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聖人及觀賞電影:柯蒂美‧澤德修士

圖片:sdb.org.hk

普世教會將於2022年10月9日迎來兩位新聖人,其中一位就是慈幼會會士真福澤德(Artemide Zatti),讓我們一起認識柯蒂美‧澤德修士(Artemide Zatti)。

《鹽與光》將於10月9日,
東岸中午12時,西岸上午9時,中港台澳晚上12時,
電視及網上英語播放封聖大典。
按此收看

 

電影:我們的修士-澤德
【粵語配音及中文字幕】

 

電影:我們的修士-澤德
【普通話中文字幕】

 

電影:我們的修士-澤德
【原聲及中文字幕】

 

仁心神醫:聖澤德修士的第二個奇蹟
(The Second Miracle of Saint Zatti)

內容:慈幼會會士張心銳神父專訪Roberto Narvaez修士來細說聖澤德修士的第二個奇蹟。

 

手繪描述聖人故事簡介【粵語】

聖人生平簡介【粵語】:

柯蒂美‧澤德於1880年10月12日在義大利南部波樂托(Boretto)的一個貧窮家庭出生。當他十七歲時,他與家人一起移民到阿根廷布蘭卡港(Bahia Blanca)。年青的他常與本堂,慈幼會會士嘉祿‧嘉華里神父(Carlo Cavalli)去探望病人。澤德十分信任他,在與他一同服務時發現了自己的聖召。

澤德在賈烈勞主教手中成為慈幼會的備修生。他被召去照顧一位患了肺病的年輕神父時,不幸也染上此病;之後,他被送往聖若瑟醫院,並祈求若他得到進教之佑聖母的恩佑,便會貢獻自己的一生為照顧病人。他的疾病奇跡般地得到了痊癒。他便認真投入醫院的生活,全情為病人服務。醫院成了他成聖的地方。

澤德修士每天四點半起床,祈禱及參與彌撒後,便巡視醫院病人,再踏單車到鎮內各家探訪病人,然後處理雜務或到藥房工作,一直到晚上八時。夜晚,他會陪伴病重者,直到晚上十一時。他還會自修醫學的知識,有時半夜還要為急症病人應診。他每天這樣工作了半個世紀,直至因癌病去世前的四十一天。

澤德修士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天主的信心、他的堅毅與幽默感。一如其他的慈善機構,醫院經費長年不足,但澤德修士相信『只要求,主必給他。』所以他常說:「我不祈求上主賜我金錢,只求祂告訴我錢在哪裏,我會自己去取!」他不會叫人捐錢給醫院,而是問人可否「借錢給主」。

有一次,有一位窮人急需旅費,澤德修士搜了全身,湊足錢給他;稍後他卻碰到另一個人捐錢給他,剛好是剛才的金額,外加五比索。他說:「那是天主額外打賞的小費!」 有時病房滿了,他會讓病人睡自己的床。有次病人鼾聲如雷,他很高興地說:「我整晚都肯定他還活著!」甚至當殮房滿了,他也把屍體抬回自己睡房。別人問他怕不怕,他說:「怕甚麼?我倆都在睡覺,死人還不會打鼾呢!」 澤德修士行醫不忘傳道。有次,一位小孩到醫院求診,他跟修女說:「你有沒有熱湯和衣服給十歲的耶穌?」有病人衣服太髒,他問附近的家庭「借」衣服,別人給他一些舊衣物,他則說:「你們沒有更好的嗎?要給上主最好的啊!」

澤德修士一生都在為那些最有需要的人工作,認識他的人都見證了他的樸實和喜樂。他的嘴邊時常掛著微笑,飄著的歌聲。

1951年3月15日他因肝癌去世,享年七十一歲。他的遺體安放於越瑪(Viedma)的慈幼會小堂內。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2年4月14日宣佈他為真福。2022年10月9日,他將被教宗方濟各冊封為聖人。

按此閱讀
詳盡的聖人生平

柯蒂美‧澤德修士的重要日期:

  • 1880年-生於意大利南部波樂托。
  • 1897年-與父母移居阿根廷。
  • 1900年-加入慈幼會備修院。
  • 1908年-宣發聖願。
  • 1911年-負責管理越瑪醫院。
  • 1912年-興建新醫院。
  • 1933年-加建醫院新翼。
  • 1941年-醫院遷址。
  • 1950年-失足墮下梯子。
  • 1951年-與世長辭。
  • 1997年-榮列可敬者
  • 2002年-榮列真福品。
  • 2022年-冊封為聖人。

來源:鮑思高慈幼會聖母進教之佑中華會省

按此閱覽相關資訊

5月6日-聖多明我‧沙維豪瞻禮日

blog_1462552752

(攝於:聖若望鮑思高大殿, Colle Don Bosco, Photo taken by Rodney Leung)

5月6 日-聖多明我‧沙維豪瞻禮日

聖多明我‧沙維豪-輔祭、兒童合唱團成員、待孕母親的主保。

他在1842年4月2日,出生於意大利都靈基愛里的里瓦(Riva)。他出生後八小時便領洗,取名多明我若瑟。雖然家境清貧,但他自小整潔有禮。多明我自幼便明白,青年最大的美德就是潔德,因此他常祈求說:「我寧死也不願犯有違潔德的罪。」他很快便學會自制,懂得控制雙目,只看他願意看的事物。有人問他為何進了城也不到處張望,他答說:「我的眼睛只看聖母。」

多明我天性善良,熱心虔敬。他四歲時,便懂得自動自覺做早晚禱、飯前祈禱和誦念三鐘經。他母親說,有時他會退到房子一角祈禱。一天,多明我注意到有個親戚還未祈禱便坐到餐桌旁,於是說:「爸爸,我們還未求天主降福我們的飯菜呢。」然後他便劃十字聖號,朗聲祈禱。另一次,有個訪客也是沒有祈禱便坐下來,他便退到一邊去,後來解釋說,他不願意與沒有作飯前祈禱的人同坐一桌。

dominic_savio

輔祭主保

他自小已有當輔祭的神恩。他的本堂神父形容在五歲時多明我說:「他神色平安,舉止虔敬,獲得許多人愛戴。他認得往聖堂的路後,有時聖堂還沒開門,已在那裡跪在階梯上祈禱,直至聖堂開門,風雨不改。他五歲已懂得輔彌撒。主祭常把經書放在祭台旁邊,讓這個孩子能把經書拿到另一端。」

「寧死不犯罪」

初領聖體的年齡一般為十一歲或十二歲,但多明我神修成熟,且熱切渴望領聖體,因此獲准在七歲時初領聖體。他以祈禱和閱讀聖書作好準備,並在初領聖體時作出以下決志:

1. 我要勤辦告解,並按告解神師的指引勤領聖體。

2. 我要謹守瞻禮主日。

3. 我要視耶穌和聖母為朋友。

4. 我寧死不犯罪。

當中的「寧死不犯罪」更是他做人處事的座右銘。

dominiquedonbosco-3

聖人相遇

1854年10月2日,多明我十二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把他帶到碧基。首次與聖若望‧鮑思高神父相遇。當時,鮑思高神父正帶領青年到那裡郊遊。他們在碧基房子前面的操場上攀談起來。

多明我:「我是多明我沙維豪。我的老師古利羅神父曾向你提起我。我們來自蒙多尼奧。」

鮑思高神父得知他的家庭背景和學業進度後說:「我們已非常瞭解對方了。」他們彼此信任。

鮑思高神父正想找多明我的父親時,多明我問道:「你對我印象如何?你會帶我到杜林讀書嗎?」
鮑思高神父:「我認為你具備優良的素質。」

多明我:「甚麼優良素質?」

鮑思高神父答說:「你可成為上主的華衣。」

多明我:「那麼我是衣料,你就是裁縫。請帶我離開,用我給上主縫製華衣。」

其後,鮑思高神父曾寫道:「我在這孩子身上,看見一個完全獻給聖神的靈魂。我看見他年紀小小,便充滿上主的恩寵,真是非常感動。」

鮑思高神父願意帶他到都靈。多明我很高興到青年中心接受培育。

多明我親吻鮑思高神父的手說:「我以後也要聽話受教,讓你沒有對我不滿的理由。」

鮑思高神父說:「我怕你身體孱弱,妨礙你學習。」

多明我:「神父,別擔憂。天主一直賜我健康和力量,他不會棄我不顧的。」

鮑思高神父說:「你學成後,有甚麼打算?」

多明我:「如果天主賜我恩寵,我希望成為神父。」

鮑思高神父對他說:「我會帶你到都靈。從今以後,你也是我的兒子。」

image-box-St-Dominic-Savio-lg

成聖之路

多明我十分渴望成聖,1854年,教會宣布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為信理。於聖母無玷始胎節當天,多明我寫下九個決志,每天抽籤實踐其中一項。他當日辦告解和領聖體,晚上重申初領聖體時所作的決志,並反覆誦念這些決志。他亦有感而發,寫下一些禱文,日後廣為流傳:

「瑪利亞,我獻上我心,以後全屬於你。
願耶穌和瑪利亞永遠是我的朋友。
我寧死也不願犯罪。」

在1855年3月左右,他聽了鮑思高神父一篇講道。鮑思高神父說:

「我要你們記得三件事:第一,天主願意你們成聖;第二,青年要成聖並不難;第三,天上有豐厚的賞報給成聖的人。」

於是,多明我當場下定決心說:

「我此生一直渴望成聖!我沒有失敗的理由,我要全心全靈投入。不論要付出多少代價,我必須成聖。」

其後,他也曾說:

「我的名字解作完全屬於上主,我應該屬於他,也必會屬於他,而且在未成聖之前,不會滿足。我非常渴望成聖;若我沒有成聖,便一事無成。」

saint_dominic_savio

敬愛聖母

多明我一生恭敬聖母,也常規勸友伴在聖母月勤領聖體。他每天向聖母獻上一些克己。有一次,他在上學途中,同學在談論一些他們看到的不雅事物。多明我沒有注意這些事物,甚至看看也沒有興趣。他說:「我的雙目只想注視天上之母的面容。」每次進入聖堂,他也會跪在聖母的祭台前,求聖母讓他寧死也不要犯有違潔德的罪。

逢星期五的餘暇,他也帶朋友到聖堂,一同誦念七苦禱文或聖母德敘禱文。某冬季的週六,他邀請朋友與他一同誦念聖母小日課,但對方推說雙手太冷,不願外出到聖堂去。多明我便把自己的手套給他,兩人一同到聖堂祈禱。另一次,他在同類情況下把大衣借給別人。在五月,他經常向友伴講述有關聖母的故事。他亦曾在宿舍寢室搭起一個獻給聖母的祭台。

1854年12月,因教廷宣布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為教會信理,此事鼓舞了他,使他思量該為聖母作甚麼事。他在逝世前八個月說:「我要為聖母作點事,而且要盡快,因為我怕自己時日無多了。」他更發現會院的學生開始懶散。他擔憂起來,渴望同學恪守院規。於是,他心想:「何不聚集這些善心青年為聖母工作?」

他與幾個摯友商議後,建議成立恭敬「始胎無原罪聖母」的善會,祈求聖母今生及來世的護佑。他與朋友協定後,由沙維豪擬定會章。鮑思高神父稍加修訂,強調因愛德而行的小事也是重要的。6月8日,多明我在聖母祭台前宣讀會章。他們強調善盡本分、樹立榜樣、善用時間、完全服從、彼此相愛、互相規勸、勤領聖事,並要每日誦念玫瑰經,避免口出怨言。各成員須照顧較年少的青年,如果他們沒有盡本分,便要提點他們。

st-dominique-savio-eucharistie

勤辦告解與善領聖體

多明我是一個勤辦告解與善領聖體的人。他辦了總告解後,起初兩星期辦告解一次,其後每周一次。他最初每周領聖體三次,後來每天也領聖體。他完全信任告解神師。聖事造就他溫良喜樂的品格。他就寢時已開始準備領聖體,領聖體後的謝恩時間像沒完沒了。如果沒有人提醒他,他有時會忘記吃早餐,更曾錯過了上課時間。

鮑思高神父作證說,多明我領聖體或明供聖體後,經常神魂超拔。他在讀書、上課和遊玩期間,或別人提及屬靈事物時,他也會神魂超拔。有一次,他感到天主的感召,要他促請教宗繼續照顧英國教會,因為天主將使教會在該國凱旋。鮑思高神父在1858年將此事轉告教宗。他亦曾在聖堂神魂超拔至二時,定睛注視聖體櫃,直至鮑思高神父呼喚他,他才回過神來。

他出外探訪時,每天也誦念耶穌聖心串經,且每天也有特別意向。星期六的意向是祈求聖母今生及來世的護佑。他也樂於陪伴神父送臨終聖體。一次,他遇上神父送聖體,竟在地面舖上手帕,讓身旁的軍人可跪下來。他也很喜歡穿上長袍參加聖體遊行。

blog_1462552828

(鮑思高大殿內聖多明我旁掛上了多個求恩及謝恩物品, Photo taken by Rodney Leung)

待孕母親的主保

1856年9月12日,鮑思高神父批准多明我回家探望患病的母親。多明我的母親當時正在懷孕期,但身體十分痛楚。多明我回家後,他擁抱和親吻了他的媽媽,然後離開了。之後他的母親感覺不到痛楚,也順利產下他的妹妹加大肋納,而幫助她接生的女人,發現了多明我掛了一個綠色的聖母聖衣在他母親的頸上。其後,他的姊姊入產房時也帶著同一個聖母聖衣。

St-Dominique-Savio-2

健康衰退

他14歲時,身體出現奇怪的症狀。起初,他只是身體虛弱,但多明我一直抵抗,拒絕休息,繼續緊湊的學習和祈禱生活,並在同學間履行愛德工作。1856年夏季,他的健康開始衰退。鮑思高神父遣他回家,希望家鄉的空氣和親人的陪伴有助他恢復健康。1857年2月,他病情嚴重,出現頑咳,長出凍瘡和發熱。鮑思高神父請來幾位醫生為多明我檢驗。他們都搖頭說:「他命不久矣!」

沙維豪知道自己病情嚴重,於是加倍努力成聖,且更積極行善,尤其照顧病人。然而,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他堅持要求鮑思高神父讓他留在青年中心,讓他死在那裡。

鮑思高神父說:「你回家後會好轉的。」

他反駁說:「如果我離開,便沒有機會回來。」

鮑思高神父仍然沒有批准。

於是,多明我說:「好吧,神父。你不要我這個虛弱的軀殼了,我帶它回家吧,但還要多負累你幾天啊。」

a77e46730ca6058d99c52d5394134aae

英年早逝

他回家後,到了3月4日,他再度臥病在床,再次出現發熱和咳嗽症狀。他在青年中心時,經多次追問後,鮑思高神父向他保證,他的罪全獲赦免,必會上天堂,且在天堂會看見父母和青年中心的生活情況。因此,他一無所懼。

當時盛行的療法就是放血。醫生為多明我動手術時,他完全沒有抱怨。

因此他們對多明我說:「你真勇敢啊!」

他說:「相比基督在十字架所受的釘傷,這小小的傷口算不了甚麼。」

他要放血十次,但一次也沒有抱怨。

3月9日,他對父母說:「請叫神父來,我要領臨終聖事。」

本堂神父抵達時,多明我完全清醒。他領過聖體,並熱誠地辦最後一次告解,傅油時還能夠回答神父所有禱文。

晚上9時,他從沉睡中醒來,叫父親說:「爸爸,時間到了!拿祈禱書給我,誦念善終禱文吧。」

祈禱過後,多明我休息一會。他沒有睡,像在想甚麼想得出神。突然,他張開眼睛,嘗試坐起來。他父親看見多明我面帶微笑,煥發神采。

多明我喊說:「啊!爸爸!我看見非常美麗的東西啊!」

然後,他臥在枕頭上,閉起雙目,兩手疊在胸前,離世返回天主身邊了。

列入聖品

1933年7月9日,教宗碧岳十二世宣告多明我憑藉崇高品德,榮列「可敬者」。1950年3月5日,碧岳十二世在四十萬名朝聖者前,舉行隆重禮儀,宣告多明我沙維豪榮列「真福品」。1954年是聖母年(教會頒布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的信理及多明我沙維豪首次奉獻給耶穌和聖母的第一百週年),這位教宗碧岳十二世於該年6月12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隆重禮儀,宣告多明我榮列聖品。教會更宣告聖多明我沙維豪為兒童歌詠團(Pueri Cantores)及輔祭的主保。

