,良善的上主知道我們的一切,知道我們的需求,因此我們的祈禱要從『天父』這個詞開始。『天父』這個詞很有人情味,但我們只能在祈禱中靠聖神的力量說出『天父』。我們藉著聖神的力量開始祈禱,祂在我們內祈禱。」

最後,教宗談論寬恕,強調耶穌教導門徒們要寬恕別人的罪過,否則天父不會寬恕他們。教宗說:「我們唯有內心平安,與他人、與弟兄和好,我們才能虔誠地祈禱,呼求天主為『天父』。如此一來,在祈禱中藉著天主的助佑,我們的軟弱就會變成力量,因為寬恕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基督徒的貧窮不是意識形態 , 而是福音的核心

blog_1434486094

6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 如果將貧窮從福音中除去,將無法理解耶穌的訊息。教宗強調,把那些談論貧窮的司鐸或主教定義為「共產黨」是不正確的。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記載,聖保祿宗徒組織格林多教會為貧困的耶路撒冷教會募捐。教宗從這篇讀經談起,圍繞「貧窮神學」展開彌撒講道。教宗說:「今天同過去一樣,貧窮常常是個令人尷尬的詞。很多次,我們聽到有人說:『這個司鐸說太多關於貧窮的事,這個主教談論貧窮,這個基督徒、這個修女談論貧窮,他們是不是有點共產主義傾向呢?』」

教宗提醒說:「相反地,貧窮恰好是福音的核心,如果我們將貧窮從福音中除去,便絲毫不能理解耶穌的訊息。」

教宗繼續說:「聖保祿在教導格林多教會時指出什麼是真正的財富:你們在一切事上,在信德、語言、知識和各種熱情上,並在我們所交於你們的愛德上,超群出眾,寬裕富有。那麼在這善事上,在本次募捐中,也要超群出眾。」

「如果你們心中擁有如此多的財富,這份財富如此地豐厚,如熱情、愛德、天主聖言、對天主的認識等等,你們就該將這財富放入口袋。這是黃金法則。信德若不進入口袋,就不是純正的信德。聖保祿所說的『因為你們在諸多方面是富有的,現在你們也應該在這件善事上超群出眾』這句話,是一個黃金法則。這裡出現了富有和貧窮之間的矛盾。耶路撒冷教會是貧窮的,在經濟上處於困境,但她也是富有的,因為她擁有宣講福音的寶藏。貧窮的耶路撒冷教會藉著宣講福音,使格林多教會變得富有,給予格林多教會福音的財富。」

教宗繼續引用聖保祿的話說:「你們在經濟上富有,是富人,擁有許多事物,你們原本是貧窮的,因為你們沒有宣講福音,但你們充裕了耶路撒冷教會,因而壯大了天主的子民。財富來自貧窮,這是一種互換。」

「貧窮神學的基礎即在於此:耶穌基督從富有變為貧窮,為了我們卑躬屈膝。這也是真福八端第一端神貧者有福的意義所在。也就是說,成為貧窮的就是讓基督的貧窮充實我們,不願意因著非基督的財富而富有。」

教宗說:「當我們幫助窮人時,並不是以基督徒的方式做慈善事業。慈善事業雖然是充滿人性的善事,但它不是聖保祿所希望和宣講的基督徒的貧窮。基督徒的貧窮指的是,我給予窮人的是自己所擁有的、而非所剩餘的,這所有包括我需要的東西,因為我知道,窮人將使我富有。窮人怎能使我富有呢?因為耶穌說過,祂親自臨在窮人身上。」

教宗指出:「當我放棄某些東西,以幫助窮人時,耶穌在我內施展作為,也在窮人身上施展作為,使我變得富有。這就是貧窮的神學,因為貧窮是福音的核心,不是某種意識形態。這是奧跡,基督貶抑自己、遭受屈辱、自己變窮以使我們變富的奧跡。如此才能明白為什麼真福八端第一端說的神貧的人是有福的。」

「神貧就是走主耶穌的貧窮道路。祂如此地卑躬屈膝,如今成為我們在感恩祭中所領受的『麵餅』。在教會的歷史中,在我們紀念耶穌的苦難時、紀念祂的屈辱時、紀念祂的貶抑時、紀念祂的貧窮時,主耶穌繼續卑躬屈膝,藉著這餅使我們變得富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 基督徒應無償服務 , 莫陷入財富的騙局

blog_1434047744

6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提出以上三個關鍵詞: 「行走、服務和無償」。教宗強調,基督的門徒蒙召宣講福音,為無償服務而行走,戰勝「救恩來自財富」的騙局。

