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我們必須保護所有孩童,對虐待絕不容忍

圖片:Vatican Media

「耶穌在其行動中反覆重申保護、接納和關愛孩童的重要性。」教宗方濟各元月15日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強調了這一點。他繼續以孩童為主題的要理講授,並以其福祉為本週的重點。他指出,主耶穌關愛每一個人,視之為天主的兒女,而且格外關心那些最小的人。

即使只有一個孩子受虐,也是太多

「然而,即使在當今世界,也有數以億計的兒童被迫勞動,而且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暴露在格外危險的工作中」。更有甚者,教宗指出,有些男孩和女孩淪為「人口販運的奴隸、賣淫和色情影像」的受害者,或者「被迫結婚」。

教宗表示,在我們的社會裡,虐待和傷害孩子的形式有很多。「虐待兒童不論屬於何種性質,都是卑劣又殘忍的行徑。」

教宗強調,這「不僅是我們社會的禍患和犯罪,更是嚴重違背天主的誡命。沒有一個孩子應該受到虐待。即使只有一個案件,也已經是太多」。

喚醒良知

教宗催促道,「因此,務必喚醒良知,落實對受虐孩童和青年的具體關懷和援助,同時也要在那些為他們提供平靜成長的機會與安全環境的人之間培養信任與協作」。

普遍的貧窮、社會支援家庭的工具短缺、失業和工作不穩定,這些都給孩童造成負擔,他們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教宗深知這點,並譴責孩子如何經常遭到「利用」。

教宗強調,滿足這些孩子的需求,乃是一項重大的道德義務。

我們會盡本分嗎?

聖父教宗沉痛地指出,今天有多少生活貧困的孩童不得不工作,還有一些孩子遭受虐待或傷害,甚至是依賴毒品或幫派。

面對這個令人沮喪的現實,教宗呼籲個人和社會採取具體行動。他表示,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已經制定法律和頒布法令來打擊童工現象,但我們還可以做的更多。教宗籲請記者們善盡本分:他們可以幫助社會大眾了解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法。

比方說,我們可以避免從那些剝削童工的公司那裡購買商品或是投資它們。我們也可以注視德肋撒修女的榜樣,她邀請我們去幫助兒童在安全和愛中以符合人性的方式成長,這樣他們才能變成一個更美好未來的希望。教宗問道:「我們會盡本分嗎?」

聖德肋撒修女的芳表

有些人看到孩童被迫早熟時,沒有轉面不顧,而是提出質疑。教宗向他們表達感謝。

提到加爾各答的聖德肋撒修女,教宗讚許她是最弱勢、被遺忘的男孩和女孩的「母親」,並鼓勵眾人效法她的溫柔與關愛,願「她能陪伴我們看見那些不被重視的孩子、世界上太多的奴隸。我們不能把他們拋棄在不義中不管」。

教宗最後敦促所有天主教徒和善心人士盡其所能去保護並促進孩童的福祉。

禧年週六接見:承認自己的渺小,重新出發

圖片:Vatican Media

「重新出發!」在教宗方濟各的鼓勵下,元月11日齊聚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的男女老少多次重複高喊這個詞。當天,教宗方濟各首次主持在週六進行的禧年接見活動,展開以希望為主題的要理講授。

禧年接見活動大約每隔15天舉行一次,按照週三公開接見的流程進行。禧年接見活動是在精神上擁抱那些前來羅馬尋求「新開始」的朝聖者。

「禧年其實是新的開始,所有人都有機會從天主那裡重新出發。藉著禧年,人們展開新生活、新階段。」

洗者若翰、希望的先知

教宗首先談論望德,從字源學的角度加以分析:美德一詞在拉丁文裡的意思是「力量」,它「來自於天主」。因此,美德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或習慣,而是通過祈求得來的價值,它敦促我們如同朝聖者那樣踏上旅途。

即將來臨的主受洗節邀請眾人對洗者若翰進行反思。教宗指出,他是「偉大的希望先知」。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耶穌對他的定義「極其美妙」:「婦女所生的,沒有一個比若翰更大的。」(七28)如此名聲合理解釋了人們為什麼蜂擁而至、去尋找若翰。

