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禮儀注意事項

福音敘述耶穌在接受若翰的洗禮後,隨即有一段時期獨自退居曠野,禁食四十天之久。教會每年藉四十天的四旬期,與耶穌在曠野的奧跡聯繫一起,以祈禱、悔罪及補贖,準備心靈舉行基督苦難及復活的奧蹟。

四旬期有多長?1955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禮儀改革前,「四旬期」是由聖灰禮儀日星期三開始,直至聖週六,合共40天平日(以作齋戒)及6個主日。1955年後,四旬期以聖週四主的晚餐彌撒前作結束,合共43天半,包括6個主日。第四主日又稱為「喜樂主日」(Laetare Sunday),第六主日(聖週首天)稱為「基督受難主日」或「聖枝主日」。「逾越節三日慶典」並不屬於四旬期內。

四旬期期間,彌撒禮儀須注意以下事項:

  • 不念「光榮經」(節日及慶日除外,如聖若瑟節日及聖母領報節日)
  • 不唱「亞肋路亞」,福音前歡呼改用其他短頌
  • 祭台禁止以花卉裝飾(喜樂主日、節日及慶日除外)
  • 風琴或其他樂器只可作伴奏歌唱之用(喜樂主日、節日及慶日除外)
  • 主日的禮服顏色是紫色,喜樂主日(四旬期第四主日)可用玫瑰色,聖枝主日禮服的顏色是紅色
  • 平日的禮服顏色通常是紫色;慶祝節日或慶日時,則用白色(非殉道聖人)或紅色(殉道聖人)
  • 四旬期內主日不可被節日或慶日代替;如節日(Solemnity)遇上聖灰禮儀日、主日或聖週,節日則順延至非主日、節日或聖週的首天;如慶日(Feast)與聖灰禮儀日、主日或聖週相遇,慶日則取消
  • 「紀念日」(Memorial)降格為「任選紀念日」
  • 平日遇上「任選紀念日」(Optional Memorial)時,主祭可選擇不舉行該紀念日;如選擇慶祝,則只用紀念日的集禱經,其他彌撒經文須按照四旬期之經文,且用紫色作禮服顏色
  • 聖週不可舉行任何紀念日
  • 「典禮彌撒」(Ritual Mass)不可於四旬期主日慶祝
  • 「求恩彌撒」(Masses for Various Needs and Occasions),如得到主教許可,可在四旬期內舉行,唯不可於主日、節日及聖灰禮儀日舉行
  • 「殯葬彌撒」(Funeral Mass)不可於主日、當守節日、聖週四舉行

四旬期內慶祝之慶節:

  • 聖若瑟節日:3月19日(如遇主日,順延至星期一;如在聖枝主日後,則順延至復活期第二主日後星期一)
  • 預報救主降生節日:3月25日(如遇主日,順延至星期一;如在聖枝主日後,則順延至復活期第二主日後)
  • 【澳門教區】耶穌五傷慶日:聖灰禮儀日後星期六

關於四旬期內守大小齋的規則,可參閱:守大小齋的意義及規則

 

撰文:Gabriel Chow
參閱:《彌撒經書總論》、《羅馬禮儀年曆規則》

二月三日: 聖巴拉斯 主教殉道 任選紀念日

二月三日:聖巴拉斯 主教殉道 任選紀念日
【臺新譯:聖樂修】
Optional Memorial of St. Blaise, Bishop and Martyr

聖巴拉斯(St. Blaise 或 St. Blase)是亞美尼亞之撒巴斯城(Sebaste in Armenia)一名出色的醫生,後來被揀選為主教,然後積極治療人的心靈。因他的神聖,人們蜂擁而至,求他施行奇蹟治療他們身體及心靈的疾病。316年,政府下令處死基督徒。根據傳聞,聖巴拉斯被帶往監禁路途中,一名母親帶著她一名被魚骨卡在喉嚨、快要死亡的兒子,求他醫治他。怎料當母親把兒子放在聖人的腳時,孩子即時痊癒。之後,聖巴拉斯被帶到監獄審問後,被鞭打及吊頸而死。

