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2024年1月祈禱意向:為教會內多樣性的恩典祈禱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4年1月意向

意向:請為教會內多樣性的恩典祈禱

祈求聖神幫助我們認識到基督徒團體內不同的神恩,發現大公教會內不同禮儀傳統的富饒。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讓我們將新的一年託付於天主之母

圖片:Vatican Media

元旦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他指出「天主之母」這幾個字「表明了上主與我們永遠的盟約」。大約7千人參加了這台彌撒。

時期一滿

教宗在講道中闡述了經上所指的「時期一滿」的意義,以及天主子如何通過聖母瑪利亞降生成人、「廣施聖寵」。她是「天主揀選的器皿」,世世代代為上主降臨於世做準備的高峰。

「因此,天主之母位於『時期』的核心。天主樂意通過她、通過女人使歷史轉動起來。藉著『女人』一詞,聖經將我們帶回起初,回到《創世紀》,叫我們明白聖母和聖嬰標誌出新的創造、新的開端。所以,在救恩時期的最初,就有天主之母、我們的聖母」。

關於希望的信理

「天主之母」的稱號「表達出一份喜樂的確信,即上主,一名在祂母親懷抱裡的小嬰孩,與我們的人性永遠連結在一起,以至於這人性不再只屬於我們,也成了祂的」:這是上主與我們永遠的盟約。

「『天主之母』是一條信理,更是一條關乎『希望的信理』。天主在人內,人在天主內,永遠如此。」

與此同時,教宗強調,我們應當牢記「聖母瑪利亞的母愛是引領我們通往天主父愛溫柔的道路」。那是一條「最接近、最直接、最便捷的路」。

母親的照料和勇氣

教會也需要在童貞聖母瑪利亞身上重新發現如何藉由充滿「關懷和照料、耐心和母愛鼓勵」的牧靈職務發揮其「孕育力」。再者,世人注視各位母親和婦女,能從中找出和平的途徑,「以真正人性的目光和心靈看待事務」。

「每個社會都需要接受婦女這份禮物,接受每一名婦女:去尊重、保護和重視婦女,意識到誰若傷害一名婦女,就是褻瀆那位『生於女人』的天主。」

恩寵滿溢

接著,教宗指出,聖母瑪利亞也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起到「關鍵作用」,因為「沒有人比母親更瞭解子女的成長階段和迫切需求」。

「聖母瑪利亞深知我們的需求:她熱切轉禱,祈求我們的生活恩寵滿溢,使之走向真正的圓滿。」

教宗說,我們可以在聖母那裡「尋求庇佑」,特別是在孤單時、捉襟見肘時,「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解不開的結時」。在這缺乏和平的時代,願我們轉向聖母的助佑,做個締造「團結合一的工匠」,並且懷著「她洋溢母愛的創意和對她子女的關切」這麼做。

將新的一年託付於天主之母

教宗最後敦促我們將新的一年託付給天主之母,把我們的生活奉獻給她,因為「她將帶領我們走向耶穌」。耶穌本身就是「時期的圓滿」,各世代、我們時代的「時期圓滿」。教宗引用馬丁路德的話說:「並非因時期已滿而派遣天主子,而是由於派遣天主子,所以時期圓滿。」

「願這一年充滿上主的安慰!願這一年充滿天主之母、聖母瑪利亞的溫柔母愛。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高呼三次:天主之母!天主之母!天主之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年終感恩晚禱:效法聖母瑪利亞,懷著感恩與希望

圖片:Vatican Media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是充滿讚美、驚奇和感恩。12月31日主日下午5點,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天主之母節第一晚禱,詠唱年終感恩《謝主曲》,感謝天主一年來所賜的恩典。大約6500人參禮,其中包括羅馬市長瓜爾蒂耶里。教宗表示,我們蒙召在這個時刻、在這一年即將結束時,活出感恩和希望。當天,聖伯多祿大殿特別恭放了一面天主之母的木板蛋彩畫,這是一幅12世紀的作品,珍藏於蒙特韋爾吉納隱修院(Abbazia di Montevergine)。

教宗在禮儀講道中表示,“世俗的感恩,世俗的希望都是表面的,缺乏本質的層面,也就是與‘他者’和他人的關係,即與天主和兄弟姐妹的關係。它們僅僅局限於自我和個人利益,因此視野狹窄,不能超越滿足感和樂觀主義”。

聖母和聖嬰,感恩和恩典

年終的晚禱禮儀引領我們進入感恩之情,這是教會從聖母對新生耶穌的注視所學到的:“這是只有母親才會有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在天主之母聖母瑪利亞身上有一種獨一無二且無與倫比的深度。只有聖母瑪利亞和若瑟知道這孩子的來歷。儘管如此,孩子真實地就在眼前,呼吸,哭泣,需要果腹,需要保暖,需要被照顧。這一奧跡為感恩騰出空間,這感恩在默觀恩典時、在白白領受白白施予時開花結果,並且因佔有欲和外在的焦慮而奄奄一息。”

邁向禧年:羅馬成為希望之城

在聖母瑪利亞的教導下,教會懂得了希望不是樂觀主義,而是相信天主忠於祂的承諾(參閱:路一55)。羅馬主教的思緒觸及2025年禧年的主題——基督徒像聖母瑪利亞一樣,成為希望的朝聖者。教宗問到,“羅馬是否準備在禧年成為一座充滿希望的城市?”這一反思並不單單指向禧年的組織工作,更是關於教會和市民團體“在生活方式,在共同生活的倫理和靈性品質方面”所能提供的見證。

