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慈悲:在於將我們與祂結合在一起

Pope

6月8日上午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基督的慈悲,在於將我們與祂結合在一起。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以加納婚宴的奇跡為題材,講述耶穌所行的第一個慈悲「神跡」。
加納婚宴的奇跡表明基督與教會及門徒們彼此相愛,基督徒應聆聽並活出聖言。
教宗指出,加納婚宴的敘述是一道「門戶」,字裡行間揭示基督的整個奧跡,開啓門徒的信德。

我們信仰的依據是什麽?
是耶穌將我們與祂結合在一起的慈悲行為。

基督徒的生活是對這愛的回應,就好似兩個戀人的經歷。天主與人相遇,雙方彼此尋找,彼此相見,彼此傾慕,彼此相愛,恰如《雅歌》中的新郎和新娘。
不過,愛的盟約不能缺乏喜樂,正如婚宴不可沒有喜酒一樣。「水」是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酒」卻表達盛宴的豐厚和佳節的喜樂。
在加納婚宴上沒有酒了,新婚夫婦為此感到尷尬。請你們設想一下,一個只能喝茶的婚宴將會是怎樣的結局!因此,酒在歡慶中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瑪利亞在加納婚宴中向僕役們說的一句話有些奇怪:「祂無論吩咐你們什麽,你們就做什麽!」(若二5)但這正是教會的使命,瑪利亞今天仍向我們眾人重複這句話。
服事上主意在聆聽並實踐祂的聖言。這是耶穌的母親對我們簡明卻重要的吩咐,是基督徒的生活大綱。為我們每個人而言,從缸裡取水就是要信靠天主聖言,體驗祂在我們生命中的效用。這樣一來,我們便如品嘗到水變成酒的司席般感嘆道:「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二10)的確,主耶穌為了我們的得救,繼續保存那好酒,從祂被刺透的肋骨,繼續不斷地湧出這好酒。

聖史若望在加納婚宴末尾闡明:「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祂顯示了自己的光榮,祂的門徒們就信從了祂」(二11)。可見,加納婚宴的意義,遠遠超過對耶穌所行這第一個奇跡的敘述。

教宗表示:耶穌如同一個珠寳盒,守護著他個人的秘密和祂來世上的目的。這位眾人期待的新郎開始了祂的婚宴,直到在復活奧跡中才完成。耶穌在這婚宴中,藉著新而永久的盟約,把祂的門徒與祂自己結合在一起。在加納婚宴中,耶穌的眾門徒成了祂的家人,教會的信仰也由此誕生。我們人人都受邀去赴婚宴,因為不再缺少新酒。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扔掉食物…就是在竊取窮人的食物

Pope

國際明愛會主席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樞機在糧農組織發言:浪費糧食是對窮人不義!

他於5月30日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理事會會議的發言中表示:「確保人類勞動果實不受損失乃是一個公義問題」。

這項會議由聖座常駐聯合國觀察員費爾南多·基卡·阿雷拉諾(Fernando Chica Arellano)蒙席,與伊朗駐糧農組織代表共同發起,討論如何減少糧食損失。

全世界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在加工過程中受到損失,這些糧食足以養活世界上的饑民。

根據糧農組織的統計,世界上40%的糧食,在收穫後的加工,及運輸過程中受到損失,富裕國家的消費者甚至予以浪費。

塔格萊樞機5月31日接受本台訪談,指出在尋求這不義現象的解決之道時,我們不能只從技術入手,也應著眼於人的整體發展。

「飢餓問題如此嚴重,糧食分配不光是一個技術問題,它是人類的危機!因此,人類必須改變視野,把純技術的觀點轉投到人和社會的整體發展上。這項行動的宗旨正是團結互助及共享公益。不幸的是,人們更看重技術、市場和利潤。」

人們常說市場主導一切。為了推翻這個邏輯,政府、人民以及公民社會該當做什麽?

