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大聖若瑟默默守護每一個人

圖片:vatican.va

2021年11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有關大聖若瑟的要理講授。當天的主題為大聖若瑟在救恩史中的角色。教宗藉此機會講述了天主眼中真正重要的事,並敦促我們每一個人彼此照顧,一如大聖若瑟對耶穌和聖母瑪利亞做的那樣。

福音記載,耶穌被稱為「若瑟的兒子、木匠的兒子」(參閱:路三23、四22;若一45、六42;瑪十三55;谷六3)。教宗指出:「瑪竇和路加這兩位聖史都講述了耶穌的童年和祂的族譜;當他們談到若瑟時,並未稱他是耶穌的生父,但無論如何尊敬他是耶穌名義上的父親。聖史瑪竇讓我們理解到,雖然大聖若瑟的形象顯得有些邊緣化、小心謹慎地站在第二線,但他是救恩史核心」的一個環節。教宗觀察到,聖母的淨配大聖若瑟妥善扮演他的角色,從不想要引人注目。」

教宗引用了《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邀請眾人思索:「我們的生活與普通人的彼此交織、互相扶持,他們經常遭到遺忘,不會出現在報章雜誌的版面上⋯⋯多少父親、母親、祖父母和老師 以日常不起眼的舉動向我們的孩子展示如何藉由調整習慣、舉目仰望和熱切祈禱來應對並度過危機。多少人為眾人的益處祈禱、奉獻並轉求。」(參閱:1號)

「大聖若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人人都能在大聖若瑟身上找到一個悄然經過的人、日常的身影、謹慎而沉默的臨在,以及艱難時刻的代禱者、支持者、引路人。」教宗闡明:「大聖若瑟提醒我們,所有看似不為人知或『站在二線』的人,其實都在救恩史中扮演了無可比擬的重要角色。世界需要這些男女:他們站在第二線,卻支持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發展;他們以祈禱、以榜樣、以教導支持我們的人生旅途。」

此外,教宗也談論了大聖若瑟生命中的另一個重要面向。「路加福音記載,大聖若瑟守護著耶穌和聖母瑪利亞。因此,他也是教會的守護人,因為教會是基督奧體在歷史中的延伸。大聖若瑟作為守護人的這個層面,高度呼應了《創世紀》的記述。當時,天主要加音為亞伯爾的性命給個說法時,加音回答說:『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大聖若瑟似乎想要以生命告訴我們,我們始終蒙召把自己看作我們弟兄姊妹的守護人,守護我們周遭的人,守護那些上主通過人生境遇託付於己的人。」

「當今社會被稱為『液態社會』、甚至是『氣態社會』,因為現在似乎沒有任何事是堅固的。然而,在這樣的社會裡,大聖若瑟的事跡提供了格外重要的指示,也就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教宗解釋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由關係所構成,降生成人的天主子選擇了關係的道路、歷史的道路。缺乏關係,很多人會感到孤獨,少了前行的力量和勇氣。」

在要理講授的結尾,教宗向大聖若瑟獻上祈禱,求他護佑這些人和我們大家,願大聖若瑟成為我們的同盟、朋友和支持。

圖片:vatican.va

當天上午在要理講授開始以前,教宗先來到聖伯多祿大殿,問候在那裡參加公開接見活動的意大利朝聖團。教宗問候意大利聖文生大家庭的朝聖團,感謝他們在疫情期間在把希望帶給在醫院、監獄、收容中心和偏遠地區最孤獨的人,讚許他們為「走出去的教會」做見證。對於若望保祿二世協會的朝聖者,教宗方濟各勉勵他們「效法這位聖教宗,努力理解並接納天主聖愛」。另外,意大利暴力受害者協會的成員也在現場,教宗感謝他們協助並支持那些遭受虐待的人,期盼他們的榜樣能激發每個人的熱忱,讓暴力受害者得到保護和聆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更多「聖若瑟年」資訊

教宗公開接見:大聖若瑟,請你教導教會注視要緊的事物

「教會應從白冷和納匝肋再次啓程,重新注視世界故意忽視的事物,包括地理和存在的邊緣,並且恢復分辨和評估要緊事物的能力,學習大聖若瑟重視別人丟棄的東西。」

2021年11月1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開啓新一輪的要理講授,以耶穌的養父、普世教會的主保為主題。教宗這一次講述的是「大聖若瑟與他生活的環境」。

在紀念大聖若瑟被宣布為普世教會的主保150週年之際,教宗方濟各頒布《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並開啓了「聖若瑟年」。如今,教宗再次向衆人展示聖母瑪利亞的淨配大聖若瑟的典範和見證,指出在這以全球危機為特徵的時期,大聖若瑟能夠扶持、安慰和指導我們。

