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聖座新聞室公布教宗方濟各7月份會暫停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並將於8月份在保祿六世大廳恢復這項活動。教宗在7月份唯一的公開活動是主日領念三鐘經。
此外,教宗在聖瑪爾大之家舉行的彌撒聖祭也將於7月和8月份暫停,並於9月中旬恢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2017年7月1日,聖座新聞室公布教宗方濟各7月份會暫停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並將於8月份在保祿六世大廳恢復這項活動。教宗在7月份唯一的公開活動是主日領念三鐘經。
此外,教宗在聖瑪爾大之家舉行的彌撒聖祭也將於7月和8月份暫停,並於9月中旬恢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恭讀瑪竇福音
耶穌派遣這十二人,囑咐他們說:看,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中,所以你們要機警如同蛇,純樸如同鴿子。你們要提防世人,因為他們要把你們交給公議會,要在他們的會堂裏鞭打你們;兄弟要將兄弟,父親要將兒子置於死地,兒女也要起來反對父母,要將他們害死。你們為了我的名字,要被眾人所惱恨,唯獨堅持到底的,才可得救。
2017年6月28日,教宗方濟各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勉勵基督徒不要以惡還惡,因為在我們中間始終有一位比黑手黨與陰謀詭計更強大。教宗還說,把自殺式襲擊者視為殉道者的觀點令基督徒厭惡,因為殉道意味著作見證、忠於福音,而他們的死與天主子女的態度沒有絲毫關係。
殉道者不為自己而活,不為肯定自己的主張而戰,只為忠於福音而死。教宗方濟各以這番話再次展開對基督徒希望的反省。
教宗表示:「基督徒的希望是殉道者的力量。殉道不是基督徒生活的至高理想,因為在這理想之上還有愛德,即對天主和近人的愛。把自殺式襲擊者視為殉道者的觀點令基督徒厭惡。不,他們不是殉道者,他們的死與天主子女的態度沒有絲毫關係。有時,讀到過去和今日諸多殉道者的事跡,今日殉道者比教會初期還多,我們對他們經受考驗時的堅毅感到震驚。這種堅毅是激勵他們的偉大希望的標記。任何事、任何人都無法將這確鑿的希望與天主藉耶穌基督賜予我們的愛相隔離。」
教宗從當天選讀的瑪竇福音談起:「福音中耶穌派遣門徒去傳教,祂沒有用唾手可得的成功幻想哄騙他們,而是明確提醒他們宣講天主的國總會受到反對,他們因此將被眾人所惱恨。基督徒愛人,但常常不被人所愛,換言之,信德的宣認出自一種敵對的氣氛,只是程度或輕或重。」
教宗說:「基督徒是逆流而上之人。這很正常,因為世界銘刻著罪惡的痕跡,透過不同形式的自私和不義表現出來。跟隨基督的人是在反向而行。這不是出於好鬥,而是為了忠於天國的邏輯,即希望的邏輯,體現在以耶穌的教導為依據的生活作風上。」
談到基督徒秉持神貧的教導,教宗強調:「耶穌似乎更關注讓門徒們空虛,而非佔有。一個基督徒,倘若不謙卑、貧窮,不遠離財富和權力,尤其不遠離自我,就無法肖似耶穌。對基督徒而言,真正的失敗是陷入報復和暴力的誘惑,以惡還惡。耶穌對我們說:『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中』(瑪10:16),沒有口,沒有爪,沒有武器!基督徒卻要謹慎,有時還得機警,這些是福音所接受的美德,但決不接受暴力。為了戰勝惡,我們決不贊成惡的方式。」
「福音是基督徒唯一的力量。在困難時期,我們應當相信耶穌就在我們面前,祂不停地陪伴我們。迫害並不與福音相矛盾,而就是福音的一部分,因為我們的老師就曾經受到迫害。因此,即使處在漩渦之中,基督徒也不可失去希望,認為自己被遺棄了。人的一切苦難,即便再微小、再隱秘,在天主眼中也是可見的。天主看見了,必將給予保護,必將恩賜祂的救贖。實際上,在我們中間有一位比邪惡更强大,比黑手黨更强大,比陰謀詭計、從失望者身上榨取利潤的人、以強權壓迫他人的人,更加強大。這一位始終聆聽亞伯爾從地上發出的流血的哀號。」
「基督徒要始終處在世界的另一面,即天主選擇的那一面。不做迫害者,而是受迫害的人;不做狂妄自大者,而做溫良和善的人;不做欺騙者,而成為服從真理的人;不做撒謊者,而做誠實的人。這種對耶穌作風的忠誠,對希望作風的忠誠,並且忠誠到死,被初期基督徒美其名曰『殉道』,意思是『作見證』。『殉道』在詞典裡有多種可能性,或稱為英勇、忘我或自我犧牲。但初期基督徒卻用了一個帶有宗徒味道的名字稱呼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希伯來人書
