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與教廷第二場默想:濟貧和祈禱缺一不可

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們於3月6日下午在羅馬附近的阿里恰小鎮進行四旬期避靜的第二場默想,反省了《瑪竇福音》記述的「耶穌臨別贈言及受難史的開端」。帶領默想的方濟各會會士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強調,濟貧和祈禱缺一不可。

耶穌預言自己要被解送,被釘在十字架上後,遂「緘默不語」。米凱利尼神父以聖史瑪竇記述的受難史為基礎,談論耶穌在敵人面前的沉默。神父表示,言語有時毫無用處;比方說,對話者可能互相敵對,或者權力使人噤若寒蟬。亞西西的聖方濟各也建議他的會士們與非信友們相處的兩種方法:

一是盡量宣講福音;

二是以他們活潑而簡樸的臨在作出見證。

米凱利尼神父指出,言語有時甚至會帶來傷害,誠如猶太經師巴爾‧謝姆‧托夫(Baal Shem Tov)所言:「經師或祈禱者倘若僅以唇舌發出聲音,心靈卻不轉向高天,他的言語就無法上達天庭,只填滿房屋,從東牆到西牆,從地板到天花板。」

因此,耶穌面對那些認為祂是個瀆神者,想要摧毀祂的人,便選擇沉默以對。當耶穌高呼一聲,結束祂在塵世的生命,被長槍刺穿肋旁時,祂才打破沉默。

米凱利尼神父解釋道,沉默具有不同的類型:既有滿心怨恨,密謀報復的沉默,也有伊利‧威塞爾(Elie Wiesel)所說的「從不援助受害者」的沉默。耶穌受難時的沉默則是手無寸鐵的沉默,無力而從容。除了耶穌的沉默以外,「最熾熱的沉默是天主的沉默」,耶穌將自己託付於天父的沉默。

這位方濟各會會士勉勵在座人士反省,自己的沉默屬於哪種類型。他說:「當我想到耶穌的沉默時,我首先自問:我是否只靠言語通傳信仰,或者我也以生活見證傳揚福音?我接著自問:我的沉默屬於哪種類型?我在履行教會職務時,是否在不該沉默的時刻緘默不語,難辭其咎?」

《瑪竇福音》耶穌受難史中的要角有蓋法、司祭長和民間長老。他們議決要捉拿耶穌,但不可在慶節期內,免得民間發生暴動(26:3-5)。米凱利尼神父表示,這不是責難猶太人,因為這種宗教階級觀可能出現在各種形式的人類體制當中;這是一種自以為在事奉天主,卻失去正確展望的態度。

這段經文揭示耶穌和大司祭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耶穌是個準備慶祝逾越節的普通猶太人;而大司祭們卻預謀殺害無辜者,只關心慶節表面上的進展。因此,米凱利尼神父鼓勵眾人自問,是否自己為了維護顏面和制度而妥協,罔顧人的權利,成了「宗教事務的專業人士」。

福音隨後提及,一名婦人在伯達尼替耶穌的頭部塗抹珍貴的香液。四部福音書都記載了這個事跡,內容大同小異。耶穌為這婦人辯解說,她似乎是唯一預知耶穌苦難的人,因而作出如此富含象徵意義的舉動。塗抹香液可以解讀為君王的受傅或是葬禮的傅油。耶穌讚許這婦人的舉動,阻止門徒們繼續議論是否該以那購買昂貴香液的錢用來濟貧,因為當下是服事耶穌的時刻。

米凱利尼神父於是提起許多窮人,諸如無法參與禮儀的年長者和病患,以及敲響我們的大門,只求我們予以傾聽的人。「此外,還有很多沒有勇氣敲響我們大門的人,我們必須走向他們。我們如果誠懇地反躬自省,我們便不得不承認我們也身處窮人的行列:追根究底,每個人對他人而言都是窮人。耶穌表明,祂的使命並不止於祂在歷史中的生命,卻因信友團體對所有窮人的服務而不斷延續」。

米凱利尼神父最後總結道,我們必須愛天主也愛近人,常常自問:「我是否只選擇我最感興趣,或是最容易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我是否僅透過禮儀和祈禱替耶穌的雙腳塗抹香液,卻忽視窮人;抑或是,我只服務窮人,卻遺忘祈禱,沒有歸光榮於天主?我是否同時愛天主也愛近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首場四旬期避靜默想:我們要謙卑地彼此聆聽

