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窮人日:流動診所義診服務重返聖伯多祿廣場

CNS photo/Cindy Wooden

有鑒於今年11月13日主日即將舉行第六屆世界窮人日,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於11月7日至13日再次開設流動診所,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義診服務。開幕當天,負責籌備工作的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向梵蒂岡新聞網表示,此舉是為了確保社會上最弱小者能得到必要的醫療資源。

前來支援的醫學生曼圖索(Giovanni Mantuso)對梵蒂岡新聞網說:「這次活動的目的是要喚醒大眾意識。重要的是讓所有的人都參與其中,特別是在聖伯多祿廣場上最有需要的人,但也鼓勵遊客等所有途經此處的人靠近,通過各種檢查來響應體檢和防治宣導活動。」

今年聖伯多祿廣場義診活動的醫護人員,也包括意大利援助非洲醫生協會(Medici con l’Africa CUAMM)的醫生。該協會醫生特德斯科(Jane Tedesco)女士向梵蒂岡新聞網強調:「我們也臨在這團隊中。哪裡有需要和緊急危難,我們就在那裡。」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第6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教宗降福一尊無家可歸者銅像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在世界窮人日即將於11月13日主日舉行之際,教宗方濟各於11月9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降福了一尊名為〈棲身〉(sheltering)的無家可歸者銅像。這件藝術品的創作動機是要激發人們思考有關無家可歸者的問題。該銅像由聖味增爵大家庭所贈送,與該修會大家庭的使命「十三個家活動」(13 Houses Campaign)息息相關。

聖味增爵大家庭推動了一個無家可歸者聯盟(FamVin Homeless Alliance),旨在根除各種迫使人們流落街頭的原因。該聯盟協調人麥克格里維(Mark McGreevy)介紹說,「十三個家活動」的目的是在聖味增爵大家庭從事服務的160個國家內接納一萬人,以促成許多無家可歸者改變生活。

遣使會總會長馬雲力(Tomaž Mavrič)神父指出,這項使命意義深遠。「四百年前,我們會祖聖味增爵(Vincenzo de’ Paoli)為巴黎遭遺棄的孩童提供了十三個家。今天一如當年,聖味增爵大家庭的聯盟為無家可歸者建立的聯盟,希望能紀念這個歷史事跡,並在世界各地為無家可歸者建立類似的家。誠如聖味增爵所言:我們必須把我們的話變得具體。」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Canadian artist Timothy Schmalz is pictured May 30, 2021, working on his new sculpture, Sheltering, which features a dove laying a blanket over a homeless person. The statue, which features a dove laying a blanket over a homeless person, will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Vincentian project to build homes for some 10,000 people in 160 countries. (CNS photo/courtesy Vincentian family)

教宗方濟各第6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教宗公開接見:在巴林的訪問是對話與和平之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11月9日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回顧了上週在中東海灣國家巴林的使徒之旅,稱這次訪問為對話與友愛的和平旅途。

教宗首先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眾表示感謝,感謝信友們以祈禱陪伴教宗的牧靈訪問,使之平安進行並獲得豐富成果。教宗表示此次出訪是去巴林參加「東西方對話論壇」,該論壇將宗教領袖們聚合在一起,共同為和平服務。

教宗表示:「人們自然會問,教宗為什麼想要訪問這個伊斯蘭教徒佔大多數的小國家?」教宗回答到:「我想用三個詞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對話、相遇和旅程。」教宗解釋道:「對話是『和平的氧氣』。對話意味著敞開心扉去相遇並打破暴力和分裂的圍牆。不要忘記,即使在家庭生活中,也需要對話,因為藉由對話,才能守護和平。」

接著,教宗強調:「在戰爭的時期,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來促進和平。在我們這個被戰爭打擊的世界中,在宗教事務和公民社會負有責任的人,以及所有懷有善良意願的人,都要超越狹隘的利益,追求團結與和平。」

想起世界各地的戰爭,包括烏克蘭、緬甸、敘利亞和也門,教宗譴責道:「戰爭摧毀了人類,戰爭摧毀一切。繼2019年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今年9月對哈薩克斯坦的國際訪問之後,這次對巴林這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的訪問,使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對話、相遇和友愛的旅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隨後,教宗提醒:「如果沒有相遇,就不可能有對話。如果沒有接納,對話就是空洞的,浮於表面,停留在思想而非現實的層面上。青年、少年以及兒童需要相互了解,這樣友愛的相遇才能防止意識形態的分歧。」

最後,教宗談到「旅程」時表示:「這首次對巴林的訪問代表著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旅程邁出了新的一步。訪問並不是為混淆事情或淡化信仰,而是以我們的信仰之父亞巴郎的名義建設友愛的盟約。亞巴郎是在和平的天主、唯一天主慈悲的目光中展開他的塵世之旅的。」

在結束講話之際,教宗鼓勵在場信眾通過相互了解來擴大視野:「為了推進友愛及和平的旅途,需要所有的人、每一個人。願聖母在這旅途上幫助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前往

教宗方濟各巴林使徒之旅專頁

第16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何謂大洲階段?

