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烏蘭巴托宗座監牧黃旭東主教逝世,享年69歲

【鹽與光電視訊】2018年9月25日,天主教蒙古烏蘭巴托宗座監牧區黃旭東(Wenceslao Selga Padilla, CICM)主教逝世,享年69歲。

慈幼會東亞澳地區顧問賢明漢神父(Fr. Václav Klement, SDB)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黃旭東主教在當地時間2018年9月25日晚上7時許在主教辦公室內被發現毫無生命跡象,安祥離世。

此外,當地警方仍在調查,以確定死因。

來自菲律賓的聖母聖心會士黃旭東主教,生於1949年9月29日。他是最早的三位聖母聖心會士在1992年去到當地傳教的其中一人。他於2003年8月29日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新建的聖伯多祿聖保祿主教座堂晉牧。晉牧前一年,即2002年已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委任為烏蘭巴托監牧區宗座監牧。

在晉牧典禮上,黃旭東主教說:「我首先要面對的挑戰和先決要處理的是泯除歧見,與各方建立良好的關係,向佛教徒、薩滿教徒、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及蒙古的所有人民伸出友誼之手。」

黃主教也表示:「我將會繼續拓展我們的教育及社會工作。當然,我們必須保持至今所取得的成績。我希望加強對窮人的服務,並致力解決蒙古挖井取水的問題。另一項計劃是提昇當地由幼稚園至大學各級教育的水平。我們有資助學生升讀外國大學,但我更希望年青一代在本國亦能獲得良好的教育。」

經過了二十多年,他的牧靈夢想在天主的照顧下也一步一步實現。

據《天亞社》報導,2012年,他在《紀念天主教會臨在蒙古二十周年》的牧函中回憶寫道:「蒙古天主教會成立之初沒有一位信徒,現今有835人,不包括那些正準備領洗的慕道者。」

黃主教在牧函中也提到過去二十年來教會所做的工作,包括為流落街頭的兒童、青年、老人和殘疾人開辦收容中心;為貧窮人成立醫療中心;由傳教士創辦幼稚園、小學、圖書館和社區中心。但是,他指出,教會也面對困難,一方面,蒙古社會也受到經濟危機的威脅;另一方面,是該國礦業潛力的發現,深刻改變了人民的生活,對教會帶來嚴重後果。

黃主教認為,表面的繁榮昌盛隱藏著通貨暴漲,而國家任由企業單位不關注生態問題,掠奪自然資源,所有這一切都對教會不利,作為非盈利組織,無法享受向公民承諾的經濟益處。為了生存和繼續為人們服務,它要依靠外來資金。傳教士要放棄很多服務計劃。他在牧函最後充滿希望的指出,教會扮演的角色是相同的,就是以福音價值來見證福音,教導他人要接納和支持貧窮的人。

感謝黃旭東主教在蒙古為天主的福傳事業所作出的奉獻,他是傳教士的榜樣。讓我們為黃主教的靈魂祈禱,也為蒙古烏蘭巴托宗座監牧區的牧民工作祈禱,願聖神陪伴當地的司鐸、各修會會士和信徒來延續黃旭東主教的福傳夢。

前聖座新聞室主任回顧聖座與中國關係的漫長路程

這幾天,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的消息成了熱門話題。前聖座發言人及新聞室主任、耶穌會士隆巴爾迪神父(Federico Lombardi)撰文回顧了中梵接觸的漫長路程,其中包括導致在中國的天主教會形成兩個團體的原因,幫助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解讀這份協議的意涵。

突破殖民限制,培養中國本地聖職人員

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年)後,清政府迫於不平等條約而勢力衰弱,西方國家由此在中國鞏固了各自的政治、軍事及經濟勢力,法國也提出保護在中國天主教會的傳教工作,外國和中國本地的天主教徒都在這保護之下。

此時,聖座已經意識到必須培養中國本地的聖職人員,而且自19世紀中葉起就開始考慮與中國的邦交議題。在教宗良十三世牧職期間,中國於1886年主動提出希望與聖座建立「友好邦交」,但教宗礙於法國的反對和擔心法國天主教徒的負面反應,沒有向中國派出使節。

