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2018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教宗方濟各在這篇2018年1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中表示:「我們要以充滿信心的目光看待全球遷移現象,不把它視為一種威脅,而是建設和平未來的機會,因為它依然標誌著我們的未來。」

2017年11月24日,聖座新聞室召開記者會介紹了這篇文告,主題是:移民和難民尋找和平的男女。該主題與教宗方濟各的2018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緊密相連。

教宗指出,全球有超過2.5億移民,其中有2250萬難民。他們正在尋找一個生活安定的地方,許多人在漫長而危險的旅程中性命堪憂,遭受辛勞與痛苦,面對那阻礙他們抵達目的地的鐵絲網與隔離牆。

教宗呼籲一種「慈悲的精神」,指出接納他人需要我們作出具體的行動,透過一系列的援助和善行,秉持謹慎和善解人意的關切態度,負責任地處理新的複雜情況,有時還必須解決其它現存的諸多問題,以及資源總是有限的境況。

因此,教宗籲請政府官員發揚謹慎美德,制定切實措施,將這些人融入他們的團體,在這團體內他們的正當權利與和諧發展應當得到保障。教宗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的話,表示經歷了上個世紀的悲劇後,21世紀並沒有進行真正的轉向,武裝衝突和其它有組織的暴力仍繼續造成人口在國內流動和向國外遷徙。此外,人們移民也是為了與家人團聚,找到就業和教育機會,躲避環境惡化。誰不能享受這些權利,就無法生活安定。

教宗繼續寫道,在那些離開自己國家的人當中,大多數人按照正常的路徑移民,有些人則走上其它道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絕望,祖國不能給予他們安全和機會,而且任何合法途徑似乎都不切實際、被阻斷或過於緩慢。

然而,在許多目的地國家,廣泛傳播的言論強調國家安全風險或接納新來者的負擔,進而貶低人的尊嚴。有許多人煽動對移民的恐懼,他們這麼做不是為了建設和平,也許是出於政治目的,從而引發了暴力、種族歧視和排外心理。這正是所有關心保護每個人生命的人嚴重擔憂的原因。

教宗說,信仰的智慧讓我們注意到我們都是唯一人類家庭的一部分,並且指引我們把自己的城市變成和平的工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移民並非空手而來,而是帶著勇氣、能力、能量和願景,以及他們文化的寶藏。如此一來,接納他們的國家生活將更加富饒。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那些為移民和難民敞開心門的人、家庭和團體所具有的創造力、堅韌和犧牲精神,即使他們的資源並不富有。

教宗向我們保證,默觀的目光能夠指導公共事務負責人的分辨力,從而促使他們的接納移民政策考慮到唯一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需求,以及每個人的利益。在默觀目光的啟發下,我們必將有能力認出正在萌發的和平嫩芽,並呵護其不斷成長。

教宗的世界和平日文告簽署於2017年11月13日。這一天有許多教會團體慶祝移民主保聖女卡布里尼(Francesca Saverio Cabrini)紀念日。今年正值聖人去世100週年。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8年元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譯文:

《移民與難民:尋找和平的男女》

1.衷心祝願和平

願世界上各國家各民族都獲享平安!聖誕夜天使向牧羊人宣告的平安[1],是每一個人和所有民族深深渴望的,尤其是那些因得不到平安而受苦的人。在我的思緒及祈禱中,時時不忘記這些人。現在我願重新提到全世界兩億五千萬的移民,其中有兩千兩百五十萬是難民。我敬愛的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曾說他們「不分男女老少,只是想找個能夠安居的地方」[2]。為了找到那平安,他們情願冒險走向漫長而危險的旅程,忍受艱難困苦,面對那為阻礙他們抵達目標而建造的藩籬和高牆。

讓我們懷著愛心,歡迎接納所有逃離戰爭和飢餓,或因種族歧視、迫害、貧窮和環境惡劣等被迫離開家園的人。

我們都知道,只是對他人的受苦表示關心,那是不夠的。在我們的弟兄姐妹能再度有個平安度日的安全家園之前,我們還必須作出許多努力。接納他人,需要有具體的行動,要建立援助及善意的網絡,還有敏銳且充滿同情的關注,以負責任的態度處理新而複雜的情況,不時還得解決無數已存在的問題,至於資源的有限,就更不必提了。政府領導人應以謹慎的態度,採取實際的措施,來接納、保護移民與難民,讓他們得以發展並融入社會,而且「能在兼顧公共利益的範圍內,容許他們成為新社會的一員」[3]。領導人對自己的團體負有明確的責任,並使其所應享的合法權益與所應有的和諧發展獲得保障;否則,就像是那魯莽的建造者,沒有好好計算,因此無法完成自己開始建造的高塔。[4]

2.為什麼有如此多的難民和移民?