大洲階段常見問題

按此下載
中文版PDF文件檔

圖片來源: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1. 何謂大洲階段?

大洲階段由一系列大洲地方教會召開的會議構成,是天主子民彼此聆聽 及分辨的時期。 這並不表示,大洲階段要重複已進行過的諮詢、聆聽和分辨的歷程—— 那是向全球天主子民發出的邀請。此階段,應該說,是由於各大洲具迥 異的作風、文化及語言元素、地理環境及背景,所以大洲階段,是在各 大洲與議題有相關人士和地方代表,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前會,對在教 區階段的報告,深入理解。 這大洲階段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洲階段工作文件〉(DCS),融合東西 方教會主教團的,以及各教會體及平信徒運動的綜合報告,經過審慎思 考彙整後,預計將於十月底公布。

2. 為何加進大洲階段?

大洲階段為共議性歷程的一部分,為了強調普世教會與地區教會(教區) 之間的對話(《天主教法典》368;《共融概念》(Communionis Notio) 第 7 條)。這個過程包括辨別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核心主題:「我們今天如 何一起同行」,而這階段的相關優先事項,是盡可能以最大的包容度彙 整出來。我們堅信一個共議性的教會,是一涵蓋著普世教會和各地方教 會的教會,其願景是:普世教會與地區教會(教區)彼此對話和連結起 來。除此之外,在這個階段,我們儘量鼓勵搭建或鞏固各地方教會間的連結 (參閱:《眾位弟兄》,151),因為每個大洲及地區,一直充斥著歷史 文化上特定且有跡可循的動亂、衝突、挑戰和差異,所以普世教會與地 區教會的關係仍是很重要的。

為了更好琢磨各洲的特色,所以放下一個純粹是基於時間及空間的願景 (首先是教區階段,接著大洲階段,再來普世階段,最後各地方教會執 行),重要的是,反而要採取以一種普世教會與地區教會間(在主教領 導的教會管轄地域或信友羣體,而「唯一的天主教是在當中及由此存在 的」(《天主教法典》368;《共融概念》(Communionis Notio)第 7 條) 的對話方式,以這種對話方式作為焦點,這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過程,涉 及整個天主子民,卻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

3. 大洲階段何時展開?

一般而言,教區階段於2021年10月17日開始,至今年的8月15日,而大洲階段則在此後展開。然而,去年10月9號及10號,教宗方濟各 主持的世界主教會議揭幕儀式,就讓人們期待歷程中的不同階段之間是 互相連接的。因為在其他地區,事前有與大洲階段相關的活動,所以大 洲階段並沒有一個確切開始的日期。此外,有些教區及主教團參考了來 自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祕書處的建議,保留了教區為了聆聽和辨別能使 用的人力和設備。這些建議正在實行中,並結出果實,例如有更多教友 投入教區。這就是共議性教會的生活模式。 各洲的主教團應迅速於 2023 年 3 月 31 日前確認有那些人員負責計劃地 區性大會及其歷程中的步驟。

4. 屆時有五個大洲的聚會嗎?

不會。雖然是「大洲階段」,但五個大洲不會自己的大洲國際會議。事 實上,從地理的角度解釋會更好,一般而來,國際主教團協會,在組織架構上與地理上的分配,是互相對應的(有不同的名稱:委員會。聯合 會、研討會……),這些教會體(通常)是集合在某一地理區域裡的主 教團之下。 為本次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以下為各子團體:

1)與五大洲相對應之五個國際主教團會議:歐洲(CCEE)、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CELAM)、非洲及馬達加斯加(SECAM)、亞洲(FABC)和大洋洲(FCBCO)。

2)北美(美國與加拿大)和中東(特指天主教東方禮教會)。

5. 大洲階段的目標?

大洲階段的目標是深入分辨來自我們在上個階段的當地及全國的結果, 以便更準確地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並鞏固和充實來自地方教會的觀點, 但現在的角度是大洲的角度。〈大洲階段工作文件〉會有助於反思分布 世界各地方教會的天主子民的諮詢結果。〈大洲階段工作文件〉也是要 再給一次機會,聆聽在前一階段被教會遺忘且沒有納入的現實議題,但 這個階段仍不是提出答案的時候,也不是決定行動方向的時候。

6. 大洲階段如何融入到共議性的歷程?