教宗說:“步入聖伯多祿廣場,看到在柱廊的懷抱中,不同國籍、文化和宗教的人們自由而寧靜地走動,這就是一種讓人充滿希望的體驗;但重要的是,這份希望也需要在訪問大殿時的良好接待體驗,以及在信息服務方面來進一步鞏固。”

宜居性和接待能力,超越“偉大的美”

教宗繼續表示,羅馬歷史中心城區的魅力是永恆的、普世的,但也應該歡迎老年人或有行動障礙的人。“需要讓‘偉大的美’在日常生活的場所和情境中與簡單裝飾和常規功能相匹配。因為一個對居民更宜居的城市,也對所有人更加熱情好客。”因此,教宗邀請人們在新的一年為禧年做好準備,特別是透過祈禱,而聖母瑪利亞是我們的祈禱榜樣。

晚禱結束後,教宗方濟各離開聖伯多祿大殿,前往聖伯多祿廣場,在聖誕馬槽前駐足祈禱。今年的聖誕馬槽來自意大利的里耶蒂(Rieti),紀念1223年聖方濟各在格萊齊奧首次重現耶穌誕生場景800週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2024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人工智能與和平

教宗方濟各
57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202411
人工智能與和平

按此下載PDF文件檔

新年,是上主賜給我們每一個人的恩寵時刻,在這新的一年開始,我願向全體天主子民,向不同的民族、國家及政府首長、不同宗教和民間社團的領袖,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的所有男女人士致意,獻上我對和平的熱切祝願。

1. 科技的進步作為走向和平的途徑

聖經裡證實天主賜下聖神給人類,使他們有「智慧、技能和知識,能做各種工程」(參閱:出卅五31)。人類的聰明才智是造物主賜予尊嚴的表現,因祂按自己的肖像和模樣創造了我們(參閱:創一26),且讓我們能有意識並自由地回應祂的愛。科技則以特別的方式,彰顯了人類智慧基本的相關特質──人類創造潛力的傑出成果。

梵二大公會議文獻《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裡重申此一真理,憲章提到「人類經常勞動並動用腦筋,以改善自己的生活。」1 當人類藉助技術,努力使大地成為適合全人類的住所時,2 他們就履行了天主的計畫,同時與祂的旨意合作,使這創造臻於完美,並促成各民族之間的和平。科學技術的進步已使人類社會更加有序,並更有兄弟情誼般的共融與自由,導致了人類的進步和世界的變革。

由於科學與技術上令人矚目的成就,過去使人類生活飽受煎熬且造成極大痛苦的疾病,如今得以解決,我們理當為此高興與感激。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能控制現實的程度前所未有,因此我們可以有大量的選擇,包括那些對我們的生存和家園會造成威脅的選擇。3

新的資訊科技,特別是數位領域的驚人進步,給了我們令人興奮的機會,也帶來重大的風險,對於追求人民之間的正義與和諧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必須提出許多迫切的問題:這些新的數位科技會帶來那些中長期的後果?對個人的生活和社會、國際的穩定及和平,會有什麼影響?

2.人工智慧的未來:在承諾與風險之間

近數十年來,資訊科技和數位技術的進步,已使全球社會及各種動態產生深遠的改變。新的數位工具甚至正在改變傳播、公共行政、教育、消費、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數其他層面的面貌。

此外,從遍布網際網路的數位足跡中,科技利用各種演算法來提取數據,使他們能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控制我們的心理和相關習慣,以達到他們的商業和政治目的,因而限制了我們有意識的選擇自由。在承載過量的網路空間中,他們可以經常在使用者察覺不到的情況下,根據使用者的選擇標準來建立數據流。

我們必須記住,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不是脫離實體的,也不是「中立」4 的,總會受到文化的影響。作為全體人類的活動,他們所發展的方向反映出在任一特定年齡的個人、社會和文化價值觀之下所作的選擇。人類以什麼方式對待周遭世界,一如所產生的結果,是有道德的層面,是與人所作的決定密切相關,意即設計實驗計畫,其結果是針對一些特定的目標。

用在人工智能的形式也是一樣。至今為止,在科學和技術領域中,對於人工智能,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定義。這個詞彙本身如今已成為日常生活的用語,包含各種科學、理論和技術,其目的是使機器的功能可以複製或模仿人類的認知能力。我們用複數談論「不同形式的智能」,更有助於強調這些系統與人類之間不可逾越的差距,不論那智能是多麼令人驚嘆和強大,最終也只是「零碎」的,意思是說,也只能模仿或重現人類智慧的某些功能。同樣,多種的智能形式也指出以下的事實,那就是這些設備之間存有極大的差異,應該始終被視為是一種「社會技術系統」,因為任何人工智能設備的影響──不論其基礎技術如何──都不僅取決於技術設計,也取決於其擁有者及開發者的目標和利益,以及應用的場景。

因此,人工智能應該被理解為恍如星系的不同現實。我們不能事先假定它的發展會有益於人類的未來及人民之間的和平。只有在我們展現自己有能力負責並尊重「包容、透明、安全、公平、隱私和可靠」5 等人性基本價值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得到這正面的結果。

