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相信耶穌不是憑信念,而是因為祂改變我們的心

圖片:Vatican Media

「有些人作出了何謂熱愛福音的模範見證,其中首要的一位乃是保祿宗徒。」2023年3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關於使徒熱情的要理講授中論述了這個主題,並在下週三的同樣機會上繼續有關的省思。

「那時,猶太境內屬於基督的各教會,都沒有見過我的面;只是聽說過:『那曾經迫害我們的,如今卻傳揚他曾經想消滅的信仰了。』他們就為了我而光榮天主。」(迦一22-24)

教宗方濟各依照接見活動開始時誦讀的上述《迦拉達書》的段落,強調:「保祿對福音的熱忱是在他的皈依後出現的,這種激情取代了他過去對猶太教的熱衷。因此,他從對法律的熱衷轉變為對福音的熱忱、從想要摧毀教會轉為決意建設她。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教宗給出了答案。他說:「在保祿的情況中,促使他轉變的不是一種單純的思想或一種信念:是相遇,是與復活的上主的相遇,你們不要忘記,那改變一個生命的是與上主的相遇,對掃祿而言,與復活的上主的相遇改變了他全部的生命。」

教宗指出:「上主沒有消除我們的人性、我們的人格特徵,但讓我們整個的生命發生了轉變。正如保祿自己所言,『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格後五17)。」教宗又加上一句說:「與耶穌基督的相遇使你從內部轉變,使你成為另一個人。因此,成為基督徒不是一種裝飾,真正的轉變是在內心。這正是在保祿宗徒身上所發生的事。」

「對福音的熱忱並非理解或作學問的問題,你可以研讀你想學的全部神學,你可研讀聖經,所有這一切,以及成為無神論者或世俗人,這些都不是作學問的問題;在歷史上曾有許多無神論神學家,問題不在於此!作學問是有用的,但不促生新的恩寵生活;皈依則意味著經歷掃祿或保祿『跌倒和重生』的同樣路程,這是使他洗心革面、投身於使徒工作的起因。」

教宗邀請信友們:「注視自己的生活,捫心自問耶穌真的進入自己的生命中了嗎?進入自稱為基督徒的人的生命中了嗎?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即一個人努力遵循基督和教會的教導,但並沒有與基督建立一種真正的關係。這種事經常發生,我不說是一種沒有耶穌的基督信仰,但所信奉的是一個抽象的耶穌。不能如此!就如耶穌進入你的生命、進入保祿的生命那樣,耶穌一進入就改變了一切。我經常聽到對人的評論:『看看那個人,以前不怎麼樣,現在則是個好人。誰改變了他?是耶穌,他找到了耶穌。』」

教宗繼而問道:「你作為基督徒的生命有轉變嗎?如果耶穌沒有進入你的生命,這生命就沒有改變。你可能只是個徒有其表的基督徒。不能這樣,耶穌必須進入,這使你轉變,這就是在保祿身上發生的事。」

「此外,保祿在皈依前認為自己在天主前是義人,感到領受了迫害的權力,甚至屠殺的權力。當他意識到自己是個褻瀆者和施暴者時,就成了能夠愛的人。」教宗提醒信友們:「這段路程不是得救的自負心情,不是感到自己心安理得。有這種感覺的人,可能說自己是一個優雅的天主教徒,但優雅的天主教徒並非聖化的天主教徒。」

「真正的天主教徒、真正的基督徒是在內心迎接耶穌的人,耶穌轉變你的心。今天我向你們眾人提出這個問題:耶穌對我意味著什麼?我讓祂進入我心中,還是伸手在可觸及到的地方迎接祂,卻不讓祂進入更深處?我讓祂轉變我嗎?或是把耶穌只當作一種理念、一種向前進的神學。當一個人找到耶穌後就感到有一股熱火,就如保祿那樣,必須宣講耶穌、必須談論耶穌、必須幫助別人、必須行善,這正是激情。」