重要的,是了解「同道偕行」(共議精神)是教會一開始採取的前進方式,這前進方式有一股屬於同一教會身分的張力及動力,也就是說,是教會的本質和行動。這是在實踐中學習的過程從中產生的一股教會生命動力。所以,為這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具體而言,在教區階段中重新發現教會生命時已開始的那股動力,並沒有,也不能有終點、限制及是否達成目標的最終時間。共議精神就等同在生活上互相需要對方的人們的共融。由此而言,極為重要的,是要強調現在進行中的歷程,不會在舉行教區階段、大洲階段或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後就結束。這些階段會被融合 到教會獨特和持續的「共議性的轉變」的動力中。大家都被邀請在每天 信仰經驗中,活出共議性轉變的召叫,按照自己牧者們的指導全力以赴, 繼續聆聽及分辨。

如同前面所提出,尤其是大洲階段,它並不是單獨的,而是要藉著為 2023 年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所準備的工作,作為延續「當地-全國」階段的「聆聽-分辨」事工。

以下的文件:〈大洲階段工作文件〉——先稱為《工作文件》(Instrumentum Laboris)——會確保這樣的連接,繼續運作。此文件應被視為真正的工 作資源,為促進在各大洲的對話、聆聽以及分辨事工。它是上個階段(地 區性階段)所收到的綜合報告,經過分辨而彙整出來的結果。

重要的是,不要把此〈文件〉視為一份對普世階段有什麼要作更改、修 正或補充的文件,而是真正用來持續分辨的指南、藉由聆聽天主子民而 獲得的成果。

7. 大洲階段的進行方式及時間?平信徒如何個別地參與?

大洲階段的舉辦並不局限於一次過的事件,而是一個在大洲層次真正聆 聽和分辨的探討過程,因為事關共議性歷程中同一個也是唯一的議題, 即:這「同道偕行」(共議精神)如何在不同的層次(從當地到普世), 讓教會宣揚的福音,符合託付給她的使命?(〈準備文件〉,2)。至於 教會如何在特定一大洲面對這使命上的挑戰,唯一的不同的地方,這次 是從大洲角度來處理這個議題。

這個與在各大洲大會相關的過程,大洲階段可能於 2022 年 10 月發布〈大 洲階段工作文件〉後開始。這〈文件〉將會公布,並發送給世界各地的 主教。我們由衷期盼,在〈大洲階段工作文件〉發布後,那些在教區階 段曾聚在一起的數千個地方小組,會針對這份文件集思廣益,依循他們 牧者的指導,能在地區階段繼續深入探討自己當地的共議性歷程。然而, 重要的,是強調這個會前會過程的主要人員,是那些被認辨和指定,在 大洲大會中代表地方教會的人們。

此外,尤其為了要帶領在其大洲內進行的共議性歷程,我們將會或可能 已成立了一些「大洲階段工作小組」。這「大洲階段工作小組」的人員, 將由主教會議總祕書處的一個工作小組陪伴,其任務是推動整個大洲階 段的歷程,並支持大洲大會。

大洲大會將在 2023 年 1 月至 2023 年 3 月之間舉行。這七個過程的 建議(透過一份〈最終文件〉)必須在 3 月 31 日之前提交。

(亞洲/FABC 的大洲大會,日期與也點尚待確定。)

8. 誰會參加大洲階段會議?

全部大洲大會不能只是主教會議(只有主教),而是普世教會的會議(全 體天主子民的)。因此,參與者應該呈現天主子民的多元性:主教、聖 職人員、執事、男女修會會士及男女平信徒。這正是在進行的主教會議 進程的最初成果之一,因為它符合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祕書處就此事諮 詢過的大多數主教團的期望。

然而,可能在大洲大會最後,主教們會被邀請在某個時間,因他們特別 的神恩和角色,共同重新解讀所經歷過的同道偕行經驗,尤其是在上主 前承認:經歷過的過程,整個是真實的,而且是自由運作的,而不要是 糾正或添加主題及話題。最後,由於大洲大會要繼續教區階段的聆聽和分辨的事工,為那些生活在貧困以及邊緣的人或族群——那些在教區階 段中無法聆聽到他們(或與他們有聯繫的人),對於他們而言,是個好 機會。

我們也期待其他基督教教派、其他宗教和信仰傳統的代表,以及一些無 宗教信仰的人參與,並意識到他們的「一起同行」對我們團體的重要性。 大洲工作小組或許可以根據他們的特定現實面和可能性,找到不同的方 法來確保天主子民的積極參與,但始終牢記在這些大會中一個廣泛代表 教會多元化的期望。

9. 一直在討論主教團以及國際主教團會議,但大洲中的修會、協會與平 信徒運動的角色是什麼?