聖若望保祿二世有鑒於兩千年大禧年的來臨──也就是天使在白冷城宣告和平來臨之後兩千年──曾經指出:越來越多的人流離失所,是「無止境且恐怖的戰爭、衝突、消滅種族及『種族淨化』所造成的」[5],那也成了廿世紀的特色。到了已進入廿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沒有真正的突破:武裝衝突和其它形式有組織的暴力,仍繼續引發人民向外移民或在國內遷移。

然而,人們也會出於其它理由而遷移,主要是因為他們「渴望過更好的生活,許多時候也是想離開『沒有希望的未來』」[6]。他們去與家人團聚,或是去尋找就業或受教育的機會,因為無法享有這些權利的人,就不能過平安的生活。更有甚者,正如我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說的,「因環境惡化,使生活日趨赤貧,要逃離家園的移民數目大增,著實令人感到悲哀。」[7]

大多數人循正常管道遷移。然而,有些人因為自己的國家無法給他們安全或機會,而所有的合法管道似乎又不可行,不是受阻就是程序太慢,在絕望之下,只好走上不同的途徑。

許多目的地國家看到廣泛傳播的譴責言論,說接納新來者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也需要高額的花費;這種說法實在貶低了每一個人身為天主兒女的人性尊嚴。那些或許出於政治目的,去搧動人們對移民產生恐懼的人,不是在建立和平,而是在播種暴力、種族歧視以及排外心理,那也正是所有關心每個人類生命安全者的最大憂慮。[8]

國際社會所能看到的所有指標都顯示出,在未來,全球性的遷移會不斷地持續下去。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威脅。至於我,我要求各位懷著信心,把它視為一個建立和平的機會。

3.以默觀的目光注視

信仰的智慧可培養默觀的目光,認清我們都全「屬於一個家庭。移民以及接納他們的當地人民,大家都有同等的權利使用大地的產物,因為那是普世共享的,正如教會社會訓導所教導的一樣。在這裡可以看到大家同舟共濟、彼此分享」[9]。這些話讓人想起聖經裡新耶路撒冷的意象。依撒意亞先知書(第六十章)和默示錄(第廿一章)都描述聖城總是敞開大門歡迎萬民,而他們對耶城感到讚嘆,並運來許多財富。「和平」是它的官長,「正義」是它的政要,管理著城裡眾人的共處。

我們也必須把這默觀的注視投向所居住的城市,「以信德的目光注視那居住在人們的家中、街道和廣場的天主……,加強他們之間的精誠團結、兄弟之情,以及對善、真理及正義的渴望」[10]。換句話說,就是履行「享有和平」的承諾。

當我們把那注視轉向移民和難民時,會發現他們並非空手而來。他們帶來了他們的勇氣、技能、活力和抱負,以及自己的文化寶藏;這樣,他們豐富了接納他們的國家的生活。我們也會看到世界各地無數向移民和難民開啟大門和心懷的個別人士、家庭、團體的新意、堅韌和犧牲的精神,即使他們自己的資源也很不足。

默觀的注視也能夠引導那些負責公眾事務的人做分辨,並促使他們接納移民的政策,「能在兼顧公共利益的範圍內制定」[11],也就是謹記人類大家庭所有人的需要,以及每一個人的福利。

以這樣的眼光看事情的人,會有能力認出和平的種子已經發芽成長。我們那常常因移民和難民存在而分裂的都市,也會轉而成為和平的工作坊。

4.四個行動標竿

為那些尋找庇護的人、難民、移民以及被販賣的人口,給他們機會找到他們所尋求的平安,需要有一套方法,這方法包含四項行動:接納、保護、發展、融入。[12]

既要「接納」,就必須放寬入境的法律途徑,也不要再逼迫移民和流離失所的人遷移到會讓他們受迫害和遭到暴力的國家去。同時對於國家安全以及基本人權之關切,二者也需要平衡。聖經上提醒我們:「不可忘了款待旅客,曾有人因此於不知不覺中款待了天使。」[13]

說到「保護」,我們必須盡責任去承認並維護那些逃離真正危險,以尋求庇護和安全者不可侵犯的尊嚴,也要保護他們免受剝削。我特別想到那些處於受虐待危險,甚至有受到奴役可能的婦女和孩童。天主對他們一視同仁:「上主對旅客加以保護,上主支持孤兒和寡婦。」[14]

至於「發展」,就是要支持移民和難民的整體發展。在許多可行的方法中,我要強調保障孩童及年輕人接受各級教育的機會,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但能讓他們培養並認識自己的潛力,也讓他們具備更強的能力,去面對他人的挑戰,養成與人對話的精神,而不是被排斥或受質疑。聖經教導我們,天主「喜愛居住在你們當中的外方人,供給他們食糧和衣服。你們也應友愛外方人,因為你們在埃及也曾做過外方人」。[15]

最後要說的是「融入」。「融入」就是要讓難民和移民能完全參與那接納他們的社會團體生活,視之為豐富彼此生命的過程,也是一種饒富成果的合作,有助於當地社群團體的整體人類發展。聖保祿用下面的話表達了這點:「你們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16]

5.對兩個國際盟約的提議

我衷心希望在2018年,聯合國起草並批准兩個「全球盟約」時,在過程中能一直受到這精神的引導。其中一個盟約是為了安全、有秩序及定期的移民所訂,另一個則是為難民所訂。這兩個盟約是全球性的共同協定,為政策制定和實際措施提供架構。為了這個原因,協定的起草必須受同情心、遠見和勇氣所啟發,才能利用每一個機會促進建立和平的過程。只有這樣,國際政治所必須具有的現實主義,才不致屈從於犬儒主義和全球性的冷漠之下。

對國際社會來說,交談和協調是必須的,也是明確的責任。我們可以超越國界,讓較不富裕的國家也可接納、或更熱誠地接納更多的難民,只要國際合作能保證給他們所需要的經費!

