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別忘了自己是受過洗的人

若望福音

耶穌向尼苛德摩說: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由肉的生的屬於肉,由神生的屬於神。」

2018年4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繼續以聖事為主題的要理講授,指出聖洗聖事是一段行程的開始,它激發了一種持續整個生命的靈修動態。教宗再次勉勵信眾記住自己領洗的日子,因為這是我們的第二個生日。教宗也勉勵眾人妥善教導孩子劃十字聖號。

教宗首先談及聖洗聖事中的《歡迎禮》:「主禮呼喚受洗者的名字,是為了指出其個人身份。通過這個名字,受洗者走出無名的狀態。實際上,聖洗聖事點燃了活出基督徒身份的聖召,這個聖召將持續整個生命。這意味著一種個人的回應,而不是一種輕易的複製粘貼。」

教宗解釋說:「基督徒的生命實際上由一系列召喚和回應交織而成:天主經年累月不斷地呼喚著我們的名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召叫我們與祂的聖子耶穌相契合。因此,名字至關重要!」

教宗繼續說:「信德是買不到的,卻是可以藉著祈求而領受的恩典。因此,我們要為能領受這恩典而祈禱。慕道者接受的培育和父母對子女的準備可以激發和重新激活信德。實際上,成年慕道者需要親口表明意願領受這恩典,兒童則由父母或代父母作為代表。在額頭上劃十字聖號正是這一意願的具體表達。十字聖號象徵性地表明我們是誰,它如同一個復活的記號,使基督徒面對生活的方式成為明顯可見的。」

因此,教宗邀請眾人:「在我們醒來時、吃飯前、遇到危險時,為了抵抗邪惡時,臨睡覺前劃十字聖號,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向自己和他人表明我們屬於誰,我們想成為誰。」

最後,教宗勉勵信眾教導孩子妥善劃十字聖號:「教導孩子妥善劃十字聖號至關重要。一如我們在進堂時所做的,我們在家裡也可以這樣做,在合適的器皿中保存一些聖水,有些家庭會這樣做。每當我們回家或出門時,蘸一點聖水劃十字聖號,提醒自己是領過洗的人。我再強調一遍,你們不要忘記教導孩子劃十字聖號,明白了嗎?謝謝!」

此外,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年度春季會議。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時向與會者表示問候,呼籲他們創造一種尊重人性尊嚴的發展。教宗說:「我鼓勵透過普惠金融體系,努力提升窮人的生活狀況,促進一種整體和尊重人性尊嚴的真正發展。」

參加春季會議的人士包括各國中央銀行行長、財政和發展部部長、私營企業高管和學者。他們將討論有關全球的問題,包括全球經濟前景、消除貧窮、經濟發展和援助效率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聖洗聖事使我們沉浸在基督內

瑪竇福音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

2018年4月11日上午,約有2萬2千名信友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參加了教宗方濟各主持的週三公開接見。教宗開啟了以教會聖事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當天講解了聖洗聖事。教宗說,聖洗聖事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礎,每個人都應記住自己領洗的日子。

「我們是基督徒,因此我們要讓耶穌基督住在我們內。聖洗聖事是第一件聖事,因為它是上主基督入住我們內的門戶,它使我們浸入上主的死亡和復活,在聖洗之泉淹沒舊人,從而誕生耶穌再造的新人。因此,聖洗聖事是再一次誕生,是藉著聖神的再生,是每位基督徒生活的中心事件。」

教宗勉勵信眾說:「我確信,我們大家都記得我們的出生日期。但我問自己,我也問你們:你們每個人都記得自己領洗的日期嗎?有人說記得,這很好。但回答的聲音有些微弱,也許因為很多人不記得。如果我們慶祝出生的那一天,我們怎能不慶祝,至少不忘記我們重生的日子呢?我給你們一份家庭作業。那些不記得自己領洗日期的人,問一問自己的母親、阿姨、叔叔、甥侄們,向他們詢問自己是什麼時候領洗的,之後就再也不要忘記。當那一天來到時,我要感謝上主,因為那正是耶穌進入我內、聖神進入我內的日子。那是另一個生日:重生的生日。拜託你們不要忘記這樣做。」