因為這傳聞,很多有咽喉病的人有會求聖巴拉斯的轉禱。他成為了咽喉病人的主保聖人。中世紀時,他的敬禮傳遍歐洲大陸。他的主要聖髑現存放在克羅地亞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以他命名的教堂中,聖人也是該古城的主保。

西方堂區通常會在聖祭禮前或彌撒後,舉行祝福咽喉禮(Blessing of the throats)。司鐸(也可是執事或平信徒)手持兩支長形蠟燭,教友像領聖體般逐一上前,讓神父用交叉的蠟燭叉在咽喉上。這兩蠟燭並不會燃點,通常用一條紅色絲帶在中間扎著(讓它們能成交叉形狀),紅色是代表聖巴拉斯的殉道;蠟燭也可卷成「Y」形。這些蠟燭是在前一天獻主節中祝福的。神父為每人誦念這禱詞:「藉著殉道主教聖巴拉斯的轉禱,讓天主免除你所有咽喉及其他疾病。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神父念禱詞時,另外一隻手可劃十字聖號作降福。

集禱經:上主,求你俯聽我們懇切的祈禱:使我們靠殉道聖人巴拉斯的代禱,今生平安度日,來世獲享永福。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阿們。

 

撰文:Gabriel Chow

二月二日: 獻主節 慶日

獻主節(Feast of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Lord)是天主教其中一個最古老的節日,於聖誕節後的第四十日,即二月二日舉行。按照猶太傳統(肋未紀12:2-8),長子出生後,母親需要等待四十天時間的潔血期,然後往聖殿作奉獻。路加福音記載(2:22-40),聖母瑪利亞偕同若瑟前往聖殿。西默盎和亞納看見嬰孩耶穌時,大受感動,西默盎更唸出了一篇讚美誦,頌揚上主:「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在萬民前準備好的救援: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

從第四世紀主教們的講道及朝聖者的記載,我們已知耶路撒冷為這天舉行隆重慶祝。直至第八世紀,羅馬才舉行這慶節。以往,西方教會稱這節日為「聖母取潔瞻禮」(Feast of the Purification of Mary),而東方教會稱之為「相遇慶典」(Feast of the Meeting of the Lord),但羅馬教會也有採用這名稱。以往,羅馬教會日課夜禱中的聖母頌,從聖誕期開始便會唱〈可親可敬救主之母〉(Alma Redemptoris Mater),直至這天的夜禱止。正教會把這節日定為「十二大節日」之一,信義宗及聖公宗也隆重地舉行聖母潔淨的禮儀。1969年禮儀改革後,羅馬教會把這節日易名為「獻主節」,規定以慶日的等級去慶祝這瞻禮。若這天是主日,這慶日可取代原本的常年期主日。(按照羅馬禮儀規定,關於上主的慶日較常年期主日優先。)

蠟燭與這節日息息相關。獻主節也有「Candlemas」的英文名稱,意思是「蠟燭的彌撒」。在這天的蠟燭遊行其實自公元450年已經有記載。第八世紀末,教宗在這天的彌撒穿著黑色祭衣,帶領群眾,手持蠟燭,由古羅馬廣場遊行至聖母大殿。第十世紀,教會更在這節日增添了蠟燭祝聖禮。遊行讓我們記得,我們都是正在前往天國的旅程中,去與耶穌相遇。今天羅馬教會彌撒中,也要求各人手持蠟燭,如果情況許可,彌撒前可以有蠟燭遊行。可惜,華人堂區甚少舉行這禮儀部份。祝福蠟燭時,可用這禱詞:

天主,你是一切光明的泉源,你今天把照耀萬民的真光,顯示給正義虔誠的西默盎;為此,我們手持蠟燭,前來讚頌你。求你降福這些蠟燭,並幫助我們踏上聖德的坦途,進入永存不滅的光明。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俯聽我們的祈禱。阿們。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由1997年起,把每年獻主節定為「世界獻身生活日」(World Day for Consecrated Life)。獻身生活者包括屬於修會或隱修會的神父、修士及修女,以及献了身的貞女(consecrated virgins,參《天主教法典》604),但並不包括教區神父。獻身生活者可在這天重發誓詞,通常教區也有特別慶祝。2016年獻主節適逢「獻身生活年」的結束,這年是由教宗方濟各欽定的,從2004年11月30日開始。「獻身生活年」與「世界獻身生活日」有同一意義,是要令教會更加重視度獻身生活的人。這些獻身生活者像耶穌基督一樣,在聖殿內奉獻自己給天主,終身投身為主服務,值得我們敬仰。

