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銳神父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信任與平安」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兄弟姊妹,大家好!

本主日我們慶祝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有一位特技員,在懸崖上,他用熟練的技巧再鋼線上行走,他走過一個懸崖,在場的觀眾看到後也用掌聲稱讚他。之後,那位特技員想邀請一位觀眾,給他背起然後一起走過一個懸崖。觀眾們看到懸崖那麼高,又要再綱線上行走那麼危險,沒有人想參與。但是,突然有一位小朋友舉手,願意讓特技買背上在鋼線上行走。最後,整個表演順利完成。及後,有人問這位小朋友:「為什麼你有這個膽量讓特技員背上走鋼線?」然後小朋友回答:「當然!因為那位特技員是我的父親!他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我相信他,讓他背着我走過這個懸崖。」

我相信,信任是很重要的。不論我們遇到什麼困難,這一份信任和信念是幫助我們越過困難。

今天的福音,耶穌邀請門徒去到每一個家庭的時候跟他們說「願這一家平安」。耶穌是希望祂的門徒首先要成為平安之子、和平之子,所以耶穌有一個比較極端的講法,什麼都不要大,不要帶金錢,不要帶口袋,甚至不要穿鞋,當然這些是一些象徵。其實,耶穌就是希望邀請祂的門徒不要成為一位有威脅的人。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強大的能力,而是要學會成為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就像耶穌一樣去到人群當中,我們很多時候聽到在舊約形容默西亞就與羔羊搬走到狼群中,會被欺負和殺害。

看看今天的社會和香港。此時此刻,香港回歸二十五週年,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平安」。平安從何以來?就是來自一份信任。如果我們人與人之間存在不信任時,就會產生暴力的情況、會發聲、上街遊行,甚至發生大家不想看到的事情。難道拿着武器威脅別人就會得到平安?絕對不是,這只會產生恐懼和使人害怕,這不會帶給社會平安。

我們如何繼續走下去?耶穌邀請我們去分享、交談。耶穌就是一位沒有威脅的人,祂沒有任何預設的條件,就讓我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祈求上主賜給我們平安,讓我們學會信任,而這一份信任是來自天主的,因為天主愛我們每一位,愛每一位有良知的人。最後,雖有很多困難我們不知如何解決,不過我們深信這些問題在上主內會找到答案。終有一天,天主會幫助我們去解決!就讓我們懷着這一份信心和平安繼續找我們的路。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擔任中華會省秘書、傳教策勵委員、聖召策勵、會士持續培育專員及聖安多尼會院財務主任。

大自然靈修:常年期第十四主日【學習放下】福音經文反省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你們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鞋。】
(路10:4)  

今日耶穌挑選了七十二位信徒,派遣他們兩人一組到外傳福音。耶穌吩咐他們不要帶錢、口袋和鞋;別人給他們什麼,他們就吃什麼。為什麼耶穌要他們身無分文地向人傳福音,給人有種信耶穌的人都「身光頸靚」的感覺不是更好嗎?

耶穌希望福傳者帶給人們的是祝福、平安、身心靈的健康,最重要是把「天國臨近了」這個無價的喜訊傳遞給人們,使他們能得享永恆的生命,這也是外在物質所不能比較的。

而且,有時候人在放下物質後,會較容易發現自己的直正需要,甚至更認清「自己」,心靈反而更健康。而這種生活態度也必然會是有利於大自然的。因為當我們的需求越少,對大自然資源的消耗甚至破壞也會減少。

福傳的路是崎嶇的(路10:3),所以出外福傳的信徒也不是孤身上路,而是兩個人一組,互相支持。而且他們自有天主照料他們所需(路10:7)。最重要的是,當他們生活上少了一些依靠,天主就能成為他們最強的靠山。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我們每位基督徒,都被祢派遣宣講天國的喜訊,不論口述或身教,求讓我們能給人感覺到跟隨祢的平安與喜樂。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進教之佑驛站:常年期第十三周 星期六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瑪9:14-17

那時,若翰的門徒來到祂跟前說:「為什麼我們和法利塞人多次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耶穌對他們說:「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沒有人用未漂過的布作補釘,補在舊衣服上的,因為補上的必扯裂了舊衣,破綻就更加壞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入舊皮囊裏的,不然,皮囊一破裂,酒也流了,皮囊也壞了;而是應把新酒裝在新皮囊裏,兩樣就都得保全。」