不平等條約和法國的保教權在中國人民當中引起不滿,終於在1900-1901年爆發了義和拳運動,其間3萬天主教徒被殺。

本篤十五世上任後對傳教議題具有重大的遠見,而且清楚意識到必須突破教會在殖民時代受到的限制。中國在這個願景中占有決定性的地位,那就是不能再讓基督信仰被視為一種外來的宗教。此時,中國再次提出與聖座建交問題,聖座也積極作出回應,但法國這一次又對中國施壓,導致此事不得不推延。

庇護十一世繼承前任已經開拓的路線,於1922年果斷地委派剛恆毅總主教出任首位宗座駐華代表。剛恆毅總主教擺脫歐洲各種保教權,於1924年在上海召開了第一屆主教會議會議,為首批6位華人主教的祝聖進行準備。這6位華人主教於1926年10月28日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由庇護十一世教宗親自祝聖。

以下是6位首批華人主教:
-河北省宣化代牧區趙懷義主教(北京教區神父)
-山西省汾陽代牧區陳國砥主教(方濟會士)
-浙江省台州代牧區胡若山主教(遣使會士)
-江蘇省海門代牧區朱開敏主教(耶穌會士)
-湖北省蒲圻代牧區成和德主教(方濟會士)
-河北省蠡縣(安國)代牧區孫德楨主教(遣使會士)

在庇護十二世牧職期間,法國保教權終於在1942年被廢除,中國與聖座遂於同一年建立邦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教宗於1946年年初擢升首位中國籍樞機,他就是聖言會會士田耕莘。同年,教宗頒布諭令建立中國聖統制。

面對中國新政權下的三自運動

1946年,黎培理總主教獲任命為宗座駐南京國民政府的代理大使。1949年,中國建立新政權,這位宗座代表沒有隨同前政府遷移到台灣,而是留在中國大陸並號召其他外國傳教士也留下。

在宗教方面,中國於1950年發起三自運動,1951年1月又成立宗教事務局。黎培理總主教在新聞輿論的強烈攻勢下,被迫於1951年9月5日離開中國。其他外國天主教傳教士也在1951至1954年期間幾乎全部被驅逐出境。

庇護十二世1952年發表《我們切願聲明》(Cupimus imprimis)文告,對三自運動作出回應。他又於1954年頒布《致中國人民》(Ad Sinarum gentem)通諭,譴責所有形式的「愛國運動」。

1955年,上海主教龔品梅和許多其他聖職人員被捕,其他天主教徒則同意參加三自運動。在「百花齊放」運動的背景下,被捕的天主教徒獲得釋放,1957年成立了天主教愛國會,為首批未經教宗授權的主教的祝聖準備了土壤。所謂「官方教會」就是這樣開始的。1958年,20幾位主教就是以這種方式受到祝聖。

1960年,龔品梅和一位美籍傳教士華理柱(James Edward Walsh)主教被公開判刑。1962年,在愛國會召開第二屆大會後,中國教會被迫與羅馬聖座完全分離。時任教宗若望廿三世打算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教出席大公會議,但鑒於時局而打消了這個念頭。

文革及改革開放中的教會

保禄六世牧職期間適逢文化大革命的悲慘年代,許多西方國家及聯合國紛紛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再承認台灣政權,而聖座則繼續與台灣保持邦交。1970年,保祿六世訪問亞洲和大洋洲,以及還是英屬殖民地的香港,成了首位踏足中國土地的教宗。

1978年,若望保禄二世開始牧職,此時也是鄧小平掌權和推動改革的初期。1979年,中國在宗教領域出現了最初的開放跡象,幾座城市的一些聖堂遂於1980年重新啟用。天主教愛國會在同一年建立中國主教團,但它從未受到羅馬聖座的承認。

1981年2月18日,若望保祿二世從馬尼拉向全體中國天主教徒致以問候。但同年6月因鄧以明主教獲委任為廣州的總主教,中國政府指責梵蒂岡干涉中國内政。於是,保定主教在未徵詢聖座意見的情況下祝聖了3位主教。