教宗首先解釋若瑟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中有『願天主使人增長』之意,是信任天主眷顧的一種祝福,特別祝願子孫滿堂和兒女茁壯成長。這是納匝肋的若瑟在品格上的一個基本要素。他相信天主的眷顧,對天主的眷顧懷有信心。《福音》所敘述的他的每一個行動都點明了『天主使人增長』,天主在『添加』,也就是說,天主設法將祂的救恩計劃向前推進。」

在這層意義上,教宗强調:「納匝肋的若瑟非常相似埃及的若瑟,後者是雅各伯和辣黑耳的兒子,先是在埃及做奴隸,後來成了這個國家僅次於法老的重要人物。不過,若想瞭解福音中的若瑟,則先要瞭解白冷和納匝肋。在希伯來文中,白冷意為『麵餅之家』,而在阿拉伯語中,則是『肉食之家』,也許是因為那裡有大量的山羊和綿羊。」

教宗表示:「在耶穌的事件中,這些關於麵餅和肉的典故指的是聖體奧跡,即耶穌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參閲:若六51)。米該亞先知稱白冷在猶大郡邑中是最小的(參閲:米五1),天主子卻選擇那裡以及納匝肋作為祂降生成人的地方,而不是耶路撒冷。上主選擇的是兩個遠離當時的喧囂和權力的偏遠村鎮,雖然耶路撒冷是祂所愛的城市。這表明偏遠和邊緣化的地區受到天主的喜愛。耶穌沒有誕生在擁有宮廷的耶路撒冷,而是在一個偏遠地區,並在那裡生活,像若瑟那樣做木匠,直到30歲。對耶穌而言,偏遠和邊緣化的地區是祂所喜愛的。」

教宗說:「若不認真看待這個事實,就“相等於不認真看待福音和天主的作為,天主繼續在地理和存在的邊緣地區彰顯自己。耶穌尤其去尋找罪人,進入他們的家裡與他們交談,呼喚他們悔改。耶穌也為此受到責備,經師們說:『你看,這位老師與罪人一起進食,弄髒了自己。』(參閲:谷二16)」

「耶穌去尋找作惡的罪人,也去尋找那些沒有作惡卻遭受惡帶來的痛苦的人,例如病患、飢餓者、窮人、卑微者。耶穌總是前往邊遠地區,總是去邊緣地區。這該當使我們懷有很大的信賴,不是嗎?因為上主曉得我們心靈的邊緣地帶。」

教宗强調:「在這方面,當時的社會與我們的社會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今天也存在中心和邊緣地區。教會知道自己蒙召,以邊緣地區為起點去宣講喜訊。納匝肋的木匠若瑟信賴天主對他年輕的淨配和對他自己的安排,這提醒教會要定睛注視世界所故意忽視的事物。」

「若瑟提醒我們每一個人要重視別人丟棄的東西。在這層意義上,他的確是要緊事物的導師。換句話説,他提醒我們,確實有價值的事物並不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卻要求予以耐心分辨,以便得到發現和重視。我們請他轉禱,好使整個教會恢復這注視的目光,這種分辨和重視要緊事物的能力。我們要從白冷重新開始,從納匝肋重新啓程。」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也向處於最容易被遺忘的地理上邊緣地區或生活上被邊緣化的所有男女發出希望的訊息。他祝願他們在大聖若瑟身上看到值得效法的見證人和保護人。教宗最後獻上一篇自己親撰、卻發自内心的祈禱詞,向大聖若瑟陳述我們的心聲:

大聖若瑟,你始終信賴天主,

在祂上智安排的引領下,作出你的選擇,

請你教導我們不依靠我們自己的打算,

而是仰賴祂的愛的計劃。

你來自邊緣地區,

請你幫助我們改變我們注視的目光,

更喜愛世界丟棄和置於邊緣的事物。

請你安慰感到孤獨的人,

扶持那為維護生命和人性尊嚴

而默默努力的人。

亞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更多「聖若瑟年」資訊

教宗公開接見:自由不同於解放,真自由是不厭倦行善

圖片:vatican.va

「基督徒是自由的人,不沉迷於過往,不受舊俗所禁錮。基督徒滿腔熱血,抵抗那有時阻礙行善的倦怠感。」

2021年11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的公開接見活動中指出,這是天主對我們的期許。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教宗針對《迦拉達人書》進行最後一回講解(參閱:迦六9-10,18)。在這封書信裡,聖保祿宗徒「以福傳者、神學家和牧者的身份」發言,「為天主的靜默發聲」。聖保祿的這席話有助於我們發現耶穌基督的啟示內蘊藏的撼動人心的新意。