塔格萊樞機表示:推翻這個邏輯是一項改過遷善的進程,但這進程非常艱難,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支配體。因此,每個家庭都需要進行良心省察:「我們在生活中奉行的是哪些價值觀?教宗方濟各說過,扔掉食物就是在竊取窮人的食物。的確,在丟棄文化中,我們不僅丟棄食物,也丟棄水、衣物和價值觀,不考慮別人的福祉。」

聖座與伊朗共同發起的這項會議很重要,教會與政治機構的對話也同樣重要。塔格萊樞機對此表示:聖座與政治機構對話的確很重要,但聖座在對話中並非擔任政治角色,而是作為良知的聲音。我們的寶藏來自天主聖言、偉大的基督信仰傳統以及教會社會訓導。

在我看來,聖座與伊朗發起這項會議是一大喜悅,這創舉為世界、外交界,以及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也是一次見證。在論述食物、飢餓問題時,我們大家必須同心協力,不分穆斯林、佛教徒、印度教徒、天主教和基督教徒,因為是人在挨餓。

 

圖/文: 梵蒂岡電台

 

「祈禱」是基督徒用以發光的電池

Pope
6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如此表示:「祈禱」是基督徒用以發光的電池。
他提醒基督徒不要成為無味的鹽,克勝照鏡子的誘惑,因為這是只顧自己,而非把信德之光帶給他人。
耶穌在講話時,總是用樸實的話語,簡單的比擬,好讓每個人都能明白祂的訊息。
當天的福音中,耶穌把基督徒比作光與鹽。教宗指出,這兩樣東西都不是為自己而存在:「光是為了照亮其它物體;鹽則是為了給其它物體增味或予以保存」。
然而,基督徒怎能使鹽不失味,使光不暗淡呢?
基督徒用以發光的電池是什麼?
教宗答道:很簡單,是祈禱。
你可以擁有很多東西,做很多事,包括慈悲善舉;你可以為教會做很多大事,成立天主教大學、公學、醫院等等;有人可能會為你豎立一座教會恩人的紀念碑。但是,如果你不祈禱,那塊紀念碑也將暗淡無光。多少善行因缺少光、缺少祈禱而失去光彩。
因此,維持基督徒發光的是祈禱。
教宗提醒道,祈禱必須「認真」,在祈禱時我們可以朝拜天父、讚美天主聖三、謝恩或者向上主求恩,但必須發自內心。
教宗繼續說:鹽不會給自己增味,鹽之所是鹽在於它奉獻自己。這是基督徒應該持有的另一種態度:奉獻自己,給他人的生活增味,以福音的訊息為各種事物增味。鹽的價值不在於給基督徒自己留著,而在於貢獻給別人。光與鹽,二者都是為了他人,而非為了自己。
當然,有人會問:光與鹽持續不斷地奉獻自己,可以持續多長時間呢?
教宗答道,這將有賴天主的力量,因為基督徒是天主藉聖洗聖事所賜的鹽;如果基督徒在發光與給予中不停地奉獻自己,他將不斷獲得恩賜,永不枯竭。這就是第一篇讀經中發生在匝爾法特寡婦身上的事。她信賴厄里亞先知,所以她家的麵粉與油永遠用不完。
教宗然後特別提到基督徒當前的生活態度。
教宗說:你應該用你的光照亮他人,抵拒照亮自己的誘惑。照亮自己是十分糟糕的事,這有些照鏡子的意味,是只顧自己。
教宗引用福音中的話說:你們的光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瑪五16)。
這就是說,天主賜予你的光與鹽重新回歸天主身上。
教宗祈求上主:
幫助我們始終呵護好燈光,不把它藏起來,而是「擱在高處」;
幫助我們做「奉獻自己」的鹽,正確地為其它事物調味,促進其發展。
他總結道:這些就是基督徒的善行。

 

 