2017年3月6日上午,教宗和教廷各部門神長們在首場默想中反省「伯多祿的宣認和耶穌朝向耶路撒冷的行程」(瑪16:13-24)。

米凱利尼神父的默想從每個人作出選擇的準則說起。他說,耶穌藉著祈禱作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像普魯塔克(Plutarchus)筆下的亞歷山大(Alessandro Magno)大帝那樣,依靠的是夢境或巫師。神父於是邀請在座的每個人詢問自己在一生中如何作出重大的決定。

「我依據什麽準則來進行分辨呢?我在作決定時是否衝動,隨從自己的習慣,將我自己和我個人利益放在天主國度和他人之上?或者,我願意聆聽天主的聲音,天主以極其謙卑的方式説話的聲音?」

神父接著把他的默想反省鎖定在伯多祿和經師傳統上。伯多祿憑藉啟示宣認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由此可見,天父不僅藉著聖子發言,也經由伯多祿對聖子耶穌説了話。耶穌逐步揭示了自己的聖召,又在別人的請求下施展作為。納匝肋人耶穌在生活中常向相遇開放,這對他的使命產生了影響。

先知說預言的時代結束後,猶太傳統認為天主仍繼續以極其謙卑的方式説話,例如透過兒童和群眾的聲音説話。厄里亞先知就曾在曷勒布山上聽到天主在輕微細弱的風聲中對他説話(列上19:12)。

神父再次邀請在座人士進行反省。

他說:「耶穌在人性上和亞西西聖方濟各都懂得天主也向門徒,而且藉著最卑微的門徒啟示了自己。那麽,我們是否具有聆聽伯多祿的謙卑態度呢?我們是否具有彼此聆聽的態度,謹防自己的偏見,留意聆聽天主可能經由他人微弱的聲音而向我們說話呢?或者我們只是留意自己對他人説話的聲音?」

關於耶穌朝向耶路撒冷的行程,米凱利尼神父闡明,一些學者認為耶穌知道將要臨於祂身上的事。《瑪竇福音》提到耶穌「退避」到荒野地方。在古希臘文中,「退避」一詞表明軍隊面臨失敗或危險時的撤退行動。

耶穌聽聞洗者若翰被逮捕,以及知道法利塞人要謀害祂之後,似乎也退避,但祂這是策略性的退避,而非停滯不前。耶穌在退避之後卻作出具體行動:宣講天國和治癒病人。因此,耶穌的退避是為了繼續履行使命,總是承擔起新的責任,直到抵達耶路撒冷。

米凱利尼神父反省的最後一個内容是關於「我自己的策略性退避」。

「我要問問自己,我是否願意跟隨耶穌一直走到底,明知這會讓我背起十字架,正如西滿作出宣認後,耶穌立即對他和對門徒們所說的話:『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16:24)。」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和教廷各部門神長們正在舉行四旬期避靜

教宗方濟各和教廷各部門神長們於3月5日下午至10日在羅馬附近的阿里恰小鎮舉行四旬期避靜。本次避靜由方濟各小兄弟會會士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帶領,默想主題為:「瑪竇福音記述的耶穌受難、死亡與復活」。

米凱利尼神父是亞西西神學院的教授,現年53歲,他計劃在避靜中通過默想瑪竇福音的相關章節,學會與耶穌同在。本次避靜共有九場默想。第一場默想將從伯多祿宣認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開始;然後是耶穌預言上耶穌撒冷過逾越節、最後晚餐、在革責瑪尼山園祈禱、猶達斯出賣耶穌、在總督面前受審和耶穌的死亡與復活。

米凱利尼神父將在其中一場默想對比拉多的妻子試圖以自己的夢說服丈夫釋放耶穌展開省思,在這方面他得到了一對夫妻的協助。此外,有一位嘉辣會的修女也將幫助米凱利尼神父省思伯達尼的瑪利亞把一瓶貴重的香液倒在耶穌的頭上的事跡。門徒們見狀,非常不滿,認為這瓶香液原可賣得許多錢,用以施捨窮人。耶穌卻回答他們說:「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

米凱利尼神父表示,避靜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現代緊張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有需要稍停下來,自我檢討一番,好能明白我們是否真的正在與耶穌同行。

按照慣例,教宗在避靜期間將暫停所有接見活動,包括週三公開接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真正的齋戒是援助近人,不沽名釣譽