教宗繼續說:「聖洗聖事將我們浸入基督內,使我們成為祂的身體—教會的肢體,並參與祂在世界上的使命。聖洗聖事使基督生活在我們內,也使我們生活在與祂的契合中,好使每個人在教會內按照自己的狀況為改變世界而提供合作。」

「成年人在經歷慕道的信仰旅程後領洗,兒童則因著父母的信德而領洗。有人會問,為什麼給一個不明事理的孩子施洗呢?我們希望他長大明理後,由他自己提出領洗的請求。」

教宗解說道:「這意味著你對聖神沒有信心,因為當我們給一個孩子施洗時,聖神將進入這孩子內,聖神將使他成長,讓他從小就發展基督徒的美德,然後結出碩果。我們要儘量給每個孩子、給所有孩子這個機會,讓聖神在他們內指引他們的一生。你們不要忘記給孩子領洗。」

最後,教宗總結道:「聖洗聖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無償的恩典,但它如同種子那樣,需要在以信仰為養分的土地上生長並結出果實。如此一來,聖洗聖事使那些領受它的人基督化,使他成為另一個真正的基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參與彌撒為的是活得更像基督徒

若望福音

正是那一週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

2018年4月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信友不顧陰雨綿綿在場聆聽教宗講話。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談及彌撒的禮成儀式,以此結束於去年11月8日開始論述的感恩聖事系列主題。

在進入主題之前,教宗提到本週舉行的基督復活八日慶典,再次祝賀大家「復活節快樂!」並特別向本篤十六世祝賀佳節。教宗說:「我也願意我們同聲祝賀復活節快樂,因為這是羅馬主教向敬愛的本篤教宗表達賀意,他透過電視與我們同在。我們眾人恭賀本篤教宗復活節快樂!」

談到當天要理講授的主題,教宗首先強調:「感恩慶典的意義在於學會成為活出感恩聖事的男女。成為活出感恩聖事的人意味著讓上主在我們的行動中施展作為,即讓祂的心思意念,祂的選擇成為我們仿效的依據。做耶穌所做的事,這就是基督徒的聖德。聖保祿宗徒精確地談到與耶穌同化的思想闡明:『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所以,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我現今在肉身內生活,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內;祂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迦2:19-20)。」

教宗指出:「這就是基督徒的見證。保祿的經驗也啟發我們:只有死於我們的自私,即消滅相反福音和耶穌聖愛的事物,才能在我們內為聖神的大能創造更大的空間。透過感恩聖事,主耶穌進入我們內。因此,基督徒去聖堂參與彌撒不是為完成一週的任務,然後將之拋在腦後,不是的。基督徒去聖堂參與彌撒是為了參與主的苦難與復活,然後生活得更像基督徒,努力為基督信仰作出見證。因此,參與彌撒的目的乃是把天主的降福帶到日常活動、我們的家庭、工作環境,以及塵世的事物中。然而,若我們在走出聖堂時還在閒談,議論別人的長短,彌撒就沒有進入我的心靈。因為當我每一次在彌撒結束後走出聖堂時,我必須比我進來時要更好,更生氣勃勃,更有力量,更願意見證基督信仰。」

「彌撒開始和結束時象徵天主聖三的十字聖號和基督真實地臨在於聖體聖血中並未因彌撒的結束而消逝。彌撒之後,聖體保存於聖體櫃內,這是為了把聖體送給病人並供信友們朝拜(《天主教教理》1378-1380號)。因此,彌撒的果實必定要在每日的生活中趨於成熟,因為感恩聖事使我們脫離罪惡。基督徒是領受了基督的聖體聖血後,藉著聖神的力量而心靈變得寬廣的男人和女人。你們要心靈寬廣!別讓心靈這麼狹隘和封閉、窄小和自私,萬萬不可!要心胸寬廣,心胸高尚,具有遠大的視野。」