圖/文: 梵蒂岡電台

聖座頒布教宗《手諭》:主教若疏忽未成年者遭侵犯案便可被免職

Pope聖座頒布教宗《手諭》:主教若疏忽未成年者遭侵犯案便可被免職
聖座6月4日公布了教宗方濟各《如同一位慈母》手諭,旨在加強教會保護未成年者的工作。《手諭》規定,主教若疏忽未成年者遭性侵犯的個案,將遭免職處分。倘若疏忽行為嚴重,聖部相關部會就將展開調查工作,頒布免職法令。無論如何,免職決定必須呈交教宗批准。
教宗闡明,“保護及照料兒童是整個教會的責任,但教會的牧人更應負起這項責任”。教區主教和修會長上更該勤奮地保護託付於他們的弱小者。《教會法典》已規定在有“重大理由”的情況下可罷免主教的教會牧職,現在也包括“在未成年者和脆弱成年人遭性侵犯個案中,主教怠忽職守的行為”。若望保祿二世早已頒布,本篤十六世後來予以修訂的《保護聖事的神聖性》(Sacramentorum Sanctitatis Tutela)手諭也已作出相關規定。
《如同一位慈母》手諭指出,教區主教(或東方教會主教以及地方教會臨時負責人)若因疏忽行為或缺失給個人或團體造成了損失,便可被“理所當然地罷免牧職”。受害一方遭受的損失可以是“身體、道德精神或財產”上的,在這方面,主教或修會長上“只有在客觀並極為嚴重地疏忽應盡牧職的情況下,才可被免職,即使他個人並沒有嚴重的道德過錯”。然而,在未成年者遭性侵犯個案中,只要有嚴重的疏忽行為,就足以受到免職處分。
《手諭》繼續指出,針對“重大”的疏忽行為,聖部相關部會(主教部、萬民福音部、東方教會部、修會部)可開始進行有關的調查工作,通知當事人可經由法律途徑為自己辯護。在相關主教提交了辯護書後,聖部可決定進行補充調查。
此外,《手諭》也規定了罷免牧職的程序。聖部將在常務會議上決定是否“在最短時間内頒布免職法令”,或規勸相關主教“在15天内提出辭呈”,聖部在期滿時再“頒布法令”。無論如何,聖部的有關決定必須先呈交教宗。教宗在“作出最終決定之前,將得到一個專門法學家團體的協助”。
這道《手諭》公布後,聖座新聞室主任隆巴爾迪神父發表聲明,強調《手諭》提出的免職程序“並不牽連教義部,因為所涉及的個案並非濫用職權罪,而是怠忽職守的行為”。因此,此處不是“刑事訴訟”,因為未涉及“犯罪行為,只是疏忽情況”。在關於主教的重大決定上,應“得到聖父的特別批准”。
隆巴爾迪神父表示,以上這點並非一項創新;創新的是“教宗在作出最終決定之前,先建立一個專門法學家團體來協助他”。這個團體將由樞機和主教組成。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清晨彌撒:「真福八端」是基督徒生活的領航者

ANSA1021676_Articolo

6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中強調,基督徒應按照真福八端生活,它是給基督徒指出正確生活道路的「領航者」。

為了不在信仰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基督徒有一個明確的指示燈,即真福八端。誰忽視其指出的航向,可以說是慢慢滑向自私的「三個台階」就是:

崇拜金錢、

虛榮、

和滿足自己卻忽略他人。

當天福音取自《瑪竇福音》,記載的是耶穌的山中聖訓。教宗說,耶穌教導的新法律,不是為取代舊法律,而是要予以補充,使之更完善。

這是新的法律,我們把這新法律稱之為「真福八端」。這是上主給我們的新法律。它是航行和旅行路線的指南,是基督徒生活的領航者。正是從這一點,我們看到,在這條道路上,按照這個導航指引的方向,我們可以繼續在基督信仰的道路上前行。

教宗接著表示,聖史路加在類似的敘述中最後還加上了「四端真禍」:

富有的、

飽飫的、

歡笑的、

和眾人都誇讚的。

教宗特別強調,很多時候財富是好的,但是一味貪戀財富就不好了,以致成為崇拜財富。

這是違反法律,是錯誤的導航。可奇的是,這三個台階使人墮落,而這真福八端卻是使人在生活中前行的台階。

這三個使人墮落的台階,首先是貪婪財富,因為這樣我就什麽都不需要了;

其次是虛榮,眾人都說我好,我感到自己很重要,我認為自己是對的,不像這個人,不像那個人。讓我們想想法利塞人和稅吏祈禱的比喻:「天主,我感謝你,因為我不像這個人」。「上主我感謝你,我是個很好的教友,不像我的鄰居那樣」。 這種事天天發生;

最後一個台階是驕傲。

教宗說:在真福八端中,我不想說哪一個是最關鍵的,但有一個能讓我們深刻反思,那就是「溫良的人是有福的」。耶穌談自己時說:「你們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溫良是一種做人的方式,使我們更加接近耶穌。可是,相反的態度總是製造仇敵和戰爭,發生很多不好的事情。

溫良、良善心謙不是愚蠢,是另一回事,是深刻明白天主的偉大,並朝拜祂。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持司鐸慈悲禧年彌撒:司鐸為羊群冒風險,不使他們失去一個