反省

《跳出規矩的真愛》

在福音中,那時候的潮流似乎是守齋,若翰的門徒守齋,法利塞人也禁食,但是唯有耶穌的門徒不禁食。耶穌指出不是守齋不守齋的問題,而是為何要守齋,別把重點放錯位置了。我們不需要遵循一成不變的規矩,而是要探討背後的理由。耶穌說了三個比喻:新郎和伴郎比喻關係,也就是耶穌和門徒的關係,舊布補舊衣和新酒裝在新皮囊裡的比喻,指出重要的是愛的關係。愛讓人了解新的制度和做事的方法。「愛」讓人彈性、適應別人的需要,正如天主子耶穌,因為愛我們而保持極大的彈性,適應了我們人類的無知、遲鈍的心、很難去信任的心態。愛讓主耶穌找出最創新的方法,把天父的愛傳遞給我們,使兩千年後的我們仍懷念在心。每天生活在這世俗的社會裡,讓我們保持愛的彈性、愛的創新,讓愛的福音可以因為我們的小舉動落實在社會裡。

主耶穌,這社會需要祢的愛。請教我們,別讓我們因為缺乏愛而離開祢。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2022年7月祈禱意向: 請為老年人祈禱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2年7月意向

意向:請為老年人祈禱

老年人是一個民族的根源與記憶,祈願他們的經驗和智慧能幫助年輕人,懷著希望及責任感展望未來。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進教之佑驛站:常年期第十三周 星期五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瑪9:9-13

那時,耶穌從那裡出發,當祂經過時,看見一個人坐在稅關上,名叫瑪竇。耶穌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祂在家裡坐席時,看啊,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來到,與耶穌和祂的門徒坐在一起。法利塞人看見這事,就對祂的門徒們說:「怎麼你們的老師與稅吏和罪人們一起吃飯?」耶穌聽到了便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你們去學習一下『我要的是仁慈,不是祭獻』,這句話有什麼意思。因為我來不是召叫義人,而是召叫罪人。」

反省

《慕名而來》

「慕名而來」這成語乃解作慕盛名而前來拜訪之意。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瑪竇福音中耶穌與瑪竇相遇,不單單是為召叫他,而是使他招來一群稅吏和同事,與他們同桌共飲之意,也是為了他們靈魂的得救而花時間和心思。

誠然,這些稅吏之流在猶太人、司祭和經師們眼中,早已被標纖為中飽私囊,不可救藥的貪官污吏,可是他們也因為瑪竇情誼之故,紛紛慕耶穌的盛名而來。在他們同事的設宴中,他們不但可以聽到耶穌的心底話,更能一睹他的風采。

瑪竇在這福音中描述的稅吏和罪人,不是為了霎時衝動而來,他們真的尋求慰籍,洗滌心靈的污穢,相反的是,從來沒有人給予他們此等希望和契機!所以機會來了,他們藉主耶穌之名可以獲得轉念、皈依、改變、慕義和重生。當然在猶太人眼中,他們已經被認定為永不超生,和死有餘辜之類。

耶穌不但給予他們忠告,也是使猶太人們重新考慮和改變自己存有的偏見及成見。

「你們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9:13)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方濟各發表《我渴望而又渴望》宗座牧函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2年6月29日,教宗方濟各發表了《我渴望而又渴望》(Desiderio desideravi)宗座牧函,旨在邀請全體天主子民按照梵二大公會議精神,了解感恩慶典的深刻意義,並鼓勵進行禮儀培育。該牧函共有65段,它是2019年2月教廷禮儀及聖事部全體大會的成果以及隨後《傳統的守護者》(Traditionis custodes)手諭的主旨。

《我渴望而又渴望》宗座牧函重申在禮儀中教會共融的重要性,而這禮儀則是源自梵二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牧函指出,這不是新的指令或是有特定規範的訓示,而是為明白禮儀慶典的美好及在福傳中的作用所作的省思。牧函在結束時呼籲:「讓我們放棄爭論,一起聆聽聖神對教會所說的話;讓我們守護共融,繼續驚嘆於禮儀慶典之美。」(65)

