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福音先驅的三個特徵-勇氣、祈禱和謙遜

二月十四日-聖濟利祿及聖默多狄紀念日

讀經一:創世紀 6:5-8;7:1-5,10

上主見人在地上的罪惡重大,人心天天所思念的無非是邪惡;上主遂後悔在地上造了人,心中很是悲痛。上主於是說:「我要將我所造的人,連人帶野獸、爬蟲和天空的飛鳥,都由地面上消滅,因為我後悔造了他們。」惟有諾厄在上主眼中蒙受恩愛。上主對諾厄說:「你和你全家進入方舟,因為在這一世代,我看只有你在我面前正義。由一切潔淨牲畜中,各取公母七對;由那些不潔淨的牲畜中,各取公母一對;由天空的飛鳥中,也各取公母七對;好在全地面上傳種。因為還有七天,我要在地上降雨四十天四十夜,消滅我在地面上所造的一切生物。」諾厄全照上主吩咐他的做了。七天一過,洪水就在地上氾濫。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8:14-21

那時候,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外,隨身沒有帶別的食物。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應當謹慎,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他們彼此議論:他們沒有餅了。耶穌看出來了,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議論沒有餅了?你們還不明白,還不瞭解嗎?你們的心仍然遲鈍嗎?你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見嗎?你們不記得:當我曾擘開五個餅給五千人的時候,你們收滿了幾筐碎塊?」他們回答說:「十二筐。」「還有,七個餅給四千人的時候,你們收滿了幾籃碎塊?」他們回答說:「七籃。」於是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還不瞭解嗎?」

2017年2月14日,當天是歐洲主保聖濟利祿和聖默多狄瞻禮,教宗方濟各以這兩位聖人為反省的課題。教宗在彌撒強調福音先驅的3個特徵:勇氣、祈禱和謙遜。聖濟利祿和聖默多狄是了不起的先驅、大無畏的兄弟,以及見證天主的人,他們的福傳事業促成歐洲更為強大。因此,教會需要像他們這樣的聖言的播種者、傳教士及真正的先驅。

「勇氣」

教宗首先解釋福音先驅的勇氣,即坦率。

教宗說:「天主聖言不可被當作一項建議,或一種良好的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來宣講。聖言與之完全不同;聖言需要我們坦率、有力地宣講,就如聖保祿所言,應讓聖言滲入我們的骨子裡。我們應坦率、有力、勇敢地宣講聖言。在精神上沒有勇氣及内心不愛戀耶穌的人總是說些有趣的事、道德的事、行善的事,或某件慈善事業,但他從不提及天主聖言。他的言論無法教育天主子民。唯有坦率,勇敢地宣講天主聖言,才能教育天主子民。」

「祈禱」

《路加福音》記述耶穌派遣72門徒出去傳教,祂對門徒們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路10:2)教宗藉此事蹟解釋福音先驅的第二個特徵:祈禱。

教宗說:「天主聖言的宣講必須透過祈禱。永遠如此!若沒有祈禱,你可舉辦一場美好的演講會,一次美好的講座:很好,這很好!但你所宣講的卻不是天主聖言。唯有藉著祈禱,我們才能發自内心地宣講天主聖言。」

教宗因此表示:「我們要祈禱,好讓上主陪伴這播種聖言的工作,好讓上主為種子澆水,使種子發芽,結出聖言的果實。我們要藉著祈禱來宣講天主聖言:這是那宣講天主聖言者的祈禱!」

「謙遜」

此外,《路加福音》也記述了耶穌對門徒們說的另一句話:「我派遣你們猶如羔羊往狼群中。」(路10:3)。教宗從這句話談到福音先驅的第三個特徵:謙遜。

他解釋道:「真正的宣講者知道自己軟弱,沒有能力保護自己。他們曉得上主派遣他們『猶如羔羊到狼群中』。『可是,上主,它們會吃我不成?』『你去吧,這就是你的行程!』」

「金口聖若望的一個反省非常深刻,他說:『倘若你不是猶如羔羊,而是像狼那樣進入狼群,上主就不會保護你:你自己保護自己吧!』倘若宣講者自以為聰明,或負責傳揚天主聖言的人想耍滑頭,『唉,我能應付這些人!』如此,他就不會有好下場。他會利用天主聖言做交易,傾向於趨炎附勢。』

最後,教宗總結道:「那些幫助教會在世界上成長的偉大先驅都是勇敢、祈禱和謙遜的人。願聖濟利祿和聖默多狄幫助我們按照他們的這些準則去宣講天主聖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惱怒應防患於未然,因為它將毀滅世上兄弟友愛之情