同樣,我們也不能只是假定那些設計演算法和數位科技的人,願意承諾對他們的行為負起責任且是合乎道德的。我們必須加強,或有必要時去建立機構,來負責審查這一領域中所出現的道德問題,並保護那些採用人工智能或受其影響者的權益。66

因此,科技的巨大擴張,必須隨之有適當的培育,使科技對未來的發展負責。只要人類一旦屈服於自私自利、追求利潤和渴望權力等,自由與和平的共存就受到威脅。為了個人及團體的整體發展,我們有責任拓寬視野,把科學技術研究導向追求和平及共同利益上面。7

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尊嚴,以及把我們凝聚成一個人類大家庭的兄弟情誼,必須成為新技術發展的根基,並在這些技術被應用之前,作為無庸置疑的評估標準,這樣,數位的進步才能與正義並行,且有助於和平大業。技術發展若不能提升全人類的生活品質,反而加重不平等及衝突,則永遠不能視之為真正的進步。8

人工智能會越來越重要。它造成的問題既是技術上的,也是人類學、教育、社會和政治上的。例如,它保證我們會免於辛苦的工作,提高製造效率、更便捷的交通運輸、更方便的市場,且大大革新了收集、整理和確認數據的過程。然而,我們必須小心留意如今的快速轉變,並要謹慎加以管控,好使基本人權得以保護,同時強調推動人類整體發展的制度和遵守法律。人工智慧應有助於發展我們最佳的潛力和最崇高的志向,而不是與之相抗衡。

3. 未來的技術:能自行學習的機器

人工智能有多種形式,而基於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所發展的人工智能,雖然還在開創階段,但已經給社會的結構帶來可觀的改變,對文化、社會行為及建立和平等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像這種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發展,引發了超越技術和工程領域的問題,事關深刻了解生命的意義、知識的建構及心靈獲得真理的能力。

例如,某些儀器雖有能力產生句法和語意一致的文本,但不能保證它的可靠性。據說它們是在「幻想」,也就是說,會創造出一些乍看之下似乎可信,其實是毫無根據或有不實偏見的陳述。當人工智能用於傳播假新聞,引起人們對媒體的日漸不信任,就會帶來嚴重的問題。隱私、資料所有權及智慧財產權等也是此一技術會引起風險的領域。我們還可以加上這些技術的濫用所帶來的其他負面後果,諸如歧視、干預選舉、對社會的監控增加、濫用網際網路排斥他人,以及與社會越來越脫節的個人主義等問題,日益嚴重。這種種因素都會助長衝突,阻礙和平。

4.在技術官僚範例中對限度的意識

我們的世界太廣大、變化多端且複雜,永遠無法充分了解和完整分類,即使借助最先進的演算法,人類的思想也永遠無法將世界裡豐富的東西一一探討。這樣的演算法無法保證對未來的預測,只能提供統計上的近似值。不是所有事都能預測,也不是一切都能計算;「現實終究大於思想」。9 不論我們的計算能力有多驚人,總是會有一些無法計量的空間,讓我們對任何量化的嘗試力有未逮。

此外,人工智能所分析的龐大數據,本身不能保證客觀公正。用演算法推斷資訊時,總是存在著失真的風險,複製了原來環境中的不公正與偏見。演算法越快速、越複雜,就越難了解為何會產生某一特定的結果。

「智能」機器會以越來越高的效率,來執行指派給它們的任務,但它們操作的目的和意義仍然會由人類自己擁有的宇宙價值觀來決定或操控。它的風險就是,在某些決定背後的標準,會變得不清晰,對那些決定的責任被隱匿,製造商則能規避他們為社區利益而行動的義務。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技術官僚制度所青睞的,它將經濟與技術連在一起,並特別重視效率,而忽視與直接利益無關的任何事物。10

這應該促使我們省思在當前技術官僚和效率導向的心態上往往被忽略的一些事,這對個人及社會發展極為重要,那就是「對限度的意識」。按定義來說,人必有一死。但人意圖藉著科技來克服每一種限度,不能抑制地渴望控制一切,我們就可能失去對自己的掌控;為了追求絕對的自由,我們可能陷入「技術獨裁」的漩渦。承認並接納我們身為受造物,即承認我們是有限度的,這是我們得到,或更好說是欣然接受「成就」這份恩賜所不可或缺的條件。在技術官僚的範例脈絡中,被普羅米修斯般的心態激發,也就是在自以為是的意識型態下,不平等的現象可能會急遽成長,知識和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使民主社會及和平共存受到嚴重的危害。11

5. 倫理上的急迫問題

未來,申請抵押貸款者的信用、申請工作者的適用性、罪犯再犯的可能性,或是接受政治庇護或社會福利等,都可由人工智能系統來決定。這些系統的引進,由於缺乏不同層級的調停,特別容易造成各種形式的偏見及歧視:系統性錯誤很容易倍增,不但在個別案例中會產生不公正,而且由於骨牌效應,也會產生真正的社會不平等。

有時人工智能的各種形式會受制於事先確定的、與激勵和勸阻相關的選項,或透過以資訊設計來操作的系統來規範人的選擇,這些似乎都能影響個人的決定。這些形式的掌控或社會規範,需要非常謹慎地去關注及加以監督,同時也意味著製造商、部署者和政府當局都需要負起明確的法律責任。