Sacred Heart

6月3日耶穌聖心節,教宗方濟各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感恩祭,結束司鐸慈悲禧年慶祝活動。
正值耶穌聖心節,教宗勉勵在場參禮的六千多名司鐸,把尋找、接納和喜樂作為他們效法耶穌聖心的三項行動。
教宗首先邀請司鐸們捫心自問:「你們的心朝向哪裡?」
教宗指出,耶穌善牧的心總是朝向我們,尤其朝向最疏遠的人。祂把羅盤針定在那個方向,渴望抵達所有的人,不丟下任何一個人。
耶穌聖心不可取代的兩件珍寶是「天父和我們」。司鐸的心也必須只朝向這兩個方向:「上主和人群。」
司鐸不可再有一顆搖擺的心,被一時的魅力所吸引,或者到處去尋找贊成和短暫的滿足。罪人的心才這樣。相反地,司鐸的心應牢牢地依靠主耶穌,被聖神所吸引,樂意向弟兄姐妹敞開。
教宗指出,為效法耶穌善牧的心,我們必須訓練自己做三項行動:尋找、接納和喜樂。
尋找
司鐸不可延後尋找的行動,若不找到迷失的羊,他的心就總不得安寧。牧人們應當心,不可將他們的牧職視為己有!
順應耶穌聖心的牧人,不去維護自己安逸的生活,也不為保護自己的名聲而操心;不害怕批評,卻甘冒風險,為了效法他的上主而冒風險。效法善牧的司鐸不受牽制,隨時都能放下自己的事。司鐸應總是走出自己,只以耶穌為自己的中心。
司鐸不是一個精神會計師,而是一個良善的撒瑪黎雅人,去尋找有需要的人。司鐸是羊群的牧人,而非監察員。他履行使命不只是盡百份之五十或六十的氣力,卻全然奉獻自己。他若尋找就會找到,他找到是因為他冒了風險。倘若牧人不甘冒風險就不能找到。失望不會令他停下腳步,勞累也不使他屈服。事實上,他已是擇善固執的人,敷上了堅毅的聖油,不讓任何一隻羊迷失。因此,他不僅敞開大門,也走出大門,去尋找那些不願再跨進這門檻的人。
接納
教宗接著解釋接納的含義,指出司鐸以羊群為自己的家庭和生命。他不是羊群畏懼的首牧,而是與羊群同行並呼喚他們名字的牧人。在他的心、他的祈禱和他的微笑中,不排拒任何一個人。
善牧慶祝並活出共融聖事,不期待別人的致意和恭維,卻先伸出手來,抵拒流言蜚語、判斷及憎恨。他耐心聆聽問題,陪伴他人的行程,以慷慨和同情之心,分施天主的寬恕。他不訓斥離棄或迷途的人,卻常常隨時準備調和爭端。他是一個曉得接納的人。
喜樂
教宗最後談到喜樂,強調司鐸的生活應以喜樂為特徵。耶穌善牧的喜樂,並非一種為自己的喜樂,而是為他人並與他人共享的喜樂,愛的真正喜樂。
司鐸因天主白白賜予的慈悲而煥然一新,他也要白白地分施這慈悲。司鐸在祈禱中發現天主的慰藉,體驗沒有比天主的愛更強而有力的事物。因此,他内心平靜,樂於做慈悲的管道,幫助他人接近天主的聖心。他很少有憂愁,即使憂愁也應瞬間而過;他不懂嚴苛,因為他是順應天主溫良聖心的牧人。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帶領司鐸禧年第三場避靜默想:做基督的馨香,事事慈悲

