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忍耐為基督的愛提供令人信服的見證

圖片:Vatican Media

「忍耐是耶穌在受難時讓我們看到的那個美德。的確,祂溫和且順從地接受了被拘捕、記耳光和不義的判決。」2024年3月27日,教宗方濟各逾越三日慶典前夕,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要理講授的主題就是「忍耐」的德行。

教宗指出:「在《福音》的記述中,基督在彼拉多面前沒有反告指控祂的人,而是忍受兵士們的侮辱、唾污和鞭笞。祂背負沉重的十字架、寬恕將祂釘在木架上的人,在十字架上不回答人們的挑釁,而是施予慈悲。這一切都提供給我們一個教誨。耶穌的忍耐不在於祂堅忍地抵抗痛苦,而是一種最大的愛的結晶。」

每一份大愛的首要特徵

「《聖經》屢次向我們揭示,天主看到我們的不忠,總是‘緩於發怒’(參閱:出三四6;戶十四18),不宣洩自己對人的邪惡和罪過的厭惡,而是每次都隨時以無限的耐心重新開始。」教宗表示:「對聖保祿而言,寬恕人的罪是天主之愛的首要特徵,但這也是每一份大愛的首要特徵,這愛懂得以善待惡,不將自己封閉在憤怒和沮喪中,而是堅韌並重振精神。」

「在忍耐的根基中存有愛,正如聖奧斯定所言:『一個人承受任何苦難的能力越強,在他內的天主之愛就越大』 。」

學習忍耐,逆流而上

「因此,懂得忍耐的基督徒見證了基督的愛。」教宗舉出在日常生活中忍耐的榜樣:「如媽媽和爸爸、勞動者、醫生和護士、病患,他們每天都要默默地以忍耐的聖德來美化這個世界。可是,我們通常都不能忍耐。我們需要忍耐,它為我們繼續前行乃是『必要的維生素』,但我們本能地缺乏忍耐。」

「但如何學會忍耐呢?需要與當今流行的思維逆流而行,不讓急於求成和全部且立即來主宰。這種心態不但不等待情況的成熟,反而使人受到擠壓,強求即刻發生改變。」教宗告誡說:「急於求成和沒有耐心是靈性生活的敵人,但天主是愛,愛不會讓人感到疲倦、不會暴躁,也不會下最後通牒,而是曉得等待。」

效法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忍耐

「忍耐的德行是聖神的果實,為了增強忍耐,需要祈禱,向基督的神祈求這份德行。」教宗吩咐道:「尤其在這幾天,瞻仰被釘十字架的耶穌,效法祂的忍耐,這將對我們有益。將最討厭的人帶到祂面前,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這首先要求我們以憐憫、以天主的目光注視這人,懂得將他們的面容與過錯區分開來。我們習慣於以人的過錯來將他們分類。不能這樣,這不好。我們要尋找人的面容、他們的心,而非他們的過犯。」

放寬眼界

教宗強調:「忍耐應得到培養,因此需要放寬眼界。例如,不要只盯著自己的煩惱,而是看到別人更大的痛苦,好能學會承受自己的痛苦,正如《師主篇》所邀請的那樣,記住,只要為愛天主而忍耐,無論多麼小,都會得到天主的賞報。教宗最後鼓勵信友們,在受考驗時,需要滿懷信心地敞開心扉,懷著希望接納天主的新意,因為天主不會讓我們的期望落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聖枝主日禮儀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3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聖枝主日的禮儀,大約6萬信友出席。禮儀在時隱時現的陽光下展開,紀念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場景,並在彌撒之前宣讀了聖史馬爾谷的有關記述。教宗用聖水降福且灑在會眾手中緊握的橄欖枝上,那是這個主日的標記。

榮進耶路撒冷

接著就是聖枝遊行,400多名手持聖枝的神長和信友從廣場的中心走向大殿前的石階平台。參加共祭的樞機、主教和司鐸在祭台旁各就各位。全場會眾高呼:「賀三納!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那要來的我們祖先達味之國,應受讚頌!賀撒納,歡呼之聲,響徹雲霄!」

基督受難

隨著禮儀的推進,場景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在感恩祭的聖道禮儀中,以多個聲音唱出《馬爾谷福音》記述的耶穌的苦難。透過福音作者的文字,基督遭受殘酷對待的整個過程再次重現。在教宗的邀請下,全場信眾在靜思默想中重溫了耶穌受難的每個時刻。