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移民和難民事務處已印行了廿個行動重點,提供具體做法,好能在公共政策上以及基督徒團體的行動和態度上落實前面所提的四個行動方向[17]。此一舉動,加諸其它努力,其目的是要表達天主教會對聯合國兩個「全球盟約」的關心。這樣的關心,表現出教會更全面的牧靈關懷,那是教會從一開始直到現在,一直在許多工作上努力去做的。

6.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

讓我們從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中得到啟發:「如果所有人都懷有世界和平的『夢想』,如果大家都重視難民和移民的貢獻,那麼,人類便會越來越像個四海一家的大家庭,我們的地球也會真正成為大家『共同的家園』」[18]。自古以來,有許多人相信這「夢想」,他們的成就也證明這並不僅僅是個烏托邦而已。

在這些人當中,我們想起聖女加布里妮(Saint Frances Xavier Cabrini),因為今年正好是她逝世一百週年。今年11月13日,許多教會團體都紀念她。這位了不起的女士,一生為移民服務,也成為移民的主保,她教導我們接納、保護我們的弟兄姐妹,並幫助他們的發展和融入新的社會。願因著她的轉禱,上主讓我們都能體驗到「為締造和平的人,正義的果實,乃是在和平中種植的。」[19]

教宗方濟各
移民主保-聖女加布里妮紀念日
發自梵蒂岡
2017年11月13日

[1]路二14。

[2]三鐘經,2012年1月15日。

[3]若望廿三世《和平通諭》,106。

[4]路十四28-30。

[5]200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3。

[6]本篤十六世,2013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

[7]第25號。

[8]參閱:對歐洲主教團移民牧靈關懷委員會致詞,2017年9月22日。

[9]本篤十六世,2011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

[10]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71。

[11]若望廿三世《和平通諭》,106。

[12]2018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

[13]希十三2。

[14]詠一四六9。

[15]申十18-19。

[16]弗二19。

[17]2017年《二十個牧靈行動要點》及《為「全球盟約」制定的二十個行動要點》;亦可參閱:聯合國文件A/72/528。

[18]2004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6。

[19]雅三18。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為南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祈求和平

(羅馬時間)2017年11月23日下午5點30分,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祈禱禮儀,為南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祈求和平。

教宗方濟各今年二月曾宣布有意前往南蘇丹訪問,但這一設想至今無法實現。教宗表示:「然而,祈禱的力量更為強大,在祈禱中有天主的力量在工作,對祂而言一切都有可能。」

聖伯多祿大殿內唱起了斯瓦希里語的進堂詠:「復活的基督邀請我們。阿肋路亞!」祭台前陳列著一些述說南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苦難的照片。

教宗在禮儀講道中引用聖保祿宗徒的話說:「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和平』(弗2:14)。在十字架上,祂背負了世界的一切惡,包括那製造和煽動戰爭的罪惡,例如:傲慢、貪婪、貪戀權力,撒謊。耶穌以祂的復活戰勝了這一切。」

教宗祈求道:「祈願復活的主推倒一切今天依然分裂弟兄姐妹的牆,尤其在南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願戰爭地區和世界各地遭受暴力的女性受害者得到救助。願那些因衝突而受苦的兒童免於兇惡。」

教宗特別為弱小者和窮人祈禱:「願他們繼續相信和期盼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中間的天國,它就是『義德、平安以及在聖神內的喜樂』(羅14:17)。祈求天主扶持每一位以良善,以友愛、尊重、相遇和互助的言行舉止來對抗惡的人,並且賜予政府官員和每位負有責任的人一顆高尚、正直、堅定和勇敢的心,好使他們藉著對話和談判尋求和平。」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無論在任何地方都要做和平的匠人,並且效法我們的老師和上主,為他人洗腳。」

祈禱禮儀結束時,眾人一同誦念了聖方濟各的《和平禱詞》:

主啊!求祢使我們成為祢和平的工具。
在有仇恨的地方,讓我播種仁愛;
在有傷害的地方,讓我播種寬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讓我播種信任;
在有絕望的地方,讓我播種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讓我播種光明;
在有悲傷的地方,讓我播種喜樂。

主啊!求祢給予我們那夢寐以求的。
叫我們不求安慰,但去安慰;
不求理解,但去理解;
不求被愛,但去愛。

因為,給予就是我們的收穫。
寬恕別人,我們就被寬恕,
這樣的死亡,就是我們的新生。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意識形態殖民把教育體系強加於青年