在這共議性的歷程中,有些團體正在內部落實那些在前一階段經過聆聽 和分辨的果實。我們懇請地方教會將上述團體的代表,納入大洲階段的 會議中。

10. 大洲階段如何劃下句點?

大洲階段將在每個「大洲」以大洲階段的會議和撰寫〈大洲階段最終文 件〉的時間點畫下句點。這份文件必須是真正同道偕行的成果,尊重實 際執行的共議過程,從而反映大洲天主子民的聲音。〈大洲階段最終文 件〉將與〈大洲階段工作文件〉共同提供有關落實〈大洲階段工作文件〉 更準確的指示。

七份大洲文件將最晚於 3 月 31 日發送給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祕書 處,並將構成〈工作文件〉的基礎。

大洲階段的結束並不是在教區階段啟動的天主子民諮詢會議的終點,因為 我們的「同道偕行」可以轉變為我們作為整個天主子民參與教會的基礎。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中文翻譯)

按此閱覽英文版

 

教宗機上記者會:做和平主義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從巴林返回羅馬途中,依循慣例與專機上的隨行記者見面,一一回答他們的問題。

如何評價這次對巴林王國的歷史性訪問?

《巴林新聞通訊》社記者首先向教宗提問,如何評價這次對巴林王國的歷史性訪問?教宗回答道:「這是一個相遇之旅,因為其宗旨就是與伊斯蘭教進行宗教間對話,並於巴爾多祿茂宗主教進行大公合一對話。阿茲哈爾大伊瑪目提出的理念就是在尋求團結,尋求在伊斯蘭教內部的團結,但同時尊重細微差異,也與基督徒和其它宗教團結。在你們的國家,每個人都有一席,我看到了這點。國王告訴我,

黎巴嫩的局勢

接著,教宗談到黎巴嫩的局勢,為處於痛苦中的黎巴嫩人民而痛心疾首。教宗說:「我藉此機會呼籲黎巴嫩的政界人士,拋開個人利益,放眼國家去達成協議;首先是天主,然後是國家,最後才是利益。此刻,我不想說‘拯救黎巴嫩’,因為我們不是救世主,而是請求世人支持黎巴嫩,幫助黎巴嫩停止繼續衰落,讓黎巴嫩重獲偉大。」

婦女權益

在回答美國《天主教新聞社》(CNS)記者關於婦女權益的問題時,教宗說:「我們必須實話實說,爭取婦女權益的戰鬥是一場持久的戰鬥。因為在某些地方實現了男女平等,但在其它地方並沒有實現。權利是根本,但是男女平等仍然沒有普遍存在。」教宗解釋:「天主不是造了人後,又給他一隻小狗來取樂。而是創造了兩個平等的人,一男一女。如果一個社會不能給予婦女平等的地位,那麼這個社會就不會向前發展。」

於是,教宗舉了一些婦女在經濟領域和政界等社會生活中的實例,特別是在聖座的部會中,多位女性成員的加入,產生了革命性的作用。教宗說:「為了解決問題,婦女有她們特有的方式,不是男人的方式,兩個方式必須協同工作,換句話說,與男性平等的女性以她們的直覺力為公益做貢獻。我在梵蒂岡看到,每次有女性進入梵蒂岡工作,事情都會改善。女性知道如何找到正確的途徑,她們知道如何前進。一個將女性從公共生活中抹去的社會,就是一個走向貧困的社會。」

俄烏戰爭的問題

在回答西班牙《新生活》期刊記者關於俄烏戰爭的問題時,教宗簡要回顧了從戰爭爆發之初到目前的狀況,教宗和梵蒂岡為終止戰爭、推動和平作出的不懈努力。教宗也提及在世界上其它處於戰爭和暴力的國家及地區:也門、緬甸羅興亞人、敘利亞和黎巴嫩等。

教宗說:「在戰爭的一開始人們會表現的很勇敢,但後來就感到疲倦和受到傷害,我們看到了戰爭帶來的邪惡。」教宗痛心地表示:「在一個世紀中,竟然發生了三次世界大戰!即1914至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至1945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今天的戰爭!這是一場世界大戰。」

於是,教宗向隨行的記者們說:「為此,我懇請你們這些新聞記者,你們要成為和平主義者,要大聲反對戰爭。我作為你們的一個弟兄,向你們提出這請求。謝謝。」

教會內性侵罪行的問題

隨後,有記者問到有關教會內性侵罪行的問題,教宗感謝記者的提問表示:「性侵問題一直存在,不僅存在於教會內,而且到處都有。42-46% 的性侵罪行發生在家庭和社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百分比從高到低分別是:家庭、社區、學校和運動場所,認真的研究也將教會包括在內。有人說,就性侵罪行來說,教會還是少數團體,但我說,即使有一個案例,那仍然是個災難。」