耶穌的苦難涵蓋了各個時代及全人類的痛苦,以及人類在人性上的脆弱,這些在聖道禮儀結束時的信友禱詞中都呈獻給了上主。在這些禱詞中,首先為教會祈禱,好能「始終尋求合一、和解與共融」;接著為執政人士祈禱,願他們「促進和平與各國人民的福祉」;然後為受苦的人、為受迫害的基督徒祈禱,也祈願各基督徒團體「藉著祈禱和行愛德,為自己的信仰做見證」。

誦念《三鐘經》

禮儀結束後,教宗方濟各直接在大殿前的石階平台上帶領全場信友頌念《三鐘經》,頒賜他的降福。然後,教宗乘坐座車在聖伯多祿廣場上歡呼的朝聖信友們當中穿行,向他們揮手致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第61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蒙召去播撒望德的種子,並建設和平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3月19日大聖若瑟瞻禮日,發表了第61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主題是「蒙召去播撒望德的種子,並建設和平」。本屆祈禱日將於4月21日舉行。教宗特別指出,所有基督徒都蒙召去接受天主賦予我們在世上服事祂的使命,這使命是通過所有度奉獻生活者、神職人員、度婚姻生活者,或是獨身者而實現的。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邀請青年人慷慨奉獻

教宗寫道:「感恩應該成為世界聖召祈禱日慶祝活動的特徵,因為它讓我們回想起在各行各業事奉天主的無數基督徒。」教宗也特別邀請青年人為天主騰出空間,能在天主的召叫中獲得幸福。「讓耶穌把你們吸引到祂身邊,藉著閱讀福音書把你們重要的問題向祂提出;讓祂藉著祂的臨在挑戰你們。」

同道偕行是世界聖召祈禱日的面向

接著,教宗邀請所有基督徒在教會邁向2025年禧年的時刻成為「望德的朝聖者」。教宗指出,在教會各種各樣的神恩與聖召中,天主的子民因著聖神的引導,作為一個大家庭的成員和整體的許多部分,形成了基督的奧體。於是,教宗寫道:「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聖召祈禱日具有同道偕行的特徵:在我們豐富多樣的神恩中,我們蒙召傾聽彼此的聲音,並一同前行,為的是承認他們、並共同辨別聖神為了所有人的福祉將把我們帶到何處的使命。」

隨後,教宗敦促所有人為司鐸聖召和修會聖召祈禱,好能讓上主「派遣工人去收割祂的莊稼」。當教會以祈禱年為禧年做準備時,基督徒應該每天祈禱,聆聽天主的聲音,幫助我們成為「望德的朝聖者及和平的建設者」。

望德的朝聖者及和平的建設者

接下來,教宗寫到了本屆文告的主題。教宗強調,基督徒的朝聖意味著將我們的眼睛、頭腦和心靈聚焦於我們的目的,即聚焦於基督,並重新開始每一天。「我們在世上的朝聖之旅絕不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旅程或漫無目的的徘徊。相反,我們每天藉著回應天主的召叫,努力邁出每一個必要的步伐,邁向一個人們能夠生活在和平、正義與愛的新世界。」

教宗補充道,所有基督徒聖召的目的都是成為「望德的男女」,在無數危機和「與零散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邪惡幽靈做抗爭」中傳遞希望與和平的福音訊息。「基督的復活是激發我們基督徒望德的力量,使我們能夠面對世界帶給我們的挑戰。」

最後,教宗邀請所有基督徒「站起來」,從我們的冷漠中醒來,擁抱我們的聖召,讓基督引導我們的腳步。教宗寫道:「讓我們對生活充滿熱情,並致力於關愛我們周遭以及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首屆世界兒童節文告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
首屆世界兒童節文告
2024年5月25至26日

親愛的孩子們!