教宗總結道:「定期參與感恩盛宴能增強我們與基督徒團體的密切聯繫,推動我們關心窮人,培養我們從基督的聖體看到兄弟姐妹的肉身。」

最後,教宗祈願:「藉著望德、信德和善工基督徒的生命常能盛開鮮花。為能如此,正是在感恩聖事,在與耶穌的共融中獲得力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唯有耶穌基督能使我們獲得重生

格林多前書

因為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基督,已被祭殺作了犧牲。所以我們過節,不可用舊酵母,也不可用奸詐和邪惡的酵母,而只可用純潔和真誠的無酵餅。

2018年3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論述了逾越節三日慶典的意義。

教宗表明:「這3天的慶典紀念唯一偉大的奧跡,即主耶穌的死亡與復活。唯有耶穌基督能使我們獲得重生,別無他人。我們因此無需支付任何費用。」

逾越節三日慶典從聖週四主的晚餐開始,直到復活主日晚禱結束。接著便是復活節後的星期一,但這是禮儀後的一天,是家庭的節日,社會的節日。

教宗解釋道:「逾越節三日慶典標明我們的信仰和在世使命的重要階段。所有基督徒都必須善度這3個聖日,將之作為他們個人生活和團體生活的『根源』,就如我們的猶太弟兄度過離開埃及的出谷旅程那樣。」

「逾越節三日慶典並不是在鴿子、復活蛋和節慶中就此結束,因為復活節過後,我們是在宣告基督已復活的光照下開始走上傳教的旅程。這宣告是我們信德和望德的中心及核心。唯有耶穌基督能使我們獲得重生,別無他人。我們因此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因為成義,也就是成為義人是無償的。這就是耶穌聖愛的偉大:祂白白賜予我們生命,為的是讓我們成為聖人,讓我們洗心革面並得到寬恕。這正是逾越節三日慶典的核心。」

教宗提到:「在聖週六晚上將有幾位成年人領受聖洗聖事,從而開始他們的基督信仰生活;已經領過洗的信友也在這個機會上重發他們的聖洗誓願,因此『該追求天上的事』(哥3:1-3)。」

教宗籲請他們:「向高處看,向遠處看,要放寬視野,因為這就是我們的信德,這就是我們的成義,這就是恩寵的狀態。一個基督徒若真的讓基督來洗滌,真的讓基督來脫下我們的舊人、在新生活中行走,就不能再墮落,儘管他仍然是罪人,因為我們都是罪人。耶穌的成義把我們從墮落中解救出來,我們雖然是罪人,但不是墮落的人;我們不能再以心靈死亡的心態來生活,也不能成為導致死亡的因素。」

最後,教宗對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朝聖信友說:「許多國家在復活節當天有讓兒童用水,用生命之水清洗眼睛的習俗。這是一個希望看到耶穌的事,新事物的標記。讓我們在這復活節清洗自己的心靈,清洗心靈的眼睛,好能看到美好事物,行美好的事。這是多麼美妙啊!這正是耶穌的復活,祂為了救贖我們眾人而付出死亡的代價。我建議你們:在復活節早晨把孩子們帶到水龍頭前,讓他們清洗自己的雙眼。這將是能看到復活的耶穌的標記。」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領受聖體聖事使我們結出善行的果實

若望福音

耶穌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

2018年3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上週教宗關於《天主經》的反省後,當天教宗進入了彌撒的核心主題:聖體聖事。聖體的奇跡在於使我們成為我們所領受的。教宗說:「我們領受聖體意味著我們接受那將我們轉化為祂、使我們更強壯的耶穌。」

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人們經過這幾日的陰雨後,重獲太陽的溫暖。教宗從這初春的第一天談起,將樹木的開花和基督徒的生活做了類比。