教宗首先省思了聖保祿宗徒的勇敢直率,邀請所有信徒重獲「自由」。「基督所說的自由不是解放,而是極其美妙的事。保祿從未想過帶有憤世嫉俗特色的基督信仰。相反地,他捍衛基督帶來的自由,也就是基督藉著受難而帶來、至今仍感動人心的自由。我們如果想想基督必須遭受的苦難和孤獨,更是大為感動。」

「外邦人的宗徒深知自由這個概念會帶來的危險,而且他沒有小看其後果」。聖保祿勇敢坦率地向信眾重申,自由既不等同於解放,也不會導致任何形式的自負自滿。這個觀點能阻止我們再次淪為罪過的奴隸。然而,走回頭路的誘惑始終存在。」

說到這裡,教宗把既定的講稿放下,對信眾說:「聖經裡有關基督徒的定義闡明,我們基督徒不是一群走回頭路的人。這是個美好的定義。而誘惑即在於走回頭路、以求更大的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只會回歸律法,忽略聖神的新生命。因此,保祿教導我們,真正的法律在耶穌所賜的聖神的這個生命中得到滿全。聖神的生命只能在自由中活出:基督徒的自由是極為美好的事。」

每個基督徒的心中都會萌生雙重態度。一方面「滿腔熱血」:「我們感覺被催促著立刻走上自由的道路,跟著聖神前行;另一方面,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侷限,因為我們每天親身體驗到順從聖神、跟隨祂的良善行動有多麽疲憊。疲倦厭煩的感受會扼殺熱忱。」

「聖奧斯定在建議我們如何應對這情況時,提到了福音中門徒與基督在船上經歷暴風雨的事跡。教宗問道:門徒們怎麼做?他們叫醒基督。我們在困境中也該這麼做。你經歷暴風雨時,要叫醒沉睡的基督;而祂始終臨在。在艱難時刻,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叫醒在我們內的基督,祂如同在船上那樣熟睡。這正是當做的事。我們必須喚醒在我們心裡的基督,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祂的目光默觀一切,因為祂的視野遠超過暴風雨。通過祂平靜的目光,我們能看到我們自己看不到、而且根本意想不到的景象。」

「在這條費勁卻迷人的道路上,聖保祿期勉我們不要厭倦行善。」教宗強調:「我們必須相信,聖神必定在我們的軟弱中給予援助,恩賜我們所需的支持。因此,我們要學習更常呼求聖神。那麼,我們該如何呼求聖神呢?」教宗表明:「對聖神的祈禱發自肺腑,必須從你的內心中湧出。你必須在艱難時刻說:『聖神,求祢降臨!』關鍵詞是:降臨。但你必須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話說出。」

「呼求聖神的禱詞以『降臨』為核心,正如耶穌升天後,聖母瑪利亞與眾門徒在晚餐廳中懇求說:『聖神,求祢降臨。』」教宗重申:「經常這樣祈禱,必會對我們有所助益,因為藉著聖神的臨在,我們守護自由。我們將是自由的人、自由的基督徒,不沉迷於過往,不被舊俗所禁錮。基督徒的自由使我們日益成熟,帶給我們真正的喜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跟隨聖神行事乃是溫良、耐心、祈禱和關懷

「相信耶穌意就味著跟隨祂,走在祂的道路上,如同首批門徒們所作的那樣。同時也意味著避免走相反的道路,即利己主義的道路。」

教宗方濟各11月3日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這句話解釋了聖保祿宗徒在《迦拉達書》中的吩咐:「隨聖神的引導行事。」(參:五16,25)

教宗當天要理講授的主題正是「隨聖神的引導行事」。他說:「這是一條絕妙卻也是艱難的行程,好似到高山遠足那樣,山峰迷人,吸引著我們,但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毅力。在聖神的引領下,我們不會因遇到最初的困難就停下,因為祂幫助我們仰賴那自高處而來的力量。」

「走在這條道路上,基督徒領受一種積極的生命觀。這並不表明世界上存在的惡就會消失,或利己主義和自大的負面衝動就會減少;而是說,要相信天主永遠比我們的阻力更强大,比我們的罪過更强而有力。這點極重要:相信天主永遠更强大。天主比我們的阻力更强大,比我們的罪過更强而有力。」

「保祿宗徒邀請基督徒團體走這條路,也勉勵要隨從聖神的引導,而且他自己也感到有這個需要。他沒有說:『我是首領,你們都是群衆』。保祿知道自己尚未抵達終點,願意與衆人同行,首先立下了榜樣。」

