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圖片:鹽與光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彌撒

讀經一(人所受的一切勞苦,究竟有什麼益處?)
恭讀訓道篇 1:2; 2:21-23

訓道者說:「虛而又虛,萬事皆虛。」「人以智慧、學問和才幹,勞苦得來的,卻要留給那未曾勞苦過的人,作為產業:這也是空虛和大不幸。人在太陽之下,所受的一切勞苦,以及操心的事,究竟有什麼益處?其實,人天天所有的,無非是悲苦和煩惱,連在夜裡,內心也得不到安息:這也是空虛。」

讀經二(你們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 3:1-5, 9-11

弟兄姊妹們: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時,你們也要與他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為此,你們要致死屬於地上的肢體,致死淫亂、不潔、邪情、私慾,及無異於偶像崇拜的貪婪。不要彼此說謊。你們原來已經脫去舊人,及舊的行為,且穿上了新人;這新人是按照他創造者的肖像所更新的,以獲得真知灼見。在這事上,已沒有希臘人或猶太人、受割損的或未受割損的、野蠻人、叔提雅人、奴隸,或自由人的分別,而只有基督:他就是一切,並在一切之內。

福音(你所儲備的,將歸誰呢?)
恭讀聖路加福音 12:13-21

那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向耶穌說:「師父,請吩咐我的兄弟,與我分家吧!」耶穌對他說:「人哪,誰派我做你們的判官,為你們分家呢?」於是,耶穌對群眾說:「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耶穌對群眾講了一個比喻,說:「有一個富翁,他的田地出產豐富。他心裡想:我可怎麼辦呢?因為我已沒有地方,收藏我的物產。於是,他說:我要這樣做:我要拆毀我的倉庫,另建更大的,這樣就能夠收藏我的一切穀物和財產了。然後,我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存有大量財物,足夠多年之用,你休息吧!吃喝宴樂吧!「天主卻對他說:糊塗人哪!今夜就要收回你的靈魂,你所儲備的,將歸誰呢?「那些只為自己累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人,也是如此。」

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撰文:張心銳神父

有一天, 南泉禪院東西兩堂的和尚, 他們正在爭奪一隻貓,南泉便抓起那隻貓來,對大家說: 「你們說句合乎佛家的話來, 這隻貓就得救,否則我就斬掉它。」大家都默默無語,不知該說甚麼好。於是,南泉便揮刀,把那隻貓斬成兩段。到了晚上,弟子趙州(從諗)自外歸來,南泉禪師便將白天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他,趙州聽罷,一言不發地把草鞋脫下來戴在頭上,徑直走出了房門,將履作帽,分明是顛倒事物。兩堂爭貓,根本不關貓的事,如今不審問東西兩堂的首座僧人,卻斬了無爭的貓。南泉當日,以為兩堂定有人能出來說幾句話,誰知他們竟默然無言,南泉已經擺出斬貓的姿勢,難以收回,唯有將貓斬成兩段。時至今日,我們會否成為另一位南泉,把生命的優次本末倒置?

活得自由

本主日福音邀請我們留意生命的真義,明白人生最終的目標。人的最終目標「是為事奉和愛慕天主」(《天主教教理》358),聖依納爵把人生的原則與基礎,作了較詳細和具體的解釋:「人受造的目的, 是為讚美、崇敬、事奉我們的主天主, 因而拯救自己的靈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人而造的,為幫助他追求他所以受造的目的。結論是對於取用世物,常該看自己受造的目的; 它們能夠幫助多少,便取用多少;能夠妨礙多少,便放棄多少。因此, 我們對一切受造物,在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事上,必須保持平心和不偏不倚的態度:就是我們在這方面,並不重視健康甚於疾病, 不重視財富甚於貧窮,不重視尊榮甚於屈辱,也不重視長壽甚於短命,其他一切,莫不如此。」(《神操》23 )基督徒該對生活「保持平心」(Holy Indifference),聖方濟沙雷氏也經常強調同樣的道理,「無所拒,無所求。」可惜,在福音比喻的這個富人,要建更大的倉房,免得穀物財產無處收藏,忘記存在的終極目的,失去了真自由。

活在天主

其實,耶穌並非把天國與財富對立,而是因財富而產生的貪婪,使我們掉進一個不能自拔的深淵。耶穌因此警告: 「你們要謹慎, 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 路十二15 ) 路加福音的這個富人,擴建了倉房,備置了大量財物,卻失去了靈魂,為甚麼他判斷錯誤? 那是因為他的貪婪,他做事只為自己的緣故。這個富人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也沒有天主。如果大家數一數,在他的自言自語中, 出現過九次「我」字。因此,我們不難明白,他一直以自己取代了天主。在香港社會,我們會否同樣只看見自己的「收成期」,卻漠視低收入家庭的艱苦生活,及嚴重貧富懸殊的差距。