教宗在牧函中寫道:「基督信仰要麽是與生活的耶穌相遇,要麽不是。禮儀為我們保證了這相遇的可能性。我們不需要對最後晚餐的模糊記憶,我們需要的是臨在於那個晚餐中。」回顧梵二大公會議《神聖公會議》(Sacrosanctum Concilium)禮儀憲章的重要性,它使教會重新發現禮儀在神學上的理解,教宗表示:「我希望慶祝基督信仰及其在教會生活中必然結果的美好不要被對其價值膚淺和簡化的理解所破壞,或更糟的是,它被用來為某些意識形態觀點服務。」(16)

接著,教宗解釋道:「參與感恩祭不是我們自己取得的成就,好像我們可以在天主和弟兄姐妹面前誇耀,另外,禮儀與苦行的道德主義毫不相關:它是上主逾越的恩典,我們要以順服的態度接受,它使我們的生活煥然一新。如果沒有祂渴望與我們一起吃逾越節晚餐的吸引力,我們就不能進入晚餐廳。」(20)

為從精神世俗中得到治癒,我們需要重新發現禮儀之美,但這個重新發現,「不是尋求儀式的唯美主義,它只滿足於禮儀的外在形式,或只滿足於對禮儀規則的嚴格遵守。當然,此處絕非讚同相反的態度,那將簡樸與草率、本質與無知的膚淺性、禮儀行為的具體性與讓人不悅的功用主義混為一談。」(22)

教宗解釋道:「禮儀慶典的每一個方面都必須用心進行(空間、時間、動作、語言、物件、服飾、歌曲、音樂等),每一個規則都須遵守。」

那麽,我們如何才能恢復圓滿生活出禮儀行動的能力呢?面對後現代主義、個人主義、主觀主義和抽象唯心主義的困惑,教宗邀請我們重返梵二大公會議禮儀憲章的教導。禮儀儀式之爭的背後,存在著教會觀念的不同。教宗明確指出,我們不能說承認大公會議,而不接受源自於《神聖公會議》禮儀憲章的禮儀改革。

在《我渴望而又渴望》宗座牧函中,教宗引用神學家瓜爾蒂尼(Romano Guardini)的話說,如果沒有禮儀的培育,「禮儀和禮儀文獻的改革就不會有多大的幫助」(34)。教宗執著於培育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修道院的培育工作。「在修道院中設立神學培育的禮儀知識,也必會在牧靈行動中產生積極效果。教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在禮儀中找到頂峰和泉源。不傳福音的禮儀慶典是不真實的,同樣,在慶典中不將人帶向與復活的主相遇,就不是宣講。若沒有仁愛的見證,禮儀慶典與宣報就只是鑼聲鈸響而已。」(37)

教宗進一步強調教育人理解象徵性符號很重要,這對現代人越來越困難。一種有益的方法是要認真對待「慶典的藝術,不能將它簡化為僅僅為遵守規則,更不應該將它視為沒有規則的奇異想象及創意。禮儀本身就是一種規範,規範本身絕非為自己而設,而總是服務於願意守護的更高的現實。」(48)禮儀慶典的藝術不是通過「經常參加公共演講或溝通技巧課程來學習的,而是需要勤於舉行禮儀慶典,讓慶典本身向我們傳遞它的藝術。」(50)「在禮儀慶典的聚會中,靜默佔據絕對重要的位置,在這靜默的時刻“激起痛悔和皈依的渴望;並喚起我們聆聽聖言和祈禱的行動;促使我們樂於朝拜基督的聖體寳血。」(52)

在牧函的結尾,教宗要求「所有主教、司鐸和執事、修道院的培育者、神學系和神學院的教員、以及所有男女教理老師,幫助天主的神聖子民獲取一直以來都是基督信仰靈性的首要源泉,重申《傳統的守護者》手諭中的規定。好使教會能用不同的語言獻上能表達合一的唯一而真切的祈禱,這唯一的祈禱就是《羅馬禮儀經書》,它是源自大公會議禮儀改革的精神,並由教宗聖保祿六世和若望保祿二世所確定。」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梵蒂岡公布了2025禧年徽標

圖片來源:iubilaeum2025.va/en/logo.html

在迎向2025禧年的此刻,本次禧年徽標正式公諸於世。新聞發布會於6月28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內舉行。負責禧年協調工作的是以前的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現今的聖座福音傳播部。前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總主教在記者會上介紹徽標,並指出在教會內開始為聖年做準備時,該部會便發起徽標徵集活動,面向所有的人。因此,籌辦方總共收到294份競賽作品,它們來自48個國家、213座城市,創作者年齡介於6至83歲。