若翰「為人可信」,所有前去找他的人們熱切渴望「新的開始」。這份渴求也傳到我們今天。於是,在「提議渡過約但河的若翰」,與跨越聖門的朝聖者之間,在精神上形成了見證的傳承。

望德「質的躍進」

耶穌不僅說:「婦女所生的,沒有一個比若翰更大的。」,祂還說:「但在天主的國內最小的,也比他大。」(同上)教宗解釋道:「望德就在於這個質的躍進。」

「這不取決於我們,卻取決於天主的國。驚喜即在於此:接納天主的國,這引領我們進入一種新的宏偉行列。我們的世界屬於這個行列,我們大家都需要它!」

我心裡真的渴望重新出發?

經上記載,洗者若翰即使在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刻,例如在監獄裡,也樹立了信仰的榜樣。若翰心中有很多疑惑,如同今天的許多朝聖者那樣:「為什麼現在還有這麼多的『黑落德』抗拒天主的國呢?」這答案能在「那出人意料的福音誡命」中找到,能在耶穌提出並走過的「新道路」上找到,其核心乃是真福八端。

「因此,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心裡是否真的渴望重新出發?你們每個人都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心裡渴望重新出發嗎?我是否渴望效法真正偉大的耶穌?那最不起眼的,在天國卻是重要的。」

承認自己的渺小

注視著若翰,教宗邀請眾人再邁出一步。有鑒於天主的「不同」、祂「不一樣」的偉大,我們「飽受摧殘和受傷」的共同家園也得到新的希望。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要從天主的獨特之處重新出發。這獨特之處在耶穌身上綻放光芒,現在也催促我們去服務、懷著手足之情去愛並承認自己的渺小。要正視最弱小者,聆聽他們,並為他們發聲。這就是新開始,這就是我們的禧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面對童工的禍患,基督徒不可冷眼旁觀

圖片:Vatican Media

2025年1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舉行了2025禧年的首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聖誕節是最適合省思孩童處境的時節,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談論了童工的「禍患」。

教宗首先沉痛表示,我們所處的世代「創造出人工智能,計劃在多個星球生活,但是對於童年遭受羞辱、剝削和重傷致死的禍患,卻還沒有予以重視」。

回到聖經,聖父教宗指出,「子女」一詞在舊約裡幾乎出現了5千次。他引用《聖詠》說:「子女全是上主的賜予。」(一百廿七3)但「不幸的是,那份禮物不見得受到尊重」。縱觀歷史,舊約不僅展現出「喜悅之歌」,也有「受害者的吶喊」:「想想今天有多少孩子死於飢餓或貧困,或是忍受炸彈的折磨。」

進入到新約,教宗方濟各提到基督誕生時黑落德王屠殺無辜嬰孩的事件:「陰暗的悲劇在歷史上以其他形式反覆發生。」耶穌聖嬰、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被迫體驗到「在異鄉當難民的夢魘」,今天也有很多人如此。

長大成人的耶穌在公開傳道時,打破那「把孩童視為物品」的成規,吩咐祂的門徒們讓小孩子接近祂。更有甚者,耶穌稱孩子是成年人應當效法的榜樣(參閱:路十八16-17)。

說到當下,一種「不尊重生命的經濟」造成太多孩童被迫勞動、遭到剝削。教宗表示,「凡是承認自己是天主兒女的人,都不能無動於衷,不可接受我們幼小的弟兄姊妹非但沒有被愛和保護,反而被奪走童年、夢想,淪為剝削和邊緣化的受害者」。

教宗最後祈求天主「使我們的理智和心靈向關懷和溫柔敞開」。但願「每個男孩和女孩都能在年齡、智慧和恩寵上漸漸地增長(參閱:路二52),領受並付出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瑪利亞和四位女性使基督的使命擴展至天下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2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啟新一輪的要理講授。這個以“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為主題的新系列將陪伴禧年的整個行程,首先從“耶穌童年史”開始。教宗表明,在瑪竇和路加兩位聖史的族譜中,不乏“問題人物的名字”,而且與《舊約》不同的是,其中還有5位女性。

此外,在瑪竇和路加關於耶穌童年的福音敘述中,從“耶穌在童貞女的胎中受孕”到祂“由瑪利亞所生”,都表明在耶穌身上完成了先知們的預言,以及若瑟的“法定父親身份”,將天主聖子放在達味王朝的“樹幹”上。(見瑪一;路一)