教宗說:「當我們看到與子民行走、不離群的牧人是多麽美好啊!有的人卻傲慢地説,『我最重要,我是牧人』,『我是神父』,『我是主教』。這要不得,牧人應與子民同行。」

教宗繼續表示:「隨聖神的引導行事不只是個人的行動,也是整個團體的行動,這令人興奮,卻也需要努力。肉身的欲望,即誘惑,我們衆人都有,這些是嫉妒、偏見、虛偽、怨恨,它們不斷浮現,還有及戒律的生硬也會是一種容易的誘惑,但這樣做會離開自由之路,不僅爬不到山頂,而且會重新退回到山底。相反地,聖神指引的路能讓恩寵和愛找到空間。保祿宗徒勉勵基督徒彼此分擔困難,溫和地對待犯了錯誤的人,同時警惕自己切莫陷入同樣的錯誤中。」教宗指出:「這種態度完全不同於沒有隨從聖神的説閑話的行為。假如我們試圖惡意評斷他人,就該首先反省我們自己的脆弱。」

「批評他人是多麽容易!有人似乎是說閑話畢業的,他們每天都在批評別人。但你應看看你自己!我們最好詢問自己,是什麽促使你去糾正一個兄弟或一個姐妹,我們是否在某種形式上對他的錯誤有共同的責任。聖神除了賜予我們溫良的恩典外,也邀請我們團結互助、分擔他人的負擔。在人的一生中有多少負擔啊:疾病、沒有工作、孤獨、痛苦……!還有多少其它的磨練需要兄弟的關愛啊!」

關於友愛糾正,教宗也提到聖奧斯定的教導:「這位聖師吩咐人們,即使在需要大聲責備的情況下,也應溫和且心中有愛。他寫道:『你應鼓勵,顯露出父愛,訓斥要嚴厲,但要懷有愛』。」

教宗最後表示:「友愛糾正的最高準則是愛,換言之,愛我們的兄弟和姐妹。也要藉著祈禱默默地容忍他人的問題和他人的缺點,尋找幫助他改正的正確道路。這並不容易。較容易的方法是説三道四。敲打別人,好似我是完美的人。我們不該這樣做,卻該溫良、耐心、祈禱和關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轉變人心,官僚作風使人遠離聖事

圖片:vatican.va

「今天仍有許多人在尋求宗教上的安全感,而非永生和真實的天主,注重禮儀和戒律,而非全心全意接受那愛我們的天主。這是新的基要主義分子的誘惑,他們害怕前行,倒退則讓他們覺得更安全:他們尋找的是來自天主的安全,而非賜予安全的天主。」

教宗方濟各在10月27日的公開接見活動中,指出了上述不正確的信仰態度。

教宗的要理講授仍以聖保祿宗徒《迦拉達書》的思想為省思的主題。他說:「聖保祿的宣講全都以耶穌和祂的復活奧跡為中心。對於試圖按照遵守戒律和傳統來度信仰生活的迦拉達人,保祿提醒他們:『主的死亡與復活才是救恩和信仰的核心』。」

「如果我們的靈性生命亂了頭緒,無數問題和思慮糾纏著我們,我們就採納保祿的建議:置身於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面前,從祂那裡再次啓程。我們要手持十字苦像,將之緊緊貼在心上。或者守在聖體前朝拜,耶穌在那裡是為我們掰開的餅、死而復活者,是在我們心中傾注愛的天主的大能。」

教宗勉勵信友們:「要在聖保祿的引領下邁出新的一步,捫心自問:若我們在祈禱中與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相遇,會發生什麽?」教宗回答說:「耶穌在十字架上『交付了靈魂』(參閲:若十九30),奉獻的是祂自己的生命。」

「因此,從耶穌的復活奧跡湧現出的聖神是靈性生命的起源。是祂改變人心,而不是我們的作為。轉變我們心靈的是聖神,而不是我們的行為;聖神在我們内行動,改變我們的心!是祂引領教會,我們則應順從祂何時何地隨意施展的行動。」

教宗解釋道:「基督徒團體的生活在聖神内得以重生。藉著聖神,基督信仰生活得到滋養,繼續靈性上的搏鬥。靈性搏鬥正是《迦拉達書》的另一個重要訓誨。保祿提出兩個對立陣營:一個是肉身的行為,另一個是聖神的效果。兩者相互對立,前者的行為相反天主的神。不過,保祿稱肉身的行為並非因為在我們人的肉身内存有一些錯誤或惡劣的東西,我們反而看到他對基督人性肉身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真實性是那麽執著!」

