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輝總主教解釋「慈悲禧年」

期待已久慈悲禧年終於開始了!您會怎樣把握這難得的盛事,去為自己的靈魂獲得更多恩寵?自1300年第一次召開禧年後,這是普世教會的第30個禧年。通常禧年每25年慶祝一次,但為了信眾的益處,教宗也會偶爾為特別事情召開「特殊禧年」。這禧年是以慈悲為主題,是要提醒我們,正如天主對我們慈悲,我們也應該這樣做。

早前十月,我在羅馬進行了為期三星期的採訪,為關於家庭的世界主教會議作了實地報導。期間有幸聯絡上韓大輝總主教,他雖然工作繁忙,但也樂意接受我們的訪問。我特意為他想出一系列不同題目的問題,意想不到地,他竟願意全部回答。我們已播放了第一部份的訪問,訪問中總主教以國語為我們解釋有關慈悲禧年的意義。請細心觀賞。

我本人其實於2011年,特地前往羅馬參加他的晉牧典禮,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內前排位置,親眼目睹首牧本篤十六世向韓大輝神父覆手的一刻,這真是刻骨銘心。這是中華教會的一個歷史性時刻,因為從未有任何中國人在羅馬教廷中擔任過主教級的職位。作為萬民福音部秘書長,他真是身負重任,而我也會在第三部分的訪問中詳盡解釋。

《羅馬牧聲:韓大輝總主教專訪》第二部份的主題是關於家庭。

《國家地理》雜誌最新一期以聖母作主題


著名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2015年12月英文月刊以聖母瑪利亞作主題,探討為何她的樣貌在世界各地也可找到,為何人們慶祝她的事蹟。

以「童貞瑪利亞怎樣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女人」(How the Virgin Mary Became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Woman)為題,這期雜誌的主題報導首先講述聖母1981年在波黑默主哥耶(Medjugorje)村的顯現事蹟,吸引了三千萬朝聖者到訪。【注:默主哥耶聖母之顯現尚未被教會確認】記者與一些美國朝聖者同行,在默主哥耶訪問朝聖者的經歷。其中一位朝聖者稱他於2000年被確診癌症,醫生告知他只會有數月生命,但他來到默主哥耶聖雅各伯堂念經後,心理上感覺到完全抒懷。翌日他請求一位神視者為他祈禱,他感覺全身發熱,流汗。一週後回美國進行覆診時,發現他的腫瘤完全消失。自此,他時常返回默主哥耶向耶穌和祂的聖母謝恩,這次是他第13次。

文章講述聖母在新約的地位,然後公元431年厄弗所大公會議確認聖母的超然地位。當教宗方濟各被問及聖母的意義時,他稱:「她是我的母親。」回教徒也確認聖母是最神聖的女人。

在這二千年裡,聖母無所不在。足球員依靠聖母的轉禱。墨西哥瓜達露貝聖母是眾多女性形象中複製最多的。葡萄牙花地瑪、愛爾蘭諾克、法國露德當地每年吸引數百萬朝聖者,幫助了該國的旅遊事業和就業機會。最著名的藝術家也為聖母創造了不同的藝術品或建築物。詩詞、禮儀和音樂也以聖母作為靈感。億萬人的心靈,不論他們是否被孤立或遺忘,也依賴著聖母。

請參閱全文【英文】

被確認或未被承認的聖母顯現地方

被確認或未被承認的聖母顯現地方(歐洲)

十一月十二日: 聖若撒法 主教殉道 紀念日

十一月十二日:聖若撒法 主教、殉道 紀念日
(台新譯:聖樂山)
Memorial of St. Josaphat, Bishop and Martyr

聖若撒法(St. Josaphat Kuntsevych)是一位東方禮烏克蘭教會的隱修士、總主教,為了教會合一而犠牲性命的殉道者。

聖若撒法原名若望,約1580年出生於弗拉基米爾(當時屬於波蘭,現時位於烏克蘭境内),父母是正教教徒。1596年,大部份正教徒與羅馬天主教會共融,若撒法也是其中之一。他們可保留大部份禮儀和傳統,統稱為「東方禮天主教會」。1604年,加入了聖巴西略隱修會,取名若撒法。他的神聖芳表廣爲人知,許多人遠道而來探訪這年青隱修士。超過六十人加入了隱修會修道,全因他的影響。1609年,若撒法晉鐸,及後成爲多間隱修會的院長。1617年,若撒法被祝聖為波羅克助理總主教,翌年3月繼任爲正權總主教。在他任内,若撒法召開教區會議,更新教區的生活,努力推動教會的合一。