歷代教宗的稱許

碧岳十世:多明我沙維豪確是這個時代的青年模範。這位青年至死保存領洗時的純潔,在短短一生中沒有犯任何罪,確是聖者。我已讀過鮑思高神父為他撰寫的傳記。他堪稱眾人成聖的典範。」

本篤十五世:他常憶述年少時喜歡和兄弟一起閱讀多明我沙維豪的傳記。他說:「沙維豪是為這個時代而生的聖人之一……多明我沙維豪善待眾人,熱愛娛樂活動,青年受他吸引,在他身上找到共鳴。」

碧岳十一世:「多明我沙維豪雖然沒有甚麼偉大的成就,但在很短時間內成為一個小聖人,在十五歲已成為基督徒真正的完美典範。他擁有這個時代的青年迫切需要的特質,確是基督徒生活的完美典範。他的力量來自潔德,虔敬和熱誠。天主賜下多明我,作為現今青年的榜樣。」

碧岳十二世:「他年紀小小……我們便驚訝地發現,恩寵在他身上發揮奇妙的作用。他為了天上的事物,毫無保留地交付自己。憑藉信德,他擁有少見的直覺。」

今天是聖多明我‧沙維豪瞻禮日,

願天主之母為所有青年祈禱,

讓青年人能以聖多明我為學習對象。

我們也祈求聖多明我為所有青年及待孕的母親祈禱。

《向聖多明我沙維豪頌》

聖沙維豪!

你純潔如天使,你得到良師聖鮑思高的指導,

榮登青年聖德的高峰。求你幫助我效法你,

熱愛耶穌,孝敬聖母,盡心救人靈魂,

並使我堅心定志,寧死不敢犯罪,以得永生。

亞孟。

聖多明我‧沙維豪,為我等祈。

 

資料來源:

鮑思高慈幼會

iBreviarium 我靈讚頌主

3月24日-聖奧斯卡‧羅梅洛紀念日

在2015年5月23日被冊封為真福,其後於於2018年10月14日榮列聖品的薩爾瓦多殉道者奧斯卡‧羅梅洛總主教(Oscar Arnulfo Romero y Galdamez)是一位溫和的牧者。他人生的一大轉捩點是由於1977年3月12日魯蒂略‧格蘭德(Rutilio Grande)神父遭殺害的事件。格蘭德神父是薩爾瓦多耶穌會士,放下大學的教職去當農夫、受壓迫者和被排擠者的本堂神父。這個事件觸動了羅梅洛總主教的心,他為他的司鐸哭泣,如同一個母親為她的兒子哭泣那樣。格蘭德神父過世後,羅梅洛總主教立刻趕到阿吉拉雷斯主持追思彌撒,他徹夜痛哭,為那三名無辜的受害者守夜和祈禱;遭殺害的是格蘭德神父和同行的兩個農夫。那裡的農夫成了失去慈父的孤兒,羅梅洛願意接替格蘭德神父的職務。從那一天起,羅梅洛總主教以更明確的言詞保護受壓迫的人民和受迫害的司鐸,毫不在乎他每天受到的威脅。

1980年3月24日,羅梅洛總主教在薩爾瓦多一所醫院的聖堂內遇害身亡。

那時當地彌漫著迫害牧者和教友的氛圍。由於福音的啟發和梵二的文獻,羅梅洛選擇與窮人同在,保護他們免於壓迫。羅梅洛被殺並非任何意識形態的緣故,而是因為他選擇與窮人同在。羅梅洛不願獨善其身,當時薩爾瓦多總主教區的一百多名神父中已有6人被殺,其餘許多人受到虐待和威脅。數以百計的要理教員被殺害,他們大多在鄉間遇害。某些堂區連參加彌撒都有危險,走出聖堂時可能會被擄走或失蹤。若士兵在家中搜出聖經或羅梅洛的相片,百姓不但會被逮捕,甚至可能從此憑空消失。

羅梅洛是個偉大的講道者,他開著車、拿著擴音器四處宣講,口袋裡裝滿糖果,走入人群。羅梅洛總主教不僅關心窮人,也勸富有者悔改,叫他們與急需者分享財富。羅梅洛總主教也曾寫道:

「我有義務堅決地挺身而出捍衛我的教會,與那些飽受壓迫和欺壓的人民站在同一陣線。」

教宗方濟各清楚描述了羅梅洛的司鐸和牧者身份,稱他為「主教和殉道者,擁有基督心胸的牧者,福傳者和窮人之父,天主國度、正義友愛與和平國度的英勇見證人」。

羅梅洛是個優秀的司鐸和睿智的主教,他是品德高尚的人。他敬愛耶穌、愛慕在聖體內的耶穌、深愛教會、崇敬童貞聖母瑪利亞、關愛他的子民。他在晉鐸前不久在筆記中寫道:

「今年我將對天主作出重要的交托!我的天主,求祢幫助我,預備我。祢是萬有,我卻微不足道;然而,祢的愛渴望我成為豐沛的。鼓起勇氣!因著祢的萬有和我的微不足道,我們將成就這豐沛。」

聖羅梅洛總主教,為我等祈!

青年阿庫蒂斯和耶穌會格蘭德神父將被冊封為真福

CNS photo/courtesy Cause of Carlo Acutis

教宗方濟各於2月21日接見冊封聖人部部長貝丘樞機,批准該部會頒布法令,冊封卡洛‧阿庫蒂斯(Carlo Acutis)和耶穌會格蘭德(Rutilio Grande)神父為真福。另外兩位和格蘭德神父一同殉道的平信徒也將榮列真福品。

新真福阿庫蒂斯於1991年在英國倫敦出生,同年隨父母返回意大利。小阿庫蒂斯特別熱愛聖母和耶穌聖體,還建立了以信仰為主題的信息項目,開辦「聖體聖蹟」網站。他是一個普通的男孩,喜歡學習和踢足球,當過要理教員。他也是服務無家可歸者和窮人食堂的熱心義工。年僅15歲的阿庫蒂斯於2006年10月12日因患暴發性白血病在蒙紮(Monza)去世。2008年夏天他被列為可敬者。他的遺體保存在亞西西聖方濟各「脫衣朝聖地」。因他的轉禱,在2013年,一位患有嚴重消化系統疾病的巴西幼童得到康復。

冊封聖人部宣布,卡洛·阿庫蒂斯(Carlo Acutis)將於今年10月10日在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被冊封為真福。冊封大典在亞西西舉行,因為卡洛的遺體安葬於此。新真福的母親安東尼婭·薩爾扎諾(Antonia Salzano)接受梵蒂岡新聞網採訪時表示,這則消息已傳遍全世界,她深感喜悅。卡洛愛慕基督,是福音的新一代傳播者,安東尼婭希望卡洛能「幫助我們成聖,就如天主所願意的那樣」。

卡洛的母親接著說:「當我們將卡洛被冊封為真福的消息分享出去時,我們接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話,有些是來自南美、美國和印度,他們願意來參與冊封禮儀。在當前的醫療衛生情況下,我認為不太可能接納所有人來參禮,但是10月份的冊封大典對那些向卡洛祈禱,以及效法他的榜樣的人而言是往前邁進的一步。」

至於對冊封真福的期盼,安東尼婭稱:「我們所關心的是,卡洛的榜樣能幫助很多年輕人和許多人在基督内重新發現信仰,尤其是發現聖體聖事的重要性,这聖事是卡洛靈修生活的關鍵。他以聖體聖事為其靈修的基礎,是其生命的核心,他稱聖體聖事是『通往天堂的高速公路』。」安東尼婭認為,這就是最根本的訊息:教會是上主賜予我們這些寶藏的分施者。

此外,卡洛也懂得善用新技術和傳播媒體。安東尼婭對此表示,卡洛被認為是電腦天才,但是他沒有利用這些工具來聊天或作為娛樂消遣等。相反地,那份對上主熱切的渴望以及渴慕認識耶穌促使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建立了與聖體聖事奇跡有關的網站,並設立了同一主題的虛擬展覽,使之傳播到世界各地,諸如整個印度和韓國。安東尼婭補充道,卡洛知道耶穌真實的臨在於聖體聖事中,但他也意識到人們需要援助來接近上主,尤其是明白聖體聖事的重要性。此外,很多青年有時會因對司鐸的厭惡和好感而受到影響,無法明白透過聖體和教會所能獲得的巨大價值。反之,卡洛在其生命中深深經歷了此事,成為真實的見證人。