當時的萬民福音傳播部部長羅西(Agnelo Rossi)樞機1981年12月12日下令准許「合法及忠於聖座」的中國主教祝聖其他的主教,若有需要不必事先徵求同意。這項特權卻也導致濫權,加劇了「地下」與「官方」或「愛國」團體之間的對立。

中國改革開放後,其它國家的主教團和天主教機構與在中國的教會的接觸日益頻繁,但在與愛國會及其成員的關係上也出現曖昧和張力的情況。1988年,時任萬民福音傳播部部長董高(Jozef Tomko)樞機向西方國家的主教團就「地下」與「官方」信徒的關係作出八點指示。

另一方面,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起,以及隨後歐洲共產主義的危機,中國政府增加了對若望保禄二世的不信任。這位教宗又把自1988年起獲准到美國就醫的龔品梅主教擢升為樞機。

中梵關係在波折中行進

無論如何,文革結束後,許多「愛國會」主教在新形勢下透過秘密途徑請求羅馬聖座的承認,而且也獲得批准。一種「分裂」教會的可能性觀念最終日落西山。在日後2007年於梵蒂岡召開的關於中國問題的會議上確認,「幾乎所有的主教和司鐸與羅馬聖座共融」。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聖座的關係又陷入新困境,這尤其是因為在中國又祝聖了非法的主教,以及在羅馬於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當天為在義和團運動中120位殉道者舉行了封聖禮。若望保禄二世為克服這些困難作出很大努力,向中國、中國人民及其當局伸出友誼和尊重的手,甚至承認“過去的錯誤和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外交部2005年在若望保禄二世去世的機會上,對這位教宗加以稱讚。隨後,雙方恢復了直接接觸。

2007年5月27日,本篤十六世發表《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内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其中充滿牧職指示。教宗堅持教會的合一性,廢除所有的特權,包括主教的「秘密祝聖」,期望與中國政府當局對話。

2008年5月7日,北京愛樂交響樂團和上海歌劇院合唱團聯袂在保禄六世大廳為本篤十六世演奏一場非凡的音樂會,打開「文化外交」的局面。隨後,儘管在中國徵得羅馬聖座同意的主教祝聖持續了幾年,但在2010和2011年再次發生非法祝聖事件,聖座對此於2011年7月16日作出果斷的回應。

教宗方濟各自上任之初,就已多次表示熱切及親切地關注中國人民,這有助於建立一種新而緩和的氛圍、促使聖座與中國當局有效地恢復對話。在2014年8月14至18日訪問韓國的機會上,教宗在他的座機飛越中國領空時拍發電報給中國國家主席。教宗又於2016年2月2日接受《亞洲時報》專訪時,充分地表達了對中國人民及其文化的敬重。

最近幾年來,聖座與中國政府增進了彼此接觸,溝通的渠道似乎更加穩固而有效。一些中國新聞機搆和中國外交部也多次刊登對教宗方濟各態度緩和的聲明,其中包括教宗的國際訪問和對教宗講話的評論。其餘的便是這幾天發生的事。

更多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聖座與中國協議:為在中國的福傳提供新動力

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18年9月22日在北京簽署了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聖座此舉並非出於政治考量,而是著眼於教會與牧靈目標,就是希望在中國的公教團體能有與聖座共融,同時也受到當局承認的好牧人。

與這特定目的相關的其它一般牧靈性質的目標包括:

-為福傳工作提供新動力;
-幫助天主教徒走修和道路,使他們的信仰生活逐步正常化;
-在福音的光照下為自己國家的福祉作出貢獻,做十足的天主教徒和真正的中國人。

聖座意識到,教會在歷史上的牧靈行動也常涉及政治方面的問題。的確,教會應對社會公益的建設作出獨特貢獻。梵二大公會議(牧職憲章76號)對此指出:「在各自的領域內,政府與教會各自獨立自主。但二者各以其不同名義,為完成人類所有私人及社會的同一聖召而服務。二者依照時間和空間的局勢越能健全地合作,便越能有效地為公共福利服務。」