菲西凱拉總主教表示:「事實上,我們收到了許多由世界各地孩童親手繪製的設計圖。這些畫作是想像力和純樸信德的果實,翻看它們實在是令人感動。」在評選時,所有作品都隱去了作者姓名,只留下編號。6月11日,菲西凱拉總主教將前三名作品呈給教宗方濟各,由教宗選出最打動他的一個。菲西凱拉總主教說:「在反覆審視這些創作後,教宗表達了他的喜好。特雷維薩尼(Giacomo Travisani)的方案雀屏中選。」

本次禧年徽標裡有四個人形,意指大地四極的人們。他們彼此擁抱,象徵著那必定使萬民團結的守望相助、手足情誼。第一個人形緊緊依偎著十字架,四個人形下方的藍色波浪代表了人生旅途不會總是風平浪靜。個人的處境和世界的大事往往催促我們增進望德。

十字架的底部延長為一個船錨,影響了波浪的律動。船錨常用於比擬望德。這個徽標展現出朝聖者的旅途並非個人的路,而是一起走向十字架的團體旅程。

菲西凱拉總主教表示,「十字架絕非靜止不動。它處於動態,彎向人們,與人相遇,不讓人孤立無援,卻提供望德的確信和保證」。2025禧年格言「希望的朝聖者」(Peregrinantes in Spem)則以綠色書寫。

今年夏天過後,2025禧年的官方網站和相關應用程序將會啟動。菲西凱拉總主教強調:「這兩個工具將有助於朝聖者盡可能參與活動,以便於朝聖者體會羅馬城的靈性和文化經驗。具體來說,除了重要的朝聖者證明(Pilgrim’s Charter)以外,禧年網站還會提供新聞、歷史簡介、實用信息、各項服務和多媒體工具,以十種語言呈現,而且讓殘疾人士也能輕鬆使用。」

負責禧年籌備工作的聖座部會已規劃了主要活動。那些將會得到特殊關注的群體包括:家庭、孩童、青年、運動和協會、年長者、祖父母、殘疾人士、體育運動、病患和醫療衛生、大學、勞動界、聖詠團、善會、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天主教東方禮信眾、要理教員、窮人和服刑人等等。行程表將於今年年底前完成,好能留給朝聖者和相關機構充足的準備時間。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網上避靜:耶穌滿足了舊約的預期【國語】

耶穌滿足了舊約的預期

第一:從陰府到永生;

第二:從地上到天國;

第三:從被擄到自由;

第四:從雅威到阿爸父。

舊約是影子,新約是實體。舊約是期待,新約是這個期待的應驗。

如果沒有舊約對新約的期待和等待,新約就毫無必要了。

「如果那第一個盟約是沒有缺點的,那麼,為第二個就沒有餘地了。其實天主卻指摘以民說:『看,時日將到─上主說─我必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訂立新約。」希伯來書8:7-8

第一節 從陰府到永生

舊約裡邊,永生只屬於天主,不屬於人。我們只能讀到這樣的詞,叫永生的天主,永生的雅威,天主指著他的永生起誓等等。

講到人的時候,通通一律,去陰間,死後都是去陰間。

說到亞巴郎的時候,只說到他歸土為止。沒說他復活,沒說他永生。上主說:創15:15 至於你,你要享受高壽,以後平安回到你列祖那裡。被人埋葬。 That’s it. 句號。

雅各伯:創44:29 如今你們連這一個也要由我面前帶走;倘若他遇到什麼不幸,你們就要使我這白髮老人在悲痛中下到陰府了!

被稱為天主的人梅瑟也是一樣,詩篇90篇裡,他表達出了對死的無奈——他是那個時代離在天主最近的人,可是呢卻一點都想不到永生。實際上呢,這種無奈對死亡的無奈,也正是他對永生的預期、等待、盼望之所在。

撒落滿在《訓導篇》里大大地感嘆人生從生到死是一場虛空。

訓道篇9:5 活著的人至少自知必死,而死了的人卻一無所知;他們再得不到報酬,因為連他們的記念也被人遺忘。

你看,落腳點是太陽地下所發生的事情跟他無份——就是陰府。

耶穌說:若6:40 因為這是我父的旨意:凡看見子,並信從子的,必獲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 」