常年期第六周 星期一

讀經一:創世紀 4:1-15,25

亞當認識了自己的妻子厄娃,厄娃懷了孕,生了加音說:「我賴上主獲得了一個人。」以後她生了加音的弟弟亞伯爾;亞伯爾牧羊,加音耕田。有一天,加音把田地的出產作祭品獻給天主;同時亞伯爾獻上自己羊群中最肥美而又是首生的羊;上主惠顧了亞伯爾和他的祭品,卻沒有惠顧加音和他的祭品;因此加音大怒,垂頭喪氣。上主對加音說:「你為什麼發怒?為什麼垂頭喪氣?你若做得好,豈不也可仰起頭來?你若做得不好,罪惡就伏在你門前,企圖對付你,但你應制服它。」

事後加音對他弟弟亞伯爾說:「我們到田間去!」當他們在田間的時候,加音就襲擊了弟弟亞伯爾,將他殺死。上主對加音說:「你弟弟亞伯爾在那裏?」他答說:「我不知道,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上主說:「你作了什麼事?聽!你弟弟的血由地上向我喊冤。你現在是地上所咒罵的人,地張開口由你手中接收了你弟弟的血,從此你即使耕種,地也不會給你出產;你在地上要成個流離失所的人。」加音對上主說:「我的罪罰太重,無法承擔。看你今天將我由這地面上驅逐,我該躲避你的面,在地上成了個流離失所的人;那麼凡遇見我的,必要殺我。」上主對他說:「決不這樣,凡殺加音的人,一定要受七倍的罰。」上主遂給加音一個記號,以免遇見他的人擊殺他。

亞當又認識了自己的妻子,她生了個兒子,給他起名叫舍特說:「天主又賜給了我一個兒子,代替加音殺了的亞伯爾。」

福音:聖馬爾谷 8:11-13

那時候,法利塞人出來,開始和耶穌辯論,向他要求一個來自天上的徵兆,想試探他。耶穌從心裏嘆息說:「為什麼這一世代要求徵兆?我實在告訴你們,必不給這世代一個徵兆!」他就離開他們,再上船往對岸去了。

2017年2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家庭和民族的毀滅始於小小的羡慕和嫉妒,因此毀滅弟兄情誼的惱怒應防患於未然。在梵蒂岡舉行第18次樞機咨議會的神長們與教宗共祭。

當天教宗特別為倪勝民(Adolfo Nicolas)神父奉獻彌撒。倪勝民神父是2008年至2016年的耶穌會總會長,幾天後他將返回亞洲繼續他的服務使命。教宗說:「願上主賞報他所做的一切,在他的新使命中陪伴他。謝謝倪勝民神父。」

彌撒選讀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創世紀》,談到加音和亞伯爾的事跡。《聖經》中首次提及「弟兄」這個詞。這原本是一個兄弟日益情深的美好故事,結果卻以悲劇收場。教宗指出:「個故事從小小的嫉妒”開始:加音感到惱怒,因為他的祭品沒有取悅天主,心中便開始醞釀這種情緒。他應該控制這種情緒,可他卻沒有這樣做。加音寧願發洩本能,寧願在心裡『烹飪』這種情緒,將它放大,任其滋長。他後來犯的罪就蜷縮在這種情緒之中。內心的惱怒始終折磨著加音,最後他殺了自己的弟弟。」

教宗繼續說:「敵意日益加深,最終轉變為罪惡。我和我的弟弟勢不兩立,這不是我的弟弟,這是一個敵人,這個人應該被消滅,被趕走。敵意就是這樣毀滅他人,毀滅家庭、民族和全世界的!不,沒有兄弟,只有我;沒有兄弟情誼,只有我。這是剛開始的心理活動,我們每個人都會這麼想,但我們應該立即扼制它的發展,把它消滅於萌芽狀態,第一次苦惱。」

彌撒中也有幾位新任本堂神父,教宗對他們說:「在我們的聖職人員當中,在我們的主教團,有多少分裂是這樣開始的!為什麼他們把那個位置給了他,而不給我?為什麼這樣?這些小事,這些縫隙,毀滅了弟兄情誼。」

福音中,天主問加音:「你弟弟亞伯爾在哪裡?」加音以嘲諷的口吻反問道:「我難道是看守我弟弟的人嗎?」「是的,你就是看守你弟弟的人。」上主又說:「你弟弟的血由地上向我喊冤。」

教宗提醒道:「我們每個人都會說我從未殺人。但是,如果你對你的弟兄心存惡意,就等於殺了他;如果你辱駡你的弟兄,就等於從心裡殺了他。殺害是一個從小事開始的過程。世上多少有權勢的人會說:『我關心的是這片領土,我關心的是這塊土地。至於其它地方,如果有炮彈落下炸死了200個孩子,那不是我的錯,而是炸彈的錯。我只關心領土』。這一切都源自那使你與他人劃清界限的情緒,你會對別人說: 『這是某某人,他就是他,不是我的弟兄』,最終以殺人的戰爭結束。實際上,你從一開始就殺了人。這是流血的過程,今天許多人的血由地上向天主喊冤。難道這一切不是相關聯的嗎?他們之所以流血,是因為我的羡慕和嫉妒破壞了弟兄情誼,至少其中有一滴血是因我而流的。」