「肉身這個詞指的是只有塵世幅度的人性,他自我封閉在一種生命的視野中,隨從世俗的本能,將聖神關在門外;聖神則將我們扶起並讓我們向天主和他人開放。然而,肉身也提醒我們一切都會衰老,一切都會消失、腐爛,而聖神則賦予生命。」

「聖神的效果卻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關於這樣的事,並沒有法律禁止。凡是屬於耶穌基督的人,已把肉身同邪情和私慾釘在十字架上了。」(迦五22-24)

教宗表示:「保祿宗徒列出肉身的行為,指的是淫亂、施行邪法、崇拜偶像,以及損害人際關係的做法,如爭吵、嫉妒、不睦、分裂、分黨及嫉恨(參閲:同上五19-21)。這一切都是肉身的產物,唯獨是人性的行為。聖神的效果則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

教宗强調:「基督徒必須如此生活。閲讀聖保祿的這份清單,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相符,看看我們的生活是否真的順從了聖神,是否帶來這樣的效果,這樣做會是一種良好的神操。例如,前3個列舉的是仁愛、喜樂、平安,由此可識別出一個人有聖神居住在他内,他是一個平安、喜樂和仁愛的人。藉著這3個要素,我們可看到聖神。」

「保祿宗徒的這個訓誨也對我們的團體提出了一項巨大的挑戰。接近教會的人有時感到面前有大量的命令和戒律:這不是教會!任何一個協會都可這樣做。但事實上,若以過多的戒律和道德觀為起點,發展出許多小溪,就無法領悟到相信耶穌基督的美妙,就會忘記仁愛的原始生命力,這仁愛受到祈禱的滋養,而祈禱則賜予平安和喜樂的見證。」

「同時,在聖事中表達的聖神的生命不可被官僚主義所窒息,這種作風阻止人接受那轉變心靈的聖神的恩寵。多少次,主教和神父們都是按照許多官僚制度施行聖事,結果人們離開那裡,他們在我們身上常看不到那使人重生、令萬物煥然一新的聖神的力量。」

「因此,我們在聖神吹拂的愛的激勵下,有重大的責任去宣講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基督。因為,唯有這個愛才擁有吸引和轉變人心的力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自由源自天主的愛,在愛德中增長

圖片:vatican.va

「自由不是放蕩、隨從個人意願和自私衝動,而是彼此服事:在服事中我們成為自由的人。」

2021年10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强調了上述思想。這次要理講授仍然以《迦拉達人書》為主題,保祿宗徒在書中闡明,自由絕不是「放縱肉慾的藉口」(參:迦五13-14)。

教宗說:「保祿宗徒以這封書信逐次為我們引入信仰的重大新意。事實上,我們藉著聖洗聖事領受了一個新生命,蒙受成為天主子女的最大恩典。因此,我們從一種守教規的信仰轉化為生活的信仰,把與天主和與兄弟姐妹共融的生活,即愛德的生活置於中心。我們再一次面對福音的悖論:藉著服事,而非隨心所欲,我們成為自由的人。」教宗在此再次提出耶穌為門徒們洗脚的典範。

「沒有愛就沒有自由。隨心所欲的自由不是自由,因為它只考慮自己,不結果實。唯有藉著愛:這是使我們獲得自由的基督的愛,而且這愛將我們從最險惡的奴役,我們的自我中解放出來;可見,自由隨著愛而增長。但要當心:這不是内心情感的愛,也非虛構的愛,更不是尋求僅是那我們喜歡和願意的激情:不是憑著這些,而是憑著我們在基督身上看到的愛,行愛德:這才真是自由和獲得釋放的愛。」

教宗因此强調:「當我們順從本能,沒有善用我們的自由,我們就會感到莫大的空虛,這只不過是 一種競技場的自由。」教宗引用聖保祿的另一封書信:「這位宗徒對那種誤認自由、以為一切都可行的人回答說:『凡事都可行,但不全有益!』(格前十23)他還勉勵『人不要只求自己的利益,也該求別人的利益』(同上,24)。教宗說:「這是揭穿任何一種自私的自由的規律。誰若試圖把自由簡化為只是隨從自己的愛好,保祿就把愛的需求放在前面。」

「使他人和我們自己獲得自由的,唯獨是那由愛來引領的自由,它懂得聆聽卻不强令,懂得去愛卻不逼迫,建設而不摧毀,不為自己的便利而利用他人,善待他們而不謀求自己的益處。總之,若自由不是為了服事,若自由不是為善服務,就會荒廢而不結果實。若自由不是為善服務,就不結果實。相反地,在愛激勵下的自由會走向窮人,在他們的面容上看到基督的面容。」