安東尼婭還有另外兩名子女,她說:「他們是非常好的孩子,5歲的時候就每晚誦念玫瑰經,6歲時就初領聖體。他們也是天天去參加彌撒。我認為這是卡洛的一個恩寵。此外,他們還特別敬禮聖人。」

她最後說:「我認為,如果父母與孩子們時常提起歷代聖人的不尋常的典範,很多青少年會發現一些非凡的事物,有這些朋友在天上,他們能在具體生活中幫助他們。此外,聖人也能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人,讓他們知道克服自己的缺點並向前邁進是可能的。」

CNS photo/Octavio Duran

殉道者格蘭德神父是薩爾瓦多籍耶穌會士,他於1977年3月12日被幾位仇教者射殺,和他一同遇難的有兩位平信徒,一位是有10個孩子的父親索洛薩諾(Manuel Solorzano Solórzano)和16歲的少年萊穆斯(Nelson Rutilio Lemus)。格蘭德神父生前大力推動平信徒參與堂區生活,關心窮人和社會邊緣人士。他也譴責極權和獨裁政權的暴力行為。

冊封聖人部頒布的法令中也宣布將冊封兩位新聖人,他們是:於1752年在印度殉道的平信徒真福拉匝祿(Devasahayam Lazzaro)和意大利洛阿諾(Loano)的方濟各加布遣第三修女會創始人真福耶穌瑪利亞方濟加修女。方濟加修女於1844年出生在意大利卡爾馬尼奧拉(Carmagnola),1904年在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Montevideo)蒙主恩召。

另外,冊封聖人部承認3位神父和一位平信徒的英勇聖德,宣布他們為可敬者天主的忠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封聖慶典:新聖人是世界黑暗中柔和的光

CNS photo/Paul Haring

封聖2019

2019年10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封聖大典,5萬名信友在場參加。新聖人是:英國紐曼(John Henry Newman)樞機、意大利萬尼尼(Giuseppina Vannini)修女、印度曼其迪揚(Maria Teresa Chiramel Mankidiyan)修女、巴西洛佩斯(Dulce Lopes Pontes)修女,以及瑞士在俗奉獻生活者(Margarita Bays)貝斯女士。

教宗表彰這5位新聖人說,他們走上了信德之路,戰勝了嚴峻的考驗,藉著祈禱和照顧卑微者奉獻自己,一生尋求真理,即耶穌。他們的事跡反映出教會能夠抵達世界存在的邊緣、教會能在簡陋的房舍中形成,以及教會能在日常生活得以聖化。

當天的福音記述了耶穌治好十個癩病人的奇跡(路十七11-19),教宗在彌撒講道中由此受到啓迪,指出信德道路上的3段行程:呼求、行走和感恩。

呼求

教宗說:「癩病人在耶穌的時代受到社會排斥,因此他們站在遠處高聲呼喊,希望引起耶穌的注意。他們用這個方式縮短距離,不自我封閉和自嘆自憐,也不在乎別人的判斷,只知呼求上主,因為祂聆聽孤獨者的呼聲。就如這些癩病人那樣,我們衆人也需要得到痊癒。我們需要恢復對自己、對生活和對未來的信心,從許多恐懼、控制我們的惡習、許多封閉、依賴和依戀中獲得康復。這些依戀包括:賭博、金錢、電視、手機和別人的判斷。若我們呼求上主,對祂說:『上主,我相信祢能使我恢復健康;耶穌,求祢治癒我的封閉,將我從邪惡和恐懼中解救出來’,上主就會釋放和治癒我們的心靈。』

行走

「此外,以謙卑和具體的愛並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忍耐在信德的道路上前行,這是與他人一起行走的旅程。福音記述的癩病人沒有止步不前,他們在行走的時候便潔淨了。」

教宗於是解釋「行走」的行程,說道:「信德要求一段旅途,要求走出去。如果我們走出我們舒適的信念、離開我們的安全港和我們的安樂窩,奇跡就會發生。信德隨著恩典而增加,隨著風險而成長。當我們懷著對天主的信賴之情向前邁進時,信德就會增加。」

教宗邀請聖職人員關心那些停止行走和迷失道路的人,他指出:「我們要做遠離的兄弟姐妹的守護人。我們要為他們代禱,為他們負起責任;我們必須對他們作出回應,關心他們。」

感恩

在當天的福音記述中,只有一個癩病人回來感謝耶穌,這項決定使他獲得救恩。耶穌對他說:「你的信德救了你。」

教宗解釋道:「救恩不是喝一杯水來保持身體狀態良好,而是走近水泉,即耶穌那裡。唯有耶穌能將人從罪惡中解救出來且治癒人的心靈,唯有與耶穌的相遇能拯救生命,使它變得美滿:這並非蒙受一份恩寵或解除一種困境,而是擁抱生命的主宰。」

教宗強調:「信德旅程的頂峰是活出感恩。感恩不是禮貌和教養的問題,而是信德的問題。一顆懷有感恩的心永遠年輕。醒來時、一天當中,以及睡覺前說一聲:『感謝祢,上主!』,這乃是抵抗心靈衰老的良藥,因為心靈一旦衰老就會習慣於邪惡。在家庭和夫妻之間也如此:要記得說聲謝謝。感謝是最簡單和最有益的話語。」

提到5位新聖人,教宗表明:「他們中的3位修女是修道生活透過愛在世界存在的邊緣地區行走的體現;貝斯女士是一個裁縫,她告訴我們簡單的祈禱、苦心忍耐和默默奉獻是多麽強而有力。紐曼樞機則談到每日生活和内心平安的成聖之道。」

教宗最後邀請在場衆人:「讓我們祈求使我們也能在世界的黑暗中成為『柔和的光』。祈求耶穌與我們同在,讓我們像祂那樣發出光亮,成為別人的一束光。」

彌撒結束之際,他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念三鐘經。

念經前,教宗問候了不同國家代表,尤其是英國查爾斯王子和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並提到新聖人為促進各自國家的精神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努力。此外,教宗向聖公會的代表致以特別的問候,對他們參與封聖典禮表達由衷的感謝。

教宗也在講話中,再次念及中東地區,尤其是那心愛的和飽受戰爭蹂躪的敘利亞。教宗呼籲道:「那裡再次傳來悲慘消息,該國東北部的居民因軍事行動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他們中也有很多基督徒家庭。我再次籲請衝突雙方和國際團體,以真誠、誠實和透明的態度努力推動對話的道路,尋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外,教宗也為厄瓜多爾的社會和平祈禱。大約兩個星期以來,厄瓜多爾因新的緊縮措施引發民衆抗議,導致警方與抗議者發生嚴重衝突。教宗表示:「我與出席泛亞馬遜地區世界主教會議的所有成員,尤其是來自厄瓜多爾的與會者,憂心忡忡地關注著最近幾週在厄瓜多爾發生的事。我為這個國家祈禱,懇求新聖人的轉禱,也為傷亡者和失踪的人感到悲痛。我鼓勵大家尋求社會和平,尤其關注最弱勢的人、貧困者和人權。」

「泛亞馬遜地區世界主教會議特別會議」專頁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將在2019年10月13日冊封5位聖人

教宗方濟各將於今年10月13日,正值亞馬遜世界主教會議召開期間,在梵蒂岡舉行封聖慶典,屆時會冊封5位真福為聖人。

新聖人包括英國的若望·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樞機、意大利的若瑟比納·萬尼尼(Giuseppina Vannini)修女、印度的曼其迪揚(Maria Teresa Chiramel Mankidiyan)修女、巴西的杜思‧洛佩斯‧龐特斯(Dulce Lopes Pontes)修女,以及瑞士的在俗奉獻生活者(Margarita Bays)瑪加麗塔‧貝斯女士。

「封聖2019」專頁

CNS photo from Crosiers

紐曼樞機在1801年生於倫敦,年輕時被祝聖為聖公會的執事。後來經過反省和祈禱,認識到羅馬教會是耶穌基督訓導的真正守護者,於是皈依天主教。他的一生是尋求真理的朝聖之旅,將自己的皈依比作在經歷了一場狂風暴雨後抵達港口的旅程。1847年,紐曼在英國創立了聖斐理伯內利司鐸祈禱會,並且蒙良十三世教宗擢升為樞機。他於1890年8月11日在伯明翰去世,2010年9月19日,本篤十六世教宗在同一座城將他冊封為真福。更多資料