為你們而設的第一屆世界兒童節快到了!這個兒童節將在今年5月25日至26日在羅馬舉行。我很高興你們能夠閱讀這個訊息,並感謝所有負責將這訊息傳遞給你們的人。

親愛的孩子們,我多麼渴望告訴你 : 「你們在天主的眼中是極珍貴的。」(依43:4)耶穌也是這樣說呢。

與此同時,我也向你們所有人發出這訊息:全球所有孩子,都是每個人渴望茁壯成長的象徵。孩子們,你們提醒了我們,每個人都是孩子,我們彼此是兄弟姐妹。如果沒有人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就不會存在;如果沒有人愛我們、和讓我們愛(參考《眾位兄弟》95),我們就無法成長。

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你們都是父母和家人的喜樂的泉源,也是我們人類大家庭和教會的喜樂。在這大地上,我們每個人都像鏈子中的一個環,從過去延伸到未來,覆蓋整個地球。因此,我鼓勵你們多關心長輩的成長故事:例如你們的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同時也不要忘記其他孩子和年輕人,他們正在醫院或家中與疾病和逆境,還有那些被殘忍剝奪童年的孩子們。我想到那些成為戰爭和暴力受害者的孩子們、那些飢餓和口渴的孩子們、那些生活在街頭的孩子們、那些被迫成為士兵,或與被迫與家人分離,成為難民的孩子們、那些被禁止上學的孩子們,以及那些為犯罪集團、毒品或其他形式奴役和虐待所害的孩子們。讓我們傾聽他們的聲音。我們須要聽到這些聲音,他們在痛苦中,含著眼淚,目睹邪惡的可怕,仍然對善良充滿期盼與渴望。他們將現實境況呈現在我們眼前。

親愛的小朋友們,為了我們和世界的成長與繁榮,單靠我們的團結是不夠的;我們最重要的是要與耶穌合而為一。從祂那裡,我們可以獲得無比勇氣。祂總是在我們身邊,祂的聖神在我們前面伴隨我們走遍全世界每個角落。耶穌告訴我們:「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21:5);這是我為你們第一個普世兒童節所選擇的主題。耶穌呼籲我們要像孩子一樣精明,去捉緊聖神在我們內外的工作。我們與耶穌一起,可以憧憬人類大家庭的更新,為建設一個情同手足的社會而努力,去關愛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可從一些小事做起,例如向他人打招呼、請求許可、道歉和說謝謝。如果我們都從這些小事做起,不怯懦地一步一步前行,我們的世界將會改變。我們都渺小也脆弱的,作為身體的一部分,須要彼此的支持。(參羅12:5;格前12:26)。

這還不是全部。事實上,我們不能單獨一人就能快樂,我們的喜悅要隨著分享而增加。喜悅源於感恩:我們感恩接受禮物,同時感恩我們有能力與人分享禮物,同時在與人建立關係時成長。當我們將白白得到的恩賜據為己有,或者為了得到不同的禮物而發脾氣時,我們忘記了我們所擁有的最大的禮物就是:我們,我們大家在一起,這就是「天主的給予我們的恩賜」。

其他禮物都很好,但只有幫助我們團結在一起的禮物,才是有意義的。如果我們不為此目的使用它們,我們將永遠不會快樂;亦感到它們永遠不夠。

相反,當我們都在一起時,一切都不同!想想你的朋友,和他們在一起是多麼美好的事情:你們在家庭、學校、教堂和遊樂場,無處不在。你們一起玩耍、唱歌、發現新事物、娛樂。每個人都在一起,不排除任何人。友誼是美妙的,只有通過分享和寬恕、耐心、勇氣、創造力和想像力、無畏和無偏見才能成長。

現在,我要和你們分享一個特別的秘密。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快樂,我們須要祈禱,大量祈禱,每天祈禱,因為祈禱將我們直接與天父連繫起來。祈禱讓我們的心充滿光明和溫暖;祈禱幫助我們自信和平靜地做每一件事情。耶穌經常向天父祈禱。你知道耶穌怎麼稱呼祂嗎?用祂自己的語言,祂簡單地稱呼祂為「阿爸」(參谷14:36)。讓我們也這樣做!我們總是感覺到耶穌在我們身邊。祂曾答應我們,祂說過:「因為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20)。

親愛的孩子們,你們知道五月份,我們將會在羅馬相聚,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們一起。為了好好準備參加這個活動,我邀請你們每天早晚與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和祖父母一起,用耶穌教給我們的禱文——天主經——來祈禱。但不僅僅是誦唸!想一想耶穌教導我們的話。祂呼喚我們,希望我們在這普世兒童節,積極地與祂一起,去建設一個更合乎人性、公義、和平的新世界。耶穌為了將我們在愛內合而為一,祂在十字架上獻出了自己,征服了死亡,使我們與天父和好,祂希望通過我們,在教會中繼續祂的工作。你們當中正在準備初領聖體的,要特別思考這一點。