可是,對於那些沒有與天主教會共融的正教徒,他們對若撒法倍加仇恨,誣捏他將把教會拉丁化。1623年11月12日,若撒法於威德比斯城進行牧靈探訪時,在住所被正教徒和立陶宛的新教徒包圍。他們闖進屋內,狠狠地把他打死,把他的赤裸身體拖到廣場,然後掉進河中。

短短20年後,教宗把他冊封為真福品,直至1867年被教宗比約九世冊封為聖品。他的遺體現存放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內的聖巴西略祭台下。

聖若撒法,為我等祈!

十一月十一日: 聖瑪爾定‧都爾 主教 紀念日

十一月十一日:聖瑪爾定‧都爾(台新譯:都爾聖瑪定) 主教 紀念日
Memorial of St. Martin of Tours, Bishop

聖馬爾定(St. Martin of Tours)於公元316年左右生於位於現時匈牙利的潘諾尼亞(Pannonia),雙親是教外人,父親鼓勵他度軍旅生涯。馬爾定少年時與基督福音相遇,後來逐漸克服種種困難,加入了望教者團體,準備接受聖洗。大約二十歲時領受了聖洗。由於還必須留在軍中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因此他開始在軍中為他的新生活作證:他尊重每個人,諒解每個人,對待他的僕役猶如兄弟,避免庸俗的娛樂。

馬爾定退役後,前往法國普瓦捷(Poitiers),投靠那裡的主教聖依拉略(St. Hilarion)。這位主教後來祝聖他為執事和司鐸。然而馬爾定卻嚮往隱修生活,於是和幾位徒弟在利居熱(Liguge)創立了歐洲最古老的隱修院。大約十年後,圖爾地方缺乏主教,因此教友們公推馬爾定為主教。從那時起,馬爾定開始專心致力於在各鄉村傳播福音的工作,同時培育神職人員。

即使許多聖跡都被歸功於聖馬爾定的轉禱,但最為人所樂道的還是聖人的一項愛德行為。當他還是青年軍人時,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一個被冷天凍得僵硬發抖的窮人,他於是抽出自己的佩劍,把身上披的外袍割成兩半,將一半送給那個窮人。那天晚上,他在夢中看到耶穌微笑顯現給他,身上穿的竟是他割開給的那件外袍。

聖馬爾定的愛德行為和耶穌行增餅增魚的奇跡,是同樣的邏輯。耶穌行奇蹟飽飫饑餓的人,尤其是使自己在聖體聖事內作為人類的食糧,成為天主的愛的最高表現,這是分享的邏輯,是真正表現對別人的愛。求聖馬爾定幫助我們瞭解到只有透過共同的分享,才有可能面對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挑戰,也就是建立世界的和平與正義,使人人都能夠度尊嚴的生活。

371年,法國都爾(Tours)主教利多留斯(Lidorius)過世,瑪爾定因為身為隱修院領導者而聲名遠播,因此被都爾城的市民請求擔任他們的主教。相傳他原先不願意擔任此職,於是在附近的鵝舍躲了起來;但是他身旁幾隻不識趣的鵝卻在他躲避市民時叫了起來,害他被市民們找到行蹤不得已成為都爾主教。

瑪爾定鵝

聖馬爾定主教於 397年11月11日逝世,享年80多歲。他的遺體存放在法國都爾聖馬爾定大殿(Basilica of St. Martin of Tours),位於巴黎西南約300公里。除了天主教會外,正教會、聖公會和信義宗也敬奉這窮人之父。每年11月11日,羅馬天主教會慶祝聖馬爾定之紀念日。在這天,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德國和奧地利一些地區也慶祝聖瑪爾定節(St. Martin’s Day),有紙燈籠遊行,由打扮似聖馬爾定的人騎在馬上帶領,兒童一起唱有關聖馬爾定的歌曲。「瑪爾定鵝」成為聖瑪爾定節的代表性應景食物。

讓我們效法聖馬爾定,做愛德的福音的慷慨見證。聖馬爾定,為我等祈!