獻主節「集禱經」:全能永生的天主,今天,你的唯一聖子,帶著我們血肉之軀,在聖殿中奉獻於你。求你潔淨我們的心靈,使我們也堪當把自己奉獻於你台前。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阿們。

 
撰文:Gabriel Chow
圖片:CNS

聖福若瑟: 中國魯南傳教區之父

Freinademetz

一月廿九日:聖福若瑟 司鐸 紀念日【臺灣、香港】
Memorial of St. Joseph Freinademetz, Priest (Taiwan, Hong Kong)

聖福若瑟(1852-1908年),是一位聖言會司鐸、來華傳教士、天主教會精修聖人,堪稱「魯南傳教區之父」。

福若瑟1852年4月15日生於奧地利帝國提羅爾省沃野村(今意大利境內的Badia)的一個虔誠公教家庭,共有九名兄弟姊妹。他自幼便希望能成為神父,23歲時終於如願以償,1875年7月25日晉鐸,初時任職任副本堂神父。三年後,他遇見了楊生神父(Arnold Janssen),聖言會之創辦者,深受他們的傳教熱誠感動。獲得主教及父母的批准後,1878年加入聖言會,成為首批聖言會傳教士,前往中國傳教。

1879年4月德國籍安治泰(Fr. John Baptist Anzer)神父及福若瑟到達香港後,學習中文,於西貢對岸的小島鹽田仔服務,與米蘭外方傳教會(1926年易名「宗座外方傳教會」)的神父一起從事傳教工作。鹽田仔全體居民已於1875年受洗,1879年居民捐贈地方給教會興建教堂。(這就是於1890年完成的聖若瑟堂。鹽田仔聖若瑟堂香港教區為慈悲禧年訂立的其中一個朝聖地。)鹽田仔現今保存著福若瑟當年在島上居住時的房子的殘餘。

1880年,安治泰先前往山東,翌年福若瑟也到達山東南部陽穀縣坡里莊。當時該省有1200萬人口,但只有158名教徒。福若瑟特別專注為平信徒及司鐸的教育工作,他更用中文寫了一本要理書籍,對傳教作出了巨大作用。由於他們的出色傳教成果,教宗於1885年成立山東南境代牧區,託付聖言會負責,並揀選了安治泰作為首任主教。(代牧區1903年易名兖州府代牧區,1946年升格為兖州教區。)聖人在這地區傳教27年,「不辭辛苦,克盡職守,穿中式的長袍馬褂,留着辮子,吃中國鄉下人簡單的食物,靠雙腿步行,在27年內,走遍面積七萬多平方公里,人口接近一千萬的魯南教區,熱切的到處講道、探訪,施行聖事」(維基百科)。最後因服務病人而感染傷寒,1908年1月28日在濟寧城北逝世。他被葬於戴家庄苦路第十二處下。他被召回天父懷抱時,省內已經有20萬教徒。

福神父說:「愛是教外人所懂得的唯一外國語言」。他在家信中寫道:「我願在天堂仍是中國人,我願為中國人死一千次,我沒有其它的心愿,只希望我的屍骨埋在中國同胞中間。」韓寧鎬主教說:「愛是福神父成功的秘訣,愛產生愛。」

1975年10月10日教宗保祿六世宣布福若瑟及聖言會會祖楊生為真福,兩人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3年10月5日冊封為聖人。聖福若瑟成為中華教會122名聖人中,唯一一位非殉道聖人。中華教會每年於1月29日慶祝聖福若瑟紀念日。

聖福若瑟,為我等祈!