Source: www.camilliani.org

萬尼尼修女在1859年7月7日生於意大利羅馬,領洗時取名朱迪塔。她在4歲時喪父,3年後又失去母親。朱迪塔32歲時遇到一位靈醫會的神父,在他的啓發下於1892年2月2日與另兩個同伴創立了聖嘉祿婢女會,為病患提供服務。朱迪塔擔任新修會的總會長,取名若瑟比納修女。1911年2月23日,若瑟比納修女在罹患嚴重的心臟病後安然離世。1994年10月16日,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將她冊封為真福。

Photo by Shijan Kaakkara CC BY-SA 3.0

真福曼其迪揚在1876年4月26日在印度喀拉拉邦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從小從母親那裡接受了基督信仰教育。她12歲時失去了母親,年紀很輕就已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上主,專心照顧病人和臨終者。後來,她與3位女伴開始為堂區服務,探訪和安慰最需要幫助的人、孤兒和重病者。在神師的建議下,曼其迪揚創立了聖家修女會,並獲得主教的批准。新修會除了祈禱和默想外,主要的工作是為女青年提供基督信仰教育、照顧病人,尤其是重症患者和臨終者、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位修女在創辦了多所新會院、學校、寄宿學校和孤兒院之後,於1926年6月8日去世。她所提供的服務傳到世界的許多地方。

Blessed Dulce Lopes Pontes. Image courtesy of Vatican Media.

龐特斯修女在1914年在巴西薩爾瓦多出生,俗名瑪利亞·麗塔。6歲喪母後由姨媽負責她的教育。18歲加入聖母無染原罪傳教修女會,取名杜思修女。她的聖召受到聖女小德肋撒一生的啓迪,決意以愛的微薄舉動為社會服務。她創立了勞工聯盟和基督徒工人運動、收容病患,以及創辦了聖安東尼醫院。龐特斯修女在生命的最後30年中身體非常虛弱,只有30%的呼吸能力。1992年3月13日,她在聖安東尼會院安息主懷。2001年,一位婦女產後大出血,醫生們毫無辦法,但這位婦女的家屬求杜思修女代禱,結果出血立即停止。因著這個奇跡,杜思修女被冊封為真福。

Adapted from a portrait of Blessed Marguerite Bays. 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貝斯於1815年9月8日生於瑞士錫維里茨,以裁縫、家庭婦女和要理傳教員的身份度在俗奉獻生活。她的生活簡樸,但並沒有與世界隔離:在文化鬥爭(Kulturkampf)期間,她支持天主教刊物。貝斯印有五傷,這恩典徹底改變了她。教宗庇護九世於1854年12月8日欽定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的信理時,患有腸癌的貝斯奇跡般的痊癒了。這個恩寵促使她更加勤於祈禱,盡力回應近人的多種需要。1879年6月27日,貝斯在她的家鄉去世。1995年10月25日,她與瑞士兩位修女被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冊封為真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若望‧亨利‧紐曼樞機將被冊封為聖人

CNS/Catholic Church of England and Wales

「真正的宗教,是讓你心中有生命。」
真福若望‧亨利‧紐曼樞機

2019年2月12日教宗方濟各接見教廷冊封聖人部部長貝丘樞機時,授權該部門頒布法令,承認兩位新聖人、一位新真福和五位可敬者的聖德。兩位新聖人包括英國的若望‧亨利‧紐曼樞機(John Henry Newman)及印度的聖家修女會創始人-真福曼其迪揚修女(Maria Teresa Chiramel Mankidiyan)。

新聖人中的紐曼樞機,他也是聖斐理伯內利司鐸祈禱會的創始人。紐曼樞機生於1801年,他是英國一位銀行家的兒子,原是英國聖公會信徒,曾擔任聖公會的牧師,並擔任牛津大學教堂的主任牧師。1833年3月,他從英國抵達羅馬,接下來的旅程是他生命中最痛苦煎熬的時刻,1833 年6月16日,身心煎熬的紐曼在船上寫下「慈光引領」這篇禱詞,祈求上主指引。

《慈光引領》
若望‧亨利‧紐曼

黑暗之中,懇求慈光引領,導我前行!
黑夜漫漫,我又遠離家庭,導我前行!
我不求知前路是何情景,
只懇求主一步一步引領。

紐曼樞機發現英國國教唯政府馬首是瞻,一切聽政治擺佈,毫無信仰活力,缺乏宗教的超然和純淨本質,於是和幾位志同道合的青年牧師及學術界人士在牛津大學展開更新國教聖公會的運動,這個運動便成了有名的「牛津運動」。他試著把天主教傳統帶回英國教會中,這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845 至1862年間有250位神職人員離開聖公會回到天主教,包括他自己。

為了深入了解聖公會的本源,當時的紐曼牧師專心研究初期教會的歷史和教父學。因這研究,終於使他發現他一向抱有強烈偏見的天主教的本質,以及他所屬的聖公會的來龍去脈。1840 年四旬期,這位重要的聖公會牧師,退隱到一個小鎮,他需要時間及空間過他的祈禱生活並分辨自己的未來,於是他在小鎮探訪病人,教導慕道友,祈禱並齋戒,五年之後,1845年10月8日,紐曼牧師放棄了英國國教聖公會,歸依天主教,並於1846年在羅馬領受了天主教的鐸品,當年他45歲。其後,他在1879年5月15日被教宗良十三世擢升為樞機。1890年,紐曼樞機於伯明翰離世。他生前大力推動基督信徒的合一,被譽為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精神的先驅。

紐曼樞機選擇了聖方濟各·沙雷氏的話「心與心的交談」為其座右銘,這句話為紐曼樞機主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天主之下,一位道德與宗教人士以其使命與自由決定自己的命運。

紐曼樞機在陳述自己成為天主教徒信仰歷程的《生命之歌》書中,他說:「世界基本上有兩個存有,這兩個絕對而鮮明的存有是:我與我的創造者。 」在1840年紐曼曾寫下幾行字,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心與心的交談」這句話,他寫:「那些影響我們的人:他們的話語使我們變得平靜溫和,他們的目光對我們有決定性的影響,他們的行動提升激發我們。」

2010年9月19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在英國伯明翰的科夫頓公園册封紐曼樞機為真福,他在彌撒講道中說:「紐曼樞機的座右銘『心與心的交談』,幫助人們去領悟他對基督徒蒙召成聖的瞭解,並去體會在人心中那份與天主的心相契合的熱切渴望。這位新真福提醒人們忠於祈禱將會漸漸改變人而肖似天主。」

此外,紐曼樞機也特別重視教育的課題;1873年他撰寫了一本巨作來闡釋他對《大學的理想》。他說,「教育不僅僅是要人專攻某個園地的知識,而是,要給予人一個全面的教育,包括他的人格,他的心靈,他的思想。」他也表示,「受過教育的罪過就在於:它使人安於所看見的東西,忘了自己所看不見的東西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無知。」

紐曼樞機也重視宗教內的自由主義,他認爲這種思想是我們時代的教會的最大敵人。他總是說,「教會應該繼續履行自己的使命,勇敢地、謙遜地宣講全部的真理、施行聖事、帶領教友。更重要的是,要非常信賴天主,因爲,教會是基督的教會。」紐曼樞機熱愛他的牧靈使命,並有很深的人性觀。他全心投入照顧伯明翰的居民,探訪病人、關心被監禁的人。他逝世後,有成千上萬的人來參加他的,喪葬隊伍大約有半英里長。

「天主創造我去為祂作一些特定的服務,
祂交託一些工作給我而不把它交託別人。
我有我的使命……不管怎樣,
我是天主計劃所需要的,
正如需要我作首席使者的崗位
……
天主並非不為什麼而創造我。
真福若望‧亨利‧紐曼樞機 

紐曼樞機的祈禱文

親愛的主,幫助我,
讓我不管走到那裡都能散播祢的芳香。
將我的靈魂注滿祢的精神與生命。
穿透與統攝我全部的存在,
如此的徹底,
好讓我的生命只是祢燦爛光華中的
一束光。透過我發亮發光,
同時將這亮光留駐我身,
好讓我接觸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我
身上,感覺到祢的存在,
讓他們抬頭仰望時,
不再看見我,而只看到祢。
噢!上主。留在我身邊,
如此我將如祢一般發亮發光;
為照耀他人的發亮發光;