 

綜合:教宗本篤十六世 2007年11月11日三鐘經前講話、維基

十一月九日:拉特朗大殿奉獻日 慶日

十一月九日:拉特朗大殿奉獻日 慶日
Feast of the Dedication of St. John Lateran Basilica

「拉特朗大殿」(Lateran Basilica)是教宗作為羅馬主教的主教座堂,也是全球天主教會的母堂。拉特朗大殿的全名是「拉特朗至聖救主、聖若翰洗者、聖若望聖史總殿」(Archbasilica of the Most Holy Saviour and Sts. John the Baptist and the Evangelist in the Lateran),是羅馬四座「特級大殿」(major basilica)之一和全球七座「教宗大殿」(papal basilica)之一。

「拉特朗」是公元前四世紀一名羅馬護民官的名字,他在該處建築了一座宮殿,後來被君王沒收。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王將該地送給教宗米迪(Miltiades),之後教宗便遷移到那裡,興建了主教座堂。自此,羅馬主教一直在那裡居住,直至1309年教宗克萊孟五世(Clement V)前往到法國亞維農。1377年,當教宗回到羅馬時,宮殿已經殘缺不堪,所以教宗才最終遷往梵蒂岡定居,直至現時。

大殿最初於324年11月9日祝聖(奉獻),其後十世紀和十二世紀再被祝聖。十一月九日是「奉獻拉特朗大殿」的禮儀慶節,全球均以「慶日」(feast)之規格舉行,在大殿中則以「節日」(solemnity)的規格慶祝。若這天是主日,這慶日也會代替常年期主日的慶祝。

每位新教宗當選後,也會前往拉特朗大殿進行就職典禮。今天,教宗方濟各也專程前往這聖若望大殿,為祝聖羅馬聖瑪爾谷大殿主任司鐸成為羅馬教區輔理主教。

 

圖片:CNS

十一月七日:聖吳國盛(伯鐸)殉道 任選紀念日

聖吳國盛(St. Peter Wu Guosheng)生於1768年,貴州省遵義縣人。四川省羅瑪弟神父令他信教,立他為本地會長,但當時他尚未受洗。直至他肯改變他的固執性情,悔過後,於1796年才獲施洗,取名伯多祿。

當教難興起,他不願離開堂口。差役逼他背教,但國盛寧死不肯背教,1814年4月3日被關入監牢。在監牢中,每天帶領信徒念經唱歌,寫信鼓勵妻子,勸導她渴望天國。縣官審判他時逼他踐踏十字,但他逝世不願,被定罪判絞刑。

1814年11月7日,到貴州遵義刑場時,國盛手持玫瑰念珠,歡喜地跪下,大喊:「天堂、天堂, 我的家鄉!我看見了天堂的榮光, 我看到了救主耶穌!我看見天主之母和我的護守天使下來接我了!」他被綁在十字架上,被套繩索於頸上,奉獻了生命給天主,享年46歲。

1900年5月27日,教宗良十三世冊封吳國盛為真褔。一百年後,2000年10月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他和另外119位中華殉道者寫入聖人名冊。11月7日,聖吳國盛重生之日,台灣和香港慶祝聖人的任選紀念日。

聖吳國盛,為我等祈!

 

全能永生的天主,你曾賜給聖吳國盛堅強的信德,使他在教難時,英勇地為基督作證,甚至犧牲性命;求你也幫助我們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忠於信仰,引領同胞生活在你的慈愛當中。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阿們。

 

總領天使: 天主的侍從和使者

每年九月廿九日,普世教會在禮儀中慶祝「總領天使慶日」。在希伯來文中,「天使」一詞意思是使者。天使是受造界的一個重要部分。拉特朗第四屆大公會議的信仰誓詞肯定說:「天主在時間的肇始,就從無中創造了精神的與物質的受造物,即天使和大地;其後,祂又造了人類,具有靈魂和肉體,好像是集二者之大成。」