常年期第三十三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恭讀瑪加伯書上 2:15-29

那時候,君王派來強迫人民背教的官吏,也來到了摩丁城,勒令人民祭神。有些以色列人附和了,但瑪塔提雅和他的兒子卻一致反抗;君王的官吏對瑪塔提雅說:「你是這城的首領,有面子又有勢力,還受兒子和兄弟們的擁護。如今,請你首先前來遵行君王的諭令,如同各國的人、猶太居民以及留在耶路撒冷的人所作的一般;這樣,你和你的兒子就算是君王的朋友,你和你的兒子可以榮獲金銀和各種恩賜。」瑪塔提雅高聲回答說:「即使所有在王國中的人民都聽從他,背棄了自己祖先的宗教,服從君王的命令,我和我的兒子以及我的弟兄,仍然要遵守我們祖先的盟約,決不背棄法律和教規,決不聽從君王的諭令,而背離我們的教規,或偏左或偏右。」他剛說完了這些話,正有一個猶太人前來,當眾在摩丁的祭壇上祭神,全照君王的諭令。瑪塔提雅一見,激起了怒火,五內俱焚,要照法律發洩義怒,於是衝上前去,把那人殺死在祭壇上。他同時也把迫令人民獻祭的官吏殺了,並把祭壇拆毀。他對於法律這樣熱誠,完全像丕乃哈斯對撒路的兒子齊默黎所作的一樣。於是瑪塔提雅在城內高聲喊說:「凡熱心法律,擁護盟約的,請跟我來!」接著,他和他的兒子把所有的家產都留在城裏,逃到山中去了。那時,有許多擁護正義正道的人,也都逃到曠野裏去居住。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9:41-44

耶穌臨近耶路撒冷的時候,望見京城,便為她哀哭說:「恨不得在這一天,你也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但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隱藏的。的確,日子將臨於你。你的仇敵要在你四周築起壁壘,包圍你,四面圍困你;又要消滅你,及在你城牆內的子民;在你內決不留一塊石頭在另一塊石頭上,因為你沒有認出天主眷顧你的時機。」

2017年11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無論在什麽時代總是在剝奪自由、抹去記憶和向青年灌輸思想。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敘述安提約古厄丕法乃王迫害忠於祖先法律的瑪加伯人。

教宗說:「每次地球上出現一種新的文化或意識形態專政,也就是文化或意識形態殖民時,在天主子民身上所發生的事就會再次發生。你們想想上個世紀歐洲的專政所做的一切,以及灌輸思想的學校。專政奪去自由,刪除歷史和人民的記憶,把一種教育體系強加於青年。所有的專政都如此,有的甚至戴上白手套做這事。比方説,一個國家需要貸款,得到的答案是:『我給你,但是你必須在學校教這個,這個,這個』。他們給你指定使用哪些書籍,這些書刪除了天主所創造的一切,以及祂如何創造。消除差異,刪除歷史:『從今天開始,你要這樣想』。誰不這樣想,誰想的不一樣,他就會被擱置一旁,甚至遭受迫害。」

教宗說:「在歐洲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那些反對種族滅絕獨裁的人遭到迫害,受到威脅,被剝奪了自由,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折磨。不僅是自由,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也消除記憶,將其縮減為謊言和舊的事物。

引用《瑪加伯書》記載的母子八人殉難時,母親鼓勵自己的孩子們在殉道前不讓步的事跡,教宗指出了婦女在守護記憶和歷史根源的角色。

「你們要守護記憶:救恩的記憶,天主子民的記憶。這記憶將強化被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迫害的子民的信德。記憶幫助我們克勝一切腐敗的教育體系。你們要記住我們的價值觀,記住歷史,記住我們學到的東西。《瑪加伯書》記述母子殉難時,這位母親說過兩次話,『用祖國的話』,用自己的方言說話。沒有一個文化殖民能打敗方言。」

「這位母親具有的女性溫柔和男性勇氣在保護自己的孩子和天主子民時,使祖國話語的根源變得更加堅強。只有女性的力量能夠抵拒文化殖民。只有她們,母親和婦女,是記憶和方言的守護者,她們有能力維護一個民族的歷史和傳遞信仰。」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子民因著很多優秀能幹婦女的力量前行。她們懂得給自己的子女傳遞信仰,只有她們,母親們,懂得用方言傳遞信仰。願上主常賜予我們恩寵,在教會內保有記憶,擁有勇敢的婦女,不要忘記祖國的方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彌撒是重現加爾瓦略山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所以,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我現今在肉身內生活,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內;祂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我決不願使天主的恩寵無效,因為,如果成義是賴著法律,那麼,基督就白白地死了。

2017年11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解釋彌撒慶典的意義,表明彌撒是對基督逾越奧跡的紀念。

教宗指出:「紀念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憶。耶穌藉著祂的死亡和復活,使逾越的意義達致圓滿,彌撒正是為紀念祂的逾越。彌撒不僅是一個回憶。不,它的意義更為深刻,是重現2000年前發生的事。」

教宗解釋道:「彌撒總是把我們帶到天主救恩行動的高峰,即主耶穌為我們而成了餅並被掰開,向我們傾注了祂全部的仁愛,一如祂在十字架上所做的那樣,從而更新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改善我們與祂及弟兄姐妹相處的方式。」