活在永恆

基督徒的生活態度不只停留現世,因為天堂才是我們將來的歸宿;我們唯有在天主內,才有真實永恆的生命。在讀經一,取自猶太人的諺語, 輕描淡寫道出人生的意義, 「虛而又虛,萬事皆虛」(智一2) 。然而, 基督徒的人生觀非來自虛無,卻是非常實在;因為「從永遠到永遠,天主是我們的靠山」(詠90 ); 只要信靠上主,在祈禱中與天主結合,進入祂的時空,便擴闊我們狹窄的視野,「不思念地上的事,該思念天上的事」(哥三2),與永恆的主同時共活。

總結

在這艱難的時刻,讓我們繼續為香港祈禱;無論制度如何改變,但歸根究底,更需要的是人心的歸依。我們為自己將來儲蓄的同時,也別忘記對天主和別人,尤其是年青人, 他們抱著真誠的心,我們該聆聽和關心他們的需要。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教宗為移民主持彌撒:移民是社會中所有被抛棄者的象徵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就任宗座4個月後,出人意料地造訪了蘭佩杜薩島,那是他第一次在羅馬以外的地方進行牧靈訪問。這個位於西西里島和北非海岸缐之間的小島已經成為移民和難民跨越地中海進入歐洲的主要入境點之一。

教宗在2013年7月8日的訪問中講到「冷漠的全球化」,其結果是這個社會「忘記了如何哭泣」。

在紀念訪問蘭佩杜薩島6週年之際,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内聖伯多祿寶座祭臺為移民主持了一台特別彌撒。大約有250位移民、難民和一些致力於保護生命的工作者參加了彌撒。教廷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的移民和難民辦事處籌辦了這次紀念活動,並特別邀請上述人士參與彌撒。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特別引用當天的彌撒讀經。第一篇讀經取自《創世紀》,描述「雅各伯夢見一個梯子,有天主的使者在梯子上,上下往來」。(28:12)

教宗解釋:「這梯子代表著人與天主之間的聯繫。這是天主行動先於人類的一個寓言,是巴貝耳塔的對立,巴貝耳塔是人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造的一個通天塔。 透過這個啓示,雅各伯信任了上主,並呼求上主在他必需前行的艱難旅程中保護他。」

教宗也引用了當天的聖詠「我的天主,我向祢投靠。」(詠91:2)強調:「天主如何成為那些在苦難時期呼求祂的人的避難所,尤其當我們意識到這個世界給予我們很小的保障,真正的保障是屬於天主時。」隨後,教宗引用當天選讀的福音(瑪9:18-26)說:「耶穌把我們從疾病和死亡中解救出來,並向祂的門徒表明要優先選擇最小的弟兄姐妹。」

教宗說:「在紀念訪問蘭佩杜薩島6週年之際,我惦記著那些最小的弟兄姐妹,他們每天向上主呼求,為能從邪惡所控制的痛苦中得到解脫。」 教宗具體地指出:「那些最小的弟兄姐妹就是:在沙漠中被遺棄和遭矇騙將要死去的人們、在拘留所遭受折磨侵犯和暴力的人們、面對無情大海的弟兄姐妹、還有那些長期滯留在難民營而不能被稱為短期居民的人們。這不僅關乎移民! 它有雙重的意義,移民首先是人,他們是所有被今日全球化的社會抛棄的人們。」

教宗在講道中又回到雅各伯梯子的圖像中,他解釋說:「在耶穌基督内,世界與天國之間的聯繫是有保障的,並向所有的人開放。然而,攀登這個天梯需要承擔義務、付出努力和蒙受恩寵。必須幫助那些最弱小和最脆弱的人。」

教宗最後祈願:「我們都做那上來下去的天使,去呵護那些最最弱小的弟兄姐妹,否則這些最弱小的弟兄姐妹經驗到的只是貧窮痛苦的折磨,一生也瞥不見一絲天上的光明。」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夏志誠主教:不是靠我們自己去犧牲,而是要學似耶穌「非暴力」到底

圖片:沸點

2019年7月3日
香港教區夏志誠輔理主教講道
地點:耶路撒冷主哭耶京堂
彌撒主題:耶穌聖心(若望福音19:31-37)

我們身處「主哭耶京堂」,昔日門徒告訴耶穌:「這裏景色真美!」就我們眼前所見,的確很美麗,何況耶穌時代呢!當時他們看見的是聖殿,而不是伊斯蘭清真寺。 但是,耶穌看到的,卻不止建築物而已,祂看見的是人。祂痛哭,因為看到聖城裡的人不認識天主的愛,因而活在痛苦中;祂痛哭,並非因為羅馬軍隊要來剷除耶路撒冷… 雖然有可能有一點也是因爲這原因,但耶穌主要是為了人而哭。

我們今天選用耶穌聖心瞻禮讀經,福音是若望第19章,講述耶穌在十字架上,堅持為他人捐軀捨命,祂堅持心中懷有愛情。

要談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他人去捨命,為現在的香港而言,實在不容易講。

香港當下面對的挑戰很大,有年輕人認為:「看,耶穌正是為人捨生,我們就是這樣願意為香港捨生!」這不容易說服他們,也不應譴責他們,我們該予以明白和了解,然而我們當然不認同此做法。