Pope & Priests

教宗帶領司鐸禧年第三場避靜默想:做基督的馨香,事事慈悲

教宗方濟各6月2日下午4時,在城外聖保祿大殿帶領司鐸禧年活動第三場避靜默想,主題為:「基督的馨香和祂的慈悲之光」。
在聖神的觸動下,我們聽到窮人的哀號,看到躺在地上的人,聞到滿載難民的火車和小船上強烈的苦難氣息。照顧窮人始終是教會的特性,窮人是教會偏愛的對象。教宗引用聖女羅莎(Santa Rosa da Lima)的話說,「當我們為窮人和病人服務時,我們就是基督的馨香」。教宗繼續說:在教會內我們曾有過,也還有著很多不太好的事,許多的罪,但是因著我們以慈悲善舉為窮人服務,我們的子民將寬恕司鐸的諸多不足,除了那對金錢的貪戀。
教宗解釋道,不是財富本身不好,而是因為金錢使我們失去了慈悲的財富,有悖於基督的作為;因為祂自己成了貧困的,「為使我們因著祂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參閱:格後八9)。這表示我們不能只是偶爾對某個有需要的人施行特別的慈悲之舉,而要把慈悲作為我們的行事準則,以慈悲對待他人。
教宗提出耶穌對待罪婦的榜樣,指出耶穌沒有譴責她,反而超越法律的限度,為她打開一個自由的空間,對她說:「去罷!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若八11)。教宗闡明,誡命是為了防範於未然,幫助人前行,在愛中行走。慈悲的微妙即在於此:以憐憫看待人的過去,並鼓勵人走向未來。主耶穌不僅為罪婦掃清道路,還鼓勵她繼續前行,不要再做他人眼中的對象,而要成為生活的主角。
教宗也談到修和聖事,指出司鐸是標記和工具,將天主慈悲的愛傳遞給罪人。
教宗說:我們是相遇的標記和工具。標記指的是我們應該具有吸引力,就像一個人做手勢吸引別人注意那樣。標記應該一貫而明確,尤其要讓人能理解。
教宗繼續說,標記和工具的特性包括隨時樂意、及不自我參照。這二者的本質在於做媒介,抑或按聖依納爵的話說,「不要成為阻礙」。優秀告解神師幫助信眾相互靠近,不讓人感到恐懼,對待罪人細心謹慎,在隻言片語間洞察秋毫。這需要願意被人的處境所觸動,像耶穌看到群眾時動了憐憫之心那樣。耶穌發自肺腑地感受人的處境,因此祂治癒人,即便人還未「誠懇地祈求祂」,祂就治癒了他們。
談到慈悲善行的社會層面,教宗勉勵司鐸慈悲行事,行慈悲善舉,建立慈悲的文化,並且堅信聖神在推動我們完成每一件事。
最後,教宗即席講了一番話,我多次聽到有司鐸抱怨說:這個教宗對我們的責備、訓斥太多了。我的確偶爾責備和訓斥司鐸。但我必須說,我也得到許多司鐸、許多好神父的教誨。

有一個照管三個小村莊的本堂神父曾給教宗寫信,講述了作為牧人的艱苦生活,以及他對羊群極大的愛。他是我們的弟兄。這樣的弟兄有很多、很多。這裡肯定也有。他為我們指出道路,讓我們繼續前進。你們不要忘記祈禱,要儘量多多祈禱。你們在聖體龕前睡著了也好,但要祈禱。不要忘記讓聖母瑪利亞看護我們,並把她看作我們的母親。不要喪失熱忱,不要失去對群眾的親近與積極熱情,也不要失去幽默感。讓我們繼續前進吧!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帶領司鐸禧年活動第二場避靜默想:天主慈悲的器皿