開啟耶穌使命的四個女人

教宗提到,在瑪竇列出的族譜中前4個女人分別是:猶大的兒媳塔瑪爾,“成了寡婦,為了確保自己的丈夫有後代,就佯裝妓女”(見創三八);耶里哥的妓女辣哈布,她幫助希伯來人偵探進入預許的土地並將之奪下(見蘇二);追隨婆母的盧德,“照顧婆母並成了達味王的祖先”(見《盧德傳》);與達味通姦的巴特舍巴,“在害死了丈夫後,她生下撒羅滿”(見撒下十一)。

教宗指出,對以色列子民來說,這4個女性都是“外族人”,但正是透過她們,耶穌的使命擴展到各民族。在瑪竇列出的族譜中,最後一位女性是納匝肋的瑪利亞,出自達味家族的若瑟的淨配,默西亞耶穌由她所生。

在瑪利亞和耶穌身上一切都圓滿

耶穌在“嬰孩、兒童和少年”時期的歷史告訴我們,祂“聽從自己的父母”,同時也“有意識地全心奉獻於天父和祂的國度”。兩位福音的作者以不同的視角記述這段時期的事蹟,路加“以瑪利亞的目光”,瑪竇卻“以若瑟的目光”,強調一種未曾有過的父親身份。

名字、歸屬及信仰

教宗表示,在瑪竇列出的族譜中,所提到的每個名字都代表從一代到下一代的傳承,包含了三個基本要素:名字,“含有一個身份和一份獨特的使命”;歸屬,“屬於一個家庭和一個民族”;“信奉以色列的天主”。

沒有人能給予自己生命

教宗稱族譜具有一種文學體裁的價值,能傳遞訊息,即“沒有人能給予自己生命,而是從他人獲得生命的恩典”。在這種情況中,所論的是被選的子民和“繼承這份遺產的人”。

使人類代代相傳的不是受造物,而是“天主自己”

在瑪竇寫的族譜中,第五位女性是瑪利亞,對她的描寫別具一格。而且,受造物也不是“人類代代相傳的主角”,這裡所強調的主角是“天主自己”。從族譜中看到,耶穌是“達味之子,由若瑟放入這個王朝,日後必成為以色列的默西亞”,但同時祂也是“亞巴郎及外邦女子的後裔,因此也必定是‘外邦人的光’”。

耶穌奉獻於天父,也是木匠的兒子

耶穌進入世界的情境和“所有人的兒子”都一樣。祂是“天主子,奉獻於天父,負有啟示祂的面容的使命”。耶穌在納匝肋也被稱為“若瑟的兒子”或“木匠的兒子”。這些稱呼在強調祂的雙重性質:“真天主和真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希望不是空話,應予以散發和播種

圖片:Vatican Media

“聖神是基督徒希望的源泉”,“如果教會是一隻船,聖神就是推動她的帆,使她在歷史的海洋中前行”。教宗方濟各12月11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向聚集在保祿六世大廳的信友們論述了“希望”的主題。這是教宗關於“聖神與新娘。聖神引領天主子民與耶穌、我們的希望相遇” 系列的最後一講。

教宗表示:“希望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我們希望事情進展更好的模糊願望:希望是一種信念,因為相信天主既許必踐。因此,希望也被稱為超性德行,因為它是天主所賜予的,而且有天主做擔保。”

散發和播種希望

教宗解釋,希望“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德行”,幫助事情延續不斷。比利時司鐸及神學家康布蘭(José Comblin)是曾在巴西服務的傳教士,為窮人獲釋放奮鬥一生,於2011年去世。教宗引用這位神學家的一段話,“聖神是窮人呼喚的起源,是賜給那些沒有力量者的力量”,祂“引領受壓迫的人民為獲得解放和得以充分實現而奮鬥”。因此,有信仰的人必須培養及滋潤希望。”

“基督徒不能滿足於擁有希望;也必須散發希望,成為希望的播種者。這是教會能給予全人類最美好的禮物,尤其在船帆似乎全都要落下的時刻。”