七一那天很多年輕人闖進立法會。相信大家有緊貼新聞也會知道。有很多不同版本的報道,且看是什麼媒體用什麼角度。

我們都知道,闖進立法會這是犯法的,很明顯,青年也清楚知道自己犯法了。眼見他們在立法會裡不是大肆破壞,卻留下了塗鴉、也破壞了一些東西,不然怎麼闖進去呢?例如撞爛了玻璃,但卻沒有破壞文物,可說是很有限的破壞,連飲汽水也放下錢……

但最感動的一幕,是當他們決定撤退時,有幾個人堅持要留下來、要被抓、被警察抓、寧願被他們打:「我們已有預算的了,我們要為香港犧牲!」有幾個想做「烈士」的年輕人…… 然而最感動的並非這一幕,而是其他人。有些人說:「我們尊重你們,我們要走了。」可是隨後已撤出的年輕人當中,有一些又返回要拉他們出來。我自己最感動是這一幕,他們說:「我們多少人來,我們就多少人走!我們尊重你的決定,但我們要一齊……」

生命是為此而犧牲的!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生命該如何奉獻出來。我們不是說,那些想做烈士的年輕人完全的錯,不是。然而,他們確有看不通的地方…… 是什麼?在於我們的生命,不單在於「願意為香港的民主、前途而獻身」,而是希望通過我們生命,去感動那些政府官員,感動鐵石心腸的人!

如何感動人?不是靠我們自己去犧牲,而是要學似耶穌「非暴力」到底。唯有這樣,才能打動、穿透人的鐵石心腸!這十分難做到,但我們要付出到底,到最後愛自己的生命,不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控訴,不是這樣!

我看到這事件當中的價值,很有意思。但要徹底地多走一步,就要學習耶穌這一份:耶穌在十字架上,仍然寬恕到底!我們所看到的一幕是什麼?一名持長槍的士兵「刺開了耶穌的肋旁,立時流出了血和水。」(若19:34)

這是充滿著象徵意義的一幕!

若望有很多描述:「那看見這事的人就作證,而他的見證是真實的;並且『那位』知道他所說的是真實的,為叫你們也相信。」為若望來說,這一幕十分重要:耶穌已被刺穿,然而死亡不是自找的,耶穌不是自殺的!

耶穌讓自己的生命在愛內被祭獻,然後「立時流出了血和水」,水是生命、血是生命。教會初期解釋這是聖洗聖事及聖體聖事…… 毋需急於聖事化的解釋,說到底:耶穌為他人而接受死亡,祂的生命就能滋養眾生。

耶穌在此處為耶路撒冷流淚。

門徒以人的眼光所見,是很美的建築物。不少人也說香港很美麗;東方之珠!然而我們生活在香港卻清楚知道,當中有貧富懸殊,有很美的建築物,但仍有不少人住在劏房,生活在香港也很辛苦、很大壓力。所以我們就要如同耶穌一樣,為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人而流淚!若我們真的流淚,讓我們堅持這份「愛到底」,就如耶穌一樣,不怕被刺傷!如此才流出血和水,而在愛內流出血和水,帶來滋養眾生的力量。

我知道這是十分困難的,比做烈士更困難!因為如此,是讓他人擺佈我們的生命,而我們自己所把持的唯有是:愛到底。各位兄弟姊妹,我們被召跟隨耶穌基督,但願我們能夠在面對種種痛苦時,仍然讓我們的生命「流出血和水」。

來源:HKDAVC 天主教香港教區視聽中心

*感謝視聽中心同工在朝聖途中筆錄講道*

教宗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

CNS photo/Reuters

「歷史似乎抵達了終點,但聖神卻使它恢復活力與衝勁。這是在基督聖死與復活的奧跡中門徒們的親身經歷。」

教宗方濟各6月9日聖神降臨節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大禮彌撒時,在講道中如此表示。教宗闡明,聖神使人重生,擺脫恐懼和不安,祂賜予新的力量,「使耶穌在我們內生活並復活」,正如祂對門徒們做的那樣。

聖神的威能「不僅在人的內心,也在人與人之間帶來和諧」。教宗由此反省今日世界「恐怕會爆發」的許多瘋狂情況,說:「在持續急躁的慫恿下,我們對每件事作出不恰當的回應,尋求快速的解決方法,靠著一片又一片的藥物前行,藉由一個又一個的情緒感到自己活著。然而我們格外需要聖神:是祂在瘋狂中恢復秩序。在不安中,祂是平安;在氣餒時,祂是信心;在悲痛裡,祂是喜樂;在衰老期,祂是青春;在考驗內,祂是勇氣。是聖神在動盪不安的湧流中固定望德之錨。」