「因為司鐸的聖召是助人成長,而性侵的行為則是摧毀他們。作為一個司鐸,性侵罪行違背了他本有的司祭聖召,也違背了他的社會性質。我們盡其所能,我們不都是罪人嗎?首先,我們必須感到羞愧,深深的羞愧。我相信知羞恥是一個恩典;我確信教會不能是一個無羞愧感的教會,教會必須為所做的醜惡之事而感到羞愧。」

移民

在回答有關移民的問題時,教宗強調:「移民問題是一個挑戰,對待移民的原則是:接納、陪伴、提升和使他們融入,如果這四個步驟做不到,那移民工作就做不好。移民政策必須在所有國家之間達成共識,一項政策不能未經同意就推行,歐盟必須採取合作和幫助的政策。德國的前總理、偉大的政治家默克爾曾說,移民問題必須在非洲內得到解決,歐洲必須努力為非洲制定發展計劃。」

德國能從巴林教會這小小的羊群學到什麼?

最後德國《天主教新聞中心》記者問道,德國能從巴林教會這小小的羊群學到什麼?教宗回答道:「德國有著悠久的宗教歷史。我對德國天主教徒說:德國已經有一個偉大而美好的福音派教會;我不想要另外一個,我渴望天主教徒與福音派教會團體以弟兄情誼相處。有時我們會失去子民的宗教意識,失去天主聖潔忠信子民的宗教意識,而陷入教會倫理、狀況、神學結論的辯論中,但這些並不是神學的核心。天主的聖潔忠信子民在想什麼?他們的感覺如何?要去祖父母那裡尋找他們的感受,那個純樸的信仰。宗教信仰的根源是福音給你的強烈推動,與生活的耶穌相遇,在耶穌那裡找到答案。」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前往

教宗方濟各巴林使徒之旅專頁

教宗在巴林首都麥納麥會見天主教會團體

CNS photo/Vatican Media via Reuters

在巴林的天主教團體散發著普世的氣息,因為那裡的信友來自世界不同地區,共同宣認同一個基督信仰。這是教宗方濟各11月6日上午在巴林首都麥納麥會見的天主教團體的樣貌。教宗在聖心堂與當地主教、司鐸、修生和牧靈工作者同聲祈禱,帶領他們誦念《三鐘經》。

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信友,教宗說:「看到在場的許多黎巴嫩信友,我保證為那個心愛的國家,以及在中東受苦的所有人民祈禱、予以關懷。」教宗也關切近期簽署的、有關埃塞俄比亞局勢的和平協議,說:「我鼓勵所有的人支持這個為了持久和平的努力,好能在天主的助祐下持續走對話的道路,人民儘快恢復寧靜及有尊嚴的生活。」此外,教宗也邀請眾人「為飽受磨難的烏克蘭祈禱」,祈願在那裡的戰爭早日結束。

在當天的祈禱聚會中,眾人先聆聽了一段有關活水的福音章節(參閱:若七37-39)。教宗將經上的活水與巴林的自然景觀相連結,說:「這片土地確實有許多沙漠,但也有在地底下靜靜流淌的淡水泉,灌溉沙漠。」

這同時也是基督徒生活的美好圖像:由於脆弱、恐懼、挑戰和各種災禍的緣故,人類表面上看似乾涸,「但是在靈魂深處、內心深處,聖神甘甜的泉水祥和又安靜地流淌著,灌溉我們的沙漠,給那恐怕會乾枯的一切重新注入活力,洗淨我們的髒汙,為我們對幸福的渴求解渴」。

教宗接著闡述了聖神所賜的三大恩典,即:喜樂、合一及先知性。我們應當領受並活出這些恩典。「聖神首先是喜樂的泉源」。上主希望甘甜的泉水在我們脆弱的人性沙漠中流動。「事實上,聖神不讓我們獨自前行,祂是護慰者。祂以祂的臨在安慰我們,以愛陪伴我們,在奮鬥和困境中扶持我們,鼓勵我們擁有更美的夢想、更大的渴望,使我們向生命的驚喜和美好敞開心懷」。

基督徒的喜樂具有感染力。為此,教宗叮囑眾人「也要在活潑的牧靈行動中讓福音的喜樂流動起來,特別是在為青年、家庭和鐸職生活、修道生活聖召的牧靈行動中」。「基督徒的喜樂不能只留給自己。當我們讓這份喜樂流動起來時,它會加倍增長」。