教宗最後表示:「誰把耶穌當作理念,就停留在基督信仰神學家的層面,這對得救恩沒有益處。願上主幫助我們找到耶穌、與耶穌相遇;願耶穌從內部轉變我們的生命,幫助我們去幫助別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福傳的首要途徑是見證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22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活動開始前,教宗與幾名兒童乘坐白色吉普車抵達大殿前的石階上,受到佛羅倫薩地區團體揮旗擊鼓的熱烈歡呼。教宗繼續以福傳的熱情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這次依照先教宗聖保祿六世的《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的教導,特別論述了福傳的首要途徑:見證。教宗稱這道勸諭是“在當代世界中福傳的大憲章”。

教宗首先表示,沒有見證就無法傳福音。所見證的乃是與道成肉身、在祂身上完成救恩的耶穌基督的個人相遇。見證必不可少,首先因為世界需要“宣傳福音者向自己講論他們所認識及熟識的不可見的天主”。(《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76號)這並非傳遞所謂關於天主的一種意識形態,或一種教義,不是的。所傳遞的是信仰在我生命中的體現:這就是見證。

此外,“現在的人寧願聽信見證……,即便他聽信宣講人,也是因為他是見證人”。(同上:41號)因此,為基督作見證是“福傳的首要方法”(同上),以及“為使福傳發生效力的一個基本重要的條件”(參閱:76號)。然而,基督信仰生活的見證必須受到信德的光照。教宗解釋,這信德“改變我們,改變決定我們選擇的關係、準則和價值”。見證“不能撇開所信、所宣講,以及所生活之間的一致性”。

“一個人如果所信和所生活出的彼此和諧,他就令人相信,即他如何相信及如何生活。許多基督徒只說自己相信,做的卻是另一套,好似他們不是基督徒。這是虛偽。見證的反面是虛偽。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這人每個主日都去望彌撒,之後卻如此如此地生活’。的確,這是反見證。”

接著,教宗用保祿六世在那道勸諭中的提問,說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回答這三個基本重要的問題:‘你相信你所宣講的嗎?你根據你所相信的度生活嗎?你宣講你所生活的嗎?’(參閱:76號)我們不能滿足於不費力、已經包裝好的回答。我們必須接受在尋找中甚至是不穩定的風險,完全信賴聖神的行動,祂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施展作為,推動我們總是去跨越:跨越我們的邊界,跨越我們的障礙,跨越我們的限度,任何類型的限度”。

教宗指出,基督徒生活的見證也體現在“走成聖的道路”。不過,“成聖不是專為少數人保留的,不是的;成聖是天主的恩賜,要求受到接納並為我們和他人結出果實。我們蒙受天主的選擇和愛,我們必須將這愛帶給別人”。

教宗也強調,“福傳的對象不僅是他人,不僅是那些信奉其它信仰或無信仰的人”。而“我們自己、信仰基督的人及天主子民的活躍成員”也應接受福傳。“為了作出這個見證,教會本身‘也要從自己接受福音開始’(同上:15號)。如果教會自己不接受福傳,就成為博物館的一件展品。相反,那使她不斷更新的,正是自身接受福傳”。

此外,教宗也談到教會與當代世界的關係,指出天主聖言是滋養世界的種子。 “教會接受福傳是為了傳福音,這是個由聖神引領的教會。她蒙召在一個要求嚴格、不斷皈依和更新的旅途上行走”。這也需要“有能力改變理解的方式,活出她在歷史中作為福傳者的臨在,避免躲入被‘一向如此’的邏輯保護起來的地帶”。

“這就是說,教會與當代世界在對話中相遇,與當代世界對話,但每天都與上主相遇,與上主交談,讓聖神進入,祂是福傳的主角。沒有聖神,我們只能為教會做廣告,而不是傳福音。是聖神在我們內,是祂推動我們去傳福音,這是天主子女的真正自由。”

最後,教宗再次邀請眾人“閱讀或再次閱讀《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這道勸諭於1974年的世界主教會議召開後發表,專注於福傳。教宗稱這是保祿六世“為傳福音留給我們的遺產”,他的這位前任在這道勸諭中提到,“對教會而言,傳福音乃是將喜訊帶到人類的所有階層,以其影響從內心轉變,使同一人類面目一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是謙遜的使徒,而非虛榮的攀附者