愛是福傳最有效的形式

接著,教宗提到伯多祿宗徒對初期基督徒提出的邀請,“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伯前三15-16)。教宗闡明,這是因為“並非論據的力量能說服人,而是我們曉得投入其中的愛”,這是“福傳的首要且最有效的形式。它向所有人開放”。

聖神使基督在教會內臨在及行動

在關於“聖神與新娘”的17次要理講授之後,教宗援引《默示錄》在結束語中聖神和教會向復活的基督發出的呼求“請來吧!”(廿二17),以及初期基督徒的呼求“Maràna tha!”,即“主請來吧!”,指出“這個呼喚和所表達的期盼在教會內從未消失”。

除了“期待基督的最後來臨”,也“期盼祂在教會現世旅程的處境中繼續來臨”。但“請來吧!”也是教會對聖神的呼求,許多讚歌和祈禱就是一例。教宗在此作了總結。

“耶穌復活後,聖神是基督真正的‘另一個我’,也就是祂的代言者,使祂在教會內臨在並行動。是聖神‘宣告未來的事’,並使人渴望和期待這些事。這就是為什麼基督與聖神不可分離,在救贖工程中也是如此。”

此外,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教宗為敘利亞呼求穩定、團結、和平及安全的恩典。教宗祝願不同的宗教為了國家的利益,能在友愛和相互尊重中並肩同行。

教宗說:“在這歷史的微妙時刻,我每天都在關注敘利亞正在發生的事。我希望他們能達成政治解決方案,沒有其它衝突或分裂,負責任地促進國家的穩定和團結。我祈願,賴童貞聖母的轉禱,敘利亞人民能夠在他們心愛的土地上和平且安全地生活,不同的宗教能夠為了這個飽受多年戰爭苦難的國家的利益,在友愛和相互尊重中並肩同行。”

12月10日,穆罕默德·巴希爾(Muhammad al Bashir)被任命為敘利亞過渡政府總理,任期到3月1日為止。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宣講福音意味著宣揚耶穌,而非自己

圖片:Vatican Media

宣講福音意味著傳達「有關耶穌的好消息,讓人認識祂聖死與復活的逾越奧蹟」。這固然是教會的福傳工作,但福音的宣講必須「依賴聖神」(參閱:伯前一12),信靠祂的德能(參閱:格前二4)。教宗方濟各12月4日主持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在關於聖神的要理講授中強調了上述要點。

當天上午,和煦的陽光照耀著聖伯多祿廣場。教宗乘坐白色座車繞場問候眾人後,繼續以聖神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談論聖神在教會宣講方面的角色。

教宗提醒眾人,宣講的不是自己,而是耶穌基督。他也叮囑講道者要言簡意賅。「很多時候,這些講道長達20分鐘、30分鐘。但是,拜託,宣講者必須傳達一個概念、一份情感,發出行動的邀請。講道超過8分鐘就會失去力度,人們聽不懂。」

福音的宣講

在要理講授中,教宗闡述了宣講的兩大元素:福音,也就是內容,以及聖神,也就是渠道。在內容方面,要記得耶穌和宗徒的宣講「也涵蓋了福音所衍生的一切道德義務,從天主十誡到愛的『新』誡命。但耶穌的行動才是宣講的核心」。

「如果不想要犯保祿宗徒所譴責的錯誤,也就是法律先於聖寵、事務先於信仰,我們如果不想要掉進這個錯誤,就需要始終以基督為我們做的宣講為起點重新出發。」

教宗強調,「任何福傳活動和教會革新意願的核心」,都必須是「最初的宣講」(Kerygma)。各種涉及道德的應用都以最初的宣講為基礎,而且我們必須時常回到最初的宣講,以不同的方式予以聆聽,然後不斷地去宣講(參閱:《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164號-165號)。

以聖神傅的油來宣講

再者,正如耶穌是天主的受傅者,在聖神的派遣下「向窮人傳報喜訊」(參閱:路四18),教會也必須如此。她必須依賴聖神來傳揚福音。

「以聖神傅的油來宣講,意思是廣傳我們信仰的理念、信理、生活和信念。意即聖保祿所寫的,依靠的不是『智慧動聽的言詞,而是在於聖神和祂德能的表現』(參閱:格前二4)。」