因為天主為我們早已預備了一種更好的事,以致若沒有我們,他們決得不到成全。所以,我們既有如此眾多如雲的證人,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種累贅和糾纏人的罪過,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常注視著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耶穌。
2017年6月2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12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信友前來參加。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思基督徒的希望,指出聖人是希望的證人和伴侶。教宗表明,我們都能成聖,因為我們有上主的助佑。
基督徒能在每日的生活中成聖,這意味著我們應在家庭、工作,甚至在疾病中善盡每日的本分,向天主開放心靈。
教宗表示:「聖人的表樣首先告訴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並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理想。聖人其實也經歷過我們同樣的艱難。基督信仰培養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心:不相信消極和分裂的勢力能佔上風。人的歷史的定局不是仇恨,不是死亡,也不是戰爭。因為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天主伸手扶助和聖人的臨在,我們並不孤單。教會由無數且經常沒有留下姓名的弟兄姐妹組成,他們先我們而去,卻因著聖神的行動參與仍活在現世的人的事件。」
教宗引用《希伯來書》中關於「眾多如雲的證人」(希12:1)的話語來比喻教會的聖人。
教宗說:「我們在領受聖洗聖事時呼求諸聖的轉禱,然後在聖秩或婚姻聖事中也如此呼求。在婚姻聖事中,這呼求為兩個正準備走上夫妻生活旅程的青年是彼此信賴的泉源。真愛的人便有願望和勇氣說出;『永遠』二字,但他知道自己需要基督的恩寵和聖人的幫助才能永遠善度婚姻生活。婚姻不是有些人所說的『直到愛消逝』就不存在了。不是的,婚姻是永遠的!否則,你最好不要結婚。或是永遠,或是沒有。」
教宗強調:「天主絕不捨棄我們。不錯,我們是渴望天上的灰土,我們的力量薄弱,但臨在於基督徒生活中的恩寵則充滿大能。我們知道且希望,在世界的改變最終實現時就不再有眼淚和惡意。願上主賜予我們每個人成聖的希望。」
「你們當中有人會問我:『我們在每日的生活中能成聖嗎?』能!能夠成聖!『可是,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整日祈禱了?』不,這意味著你必須善盡每日的本分:祈禱、工作,以及看顧子女。你要本著向天主開放的心靈做這一切,好讓你的工作即使在患病和痛苦時,或是在困難中,也向天主開放。這樣一來,你就能成聖。」
最後,教宗表示:「願上主賜予我們成聖的希望。我們不要以為這是一件難事,以為做歹徒要比成聖更容易!不是的。我們能夠成聖,因為上主助佑我們;是上主在助佑我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恭讀路加福音
小兒子便起身到他父親那裏去了。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兒子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了! 父親卻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再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
2017年6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天氣非常炎熱,病人被安排在保祿六世大廳內透過大屏幕與廣場連接、參與活動。教宗在問候病人時表示:「聖神使我們團結合一」。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強調,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我們堅信天主無條件地愛每個人。