圖片:Vatican Media

宗徒傳下來的傳教使命「攸關每一個基督徒」,這意味著領受派遣去傳教,如同那些被耶穌派遣到各地福傳的使徒們那樣。教宗方濟各3月15日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如此解釋道。這是第七次以「福傳的熱情」為主題的公開接見要理講授,教宗當天闡述了在當今世界做傳教使徒的意義。

福音記載:「主另外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祂前面,到祂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路十1)教宗指出,他們被稱為使徒,因爲耶穌「派他們從事傳教使命」。聖保祿則在信中稱自己「蒙召作宗徒,被選拔為傳天主的福音」(羅一1)。

教宗表示,十二宗徒和聖保祿的見證今天邀請我們省思自己的選擇、抉擇。「這一切取決於天主白白的召叫;天主也揀選我們去服務。這些服務有時看似超過我們的能力範圍,或者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所領受的召叫,有如白白賜下的恩典,需要不求回報的回應。」

如此召叫關乎每一個人,包括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和平信徒在內,因此這是個共同的召叫。每個人蒙召「積極地發揮創意來履行自己的使徒任務」。教會裡有各式各樣的職務,但是使命卻是一致的。

關於這點,教宗引用梵二文獻《教友傳教法令》,說:「基督授予了宗徒們及其繼位者以祂的名義和祂的權力訓誨、治理和祝聖的職務。但是教友,由於他們分享基督為司祭、先知和君王的職務,他們各按其身份在教會裡、在世界上,也執行者全體天主子民的使命。」(第2號)

談到這使命的價值,教宗說:「在使命一致的框架中,神恩與職務的差異不該在教會內製造特權階級:這裡沒有升遷晉級。如果你概念中的基督徒生活等同於加官進爵,高高在上指使他人,因為成功地爬到高位,那麼這不是基督信仰。這是純粹的外教文化。」

「雖然由於基督的意願,某些人被立為他人的導師、分施奧蹟、人的管理者,可是論地位,論全體信友共有的建設基督奧體的工作,在眾人中仍存在著真正的平等。」(梵二文獻《教會憲章》,第32號)教宗強調,「我們都是為他人服務的基督徒。人人是平等的,我們是平等的。耶穌對每個人的召叫,包括祂對那些看似身居高位的人的召叫,是服務。服務他人,虛懷若谷」。

「天主的召叫是朝拜天父、愛團體,以及服務」。教宗闡明,這就是做使徒的意義,這就是宗徒們的見證。

因此,我們應當從人人平等的前提出發,「重新思索我們的關係中許多對福傳至關重要的面向」。教宗邀請每個人反省自己的話語是否會「傷害人們的尊嚴,從而破壞關係」。我們也要反省對話與聆聽的能力,「好能理解他人的理由」。

教宗最後敦促眾人「遠離虛榮、職位的虛榮」,並要思索自己如何活出洗禮的聖召,如何在「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裡做使徒,也就是:為他人服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所有受洗者都參與教會福傳的使命

Photo by Vytautas Markunas SDB on Cathopic.

「每個受洗的人,都在教會的使命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這是教宗方濟各在3月8日週三的例行公開接見活動中要理講授所強調的。教宗繼續以「福傳的熱情」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著重講解了福傳的教會面向。

教宗強調:「宣揚福音不是互不相干的個人使命,而是為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信仰的共同服務,必須完整地把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教宗解釋:「傳播福音的熱忱與教會的幅度不可分割,因為教會保護基督信仰訊息免遭歪曲,不順從於世俗的利益及思維方式。」

於是,教宗提到梵二大公會議《教會傳教工作法令》的教導,強調所有福傳都源自於天主聖父的無限聖愛,這份愛藉著聖子和聖神的使命傾注於世。教會的使命就是將這救贖之愛傳到天涯海角。

傳教門徒

「作為傳教門徒,所有受洗者都蒙召效法基督自我犧牲奉獻的愛,發揮創意為祂聖言的真理及其修和的力量作出令人信服的見證。每位門徒傳教士的使徒熱忱非常重要,因為在塵世旅途中福傳的天主子民當中,沒有主動和被動主體的區分。」

教宗引用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說:「所有受洗者,無論他們在教會內有何職位、有何信仰培育水準,都是福傳的執行者。」(《福音的喜樂》,120號)「所有受洗者都參與了教會的使命,並在教會的使命中參與了基督君王、司祭和先知的使命。」