祈禱,而不宣揚自己

然而,要如何落實這一切?要怎樣信靠聖神呢?教宗回答道,首先是祈禱,其次是不要宣揚自己。

「聖神降臨在祈禱的人身上,因為經上寫道,『在天之父,有不將聖神賜予求祂的人嗎?』(參閱:路十一13)更何況是為了宣講祂聖子的福音而求!那些宣講而不祈禱的人,有禍了!他變成宗徒所說的那些『發聲的鑼或發響的鈸』(格前十三1)。因此,第一件取決於我們的事情是祈禱,求聖神降臨。第二件事則是不渴望宣揚我們自己,卻宣講主耶穌。」

教宗最後叮囑道,不渴望宣揚我們自己,尤其意味著「不要總是以我們所推動的牧靈活動為先、看重與自己名義有關的事務」。相反地,我們收到請求時,應該要「自願配合」團體的牧靈活動,或是託付於己的事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福音是「喜訊」,宣講時不可愁眉苦臉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1月2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省思了聖神的效果,也就是聖保祿宗徒所稱的「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五22)。

這一天,陽光燦爛,一萬多名信友聚集在廣場上,教宗和幾名兒童乘坐白色吉普車來到大殿前的石階上,後面尾隨著許多來自巴黎的少年,他們正在為領受堅振聖事做準備,大約上百名,年齡都在12歲上下。教宗坐下後,這些少年也坐在講台前,給接見活動增添了特別的色彩。

恩寵與自由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首先表明,當我們談聖神的效果時,也需考慮到在天主的恩寵與人的自由之間常有一種合作。聖神的效果與神恩不同,“神恩是聖神為了教會的益處隨其心願賜予所要賜予的人,聖神的效果則是恩寵與自由合作的結果”。

「這些效果常表達人的創造力,在人身上『信德憑著愛德行事』(迦五6),有時是以令人驚嘆和喜悅的方式進行。在教會內不是人人都能做使徒、先知、福傳者;但每個人都能且必須無區別地成為仁慈、忍耐、謙卑的人,以及和平的締造者而非戰爭的製造者。」

福音的喜樂有感染力

教宗援引《福音的喜樂》勸諭,提到喜樂。喜樂是教宗在要理講授中予以深化,也是他極為重視的一個課題。教宗說:「喜樂是一種滿足感,與曇花一現的滿足感不可同日而語,後者轉眼即逝,或者一時過後不能再令人滿足,甚至令人厭惡。福音的喜樂不僅不受時間不可避免的損耗,反而會因與他人的分享而倍增。有時會有悲傷的時刻,但與耶穌在一起,就有喜樂和平安。…… 青春、健康、氣力、幸福、友誼、愛……可能持續一百年,但不會再多了,很快就會過去。」

傳福音不可愁眉苦臉

教宗強調,是「心中的急切」催促我們去尋求和平、愛和喜樂。他以聖斐理伯內利為例,歷史上稱這位聖人為「喜樂的聖人」。教宗說:「他對天主的愛,有時似乎會讓他的心爆裂開來。在更圓滿的意義上,他的喜樂是聖神的效果。」他吩咐青年人不要有顧慮或憂鬱。

教宗又補充了這位聖人完全效法耶穌的一個獨特特徵,那就是他寬恕一切。教宗藉此再次提醒眾人,尤其是聽告解的人:天主寬恕一切,祂總是寬恕,這就是喜樂!

「這位聖人參與了1575年的禧年,他以實際行動豐富了禧年的慶典,去七聖堂朝聖,並在隨後保持了這個習慣。在他那個時代,他憑著喜樂成了一名真正的福傳者。『福音』一詞意即喜訊。因此,傳福音時不可板起面孔和哭喪著臉,而要帶著那發現寶藏和珍珠的人的喜樂。」

12月4日起,週三公開接見也將有中文讀經員

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作了此宣布:「下一週,隨著進入將臨期,公開接見活動要理講授的概要也將開始有中文翻譯。」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目前有意大利語讀經員,也有將教宗的話語翻譯成法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和波蘭語的讀經員。自12月4日起,也將有中文讀經員。

