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開心扉說「亮」話:我們敢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得救嗎?

瑪竇福音 10:34-11:1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為把平安帶到地上;我來不是為帶平安,而是帶刀劍,因為我來,是為叫人脫離自己的父親,女兒脫離自己的母親,兒媳脫離自己的婆母;所以,人的仇敵,就是自己的家人。誰愛父親或母親超過我,不配是我的;誰愛兒子或女兒超過我,不配是我的。誰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不配是我的。誰獲得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誰為我的緣故,喪失了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誰接納你們,就是接納我;誰接納我,就是接納那派遣我來的。誰接納一位先知,因他是先知,將領受先知的賞報;誰接納一位義人,因他是義人,將領受義人的賞報。誰若只給這些小子中的一個,一杯涼水喝,因他是門徒,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失不了他的賞報。」耶穌囑咐完了他的十二門徒,就從那裏去了,為在他們的城裏施教宣講。」

我們敢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得救嗎?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對於常年期第十五周星期一的福音我們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因為耶穌說我來不是為帶平安,而是帶刀劍,不是送給家庭和平,而是帶來紛爭。耶穌為什麼會這樣講呢?是因為耶穌想給我們的平安,不是虛假的平安,而是來自天主的真正的平安。耶穌帶來的不是虛假的由於軟弱不敢挑戰魔鬼的假的平安,而是為了愛天主,拯救人靈不惜發生衝突的真平安。

Hans Von Balthasar 是我們天主教的一位很有名的神學家。他有一本書的名叫做《我們敢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得救嗎? 》”Dare We Hope That All Men Be Saved”。他這本書不是講地獄裡邊沒人或沒人下地獄,而是在講我們對人下地獄的態度,心情。我們知道教會從來沒有定任何人下了地獄,所以我們對人下地獄的態度是什麼?

Hans Von Balthasar 說每當我們想到地獄,我們想到的總是別人下地獄,好像地獄和我和家人無關。如果我們想下地獄的是我的父母,孩子,我們的態度就不一樣了。因為地獄是永遠永遠永遠沒有盡頭。所以,我們對待地獄的心情或態度是什麼呢?

應該是不管任何人,我們都希望他們不要下地獄,不只是我們的親人。這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所以他書的題目是我們敢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得救嗎?我們要敢有這樣的希望。因為地獄是永遠永遠永遠沒有盡頭的。耶穌知道地獄的可怕,所以耶穌說我來不是為帶平安,而是帶刀劍,不是送給家庭和平,而是帶來紛爭。意思就是,為了不阻止人下地獄,耶穌不在乎人的虛假的和平。

主內的兄弟姊妹,我們不可以為了一些虛假的平安,而看著我們的親友恩人做錯事而不理,因為害怕失去這個朋友。真正的愛人不是講別人喜歡聽的,而是別人需要聽的。當然,我們做事也要講方法。但是,我們的態度要有耶穌今天的態度,因為這才是真正的愛。

按此閱讀更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反省文章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關於1945年至1959年阿姆斯特丹據稱「萬民之母」顯現的新聞發布

教義部大樓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7月11日,教廷教義部公布了樞機成員早在1974年表達的一項否定和最終意見。這些樞機一致表示,阿姆斯特丹「萬民之母」所謂的顯現非屬超性事件。時任教宗保祿六世批准了樞機們的決定。

Press Release about Alleged Apparitions in Amsterdam
from 1945 to 1959 (11 July 2024)

The Lady of All Nations painting. (By Judgefloro (shifted, cropped & recoloured by Rabanus Flavus))

教義部公告表示:「在過去那些年,教義部依照常規不公開針對假定超性現象的決定,但面對1945年至1959年在阿姆斯特丹的所謂顯現和啟示,以及與之相關的敬禮「萬民之母」所引起的持續懷疑,教義部公布當時這個聖部於1974年3月27日常務會議的結果。」

這個結果如下:

1,在教義上的判斷:全都屬於「非超自然」性(OMNES ‘constat de non supernaturalitate’)。

2,對現象的後續調查:全部都是「否定」。

公告繼續表示,上述決定「在聖父保祿六世於1974年4月5日接見教義部部長澤佩爾(F. Šeper)樞機時,予以批准。如今公布上述決定,旨在使天主的聖潔子民及他們的牧人免於所造成的後果」。

1945年3月25日,在阿姆斯特丹聖體奇蹟600週年之際,一個名叫艾達·皮德曼(Ida Peederman)的婦女講述她看到了聖母以「萬民之母」的稱號顯現給她。之後,那所謂的顯現又發生了55次,延續至1959年。