任何人缺乏愛都無法生存,若認為愛是爭取來的,這便是嚴重的奴役。
教宗表明:「當代人的焦慮有可能出自下面這個原因:他們認為如果自己不優秀、不漂亮,就沒有人關心他們。今天許多人尋求知名度,只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好像我們是那種永遠需要得到肯定的人。然而,你們可以設想一下,倘若人人都乞討引起他人關注的原因,卻沒有人願意無條件地愛另一個人,這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你們想想這樣的世界,一個沒有無償愛人的世界……,它似乎是人的世界,其實卻是地獄。」
「有時候,在一個看似難以解釋的態度背後隱藏著一個問題:我是否不值得被愛呢?當一個青少年感覺不到被愛時,他有可能轉向暴力。不存在絕對的壞人,只存在不幸福的人。而愛恰好是不幸福的解藥,那是眼神的交會。在我們和天主之間,是祂首先愛了我們,最先注視了我們。天主首先愛了我們。天主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身上有某個能激發愛的理由。天主愛我們,因為天主本身是愛,愛因其本質會自我傳播,自我奉獻。天主沒有把祂的慈愛和我們的悔改聯繫起來,二者若有關係也是天主的愛激發了我們的悔改。」
教宗說:「天主的愛毫無條件。即使我們犯了錯,祂依然愛我們。除了父親或母親,我們中有誰能有這樣的愛?我記得,在我之前的教區,有許多母親排隊等候進入監獄。她們不感到慚愧,因為兒子在監獄裡,那是她們的兒子。天主也這樣對待我們:我們是祂喜愛的子女!」
「然而,是否有哪個子女是天主不愛的呢?沒有。我們每個人都是天主所喜愛的子女。天主從未詛咒我們的生命,只有對我們仁慈的話語,祂從虛無中創造了我們的生命。全部的真理在於那愛的關係,這愛藉著聖神把天父和聖子聯繫起來,而我們也因著恩寵被納入這愛內。在耶穌基督內,我們被想望、被愛、被渴望。因為有一位主宰在我們內銘刻了一種原始的美,任何罪過、任何錯誤的選擇都不能將它徹底抹去。」
最後,教宗勉勵道:「什麼藥可以改變一個不幸福的人的心呢?是愛。如何能讓一個人感覺到我愛他呢?首先要擁抱他。讓對方感到自己被渴望,非常重要,這樣他將不再悲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恭讀路加福音
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停止以後,衪的一個門徒對衪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耶穌給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 願你的名被尊為聖, 願你的國來臨,我們的日用糧,求你天天賜給我們,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
2017年6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論述基督徒的希望,闡述天主的父親身分是我們希望的泉源。教宗強調,基督信仰的真正革命在於稱天主為父親。
教宗首先從《天主經》談起,那是耶穌交給祂的門徒,又由祂的門徒傳給我們眾人的祈禱,是「基督徒最卓越的祈禱」(路11:1-4)。教宗指出:「基督徒祈禱的全部奧蹟都濃縮於這句話内:敢於稱天主為父親。彌撒禮儀也表明這一點,主禮在邀請會眾一起誦念《天主經》時,用了『我們才敢說』這句話。」
「其實,稱天主為『父親』絕非一件預料中的事實。我們會傾向於使用最高的稱號,認為這樣才是對祂超性幅度的最大尊重。不過,呼喚天主為『父親』能使我們與祂建立一種親密關係,就如一個兒童面對他的父親時,知道自己蒙受他的關愛和照顧。這就是基督信仰銘刻在人的宗教心理上的偉大革命。」
教宗解釋道:「天主的奧蹟總是吸引我們,讓我們感覺自己的渺小。但這奧跡不再令我們害怕,不壓制我們,不讓我們感到苦惱。這是一種我們人性思想難以接受的革命。」
說到這裡,教宗援引他十分喜愛的「慈父」的比喻說:「耶穌講述的是一位只知道愛自己子女的父親。這個父親不因兒子的傲慢而懲罰他,甚至還把他應得的家產分給他,允許他離家出走(路15:11-32)。耶穌說,天主是父親,但不是依照人性方式而行事的父親,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父親如同比喻中的主角那樣行事。天主是按照自己方式行事的父親:良善、不對人的自由意志設防,只知道與『愛』這個動詞聯結在一起。」