「行走」

當天福音記載耶穌派遣祂的門徒去宣講福音的事跡。教宗評論這段福音說:「耶穌並非派遣他們去散步,而是派他們去傳遞消息,也就是宣講福音,走出去,帶去救恩,得救的福音。這是耶穌交給祂的門徒的任務,如果門徒停滯不前,不出去,不把自己在聖洗聖事中所領受的給予他人,就不是真正的耶穌門徒。他缺少使命精神,缺乏走出自我、把好東西帶給他人的作為。」

教宗說:「耶穌門徒的道路就是走出去,將好消息帶給他人。可是耶穌的門徒還有另一條道路,即內在的行程,每日通過祈禱和默想尋求上主的門徒之路。門徒們也要走這條路,因為他若不常常尋求天主,他帶給他人的福音將是一種薄弱、無味、沒有力量的福音。這是耶穌要求祂的門徒應當走的雙重道路。」

教宗然後談到第二個關鍵詞—「服務」。

教宗說:「一個門徒不為他人服務就不是基督徒。門徒應該遵循耶穌所宣講的基督宗教的兩個核心訓導:真福八端和《瑪竇福音》第25章所記載的我們將被審判的『標準』。」

教宗提醒說:「這兩個核心訓導正是福音中服務的框架。一個門徒若不是為了服務而行走,他的行走就是徒勞無功的。如果他的生命不是為了服務,他的基督徒生活就沒有意義。在此所面對的是自私的誘惑:『是的,我是基督徒,我覺得很平安,因為我辦告解、參與彌撒、遵守誡命。』然而,為他人服務,就是為在病人、被囚禁者、饑餓的人、赤身露體的人身上的耶穌服務。那是耶穌告訴我們應該做的事,因為受服務的就是耶穌!」

第三個關鍵詞—「無償」。

耶穌告誡說:「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10:8)

教宗解釋:「服務的道路應該是無償的,因為我們白白領受了救恩,這純粹的恩寵。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買不到救恩,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受之有愧。救恩純粹是天父藉著耶穌基督、藉著耶穌基督的犧牲賜給我們的恩寵。」

「『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當我們遇到忘記耶穌這句教導的基督徒時,我們會十分傷心。當我們遇到忘記無償的基督徒團體、堂區、修會和教區時,我們會感到悲哀,因為在這現象背後隱藏著救恩來自財富、來自人類權力的騙局。」

教宗總結道:「『行走』如同是傳遞一則訊息。『服務』即基督徒的生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如同耶穌的生命那樣。『無償』是我們的希望在於耶穌基督,祂給了我們不叫人失望的望德。但是,當我們把希望寄託於安逸時;把希望寄託於自私主義,尋求私利而不為他人服務時;把希望寄託於財富或世俗的薄弱保障時,一切都將瓦解。上主會親自將之毀滅。」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 別沖淡基督徒的身份

blog_1433876461

6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勉勵信友要守護基督徒的身份,讓聖神帶領我們在生活中向前邁進。教宗還提醒要謹防那些有意令基督信仰變成「美好理想」的人,和那些總是要在基督徒的身份上創新的人。基督徒見證的另一個危機在於把基督信仰的良心標準放寬到接納一切事物的世俗思想。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選自《格林多後書》,聖保祿在這個書信中講述耶穌門徒的身份。教宗方濟各從這段經文展開彌撒講道,解釋基督徒的身份。他指出:「為了達致這個基督徒身份,天主確實讓我們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旅程,直到祂派遣了聖子。我們也必須在生活中經歷漫長的旅程,好使這個基督徒身份能強而有力,能作出見證。這是一條我們能分辨模稜兩可和真正身份的旅程。」

教宗說:「罪的確存在,罪使我們跌倒,但我們有上主的力量幫助我們爬起來,帶著我們的身份繼續這個旅程。但我得說,罪也是我們身份的一部分:我們是罪人,但我們是信仰耶穌基督的罪人。這信仰不只是認知上的信仰,更是天主賜下的恩典,是天主放在我們內的信仰。是天主親自堅固我們在基督內,是祂給我們傅油,在我們身上蓋了印,並在我們心裡賜下聖神作為抵押。是天主賜給我們這個身份的恩典。」要緊的是必須忠於這個基督徒身份,讓聖神帶領我們在生活中向前邁進,祂是在我們心裡的保證和信物。」

教宗告誡:「我們不是追隨哲學思想的人,而是領受傅油,擁有聖神保障的人。這是在見證中看得到的美麗身份。為此,耶穌告訴我們,見證是我們基督徒身份的語言,即使我們這些作為罪人的基督徒身份受到試探,也仍然如此。試探經常發生,身份有時會削弱和丟失。」