根據艾達的講述,在這14年當中,聖母提前向她啟示了不同的事件,其中有庇護十二世的去世,並向她展示了一張自己的畫像,後來畫家依照所謂目擊者的描述畫了一張像,如今保存在阿姆斯特丹一個居民區的聖堂內。

1956年,時任哈倫-阿姆斯特丹教區主教惠伯斯(Johannes Petrus Huibers)針對這些聖母顯現事件表示,這些現象「屬於非超自然性」。1974年5月,時任聖座教義部更是提出否定意見,除了“屬於非超自然性”外,還得到保祿六世教宗的批准。

1996年,惠伯斯主教的繼任者博梅斯(Henny Bomers)主教在徵求了聖座的意見後,准許敬禮「萬民之母」的活動,但沒有承認所謂的顯現現象。然後,他的繼任者龐特(Jos Punt)主教未與聖座協商,便於2002年承認這些所謂顯現事件的真實性。

3年後的2005年,教義部從據稱以童貞瑪利亞留給艾達的話語編撰的祈禱文中,移除了一些言詞,因為這些話不符合天主教教義。

2020年12月30日,哈倫-阿姆斯特丹教區新任主教亨德里克斯(Johannes Hendriks)「在與教義部協商並取得共識後,表明使用萬民之母的稱號來稱呼聖母瑪利亞,其本身在神學上是許可的,不過,承認這個稱號並不表示承認一些現象的超自然性,因為教義部於1974年對這事件提出了否定意見,並得到保祿六世的批准」。

艾達表示,在聖母留給她的訊息中,也有一項對教會的要求,就是要承認聖母瑪利亞為「共同救世者」的當信道理。據說,這是1952年12月8日提出的請求。

關於這個稱號,教宗方濟各至少在兩次機會中闡明立場。他在2020年4月3日的清晨彌撒中說:「聖母無意拿去耶穌的任何一個稱號……她沒有為自己提出要成為一個近乎救世者,或一個共同救世者,沒有的。救世主只有一位,這個稱號不可加倍。」

另一次是在2021年3月24日的公開接見中,教宗重申:「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不存在與基督共同的救世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罪在那裡越多,恩寵就在哪裡越多

瑪竇福音 10:1-7

耶穌將他的十二門徒叫來,授給他們制伏邪魔的權柄,可以驅逐邪魔,醫治各種病症,各種疾苦。這是十二宗徒的名字:第一個是稱為伯多祿的西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斐理伯和巴爾多祿茂、多默和稅吏瑪竇、阿耳斐的兒子雅各伯和達陡、熱誠者西滿和負賣耶穌的猶達斯依斯加略。耶穌派遣這十二人,囑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黎雅人的城,你們不要進;你們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那裏去。你們在路上應宣講說:天國臨近了。」

罪在那裡越多,恩寵就在哪裡越多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常年期第十四周星期三的福音是瑪竇福音,聖使瑪竇記載了耶穌招選十二位門徒。當他寫到自己的時候,他寫多默和稅吏瑪竇。在其他的對觀福音馬爾谷福音,和路加福音中出現這兩個名字的時候,瑪竇的名字都是沒有稅吏這兩個字的,還有瑪竇的名字都是放在了多默的前面。

聖熱羅尼莫說:「在這兩個名字中,其他的福音作者把瑪竇放在了多默之前,並沒有加稅吏,他們不想提起聖使瑪竇從前的生活,從而顯得是在蔑視他。」但當在寫自己的時候,他把多默放在第一位,並稱自己為「稅吏」。

聖熱羅尼莫繼續說:「因為罪在那裡越多,恩寵就在哪裡越多」。瑪竇越知道自己是罪人,就越謙卑。人越謙卑,天主的恩寵就越多。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犯罪,做錯事,得罪天主,傷害人的經驗。有的事甚至是非常後悔。

今天都讓我們學習聖馬竇,謙卑自己。有一個好好的方法就是常常默想自己的罪。我們曾經得罪天主,傷害人。默想罪的時候結合默想耶穌的苦難會更好,因為耶穌的每一個痛苦都和我們的罪有關。當我們越知道自己是個罪人,就會越痛悔,就越謙卑。當我們越是謙卑自己,天主的恩寵就越多,越是謙卑自己就越能夠包容別人,越謙卑自己就越能夠寬恕別人,越謙卑自己就越能夠體諒人,越謙卑自己就越不會判斷人。越謙卑自己越相似基督。

按此閱讀更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反省文章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霍勒利希樞機:從主教會議第一期會議的成果中再啟程