教宗接著説道:「當這個反叛的兒子把所有的都揮霍盡了以後,最終回到家鄉。那個父親沒有實施人性公義的準則,而是首先感到需要寬恕,以他的擁抱讓兒子明白,在他離開的日子裡時刻想念著他,痛心兒子沒有得到父親的愛。天主對祂子女懷有的這種愛是多麽不可思議啊!」
教宗強調:「天主不能是沒有人類的天主:這就是一個偉大奧蹟!這個信念正是我們希望的泉源,我們在《天主經》的所有祈求中都會找到這被守護的希望泉源。」
最後,教宗邀請信友們:「我們每次有困難和有需要時都應祈求天父,想到天父不能沒有我們,祂此時正注視著我們。每當我們需要幫助,耶穌不對我們說要認命,或讓我們自我封閉,而叫我們轉向天父,以信賴的心祈求祂。我們的一切需求,從最明顯和最平凡的需求,諸如食物、健康、工作,乃至需要得到寬恕和在誘惑中得到扶助,這些都不是我們孤獨的反映:相反地,有一位父親總是以愛看顧我們,他肯定不會遺棄我們。」
此外,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再次發出這項呼籲,願基督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都為中東和平祈禱,祈願他們能和平度日,免於暴力。
教宗提及6月8日的「為和平祈禱一分鐘」活動,籲請所有信徒為中東地區的修和祈禱。
教宗說:「許多國家將於明天下午1點再次舉行『為和平祈禱一分鐘』活動,也就是在我與以色列已故總統佩雷斯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一同在梵蒂岡聚會的週年紀念日祈禱片刻。我們的時代非常需要基督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都為和平祈禱。」
2014年6月8日,以色列已故總統佩雷斯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應教宗方濟各之邀,前來參加在梵蒂岡花園舉行的祈禱聚會。他們依循基督宗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三種儀式,為中東和平祈禱,並種下一顆象徵和平的橄欖樹。
來源: 梵蒂岡電台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願賜望德的天主,因著你們的信心,使你們充滿各種喜樂和平安,使你們因著聖神的德能,富於望德。我的弟兄們,我本人深信你們是充滿善意,滿備各種知識的,並能彼此勸勉。
2017年5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基督徒應該播種希望的甘油,而非苦楚的酸水,要像聖神那樣做安慰者與保護者。教宗繼續以基督徒希望為主題進行要理講授,當天談及希望與聖神的關係。下個主日6月4日將是聖神降臨節,教宗稱這一天是「教會的生日」。
教宗說:「希望如同一張帆,收納了聖神的風,並將其化為驅動船隻的動力。」教宗借用這幅圖像來解釋希望與聖神的關係。
教宗說:「聖神給予人希望,因為祂恩賜我們內在的見證,叫我們知道我們是天主的子女,讓我們在絕望仍懷著希望,一如亞巴郎和童貞瑪利亞那樣。基督徒的希望不令人失望,因為天主的愛經由祂賜予我們的聖神而傾注於我們心中。希望不令人失望,這是因為聖神在我們內推動我們前行,始終向前邁進。此外,聖神不僅使我們有能力希望,也叫我們播種希望,像祂那樣做弟兄姐妹的安慰者與保護者。」
教宗說:「基督徒是希望的播種者。一個基督徒或許會播種苦楚,播種困惑,這不是基督徒的作為;你若如此行事,你就不是個好基督徒。好基督徒播種希望:播種希望的甘油,播種希望的馨香,而非苦楚和失望的酸水。基督徒的聲音、目光、做事方式應該是客氣的,令人安心的,總言之,基督徒應該做安慰者,效法護慰者聖神給予安慰,一如真福紐曼(Newman)樞機所勉勵的那樣。教宗祈願聖神不僅沛降希望,更讓我們對有需要的人賦予希望。
教宗解釋道:「窮人、受排斥者、得不到愛的人更需要有人做他們的護慰者,即安慰者和保護者,一如聖神對我們廣場上的各位所做的那樣。」
聖神也在受造界內滋養希望。
教宗強調:「我們必須尊重受造界,因為我們“無法弄髒一幅畫卻不冒犯創作這幅畫的藝術家。」
教宗然後深入解釋了基督徒希望的深刻意義,他指出:「基督徒所希望的不僅是未來的幸福,死後的幸福,更是從今天就開始的喜樂,即希望的喜樂,而非盼望擁有喜樂。」