「的確,保祿談到其他宗徒授予他傳福音的自由時,强調他們只吩咐他記住窮人。」教宗說:「這就是說,你作為宣講者的自由應是為他人服務的自由,不是為了你的自由,做你喜歡做的事。」教宗因此强調自由的團體而非個人的幅度,在這歷史時刻需要重新予以發現。

「然而,我們知道,關於自由流行最廣的一個現代觀念正是『你的自由一開始,我的自由就結束』。但這話缺少關係!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觀點。相反地,誰若蒙受了耶穌所行的釋放的恩典,就不會認為自由在於遠離他人,將他們視為煩惱,他就不能看著人將自己隱蔽起來,而總應進入一個團體。社會幅度對基督徒而言極其重要,這使他們關注公益,而不是私人利益。」

教宗最後表示:「疫情讓我們認識到我們需要相互幫助,我們該當相信,別人不是我的自由的阻礙,而是我完全實現自由的機遇,因為我們的自由源自天主的愛,在愛德中增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福音本地化尊重各族人民,而非强加於人

圖片:vatican.va

2021年10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聖保祿宗徒的《迦拉達人書》為反省主題,這一次論述「基督徒的自由是普天下人獲得釋放的酵母」。教宗强調:「耶穌賜予我們的自由並不與我們所接受的文化和傳統對立,藉著本地化,福音採用當地基督徒團體生活的文化,以那個文化談論基督。」

教宗承認:「既能宣講基督救主的喜訊,又能尊重存在於文化中的良善和真實的一切,確實不容易。」他提到:「在福傳史上執意採行單一的文化模式犯下的許多錯誤,因為劃一並非基督徒的做法,合一則是。劃一使教會喪失了許多豐富的地方表達,這些表達具有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徵。」

教宗說:「對聖保祿而言,我們因著耶穌基督的恩寵而白白地獲得了自由。這種新的生活必須讓我們接納每個人和文化,同時必須讓每個人和文化獲得更大的自由。的確,這位外邦人宗徒在《迦拉達人書》中寫道,『對屬於基督的人,猶太人或外邦人都算不得什麼,唯有以愛德行事的信德,纔算什麼』(迦五6)。」

「保祿的誹謗者們,那些來到那裡的基要主義者,因這個新意而攻擊他,認為他採取這個立場是出於牧靈上的機會主義,即『討衆人歡喜』,卻淡化這個需要是出於他所接受的最嚴格的宗教傳統。這不也是今天的基要主義者們的説詞嗎?歷史總是在重複。就如我們所見到的,對福音各種新意的批評不只發生在今天,而是有一段漫長的歷史。」

教宗强調:「保祿勇敢地回應了這些基要主義者的批評,提醒他們,他所尋求的不是人的歡心,而是天主的喜愛,因為『如果我還求人的歡心,我就不是基督的僕役!』(迦一10)保祿在寫給得撒洛尼人的書信中也説,他『從來沒有用過諂媚之辭,也沒有向任何人尋求過光榮』(參:得前二5-6)。」教宗評論道:「這些批評是裝作有信仰,其實這不是信仰,而是世俗。」

「對他來說,接受信仰不是放棄文化和傳統的核心,而是放棄那些會阻礙福音的新意和純潔的因素。這是因為,我們因主的死而復活所獲得的自由不會與我們所接受的文化、傳統發生衝突,反而在它們内注入一種新的自由,一種使人自由的新意,那就是福音的新意。」

教宗繼續表示:「事實上,藉著聖洗獲得的釋放使我們得以獲得天主子女的全部尊嚴,因此,在我們牢固地扎根於我們的文化根源時,我們也會向進入每一種文化的信仰的普救論敞開心扉,承認存在於其内的真理的胚芽並予以發展,使其中所含的善趨於圓滿。如果我們承認基督使我們獲得了自由,我們就必須也將圓滿帶給每個民族的不同傳統。」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處在朝聖者的狀況,是不斷出走的遠行者。我們要因耶穌的恩賜而擺脫奴役,走向自由的圓滿狀況。上主白白地將我們從奴役中解救出來,讓我們走上完全自由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保持自由很艱難,但並非做不到

圖片:vatican.va

「基督解救了我們,是為使我們獲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穩,不可再讓奴隸的軛束縛住你們。」(迦五1)

這是教宗方濟各在10月6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取自保祿宗徒《迦拉達書》的思想作為省思的主題,這一次論述的是基督徒的自由。