新的見證方式

接著,教宗引用《教會傳教工作法令》解釋:「這個使命雖然為了環境其執行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本質上在任何地區及環境中,都是不變的」(第6號)。教宗提醒:「這邀請我們不要變得硬化或僵硬。信友的傳教熱忱表現在他們發揮創意探求宣講和見證的新方式,與基督所承擔的受傷人類相遇的新方式,以及為福音和人類服務的新方法。」

教宗呼籲信眾回歸到天父的大愛及聖子和聖神的使命中,不要把自己封閉在個人安逸不動空間中。教宗說:「這讓我們承認我們蒙召獲得圓滿生命的禮物是白白得來的,並為此讚美和感謝天主。」

最後,教宗敦促在場的所有信眾更充分地生活出他們所領受的恩典,並與他人分享。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讓我們以聖神為起點重新出發

圖片:Vatican Media

在2月22日週三的例行公開接見活動中,教宗方濟各繼續他關於「福傳的熱情」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強調聖神在傳福音中的中心地位。

教宗引用《瑪竇福音》結束語中的一句話展開他的講解:「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瑪28:19)

聖神是「傳福音的發動機」

教宗首先反省這句話的第一個動詞「去」。他說:「當耶穌對祂的門徒說這話時,祂不僅僅是在傳達一句話,而且同時也在遣發聖神。聖神是傳福音的發動機。那麼,談到福傳使命,聖神帶給我們什麼力量呢?」教宗強調:「我們蒙召不是要灌輸思想,不是勸人改變信仰,而是為使人成為門徒,也就是說,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耶穌,自由地認識和愛慕祂。」

聖神在初期的教會

接著,教宗講到聖神在初期教會中的作用,正如《宗徒大事錄》中所記述的那樣。教宗說:「聖經的這卷書的主角不是伯多祿、保祿、斯德望或斐理伯,而是聖神。」他講到聖神在初期教會團體的一場辯論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宗指出:「當時的基督徒針對皈依基督的外邦人分別抱持兩種見解:一群人主張他們該遵守梅瑟法律的人,另一群人則主張他們不必遵守梅瑟法律的人。」(參閱:宗十五)

「如何解決困境?」教宗說:「他們本可能在傳統與新穎創新之間尋求一種良好的妥協:一些法律得到遵守,而另一些則忽視不管。然而,宗徒們並沒有依循人性的智慧,尋求彼此之間關係的平衡,而是依從了聖神的工作。”“儘管傾向和意見各不相同,但他們並沒有分裂,而是一起聆聽了聖神。」

呼求聖神

隨後,教宗提醒道:「作為教會,我們可以有明確規定的時間和空間,組織良好的團體、機構和運動,但如果沒有聖神,一切都只是沒有靈魂的軀殼而已。如果教會不向聖神祈禱並呼求聖神,她就會陷入自我封閉,陷入毫無成效且令人筋疲力盡的的辯論,陷入叫人疲憊不堪的兩極分化中;與此同時,使命的火焰逐漸熄滅。」

最後,教宗向在場的所有信眾說:「親愛的兄弟姐妹們,作為教會,讓我們從聖神那裡出發、重新啟程。」

教宗鼓勵每個信友在心中反省:「我是否呼求聖神?我是否向聖神祈禱?我接受祂引領嗎?」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以我們的溫順宣講天主的臨近

「福音宣講的要訣在於像羔羊那樣溫順及良善地一起前行,不依靠世俗,宣揚天主臨近了、祂愛我們,因為成為天主子女的喜樂應與還不認識祂的弟兄姐妹分享!」教宗方濟各2月15日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以「福傳的熱情」為題的要理講授中,闡述了上述思想。他說:「如同門徒們那樣,我們的宣講源自與上主的相遇,若不去宣講,與祂的關係就不會加深。」

教宗本次要理講授從「首批門徒」談起。依照《瑪竇福音》的記述,耶穌「叫來他們,讓他們與祂在一起,以便去宣講」(參閱:瑪十1)。教宗解釋:「耶穌的話並不矛盾,因為對耶穌而言,不停留就不能前往,沒有前往就不會有停留。我們注意到,在《福音》中,耶穌還未等門徒們準備完畢就派遣他們,在召叫了他們不久後,就馬上派遣他們!可見傳教經驗是培育的一部分。」