聖灰禮儀後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 58:1-9

上主天主這樣說:你大聲呼喊,不要停止,提高你的喉嚨,有如號筒,向我的百姓宣佈他們的過犯,向雅各伯家指明他們的罪孽。他們固然天天尋找我,喜歡認識我的道路,好似一個行義而沒有背棄天主法令的民族,向我要求正義的措施,祈望天主與之接近:「為什麼我們守齋而你看不見,我們刻苦而你不理會呢?」看哪!你們在守齋日仍然苦心經營,勒索你們所有的工人。看哪!你們一面守齋,一面爭吵,打架,以惡拳打人;你們不必再如今天一樣守齋了,免得你們的嘈雜在高處可以聽到。難道這就是我所中意的齋戒嗎?難道這就是人們克己的日子嗎?難道低頭如同蘆葦,以苦衣和灰塵鋪床,你就稱為齋戒,稱為上主悅納的日子嗎?我所中意的齋戒,豈不是要人解除不義的鎖鏈,廢除軛上的繩索,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折斷所有的軛嗎?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裏,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嗎?若這樣,你的光明將要射出,有如黎明,你的傷口將會迅速地復原;你的救援要走在你前面,上主的光榮要作你的後盾。那時,你如呼喊,上主必要俯允;你若哀求,他必答說:「我在這裏!」

福音:聖瑪竇福音 9:14-15

那時,若翰的門徒來到耶穌跟前說:「為什麼我們和法利塞人多次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耶穌對他們說:「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

2017年3月3日(聖灰禮儀後星期五),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真正的齋戒是援助近人。表面上虔誠,私底下卻從事骯髒生意,沽名釣譽,則是虛假的齋戒。

教宗解釋道:「當天彌撒選讀的經文談論守齋;也就是說,我們蒙召在四旬期懺悔,好能接近上主。《聖詠》表明,天主喜愛懺悔的心,那明認自己是罪人,自知是罪人的心。在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第一篇讀經中,天主譴責偽善人虛假的虔誠:他們一面守齋,一面苦心經營自己的生意,壓迫工人,爭吵不休,以惡拳打人,作出許多不義之舉,從事骯髒的生意。然而,上主所要求的真正齋戒卻是關懷近人。」

「另一種是『虛偽』的齋戒,耶穌經常使用虛偽這個詞。這種齋戒是為了讓人看見自己,或自以為正直,卻在此期間作出許多不義之舉,一點也不正直,反倒剝削他人。『可是,我很慷慨,我將獻給教會一份厚重的獻儀。』『那麼,你告訴我,你付給你家庭幫傭的薪資是否合理呢?你付給你職員的薪資是否合法?或者,你依法支付,好使你的職員能夠養家活口?』」

教宗提及二戰後發生在耶穌會總會長雅魯培(Pedro Arrupe)神父身上的事件。當時雅魯培神父還在日本傳教,一名富商捐給他一筆用於福傳的善款,帶了一名攝影師和一名記者同行,但錢袋裡只裝了10美元。

教宗說:「當我們沒有合理地支付我們的職員時,我們就在做同樣的事。我們若透過我們的懺悔,我們祈禱、守齋和施捨的舉動賺取回扣,那就是虛榮,為叫人看見。那並不是真實的齋戒,而是虛偽的。為此,當耶穌說:『你們祈禱時,要在暗中祈禱;你們施捨時,不可吹號;幾時你們禁食,不要面帶愁容。』祂等於是說:『請你們行善時不要從這善行中賺取回扣,善行純粹是為天主而作。』」

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上主教導偽善人何謂真正的齋戒。

教宗指明,這席話彷彿是為我們的時代而說,他引述經文說道:「『我所中意的齋戒,豈不是要人解除不義的鎖鏈,廢除軛上的繩索,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折斷所有的軛嗎?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自容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嗎?』讓我們思索這段經文,在心中反省我們是如何守齋、祈禱和施捨的?我們也設想一下,如果一個人花了2百歐元吃一頓晚餐後,在回家途中看到一名飢餓的人,卻視而不見地繼續向前走,我們會作何感想。思考這一點將對我們有所助益。」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天主為拯救我們而降生成為基督