噢!上主,這全是祢的光亮,
無一絲來自我的身上。
是祢透過我朝他人發光發亮。
因此讓我以祢最喜愛的方式讚美祢,
此即朝我身邊的人發光發亮。
讓我不須傳道更能傳祢的福音,
無須說話,只要我立下榜樣。
只要我藉由我的作為發散引人的力量,
與引發共鳴的影響,
只要我心中對祢滿溢的愛在他人
眼中是如此的清楚明朗。

更多紐曼樞機資料

2月8日-聖若瑟芬‧柏姬達修女紀念日

「我雖身處污泥,但憑著上主的恩寵護佑,我能免遭污染。」
-聖若瑟芬‧柏姬達修女-

聖若瑟芬‧柏姬達修女【臺新譯:聖瑟芬‧巴吉達】(Josephine Bakhita) 約在1868年出生於蘇丹達福(Darfur)的艾高沙(Olgossa)。年輕時,被人劫持,多次被賣給商人為奴,度過殘酷的奴役生活。之後獲得自由,於威尼斯成為基督徒,並進入嘉諾撒修女會。餘生在意大利威岑撒之斯基歐(Schio)度過,獻身為民眾服務。1947年逝世。

1847 年,姊姊被擄掠。1876年,她被擄,開始為奴隸的生活。第一次被出售,買家為一名奴隸販子,雖然她嘗試逃脫,但最終失敗,其後第二次被出售,買家為奧拜伊德的一名富商。1878 在富商家裏侍候他的兩位女兒。同年經歷第三次被出售,買家為土耳其將軍。1882年隨同將軍家眷從奧拜伊德遷居喀土穆,又經歷第四次被出售、買家為意大利領事嘉禮(Callisto)。

1884年12月,她隨從領事自喀土穆遷到紅海畔的蘇亞建。1885年3月,領事轉讓柏姬達給思定‧米蓋理(Augusto Michieli)及其夫人瑪利亞‧杜莉娜(Maria Turina);自此,她便寄居在這對夫婦家裏,
並跟隨他們定居於威尼斯的治亞尼高(Zianigo)。1886年2月3日,主人誕下女兒愛麗絲‧米蓋理(蜜米娜)(Alice Michieli Mimmina) ,柏姬達專責照顧她。同年6 月,米蓋理從蘇丹回來。9月,杜莉娜夫人帶着蜜米娜和柏姬達重返蘇亞建協助丈夫經營旅館。

1887年6月,夫人帶着蜜米娜和柏姬達返回治亞尼高去,處理那邊的物業。1888年11月29日,柏姬達和小主人蜜米娜入住嘉諾撒修會在威尼斯主辦的慕道班宿舍。1889年11月29日,柏姬達決意留居意大利,並獲意皇的檢察官裁定重享自由,從此脫離奴隸的生涯。

1890年1月9日,領受聖洗、堅振和聖體的入門聖事。1893年12月7日,進入初學院接受培育,渴望成為嘉諾撒修會的修女。1896年12月8日,在韋羅那的修會母院矢發初願。1902年,從威尼斯被調到士基奧座落富士拿洛(Fusinaro)的會院,院長麗達‧博諾多修女(Madre Margherita Borrotto)派她做助理廚師。1907年,升任為正廚師。

1910年,院長任命德蓮法比絲修女為柏姬達口述自傳作代筆人。1915年至1919年大戰期間,座落於士基奧富士拿道的會院充當傷兵醫院,柏姬達除了當廚師和祭衣房的主管之外,也成了醫護助理療理傷兵。1922年,她患了嚴重的肺炎,康復後身體孱弱不堪,加上不良於行,遂被調任作門房。

1927年8月19日,柏姬達在威尼杜(Veneto)‧味蘭諾(Mirano)會院的小堂矢發終身聖願。

1929年9月,她向瑪麗尼娜憶述童年瑣事,並由她代筆輯錄成冊,轉送亟望得知其事的大恩人赤奇尼的子侄。

1930年11月2日至4日,奉總會長瑪麗‧慈寶拉(Maria Cipolla)修女邀請,在威尼斯的聖亞維絲(Sant’ Alvise)會院,接受依達‧珍諾莉尼專訪。1931年 1 月,依達‧珍諾莉尼的期刊《嘉諾撒修女生活》第五年第一集《奇異的故事》的第一篇脫稿,全書於同年 12 月付印。

1935年5月,梁寶德‧班尼迪修女(Madre Leopolda Benetti)從中國返回意大利,為了替傳教區作宣傳,邀約柏姬達修女四出奔走,歷時三年。1937年,被調往專為培育傳教區初學生的維米卡廸(Vimercate)會院當門房。1939年,由於健康問題,她重返士基奧定居,並無固定職務。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疾病纏身,她並沒有逃往避難所,而大家相信有她在士基奧,這城絕對不會遭到破壞,事實的確如此。1942年,在一次意外中她跌傷了腿,只能仗賴手杖走路。1943年 12月 8日,慶祝修道生活金禧。1946 年12 月,她患上嚴重肺炎,但在領受傅油聖事後卻康復過來。

1947年 2月 8日,柏姬達修女與世長辭,享年78歲。。

1978年 12月 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發詔書,宣佈若瑟芬柏姬達修女聖德超卓,並列她為天主的忠誠婢女。1992年 5月 17 日,柏姬達榮列真福品。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0年 10月 1日冊封柏姬達為聖女,也是當代非洲大陸的主保。

聖若瑟芬‧柏姬達,為我等祈!

教宗方濟各將冊封七位真福為聖人

2018年10月14日,教宗方濟各將冊封七位真福為聖人。七位聖人是: 聖保祿六世、聖羅梅洛總主教、聖斯帕內利神父、聖羅馬諾神父、聖卡斯帕修女、聖馬奇修女、聖農西奧·蘇爾普里齊奧。本台《鹽與光》將會在當天電視及網上直播封聖典禮。

播放日期:2018年10月14日(主日)
直播
凌晨3時30分(加東)
凌晨 12時30分(加西) 

重播:早上9時(加東)/早上 6時(加西)  

免費收看鹽與光電視頻道

網上直播

下載禮儀小冊子

真福保祿六世,原名洗者若翰·蒙蒂尼(Giovanni Battista Montini),1897年9月26日生於意大利布雷西亞省的孔切肖(Concesio)。1920年5月29日被祝聖為教區神父。1937年被任命為聖座國務卿的助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那些受納粹法西斯主義迫害的人,特別是猶太人,提供愛德援助和款待。時任聖座國務院負責一般事務副國務卿,於1954年被任命為米蘭總主教。聖若望廿三世教宗於1958年擢升他為樞機。1963年6月21日他當選伯多祿繼承人,取名為保祿六世。在他無數的舉措中,最突出的包括他對梵二大公會議的延續和落實、多次國際牧靈訪問、大公和跨宗教的對話。在一次短暫的患病後,於1978年8月6日晚在岡道爾夫堡安息主懷。2014年他被册封為真福。

更多……

真福奧斯卡•阿努爾福•羅梅洛(Oscar Arnolfo Romero Galdámez)1917年8月15日生於薩爾瓦多共和國的巴里奧斯市(Ciudad Barrios)。1942年晉鐸。在聖米格爾教區擔任了20年的本堂神父。1970年他被任命為聖薩爾瓦多教區的輔理主教,1974年被任命為聖地亞哥德瑪麗亞教區的主教,1977年被任命為聖薩爾瓦多總主教。與此同時,該國爆發嚴重的政治危機並引發了內戰。羅梅洛總主教在查證針對弱小者的暴力和針對神父與傳道員的屠殺過程中,深感牧人有義務采取强硬態度。1980年3月24日,他在慶祝彌撒時遭到殺害。2015年,他被册封為真福。更多……

真福方濟各·斯帕內利(Francesco Spinelli)1853年4月14日生於米蘭。在完成培育後於1875年被祝聖為司鐸。他在羅馬時受到啓發,開始建立一個將自己奉獻於聖體的女青年團體。因此,在在與聖加大利納·科門索利(Caterina Comensoli)會面之後,成立了敬禮至聖聖體修女會。真福擔任創始人和長上的角色。他於1913年2月6日平靜地安息主懷。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92年將他列為真福。更多……