「每一次彌撒慶典都是一束永不西沉的陽光,這太陽就是復活的耶穌。因此,參與彌撒,尤其是主日彌撒,也就意味著參與基督復活的勝利。在彌撒中,我們經歷逾越;在彌撒中,我們與死而復活的耶穌同在,祂帶我們前行,走向永恆的生命;在彌撒中,我們與祂合而為一,更準確地說,基督住在我們內,我們也住在祂內。」

「基督把祂的死亡轉化為至高的愛的行動,因而戰勝了死亡,並且在彌撒中把這種勝利的愛通傳給我們。我們若以信德接納這份愛,就能像祂愛我們並為我們捨棄性命那樣,也去愛天主和近人。這就是彌撒:進入耶穌的苦難、死亡、復活和升天。我們參與彌撒,我們就如同走在加爾瓦爾略山上,這是一樣的。你們想一想:如果我們走到加爾瓦爾略山,在那一刻,我們知道在那裡的那個人就是耶穌。那麼,我們怎能允許自己閒聊、照相、就像是觀看表演一樣呢?不會的!因為耶穌就在那裡!我們一定會靜默、悲痛,也會為獲得救恩而喜悅。」

最後,教宗總結道:「這就是為什麼說彌撒是紀念,彌撒是重現加爾瓦略山,耶穌在那裡為我捨棄了自己的性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意識形態殖民褻瀆造物主天主

十一月二十一日 獻聖母於聖殿 彌撒

讀經一:匝加利亞先知書 2:14-17

熙雍女子,歡呼喜樂吧!因為我要來住在你中間-上主的斷語。在那一天,有許多民族要歸依上主,要成為他的百姓,並住在你中間;這樣你便知道:是萬軍的上主派遣了我來到你這裏。上主必在聖地內佔據猶大,作為自己的產業,他仍要揀選耶路撒冷。凡有血肉的,在上主面前應肅靜!因為他已由他的聖所降臨。

福音:聖瑪竇福音 12:46-50

耶穌還同群眾說話的時候,看,他的母親和他的兄弟站在外邊,想要同他說話。有人告訴他說:「看!你的母親同你的兄弟站在外邊,想要同你說話。」他卻回答那告訴他的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遂伸出他的手,指著自己的門徒說:「看!我的母親,我的兄弟!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2017年11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不能容忍差異,使一切千篇一律,最終連信徒也遭受迫害。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瑪加伯書下》(加下6:18-31),記述厄肋阿匝爾的殉道。教宗以此展開彌撒講道,指出三種主要的迫害類型:「一種是宗教迫害;另一種是政治-宗教迫害,例如:上世紀30年代的戰爭,或者聖巴爾多祿茂之夜。這些是宗教或者政治戰爭。第三種迫害是純粹的文化迫害。當一種新文化到來時,它要使一切全新,擺脫傳統、歷史,甚至一個民族的宗教。厄肋阿匝爾就是這種文化迫害的受害者,他因忠於天主而被判處死刑。」

教宗說:「昨天的讀經就已經開始講述這種文化迫害。有些以色列子民看到安提約古厄丕法乃王的權力和壯麗,便想去和四鄰的外方人立約。他們於是去朝見國王,國王就批准他們採用外邦的禮俗。這不是思想和神明,而是外邦風俗。這樣,按照上主法律成長的子民就接受了一種全新的文化,新風俗,捨棄原本的文化、宗教和法律。一切全是新的,新潮是一種真正的意識形態殖民,它要把這唯一的風俗強加於以色列子民,人人都得按照新風俗生活,不允許差異。」

「有些人接受這種外邦風俗,認為是件好事;但有些人為了捍衛子民的真正傳統而堅決抵抗,一如厄肋阿匝爾那樣。他是一位儀表莊嚴、受人尊敬的人。《瑪加伯書》講述了這些殉道者,這些英雄的事跡。這種由意識形態殖民產生的迫害總是如此:摧毀,使一切千篇一律,無法容忍差異。」

教宗說:「文化殖民的道路最終也會使它的信徒遭受迫害。我們不用往遠處想,只需看看上個世紀的大屠殺,這是一種新文化的事物:全都統一,沒有差異的餘地,沒有為他人和為天主的地方。這是禍根。然而,在這邪惡的文化殖民中,也有另一種意識形態的根源,厄肋阿匝爾,他本人是根源。」

「事實上,厄肋阿匝爾臨死前想到的是青年,他給他們留下了一個高尚的榜樣:為了天主的愛和法律,他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為未來生根。為此,在那生出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的禍根前,還有另外一種能給予生命,使未來成長的根源。」

教宗告誡道:「然而,新穎事物並非全是壞事,想想福音和耶穌就夠了。我們需要分辨新穎事物。這是上主的新穎事物,源自聖神,源自天主的根源呢,還是來自禍根?天主的新穎事物從不成為談判,卻總是朝向成長和展望未來。」