教宗說:「基督徒的生活如同植物,為能開花結果需要有根,這根就是耶穌。教宗告誡道,永遠不要切斷與耶穌的根源關係。植物為了開花,也需要被澆灌。如果你們不以祈禱和聖事澆灌你們的生活,你們會綻放基督徒的花朵嗎?不,不會的!因為祈禱和聖事滋養根基,我們的生活才能開花結果。我祝你們在今年的春天鮮花盛開,就像復活節那樣遍地開花,結出行善、修德和善待他人的果實。」

教宗也進而表示:「正是聖體聖事讓我們更加強壯,從而結出果實,結出善的果實,以基督徒的身份生活。」

教宗然後進入要理講授的核心表示:「雖然是我們排隊去領聖體,但事實上是基督來尋找我們,使我們相似祂。在這方面,聖奧斯定曾講述道,他在修和聖事中聽到基督說:『你會被我轉化,而不是我被你吸收而同於你。』因此,聖體聖事不僅把人從自私自利中解救出來,更使人與眾人結合在一起,與基督成為一體。」

教宗進而強調了某些領受聖體的重要元素。他說:「在領聖體之後,靜默、靜默的祈禱,有助於將這恩典珍藏於心。我們稍微延長一些沉默的時刻,在心裡與耶穌交談,將對我們有幫助;若能頌唱一篇聖詠或讚歌,將有助於我們與主同在。」

教宗說:「教會強烈渴望信徒也藉著在同一台彌撒中祝聖的餅,領受上主的聖體,若能兼領聖體聖血,感恩祭宴的標記將以更清晰的方式表達出來,即使天主教教義教導說,只以餅形或酒形來領受,都領受了整個的基督。」

教宗還指出:「按照慣例信友們通常以遊行的方式靠近聖體,然後站著或跪著用口恭領聖體;或在獲准的地區選擇手領。」教宗也強調了基督寶血為赦免罪過而傾流的救贖價值。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在聖洗聖事中獲得了寬恕,我們每一次領受修和聖事都將獲得寬恕。我們不要忘記耶穌始終寬恕。耶穌不厭其煩地寬恕我們,我們卻厭倦請求寬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解釋感恩經

格林多人前書

主耶穌在衪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的,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晚餐後,又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次喝,應這樣行,為記念我。」

2018年3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向朝聖者解釋了彌撒聖祭的核心—《感恩經》的意義。教宗說,作為基督的身體,教會為每個人祈禱。教宗也談到即將在韓國舉辦的冬季殘奧會,希望這項盛事能帶來和平與喜樂的日子。

教宗繼續他以彌撒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指出:「《感恩經》相當於耶穌在最後晚餐廳有關麵包和酒的『感謝詞』。因此,《感恩經》的意義在於“全體信眾藉著讚美天主的偉大工程和奉獻祭品,與基督結合在一起。」

「《感恩經》包含不同的元素:有《頌謝詞》,這是感謝天主之賞賜的行動;還有《聖聖聖》的歡呼,通常以歌唱的方式表達。最後,我們呼求聖神,使麵包和葡萄酒真實地變為基督的聖體和聖血。耶穌臨在其中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教宗說:「這是耶穌親口說的。我們不要胡思亂想。『但那怎麼可能……』。那就是耶穌的身體。歸根結底還是出於信德,信德幫助我們相信。這是信德之舉,那就是耶穌的身體和血。正如我們在成聖體後所說的,這是『信德的奧跡』。」

教宗方濟各進一步解釋說:「教會願意與基督結合,與祂成為一體一心。這是聖體聖事的恩典和果實:我們以基督的身體為食糧,我們領受聖體,好能成為祂今天在世上活著的身體。這身體就是教會,教會偕同教宗、主教,也在與亡者的共融中,為每個人祈禱。在《感恩經》中,沒有任何人和任何事被忘記,但一切都歸於天主。」