回顧歷史

今天在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網的門戶網站可以用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來閱讀消息。教宗的廣播電台中文節目部誕生於1950年,《羅馬觀察報》於1981年首次以中文印刷,當時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在出訪日本期間出人意料地用中文發言。2009年,聖座官方網站vatican.va也有中文頁面。至於《信仰通訊社》則是從1998年起用簡體中文刊登消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沒有二等基督徒,人人都有對眾人有益的神恩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1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論述關於聖神與教會的主題,特別講解了“聖神引領天主子民與基督相遇”的恩典。教宗表明:“聖神不僅用聖事及職務聖化領導天主子民,並以聖德裝飾它,而且把自己的恩寵‘隨其心願,分配給每一個人’(格前:十二,11)。”(《教會憲章,12》)

教宗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詳細解釋了聖神施展的“神恩行動”,提出界定何為“神恩”的兩個要素。首先,神恩“全是為人的好處”(格前十二7),為所有人的益處,為團體“服務”(伯前四10);其次,神恩是特別賜予“一個人”或“某些人”的恩典,不是以同樣方式賜予所有人,與成聖的恩寵、三超德,以及聖事不同,這些對於眾人而言都是相同和共同的。

在教會使命中的平信徒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多次引用《教會憲章》和聖保祿的話語,勉勵眾基督徒要重新發現神恩,因為“對平信徒,尤其是女性的提升的理解不僅作為一種制度上和社會學的事實,也在於其聖經上和靈性的層面”。教宗說:“平信徒不是聖職人員的外部合作者或輔助團隊,不是的。他們有自己的神恩和恩典,以這些為教會的使命做貢獻。”

慷慨奉獻的“普通”恩典

此外,教宗指出,神恩不是“驚人且非凡的才幹和能力”,而是“普通的恩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恩典,“如果受到聖神的啓迪並以愛具體地落實在生活環境中,它們就能獲得非凡的價值”。

“許多基督徒聽到談論神恩,就感到悲傷和失望,因為他們深信自己沒有任何神恩,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外,或是二等基督徒。不是的,沒有二等基督徒,每個人都有自己個人和團體的神恩。對於他們,聖奧斯定在他的時代就用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比喻作了回應,他對他的子民說:‘如果你愛,你所擁有的就不會少。事實上,如果你熱愛整體,其中的一切某個人都有,你也都有。’”

在愛內一個人的神恩也是所有人的神恩

因此,愛、仁慈,正如聖保祿宗徒所稱的那樣,是“更高超的道路”(格前十二31),因為“它使我愛教會,或使我愛我所生活的團體”。教宗表明,“在合一中,所有神恩,不只是其中的一些,都是‘我的’,如此一來,‘我的’神恩,即使似乎微不足道,也是所有人的,是為了眾人的益處”。總之,“愛德使神恩倍增;使一個人的神恩、僅僅一個人的神恩,成為眾人的神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如最初那樣,教會必須向萬民宣講福音

圖片:Vatican Media

「在每個時代,尤其是現在,教會的處境好似耶穌升天後不久的情況,必須向萬民宣講福音,但需等待來自高天的能力才能做到。不要忘記,在那個時候,正如《宗徒大事錄》所記載的,門徒們聚集在『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宗一14)身旁。」2024年11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的要理講授,當天省思了聖母與聖神的關係。

獨特且不可摧毀的聯繫

教宗表示:「雖然當時在晚餐廳還有其她婦女與聖母瑪利亞在一起,但聖母的臨在卻是獨特的,與其她婦女有所不同。因為在她與聖神之間存在一種獨特且永不可摧毀的聯繫,那就是基督自己。聖神藉著天主聖言、教會聖事和祈禱在教會中施展祂的聖化工程,另一個聖化途徑,則是經由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來實現。」

「在天主教傳統中,有這句格言,這個諺語:‘Ad Iesum per Mariam’,意思是『經由瑪利亞到達耶穌』。聖母讓我們看到耶穌,她向我們敞開大門,總是敞開著!聖母是媽媽,她牽著我們的手走向耶穌。聖母從不指向自己,聖母指向的是耶穌。這就是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經由聖母的手到達耶穌。」