此外,聖神的和諧也尊重差異,「使我們成為教會」,即使是在人人沉迷於社交網絡,卻疏於人際互動的歷史性時期也不例外。教宗警惕眾人當心四伏的危機,它源自於排除異己、唯獨偏愛自身現況的態度。教宗說:「建立小圈子的誘惑始終存在:按照自身喜好拉幫結派。小圈子很快就會變成派別,在教會內也是如此;一個人自我認同的基礎,往往是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排斥!相反地,聖神拉近人們的距離,使遙不可及的相結合,將迷途的人引回正道。」

聖神把教會和世界「塑造成兒女與弟兄姊妹」和諧共處的環境。教宗指出,兒女和弟兄姊妹這兩個名詞高過於其它任何形容詞。然而,「在形容詞,甚至是羞辱詞彙當道的時代,事物的實質內涵遭到遺忘。在羞辱的文化之下,人們遇到不贊同的意見時,第一個反應便是羞辱。這導致以惡還惡,受害者變成劊子手」。

反之,誰若是在生活中仰賴著聖神,必定「在爭執時帶來平安,在衝突中營造和睦」。「靈修深厚的人以善報惡,以溫良報驕傲,以美善報惡意,以寧靜報喧鬧,以祈禱報誹謗,以微笑報失敗」。為了成為靈修深厚的人,為了品嘗聖神的和諧,必須以聖神的目光來看待事物。如此一來,萬事遂起了變化:「因著聖神,教會是天主聖潔的子民,使命充滿喜樂,而不勸人改教,其他弟兄姊妹蒙受同一天父的慈愛。但若沒有聖神,教會只是一個組織而已」。

教宗最後祈禱說:「聖神、天主的和諧,祢將恐懼化為信任、封閉化為恩典,求祢降臨在我們中間,賜給我們復活的喜樂、心靈永遠的青春。聖神、我們的和諧,祢使我們成為同一身體,求祢在教會內和世界上傾注祢的平安。聖神,求祢使我們成為和諧的匠人、善的播種者,以及望德的使徒。」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舒姆萊烏丘克主持彌撒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6月1日早晨從布加勒斯特乘坐飛機前往羅馬尼亞的另一座城市巴克烏,然後改乘座車來到舒姆萊烏丘克聖母朝聖地主持彌撒,開啓在該國第二天的牧靈訪問行程。大約10萬名來自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信友冒雨參加了這台彌撒,羅馬尼亞政府總理登奇勒也在場,匈牙利總統亞諾什更以普通朝聖者身份前來參加。

這個中古世紀的朝聖地尤其是講匈牙利語的天主教徒和其它地區的信徒前來敬禮聖母的場所,每年聖神降臨節前夕都有成千上萬的信友來此朝聖。朝聖地的聖母態像有2米多高,是16世紀的木製作品,在1661年的火災中奇跡般地倖存下來。朝聖地所屬的阿爾巴尤利亞(Alba Iulia)教區由匈牙利國王聖斯德望建於1009年。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首先談到這個朝聖地說:“這一年一度的朝聖活動屬於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遺產,但它尊重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宗教傳統; 其他宗教的信徒也前來朝聖,因此這裡也是對話、合一及兄弟友愛的象徵。”

教宗指出,朝聖的深刻含義在於尋求共融。聖母瑪利亞“不僅在她聖子面前,也在我們每一個人面前説情,好使我們不讓製造分裂和隔離的聲音和傷痛竊取兄弟情誼”。朝聖乃是曉得我們是同一個民族,這個民族的富饒正是具有不同的面容、文化、語言和傳統。

“不應忘記或否認過去的複雜和悲傷事件,但也不應使之成為阻礙一種友愛共存的障礙或藉口。朝聖意味著感受到一起行走的召叫和動力,向上主懇求恩寵,將過去和現今的怨恨和不信任轉化為促進共融的新時機;意味著擺脫我們的安全感和舒適生活,去尋求上主願意恩賜我們的新土地。”

因此,我們不必對“彼此融合”及“互相幫助”有所顧慮。教宗強調,朝聖意味著加入那個“有些混亂”的滾滾浪潮,成為手足之情的真實經驗和精誠團結的隊伍(參:《福音的喜樂》勸諭87號),我們所展望的“不是那種能夠做卻沒有做的事,而是等待我們去完成、且不能再推遲的一切”。上主鼓勵我們團結互助和兄弟友愛,願我們渴望美善、真理和公義。

“朝聖是對奮鬥的承諾,鼓勵那些昨天落在後面的人成為明日的主角,以及今天的主角明日不落在後面。弟兄姐妹們,這要求一種共同建設未來的匠人工作。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在此要一起懇求說:母親,求妳教我們打造未來。母親,請教導我們建設未來。”

教宗提到天主揀選的奧秘,祂眷顧弱小者,使權勢者受辱。聖母瑪利亞是加里肋亞一個不起眼地方的女孩,卻以她對天主的應允開啓了“溫柔的革命”。我們也受到鼓勵,以自己說出的“是”走上修和道路。