「意識形態和文化殖民只注視現在,否認過去,不展望未來。活在當下,但不在時間中,為此無法承諾任何事。以這樣的態度做千篇一律的事,刪除差異,犯下褻瀆造物主天主的罪行。每次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反對造物主天主,都是因為它想要改變天主所造的受造界。而對抗這種歷史上反覆發生的事,只有一種藥物:那就是見證,也就是殉道。厄肋阿匝爾想要留下的不是金錢,而是未來,見證的遺產。這見證為年輕人將是富有成果的承諾。厄肋阿匝爾成了為他人奉獻生命的根源。」

最後,教宗總結道:「願他的榜樣在我們面對文化和精神殖民感到困惑時,幫助我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向孟加拉國發表視頻訊息

教宗方濟各將於11月30日至12月2日牧靈訪問孟加拉國。在到該國訪問之前,教宗方濟各11月21日發表視頻訊息,向這個亞洲國家的居民致以問候與友善的話語,表達了自己迫不及待與他們相見的心情。教宗說:「我將以耶穌基督福音使徒的身分,前來宣講祂修和、寬恕與和平的訊息。」

在孟加拉國1.5億總人口當中,天主教徒僅佔0.4%。教宗對這個小小羊群說:「我的訪問旨在堅固孟加拉國天主教團體的信德,以及她為福音所作的見證。福音明示每個人的尊嚴,召叫我們向他人敞開我們的心,尤其是那些貧困和需要幫助的人。」

教宗然後對孟加拉國全體人民說:「我願意會晤全體人民。我尤其迫切期待在拉姆納(Ramna)與宗教領袖們會晤。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世界各地的信徒和善心人士蒙召一同促進相互理解與尊重,彼此扶持,把對方視為唯一人類大家庭的成員。」

教宗最後感謝每一位在孟加拉國為他的訪問做準備的人士說:「我請求諸位一同祈禱,願我與你們同在的日子成為眾人希望與鼓勵的泉源。我祈求天主賜予你們及你們的家庭喜悅與平安的祝福!希望很快見到你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持首屆世界窮人日彌撒

2017年11月19日(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第一屆世界窮人日彌撒,透過主日福音中「塔冷通的比喻」指出人的可惡在於不行善。當天,大約4000位需要幫助的人、生活拮据的人,以及窮人在義工們的陪伴下參加了這台特殊的彌撒。他們不僅來自羅馬及拉齊奧大區,也來自其它國家的教區。彌撒結束後,他們中的1500人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與教宗方濟各共進午餐。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示:「我們所面臨的危險就是像那位可惡的僕人那樣行事,因為『不作任何惡事並不夠』(瑪25:26)。天主不是一個檢票員,檢查乘客是否買票,而是一位尋找子女的父親,把自己的財產託付給他們。那些另外賺了塔冷通的人擁有和天主一樣的邏輯,他們為愛而冒險,為他人而投下自己的性命,不接受一成不變的狀況。只有一件事可以忽略,那就是自己的利益。這是唯一正當的疏忽。」

教宗告誡道:「有損於窮人的疏忽有一個更確切的名字—『冷漠』,它指的是當我們遇到需要幫助的弟兄姐妹時把頭轉向一邊。具體而言,我們該如何取悅天主呢?《瑪竇福音》中耶穌的這句話答道:「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

教宗說:「祂所寵愛的最小弟兄是饑餓的人、患病的人、作客的人、坐監的人、貧困的人、被遺棄的人、孤苦無依的人、需要幫助卻被丟棄的人。透過他們的面容,我們可以想像天主的面容;從他們的口中,即使因痛苦而緊閉,我們也能聽到天主的話:『這是我的身體』(瑪26:26)。」

教宗進而勉勵道:「我們要學習克勝冷漠,以具體行動伸出援手幫助窮人,幫助上主受傷的肉體,因為在窮人身上,在他們的脆弱中,蘊藏著一種救恩的力量,那是我們進入天堂的通行證。窮人是我們真正的財富,對我們而言,照顧他們是我們的福音本分。我們不僅要給予他們麵包,也要與他們一起掰開聖言的餅,而他們是聖言最自然的對象。愛窮人意味著與窮人一起對抗貧困,無論在靈性上,還是在物質上。如果說,愛天主和近人是真正重要的事,而其它一切都將過去,那麼對我而言,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呢?」

這是教宗最後留給我們的問題,他也勉勵我們:「不要為自己尋求剩餘,而要尋求他人的益處,如此我們必將一分一毫也不缺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想想死亡對我們有好處,那將是我們與上主的相遇

十一月十七日 聖依撒伯爾匈牙利 彌撒

讀經一:恭讀智慧篇 13:1-9

凡不認識天主的人,都是真正的愚人,因為他們未能從看得見的美物,去發現那自有者;注意了工程,卻不認識工程師;反而認火、風、流動的空氣、運轉的星辰、洪流的巨濤、天上的光體,為統治世界的神。如果有人因這些東西的美麗而著迷,奉之為神;那麼,他們就應知道:這些美物的主宰更是美麗,因為都是美麗的唯一根源所創造的。如果有人驚奇這些東西的力量和效能,就應明白:創造這些東西的更有能力;因為從受造物的偉大和美麗,人可以推想到這些東西的創造者。不過,這種人的罪尚較輕微,因為他們尋找天主,也有意找到,卻一時誤入迷途:這或許是由於他們所見的世物實在美麗,因此在專心研究時只追求外表;但他們仍然不能推辭無過:因為他們既然能知道得如此淵博,甚至能探究宇宙,為何不能及早發現這些東西的主宰呢?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7:26-37