教宗首先指出:「自由是一件珍寶,人只有在失去它時才會確實珍惜。對於我們習慣生活在自由中的許多人而言,自由往往更是一項獲得的權利,而非需要守護的恩典和遺產。圍繞著自由的主題有多少錯誤的理解,世世代代以來又有多少不同的觀點在相互交鋒啊!」

「令保祿宗徒無法容忍的是,迦拉達人認識基督並領受了洗禮後,又隨從欺騙性提議的吸引,從自由返回到受奴役的狀況,因幾個『假兄弟』的説詞而重新陷入律法主義的圈套。」教宗表示:「即使在今天,律法主義也是我們的問題,許多以律法主義和疑難解答為護身符的基督徒的問題。」

「一種會阻擋在基督内自由的宣講絕不是福音的宣講:它也許是白拉奇主義或楊森主義,或類似的東西,但不是福音的宣講。絕不能以耶穌之名來强迫別人,不能以耶穌的名義讓任何人成為奴隸,因為耶穌使我們獲得自由。」

「耶穌的聖言使我們成了自由的人,保祿宗徒對迦拉達人的呼喚是存留在耶穌内。」教宗接著表明:「基督徒的自由建立在兩大支柱上,即上主的恩寵和基督給我們揭示的真理,祂本身就是真理。我們衆人獲得的自由是耶穌死而復活的果實。保祿宗徒清楚知道,他自己獲得了基督的救贖,擺脫了過去的生活,他又以親身的經歷説出:『我已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了。』(迦二19)」

教宗指出:「最真實的自由,那擺脫罪惡奴役的自由是來自於基督的十字架。正是在耶穌被釘死的地方,天主放上使人類獲得徹底解放的泉源。這不斷地令我們驚奇:正是在我們被除去一切自由的地方,即死亡,卻成了自由的泉源。然而,這是天主大愛的奧跡!耶穌自己這樣宣告說:『父愛我,因為我捨掉我的性命,為再取回它來。』(若十17)耶穌將自己交付給死亡時,完全實現了祂的自由;祂知道只有以這種方式才能使衆人獲得生命。」

對基督徒而言,信仰的真理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而是耶穌這個人,這個事實關係到具體的生活。教宗說:「多少人沒有念過書,也不會閲讀和寫字,卻很明白基督的訊息,具有使他們自由的智慧,無需學習;這卻是在領受聖洗時藉著聖神而獲得的基督的智慧。我們看到有多少人,例如有多少人比大神學家更能活出基督的生活,他們是福音的自由的偉大見證。」

教宗最後表示:「真正的自由能轉變生命,將之引向善。為了成為自由的人,我們必須深入認識自己,而真理則會令我們急切不安。我們知道有些基督徒從未感覺到急切不安,他們的生活總是一樣,内心沒有波動,沒有不安。為什麽?因為不安於現狀是聖神在我們内運作的標記,自由則是藉著神聖的恩寵處於活躍的狀態。因此,我要說的是,真理必會讓我們不安於現狀,必會不停地向我們發問,為使我們越來越能進入我們真實樣貌的深處。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對真理和自由的尋求乃是歷經整個一生的艱辛路程。保持自由是件艱辛和費力的事,但並非做不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在根基上是義人,基督使我們如此

圖片:vatican.va

2021年9月2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迦拉達書》的内容作為省思的主題,這一次論述了「成義」的道理(迦二19-20)。教宗指出:「聖保祿宗徒在這封書信和《羅馬人書》中都堅稱因信仰基督而成義的事實,成義是施予寬恕的天主慈悲的結果,我們因恩寵而獲得。」

教宗解釋道:「天主實行的成義使我們恢復了因罪而失去的純真,這是一個轉變的過程:我們從罪人成為義人,而且我們在根基上是聖的。『可是,神父,我是個義人,因為我履行了所有的誡命!』沒錯,但這樣並不能使你成義。在你之前,有人先使你成義了,有人在天主前使你成了義人。『是嗎?但我是個罪人!』沒錯,你是義人,但也是罪人。但在根基上你是個義人。誰使你成了義人?是耶穌基督。」

「不過,這並不表示在保祿看來梅瑟法律不再有價值。相反地,保祿認為這法律仍是不可撤回的天主的恩典,是聖的(羅七12)。因此,有必要遵守誡命,但在這一點上我們也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我們在基督内蒙受了天主的恩寵,這是基本重要的,這恩寵是因成義而來,是基督使我們成義,基督已經為我們付出。」