對於自動化過程的依賴,例如廣泛使用監視器,或採用社會信用體系,將個別人士分類,同樣會對社會結構產生深遠的惡果,因為它在人民之間造成了階級之分。這種人工分類的過程,也會導致權力衝突,因為它不僅關係到虛擬用戶,也關係到真實的人民。基於對人類尊嚴的基本尊重要求,我們拒絕將人的獨特性視為等同於一組數據。演算法必不可用來決定我們如何了解人權,從而把人類的固有價值如同情、仁慈和寬恕置之一旁,而且也無法避免一個人也有可能用它改變並擺脫他的過去。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不能不考慮到新科技對工作場所的影響。過去專屬於人力勞動領域的那些工作,如今迅速被人工智能在工業上的應用所取代。在這方面也存在著少數人獲得極大利益,而多數人卻付出貧困代價的風險。尊重勞工的尊嚴,以及就業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經濟福祉的重要性,應該是國際社會最應優先關注的,因為這些科技形式已更深入地滲透我們的工作場所中。

6. 我們要化刀劍為犁頭嗎?

在這些日子,當我們環顧這世界,會看到一個無法逃避的嚴重道德問題,與軍火產業有關。利用遙控系統指揮軍事行動的能力,會使人疏於留意系統所造成的破壞,以及對使用武器負責的心理負擔,以致對戰爭的巨大悲劇更加冷漠無感。對於正在興起的所謂致命自動武器系統,包括武器人工智能化的研究,會引起對道德倫理的嚴重挑戰。自動武器系統絕不可能負起倫理道德責任,唯有人類有能力作道德判斷及合乎倫理的決定,這是一組複雜的演算法遠不能及的,畢竟那能力不能簡化為將機器程式化,不論那機器多有智慧,終究是一部機器。因此,人類極需對武器系統進行充分、持續且有意義的監督。

我們也不能忽視尖端武器最後落在不當人士手中的可能性,例如促成恐怖分子的攻撃或顛覆政府的合法體制。總之,這世界不需要有助於商業及武器交易的「新」技術,這只會導致不公義的發展或瘋狂的戰爭。若這樣做,不只是人的智慧,甚至人類心靈本身也有可能變得更「人工化」。最先進的科技,不應用來助長以暴力解決衝突,而應該為和平鋪路。

從更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將人工智能用於促進整體人類的發展,就可以在農業、教育和文化上帶來重要的新發明,改善整個國家和人民的生活水準,並增進人類的手足情誼及社會的友愛。最後,我們如何以最小弟兄姊妹、易受傷害者以及最需要幫助者為念,來使用人工智能,才是衡量人性的真正標準。

一個真正人性化的觀點,以及對我們世界有更美好未來的渴望,無疑表示我們需要進行跨領域的交談,以實現演算法合乎倫理──即演算倫理──的發展,其價值觀會塑造出新科技的走向。1212在研究工作的起始,即應考慮到倫理問題,並且持續到實驗、設計、生產、分發及營銷的各個階段。這就是設計倫理學的做法,也是教育機構和決策者必須扮演的重要角色。

7. 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個尊重人類尊嚴並為其服務的技術發展,對我們的教育機構和文化世界有明顯的影響。數位科技大幅增加了傳播的機會,使我們能以新的方式彼此相遇。然而,我們仍必須不斷地省思,這科技會引導我們進入何種關係。我們的年輕人成長於科技普及的文化環境,這也不可避免地對我們教學、教育和培訓的方法帶來了挑戰。

使用各種形式的人工智能來從事教育,其首要目標應該是促進批判性思考。各個年齡的使用者,特別是青年,對於在網上收集的數據,或由人工智能系統生成的內容,必須培養一種辨明的能力。學校、大學和科學社團都面臨挑戰,要幫助學生和專業人士理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上的社會層面及倫理道德。

訓練人們使用新的傳播工具,不但要考慮錯誤訊息和「假新聞」,也要考慮到下面令人困擾的情形復發,那就是「隱藏在新技術背後且不斷蔓延的由來已久的恐懼……。」13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發現自己要再次面對「建立圍牆文化的誘惑,豎立圍牆,以阻止我們與其他文化和與其他人民交流」14 的惡果,以及對和平友好共存發展的影響。

8. 發展國際公約所面對的挑戰

從人工智能的全球化規模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主權國家有責任由內部規範它的使用外,國際組織在達成多邊協定及其應用和執行方面,也有決定性的角色要扮演。15 關於這方面,我力促各國的全球社群能共同合作,以制定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來規範各種形式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和使用。當然,規範的目的不應該只是防止有害的使用,也要鼓勵做最好的用途,要能激發新穎且有創意的做法,並鼓勵個人或團體的創新。1616

總而言之,在尋求能對數位科技的開發者提供道德指導的規範模型過程中,必須要能指出人類的價值觀,才能駕馭社團制訂、採用並執行所需要的規範架構。為產生各種形式的人工智能的工作而制訂的道德指南,不能不思考人類存在意義、保障基本人權和追求正義與和平等更深刻的議題。倫理和法律上的分辨,可成為一個可貴的機會,來共同省思科技在個人和公共生活中應扮演的角色,以及要如何應用才能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公正更人道的世界。因此,在談論人工智能的規範時,所有利害關係人的聲音都應納入考慮,包括那些在全球決策過程中經常被忽視的貧困者、無權無勢者及其他人士。