天主自起初就在永恆中愛了我們(參耶1:5)。祂以慈愛的父親和溫柔的母親的眼光看著我們。祂從不忘記我們(參依49:15),每天都陪伴著我們,以祂的聖神不斷更新我們。

讓我們與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一起,用以下的話來祈禱:

聖神,請祢降臨,
向我們展示祢的美麗,
在世界各地的孩子們的臉上顯現。
耶穌,請來臨,
祢更新一切,
祢是通向天父的道路,
請祢來臨,永遠與我們同在。
亞孟。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年3月2日,四旬期第二周星期六

中文翻譯來源:世界兒童節香港教區

按此閱讀英語文告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要我們不僅成聖,也要成為「明智的聖人」

圖片:Vatican Media

智德與義德、勇德、節德一起構成所謂的四樞德。2024年3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論述了「智德」的主題。教宗先問候了朝聖信友們,然後請聖座國務院的吉羅利(Pierluigi Giroli)神父替他宣讀要理講授稿件,因為教宗仍有嗓音的困難。

在要理講授開始前,在場的人聆聽了《舊約》「箴言」中的段落,講的是尋求智慧人的幸福。教宗解釋,四樞德並非基督徒生活的「專有特性」,因為它們是古人智慧的遺產,在希臘哲學中尤其如此。《福音》記述耶穌談到明達,祂多次吩咐自己的門徒要機警(參閱:瑪十16)。

明達不表示膽怯

教宗表示:「在這個被表象、膚淺思想,以及平庸的善與惡所主宰的世界,智德這一古老的教誨值得我們重溫。不過,需要澄清智德的意涵,這很重要。如果認為智德是膽怯者的特性、對採取什麼行動總是有疑惑,那就錯了。我們不該認為智德只是一種謹慎的形式。」

「把智德放在首位,意味著人以自己的智慧和自由掌控自己的行動。明達的人富有創造力:使用理智、評估,努力瞭解現實情況的複雜性,不受情緒、懶惰和幻覺的壓力所左右。」

明達的人能作出選擇

教宗提到:「在聖多瑪斯看來,智德 是支配行動的能力,將行動引向善。明達的人能作出選擇,這在具體的生活中並非總是那麼容易,我們經常猶豫不決,不知作出選擇。而明達的人決非隨意選擇,他們首先知道要做什麼,因此權衡時局、徵詢意見,以寬廣和內心自由的視野選擇要走的路。」

以智德治理乃是協調差異

教宗指出:「我們犯的錯誤,就是總看到一種可能性,但憑著智德我們能避免大偏差。智德對肩負責任的人能產生影響,他們行事不希望像那些只從表面看問題的人那樣。相反地,智德則是管理者的品德:他知道管理是件難事,有許多觀點,需要在它們當中尋求和諧,而必須做的不是為某些人,而是為所有人的益處。」

智德是懂得守護過去的記憶

教宗指出:「智德教導我們許多事物:最佳表現是善的敵人,過於熱心能產生衝突和誤解。因此,需要有先見之明,考慮到過去的情況。明達的人懂得守護過去的記憶,這不是因為他害怕未來,而是他懂得傳統是智慧的遺產。生命的形成是靠著新舊事物不斷地重疊,而總以為世界從我們開始、我們面對問題必須從零開始,這沒有益處。」

《福音》中的智德

「耶穌對智德表示讚賞,祂說,『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是個聰明人』(參閱:瑪七24),祂又表揚明智的童女『拿了燈,並且在壺裡帶了油』(同上,參閱:廿五4)。教宗表示,耶穌派遣祂的門徒,為他們做準備時,吩咐道:『看,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中,所以你們要機警如同蛇,純樸如同鴿子。』(同上,十16)

教宗最後總結道:「耶穌的話似乎在說,『天主不僅要我們成為聖人,也要我們成為明智的聖人,因為如果沒有智德,瞬間就會走上歧途!』」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畫家帕羅塔以教宗四旬期文告為靈感創作:奔向公益

圖片:Vatican Media

「願四旬期是一段共同作出逆流而行的大小決定的時期。」教宗方濟各今年四旬期文告的這段話,伴隨著街頭藝術家帕羅塔(Mauro Pallotta)的最新作品,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加以廣傳。這名藝術家在梵蒂岡附近的牆上創作了多個獻給教宗的畫作,因而遠近馳名。他這次的作品伴隨著教宗方濟各2024年的四旬期文告。