聖灰禮儀後 星期四 彌

讀經一:申命紀 30:15-20

梅瑟向百姓說:「你看,我今天將生命與幸福,死亡與災禍,都擺在你面前,如果你遵行我今天吩咐你的、上主你天主的誡命:愛慕上主你的天主,履行他的道路,謹守他的誡命、法令和規定,你必能生活繁榮,上主你的天主在你要去佔領的地上,必要祝福你。但是,如果你心中叛離,不願聽從,被人引去敬拜事奉其他的神,我今天警告你們:你們必要滅亡;在你渡過約但河去佔領的土地上,決不能久存。我今天指著天地向你們作證:我已將生命與死亡,祝福與詛咒,都擺在你面前;你要選擇生命,為叫你和你的後裔得以生存;你應愛慕上主你的天主,聽從他的話,完全依賴他;因為這樣你才能生活,才能久存,才能住在上主向你的祖先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誓許要給他們的土地上。」

福音:聖路加福音 9:22-25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他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或賠上自己,為他有什麼益處呢?」

2017年3月2日(聖灰禮儀後星期四),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四旬期是強烈邀請人們悔改的時期。唯一肯定的道路就是跟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十字架的絆腳石。

教宗在講道中就三個現實進行了反省:人、天主和行走。

「人」

人的現實是在善與惡之間作出選擇。

教宗說:「天主使我們自由,我們該作出選擇;但是,天主並不讓我們孤獨無助,祂透過誡命給我們指出一條好的道路。」

「天主」

第二個現實是天主的現實,天主降生成為基督的現實。

教宗說:「沒有基督就沒有天主,天主不降生成為基督就不是真天主。天主為我們、為拯救我們而降生成為基督。當我們遠離這個現實,遠離基督的十字架和上主傷痕的現實,以及遠離天主的愛、慈善和救恩時,我們就會走上一條把天主變為意識形態的道路,這道路使我們遠離天主。」

「行走」

第三個現實是行走的現實。

耶穌說:「誰若願意跟隨我,就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教宗表示:「行走的現實是基督的現實,即跟隨基督,像祂那樣承行天父的意願,天天背著十字架,棄絕自己。我不是做我想做的事,而是做耶穌要我做的事:跟隨耶穌。耶穌說,在這條跟隨祂的道路上我們要喪失性命,好能獲得性命。這是一條持續喪失性命,放下我想做的事和安逸生活的道路。這是一條耶穌的道路,總是服務他人、朝拜天主。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最後,教宗總結道:「唯一肯定的道路就是跟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十字架的絆腳石。人、天主和行走這三個現實是基督徒的指南針,它不會讓我們走上錯路。」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持聖灰禮儀彌撒:四旬期是抵拒生命窒息的時期

聖灰禮儀 星期三 彌撒

讀經一:岳厄爾先知書 2:12-18

至少現在 ── 上主的斷語 ── 你們應全心歸向我,禁食,哭泣,悲哀!應撕裂的,是你們的心,而不是你們的衣服;你們應歸向上主你們的天主,因為他寬仁慈悲,遲於發怒,富於慈愛,常懊悔降災。有誰知道,也許他會轉意後悔,在這場災禍後,給你們留下祝福,好使你們能給上主你們的天主獻上素祭和奠祭。你們要在熙雍吹起號角,制定一個齋期,召開一個盛會。要召集民眾,制定一個集會。召集老人,集合幼童,甚至吃奶的嬰兒;新郎應走出他的洞房,新娘應離開她的閨房。上主的僕人 ── 司祭,應在殿廊與祭台之間痛哭,說:「上主,求你憐恤你的百姓,不要讓你的基業遭受侮辱,使異民取笑他們!為什麼讓人在異民中說:他們的天主在那裏?」上主對自己的地域又重加妒愛,憐憫了自己的百姓。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5:20-6:2

弟兄們: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藉著我們來勸勉世人。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與天主和好吧!因為他曾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叫我們在他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我們與天主合作的人,也勸你們不要白受天主的恩寵 ── 因為經上說:「在悅納的時候,我俯允了你;在救恩的時日,我幫助了你。」看!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看!如今正是救恩的時日。

福音:聖瑪竇福音 6:1-6,16-18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所以,當你施捨時,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如同假善人在會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樣,為受人們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2017年3月1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位於羅馬市區阿文蒂諾山丘的聖女撒比納大殿主持聖灰禮儀彌撒。教宗強調,四旬期是抵拒生命窒息、冷漠和自私的時期,同時也要求我們向天主的噓氣敞開心靈,唯有天主才能把我們從灰土中形成人。