談到聖神是合一的泉源,教宗指出,「領受這份恩典的人,也領受天父的愛,成為祂的子女」。天主的子女不可隨從肉性行事,也就是不可自私自利、分裂、爭吵、說人壞話、嚼人舌根。「世間的分岐,以及種族、文化和禮儀上的差異,傷害不了聖神的合一」。相反地,聖神的火燒毀世俗的欲望,點燃我們愛的生命,那是耶穌對我們的愛,讓我們也能彼此相愛。「因此,復活主的聖神降臨在眾門徒身上,成為合一的泉源、對抗自私的友愛的泉源。」

合一也是友愛的支柱。教宗表示,「為了在與他人的交談中令人信服,我們彼此之間要活出友愛」。「我們在所處的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社會中也要如此:要始終促進對話,與其它信仰、宗教派別的弟兄姊妹融洽共處」。

此外,聖神也是先知性的泉源。眾所周知,救恩史裡有為數眾多的先知。「天主召叫他們、祝聖他們,派遣他們到人群當中,以祂的名義發言」。教宗強調,「我們也有這先知性的召叫:所有受洗者都領受了聖神、都擁有先知的恩典。因此,我們不能假裝沒看見罪惡的行徑,『安逸度日』,以免弄髒雙手。基督徒為了善度基督徒生活、作出見證,遲早必須弄髒雙手。」

教宗解釋道:「先知性讓我們得以在日常處境中實踐福音的真福八端,也就是堅毅且溫良地建設天主的國度。在天主的國裡,愛、正義、和平與各種形式的自私、暴力和墮落勢不兩立。」

教宗最後表達他的感激之情,說:「我滿心感激地祝福你們所有的人,特別是那些為此行費心勞力的人。有鑒於這是我公開發表的最後話語,請你們容許我向國王陛下和國家當局,包括在此出席的司法部長,感謝他們周到的款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前往

教宗方濟各巴林使徒之旅專頁

教宗在巴林與青年相聚:我們需要你們!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巴林鼓勵青年「絕不要失去那份夢想遠大、活出圓滿生命的勇氣」。這個以歌聲和舞蹈點綴的聚會於11月5日週六下午在巴林阿瓦利聖心學校舉行。

教宗先是聆聽了三名青年的見證,然後提出「三個小小的邀請」,即:擁抱關懷的文化、撒播友愛的種子,以及勇於在人生中作抉擇。教宗表明,他之所以提出這些邀請,是為了「關心、支持並鼓勵」青年。

談到關懷的文化,教宗闡明,「關懷意味著培養同理心的內在態度」,從而關心他人和他人的益處。對於時常自我封閉的當代世界來說,關懷的文化可以成為一個「轉折點」或「解藥」。教宗提醒,為了關懷他人,首先要關心自己,聆聽自己的心聲,並且要與天主交談,向天主傾訴日常生活的喜樂與悲傷。

一旦學會擁抱關懷的文化,我們就能促使友愛的種子發芽茁壯。這便是教宗的第二個邀請:撒播友愛的種子。教宗提到青年阿布杜拉(Abdulla)在見證中用的「贏家」一詞,期勉年輕人「努力成為友愛的贏家」。如此一來,青年將能「建設未來,因為只有秉持友愛的精神,我們的世界才有未來」。此外,教宗也勉勵青年建立關係,特別是與天主的關係。這讓我們更容易在他人身上看見天主。

第三個邀請是要勇於在人生中作抉擇。教宗表示,「作出好的決定,涉及到學習如何權衡不同的選項,然後選擇正確的道路」。教宗鼓勵青年「毫不畏懼地勇往直前,但是千萬不要獨自前行」。

天主始終與我們同在,我們可以「通過靜默祈禱、與天主交心的對話」來分辨天主的聲音。再者,青年應該從睿智、可靠的人那裡尋求人生建議,而非訴諸於網絡。教宗說:「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路上都需要陪伴。」

接著,教宗對青年坦誠地說:「我們需要你們!需要你們的創意、夢想、勇氣、友善、微笑,以及感染人心的喜樂。」而且,年輕人「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狀態,有助於打破成規舊習。

教宗向青年保證:「教會與你們同在,而且非常需要你們每一個人。這樣我們才能洋溢青春的氣息,開闢新的道路,嘗試新的語言,變得更喜樂、更好客。」

教宗最後鼓勵青年「絕不要失去那份夢想遠大、活出圓滿生命的勇氣」。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前往

教宗方濟各巴林使徒之旅專頁

教宗在巴林國家體育場主持彌撒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2022年11月5日週六早晨8點來到阿瓦利的巴林國家體育場為當地教會的信友們舉行彌撒聖祭,這是教宗此行第三天的首項活動。大約3萬人參加了禮儀,他們來自阿拉伯半島北部宗座代牧區的4個國家,即巴林、科威特、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其它海灣國家和其它地區的信友也在場。