在彼此接觸中,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本著信任和對話精神不斷交談、不斷定期會晤,以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信任逐漸在增長,雖然也會出現一些成見和偏見。這一切努力促成了一項關乎重大問題,也就是主教任命協議的簽署。

值得一提的是,雙方一致同意繼續遵循「友好調解」方法的重要性,藉此解決在關於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的詮釋和實施上可能出現的分歧。

協議的内文沒有公諸於世,這是因為它雖具備有效及法律上的特性,但屬於臨時性質,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試驗性的。未來的修訂和未來的完善是可能及值得期盼的。

對聖座而言,此時重要的是,願衆人都能理解、都能相信這份協議使衆人獲益,是為了在中國的天主教徒的靈性益處和中國人民的福祉。

更多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在中國大陸成立承德教區

在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9月22日於北京簽署有關主教任命的協議之際,教宗決定在中國大陸成立承德教區。

為促進對主羊群的牧靈照顧並為更有效地期待它的神益,教宗方濟各決定在中國大陸成立承德教區,乃北京的省屬教區,其主教座堂設在承德市雙灤區的耶穌善牧教堂。

該新教區一大部分的地域原屬於舊時1883年12月21日成立的東蒙古宗座代牧區,1946年4月11日教宗比約十二世頒布《我們的每一天》敕令,將它升格為熱河∕錦州教區。

承德教區位於河北省境內。它的地域範圍與目前承德市的行政管轄範圍相同,包括八個縣(承德、興隆、平泉、灤平、隆化、豐寧、寬城和圍場)及三個區(雙橋、雙灤和鷹手營子礦)。

為此,熱河∕錦州教區和赤峰教區的教會邊界得以變更,它們的一部分區域現在被劃分到新的承德教區內。該新教區的面積為39519平方公里,人口約370萬,根據最近的資料,該教區大約有25000教友,分布在12個堂區,由7位神父、十位左右修女及一些修生從事牧靈服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主教任命問題簽署臨時性協議

2018年9月22日,聖座新聞室發布了有關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簽署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公告,內容如下:

很長時間以來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斷地接觸,以商討共同關心的教會問題,推動進一步的合作關係,本月二十二日梵蒂岡外交部副部長安東內伊•卡米萊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王超,分別作為梵中雙方的代表團團長,在北京舉行了一次會談。

在此次會談期間,兩位雙方代表簽署了一項有關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定。

該項臨時性協議是一個循序漸進和相互靠近的成果,是經過漫長過程的慎重商討後簽署的,協議也將就其本身的落實情況進行定期性的評估。該協議涉及教會生活極其重要的主教任命問題,並為更廣泛的雙方合作創造條件。

雙方的共同期望是該項協定能促進一個富有成果和遠見的雙邊對話,並能為在中國的天主教生活、中國人民的福祉及世界的和平做出積極的貢獻。

針對與中國的臨時性協議,聖座新聞室主任伯克表示:「這並非進程的終點,而是個開端。這關乎對話、雙方有耐心地互相聆聽,即使彼此來自非常不同的立足點。協議的目的不是政治性質,而是牧靈性質,讓信友們擁有與羅馬共融、同時也受中國當局承認的主教。」

有關在中國的天主教會的說明

為支持在中國的福傳事業,聖父教宗方濟各決定將尚存的未經教宗任命被祝聖的「官方」主教重新接納到教會的完全共融中:

若瑟•郭金才主教、若瑟•黃炳章主教、保祿•雷世銀主教、若瑟•劉新紅主教、若瑟•馬英林主教、若瑟•岳福生主教、味增爵•詹思祿主教和方濟小兄弟會會士安多尼•塗世華主教(已於2017年1月4日去世。臨終前,他曾表達了與宗座修和的願望)

教宗方濟各希望藉所做的決定能開啟一個新的歷程,從而克服過去的創傷,實現所有中國信友的完全共融。在中國的天主教團體蒙召善度更加友愛的合作生活,以更新的努力進行福傳。事實上,教會是為了見證耶穌基督、天父寬恕和救贖的愛而存在的。

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就梵中協議的聲明

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主教任命問題簽署臨時協議非常重要,特別是對在中國的天主教會的生活、對聖座和中國民事當局的對話。但也是為了在此我們所處的世界各地許多緊張局勢的時刻,鞏固和平國際的前景。