沒有肉身的精神體受造物,聖經通常稱之為天使。他們存在是信德的真理。聖經的證據一如聖傳的一致性同樣地明確。聖奧斯定論及天使說:「天使一詞是指職務,而非本性。如果問及這本性的名稱,則回答說是天神;如果問及職務,則回答說是天使。按著他的本性是天神,按著他所執行的職務則是天使」。從他們的整個本質看來,天使是天主的侍從和使者。

傳統上相信天使有九種不同的階級(參厄一21、哥一16),而總領天使便是其中一種。新約聖經中有兩次提及過「總領天使」這名詞。「在發命時,在總領天使吶喊和天主的號聲響時,主要親自由天降來,那些死於基督內的人先要復活」(得前四16)。「當總領天使彌額爾,為了梅瑟的屍體和魔鬼激烈爭辯時,尚且不敢以侮辱的言詞下判決,而只說:『願主叱責你!』」(猶一9)。

雖然天主教會沒有正式確認總領天使的數目,不同的傳統也記載了總領天使的數目為七位。並沒有收錄在聖經正典的《以諾書》(Book of Enoch)記載了七位總領天使的名字:Uriel、Raphael、Raguel、Michael、Sariel、Gabriel和Remiel。不同的傳統記載的七位總領天使有不同的名字,但彌額爾(Michael)、加俾厄爾(Gabriel)和辣法厄爾(Raphael)總是一樣的。天主教會沒有正式承認其他總領天使的名字。

聖彌額爾(St. Michael;臺灣新譯:聖彌格)在聖經中出現十多次,尤其默示錄中更提到「彌額爾和他的天使一同與那龍交戰」(默十二7),最後戰勝了那龍和牠的使者,他的名字有「誰像似天主」之意。聖彌額爾是藝術家、騎士、水手、警察、病人和士兵的主保。

聖加俾厄爾(St. Gabriel;臺灣新譯:聖佳播)意為「天主的人」或「天主的力量」,聖經中提到他四次。在舊約中,他曾為達尼爾先知解釋異象(達8:15, 16; 9:21-27);在新約中,他顯現給匝加利亞,報告其妻依撒伯爾要懷孕生子,並取名若翰(路一11-20)。他同時也是向瑪利亞預報耶穌誕生的天使(路一26-38)。聖加俾厄爾是廣播界、通訊界、使者、郵務士、電子業的主保。

聖辣法厄爾(St. Raphael;臺灣新譯:聖來福)意為「天主醫治」,共出現23次,都是在多俾亞傳。多俾亞曾在旅途中得到聖辣法厄爾的照顧和保護(參多5-12)。「我是辣法厄爾,是在上主的榮耀前,侍立往來的七位天使之一」(多十二15)。他是盲者、戀人、護士、旅人、醫護人員的主保。

聖彌額爾、聖加俾額爾、聖辣法厄總領天使,為我等祈!

 

來源:綜合 輔大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圖:Wikipedia

 

紐約: 世界之首都

教宗方濟各離開了華府,到達紐約市。這是天主教首牧在美國宗徒之旅的第二站。在四十小時內,教宗將有一個緊密的行程:與司鐸及會士一起祈禱、會晤世界各地的大使、於世貿遺址祈禱、接見移民家庭和小孩、及於麥迪遜廣場花園奉獻彌撒。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經對當時的紐約總主教若望‧奧康納樞機(John O’Connor)說:「我只是羅馬主教,但你是世界首都的總主教。」一些人對這句說話有懷疑,但這真的有些事實根據。紐約是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也相信是全世界中最重要的金融及文化中心。紐約都是天主教會的重地,由紐約總教區和布鲁克林教區服務。這兩教區以東河相隔,由556個堂區為超過千萬教徒服務。

我非常欣賞紐約內的美麗建築物,而當然我也非常喜歡不同派別的教堂。紐約是全世界中擁有最多主教座堂的城市。我曾前往參觀市內的四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及一座前主教座堂)、十三座正教會主教座堂和聖公會的一個座堂。在這博文中,我會為大家介紹紐約市內一些值得前往朝聖的天主教堂。