集禱經:天主,聖福若瑟在聖神感召下,曾向中國人民傳播福音,求你因聖人的轉求,使萬民真正認識救主基督,並能忠信地追隨他。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阿們。

撰文:Gabriel Chow

真福和德理: 中華傳教者的先驅

當大家談及中華聖人時,可能只認識千禧年教宗冊封為聖品的120位殉道者。其實,我們中華教會中,也有一些精修(非殉道)聖人及真福。今天要介紹的,是我自己很喜愛的一位中華精修真福:真福和德理(Blessed Odoric of Pordenone),一位早期元朝來華的偉大傳教者、方濟會士、及探險家。每年一月十四日,台灣及香港等地慶祝這位偉大真福的任選紀念日。

真福和德理約1286年出生於意國東部波代諾內(Pordenone),一個熱心的教友家庭中。他15歲便加入了烏迪內(Udine)方濟會會院,一心希望往遠處傳教。1318年4月和德理神父從帕多瓦出發,經過威尼斯後到達君士坦丁堡,然後往亞爾美尼亞、麥地亞、波斯等地的方濟會傳教中心傳教。再經過巴格達等中東地方後,從海路到達印度、錫蘭、蘇門答臘、爪哇等地。經過廣州,到達福建廈門港口,然後跋山經過浙江、杭州、南京、長江,最終到達了汗八里(即今天的北京)。在北京首任總主教孟高維諾(John of Montecorvino)領導下傳教三年,皈依者甚多。

《鄂多立克東遊錄》

《鄂多立克東遊錄》

孟高維諾總主教派遣和德理回國晉見教宗。他取道西藏回義大利後,1330年於帕多瓦敘述了他的異國見聞,讓方濟會筆錄成書,因此《鄂多立克東遊錄》便成為一本鉅作。翌年和德理在烏迪內不幸因病逝世,卒於1331年1月14日。真福和德理的遺體存放於烏迪內。因為在他的墓前發生了許多奇蹟,1755年教宗本篤十四世冊封和德理為真福品。

讓我們祈求天主,祈求教會把這位來華開拓基督神國的功臣列入聖品。真福和德理,為我等祈!

 

一月十二日: 聖瑪加利大·布勒瓦 貞女 紀念日【加拿大】

一月十二日:聖瑪加利大·布勒瓦 貞女 紀念日【加拿大】
Memorial of St. Marguerite Bourgeoys, Virgin (Canada)

聖瑪加利大·布勒瓦1620年4月17日出生於法國特魯瓦(Troyes)。20歲時,當她參加了玫瑰聖母瞻禮遊行後,便決意奉獻自己給天主,學習跟聖母的生活一樣。她加入了當地聖母修會的一個善會,該善會負責教導貧窮年青人,後來成為善會的領袖。

1652年,梅桑纳夫(Paul Chomedey de Maisonneuve)邀請聖女陪同他,前往新法蘭西(即現今加拿大東部)這片新法國殖民地進行教育工作,翌年起行。1653年9月22日,他們的船隻到達魁北克市,烏爾蘇拉女修會邀請她往會院暫住,但她卻選擇與貧窮的開拓者同住。但因出生嬰兒夭折率很高,開拓者中沒有很多小孩,令聖女的教育計劃暫時擱置。她致力用不同方式幫助開拓者團體,與他們一起工作。

1657年,聖女在蒙特利爾興建了善導聖母小堂。翌年,蒙特利爾創立人梅桑纳夫給她一座用石造的小房屋,讓她在那裡教學。她回到法國找尋四位女性與她一起教學,活出了修道生活,每天一起祈禱及用膳。三年間,她們得到了法國皇室及新法蘭西宗座代牧之承認。1670年後是她團體的黃金時代,為殖民區的教育工作出力。1676年,俗世修會「蒙特利爾聖母會」正式成立,成為天主教會中首個修女不需困在會院中的修會。

1700年1月12日,聖女於蒙特利爾平安地回到天主懷中,為加拿大的未來顯出了巨大貢獻。1950年獲教宗良十三世冊封真福,1982年10月31日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更冊封聖品。她的遺體仍然可在蒙特利爾最古老的聖堂-善導聖母小堂(Chapelle de Notre-Dame-de-Bon-Secours)-內瞻仰。

聖瑪加利大·布勒瓦,為我等祈!