在耶穌「派遣傳教的訓誨」中,教宗提取3個方面:為何宣講、宣講什麼,以及如何宣講。

「為何宣講」

「『為何宣講』在於耶穌的這句話:『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8節)事實上,我們沒有功勞卻白白領受恩典,能遇到耶穌、認識祂、發現被愛並得救。這如此大的恩典我們不可自己獨享,而是感到需要將之傳出去;不過,應以同一個風格白白地予以傳揚。」

「宣講什麼」

接著是「宣講什麼」?耶穌吩咐門徒們:「你們在路上應宣講說:天國臨近了。」(7節)教宗強調:「這就是首先和全部宣講的內容:天主臨近了。天主是親近、溫柔和慈悲的主。」

「我們在宣講時往往邀請人做些事,這很好;但我們不可忘記,最主要的訊息是天主親近我們。親近、慈悲和溫柔。接受天主的愛是件更難的事,因為我們希望自己總是位於中心,做主角。我們更傾向於做事,而不是接受塑造、更願意說而不是聆聽。」

然而,教宗提醒:「若將我們的所做所行放在首位,主角仍然是我們自己。相反地,宣講必須把天主放在首位,把讓其他人有機會接受祂、發現祂的臨近放在優先位置。」

「如何宣講」

第三個是「如何宣講」。教宗說:「這是耶穌多費口舌的一個方面,實質性的風格在於見證。這牽連整個人,即大腦、心靈和雙手。耶穌對門徒們說:『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中。』(16節)祂沒有要求我們曉得如何對付狼群,即能夠爭辯、反擊和自衛。」

「我們的表現則是:成為顯要、人數眾多及有威望的團體,世界將會聽從我們並尊重我們。不是的,『我派遣你們好像羊、好像羔羊』。耶穌要求我們如此,成為溫順和純潔的人,肯犧牲;這其實就是羔羊的表現:溫順、純潔、肯奉獻。耶穌善牧將能認出祂的羔羊並保護他們免受狼群的侵害。」

相反地,「喬裝成狼的羔羊被揭穿並被撕爛」。教宗引述金口聖若望的彌撒講道,說:「只要我們是羔羊,我們就會得勝,即使我們被眾多的狼包圍,我們也會戰勝牠們。但如果我們成為狼,我們就會被擊敗,因為我們將失去牧人的幫助。祂不牧養狼,而是牧養羔羊。」

此外,耶穌也吩咐門徒們去傳教時「不要」帶的東西:「你們不要在腰帶裡備下金、銀、銅錢;路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也不要穿鞋,也不要帶棍杖。」(9-10節)教宗解釋:「這就是說不要依靠物質上的保障,走在世界上卻不依戀世俗,應抱持簡樸的風格。事實上,對教會而言,墮入世俗是件最糟糕的事。」

「因此,這就是宣講的方式:彰顯耶穌重於談論耶穌。最後是一起行走:上主派遣所有的門徒,但沒有一個人單獨前往。使徒教會在整體上是一個傳教的教會,且在傳教中找到她的合一。因此,像羔羊那樣溫順及良善地一起前行,不依靠世俗。這是宣講的關鍵所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感謝天主讓我如願訪問非洲兩國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2月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回顧了他上週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南蘇丹的牧靈訪問的一些重要時刻。教宗特別感謝天主讓他如願以償訪問了這兩個國家。

教宗首先表示,「我感謝天主讓我進行這次渴望已久的旅行」。他所探訪的剛果人民是「一個幅員遼闊國家的守護者。這片土地資源豐富,卻因戰爭而流血,這戰爭持續不斷,因為總有人在挑起戰火」。教宗也表示很高興與聖公會坎特伯里總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和蘇格蘭教會領導人格林希爾茲(Iain Greenshields)一起在南蘇丹進行了「和平朝聖之旅」。「我們一起見證了在多元性中合作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如果同樣信仰耶穌基督,則更是如此」。