St. Paul

教宗方濟各6月2日中午12時,在羅馬聖母大殿帶領參加司鐸禧年活動第二場避靜默想,主題是「天主慈悲的器皿」。在這座獻於聖母的大殿內,教宗強調了童貞聖母瑪利亞的榜樣,讚美聖母是「天主慈悲的完美器皿」,籲請司鐸透過聖母溫柔的眼神來看待子民。
教宗在這場默想中開門見山地指出,「盛載天主慈悲的器皿正是我們的罪。然而,我們的罪往往是個有破洞的水壺,天主的恩寵馬上就流光了」。為此,主耶穌向伯多祿表明,必須寬恕「七十個七次」。天主總是不知疲倦地寬恕我們,甚至給我們再造一個新的皮囊來領受祂的寬恕。
教宗解釋說:這個新皮囊就是天主的慈悲。我們在彼此之間體驗到天主的慈悲,並在幫助他人時予以實踐。領受了慈悲的心不是一顆修補過的心,而是一顆全新的心,再造的心。一個人的心能接受再次創造,是因為他的卑微與天主的寬恕相融合。他在自己的創傷和罪過上,體驗到恩寵的助益,感受到慈悲平撫他的過失,並以豐沛的愛澆灌他的乾枯之處,重新燃起他的希望。因此,當一個人藉著這同一份恩寵寬恕那得罪了他的人,憐憫那些和他一樣的罪人時,慈悲就會扎根於沃土,土壤裡的水分不會流失,並會給予生命。
正如成功戒酒的人,通常最能理解及幫助正在戒酒的人;同樣地,「最好的聽告解司鐸通常是最會辦告解的人」。正因如此,真正盛載慈悲的器皿就是人已領受的慈悲。這慈悲給人再造一顆全新的心,也就是耶穌所說的『新皮囊』(路五37)。
教宗強調,我們能透過復活主的傷痕,找到慈悲器皿的關鍵圖像。你若進入復活主的傷痕,進入祂的內心深處,便會找到慈悲。基督復活後仍保留祂的傷痕,不僅是手腳的傷痕,還有祂心中的傷痕,我們在那裡找到罪與恩寵的真義。當我們默觀帶著傷痕的基督聖心時,我們也在祂身上反映出自己。我們的心與祂的聖心相似,因為兩者均受傷且復活了。然而,眾所周知,基督的聖心純粹是愛,只因接受了軟弱而受傷;反之,我們的心純粹是創傷,只因領受了愛而痊癒。天主慈悲的器皿便在那領受中形成。
教宗接著列舉諸多聖人領受慈悲的經驗,包括保祿、伯多祿、若望、奧斯定、方濟各和依納爵,並解釋這些聖人領受慈悲的器皿。隨後,教宗把焦點移到聖母大殿的主保,即童貞聖母瑪利亞。教宗讚美聖母是「既純樸又完美的器皿,用以領受並分施天主的慈悲」。聖母自由地應允天主的恩寵,「她帶在身上的慈悲不僅是她個人享有的慈悲,也是我們的靈魂和全教會共享的慈悲。正如《謝主曲》所肯定的,聖母宣認天主垂顧了自己的卑微,也垂顧世世代代。天主對祂的子民施予無盡的慈悲,聖母守護這份記憶和許諾」。
聖母始終守護、看顧她的子女。教宗指出,聖母注視我們的眼神有三種:第一種眼神「讓人感受到在她的腹中被接納」,第二種是紡織中的眼神,第三種是關注的眼神。
當聖母注視我們時,她讓我們感到置身於她的腹中,被溫柔的母愛所接納。「聖母教導我們,唯有天主的溫柔能征服人心」。子民在聖母的眼神中尋求置身於她腹中的感覺,因為「人們往往有如孤兒,像是被剝奪繼承權的子女那樣,渴望受到保護,尋找一個家」。為此,教宗提醒司鐸道:「當你們偶爾發現自己因工作或疲倦而眼神冷漠時,請你們停下腳步,再次將目光轉向聖母,用子民中最弱小者的眼神凝視她,乞求置身於她的腹中。聖母將會潔淨你們眼中的所有障礙物,就是這些障礙物讓你們看不見人靈中的基督。」
聖母以紡織中的眼神注視我們,善良地思索如何能改變子民帶到她面前的一切。教宗以胡安‧迭戈的斗篷上的瓜達盧佩聖母聖像為例,說道:「我們若是看到天主如何在胡安‧迭戈的斗篷上編織瓜達盧佩聖母的面容和聖像,我們便能默觀祈禱天主如何編織我們的靈魂和教會生活。」慈悲也是如此,「慈悲既不是從外在『畫出』我們慈善的面容,也不是用修圖軟件加以改變。慈悲是用我們卑微和罪過的絲線,加上天父的慈愛來編織我們,以更新我們的靈魂,恢復它真實的面貌,即耶穌的面貌」。
聖母以關注的眼神凝視著我們。她全神貫注於眼前尋求她的人,如同一位母親專注聆聽子女。母親甚至會模仿子女的童言童語來引導他們說話。教宗由此提及尋求天主的人。每一個為了尋求天主而來到司鐸面前的人都有其獨特性,帶著不同的眼神。教宗勉勵司鐸「守護他們每一個人,將他們存於心中,保護他們。教會唯有懂得保護那些敲門者的面容,才懂得對他們談論天主」。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帶領司鐸禧年活動首場避靜默想:從距離到宴席

Pope

教宗方濟各6月2日上午10點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帶領參加司鐸禧年活動的與會者作首場避靜默想,主題為「從距離到宴席」。教宗指出,天主的慈悲拉近我們與祂的距離,帶領我們進入祂的宴席。我們雖為自己的卑微感到羞恥,卻享有天主所賜的尊嚴。