聖座的目標是牧靈的目標,也就是幫助地方教會,使他們享有更大自由、自治和組織的條件,使他們能夠獻身於宣講福音的使命、為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作出貢獻。

幾十年後,今天,中國的全體主教第一次與羅馬主教共融了。教宗方濟各和他的幾位前任一樣,特別關注中國人民、特別照顧中國人民。需要合一、需要信任和新的推動力、需要有好的牧人,被伯多祿繼承人和他們國家的合法民事當局承認的好牧人。協議正是向著這一方向的:是一個工具,我們希望藉助這一工具在所有人的合作下能幫助這一進程。

教宗特別將善度兄弟手足間真正修和精神的任務交給在中國的天主教會團體——交給主教、司鐸、修會會士、修女以及教友們,做出有助於戰勝歷史的和近期的誤解的具體行動。由此,在中國的信徒、天主教徒能夠見證自己的信仰、真誠的愛;也向著所有人民的對話及促進和平敞開。

更多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聖座新聞室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會透視:非洲傳教會傳教士遭綁架

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主教共融》宗座憲令
-聖教宗將在波羅的海三國向受苦者致敬
-聖座公布本屆世界主教會議與會者名單
-本屆世界主教會議將有青年全程參與並發言
-教宗方濟各希望明年能訪問日本
-非洲傳教會傳教士遭綁架
-河北神學院第一屆畢業三十年後再相聚
-山西太原教區固碾堂區舉行新堂豎十字聖架禮

教宗向波羅的海三國發表視頻訊息

正值波羅的海三國紀念獨立百週年,教宗於9月22日至25日訪問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他在出訪前向這三個國家的居民發表視頻訊息,說:「在黑暗、暴力、迫害的時代,自由的火焰沒有熄滅,反而啟發了對未來的希望,期盼天主賦予每個人的尊嚴都能受到尊重,我們人人感到蒙召攜手合作,建設一個正義且友愛的社會。」

教宗祝願這次訪問能成為鼓勵的泉源,指出自由是個「應當不斷維護並傳遞下去的寶藏」。教宗也強調,過去有許多人作了犧牲,才令今日的人有機會享有自由。

在啟程前,教宗於9月20日下午前往羅馬宗座聖母大殿,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聖像前祈禱片刻。聖座新聞室主任伯克在推文中證實了這個消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我們要永遠記住我們在哪裡蒙受了召選

九月二十一日 聖瑪竇 彌撒

讀經一(基督賜與一些人作宗徒,一些人作福音的傳播者。)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 4:1-7,11-13

弟兄們:我這在主內為囚犯的懇求你們,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凡事要謙遜、溫和、忍耐,在愛德中彼此擔待,盡力以和平的聯繫,保持心神的合一,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聖神,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希望一樣。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他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但我們各人所領受的恩寵,卻是按照基督賜恩的尺度。就是他賜與這些人作宗徒,那些人作先知,有的作傳福音者,有的作司牧和教師,為服務聖徒,使之各盡其職;為建樹基督的身體,直到我們眾人都達到對於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成為成年人,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

福音(來跟隨我!瑪竇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恭讀聖瑪竇福音 9:9-13

那時候,耶穌從葛法翁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塞人看見,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

2018年9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反省了瑪竇蒙受召叫的事跡。當天是聖瑪竇慶日,《福音》記述耶穌和祂的門徒們同許多稅吏和罪人一起坐席,在稅關那裡坐著的瑪竇聽到耶穌的召叫,便起身跟隨了祂(瑪9:9-10)。瑪竇曾是稅吏,是個敗類,因為他為了錢而出賣祖國,是自己同胞的叛徒。

教宗說:「有人會認為耶穌在挑選人員上不夠明智,因為除了瑪竇外,祂還召選了其他許多人,從最受人鄙視的地方選拔了他們,立他們為宗徒,例如撒瑪黎雅婦人和許多其他的罪人。」