教宗最後勉勵我們反省天主對加音的問話:「你弟弟亞伯爾在哪裡?」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在試探中我們需要祈禱,而不是對話

聖思嘉紀念日

讀經一:創世紀 3:1-8

在上主天主所造的一切野獸中,蛇是最狡猾的。蛇對女人說:「天主真說了,你們不可吃樂園中任何樹上的果子嗎?」女人對蛇說:「樂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都可吃;只有樂園中央那棵樹上的果子,天主說過,你們不可以吃,也不可摸,免得死亡。」蛇對女人說:「你們決不會死!因為天主知道,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女人看那棵果樹實在好吃好看,令人羨慕,且能增加智慧,便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於是二人的眼立即開了,發覺自己赤身露體,遂用無花果樹葉,編了個裙子圍身。當亞當和他的妻子聽見了上主天主趁晚涼在樂園中散步的聲音,就躲藏在樂園的樹林中,怕見上主天主的面。

福音:馬爾谷 7:31-37

耶穌從提洛境內出來,經過漆冬,向著加里肋亞海,到了十城區中心地帶。有人給他帶來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求他給他覆手。耶穌便領他離開群眾,走到一邊,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裏,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然後望天嘆息,向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吧!」他的耳朵就立時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耶穌遂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但他越囑咐他們,他們便越發宣傳;人都不勝驚奇說:「他所做的一切都好:使聾子聽見,叫啞巴說話。」

2017年2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每個人在試探中都很軟弱,但耶穌的恩寵幫助我們不躲避上主,卻能請求寬恕,繼續前行。教宗在彌撒講道中省思魔鬼如何試探亞當、厄娃和耶穌,並警告說,我們與撒殫沒有對話可言,因為與撒殫對話必使我們陷入罪惡與腐敗。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創世紀》,講述亞當和厄娃陷入魔鬼的試探,因而違抗天主的命令。教宗解釋道:「魔鬼以蛇的模樣出現,它迷惑人心,試圖狡猾地騙人;它是這方面的專家,它是謊言之父,是個說謊者。魔鬼懂得如何騙取人的信任,如何詐欺人。它對厄娃是這做的:它首先讓厄娃心情愉悅,然後開始跟她對話,逐步引她上鉤。」

教宗指出:「魔鬼試探耶穌的狀況截然不同,魔鬼這回下場悽慘。它試圖跟耶穌對話,因為當魔鬼欺騙一個人時,它必定跟這個人對話;魔鬼試圖誘惑耶穌,耶穌卻不為所動;於是,魔鬼露出它的真面目,但耶穌並不以自己的話回答,卻引用天主聖言,因為我們不能跟魔鬼對話,否則下場就會跟亞當和厄娃一樣,變得赤身露體。」

「魔鬼是個低劣的發薪人員,從不好好發薪!它是個騙子!它跟你許諾一切,卻害你赤身露體。耶穌最後也在十字架上赤身露體,但祂這麼做是為了服從天父,那是另一條路。化身為蛇的魔鬼很狡猾:我們不能跟魔鬼對話。眾所周知什麼是試探,我們大家都曉得,因為每個人都會受試探,虛榮、傲慢、貪婪和吝嗇等眾多試探,不勝枚舉。」

教宗接著提到,今日人們高談闊論腐敗,我們也要為此請求上主的助佑。

教宗說:「世界上存在許多腐敗的人,很多腐臭的肥魚,我們從報紙上得知他們的生活。他們或許是從微不足道的事物開始腐敗的,例如沒有校準磅秤:那磅秤原本是一公斤,不,我們現在把它調成9百克,讓它看起來是一公斤。腐敗就是從這種小事開始的,如同蛇對厄娃說:『不,這不是真的,這果子對妳沒有害處!吃吧!它很好吃!這只是件小事,沒有人會發現的。妳快做,快做啊!』人遂一點一滴陷入罪惡,陷於腐敗之中。」

教宗鼓勵信友們:「要隨時睜大眼睛,祈求上主的助佑,因為我們無法獨力克勝誘惑。亞當和厄娃躲避上主;我們則要憑藉耶穌的恩寵,回到上主身邊,並請求寬恕。」

最後,教宗總結道:「在試探中,我們不對話,卻要祈禱:『上主,求祢援助我。我很軟弱,我不願躲避祢。』這就是勇氣,這就是得勝。你如果那時開始對話,你必被打敗,而且一敗塗地。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在這份勇氣中陪伴我們;倘若我們在試探中因軟弱而受騙上當,願上主賜予我們重新站起並繼續前行的勇氣。耶穌正是為此而來,為此而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女性給世界帶來和諧,使世界變得美好

常年期第五周(星期四)