位於曼哈頓中心的「聖博德主教座堂」(St. Patrick’s Cathedral),在眾多金融及商業大廈群中與別不同。教堂以純新哥德式設計,它的白色外牆和內部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大規模清洗和修復,剛剛在教宗到訪前完成。這座新的主教座堂於1858年開始興建,因為美國內戰而需要二十年之久才竣工。

這座龐大的主教座堂能容納三千人,尖塔高達一百米。兩座管風琴含有9000條管及206個音栓。四位梵二前的樞機的紅色主教帽(以前神職人員所採用的闊扁禮帽,現仍然在主教和司鐸的牧徽中採用)懸掛在頂棚上,這是有樞機的教區的普遍習俗。

聖博德主教座堂是美洲中唯一接待過教宗多於三次的教堂:保祿六世(1965年)、若望保祿二世(1979年及1995年)、本篤十六世(2008年)和方濟各(2015年)。這也是第一位教宗踏進的美國教堂。


 

1808年,紐約教區與巴茲城、波士頓和費城教區一起,由巴爾的摩教區(美國首教區)分割出來。1850年,紐約和辛辛那提繼巴爾的摩及聖路易斯升格為美國的第三和第四個總主教區。聖博德堂由1809年至1815年興建,成為紐約教區首座主教座堂,直至1879年以上介紹的新聖博德主教座堂於建成。

因這前主教座堂的歷史緣故,教宗於2010年頒賜「乙級大殿」的名銜給這堂,成為國內的第67座有這殊榮的教堂。現今,「聖博德前主教座堂大殿」(Basilica of St. Patrick’s Old Cathedral)為曼克頓中心不同文化的人服務,設有英語、西班牙語和華語彌撒。今年正值這教堂的二百週年建堂紀念,多蘭樞機(Timothy Dolan)將於11月22日舉行大殿復修完成後的祝福禮。


成立於1785年的「聖伯多祿堂」(Church of St. Peter)是紐約州的首個堂區,其後紐約州於1788年才加入美國聯邦。現有的教堂於1836年至1840年興建,採用希臘復興式,位於曼哈頓下城。聖婦伊莉莎白‧絲彤(Elizabeth Ann Seton)於1805年從聖公會皈依天主教,就發生在這地方。

2001年9月11日,位於世貿大樓一百米以外的聖伯多祿堂,受到其中一架撞毀飛機的起落架擊中,教堂頂部受損毀。恐怖襲擊後,紐約消防署的專責司鐸賈奇神父(Mychal Judge)奮勇衝入現場,卻被從高空掉落的碎片擊中,成為九一一事件中首位官方確認的罹難者。前一天,他向消防員講道說:「無論召叫有幾重要,或不重要,你也不知道天主召叫你做什麼,但天主需要你。而這消防局將會為這社區和這城市帶來巨大的祝福。阿們。」


雖然聖伯多祿堂有遠古的歷史,但是曼哈頓「聖若瑟堂」(Church of St. Joseph)才享有「紐約市最古老的教堂」之稱譽,因為聖伯多祿堂於1840年重建。聖若瑟堂是曼哈頓的第六個堂區,教堂於1833年至1834年興建,同樣採用希臘復興式。

這由道明會服務的堂區為鄰近的「紐約大學」學生服務。自1980年起,更為窮人提供免費食物。


離開聯合國總部二百米外的「聖家堂」(Church of the Holy Family),特別受到聯合國外交官和工作人員的歡迎。教堂設計採用現代風格,特別配合新禮儀及基督徒合一的精神。1965年10月4日,聖家堂舉行基督徒合一會議,迎接教宗保祿六世的來臨出席。這教堂也是在美洲中教宗到訪的首座非主教座堂。


St Joseph 1

位於紐約市北面的德語「聖若瑟堂」(Church of St. Joseph)於1873年成立,最初由耶穌會會士服務。堂區團體不斷擴大,所以於1895年建了新教堂。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不幸地許多精心製作的裝飾遭棄置,直至1990年代才得以復修更新。2008年4月18日,教宗本篤十六世蒞臨此堂,出席一個基督徒合一會議。