教宗最後表示:“弟兄姐妹們,我們不可忘記這一點:誰勇於冒險,上主不會令他失望。我們要行走,一起前行,勇於冒險,讓福音成為充滿一切的酵母,讓福音賜予我們的人民透過合一與友愛蒙受救恩的喜樂。”

教宗在册封真福大典禮儀結束前,向參與禮儀的全體會衆發表講話,表達他誠摯的謝意。

教宗首先感謝羅馬尼亞總統和政府當局的熱烈歡迎,感謝他們在這次訪問期間進行的卓有成效的合作。接著,教宗向東正教達尼爾(Daniel)宗主教和全體東正教信友對他兄弟般的款待致以謝意,祈求天主“降福這個古老而又傑出的教會並支持她福傳的使命。”

隨後,教宗特別感謝天主教希臘禮穆雷尚(Lucian Muresan)樞機,感謝天主賜予他在這三天内與不同城市的天主教會的主教、神父、修會會士和平信徒共同祈禱的美好經驗。教宗也鼓勵他們投身於福傳的使命和為愛德作見證。

教宗說:“願童貞瑪利亞以慈母的雙臂護佑全體羅馬尼亞人民,在歷史的進展中你們一直堅信她的代禱。為了向真正進步與和平的未來前進,也為了建設一個更加公正、和諧和友愛的國家作出貢獻,我把你們衆人託付於她,祈求她在信仰的道路上引領你們。”

教宗最後帶領信友誦念天皇后喜樂經來結束冊封禮儀大典。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布加勒斯特主持彌撒聖祭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5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的天主教聖若瑟堂為拉丁禮信友們主持彌撒聖祭,這是他於當天訪問行程的最後一項活動。這座聖堂是布加勒斯特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羅布(Ioan Robu)總主教是教區首牧。當天是聖母訪親慶日,教宗依據彌撒福音,論述了聖母瑪利亞的行走、相遇和喜樂這3個要素(參:路1:39-56)。

首先,瑪利亞是行走的人,從納匝肋來到猶大山區探望她的表姐依撒伯爾。教宗指出:「這是《聖經》敘述瑪利亞的首次旅程。隨後,她將從加里肋亞前往白冷,在那裡生下耶穌;她將逃往埃及,使聖嬰免遭黑落德的毒手;她每年還要去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最後將陪伴耶穌走上加爾瓦略山。這些行程有一個特點,即絕不是容易走的道路,需要有勇氣和耐心。這些行程告訴我們,聖母走過波折的路,也了解我們的艱難,她是我們旅途中的夥伴…。身為良善的母親,瑪利亞懂得讓愛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彰顯出來。『瑪利亞懂得用襁褓舊布和豐盛的愛,把馬廄變成耶穌的家』(《福音的喜樂》勸諭286號)。」

教宗說:「默觀聖母瑪利亞能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婦女,她們默默無聞地作出犧牲,為了撫養兒女和全家的生活而肩負起重擔,『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羅4:18)。注視聖母和許多母親的面容,羅馬尼亞人民也對希望懷有強烈的意識。這希望孕育和開啓未來,聖母瑪利亞為此而行走,且邀請我們一起行走。其次,瑪利亞是相遇的人。她去探訪依撒伯爾的事跡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幅畫面:青年與年長者彼此相遇、互相擁抱,並能喚起對方最好的一面。這是從相遇文化而來的奇跡,每個人都受到關心,為使上主的面容顯露出來,人人都有必要。他們不怕一起行走,當這事發生時,天主就來到祂的子民當中行奇事。」

教宗說:「聖神鼓勵我們走出自己、自己的封閉狀態和本位主義,教導我們超越外表,並贈予我們祝福別人的機會…。相遇文化推動我們基督徒去體驗教會懷著母愛去尋找、護衛和聚集自己子女的奇跡。在教會内,當不同禮儀的信徒彼此相遇,全體子民曉得一起讚美天主時,重大的奇事便會發生。最後,瑪利亞是喜樂的人,因為她為我們帶來了厄瑪奴爾,天主與我們同在。基督徒的生活是『聖神內的喜樂』(《你們歡喜踴躍吧!》122號)。」

教宗表示:「信仰出現的問題在於缺乏喜樂。若我們活在不信任中,自我封閉,我們就是相反信德,沒有感到自己是天主的子女,以及天主為我們行了大事。聖母瑪利亞前來幫助我們,因為她讚美上主的偉大,這就是喜樂的秘訣。瑪利亞儘管遇到許多困難,卻懷抱喜樂,因為她在一切事上信靠上主。她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向天主和兄弟姐妹敞開心懷,天主就會常行奇事。教宗提到羅馬尼亞的偉大見證者,他們是普通的人,在受迫害的情況下依靠了天主。」