那時候,耶穌向門徒說:「在諾厄的日子裏怎樣,在人子的日子裏也要怎樣:那時,人們吃喝婚嫁,直到諾厄進入方舟的那天,洪水來了,消滅了所有的人。又如在羅特的日子裏,人們吃喝買賣,耕種建造,但在羅特離開索多瑪的那一天,火及硫磺自天降下,消滅了所有的人:在人子顯現的日子裏,也要這樣。「在那一日,那在屋頂上的,不要下來拿取在屋裏的器具;那在田裏的,也同樣不要回家。你們要記得羅特的妻子!不論誰,若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凡喪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我告訴你們:在這一夜,兩個人同在一張床上,一個被接去,而一個被遺棄;兩個女人一起推磨,一個被接去,而一個被遺棄。」門徒問耶穌說:「主,在那裏發生呢?」耶穌回答說:「那裏有屍體,老鷹就聚集在那裏。」

2017年11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教會透過當天選讀的福音邀請我們反省世界的終結,以及我們每個人的終結(路17:26-37)。

福音敘述了人們在洪水滅世和火燒索多瑪城前的日常生活:吃喝,買賣,婚嫁,直到上主大顯威能的那一天,那時一切都將改變。

教宗說:「教會是母親,她希望我們每個人反省自己的死亡。我們都習慣了生活的常態:時間表、事務、工作、假期,我們認為生活將一直這樣持續下去。然而,總有一天,耶穌將召叫我們,對我們說:『來吧!』對有些人,這召叫將突然降臨;對另一些人,他們卻得經歷長期的病苦。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但召叫一定會來。那將是一個驚喜,之後還有另一個上主的驚喜,即永生。因此,教會在這些日子對我們說:停一停,停下來想一想死亡。」

教宗指出某些常出現的情況:「參加殯葬守夜禮或前去掃墓已成了一個社會行為,人們去那裡與他人聊天,有時候也吃酒席,這些活動更像是一種聚會,為的是不去思考。教會、上主今天慈善地對我們每個人說:『停下來,停下來,生活不會天天如此。你不要習慣地認為這將一成不變。有一天你會被帶走,另一個被留下;你將被帶走。』那是跟著上主走了。想一想我們的生命必將終結,這對我們有好處。例如,在開始一個新的工作日時,我們可以這樣反省:今天或許是我的最後一天。我不知道,但我將努力工作。在家庭關係中,在我們去看病時也是如此。」

「想一想,死亡不是不好的幻想,而是一個事實。是好、是壞取決於我,取決於我怎麼想,但該來的總會來。到那個時候,我們將與上主相遇,這是死亡的美好,那是與上主的相遇。祂將前來會晤我們,對我們說:『來,來,蒙我父祝福的人,跟我來吧!』」

當上主的召喚降臨時,我們沒有時間收拾自己的東西。教宗談到一位司鐸最近向他敘述的故事:「有一天我遇到一位司鐸,65歲左右,他有些不舒服,感覺不好,於是去看醫生。醫生在診斷後對他說:『您得了這個病,這可不是良性的,或許我們有時間阻止它,我們可以這樣治療。如果病情依然惡化,我們再用另一種方法。如果還是不行,我們就順其自然吧!我會陪你走到最後。』這真是個好大夫!」

最後,教宗勉勵道:「我們也應當如此。讓我們在這條路上互相陪伴,盡一切努力,但始終著眼於那裡,那一天,上主將前來接我,帶我到祂那裡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向緬甸人民發表視頻訊息

教宗方濟各鑒於即將展開他在緬甸的牧靈訪問,特別於2017年11月17日向緬甸人民發表視頻訊息,向緬甸全國5100萬人民送上友誼的問候。教宗說:「我來是為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那是一個修和、寬恕與和平的訊息。」

教宗首先問候了緬甸的天主教徒,在一個以佛教徒佔絕大多數的國家中,天主教徒僅有60萬。他說:「我的訪問是為了肯定緬甸天主教團體對天主的信仰和福音的見證,它教導人尊重每個人的尊嚴,並要求我們向他人,尤其是向窮人和需要幫助的人敞開我們心扉。」

教宗然後向緬甸全體人民致意說:「我本著尊重和鼓勵的精神訪問緬甸,盡一切努力為公共利益建設和諧與合作。我們生活在一個信徒和善心人士越來越感到需要在互相理解和尊重中成長的時期,身為人類大家庭的成員,我們要相互支持,因為我們都是天主的子女。」

最後,教宗感謝那些為他的訪問盡力做好準備的人。他說:「我請你們每個人祈禱,願我與你們在一起的日子能成為所有人希望和鼓勵的源泉。我祈求喜樂與和平的神聖祝福臨於你們和你們的家庭。」