教宗由此談到今日基督徒的蒙召:「在教會的生活中,許多基督徒、許多聖人都是由最卑微的環境中被召選,他們出身卑賤。我們基督徒都該有這個意識,即我是在哪裡蒙召選成為基督徒的。我們都該讓這個意識存留在整個一生中,永遠存留,同時記住我們的罪,記住上主憐憫了我的罪並召選我成為基督徒,成為使徒。」

教宗接著談到:「瑪竇對上主的召叫作出了這樣的回應:他沒有穿上豪華的衣衫,沒有開始對其他人說『我是宗徒中的王子,這裡由我指揮』。他沒有這樣!他一生都在為福音效勞。」

「宗徒一旦忘記自己的出身,開始青雲直上,他就會遠離上主,成為一個官員;他可能做得很出色,但他不是宗徒。他不會有能力傳揚耶穌;他會是牧靈計劃以及許多事務的組織者,但最終是一個投機者。一個天主國的投機者,因為他忘記了自己從什麽地方被召選。因此,記住我們的出身極其重要。這個記憶當陪伴宗徒和每個基督徒的一生。但我們時常卻不注視自己,而是查看別人,尋找他們的罪過並說他們的壞話。這是一個壞習慣。我們最好責備自己,謹記上主在哪裡召選了我們,把我們帶到此處。」

教宗指出:「上主的選擇是為了某些重大的事。成為基督徒是一件重大、美好的事。是我們自己遠離上主,半途而廢。我們缺少慷慨的胸襟且與上主討價還價,而祂卻等待著我們。瑪竇放棄了他的嗜好和金錢,回應召叫,跟隨了耶穌。他邀請自己圈内的朋友們坐席,與他一起歡迎老師。當時社會中最差勁的人就這樣坐在了那個宴席上。耶穌也同他們在一起。」

「法學士們對此感到憤慨。他們叫來門徒,對他說:『你的老師為什麽做這事,和這種人在一起呢?祂這樣就會成為不潔的人!』換句話說,與不潔的人一起進食會使你沾染上不潔,你也就不潔淨了。耶穌遂開口發言,說出這第三句話:『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麽意思。』天主的仁慈尋找所有人,寬恕所有人。祂只需要你說出:『上主,請祢幫助我。』僅此而已。」(瑪9:11-13)

最後,教宗總結道:「對那些感到憤慨的人,耶穌回答説:『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以及『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了解上主的慈悲是一個奧秘;那最大、最美的奧秘是天主的心腸。如果你願意有天主那樣的心腸,你就要走慈悲之路,接受慈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耶穌偉大的愛寬恕一切

九月二十日 聖金大建及同伴 彌撒

讀經一(宗徒們宣講耶穌的復活,我們也就這樣信了。)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15:1-11

弟兄們:我願意你們認清,我們先前給你們所傳報的福音,這福音你們已接受了,且在其上站穩了;假使你們照我給你們所傳報的話持守了福音,就必因這福音得救,否則,你們就白白地信了。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又傳授給你們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經上記載的,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現給刻法,以後顯現給那十二位;此後,又一同顯現給五百多弟兄,其中多半到現在還活著,有些已經死了。隨後顯現給雅各伯,以後顯現給眾宗徒;最後,也顯現了給我這個像流產兒的人。我原是宗徒中最小的一個,不配稱為宗徒,因為我迫害過天主的教會。然而,因天主的恩寵,我成為今日的我;天主賜給我的恩寵沒有落空,我比他們眾人更勞碌;其實不是我,而是天主的恩寵偕同我。總之,不拘是我,或是他們,我們都這樣傳了,你們也都這樣信了。

福音(婦人的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
恭讀聖路加福音 7:36-50

那時,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他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赴宴。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來站在他背後,靠近他的腳哭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以後抹上香液。那請耶穌的法利塞人見了,就心裏想:「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是誰,是怎樣的女人:她是一個罪婦。」耶穌發言對他說:「西滿,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說。」西滿說:「師傅,請說吧!」「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一個欠五百德納;另一個欠五十。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赦免了他們二人。那麼,他們中誰更愛他呢?」西滿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穌對他說:「你判斷的正對。」他遂轉身向著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你沒有給我行口親禮,但她自從我進來,就不斷地口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她卻用香液抹了我的腳。故此,我告訴你:她的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耶穌遂對婦人說:「你的罪得了赦免。」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他竟然赦免罪過!」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回去吧!」