讀經一:創世紀 2:18-25

上主天主說:「人單獨不好,我要給他造個與他相稱的助手。」上主天主用塵土造了各種野獸和天空中的各種飛鳥,都引到人面前,看他怎樣起名;凡人給生物起的名字,就成了那生物的名字。人遂給各種畜牲、天空中的各種飛鳥和各種野獸起了名字;但他沒有找著一個與自己相稱的助手。上主天主遂使人熟睡,當他睡著了,就取出了他的一根肋骨,再用肉補滿原處。然後上主天主用那由人取來的肋骨,形成了一個女人,引她到人前,人遂說:「這才真是我的親骨肉,她應稱為「女人」,因為是由男人取出的。」為此人應離開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當時,男女二人都赤身露體,並不害羞。

福音:馬爾谷 7:24-30

耶穌從勒乃撒勒動身,往提洛和漆冬境內去了。耶穌進了一家,不願任何人知道,但是不能隱藏。當下就有一個婦人,她的女兒附了邪魔,一聽說耶穌,就來跪伏在他腳前。這婦人是個外邦人,生於敘利腓尼基;她懇求耶穌把魔鬼從她女兒身上趕出去。耶穌向她說:「應先讓兒女們吃飽了,因為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那婦人卻回答說:「主,是啊!可是小狗在桌子底下,也可吃到孩子們的碎屑呢!」耶穌對她說:「為了這句話,你去吧!魔鬼已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她一回到自己家裏,看見孩子躺在床上,魔鬼已出去了。

2017年2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沒有女人,世界上就沒有和諧」。教宗從《創世紀》有關天主創造天地萬物的敘述為出發點省思女人的形象。男人和女人不同,不是一個優於另一個,不過卻是女人給世界帶來的和諧,使世界變得美好。

近幾天的彌撒讀經均取自《創世紀》。今天的讀經記述上主天主用塵土造了各種野獸,但人在它們中沒有找到與自己相稱的夥伴,他是孤獨的。因此,上主用那由人取來的肋骨形成了一個女人,引她到人面前。人遂說,這才真是我的親骨肉。

教宗解釋道:「但是,在人看到她之前,他夢到了她。若要了解一個女人,需要先夢到她。很多時候,我們談論女性時,常以她們所做的事來講論她們,女人是為了做這事的。其實,女人帶來的是男人所沒有的富饒,女人給受造界帶來了和諧。當沒有女性時,就缺少了和諧。男人和女人不同,不是一個優於另一個。不是的,只是男人不能帶來和諧,帶來和諧的是女人。她帶來的和諧教導我們溫柔地去愛撫和愛,使世界變得美好。」

教宗在講道中提到人的孤獨、夢想,以及男人與女人的命運:二人成為一體。

教宗舉了一個實例:「在一次接見活動中,他問候信眾時,詢問了一對慶祝結婚60週年的夫婦:『你們二人誰最有耐心?』」他們看著我,又互相對視了一下,然後轉向我,齊聲對我說:『我們很相愛!』我永遠忘不了他們的眼神。60年後,這意味著二人成了一體。這是女性所帶來的:彼此相愛的能力,給世界帶來和諧。若沒有女性,世界上就沒有和諧。剝削人確實是危害人類的罪行,可是剝削女性就更嚴重了,那是在摧毀天主渴望給世界的和諧。因此,剝削女性不僅是罪行,更是摧毀和諧。」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賜給我們女性,這是天主的偉大恩典。在福音中,我們聽到了那個婦人具有怎樣的能力,她非常勇敢,不是嗎?她勇敢地前行。但絕不僅如此而已,女性是和諧,是詩歌,是美。沒有女性,世界就不會這麼美好,這麼和諧。我個人喜歡這麼想:天主創造了女人,好使我們都能有一位母親。」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談及天主在造物工程中賜予人的三項恩典

馬爾谷福音 7:1-13

那時候,法利塞人和一些從耶路撒冷來的經師,聚集到耶穌跟前。他們曾看見他的幾個門徒用不潔的手,就是用沒有洗過的手吃飯 ── 原來,法利塞人和所有的猶太人,都拘守先人的傳授: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從街市上回來,若不先沐浴,也不吃飯;還有其他許多傳授應拘守的事:如洗杯、洗壺、洗銅器等 ── 法利塞人和經師們就問耶穌說:「你的門徒為什麼不遵守先人的傳授,而用不潔的手吃飯?」耶穌對他們說:「依撒意亞論你們這些假善人預言的真好,正如所記載的:『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恭敬我,也是虛假的,因為他們所講授的教義,是人的規律。』你們離棄天主的誡命,而只拘守人的傳授。」又向他們說:「真好啊!你們為拘守你們的傳授,竟廢除了天主的誡命。梅瑟原說過:『你該孝敬你的父親及母親。』又說:『咒罵了父親或母親的,應處以死刑。』你們卻說,人若對父親或母親說:我所能供養你的,已成了『科爾班』,即『獻儀』,那麼就准許那人不必再為父母做什麼了:這樣你們便為了你們所傳授的遺教,廢棄了天主的話;並且你們還行了許多其他諸如此類的事。」

2017年2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談及天主在造物工程中賜予人的三項恩典:子女的身分、治理和保護受造界的任務,以及男人和女人在互相陪伴中共度愛的生活。