最新畫作於3月18日公布。圖畫呈現出教宗帶頭踏著自行車,三名年輕人緊追在後,一同朝著「公共利益」的方向前行,他們身後反方向的路標指示通往「利潤」。

教宗今年四旬期文告的主題是《穿越沙漠,天主引領我們走向自由》,受到《出谷紀》這段經文的啟發:「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參閱:出20:1-17)

自由正是帕羅塔這些作品的核心主題。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在一份簡短的公告中解釋道:「四旬期的『出谷』有助於我們擺脫奴役狀態。天主支持我們的希望,通過一段教會的旅途、共同和個人的皈依之路,引領我們走向祂要賜給我們的土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畫家帕羅塔以教宗四旬期文告為靈感創作:開放的行動

圖片:Vatican Media

「祈禱、行愛德和齋戒並非三個沒有關連的行動,而是一貫的行動,是開放和空虛自我的行動。」街頭藝術家帕羅塔(Mauro Pallotta)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詮釋了教宗方濟各的四旬期教導。他的最新作品於日前公布,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加以廣傳。

藝術家帕羅塔在梵蒂岡附近的牆上創作了多個獻給教宗的畫作,因而遠近馳名。他這次的作品伴隨著教宗方濟各2024年的四旬期文告。在這第五幅畫作中,可以看到教宗與不同年齡和國籍的兩名兒童、一名男青年和一名女青年,手牽手圍成一個圓圈。

教宗今年四旬期文告的主題是《穿越沙漠,天主引領我們走向自由》,受到《出谷紀》這段經文的啟發:“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參閱:谷廿1-17)

自由正是帕羅塔這些作品的核心主題。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在一份簡短的公告中解釋道:「四旬期的『出谷』有助於我們擺脫奴役狀態。天主支持我們的希望,通過一段教會的旅途、共同和個人的皈依之路,引領我們走向祂要賜給我們的土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畫家帕羅塔以教宗四旬期文告為靈感創作:遠離金錢的偶像

圖片:Vatican Media

「要麼事奉天主,要麼侍奉金錢」,是街頭藝術家帕羅塔(Mauro Pallotta)新的象徵性畫作的主題。畫家從教宗方濟各多次提到的反對對金錢的崇拜中得到啟發,就如教宗多次提醒的,崇拜金錢使人淪為奴役、摧毀最脆弱者,讓魔鬼輕易地「進入口袋」。

帕羅塔的最新作品於3月4日公布,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加以廣傳。畫中呈現的是教宗在一邊,另一邊是一位得到一名男童和一名女童幫助的老人。他們拉3根繩子,試圖將「神」,即貨幣的符號,從柱基上拉下來。

藝術家帕羅塔在梵蒂岡附近的牆上創作了多個獻給教宗的畫作,因而遠近馳名。他這次的作品伴隨著教宗方濟各2024年的四旬期文告。4日的畫作,所引用的教宗的話語是:「抛棄那壓倒我們的偶像、禁錮我們的依戀。然後,我們萎縮和孤獨的心靈會恢復生機。」

教宗今年四旬期文告的主題是《穿越沙漠,天主引領我們走向自由》,受到《出谷紀》這段經文的啟發:「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參閱:谷廿1-17)

自由正是帕羅塔這些作品的核心主題。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在一份簡短的公告中解釋道:「四旬期的『出谷』有助於我們擺脫奴役狀態。天主支持我們的希望,通過一段教會的旅途、共同和個人的皈依之路,引領我們走向祂要賜給我們的土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扭曲的世界,德行反映出天主的肖像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13日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以「惡習與德行」的要理講授中,反思的重點從「惡習」轉到了「德行」方面。教宗指出,因為「人是為善而生的」,人能夠實踐並實現美德。有德行的人就是具有「堅強、勇敢、有紀律和克己的能力」,因此德行的實踐不僅「辛苦,甚至痛苦」。有德行的人「忠實於自己的召叫」並「圓滿地實現」自己。由於教宗仍有感冒的症狀,要理講授的稿件交由聖座國務院的吉羅利(Pierluigi Giroli)蒙席代為宣讀。