布魯克林(Brooklyn)位於曼哈頓對岸,以布魯克林橋所連接。「聖雅各伯堂」建於1822年,是長島的首座天主教教堂。當1853年布魯克林教區成立時,這堂成為教區之主教座堂。1896年喪失主教座堂的名譽,但1972年再次成為主教座堂。1979年10月3日,若望保祿二世教宗蒞臨聖雅各伯主教座堂。三年後,教宗頒賜「乙級大殿」名銜,自此這堂稱為「聖雅各伯主教座堂大殿」(Cathedral Basilica of St. James)。


1850年,為照顧來到布魯克林的新移民,在這地興建了第一座「聖若瑟堂」。1912年以西班牙殖民風格重建。當「聖雅各伯主教座堂大殿」的容量不夠大去舉行大型教區禮儀時,布魯克林主教向教廷主教部申請,將聖若瑟堂升格為「副主教座堂」(co-cathedral)。2013年2月申請獲准,自此「聖若瑟副主教座堂」(St. Joseph’s Co-Cathedral)成為教區隆重典禮的舉行地。

每教區只可有一座「主教座堂」(cathedral),因為主教座堂時是地區教會合一的標記。然而,若有歷史或實際的理由,一些教區可同時擁有副主教座堂。副主教座堂設有「主教座」(cathedra),主教可在此舉行主要的宗座彌撒(pontifical Mass)。在每個教區內,每年每堂區都必須舉行「主教座堂奉獻週年」慶日,但不會舉行副主教座堂的奉獻週年紀念。(副主教座堂,若曾經是主教座堂,則享有一些大赦的特權。)


教宗宗徒之旅:古巴華盛頓紐約、費城

《鹽與光電視》為大家緊隨教宗訪美之旅,作現場直播和報導。請支持《鹽與光電視》

 

撰文、圖片:Gabriel Chow
參閱:英文版

真福艾美莉: 仁愛之典範

艾美莉‧塔范尼爾‧咖馬霖(Émilie Tavernier-Gamelin)1800年2月19日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家中十五兄弟姐妹中最年幼的一位。4歲時母親過身,14歲時父親亦相繼去世。

sr雖然她對獻身生活感興趣,她於1823年結婚,嫁給一位50歲當蘋果生意的丈夫,但四年後丈夫過身。他們的三個兒女中,兩名出生後不久便去世,另一名則在父親過身後一年去世。其後她致力愛德工作,熱衷祈禱。1843年創立「仁愛和窮人之僕修女會」(其後易名「天佑修女會」)及矢發初願,修會轉為窮人服務。翌年修會被正式批准,修女被蒙特利爾主教選為第一任會長。1851年9月23日,她因感染霍亂蒙主恩召,享年51歲。當時修會已多達50名修女,為1000名婦女和兒童服務。她的遺願是修會的修女能繼續以「謙卑、簡單、和最重要的仁愛」而生活。

2001年10月7日修女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真福品。當時,天佑修女會已遍及加拿大、美國、智利、阿根廷、海地、喀麥隆、埃及、菲律濱和薩爾瓦多。每年九月廿四日,加拿大教會慶祝真福塔范尼爾‧咖馬霖的任選紀念日。

真福艾美莉,為我等祈!

 

華盛頓: 美國內的小羅馬

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教宗方濟各在古巴逗留三天後,乘坐客機抵達美國華盛頓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總統奧巴馬、一眾官員、主教及小童,一同歡迎教宗。這是五十年來第十次教宗到訪。直至現在,若望保祿二世、本篤十六世和方濟各,也各自到過美國首府一次。

華盛頓被稱爲「小羅馬」,是因為在這城中可找到很多天主教機構。由美國主教團和教宗創立的「美國天主教大學」、無數修會的會院、天主教醫院、修院和壯觀的教堂。華盛頓也是南北美洲唯一有三位在此居住的現任總主教:華盛頓總主教、美國軍中教區總主教,以及聖座駐美國宗座大使。華盛頓也是美國主教團總部的所在地。