2018年9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說:「讓我們祈求耶穌以祂的慈愛和寬恕常護佑我們的教會,教會是母親,是至聖的,但是充滿了像我們一樣有罪的子女。」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格林多人前書》(15:1-11),福音選自《路加福音》,記述婦人的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七36-50)。教宗論及這兩篇讀經中的兩組人:一組是保祿和罪婦,另一組是法學士。他說,這位婦人展示了她對耶穌的熱愛,她不隱瞞自己是一位罪人。保祿也是如此,他領受了“真愛”,即基督。耶穌注視著這微小的愛的舉動,帶著它前行。這是祂的仁慈,祂始終寬恕。

關於法學士,教宗說:「他們有一種只有假善人才經常使用的態度:就是憤憤不平。他們說:『看看,這是個醜聞!不能這樣生活!我們失去了價值觀。現在任何人都有權利進入聖堂,連離婚者也可以,所有人都可以。我們是怎麼了?』這是假善人的憤憤不平,而耶穌偉大的愛能寬恕一切。耶穌對假善人說,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固然顯得美麗,裡面卻污穢不堪。當教會在歷史中前行時,遭假善人迫害。魔鬼對悔改的罪人無能為力,因為悔改的罪人注視天主說:『上主,我是罪人,請援助我』。在這情況下,魔鬼無法施展力量,但是牠在假善人前卻是強勢的。牠利用假善人摧毀人們、摧毀社會和教會。」

教宗敦促信徒不要忘記耶穌的寬恕,祂的仁慈:「我們說別人閒話時,很多次忘記了仁慈一詞。我們要像耶穌一樣慈悲,不要譴責他人,卻把耶穌置於生命的中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遇到真愛,即耶穌,而假善人沒有能力遇見愛,因為他們的心是封閉的。」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立陶宛主教團主席:教宗將為我們指出希望的方向

教宗方濟各不日將在立陶宛進行牧靈訪問。與聖若望保祿二世25年前訪問時相比,這個波羅的海國家已有很大的變化。立陶宛主教團主席、維爾紐斯總主教格魯沙斯(Gintaras Grušas)向《梵蒂岡新聞網》解釋道:「人們此刻懷著莫大的期待推展準備工作。我們期待教宗方濟各,以及他將對我們說的話、與我們分享的內容。這次訪問適逢若望保祿二世到訪25週年紀念。當年,聖若望保祿二世跟我們談論了我們25年前的問題和處境:共產主義的結束。」

而今,立陶宛主教團主席表明:「我們期待教宗方濟各,期待他對我們講述該如何應對當前的處境,並帶給我們希望與省察自己內心的能力。我祈願教宗能以他的喜樂和希望感染我們,為我們指出希望的方向,以及我們能如何應對今日社會的挑戰」。

維爾紐斯總主教堅信,自由的主題將是教宗這次訪問的核心。他強調:「25年前,我們把自由視為與外來獨裁的壓迫相對立的事物:自由等於是一個國家的自決。然而,我們今天應對自由的挑戰截然不同:為了公益而正確地運用我們的自由。自由不只是讓人實踐自己的願望,更要把自由理解為展望未來的責任。至於立陶宛社會當前的其它挑戰,則包括龐大的移民潮、居高不下的酗酒、自殺和離婚率,以及受到過往傷痕影響的種種問題。」

此外,格魯沙斯總主教也強調了立陶宛教會殉道的歷史。他闡明:「我認為,教宗訪問波羅的海三國時,將看到人民和教會曾經受難的地方。人們學會了藉著祈禱重獲新生的重要性:過去25年是我們教會重生、醫治傷口的歲月。這些傷口正在結出許多果實。教宗將參訪立陶宛的克格勃監獄,以及猶太人在隔離中心遭屠殺的紀念碑。這些都是我們基督奧體在最近100年來受到重創的標記。透過祈禱和治癒傷口,我們的社會得以向前邁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