教宗首先向在場參禮的信友表達「普世教會的關愛和關懷」。他說:「教會注視著你們、擁抱你們、愛你們並鼓勵你們。」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强調:「越是謀求權勢,和平就越受到威脅。基督的權能則是愛,祂的權能需要的不是强暴的力量,而是愛的軟弱。耶穌授予人愛的權柄,這是因祂的名、像祂那樣愛的權柄。那麽,如何行駛這權柄呢?」

教宗說:「就是無條件地愛:不僅是在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我們感到要有愛,而是始終如此;不僅愛我們的朋友和近人,也要愛所有人,甚至是敵人。永遠愛及愛衆人:我們要對此略作思考。」

「首先是『永遠愛』,這是耶穌對我們的邀請,即永遠存留在祂的愛内,培養這愛,在我們所處的任何情況中都要實施這愛。不過,耶穌的目光是具體的,祂的愛不是多情善感,好似在我們人際關係中不存在衝突的時刻、在各民族之間沒有敵對的因素那樣。耶穌是現實主義者,祂『明確提到惡人和仇人(參閲:瑪五39,43)』。祂知道在我們的關係内每天都有愛與恨的情況發生;知道在我們心中每天都有光明與黑暗的搏鬥、許多善意和渴望與罪的脆弱之間的較量,而這脆弱常佔上風,將我們拖入邪惡的行為。」

「今天,在世界許多地區行駛的權力滋長欺壓和暴行、設法擴張自己的空間卻限制他人的、强行自己的統治而限制基本的自由,以及壓迫弱小者。看到這些,耶穌感到難過。祂的主張出人意外、勇敢、大膽。祂要求我們儘管有這一切,卻要永遠忠實地存留在愛内,在邪惡和仇敵面前也應如此。」教宗說:「但人的反應只是迫使我們『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就是以所受到傷害的同樣武器來復仇。」

「耶穌大膽地向我們提出祂的全新、不同及難以置信的建議:『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同上,39)這就是上主對我們的要求:我們不要以調和的心態夢想一個由博愛推動的世界,而是努力從自己做起,開始具體而勇敢地活出普世友愛,即使受到傷害也擇善固執,阻斷復仇的增長,平息暴力,解除心靈的武裝。」

「耶穌的邀請首先並非針對人類的重大問題,而是我們生活的具體境況:我們在家庭中的關係、在基督徒團體内的關係、在工作和社會現實中維繫的關係。跟隨和平之王的人必須始終保持和平。若對一句惡言以更加凶惡的言辭來還擊,若對一記耳光再擊出另一記耳光,就無法創建和平。需要的是去除、折斷邪惡的鎖鏈、打破暴力上升、停止懷有怨恨、結束抱怨和自憐。」

教宗指出:「需要的是存留在愛内,永遠愛,這是耶穌為光榮在天之父、建設世間和平所指出的道路。然而,愛若僅限於那些讓我們同樣得到愛的人的狹窄範圍,是不夠的。」

於是,教宗進入「愛衆人」的主題。

「為成為天父的子女和建設兄弟姐妹的世界,真正的挑戰是學會愛衆人,包括仇敵在内。『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同上,43-44)事實上,這意味著要選擇沒有仇人、不把他人視為要克服的障礙,而是應愛護的弟兄和姐妹。愛仇敵是將天國的映像帶到人間,是讓天父的目光和旨意降到世上,祂不區別對待、不歧視,而是『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同上,45)。」

教宗强調:「耶穌的權能是愛,耶穌以我們認為超人的方式授予我們如此愛的權柄。然而,這樣的能力不能僅是我們努力的結果,卻首先是一份恩寵。這份恩寵需要再三請求:耶穌,祢愛我,請祢教我如祢那樣去愛。耶穌,祢寬恕我,請祢教我如同祢那樣去寬恕。請祢打發祢的神,愛的神降臨在我身上!」

「我們要這樣請求。因為我們經常向上主提出許多要求,但懂得像基督那樣去愛,這對基督徒是至關重要的。愛是最大的恩典,若我們在祈禱中為上主騰出空間,若我們在祂轉變我們的聖言中,在祂掰餅的革命性的謙卑中接納祂的臨在,我們就會得到這份恩典。如此一來,使我們的心僵化的圍牆就慢慢地倒下,我們就會找到對衆人施予慈悲善工的喜樂。」

教宗最後總結道:「於是我們就會明白,真正幸福的生活是透過真福八端來度過,以及在於成為和平的締造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前往

教宗方濟各巴林使徒之旅專頁

教宗方濟各在巴林主持大公祈禱聚會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2022年11月4日,教宗以大公祈禱聚會結束了在巴林的第二天牧靈訪問活動。當天下午,教宗偕同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以及該地區的其它基督徒團體的領袖,在阿瓦利的阿拉伯聖母主教座堂舉行大公聚會並為和平祈禱。