重新發現美德

教宗指出,聖人是有德行的,他們就是「那些完全活出自己,實現每個人各自聖召的人」。教宗解釋道,聖人不應被視為「人類的特例:即一種生活在我們普通人之外、狹小的傑出人物圈子的人」。如果今天「正義、尊重、寬仁相待、心胸博大」和「希望」是「少見特別」的話,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實踐德行,並牢記天主按照祂的肖像創造了我們。

德行是什麼

接著,教宗指出,我們在《天主教教理》中讀到:「德行是一種習慣性的堅決行善的傾向。」(1803號)他解釋,德行不是「即興發揮」的東西,它不應被歸類為善行,即使惡人在「頭腦清醒的時刻」也有行善的能力。相反,德行「是一個人在慢慢成熟過程中產生的善,最終這善會成為這個人的內在特質」。教宗說:「德行是一個關乎自由的習慣。如果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是自由的,當我們每次需要在善與惡之間做出選擇時,那麼德行就會讓我們有朝向正確選擇的習性。」

天主完成善的工程

但是我們如何獲得德行呢?教宗指出,基督徒首先能從天主的恩寵獲得幫助,因為聖神在受洗者內施展威能。「為引導我們過上有德行的生活,聖神在我們的心靈中工作」。因此,即使是那些覺得「無法克服」某些缺點的人,也「體驗到天主完成了」他們所期盼的善的工程,因為「恩寵總是先於我們的道德努力」。

智慧與良善意願

隨後,教宗指出,德行的成長和培養需要兩個要素。首先,需要祈求聖神的恩賜,即求天主賜予智慧之恩。智慧讓人「從錯誤中學習,並正確地引導生活」。最後,教宗說道:「我們需要良善意願:就是選擇善的能力,以克己的操練塑造自己,遠離極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始終與伯多祿同行:十一年走在慈悲與和平的路上

圖片:Vatican Media

在外交的沈默中,在一個政治主動性和領導力日益缺失的背景下,世界已經開始了一場瘋狂的軍備競賽,將巨額資金投入到精密的死亡工具上,這些資金足以為全球所有居民提供兩次基本醫療服務,並顯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於此時同時,唯有教宗方濟各仍在呼籲停止戰爭,喚起人們追求和平道路的勇氣。

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Andrea Tornielli)在3月13日的社論中寫道,教宗“繼續呼籲聖地停火,在那裡,哈馬斯恐怖分子於10月7日實施了無情的屠殺,隨後加沙地帶又接連不斷地遭受悲慘的屠殺。他繼續呼籲在歐洲基督信仰的心臟地帶,即烏克蘭,停止戰爭,該國遭受俄羅斯侵略軍的空襲摧殘。他繼續呼籲世界其他地區的和平,那些被人遺忘的、以無法言喻的暴力展開的衝突,正逐漸構成日益龐大的世界性衝突的一部分”。

羅馬主教在他牧職的第十二個年頭,世界進入了一個黑暗的時刻,人類的命運任由那些無法評估其決定後果的統治者擺布,他們似乎向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屈服了。教宗卻以清醒和現實的態度說:“誰能看清形勢,誰能為人民著想,誰就更強大”,也就是說,“有勇氣進行談判的人更強大”,因為“談判是一個勇敢的詞”,我們不應該為此感到羞恥。教宗方濟各不畏遠近之人的誤解,繼續將生命的神聖性置於核心位置,關心無辜的受害者,並揭露那些以虛偽的面紗遮掩的戰爭背後的骯髒經濟利益。

快速回顧過去十一年的歷史,我們就能理解伯多祿之聲的先知性價值。2015年的《願祢受讚頌》通諭指出氣候變化、移民、戰爭以及致命經濟是相互聯繫的現象,只有通過全球視角才能應對。2020年的《眾位弟兄》通諭指明了建立一個基於兄弟情誼的新世界的道路,再次揭露了利用天主之名來為恐怖主義、仇恨和暴力作辯解的嘴臉。此外,教宗在教導中不斷強調慈悲,這一主題貫穿他的整個牧職使命。

之所以接納、親近、溫柔、陪伴,基督徒團體之所以能夠擁抱和聆聽,是因為我們總是尋求並體驗到了慈悲。如果用這樣的眼光來解讀教宗的舉動,即使是那些引起了一些人震驚反應的舉動,一如兩千年前耶穌的行動所引起的反應一樣,我們也會發現其中深刻的福傳和傳教力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