關於在剛果的訪問,教宗談到他在首都金沙薩的日子,指出他在那裡給予的訊息,目的是要保護這個寶貴的國家免受紛爭、暴力、貧困和剝削的折磨。教宗特別談到與該國東部地區的暴力受害者的會面,說道:「多年來,在經濟和政治利益的操縱下,武裝團伙之間戰爭不斷,導致該地區四分五裂。⋯⋯人們生活在恐懼和不安全之中,成為非法交易的犧牲品。我和他們一起對暴力和認命說『不』,對和解和希望說‘是’。」

接著,教宗提及他與剛果青年和要理教員,以及神父、執事、修會會士、度奉獻生活者和修生一起度過的時光。他說:「我敦促他們成為子民的僕人,見證基督的愛,克服三種誘惑:精神上的平庸、世俗的舒適,以及膚淺。”教宗也記得與剛果主教們分享牧職服務的喜悅和疲憊。我邀請他們接受天主關懷的安慰,並以天主聖言的力量成為子民的先知,成為祂憐憫、關懷和溫柔的標誌!」

隨後,教宗把思緒轉到了南蘇丹首都朱巴,指出這次訪問具有非常特殊的特徵,強調:「這次訪問是一次和平的大公朝聖之旅,稱其為幾年前已開啟的旅程的終點:我們於2019年在羅馬與南蘇丹政府當局會面,承諾克服衝突並建設和平。」

教宗說道:「不幸的是,和解進程沒太大的進展。新生的南蘇丹是舊的權力和較量邏輯的受害者,這種邏輯產生了戰爭、暴力、難民和國內流離失所者。」教宗強調:「訪問南蘇丹的大公特質特別反映在與聖公會、蘇格蘭教會的弟兄姊妹共同祈禱的時刻。」

「在像南蘇丹這樣衝突不斷的現實中,大公合一的記號極為重要,因為很遺憾地,有些人濫用天主的名字來為暴力和侵犯做辯解。」教宗回顧道:「南蘇丹是一個擁有約1100萬居民的國家,其中有200萬人因武裝衝突而在國內流離失所,還有同樣多的人逃往鄰國。」為此,教宗希望探訪這大批的國內流離失所者,聆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感受到教會的關懷。教會和眾多秉持基督徒精神的組織,多年來一直在救助國內流離失所者的第一線奮鬥。

在談到婦女在國家和平進程中的作用時,教宗說:「我向婦女們講話,她們是能改變國家的力量;我鼓勵所有人都成為一個沒有暴力,和解與和平的新南蘇丹的種子。」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並沒有寄希望於偉大而有權勢的人,卻是寄希望於弱小而卑微的人。這是天主的行事風格。」

在結束講話時,教宗邀請在場人士:「讓我們祈禱,願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南蘇丹,以及整個非洲,愛、正義與和平。」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
教宗方濟各剛果及南蘇丹
使徒之旅資訊

教宗公開接見:每一天都是天主恩寵的時刻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使徒熱忱」為主題進行要理講授。教宗強調,對於基督的跟隨者來說,每一天都是「恩寵的時刻」和新機會。

教宗反思了耶穌「這位宣講的典範」如何傳達祂的訊息。他指出:「在納匝肋的會堂,耶穌開始公開宣講福音時,完全應驗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祂來『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宣布上主的恩慈之年』(參閱:路四18-19)。耶穌的宣講傳遞出一些本質的要素,特別是喜樂、自由、光明、治癒和驚異。談論耶穌時,人會不由得充滿喜樂,因為信仰是一個值得分享的美妙的愛情故事。」

教宗強調:「為耶穌作見證,以祂的名義為他人做些事,見證一個如此美妙的恩典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相反,如果缺乏喜樂時,福音就傳不出去,福音就其本質而言是喜樂的宣告。一個憂愁的基督徒可以談論極其美好的事物,但如果他所傳報的喜訊不快樂,那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的。正如先知所預言的,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一個救恩的訊息。它帶來具有感染力的喜樂、真正的自由、作為天主心愛的兒女在靈性生命方面重生的應許,以及從罪惡和死亡的奴役中得到徹底醫治。」