教宗強調:「沒有任何人被遺忘。如果我想追念某個人,如親戚、朋友,有需要的人,或者已經離開這個世界走向另一個世界的人,此刻我就可以在內心默默地說出他們的名字,或寫下來讓神父念出來。『神父,如果我意向中的名字被念出來,需要付多少錢?』一分都不要!明白嗎?不需要花錢!彌撒不能買賣。彌撒是基督的祭獻,是無償的。救贖是免費的。如果你想做一個奉獻,可以做,但這不是付費。明白這一點至關重要。」

最後,教宗說:「《感恩經》教導我們培養三種作為耶穌的門徒絕不可缺少的態度。首先,要學會隨時隨地的感謝,而不僅在特定的場合,當一切都順利時;第二,要把我們的生活變為愛的禮物,隨意取用、不收費的禮物;第三,要在教會内與每個人建立具體的共融。總言之,《感恩經》這一彌撒的核心教導我們,要一點一滴地把我們整個生命變為一台感恩祭,即感恩的行動。」

在問候不同語言的朝聖者時,教宗特別提到即將在韓國平昌開幕的冬季殘奧會。教宗說:「這表明體育可以在發生衝突的國家之間建立橋樑,為各國人民的和平願景作出實際貢獻。進一步而言,殘奧會也表明,透過運動人們可以克服自己的殘疾。殘疾人運動員是每個人的榜樣,他們勇敢、堅持不懈、堅韌、不被自己的限度所打敗。因此,體育似乎是一個偉大的包容學校,也是啟發我們的生活、致力於改造社會的學校。」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提及3月9日週五將舉行的「24小時奉獻給上主」傳統祈禱活動。屆時,教宗將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呼籲道:「我祈願我們的聖堂能長時間開放,以接待那些渴望為神聖逾越節準備自己、領受和好聖事,並如此體嘗天主慈悲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十字架是基督信仰的首座祭台

恭讀馬爾谷福音

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他們一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於是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夥一夥地坐在青草地上。耶穌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舉目向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眾人面前。

2018年2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表示:「每當我們走近祭台,舉行彌撒時,我們就是在紀念基督的十字架,那首次完成祭獻的地方。」這幾天由於羅馬天氣寒冷,公開接見活動因而改在保祿六世大廳舉行,有部分信友則在聖伯多祿大殿透過大型螢光幕參加了活動。

教宗在當天的要理教授中繼續以感恩聖事為主題,講解了在聖祭禮儀中準備祭品的意義。教宗指出:「準備祭品是聖祭禮儀的第一部分,最好由信友們把餅和酒呈遞給主祭,這尤其重要,因為這表明聚集在此舉行感恩聖事的教會的精神奉獻。因此,忠信的子民藉著餅和酒的標記將自己的奉獻交予主祭的手中,主祭再將這祭品送上祭台或主的餐桌上,『這是整個感恩禮儀的中心』。(《羅馬彌撒經書總論》,73號)。由此可知,彌撒的中心是祭台,祭台則代表基督。信友的生活、他們的痛苦、祈禱、工作,都與基督的讚美、痛苦、祈禱、工作,及祂整個的奉獻結合,因而獲得新的價值。(《天主教教理》,1368號)」

教宗解釋道:「藉著餅和酒我們獻上我們生命的祭品,好讓聖神透過基督的祭獻使之轉變,並偕同基督成為堪受天父悅納的唯一的精神祭品。上主賜給我們很多,卻向我們要求的很少。祂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秉持良好意願、懷有開放的心,以及不斷進取的願望。」

最後,教宗期望:「基督的眾門徒要培養彌撒此時教導我們奉獻自己的精神,讓這精神光照我們每天的生活、與他人的關係、我們的行事,以及我們遇到的痛苦,幫助我們建設以福音為依據的世上之城。」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我們要祈求上主,祂必給我們成就

若望福音

你們如果住在我內,而我的話也存在你們內,如此,你們願意什麼,求罷! 必給你們成就。我父受光榮,即在於你們多結果實,如此你們就成為我的門徒。

2018年2月1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感恩聖事為主題,解釋聖道禮儀中的《信經》和信友禱詞。1萬多名信友在時斷時續的陰雨下聆聽了教宗的講話,一個病人團體也在保祿六世大廳透過屏幕參加了這項活動。