圖片:Vatican Media

聖座新聞室於2024年7月9日上午舉行記者會,正式公布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十六屆常規會議第二會期《工作文件》。會後,世界主教會議第十六屆常規會議總發言人霍勒利希(Jean-Claude Hollerich)樞機接受梵蒂岡新聞網的採訪,深入講述了該文件的一些主題:從教會論到平信徒的責任、男女的共同責任,再到教會的福傳使命,以及我們基於與其他教會和基督徒團體共同洗禮的共同旅程。

霍勒利希樞機首先談到世界主教會議第二會期《工作文件》與去年第一會期《工作文件》的不同。他解釋道:「工作文件並不是從零開始,我們有第一期會議的總結報告,然後我們又有所有地方教會的回饋,這是對第一期會議所提及內容的神學反思,所有這些共同構成了《工作文件》。《工作文件》是一種工作的工具,而非主教會議的結果。《工作文件》的制定是為了在第二會期會議期間激發起必要的討論。」

所有天主子民肩負傳福音的同一使命

接著,霍勒利希樞機談到討論所涵蓋的主題。他表示,教會論的主題就是在使命中如何成為一個同道偕行的教會。他說:「我們肩負著一項使命、教會、受洗者被天主所派遣到世界上傳福音,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發現,不單是我們主教會議的代表,而且所有天主的子民都以不同的方式,活出同道偕行的要素。」

平信徒的責任

隨後,關於平信徒責任的主題,樞機說道:「當然了,教會不是一個神職人員的教會,是全體受洗者的教會。無論男女,我們所有人蒙天主召喚去傳播福音並組成教會。因此,宣揚福音是人人參與、共同負責的使命。這並不意味著受祝聖的主教、司鐸被放棄,而是在同道偕行的教會中發揮出全部的力量。」

那麼,平信徒在多大程度上承擔使命的責任呢?樞機解釋道:「對平信徒來說,教會在男性和女性的參與和共同責任方面沒有任何區別。我們已經看到,教宗向女性開放輔祭和讀經的職務,然後是要理傳教員,男女是平等的。」

女性司鐸問題

關於女性司鐸的問題,霍勒利希樞機表示,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沒有討論女性司鐸的祝聖問題,因為全世界還沒有提出這個問題。

女性執事問題

關於女性執事,樞機說:「一些地方教會提出了女性執事的問題,並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對這個議題進行深入的神學反思,好能更好地明白執事是什麼,即參與到一個聖秩中而非司鐸聖秩,其本質是服務。在反思後,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聖秩是否向女性開放?但這是一個進程的一部分,人們不應該認為所有進程都會在這期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上結束。教會將以同道偕行的方式向前邁進,天主的子民將以同道偕行的方式書寫歷史。還會有問題需要回答。」

與所有基督信仰團體共同前行

最後,這位世界主教會議第十六屆常規會議總發言人談到與其他基督信仰團體的關係。他說道:「顯而易見的,因我們是天主的子民,是受洗的子民,在其他教會和基督徒團體中也有洗禮。我們尊重這些洗禮和教會,我們愛他們。我們看到,在這些教會中,聖神也在工作。」

「因此,向世界傳福音的使命是所有教會的共同使命。在我們的多樣性中,我們該共同向世界傳報福音。我認為,在這屆世界主教會議中,其他基督徒團體的代表也非常開放。從他們的角度來說,他們有更大參與的要求,這就意味著他們也有參與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十六屆常務大會第二會期 《工作文件》簡介

格雷奇樞機: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是一個非凡的「聆聽的磨練場」

圖片:Vatican Media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16屆常規大會第二會期將於2024年10月2日至27日召開,主題:「為了一個同道偕行的教會:共融、參與和使命」。第二會期的《工作文件》(Instrumentum Laboris)已經發布,並附有一系列常見問題,以方便閱讀50多頁的全文。7月9日上午,教會會議秘書長格雷奇(Mario Grech)樞機在聖座新聞室的發布會中表示:「世界主教會議首先是一個非凡的『聆聽的磨練場』。」

聆聽天主和世界

格雷奇樞機所說的「聆聽的磨練場」,是指聆聽天主和世界。他解釋道,這種聆聽首先從主的聲音開始,然後繼續關注「天主子民的信仰意識」。格雷奇樞機強調,聆聽的目的是「尋找天主在教會旅程中的這一刻想要傳達的訊息」。