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聖母無原罪始胎國家朝聖地大殿(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本地人簡稱為「朝聖地」)的興建是為了紀念這國家的主保聖人。美國第一位主教若望‧卡羅(John Carroll)於1792年,把這新成立的國家奉獻於聖母瑪利亞無原罪始胎。這是比教宗庇護九世於1854年將「聖母無原罪始胎」的教理欽定為「信條」(dogma)更早。朝聖地的興建歷時數十年,由1920年動工,至1959年舉行奉獻禮,1961年才完成。

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朝聖地位於美國天主教大學的校園內,是北美洲墨西哥以北最大的天主教教堂,僅次於聖公會的華盛頓國家座堂和紐約聖約翰神明座堂。大殿以新羅馬式和新拜占庭式的建築風格設計,大殿上層教堂兩旁和地窖內有超過70個以不同的聖母名號命名的小堂。漂亮的馬賽克到處可尋,例如在地窖堂後殿的十五端玫瑰經奧蹟,和上層教堂的三個壯觀的圓頂。切勿忘記參觀地窖的展覽品,包括聖若望二十三世在梵二大公會議開幕的聖帶,和真福保祿六世捐給窮人的最後一個「教宗三重冕」。這大殿是北美洲公教徒必到的地方。

2015年9月23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將參觀這大殿,在大殿外舉行彌撒聖祭,冊封真福胡尼佩羅‧塞拉為聖品。


Mount St. Sepulchre Franciscan Monastery

Monastery of Mount St. Sepulchre在美國的聖地方濟會隱修院(Franciscan Monastery of the Holy Land in America)處於同一城市,但不及聖母朝聖地著名,這寶藏常被忽略。這朝聖地值同級的愛戴,是聖地的微型版本。

隱修院教堂內,可找到聖地和其他地方的神聖地方的複製品,包括:聖母領報石窟、白冷石窟、三王的祭壇、耶穌顯聖容小堂、耶穌聖墓、地下墓穴等等。去過聖地的人,一定會再記起在那兒的記憶,而未去過的朋友,也會感受到同一的經歷。在室外範圍有更多複製品:革責瑪尼石窟、耶穌升天小堂、聖母之墓、聖方濟之寶尊地、露德石窟,和隱修會迴廊刻著幾十種文字寫成的《天主經》和《聖母經》。來訪華盛頓的教徒,切勿錯過此朝聖地。


Cathedral of St. Matthew

聖瑪竇宗徒跟隨耶穌前曾是稅吏,所以他被認為是公務員的主保聖人。這美國首都的堂區教堂於1840年成立,以聖瑪竇命名,為牧養華盛頓的公務員。雖然華盛頓總教區1947年才成立,這教堂已在1939年升格為主教座堂。聖瑪竇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St. Matthew)也是美國唯一天主教徒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國葬地點。

教宗方濟各於9月23日早上,在這主教座堂與美國主教們祈禱和會晤。


Pope John Paul II Cultural Center

National Shrine of St. John Paul II聖若望保祿二世國家朝聖地(St. John Paul II National Shrine),於2014年該教宗被封聖的同一天開幕。哥倫布騎士會將之前的「若望保祿二文化中心」改建為現在的朝聖地。這建築物是一個祈禱的地方,也是為這偉大教宗的生平的展覽館。在常設展覽廳中,展出若望保祿二世不同時代的展覽品。每天神父都會舉行感恩祭和聽告解。


Ukrainan National Shrine of the Holy Family

羅馬天主教徒會覺得首都裡的烏克蘭聖家國家朝聖地(Ukrainian National Shrine of the Holy Family)建築、禮儀和傳統很特別。烏克蘭天主教會是與羅馬共融的二十三個東方禮教會,也是全球最多信眾的一個。朝聖地的基石於1979年由若望保祿二世所祝福,上層教堂於1999年完工。當「第八屆世界家庭會議」和「世界主教會議第十四屆普通常會」舉行時,這國家朝聖地是一個好去處。記緊為自己的家庭祈禱,以聖家作模範。


教宗宗徒之旅:古巴華盛頓紐約、費城

《鹽與光電視》為大家緊隨教宗訪美之旅,作現場直播和報導。支持《鹽與光電視》

 

撰文、圖片:Gabriel Chow
參閱:英文版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