真福味增爵·羅馬諾(Vincenzo Romano)1751年6月3日生於那不勒斯附近的托雷德爾格雷科(Torre del Greco)。1775年晉鐸。他在家鄉的牧職工作特別關注弱小者和青少年兒童的培育。1794年6月15日,托雷德爾格雷科幾乎被維蘇威火山爆發的熔岩所摧毀。真福成為信友團體在物質、尤其是在宗教和道德上得以重生的靈魂人物。他於1831年12月20日去世。教宗保祿六世1963年冊封他為真福。更多……

真福瑪利亞·加大肋納·卡斯帕(Maria Caterina Kasper)修女1820年5月26日生於德國的德恩巴赫。她壯碩,外向,在農場的勞作中度過少年時光,甚至為建設道路而開闢石頭。在這種背景下,她産生了建立了一個為最卑微的社會階層服務的女修會。因此,1848年她成立了「耶穌基督貧窮婢女」之家,救助村裡的窮人。她的修會迅速傳播開來,甚至走出德國和歐洲的邊界,傳到美洲及印度。1898年2月2日她因血管梗塞而去世。1978年教宗保祿六世將她列為真福。更多……

真福納扎里亞·伊格納西亞·耶穌的聖德肋撒(Nazaria Ignazia di Santa Teresa di Gesù)1889年1月10日生於馬德里。她的全家移民至墨西哥後,與「孤寡老人女修會」相識,並於1908年進入該修會。1911年她發初願後被派往玻利維亞服務。納扎裡亞意識到她所面對的社會形勢越來越困難,於是成立了「教會的十字軍傳教女修會」,致力於救助窮人和提高婦女地位。在內戰期間(1936-1939),不論在玻利維亞還是在西班牙她的生命都處於危險之中。1942年她從西班牙去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但她的健康狀况開始惡化。她於1943年7月6日去世。1992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册封她為真福。更多……

佩斯卡拉省的青年工人真福農西奧·蘇爾普里齊奧(Nunzio Sulprizio),他的一生是以信德和對天主聖意的順從經歷了巨大痛苦。他於1817年4月13日在意大利北部阿布魯佐行政區佩斯卡拉省出生,父親是名鞋匠,母親是紡紗工人。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只留下他孤單一人。後來由他的一位叔叔來照顧,但是這位親屬隨即不讓他上學,把他送到自己的鐵匠鋪工作,在那裡受到了殘酷的剝削。蘇爾普里齊奧受到嚴厲對待,無論嚴寒酷暑,被迫搬運沉重的貨物走很遠的路。但是,只要情況許可,他就會來到聖體龕前陪伴耶穌。

在這種情況下,蘇爾普里齊奧很快就患病,腿部長了壞疽,後來被送到那不勒斯的一家醫院。他極為痛苦,但卻把這一切都奉獻給上主。他說:「耶穌為了我們遭受很多的痛苦,因著祂的功勞我們獲得永生。如果我們現在受一點苦,將來在天堂上必享永福。耶穌為我受了很多苦,我為什麼不能為祂受苦呢?」

有人問蘇爾普里齊奧:「是誰照顧你呢?」他答說:「因著天主的祝佑與眷顧。」事實果真如此。他在那不勒斯城遇到一位上校,這位上校猶如一位父親那樣接納他,以極大的愛恩待他如同自己的兒子一樣。蘇爾普里齊奧的健康狀況有所好轉後,他就致力於援助病患,試圖安慰他們。他說:「你們始終要與上主同在,因為每一件好事都來自祂。你們要喜悅的為天主的愛而受苦。」蘇爾普里齊奧渴望把自己奉獻於天主,但是他的健康狀況突然惡化,被確診為骨癌。這對他來說是無可言喻的痛苦。

1836年5月5日,蘇爾普里齊奧讓人把耶穌苦像拿來,並要求辦告解。他對告解司鐸說:「你們要喜樂,我將在天上一直關照你們。」蘇爾普里齊奧於同一天去世,年僅19歲。他的墓迅即成了朝聖地。1963年12月1日,教宗保祿六世在來自世界各地參加梵二大公會議的眾多主教面前宣布這位阿布魯佐的青年工人為真福。更多……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更多故事-英語專頁

 

聖五傷畢奧一級聖髑9月到訪多倫多

為紀念聖五傷畢奧神父(Fr. Pio of Pietrelcina)逝世50週年, 聖畢奧神父基金會(Saint Pio Foundation)籌辦了聖五傷畢奧神父到訪美洲之旅。從2018年3月起至11月,聖畢奧神父的一級聖髑會到訪超過30個地區,當中包括墨西哥及加拿大。

以下是聖畢奧聖髑到訪多倫多的資料:

日期:9月18(二)及19日(三)
時間:早上8時30分至下午7時
地點:多倫多總教區聖斐理伯內利堂(St. Philip Neri Parish),2100 Jane St, North York, ON M3M 1A1

《恭迎聖五傷畢奧神父聖髑感恩祭》

主禮: 多倫多總教區輔理主教John A. Boissonneau
日期:9月18日(二)
時間:下午7時30分
地點:多倫多總教區聖斐理伯內利堂(St. Philip Neri Parish),2100 Jane St, North York, ON M3M 1A1

聖髑到訪其他各地行程一覽

聖畢奧神父一級聖髑簡介

來源:聖畢奧神父基金會(Saint Pio Foundation)

聖畢奧的手套

聖畢奧的傷口結痂

帶有聖畢奧血蹟的棉紗布

聖畢奧的一束頭髮

聖畢奧穿著的斗篷

聖畢奧在去世前幾小時用上而沾滿他汗水的手帕

聖畢奧神父生平

1887年5月25日,這位亞西西聖方濟的傑出追隨者(畢奧神父)誕生在班那凡多省(Benevento)的皮耶垂西那村(Pietrelcina)。父親是Grazio Forgione,母親名為Maria Giuseppa De Nunzio。他出生後第二天領洗,取名為方濟。十二歲時領受堅振聖事,並初領至聖聖體。

1903年1月6日,十六歲的方濟進入嘉布遣方濟會位於Morcone的初學院,1月22日穿上方濟會的會衣,取名為畢奧修士。初學結束後,宣發暫願,而於1907年1月22日宣發終身願。

1910年8月10日,畢奧修士在Benevento總教區主教堂晉鐸。之後,因為健康的原因,他一直住在家中,直到1916年。當年9月他被派去San Giovanni Rotondo的修道院,在那裡生活直到去世。

由於充滿了對天主的愛與對眾人的愛,畢奥神父終其一生圓滿地忠於聖召,辛勤地為使人得救而工作。這一切完全符合他的特殊使命,他的整個生命的特殊標記是:為信友提供神修指導,幫助懺悔者領受和好聖事,與舉行感恩禮儀。他使徒工作的頂峰在於舉行彌撒聖祭,所有參與的信友都見證了他高超圓滿的神修。

他也獻身社會慈善工作, 1956年5月5日成立「受苦者的安慰之家」(Casa Sollievo della Sofferenza)基金會,致力於解除許多家庭的病痛和苦難。

對畢奧神父而言,信仰就是生命。他所願意與執行的事,都在信仰的光照下完成。他總是勤勉不懈地祈禱,不論白天或黑夜,大部份的時間都用於與主交談。他總是說:「在書籍中我們尋找天主,在祈禱中我們發現祂。祈禱就是開啟天主的心的鑰匙。」信仰帶領他,使他能夠完全接受天主奧妙的旨意。

他總是沈浸於超凡的境界中,他不但是個充滿希望、完全信賴主的人,同時也以言語和榜樣將這些美德傳遞給所有來訪的人。

天主的愛充滿著他,滿足他所有的渴望。仁愛鼓舞著他每日生活:愛天主並幫助他人愛天主。他最大的關心是在基督的愛內成長,並引領衆人如此做。

他歡迎每一個到他跟前的人,藉此展示對鄰人圓滿的愛。五十多年來,無數的人前來向他求助、領受和好聖事、尋求輔導與安慰。他幾乎被群眾包圍,他們在教堂、祭衣房、以及修道院尋找他。而他奉獻自己給每一個人,振奮他們的信仰,散發天主的恩寵,帶給他們光明。然而,他更特別把自己交給貧窮、苦難、與病痛者,在他們身上看見基督的肖像。