教宗的反省從當天彌撒選讀的《創世紀》談起,以《聖詠》第八篇中的詩句讚美天主在造物工程中「賜予人一切恩典」:「世人算什麼,祢竟對他懷念不忘?祢竟使他稍微遜於天神,以尊貴光榮作他冠冕。」(5-6節)

第一項-子女的身分

教宗說:「天主首先賜給了我們基因(DNA),即祂賜予我們子女的身分,按照自己的肖像,按照祂的模樣造了我們;我們肖似天主。當一個人生孩子時,這個過程是不可逆轉的,生了就是生了!兒子或多或少和父親長得像,雖然有時候不太像,但終究是兒子;兒子獲得了身分。」

「如果兒子長得好看,父親會為兒子感到驕傲:『看,我兒子真棒!』但父親就是父親,即使兒子長得有些醜,父親依然會說:『真好看!』兒子如果犯了錯,父親會糾正他,等待他改過。耶穌教導我們,天主如同一位懂得等待子女的父親。祂把子女身分賜予我們,我們好似天主,因為我們是天主的子女。」

第二項-任務

教宗指出:「天主賜予我們整個大地,叫我們治理大地,在大地上生活。因此,天主賜予人管理的權柄,因為天主不願意人被奴役,而是做主人,為王,但恩典也是任務。天主在造物工程中勞作,祂也叫我們勞作,把受造界管理好。祂沒有讓我們毀滅受造界,而是促進其發展,照料它,守護它,使它日漸完善。天主賜予我們一切,但天主沒有賜予我們金錢,我想知道金錢是誰給我們的?祖母說,魔鬼是從口袋進來的。或許是這樣吧。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是誰給了我們金錢。天主把整個受造界賜予我們,叫我們守護它,發展它,這就是恩典。」

第三項-愛

《創世紀》隨後又說:「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創1:27)。這愛首先使男人與女人結合在一起。教宗解釋說:「天主造了一男一女,因為人單獨生活不好,天主於是為他造了同伴。天主是愛,祂把愛賜予人,而愛的對話應該是男人和女人的首要關係。」

最後,教宗勉勵道:「讓我們感謝上主賜予我們這三個恩典:身分、任務和愛。讓我們祈求恩寵,好能守護我們作子女的身分,發揮我們的恩典,日益增進我們愛的能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是愛而非義務的奴隸

馬爾谷福音 6:53-56

那時,耶穌和他的門徒渡過了海,來到革乃撒勒,就靠了岸。他們剛一下船,人立刻認出他來,便跑遍那全地域。開始用床把有病的人,抬到聽說耶穌所在的地方去。凡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莊,或城市,或鄉間,人都把患病的人放在街道上,求耶穌容許他們,至少摸摸他的衣邊;凡摸到他的,就都痊愈了。

2017年2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僵硬的人害怕天主賜予的自由,他們害怕愛。教宗強調基督徒是愛,而非義務的「奴隸」,籲請信徒不要把自己隱藏在僵硬的誡命之中。

教宗以《聖詠》第104篇,讚美造物主的詩歌展開他的彌撒講道。天父工作是為了這美妙的受造界;天父與祂的兒子工作是為了再創造。那麼,天主為什麼創造世界呢?

教宗說:「天主願意分享祂的圓滿,給予人這份圓滿,與人分享祂的圓滿。在再創造中,天主派遣自己的兒子來重整一切:使惡變為善,改錯為對,轉壞為好。當耶穌說『天父總是工作,我也一直在工作』時,法學士對此非常反感,想要除掉耶穌。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懂得接受天主的恩典,只在乎法律:『這些法律條文太少了,我們還要添加一些』。他們沒有向天主的恩典敞開心扉,而是躲藏起來,在僵硬的誡命中尋找隱蔽之所,制定了500條以上的法律條文。他們不懂得接受天主的恩典。恩典只能自由的接受。這些僵硬的人害怕天主給予的自由,他們害怕愛。」

「因此,今天我們要讚美天父,『上主,祢偉大無限!我非常愛祢,因為祢賜給了我這份恩典。祢拯救了我,祢創造了我』。這是讚美的祈禱,喜悅的祈禱。祈禱能給基督徒生活帶來喜悅。反之,封閉的祈禱使人沮喪,使人永遠無法接受天主的恩典。這樣的人只懂得盡義務,封閉的義務。這樣的人是義務的奴隸,而不是愛的奴隸。當你成為愛的奴隸時,你是自由的!這是美好的奴役,可是這些法學士無法明白這一點。」

教宗最後提到天主的兩項美妙化工:「創造的美妙,以及救贖、再創造的美妙。」

「我是如何得到天主的救贖和天主賜給我的寬恕呢?我使自己因著祂的兒子、祂的愛、溫柔和自由而成為祂的兒子呢,還是躲藏在僵硬封閉的誡命中?躲起來會越來越安全,但無法給你帶來喜悅,不會使你自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自問,自己如何活出受造界的美妙和更美妙的再創造。願上主使我們明白這偉大的事,讓我們明白祂在創世之前所做的事:祂已經在愛!願上主使我們明白祂對我們的愛,而我們就可以說:『上主,祢偉大無限!謝謝!』讓我們如此前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奉獻生活是天主賜予教會的洪恩