最後,教宗引用一句俗語說:「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反之亦然,只要懷有希望就能活下去。人為了活著而需要希望,為了希望而需要聖神。」
神恩復興運動今年慶祝誕生50週年,該團體成員將於週六在羅馬舉行聖神降臨節前夕守夜活動。教宗借此機會向與會人士表達問候。
來源: 梵蒂岡電台
路加福音
當他們臨近了他們要去的村莊時,耶穌裝作還要前行。他們強留衪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吧!因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了。」耶穌就進去,同他們住下。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耶穌來;但衪卻由他們眼前隱沒了。他們就彼此說:「當衪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
2017年5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基督徒團體並非在堡壘之城中生活,而是走在路上,聆聽每個人的故事,然後提供愛的見證。教宗繼續以基督徒的希望為主題的要理講授,透過厄瑪烏門徒與耶穌的相遇,指出天主始終與我們同行,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刻。
耶穌與厄瑪烏門徒的相遇非常短暫,卻完全註定了教會的命運。這個相遇對於理解教會使命而言具有深刻的意義。
教宗說:「這告訴我們,基督徒團體並非封閉在堡壘之城,而是行走在它最具活力的環境中,可以說是走在路上。在那裡,與人相遇,了解人的希望與失望,以及他們的重擔。教會聆聽每個人發自他們個人良知的故事,然後提供生命的聖言、愛的見證,這愛忠信到底。如此一來,人們心中將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厄瑪烏兩位門徒與耶穌相遇時,他們正逃離耶路撒冷。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他們感到失望,決定離開這場他們始料未及的失敗。實際上,在逾越節之前,他們還充滿熱情,認為耶穌將彰顯祂的大能,但節日卻成了他們生命中最悲傷的一天。耶穌於是展開了祂的希望療法。」
教宗說:「在這條路上發生的事就是一次希望的治療。誰來治療?是耶穌。祂首先詢問和聆聽,我們的天主不是一個侵略性的天主。雖然耶穌早已知道這兩位門徒失望的原因,但祂依然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去深刻體會他們所遭遇的苦楚。我們從中聽到了一句告白,人們的一種老生常談:『我們原指望,可是……;我們原指望,可是……。』」
教宗表明:「我們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悲傷、失敗和失落的希望,但耶穌與氣餒之人同行,以具體的方式重新給予人希望。祂首先引用《聖經》說話,而非展開閃電般的征服戰。」
教宗解釋道:「真正的希望永遠不是廉價的,它始終經由失敗而得。不受苦的希望,甚至連希望都算不上。天主不喜歡人們把祂當作一個以血洗敵人來帶領子民獲得勝利的領袖而愛祂。我們的天主是一個在寒風呼嘯的日子裡燃燒的微弱火光,祂在這個世界的臨在似乎脆弱不堪,祂選擇了所有人都不屑一顧的位置。」
「教會也應該如此:正如耶穌擘開了餅,祂也擘開我們的生命,把它提供給眾人,因為不存在無需犧牲的愛。每個人都會遇到黑暗的時刻,在那一刻我們似乎已經走投無路。然而,耶穌始終陪伴我們左右,重新點燃我們的希望,對我們說:『向前走,我與你同在!』」
教宗最後勉勵道:「天主始終與我們同行,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刻,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刻,即使在失敗的時刻;上主就在我們身邊。這是我們的希望,讓我們懷著這希望向前邁進,因為祂始終陪伴我們左右並與我們同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恭讀聖若望福音