* * * * * * *

我希望上述的反思,能鼓勵大家努力,確使人工智能形式的進展最終將成為服務於人類友誼與和平的大業。那並非少數人的責任,而是整個人類大家庭的責任。因為在人類關係中,「和平」是承認並接納他人不可剝奪尊嚴的果實,也是在追求個人及民族的整體發展中,合作和承諾的果實。

值此新年伊始,我祈願各式各樣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不致加劇普遍存在於當今世界的不平等和不公義情況,而是能幫助這世界終止戰爭和衝突,並減輕人類大家庭所遭受的多種苦難。願基督信徒、不同宗教的追隨者,以及所有善心人士,在和諧中共同努力,迎接數位革命帶來的各種機會,並面對所帶來的挑戰,讓我們的後代能有一個更精誠團結、更富於正義與和平的世界。

教宗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

2023128

(臺灣明愛會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33

2 同上,57

3 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 ,104,(2015524日)。

4 參閱:同上,114

5 在密涅瓦對話(Minerva Dialogues)活動中向與會者致詞(2023327日)。

6 參閱:同上。

7 參閱:〈致達佛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主席的訊息〉 (2018112)

8 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194,(2015524日);〈向「電子時代的公共利益研討會」與會者致詞〉,(2019927日)

9 《福音的喜樂》勸諭,233,(20131124日)。

10 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 ,54,(2015524日)。

11 參閱:與宗座生命科學院大會與會者的會議,(2020228日)。

12 參閱:同上。

13 《眾位弟兄》通諭 ,27,(2020103日)。

14 同上。

15 參閱:同上,170~175

16 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177,(2015524日)。

來源: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教宗公開接見:絕不可與魔鬼對話,卻要守護心靈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2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開始了新一輪的要理講授,主題是「惡習與德行」。教宗指出,這方面省思的出發點會是《創世紀》,書中記述了「惡與誘惑的動態」,即惡的象徵、蛇與我們原祖父母的相遇。

絕不可做善惡的主人

巧舌如簧的蛇讓亞當和厄娃上了當。蛇開口便說天主禁止他們吃樂園中任何樹上的果子,其實禁令僅限於那棵「知善惡」的樹(參閱:創三1-6)。

教宗闡明:「這禁令並非阻止人運用理智,有時它被如此錯誤詮釋。但這是智慧的尺度,像是說:你認識限度,不覺得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因為傲慢是一切罪惡的開端。因此,天主讓原祖父母做受造界的治理者和守護人,卻不要他們自以為全能、做善惡的主人。這是個誘惑、也是現在的一大糟糕誘惑。這為人心是最危險的陷阱。」

罪惡剛開始不吵也不鬧

蛇暗示人要對天主的美善存疑,而亞當和厄娃擋不住誘惑。教宗表示,「藉由這些敘述,聖經向我們解釋,罪惡剛開始在人身上不吵也不鬧。行為後來才表現出來,惡卻很早就開始了。牠起初與人交談,哄騙人去想像,誘導思想,讓人最終在牠的阿諛奉承下陷入羅網。對亞伯爾的謀殺並不始於砸石頭的那一刻,而是源自加音不幸地心懷怨恨,放任這怨恨在自己內變成一隻怪獸」。

不可與魔鬼對話

教宗告誡並再三強調:「與魔鬼不可對話。」與祂,「絕不該進行討論」,卻要效法耶穌在曠野中做的:把魔鬼趕走。面對魔鬼的挑釁,耶穌只用經上的話來回應。

教宗說:「你們要當心:魔鬼是個誘惑者。絕不可與牠對話,因為牠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來得狡猾,牠會讓我們付出代價的。誘惑來臨時,絕不可對話。要關上門,關上窗,關上心扉。這樣,我們才能保護自己免於這誘惑。」

守護心靈即為守護珍寶

「需要守護自己的心靈。」這是教宗給信眾的叮囑,也是許多聖人的教導。

「守護心靈。我們必須懇求這份學會守護心靈的聖寵。如何守護心靈是個智慧。求上主在這件事上助佑我們。而且誰若守護自己的心靈,就是守護珍寶。弟兄姊妹,讓我們學習守護心靈。」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2023年聖誕文告:戰爭是無目的地的瘋狂旅途,應對此說不

圖片:Vatican Media

戰爭是「沒有目的地的旅途」,應當對此說「不」;戰爭是「沒有贏家的挫敗」,應當對此說「不」;戰爭是「沒有藉口的瘋狂」,應當對此說不。我們也應該對武器的製造和散布說「不」,因為它牽動每一場戰爭,只有少數人受益,不顧多數不要炸彈、只渴求「糧食」的人。教宗方濟各12月25日聖誕節正午依循慣例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中央陽台向羅馬城和全世界頒賜降福,並在今年的文告中強調了這些重點。當天約有7萬名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友領受了教宗的降福。

懇求和平

聖誕節正午,聖伯多祿廣場先後演奏起梵蒂岡城國國歌和意大利共和國國歌。在這隆重的慶典中,教宗舉目向天,為羅馬城和全世界懇求和平之恩。

教宗指出,我們正陷入「零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敘利亞飽受磨難、也門陷入苦難、烏克蘭遭到破壞、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彼此爭鬥、非洲撒哈拉地區和非洲之角局勢緊張、朝鮮半島依然分裂,許多人「不得不離鄉背井,冒著生命危險踏上旅途,以求更好的未來」,卻一路「筋疲力盡,落入肆無忌憚的人口販子之手」。