教宗在講話中痛心地表示,基督徒之間的分裂「傷害了上主的神聖奧體」。教宗強調,將教會奧體所有肢體聯合在一起的天主聖神,比我們隨從肉性的分裂更偉大;也就是說,使我們合一的力量遠勝過我們的分裂。教宗的講話聚集於在多元中的合一和生活的見證兩個主題。

在多元中的合一

教宗首先指出,在第一個五旬節,當門徒們聚在一起的時候,聖神降臨在他們身上。教宗說:「在巴林,微小的基督徒羊群“幫助我們感受到合一的必要性。藉由聖神所激發的讚美天主,這合一能夠成長。合一並不意味著千篇一律、整齊劃一,而是包容多樣性,在我們的差異中彼此接納,這“是我們大公合一旅程的精神。」

生活的見證

在談到第二個主題「生活的見證」,教宗指出:「在五旬節,天主聖神的行動是讓基督最早的門徒們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基督徒的見證更多地是通過行動來表達,而非只是言語。基督信仰不是一個可誇耀的特權,而是一個去分享的禮物。」教宗提醒在場人士:「愛每一個人是基督徒與眾不同的特色,我們見證的本質。」

「天主聖神團結我們,差遣我們;在共融中,祂把我們聚集在一起,派遣我們去執行天主的使命。」

在結束講話時,教宗邀請在場的眾人:「將我們共同的旅程託付於天主聖神。願聖神降臨在我們中間,使我們再次得到五旬節的經驗,打開新的視野,並加快我們在合一及和平之旅的步伐。」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前往

教宗方濟各巴林使徒之旅專頁

母佑會:著眼於青年人未來的教育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pfse_auxilium

皮耶拉・魯菲納托(Piera Ruffinatto)修女
羅馬宗座母佑會教育學院院長

我們母佑會是一個相對年輕的修會團體,會祖聖若望鮑思高(Giovanni Bosco)1872年創建於意大利北部亞歷山德里亞省的一個小村莊。幾年後,會祖鮑思高神父和共創始人瑪利亞瑪沙利羅(Maria Domenica Mazzarello)修女就派遣我們到了福傳的前線。因此,我們修會團體接觸的文化非常廣泛,成員已經發展到許多國家。如今,我們分布於97個國家,有1500多個會院。可以說,這些年來我們的教育工作跨越全球。我們特別為女性青年的教育做出巨大貢獻,因為我們就是一個以女性青少年為服務對象而成立的女修會團體。

在這 150 年中,我們一直致力於辨認現實,我們以極大的適應性和福音的精神將自己置身其中,恰當地回應來自教育領域的問題。如果人們想到世界性戰爭的真正困難時期或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緊急時刻,那麼教育問題、也包括提升婦女的問題,都會有助於解決時下的問題。

首先,我們總是嘗試以我們的臨在作為回應:先是聆聽問題,然後回應緊急情況,始終採用教育的方法推動。即通過各種機構,它可以是學校,也可以是婦女宣傳、職業、活動中心,以及各級學校和大學,對各種接受者和問題作出回應。

展望母佑會的未來,我們肯定是要更新我們的教育使命,就如同其他的許多修會團體一樣,在世界的一些地區修女人數在減少,但某些地區卻在增長。例如非洲或亞洲,青年聖召增長的數量使人印象深刻。因此,我們會繼續以預防教育法教育青年人,引導他們與自己及與他人相遇,生活在一種相遇的文化中,一種今天在全球層面的生態靈性生活中。因此,我們繼續抱著青年人給我們回饋的希望,即使在我們看來,有些並不容易面對。

我們通過9月25日至30日在羅馬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展望我們修會的未來,會議的主題是“母佑會在教育方面的貢獻:旅程、挑戰與前景”。實體參加會議的幾乎近300人,線上與會者從600到1000人。這次會議的目的不是簡單地為學者和專家組織的一個研究會議,而是為我們的修會及對教育的貢獻方面打開大門。另外,也對修會150年發展歷程中教育使命的反思,以及我們教育學院在使女性預防教育法系統化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我們還進行了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探索性研究,就對當今母佑會教育的看法,由一個國際團隊負責,對世界上許多的教育團體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會議中,我們也把鮑思高神父大家庭的男女青年聯合起來,我們真的很想聽聽他們對我們和我們的教育有何看法。這是為青年一代的窗口,我們可以在其中與他們對話,也可以通過音樂與舞蹈的語言與他們展開對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了解更多
請按此閱覽
母佑會進教之佑中華會區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