一個良性動態

隨後,樞機強調了過去一年教會會議秘書處收到的眾多意見,例如114個主教團中有108個提交了全國性的總結,並指出這是一個「良性的動態」,使得《工作文件》得以最終確定。2023年第一會期結束後,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回到了地方教會,並被反饋給所有其他教會。然後,從地方教會出發,準備下一次會議。格雷奇樞機補充說,這份《工作文件》也將成為即將出版的「神學輔助材料」的基礎,該材料將提供一些神學和教會法的研究,以幫助大會成員認識並理解其中的根源和影響。

在心中點燃希望

格雷奇樞機繼續說道,這份《工作文件》是一個「多彩的聲音合奏,是一種真正的多聲部合唱,充滿了各色音色和口音,並且得到了教會會議秘書處常務委員會的一致通過」。該委員會自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進程開始以來,已經召開了17次線上或線下會議,參與度非常高。秘書長期望這種「長期且多樣化的聆聽過程能夠幫助同道偕行的教會分辨耶穌對當今男女所說的話語,從而強健福音的使者,治癒人類的創傷,在我們心中點燃希望」。

一個活躍、前進和創造性的教會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發言人、盧森堡總主教霍勒利希(Jean-Claude Hollerich)樞機在發布會中強調了教會「充滿活力、不斷前進」的形象,特別指出各地方教會在走向下一次大會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巨大多樣性,這是一條充滿自由和創造性的道路」。

關係而非官僚

霍勒利希樞機還提到了一些已經具體實現「同道偕行」的地方,如印度、非洲法語區、巴布亞新幾內亞、萊索托和津巴布韋。最後,這位耶穌會樞機強調了「廣泛而多樣化的參與」,包括更多的平信徒、青年、女性和邊緣化群體的參與,這表明了大家強烈渴望「一個關係型,而非官僚或結構型的教會」。

大會第二會期的工作方法

關於世界主教會議第二會期的工作方法,兩位特別秘書解釋說,大會將按照《文件》的章節劃分模塊。大會將不乏祈禱時間,也將介紹一些會議的成果,如今年四月至五月間舉行的本堂神父國際會議的成果。十月的大會不會像2023年那樣以綜合報告結束,而是以最終文件結束。然而,世界主教會議進程將繼續,因為每個地方教會的天主子民都蒙召「成為同道偕行的傳教子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十六屆常務大會第二會期 《工作文件》簡介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十六屆常務大會第二會期 《工作文件》簡介

圖片:synod.va

2021 年,天主的教會「以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形式召集起來」(參閱:《準備文件》, 1)。從那時起,各地方教會──即存在於其中並源於其中的唯一和至公的天主教會── 接受了邀請,省思有關天主要求祂的教會採取的步驟。無論過往今昔,問題都在於宣揚 耶穌基督的福音,因為祂是拯救、醫治並帶領世界邁向圓滿實現的那一位。在耶穌的道 路上一起前進──即「同道偕行」──是教會內的每一個人活出共融、參與共同的使命 的條件。

按此下載「第二份《工作文件》簡介」(中文)

按此閱讀「第二份《工作文件》」(英語 English)

顧名思義,第二份《工作文件》首先是提供給大會第二會期成員使用的「工具」,該會期將於 10 月(2~27 日)在羅馬召開。

這份文件並不提供預設的答案,也不是設法要解決所有相關的問題,為了要「在福傳使命中日漸成為共議性的」教會。這份文件是個基礎,內容雖繁複,但缺一不可,旨在促進祈禱、對話、分辨,並使從共議性的進程中所形成的共識日臻成熟,作為一份「最終 文件」,於第十六屆大會呈報聖父──教宗方濟各。

顯然地,在未來的幾個月內,這份文件得用於各式各樣的教會場合,以鼓勵全體天主子 民在祈禱和分享意向中,參與託付給大會成員的任務。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十六屆常務大會第二會期的《工作文件》,回顧了迄今為止走過的 歷程,特別是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一會期之後各地方教會所作的貢獻,提供了一些指引 和建議,說明全體教會、各地方教會和各教會機構該如何行事,以及如何回應「在福傳 使命中日漸成為共議性」的要求。

因此,第二份《工作文件》在 2021 年開始以及隨後的整個共議性的進程中,都必須供 人閱讀:教區階段的諮詢會議,全國和大洲的集會、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一會期、《綜 合報告》、《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與堂區司鐸》國際會議,以及受教宗委託、深入研究許 多主題的十個研討小組的啟動的工作大綱,從而納入第一會期的一些建議,並正如《主 教共融》宗座憲章所規定的,已經開始共議性的進程的「實施階段」。

本《工作文件》包括五章。在引言之後,首先以一章的篇幅闡述對共議精神的基本原則 的理解,重申在第一會期過程中所獲致並建立的理解。緊接著是密切相連的三個部分, 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教會福傳使命的共議性的生活:

  • 壹、關係的角度──與主的關係、弟兄姊妹們之間的關係,以及地方教會之間的關係──比起組織結構,這些關係更徹底地 支持教會的生命力。

  • 貳、途徑的角度,這些途徑具體支持並滋養前述各種關係的動力;

  • 叄、場所的角度,面對抽象的普遍主義的誘惑,場所的角度講述各種關係所體現的具體 環境背景,其多樣性、多元性和相互關聯性,並扎根於信仰宣告的源頭。

相關的每一節都將成為第二會期工作項目表中祈禱、交流和分辨的主題。

引言

引言回顧了迄今為止所經過的歷程,並為共議性的進程所結出的果實而感謝天主,這些 果實體現在一個充滿活力和不斷前進的教會中。在這些[成果]中,包括以共議性的方法 論所推動的靈修交談受到了廣泛的運用。因此,該文件一開始便摘錄依撒意亞先知書的 一段話,其中描述了上主為萬民擺設盛宴,象徵著歡樂與共融。這個主題與教會的使命 有關,也就是為人類,特別是為那些受苦的人,帶來希望和救贖。2021 年開始的共議性 的歷程,被視為更新天主子民使命的機會,這使命根基於洗禮所賦予的共同身分和教會 背景的多元性。

反思的核心是這指導性的問題:「如何在傳教使命中成為共議性的教會?」該文件強調,這不僅僅是改善教會結構和程序的問題,而是更新每個人福傳使命的承諾的問題。 這要求我們對共議精神和持續的轉變有深刻的理解。最後,引言提及第十六屆大會第二 會期與第一會期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會期具有連貫性,「最重要的是,它們是更廣泛進 程的一部分,根據《主教共融》宗座憲章之規定,這一進程不會在 2024 年 10 月底結 束。」

基本原則(第 1~21 號)

在第二會期期間,大會將致力討論轉變和改革途徑的一些基本原則──天主子民有意要 遵循的基本原則,為了要成為在福傳使命中的共議性的教會──其中包括調和多元性及 差異、男女的相互關係,藉以踏上不斷轉變與改革的道路。

本章探索在傳教使命中的共議性的教會的基本原則,穿插牧靈和神學反思和建議的觀點,特別是教會作為天主子民以及天主子民合一的聖事身分。這個願景根植於教會生活的傳統,並在整個共議性的旅程的融合中得以呈現。共議精神被視為一條轉變和改革的道路,以所有領了洗的人的使命和參與為導向。在一個充滿分歧和衝突的世界中,教會 蒙召成為團結的標誌、和好的工具。這要求我們對教會的共融有一更新的理解,並承諾在各方面彰顯充滿活力的共議精神。

本章為女性在教會中的角色提供了充足的反思空間。事實上,在[共議性的]進程的各個階段所收集到的意見都強調,需要更充分地認識 在教會生活的所有領域中,婦女的神恩、聖召及角色,為促進健康互惠的關係,這是不 可或缺的一步。

在大會期間

透過第一會期已經歷過的靈修交談的經驗,並在深化這些觀點的過程中, 大會被要求去確定這些基本的教會共識是否在天主子民的生活中真正地存在,尤其是關於婦女要在教會中被肯定,並將一些具體要求表達出來。

三個核心部分

第一部分 - 各種的關係(第 22~50 號)

根據文件第一部分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對於使教會在福傳使命中具有共議性的各種關 係,將進行審查和驗證。這些關係包括藉著耶穌基督和在聖神內與天父建立的關係,並 在基督徒入門聖事的途徑中以聖事的方式展現出來;在團體中,男性與女性的關係── 聖神賦予每個人行動的能力,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行動,為造福團體的所有成員(神恩);團體中有人蒙召執行不同的服務(職務);藉由聖秩聖事,有些人蒙召以公務司祭職參與基督的司祭、牧者和領導職務。

還包括從信友與信友之間的關係,到教會與教會之間的關係;雖然世界充斥著各種的矛盾,但世人仍不斷尋求正義、和平及更大的希望,而不僅僅侷限於現在或不久的將來。教會的活力超越其組織結構,因此邀請我們培 養真誠而深厚的關係。

關係是教會共議性的福傳使命生活的基礎,藉由天主子民所有成員的共融和參與唯一的使命得以體現。另一方面,這訊息──「教會是關係的教會」, 是從不同地方教會之間的關係而來的,特別是來自年輕人的聲音,他們要求建立一個以關係為基礎的教會,而不是一個由組織所架構的教會,不是一個官僚主義的教會,而是 一個建立在喚醒生命力、充滿動力和不斷開展的關係中的教會。