 

撰文:Gabriel Chow

加拿大成立敘利亞禮宗座代牧區


2016年1月7日,教宗方濟各成立敘利亞禮「加拿大宗座代牧區」(Apostolic Excharate of Canada),為在該國之敘利亞禮信眾服務。繼3日前在美國及加拿大成立瑪蘭卡禮主教區,及去年8月成立馬拉巴爾禮加拿大代牧區後,加拿大再有新東方禮教區成立,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及為照顧新移民和難民的需要。

加拿大宗座代牧區從美國敘利亞禮「紐瓦克拯救之母教區」(Eparchy of Our Lady of Deliverance of Newark)分割出來,主教座設於魁北克省蒙特利爾(Montréal)。同時,教宗委任現任黎巴嫩宗主教修院院長安東尼‧拿斯法神父(Antoine Nassif),為新宗座代牧區之首任代牧,領銜塞日真尼(Serigene)主教。拿斯法神父於1969年2月21日生於黎巴嫩貝魯特,1992年晉鐸成為貝魯特教區司鐸,能操法語、英語及意大利語。新宗座代牧區於加拿大有7個堂區或準堂區,16,000教友,由五位司鐸和兩位執事服務。

「宗座代牧區」(Apostolic Excharate)是一種準教區,還未擁有足夠條件升格為主教區,而該代牧區也並非處於宗主教區管轄範圍(patriarchal canonical territory)。其首牧稱為「宗座代牧」(Apostolic Exarch),需要有主教品位,以教宗名義管理其代牧區,所以宗座代牧會被賜予一個「領銜教區」(Titular See)。現時全世界有17個東方禮宗座代牧區。

天主教敘利亞禮教會(Syriac Catholic Church)是天主教會23個東方禮教會(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之一,其禮儀與敘利亞正教會出自同一禮儀傳統,與敘利亞瑪蘭卡禮相似。敘利亞禮教會是六個東方禮宗主教會之一,宗主教座設於黎巴嫩貝魯特。現時,敘利亞禮教會有1個宗主教區、2個都主教區、4個總主教區、3個主教區、2個宗座代牧區及3個宗主教代牧區。

St

蒙特利爾聖義範堂

新任拿斯法宗座代牧將於四月前領受主教祝聖,相信將會由敘利亞禮宗主教依納爵‧若瑟三世(Ignace Youssif III)主持。主教座堂相信會是位於蒙特利爾的聖義範堂(Church of St. Ephrem)。

 

撰文:Gabriel Chow

美國加拿大成立新瑪蘭卡禮教區

2016年1月4日,教宗方濟各把敘利亞瑪蘭卡禮「美國宗座代牧區」升格,將其管治範圍延伸至加拿大,成立美國及加拿大瑪蘭卡禮教區,命名為「聖母和平之后教區」(Eparchy of St. Mary, Queen of Peace)。這是該東方禮教會於印度以外的第一個教區,為北美信眾牧靈服務。教宗同時任命現任宗座代牧奈卡帕羅畢(Thomas Eusebios Naickamparambil)為新教區的首任主教(Eparch)。

聖母和平之后教區有11,500信徒,大部分教友位於美國伊利諾州、德薩斯州、密芝根州、佛羅里達州、紐約州及華盛頓特區。新教區內有19個堂區或準堂區,16個位於美國,另外加拿大多倫多卡加利愛民頓也有準堂區。教區現有19名司鐸,教區範圍內有3個女修會。教區聖雲先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St. Vincent de Paul)設於美國紐約州長島,該教堂原本是羅馬禮的堂區,2013年正式轉為瑪蘭卡禮並升格為主教座堂。