2017年2月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與全球各修會的男女會士們一起慶祝聖母獻耶穌於聖殿日和第21屆奉獻生活日。教宗提醒會士們:「得過且過的誘惑會導致奉獻生活枯竭,因此必須幫助弟兄們背起十字架,因為受到了傷害的世界祈願獲得復甦。」

參禮的各修會男女會士們手持點燃的蠟燭列隊進入聖伯多祿大殿,使大殿被這些教宗祝福過的蠟燭照亮。會士們的歌聲似乎與昔日耶路撒冷聖殿内讚美天主的聲音相呼應,那是西默盎和亞納看到瑪利亞和若瑟將小耶穌奉獻給上主時發出的讚美聲。

教宗的彌撒講道從《路加福音》記述耶穌被獻於聖殿的事跡談起(路2:22-40)。他解釋道:「西默盎和亞納之所以讚美天主是因為他們在與耶穌的相遇中看到了希望的實現。

的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獲喜樂和希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得過且過的心態;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結出碩果,我們的心靈才能保持活潑。我們應把耶穌置於祂應在的地方:將祂置於子民當中。」

「在目前的多元文化轉折時期,奉獻生活者必須進入這重大轉變的中心,成為民眾的酵母,依照各自的特恩著手耕耘,幫助那些經常被撒在莠子中的種子長出麥子。為能做到這點,教宗要求會士們不可秉持來自害怕的防衛心態。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意味著應持有一顆默觀的心,認出天主如何在我們的城市、鄉鎮及社區的街道上行走;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意味著負起責任,幫助我們的弟兄們背起十字架。這就是願意藉著世界的創傷而觸摸耶穌的創傷,因為世界受到了傷害,它渴望且祈願獲得復甦。我們應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但我們的心態不可像宗教激進分子那樣,而應作為不斷受到寬恕的男人和女人,與他人分享天主的慰藉。」

此外,教宗也詳述了「得過且過的誘惑,它能逐漸在我們内心、我們的團體安家。這種心態使我們成為反動分子和膽怯的人,只讓我們向後看,著眼於過去的光榮史,卻不激發會祖們的先知性創意,迴避今日的挑戰。」

教宗解釋說:「得過且過的心理消除我們神恩的力量,驅使我們去馴化神恩,讓神恩隨手可及,卻剝奪它們創新的力量;它使得我們只希望固守空間、大廈或結構,而非開闢新進程。得過且過的誘惑使我們忘記恩寵,成為宗教職業者,而非希望的父親、母親或弟兄姐妹;我們蒙召正是宣告這希望。」

最後,教宗總結道:「奉獻生活者蒙召成為會祖的希望的繼承人。西默盎和亞納雖到了晚年卻能結出新的果實,他們為此見證,歌唱希望讓生活具有價值,因為上主履行祂的承諾。我們要接納會祖的夢想,這有助於我們在今天說先知話並重新找到那曾燃起我們心火的動力。我們需要夢想和先知話。回顧我們的先人,我們的父親和母親是怎樣夢想的,我們就能鼓起勇氣,先知性地向前推進這夢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耶穌總是在人群當中,但祂並不尋求聲望

馬爾谷福音 5:21-43

耶穌乘船渡回對岸,有大夥群眾聚集在他周圍;他遂留在海濱。那時,來了一個會堂長,名叫雅依洛,一見耶穌,就跪伏在他腳前,懇切求他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請你來,給她覆手,叫她得救回生。」耶穌就同他去了。有一大群人跟隨著他,擁擠著他。那時,有一個婦人,患血漏已有十二年。她在許多醫生手裏,受了許多痛苦,花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見效,反而病勢更加重了。她聽了有關耶穌的傳說,便來到人群中,從後邊摸了耶穌的衣裳,因為她心裏想:「我只要一摸他的衣裳,必然會好的。」她的血源立刻涸竭了,並且覺得身上的疾病也好了。耶穌立時覺得有一種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人群中回過頭來說:「誰摸了我的衣裳?」他的門徒向他說:「你看!群眾四面擁擠著你,你還問:誰摸了我?」耶穌四周觀望,要看作這事的婦人。那婦人明知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戰戰兢兢地前來,跪伏在耶穌前,把實情完全告訴了他。耶穌便向他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吧!你的疾病必得痊愈。」他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會堂長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你還來煩勞師傅做什麼?」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給會堂長說:「不要怕,只管信。」除伯多祿、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外,他沒有讓任何人跟他去。他們到了會堂長的家裏,耶穌看見群眾非常喧噪:有的哭泣,有的哀號,便進去,給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喧噪哭泣呢?小女孩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他們都譏笑他。他卻把眾人趕出去,帶著小女孩的父親和母親,以及同他在一起的人,進了小女孩所在的地方。他拿起小女孩的手,對她說:「塔里塔,古木!」意思是:「女孩子,我命你起來!」那女孩子就立刻起來行走,原來她已十二歲了;他們都驚訝得目瞪口呆。耶穌卻嚴厲命令他們,不要叫任何人知道這事;又吩咐給女孩子吃的。