在大會期間

大會將給予以下主題的一些指導:基督徒入門聖事;認定和推廣一些神 恩和職務;在地方教會中,主教、司鐸和執事之間的關係,以及基於聖洗聖事的職務類型的分析,並建議設立新的職務,例如「聆聽和陪伴」 的職務。也藉此機會深入探討在大公合一背景下「恩賜交換」的概念, 以及舆其他宗教傳統和整個人類的對話。

第二部分 - 途徑(第 51~79 號)

接著,我們會研討一些能讓我們以基督徒的方式來照顧並發展關係的途徑,以踐行福傳的使命。首先,是在教會生活各個層面的培育途徑。《工作文件》回顧過去提到:「每 一個福傳使命都有其背景脈絡,每一個教會都植根於一個特定的地方,有其文化特性和 歷史情境。因此,不可能抽象地制定培育計畫。」

在所要探索的各種途徑中,也包括如何具體地探尋「團體分辨」的方法和標準,有利於在不同的情況下聆聽「聖神對教會所說的話」,並作出相應的選擇,透過適當的決定,闡明所有人的責任和參與,以及那些執行權柄服務者的具體任務。在要遵循的途徑中,其中也包括讓那些肩負教會責任的人有機會,公開透明地交代他們為了教會和福傳使命善盡的職務。(第二部分,第 51~79 號)

在大會期間

要求大會提出具體的方法來回應培育、團體分辨及透明度、職務報告和工作評估的需求,同時考慮到天主教會的合一與背景的多樣性。

第三部分 - 場所 (第 80~108 號)

關係和途徑在不同場所中成形。「場所」不僅僅是以地理的或純粹空間的術語來定義: 而是令人聯想到具體性,同時也想起呈顯其特徵的文化脈絡,以及人類生存條件動態 的、流動的特性。《工作文件》分析了體現關係的具體背景,理解到教會經驗的多樣性 和多元性,邀請我們克服對場所的靜態看法,並打破對不同教會實體之間金字塔型關係的形象(堂區、教區或東方天主教教區、教省、普世教會)。

這個唯一、大公的教會, 活「在各場所裡」,並「由各場所」汲取生命的活力,而處於一種動態的循環中(或 「內在的相互性」)。為避免分散和個別主義,也避免趨向同質化和扁平化,普世教會 的交談、跨宗教的交談,以及與不同的文化交談等重大主題均納入這個討論範圍。

在大會期間

因此,大會將能夠因應不同地方教會的生活(特別是提倡參與的機構)、教會與其主教之間的聯繫(主教團、東方聖統組織、個別的委員會)、在共議性的教會內為羅馬主教的合一服務等問題。(在此背景下,也反思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近年來的發展歷程,以及尋求伯多祿牧職的行使方式,展開大公途徑的「新形勢」,朝向基督徒可見的合一邁進)。

結論(第 109~112 號)

文件最後回顧了它所包含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為教會服務,並透過教會的行動,為治癒我 們的時代最深的傷痛創造的機會。請記得,一如這個世界是一個聖事般的標記──見證一個超性且賦予活力的臨在,這個世界也是一個萬物相連、見證對天主渴望的場所。所有的一切都是對關係的呼求,見證了人無法自給自足。文件最後邀請大家作為希望的朝聖者繼續前行。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 譯)

敞開心扉說「亮」話:中華殉道諸聖及真福慶日

瑪竇福音 5:1-12

那時候,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來到他面前,他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說: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
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
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
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揑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

中華殉道諸聖及真福慶日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今天的福音講到了真福八端。真福八端從來不是讓我們用理智去分析的道理,而是要讓我們用心去聆聽去碰觸,然後用生命來實踐的真理。今天是中華諸聖及真福慶日。

中華殉道聖人用生命實踐了信仰,因此他們是有福的。人們常說殉道者鮮血是信仰的種子。今天身為華人,天主使我們保持了這份信仰,很大程度上是來自聖人犧牲的功勞。耶穌說沒有比為朋友捨掉性命更大的愛了。聖人為了愛耶穌,愛教會而傾流了熱血。因此我們享受了這份信仰的果實。