教宗鼓勵:「我們這些信仰耶穌並體驗過祂的聖言轉變的力量的人,蒙召不僅要感謝這奇妙的恩典,還要與他人自由快樂地分享這恩典。對於基督的跟隨者來說,每一天都是“天主恩寵的時刻”和一個新的機會去見證天主的慈悲、寬恕和在耶穌內的新生命的福音。」

接著,教宗強調:「當我們走向天主祈求寬恕時,天主就會寬恕一切,天主是如此偉大!祂一直在等著我們。為了迎接上主,我們應該變成內心神貧的人。」

最後,教宗敦促所有信友轉向耶穌,承認我們自己不會達至圓滿。教宗說:「如果我們謙卑地表示我們需要耶穌,祂就會陪伴我們與我們同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惦念離開祂的人,牧者也不該遺棄近人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福傳的熱情,即使徒熱忱」為主題進行要理講授。教宗強調:「耶穌是宣講的模範。基督不僅有永生的話,也使祂的生命成為聖言。在耶穌每天的生活中,祈禱、與父的密切關係佔據首位。祂受父的派遣來到我們當中,為我們履行使命。」

教宗指出一個描繪耶穌生活型態的圖像,說:「耶穌親自提供了這個圖像,稱自己是善牧,是『為羊捨掉自己性命』的那一位(若十11)。這就是耶穌。事實上,做牧人不僅是一份工作,需要付出時間和很多心血;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每天24小時、與群羊生活在一起、在牧場上陪伴他們、與群羊睡在一起,以及照顧最弱小的羊。換言之,耶穌不是為我們做某些事,而是給了我們全部,為我們捨掉性命。祂有一顆牧放的心(參閱:則卅四15)。祂牧養我們眾人。」

教宗提到:「為了用一個詞來概述教會的行動,我們經常用『牧靈』一詞。為了評估我們的牧靈工作,我們必須與模範,即與耶穌這個善牧對照。首先,我們可以問自己:『我們是否效法祂飲用祈禱泉源的水,好讓我們與祂的心一致呢?』效法耶穌,正如肖塔爾(abate Chautard)院長所言,是『各種使徒工作的靈魂』。耶穌親自明確地對祂的門徒說:『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若十五5)。」

教宗接著表示:「如果我們與耶穌在一起,就會發現祂的牧者之心總是為迷途、丟失、遠離的人操勞。而我們呢?對待有點難對付的人或與我們有點難處的人,我們的態度經常是:『這是他的問題,讓他自己處理吧。』然而耶穌從未這麼說,絕對沒有。是祂去尋找這樣的人。祂如此對待所有的人、所有邊緣化的人和罪人。祂正是因此而遭到指責:與罪人在一起,因為祂正是將天主的救恩帶給罪人。」

善牧愛所有的人,願意拯救迷失的人。教宗強調:「天主不是在注視祂的羊群的圍欄,也不威脅他們,不讓他們離去。如果一隻羊離去並丟失了,天主不捨棄他,而是去尋找他。天主因離開的人而難過,為他哭泣,而且更愛他。若我們遠離上主的心,祂會難過。祂因多少人不知道祂的愛的美妙和祂擁抱的溫暖而傷心。然而,面對這種痛苦,天主沒有封閉自己,而是去冒風險:祂放下處在安全中的九十九隻羊,冒著危險去尋找唯一失去的那隻羊,做如此冒險,甚至不理智的事,但這符合祂牧者的心。祂惦念離去的人、記掛所有離開祂的人,這就是在耶穌心中從不間斷的掛慮。而我們一聽說有人離開教會,我們會說什麼呢?『他自己看著辦吧!』不行:耶穌教導我們要惦記著離開我們的人;耶穌沒有惱火或怨恨,而是一直惦念著我們。耶穌記掛著我們,這就是天主的熱忱。」

教宗問道:「我們是否有同樣的情感?我們可能會把那些離開羊群的人視為對手或敵人。這些人在學校、工作環境、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會遇到,我們為何不考慮把這當作見證的美好機會,讓他們感受到天父愛他們、從未忘記他們的喜悅?」