教宗表示:「四旬期是幫助我們再次仰望天主慈悲的恩寵時期,引領我們從奴役走向自由,從憂苦走向喜樂,從死亡走向生命。聖灰禮儀讓我們切記自己的原本狀態:我們出自灰土,但我們是天主慈愛的手中的灰土,祂賜予我們生命的氣息。天主不斷賜給我們生命氣息,保護我們免遭其它種類的窒息:即我們的自私導致的窒息,狹隘的野心和無聲的冷漠產生的窒息;窒息使我們的精神受到壓抑,視野變得窄小,而且麻木不仁。天主的生命氣息保護我們免遭那削弱我們的信德、愛德和望德的窒息。然而,我們經常意識不到這種窒息,甚至對它已經習以為常,即使我們也感受到它的影響。我們覺得這種窒息很正常,因為我們習慣於呼吸一種讓希望變得稀薄的空氣,悲傷和屈從的空氣,以及使生命窒息的恐懼和仇恨的空氣。」

教宗強調:「四旬期要求我們抵拒這些窒息,抵拒因冷漠和認為別人的生命與我無關的態度所造成的污染,抵拒說毫無意義的空話、粗魯和不加思考的批評,以及草率分析而造成的汙染。這些毒素使我們看不到問題的整體性,尤其是那些受害最深的人的困境。四旬期要求我們抵拒那種讓我們自感心安的祈禱,那種讓我們自我陶醉的行哀矜,那種讓我們認為坦然的守齋。我們要向那只注意自己,卻排斥別人的窒息說不;它欲想抵達天主那裡,卻避開基督臨在於兄弟姐妹身上的傷痕。這種靈修將信仰貶低為隔離和排斥的文化。」

教宗闡明:「四旬期也是記憶的時期,幫助我們思索及詢問自己:若天主把我們關在門外,我們會是什麽樣子?若沒有天主不厭其煩地寬恕,讓我們總是有重新開始的機會,我們會是什麽樣子?若沒有許多默默無聞的人以各種形式向我們伸出援手,以實際行動重新賦予我們希望,幫助我們重新起步,我們將會如何呢?」

「四旬期又是幫助我們重新呼吸,向天主的噓氣敞開心靈的時期。它要求我們在周遭的惡面前不要撕裂衣服,而是竭盡全力在我們的生命中行善,抛開那使我們隔離、封閉及停頓的一切障礙。」

最後,教宗邀請眾人與聖詠作者一起祈求說:「上主,求祢使我們重獲祢救恩的喜樂,求祢以慷慨的精神來扶持我們,好使我們用自己的生命讚美祢(詠51:14),使我們的灰土因著祢生命氣息的力量而轉變為愛慕的灰土。」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四旬期是希望的時期

出谷紀

上主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現在以色列子民的哀號已達於我前,我也親自看見埃及人加於他們的壓迫。所以你來,我要派你到法朗那裏,率領我的百姓以色列出離埃及。」

2017年3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當天是聖灰禮儀日,教宗在四旬期開端繼續談論基督徒的希望,表示上主藉著十字架的死亡把人類從罪惡的奴役中拯救出來,我們也應接受並參與祂的拯救計劃,正如聖鮑思高所說的:「我們無法坐纜車上天堂。」

四旬期是希望的旅程,在復活奧跡之光的指引下度過的40天。我們在這段時期走向復活的基督,而基督就是光明,召喚我們走出黑暗。

教宗說:「四旬期是懺悔的時期,也是克苦的時期,但其目的不在於自身,而在於與基督一同復活,更新我們在聖洗聖事中獲得的身份,也就是再一次『由上而生』,在天主的愛內重生(若3:3)。這就是為什麼四旬期在其性質上是希望的時期。」

「《出谷記》記載了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擺脫奴役與被迫勞動的事蹟。他們在上主的使者梅瑟的帶領下,花費40年時間穿越荒漠,進入自由的福地。在此期間上主頒賜他們法律,教導他們愛天主並以兄弟之情彼此相愛。40年象徵一代人的生命,雖然他們受到返回埃及的試探,卻仍然抵達了預許的福地。」