教宗首先説明:「透過彌撒講道聆聽天主聖言是天主子民靈性上的權利。 若執事、司鐸或主教沒有熱心恭讀和宣講天主聖言,就虧待了信友的這項權利。因為天主聖言敲開人的心門,改變人的心靈。因此,主祭應認真宣讀天主聖言,並在彌撒講道後保留片刻靜默時間。」

「彌撒講道之後,片刻靜默時間能幫助每個人把所接收的種子在心靈内逐步消化,好決意順從聖神所啟發的一切。彌撒講道之後需要靜默。此時,每個人必須認真反省,思索方才聽到的講道。」

「在這靜默之後,我們便誦念《信經》,藉著教會的信德宣示作出個人的信仰回應。誦讀《信經》就是把感恩聖祭與我們的聖洗聖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參禮的會眾『在感恩禮中慶祝此偉大的信德奧蹟之前,先予以重溫並宣認』(《羅馬彌撒經書總論》,67號)。」

「在公禱或稱信友禱詞中,會眾對那以信德接受了的天主聖言作出回應,為教會和世界的需要同聲祈禱(同上,69-71)。梵二大公會議的神長們願意恢復這祈禱,以便使民眾參加,為聖教會、為國家的長官、為處於各種困難者、為整個人類及全世界的得救而祈禱(《禮儀憲章》,53號)。」

教宗於是邀請眾人牢記耶穌對我們的教導:「你們如果住在我内,而我的話也存在你們内,如此,你們願意什麽,求吧!必給你們成就。」(若15:7)教宗說:「可是,我們不信這話,因為我們是小信德的人。若我們的信德像芥子那麽大,我們就會求得一切。『你們求什麽,必給你們成就』(若15:7)。公禱是誦念《信經》後在彌撒中懇求上主的時刻,為我們的所需和希望祈求上主。上主必給你們成就,祂會以各種方式必給你們成就。耶穌對一個附魔兒童的父親說:『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那個人回答說:『主,我信!請祢補助我的無信吧!(谷9:23-24)』

最後,教宗表示:「我們也能說:『主,我信!請祢補助我的無信吧!』。在祈禱意向中也應有教會團體和世界具體所需的聲音,避免使用既定和缺乏遠見的禱詞。上主關懷自己所有的子女,因此,聖道禮儀結束時的公眾祈禱邀請我們以祂的目光對待別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彌撒講道應準備充分,不可成為演講

恭讀馬爾谷福音

過了一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葛法翁,人聽說他在家裏,就聚來了許多人,以致連門前也不能再容納,他就對他們講道。

2018年2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教宗繼續以感恩聖事為主題,論述福音和講道在聖道禮儀中的意義。教宗強調:「上主的話語從我們雙耳進入,抵達我們心靈,然後又來到雙手,激勵我們行善。」

教宗表示:「恭讀福音是聖道禮儀的高峰,應對此懷有極大的虔敬,好能顯示出它有別於其它讀經。主祭在恭讀福音前,先在自己的額上、口上、胸前劃十字聖號,然後向《福音書》奉香。全體會眾藉著這些動作承認基督的臨在,祂向他們宣講喜訊,要求他們洗心革面(《羅馬彌撒經書總論》,60和134號)。因此,全體會眾必須肅立聆聽福音,不可僅為了知道事情是如何進展的,而是意識到耶穌的所言所行仍在今天具有生命力。我們應敞開心門聆聽福音,這極其重要,因為聖言也期待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生命中作出具體回應。」