以生活的天主聖神所寫的書信

教宗解釋:「倘若聖保祿宗徒稱基督徒團體是“我們供職所寫的基督的書信:『不是用墨水寫的,而是以生活的天主聖神;不是寫在石版上,而是在血肉的心版上』(格後三3),聖母瑪利亞作為首位門徒和教會的形象,她也是以生活的天主聖神寫成的書信。正因如此,她能被眾人所知及閱讀,即使是那些看不懂神學書籍的人、那些小孩子也能閱讀。耶穌說天國的奧祕啟示給這些人,卻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參閱:瑪十一25)。」

瑪利亞,聖神的新娘和門徒

接著,教宗重複聖方濟各獻給童貞瑪利亞的祈禱文,並強調其中的稱呼:「聖父的女兒、聖子的母親、聖神的新娘!瑪利亞與聖三的獨特關係無法用更簡單的言語來說明了」。教宗表示:「聖神的新娘一詞不應被絕對化,而應提取其中所含的真理,而且是非常美的一個真理。她是新娘,但她首先是聖神的門徒。她是新娘與門徒……。我們要向她學習,成為順從聖神啟迪的人,尤其當聖神建議我們『急速起身』去幫助需要我們的人時,更應如此,就像她那樣,在天使離開後立即起身。」(參閱:路一39)

如同一張白紙

教宗強調:「當瑪利亞接受成為耶穌的媽媽,並對天使說,『願照上主的意願成就吧』,彷彿聖母對天主說:『我在這裡。我是一張書寫板:任上主隨意書寫,讓萬有的主隨意塑造我。』」

回到今日現實,教宗指出:「可以說,瑪利亞將自己當作一張白紙奉獻出來,上主在這張白紙上能隨意書寫。如此一來,天主之母成了聖神在聖化工程中的工具。在關於天主、教會和聖德的滔滔不絕的言語和文字中,聖母提示我們的只有兩句話,眾人,包括最卑微的人也能在各種境遇中說出:我在這裡,以及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

「瑪利亞是向上主說‘是’的人,她以自己的芳表和轉禱敦促我們,每當我們處在需要聽命或需要克服試探時,也要向上主說出我們的『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祈禱時,聖神前來扶助我們

圖片:Vatican Media

「基督徒的祈禱不是人在電話的這一頭、對電話另一頭的天主說話,不是這樣的。是天主在我們內祈禱!我們通過天主向天主祈禱。」教宗方濟各11月6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鼓勵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當天他繼續以聖神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把焦點放在基督徒的祈禱上。

教宗首先表明,「聖神的聖化行動除了通過天主聖言和聖事以外,也表現在祈禱上」。正因如此,教宗要以這點展開當天上午的省思。

他指出,在基督徒的祈禱中,天主聖神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換句話說,祂是施予祈禱的那位,也是藉著祈禱被賜予的那位。」「我們祈求能領受聖神,我們領受聖神,好能真正地祈禱」。如此一來,我們以天主兒女的身份祈禱,不像奴隸那樣。

聖神與祈禱

教宗闡明,我們必須祈禱才能領受聖神。「關於這點,福音記載,耶穌明確地說:『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祂的人嗎?』(路十一13)」

教宗表示,我們的祈禱是我們唯一能影響天主聖神的力量,而聖神賜給我們真正祈禱的恩典。

如何祈禱

的確,我們不知道如何祈禱才好。教宗說:「是的,聖神扶助我們的軟弱,但祂做了更重要的事。祂向我們證明了我們是天主的兒女,並讓我們開口呼喊:『阿爸,父呀!』(羅八15、迦四6)」

教宗表示,在祈禱中,聖神展現出祂是「護慰者」,也就是為我們發聲、捍衛我們的那一位。祂在天父跟前並不譴責我們,而是捍衛我們。「即使我們的心對我們有所責備」,聖神依然提醒我們,「天主比我們的心大」(若壹三20)。

祈禱倍增

聖神不僅代我們轉求,更教我們如何為弟兄姊妹代禱。更有甚者,「祂教導我們轉求的祈禱」。教宗指出,祈禱「格外中悅天主,因為這是最不求回報、無私付出的事」。

教宗驚嘆地說道:「當每一個人都為所有的人祈禱時,誠如聖盎博羅削所言,所有的人也都為每一個人祈禱;祈禱倍增。」

隨著禧年的臨近,教宗最後鼓勵大家「與護慰者聖神一起,按照天主的旨意代我們轉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