教宗最後勉勵羅馬尼亞的信友們:「要效法行走、相遇和喜樂的聖母瑪利亞,勇敢地成為祝福的傳遞者,因為羅馬尼亞需要這祝福。你們要成為相遇文化的推動者,去除冷漠和分裂,使這片土地大聲詠唱上主的慈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汝南執事-復活期第六主日反省

Photo by Nowshad Arefin on Unsplash

復活期第六主日 彌撒

集禱經

全能的天主,在這歡欣的日子,求祢賜我們熱誠地慶祝主的復活,並幫助我們時常在生活中,反映出我們所紀念的逾越奧蹟。因祢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和祢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聖神和我們決定,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
恭讀宗徒大事錄 15:1-2,22-29

那時候,有從猶太下來的幾個人,教訓弟兄們說:「如果你們不按梅瑟的慣例,接受割損,不能得救。」保祿和巴爾納伯,遂同他們發生不少爭執和辯論。大家就指定保祿和巴爾納伯,與他們中的幾個人,上耶路撒冷,去見宗徒和長老,討論這問題。當時,宗徒和長老同全教會決定,從他們當中選幾個人,派他們同保祿和巴爾納伯,去安提約基雅。所派的,有號稱巴爾撒巴的猶達和息拉,是弟兄中的領導人物。他們帶去的信如下:「宗徒和眾長老弟兄,問候在安提約基雅、敘利亞和基里基雅,由外邦歸化的眾弟兄。我們聽說,有幾個從我們這裡去的,而並非我們所派去的人,講話擾亂你們,混亂了你們的心。我們取得同意後,決定揀選幾個人,派他們同我們可愛的巴爾納伯和保祿,到你們那裡去。他們兩人,為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已付出了自己的性命。我們派猶達和息拉去,他們要親口報告同樣的事。因為聖神和我們決定,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除了這幾項重要的事:即不要吃祭過邪神的食物、血和窒死的牲畜,並戒避奸淫。如果你們戒絕了這一切,那就好了。祝你們安好!」

讀經二(天使將那從天上降下的聖城,指給我看。)
恭讀聖若望默示錄 21:10-14,22-23

天使使我神魂超拔,把我帶到一座又大又高的山上,將那從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給我看。這聖城具有天主的光榮;城的光輝,好似極貴重的寶石,又像水晶那麼明亮的蒼玉。城牆高而且大,有十二座門;守門的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寫著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的名字。東面三門,北面三門,南面三門,西面三門。城牆有十二座基石,上面刻著羔羊的十二位宗徒的十二個名字。在城內,我沒有看見聖殿,因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那城也不需要太陽和月亮的光照,因為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她;羔羊就是她的明燈。

福音(聖神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恭讀聖若望福音 14:23-29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居所。那不愛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話。你們所聽到的話,並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的父的話。我還與你們在一起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祂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你們聽見我給你們說過:我去,但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來。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裡去,因為父比我大。現在,在事發生前,我就告訴了你們,為使你們在事發生時,能夠相信。」

各位尊敬的主內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慶祝復活期第六主日,讓我們不要忘記天主的仁慈,因祂源源不絕地賜與我們不同的恩寵!藉著今天的感恩聖祭,讓我們接受主賜的平安和聽從聖神的勸喻!

人生中,營營役役,難免昨出不同的選擇,那麼如何在選擇的過程中享受那份平安與喜悅呢?原來祈禱真的有很大的幫助!

話說回來,上週末,原本答應跟兒子一家到渥太華欣賞美麗盛開的鬱金香,但突然接獲從多倫多而來的消息,有位好朋友入院做手術,更甚的,有位新執事因病而離世!祈禱後,心情平靜,於是我和太太決定前往慰問與弔辭.

人生變幻,有誰能料?今天的福音耶穌亦告知門徒們祂的去留,安慰他們不要心𥚃煩亂和膽怯!不但如此,祂還答應賜給他們平安:「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

門徒們接受到耶穌的平安嗎?也許不然!因為他們的心都在爭權奪利!同樣,基督也賜與我們祂的平安,我們感受到嗎?好可能我們也像宗徒們一樣「爭權奪利」更讓花花世界的迷惑,而失去平安?

偶爾聽到敎友的分享:「我每天參與彌撒和每天祈禱,為什麼我的內心還是忐忑不安呢?」

今天福音內耶穌邀請宗徒門接受聖神和祂的勸勉,同様耶穌也提醒我們聽從聖神的教訓!好可惜,大部分的我們,有心無力,沒有好好珍惜聖神賜與我們的果實,那份博愛,喜愉,平安,忍耐,善良,大方,忠誠,溫柔和自律的恩寵,卻而選擇跟隨魔鬼的引導,去破壞平安;讓家庭破碎,工作不安!

我們渴望重享天主的平安嗎?

其實天主在我們接受洗禮時早已將那份平安的恩寵放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洗心革面,從投天主的懷抱吧!真的,如果我們散發「愛和寬恕」的芬芳,那令人平安的氣息一定受人享往!如果我們傳遞「爭吵和暴力」的信息,那令人窒息的情懷一定影響我們的心安!