教宗繼續解釋說:「恭讀福音之後,便是彌撒講道,因為基督也需要藉著司鐸的言語使祂的訊息抵達人心。擔任講道的聖職人員必須為參加彌撒的所有會眾提供一種真實的服務,認真準備講道,不可將之作為一篇時事講話、一次要理講授,以及一場演講或一堂課。因此,彌撒講道應再一次回到主和祂的子民已經建立的對話上(《福音的喜樂》勸諭,137號),好能在生活中實現這對話。」

教宗接著指出:「彌撒講道的時間不應超過10分鐘,否則有些人會睡着,另有些人則會閒聊,或出去抽一根香煙。因此,彌撒講道應精簡且準備充分,藉著祈禱和研讀天聖言,簡明扼要地予以概述。」

最後,教宗總結道:「在聖道禮儀中透過福音和講道,天主與祂的子民對話,而子民則以專注和敬畏聆聽上主,承認祂的臨在和作為。如果我們樂於聆聽喜訊,我們就會因這喜訊而洗心革面,從而能夠改變自己和世界。因為天主聖言從我們雙耳進入,抵達我們心靈,然後又來到雙手促使我們行善。」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活動:在彌撒中不能用報紙代替讀經

恭讀聖保祿宗徙致希伯來人書

天主在古時,曾多次並以多種方式, 藉著先知對我們的祖先說過話;但在這末期內,衪藉著自己的兒子對我們說了話。天主立了衪為萬有的承繼者,並藉著衪造成了宇宙。

2018年1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當天以彌撒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中,展開關於聖道禮儀的小單元,強調天主藉著《聖經》與祂的子民對話,因此,在禮儀中不可忽略讀經或用其它文章代替讀經,例如閱讀報紙上的消息。此外,讀經員應當得體,在彌撒前做好準備。

教宗表示:「在彌撒聖道禮儀時﹐天主聖言成了活的話語,向那以信德聆聽的人提問。我們聚在一起聆聽天主對我們做過什麼,還將打算做些什麼,我們不能迷失在無聊的評論或喋喋不休中,卻應在沉默中敞開心扉聆聽聖言,然後將我們所聽到的付諸實踐。我們需要聆聽聖言!這其實是一個生活的問題,有一句聖經金句精闢地表達了這個觀點:『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瑪4:4)。天主的話賜給了我們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稱聖道禮儀就是耶穌為滋養我們精神生活而擺設的『宴席』。」

教宗繼續說:「答唱詠的作用乃是幫助我們在聆聽聖言後進行默想。為此,聖詠應該透過歌唱,或最起碼是重複誦念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樣地,在禮儀中宣讀相同的讀經,彰顯和促進了教會的共融,伴隨我們每個人的旅途。我們於是就能明白,有些主觀的選擇,例如忽略讀經或以非聖經文章替代讀經是被禁止的。我聽說有人讀報紙是因為當天有新的消息。不!天主聖言就是天主聖言!報紙我們可以隨後再讀,在禮儀中我們只誦讀天主聖言,因為上主在和我們說話。若用其它東西代替天主聖言,將減弱和損害天主與祂子民在祈禱中的對話。」

教宗指出,「此外,讀經台要莊重,需使用讀經本,要有好的讀經員和歌詠員。我們要安排得體的讀經員,需要那些讀得懂,而不是讀完也不知所云的人。好的讀經員應該在彌撒前做準備和排練,這樣才能營造便於靜默的氣氛。我們知道上主的話語是我們不迷失自我的必要幫助,是照亮我們腳步的燈,是我們旅途中的一道光明。」

最後,教宗總結道:「倘若在禮儀中得不到天主聖言定期的滋養和啟發,我們怎能面對塵世的朝聖之旅,以及旅途中的辛勞與考驗?我們沒有在內心接納聖言的種子並讓它結出果實而只是用耳聽,是不夠的。天主聖言在我們內形成一個路徑。我們用耳朵聆聽聖言,聖言則進入我們內心。我們不應把聖言留在耳邊,而應當讓它深入心靈,再由心而轉向手,最後落在善行上。這就是天主聖言的路徑:從耳朵到內心,再到雙手。我們要學會這麼做!」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