「成義使我們進入救恩的漫長歷史,彰顯天主的公義。面對我們不斷地跌倒和欠缺,天主卻沒有放棄,而是要使我們成義,並以恩寵這樣做,就是藉著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的恩典。」教宗因此提到天主對我們接近、憐憫和溫柔的風格。

「如此一來,信德之光讓我們認出天主的慈悲是何等的無限,這恩寵的運行是為了我們的益處。但同一道光也讓我們看到在天主救恩工程中與祂合作的責任。恩寵的力量需要與我們的慈悲善工相結合,因為我們蒙召去見證天主的愛是多麽的大。」

教宗提到:「雅各伯宗徒的教導補全了保祿的思想,他認為『人成義是由於行為,不僅是由於信德』(雅二24)。」教宗說:「這似乎對立,其實並不對立,成義若沒有行為,就會留在那裡,埋在地下,如同死了一樣。雖然有,我們卻必須以我們的行為去實現它。對雅各伯和保祿而言,信德的回應要求我們積極投入到愛天主和愛近人的行動,因為那份愛使我們衆人得救,使我們白白地成義,是免費的!」

「保祿從他自己的經驗談起,他過去認為嚴格遵守戒律就是公義,但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和對祂的信仰使保祿發現,我們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成為義人,而是基督以祂的恩寵使我們成為義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天主透過耶穌的死亡摧毀了罪惡,將寬恕和救恩永遠賜予了我們。因信德而成義强調的是恩寵的首要地位,天主將這恩寵賜予所有相信聖子的人,無任何區別。只憑恩寵我們成了義人,天主賜予我們衆人的這恩寵來自於為我們而死的基督:成義因恩寵而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布達佩斯和斯洛伐克之旅是希望與祈禱的朝聖

2021年9月22日,教宗方濟各於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談論了他在斯洛伐克和布達佩斯進行牧靈訪問的意義。此前,教宗曾於9月12日至15日前去訪問。教宗表示:「此行的特色在於『一起』,因為它展現出教會以拉丁禮和希臘禮這兩個肺葉來呼吸,並與猶太團體、基督宗教其它派別和其它宗教的信徒並肩前行。」教宗說:「我想用以下的話來做總結:這是一趟熱切祈禱的朝聖、回溯根基的朝聖,以及滿懷希望的朝聖。」

教宗方濟各9月12日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英雄廣場主持第52屆國際聖體大會閉幕彌撒。圖片:vatican.va

「這次訪問的第一站是匈牙利布達佩斯,當時普世教會在那裡齊聚在上主的祭台前。天主聖潔的子民在上主的日子裡聚集在聖體聖事奧跡前,藉以持續得到滋養和新生。祭台前的十字聖架擁抱著他們,而他們依循著聖體聖事所指示的同一個方向,也就是謙卑和無私的愛的道路、慷慨和尊重所有人的愛的道路、那洗滌塵俗並引向本質的信仰道路。」

「這次熱切祈禱的朝聖旅途在痛苦聖母瞻禮劃下句點,使得這趟旅途以朝拜天主開始、民間敬禮作結。」教宗解釋道:「這是因為天主子民蒙召首先去朝拜、祈禱、前行、朝聖、補贖,並在其中體會到上主賜給我們的平安和喜樂。」

9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布拉迪斯拉發的聖瑪爾定主教座堂會見了斯洛伐克的主教、司鐸、男女會士、修生和要理教員。圖片:vatican.va

接著,教宗指出,這次朝聖旅途提供了回溯「根基」的機會。與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主教們的會晤,讓教宗能觸碰到這些能追溯到九世紀的當地基督信仰與生活的根基。教宗說:「我在多個場合堅持這個事實,也就是這些根基始終生氣蓬勃、充滿聖神的活潑生命力,而且應當加以保存:這保存不是像博物館裡的文物那樣,或是抹上意識形態色彩,為了權勢而濫用,以鞏固一種封閉的身份認同。」

教宗方濟各9月14日在斯洛伐克洛科莫蒂瓦體育場與青年相聚。圖片:vatican.va

至於這次牧靈訪問的第三個面向:「滿懷希望的朝聖旅途」。教宗表示很高興在科希策親眼看到許多年輕夫婦帶著孩子參加青年聚會。另外,教宗也說:「我在很多默默照顧並關切近人的人們身上看到希望。」教宗這番話特別是指在布拉迪斯拉發照料無家可歸者的仁愛傳教修女們。

在要理講授的結尾,教宗向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主教、民政當局,以及參與活動的信眾表達由衷感激。教宗最後邀請眾人一同祈禱,「願在這次旅途中撒下的種子能結出好的果實」。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