各位尊敬的朋友們,就像我先前所說;人生富於選擇!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兒女是位和平之子,讓我們教育他們吧!如果我們渴望家中瀰漫愛與安,讓我們實習尊重和相愛吧!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但天主聖神會補充我們的不足,求求祂吧!

我提醒自己和勸勉大家,我們一定要與天主修和和給人道歉,特別是要跟我們的家人和親戚朋友保持和諧!若要平安,不用擔心,求聖神給予勇氣,向主向人說聲「對不起」!從今以後,讓我們時刻品嘗和享受聖神的果實!如此看來,平安喜樂幸福的生活,不難遇上!

聖母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張汝南執事
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

2011年5月27日,張汝南執事在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領受聖秩,成為終身執事。他曾服務於滿地可華人天主堂,現服務於滿地可其中一個最大的英語堂區-聖若望‧貝巴堂(St. John Brébeuf Parish)

聯絡: [email protected]

鹽+光今日焦點 2019年5月23日

是日教會焦點:

-教宗主持「國際明愛會第21屆全體大會」開幕彌撒

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國際明愛會第21 屆全體大會」開幕彌撒,他在講道中表示:「天主不住在我們成就的偉大事物中,而是住在那些與我們相遇的貧窮者的卑微之中。」詳盡內容

-兒童版青年教理5月24日出版

《兒童版青年教理,給孩子和父母的天主教教理》一書將於5月24日出版。這本書由聖保祿出版社發行,教宗方濟各撰寫序言,為孩子提供一條邁向初領聖體和堅振聖事的旅程,並為父母、教師和要理教員提供資訊和深入解說。詳盡內容

-溫尼伯烏克蘭禮天主教主教座堂聖像人頭被磨斷偷走

5月21日清晨,加拿大溫尼伯烏克蘭禮天主教聖弗拉基米爾聖奧爾加主教座堂外的聖弗拉基米爾(St. Vladimir )聖像人頭被人磨斷偷走。這聖像在1984年被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祝聖。聖弗拉基米爾對於烏克蘭天主教徒於公元988年接受基督宗教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詳盡內容

 

教宗:天主的平安賜予我們前行的勇氣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期第五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保祿和巴爾納伯報告教會,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
恭讀宗徒大事錄 14:19-28

有些猶太人從安提約基雅和依科尼雍來,挑唆群眾;群眾用石頭砸了保祿,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拉到城外。但門徒們一圍到他跟前,他就起來進了城,第二天同巴爾納伯起程往德爾貝去了。
他們向那城傳揚福音,使許多人成為門徒,以後回到呂斯特辣、依科尼雍和安提約基雅,到處堅固門徒的心,鼓勵他們堅持信仰,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困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二人在各教會給他們選立了長老,在祈禱禁食以後,把他們托付於他們所信仰的主。以後,他們又經過丕息狄雅來到旁非里雅,在培爾革宣講道理以後,下到阿塔肋雅,又從那裏乘船赴安提約基雅。他們原來是從那裏被托於天主的恩寵,作現在已完成的工作。他們一到,就聚集會眾,報告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大事,和怎樣給外邦人打開了信德的門。二人就在那裏同門徒們住了不少時日。

福音(我將我的平安賞給你們。)
恭讀聖若望福音 14:27-31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上所賜的一樣。你們心裏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你們聽見了我給你們說過;我去;但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裏去,因為父比我大。如今在事發生前,我就告訴了你們,為叫你們當事發生時能相信。我不再同你們多談了,因為世界的首領就要來到;他在我身上一無所能,但為叫世界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命令我,我就照樣去行。」

2019年5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强調,如果我們內心深處有上主的平安,生活中的艱難、考驗和困難都不能令我們感到不安。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向門徒們告別時向他們作的許諾,祂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若14:27)。平安是天主賞賜的恩典,與世界所提供給人的不同。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反省道:「耶穌的平安是個恩賜,我們無法藉由人的方式,例如看醫生或服用鎮靜劑得到它。耶穌的平安與這些不同,這平安來自在我們內的聖神,它帶來堅強 。」

教宗表示:「耶穌的平安教導我們在生活中前行。它教導我們忍耐。忍耐意味著肩負起生活、苦難、工作,以及其它一切,卻不失去平安,並有勇氣向前走。只有在我們內的聖神賜予我們耶穌的平安時,我們才能明白這一點。若我們心中擁有『耶穌許諾的平安』,而不是來自世界或『銀行裡的錢』的平安,我們就能面對更糟糕的困難,繼續前行,而且這是通過内心微笑的能力而完成的。在這種平安中生活的人永遠不會失去幽默感,懂得嘲笑自己和他人,甚至嘲笑自己的影子,懂得嘲笑一切。這種幽默感非常接近天主的恩寵。在日常生活中有耶穌的平安,在困難中有耶穌的平安,擁有一點點的幽默感,能使我們生活的很好。願上主賜予我們這個源自聖神的平安,這是上主的平安,這平安幫助我們忍耐,肩負起生活中諸多困難。」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效法保祿宗徒,聆聽和順從天主的聲音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這人是我所揀選的工具,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前。)
恭讀宗徒大事錄 9:1-20