願在聖地的軍事行動停止

教宗祈求和平之恩,尤其為耶穌基督的故鄉,那片聖地如今沾滿了許多人的鮮血。羅馬主教為聖地呼籲停火,並要求將人道救援物資送進去。

「我請求停止軍事行動。」教宗說:「不可繼續助長暴力和仇恨,卻要通過各方誠懇且持續的對話,為巴勒斯坦問題啟動解決方案。」

改變歷史的喜訊

此刻,「全世界基督徒的目光和心靈都轉向白冷」。儘管那裡近來「滿是痛苦和沉默」,卻依然響起世世代代的人所期盼的宣報:「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世主,祂是主默西亞。」(路二11)

「得知上主為我們誕生了,這令我們充滿信心和希望。」這個喜訊「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激發「喜樂」。這喜樂不是「世間一時的歡愉」,而是由天而來,是「莫大的喜樂」,因為它為我們每個人、每一個受苦且有限度的人帶來了「前所未聞的希望」。這份喜樂「慰藉人心」、「更新希望、賜予平安」。因著主基督,「平安是無限的」(參閱:依九5-6)。

當今世界無辜者的悲慘處境

教宗引用聖經,強調耶穌是和平君王。祂不同於「現世的君主」那樣「撒播仇恨的種子,行事違逆上主」。我們看到,救主降生後,白冷發生了無辜嬰孩被殺的慘案。今天我們也目睹「世界上許多無辜者的悲慘處境」。這些慘境「在母胎中、在尋求希望的絕望旅途中,在許多孩子的童年被戰爭摧毀的生活中。他們是今天的小耶穌。」

「因此,對和平君王說『是』,意味著對戰爭說『不』。這需要勇氣:對戰爭說『不』,對每一場戰爭、戰爭的邏輯說『不』。它是沒有目的地的旅途、沒有贏家的挫敗、沒有藉口的瘋狂。這就是戰爭。」

人民要的不是武器,而是糧食

然而,對戰爭說「不」,需要對武器說「不」:「因為如果心思浮動且心靈受傷的人手中握有死亡的工具,他早晚會使用它。如果增加武器的製造、販售和貿易,如何能談論和平呢?」

「人民不要武器,卻要糧食。他們辛苦前行,渴求和平,不了解那麼多的公共錢財被用於軍備。儘管如此,我們需要知道這點!我們對此該談論、該寫出,好讓大家知道那些牽動戰爭的利益和利潤。」

願受困於加沙地帶的人質早日重獲自由

教宗今年的聖誕祝福與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交織在一起。這位先知說,有一天「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參閱:依二4)。教宗勉勵眾人努力促使這一天早日到來。

與此同時,教宗也提及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發生的事件,向在加沙和整個聖地的人民,尤其向基督徒團體表達關懷。教宗懷著悲痛的心,說:「我再次發出沉重的呼籲,願那些仍被挾持的人質獲得釋放。」

「弟兄姊妹們,讓我們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祈求和平。」

消除貧困、關懷移民

接著,教宗將目光轉向降生成嬰孩的天主子,求祂「啟發美洲的政治當局和所有善心人士,使他們能找到恰當的解決方案來克服社會和政治分歧,與各種形式的貧困抗爭,減少不平等,應對痛苦的移民現象」。

「馬槽中的耶穌聖嬰要求我們為那些沒有聲音的人發聲」,其中包括「無辜者、因缺水和糧食而死亡的人、找不到工作或失業的人」。

展望禧年

教宗方濟各最後提到一年後將開啟的禧年,那將是一段「恩寵與希望的時期」。教宗祝願當前的「準備時期能成為心靈皈依的良機,向戰爭說『不』,向和平說『是』,喜樂地回應上主對我們發出的邀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023年聖誕子夜彌撒講道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2月24日晚上,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聖誕子夜彌撒,大約250人參加共祭,其中包括樞機和主教。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指出,“當皇帝在統計天下的居民時,天主卻悄無聲息地降臨人間”。天主選擇了謙卑之路,“沒有一個權貴注意到祂,只有一些被社會邊緣化的牧羊人”。教宗勉勵眾基督徒前去朝拜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相信祂愛的力量。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聖誕子夜彌撒講道全文:

“天下的人都要登記”(路二1)。這就是耶穌誕生的背景,也是福音敘述的背景。福音本可以簡略提及,卻選擇詳細敘述。這其中展現了一個強烈的對比:當皇帝在統計天下的居民時,天主卻悄無聲息地降臨人間;當統治者試圖在歷史上留名時,歷史的君王卻選擇了謙卑之路。沒有一個權貴注意到祂,只有一些被社會邊緣化的牧羊人。

然而,人口普查還有更深的含義。在《聖經》中並沒有留下美好的記憶。達味王,屈從於人數眾多的誘惑和只依靠自己的有害的自負,正是在對百姓進行人口普查時犯下了嚴重的罪行。他想知道自己的軍力,大約九個月後,他得到了能夠使用劍的人數(參:撒下廿四1-9)。上主對此感到憤怒,百姓因此遭殃。然而,在這個夜晚,“達味之子”耶穌,在瑪利亞的腹中度過九個月後,在達味之城白冷誕生,而且祂沒有懲罰這次人口普查,而是謙卑地讓自己也被計算在內。祂是許多人當中的一個。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前來懲罰的憤怒的天主,而是一個降生成人的慈悲天主,祂柔弱地進入世界,伴隨著這樣的宣告:“世人得享平安”(路二14)。今晚我們的心來到了白冷,在那裡,和平的君王仍被戰爭的失敗邏輯所拒絕,武器的轟鳴聲也仍在今天阻止祂在世上找到棲身之所(參:路二7)。