教宗提醒要提防兩條危險的道路說:「第一條道路是把見證變成理想,沖淡見證。有人說:『是的,我是基督徒。基督信仰是個美好的理想。我向天主祈禱。』這樣一來,我們就把具體的基督變成這種綿軟的宗教,走上諾斯底主義的道路。基督是具體的,因為基督徒的身份是具體的,正如我們在真福八端所讀到的那樣。這種情況背後有絆腳石,這個基督徒身份令人反感。我們所受的試探在於拒絕絆腳石。」

教宗指出,十字架就是一塊「絆腳石」,而現代的諾斯底主義者尋求一種有點虛無縹緲的基督徒靈修。

教宗接著警告:「有些人總是想要在基督徒身份上創新,他們忘記自己蒙揀選、被傅油,擁有聖神的保證。這種人會問:『告訴我們聖母將於今天下午4點發出訊息的先知們在哪裡?』」

教宗強調:「這不是基督徒的身份。天主的最後一句話是『耶穌』,到此為止。」

另一條在基督徒的身份上走回頭路的危險道路是走世俗的路。

教宗解釋:「這種世俗思想「把基督信仰的良心標準放寬,接納所有事物。走這條路的基督徒會說:『沒錯,我們是基督徒,但我們接受這件事。』他們不僅在道德方面如此,在人情世故上也一樣,這樣鹽就失了味。我們看到有些基督徒團體,甚至有些基督徒自稱是基督徒,卻無法也不懂得為耶穌基督作見證。這是走回頭路的身份,往回走而且迷路,我們每天都看到這種世俗的唯名論。在救恩史中,天主懷著慈父的耐心帶領我們走出模稜兩可,走入肯定、走入聖子降生成人和為救贖世人而死亡的具體實現。這就是我們的身份。」

最後,教宗鼓勵眾人向上主祈求恩寵,願上主時時給我們賜下基督徒身份這個禮物、這個恩典,好使我們不為了遷就俗務而喪失鹽的味道。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持聖體聖血節彌撒: 以聖體聖事為養料,我們就能走上抵拒分裂的道路

blog_1433448668

6月4日(基督聖體聖血節),傍晚7時,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前的廣場主持隆重彌撒。彌撒結束後,參禮的信眾依照傳統舉行聖體遊行,從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前的廣場出發,沿著梅盧拉納大道步行到聖母大殿。教宗則先行抵達聖母大殿,在那裡迎接陪伴基督聖體的遊行隊伍。

「你們要明認:在這餅内的,就是那被懸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的體;在這杯内的,就是那從基督肋旁流出的血。因此,你們要拿去,吃祂的體,喝祂的血:你們已成為基督的肢體。你們要吃這神糧,合一的鎖鏈,以免你們互相分裂;你們要飲這聖血,得救的贖價,以免你們因罪而灰心喪志。」

教宗的彌撒講道以基督聖體聖血節當天《頌禱》中的這段答唱詠為思路,談及「互相分裂」和「灰心喪志」的現實意義。

教宗首先解釋「互相分裂」的涵義說:「若我們不聽從天主聖言,非但不彼此友愛,反而爭奪首位;若我們不鼓起勇氣為愛德作見證,不能提供希望,我們就會互相分裂。聖體聖事使我們避免彼此分裂,因為這聖事是合一的鎖鏈,是盟約、基督愛的生活標記的實現。基督自謙自卑,使我們存留在合一内。」

因此,分享聖體聖事,以這聖事為養料,我們就能走上抵拒分裂的道路。

教宗接著表示:「基督藉著餅和酒的標記臨在於我們當中,祂要求我們讓愛的力量克服各種傷痛,與窮人共融,扶持弱小,友愛關注那些難以承受日常生活重擔的人。」

教宗接著解釋「灰心喪志」在今天的涵義。

他說:「灰心喪志就是任由時下的偶像崇拜來腐蝕我們,包括愛出風頭、無節制地消費、以自我為一切的中心、好競爭、優勝者心態的傲慢、從不承認有過錯或需要幫助。這一切使我們灰心喪志,使我們成為平庸、冷淡和乏味的基督徒。」

「耶穌傾流祂的聖血,作為我們得救的贖價和聖洗池,使我們洗淨一切罪過:我們要注視祂,到祂的水泉飲水,以免我們因罪而灰心喪志及受腐敗的侵蝕。」

教宗表示,在體驗了基督轉變我們的恩寵後,雖然我們仍是可憐的罪人,但基督的聖血定能使我們脫離罪惡,恢復我們的尊嚴。

「若我們抱持謙卑的誠心承認我們並無功勞,我們就能將吾主救主的愛帶給弟兄姐妹。我們就會是基督尋找匝凱和瑪達肋娜的眼睛;祂扶助身心病患的手;祂愛需要修和及諒解者的心。如此,聖體聖事賦予盟約現實意義。這盟約聖化、淨化我們並使我們在與天主的非凡共融中彼此合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