那時,掃祿還是向主的門徒口吐恐嚇和凶殺之氣,遂去見大司祭,求他發文書給大馬士革各會堂,凡他搜查出信這道的人,不拘男女,都綁起來,解送到耶路撒冷。當他前行,快要臨近大馬士革的時候,忽然從天上有一道光,環射到他身上。他便跌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向他說:「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他答說:「主!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但是,你起來進城去,必有人告訴你當作什麼。」陪他同行的人站在那裏,說不出話來;只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什麼人。掃祿從地上起來,睜開他的眼,什麼也看不見了。人們牽著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三天看不見,也不吃,也不喝。在大馬士革有個門徒,名叫阿納尼雅,主在異象中向他說:「阿納尼雅!」他答說:「主,我在這裏。」主向他說:「起來,往那條名叫「直街」的地方去,要在猶大家裏找一個名叫掃祿的塔爾索人;看,他正在祈禱。」 ── 掃祿此時在異象中看見一個名叫阿納尼雅的人進來給自己覆手,使他復明 ── 阿納尼雅卻答說:「關於這個人,我聽許多人說:他在耶路撒冷對你的聖徒作了許多壞事!他在這裏也有從大司祭取得的權柄,要捆綁一切呼號你名字的人。」主卻向他說:「你去吧!因為這人是我所揀選的器皿,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前,我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字該受多麼大的苦。」阿納尼雅就去了,進了那一家給他覆手說:「掃祿兄弟!在你來的路上,發顯給你的主耶穌打發我來,叫你看見,叫你充滿聖神。」立刻有像鱗甲一樣的東西,從他的眼中掉了下來,他便看見了,遂起來領了洗。進食以後,就有了力量。他同大馬土革的門徒住了幾天之後,即刻在各會堂中宣講耶穌,說他是天主子。

福音(我的肉是真的食物,我的血是真的飲料。)
恭讀聖若望福音 6:52-59

那時,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人怎麼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這些話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教訓人時說的。

2019年5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科托倫戈(Cottolengo)修會的修女們在慶祝入會50週年金慶的機會上特別前來梵蒂岡參加了這台彌撒,幾位在意大利服務的厄立特里亞神父也在場。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勉勵他們效法蒙召皈依的保祿,聆聽和順從天主的聲音。

在當天選讀的讀經一《宗徒大事錄》中敘述了塔爾索人掃祿的皈依經歷,他曾是個迫害基督徒的人,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聽到上主的召叫,改變了自己的生命。教宗稱:「掃祿的皈依在救恩史上翻開了新的一頁,表明這救恩也面向那些不是以色列人的異教徒、外邦人,簡言之,就是向教會的普世性敞開了大門。」

教宗說:「保祿雙目失明,留在大馬士革3天不吃不喝,直到上主打發阿納尼雅前來,使他恢復了視力,得以開啓皈依的旅程,在充滿了聖神後立即去宣講復活的耶穌。保祿是個堅強的人,愛天主,也熱愛法律的純正性,但他正直,即便他脾氣不好,卻言行一致。保祿首先是個言行一致的人,因為他向天主敞開心門。若說他迫害基督徒,因為他當時堅信那是天主的旨意。他對天主之家的純正性和天主的光榮充滿熱誠,向上主的聲音敞開心扉。他敢於冒風險,奮勇向前。此外,保祿也是個溫順的人,懂得順從而不固執。」

教宗表明:「保祿的性格或許執拗,但心靈卻不如此。他接納天主的提示,雖然憑著赤膽忠心搜捕和屠殺基督徒,但一聽到上主的聲音,就如同孩童那樣,由別人來引領。保祿不再提及他過去的那些信念,只等待上主的聲音:主,我該做什麽?他前往大馬士革去會晤另一個溫順的人,像孩童那樣聽他講道並接受了洗禮。」

教宗於是對在場的修女和司鐸們說:「今天,我願意透過你們感謝許多勇敢的男人和女人,他們冒著生命的風險奮勇向前,在教會的生活中尋找新道路。他們在尋找新道路!『可是,神父,這不是罪過嗎?』不,這不是罪過!我們要尋找新道路,這對衆人將會有益處!只要是上主的道路就要去尋找,而且要奮勇向前:在祈禱的深度、順從和聆聽天主聲音的深度上奮勇向前。透過這些在大事和小事上懂得奮鬥的人,教會内的真正改變正是如此進行。」

最後,教宗祈願:「基督徒應具有做大事和小事的特恩,懇請聖保祿宗徒幫助我們獲享順從上主聲音和向上主開放的恩寵;不怕成就大事,只要細心做好小事,就要奮勇向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