教宗在11月27日至30牧靈訪問緬甸後,將於11月30日至12月2日繼續訪問孟加拉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促使天國成長的是聖神而非牧靈計劃

常年期第三十二週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恭讀智慧篇 7:22-8:1

在智慧內的神,原是聰明的、至聖的、唯一的、多樣的、微妙的、敏捷的、精明的、無玷的、率直的、不受損害的、好善的、銳敏的、無敵的、施惠的、愛人的、穩固的、堅決的、無慮的、無所不能的,無所不察的,她洞察所有聰明、潔淨和精微心靈的。實在,智慧比一切活動更為活動;她是如此精純,能滲透並深入一切。智慧是天主威能的氣息,是全能者榮耀的真誠流露;因此,任何污穢都不能浸入她內。她是永遠光明的反映,是天主德能的明鏡,是天主美善的肖像。她雖是獨一的,卻無所不能;她雖恆存不變,卻常使萬物更新。她世世代代進入聖善的靈魂,使他們成為天主的朋友和先知,因為天主只愛那與智慧同居共處的人。實在,智慧比太陽還美麗,壓倒一切星座;如與光明相比,她必佔優勢;因為光明要讓位給黑夜,邪惡絕不能戰勝智慧。智慧施展威力,從地極直達地極,從容治理萬物。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7:20-25

那時候,法利塞人問耶穌天主的國何時要來;耶穌回答說:「天主國的來臨,並非是顯然可見的;人也不能說:看呀,在這裏;或:在那裏;因為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耶穌對門徒說:「日子將到,那時,你們切望看見人子的日子來臨,而不得見。人要向你們說:看呀,在那裏;看呀,在這裏。你們不要去,也不要追隨,因為猶如閃電由天這邊閃起,直照到天那邊:人子在他的日子裏,也要這樣。但他必須先受許多苦,且被這一代擯棄。」

2017年11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講解當天的福音時表示天國既不是一場表演,更不是個嘉年華,它不愛打廣告;促使天國成長的是聖神,而非牧靈計劃。(參閱:路17:20-25)。當天的福音由法利塞人對耶穌的提問展開,即:「天主的國何時要來?」

教宗指出:「這個簡單的問題源自一顆善良的心,多次出現在福音中。舉例而言,洗者若翰在監獄裡極度痛苦時,派遣他的門徒去詢問耶穌:『祢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瑪11:3)。」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也有人魯莽地質問祂說:「如果祢是天主子,從十字架上下來吧!」(瑪27:40)。教宗闡明:「這些問題都充滿困惑,對天國究竟何時要來感到好奇。耶穌的回答是:『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17:21)那是耶穌在納匝肋會堂宣布的『喜訊』:祂在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一段經文後表明,那段聖經今天在他們聆聽時就應驗了。(路4:16-21)」

教宗表示:「如同撒下的種子由內生長那樣,天主的國也在我們中間暗自成長,或者有如隱藏的寶石或寶藏一般,始終謙卑。但是,誰促使那顆種子發芽成長呢?祂就是臨在於我們中間的天主聖神。聖神是溫良之神、謙卑之神、順從之神、簡樸之神。祂在天國內使之成長,而非牧靈計劃、偉大之事。不是的,是聖神暗地裡使之成長,直到結出果實。」

那麼是誰在右盜心中播種了天國的種子呢?

教宗推測:「或許是右盜的母親,抑或是給他解釋法律的經師;然後,這名右盜將之拋諸腦後,聖神卻在暗中使之成長。天國始終是個驚喜,因為它是上主賜予的恩典。」

耶穌也解釋道:「天主國的來臨,並非顯然可見的;人也不能說:看呀!在這裡,或在那裡」(路17:20-21)。

教宗為此強調:「天國不是一場表演,或更糟的,人們經常以為的一個嘉年華。」

教宗說:「天國並不以傲慢、自大的姿態顯示於人,它不愛打廣告:天國是謙卑的、隱藏的,這樣才能成長。我認為,當人們看到聖母瑪利亞在那裡跟隨耶穌時,會說:『那是祂的母親啊…!』她是最有聖德的女人,卻隱藏著,沒有人曉得天國的奧秘、天國的聖德。當她接近聖子耶穌的十字架時,人們說道:『啊!可憐的女人與這個犯罪的兒子。這女人真可憐…!』沒有人明白。」

「天主的國因此總是在暗中成長,因為有聖神在我們內使之萌芽,直到結出果實。我們所有人都蒙召走這條天國之路:這是個聖召,是個恩寵,是個禮物,而且是免費的,無法買到的,它是天主賜給我們的恩寵。我們所有受洗者都有聖神在我們內。我跟聖神的關係如何?這位使天國在我內成長的聖神?我們大家今天都要自問:我是否真的相信天國就在我們中間隱藏著,或者我比較喜歡表演?」

最後,教宗勉勵信友們:「祈求聖神賜予恩寵,好使天國的種子在我們和教會內發芽成長,從而庇蔭許多人,結出聖德的果實。」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