總之,“天下的人都要登記”,展現了貫穿人類歷史過於人性化的情節:一個追求權勢與力量、名聲與榮耀的世界,一切都以成功和結果、數字和數量為度量標準。這就是對業績的痴迷。但與此同時,在人口普查中,耶穌的道路也顯得格外突出,祂通過降生成人來尋找我們。祂不是追求業績的天主,而是降生成人的天主。祂不是以武力從高處,而是藉著愛從底層推翻不公;不是以無限度的力量猛烈闖入,而是進入我們的局限;不回避我們的脆弱,卻承擔起這脆弱。

弟兄姐妹們,今夜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我們所信仰的是怎樣的天主?是降生成人的天主,還是追求業績的天主?是的,因為我們會帶著異教徒對天主的看法來慶祝聖誕節,好像天主是一位在天上的強大主宰;一個與權力、塵世成就和消費主義偶像崇拜相結合的神明。我們總是回到一個錯誤的天主形象:一位冷漠且易怒的神,善待好人,怒視惡人;一個按照我們的想像塑造的神,僅用來解決我們的問題和消除我們的痛苦。然而,祂並不使用魔杖,不是那種提供“一切立即實現”的商業化天主;祂不是通過按下按鈕來拯救我們,而是通過親近我們來從內部改變現實。然而,我們內心深處的世俗觀念還是根深蒂固,認為天主是一個遙遠、控制欲極強的天主,刻板而強大,幫助自己的人戰勝其他的人!這個圖像經常在我們的頭腦中扎根。但事實並非如此:祂為所有人而生,且生於天下的人都要登記的時候。

因此,讓我們仰望“永生的真天主”(得前一9):祂超越人類的一切計算,卻又讓自己由我們來計算;祂改變歷史且居住在歷史中;祂尊重我們,甚至允許我們拒絕祂;祂消除罪愆,同時承擔了這些罪;祂不消除痛苦,而將它轉化,不去除我們生活中的問題,卻給我們的生命帶來遠大於問題的希望。祂如此渴望擁抱我們的生命,以至於無限為了我們而變得有限;偉大卻變得弱小;公義卻居住在我們的不義中。弟兄姐妹們,這就是耶穌聖誕的奇妙:不是一種甜蜜情感和塵世慰藉的混合,而是天主降生成人拯救世界的前所未有的溫柔。讓我們凝視聖嬰,凝視祂的馬槽,凝視聖誕場景,也就是天使們所稱的“記號”(路二12):這正是揭示天主面容的標記,祂充滿憐憫和慈悲,永遠且只在愛中施展大能。親近、關懷、溫柔及憐憫,這就是天主行事的方式:關懷、憐憫、溫柔。

姐妹們,弟兄們,讓我們驚嘆,因為“聖言成了血肉”(參:若一14)。“血肉”這個詞提醒我們的脆弱,福音用它來告訴我們,天主進入我們人性限度的最深處。我們要問,祂為何如此不遺餘力?因為祂關心我們的一切,因為祂愛我們到了認為我們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珍貴的地步。弟兄姐妹們,對於在人口普查中改變歷史的天主而言,你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個面容;你的名字寫在祂的心裡。但你,當你審視自己的內心,看到自己無力達到的成就,面對這個評判而不寬容的世界,你也許會覺得這個聖誕節過得不好,認為事情不會順利,因自己的脆弱、失敗和問題,以及自己的罪過而有了一種不夠格和不滿足的感覺。但今天,請把主動權交給耶穌,祂對你說:“為了你,我成了血肉,為了你,我變得和你一樣。”你為什麼還留在自己悲傷的牢籠裡?像牧羊人那樣,他們放下自己的羊群,你也要放下憂鬱的圍欄,去擁抱天主聖嬰的溫柔。你要這樣做,摘下面具和盔甲,在祂面前傾吐你的煩惱,祂必扶持你(參:詠五五23):祂成了血肉,不看你成功的表現,卻期待你敞開信靠祂的心。在祂內,你會重新發現自己的身份:天主所愛的兒子,天主所愛的女兒。現在你可以相信祂,因為上主在今夜降臨,為照亮你的生命,祂的眼睛為你閃爍愛的光芒。我們對此會感到費力,即相信祂的眼睛為我們閃爍愛的光芒。

是的,基督不看數字,而看面容。可是,在這個忙忙碌碌、冷漠無情的世界,有誰會去關注祂呢?誰會注意祂呢?在白冷城,許多人沈醉於人口普查,來來往往,擠滿旅店和客棧,談論著這事或那事,只有少數人走近了耶穌:他們是聖母瑪利亞和若瑟、牧羊人,以及東方賢士。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他們專注地凝視著耶穌,心向耶穌。他們並不說話,只是朝拜。弟兄姐妹們,這個夜晚是朝拜的時辰:要前去朝拜。