2017年1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要是我們持之以恆地注視耶穌,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祂也在親切地注視著我們每一個人。

彌撒中的《希伯來書》勉勵我們在信德中恆心向前,注視耶穌(希11:32-40);《福音》則敘述耶穌注視著我們,覺察到我們的存在(谷5:1-20)。

教宗解釋道:「耶穌就在我們身旁,祂總是在人群當中。耶穌沒讓保鏢護著以致人群碰觸不到祂。不,祂沒這樣做!耶穌常留在人群當中且被緊緊圍住。祂每次出門總是有很多群眾跟著。一些統計學的專家們也許會公布消息,稱『耶穌的聲望在下降』。然而,耶穌尋求的並不是聲望:祂在尋找群眾,群眾也在尋找耶穌。人們的雙目緊緊盯住耶穌,而耶穌也目不轉睛地盯住他們。『對,祂在注視著人們,注視著人群。』『不,祂在注視著每一個人!』這就是耶穌獨特的目光。耶穌不是在環視大眾:祂在注視每一個人。」

《福音》敘述兩個奇蹟:耶穌治好了一個患血漏已有12年的婦人,她夾在人群當中,用手觸摸了耶穌的衣裳便痊癒了。耶穌覺察到有人碰觸了祂。另一個奇跡則是耶穌使會堂長雅依洛的12歲女兒復活。耶穌也覺察到這女孩餓了,便吩咐她的父母給她吃的。

教宗解釋說:「耶穌的目光投向大事和小事。耶穌如此地注視,注視我們所有的人,也注視我們每一個人。祂注視著我們的大問題或大喜樂,也注意到我們微不足道的小事。耶穌就是如此地注視著我們。」

雅依洛的女兒復活後,人們都驚訝得目瞪口呆。

教宗於是表明:「要是我們持之以恆地緊緊注視耶穌,我們也會對耶穌感到驚訝,就如他們那樣。我向前走去,注視耶穌,目光緊緊地盯住耶穌,而我將發現什麽呢?我將發現耶穌的目光在注視著我!這讓我感到極大驚訝。」

「這是與耶穌相遇的驚訝,但我們並不害怕!我們不要害怕,一如那個婦人不怕前去觸摸耶穌的衣角。我們不要害怕!我們要在這條道路上奔跑,總是緊緊地注視耶穌。這樣我們就能感受到這美妙的驚喜,令我們充滿驚訝:耶穌的目光正在注視著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Rodney Leung, Salt and Light Catholic Media Foundation

教宗:恐懼一切的罪過使基督徒癱瘓,無法前行

馬爾谷福音 4:26-34

那時,耶穌向群眾說:「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裏,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因為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又滿了麥粒。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他又說:「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裏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飛鳥能棲息在它的蔭下。」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按照他們所能聽懂的,給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給他們講什麼,但私下裏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

2017年1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願天主使我們免於恐懼一切的怯懦,因為這是罪過,使基督徒癱瘓,失去記憶、希望、勇氣和耐心。

當天禮儀選讀的《希伯來書》勉勵我們從三方面善度基督徒生活:過去、現在和未來。它首先要求我們保持記憶,因為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從今天開始,而是在今天繼續。保持記憶指的是記得一切,包括好事和不太好的事,把我的歷史展現在天主前,不掩蓋、不隱藏。

教宗說:「弟兄姐妹,請你們回想回想先前的時日:激情四溢的時日,在信德中前行的時日,剛開始度信仰生活就經受苦難的時日。我們若沒有記憶,就無法理解基督徒的生活,更無法理解每日的靈性生活。缺乏記憶,不僅無法理解基督徒的生活,也無法予以實踐。我們要記得天主在我生命中施展的救恩,記得我生命中的災禍,上主如何從這些災禍中拯救了我?記憶是一份恩寵,是我們應當懇求的恩寵。『上主,但願我不忘祢在我生命中留下的腳步,但願我不忘美好的時刻、逆境的時刻,不忘喜樂與十字架。』基督徒是個有記憶的人。」

《希伯來書》作者也告訴我們,我們正走在一條等候某件事的路上,等待著抵達某一點:一次相遇,與上主的相遇。換言之,他勉勵我們因信德而活出希望,展望未來。

教宗解釋道:「一如我們缺乏對過去的記憶就無法活出基督徒的生活,同樣地,我們若不能懷著與上主相遇的希望而展望未來,也無法度基督徒的生活。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還有很短的一會兒』。生命就像一口氣,轉瞬即逝。人在年輕時會想自己未來的日子還很長,生活卻教導我們:『時間過得真快!我小時候的同伴,現在都結婚啦!光陰似箭啊!』上主就要來到,然而與主相遇的希望是一種處於張力間的生活,活在記憶與希望之間,過去與未來之間。」