又說:若6:47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信從的人,必得永生。

又說:若6:51 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

8:51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誰如果遵行我的話,永遠見不到死亡。」如此等等。

一反舊約的常態,耶穌大講永生。就像在黑夜裡找來找去,怎麼也找不到的光明,太陽一出來遍地都是了。你在舊約裡邊你搜索這個永生,都是屬於天主的,從來不屬於人。但是到了新約你去一搜索,就好像陽光出來,陽光照滿大地,到處都是它。

耶穌一來,將死亡的陰霾一掃而光,將陰府的權柄徹底剝奪,張口閉口是永生,永生儼然就成了一件垂手可得的事情。

第二節 從地上到天國

天主與以色列人所立的舊約從一開始就離不開土地,以色列人眼睛所注目的自始至終是流奶流密的客納罕地,直到今天為止。

亞巴郎第一次踏進客納罕地,創12:7 上主顯現給亞巴郎說:「我要將這地方賜給你的後裔。」

聖詠後來有一個概括,說:詠105:9 向亞巴郎所立的盟約,向依撒格所起的誓諾,105:10 為雅各伯立為不移的規律,為以色列立為永遠的盟約,105:11 說:我必將客納罕地賜給你,作為你們產業的一分子。

這是上主和以色列所定的盟約。

亞巴郎的恩典之約也好,梅瑟的法律之約也好,都是圍繞客納罕地。舊約時代有一個共同特點,從亞巴郎到梅瑟,到後來大衛,一直到今天的以色列人,都是圍繞著客納罕地。

耶穌的使命,不像亞巴郎,不像梅瑟,不像大衛,營造地上的國,恰恰相反,他是來引領人們超越地上的國,進入天上的國。他頒布的法律也是天國的法律,他給人的盼望是天國的盼望,他傳揚的福音是天國的福音,他頒布的使命是天國的使命,他給人的歸宿是天國的歸宿,他給每一個相信他的人,都送上一份天國的身份證,天國的護照。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先求天主的國。他這樣說的意思,不僅是說個人的事兒要往後放,也是說以色列地土的事兒,也得往後放一放。所以在猶太人聽了就很簡單,先求天主的國和他的義德,那就不是先求以色列的國,也不是求法律的義德。

是耶穌,將人類的視野,從地上的國引到了天上的國!

第三節 從被擄到自由

猶太民族啊是一個苦難的民族。歷史上大部分的時間呢,他們都處於亡國的狀態,處於被擄的狀態。舊約時代,他們先後被埃及、亞述、巴比倫奴役,對此呢,猶太人沒齒難忘。

那段聖詠大家都知道的,就是137篇:

詠137:1 當我們坐在巴比倫河畔,一起想熙雍即淚流滿面。

你看先知怎麼說的:

哀歌1:18 唯有上主是公義的,因為我違背了他的訓示。一切民族!請你們聽一聽,看一看我的痛苦:我的處女和壯丁,都已充軍去了。這是先知說的。

編上9:1猶大人因犯罪作惡被擄往巴比倫去。

依5:13 因此,我的百姓必因無知而被放逐。這都是因著犯罪、因著無知,因著不聽上主的話,違背上主的命令,所以猶太人這麼可憐。

耶穌說:猶太人哪,你們歷來被擄,現在我來了,你們得自由了,得釋放了。他說:若8:34 耶穌答复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是犯罪的,就是罪惡的奴隸。8:35 奴隸不能永遠住在家裡,兒子卻永遠居住。8:36 那麼,如果天主子使你們自由了,你們的確是自由的。這話你如果結合這整個舊約的痛苦歷史,被擄的歷史來看,就非常清楚了。

耶穌讓以色列人自由,他們就自由了。耶穌讓我們所有的罪人自由,我們就真自由了。所謂自由就是不再受懲罰了。

那麼耶穌怎樣叫人從罪的奴役中得自由呢?

1. 他有赦罪的權柄。

2. 他是贖罪的羔羊。

3. 他給人一個悔改、赦罪的福音,這個福音,藉著他的門徒傳遍世界。

4. 他又叫人們彼此饒恕,互不判斷。

加5:1 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這也是保祿概括的。

第四節 從雅威到阿爸父

舊約裡邊也用了很多雅威的慈愛、恩典、憐憫,講了他本為善,講了很多、很多、很多。但是呢,占主體的,占主流的是他的嚴厲,他的公義。

比方梅瑟在頒布法律的時候說的話:出34:7 對萬代的人保持仁愛,寬赦過犯、罪行和罪過,但是決不豁免懲罰,父親的過犯向子孫追討,直到三代四代。 」多嚴厲。

所以呢一提起雅威,以色列人心裡就感到害怕。

十誡的第一誡就是:出20:7 不可妄呼上主你天主的名;因為凡妄呼他名的人,上主決不讓他們免受懲罰。

以色列人永遠也忘不了逾越節:出12:29 那天半夜,上主擊殺了埃及所有的長子,從坐寶座的法朗的長子,直到坐監者的長子,以及一切頭胎牲畜。這種讓以色列人感到自豪,感到是天主的愛的,對他們的愛的這種事情,隱藏著公義的嚴厲的恐懼感。