耶穌向她說:「女人,妳哭什麼?你找誰?」她以為是園丁,就說:「先生,若是你把他搬走了,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裏,我去取回他來。」耶穌給她說:「瑪利亞!」她便轉身用希伯來話對他說:「辣步尼!」就是說「師傅。」耶穌向她說:「你別拉住我不放,因為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裏;你到我的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我升到我的父和你們的父那裏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們的天主那裏去。」瑪利亞瑪達肋納就去告訴門徒說:「我見了主。」並報告了耶穌對她所說的那些話。
2017年5月1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論述基督徒的希望,稱瑪利亞瑪達肋納是新而最大希望的使徒。教宗表明,我們的天主並不呆滯;祂夢想改變世界,且藉著復活奧跡予以實現。
在《若望福音》的記述中,瑪利亞瑪達肋納第一次來到耶穌墳墓那裡,看到的卻是空墓。她於是跑去告訴門徒們,說耶穌的遺體被人搬走了(若20:1-2)。
教宗指出:「瑪利亞瑪達肋納前往耶穌墳墓的路程反映了許多婦女的忠貞,她們長年累月走在墳地間的小徑上,緬懷一些已不在人世的人。最真實的關係絕不會因死亡而隔斷。聖史若望接著描述了瑪利亞瑪達肋納再次回到耶穌空墓前的情景,這一次她看見了呼喚她名字的老師(若20:11-16)。」
教宗凸顯耶穌復活後的首次顯現具有個人化的特徵,而且如此之美。這表明有人認識我們,而且看到我們的痛苦。
教宗強調:「與耶穌的相遇將我們的悲傷轉變為喜樂,就如瑪利亞瑪達肋納所經歷的那樣。在耶穌周圍有許多人尋找天主,但實際上,最具奇跡般的事實乃是天主先惦記著我們的生命。每一個人都是一部天主寫在這個世界上的愛的歷史。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部天主之愛的歷史。天主呼喚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祂知道我們的名字,祂注視我們,等待我們,寬恕我們,並且耐心對待我們。天主難道不正是這樣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福音》為我們描述了瑪利亞瑪達肋納的喜樂:耶穌復活帶來的喜樂不是透過滴管一點一滴流出來的,而是有如瀑布傾注在我們整個生命中。教宗邀請每個人帶著自己心中失望和失敗的包袱嘗試思索:我們有一位接近我們且呼喚我們名字的天主,這意味著什麽?」
教宗說:「耶穌不是一個順應世界的主,祂不允許世界上持續存在著死亡、悲傷、仇恨,以及人的道德被摧毀。我們的天主並不呆滯,請允許我這樣說,我們的天主是一個夢想家:祂夢想改變世界,而且藉著復活奧跡實現了這夢想。瑪利亞瑪達肋納最後被派遣去向門徒們宣報耶穌復活的喜訊,她這位過去曾附過惡魔的女人(路8:2),現在卻成了新而最大希望的使徒。」
「我們也應效法瑪利亞瑪達肋納,在哀痛和被遺棄的時刻聆聽復活的耶穌呼喚我們的名字,滿懷喜樂地去宣報說:『我看見了主!』(若20:18)。我的生命改變了,因為我看見了主!現在的我與從前不同了,我成了另一個人。我能脫胎換骨,因為我看見了主。這就是我們的力量,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教宗在要理講授結束後問候了在場的信友們。他對講阿拉伯語的信友說:「瑪利亞瑪達肋納教導我們要恆心尋求與復活的主相遇,不讓死亡和哀傷熄滅我們心中對遇見耶穌的渴望;我們要讓與耶穌的相遇將我們的悲傷化為喜樂,使我們成為祂的見證人。我們與復活耶穌的相遇使我們復活,也幫助我們使其他人從不信的黑暗墳墓中復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若望福音
在耶穌的十字架旁,站著他的母親和他母親的姊妹,還有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和瑪利亞瑪達肋納。耶穌看見母親,又看見他所愛的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女人,看,你的兒子!」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就從那時起,那門徒把她接到自己家裏。
2017年5月1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論述基督徒的希望,表明聖母瑪利亞是我們「希望的母親」。聖母瑪利亞教導我們即使在最漆黑的夜晚,一切似乎都喪失了意義的時刻,也要向前看。
聖母如何是我們希望的母親呢?