我們說殉道有兩種,一種是流血的殉道,一種是非流血的殉道。生活在和平年代不一定有流血的機會。但非流血的殉道在天主眼裡甚至更加珍貴。我們所知道的精修聖人例如,聖十字架若望,聖女小德蘭等,他們的犧牲奉獻在天主眼裡也十分貴重。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也讓我們每天獻上犧牲,奉獻。我們每天為罪人回頭祈禱,為煉獄靈魂祈禱,然而這些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我們的犧牲就是代價。這裡也讓我們不要忘記為中國教會祈禱,求主給我們好的牧者,求主賜給我們更多的聖人,精修聖人。讓我們今天的每一個小小的犧牲能夠成為我們後人信仰的種子。

了解更多中華殉道諸聖資訊

按此閱讀更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反省文章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維加諾總主教因裂教受絕罰

前任駐美國宗座大使維加諾總主教自願背棄與羅馬主教和天主教會的共融,因此受到自科絕罰。教廷教義部的公告寫道,「2024年7月4日,教義部召開大會,就維加諾(Carlo Maria Viganò)總主教被指控犯有裂教罪一事(參閱:《天主教法典》751條和1364條;art. 2 SST),對於依照《天主教法典》1720條啟動的法庭外懲戒訴訟程序作出結論」。

  • 751 條 – 所謂異端,是在領洗後,固執地否認某端天主所啟示 和教會所定該信的真理,或是固執地懷疑這端道理;所謂背教, 是整個拒絕基督宗教的信仰;所謂裂教,是不願服從教宗或是不 願與隸屬教宗的教會成員共融。
  • 1364 條 – 1 項 – 背教人,異端人或裂教人受自科絕罰,亦應遵守 194 條 1 項 2 款的規定;其為聖職人員者,得加處 1336 條 1 項 1、2 及 3 款所規定的罰。
  • 1720 條 – 如教長認為應以非訴訟之裁定進行時:
    1. 應將控告及證據通知被告,並授以自衛之權利; 但其經依法 傳喚而不到場者,不在此限;
    2. 應就一切證據及理由,與二位陪審官仔細加以酌量;
    3. 如確知罪行而刑事訴訟尚未消滅時, 應依 1342 條至 1350 條 之規定,作成裁決,並至少簡短說明法理上及事實上之理由。

公告繼續表示,「他的公開聲明顯示他拒絕承認及服從教宗,拒絕與服從教宗的教會成員共融,以及拒絕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合法性及其訓導權威」。「按照懲戒訴訟法的結果」,維加諾被宣判「犯有裂教罪。教義部依照《天主教法典》1364條1項,宣布了自科絕罰 (latae sententiae)。在這些案件中,懲罰罪的解除保留於宗座」。這項裁決已於2024年7月5日通知維加諾總主教。

眾所周知,今年6月20日,維加諾總主教公布了一份傳喚令的全文。根據這份文件,他被傳喚在羅馬對各項指控作出回答,而且他有機會在6月28日前委任一位辯護律師來代表自己,或者呈交一份答辯狀。由於他沒有這麼做,依照《法典》規定,已經給維加諾提供了一位公設辯護人代為作辯護。

近年來,前任駐美國宗座大使維加諾總主教多次聲稱不承認教宗及梵二大公會議的合法性。按照《法典》,犯下某些罪行就會受到自科絕罰。受絕罰的人禁止舉行彌撒和其它聖事,不可領受聖事、施行聖事,以及舉行其他敬禮儀式,也不可在上述活動中扮演任何積極角色。此外,他們被禁止行使任何一種教會職務或任務,不可從事管理事務。

總之,絕罰的意義是醫治罰,也就是邀請當事人悔改。因此,教會始終等待他回到共融裡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致函青年:你們要善用社交媒體,但不可陷在虛擬生活中

圖片:Vatican Media

「你們應當是希望的攜帶者、橋樑的建設者,要善用一切可用的工具在世界上撒播良善與愛的種子。」教宗方濟各回覆羅馬尼亞雅西教區的青年時如此寫道,他們的信函於5月中旬通過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寄送給教宗。帕羅林樞機應帕烏萊茨(Iosif Păuleț)主教的邀請,5月18日至19日參加了在雅西教區舉行的青年聚會。

教宗在信函中,鼓勵青年善用社交網絡,以勇氣和創意「傳播他們建立的價值觀:友誼、和平、不同種族和文化之間的對話、家庭和基督信仰價值」。教宗也勸勉他們要小心,不可成為手機的奴隸,不可受困於虛擬生活中、罔顧現實生活。

「你們要走出去,去與人們相遇,聆聽他們的故事,注視你們的弟兄姐妹的眼睛。真正的財富是在每天經歷的人際關係中,在直接和真誠的接觸中。」此外,教宗邀請他們參加將於9月在布拉索夫地區舉行的全國青年聚會。他寫說:「這將是一個在信仰上共同成長、分享經驗和加強你們的基督信仰旅程的寶貴機會」。