「這整個行程是在希望中,懷著抵達福地的希望完成的。這正是『出谷』的意義,從奴役走向自由的出路。四旬期的40天對我們眾人而言,也是一次從奴役和罪惡走向自由與會晤復活基督的出路。每一步,每一次考驗,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唯有在天主救恩的計劃內才具有意義。天主願意祂的子民獲得生命和喜樂,而非死亡和痛苦。耶穌的逾越就是祂的出谷,為我們開啟了一條通往圓滿、永恆和福樂生命的道路。祂用自己的鮮血把人類從罪惡奴役中拯救出來。但這並不意味著祂做了這一切後我們就可無所事事,祂經歷了十字架的死亡後我們就能坐著纜車上天堂。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得救的確是祂的恩典,但救恩史更是愛的歷史,需要我們接受並參與祂的愛,一如我們的聖母瑪利亞和她之後的諸聖人那樣。」

教宗繼續說:「耶穌為我們受了試探,並為我們戰勝了『試探者』,我們也必須與祂一同面對並戰勝試探。耶穌賜予我們聖神的活水,我們則應該藉著聖事、祈禱和朝拜,從聖神那裡汲取並飲用這活水。耶穌是戰勝黑暗的光,我們則應該呵護我們在受洗之日所領受的小小火苗。」

最後教宗總結道:「四旬期是我們悔改的聖事標記,我們從奴役走向自由的旅途。這是一條需要不斷更新的道路。我們基督徒的希望在考驗、試探、幻象和妄想中得到鍛煉,像童貞聖母瑪利亞那樣剛毅和堅定。聖母在她的聖子受難與死亡的黑暗中仍然相信祂的復活,盼望著天主之愛的勝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四旬期避靜:默想瑪竇記述的耶穌受難、死亡與復活

教宗方濟各將於2017年3月5日至10日在羅馬附近的阿里恰(Ariccia)小鎮與聖座各部門的神長們舉行四旬期避靜。方濟各小兄弟會會士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應邀帶領這次避靜,默想「瑪竇記述的耶穌受難、死亡與復活」。

米凱利尼神父是亞西西神學院《新約》釋經學教授,專門研究《瑪竇福音》,尤其是耶穌受難史。神父接受教宗的邀請後,2月23日在《羅馬觀察報》的訪談中,説明他為何選擇耶穌受難作為這次避靜默想的主題。

朱利奧‧米凱利尼神父:「四旬期的開端已經把我們引向聖週,我們慶祝基督奧跡的核心,即耶穌受難、死亡與復活。這是其中一個理由。另外,我的培育、工作和深入研究都是關於瑪竇記述的耶穌受難史。我下了很大功夫研究這個主題,願意對此作一些有益的分享。」

談到這次默想主題的現實意義,米凱利尼神父表示將對比拉多的夫人展開反省,在這方面他得到了一對夫妻的協助,因此會加入關於家庭的課題。

「我也會談到窮人,因為耶穌在伯達尼被塗抹香液後,對門徒們的疑惑回答說:『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瑪26:11);我也會談到處於苦難中的人,他們如同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那樣:那裡聚集了所有正在經受考驗的人,他們就像耶穌那樣在順從天主的旨意時偶爾會感到吃力。」

在默想取材方面,米凱利尼神父稱他的選擇將不局限於福音主題。

「我將談到卡雷爾(Emmanuel Carrère)的《天國》、奧玆(Amos Oz)的《猶達斯》,以及卡夫卡(Franz Kafka)的《變形》,透過這些作品來默想耶穌的復活。此外,斯蒂倫(William Styron)的《蘇菲的抉擇》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我將用它來論述耶穌和巴辣巴。」

在教會歷史上,教宗方濟各是擇取「方濟各」為牧職名號的首位教宗。關於教宗的這項選擇,米凱利尼神父談到他的感想說:「我立即直覺到這是跟隨伯多祿行走的一個特徵,這位教宗不僅以訓導,也藉著行動來宣講基督,效法亞西西聖方濟各的生活風範。我們方濟各會士都對教宗的這項選擇引以為榮,而且明白這是今日教會的一個機遇。換句話說,就是要像耶穌和聖方濟各那樣宣講福音,與人群打成一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2017年四旬期文告

(羅馬時間) 2017年2月7日上午,聖座新聞室公布並介紹了教宗方濟各2017年四旬期文告,主題是:「聖言是一份恩典;他人是一份恩典」。教宗指出,我們遇到的每個人都是一份恩典,都應受到款待、尊重和愛護。教宗也期勉基督徒聽從天主聖言,祂是激勵人内心皈依的強大力量,將人重新引向天主。