教宗說:「這是因為聖母教導我們期待的美德,即使一切似乎都喪失了意義,也要期待。聖母瑪利亞始終信賴天主的奧跡,即使天主因世界的罪過似乎失去了光芒。她是希望的母親,在困難時刻,願聖母瑪利亞,耶穌賜給我們眾人的母親常扶助我們的步伐,常對我們的心靈說:『起來吧,向前看,要展望前程!』聖母瑪利亞的第一個應允成了她在服從的漫長道路上走出的第一步。她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女人,在那經常與我們作對的命運面前不沮喪,也不抨擊。同時,她也是一個懂得聆聽的女人。」
教宗解釋道:「你們切莫忘記,在希望與聆聽之間總是有一種強烈的關係。聖母瑪利亞是一位懂得聆聽的女人,接納原原本本賦予我們的生活,無論是幸福的日子,還是我們絕不願意遇到的悲劇。聖母瑪利亞甚至在那極致的夜晚,在她的聖子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也依然如此。直到那一天,聖母瑪利亞幾乎從福音的情節中消失了,福音的作者們讓人覺得她在聖子聽從聖父的奧蹟面前保持緘默。然而,在大多數的朋友因害怕而散去的關鍵時刻,聖母卻再次出現。
母親從來不背叛,而在十字架前的那刻,我們沒有一個人能說清到底是哪個苦難更慘烈:是一個無辜的人死在十字架上的苦難大,還是一個母親陪伴兒子嚥下最後一口氣更為痛苦之極。
四部福音對那刻的描述極其慎重,沒有說明聖母是否曾哭泣,只是說她站在十字架旁。詩人和畫家對那個場面的細節發揮了想像力,將他們的創作載入藝術和文學史冊。在那最漆黑的夜晚,那最殘酷的時刻,聖母痛苦萬分,但她依然站在那裡,沒有離去。
聖母甚至並不知道她的聖子正準備為人類開啟復活的命運,她只是憑著對天主計劃的忠貞和身為母親的天性站在那裡。每當兒子受苦的時候,母親也跟著受苦。這就是母親們的痛苦:我們眾人都見過那些堅強的女人,她們經歷了子女的許多痛苦。
最後,我們再次看到聖母瑪利亞作為『希望的母親』出現在受到基督復活之光照耀的初期教會内,那裡也充滿了日後將傳遍世界的最初激情。門徒的團體如此脆弱,由於害怕,一個曾否認耶穌,大多數的人曾逃離避難,聖母卻留在那裡,留在這個團體中。」
在要理講授結束後,教宗問候了在場的莫斯科宗主教區的青年司鐸代表團,他們接受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的邀請前來羅馬。教宗對他們說:「願天主降福你們的國家和俄羅斯正教會為促進宗教對話及公益作出的努力。」
教宗方濟各即將前往花地瑪聖母朝聖地朝聖,他說:「在花地瑪聖母顯現百週年的機會上,把人類現世和永恆的命運託付給聖母瑪利亞,懇求她以她的方式為我們求得天上的降福。」
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教宗說:「我請大家與我一起成為希望與和平的朝聖者,以你們祈禱的雙手不斷地扶持我的雙手。願最偉大和最好的母親守護你們每個人,你們的每一天,直到永遠!」
教宗之後也問候青年、病患者和新婚夫婦,說道:「親愛的青年,你們要學習藉著每天誦念玫瑰經培養對天主之母的孝愛之情;親愛的病患,願你們在面對十字架的時刻感受到聖母的臨在;親愛的新婚夫婦,你們要向聖母祈禱,好使你們的家裡永不缺少愛和互相尊重。」
來源: 梵蒂岡電台
瑪竇福音
看,上主的天使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衪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裏,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衪殺掉。」若瑟便起來,星夜帶著嬰孩和衪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了。留在那裏,直到黑落德死去。這就應驗了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回了我失去的兒子。」