他在天主的光照中操練明智、行動與輔導的美德,成為傑出的典範。他所關心的是主的榮耀及眾人靈魂的益處。他以正直、坦白、和極大的尊重對待每一個人。在他內顯示出剛毅的美德。他很年輕時就已明白,他的道路將是十字架的苦路,當下就以勇氣和無窮的愛接受了。多年來,他經歷了心靈的苦痛,並以令人讚嘆的平靜態度接受了聖傷帶來的痛楚。

當教會對他展開調查並限制他的聖職職務時,他以極度的謙遜及順服接受了一切。面對不公正的控訴及毁謗,他保持沈默,永遠相信天主、長上們、以及自己良心的判斷。

他習慣於遭受羞辱,為了獲得節制的美德,好能符合方濟會士的特質。他的態度與生命的道路上總是溫和有節制。

他加入奉獻生活時,便非常明白自己所做的承諾,一生以英勇慷慨的態度遵守自己所誓發的聖願。在一切事物上完全服從長上的命令,即使有時是相當惱人的事物。他的服從在意願上是超乎平常的,範圍是普遍的,執行是徹底的。在貧窮精神上,他的生活是完全無私的,放棄世上的物質、舒適、及個人榮耀。他以極大的愛遵守貞節的美德。在任何場合、面對所有的人他的擧止總是恰到好處。

他誠摯地自認為是無用的,不堪當接受天主的恩寵,充滿著軟弱及品德上的瑕疵,然而同時卻充滿著神聖的愛與祝福。處身於如此眾多環繞著他的讚美,他總是說:「我只想做一個祈禱的小弟兄。」

畢奧神父從年輕的時候健康情況就一直不佳,在其生命最後的幾年,健康更是快速衰退。1968年9月23日死亡姊妹將準備妥當而安詳的他帶走了,享年 81歲。無數的人聚集在一起參加他的葬礼。

1971年 2月20日,他死後三年左右,教宗保祿六世在對嘉布遣修會的神長演說中提到畢奧神父:「他享有如此盛名,全世界的人都圍繞著他!為什麼呢?也許因為他是哲學家?因為他是智者?因為他能提供資源?因為他謙遜地舉行彌撒聖祭,從早到晚不懈的聽告解?因為 ─ 真的不容易說清楚 ─ 他帶著吾主基督的傷痕。他是一個祈禱與受苦的人。」

在他還活著的時後,由於他的美德、祈禱的精神、為了眾人靈魂的得救,全然的犧牲與奉獻自己,就已經享有聖人的美名。在他死後的數年,在教會、世界各地、各民各族中,他神聖的美名與奇蹟快速地增加。

天主如此顯示給教會,祂願意在地上光榮祂的忠僕。嘉布遣會很快地便開始依據教會法典所規定的步驟,為畢奧神父申請列入真福品及封聖的程序。聖座在審查案件之後,於1982年11月29日根據 “Sanctitas Clarior” 所列的標準宣告案件「沒有阻礙」(nihil obstat)。 Manfredonia的總主教因此公告了列品申請,並展開正式調查程序(1983到1990)。1990年12月7日教廷宣聖聖部宣告了案件在法律上的有效性。當列品案件被成立後,遂展開慣常的討論,確認這位「天主忠僕」是否已達「英豪程度」(Heroic Degree)。1997年6月13日神學顧問們舉行了專案會議,也給予了正面的評斷。1997年10月21日的正式審核會議中,提出列品申請的主教Andrea Maria Erba of Velletri‑Segni與樞機以及主教們承認畢奧神父在神學、德行上均達到了英豪程度。1997年12月18日,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前,正式宣告他實現了英豪般的美德。

1999年5月2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聖伯多祿廣場隆重地擧行彌撒,以宗徒的權威宣告,將這位「可敬的天主忠僕」畢奧神父列為真福,並明訂9月23日為特別尊敬他的日子。接著,在2002年2月28日,正式宣告冊封畢奧神父為聖人。

來源: 天主教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懇請聖畢奧神父轉求的祈禱文

滿被聖寵,最摯愛的聖畢奧神父,您蒙揀選獲賜明顯的 苦架聖傷達五十年之久,藉以光榮苦架上的耶穌。您效法我們的主耶穌,藉著將您許多神恩與人分享,來展現您的大愛—特別是您為人代禱轉求的神恩。

因著您與上主深刻的情誼,祂回應您的請求,並賜福給 那些您祈求祝福的人,此刻我願將個人的祈禱,加入到每天來尋求您幫助,並求您轉求的禱文當中,他們都希望獲得醫治慰藉,屬世及屬靈上的祝福,並求得身心靈的平安。

求您以慈悲的愛心,祝福我及我所愛的人,並為我特別的意向轉求……(請說出祈禱意向)

聖畢奧神父,請以您的大愛持續與我們同禱,並為我們祈禱。亞孟。

領聖體後經
《上主,請住在我內》
聖畢奧神父著

上主,請住在我內,祢的臨在是如此必要,讓我不要忘記祢。祢了解我多麼容易棄捨祢。 上主,請住在我內,因我軟弱,需要祢的力量,讓我不致經常跌倒。

上主,請住在我內,沒有祢我便失去意義與希望。

上主,請住在我內,因為祢是我的光,沒有祢我身處黑暗。

上主,請住在我內,將祢的旨意顯示給我。

上主,請住在我內,我便能聆聽祢的聲音而跟隨祢。

上主,請住在我內,我渴望更深的愛祢,永遠與祢常相左右。

上主,請住在我內,如果祢要我永遠效忠於祢。

上主,請住在我內,我的靈魂雖然如此貧乏,我仍渴望在我靈內有塊屬於祢的慰藉之處,可將祢的愛情留駐。

耶穌,請住在我內,時辰已晚,時日將盡,生命漸耗盡;死亡,審判,永恆之約的腳步已逼近。復甦我的力 量已刻不容緩,讓我不致在途中流連踟躕,所以我需要祢。時辰已晚,死亡漸近。我懼怕黑暗,誘惑,神枯,十字架與傷悲。

噢,耶穌,在這流放之夜,我多麼需要祢!

耶穌,請住在我內,因在此生命黑暗期,危痍四周環繞,我需要祢。就像在擘餅時門徒認出了祢,請幫助我 認出祢,讓聖體聖事成為驅散黑暗的光,成為支持我的力量,內心唯一的喜樂。

上主,請住在我內,因在我死亡時刻,我定要與祢同在,如果無法領受聖體,至少能領受祢的恩慈與愛情。

耶穌,請住在我內。我不祈求神慰,因我不配得,我僅僅祈求有祢臨在的恩寵。是的!這是我對祢的祈求!

上主,請住在我內,我單單只尋求祢,祢的愛情,祢的 恩典,祢的旨意,祢的心,祢的聖神,因為我愛祢,我不求別的賞報,只希望能有強烈活潑的愛德,以便越來越深的愛祢。

親愛的耶穌,懇求祢的允諾,在我有生之日能全心愛祢,為使我能更完美的愛祢,直到永恆的時日。

亞孟。

來源: 西雅圖天主教華人團體

「聖髑」指聖人的遺體 (例如遺骨、毛髮、指甲等)或聖人的遺物(例如聖人生前曾穿著過的衣料等物或常觸及的物件)。

敬禮聖髑的目的是表達聖人追隨耶穌所行的一切:遭受的一切苦難和一切光榮天主的事蹟,並沒有被遺忘,反為天主所紀念在祂的聖愛之內,並且結合於耶穌基督的苦難和光榮、一次又一次的在感恩聖事中與耶穌基督一同受舉揚。天主教也有一種名為敬禮聖髑的紀念儀式。教會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時重新強調對聖賢者的遺骸作出敬禮。聖人的遺物包括其遺體、或其中一部份,以及他們在世時所用過的物品。他們都是基督奧體的一部份,也是「聖神的宮殿」(格前6:19)。所以我們進行敬禮聖髑時,應著重紀念及學習聖人的德行,反省他們的生活榜樣和德行與我們的關係。

來源:香港教區教理委員會

聖髑的等級

「聖髑」分三個等級:

一級聖髑是指聖人的身體(如:血、骨、毛髮),通常會安放在祭台上的一個小方格內或祭台下;

二級聖髑是指聖人生前穿過的衣服或用過的物件;

三級聖髑是指接觸過一級聖髑的物件。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