敘利亞瑪蘭卡禮教會(Syro-Malankar Catholic Church)是天主教會23個東方禮教會(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之一,採用安提約基亞禮儀傳統(Antiochian Rite)。聖多默宗徒在印度傳教,在不同地方建立教會,最後也死於印度。這些教會保留自遠古的禮儀傳統,所以與西方的羅馬拉丁禮有異。於1498年,葡萄牙傳教士到達印度西部時,發現該地的基督徒,他們採用自己的教會傳統。葡萄牙殖民時期中,羅馬教會對這些「聖多默教會」抱著懷疑態度。直至1930年,瑪蘭卡教會才正式享有在天主教會中的東方禮天主教會地位。梵二大公會議中,普世教會對東方禮教會予以肯定,鼓勵她們積極保存自己的禮儀和傳統。

托通克爾大總主教

敘利亞瑪蘭卡禮教會於2005年升格至「大總主教區」級別(Major Archiepiscopal Church),由一位「大總主教」(Major Archbishop)所領導。大總主教享有所有「宗主教」(Patriarch)的權利,唯獨沒有宗主教的頭銜。大總主教區級別的教會可自行揀選大總主教和所有主教,然後由羅馬教宗認定。現任大總主教是巴塞利奧斯‧克利米斯‧托通克爾(Baselios Cleemis Thottunkal),現齡56歲,2012年被教宗本篤十六世擢升為樞機,成為了這東方禮教會的第一位樞機。

敘利亞瑪蘭卡禮教會現有1個大總主教區、1個總主教區、8個主教區及1個宗座代牧區,管治44萬名信徒。

 

撰文:Gabriel Chow

韓大輝總主教講解有關家庭的問題

慈悲禧年上星期開啟,同日鹽與光電視播放了《羅馬牧聲:韓大輝總主教專訪》的第一部份。韓大輝總主教為我們及時講解了慈悲禧年的重要性,也分享了有關中梵關係的問題。

今天,第二部份經已放送!這集內容主要環繞著有關家庭的問題。韓牧為我們詳盡解答。

  • 公教徒家庭也會出現婚姻問題,但因為教會不承認離婚,所以再婚也是不承認的。但因為不同的緣故,如果第一段婚姻未達到婚姻聖事的條件,教會可作出「婚姻無效」的裁決,而兩者也可以再次在教會內結婚。究竟「婚姻無效」是什麼?如果未得到婚姻無效而再婚的教徒,是否仍然可在教會內生活?
  • 教會怎樣看待同性戀者?對於一些有同性傾向的教徒,教會是否排斥他們?
  • 對於一些無小孩子的家庭,夫婦想有孩子但未能成事。教會為何不鼓勵教徒用人工受孕的方法去懷孕?

第三部份《羅馬牧聲:韓大輝總主教專訪》將會講解關於教廷「萬民福音部」的歷史和工作。請拭目以待。

臺灣之禧年朝聖地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China

透過教宗開啟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慈悲禧年經已開始!千禧年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第一次准許每個教區可以訂立主教座堂和其他聖堂,成為禧年朝聖地,使信眾可獲得全大赦的恩典。在這慈悲禧年也不例外。教宗方濟各除了准許教區自行訂立禧年朝聖地外,在這些朝聖地可設立一道「慈悲之門」

將臨期第三主日,所有地方教會的主教座堂——地方教會的母堂,或選「副座堂」,或選有特殊意義的另一座聖堂,也會在聖年期間,打開一扇慈悲之門。按本地教長的決定,任何經常接待朝聖者的朝聖地聖堂也可開啟類似的聖門,因為前往這些朝聖地,常是充滿恩寵的時刻,而人們往往在朝聖過程中,找到悔改的途徑。所以,每個地方教會都直接參與和生活出聖年,作為恩寵與靈性更新的特殊時刻。這樣,禧年將同時在羅馬及地方教會慶祝,成為普世教會共融的可見標記。 (《慈悲面容 》3)

台灣共有七個教區,各主教也訂立了每教區內的禧年朝聖地。我在本人的網站 GCatholic 已將台灣內的所有禧年朝聖地集合一起,供台灣教徒方便朝聖之用。

全世界其中一些教區的禧年朝聖地也可以在這列表內找到。大部分慈悲之門將於12月13日主日開啟,希望每地的信徒也能見證這歷史時刻,通過慈悲之門,打開心中的慈悲之門!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