教宗解釋:「這不是勸人改變信仰,不是的!這是讓他們聽到天父的聖言,好能一起行走。福傳不是勸人改變信仰,這樣做是非基督徒的行為,不是信仰,也不是傳福音的事。」

教宗最後總結道:「牧者的心向他人敞開並接近所有的人。若沒有這種揪心和去冒險的愛,我們就只能牧放我們自己,而不是羊群。我們的生命若沒有這種揪心和去冒險的愛,就不對勁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傳教使命是基督信仰生活的氧氣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始新一輪的要理講授,主題為「福傳的熱情」,也就是「使徒熱忱」。教宗表明,這對基督徒生活和教會是一個迫切和關鍵的主題,因為教會始於傳教、蒙召做傳揚耶穌的見證人,將祂的光散播至地級。教宗也強調,福傳並不是勸人改變信仰,兩者不同。

然而,走出去向他人宣講福音的心火也會減弱。這個願望有時會黯然失色,基督徒成了封閉的人,不再關注別人。教宗表示:「基督信仰生活一旦失去福傳的視野、宣講的視野,就會生病:自我封閉、以自我為準則、畏怯退縮。若沒有使徒熱忱,信仰就枯萎。傳教使命則是基督信仰生活的氧氣:使它強健並得到淨化。」

為「重新點燃聖神願在我們心中永遠燃燒的熱火」,教宗講解了《福音》中關於瑪竇宗徒蒙召的情節(瑪九9-13)。「依照聖史瑪竇本人的記述,身為稅吏的瑪竇受眾人鄙視、被視為通敵者和背叛人民的人,耶穌卻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個人。」教宗強調:「『看』這個字,即耶穌慈愛的目光接近那個罪人。一切從那裡開始,耶穌不看他是個稅吏或罪人,而是深入實質,抵達這個人。我們也能詢問自己:我們看別人的目光是怎樣的?多少次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缺點,而非他們的需求;多少次我們因別人的所為或想法就給他們貼上標籤!甚至作為基督徒,我們也想知道:這是我們的人或不是我們的人?耶穌的目光不同:祂總是以仁慈和寵愛的目光注視每一個人。基督徒必須如基督那樣,尤其像祂那樣注視所謂『遠離的人』。」

教宗繼續表示:「瑪竇回應了耶穌的目光,完成一個動作,起來跟隨了耶穌。」教宗解釋:「『起來』這個福音中的細節很重要,因為這表示瑪竇脫離了權力。在那個時代,坐著的人對站在他面前的人具有權威,耶穌給瑪竇打開“服務的視野。這是基督的所行,對基督徒極為重要:我們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作為教會,是坐著等候人們來,還是曉得起來,與他人行走、去尋找他人呢?這種說詞不是基督徒的態度:『他們該當來,我在這裡,他們要來。』不能這樣,你應去尋找他們,你應走出第一步。」

教宗接著問道:「瑪竇行動起來,但要做什麼?我們會想,也許他要有新的經歷。相反,這位未來的門徒回到自己家中,正如《路加福音》的記載,他『擺設了盛宴,有許多稅吏和其他的人,與他們一同坐席』(路五29)。瑪竇回到他的環境,但他改變了,與耶穌一同返回那裡。他的使徒熱忱並非在一個全新、純淨和理想的場所開始,而是以他所生活和所認識的人那裡為起點。」

「這正是傳給我們的訊息:我們不必等著成了完人和跟隨耶穌走了很長的路後才為祂作證;我們的宣講要從今天、在我們所生活的地方開始。這並非開始設法說服別人,不是去說服,而是每日見證那注視我們、讓我們重新站起來的愛的美妙。正是這美妙傳播使人信服的美好,不是我們,是上主自己。我們只是宣揚上主的人,不宣揚我們自己,也不宣揚一個政黨、一種意識形態。」

說到這裡,教宗提到本篤十六世的有關教導:「教會不勸人改變信仰,而是憑著吸引力而得以發展。」接著,教宗講述了在阿根廷的一家醫院發生的事:「一群韓國修女來到那裡,她們不會說西班牙話,卻立即贏得了病人的愛戴,因為她們以自己的行動和目光傳揚了耶穌。」

教宗最後表示:「這就是吸引力,與勸人改變信仰截然相反,這有吸引力和喜樂見證”的目的,乃是將耶穌的愛帶給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