耶穌一來,就大不一樣了。他把天主稱為父,隨時隨地,十分親密,以至於猶太人氣得不得了,非要殺他。若5:18 為此猶太人越發想要殺害他,因為他不但犯了安息日,而且又稱天主是自己的父,使自己與天主平等。

耶穌不僅自己稱天主為父,他還說:天主也是一切人的父。他親切地告訴我們人類:

瑪7:11 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的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之父,豈不更將好的賜與求他的人?

他教導門徒祈禱第一句話就是:瑪6:9我們在天的父!願你的名被尊為聖,

你看看,耶穌一來啊,整個兒改天換地啊。原來是陰雲密布的感覺,寒風凜冽的感覺。耶穌來了,陽光燦爛,溫溫暖暖。

後來保祿順著耶穌的意思說:羅8:15 其實你們所領受的聖神,並非使你們作奴隸,以致仍舊恐懼;而是使你們作義子。因此,我們呼號:「阿爸,父呀!」8:16 聖神親自和我們的心神一同作證:我們是天主的子女。

所以感謝天主,我們看到舊約聖經對新約聖經的預期,和梅瑟對耶穌的預期。

進教之佑驛站:常年期第十三周 星期四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瑪9:1-8

耶穌上船過海,來到了自己的城。看,有人給祂送來一個躺在床上的癱子,耶穌一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放心,你的罪赦了。」經師中有幾個人心裏說:「這人說了褻瀆的話。」耶穌看透他們的心意說:「你們為什麼心裏思念惡事呢﹖什麼比較容易呢﹖是說:你的罪赦了,或是說:起來行走吧!為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起來,拿起你的床,回家去吧!」那人就起來,回家去了。群眾見了,就都害怕起來,遂歸光榮於天主,因祂賜給了人們這樣大的權柄。

反省

《齊寬恕,步向主》

在今日的福音中,那躺在床上的癱子並沒有請求耶穌原諒他,但耶穌看見朋友們的信心,即赦免了癱子的罪。這些朋友們看到癱瘓的需要,認識癱瘓的缺陷與被動,但更加重要的是,他們看到耶穌對癱瘓的仁慈。其實,我們也能成為寬恕的橋樑,幫助他人體會到耶穌的寬恕。你我就是可見的橋樑,就是和好的使者。主耶穌已寬恕了我們,如今,我們也把這份珍貴的禮物提供給他人。

主耶穌,請潔淨我們的心,讓我們學習寬恕的精神。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主持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彌撒:在教會內人人都有一席之地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七千名信友和數十位新任教省總主教於6月29日上午齊聚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參加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瞻禮彌撒。過去一年內新任命的教省總主教共有44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瞻禮當天身穿紅色祭袍,在哈維(James Michael Harvey)樞機的介紹詞後,向伯多祿宗徒傳人、教宗方濟各宣誓效忠。隨後,教宗降福了羊毛肩帶。那些由白色羊毛編織而成、帶有黑色十字架的肩帶,象徵了牧人把託付於己的羊兒背在肩上,如同善牧基督所做的那樣。羊毛肩帶是教省總主教牧職的象徵。

當天聖道禮儀的前兩篇讀經帶領眾人重溫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的見證。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講述聖伯多祿宗徒被黑落德王關進監獄的事跡。天使前來解救伯多祿宗徒時,叫醒了他,要他「快快起來」(參閱:宗十二1-11)。在第二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描述自身的經歷,說:「這場好仗,我已經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參閱:弟後四7)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的講道側重於「快快起來」和「打了一場好仗」這兩個層面,藉以省思當今的基督徒團體和當前的世界主教會議進程能從中汲取什麼經驗。教宗指出,「快快起來」的動作令人想起逾越節那天早晨,它意味著重新爬起,「走出去迎向光明」。對教會而言,這是個意義深遠的圖像,因為我們也必須站起來,跟隨上主前去祂所指向的地方。這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總會遇到許多抵抗。