最後,教宗請青年不要忘記為他祈禱。「你們的精神支持是一份無價的禮物,有助於我為教會和人類服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彌撒:在消費主義麻痺人心的社會裡,信仰是絆腳石

圖片:Vatican Media

面對社會和政治對我們提出的種種挑戰,需要信仰這個絆腳石。在意大利天主教會第50屆社會週閉幕之際,教宗方濟各於2024年7月7日主日上午在該國東北部城市的里雅斯特主持彌撒聖祭,作出這項勸勉。當天共祭的有98名神長和260名司鐸,在場約有8500名信友。塞爾維亞東正教會、希臘東正教會和信義宗教會的主教及牧者也參加了這台彌撒。

手指伸入社會傷痕的信仰

教宗指出,我們不需要自我封閉的宗教情愫,它在舉目望天時一點也不關心塵世所發生的事。相反地,我們的信仰應當扎根於那位降生成人的天主,祂進入歷史,醫治破碎的心。

「信仰使良心從麻痹中甦醒,把手指伸入社會的傷痕,對人類和歷史的未來提出疑問。這是一份急切不安的信仰,幫助我們克服心靈的平庸和懶散,並在往往因消費主義而麻木、無感的社會裡,成為扎進去肉裡的一根刺。更重要的是,信仰掃除人自私自利的各種盤算;信仰譴責罪惡,伸出手指痛斥不公義,打亂仗勢欺人者的計謀。多少人濫用信仰來剝削他人?那稱不上是信仰。」

消費主義、心靈毒瘤

教宗問道:「你們有沒有想過,消費主義、那急於浪費又渴望擁有更多的形態,是否進入了你們的心靈?消費主義是一道傷疤、是害心靈生病的毒瘤。」它使人變得自私自利、只關心自己。

信仰的絆腳石

接著,教宗回到主日福音(參閱:谷六1-6),邀請每一個人效法主耶穌。祂親自活出了「平凡日子的預言,進入子民的日常生活和經歷」。祂在納匝肋時,如同眾先知那樣被本鄉人拒絕,成了一塊絆腳石、令人反感的緣由。

教宗解釋道,「絆腳石妨礙這些人在耶穌身上認出天主的臨在。這塊絆腳石即為『祂是真人』的事實」。祂成了軟弱的,「甚至道成肉身、紆尊降貴為門徒們濯足」。

「弟兄姊妹,絆腳石即在於此:一份奠基於『真人真天主』的信仰,祂俯身親近世人,照顧世人,為我們受的傷而動了憐憫的心;祂承擔起我們的疲倦,為我們如同麵餅那樣被掰開。強而有力的天主在我的身邊,在一切事上滿足了我,祂是多麽迷人;軟弱的天主為了愛而死在十字架上,要求我也克服各種自私,為了世界的得救而獻出生命,祂也是令人不安的天主。」

耶穌是令人反感的緣由,因為祂「始終忠於祂的使命,沒有躲在模稜兩可的後面,沒有與政治和宗教權勢的邏輯妥協。祂把祂的生命當成愛的獻禮,獻給天父」。

天主的無限在人的卑微渺小內

每個基督徒都蒙召在生活的所有地方,包括黑暗的角落,為天主的國作見證。為此,教宗說:「我們不可忘記這點:天主藏身於我們的生活及城市的陰暗角落。在帶有磨難刻痕的臉龐上,在敗壞似乎得勝的地方,恰恰揭示了天主的臨在。天主的無限隱藏在人的卑微渺小內。正是在弱小者、被遺忘者、被丟棄者受傷的身軀內,上主施展威能,彰顯祂和藹可親的臨在。」

人人親如弟兄姊妹的生活

面對蔓延開來的罪惡,面對忍受屈辱的生活、工作的種種難題、移民飽嘗的煎熬、不公義的情況、服刑人的惡劣條件,面對「生命遭到殘忍對待、受傷並被殺害」的所有處境,我們不願意看到這一切,因為「我們害怕找到基督」。為此,教宗從的里雅斯特這個歐洲各民族、各文化的十字路口,敦促所有的人相信以和平與友愛為基礎的新文明。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願意告訴這個的里雅斯特教會:向前邁進!你們要繼續在第一線傳揚希望的福音,尤其要向那些走巴爾幹路線而來的人,以及所有身心靈需要鼓勵和安慰的人。讓我們一起努力:因為當我們重新發現自己蒙天父所愛時,我們就能過上親如弟兄姊妹的生活。人人帶著接納的微笑和心靈的平安,親如弟兄姊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