《希伯來書》給我們的第三點勉勵是活在當下,懷著勇氣和耐心面對諸多痛苦與悲傷。換言之,我們要坦率、毫無愧色,承受人生百態。

教宗解釋道:「我們大家都是罪人,但我們要懷著勇氣和耐心向前邁進。不要留在那裡,停滯不前,因為這無助於我們的成長。」

最後,《希伯來書》作者也勸誡我們不要犯下失去記憶,喪失希望、勇氣和耐心的罪過,也就是怯懦。

「怯懦是一種罪過,它使你因害怕而停滯不前。耶穌則說:『不要害怕。』怯懦的人是那些始終後退、過分自我保護、害怕失去一切的人。他們會說:拜託,別冒險!要謹慎,謹守每一條誡命。」

教宗總結道:「這是對的,但這也讓你癱瘓,使你忘記自己領受的諸多恩典,剝奪你的記憶,剝奪你的希望,不讓你前進。這樣的基督徒心靈狹隘,好似一個人上街不料遇到一場雨,衣服品質不好而面料縮水。這是怯懦,這是反對記憶、勇氣、耐心和希望的罪過。願上主增加我們的記憶,增強我們的希望,每天賜予我們勇氣和耐心,使我們免於恐懼一切、為自保而心靈狹隘的怯懦。耶穌說:『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我在這裡,我來為承行祢的旨意

聖馬爾谷福音 3:31-35

耶穌的母親和他的兄弟們來了,站在外邊,派人到他跟前去叫他。那時,群眾正圍著他坐著。有人給他說:「看,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在外邊找你。」耶穌回答他們說:「誰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遂環視他周圍坐著的人說:「看,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因為誰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2017年1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承行天主的旨意並不表示禁止跟祂討論或對祂生氣,重點在於真心實意,毫不虛偽,最後心甘情願地對祂說:「我在這裡。」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希伯來書》。基督進入世界時說:「犧牲與素祭,已非祢所要;全燔祭和贖罪祭,已非祢所喜。看,我已來到,為承行祢的旨意」(希10:5-7)。

教宗解釋道:「耶穌的這席話終結了接連回應『我在這裡』的歷史。

亞當犯罪後因畏懼上主而躲起來,從此天主便開始召叫男男女女,並聽見他們回應說:「我在這裡,求祢差遣。」

教宗指出:「從亞巴郎、梅瑟、厄里亞、依撒意亞、耶肋米亞的『我在這裡』,直到聖母瑪利亞的意義深遠的『我在這裡』,再到最後一個由耶穌回應的『我在這裡』,都是真實的對話,而非機械式的回應,因為上主與祂所召叫的人對話。」

教宗說:「上主總是與那些祂邀請踏上這段旅途,並回應『我在這裡』的人對話。祂很有耐心,非常有耐心。我們誦讀《約伯傳》時,看到不明事理的約伯提出的所有論證和答覆,上主則向他解釋,糾正他的想法,約伯最後說了哪句話呢?他說:『啊,上主,祢是對的:以前我只聽見了關於祢的事,現今我親眼見了祢』(約32:5)。這句是心甘情願說出的『我在這裡』,不是嗎?基督徒的生活就是這句:『我在這裡』;為承行上主的旨意,不斷回應『我在這裡』,一而再,再而三。誦讀聖經,尋找人們對天主的回應,看他們如何回應,是件美好的事:我在這裡,我來為承行祢的旨意。」

當天的禮儀邀請我們反省自己如何向上主回應「我在這裡」。

「我是像亞當,躲起來不回應呢?或是,當上主召叫我時,我非但不回應『我在這裡,祢要我做什麼』,反而拔腿就跑,如同約納那樣不肯承行上主對他的要求?抑或是,我假裝承行上主的旨意,實則陽奉陰違,有如耶穌嚴厲譴責的法學士?他們虛情假意地說:『一切都好,沒有任何問題:我只做這件事,其它的我不管。』再不然,我轉面不顧那被強盜打傷,半死不活被拋棄在路上的可憐人,就如肋未人和司祭的所作所為?我是如何回應上主的呢?」

最後,教宗總結道:「上主每天都在召叫我們,鼓勵我們回應『我在這裡』,但我們可以跟祂討論。上主喜歡跟我們討論。有人對我說:『可是,神父,我經常在祈禱的時候對天主生氣。』但這也是祈禱!祂很高興你對祂生氣,當著祂的面傾訴你的感受,因為祂是父親!而且,這也是回應『我在這裡』的一種方式。我究竟是躲起來呢?還是拔腿就跑,虛情假意,轉面不顧?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回答:我是如何回應上主『我在這裡』,在我的生活中承行祂的旨意?願聖神賜予我們找到這答案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