「作為教會的一員,我們有時會因懶惰而懈怠,寧可坐著沉思少數我們有把握的事,而不站起來眺望新的遠景、面向廣闊的大海。我們往往有如坐監時的伯多祿,被禁錮在慣例中、害怕改變,被我們常規習俗的鎖鏈綑綁。但這麼一來,我們會陷入精神上的平庸狀態,連在牧靈生活上都會面臨『得過且過』的危險,使命感日漸消退,非但不能成為活力和創意的記號,反倒會給人一種不冷不熱、因循苟且的印象。」

教宗引用德呂巴克(de Lubac)神父的話,警惕那把福音的新意和生活縮減成一種「追求形式、淪為習慣」的信仰的風險。教宗表示,世界主教會議敦促我們成為一個站起來的教會,不要只顧自己,卻要走向世界。「這樣的教會沒有鎖鍊或高牆,人人都能得到聆聽和陪伴,在聖神獨特的威能下培養聆聽、對話、參與的技巧。這樣的教會自由且謙遜、『快快起來』,對於當今的挑戰毫不拖泥帶水、絕不推三阻四。她不會在神聖的羊圈裡拖拖拉拉,卻深受宣講福音的熱忱所激勵,渴望前去每個人身邊、接納每一個人。我們不要忘記這個詞:每一個人」。

教宗一再強調「每一個人」這個詞,並放下稿件,說道:「你們要去十字路口,帶回每一個人、瞎子、聾子、跛子、病人、義人、罪人:每一個人、所有的人!上主的這個詞必須迴盪在理智和心靈裡:每一個人,在教會裡人人都有一席之地。我們的教會經常是打開了門、卻為了將人打發走,為了譴責他人。昨天有個人對我說:『對教會來說,現在不是道別的時候,而是接納的時節。』可是『他們不是來赴宴席的』。你們要去十字路口。領回每一個人、所有的人!」

聖保祿宗徒不遺餘力宣講福音,受過迫害和磨難。教宗表示,「現在保祿到了生命的終結,看到歷史中仍在進行著一場重大『戰役』,因為很多人還沒準備好接納耶穌」。他的工作、他的「戰役」此刻輪到團體內的弟兄姊妹來打。教宗強調,我們每一個人都蒙召成為傳教使徒,「貢獻己力」。

「這裡我想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能為教會做什麼?不要埋怨教會,卻要為教會奮鬥。熱情又謙遜地參與:之所以滿腔熱血,是因為我們不該做個消極的旁觀者;之所以虛懷若谷,是因為在團體內奮鬥,絕不該意味著占據中心位置、抱持優越感、阻止他人靠近。同道偕行的教會意味著:人人參與其中,沒有人霸占他人的位置或者高人一等。基督徒絕對沒有一等和二等之分,所有人、每個人都蒙受召叫。」

教宗表明,宣講福音不是採取「中立的立場」、放任事物自由發展。相反地,福傳是要「在權勢、災禍、暴力、腐敗、不義和排斥這些人為機制橫行無阻的地方,點燃天國的火」。教宗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了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有人情味、更公平正義、更團結互助、更向天主敞開、更激發人類的手足情誼,我們能以教會成員的身份一起做什麼事?」教宗的答案是,我們必須成為世界上麵糰中的酵母。

「同心協力,我們可以且應該採取行動來照料人類生命,守護受造界,尊重勞動尊嚴,解決家庭難題,以及關心老人、遭遺棄者、被拒絕的人和被輕視的人的處境。總而言之,教會要推動照料、撫慰、憐憫弱小的文化,與各種形式的墮落作鬥爭,包括不讓我們城市、我們出入的場所沉淪,讓福音的喜樂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綻放光芒:這是我們的『好仗』,這是個挑戰。」

在講道結尾,教宗指出,他在禮儀開始時依循傳統降福了羊毛肩帶,以授予近期任命的教省總主教。他們該當成為「日夜守護羊群的哨兵」,好能與天主子民一起「打這場好仗」。此外,教宗也向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代表團致敬,感謝他們的來訪。他們為教宗方濟各帶來了「親愛的弟兄巴爾多祿茂」的訊息。教宗最後說道:「我為攜手共進的舉動表示感謝,因為唯有並肩同行,我們才能成為福音的種子和友愛的證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