教宗從福音中慈悲父親的比喻展開這次默想的內容(路十五11-31)。這位父親的小兒子在遠方把財產揮霍盡了,只好靠放豬維生。他自私自利,為所欲為,但他不只沒有尋獲自由,反而淪落為奴隸,因此開始思念故鄉。當這小兒子回到故鄉時,他的父親對他又親又抱,直接拿宴會的禮服給他穿上,不在乎他全身骯髒。教宗稱,「這就是帶著羞恥的尊嚴」。

教宗由此闡述「尊嚴和羞恥」這兩個極端。「在尊嚴和羞恥並存的地方,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天父的心跳」。慈悲有如鮮血那樣由天父的心中流出。「天父走出來尋找我們這些罪人,吸引我們到祂身邊,淨化我們,更新我們,並再次派遣我們到所有邊緣之地,把慈悲帶給眾人」。

上主不只淨化我們,更與我們相遇,賜給我們尊嚴。教宗以西滿伯多祿為例,闡述在牧職中尊嚴和羞恥的健康張力。西滿是個普通人,有自己的矛盾和軟弱,耶穌給他起名為伯多祿,使他成了磐石,掌握天國的鑰匙,領導其他人。耶穌剛誇獎了伯多祿的信德宣認來自天父,伯多祿卻要求耶穌遠離十字架,因而立即又受到耶穌的嚴厲斥責。伯多祿始終面對這兩個極端。

教宗表示,我們極度羞恥的卑微和至高的尊嚴同時存在。「當天主子民親吻我們的手,尊敬我們,而我們卻看到自己最深處的卑微時,我們作何感想?矛盾總是存在。我們必須置身於此,置身於我們極度羞恥的卑微和至高的尊嚴同時並存的空間內。骯髒、不潔、狹隘、虛榮、自私,虛榮是我們司鐸的罪,但我們同時被洗淨雙腳,被召叫和揀選去分派增加了的餅,受到子民的祝福、愛戴和照顧。唯有慈悲能使人承受那樣的處境」。

卑微與尊嚴之間的張力為何結實累累呢?教宗解釋道:「因為這張力的維繫源自於自由的決定。上主雖然在一切事上助佑我們,但祂施展作為時,主要還是尊重我們的自由。慈悲便是關乎自由的問題。」慈悲是一種觸動內心的情感,「當一個人體驗到慈悲時,便由直覺明白了許多事。舉例而言,我們明白別人處在絕境,他的遭遇並非出於他的罪過;我們也明白別人與自己一樣,因而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我們最終會堅信,需要無盡的慈悲,如同基督聖心的慈悲,才能賠補人生中的許多罪和苦難。慈悲若是低於那層次,便無濟於事」。

慈悲會弄髒手,帶來危險;慈悲涉及的是人,而非案件。教宗告誡司鐸說:「我們要小心我們的措辭。有時我們會不經意地脫口說出:『我碰到一個案件。』請等一下,你最好說:『我碰到一個人。』『我碰到一個案件』的措辭太過教權主義。這種措辭貶低天主聖愛的具體程度,將人貶低為一個『案件』,並會使人置身事外,不弄髒手,作出一種乾淨、優雅,又沒有危險的牧靈工作。」

慈悲賜予尊嚴。天父要擺設宴席,把祂子女所喪失的尊嚴一次而全部地歸還。這讓人能以新的視野展望未來。教宗強調,「慈悲並不忽視罪所造成的客觀傷害,而是消除它對未來的影響力。這就是慈悲的力量。慈悲是生命的正確態度,相反於罪所帶來的死亡苦果。因此,慈悲顯然絕非天真爛漫,絕不忽視罪惡;慈悲考慮的是生命多麼短暫,以及仍有善事有待完成」。

教宗鼓勵眾人「全然寬恕,好使別人也能向前展望,不浪費時間內疚自責、自我感傷和惋惜所失去的一切。當我們開始照顧他人,也要省察自己的良知。一個人幫助別人越多,就越能補償他所犯下的錯誤。慈悲總是充滿希望,它是希望之母」。

圖/文: 梵蒂岡電台

祈禱福傳會六月意向:為人類的團結

blog_1464888386

「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6年6月意向

總意向:為人類的團結
願在世界各大城市中的年長者、邊緣人及孤獨者能找到彼此相遇與團結的機會。

福傳意向:為修士與初學生
願修士和修會初學生能有活出福音喜悅精神的導師,使他能明智地培育他們的使命感。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