今年四旬期將於3月1日聖灰瞻禮開始,教宗的文告以《路加福音》關於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為核心(路16:19-31)。

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

「有一個富家人,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另有一個乞丐,名叫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的大門前。他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饑,但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那乞丐死了,天使把他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裏。那個富家人也死了,被人埋葬了。他在陰間,在痛苦中舉目一望,遠遠看見亞巴郎及他懷抱中的拉匝祿,便喊叫說:父親亞巴郎! 可憐我罷! 請打發拉匝祿用他的指頭尖,蘸點水來涼潤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燄中極甚慘苦。亞巴郎說:孩子,你應記得你活著的時候,已享盡了你的福,而拉匝祿同樣也受盡了苦。現在,他在這裏受安慰,而你應受苦了。除此之外,在我們與你們之間,隔著一個巨大的深淵,致使人即便願意,從這邊到你們那邊去也不能,從那邊到我們這邊來也不能。那人說: 父親! 那麼就請你打發拉匝祿到我父家去,因為我有五個兄弟,叫他警告他們,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亞巴郎說:他們自有梅瑟及先知,聽從他們好了。他說:不,父親亞巴郎! 倘若有人從者中到了他們那裏,他們必會悔改。亞巴郎給他說: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了,他們也必不信服。」

[Read more…]

教宗主持聖枝主日彌撒:許多人不願對難民的命運負責

blog_1458593999

3月20日(聖枝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隆重彌撒,進入聖週。教宗向參與禮儀的7萬名信友表示,耶穌在祂的時代成了冷漠的受害者;今天,世界上的邊緣人士和難民也遭人冷漠以待,人們不願對他們的命運負責。

彌撒開始前,教宗先祝聖了信友們手中的棕櫚枝和橄欖枝,然後進行聖枝遊行。教宗以《路加福音》記述的吾主耶穌基督受難史,逐步展開他的彌撒講道。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時候,群眾興高采烈地迎接祂,大聲頌揚天主說:“因上主之名而來的君王,應受讚頌!”(路19:38)。

教宗説道:“正如進入耶路撒冷那樣,耶穌也渴望進入我們的城市和我們的生活。任何事物都阻擋不住我們為歡迎耶穌的熱情,任何東西都不能阻礙我們在祂身上尋找喜樂的泉源。那是永存及賜予和平的真正喜樂,因為唯有耶穌能拯救我們脫離罪、死亡、恐懼和憂傷的羈絆。”

聖週是耶穌逐步走向苦難的一段路程,而祂受屈辱的“深淵”似乎沒有盡頭。天主子“使自己空虛”,成為“人子”;祂“沒有罪”,卻“完全與我們罪人為伍”,為門徒們洗腳。耶穌以奴僕的身份自居,卻成了“愛我們到底”的標記。

“耶穌以祂的榜樣向我們表明,我們需要祂在我們面前彎下腰,向我們表達祂的愛。我們不能沒有祂的愛;若不先讓祂愛我們,不體驗祂出人意料的溫柔,不明認真正的愛在於具體的服務,我們就無法愛別人。”

從晚餐廳開始,耶穌便進入祂的苦難時辰。祂在心靈上受嘲弄,身體上遭受殘暴折磨,最後受到“不義的判決”。教宗從耶穌的苦難談到今日難民的嚴重悲劇,他說:“耶穌也親身感受到冷漠,因為沒有人願對祂的命運負責。我想到許多人,許多遭受排斥者、許多流亡者和許多難民,很多人都不願對他們的命運負責。”

教宗接著談到耶穌在貶抑自己的深淵中走到了最深處,被釘在十字架上,受人嘲笑,“體驗到被天父遺棄的奧秘”,但祂仍以全然的信賴將自己交託於天父,從未停止愛祂的近人和將祂置於死地的人。

“耶穌在貶抑自己的巔峰上,揭示了天主是慈悲的真面容。祂寬恕了釘死自己的人,向悔罪的右盜敞開天國之門,觸動百夫長的心靈。倘若惡的奧秘深似大海,天主的愛則無邊無際。天主的愛穿越耶穌,直達墓穴和陰府,承受並解救我們的一切苦難,在黑暗的地方帶來光明,死亡的地方帶來生命,仇視的地方帶來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