朝拜是迎接降生成人奧蹟的方式。因為在靜默中,耶穌,天父的聖言,成為血肉進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也像在白冷那樣,也就是在“麵包之家”:站在祂,生命之糧面前。讓我們重新發現朝拜的意義,因為朝拜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讓天主居住在我們的時間中。這是讓降生成人的種子在我們內心開花結果,即與上主的工程合作,像酵母一樣改變世界。朝拜是懇求、修復、由天主來矯正歷史。一位偉大的史詩作家在給他兒子的信中寫道:“我為你獻上世上最值得熱愛的東西:至聖聖體。在那裡,你會找到魅力、榮耀、榮譽、忠誠,以及你在人間所有愛的真道”(J.R.R.·托爾金,1941年3月第43封信)。

弟兄姐妹們,今夜愛改變了歷史。主啊,讓我們相信祢愛的力量,它與世間的權力截然不同。上主,求祢讓我們像聖母瑪利亞、若瑟、牧羊人和東方賢士那樣,圍繞在祢身邊,朝拜祢。求祢讓我們更加肖似祢,能向世人見證祢面容的美善。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主持2023年聖誕子夜彌撒現場直播【中文解說】

《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網》將實況廣播教宗方濟各於12月24日羅馬時間晚上7時30分(東岸下午1時30分、西岸上午10時30分、中港台澳 (25日)凌晨2時30分)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的聖誕子夜大禮彌撒,有中文解說。

 

教宗為中國地震罹難者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2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表達了對中國大地震災民的關切之情。教宗說:「我的思緒轉向中國甘肅省和青海省本週一破壞性地震的罹難者和傷者。」

教宗繼續說:「我親切關懷並為受苦的人民祈禱。我對救援工作表示鼓勵,並為所有的人呼求全能天主的祝福,求祂在傷痛中施以安慰和寬慰。」

這次黎克特制6.2級的大地震發生在午夜,造成至少131人死亡、700人受傷,道路損毀,以及甘肅和青海的電力和通訊中斷。救援人員正在碎石瓦礫中尋找倖存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瘋狂送禮佔據驚喜的空間,樸質帶來真喜樂

圖片:Vatican Media

隨著聖誕節的臨近,教宗方濟各於12月20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省思了聖誕馬槽的價值。格萊齊奧(Greccio)的真人馬槽首創於800年前,教宗邀請眾人把握在聖誕場景前的時機靜默並祈禱,真正地照顧心靈,特別要感受到驚喜之情。

面對耶穌的降生,應懷有驚喜之情

薛拉諾(Tommaso da Celano)在聖方濟各(Francesco d’Assisi)的傳記中記載,這位聖人製作的馬槽是「新的白冷」,閃耀著福音的簡樸之光,因此基督徒應當在耶穌聖誕的「藝術」展品前善度聖誕期。教宗表示,「聖方濟各不願意製作一個精美的藝術品,而是通過聖誕馬槽激起對上主無比謙遜的驚喜之情。上主為了愛我們而忍受磨難,降生在白冷的簡陋洞穴裡」。

「假如我們基督徒把聖誕馬槽看作美麗之物、歷史之物,甚至是宗教信仰之物,然後祈禱,這樣是不夠的。面對道成肉身的奧蹟、面對耶穌的降生,需要這份虔敬的驚喜之情。如果我在奧蹟前沒有湧現這份驚喜之情,那麼我的信仰就是膚淺的,是『知識層面的信仰』。你們不可忘記這點。」

樸質的喜樂

接著,教宗談及一大誘惑,也就是:把物品放在人前面。耶穌所做的恰好相反,祂「把人放在物品之前」。教宗表示,「創建聖誕馬槽,是為了引領我們回到重要本質:回到那來居住在我們中間的天主身邊」。

教宗強調,源自簡樸的喜樂是真喜樂,一點也不膚淺,而且它與「娛樂」不同。

「娛樂要是走在正途上,就不是一件壞事,不是嗎?娛樂不是壞事,這是人性使然。但是喜樂更為深層、更加人性。有時會出現缺乏喜樂的娛樂;製造噪音、但不是喜樂的娛樂。這有點像是小丑,他自己笑,也使人發笑,內心卻淒涼哀傷。喜樂為聖誕節來說是良好娛樂的根基。」

消費主義侵蝕聖誕節的真諦

此外,教宗也提到聖誕節的消費主義,稱它「腐蝕意義」。聖誕馬槽恰好有如一所「樸質的學校」。這個深刻的價值今天恐怕會消失。

教宗闡述了「聖誕節的消費主義」:「的確,人們想要送禮物,這是個可行的辦法。但是瘋狂購物會轉移人的注意力,缺少耶穌聖誕的那份簡樸。讓我們注視聖誕馬槽,那在馬槽前的驚喜之情。」教宗期勉眾人心懷驚喜之情,而非只是為了籌辦慶祝活動。慶祝固然好,但要留意自己懷著怎樣的精神。

天主的溫柔不讓人孤獨,卻安慰人心

教宗表明,「當我們親手觸碰到耶穌的親近、天主的溫柔時,喜樂便從心中滿溢出來。天主不讓我們孤獨無助,卻安慰人心」,因為天主的態度正是親近、溫柔和憐憫。

最後,教宗總結道:「聖誕馬槽宛如活的福音、家庭的福音。它有如聖經裡的一口井,是個相遇之地,在那裡把生活的期待和擔憂帶到耶穌跟前,一如白冷的牧人和格雷齊奧的百姓所做的那樣。」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