2017年5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 「埃及是希望的標記,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他回顧了上週4月28日至29日對埃及牧靈訪問的行程,指出這片土地擁有一個特殊任務,就是走向穩定的和平。
在一個因衝突和恐怖主義而受苦的地區,埃及是「和平的標記」。教宗這次牧靈訪問的圓滿完成得益於埃及當局的巨大努力,教宗借此機會感謝埃及政府和全體埃及人給予他熱情款待。
教宗首先談及他在埃及的第一項活動,在最古老的伊斯蘭大學暨伊斯蘭遜尼派最高學府—阿茲哈爾大學與穆斯林團體會晤。在這裡,教宗與大伊瑪目塔伊布(Ahmad al-Tayeb)舉行了會談,然後參加了國際和平會議。這項特別的活動具有雙重意義:一是促進基督徒與穆斯林的對話;二是促進世界和平。
教宗強調:「建設和平也需要重新接納天主與人的盟約,這是人與人結盟的基礎。它不僅建立在刻在西乃山石板上的天主十誡,更深深烙印在每個時代、每個地方的每個人心中。天主十誡可以概括為愛天主和愛近人的法律。」
社會和文明的秩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全體公民都蒙召為此合作,無論他來自哪裡,具有何種文化,信奉哪個宗教。這種健康的世俗秩序也是教宗方濟各與埃及總統塞西在交談中所涉及的議題。
教宗說:「埃及偉大的歷史和宗教遺產,以及它在中東地區的所扮演的角色,要求它負起一項特殊的責任,即走向穩定與持久的和平,在治理國家時不依靠強權,而透過法律的力量。」
教宗然後談到本次牧靈訪問的第二個重要時刻:他與正教科普特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的會晤。
教宗強調:「這是一個強烈的共融標記。我們簽署一份聯合聲明,再次承諾將一同行走,不再為對方教會的信友重複施行聖洗聖事。最近的襲擊事件沉痛打擊了脆弱的科普特教會,我們因而一同為殉道者祈禱;他們的血促進了本次大公會晤,正教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也出席參加。」
教宗親切地稱呼巴爾多祿茂和塔瓦德羅斯為「我親愛的兄弟」,見證了他們的手足情誼。
第二天的訪問活動主要是與埃及天主教徒會晤。在開羅體育場舉行的彌撒是一項「信德與友愛的慶典」。之後,教宗會晤了埃及天主教會的司鐸、男女會士和修生。
教宗表明:「在這個團體中,我看到了埃及教會的美;我為所有中東基督徒祈禱,好使他們能成為這片土地上的光與鹽。埃及是希望、避難、援助的標記,雅各伯遭遇饑荒時遷往埃及的歷史,以及聖家攜同耶穌為躲避黑落德的迫害而逃亡尼羅河畔的歷史,都證明了這一點。」
教宗說:「我向你們講述這次行程因此意味著我走過了一條希望的道路:對我們而言,埃及是希望的標記,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正如我給你們講述的,埃及也是友愛的標記。」
最後,教宗祝願納匝肋聖家指引埃及人民走上繁榮、友愛與和平的道路。 [Read more…]
Copyright © 2024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